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

1. 背景:(l)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促进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2)社会变革:社会结构发生急剧分化,“士”受到重用, 并提出自己的主张。

(3)学术下移:出现私人讲学,“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4)社会需求: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对人才及其治国方略的需求。

2.各学派代表人物:①道家:老子和庄子;②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③墨家:墨子;④法家:商鞅、韩非子;等等。

3. 评价:(1)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3) 各家学派彼此渗透、吸收、融合,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

春秋孔子①政治:a.核心是“仁”,即“爱人”。

b.“德政”,即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

c.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②教育: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战国孟子①政治:a.发展孔子的“仁”"为“仁政”思想。

b.发展孔子以德治民思想,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②伦理:主张“性本善”。

苟子①政治:a.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b.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提出“君舟民水”思想。

②伦理:主张“性本恶”。

影响:战国后期,儒学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后来发展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三、道家

春秋老子①哲学:a.认为世界本原是“道”强调要顺应自然。

b.认为世界万物是不停地运动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且不断转化的。

②政治:提出“无为而治”的主张。

战国庄子①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相对的。

②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精神自由。

四、法家

①集大成者:韩非子。

②主张: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主张依法治国。

③意义: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如何看待儒家的“民本”思想?

①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民本思想既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孔子提出“仁”的思想,强调“以德治民”;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荀子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②它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而是一种加强统治的策略。

③虽然它与我们当前提倡的“以人为本”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其精神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从“无为”到“有为”(新儒学的背景)

(1) 汉初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2) 但诸侯国的势力日益猛涨,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形势发展需要。

二、董伸舒的新儒学

1. 特点: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 改造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儒学体系。

2. 内容:

(1) 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 针对加强君权需要, 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

(3) 针对为人处世道德标准, 提出“三纲五常”儒家道德观。

3.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

4.根本目的:神化专制皇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三、主流地位的确立

(1) 原因: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其能够通过思想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2) 措施:

①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②将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五经”规定为教科书。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③国家兴办太学;地方设立郡县学校,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 结果

①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②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①地位:先秦儒学只是诸子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被当成真理而独尊。

②主题: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新儒学谈论神学。

③功能: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新儒学是为现实政治服务。

第3课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1.儒学:在汉武帝的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

2.佛教: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

3.道教:在民间广为流传,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4.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

5.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既尊道、立佛、崇儒。

二、程朱理学

1. 背景:隋唐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北宋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2. 内容:

(1) 二程的思想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先有理而后有物。

②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③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2) 朱熹的思想

①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人性与天理一致。

②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③“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3. 特征: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以“理”为核心。

4.本质:为维护君主专制和封建统治秩序提供理论依据。

5. 地位:

(1) 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2) 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 朱熹学术影响到日本、朝鲜,形成“朱子学”学派;还传及欧洲。

三、陆王心学

1. 南宋时期陆九渊的思想

(1)“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

(2) 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3) 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 明中后期王阳明的思想

(l) 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 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3) 强调内心反省,用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宋明理学的影响和评价。

(l) 影响: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深远影响。

(2) 积极:注重气节、道德;重视主观意志力量;讲求自我节制,发愤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体现了儒家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

(3)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了人性,成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进一步巩固和凸现了儒学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焚书》、《藏书》)

(1) 内容:

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②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 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2) 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明夷侍访录》)

(1) 内容:

①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③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2) 意义: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天下郡国利病书》)

(1) 内容:

①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 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

②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 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2) 意义: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四、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l) 内容:

①世界是物质的, 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

②物质的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③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④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 意义:启示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产生形成春秋战国 (1)由孔子创立,经孟子、荀子的改进,体系更加完整,但未受到统治者重视。

(2)具有古典人文主义色彩,包含民本思想。

遭受打击秦朝“焚书坑儒”,遭受沉重打击

确立正统西汉 (1)把道家、阴阳五行家等思想揉合到儒家思想当中,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2)趋向官方化、神学化。

走向成熟宋明 (1)儒学从道教、佛教中汲取有益内容, 理学是儒、佛、道三家融合的产物。

(2)由理学发展到心学,完成更为理论化、思辨化过程。

自我批判明清 (1)出现具有反封建色彩的民主启蒙思想。

(2)批判理学,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 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性。

·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认识:

儒家思想之所以从“百家”中脱颖而出,成为正统思想,并不断自我调整,是因为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能吸取“百家”之长,不固步自封,更在于他们能够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使之进一步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础知识: 1、“百家争鸣”出现在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 革经济:井田制瓦解。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瓦解) 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 教育学术: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2、主要流派: (1) 道家学派:老子和庄子,主张“无为而治”,把世间万物看作 是相对的。 (2)儒家学派:孔子、孟子和荀子。 (3)墨家学派: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 (4)法家学派: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 3、“百家争鸣”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 的基础。 (3)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 特点。 4、儒家学派主要主张 孔子孟子荀子 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王道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 异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 考点突破: 1、孔子的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的? 提示:人文精神指的是,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 (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社会环 境。 (2)“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个性发展,推动了个人素质的提高。 2、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我们如何认识这种“民本”思想?提示:从孟子的阶级属性出发来分析。 孟子代表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他的主张从根本上讲是为了实现本阶级的利益。 孟子认识到人民的力量的强大,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不能就说是“民主意识” 。 从根本上讲,孟子是地主阶级思想家,其“民贵”的主张是为了更长久稳固地统 治压迫人民,“君轻”也是为了更有效地保证君主统治剥削人民。 3、你认为诸子百家中,对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的是哪一派?为什么? 法家。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 后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 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知识点整理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1.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a) 如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吴阶平、邓稼先等。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b) (1)国防科学技术领域(最为显着) ①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②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③1967年,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④1970年,用自制“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成为我国航天时代开始的标志。 (2)医学: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3)农业科技: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b) (1)提出: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2)意义:这个论断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

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与运载火箭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b) (1)空间技术领域 ①1984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星,随后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升空。 ②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③1990年开始,中国进入卫星发射市场。 (2)运载火箭研究 ①1980年5月,中国向南太平洋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②1999年11月以来,成功运用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五次“神舟号”飞船的发射和回收试验。 ③2003年10月,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 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神舟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3)作用: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超全整理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超全整理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超全整理1 一、四大发明 1、概况: 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 2、四大发明的产生与传播: (1)造纸术。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人称“蔡 侯纸”。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2)印刷术。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 人们已经使用了彩色套印技术。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3)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宋朝为了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4)指南针。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中国在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后来, 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针。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5)传播。 a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b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 c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d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 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二、《九章算术》和珠算 1、《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 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 了完整的体系。 2、珠算

珠算运算法编成歌诀流利顺口,配合小九九和十进位值制记数法,运算如飞。明清时期,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和发展。明朝时,珠算法已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以至世界其他地区。 三、石氏星表和浑仪 1、中国是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2、中国古代天象观测记录,是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的。 3、编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4、《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保留了一百多颗恒星的赤道坐标数据,对天文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5、为了更好地观察天象,古代中国创制了许多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如浑仪、简仪等。 四、《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1、夏朝时,我国就有了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2、元朝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集前代各家历法优点之大成,是我国古代秀的历法。 3、四大农书。 (1)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 (2)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3)元朝王祯的《农书》; (4)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5)特点:是中国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农书。《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部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五、《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1、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2、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中医专著《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 3、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对中药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 )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啊,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 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 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 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 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火药—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刚经》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造纸、印刷—文化发展、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火药—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政权,指南针—新船路、世界市场==== 总之,使世界进入资 本主义时代。 二、汉字与书画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看书本识别各种字体),总趋势由繁到简。 2、中国书画 (1 )书法家:东晋王羲之(书圣,《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唐朝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擅长楷书)等。 (2)中国画的分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突出。 三、文学成就 (1)诗经:收录了西周到春秋的三百多首诗,分风、雅、颂三部分,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儒家经典。 (2)楚辞:屈原是代表人,《离骚》是代表作、浪漫主义源头。(“风”骚“”并称) (3)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容丰富,反映大一统景象。代表人物有司马相如、衡等。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新-课-标-第-一-网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基础解读】

最新高中历史必修三总复习重点知识点归纳资料

高中历史必修三总复习重点知识点归纳(1、2、5、6单元)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列举先秦时期的儒家代表及他们的思想主张。 孔子的思想: 核心:①“仁” 即“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政治思想:“为政仁德”,以德治民。教育思想:“有教无类”。伦理观:性相近。 孟子的思想:政治思想:“仁政”思想;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伦理观:“性善论” 荀子的思想:政治思想:“仁义”“王道”;民本思想:“君舟民水”;伦理观:“性恶论” 2、列举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及其主张。简述宋明理学分别得到哪些新的发展。如何评价宋明理学? 1)代表及主张: 北宋二程(程颢、程颐): A、“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B、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C、主张“格物致知”。 南宋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A “存天理,灭人欲”B、深化“格物致知”C、编著《四书章句集注》南宋陆九渊:A、“心即理也” B、“宇宙便是吾心 C、反省内心可得到天理 明朝王阳明: A、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致良知”(核心);“知行合一” 2)发展: 北宋时期,儒家学融合了佛、道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理学。 明朝时王阳明吸取佛教禅宗的思想,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心学。 3)评价: 消极影响: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积极作用: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3、简述明清进步思想产生的背景、代表人及主张、影响。 背景: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根本原因)思想上:八股取士,程朱理学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 代表及主张: “离经叛道”的李贽:A、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B、批判道学家的虚伪,强调人的正当私欲 黄宗羲:A、抨击封建君主专制 B、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影响: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4、前国家图书馆馆长、研究世界宗教的学者任继愈说:“儒学之所以能持续2000多年,主要是因为它不断地吸取新的内容。”试联系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阐述儒学的发展。 ①战国时,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思想,荀子吸收战国时期法家、道家等各家思想的精华,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3分)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背景: 1.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地主出现封建经济形成初步发展 2.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3.阶级: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 国统治者的重用 4.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影响 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人物 孔子(儒家,春秋晚期): 思想核心“仁”政治思想(1)以德治民(2)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3)主张有教无类教育方法是因材施教(4)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 孟子(儒家,战国末):(1)政治思想主张实行仁政(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3)伦理观性本善(4)价值观舍生取义 荀子(儒家,战国末):(1)政治思想仁义王道以德服人(2)民本思想君舟民水(3)伦理观性本恶(4)朴素唯物思想制天命以用之老子(道家,春秋晚期)客观唯心体系(1)哲学思想世界万物本原

是道(2)辩证法思想祸福相依(3)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道家,战国末)(1)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2)世间万物相对(3)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社会批判精神 韩非子(法家,战国末)(1)认为历史是发展的统治者应时而变(2)依法治国系统了法制理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厚今薄古以法治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墨子(墨家,战国初)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背景 (1)边疆危机(2)土地兼并(3)亡国问题(4)黄老学说无为而治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要求(5)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即位面临的社会问题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诸侯坐大威胁中央,土地豪强势大,黄老学说无法适应新形势需要 影响 利于社会恢复,利于社会稳定(积极) 致使地方势力膨胀,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消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内容: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高中历史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知识点总结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1)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 (4)思想文化上: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私学)出现 2、“百家争鸣”的含义 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道家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3、“百家争鸣”意义 (1)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 1、道家(老庄之学) (1)老子 “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2)庄子 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 (3)影响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5篇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5篇 高二是承上启下的一年,是成绩分化的分水岭,成绩往往形成两极分化:行则扶摇直上,不行则每况愈下。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1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的发展历程: (1)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六千多年前,“图画文字”出现。 (2)象形字后来逐渐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3)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2、书法艺术的形成: 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3、代表人物及特点: (1)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贡献。 (2)唐代楷书步人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各具特点,分别被称为欧体、颜体和柳体,成为后人学习、临摹的范式。 (3)魏晋以来,草书盛行不衰,名家辈出。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等,都是草书大家。 (4)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

轼、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征明等人的行书,历来备受世人喜爱。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中国画的发展历程: (1)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是其中的杰作。 (2)战国帛画:《人物龙风图》《人物驭龙图》,造型准确,线条流畅,色彩绚丽,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3)魏晋时期,顾恺之留下了《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佳作,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4)隋唐时期,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创作出《游春图》《步辇图》和《送子天王图》等许多优秀作品。 (5)敦煌莫高窟的壁画。 (6)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三、京剧的出现 1、发展历程: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 (2)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3)明朝时候,江苏昆山一带形成的昆曲,流传甚广。 (4)清朝前期,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 (5)道光年间,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 (6)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2、代表人物: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艺人。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全)

VVVV思想文化 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学发展历程: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形成;西汉时期,“罢黜...独尊...”,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两宋时期,儒学形成新的体系――理学;明清时期,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滋长,传统儒学受到批判,但仍为主流思想. 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1.形成的原因 主要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具体表现在: 经济上:铁器牛耕运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V分封制崩溃,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阶级关系上:士阶层活跃,备受统治者重视。 文化上:教育和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2百家争鸣意义: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1)汉初“无为而治”政治思想已不适应汉武帝时期的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积极有为治国思想的反映;(2)董仲舒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 ①汉初为什么要“无为而治”?其理论依据是什么?有何措施?产生什么影响? ②汉武帝实行“有为而治”的背景是什么?具体表现如何? 2.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体系 (1)特点——以儒家为基础,融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形成的新的儒学体系。 (2)主张——①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②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③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

目的——以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 影响——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 3.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标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 (2)原因:新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3)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表现: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① 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② 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③ 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推广儒学。 影响:①从此儒学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②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三、宋明理学 1. 形成背景:①魏晋隋唐时期,佛教盛行,道教流传,儒学受到挑战; ②儒学家为复兴儒学而努力 2. 特点、流派及代表人物(识记) 特点:以儒学为基础,融合佛、道的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的以理为核心的新的儒学体系。 程朱理学 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著作《二程遗书》);南宋的朱熹(著作《四书章句集注》)。的儒学思想家,宋朝 理学的集大成者。) 陆王心学 陆九渊——南宋理学家,王阳明(王守仁) 3.程朱理学主要内容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道德伦理即“三纲五常”。 ② 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灭人欲”(实质是维护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4.陆王心学主要内容 ①“心”是世界的本原。心就是“理”。② 强调内心的修养,提出“致良知”“知行 合一”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不同点 陆王心学是对理学的发展,理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理学的 影响: 消极:①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②用三纲五常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③尊卑等级、重男轻女、重礼轻法、轻视自然科学等观念。 积极:宋明理学崇尚道德,注重气节、重义轻利,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社会责任,关心国家民族命 运。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积极作用。 四、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活跃 1.原因:①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根因) ②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日趋腐朽反动。 2.代表人物: ①李贽:儒学权威,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挑战正统思想,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 理 学 心 学 不同 点 世界观(世界本原) “理”是万物的本原 “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即理 方法论(把握“理”的途径) 强调“格物致知” (通过外物求”理”) 主张“发明本心”,“致良知”。强调内心的反省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精细化整理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P64 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因为它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问题。 附: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的相关原因: ①吸收护国护法运动等失败的教训,孙中山本人对民主革命不懈地追求;②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使孙中山看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和革命的新形式 ③共产国际和中共对孙中山的帮助,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影响等

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P68 (1)发展历程:

(2)科学定义: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实践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P74 (1)形成过程:

(2)主要内容(了解): ①发展道路: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②发展阶段: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③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包括社会主义本质、三个有利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④发展动力:强调改革是解放生产力; 包括经济、政治、精神改革目标(其中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在坚持和 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 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的基础上,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⑤外部条件:和平与发展;和平外交和对外开放 ⑥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⑦战略步骤:“三步走”的战略; ⑧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党是领导核心,依靠力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统一战线和人 民军队; ⑨祖国统一: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3)伟大意义: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它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实践经验与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引自《中共党章》等

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的内容,具体内容:总结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下面我为大家分享的是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总结一、春秋战国时期...总结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下面我为大家分享的是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总结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影响 儒家 孔子 "仁"和"礼";"为政以德";私学,"有教无类"; 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大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孟子 仁政、重民;性善说; 儒家学派重要奠基人,被尊为"亚圣",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荀子 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性恶论; 儒家重要代表人物。 墨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春秋末期,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以德治民”。 (2)战国时期初步发展: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赋,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还提出“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5)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2.进步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1)明朝: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2)清初: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方法总结 学习本单元,要宏观把握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主要注意以下线索: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注意文化现象产生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学会透视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社会根源。 2、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的完整理解,注意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地位。 3、注意寻找这部分内容与社会现实的结合点,如当前,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建立,注意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并学会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剔除糟粕。 4、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应,学习中注意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的原理来指导自己的学习。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重点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重点框架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重点框架 一、宗教改革 1、背景: (政治)天主教的腐败堕落,剥削人民;德国长期分裂 (思想)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文主义思想活跃; (经济)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势力; (直接原因)兜售赎罪券 2、内容: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阐述了因信称义,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这是宗教改革开始。 3、性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不是思想解放) 4、同: ②挑战教会权威,主张《圣经》是唯一信仰依据 ③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异:加尔文更激进 二、启蒙运动 1、背景: (经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政治)欧洲处于封建统治下,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资产阶级不断壮大; (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科学)现代自然科学得到发展; (社会因素)英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为理性传播创造前提。 2、时间:17世纪出现,18世纪达到高潮 中心:法国 含义: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 3、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三权分立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伏尔泰(启蒙运动的领袖):自由、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开明君主制、民主政治。 卢梭(最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社会契约论》:理性至上、天赋人权、“人民主权”、创立民主共和国。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人不是工具,以人为本,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弥德罗《大百科全书》:宣扬理性,发展科学。 4、评价: ①是欧洲历史上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启蒙思想家阐释的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制和三权分立等思想,丰富和最终了人文精神的内涵,使反封建和反宗教神学的 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政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根据资 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 ③比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更彻底,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④不仅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而且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甘肃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火药—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刚经》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造纸、印刷—文化发展、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火药—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政权,指南针—新船路、世界市场====总之,使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二、汉字与书画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看书本识别各种字体),总趋势由繁到简。

高考历史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高考历史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96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1、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 2、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为政以德;在教育方面主张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编订《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 4、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为更加系统的"仁政",还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5、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了"君舟民水"思想,同时荀子结合了法家和道家的思想,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考点97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政策,儒家学说遭到沉重打击。 2、西汉前期,为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加强君权,还提出"君权神授";同时提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思想,要求统治者施仁政;在伦理道德上主张"三纲五常";著有《春秋繁露》一书。董仲舒的建议得到汉武帝的采纳,从汉武帝起,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 ★考点98 宋明理学 1、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和传播,儒学面临严峻的挑战。 2、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归儒"的主张。 3、宋代儒学出现了新的体系,即理学。北宋的儒学代表人物是程颢和程颐兄弟,其核心思想是"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4、朱熹是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 他主张"理气论"即先有理,后有气和"心性论",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为封建统治秩序和等级制度辩护,代表作是《四书章句集注》 5、王阳明是明朝中后期儒学的代表人物,更多地吸收了佛教的禅宗思想,他提出"心学",主张心外无物,提出了"致良知"的学说。 ★考点99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明朝后期李贽是"离经叛道"的思想家。李贽认为不能以孔子的是非标准来判断是非,同时还揭露道学家的虚伪,赞扬农民起义,反对男尊女卑。 2、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是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 政治上: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提倡"以民为主"。 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文化上批判继承了儒家思想。 3、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的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政治根源是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