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20例冠心病房颤患者中医证候分析

120例冠心病房颤患者中医证候分析

120例冠心病房颤患者中医证候分析
120例冠心病房颤患者中医证候分析

120例冠心病房颤患者的中医证候分析

【摘要】目的:进一步研究和分析冠心病房颤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方法:对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120例冠心病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血瘀和气虚等为证素分布的主要部分;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以下顺序:气阴两虚最主要,痰瘀互结次之;气虚血瘀再次之,之后为痰火扰心和肝肾阴虚。结论:血瘀为冠心病房颤患者中医证素多数,气阴两虚为中医证候多数,且冠心病房颤患者很多为虚实夹杂,病情较为复杂。【关键词】冠心病;房颤;中医证候

心房颤动是一种临床上常见心律失常症状,中医学称之为“心悸”及“怔忡”。根据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患有冠心病房颤患者在800万以上,严重威胁着人们生命健康。[1]我们对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120例冠心病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旨在进一步研究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120例冠心病房颤患者均为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门诊治疗的确诊病人,其中男性75例,女性45例,年龄47-85岁,患者平均年龄为74.1岁。109例患者为阵发房颤(90.8%),

7例为持续性房颤(5.9%),5例为永久性房颤(3.3%)。

1.2 诊断标准:冠心病诊断标准根据who制定的诊断标准,心房纤颤根据《acc/aha/esc房颤治疗指南》标准。

1.3 统计方法:采用spss软件对相关的分析方法进行计数统计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栓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栓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冠心病患者需要抗血小板治疗减少心肌缺血事件,血栓栓塞高风险的房颤患者则需口服抗凝药物治疗以减少卒中风险。当冠心病与房颤合并存在时,如何选择最佳的抗栓方案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 6月11日,在沈阳召开的东北心血管病线上论坛上,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曲鹏教授公布了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编写的《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栓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这也是我国首部致力于解决不同类型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抗栓治疗临床实践问题的共识,下面让我们通过6个问题快速掌握核心内容。 问题1 如何评估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的缺血和出血风险?

问题2 ACS和/或PCI的房颤患者,PCI术中抗栓药物如何使用? 图1:房颤患者PCI术中抗栓策略 抗血小板药物 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出现急性冠脉综合征后推荐立即口服负荷剂量阿司匹林 (100-300mg),之后维持剂量75-100 mg/d;在已了解冠脉解剖结构或紧急情况下,如很可能行PCI,可考虑采用P2Y12受体拮抗剂进行预处理。 抗凝药物 维生素K拮抗剂(VKA):对于VKA治疗且行冠脉造影和/或PCI的患者术前通常无需停用VKA,但需查INR;术中在活化凝血时间(ACT,维持≥225s)的指导下使用低剂量(30-50 U/kg)普通肝素治疗。

NOAC: 对于NOAC治疗且行急诊PCI的患者无需停药;但若行择期PCI可考虑在术前停药(通常术前停药12-24h,达比加群经肾脏清除率较高,肾功能不全者需考虑延长术前停药时间)。无论是否中断NOAC,术中均需在ACT指导下使用肝素治疗。PCI术后早期,例如当天晚上或次日早晨,建议开始NOAC(术前剂量)治疗。 问题3 ACS和/或PCI术后房颤患者的抗栓选择:双联还是三联?疗程多久? PCI围术期需在双联抗栓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三联治疗)直至出院;对于高缺血/血栓栓塞和低出血风险的患者,出院后阿司匹林可继续使用至术后1个月。 推荐大多数患者出院后采用OAC+单一抗血小板药物(首选P2Y12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双联抗栓治疗12个月,之后停用抗血小板治疗,给予OAC单药治疗。根据患者的缺血和出血风险,可酌情考虑延长(>12个月)或较早停用(如6个月)抗血小板治疗(图2)。图2:需OAC治疗的房颤患者PCI围术期抗栓管理流程

房颤合并冠心病抗栓治疗进展

房颤合并冠心病抗栓治疗进展 DAPT和OAC的联合使用被称为三联口服抗栓治疗(TOAT)。研究发现,接近5%的ACS患者在PCI治疗后因合并房颤需要进行TOAT,但TOAT的每一种组分均会增加出血风险,若停用或未使用OAC会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停用任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则会增加支架内血栓、心肌梗死和死亡的风险。ACC/AHA和ESC相关指南对房颤患者PCI术后应用TOAT给予IIb类推荐,证据等级C。然而,TOAT具体方案及时长,尤其是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逐渐应用于临床,使得抗栓方案更为复杂。 房颤引起的缺血事件大多源于左心耳血栓。左心耳血流缓慢甚至瘀滞,激活了促进凝血的级联反应,形成大量纤维蛋白。虽然急性动脉血栓的形成不涉及血小板活化,但丰富的凝血酶却会导致血栓的形成。为此,预防和治疗房颤所带来的血栓栓塞事件需要充分抗凝。ACS和PCI相关的缺血事件更倾向于血小板激活、聚集引发血栓所致。局部内皮损伤、血小板活化,随之激活凝血级联反应。尽管抗凝并不能完全阻止ACS所致缺血事件的发生,但DAPT可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和支架内再狭窄,并且已经作为目前支架置入术后的标准治疗方案。若患者合并房颤病史,且近期因ACS不得不置入支架,则需要医生权衡使用TOAT所带来利弊。

OAC对于AF所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作用,以及抗血小板药物于ACS置入或不置入支架的作用均被大量的临床试验所验证。表1列出了主要的相关试验。但是,对于AF合并ACS或PCI的患者如何使用抗凝治疗及抗血小板治疗,尚未有统一的推荐方案。 表1. OAC预防房颤患者卒中和抗血小板治疗预防ACS患者缺血性事件的主要临床研究

冠心病中医药防治方案

冠心病中医药防治知识单位:

冠心病中医药防治知识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指冠状动脉因粥样硬化而使血管腔狭窄、阻塞或痉挛导致心机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中医药在防治冠心病方面独具特色,血脂康、通心络胶囊,还有丹参片、丹参注射液、速效救心丸、麝香保心丸、地奥心血康及具有“扩冠”效应的单味中药丹参、三七、葛根、山楂、决明子、毛冬青等,临床用于冠脉斑块具有很好的预防、消退和稳定的作用。传统的针灸治疗冠心病既简便又行之有效,常见穴位有内关、膻中、心俞、间使、足三里等,它不但可缓解心绞痛,还能调节机体功能,针灸疗法可适用于冠心病的全过程。 目前用于防治冠心病的中成药有10多种,但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速效救心丸:该药属于活血理气药,可以缓解冠心病的心绞痛,用于治疗胸闷、憋气,心前区疼痛,每日三次含服,每服3~6粒,急性发作可服10~15粒。一般在5分钟内心绞痛得到缓解。 (2)苏合香丸:功能芳香开窍,理气止痛。每次1丸,温开水送 服。 (3)冠心苏合丸:由苏合香、乳香、檀香、青木香、冰片、朱砂、白蜜组成,制成小蜜丸。用于心绞痛,胸闷,憋气,心前区疼痛等。1次1丸,日服3次,口含或嚼服。

(4)苏冰滴丸:由苏合香脂,冰片组成,口含或吞服,每次2~4粒,可以较快地缓解心绞痛,治疗胸闷气短等。 (5)冠心二号片:由丹参、赤芍、川芎、红花、降香组成,功 用理气活血止痛,有强心和扩张血管的作用。每次服5片,1日2次,该药可较长时间服用,一般没有副作用,不属于速效药物。中医食疗: 1、大蒜粥:紫皮蒜30克,置沸水中煮1分钟后捞出蒜瓣,再将粳米100克煮粥,待粥煮好后,将蒜再放入粥中略煮。可早晚食用。 2、芹菜红枣汤:芹菜根5个,红枣10个,水煎服,食枣饮汤。每日2次。 3、木耳烧豆腐:黑木耳15克,豆腐60克,葱、蒜各15克,花椒1克,辣椒3克,菜油适量。将锅烧热,下菜油,烧至六成热时,下豆腐,煮十几分钟,再下木耳翻炒,最后下辣椒、花椒、葱、蒜等调料,炒匀即成。 中医茶疗:菊花山楂饮:菊花、生山楂各15~20克,水煎或开水冲浸,每日1剂,代茶饮用。 中医按摩:1、捏腋前将一手拇指放在对侧腋前,其余4指放在腋窝下,对合用力捏拿腋前肌肉0.5~1分钟。双侧交替进行。功效:活血通络,疏经止痛。 2、摩揉膻中穴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抗血小板抗凝治疗研究 发表时间:2017-04-14T13:52:40.580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7年3月第3期作者:郭宁张志翔剪林昊 [导读] 分析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抗血小板抗凝治疗效果。 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南常德 415000 【摘要】目的:分析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抗血小板抗凝治疗效果。方法:以2015年1 月-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80例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为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行PCI术治疗,术后,对照组,单纯给予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华法林抗凝治疗,对比分析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对比分析患者治疗重要指标,研究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对比出血发生率,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基础上,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PIC术后,体循环栓塞风险无降低,且增加了出血风险。 【关键词】冠心病;心房颤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抗血小板;抗凝 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属于临床常见病,心房颤动,是一种心律失常。目前,PIC术是治疗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的常用手段。然而,PCI术后,合理给予抗血小板、抗凝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是预防血栓的有效措施[1]。为分析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抗血小板抗凝治疗效果,本文笔者以80例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为对象,经回顾性分析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80例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为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23例男性和17例女性,年龄为41-78岁,(67.3 8.65)岁为平均年龄。研究组,21例男性和19例女性,年龄为40-81岁,(68.4 9.73)岁为平均年龄。所有患者均符合冠心病与心房颤动诊断标准,且研究组与对照组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给予PIC术治疗。(1)对照组:给予100mg阿司匹林与75mg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2)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华法林抗凝治疗。术后,联合低分子肝素与华法林治疗3d后,不再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其中,针对华法林,初次剂量,每日1次,1次2.5mg,以3d为间隔时间,分析INR值,适量增减0.625mg,确保INR值处于2.0-2.5范围内。所有患者均连续用药5个月。 1.3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患者收缩压(SBP)、空腹血糖值,并评估患者栓塞风险(CHADS2)与出血风险积分(HAS-BLED),同时,观察并记录患者严重出血事件。 1.4统计学方法 在EXCEL表格中,录入本次研究所涉及到的所有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用百分比(%),对计数资料进行表示,予以卡方(χ2)检查,用()对计量资料进行表示,予以t检查,其中,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 2结果 2.1各项指标 对比患者各项指标,组间无显著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2.2严重出血事件 研究组,6例出现严重出血事件,3例为脑出血,1例为消化道大出血,2例皮肤黏膜出血,发生率为15%,对照组,仅1例出现脑出血,发生率为2.5%,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784,P=0.001)。 3讨论 针对冠心病与心房颤动,其形成血栓的机制,有所不同。一方面,心房颤动,一旦发生,心房生理功能基本丧失,血液流动层流效应发生变化,心房腔室壁内瘀滞大量血液,加之心房内膜结构完整性受到影响,导致内源性凝血途径被激活,最终形成血栓。对于心房颤动患者形成的血栓,含有丰富的纤维蛋白,因此,需以抗凝治疗为主。另一方面,冠心病,因冠脉内膜遭到损伤,斑块破裂,血小板被激活,血栓形成于冠脉损伤部位,血小板含量高,因此,需以抗血小板治疗为主[2]。 抗凝治疗,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凝血酶的作用,包括两种形式,即凝血酶直接抑制与间接抑制,凝血酶直接抑制剂,主要涉及直接凝血酶抑制剂(例如,比伐卢定)与直接Xa因子抑制剂(例如,磺达肝癸钠、利伐沙班),凝血酶间接抑制剂主要涉及华法林、肝素等。抗血小板治疗,以控制血小板粘附、聚集为目标,达到预防血栓的目的,主要用于缺血及血栓性疾病[3]。 2015年,ESC 指南中,提出PCI术后,置入的不管是裸支架,或者是药物涂层支架,均至少维持1年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肠溶阿司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优势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优势 冠心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病死率高、并发症多等特点。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中医药在防治冠心病方面具有很多优势。 1、立足整体,着眼局部 冠心病的发生是全身病变过程的局部表现,全身各层次众多因素均可集合于冠心病发病机制上,参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医治病强调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和体表各组织及器官之间是不可分割的,是相互联系的,同时还认为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和病理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强调人体内部的统一性,也重视人体和外界环境的统一性。中医通过对人体各层次、多方面的干预,根据每个人的地域、体质、性格、生活环境等方面,从整体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同时也根据每个人病变的脏器特点,着眼于局部,辨证论治,制定不同的治疗法则。 2、多环节、多途径、多靶点干预疾病 冠心病的发病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有密切关系,因此冠心病的防治与控制这些高危因素密不可分。中医药的多组分、多靶点特性决定了其不仅作用于疾病的某单一靶点,而是通过整体综合调治发挥保护效应。中药的多组分、多靶点能从多途径来调节血压、血糖、血脂,从整体综合调治来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管新生,稳定斑块,抑制炎症,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症状体征,提高生活质量。 3、充分调动和发挥人体的自主调节能力,扶正驱邪,使疾病向愈 中医根据每个人的体质,针对性治疗,针对不同证型,综合采用益气活血、滋阴、温阳、化痰、祛湿、清热、健脾等治法,扶正祛邪,调动机体潜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与应变能力,调节阴阳失衡,使疾病向愈,改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 4、顾护胃气,避免胃肠道不良反应 冠心病多见于老年人,老人多脾胃虚弱,西医对冠心病的防治需要服用多种西药,很多西药对胃肠道都有刺激,出现食欲不振、烧心反酸、恶心、腹胀、便秘或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严重的还会出现消化道出血。而中医药在调理脾胃方面有巨大优势,通过益气、健脾、理气、散寒、祛湿、化痰、消积等治法,可改善消化道症状,增加食欲,提高人体抵抗力。 5、中药可减轻西药的毒副作用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病例讨论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病例讨论 【一般资料】患者,男性,57岁, 【主诉】因"活动时胸痛1年"于2013年08月15日入院。 【现病史】患者1年前爬山时感胸骨后压榨性疼痛,休息5分钟后自行缓解,此后症状反复发作,均与体力活动有关,性质同前,持续数分钟可缓解,曾于外院行平板运动试验(+),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clopidogrel)、美托洛尔(metoprolol)和硝酸酯类药物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仍有胸痛反复发作。 【既往史】有心房颤动病史5年,最初为阵发性,大约8个月前转为持续,未接受规范诊治。脑梗死史8个月,服用阿司匹林,无明显后遗症。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史10余年,已愈。有长期大量吸烟史(12支/天×30年),已戒烟1年。 【入院查体】 T36.2℃,P70次/分,R19次/分,BP105/80mmHg,神智清楚,颈静脉无明显充盈,肝-颈静脉回流征(-),颈部未闻及血管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不大,心率约78次/分,房颤律,心音强弱不等,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双下肢不肿。神经系统查体未见阳性体征。 【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及潜血均未见异常,总胆红素38.18μmol/L,直接胆红素7.47μmol/L,尿酸(UA) 473.2μmol/L,血糖(Glu)6.32mmol/L,三酰甘油1.92mmol/L,氨基末端B 型利钠肽(NT-proBNP)456.7pg/ml,其余化验检查均未见异常。心电图:心房颤动,心室率约78次/分(图1)。图1入院时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双房增大;二尖瓣反流(轻度);三尖瓣反流(轻度),左心房(LA)43mm×40mm×50mm,左室舒张末径(LVEDd)51mm,左心室射血分数(EF)53%. 【初步诊断】入院诊断:①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②心律失常,持续性心房颤动;③陈旧性脑梗死;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治疗】患者入院后,给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抗心肌缺血治疗,完善相关检查后,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前降支中段于第一对角支发出部位约80%~90%狭窄(图2),在边支导丝保护下于病变部位置入 Partner2.75×18mm药物洗脱支架一枚(图3)。出院带药:阿司匹林

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抗栓管理共识

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抗栓管理共识发布,6个问题划重点冠心病与房颤合并存在临床中并不少见。冠心病患者合并房颤的比例为6%~21%,房颤患者合并冠心病的比例为20%~30%。针对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如何选择最佳的抗栓方案一直是临床医生关心的话题。近日,《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栓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发布,以解决不同类型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抗栓治疗临床实践问题。 ACS和/或PCI合并房颤,PCI术中如何使用抗栓药物? 图1 心房颤动患者PCI术中抗栓策略 1.抗血小板 所有OAC治疗的房颤患者在发生ACS后应立即口服负荷剂量阿司匹林(100~300 mg),然后维持剂量为75~100 mg/d。

在已了解冠状动脉解剖结构或紧急情况下,如很可能行PCI,可考虑采用P2Y12受体拮抗剂进行预处理;在不了解冠状动脉解剖结构时,应延迟至行PCI时再使用P2Y12受体拮抗剂进行预处理。P2Y12受体拮抗剂应首选氯吡格雷。 2.抗凝 维生素K拮抗剂(VKA):对于VKA治疗且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或PCI的患者,术前通常无需停用VKA,但需查INR。术中监测活化凝血时间(ACT),采用低剂量(30~50 U/kg)普通肝素治疗,维持ACT≥225 s。 NOAC:对于NOAC治疗的患者,急诊PCI无需中断NOAC。而择期PCI则可考虑在术前停药,停药时间取决于使用的药物和肾功能(通常术前停药12~24 h,达比加群酯经肾脏清除率较高,肾功能不全者需考虑延长术前停药时间)。PCI 术后早期,如当天晚上或次日早晨,建议开始NOAC(术前剂量)治疗。 ACS和/或PCI术后房颤患者,抗栓药物如何选择? PCI围术期需在双联抗栓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三联治疗)直至出院。对于高缺血/血栓栓塞和低出血风险的患者,出院后阿司匹林可继续使用至术后1个月。 推荐大多数患者出院后采用OAC+P2Y12受体拮抗剂的双联抗栓治疗,大多数患者应考虑在术后1年时停用抗血小板治疗,继续给予卒中预防剂量的OAC。具有抗凝指征的房颤患者如无禁忌证,应终生持续抗凝治疗。

冠心病中医保健方案

冠心病中医药健康管理方案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中医称为胸痹。冠状动脉供应心脏自身血液,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或痉挛,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梗死的一种心脏病。冠心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心肌缺血、缺氧而导致的心绞痛、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发生心肌梗死危及生命。冠心病已成为当今危害我国人民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对于冠心病的诊断,目前国际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是其一项“金标准”,但行此有创检查者还是少数,更多的冠心病的诊断需要依据病史、临床症状、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这也给冠心病的健康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1 冠心病的一级管理 1.1 一级管理对象对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存在,但尚未确诊冠心病人群采取预防措施,控制或减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并维持稳定,以减少冠心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与致残率[。目前,已经确认的冠心病危险因素达300 种以上。主要因素分为不可变因素(如年龄、性别、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和可变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缺乏体育锻炼、饮食等)。对可变因素的干预重点在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防止血管内皮溃疡面形成,阻止脆弱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血栓,减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而干预方式除了药物治疗以外,更多的危险因素需要生活方式和行为干预。冠心病的一级管理即危险因素的管理。 1.2 一级管理措施

1.2.1 戒烟临床研究显示,吸烟能增加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率50%,心血管死亡的风险与吸烟量直接相关。吸烟还与血栓形成、斑块不稳定及心律失常相关。对于所有冠心病高危人群及患者,均需详细询问吸烟史。对于这个危险因素的控制多用于发病前的预防性措施,对高危人群及患者宣传吸烟的危害,协助其完全戒烟并且避免被动吸烟。已有一些行为及药物治疗措施,如尼古丁替代治疗等,可以协助其戒烟。 1.2.2 适量运动运动应尽可能与多种危险因素的干预结合起来,成为冠心病高危人群及患者综合治疗的一部分。目前有资料显示,运动锻炼能减轻患者症状、改善运动耐量,减轻同位素显像的缺血程度及动态心电图上的ST 段压低[6]。以症状限制性有氧运动为主,运动方式有步行、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每次20~30 min,逐渐延长至40~60 min 左右,每周4~5 次,以能耐受、感觉舒适为宜,运动过程中自测心率以达到(170-年龄)次/min 为宜。 1.2.3 减轻体重按照中国肥胖防治指南定义,肥胖指体重指数(BMI)≥28 kg/m2;腹形肥胖指男性腰围≥90 cm,女性≥80 cm。肥胖多伴随其他促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胰岛素抵抗、HDL-C 降低和TG 升高等。与肥胖相。减轻体重(控制饮食、活动关的冠心病危险的增加多由上述危险因素导致[8]和锻炼、减少饮酒量)有利于控制其他多种危险因素,是冠心病高危人群及患者健康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 1.2.4 控制饮食摄入高脂肪和饱和脂肪酸、胆固醇、过量糖、过量盐和高热量的饮食易致冠心病,特别是长期食用饱和脂肪酸或动物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栓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0)要点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栓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0)要点 冠心病与心房颤动(房颤)具有多种相同的危险因素,两种疾病常合并存在。冠心病患者合并房颤的比例为6%~21%,房颤患者合并冠心病的比例为20%~30%。冠心病患者需要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以减少心肌缺血事件,而血栓栓塞高风险的房颤患者则需口服抗凝药物(OAC)治疗以减少卒中等血栓栓塞事件。冠心病与房颤合并存在时,联合应用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可有效减少缺血及血栓栓塞事件,但增加出血风险。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如何选择最佳的抗栓方案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 缺血和出血风险评估 一、血栓栓塞/卒中风险 血栓栓塞事件是房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卒中则是房颤栓塞最常见的表现类型。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是连续且不断变化的,应定期进行评估。目前推荐对所有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采用CHA2DS2VASc 评分(表2)进行血栓栓塞风险评估。 关于冠心病合并NVAF患者抗凝治疗的推荐: (1)CHA2DS2VASc评分≥2分(男性)/3分(女性)的患者应进行长

期抗凝治疗; (2)对于依从性较好、CHA2DS2VASc评分为1分(男)/2分(女)的患者也建议进行抗凝治疗; (3)CHA2DS2VASc评分为0分(男)/1分(女)的患者应避免抗凝治疗,预防血栓栓塞。目前认为,阵发性房颤与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危险性相同,抗凝治疗的方法均取决于患者的危险分层;心房扑动的抗凝原则与房颤相同。瓣膜性房颤具有明确抗凝适应证,无需再进行血栓栓塞风险评估。 二、缺血/血栓形成风险(表3) 心脏缺血事件最强的预测因素是近1年内发生过缺血事件。既往有ACS 病史的患者缺血事件风险远远高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且对于支架置入的患者同样适用。高龄、糖尿病、慢性肾脏病(肌酐清除率15~59ml/min)、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左心室射血分数低、支架选择不合理等均是缺血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可采用SYNTAX、SYNTAX(表4)或GRACE评分对PCI合并房颤患者进行缺血事件风险评估。 三、出血风险

冠心病中医药健康管理方案

冠心病中医药健康管理方案 冠心病 中医药保健方案 成都市青白江区XX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冠心病中医药健康治理方案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中医称为胸痹。冠状动脉供应心脏自身血液,冠状动脉发生严峻粥样硬化或痉挛,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梗死的一种心脏病。冠心病的要紧临床表现是心肌缺血、缺氧而导致的心绞痛、心律失常、严峻者可发生心肌梗死危及生命。冠心病已成为当今危害我国人民健康和生命的要紧疾病。关于冠心病的诊断,目前国际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是其一项“金标准”,但行此有创检查者依旧少数,更多的冠心病的诊断需要依据病史、临床症状、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定,这也给冠心病的健康治理提出更高要求。 1冠心病的一级治理 1.1一级治理对象对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存在,但尚未确诊冠心病人群采取预防措施,操纵或减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并坚持稳固,以减少冠心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与致残率[。目前,差不多确认的冠心病危险因素达300种以上。要紧因素分为不可变因素(如年龄、性不、心血

管疾病家族史等)和可变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缺乏体育锤炼、饮食等)。对可变因素的干预重点在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防止血管内皮溃疡面形成,阻止脆弱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血栓,减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而干预方式除了药物治疗以外,更多的危险因素需要生活方式和行为干预。冠心病的一级治理即危险因素的治理。 1.2一级治理措施 1.2.1戒烟临床研究显示,吸烟能增加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率50%,心血管死亡的风险与吸烟量直截了当有关。吸烟还与血栓形成、斑块不稳固及心律失常有关。关于所有冠心病高危人群及患者,均需详细询咨询吸烟史。关于那个危险因素的操纵多用于发病前的预防性措施,对高危人群及患者宣传吸烟的危害,协助其完全戒烟同时幸免被动吸烟。已有一些行为及药物治疗措施,如尼古丁替代治疗等,能够协助其戒烟。 1.2.2适量运动运动应尽可能与多种危险因素的干预结合起来,成为冠心病高危人群及患者综合治疗的一部分。目前有资料显示,运动锤炼能减轻患者症状、改善运动耐量,减轻同位素显像的缺血程度及动态心电图上的ST段压低[6]。以症状限制性有氧运动为主,运动方式有步行、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每次20~30 min,逐步延长至40~60 min 左右,每周4~5次,以能耐受、感受舒服为宜,运动过程中自测心率以达到(170-年龄)次/min为宜。 1.2.3减轻体重按照中国肥胖防治指南定义,肥胖指体重指数(BMI)≥28 kg/m2;腹形肥胖指男性腰围≥90 cm,女性≥80 cm。肥胖多相伴其他促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胰岛素抗击、HDL-C 降低和TG升高等。与肥胖有关的冠心病危险的增加多由上述危险因素导致[8]。减轻体重(操纵饮食、活动和锤炼、减少饮酒量)有利于操纵其他多种危险因素,是冠心病高危人群及患者健康治理的一个重要部分。 1.2.4操纵饮食摄入高脂肪和饱和脂肪酸、胆固醇、过量糖、过量盐和高热量的饮食易致冠心病,专门是长期食用饱和脂肪酸或动物脂肪者更易患冠心病。饮食调剂要紧是操纵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研究显示,增加食用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膳食,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专家共识】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栓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栓管理 【中国专家共识】 摘要 冠心病与心房颤动(房颤)合并存在临床并不少见。冠心病患者需要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以减少心肌缺血事件,而血栓栓塞高风险的房颤患者则需口服抗凝药物以减少卒中等血栓栓塞事件。冠心病与房颤合并存在时,联合应用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可有效减少缺血及血栓栓塞事件,但会增加出血风险。针对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如何选择最佳的抗栓方案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近年来,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发布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合并房颤患者的抗栓治疗专家共识并及时更新,而我国尚缺乏相应的抗栓治疗指南或共识。该共识依据已发表的临床研究证据,结合国内外相关指南、共识以及专家建议等,着眼于解决不同类型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抗栓治疗临床实践中的问题,对指导我国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的治疗意义重大。 冠心病与心房颤动(房颤)具有多种相同的危险因素,两种疾病常合并存在。冠心病患者合并房颤的比例为6%~21%[1],房颤患者合并冠心病的比例为20%~30%[2, 3, 4]。冠心病患者需要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以减少心肌缺血事件,而血栓栓塞高风险的房颤患者则需口服抗凝药物(oral anticoagulant,OAC)治疗以减少卒中等血栓栓塞事件[5]。冠心病与房颤合并存在时,联合应用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可有效减少缺血及血栓栓塞事件,但增加出血风险[6]。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如何选择最佳的抗栓方案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欧洲[7, 8, 9]及北美[6, 10, 11]相继发布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和/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合并房颤患者抗栓治疗的专家共识,并均已陆续更新至第

冠心病中医药治疗进展

冠心病中医药治疗进展 【摘要】从冠心病(CAD)的病因病机、中医辨证分型及证型的客观化研究、中医药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着重介绍中药复方制剂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作用,这也是目前中医药治疗该病的一个特色和亮点,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冠心病中医药治疗综述 中医辨证论治 由于冠心病的辨证分型具有多样性,其中医临床治疗也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分析众多医家的治疗方药发现,多以血府逐瘀汤、瓜蒌薤白桂枝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温胆汤、补阳还五汤、生脉散、参附汤为主方随症加减。不同的病理阶段,兼有气虚血瘀或肾虚血瘀,治疗中始终坚持活血化瘀,益气补肾用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可改善冠状动脉供血,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益气药与补肾药通过调节激素分泌及细胞代谢等,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细胞的耐缺血缺氧能力。 中药复方制剂治疗

以丹参、红花、川芎为主要成分:“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丹参在冠心病的活血化瘀治疗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活血与补血并行,临床中常用中成药如丹参滴丸,注射剂则以丹红注射液、冠心宁注射液为佳。组方中之丹参,其药理机制为:抑制磷酸二酯酶,升高红细胞、血小板、环磷酸腺苷(cAMP) 浓度;其水溶成分能兴奋前列腺素(PGI2)合成酶的活性,使PGI2 生成增多,血管内皮细胞中PGI2增高,血管扩张[1];丹参还是强抗氧化剂,能有效清除机体内的氧自由基,抑制脂质去氧化,稳定细胞膜,其效果与超氧化物歧化酶相似,作用与剂量呈明显正相关。此外,丹红注射液中的红花,冠心宁注射液中的川芎也在临床应用广泛,在治疗冠心病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红花中主要含红花苷、红花黄色素,其活性成分具有扩血管作用,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增加纤维蛋白的溶解活性,抑制血栓形成,并具有不同程度的降压作用。川芎中含有川芎素,具有扩张血管、增加动脉血流量、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有文献资料表明,川芎除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外,并对已聚集的血小板具有解聚作用,尚能扩张小动脉,改善血液循环,产生抗血栓形成和溶血栓的作用。 益气治本为主中药:临床常用药物以人参、黄芪为主组成,成药如通冠丸,注射剂常用的有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和参芪扶正注射液等。以人参为主要成分的制剂,人参的有效成分是人参皂苷,人参皂苷[2]能增加心肌细胞Ca2+浓度,从而增强心肌收

冠心病中医药防治方案之欧阳家百创编

欧阳家百创编 冠心病中医药防治知识 欧阳家百(2021.03.07) 单位: 冠心病中医药防治知识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指冠状动脉因粥样硬化而使血管腔狭窄、阻塞或痉挛导致心机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中医药在防治冠心病方面独具特色,血脂康、通心络胶囊,还有丹参片、丹参注射液、速效救心丸、麝香保心丸、地奥心血康及具有“扩冠”效应的单味中药丹参、三七、葛根、山楂、决明子、毛冬青等,临床用于冠脉斑块具有很好的预防、消退和稳定的作用。传统的针灸治疗冠心病既简便又行之有效,常见穴位有内关、膻中、心俞、间使、足三里等,它不但可缓解心绞痛,还能调节机体功能,针灸疗法可适用于冠心病的全过程。 目前用于防治冠心病的中成药有10多种,但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速效救心丸:该药属于活血理气药,可以缓解冠心病的心绞痛,用于治疗胸闷、憋气,心前区疼痛,每日三次含服,每服3~6粒,急性发作可服10~15粒。一般在5分钟内心绞痛得到缓解。

(2)苏合香丸:功能芳香开窍,理气止痛。每次1丸,温开水 送服。 (3)冠心苏合丸:由苏合香、乳香、檀香、青木香、冰片、朱砂、白蜜组成,制成小蜜丸。用于心绞痛,胸闷,憋气,心前区疼痛等。1次1丸,日服3次,口含或嚼服。 (4)苏冰滴丸:由苏合香脂,冰片组成,口含或吞服,每次2~4粒,可以较快地缓解心绞痛,治疗胸闷气短等。 (5)冠心二号片:由丹参、赤芍、川芎、红花、降香组成, 功用理气活血止痛,有强心和扩张血管的作用。每次服5片,1日2次,该药可较长时间服用,一般没有副作用,不属于速效药物。 中医食疗: 1、大蒜粥:紫皮蒜30克,置沸水中煮1分钟后捞出蒜瓣,再将粳米100克煮粥,待粥煮好后,将蒜再放入粥中略煮。可早晚食用。 2、芹菜红枣汤:芹菜根5个,红枣10个,水煎服,食枣饮汤。每日2次。 3、木耳烧豆腐:黑木耳15克,豆腐60克,葱、蒜各15克,花椒1克,辣椒3克,菜油适量。将锅烧热,下菜油,烧至六成热时,下豆腐,煮十几分钟,再下木耳翻炒,最后下辣椒、花椒、葱、蒜等调料,炒匀即成。 中医茶疗:菊花山楂饮:菊花、生山楂各15~20克,水煎或开水冲浸,每日1剂,代茶饮用。

冠心病中医药健康管理方案

冠心病中医药健康 管理方案 1

成都市青白江区 冠心病 中医药保健方案 成都市青白江区XX卫生院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冠心病中医药健康管理方案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 中医称为胸痹。 2

冠状动脉供应心脏自身血液, 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或痉挛, 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 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梗死的一种心脏病。冠心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心肌缺血、缺氧而导致的心绞痛、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发生心肌梗死危及生命。冠心病已成为当今危害中国人民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对于冠心病的诊断, 当前国际上没有统一的标准,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是其一项”金标准”, 但行此有创检查者还是少数, 更多的冠心病的诊断需要依据病史、临床症状、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这也给冠心病的健康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1 冠心病的一级管理 1.1 一级管理对象对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存在, 但尚未确诊冠心病人群采取预防措施, 控制或减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并维持稳定, 以减少冠心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与致残率[。当前, 已经确认的冠心病危险因素达300种以上。主要因素分为不可变因素( 如年龄、性别、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 和可变因素( 如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缺乏体育锻炼、饮食等) 。对可变因素的干预重点在于改进血管内皮功能, 防止血管内皮溃疡面形成, 阻止脆弱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血栓, 减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而干预方式除了药物治疗以外, 更多的危险因素需要生活方式和行为干预。冠心病的一级管理即危险因素的管理。 1.2 一级管理措施 3

1.2.1 戒烟临床研究显示, 吸烟能增加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率50%, 心血管死亡的风险与吸烟量直接相关。吸烟还与血栓形成、斑块不稳定及心律失常相关。对于所有冠心病高危人群及患者, 均需详细询问吸烟史。对于这个危险因素的控制多用于发病前的预防性措施, 对高危人群及患者宣传吸烟的危害, 协助其完全戒烟而且避免被动吸烟。已有一些行为及药物治疗措施, 如尼古丁替代治疗等, 能够协助其戒烟。 1.2.2 适量运动运动应尽可能与多种危险因素的干预结合起来, 成为冠心病高危人群及患者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当前有资料显示, 运动锻炼能减轻患者症状、改进运动耐量, 减轻同位素显像的缺血程度及动态心电图上的ST段压低[6]。以症状限制性有氧运动为主, 运动方式有步行、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每次20~30 min, 逐渐延长至40~60 min左右, 每周4~5次, 以能耐受、感觉舒适为宜, 运动过程中自测心率以达到( 170-年龄) 次/min为宜。 1.2.3 减轻体重按照中国肥胖防治指南定义, 肥胖指体重指数( BMI) ≥28 kg/m2; 腹形肥胖指男性腰围≥90 cm, 女性≥80 cm。肥胖多伴随其它促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包括高血压、胰岛素抵抗、HDL-C降低和TG升高等。与肥胖相关的冠心病危险的增加多由上述危险因素导致[8]。减轻体重( 控制饮食、活动和锻炼、减少饮酒量) 有利于控制其它多种危险因素, 是冠心病高危人 4

2020版《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栓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要点解读(最全版)

2020版《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栓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要点解 读(最全版) 摘要 6月11日上午,在2020东北心血管病线上论坛上,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编写的《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栓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共识)正式发布。该共识依据已发表的临床研究证据,结合国内外相关指南或共识以及专家建议,着眼于解决不同类型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栓治疗临床实践中的问题,是我国首部致力于解决不同类型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抗栓治疗临床实践问题的文件,对指导我国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的治疗意义重大。 共识发布会由北部战区总医院李毅教授主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发表致辞。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袁祖贻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王祖禄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曲鹏教授三位参与共识撰写的专家委员会成员先后围绕共识制定的背景与价值、循证依据荟萃以及共识要点进行了报告。 6月11日上午,在2020东北心血管病线上论坛上,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编写的《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栓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共识)正式发布。该共识依据已发表的临床研究证据,结合国内外相关指南或共识以及专家建议,着眼于解决不同类型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栓治疗临床实践中的问题,是我国首部致力于解决不同类型冠

心病合并房颤患者抗栓治疗临床实践问题的文件,对指导我国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的治疗意义重大。 共识发布会由北部战区总医院李毅教授主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发表致辞。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袁祖贻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王祖禄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曲鹏教授三位参与共识撰写的专家委员会成员先后围绕共识制定的背景与价值、循证依据荟萃以及共识要点进行了报告。 背景与特点 国内外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冠心病患者合并房颤的比例为6%~21%,而房颤合并冠心病的比例更高,达到了20%~30%。当房颤与冠心病合并存在时,显著增加不良预后风险;稳定性冠心病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合并房颤,均会显著增加长期死亡风险。而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如何优化抗栓治疗是临床工作中的重点。在此背景下,制定《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抗栓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为该类患者的抗栓管理,提供了指导意见。 相比其他指南,该共识具有三大特点:(1)内容更全面。既包括ACS 合并房颤,也涵盖了欧美共识中未涵盖的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房颤人群。此外,共识还涵盖了非心脏外科手术围术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高龄、肾功能不全、胃肠道疾病、瓣膜性房颤及抗凝药物之间转换等特殊情况。

冠心病的防治与中医药干预

冠心病的防治与中医药干预 一、健康期 预防冠心病可采用针对全体人群和高危人群两种策略。前者是通过改变某个人群、地区或国家与冠心病危险因素有关的生活行为习惯、社会结构和经济因素,以期降低人群中危险因素的均值;后者是针对具有 1个或 1个以上公认的(如高血压、吸烟等)与冠心病有明确因果关系的危险因素水平的降低,才能有效地减少冠心病的发生。目前公认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男性、 4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有过早患冠心病的家族史、吸烟(每日 10 支)、高血压、高血脂、重度肥胖(超重达30%)、有明确的脑血管或周围血管阻塞的既往史。其中,高血压、高胆固醇及吸烟被认为是冠心病最主要的三个危险因素。除性别、年龄和家族史外,其他危险因素都可以预防和治疗。 冠心病病变始于儿童,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必须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膳食结构要合理,避免摄入过多的脂肪和大量的甜食,加强体育锻炼,预防肥胖、高血脂症、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发生。超重和肥胖者更应主动减少热量摄入,并加强运动量。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患者,除重视危险因素干预 外,更要积极控制好血压、血糖和血脂。大力宣传戒烟活动,特别是要阻止儿童成为新一代烟民。 二、未病将病期 此期主要是对危险因素的干预。

(一)饮食及生活起居调节 1.合理饮食,不要偏食,不宜过量。要控制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多吃素食。同时要控制总热量的摄入,限制体重增加。增加新鲜水果、蔬菜、豆制品和低脂乳制品的摄入,每天适量进食一些坚果;食油应尽量选用植物性油类。可经常食用鱼类食品,如沙丁鱼、鲈鱼等,少用或禁用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适量饮酒,每天饮用 30g 以下。 2.保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控制体重,促进心血管功能。 3.不吸烟、酗酒。 4.积极防治老年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1)降低血压:血压是冠心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血压升高易伴有高血脂、高血糖、纤维蛋白原升高以及心电图不正常,进而诱发冠心病。 (2)降低血清胆固醇:主要通过非药物途径预防血脂升 高。当总胆固醇在5.2-6.21mmol/L或(和)LDL -C为3.4- 4.1mmol/L 时,可采取非药物手段干预。总胆固醇 > 6.24mmol/L的高胆固醇血症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采取药物和非药物两种降脂措施。 3)控制糖尿病:控制目标为糖化血红蛋白<6.5%。 (二)加强自我心理调整 冠心病发生大多与人的性格心理活动有关系,所以在我们生活当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研究进展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研究进展 1、冠心病与心房颤动的关系 1.1 流行病学 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1],同时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2]。临床上,CAD与AF存在紧密的相关性,CAD患者的多种相关的电活动异常并发症已被认证,其中AF为最常见,CAD合并AF,包括已有持续性或阵发性房颤以及新发房颤(NOAF)的发生率均不断增加,目前研究证实20%-30%的AF患者合并CAD[3],其中5-15%的AF患者需同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2]。房颤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病率为2%,随着人口老龄化,其发病率不断增加,由小于60岁人群的1%上升至>80岁人群的1/3[2],而CAD患者中AF的患病率约为0.2%-5%,其中心肌梗死患者患病率更高,AF在心肌梗死中的发病率为6%-21%[4]。AF临床重要性在于其增加了CAD患者卒中风险、降低心脏功能、增加死亡率。已证实合并AF可使全人群死亡率增加1.5至2倍[5]。而NOAF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在住院期间死亡风险则较无NOAF者增加了3倍[4]。

1.2 相互促进、互为因果 AF的患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而CAD同样也在老年患者中更为流行,由于血流动力学或代谢应激引起的心房或动脉壁的长期损伤是其共同潜 在的背景机制。与正常窦性心律患者相比AF患者更常并发冠心病,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更常并发AF,且NOAF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常见并发症。CAD与AF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肥胖和吸烟,此外,炎症在两种疾病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促进血栓前状态,最终导致心肌梗死[5-7]。同时CAD可作为AF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尤其是第一个小时内,常诱发NOAF[8],AMI 并发AF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原因首先源于缺血,尤其是心房分支动脉缺血,右冠状动脉近端的严重和在心房分支发出前的回旋支病变增加AF的可能性,以及高心房压力、自主神经系统改变引发心房结构和功能的重建,通常会引发严重血流动力学功能障碍,并被证实为AMI的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素;其次晚期进展为心力衰竭,左心室舒张末压增加及左房压力和容积负荷增加可诱发AF。心肌细胞死亡和心房瘢痕等所介导的纤维化,为心律失常发生与维持的基础因素。Motloch L等研究证实AF 与CAD患者的冠脉狭窄的解剖分布无关,但合并房颤者冠脉病变更为严重[9],同样Ibrahim Rencuzogullari MD等研究也证实了新发房颤患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