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春秋_战国时期音乐心理学思想漫谈

春秋_战国时期音乐心理学思想漫谈

春秋_战国时期音乐心理学思想漫谈
春秋_战国时期音乐心理学思想漫谈

第28卷第3期丽水学院学报2006年6月Vol.28 No.3JOURNAL OF L ISHUI UNIVERSIT Y J un.2006 春秋、战国时期音乐心理学思想漫谈Ξ

赵 雷

(温州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浙江温州 325200)

摘要:全文主要就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心理学思想予以初步研究和探讨,涉及的问题有音乐产生的心理机制、音乐欣赏的心理境界、音乐与人格、音乐与情绪、音乐与意志、音乐与心理健康、音乐与品德修养、音乐与国民心态等八个方面。

关键词:春秋;战国;音乐心理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49(2006)03-0098-03

A Probe into Psychological Musical Thinking in the

Periods of Spring and Autumn as w ell as W arring Time

Zhao Lei

(College of Elemantary Educution,Wenzhou University,Wenzhou Zhejiang3252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psychological musical thinking in the periods of Spring and Autumn as well as Warring Time in China.Eight respects,including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produced in music,psy2 chological state of music appreciation,music and personality,music and feeling,music and will,music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etc.are concerned in it.

K ey w ords:Spring and Autumn Periods;Warring Periods;musical psychology;thinking

千百年来,音乐作为中国阶级社会的上层建筑,直接参与了整个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统治者用它维护自己的统治;文人用它聊以自慰;僧人用它作为弘法的舟楫;而百姓则视它如生命。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中,许多思想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对中国音乐文化方面的发展也有着不可泯灭的贡献。

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770———公元前221)是中国历史上音乐文化极为繁荣的时期之一。这时期音乐哲学、音乐美学相当发展,有很高的理论水平,诸子百家都重视音乐问题。许多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公孙尼子、庄子等,在音乐观上各抒己见,对音乐的论述十分丰

富,涉及到音乐的产生(“物动心感”论)、儒家的礼乐思想、音乐哲学、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等领域。其中音乐心理学思想十分丰富,主要内容有:音乐产生的心理机制,音乐欣赏的心理境界,音乐与人格,音乐与情绪,音乐与意志,音乐与品德修养,音乐与心理健康以及音乐与国民心态等,本文现就这些问题作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音乐产生的心理机制

音乐是怎么产生的?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看来,音乐的产生是因为“人心之感于物而动”的结果。公孙尼子在《乐记?乐本篇》中写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

Ξ收稿日期:2005-10-08

 作者简介:赵 雷(1958- ),男,浙江温州人,高级讲师。

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这是我国最早对音乐的产生过程中心、物关系的理论概括。它指出了诗歌、音乐表现感情的特征,否定了当时在音乐起源上模拟自然、来自阴阳的观点,具有唯物论的认识因素。现代行为心理学家认为,一切心理现象都来自“反射”,如果把音乐视作一种心理现象,那么它就是对外物刺激的“反射”,即“感于物而动”。所以,公孙尼子的观点准确地概括了音乐产生的心理机制。此外荀子在《乐论篇》、

《富国篇》中也阐述了类似的观点。

二、音乐欣赏的心理境界

关于音乐欣赏的心理境界,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和公孙尼子等多有论述。但儒家与道家之观点颇有不同,儒家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通过欣赏音乐来陶情冶性,是一种世俗的境界;而道家的庄子则重视音乐的超尘脱俗,主张通过欣赏音乐回归自然,是一种超世俗的自然境界;而墨子和老子则反对音乐,反对一切享乐,墨子主张“非乐”,认为“作乐是不对的”。老子在音乐思想上提出了“大音希声”,在他看来,“盛大之乐应是无声的”。反对声、色、味的人生三大“欲”。墨子和老子的观点是“禁欲主义”世界观反映,显然对音乐文化的发展是不利的。

相比之下,庄子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他认为欣赏音乐的最高心理境界就是“天人合一”。他在《庄子?天运篇》写道:

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帝曰:“女殆其然哉!吾奏之以人,徵之以天,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太清。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四时迭起,万物循生,一盛一衰,文武伦经。一清一浊,阴阳调和,流光其声。蛰虫始作,吾惊之以雷霆。其卒无尾,其始无首。一死一生,一偾一起,所常无穷,而一不可待,女故惧也。吾又奏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在谷满谷,在坑满坑,涂却守神,以物为量。其声挥绰,其名高明,是故鬼神守其幽,日月星辰行其纪,吾止之于有穷,流之于无止。予欲虑之而不能知也,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傥然立于四虚之道,倚于槁梧而吟。目知穷乎所欲见,力屈乎所欲逐,吾既不及已夫。形充空虚,及至委蛇,女委蛇,故怠。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调之以自然之命,故若混逐丛生,林乐而无形,布挥而不曳,幽昏而无声。动于无方,居于窈冥,或谓之死,或谓之生,或谓之实,或谓之荣,行流散徒,不主常声。世疑之,稽于圣人。圣也者,达于情而遂于命也。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此之谓天乐。无言而心说,故有焱氏为之颂曰:‘听之不

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汝欲听之,而无接焉,而故惑也。乐也者,始于惧,惧故崇。吾又次之以怠,怠故遁。卒之于惑,惑故愚。愚故道,道可载而与之惧也。”

黄帝在广阔的洞庭之野,为北门成演奏《感池》音乐,一连演奏了三遍,第一遍,北门成听了“惧”,第二遍“怠”,第三遍“惑”。怎么会出现这三种反应呢?可以解释为:至乐是与天地万物,阴阳四时,人伦自然相互呼应,相互转化的。当中变化无常,“其卒无尾,其始无首。”第一遍听的时候,掌握不住这种变化,“不一可待,女故惧也”;听第二遍的时候,听者随着声音化去,“止之于有穷,流之于无止”;听第三遍的时候,则完全是听之以“自然之命”,“流行散徒,不主常声”。这时,“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达到了“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道”的境界。原文中的“惑”和“愚”并不是“迷惑”或“愚笨”,而是“忘我”境界。庄子“天人合一”的观点对历代音乐文化的影响甚大。美国现代心理学家马斯洛将艺术欣赏的最高心理境界称作“高峰体验”。所谓“高峰体验”,也就是“物我两忘”的“天人合一”境界。这也更进一步证实庄子的先见之明。

三、音乐与人格

心理学将人格变称作个性,由于视角不同,人们对人格的分类也各有差别。如孔子就从两个视角对人格进行分类,一是将人格分为君子和小人,二是又将人格分为狂者、狷者和中行者。关于音乐与人格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提出了这样几个观点:

1.君子好“雅乐”,小人好“淫声”。“雅乐”主要指“雅颂之声”,“淫乐”主要指“郑卫之音”。因为“雅颂之声”使人意志广大,君子好之;郑卫之音使人意志消靡,君子弃之。孔子就说:“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论语?卫灵公篇》)。“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也。”(《论语?阳货篇》)。荀子也说:“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唱和有应,善恶相象,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荀子?乐论》)。公孙尼子《乐记?乐象篇》中也写道:“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类以成行,奸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慝礼,不接心术;惰慢邪辟之声,不设于身体,使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由顺正以行其义。然后发以声音而文以琴瑟,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筲管,奋至德之光,动四时之和,以著万物之理。”荀子和公孙尼子主要代表的是儒家学派的观点。

2.不同人格者宜歌不同的乐曲。在《乐记?师乙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子贡见师乙而问焉,曰:‘赐闻声歌各有宜也。如赐者,宜何歌也?’师乙曰:‘乙贱工也,何足以问所宜。请诵其所闻,而吾子自执焉。宽而静、柔而正者宜歌《颂》,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正直而静、廉且谦者宜歌《风》,肆直而慈爱者宜

99

第3期 赵 雷:春秋、战国时期音乐心理学思想漫谈

歌《商》,温良而能断者宜歌《齐》。’”师乙是当时的大音乐家,他将人格划分为六种,每一种人格都适宜于歌唱相应类别的歌曲。

3.音乐影响人格的形成。人格是先天和后天的“合金”,或者说遗传和环境(包括教育)的“合金”。这已是现代心理学公认的结论。音乐便是后天或环境因素的一个方面。对此,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也有清晰的认识。如公孙尼子《乐记》中就写道:“明乎商之音者,临事而屡断。明乎齐之音者,见利而让。临事而屡断,勇也;风利而让,义也。有勇有义,非歌熟能保此?”这表明,这一时期思想家能够以辩证的方法看待音乐与性格的相互关系。

四、音乐与情绪(情感)

由于音乐产生的心理机制即是“人心感于物而动”,因此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关于音乐与情绪(情感)的关系的论述也颇多。归纳以下三个方面:

1.音乐是情绪(情感)的外化。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认为:人皆有七情,即“喜、怒、哀、乐、爱、恶、欲”,而音乐就是这些情绪(情感)变化的表现形式。如荀子曾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是矣。”(《荀子?乐论》)这里的“性术之变”即是指内在的思想情感的变化。《乐记》中也写道:“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乐本篇》)“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穷本知变,乐之情也。”(《乐本篇》)“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穷本知变,乐之情也。”(《乐情篇》)“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人之道也。”(《乐化篇》)这些论述的中心观点就是音乐是人的内在情绪(情感)的表现。

2.情绪(情感)状态不同,其声音也有相应的变化。对此,《乐记》有精辟的论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直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口单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乐记?乐本篇》)“哀”、“乐”、

“喜”、

“怒”、“敬”、“爱”六种情绪(情感)状态,其声音也相应变化。

3.不同的音乐唤起欣赏者不同的情绪(情感)体验。在这方面,荀子和公孙尼子都有论述。荀子说:“夫民有好恶之情而无喜怒之应,则乱。先王恶其乱也,而行其行,正其乐,而天下顺。故齐衰之服,哭泣之声,使人之心悲;带甲婴轴,歌于行伍,使人之心伤;姚冶之容,郑卫之音,使人之心淫;绅端章甫,舞《韵》歌《武》,使人之心庄。”(《荀子?乐论篇》),公孙尼子在《乐记》中也写道:“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是故,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口单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乐,

而民康乐;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民淫乱。”(《乐记?乐言管》)这些论述虽不象现代心理学那样系统,但已十分全面地概括了音乐与情绪(情感)的一致性。

此外,道家的老子认为“五音令人耳聋”,扰乱人的情绪(情感)和心智,应当取消音乐。老子的这一观点不仅偏颇,而且错误,应当摒弃。

五、音乐与意志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认为,高雅的音乐,强化人的意志;而低级的音乐,往往腐蚀人的意志。前者如雅颂之声,后者如郑卫之音。荀子认为:“听其《雅》《颂》之声,而志意广大。”(《荀子?乐论篇》)《乐记》也有同一观点。《乐记》还进一步指出:“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趋数烦志,齐音敖辟骄志。此四声,皆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不用也。”现在看来,靡靡之音,的确使人意志消靡。古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就是最好的写照。

六、音乐与品德修养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基于“音乐之人人心也深,其化人也速”的特点,强调通过雅乐来提高人的品德。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欣赏雅乐,使人“心平德和”。《诗经》有言:“既平且和,依我磬声。”(《商颂?那》)《左传》中写道:“声亦如味……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左传?昭公二十年》)《乐记》中也写道:“礼乐不可斯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致乐以治心者也。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乐记?乐化篇》)从现在的观点来看,欣赏高雅的音乐,如《高山流水》等,的确使人心灵澄静,杂念消除,提高人的道德情操。二是音乐具有“同人心”,“和人心”的作用。即通过音乐使人和睦相处。对此,公孙尼子和荀子有过大致相同的论述。《乐记》中写道:“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相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可见,雅乐不仅使个人心平德和,还使人与人彼此之间心平气和,因此孟子主张国君“与民同乐”。三是音乐家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音乐家,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对此,《乐记》中写道:“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乐情篇》)“德成而上,艺成而下。”(《乐情篇》)也就是说,只有品德修养达到相当的高度,其音乐水平才会有相应的提高。

七、音乐与心理健康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已认识(下转第119页)

001丽水学院学报 2006年

作文的优秀作品)、“随心随笔”(选登课外练笔的优秀篇章)、

“是是非非?同舟共济”(发扬民主作风,谈论班级建设)等栏目,让学生自由撰稿。

(3)开展剪报活动。每个学生准备一本大小为A4的剪报内容粘贴本,自设栏目,自选内容,每月每人编辑一本有个性的剪报专集,并相互交流。剪报材料可以利用班内同学订的《作文评点报》、

《中国青年报》、

《语文报》、

《中学语文学习报》等。当然,每份报纸都必须读后方可用来作为剪报材料。对于积极参与活动的学生都给予一定的奖励,并评出各项的一、二、三等奖。

六、美化教室环境

教室环境布置要保证科学性,在教室布置的过程中,每一张装饰画、每一条标语、每一个细节都要慎重考虑,使教室内外充满一种整洁、舒适、宁静、典雅、和谐的书香气氛,形成一个美好的求学场景,给班级学风建设提供有利的环境。还可以发挥黑板提示语的作用,选一些具有启发性的名言、学生感言等,每天由一人负责写在黑板的一侧。如:我今天微笑了吗?今天我有新目标了吗?今天我和别人分享过什么吗?今天我愉快并愉悦吗?可以犯错误,那是我们学习的途径。要成功就得听指挥。试着沟通一下。你有知心朋友吗?自己是最好的老师。态度决定一切。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

此外,班主任还可以经常联合各科任课教师根据学科特点组织各种兴趣活动。这有利于形成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增强班集体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探索精神,增添学习生活的志趣,开拓思维和扩大视野,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浓郁的班级学风氛围。而班主任作为教师群体的主导,其人格美、行为美、仪表美都会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渗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对班级学风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在班级学风建设中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期望,并一如既往地落实、执行。同时,班主任要提高自身素质修养,使学生有一个学习的榜样。

(上接第100页) 到音乐对人的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荀子认为人有“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如果这“七情”得不到正常的宣导,人就会心理异常,导致混乱。所以,先王通过音乐宣导人的情绪(情感),以保持人心的和顺。荀子说:“夫民有好恶之情而无喜怒之应,则乱。先王恶其乱也,故修其行,正其乐,则天下顺。”现代心理学认为,情绪(情感)的压抑,往往造成“情结”,“情结”得不到解决,就会造成心理异常。如果情绪(情感)得不到及时的宣导,就会出现由于情绪(情感)问题而引起心理异常。这表明,荀子的观点是相当正确的。相比之下,荀子之后,如宋代的程朱理学所倡导的“存天理,灭人欲”等却实在是有些过份愚腐和违反人性。

八、音乐与国民心态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不仅论述音乐与个体心理的关系,还论及了音乐与群体心理,即国民心态的关系。《乐记》中写道:“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这就是说,通过音乐,可以了解国民心态,通过国民心态,可以识别国家政治的清廉还是腐败,光明还是黑暗,昌盛还是败亡。这一点也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真知灼见。

总的来看,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音乐心理学思想不仅涉及的问题广,而且有许多深刻正确的观点。这些思想,对春秋、战国时期以后的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时至今日,仍闪耀着不朽的光辉。

911

第3期 赵红霞:浅谈初中班级学风建设

音乐心理学

音乐心理学 psychology of music 用心理学的方法及理论研究音乐与人的各种心理现象的相互关系,并找出其规律的科学。它与心理学及音乐学有关,并涉及声学、生理学、美学、社会学等学科,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有许多空白领域尚待进一步探索。 编辑本段概述 现代音乐心理学的开始则应归功于19世纪中叶的实验心理学流派的努力,他们最初致力于研究音响与 音乐心理学 感觉之间的关系。例如德国心理学家H.黑尔姆霍尔茨(1821~1894)通过调查及系统观察法研究了乐音与感觉的问题。G.T.费希纳(1801~1887)建立了心理物理学方法,进行了大量音响强度与感觉反应的试验,在此基础上建立了16条心理-物理的有关法则。W.冯特(1832~1920)通过自我观察及内省的方法对视觉、听觉的生理及心理方面进行了研究。E.马赫(1838~1916)分析了感觉与表象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时间及音乐节奏要素的感知。 C.施通普夫研究了人们感觉的差异性,并探讨了协和与不协和的问题。这个阶段中所研究的内容以音响心理学为主,音乐心理学只占其中一小部分。 20世纪初,音乐心理学才逐步分离出来,着重研究音乐与心理的关系。如C.西肖尔提出了如何测验音乐才能的问题,E.库特研究了音乐创造的心理过程与曲式之间的关系等。随着现代心理学派的出现,也产生了构造派、机能派、格式塔派、精神分析派的各种观点。50年代以后,信息论、控制论和人工智能学的出现,又为音乐心理学增添新的内容,使它从研究声音的属性、音乐才能、音乐天资等问题进入到音乐的感知、认识过程及其本质的探讨,并更多地利用科学仪器对心理活动作出进一步的分析。 截至目前为止,音乐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大致如下:音乐对心理的刺激及其效果、音乐感、音乐记忆、音乐与感情的关系、音乐才能的定义及分类、音乐才能的测定、音乐创造及表演的心理过程、音乐天资的遗传、音乐对社会心理的影响、音乐对疾病的作用等等,并已出现了更专门的分工,如音乐社会心理学、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治疗学等。音响心理学研究音响与心理的关系。它是音乐心理学的前身,目前它们之间也颇难划清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常识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常识 导读:【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散文名著有《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诸子散文名著有《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史料编纂的,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史,它属于私撰史。 “春秋三传”是指《左传》和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等三部传《春秋》著作。三传之中,《公羊传》《谷梁传》以解释《春秋》的“微言大义”为主,而《左传》在性质上完全是一部由作者独立编撰的新史书。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各流派概括为九流十家,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等九家,另处还有小说家。但班固的概括也未尽全面,当时颇为活跃的兵家,就未列入。 春秋战国时期的散文,概括地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以议论,说理为主的论说文,又称诸子散文;一是以记述历史人物事件为主的历史散文。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它记述战争的著名篇章有《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齐晋之战》《齐鲁长勺之战》等。这是一部以叙事为中心的历史著作。 《战国策》又称《国策》,还有《短长》《事语》《长书》和《修

书》等异名。它是秦汉间人篡集的一部历史著作。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又称《左氏外传》或《春秋外传》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他的思想言谈行事主要记录在《论语》里,这是一部语录体著作。 《论语》里有一段向为人传诵的`精彩文字是《先进》篇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内容是记述孔子与几个学生谈各自志向的,其中他所赞赏的是曾皙的志趣。 《庄子》一书的作者是庄周,他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寓言一词出于《庄子》书中。《庄子》著名的寓言有《庖丁解牛》《触蛮之争》等。 《孟子》中的著名寓言有《揠苗助长》《月攘一鸡》《奕秋诲奕》等。 《韩非子》中的著名寓言有《自相矛盾》《郑人买履》《滥竽充数》等。《韩非子》是保存寓言最多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常识】 1.文学常识之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家和名著 2.文学常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家和名著 3.文学常识中的文化常识 4.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四则 5.中考关于语文的文化常识 6.小学语文文学常识关于春秋战国的

音乐心理学

音乐心理学 截至目前为止,音乐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大致如下:音乐对心理的刺激及其效果、音乐感、音乐记忆、音乐与感情的关系、音乐才能的定义及分类、音乐才能的测定、音乐创造及表演的心理过程、音乐天资的遗传、音乐对社会心理的影响、音乐对疾病的作用等等,并已出现了更专门的分工,如音乐社会心理学、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治疗学等。音响心理学研究音响与心理的关系。它是音乐心理学的前身,目前它们之间也颇难划清界限。就两者的对象而言,大抵是,音响泛指一切声音,包括噪声以及孤立存在的乐音在内,而有组织的乐音则属于音乐的范围。 /*音乐对消费的影响*/ 通常音响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如下:音的物理属性(音高、音强、音质、时值)与感觉的关系;音程(八度、协和与不协和)对听觉所产生的结合作用、融合作用及遮蔽作用;听觉与其他感觉(特别是视觉)之间的关系;听觉空间感的形成问题;有关聋人、重听或听觉疾病的问题;对噪声的感受问题等。此外还有一些属于与音响生理学或音乐心理学交叉难以划分清楚的课题,例如可闻阈、听觉疲劳、曲调感、和声感、节奏感等。 /*音乐极限*/ 一般认为,音乐感包括两类要素:①是与生理条件有密切关系的,如音高感、节奏感、音色感、和声感等。②是综合的要素,如音乐记忆力、音乐想象力、音乐形式感、音乐审美感等。音乐感通过训练及培养可以有所改善,但对于早年即极富乐感的音乐神童及所谓音乐天才究竟应如何理解,迄今未有定论。 /*音乐与国家,爱国;什么音乐,频率,节奏能唤起久远的记忆*/ 音乐记忆:指能记忆所听过的音乐的能力,包括对绝对音高、相对音高的记忆,对节奏、旋律、和声、复调、音色甚至整部乐曲的记忆能力。分析音乐记忆的特殊性,音乐记忆的过程,找出培养、加强音乐记忆的方法与原则,对学习音乐和掌握音乐有很大帮助。因此,音乐心理学与音乐教育学都将它作为一项很重要的研究课题。 /*音乐的创造:源自于心理*/ 音乐与心理催眠:催眠时用的音乐,舒缓的钢琴曲。 /*通过音乐控制脑电波,治疗疾病*/ 音乐疗法: 1、有助于释放情绪 2、减压、排忧解困 3、改善身体和情绪功能,提高情商 4、改善沟通人际关系的能力及处事技巧 5、减少不恰当行为及增强自制 6、改善学习兴趣,提高身体灵活性 7、增强专注力与定力 8、强化个性气质,使闲暇增值 9、缓解并医治身体的各种痛症 10、加快自我成长,提升自我价值,确定人生方向。 音乐的免疫力 通过音乐,使人本身抵抗力增强,从而在更高水平上达到协调,这就是音乐的免疫力疗法。

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历时500余年,其间战争此起彼伏,风云人物层出不穷,局势跌宕变幻。下面是有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欢迎参阅。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亡羊补牢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

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 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 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毛遂自荐在战国的时候,有权有钱的

音乐审美心理学

音乐审美心理学 一、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审美意象的作用 1.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是在审美感知觉和审美记忆表象基础上的表象运动,是在人 脑中进行的信息再加工活动,是审美感性和理性连接的中介加工活动(区别人与 人间的水平高低),即有时候它们还是纯感性的、有时候它们已经渗入了理性。 2.审美意象,则是审美感知觉、审美记忆表象、审美联想、审美想象等加工和运动 的高级阶段,同时,它还融入了审美理性、价值观、情感、个性等复杂的心理要 素,成为具有高度创造性的审美心理加工活动、有意味的图像及其成果,在音乐 实践活动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审美联想——审美表象串联 2.联想定义 由当前的事物想到过去经验过的事物的心理过程。实际上是记忆信息(表象)的提取和串联。 3.审美联想定义及分类 审美联想指在当前内外刺激唤起的头脑中过去审美表象和经验的活动,也是从纯直觉的审美感知形象感向审美理解进步的一个标志性环节。其具有审美表象的特点:形象、生动、情感、和谐等。 十一、审美联想的分类 1.相似联想 因为事物之间的属性、本质、色彩、形态相似而产生的联想。由对一个事物(或 现象)的感知而回忆起与之在性质上或形态上接近或相似的事物(或现象)的过 程。为形象思维创造环节的一种具体活动方式,亦是想象活动的具体形式之一。 2.相近联想 简单联想的一种形式,是因事物或现象在时间上或空间上接近,由甲事物想到乙 事物的一个心理过程。涉及思维、学习、记忆、想象等各种思维活动。相近联想 只是事物外部联系的反映、简单经验的结合,是机械记忆的基础。 3.对比联想 又称“相对联想”。由某一事物的感知或回忆、而引起对与该事物具有相反特点 (包括事物的性质和形态)的其他事物的回忆和想象活动。 4.因果联想 按照事物内在的因果逻辑联系进行的联想,相当于形象性推理。例如由企业标志 联想到企业策划。早上看到地面潮湿,我们会想到夜晚一定是下雨了。 5.功能联想 根据事物的各种用途进行的联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春秋时期的法律制度 成文法的公布及其意义: 一、成文法的公布及争议: 1、郑国的“刑书”。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进行“作封洫”“作丘赋”等经济改革后,公布中国史上第一部成文法《铸刑书》 2、邓析造《竹刑》。邓析是中国第一个律师,私造刑书。 3、晋铸刑鼎:晋赵鞅、荀寅,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 4、楚作“仆区”(ou)和“茆门”(mao)之法。 二、公布成文法的意义: 1、法的公布成为历史潮流。 2、刑依法定的局面被逐渐打开。 3、“礼治”“法治”之争展开序幕。 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一、立法情况: 1、《法经》的制定。魏文侯在位期间,任命李悝为相。 (1)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剥夺奴隶主特权(2)经济上“废沟洫,以尽“地力之教”,实行“善平籴”的政策(3)增强军力,重视军事改革和军备训练(4)实行以法治国,制定《法经》。 变法过程中总结前人的立法经验,在“撰次诸国法”的基础上制定《法经》。《法经》既是变法的主要内容,又是对变法成果的肯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封建法典,它改刑为法,先列罪名,后定刑制,以罪统刑,是战国时期法律制度的重大建树,对于后世的封建法典体例的创制有重要作用。 2、《法经》内容及篇目。 第一部分是正律:第一篇《盗法》惩罚侵犯财产犯罪;第二篇《贼法》惩罚侵犯人身犯罪;第三篇《网法》或《囚法》,规定囚禁和审讯罪犯;第四篇《捕法》追捕犯罪者; 第二部分是杂律:《杂法》内容为“六禁” 第三部分是减律《具法》,即刑法总则(后来的明例律) 3、《法经》他点以及影响:一部完整的诸法合体的法典。 (1)以镇压盗、贼为主要任务(2)反对奴隶主贵族固有的等级特权(3)体现重刑主义精神(4)体例上诸法合体,具律列后。 二、商鞅定秦律: 变法手段“变法修刑,内务耕嫁,外劝战死之赏罚” 1、改法为律,轻罪重罚。为了有效禁奸止过,充分发挥刑罚预防犯罪的作用,采取最有特色的办法是连坐法规。 (1)伍什连坐——邻里(2)军队中士卒连坐(3)家属连坐(4)官吏职务连坐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颁行《为田开阡陌封疆》《分户令》 3、奖励军功,制军爵律——二十军爵制 4、置县迁都,一度量衡。 5、焚毁诗书,禁止游宦。 商鞅变法的意义:秦国强大;法制发展;国家统一

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政治特点

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政治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思想是中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时期的政治思想。这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时期内,百家争鸣是政治思想发展的一个特征。本文是春秋和战国时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中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时期的政治思想。这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时期内,百家争鸣是政治思想发展的一个特征。 从公元前770年周王室东迁雒邑,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为止,持续了5个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动荡和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革的时期。从鲁初税亩起,至秦商鞅变法,“裂井田,开阡陌”,表明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奴隶制生产关系逐渐被封建生产关系所取代。周王室东迁以后,失去了控制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一些诸侯国竞相扩张,出现了大国争霸的政治形势。公元前5世纪中叶,韩、赵、魏三家分晋,形成了七雄并立局面,大国争霸进而演变为列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在社会的动荡中,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也在加速。随着战争和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原有的社会等级结构也日趋解体。奴隶主贵族日益没落,新兴的地主阶级开始走上社会政治舞台。春秋末年,学在官府的格局被冲破了。孔丘“论次诗书、修起礼乐”,形成私人办学

的风气。至战国时期,士人成为较为稳固的知识阶层和社会政治生活中最活跃的力量,这为政治思想的繁荣发展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春秋和战国时期发展概况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系统化、哲理化的时期。春秋初至春秋末,是西周以来敬德保民思想继续发展的时期,仁、礼、法、刑、忠、孝等重要的政治思想范畴,都是这一时期提出的。儒家和道家的出现,使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进入了体系完备和内容丰富、充实的发展阶段。至战国时期,又出现了名家、法家、墨家、农家、杂家、阴阳家、纵横家等思想学术派别,诸子百家各自著书立说,招收学生,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诸子百家中,儒、墨、道、法四家的政治思想内容最为丰富,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影响较大。儒家思想以伦理政治为核心,“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重视君臣父子之礼、夫妇长幼之别。在战国时期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孟轲、荀况。以墨翟为创始人的墨家学派,其政治思想的主要特点是重视实用,兼爱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在政治上,墨家主张尚贤、尚同、非攻,在国家的经济政策上则主张强本节用。墨家在战国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为显学。 道家源于老子,其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战国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是庄周。庄周的政治理想是人与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的“无何有之乡”,比老子的小国寡民的政治主张走得更远。在政治上,他主张“绝圣弃智”,“掊斗折衡”。其他代表人物,如杨朱主张“贵己”、“为我”、“全性葆真”,列御寇主张“贵虚”,都有消极遁世的特点。

音乐心理学

音乐心理学(psychology of music) 研究人的心理与音乐之间的关系的一门学科。应用心理学的方法和理论,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人类的各种音乐感受和音乐活动及经验,并试图总结出音乐与人类心理活动的规律,揭示出音乐的本质,并涉及声学、美学、社会学及生理学等学科的一门新兴的学科。音乐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几乎包括音乐活动的各个方面,如人对音乐的音响感受,音乐的认知过程和情感反应,创作心理,表演心理,欣赏心理,音乐训练心理,音乐对人的心智发展的作用,音乐对人的行为的影响,音乐才能的形成、定义、分类和测定,音乐对人的保健以及对心理或生理方面疾病的治疗作用等。 古代,人们就已意识到音乐与人类心理的关系。历代哲学家、思想家、美学家及音乐理论家们在解释音乐如何对人类产生影响方面都做了不同程度的尝试,但多限于对表面想象的描述。19世纪中叶后,科学的进步为研究心理学提供了技术手段,许多音响物理和生理实验的科学仪器的研制发明,为音乐心理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基础。音乐心理学的形成是以直接探索音乐的音响本质和人对声音感觉的“心理声 学”(psychoacoustics)为前导的。黑姆尔霍茨用系统观察法研究了乐音与感觉的关系,其著作《作为音乐理论的生理学基础的音感觉论》(1863)是最先采用心理学方法研究音乐的著作。他认为人类的听觉生理条件决定了音乐实践中的某些共同特征;并以此证明了世界不同地区和风格的音乐何以在音律、音阶的选择上存在同样特点。施通普夫对音乐感觉的研究使音乐心理学称为独立的学科。近代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和成果大体如下: ①声音和听觉。音乐依赖于声音和听觉。声音的发生虽是物理现象,但是感知声音是生理-心理活动。听觉器官对声音进行初步分析,再经大脑进一步分析,便产生音高、响度(强度)、音色的知觉和心理反应。以音高为例,中国古代传统称高音为清音,称低音为浊音;古希腊人则分别称为“锐”和“重”。又,声音的一个心理特征还受声波另一物理特征的影响。例如,相同频率的音,当强度不同时,听起来音高会有不同。1000赫(约相当于b2音)以下较低的音,随着强度的增加,听起来音高有所降低;1000赫以上较高的音,随着强度的增加,听起来音高有所增高。有关声音的听觉心理特征的研究,即属于心理声学。 ②时间和空间。时间是构成音乐感知的重要特征。所有听觉特性,包括音高、响度和音色,均取决于时间因素。节奏作为音乐的基本要素,是时间的模式,与音响或休止的时限有关,伴有周期性、重音或其他声音属性变化。“个体时间”是个人内在的时间知觉,是作曲、演奏或欣赏的主观知觉。个体时间受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是自我调节的。由于作曲家、演奏家和听众对于乐曲的情感反应大体一致,三者之间的个体时间得到统一,听众便从乐曲中得到时间知觉的满足。空间知觉与运动反应特有的联系,是演奏家尤其需要具备的条件。空间定位与反馈机制有关,它保证了演奏技巧的精确性。 ③记忆和注意。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通常是反复感知的过程。没有记忆,人就不能积累经验,无法熟悉音乐。音乐记忆与逻辑记忆属于不同的记忆系统。注意是感知的重要条件,它可以使人脑对于某些输入的反应加强,而对其他输入刺激加以抑制。听音乐时的听觉注意,主观上可以指向横向的曲调,也可以指向纵向的和声,并且受曲调完整性、音响特征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④意象和想象。人脑中再现出客观事物的形象就是意象。音乐的特征是音响,人脑中显现的音乐基本上视听觉意象,它是音乐才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意象主要分为音高意向和节奏意象。音高意象的基础是调性的感觉,节奏意象的基础是拍子的感觉。每个人的感受、记忆、组织、概念化以及预期音高要素和节奏要素的能力,取决于其音高意象和节奏意象才能。意象与记忆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的特征是人们对有组织的音响直觉地得到的音乐理解,而无须依靠对有组织的音响给予某种完善的理论解释。对客观事物进行探索和发现的心理过程,可以通过意象加以创造,这就是想象。听觉想象和听觉意象一样,是重要的音乐心理活动,在鲜明的音乐意象基础上进行丰富的音乐想象,是音乐创作、表演、欣赏不可缺少的能力。 ⑤情感和审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它取决于人的需要。美感也是一种情感,是对事物的美的态度和评价的体验。音乐的基本作用在于影响人的情感变化或情绪。音乐引起的情感反应是可测的。音乐的表现力在何处,众说纷纭。有的学者认为音乐是情感的语言,其表现力在于情感的表现(情绪说);有的学者认为音乐是乐音运动的形式,其表现力在于形式美(汉斯立克学说);有的学者认为音乐的表现力

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分析_赵冬梅

第2期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N o.2 2006年6月 Journal of X inghai C onservatory of Music June.2006 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赵冬梅1,刘志雅2Ξ (1星海音乐学院心理咨询中心,广东广州 510006,2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640) [摘 要]音乐心理学主要采用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同时汲取生理学、物理学、美学等有关理论,研究解释人由原始到高级的音乐经验和音乐行为的心理学分支。文章介绍了音乐心理学的开端,以及历史上对音乐心理学发展有所贡献的一些学者;论述了音乐心理学的几种主要研究方法,从冯特的实验内省法,到现代的实时测量和元分析等技术,阐述了音乐心理学两个热点研究领域:音乐知觉和认知神经音乐心理学。 [关键词]音乐心理学;实时测量;元分析;音乐知觉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7389(2006)02-0024-04 音乐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主要采用的是实验心理学的方法,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汲取生理学、物理学、遗传学、人类学、美学等有关理论,研究和解释人由原始(初生)到高级的音乐经验和音乐行为。国外关于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已经非常广泛和深入,国内的音乐心理学研究正处在不断发展中,关于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国内的研究者也存在着一定的争论和分歧,[1]但多数研究者都认为音乐心理学应该采用实证的方法,并对此有所研究和贡献。[2-4] 一、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历史 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如声音的物理特征在人的听觉上的反映,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才能以及音乐技能的训练和音乐表演的心理状态等。由于它采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各种理论重视科学实验的根据,从而逐渐修正了音乐上的纯理论推测和凭主观印象产生的理论,并且与音乐美学的理论联系起来,构成音乐学中的一个部分。 现代音乐心理学的开始应归于19世纪中叶的实验心理学派的努力。如: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姆霍(1821~1894)通过调查及系统观察法研究了乐音与感觉的问题,于1863年发表了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作为音乐理论的生理学基础的声觉学说》。这部著作是以”欧姆定律”音响学理论,和缪勒的神经特殊能量学说理论为基础的。费希纳(1801~1887)建立了心理物理法,进行了大量强度与感觉适应的试验。[5]冯特(1832~1920)通过自我观察及内省的方法,对视觉、听觉的生理及心理方面进行了研究。马赫(1838~1916)分析了感觉与表象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时间及音乐节奏要素的感知。[6] 首创音乐心理学的是施通普夫,1883年,他发表了《音乐心理学》,把心理学的观点渗透进赫尔姆霍茨的物理学和生理学的研究中,成为心理学领域中唯一的音乐心理学家。他着重研究人对协和音与不协和音的感觉[7]。1883年和1890年他分别出版了《乐音心理学》上下卷,他通过实验研究提出了乐音心理学理论,其中主要是乐音谐和理论。他认为人类对乐音谐和的辨别不是经验的,而是先验的,是高级神经的特殊能力。他的三名弟子柯勒、考夫和勒温都是完形心理学的创始人。在他之后,雷维斯由研究听觉病理障碍而进入音乐心理学,尤 42 Ξ收稿日期:2005212212

1音乐心理学的意义

1音乐心理学的意义、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特征 音乐心理学是以实证研究为基本方法,研究与音乐有关的心理现象与问题的科学。其研究范围涉及人类的基本听觉特征,音乐音响结构审美特征的心理依据,音乐表现的心里机制,音乐创作、表演、接受及审美价值判断活动中的心理特征,音乐学习、教育及与音乐能力相关的心理问题等等。其研究的基本问题对音乐美学与史学研究具有基础意义,又对广泛的音乐实践领域具有应用价值。 音乐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是以音乐活动为核心的人类主观精神活动现象,而这种精神活动的现象具有高度主观性、个体性的特征。然而作为有着共同生物基础的物类,人类的心理活动也必然存在着共同的属性与规律。人类的心理活动中存在的规律普遍性正是音乐心理学学科的基本信念。 在这样一个主观精神活动的领域中,去获得具有客观性、可证明性、可重复检验性与可推广性的科学认识的结论是非常困难的,然而是必须的。因此如何从研究方法上排除研究者的主管偏差,是心理科学之所以为科学的关键,以科学实证研究为基本方法,是音乐心理学与音乐每类其他科学的关键不同之处。使用与具体现象具有明确对应关系的概念,通过实验、调查及结构化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获得可信的现象,采用严谨的逻辑分析及必要的统计手段发现现象之间的规律与趋势,进而作出适当的结论与推论,是音乐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过程与特征。 2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只要领域 截止目前为止,音乐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大致如下:音乐对心理的刺激及其效果、音乐感、音乐记忆、音乐与感情的关系、音乐才能的定义及分类、音乐才能的测定、音乐创造及表演的心理过程、音乐天资的遗传、音乐对社会心理的影响、音乐对疾病的作用等等,并已出现了更专门的分工,如音乐社会心 理学、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治疗学等。 音响心理学,研究音响与心理的关系。 它是音乐心理学的前身,目前它们之间 也颇难划清界限。就两者的对象而言, 大抵是,音响泛指一切声音,包括噪声 以及独立存在的音乐在内,而有组织的 音乐则属于音乐的范围。 通常音响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如下: 音的物理属性(音高、音强、音质、时 值)与感觉的关系;音程(八度、协和 与不协和)对听觉所产生的结合作用、 融合作用及遮蔽作用;听觉与其他感觉 (特别是视觉)之间的关系;听觉空间 感的形成问题;有关聋人、重听或听觉 疾病的问题;对噪声的感受问题等。此 外还有一些属于与音响生理学或者音 乐心理学交叉难以划分清楚的课题,例 如可闻阈、听觉疲劳、曲调感、和声感、 节奏感等。 3音乐感 或称音乐质,泛指对音乐能欣赏、 理解、表现或进行创造的特性。但术语 概念很广,含义模糊,音乐心理学家尚 未能提出一个被公认的定义。 一般认为音乐感包括倆类要素:(1) 是与生理条件有密切关系的,如音高 感、节奏感、音色感、和声感等(2) 是综合的要素,如音乐记忆力、音乐想 象力、音乐形式感、音乐审美感等。音 乐感通过训练及培养可以有所改善,但 对于早年即极富乐感的音乐神童及所 谓音乐天才应如何理解,迄今未有定论 与此相系的是所谓音盲,即毫无或 极度缺乏音乐感的人。有些音盲可以缔 结为由于听觉生理方面受到障碍或出 现病理现象,但也有生理上健全而缺乏 音乐感受能力,通过学习、训练难以改 善的形成。此外,在欣赏、表演及创作 能力方面,音乐感所起的作用如何,音 乐感的组成要素,音乐感的形成,音乐 感的测定,音乐感的类型,均属于有待 深入研讨的课题。 同样受到重视的是音乐与情感的关 系问题,西方音乐心理学家所注重研究 的是将音乐作为一种物理刺激,通过实 验来测定人们的各种生理以及心理反 应,求出一般的规律,以及因个人的不 同而产生的差异。由于涉及美学的领 域,各派心理学家所得出结论颇不一 致。 4音乐记忆 指能记忆所听过的音乐的能力,包括 对绝对音高、相对音高的记忆,对节奏、 旋律、和声、复调、音色甚至整部乐曲 的记忆能力。分析音乐记忆的特殊性、 音乐记忆的过程,找出培养、加强音乐 记忆的方法与原则,对学习音乐和掌握 音乐有很大帮助。因此,音乐心理学与 音乐教育学都将他作为一项很重要的 研究课题。 5 音乐才能 音乐才能的存在是不能否认的。但音 乐才能包括那些要素,又如何培养,尚 无定论。例如西肖邦认为应有6个方 面,及音高感、音强感、时值感、节奏 感、和声感与音调记忆能力。而M.舍 恩认为音乐才能应包括:听觉感受力、 音乐感情与理解力、音乐实现力、音乐 智慧、音乐记忆以及思考力、自信力与 音乐气质等。有人还指出音调想象力、 音乐经验对音乐才能也有重要关系。 为了确定音乐才能的高下优劣,在 西方出现了所谓“音乐才能测验”,由 心理学家编制一系列问题要求被测验 者回答,在根据答案鉴定音乐才能的劣 势。最早出现的测验表由西肖邦编制, 共100题,1919年录制成唱片6张, 公开发行,1930年J誇尔瓦泽 (1894-1977)的音乐测试法,只用三 个音,但不断改变音高、时值、音度及 节奏,通过40及50 次变化即可得出 判断。韦恩的“标准音乐智力测验” (1948)需用钢琴弹奏近一小时的测验 内容,包括和弦分析、音高变换、音乐 记忆、节奏重音、和声、力度及分句等。 但是这些测验究竟能否真正鉴定音乐 才能的高下,可能还是疑问,但作为参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本章知识点】: 1.成文法制订、颁布的主要活动。 2.成文法颁布的主要意义。 3.战国时期法制的指导思想。 4.《法经》 5.商鞅改革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春秋时期法律制度的改革 【基本内容】: 一、历史背景:伴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主要是铁器的发现和使用),生产力在春秋时期有了很大发展,经济的私有化程度不断加深,尤其是土地的私有化。经济的变化相应的带来了法律的变化,西周维系国家统治的礼治在政治、社会关系、法律方面都遭到挑战,即“礼崩乐坏”。新兴的统治手段—法治应运而生,其最先的表现就是成文法律向社会公开宣布。 二、主要法律活动:郑国铸刑书、晋国铸刑鼎、楚国公布成文法。 三、公布成文法引发的争论:子产铸刑书引发晋国的叔向的反对;晋国铸刑鼎引发孔子的批评。 【概念辨析】: 如何区分铸刑书、竹刑、铸刑鼎三次主要法律活动。 第二节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基本内容】: 战国时期法律制度的最大变化是法家法治思想的盛行和《法经》的制定。 一、法治思想的主要特点:无论亲属贵贱,在法律适用上的平等;颁布成文

法;实施重刑,即重刑轻罪。 二、魏国、楚国、秦国相继在法家代表人物的指导下进行变法。其中以秦国的变法最为彻底、最成功。 三、李悝制定《法经》,它是中国第一步封建法典。 【疑难分析】: 战国时期盛行的法治思想与西周时期的礼制思想相对立 法治思想的最大特点就是用刑罚作为治理社会的主要手段,这与西周的礼制或法律指导思想相反。 【概念辨析】: 《法经》: 战国时期,魏文侯相李悝集其他诸侯国立法之大成,制定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封建法典,名为《法经》。《法经》以“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作为指导思想,首重对盗贼的惩处、追捕、囚禁,以杂法将法网严密化,又以具法规定量刑的通例。《法经》诸法合体,在编纂体例上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 第三节商鞅在秦国的法治改革 【基本内容】: 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分两次进行。这些变法涉及政治、经济、行政管理、法律制度等多方面,对秦国的国家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对中国的国家政治制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经济方面:废除井田制,发展农业生产。第一、奖励农业生产;第二、颁布“分户令”,要求成年男子分家独立。 二、政治方面: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第一、设置三十一个县,以秦

论音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论音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现今的大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充满着色彩浪漫的情感,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心理问题和冲突。如何运用合理的方式释放自身的压力,以保持心理的健康,从而更高效的学习和工作,是目前大学生需要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音乐、心理、压力、快乐 (一)总述 音乐是用组织音构成的听觉意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最能即时打动人的艺术形式之一。 好的音乐可以让人赏心悦目,并为大家带来听觉的享受。心理学的定向反射和探究反射原理告诉我们,一定距离内的各种外在刺激中,声音最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它能够迫使人们的听觉器官去接受声音,这决定了听觉艺术较之视觉艺术更能直接地作用于人们的情感,震撼人们的心灵。对于大学生来说,如果经常听曲调活跃、欢快的音乐,那么他的心里一般不会有太多的压力和郁闷,即使有也会很快地消失,因为这样的音乐可以振奋人心,给予他自信和动力;倘若听的音乐是

带有带有灰暗的色彩,抑或说内容消极、曲调沉闷的音乐,虽然可能这些音乐会比较好听、打动人心,但却容易使人变得更加愁闷,所以选择适当的音乐来排解压力是很重要的。 (二)音乐与情绪 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音乐是最擅长于抒发情感、最能拨动人心弦的艺术形式,它借助声音这个媒介来真实地传达、表现和感受审美情感。音乐在传达和表现情感上,优于其他艺术形式,是因为它所采用的感性材料和审美形式——声音最合于情感的本性,最适宜表达情感,因此可以更直接、更真实、更深刻地表达人的情感。那么,音乐为什么能够用有组织的声音来表达人的情感呢,一种理论认为,音乐的表情性来自于音乐对人的有表情性因素的语言的模仿。人的语言用语音、声调、语流、节奏、语速等表情手段配合语义来表情达意,而音乐的音色、音调起伏、节奏速度等表现手段能起到与语言的表情手段同样的作用。 不同的音乐可以让人有不同的感觉,或庄严肃穆,或热烈兴奋,或悲痛激愤,或缠绵细腻,或如泣如诉。对于大学生来说,也许会喜欢深情的音乐,因为它能给人以中枪一般的感觉;或许是因为它那寂寞的旋律,而沉醉其中;也可能是由于它的撕心裂肺带来的煎熬,而情不自禁。但是这些音乐听的时间长了,就会变得多愁善感。正如红酒虽具有促进消化、增加食欲等功效,可是“贪多嚼不烂”,过多的饮用也会造成身体的负担。同样的道理,深情的、抑郁的、消沉的音乐虽然犹如红酒一般,细腻、醇香且令人舒畅愉悦,但也不能听得太

音乐心理学

音乐心理学 音乐心理学是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汲取生理学、物理学、遗传学、人类学、美学等有关理论,采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研究和解释人由原始(初生)到***级的音乐经验和音乐行为的心理学分支。 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如声音的物理特征在人的听觉上的反映,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才能以及音乐技能的训练和音乐表演的心理状态等。由于它采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各种理论重视科学实验的根据,从而逐渐修正了音乐上的纯理论推测和凭主观印象产生的理论,并且与音乐美学的理论联系起来,构成音乐学中的一个部分。 开拓这方面研究的是德国科学家赫尔姆霍茨,1863年,他发表了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作为音乐理论的生理学基础的声觉学说》。这部著作是以“欧姆定律”音响学理论,和缪勒的神经特殊能量学说理论为基础的。1883年,施通普夫发表了《音乐心理学》,把心理学的观点渗透进赫尔姆霍茨的物理学和生理学的研究中,成为第一个把音乐心理这门学科系统化的人。他着重研究人对协和音与不协和音的感觉。在他之后,雷维斯由研究听觉病理障碍而进入音乐心理,尤其重视音乐天才方面的研究,并且提出了“音***的双重成分理论”。 20世纪初,西肖尔与他的学生发展了许多测验视、听和运动知觉的仪器, 可以把演唱和演奏中的音***、音色以及颤音等的波谱印录下来,对其中的任何 特定因素抽出来进行单独分析。他特别注重颤音的分析,提出了音***辨认中存 在的“正常错觉”现象。苏联心理学家捷普洛夫对音乐心理学的研究也颇有贡献,他认为在音乐才能中,调性感、节奏感、音乐听觉的观念等是音乐才能的核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心理学上的新概念给音乐心理学很大的影响。精神分析论者把情绪与认识和记忆联系起来,随后又发展起来“音乐治疗”。“自控”的观 点把人看成一个自我调节的生理系统,通过知觉同活动循坏的反馈作用使机体得到平衡。 当代音乐心理学的实验成果多在音乐知觉方面。趋向是***图将立响心理与 音乐学习的心理过程联系起来,以探索从原始到复杂的音乐行为的发展过程;研究从幼儿甚至从婴儿的音乐行为到***度专业技艺的发展,以求更全面更深入地 研究人的音乐心理状态的种种问***。 音乐心理学的研究较多地侧重于人对声音的知觉、音乐记忆和音乐想象以及音乐感等。 人对声音的知觉包括四个要素:音***、强弱、音色和时值。这些要素是根 据人对声音的频率、振幅、波形和时程等物理特征的感受而形成的。不同的知觉各与相关的物理特征相对应。但决定某种知觉的物理特征并不是单一的,它同时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强弱的感觉虽主要来自振幅,但同时也受频率、时程、波形的影响。 听觉器官接受音波所得的听觉印象是一个整体,不是音波的各个物理特征,由此形成人的音乐经验和行为。人对声音四个要素的感知能力并不平衡,这些能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教学目的知识构造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思想 老子《老子》;孔子“五经” 诸子百家 科技 天文 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十九年七闰 《甘石星经》 物理 《墨经》 文学 《诗经》 屈原《离骚》;诸子散文 艺术 《妇女凤鸟图》《御龙图》嵌错赏功宴乐铜壶、编钟医学 扁鹊与四诊法 教学建议

复习课设计 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在讲述本课内容之前,引导学生回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了解这一时期文化开展的时代背景。 一、思想 本部分内容包括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和成就。本部分知识学生在重点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可以在学生回忆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并引导学生对各思想家的思想进行评析。 二、文学 本部分内容包括《诗经》、屈原和诸子散文。《诗经》、屈原这部分内容学生在重点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可以在学生回忆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对于重点初中课本未涉及的内容加以强调。 在讲述诸子散文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学过的语文知识了学习这部分知识。并让学生认识到诸子通过其散文向世人阐述其思想。三、艺术 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历史图片讲述这部分内容。 四、天文和物理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天文成就,学生在重点初中就已经学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内容。并强调天文成就的年代、比西方领先的时间。 战国时期物理学的开展是以前学生没有学过的,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当时中国物理学获得的成就。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

补充。 五、医学 本部分内容学生也已学过,教师引导学生简要回忆即可。 重点——对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综合认识 ??在春秋战国这一历史巨变时期,代表社会各个阶级和阶层的人们从各自经济、政治利益出发,形成了各种学派,儒、法、道是其中重要的学派。 ??儒家倡导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倡导“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倡导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乱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乱结束之初,人口凋弊,生产毁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开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交融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其中,儒家思想,构筑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正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三者的综合,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重点——对孔子的评价 自汉代至清朝,被尊为“圣人”的孔子一直被尊崇。“五四”时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是会过渡。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 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 1,经济方面: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封建生产关系形成。 表现:1)农业生产的发展,铁农具和耕牛的使用,兴修水利,农田施肥, 2)手工业的进步。 3)商业日趋活泼。 封建生产关系形成的影响:1)土的私有制的确立,削弱人身依附关系。 2)新的阶级力量产生:新的主,自耕农。 2,政治方面: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 1)原因:经济基础的变化;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生产力发展。 2)目的: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 3)途径:变法。 4)措施:(1以选贤任能〃奖励军功来改革世卿世禄制。(2以实行俸禄制来取代封邑制。 (3以中央集权来取代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 3,军事方面:诸侯争战,战争频繁.---为改革提供动力——富国强兵 4,文化方面: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人才储备,思想基础。 链接 春秋-管仲变法(大力发展农工商业,整顿和发展军备,改革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覆田而税。公开承认土地私有。 战国-公元前445年魏武文侯任李悝变法:(1尽地力之教(2平籴法(3制定《法经》——李悝的《法经》是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秩序,保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后来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以及汉代的法律,都受到它的极大影响,它为历代封建法典所宗。 楚悼王任吴起变法,齐国韩国赵国也陆续变法。 商鞅变法与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异同点比较。 相同点: ①背景相同:都是在春秋后期地主阶级取得夺权斗争胜利的基础上进行的。到了战国时期,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已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促使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和经济势力更加壮大,与原来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越来越深。 ②目的相同: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③措施类似:都是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并且提出了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措施。 ④性质相同:都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⑤结果和影响类似: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各国在变法中都对旧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进行了改造,使封建制度在各国得以

心理学与音乐

音乐心理治疗 音乐治疗的效应则在于它的音频、力度、音色和音程等音乐成分和乐思对人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如快速的音频振动具有强烈的神经兴奋或紧张的作用,而缓慢的音频振动则具有松弛神经与肌肉的作用;洪亮与高昂的力度给人以鼓舞前进,强壮有力的感觉,而柔和的力度则使人感到亲切友好和温馨;花腔女高音的旋律使人感到绚丽多彩,而女低音的旋律则使人感到深沉宽广;大三和弦明亮辉煌,而小三弦柔和动人;摇篮曲的轻慢节奏给人以平静和安祥的感觉,而进行曲明快坚定的节奏使人精神振奋等等。音乐作为感觉刺激物所引起的反应,既是生理反应,也是心理反应,所以,音乐治疗的作用表现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在生理作用方面:观察和实验表明,音乐节奏与人体内部的紧张与松弛,运动与静止等生理节奏之间存在着相似性,如音乐的节奏可以刺激肌肉的活动而产生人体行为的节奏。音乐节奏具有内驱力的作用,它不需要通过语言而使人产生"共鸣"的活动,在这种意义上说,音乐治疗可以说是一种活动疗法。 实验证明,音乐可使被试的皮肤电反应和血管容积反应比基线水平为低,表明音乐具有降低被试唤醒水平的作用,尤其是幽静柔和的音乐可以使人的血压平静。音乐可以促进人的嚼肌运动,胃和肠的蠕动,促进食物消化,这对于牙齿脱落的老人来说,音乐佐餐显然是有好处的。 歌唱或演奏乐器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体力,而且是全神贯注,这几乎相当做了一场健身运动,因此,唱歌或演奏本身就是一种活动治疗,这对于不宜做强烈体育运动的老人来说显然是一种强度合适的健身活动。 在心理方面,按照弗洛伊德学说的观点,音乐可以作用于本我,自我和我三个层次。音乐既能激发人的原始本能,也能抑制这种本能;音乐有助于增强自我,帮助释放和控制不良情绪;音乐也能使人获得真,善,美等情感体验,使认知和情绪得到升华和满足,表现人内心的丰富体验和人格投射。 音乐还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往的桥梁,当患病使人与外界的正常联系减少,产生孤独感的时候,音乐是弥补这种情感需要的一种良好的手段。即是一群互不认识的人,他们没有共同的语言,但一曲音乐却可能使他们获得共同的体验。音乐也是一种可以让人的思绪和情绪从现实倒流到过去某段历史的时钟。如老人家常喜欢吟唱过去的革命歌曲或年轻时会唱的戏剧,这正是他们怀旧心理的流露。我们可以观察得到,老人在吟唱这些歌曲的时候的那种神情是多么地自豪,得意或庄严,显然,音乐把他们带到了他们曾经是年轻的时候,那些歌曲与他们过去的辉煌和某种情感联系在一起。 音乐还可以表现非现实的,超脱的,梦境般的精神世界,以满足人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需要,以及替代实现在现实世界中不能满足和受阻的愿望。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