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_案例公布制度_的实证考察及其启示

我国_案例公布制度_的实证考察及其启示

我国_案例公布制度_的实证考察及其启示
我国_案例公布制度_的实证考察及其启示

2008年7月 当 代 法 学 第22卷第4期(总第130期) July,2008 Conte mporary La w Revie w Vol,22,No.4(Ser,No.130)?实务求真?

我国“案例公布制度”的实证考察及其启示

丁海湖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广东省法官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 要]自1985年起,最高人民法院采用《公报》的形式定期向国内外公开发布典型案例,以为下级法院在审判同类案件时“提供范例”。但“案例公布制度”并没有很好地实现指导全国各级

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统一法律适用标准的初衷。目前司法实践中还存在着同案差异性审判、同案的

重复性审判、案件的机械性裁判和地方法院各自统一法律适用标准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

于“案例公布制度”自身存在的诸多制度性缺陷所致,因而需要在制度层面予以完善。

[关键词]案例公布制度;制度性缺陷;启示

[中图分类号]DF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781(2008)04-0141-6

[收稿日期]2008-05-20

[作者简介]丁海湖(1964-),男,辽宁沈阳人,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法官,广东省法官学院副院长,西南政法大学民事诉讼法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一、我国“案例公布制度”的涵义及其运行状态

(一)“案例公布制度”的涵义

1985年1月,由最高人民法院创办的公开介绍我国审判工作和司法制度的重要官方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正式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公报》是最高人民法院对外公布司法解释、司法文件、典型案例和其他有关司法信息资料的法定刊物。其主要内容除了刊登国家的重要法律、最高人民法院重要的司法文件和作出的司法解释外,就是刊登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各种典型案例,指导全国法院的审判工作。因此,案例就成为每期《公报》的主要内容。本文将最高人民法院采用《公报》的形式定期向国内外公开发布典型案例的做法称之为“案例公布制度”。

“案例公布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选择案例的标准。首先,案件必须是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其次,案件要具有典型性(即有一定的代表性)、新颖性(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类型、适用法律难度较大的案件)、正确性(适用法律和司法解释正确的案件)。2.案例的来源。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的案件和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已审结的案件。3.选择案例的程序。从1985年至1997年,选择案例的程序是:先由最高人民法院各庭、室和下级人民法院推荐,或由《公报》编辑部派人到下级法院调查发现;再经《公报》编辑部研究提出初步意

见,并报主管院长;主管院长审查同意后,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经审判委员会集体讨论确认后发布。同时规定,凡发布的案例必须经审判委员会确认。从1998年起,选择案例的程序改为:先由《公报》编辑部提出初步意见;然后送有关审判庭征求意见;有关审判庭同意后,再送主管院长审查,主管院长审查同意后即可在《公报》发布。4.案例的内容。包括案件的事实证据、判决的理由和判决结果。早期《公报》(1985年至1986年第2期)刊登的案例还突出了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的意见。5、案例的发布。从1985年起所有案例均定期在《公报》上公开发布。开始《公报》为季刊,每3个月发布一次;以后改为双月刊,每两个月发布一次;从2004年起,改为月刊,每月发布一次。[1]

(二)“案例公布制度”的运行状态

从1985年5月开始公布指导性案例以来至今己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是通过考察该制度运作的现实状况,我们看到其在实践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同案的差异性审判

公正,是最基本的社会利益之一。遵循先例,同案同判是司法公正的基本要求。然而我国的案例公布制度推行了二十余年,并没有满足社会对公平司法的基本要求。在司法实践中,事实相同的案件在不同的法院,甚至在同一个法院的不同法官手里也会出现大相径庭的判决。“同命不同价”、“同罪不同罚”等同案不同判现象成为损害法律权威性与司法公正的首要因素。

2.同案的重复性论证

我国现有的案例公布制度并没有发挥为司法活动确立明确的法律标准,澄清法律的模糊,补救法律的欠缺,减少对法律规范的争议的作用。在实践中导致了法官对相同或相似案件进行多次重复论证,增加了当事人的上诉和检察机关抗诉,浪费了司法成本和社会资源,最终导致了司法效率的滞延,危害了司法公正。以2003年至2005年的改判、发回重审的情况为例,两年通过上诉的改判、发回重审案件的总数为351571件,改判、发回重审率为23128%;通过审判监督程序改判、发回重审案件总数为59858件,改判、发回重审率为40130%。[2](P210)出现上述改判、发回重审比率过高的原因之一就是已经公布的案例没有正真发挥其指导作用。

3.案件的机械性裁判

我国审判实践中存在的机械性裁判,一是表现为裁判者对法律精神领悟能力的缺乏;二是表现为裁判技能的低下。具体而言:(1)法律裁判依据的教条化理解。在法律裁判过程中,法官往往单纯以成文法律规则作为裁判依据的惟一选择。当法律有漏洞或冲突而不能自足时,无法正确解读法律,清理法律脉络、寻找法律原则等其他裁判依据,准确发现法律的能力较弱。(2)法律适用推理的大小前提间的“单纯的涵摄”。在制定法的传统之下,演绎推理成为司法实践中主要的、甚至是惟一的适用技术。但在司法实践中,常常发生作为解决问题理由的法律规定不甚明确,甚至“无法可依”或者“有法难依”的情形,法官依靠演绎推理技术是无法完成其裁判职责的。而其他法律推理技术,比如类比推理等,由于认识上和制度上的原因,法官们对其操作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3)判决文书的简单化。判决书是法律推理的书面表现形式。我国法院判决文书简单化的普遍存在,反映了法律推理的简单化,也反映了法院或法官不重视对当事人的讲理。

4.地方法院法制统一实践的先行

近年来,司法改革已经成为一个法院系统内部的制度实践问题。正所谓:“法院上下齐动、内外呼应,各级法院争先恐后、各种举措层出不穷,改革的冲动和激情高昂,改革的热量和潜能不断释放。”[3]在中国如火如荼的司法改革浪潮中,一些地方法院为了统一法律适用标准而纷纷推出改革措施尤为引人注目。2002年郑州市中原区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13次会议通过了《郑州市中原区人民法院关于实行先例判决制度的若干规定》;同一年,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颁布了

《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在民商事审判中实行判例指导的若干意见(试行)》;2005年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布了《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示范性案例评审及公布实施办法》等,这些改革措施的推出旨在解决审判实践中“同案不同判”的问题。而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最高人民法院的案例公布制度缺乏健全的制度内容和可操作性机制所致。

二、我国“案例公布制度”的制度性缺陷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看到我国案例公布制度虽然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实践,但是该制度本身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作为一种制度来说还很不完善。

(一)已公布的案例缺乏明确的约束机制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案例的目的在于为下级法院审判工作进行指导,因而也是对其进行监督所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是这种监督措施显然缺乏明确的约束性规定。由于案例公布制度本身并没有明确其所公布的案例在实践中的效力与地位,从制度层面而言缺乏确定的约束机制,因而,在审判实践中,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案例的效力完全是说服性的,审判人员在审判活动中对于是否参考和借鉴案例,具有很大的选择权,即使不参照案例,也不须向本法院的审判委员会或上级法院做专门说明,更不须承担任何责任。“因为在司法实务部门工作的法官们对那些案例的感觉却是完全不同的,他们更关心对当下案件的处理具有直接影响或直接拘束力的东西,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唯有具有拘束力的规定才是最具权威和无可辩驳的,而只有参考作用的案例既不能在裁判文书中引用,也不能明确告知当事人:这就是我判决的依据。因为法官在说服自己的同时更需要说服当事人,而说服后者才是最为重要的。仅仅具有参考意义的案例显然不能做到这一点。”“在发挥案例的作用上,无论是案例公布者希望参考的指导性案例,还是非经正式公布的一般性案例,对于说服法官自己本身这一点,并没有多大区别。因为在两者都不存在必须遵循这样一个前提下,仅就影响和说服法官这一作用而言,法官绝不会理会这个案例是正式公布的还是非经正式公布的问题。换言之,只要不宣布它具有拘束力,那么,是否经过正式公布并不能成为法官认可的原因和理由,而只有法官内心认可,自愿接受的案例才是真正起到作用的案例。”[4]

(二)选择案例的标准模糊、缺乏操作性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案例都是判决、裁定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案件。那么以什么标准来确定所选择的案件呢?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指出,从2000年起,“经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的适用法律问题的典型案件予以公布,供下级法院审判类似案件时参考。”可见“典型性”是一个主要标准。但其实“适用法律问题的典型案件”是一个模糊且难操作的标准。因为“适用法律的典型性”的内涵和外延不清楚、不确定,从理论上可以进行多种解读。其一,可以把“适用法律的典型性”理解为事实上的“新颖性”,而新颖性又存在两种情况:“有法律规定的新案件”和“无法律规定的新案件”。前者是属于我国现行法律有相关的规定,但是由于过去公民权利意识较弱,认为这些问题无足轻重而不去诉,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权益是否受到侵犯,导致了实践中一直没有此类的诉讼。而现在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提高,一些以前没有出现过的诉讼陆续出现了。比如“李律师诉家乐福超市发票案”,其实就涉及发票管理办法和消费者权益的问题;“李先生诉北京巴士公司空调车温度案”,涉及到的是交通服务合同案,等等,像这些案件实际上现有的法律都有规定,只不过在以往是没有诉讼而已。

[5](P7)后者则属于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现行法律没有规定的新类型案件。那么如果我们把“新颖性”作为案件是否典型的标准,到底是指哪一种情况呢?其二,典型性也可以解读为“疑难性”。对于如何界定疑难案件,存在两个基本共识。第一个基本共识是要区分法律规则上的疑难案件与案件事实上的疑难案件。所谓法律规则上的疑难案件是指因法律规则存有缺陷而使案件

的处理存有争议的案件;而案件事实上的疑难案件则是指案件事实扑朔迷离,真相难以查清的案件。[6]那么案例公布制度所指的疑难案件是指法律上的疑难案件还是事实上的疑难案件?其三,也有人将“典型性”解读为“适用法律正确”的案件。而“适用法律正确”也是一个极难把握的标准。可见,如果将“典型性”这一选择标准单独归结为“新颖性”、“疑难性”和“正确性”都存在着不确定甚至是无法操作的难题。同样,如果将“新颖性”、“疑难性”和“正确性”同时作为典型性的并列标准,也存在实施标准和法律标准的两重性的问题。新颖性主要是从事实的角度来衡量,疑难性本身存在事实疑难和法律疑难的问题,如果我们主要从法律疑难性的角度来看,那么它与正确性一样都是从法律的标准来衡量的。且不论每一种标准本身的困惑,就以事实和法律的双重标准来看,典型案件的选择标准本身就存在着难以操作的问题。案例选择标准不统一、不规范直接影响到案例的质量和案例在审判实践中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三)已公布的案例数量不能满足审判实践的需要

自实行案例公布制度以来,最高人民法院以《公报》的形式公布的案例共近500多例,但这与我国每年颁布的规范文件的数量和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司法解释、准司法解释数量相比公布案例的数量所占的比例还远远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在审判实践中,还有相当多数的个案因无参考性案例可供参考而必须通过请示答复的形式来解决法律适用过程中的问题。

2001-2005《公报》公布的民事案例与民事司法解释、请示答复案件比较表

别年

度案例司法解释请示答复合计案例比率

请示答复

比率

200128305311125%48%

20022331389225%41%

20031917377326%51%

2004362386754%12%

2005221564351%14%

合计12811614238633%37%

通过对2001-2005年《公报》所公布的民事案例与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民事司法解释和请示答复数据比照,可以看出公报公布案例的数量呈递增的趋势,反映了最高人民法院试图通过案例来指导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的意图;但从《公报》公布案例和请示答复在这五年中所占的比例来看,实践中请示答复还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请示答复这种准司法解释形式虽然有助于解决个案裁判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但是由于这种准司法解释的形式不对当事人公开,缺乏公开性、透明性,有悖于司法公正的程序性要求,而且也违反审级制度的要求,使上诉程序流于形式。另外,请示答复只对个案有约束力,对于类似的其他的案件没有普遍的指导力,不能发挥统一法律适用标准的作用。而多数的司法解释,属于抽象性的解释,有些解释本身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予以明确。在这种情况下,现有的公布的案例数量还远远不能适应审判实践的需要。

(四)案例的遴选程序不完善

《公报》公布案例虽然也是经过一定程序筛选出来的,但程序本身还不很完善,甚至还缺乏一些必要的程序。从现有的指导性案例选择程序来看,存在确认、审核程序简单化的问题。如前所述,我国案例遴选程序先后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变化,从这两个阶段的变化可以发现,从1998年起,明显地简化了案例的遴选审核程序。在1998年以前,审判委员会的集体讨论和确认是公布案例的必经程序,而在1998年后则取消了审判委员会的讨论和确认程序。笔者认为设置由诸如审判委员会这类专门的机构负责案例的审查和确认程序,是关系到指导性案例本身的质量,进而关系到指导性案例是否能够发挥统一法律适用标准作用的必要保障。因此,案例的遴选必须确定专门的机构负责审核和确认。专门机构在对上报的案例审核时也要按照即定的程序进行,并依

确定的标准进行讨论,最后予以确认。而《公报》所公布的案例显然没有设置专门的机构负责审核,也没有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讨论和论证。

(五)缺乏明确的清理与变更程序

指导性案例作为权威性的示范案例,必须要保证其解释法律的准确性和补充法律的合理性、合法性。也就是说公布的案例必须要符合社会公理、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更要符合法律的精神或法律体系的整体价值。因此,公布的案例经过实践检验如果有违反上述情形时,必须要及时予以清理与变更。但是,基于公布的案例的权威性地位,在对其进行清理与变更时也要有专门的机构严格按照程序来进行。而案例公布制度自1985年开始公布案例以来,尚未设置案例的清理和变更程序,以至不能及时废止和清除不合时宜的、错误的、甚至是违法(包括违反法定程序)的判例。没有完善的最高人民法院撤销不再适合社会发展或者确有错误案例的指导案例地位。最高人民法院也从未对已经公布的案例进行过清理与变更的工作,致使能够作为指导性的案例和已经丧失指导性功能的案例鱼目混杂,这种状况极不利于指导性案例功能的发挥。

(六)缺乏相应的监督保障机制

任何制度的有效、良性运行都离不开完善的监督保障制度。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监督制度,所谓的制度就等同于虚设。虽然《公报》公布案例的目的在于有效地指导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实践,但由于缺乏监督制度,致使公布的案例并没有实现预期的目的。首先,在案例遴选阶段,没有设置专门的监督机构审核公布的案例是否符合宪法、法律。其次,在具体裁判阶段,没有监督法官是否参照公布的案例判案的机制以及要求法官如果背离公布案例必须要履行的程序等监督措施。监督机制的缺乏一方面导致了《公报》所公布的案例中有些案例并不具有指导审判实践的意义,例如根据明确的法律规则所作出的判决的案件;另一方面导致了公布案例的权威性的丧失,因为没有监督法官遵照的机制,法官在实践中可以随意取舍,公布的案例在实践中实难树立起权威性,发挥其应有的指导功能。

三、我国“案例公布制度”的启示

“案例公布制度”推行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作为一种制度实践,它为案例指导制度的构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为新制度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案例公布制度”的成功经验

通过前面的考察,我们认为“案例公布制度”虽然是一种制度雏形,但是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经实践证明的“案例公布制度”的成功经验。

1.关于案例的制作与公布主体。《公报》所公布的案例一般是从各级人民法院裁判的案件中筛选出来的,所以公布案例的制作主体是各级人民法院,而最终由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案例公布制度的制作与公布主体定位,一方面,从各级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中选择案例,能够确保案例来源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另一方面,由最高人民法院予以公布可以保障公布案例的权威性。

2.关于案例的必要的审核程序。《公报》公布的案例一般都是经过一定的审核程序,如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的讨论、主管院长的同意等。虽然这一审核程序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但是它表明了案例的遴选过程中的审核程序对于案例本身的质量和案例功能的发挥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程序保障。

3.关于公布案例的裁判要旨的编写。自2003年起,《公报》公布的案例增加了裁判要旨。裁判要旨是对裁判文书所蕴含的裁判规则的抽象和概括,因而有助于法官对案例的理解和参照。法官在审判实践中,可以直接根据裁判要旨概括的规则进行裁判,简化了法官的工作程序,有助

于提高案件裁判工作的效率。

4.案例的定期、公开公布。案例的定期公布、出版便于法官以及当事人及时了解和掌握指导性案例,也能够保障指导性案例充分发挥统一司法裁判标准的作用。

(二)“案例公布制度”的完善路径

具体来说,我国的案例公布制度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1.必须确定指导性案例的构成要件。指导性案例的构成条件是案例指导制度的前提性要素。只有明确指导性案例的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才能规范指导性案例的选择与制作,也才能为指导性案例的运行奠定良好基础。否则,即使公布了指导性案例,由于案例本身的失范也终难摆脱权威不在、指导力丧失的局面。

2.必须重视案例指导制度的程序性要素的构建。在某种意义上讲,严格的程序是制度构建的核心与根本。案例公布制度在案例遴选审核程序、案例清理和变更程序方面是不完善甚至是缺乏的,所以导致制度运行状况不理想,制度的时效差等问题。我国案例指导制度的构建首先应当建立和完善必要的程序制度。

3.设立必要的监督保障机制。任何制度的有效运行都离不开必要的监督。案例指导制度的构建应当在指导性案例的创制阶段和实用阶段设置必要的监督机制,以保障指导性案例的创制与适用不违背宪法、法律,也保障指导性案例切实在实践中发挥统一法律适用标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道鸾.中国案例制度的历史发展[J].法律适用,2004,(5).

[2]秦旺.论我国案例指导制度的构建和适用方法[A].葛洪义.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C].北京:法律出版

社,2007.

[3]张志铭.论司法改革中的主体适格问题———以“先例判决制度”为例[E B/OL].htt p://www.modernla w.

https://www.doczj.com/doc/2715709471.html,,2007-06-20.

[4]董嗥.迈出案例通向判例的困惑之门———我国实现法律统一适用合法有效之路径[J].法律适用,2007,

(1).

[5]徐景和.中国判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

[6]季涛.论疑难案件的界定标准[E B/OL].htt p://https://www.doczj.com/doc/2715709471.html,,2006-05-02.

责任编辑:杨 波An Em p i r i ca l I nvesti ga ti on and Its I m pli ca ti on s on Ch i n a’s

“Syste m of Published Ca ses”

D I NG Ha i-hu

(Guangdong Judge’s College,Guangdong H igh Peop le’s Court,Guangzhou,Guangdong,510631)

Abstract:Since1985,the Sup re me Court has regularly published the typ ical cases in the f or m of bulletin t o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untries with the ai m t o“p r ovide p recedent”for l ower courts in rul2 ing the si m ilar cases.But the“syste m of case p r ocla mati on”has not yet achieved its original intenti on of directing court p ractice in all levels s o as t o unify criteri on in la w app licati on.I n current judicial p rac2 tice,there exist unsatisfied phenomenon such as different or repeating ruling f or the sa me case,mechani2 cal res pective ruling and unified app licati on standard within the district courts f or their own.This shows that the syste m itself is not s ound enough.It needs t o be i m p r oved further.W e should deal with the“sys2 te m of case p r ocla mati on”with the attitude of what we learned and what we less oned in the p r ocess of its establish ment.

Key words:syste m of case p r ocla mati on;syste matic defects;enlighten ment

以最高人民法院第15号指导案例为例

以最高人民法院第15号指导案例为例 谈公司人格混同的危害 文:邵梅公司,是依照法律规定组织登记而成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法人组织,具有法律上的独立人格,具有主体资格,独立于公司股东和成员。公司的财产独立、意志独立和责任独立是公司人格独立制度的特征。而在具体运作过程中,由于公司股东或成员对经济目标的追求,以及制度本身存在的漏洞,导致公司股东违背分离原则、滥用公司的法律人格,使公司人格与财产和股东人格与财产难以分辨,以此规避法律或合同义务,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公司问题”,对债券权人有失公正。这种情况最突出的表现为公司人格混同。 公司人格混同这种现象主要出现在母子公司之间、相互投资的企业之间或者固定人员出资设立的数个公司之间。一般的表现为组织机构混同、业务混同和财产混同三个方面。 组织机构混同主要表现为公司人员混同、公司之间股东、董事、总经理、高级管理人员等相一致,进行统一调配或任命。 业务混同主要表现为经营范围一致、业务实践中使用的书面合同、送货单、发票等文件形式相同等。 财产混同主要表现为公司经营场所、主要办公地点和生产设备以及财务帐目的混同。 公司人格混同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使股东和债权人的权利、义务不对称,对债权人有失公正,既损害了交易安全,也严重地损害公司

债权人和其他关系人的利益以及社会公共利益。下面笔者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发布第四批指导性案例的通知》中的第15号指导案例为例,具体分析公司人格混同所带来的危害。 原告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工机械公司)诉称:成都川交工贸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川交工贸公司)拖欠其货款未付,而成都川交工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川交机械公司)、四川瑞路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路公司)与川交工贸公司人格混同,三个公司实际控制人王永礼以及川交工贸公司股东等人的个人资产与公司资产混同,均应承担连带清偿责任。请求法院判令:川交工贸公司支付所欠货款10916405.71元及利息;川交机械公司、瑞路公司及王永礼等个人对上述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法院经审理后査明: 川交工贸公司成立于2005年,股东为吴帆、张家蓉、凌欣、过胜利、汤维明、武竞、郭印,何万庆2007年入股。2008年,股东变更为张家蓉(占90%股份)、吴帆(占10%股份),其中张家蓉系王永礼之妻。 川交机械公司成立于1999年,股东为四川省公路桥梁工程总公司二公司、王永礼、倪刚、杨洪刚等。2001年,股东变更为王永礼、李智、倪刚。2008年,股东再次变更为王永礼、倪刚。 瑞路公司成立于2004年,股东为王永礼、李智、倪刚。2007年,股东变更为王永礼、倪刚。 在公司人员方面,三被告的经理均为王永礼,财务负责人均为凌

企业规章制度和员工手册的制定及相关法律风险防范

企业规章制度和员工手册的制订及相关法律风险防范 主讲人:苏雪石

第一节企业规章制度概述 一、引言 【案例】吴某于2005年1月21日入职科技公司,从事软件和数码产品的开发工作,双方签订了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期限至2007年1月1日止。2006年6月13日,吴某在科技公司内部网络发布了题为“大家来评一评啊! 公司这样做事有没有天理!”的帖子,主要内容说科技公司没有为吴某办理2005年5月的社会保险,找公司补办,公司人力资源部都推托不管。2006年6月14日,吴某将其私人电脑(台式机)带进公司放在前台修理,修理好后带入了办公室。2006年6月16日,科技公司辞退吴某,其理由就是:吴某在公司内部交流系统散布不利于公司的言论,并带私人电脑进入公司办公区域。

科技公司提供了《保密制度》、《员工保密合同》证明吴某违反了其相关规定。《保密制度》规定:未经允许不得携带私人的电脑、MP3播放器、……等具有存储能力的设备到公司;对违反保密制度的,视情节轻重,给予一定罚款处分,造成公司严重损失的,将追究法律责任。《员工保密合同》规定:吴某如违反保密合同的规定,造成科技公司一定经济损失的,科技公司视情节轻重处理吴某3-10万元罚款,无论违约金给付与否,科技公司均有权不经预告立即解除与吴某的聘用关系;《员工保密合同》中没有关于禁止带电脑等设备进入公司办公区域的规定。另,科技公司没有为吴某缴交2005年5月的社会保险。2006年6月22日,吴某不服科技公司的辞退决定向仲裁委申请仲裁,要求科技公司支付经济补偿金。

建立健全企业规章制度的作用 1、是企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能明确指引员工行为,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3、可以保障企业合法、有序、高效运作; 4、是抵御劳动争议风险的有力手段。

我国案例指导制度的实践运作及其评析_以_最高人民法院公报_中的知识产权案例为对象

我国案例指导制度的实践运作及其评析 ———以《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中的知识产权案例为对象 袁 秀 挺 (华东政法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员 上海 200042) 摘要:《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栏目历年来共发布了90余件知识产权案例,这些案例按内容可分为5类:新类型案件、有重大影响的案件、正确适用法律的案件、疑难案件和创设司法规则的案件。数据表明,《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以正确适用法律为主要导向,同时注重案例的社会影响,但并未体现出着重解决疑难、复杂法律问题的特征。考察发现,《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中的案例在形式上逐渐规范化,但在准确、完整反映裁判内容、恰当归纳裁判摘要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调查显示,《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事实上的拘束力”为多数法官所接受。因此,以《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公布“案例”的方式确立的案例指导制度在实践中的运作是有效的。 关键词:最高人民法院公报 知识产权案例 案例指导制度 事实上的拘束力 一、引言 关于案例在我国的影响和作用问题,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有学者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一直延续至今。①2005年公布的《人民法院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2004-2008)》第13条明确提出:“建立和完善案例指导制度,重视指导性案例在统一法律适用标准、指导下级法院审判工作、丰富和发展法学理论等方面的作用。”从而在司法文件中第一次出现了“案例指导制度”的提法。但是,对何谓“案例指导”,该纲要并没有下一个定义。有关研究报告指出,在我国的审判实践中,最高人民法院或者上级人民法院往往通过总结和发布各类典型案例对下级人民法院在审判活动中如何适用法律予以一定的指导,这些做法在实践中即为“案例指导”,这是传统的“案例指导”;新的“案例指导”是在传统“案例指导”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入,虽未赋予案例在法律上的拘束力,但“法官在审判活动中对是否参考和借鉴案例的选择权受到了一定的限制”。②由是观之,“案例指导”是当前司法改革进程中的一种尝试,最高人民法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法院都有一些具体举措,但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做法。 具体而言,在最高人民法院层面,建国初期就曾通过收集、整理和研究案例,开展总结经验、规范审判工作的总结审判经验活动;改革开放以后,更是以内部文件的形式下发案例,指导全国各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③在地方人民法院层面,天津、江苏、四川、北京等地高级人民法院纷纷建立了判例指导或典型案 《案例指导》等载体,总结审判经验,指导审判实践;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人例发布制度,通过《参阅案例》、 民法院自2002年8月起就开始试行“先例判决”制度,更被称为我国先例制度的“重要出发点”。④上述这些做法,无论名称是什么,就其实质而言,应该说都具备了“案例指导制度”的“雏形”。但是,不可否认,一个清晰的“案例指导制度”的面貌并没有呈现出来。这一方面缘于立法并没有确立“案例指导”的地位,许多做法只具有探索的性质;另一方面也因为现实状态并非“全国一盘棋”,各级和各地人民法院

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汇编大全

课前准备制度 一、教师在授课前必须有所授课程三分之一的讲授教案,并且在讲授过程中应有一章以上的教案储备。同时,每学期的授课教案必须重新编写,不得原封不动地沿用“旧教案”。 二、任课教师必须熟悉所授课程的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制定本课程的教学进度表,并按照教学进度表的要求,实施教学。 三、教师在上课前必须明确本次课应讲授的主要容,重点、难点和疑点,做到在脱离教案的情况下从容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任课教师必须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包括了解学校有关规定及上课时间、地点,学生的基本情况。 五、教学过程中如需要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必须对电子教案、投影片、演示实验、插播片等作好准备,以确保形象化教学的效果。 六、教师应在上课前认真了解教学对象的学习基础,处理好本课程与完成课程及后续课程的衔接,科学、合理地组织课堂教学。 七、教师要拟定好每次课后留给学生的作业题和思考题。 课堂教学制度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为保证每一节课的教学质量,特做如下规定: 一、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任课教师应努力提高讲课水平,以取得教学的最佳效果。课堂要以《大纲》和教科书为主,要依据、遵循以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在授课过程中要做到: 1、容熟悉:要尽可能脱稿讲课。 2、语言标准:坚持普通话教学,语言力求准确、生动、简炼,教态要端正。 3、条理清楚:在教学容的处理上应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整体结构合理。 4、重点突出:要详略适度,难点分散,重点突出。每次课难易程度要适当。 5、方法得当:要注意启发式教学,培养学习的兴趣以及独立地去获得自己所需要知识的能力。 6、板书工整:板书是教师用文字和插图提供给学生的教学提纲,要求排版整齐,字迹工整,插图规,以便给学生治学

教育法律法规案例分析 (3)

教育法律法规十大案例分析 1.学生课间玩耍受伤学校是否有责任 某日下午,某小学课间,学生杨某(10岁)在操场玩耍,被正在追逐打闹的学生李某(9岁)、王某(8岁)摔倒在地,并被压在身下,造成阴茎包皮挫裂伤。杨某受伤后,学校立即将其送往医院治疗,并同时通知了三名学生的家长。在医院,杨某做了包皮环切手术,但未住院治疗,并于10天后到校继续上课。其医药费、交通费等已由李某、王某的监护人支付。经法医鉴定,该包皮手术属正常手术,不会对杨某的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属于轻伤。其后,杨某的家长作为代理人,以杨某因伤害造成生殖器畸形,可能对今后的生活产生影响为由,以另两个学生及该学校为被告,提起诉讼,要求三方赔偿他们误工减少的收入及精神损伤费10万元。 运用教育法律知识,分析这个案例。 分析:这是一起侵权引起的教育法律案件。 从主体上看,涉及李某、王某、杨某(及其他们的监护人)和学校。 从客体上看,侵犯的是一种人身利益,具体来说是杨某的生命健康权。 从内容(权利义务关系)上看,首先,按照我国《民法通则》第12条第二款的规定:“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该案例中,李某、王某、杨某的家长对其负有监护责任;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伤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我国《教育法》第49条第二款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配合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受教育提供必要条件。”这就是说,父母对在校期间的未成年子女,仍负有法定的监护责任和配合学校进行教育的义务。据此,学生李某、王某的家长应当对其孩子实施的伤害行为承担赔偿责任。其次,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60条的规定,在幼儿园、学校生活学习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造成伤害,单位有过错的,可以责令这些单位适当给予赔偿。这里所说的过错,不仅指一般的故意,也包括疏于管理防范、消极不作为等情形。依本案所述,两个小学生在做游戏造成伤害,说明学校管理不力。显然,学校在这起伤害事件中是有一定过错的,符合上述司法解释的规定。所以,学校也应当承担与其过错相适应的赔偿责任。 2.请依法分析教师李某和学校的行为。 某小学教师李某因对学校乱收费不满,向有关部门如实反映了学校存在的问题。该校领导一气之下,取消了李某的教师资格,并且说他是精神病,不安排教学任务给李某,并强行将其送往精神病医院治疗。 分析:作为教师,依据《教育法》和《教师法》的规定,李某不仅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而且有监督学校管理活动的权利。案例中李某因其正当行动遭到学校报复,被非法剥夺了教育教学权,学校的行为构成了对教师李某教育教学权额监督权的侵害。李某可依据《教师法》第39条的规定,向教育行政部门依法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30日内作出处理。 3.教师能否将学生撵出教室 因为不守纪律、不完成作业等原因把学生撵出教室、停他们课的事在中小学里时有发生,许多教师对这种做法似乎并不觉得有何不妥。下面就是发生在某市重点中学里的一件事。 一天,上课铃响过后,邵校长和往常一样,在教学大楼内巡视,当他走到一楼时,看见一个初一的男同学低着头、默不作声地站在教室门口。“不去上课,怎么站在外边?”,“不,是李老师让我出来的。”“为什么?”“因为我没完成作业。”邵校长把这个学生带到教导处,先是对其不完成作业的行为进行了批评,随后又让他补上未完成的作业。 下课了,李老师来见邵校长,谈起没让学生进教室上课这件事,邵校长说:“不准随便停学生的课,这是学校的规章制度,你怎么忘了?”李老师笑了:“校长,你讲得很对,我也知道不该这么做,但个别学生上课爱讲话,不按时完成作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发布第一批指导性案例的通知法[2011]354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发布第一批指导性案例的通知 法[2011]35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立案例指导制度的司法改革举措,最高人民法院于2010年11月26日印发了《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的出台,标志着中国特色案例指导制度初步确立。社会各界对此高度关注,并给予大力支持。各高级人民法院根据《规定》要求,积极向最高人民法院推荐报送指导性案例。最高人民法院专门设立案例指导工作办公室,加强并协调有关方面对指导性案例的研究。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通过,决定将上海中原物业顾问有限公司诉陶德华居间合同纠纷案等4个案例作为第一批指导性案例予以公布。现将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准确把握案例的指导精神 (一)上海中原物业顾问有限公司诉陶德华居间合同纠

纷案,旨在解决二手房买卖活动中买方与中介公司因“跳单”引发的纠纷。该案例确认:居间合同中禁止买方利用中介公司提供的房源信息,却撇开该中介公司与卖方签订房屋买卖合同的约定具有约束力,即买方不得“跳单”违约;但是同一房源信息经多个中介公司发布,买方通过上述正当途径获取该房源信息的,有权在多个中介公司中选择报价低、服务好的中介公司促成交易,此行为不属于“跳单”违约。从而既保护中介公司合法权益,促进中介服务市场健康发展,维护市场交易诚信,又促进房屋买卖中介公司之间公平竞争,提高服务质量,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吴梅诉四川省眉山西城纸业有限公司买卖合同纠纷案,旨在正确处理诉讼外和解协议与判决的效力关系。该案例确认:对于当事人在二审期间达成诉讼外和解协议后撤诉的,当事人应当依约履行。一方当事人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和解协议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执行一审生效判决。从而既尊重当事人对争议标的的自由处分权,强调了协议必须信守履行的规则,又维护了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的权威。 (三)潘玉梅、陈宁受贿案旨在解决新形式、新手段受贿罪的认定问题。该案例确认:国家工作人员以“合办”公司

公司内部规章制度制定及发布办法(通用版)

公司内部规章制度制定及发布 办法(通用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management. The object is the stat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all people, objects and environments in production.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596

公司内部规章制度制定及发布办法(通用 版) 第一部分组织机构及纪律规范 第一条为使我司管理秩序正常规范,按照公司管理要求设立规章制度编审委员会专 职负责公司规章制度的起草、编审、修订发布、宣贯执行、督导工作。 第二条公司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公司职员在公司履职开展工作期间必须遵照执行 的纪律规范。 第三条各项规章制度中的约束性条款为公司职员不能抵触的,是公司管理部门进行

奖惩的依据。 第二部分制定程序及生效 第四条公司级规章制度由管理中心负责组织编写并呈报公司规章制度编审委员会审 议,经总经理签发生效后依据执行。 第五条涉及员工人事、劳资关系及《员工守则》包含的管理制度,由人力资源部 负责组织编写并提交管理中心核准,核准后由管理中心呈报公司规章制度编审委员会审议, 审议通过的制度经总经理签发生效后依据执行。 第六条各中心部门级规章制度及其他针对性较强的制度,由该中心部门负责组织编 写修订提交管理中心核准,核准后由管理中心呈报公司规章制度编审委员会审议,审议通过 的制度经总经理签发生效后依据执行。 第三部分修订与执行

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一、备课基本要求 1、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不备课不得上课。 2、备课必须根据教材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点、难点,做到切实可行,操作性强。 3、各学科提倡实行超前一周备课并写好教案,内容包括: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板书设计、教学步骤、练习作业、时间安排等,课后要有教后反思。 4、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以个人备课为主,个人备课要做到“五备”。备课程标准,教案必须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备教材,三个层次结合: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备学生,做到三个了解: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了解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备方法,做到教法、学法两同步。应根据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点、知识水平,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学法应与教法同步,在备教法同时,应围绕如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好基础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来指导学法;备教具,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要求,从实际出发运用多媒体教学。 5、在集体备课中,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及老教师的作用,并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 6、备课(写教案)必须在课前备好。学期备课要在开学上课前备好;单元备课要在教本单元新课前备好,课时备课要在上新课前备好。 7、自然科学应做的实验,备课时教师要亲自操作一次,并准备好必要仪器设备,以保证上课时实验成功与安全。英语等其他学科教师需要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要预先协调好,以免上课时手忙脚乱,耽误上课时间。 8、教导处将在每学期期中期末会同教研组长定期检查备课、作业;平时根据需要做不定时检查。 二、上课基本要求 1、按课表上课。课程调度权属教导处,教师不得擅自停课、私自调课、代课。 2、教学目标要明确,教材处理要科学,教学方法要新颖、切合实际,教学手段灵活多样,大力提倡电化教学,千方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上课前十分钟应准备好教材、资料、备课本、书写工具、演示仪器、教具等。教师一经进入教室,不许中途出入,不许在课中令学生出堂为教师提取教学用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 为总结审判经验,统一法律适用,提高审判质量,维护司法公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等法律规定,就开展案例指导工作,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对全国法院审判、执行工作具有指导作用的指导性案例,由最高人民法院确定并统一发布。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指导性案例,是指裁判已经发生法律效力,并符合以下条件的案例: (一)社会广泛关注的; (二)法律规定比较原则的; (三)具有典型性的; (四)疑难复杂或者新类型的; (五)其他具有指导作用的案例。 第三条最高人民法院设立案例指导工作办公室,负责指导性案例的遴选、审查和报审工作。 第四条最高人民法院各审判业务单位对本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认为符合本规定第二条规定的,可以向案例指导工作办公室推荐。 各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对本院和本辖区内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认为符合本规定第二条规

定的,经本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可以向最高人民法院案例指导工作办公室推荐。 中级人民法院、基层人民法院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认为符合本规定第二条规定的,经本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层报高级人民法院,建议向最高人民法院案例指导工作办公室推荐。 第五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律师,以及其他关心人民法院审判、执行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认为符合本规定第二条规定的,可以向作出生效裁判的原审人民法院推荐。 第六条案例指导工作办公室对于被推荐的案例,应当及时提出审查意见。符合本规定第二条规定的,应当报请院长或者主管副院长提交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的指导性案例,统一在《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最高人民法院网站、《人民法院报》上以公告的形式发布。 第七条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指导性案例,各级人民法院审判类似案例时应当参照。 第八条最高人民法院案例指导工作办公室每年度对指导性案例进行编纂。 第九条本规定施行前,最高人民法院已经发布的对全国法院审判、执行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案例,根据本规定清理、

企业劳动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

企业劳动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 来源:作者:日期:2009-10-30 我来说两句(0条) 【制定程序】 司法解释规定,须通过民主程序制定。“民主程序”究竟该如何操作,法律法规对此并无明确规定。司法实践中,制定劳动规章制度一般应遵循以下程序: 1、由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提出草案 依据用人单位的管理、发展需要,着重考量在哪些方面需要予以规范,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可以组织有关人员或部门共同起草,必要情况下,应聘请专业人士协助起草。 2、提请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职工讨论修改 3、由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职工审议通过 如果未召开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大会,则应通过适当方式,如设立意见箱,在制定规章过程中使员工有提出意见、建议的权利,并且员工的建议和意见能充分体现在规章的制定过程、文本内容中。 用人单位在制定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应注意保留职工代表大会、全体职工大会或者员工参与制定规章的证据,如在集体讨论、审议时要求职工参与并签名,保存建议信、意见书原件等。 4、报送劳动行政部门审查备案 根据广东省劳动厅发布的《广东省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审查备案办法》,用人单位制定和修订劳动规章制度,在审议通过后,应当在15日内报送劳动行政部门审查、备案。劳动行政部门自收到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之日起三十日内应当给予回复,若三十日内未提出异议的,劳动规章制度即行生效。 劳动规章制度生效及生效时间应以是否符合本文前节【生效要件】中所述的三个要件为准,是否送交劳动行政部门审查备案,并不影响规章的效力。但是,在遇到劳动纠纷需要适用劳动规章制度时,如果要同时证明规章生效的三个要件存在一定困难,那么,经过劳动行政部门审查和备案的程序则有着较强的证明效力。有些仲裁员、法官,甚至抛却三个要件,而迳行发问用人单位是否有报送劳动部门审查、备案的证明。因此,建议用人单位在规章制定后立即送交劳动行政部门审查和备案。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 法发〔2010〕51号2010年11月26日 为总结审判经验,统一法律适用,提高审判质量,维护司法公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等法律规定,就开展案例指导工作,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对全国法院审判、执行工作具有指导作用的指导性案例,由最高人民法院确定并统一发布。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指导性案例,是指裁判已经发生法律效力,并符合以下条件的案例:(一)社会广泛关注的; (二)法律规定比较原则的; (三)具有典型性的; (四)疑难复杂或者新类型的; (五)其他具有指导作用的案例。 第三条最高人民法院设立案例指导工作办公室,负责指导性案例的遴选、审查和报审工作。 第四条最高人民法院各审判业务单位对本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认为符合本规定第二条规定的,可以向案例指导工作办公室推荐。 各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对本院和本辖区内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认为符合本规定第二条规定的,经本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可以向最高人民法院案例指导工作办公室推荐。 中级人民法院、基层人民法院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认为符合本规定第二条规定的,经本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层报高级人民法院,建议向最高人民法院案例指导工作办公室推荐。 第五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律师,以及其他关心人民法院审判、执行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认为符合本规定第二条规定的,可以向作出生效裁判的原审人民法院推荐。 第六条案例指导工作办公室对于被推荐的案例,应当及时提出审查意见。符合本规定第二条规定的,应当报请院长或者主管副院长提交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的指导性案例,统一在《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最高人民法院网站、《人民法院报》上以公告的形式发布。 第七条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指导性案例,各级人民法院审判类似案例时应当参照。 第八条最高人民法院案例指导工作办公室每年度对指导性案例进行编纂。 第九条本规定施行前,最高人民法院已经发布的对全国法院审判、执行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案例,根据本规定清理、编纂后,作为指导性案例公布。 第十条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胡云腾解读《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 -------------------------------------------------------------------------------- https://www.doczj.com/doc/2715709471.html,2011-1-11 19:49:38作者:安杰来源:东方法眼 大中小红绿蓝黑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规定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规定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试行)明确教师职责 教师学习《城关区教育教学工作管理办法》明确学校各级部门的管理职责与责任,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管理者必须要严格执行上级部门的规定,保障每个孩子的身心健康,保障学生的学习需要,发展需要,要为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服务。 实施细则 一、备课制度 语数教师进行半电子备课实验,兼职课程可全部进行电子备课。专职教师一律手写备课。 (一)通读教材备课制度 1、备课时教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全面掌握教材的编排意图。在通读本册教材的基础上,明确本册教学内容在本学科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每单元的内容与其它单元以及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做好教材的整合与补充,以便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备课必须对总的教学内容、目标,重点、难点,学生学情,教学措施进行分析、明确各项目内容。对学期课时进行安排,列出教学进度。 3、年级备课中的总目标、要求等项目在平行班老师共同商议下统一制定。各班老师再根据自己班情、学情进行个体分析,写出教育教学措施,体现班级特色,达到学生全面发展,个性成长的目的。 4、根据教情、班情、学情制定课题或教研专题。 (二)单元及课时备课制度

1、单元备课中要分析本单元教材内容、目标,教学重、难点,单元课时量安排。 2、每课备课教案中要有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具体分析,依据教材内容确定重点和难点是否分列。本科教材的课时安排。 3、每课时教案要依据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制定相应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采取用的教学用具等内容。 4、备课中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方法一要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而定;二要符合教学规律,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来定。 5、备课教案要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相应程度的教学设计。备课教案应积极改革、创新,尽量体现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不可过空、过大,严禁“形式教案”“套路教案”。 6、备课时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专题)制定相应教学措施,从细微处着眼,做到围绕教育教学进行教科研活动,教学问题为专题服务,专题为课题服务。 7、备课中要体现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能够帮助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总结、提炼学习方法,并能运用到今后的学习中去。 8、备课中要体现对学生的关注。能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教学过程,有针对性地提高优秀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困生成长,做到面向全体教学,使每个学生每堂课都有收获。

(完整word版)学校教育管理案例分析

立德润物圆成材梦 惠民县辛店镇胡营学区小学王金堂 一、案例背景: 后进生问题一直是同行们热议的话题。后进生的转化问题是师德和学生品德升华的一个集中体现。后进生是指那些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都有比较严重的缺点,表现比较落后的学生。后进生的形成,固然与家庭、社会和学生等因素有关,但与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态度和方法更有直接的关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才能的基础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或男女青年。”事实上,后进生也有其长处和闪光点,教师不应该舍弃,更应满怀热情去做好每一个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二、案例叙述: 小学六年级的男生张锐,是班里的一名后进生。在五年级时就听班主任讲过有关他的故事。接手了这个班以后确实领教了。他整天闹的同学讨厌,老师也烦心。上课时不是和周围的同学大声讲话,就是下位去把这个同学拉一下,那个扯一下,老师发现了马上回座位,老师刚转身他又闹起来,要不然就是趴在桌上打磕睡,作业时,别人都能认真完成,他就是空作业本交来,要不就是胡乱应付一下。总之,就是不爱学习,调皮捣蛋。 有一次我在上数学课《稍复杂分数乘法应用题》一课辅导过程中,我发现他又趴在桌上睡觉,我走过去,轻轻地推醒他,我问他:“你为什么不做作业?”“不会”,他看也不看我,回答道。“那你为什么?”“什么也不会”,他摇摇头,“数学跟我没缘!”听到这里我当时真的火冒三丈,但是一种理性又让我平静了下来。我忽然做了一个决定,“你来当我们班的数学课代表吧!”当我做出这个决定后,全班同学都愕然了,他也痴呆呆的愣了很长时间,最终怀疑的答应了。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不交作业,成绩逐步提高,最后也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并且每到过节时还总是问候一下他的这位启蒙老师。我的心里美极了。 三、案例分析: 1、这样的学生并不是只他一个,学校有这类问题的学生也不少,这是一种长期养成地惰性习惯。 2、来自家庭的关爱过剩,成为他们的保护伞,我们叫做溺爱,早期不会发觉有什么,一段时间以后父母再怎么严厉也已经晚了。 3 、家长、学校的老师,学生从没有夸奖过他,有的就是批评,久了,让他自己都以为自已无药可救了,对自己完全丧失了上进的信心。 4 、越玩学习成绩也就越差,也就越不想学。 转化后进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首先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后进生丧失了自信心,成绩长期跟不上,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爱与帮助,自暴自弃,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自信心是

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汇编

最高院发布第一批指导性案例, 为什么强调大家一定要好好研读这几个案例,因为指导性案例所确定的裁判要点,对人民法院审理类似案件、做出裁判具有指导作用,即在根据法律、有关司法解释做出裁判的同时,各级人民法院在审判类似案件时应当参照,并可以作为裁判文书的说理依据加以引用。其他任何形式的案例均无此明确、权威的裁判指导作用,更不能在裁判文书中加以引用。 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立案例指导制度的司法改革举措,最高人民法院于2010年11月26日印发了《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的出台,标志着中国特色案例指导制度初步确立。社会各界对此高度关注,并给予大力支持。各高级人民法院根据《规定》要求,积极向最高人民法院推荐报送指导性案例。最高人民法院专门设立案例指导工作办公室,加强并协调有关方面对指导性案例的研究。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通过,决定将上海中原物业顾问有限公司诉陶德华居间合同纠纷案等4个案例作为第一批指导性案例予以公布。现将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准确把握案例的指导精神 (一)上海中原物业顾问有限公司诉陶德华居间合同纠纷案,旨在解决二手房买卖活动中买方与中介公司因“跳单”引发的纠纷。该案例确认:居间合同中禁止买方利用中介公司提供的房源信息,却撇开该中介公司与卖方签订房屋买卖合同的约定具有约束力,即买方不得“跳单”违约;但是同一房源信息经多个中介公司发布,买方通过上述正当途径获取该房源信息的,有权在多个中介公司中选择报价低、服务好的中介公司促成交易,此行为不属于“跳单”违约。从而既保护中介公司合法权益,促进中介服务市场健康发展,维护市场交易诚信,又促进房屋买卖中介公司之间公平竞争,提高服务质量,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吴梅诉四川省眉山西城纸业有限公司买卖合同纠纷案,旨在正确处理诉讼外和解协议与判决的效力关系。该案例确认:对于当事人在二审期间达成诉讼外和解协议后撤诉的,当事人应当依约履行。一方当事人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和解协议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执行一审生效判决。从而既尊重当事人对争议标的的自由处分权,强调了协议必须信守履行的规则,又维护了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的权威。 (三)潘玉梅、陈宁受贿案旨在解决新形式、新手段受贿罪的认定问题。该案例确认:国家工作人员以“合办”公司的名义或以

公司管理制度的制定规范

公司管理制度制定规范 所谓公司管理制度是公司为了规范自身建设,加强企业、维护工作秩序、提高、增加公司、增强企业影响力,通过一定的程序所制定出的管理公司的依据和准则。 公司管理制度大体上可以分为规章制度和责任制度。偏重于工作内容、范围和工作程序、方式,如管理细则、行政、生产。责任制度侧重于规范责任、职权和利益的界限及其关系。一套科学完整的公司管理制度可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和职工的合法不受侵害。 多数在建立公司时,多是参照样本文档稍加修改来作为自己的管理制度。 不少企业设定了管理制度也只是放在资料柜的角落,在需要时拿出来读一下,而很多员工根本不清楚自己公司的管理制度。这种情况使公司的管理制度失去了其存在的实际意义,并形同虚设。 首先,并不排斥参照样本制定公司管理制度,因为有了参照才能让我们取长补短,切不可全部照抄,在制定管理制度时,首先应确认以下几方面,企业的行业性质、企业的工作性质、员工类别等等。 比如,公司由于行业性质决定了他们多数采用,所谓弹性工作制是指每周达到一定工作时间,但这些时间是可以由实际情况而安排的,并非严格的朝九晚五工时制。新的一些网络游戏开发公司也实施这种工作制。 另一方面,的管理制度会对员工的着装及发型等都会做明文规定,但由于行业性质的不同,比如广告、公关等等相关设计宣传类的公司就比较注重形象的前卫时尚,不会对员工的打扮做要求,而像金融业、服务业等等就会对员工的仪表做严格统一要求。 作为新建企业在借鉴学习其他企业先进的管理制度时,要巧学活用,但绝不等同于生搬硬套的。我们要围绕自身企业的实际,学习同行同业先进企业的管理新理念,管理者要大胆地解放思想,追求,彻底摒弃陈旧的管理观念,将所学到的、借到的科学、方法来统一企业的认识,使全体员工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合乎自身前进的要求,主动参与管理、配合支持管理。 任何事物的先进与落后与否都是相对的。作为管理者,应当清晰的认识到,其他企业

指导性案例的浅析

指导性案例的浅析 刘晶李昂 摘要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分别出台了《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标志着我国案例指导制度的正式建立。截止2016年3月,最高法院已经发布了11批56个指导性案例,在指导性案例在实行的过程中,对于它的地位争议一直不断。本文将从中国的指导性案例与国外判例的比较、与司法解释的比较及与“法官造法”的比较中,总结分析指导性案例的效力及其在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关键词指导性案例判例司法解释法官造法效力 一、我国的指导性案例与国外的判例 “案例指导制度”在两大法系中均不存在,这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制度。中国不承认先例或判例,而把它称之为指导性案例。虽然它与国外的判例一样,对于法院后期的判决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更多的是一些区别。 (一)英美法系国家又被称为“判例法”国家,法院的判决被当作与制定法具有相同效力的“法律”,“判例”具有法院地位 在判例法国家形成了一整套创造、借鉴、遵循及规避判例的法律制度,其中“遵循先例”是其根本原则,即在遇到与本级或上级法院已经生效的判决所处理过的问题,把之前法院所作的判决作为直接法律依据。 (二)从严格意义上讲,传统大陆法系国家没有判例制度 例如,在法国,判例不是正式法源,不能作为法律依据,但法官和律师在解决案件时都会遵从已有的判例。在实际的法律实践中,大陆法系对判例的重视程度早已超出了我们的传统看法。德国虽为传统大陆法系国家,但判例具有重要的论理作用,尤其是在行政领域,具有事实上的拘束力。所以,大陆法系国家虽不承认判例是法律渊源的一种,且不具有普遍的拘束力,但在实践中仍然承认判例对目前案件的一般性约束力。 (三)我国的指导性案例不是正式的法律渊源,法律也未赋予其普遍的拘束力 对于大陆法系的判例,下级法院要遵循,否则上级法院在复审下级法院的判决时必然会将其撤销,但我国并未作出对下级法院不遵守指导性案例所作的判决将会被上级法院撤销的规定。因此,我国虽然属于大陆法系国家,但我国的指导性案例并不同于大陆法系的判例,指导性案例是符合中国现行的立法体制和司法制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适用制度。 二、指导性案例与司法解释 指导性案例和司法解释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制度,对统一法律适用和促进法律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两种制度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 (一)指导性案例与司法解释的法律效力不同 司法解释是最高法院根据法律的授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经法定程序制定的,它具有法源地位且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指导性案件并不是由最高法院直接审理的,它是最高法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审理的案件中典型案件的选取、编发,基层法院也可以成为指导性案例的最初制定主体。它不具有法源地位,也不直接具有拘束力,只有经过最高人民法院的批准,才有参照效力。并且,由于法律效力的不同,它们在裁判文书中所处的位置也不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裁判文书引用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定》第四条明确规定“民事裁判文书应当引用法律、法律解释或者司法解释。对于应当适用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或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直接引用”。虽然我国法律对是否可以直接引用指导性案例没有明文规定,但从最高检察院新出台的《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中明确指导性案例不能作为直接法律依据可以看出,指导性案例只可作为裁判说理的依据而引用。法官在办理案件时可以参照相

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安全管理制度1.doc

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安全管理制度1 薛庵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安全管理制度 搞好安全工作必须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全校教职工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要把安全教育列入安全保卫工作计划和班主任工作计划,不断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一、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1、防火 2、防盗 3、防骗 4、防抢劫 5、防爆炸 6、防溺水 7、防运动损伤 8、健康心理和良好行为教育 9、防交通事故10、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教育 二、开展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形式: 1、新生入学教育 2、毕业生教育

3、宣传栏、黑板报、广播 4、专题报告会 5、早课学校领导讲话,班会课班主任讲话 6、个别谈话 7、实际演练 三、学生安全教育的组织开展: 由学校德育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组织开展。学校根据工作计划和当前工作实际,确定当前学生安全教育的中心内容和重点形式。德育组在学期工作计划中要专列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体育课、实验课老师要结合课程实际做好每堂课的安全教育工作。 四、学生安全教育的具体措施: 1、严格执行学校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安全工作的主动性,实现学校的管理目标。 2、坚持每学期开学初的“安全自查整改”活动。针对存在问题,制订出相应的班级管理目标和管理措施。 3、以德育工作和少先队工作为抓手,在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中,全面落实安全教育,做到长期性、经常性和针对性相结合。 4、安全教育工作进行登记考核。每班要建立安全教育与管理台帐,对学校规定的安全教育内容到位情况、班级自己开展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到位情况进行登记,列入班主任考核

内容。 5、加强与派出所、司法所联系,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的作用,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 6、对问题学生、学习、生活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帮助,努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7、加强学校网络使用安全管理。按公安部门有关计算机网络安全运行的法规,制订相应的措施,严格执行。计算机教室加强安全管理,严防意外事故发生;注意计算机房教室的环境卫生,确保不影响学生身体健康。 学校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安全管理制度1 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安全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学校设施设备的安全管理,确保设施设备的安全运行,延长设施设备的使用寿命,经学校研究,特制定学校设施设备安全管理制度,自公布之日起实行。 一、设施设备包含的内容 1、学校房屋建筑设施; 2、学生运动活动场地设施及体育设施;

学校教育制度案例分析

学校教育制度案例分析 外国语学院 2010级 英语(师范)三班 赵冬雪 20101154010083

学校教育制度案例分析 一、案例: 井底之蛙 吉林省某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公开课比赛,讲的是“井底之蛙”这一课。课前,该名教师已将讲课过程中所要提出的问题以及该如何回答分别布置给了几个平时学习好、表现好的学生,安排好了他们何时发言,如何发言。而在安排的期间,班里转来了一个新生,教师忙于备课,并未多加理睬。这一天是公开课的日子,该地区教育局的领导、该校校长、书记等校领导以及校内多名骨干教师都前来听课。教师全程讲得很顺利,每当抛出一个问题,都有不同的学生举起小手,大声地正确地回答问题。在这期间,该名新生也曾举过几次手,但教师都没有叫他回答问题。而在课堂接近尾声的时候,教师发现多出了几分钟剩余的时间,这在公开课评价标准中是一定要扣分的,于是教师灵机一动抛出了一个漂亮的问题:“同学们,最后让我们来想象一下,小青蛙跳出井之后,会说些什么呢?”学生们先是一愣,因为这并不是老师之前所安排的内容,但随后还是有几个人举手,有学生说:“小青蛙说,世界原来这么美好啊!”还有学生说:“天空真大啊!”时间还是没到,可是除了该名新生没有任何学生举手,于是教师不得不叫了这名新生,新生站起来大声说:“小青蛙看了看外边的世界,又跳回了井里!”教师的表情瞬间石化,全课堂哄堂大笑,领导们也跟着笑了。下课后,教师把新生带到了校长办公室,批评道:“我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让青蛙跳出了井底,可是你一句话,又把青蛙送回去了,

我的努力不就都白费了吗?你没看见别的同学是怎么回答的吗?你为什么就让青蛙又跳回去了呢??”教师气得脸涨得通红,这是校长也强忍住怒火,问新生:“你为什么说青蛙又跳了回去呢?”新生边哭边说:“因为小青蛙看到外边环境污染地很严重,觉得还是井里的空气好,而且回到井里,用电脑上网,也能了解外边的事情,所以它就又跳了回去。”听到这个回答,校长和教师都惊呆了,他们虽然佩服新生的想象力,但还是告诉新生,以后回答问题要根据老师的指示回答,不能随意发挥想象,新生抹着眼泪走出了校长办公室。 二、分析: 学校教育阶段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阶段。上边案例中,校长和教师一味压制孩子的个性发展,遏制学生的想象力,是学生的发展无法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将教师所谓对的思想强加到孩子头脑中,影响了学生对事物评价的正确价值观,此种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它会严重影响到孩子的个体发展。 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长期受儒家教育传统的影响。儒家教育传统中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与社会、国家问的高度同构性特征, 从根本上导致了我国学校教育制度以社会为本的价值取向。修齐治平的教育就是其突出的表征。尽管儒家的教育方法也着眼于个体, 如“因材施教”、“长善救失”及“循序渐进”等, 但其目的却正是要将个体塑造成社会群体中的和谐分子。个人价仇只是作为实现社会价值的途径和手段被承认, 而并不具备完善独特个性的特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