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 识 公 顷 教 学 设 计

认 识 公 顷 教 学 设 计

认 识 公 顷 教 学 设 计
认 识 公 顷 教 学 设 计

认识公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实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相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学习的水平。

教学重点:

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实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公顷

1.请你看一看,想一想。填写什么单位合适?

计算机键盘上的小按键,面积大约1()

计算机屏幕的面积大约8 ()

我校计算机教室的面积大约96 ()

太湖水面积大约()

[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从体验面积单位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开始,体会“公顷”这个面积单位产生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前

面的三道题目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即可。最后一题先让学生说一说用什么单位。估计会有学生说出用公顷。绝大部分学生会想到用平方米。填写上平方米后,再写数据2250000000。让学生读一读。学生就会体会到单位的不适合了。教师这时就能够引出新课]

2.出示课件:例题1的四个画面。

3.测量和计算土地的面积,通常用公顷作单位。字母符号是:ha

二.自主探究,理解公顷

1.理解1公顷的含义。

谈话: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都是根据边长一定的正方形面积来确定的。例如:1平方厘米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

1平方分米是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

1平方米是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

1公顷:是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

先让我们来算一算1公顷是多少平方米:1公顷=10000平方米。想象一下,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有多大?1公顷的面积有多大?

2.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谈话:让我们来算算看,我们学校的操场面积大约有多少公顷?

操场一边长大约50米,相邻的一边长大约38米。计算:50×38=1900平方米

10000÷1900≈5(公顷)(用计算器计算)

大约我们学校这样的操场5个才能有1公顷。想像一下看,有多

大啊?

[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我们身边的大面积的实际情况出发,体会“公顷”这个面积单位的大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最好用自己学校的操场如果能有条件让学生看一看,再想像。会对1公顷的理解更具体。]

出示课件:让28个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每边7个学生大约10米长)

推想一下看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

10000÷100=100(个)

让学生讨论后,实行说明。

3.实行单位换算。

出示“试一试”中的题目: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菜地,底是250米,高是160米。这块菜地有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公倾?

完成后,要求学生把解答过程和单位换算的方法与同学实行交流。

[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公顷这个面积单位在实际生活中,是从平方米换算而来。重点是体验平方米与公顷的换算过程,怎样方便、不错。250与160的乘积还能够引导学生实行简便计算。] 简要小结:把以平方米作单位的数量改写成以公顷作单位的数量时,能够用原来的数除以10000,或者直接把原来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

4.巩固练习

(1)做第82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讨论这个足球场的面积是不是有1公顷。

(2)做“练一练”第2题。

教师对教室地面的长和宽实行步测后,师生共同计算出面积。再算一算多少个这样的教室地面面积是1公顷。

三.课堂小结:

谈话: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太湖水面积用“公顷”做单位大约是多少?

2250000000平方米=225000公顷

225000公顷比2250000000平方米方便的多了。

练习十四第1、2、3、4题。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范例

第一章网络的组建与运行 1.1 认识计算机网络 一、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分类与拓扑结构 2.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小型局域网的构建方法与使用方法;知道网络服务器的主要作用与基本原理;能说出代理服务器的概念并知道其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功能与分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小型局域网的构建方法与使用方法,提高分析信息的能,增强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消除学生对计算机网络认识的神秘感,提高学习网络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全局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习惯。 三、学生分析 在开始高中选修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对网络技术有所应用,并初步了解一些计算机网络的知识,但是缺乏系统的学习过程,对于应用中碰到的很多问题存在疑惑,同时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下,网络应用带来的方便性以及网络技术的神秘性对学生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学生对网络技术具有天生的兴趣,充分培育和利用好学生的这些兴趣,将使教学更轻松。课程的开展一方面是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一个概括而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是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让学生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在教学组织中安排学生参观网络中心,注意到学生好奇心比较大,而一般学校的网络中心设备比较多,可能网络中心本身的空间也比较小,为了取得较好的效果,减少意外的发生,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师在组织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注意焦点。本课设计了一个课堂任务,就是根据对网络中心的观察和管理员的讲解,画出一个校园网络拓扑结构图来,拓扑图对学生来说也是首次接触,怎样去表达网络的拓扑结构,应当要给与适当的引导,这里可以适当的演示一些简单的网络拓扑效果图,以便学生轻松上手。 四、教材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分别从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组成结构和应用的角度看待到底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它与通信网络的关系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认识计算机网络的概念。作为本书的开首节,一方面是对学生从前已有的计算机网络经验和知识作一次归纳总结,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将来学习需要打下基础。 2.本节主要内容 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涉及到计算机和通信两个领域。计算机网络对信息社会中的活动.个人发展等方面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课首先通过“交流讨论”对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这个概念进行探讨。通过“实地考察”进一步激发其感知,加深对计算机网络概念的感性认知。通过“归纳概括与设计拓扑图”,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概括,为学生对感念的理解搭起一个支架。 3.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概括出技术网络的基本

完整教学设计

课题: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教材:浙江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 授课教师:杭州外国语学校刘伟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2.能在基本的图形中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由已知知识,发展推广到新知识的过程; ○2.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进行探索归纳过程; ○3.体会分类分步、化归等数学思维方法; (三)情感与发展目标: ○1.从实际情景引入新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从两直线相交到两直线被第三条所截的变化过程,感受数学的发展与变化关系;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等能力。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从对顶角发展到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牢固理解概念; 教学难点:在具体图形中灵活运用概念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对比探索、合作归纳、动手实践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主题 引入语:风筝起源于中国,是一门古老的艺术。相传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墨翟“费时三年,斫木为鸢,飞升天空”。汉朝时期,蔡伦发明造纸术,开始以纸为材料制作;唐朝时期,有人加入了琴弦,风一吹,就发出像古筝那样的声音,始叫“风筝”!随着马可.波罗自中国返回欧洲后,风筝传到世界各地,据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就是源于对风筝的着迷。 观察风筝的骨架结构,共同发现单线风 筝的骨架是我们熟悉的“两条直线相交”(学

生可能会认为是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这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到一般的相交情况) 展示双线风筝,它的骨架可以抽象成两条直线与中间的一条连接线。(横着的两条线可以认为是平行的,本身同位角、同旁内角、内错角就是为平行线的判定服务,抽象的时候可以推广到一般情况)抽象出几何图形:“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需要强调:第三条直线是联系前两条直线的纽带,起着桥梁作用,为后面抓住截线识别角与角的位置关系打下基础。(设计说明:由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风筝引入,介绍数学文化,调动学生的情绪,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从复习两条直线相交的过程,自然的过度到两条直线被第三条所截,印证数学是发展变化着的。) 二、归纳同位角、同旁内角、内错角的概念 (一)明确研究对象(从两条线到三条线的延伸,从四个角到八个角的发展)在第一幅图得到的“两条直线相交”几何图形中,我们得到除平角外的四个角,有对顶角、邻补角是描述角与角的位置关系。从下面几个方面思考第二幅图: (1)根据已有知识,你能找到对顶角吗? (3)除了对顶角,角与角还有哪些位置关系呢?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设计说明:复习对顶角是以类比的方式提出这节 课的研究核心知识:角与角的位置关系;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对顶角延伸到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找的过程中:第一、把复杂问题转化为已知简单图形,化归的思维方法;第二、渗透分步的方法,为分步研究角与角的位置关系设下伏笔。) (二)共同探索同位角的概念 问题探究:∠1与∠5具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接上面的方法,先观察上面的4个角,他们是两条直线被第三条所截形成的,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逐步思考它们的位置关系: (1)它们在被截直线a、b的位置?

精 品 教 学 设 计1.2.集合的基本关系

精 品 教 学 设 计 1.2集合的基本关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能使用Venn 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具体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子集与真子集的概念。 难点:属于关系(元素与集合)与包含关系(集合与集合)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观察以下每组中的两个集合A 、B ,看看这两个集合中的元素有什么关系: (1)A={1,2},B={1,2,3} (2)A=N ,B=Z (3)A={高一(2)班男学生}; B= {高一(2)班学生} (4)A={x ∈R ︱x ≥1},B={}21,y y x x R =+∈ 以上几组集合中,集合A 中的元素都在集合B 中。 (二)新课讲解 1.子集的定义:对于两个集合A 与B ,如果集合A 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 包含于集合B ,或者说集合B 包含集合A 。记作A ?B ,或B ?A 。这时我们也说A 是B 的子集。 ()1: :A B A B ?∈?∈?∈??注:对任意x A x B 存在x A x B ()2A A ?任何集合都是它本身的子集,即 ()3Veen 图:为了直观地表示集合间的关系,常用封闭曲线的内部表示集合。 子集的图示法如下: 当集合A 不包含于集合B ,或集合B 不包含集合A 时,

记作A∨B,或B?A. 如A={1,2,3},B={2,3,4},则A∨B,当然,B ∨A.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即对于任何一个集合A,都有Φ?A. 我们再来看看刚才所举的几组集合,即 (1)A={1,2},B={1,2,3} (2)A=N,B=Z (3)A={高一(2)班男学生};B= {高一(2)班学生} (4)A={x∈R︱x≥1},B={} 21, y y x x R =+∈ 对于以上4组集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任意x∈A,都有x∈B。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2.子集的两种情形 (1)集合相等:对于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记作A=B。即:若A?B,且B?A,则A=B。 (2)真子集:对于集合A与B,如果A?B,且A≠B,我们就说A是B的真子集,记作A?B(或B?A),读作A真包含于B(或B真包含A)。 集合A=B和A?B可以用下面的图形来表示: A=B A B ? 3.子集,真子集性质: (1)Φ? A(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若B≠Φ, 则Φ?B(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2)A ? A(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提供遗传学几个著名实验,通过对实验过程和现象的分析,了解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结论。 能力目标: 1.在了解教师所提供的实验的基础上,说出每个实验证明的问题,提高对实验过程和现象的分析能力。 2.在对教师提供的材料分析后,设计能够证明什么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的实 验,学习设计实验的技能。 情感目标:在了解科学家对遗传物质的研究过程中,学习科学家实事求是,不断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学生情况分析: 1.遗传变异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在初中生物学教材中已经涉及,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此外,由于遗传学的发展特点和应用价值,各种媒体大量宣传,学生从媒体学习了不少知识。 2.遗传变异内容安排在学生学习细胞结构和成分、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等内容之后,学生已经了解有关细胞核、细胞器、核酸、蛋白质、染色体、DNA、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 以及生物生殖发育的知识,了解了染色体的成分以及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中的数量变化,这些知识是本课题学习的基础知识。 3.学生在化学课的学习中学习了同位素的知识,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可以利用相关知识分析 有关实验现象。 4.尽管遗传变异是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日常生活中,遗传变异的现象也是学生可以观察到的,但是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学生还缺少知识。学生希望能够自己去分析所见到的遗 传变异现象。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学生共同探索遗传变异中的为什么。 教学内容分析: 本小节教材试图通过介绍和分析遗传学上两个著名的实验让学生认识什么是遗传物质,通 过了解科学家研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接受科学史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是本小节教学的重点,分析这两个实 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说DNA是遗传物质。 本小节教学难点有两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的转化原理是难点之一,学生对于杀死的细菌能够引起细菌的转化感到迷惑。《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如何观察噬菌体在细菌中的活动,是教学的另一个难点。 本小节课题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但仅仅通过以上两个实验获得本节课题的结论 不够充分,所以若有时间,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有关烟草花叶病毒的实验。 根据本课题的教学内容,教学中可以采取不断设疑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思 维活动,在老师所提供的情境中参与分析讨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的想象和创造,鼓励学生自 己设计实验对所提供的问题进行研究。 教学媒体:

(完整版)教学设计万能模板

教学设计万能模板(各科均适用) 一、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自主学习____,学生能够____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学习____,学生能够____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学习____,学生能够____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____学生能够掌握____ 本课的教学难点:通过____发展/提高学生____ 三、教学方法: 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引导启发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课主要采用:故事导入/直接导入/游戏导入/情境导入等等 (具体怎么导入,需要简单阐述) 这种方法,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并且引出新课题。 (二)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时,为了突出本节课的第一维知识与技能目标,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对基本的概念和知识初步感知,学习完成后,会对重要生词(语文,其他科目视具体情况而定)进行讲解,具体过程如下: (讲授第一维目标) 通过这种方法,既体现了新课改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部分讲授完成后,开始讲解本节课的难点,也就是第二维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学生先进行探究学习,能够用自己的话语总结____方法。然后,结合实例,对____方法进行详细讲解,具体过程如下: (讲授第二维目标) 通过这种方法,既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这种方法,也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的情感。 (三)巩固练习 根据各科目自行设计 (四)小结 (五)作业布置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主要以基础算式为主,选做题会选用一些开放性较高,需要学生进行发散思考的问题,以满足那些学有余力的同学。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清晰展示全文整体结构,突出重点,彰显文章主题。 万用模板讲解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专业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法能力)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社会能力) A 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 行为主体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人们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一般在写教学目标的时候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格式必须注意如一般可以采取以下的表达:“通过……学习,能说出……”,“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而不是“使

公开课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学设计 《功能关系—传送带模型的构建》 华容一中胡昌武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进一步掌握物体在传送带上的运动规律 2、理解掌握物体在传送带上运动的功能分析方法及过程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建模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和推理判断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物体在传送带上运动产生内能的原因及计算。 三、教学难点 模型的迁移运用 四、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高考动向: 我们研究过运动学的问题,也研究过功与能的有关问题,这两类问题在高考中都很难绕过一个基本模型——传送带。近几年有关传送带考题也是频频出现。传送带问题的考查一般从两个层面上展开,一是受力和运动分析,二是功能分析。今天我们主要研究第二类问题。

下面请同学们完成学案上的复习引入里的有关问题。 问题情境 如图所示,传送带随轮以恒定的速率1v 顺时针转动(01>v ),物体从左端以速度2v 滑上传送带,从传送带左端运动到右端。试分析下列问题: 情况 答案 问题 12v v < 12v v > 12v v = 是否受到摩擦力作用 物体将会在传送带上怎样运动 (二)合作探究,小组交流 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讨论研究下面的三个问题: 探究1:一水平传送带两轮之间距离为10m ,以1v =4m/s 的速度做匀速运动。已知某质量为1kg 小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将该小物体轻轻的无初速放在传送带的左端,设传送带速率不受影响,求物体从左端运动到右端的过程中(g 取10m/s2) (1)传送带对物体做的功W f ; (2)系统产生的内能Q ; (3)物体对传送带做的功W F 。 2v 1v v 2 v 1 v

鱼我所欲也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18鱼我所欲也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2.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重点) 3.反复诵读,疏通文义。(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2015年4月14日一早,一封辞职信引发热评,辞职的理由仅有10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辞职信的主人公是一名教师,在物质与精神的两难抉择中,她选择了精神。其实,同学们很多时候也会面临很多选择,在这个时候,你是怎样取舍的呢?学了《鱼我所欲也》一文,你将找到答案。 二、预习展示 1.题解。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2.字音。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3.停顿。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三、合作探究 (一)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翻译重要句子 1.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也。 (2)“辩”通“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与”通“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通“向”,从前。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2.重要实词

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依据教育教学原理、教学艺术原理,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学手段进行的策略。 教学设计的概念涉及了教学目标、学生学情、教学过程、教学内 这许多课时组成一个教学单元,其中的每个课时都是为了完成某一项小目标。等到单元结束时,我们的大目标也就实现了。 二、学生学情 当教师为教学单元中的一节课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比方说:单脚起跳,双脚落地的技术,接下来就要分析学生以往的知识结

构和学生对这个动作的接受能力。在我们学校,学生喜欢玩着一个《跳房子》的游戏,游戏中用到了单脚起跳,双脚落地的动作,但是这个动作与我们要学的技术有很大区别。所以我们只能用这个动作做引子,引出我们要学习的技术,再通过纠正摆动腿的高度,以及落地要屈膝缓冲来教会学生正确的技术。 远与游戏》部分)作为本节课的拓展内容,为下节课做准备。在副教材中,我们可以选择投掷,也可以选择跑的游戏,选择的依据是学生整节课运动负荷的大小。 四、组织形式 教学内容确定以后,这节课的框架就基本确定了。但学生在课堂

上并不是无序站立的,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教学,考虑上课学生的人数和练习密度,要有一个或者几个队形,这就是组织形式。有很多教师在上课时用过圆形场地,或半圆形,或四排横队散开的队形,都是与学生人数和练习密度有关。如果学生人数多,四排横队比较合适,教师与所有学生的距离适中,学生能听清楚教师的讲解,但四排横队轮 接也不显得突然。 六、教学手段 个人理解就是用来应对课堂上的突发状况的手段,方法,策略。虽然我们完成了上面的教学设计,但并不能保证课堂实际效果会按照我们的设想走,这就需要教师预设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状况,并想好应

优秀教学设计(完整版)

Unit four Do you like pears? 云南省玉溪市聂耳小学蒋冀 一、概述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英语下册Unit Four Do you like pears?中的内容,新单词有watermelon peach pear orange strawberry banana apple grape,主要句型是Do you like pears? Yes, I do./ No, I don’t. What do you like? I like…要求学生能听、说、认读三会,并能灵活运用该句型表达自己喜欢的食物。 本课的难点是:apple strawberry的发音及八个单词的认读,最难的是语言知识点在实际中的运用。由于本单元的内容十分贴近生活,而且水果单词许多学生之前也或多或少知道一点,因此我在安排本课内容时,将原本两课时的单词在本堂课全部给呈现出来,让学生在大量的知识输入过程中习得英语知识,在教学中尽量体现教材的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和灵活开放性,遵循语言学习规律“听—说—读(三年级英语还没有涉及单词的书写)—用”。放手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自己去感悟、探究,这样使学生学会用英语获取信息,用英语进行交流,培养运用英语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读8个新单词和2组新句型,做到发音准确、清晰; (2)熟练运用新句型与小组同学进行相互问答; (3)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与他人合作创新学习的能力; (4)能运用所学语言询问和回答对建康食品水果的喜好; (5)能够根据多媒体课件和油印材料自主听读英语单词。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师生说、两两说和自主听读体验交际式英语教学的一般过程,掌握英语说听的基本方法; (2)能够通过两两说和综合说体验协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能够仔细倾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有语言表达和同学交流的愿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和保持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实现“趣能”两得; (2)在学生两两交流和小组合作交流中,培养孩子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能够相互配合完成一段通顺流畅的说话训练。 (3)本单元内容贴近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教学设计的理念

教学设计的理念(总3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答: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依据教育教学原理,教学艺术原理,为了达到教 学目标,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 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学手段进行的策略。 1、过程是一个系统,这一系统包括了学法、教师、资源、学习方法、条件、情景等要素。教学设计就是要创设这样一个系统,并利用系统的科学方法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2、教学设计是从学习者的学习目标为出发点,确定学习者的需求和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满足学习者需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3、教学设计需要以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依据,转变传统的备课观,体现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的相互作用。 教学设计理念和依据 一教学设计理论 1、现代教学理论 理论的指导是教学设计由经验层次上升到理性、科学层次的基本前提。科学的教学理论是对教学规律的客观总结和表现。依据科学的教学理论和学习原理设计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学设计的教学方案和措施符合教学规律。教育工作者只有自觉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设计,才有可能是教学摆脱险隘的经验主义,进而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的是学习的选择性、体验性、主动性、主观性,将学习看成是学习者对外在信息自主“生成”意义的理解过程。已有的经验是生成性学习的核心因

素。生成性课堂教学能使学生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直接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同时又可以使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产生新的生成。 3、系统科学原理 (1)整体原理。 生成性教学设计也不是一盘散沙,它的设计是把多种因素的内部结构及“边界”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估等子系统所组成,各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诸子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功能并不等价,其中教学目标起指导其他子系统的作用。同时,教学设计应立足于整体,每个子系统应协调于整个教学系统中,做到整体与部分辩证地统一,系统的分析与系统的综合有机地结合,最终达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2)程序性原则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诸子系统的排列组合具有程序性特点,即诸子系统有序地成等级结构排列,且前一子系统制约、影响着后一子系统,而后一子系统依存并制约着前一子系统。根据教学设计的程序性特点,教学设计中应体现出其程序的规定性及联系性,确保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一分钟》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分钟》公开课教学设计 课时: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一分钟》是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 内容较为通俗。本篇课文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小,时间观念不强,对于如何珍惜时间缺乏感性认识。本文正是一篇十分优秀的文章。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创设情境,在读中感悟,从中体会元元的焦急与尴尬,也使这件事成为宝贵的教训,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对自己严格要求,珍惜时间。 设计理念: 1、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要二年级小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还不太可能,因此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更加重要。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情感体验。 3、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的气氛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初步了解“一分钟”,珍惜“一分钟”、科学利用“一分钟”。 教学目标: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会认“钟、零”等9个字,会写“叹、迟”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轻声、停顿给朗读带来的美感。 3、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画面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时间的宝贵,并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重难点: 1、识字与朗读。 2、感受时间的宝贵,并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早上,我和你们的数学老师吵架了!是这样的,我做了一道数学题,可是你们的数学老师说我做得不对,于是我们就吵起来了。现在我想请小朋友们帮我看一下,究竟是我对,还是你们的汪老师对。(板书:1 = 20)我的这道数学题对不对呀? 师:啊?为什么不对?谁能说说。 师:大家都认为朱老师的这道算式是错的,不过我相信学了今天这篇课文,会有很多小朋友认同朱老师的说法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读课题,师板书,重点讲解“钟”字的写法。 2、生初读课文。 3、好了,现在,认为1等于20的小朋友请举手。那现在谁能告诉大家,这里的“1”指的是什么?20指的是什么?(生回答,师相机板书,构成:1分钟=20分钟。) 4、师在“一分钟”上面板书“多睡”,引导学生在“20分钟”上写“迟到”,重点讲解“迟”字的写法。 三、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一)精读第一自然段

课堂教学设计完整.docx

课堂教学设计表章节名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64— 65 页《认识分数》 学科数学授课班级三年级授课时数1 设计者彭锦荣所属学校晓阳中心小学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 学生已学过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认识了它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 几。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学习把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认识它的 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本节课认识这样的几分之一。教材首先创设小猴分桃的 现实情境,根据 4 只小猴平均分 4 个桃,提出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几分之 几的问题,学生通过具体的感知及已有的经验,理解把 4 个桃看作一个整体, 这样的一份表示这盘桃的 4 分之 1。教材又安排了“想一想”把 4 个桃平均分成 2 份,提出每份是这些桃的几分之几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解决。“想想做做”着重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刚学习的几分之一的认识,进一步体会、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依据标准 课程标准: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能读、写小数和分数。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教育技术标准:学生教育技术标准(SETC·S)3~6 年级 B 级 本节(课)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充分感知整体“1”的意义;明确用分数表示一个物体的几分之

几与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的内在联系;经历、感受把一些东西平均分,可以用分数几分之一表示其中的一份的分数思想方法;能根据具体的问题情景,用几分之一表示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认识分数。 过程和方法: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亲历构建分数“几 分之一”实际概念的探索过程,亲尝收获快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感受“认识分数”的生活价值和数学价值。 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般特征: 1.认识了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分,用分数表示其中一份 或几份的数。 2.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 3.对具体、形象事物兴趣浓厚,对生活充满亲切感,但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能力较弱。 初始能力:1. 能用简单的分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能通过操作表示相应的分数。 2.能比较熟练地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3.具有初步小组讨论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 信息素养: 1. 懂得简单的信息知识。 2.具有初步的对具体的信息获取、处理、加工、表达、评价等的能力。 知识点学习目标描述

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模板 模板(一) 此模板适合当前班级集体授课形式。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不但要考虑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更要注重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体现,使他们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 基于“教”的课堂教学设计表由4张基本表格组成(见5~8页),在填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章节名称 按照教科书上的章、节(或课)的顺序和名称填写。 在一般情况下,是以教科书上的一节(或一课)为单位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如果教科书上的一节(或一课)在实际教学时需要两堂以上的课(我们把它称为学时)才能完成,那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既可以统一设计、分段教学;也可以按学时分别设计、各成体系。 如《初中化学》第二章第二节:原子,统一设计时章节名称可填写为:§2.2 原子;分别设计时则为:§2.2 原子(第一学时)和§2.2 原子(第二学时)两个设计表。 2.计划学时 按照设计的授课实际需要填写。如上述统一设计,需要两堂课来完成“原子”这一节的教学内容,因此在“计划学时”栏中应填写“2”;若按照第二种分学时的设计方案,则在对应的“计划学时”栏中填写“1”。 3.教学目标 应根据本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和分析教学对象的特点,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般教学目标的编写包括了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3方面的内容。尤其是情感目标,应在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挖掘、提炼对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有积极意义的方面,因势利导、自然贴切。若本节课(尤其是理科的一些章节)和思想、情感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则不必挖空心思搞形式主义。 教学目标的叙述应简洁、准确、精炼,概括性强,包括对象、行为、条件和标准四个要素。它和表下方的各知识点学习目标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又不是所有学习目标的简单相加。 另外要注意的是,教学目标涉及的范围要和上面“章节名称”栏中所确定的范围相符合。如果是一节(课)的统一设计,教学目标也应是整节(课)的;若是按学时分别设计的,则教学目标应是对应该学时教学内容的那一部分,而不是该节(课)的全部。 4.学习目标描述 学习目标描述的内容分3个部分: (1)知识点编号指该知识点的代号,它在本课程中具有惟一性。知识点编号由两部分组成:前边为章、节(或课)的代号,后边为该知识点在本节(课)中的顺序号,中间用短横线相连。如: 2.6—1 代表第二章第六节的第一个知识点; 3.2—3 代表第三章第二节的第三个知识点; 2 8—4 代表第28课的第四个知识点; 1.3.4—2 代表第一编第三章第四节的第二个知识点。 (2)学习目标指每个知识点所具有的学习目标层次。

体育公开课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体育课教案 教材内容:1、技巧:前滚翻。2、游戏:快快跳起来。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说出前滚翻的动作要领。能说出游戏的方法、名称及要求。2、技能目标:90%的学生学会前滚翻。95%的学生能熟练地游戏。 3、体能目标:发展灵敏、协调、柔韧等身体素质。发展学生反应、快速跳跃能力。 4、情 感目标: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热爱集体的良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小干部整队,汇报人数,师生问好。 2、教师检查学生的服装鞋子情况。 3、宣布新课内容、要求。①技巧:前滚翻。 ②游戏:快快跳起来。 二、准备部分: 1、螺旋形慢跑。 2、拍手操一套。 ①伸展运动②体转运动③扩胸运动④体侧运动⑤踢腿运动⑥腹背运动⑦跳跃运 动 3、专项准备活动。①抱腿深蹲团身练习②颈、踝、腕关节运动 三、基本部分: 1、技巧:前滚翻: 重点:团身滚动。难点:两臂撑地力量均匀,用头后着地。 技术要求:颈、肩、背、腰、臀依次着垫前滚。 动作技术过程:蹲撑,提臀,两脚稍蹬地,两腿蹬直,获得向前翻转的动力,同时屈臂,低头、含胸、用头的后部、颈、肩、背、腰、臂依次着垫前滚。当背腰着垫时,两手迅速抱腿,缩短身体的翻转半径,上体紧跟大腿成蹲立。 教法:(1)教师利用警察抓小偷的情景导入。(问:小偷腿摔断了,而警察为什么完好无损。) (2)学生分组结合图片及动作要领自主体会尝试练习。 (3)集合队伍教师了解学生尝试掌握情况。 (4)教师给予评价激励并利用正方体与圆球的滚动让学生领悟团身紧的重要性。 (5)学生分组练习。相互评价。①做前滚翻成并腿坐,体会腱的伸直过程。②团身滚动练习。③胸前夹手绢练习。④完整前滚翻练习。(6)集合队伍学生到光荣垫示范表演。师生共同评价。 2、游戏:快快跳起来。要求:反应灵敏、快快跳起。

《散步》优质课精品教学设计

《散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尊老爱幼的人性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 3、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揣摩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深情导入(1min) 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 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空间。而和 亲人一起散步,更是一个多么幸福的时刻。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莫怀戚一家一 起散步,去感受家庭里浓浓的亲情。(板书课题:散步) (二)、读文生情、感知意境美(10min) 学生先自由朗读课文,勾划出生字新词,并读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所列词语,然后回答老师的提问。 信服嫩芽分歧取决拆散委屈粼粼一霎时各得其所 1、散步的时间?——初春 2、散步的地点?——田野 3、散步的人物——我、母亲、妻子、儿子 4、散步中发生了什么?——分歧 5、什么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6、谁来解决分歧?——我 7、我想如何解决呢?——我决定委屈儿子, 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8、最后是如何选择的呢?——最后,我们走了小路,在不好走的地方,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稳稳地走了过去。 根据上面的回答,请一位同学概括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明确: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散文,概括时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可以概括为:我们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板书) (三)、简介作者与创作背景。(2min) 作者为什么要写散步这件小事呢,它究竟表达了人间的什么情感?下面让 我们来了解作者和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师简介作者和文章的创作背景)作者想通过此文呼吁人们捡回失落的亲情,多关心自己的亲人。下面就 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这个家庭,去感悟他们美丽的心灵。 (四)、分析人物、品味人性美(10min) 刚才大家说到文中有四个人物,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 文中的我是怎样一个人呢?(孝顺善良)

教学设计(万能模板)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能正确的运用以上知识点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扎实的经历….挖掘生成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对比/分析/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向学生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借助生活中的情景引入新课,帮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来源与生活,且可以服务于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通过课上及时给学生以表扬和激励,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5在探究新知、问题求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依托课上安排的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与能力。 ○6通过帮助学生感知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向学生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和相互转化的,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让学生掌握、理解…….2、并会正确的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难点:1、从知识的本身来看(是否有难点)2、如何让学生学会灵活地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3、本节课知识点本身较为简单,但如何在知识的生成过程中达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维/抽象/对比/猜测的能力;及逻辑思维训练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过程(计算规律类)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生活 情境图 发掘其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学生独立尝试解答,教师巡视,寻找解法典型的学生。并让其板演板演学生讲解解答思路,从而得到第一则归纳素材 整体感知蕴含的规律,让学生再举例,丰富素材 让学生尝试归纳结论 (先让生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再汇报、他生补充纠正,师揭示准确的结论、 表述) 呈现结论(出示小黑板)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分层练习) 四、梳理知识,解决质疑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生生互助) 3、你对本节课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汇编7篇

(封面)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汇编7篇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教学设计方案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售”“驮”“卖”等14个生字,积累“买卖”“出 售”“栩栩如生”等1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初步体会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教学重点: 1、认读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合作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非洲小朋友、动物、大瀑布和木雕的有关图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非洲儿童图片)谈话:孩子们,你们知道这些孩子都是什么地方的吗?(非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黑色的皮肤)你们想和 他们做朋友吗?今天梁老师就带着大家走出亚洲,走进非洲,来认识一 位非洲的少年。

2、板书揭题:《卖木雕的少年》区分“买”和“卖”,并指导书写。 3、从课文的题目中,你有什么问题想要问大家? 生:买木雕的少年是谁?课文讲的是谁和谁之间的故事?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是怎样的木雕?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世界地图还有非洲小朋友的图片,直观形象的让孩子们初步感知非洲的情况,之后板书课题,让学生质疑,让孩子们提出由课题想了解的问题,为下一环节埋下伏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提示,认真听课文范读。 (1)注意读准字音,把本课的词语或是自己难以理解的词语标记出来。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合作探究讨论 (1)提问: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和谁之间的故事(“我”和非洲少年)(2)小组合作讨论, 我到非洲旅行时,开始想要(),但是因为(),只好放弃了,最后()。 (3)课文围绕木雕写了哪些事? 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木雕、赠送木雕 3、交流反馈 在班内交流,个别同学试说,教师相机评价

课堂教学设计单

主题阅读教学设计第一单元

一、激趣导入 (一)“激趣导入”环节对应的教学目标 (二)“激趣导入”环节对应的教学过程 过渡:美好的课堂,从认真倾听开始。现在我们来听一听三所学校的上课铃声,并说说三种铃声的特别之处。 1.播放三所学校的上课铃声; 2.指名说说三种铃声的特别之处; 3.揭示:“当,当当!”的铃声是“大青树下的小学”的上课铃声。(板书课题) 二、“一主”教材学习 (一)“‘一主’教材学习”环节对应的教学目标 (二)“‘一主’教材学习”环节对应的教学过程 过渡:“大青树下的小学”除了上课铃声很特别,还有很多特别之处,让我一起到书中去感受这所小学的特别之处吧! 1.出示自学提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画出描写这所学校特别之处的句子,用“”标出有新鲜感的词语,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书上。(提笔即是练字时,强调学生书写工整) 2.学生分享自学情况: (1)复习词语: 坪坝穿戴打扮欢唱招呼飘扬敬礼蝴蝶好奇孔雀舞 游戏招引热闹古老铜钟粗壮凤尾竹洁白摇晃绚丽多彩

(2)说说你标出的有新鲜感的词语以及对词语的理解; (3)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在哪?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3.聚焦重点段,感悟学校的特别之处: 过渡: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特别之处真是数不胜数,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品味! (1)师生承接读:(教师读黑色字体,学生读红色字体)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2)男女承接读: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所学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总结过渡:大青树下的小学,有来自各个民族的小学生。 5.资料袋: (1)出示少数民族图片; (2)指名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 小结:我们的祖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我国还是一个民族团结的国家。 三、你读我诵声声传颂 (一)“你读我诵声声传颂”环节对应的教学目标 (二)“你读我诵声声传颂”环节对应的教学过程 1.出示《你读我诵》中的《民族团结之歌》,自由朗读。 2.你问我答读: 读:多少朵鲜花共栽一个盆? 诵:五十六朵鲜花共栽一个盆。 读:多少棵翠竹共连一条根?

教学设计

光的折射系列实验改进与创新设计 一. 课题名称:光的折射系列实验改进与创新设计 二. 实验教学目标: (1)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知道光的折射特点。 (2)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用“探究”的方法得出光的折射特点,学会用“探究”的方法获取科学知识。 (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学习中交流、团结和协作的精神。 三. 实验内容: 实验名称:光的折射系列实验(包括引入实验、演示实验及学生实验) 实验器材:方形玻璃鱼缸一个、泡沫板一块、PVC管一小段、竹竿一根、玩具小鱼一个、带有刻度的圆形光盘一个、平面镜一个、玻璃砖一块、激光笔一个、铁架台一个、 带刻度的半圆形容器、水等。 实验装置:将方形玻璃鱼缸一个、泡沫板一块、PVC管一小段、竹竿一根、玩具小鱼一个组成如图1所示的渔夫叉鱼的实验器材。其他器材如图2——9. 四. 实验教学设计思路: 1.书本以漫画的形式引入新课,笔者将渔夫叉鱼的现象再现到课堂上,作为课堂引入,生动,形象,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还可以在学完后对本课所学知识加以应用,进行解释。 2.添加了图4实验装置进行学生的探究实验,不仅可以直观的看出入射角,折射角的大小,还可以既探究光由空气射入水中的折射现象,又探究水中射入空气中的折射现象;便于学生观察比较和探究。 五. 实验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 们已经知道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 线传播的,那么,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 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又将如何 呢?设计渔夫叉鱼的实验引入新课。在 装有水的鱼缸里有一条鱼,请学生到讲 台先用瞄准器对鱼瞄准,再用激光灯通 过瞄准器照射,检验学生是否瞄得准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