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色彩?——孙明霞教育教学笔记

如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色彩?——孙明霞教育教学笔记

朋友给我出了个问题,让我谈谈如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色彩。因为我上学期将每一次上课之后的反思取了个名字《生命的色彩》发在论坛上,力图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课堂充满活力,而不是简单机械的灌输。朋友们看到我的文字,普遍评价能够从我的文字中感受到课堂的生动、鲜活,于是给了提了这样的问题。看到这个问题,一下子让我不知道从何说起,因为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包含的范围很宽、很广,不是简单的几句话能说得清楚,而是牵扯到教师素质、教学艺术等教育的全过程,不是简单的教学技法,而是教育的本质问题——教育教育的理念以及在某种理念指导下的实践。记得叶澜教授在几年前就写过一篇文章《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她强调“课堂教学应被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但更多的研究课堂教学的专家也着重还是从对学生生命发展、学生个性尊严等角度提出教师要关爱学生的生命、尊重学生的人格,而通过课堂关注教师自身生命发展的论述却相对较少,因此,对于课堂中的生命色彩,我认为,应该包括有生命的知识、有生命的过程,还有关注师生生命过程三个方面。

怎样的课堂才算是富有生命的色彩?我前面写过一篇《我所追求的生命教育》,主要从三个方面结合案例来进行论述,今天还是在此基础上再谈谈我所理解的生命教育。

首先,我们所传授的知识应该是富有生命的。也就是说,我们传授给学生的生物知识应该是有生命的,不能给学生死的生物

知识,而是活的生物知识。同样道理,其他的课堂也是一样,给学生的应该是活的语文知识、活的数学知识、活的物理知识、活的化学知识等等。怎么让知识活起来?我认为,老师要传授给学生知识,你首先要喜欢这些知识、尊敬这些知识,自己先把这些知识当作是有生命的东西,对这些知识赋予情感和爱,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些美妙的知识海洋里畅游。我们常常发现,有的政治老师在上政治课的时候给学生说“这个知识实际上没什么用处,但考试的时候(高考或者中考)要考,所以你必须要记住、背熟”;再比如说,也常见有的老师在上生物课的时候,“今天我们先讲第一个问题,家鸽的外部形态……下面讲第二个问题,家鸽的消化系统,……然后我们学习第三个问题,家鸽的循环系统……”,如此一来,本来很生动的知识就被老师讲得枯燥、乏味、支离破碎,没有了美感,完全变成了死物教学,自然也就没有了生命的色彩了。试想,当老师自己都不喜欢所教的知识时,又如何能让学生喜欢?

因此,我认为,让课堂充满生命的色彩,教师不仅仅是机械的“传道”,而是将所传的“道”活起来,那么,自己就要对所教知识充满感情和崇敬,这样才能让学生也感受到知识的宝贵和伟大,进而也喜欢这些知识。

除了热爱知识,要想让知识本身富有生命,还要让这些知识更多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陶行知先生在半个多世纪前就强调“生活即教育”,就是说我们的教学不能脱离了实际进行。

假如我们所传授的知识背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这些知识对自己的生活是没有任何用处、与自己没有一点关系的时候,学生怎么可能对知识感兴趣呢?知识来源于生活,那么教学就不能脱离生活。比如讲花的结构,只是干巴巴的讲花的结构,花蕊、花瓣,让学生记住雄蕊能产生花药、雌蕊的子房里有胚珠,学生学来学去就记混了,假如让学生实际认识各种植物的花,并能够看见花药、子房等组织或者器官,他们就有了直观的印象了;再比如,学习人的呼吸系统,拼命让学生记住膈肌收缩使胸腔下降、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升……学生怎么记也记不住,但假如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自己在深吸气、呼气时肋骨的运动、胸骨的运动,可能很难的问题一下子就在体验中解决了。生物知识如此,其他学科的知识亦然。

其次,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情感传递、生命相互浸润的过程。如何让课堂漳显出生命的色彩,知识应该是载体,那么教学过程则应是师生情感传递、生命培育生命的过程。传统的教学就是满堂灌、填鸭式,老师是知识的拥有者,也是知识的搬运者,将课本知识搬运给学生,如此一来,教学过程必然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机械劳动,教学工作也就成了今天重复昨天、明天重复今天的故事,没有创新与创造,没有盼望与期待,这样的教学过程就不能说是富有生命的教学过程,也就达不到用生命浸润生命的目的。

如何让教学过程富有生命?我认为,教师首先要研究教材、

研究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在研究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也适合学生的最佳方案,将知识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传递到学生那里。如,什么知识可以采用传统的讲授式,什么知识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式,什么知识可以采用探究式或者实验式……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如此一来,才能将复杂、深奥的知识轻松的被学生接受。但要注意的是,在传递的过程中,无论哪种模式和方法,都不能仅仅是照搬别人的模式,要始终保持自己的个性,也不能仅仅是手段和花样的翻新,而是在知识传递的过程中,既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其次,教学过程还应该是师生情感沟通、用智慧启迪智慧的过程。学生不是容器,教师也不是机械劳动,教师和学生那个都是富有情感、有尊严的人,那么教学过程中依靠知识作为载体,师生之间相互交流,老师把爱传递给学生,学生对老师充满了依恋,教师的教学过程充满了智慧,学生就在智慧的启迪下迸发出更多的知识火花,使得师生的情感得到愉悦、智慧不断生成、精神得到升华,可以说,在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引领学生,让学生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沟通的幸福,使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借助知识的传递达到传递文化和文明、启迪智慧的目的,这才是生命化的教学过程。

其三,就是对师生生命个体的关注。教学过程本身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那么,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关注生命

个体的尊严与价值。一方面,应该关注个人的生命价值。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同时也应该是自身生命价值得到提升的过程。看书是一种学习,交流也是一种学习,和学生交流同样也是学习。我们在和学生的交往中,在帮助学生完成学业的过程中,我们自身的业务素质、水平不断提高,我们在对学生付出关怀和爱的同时也收获来自学生的关怀和爱,所以说,教学过程本身也是教师提升自己生命质量的过程。许多教师仅仅把教学工作当作自己谋生的手段,被动完成任务,虽然也可能是兢兢业业的,但没有融入自己的感情,认为只有业余时间才属于自己享受生命的时间,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点。试想,一个人每天有8小时的工作时间,还有8小时的睡眠时间,另外还有做饭、买菜、洗衣、吃饭的时间,还剩下多少时间可以享受?为什么不把工作时间也作为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认真对待、充分享受呢?因此,教学过程需要把教师自身的生命融入其中,重视自身生命价值的体现,就会投入的对待每一节课,用一种约会的心情对待上课,才能真正使课堂富有生命。如此,教师自身的生命价值也被充分的体现出来并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升。另一方面,作为教学的对象——学生,自然更应该是我们关注的对象,我们要时时刻刻想到,我们所面对的不是机器,而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个性、有尊严,虽然他们还不成熟,但他们都是有独立人格的人。本着这样的思想,我们就会潜心研究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真正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也就是给学生的是文化,而不仅仅是知识;

不仅让学生获得将来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更能使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在学校学习中体验到生命的快乐和为生命价值的提升而努力的幸福。

当然,这些都是很笼统也很宏观的认识,具体到每个教师、每一堂课,内容不同、学生不同、环境不同必然有其差异。但无论如何,真正富有生命色彩的课堂,对老师的要求应该是很高的,老师自身必须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能够旁征博引、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教育教学。还应该灵活掌握并因用各种教育教学方法与模式,具备课堂智慧,能够行云流水般的实施教学,还应该充分关注每一个个体(包括自身),尊重其生命,这样才能真正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色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