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贡斯当政治思想研究_文献综述

贡斯当政治思想研究_文献综述

贡斯当政治思想研究_文献综述
贡斯当政治思想研究_文献综述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第28卷第1期 J OU RNAL OF THE GRADUATES VOL.28 1

2007 SUN YAT-SEN UN I VER SI TY(S OC I AL SCIENCES) 2007

贡斯当政治思想研究:文献综述*

高景柱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广州510275)

内容摘要:二战以后,邦雅曼贡斯当的政治思想在西方政治理论界逐渐占

有一席之地,但国内开始研究贡斯当的政治思想还是最近几年的事。关于贡斯

当政治思想的研究目前主要侧重于贡斯当政治思想复兴、贡斯当自由思想研究、贡斯当对法国大革命的态度以及贡斯当对卢梭人民主权学说的反思等四个

方面。

关键词:贡斯当;自由;人民主权;法国大革命

导 论

二战以后,伴随着人们对极权主义的反思,贡斯当(Ben j a m in Constant)的政治思

想逐渐在西方政治理论界占有一席之地。贡斯当对两种自由观的区分、对代议制的追求以及对专制主义的批评在当代自由主义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英国哲学家以赛亚伯林(Isa iah Berli n)对贡斯当极为推崇,哈耶克和意大利学者萨尔沃马斯泰罗内都曾对贡斯当做出了较高的评价(以赛亚伯林,2003:194,236;哈耶克,1997:79;萨尔沃马斯泰罗内,1998:284),可以说二战以后几乎所有论及自由主义思想的著作都会提及贡斯当的贡献。但国内开始研究贡斯当的政治思想还是最近几年的事,大概最早肇始于!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1992:195,其中把#B enja m i n Constant?翻译为#孔斯坦,B?),以李强撰写的!贡斯当与现代自由主义?一文最为全面。概观有关贡斯当政治思想研究的文献,以笔者所能收集到的而言,可以分为如下几方面。

一、贡斯当政治思想的复兴

作为近代自由主义的奠基者之一,贡斯当的政治思想引起人们的重视只是晚近的事。二战以前他在学术上的地位主要由于其著名小说!阿道尔夫?而仅局限于文学方面。而其政治思想在西方政治理论界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法国也长期游离于人

*收稿日期:2007-01-15

作者简介:高景柱,男,安徽涡阳人,中山大学政务学院政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哲学与政治转型。E-m ai:l ahg jz@y https://www.doczj.com/doc/2c8995672.html,。

贡斯当政治思想研究:文献综述

们的视野之外,很长时间在法兰西民族的政治认同中处于边缘位置。就贡斯当政治思想复兴的原因而言,B ianca m aria Fontana曾做出过这样的解释:在二战中,战争的经历以及专制和征服统治重返欧洲的心脏,这使得贡斯当为自由和代议制政府所做的辩护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在冷战期间,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之争,使贡斯当发出的警告具有了新的意义,因为贡斯当曾提醒人民小心革命套话中所隐含的种种骗局,并提醒人们不要对市场社会的资源抱有过高的信心(B ianca m aria Fontana,1988:3)。

对贡斯当政治思想的复兴,李强在!贡斯当与现代自由主义?一文中大体上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但有一点不同的是,李强认为把贡斯当政治思想的复兴与二战以后西方政治理论界对卢梭的批判有关:二战之后,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界出于对法西斯政治的反思以及当时的理论需求,开始从新的视角思考极权主义问题,并对自由主义传统进行反思。这种反思的重要理论结果之一就是把当代极权主义与西方近代思想发展中的某些思潮联系起来。尽管不同自由主义者讨论的角度不同,批评的对象也有差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五、六十年代几乎所有自由主义者都把卢梭的学说与当代极权主义理论联系起来。大致勾勒出一条以卢梭为起点,中经康德、黑格尔、最后发展出当代极权主义的线索。由于自由主义者把卢梭作为极权主义的最早先驱,因此曾经批评过卢梭的思想家便受到他们的格外关注。贡斯当的复兴也属于此例,柏克、托克维尔在五、六十年代的复兴也属于此例(李强,1998:286-287)。李强在!自由主义?一书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李强,1998:64)。

从此可以看出,历史往往具有戏剧性,如果洛克(John Locke)不对菲尔麦(F il m er)的#君权神授?的思想进行批判,也许菲尔麦的思想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了;相似的是,如果贡斯当不对卢梭进行批判,也许贡斯当政治思想的复兴还有待时日,也许其学术地位还主要依靠他那不足七万字的心理分析小说!阿道尔夫?并也仅局限于文学方面。

二、贡斯当的自由思想研究

众所周知,贡斯当政治思想经常引起人们注意的就是他以时代的区分为基础把自由分为#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它所引起的影响几乎使贡斯当的其它政治思想湮没无闻,因此贡斯当的有关自由的言论引起了特别重视。伯林称贡斯当的那篇著名演讲!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之比较?是讨论#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这两种自由概念的典范(拉明贾汉贝格陆,2002:38),对贡斯当的自由思想在人类自由主义思想史上的地位做了中肯的评价。可以说,后来伯林对#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两种自由概念的著名区分直接脱胎于贡斯当对#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的区分,后来又出现对#第三种自由概念?的讨论(昆廷斯金纳,2004: 81-111;应奇,2004,5:52-57)。

纵观国内外有观贡斯当自由思想的研究,可以把其分为如下几类:

其一是对贡斯当所属的自由传统进行归类,一般认为贡斯当虽然是法国人,但他属于英国的自由主义传统,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英国的哈耶克在!自由秩序原理?一书中的研究。哈耶克认为,英国自由主义传统是以大卫休谟、亚当斯密等人为代表的苏

35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二%%七年第一期

格兰启蒙思想家所阐发的,是以经验主义为基础的,相信自生自发的社会秩序,认为强制的不存在是自由的本质。而法国自由主义传统是由法国启蒙运动所开创的传统,其间充满了笛卡尔的理性主义,认为自由只有在追求一种集体的目标中方能实现。哈耶克在讨论法国自由主义传统时,曾小心翼翼地指出几个例外,其中就包括贡斯当(其它的是孟德斯鸠、托克维尔),认为他的思想更接近于英国自由主义传统,与法国自由主义传统有明显差别(哈耶克,1997:61-82)。

克兰斯顿在!自由主义在法国?(克兰斯顿,2000:84-85)一文中认为贡斯当属于洛克式的自由主义(作者把法国的自由主义分为洛克式的自由主义和国家本位的自由主义两种),是以个人自由为基础的自由主义。虽然克兰斯顿的分类不同,但他表达的是与哈耶克相似的观点。国外学者伯林,国内学者李强、顾肃等人也认为贡斯当属于英国自由主义传统。

但冯克利在!贡斯当:自由的还是保守的??一文中虽然认为贡斯当属于英国的自由主义传统,但是根据贡斯当对社会由#成长?或#进化?而生成的习俗,采取十分尊重的态度,而这种尊重正是#保守主义的精髓?,就把贡斯当看成一个保守主义者(冯克利,1999,5:128-134)。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他忽视了贡斯当的思想背景。贡斯当深受苏格兰启蒙运动的影响,而以休谟、亚当斯密等为代表的苏格兰启蒙思想家相信自生自发的社会秩序,尊重传统和习俗,尤其尊重对自由进行保护的制度传统,因此不能因其对传统的尊重而把其简单地归结为一个保守主义者,把他归结为#带有保守色彩的自由主义者?也许更合适。同时贡斯当并不赞成柏克式的对传统不加鉴别的继承,他尊重的只是与自由有关的传统,对奴隶制度毫无尊敬之意。

其二主要是对贡斯当的两种自由观的区分是否合理进行评论,哈耶克、伯林以及约翰格雷三人的看法可见一斑。一种是批评性的,以哈耶克为代表。虽然哈耶克并没有对贡斯当的两种自由观直接进行评论,但他在!自由秩序原理?一书中说#人们经常说,古人并不知道&个人自由?意义上的那种自由,这种说法绝不适用于巅峰时期的雅典?(哈耶克,1997:205)。哈耶克在1973年为意大利百科全书撰写的词条#自由主义?中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19世纪有些作家否认古人知道近代意义上的个人自由,由下述情况可知,这种否认是不能成立的:当雅典的将军在远征西西里处境极端危难的时刻,他让士兵们牢记,他们是在为一个使他们#不受限制地决定自己喜欢的生活?的国家而战(哈耶克,2000:111)。从这可以看出,哈耶克并不同意贡斯当认为古代人不享有个人自由的观点。

另外意大利的圭多德拉吉罗在!欧洲自由主义史?一书中也认为,贡斯当对两种自由的区分存有缺陷,主要缺陷在于贡斯当认为古代人不享有个人自由,实际上古代的共和国特别是雅典和罗马,承认许多所谓的个人自由,他们缺少的只是个人权利在法律和政治上限度的观念(圭多德拉吉罗,2001:158)。顾肃在!自由主义基本理念?一书中大概也持同样的看法,认为贡斯当关于古代人与现代人自由的区别并非无懈可击,实际上古代人并不只是在公共领域,在私人领域也有相当程度的自由(顾肃, 2003:305)。

另一种态度是支持性的,以伯林为代表。伯林认为,在古代世界,似乎很少有人对36

贡斯当政治思想研究:文献综述

政治理想的个人自由进行讨论。孔多塞曾指出,在罗马人与希腊人的法律概念中,不存在个人权利的观念,这一说法也似乎同样适用于犹太人、中国人以及所有其他存在过的古代文明(以赛亚伯林,2003:197-198)。从这可以看出,伯林至少是同意贡斯当的古代人所享有的自由并不包括个人自由,而不像哈耶克、拉吉罗等人对贡斯当所作的批判那样。

还有一种持中间主义态度,约翰格雷就是这种观点,他在其著作!自由主义?(约翰格雷,2005:3-4)中开篇就提到了贡斯当对两种自由的划分,他说贡斯当对两种自由的划分:揭示了这样一个洞见:在古希腊人中占主导地位的自由观念并不是指一种有保障的个人独立空间。((但是贡斯当的洞见也很容易被夸大,其本质上的合理性不应该导致我们忽视古代人尤其是希腊人中自由主义观念的萌芽。约翰格雷既指出了贡斯当对两种自由区分的贡献,又指出其不足之处。

其三是对贡斯当的自由思想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局限性进行研究。一般认为贡斯当的有关#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的区分对伯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从上文曾指出的伯林对贡斯当的高度评价中可以看出。除此之外,伯林的!自由论?一书的导论就是以贡斯当的格言#真实存在为抽象物牺牲;个体的人在大屠杀中成为集体的人的牺牲品?作为卷首语的(以赛亚伯林,2003:3)。

李强曾经在!贡斯当与现代自由主义?一文中指出了贡斯当在自由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尽管贡斯当不是一个十分思辨的思想家,但他有文学家的敏锐,有政治家的现实感,加之他亲身经历过法国大革命以及革命后的政治动荡,因此,他的许多政治理念有独特的魅力,特别是他关于自由以及极权主义式暴政的分析,尤为深刻,对后来自由主义的发展影响颇大。贡斯当对人民主权理论的批评,对民主可能产生暴政的担忧在托克维尔那里得到更明确的阐述。贡斯当的影响有可能通过托克维尔作为中介影响到J.S.密尔,真正将贡斯当自由思想发扬光大的是伯林(李强:1998:302-303)。

就贡斯当有关#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的区分与伯林的有关#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区分的关系而言,人们经常把#古代人的自由?等同于#积极自由?,把#现代人的自由?等同与#消极自由?。但刘训练曾指出,伯林所说的#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与贡斯当所说的#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贡斯当所说的#现代人的自由?可以大致等于伯林所说的#消极自由?,但#古代人的自由?只是属于伯林笔下的#积极自由?的一种。因为伯林所说的#积极自由?并不仅限于政治自由,它实际上涵盖了多种自由,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指的是#更加现代的?理性主义自由,而不是#古代的?共和主义自由(刘训练,2004:52-54)。从这也可以看出刘训练显然受到!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对积极自由分类方法的影响,该书中曾把积极自由分为三种,分别以斯多葛派、柏拉图和康德、卢梭为代表(戴维米勒等,2002:288-289)。

就贡斯当自由主义思想所面临的局限性而言,江宜桦在!贡斯当论自由、平等与民主政治?一文中论述了贡斯当自由主义思想的两点局限:其一是人们一般把自由主义分为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的,贡斯当的自由主义思想是特殊主义的,理由是贡斯当所谓的古代人的自由并没有普适性,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其二是贡斯当对#古代人的自由?

37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二%%七年第一期

也即#政治自由?的价值问题,在贡斯当心目中,政治自由本身就具有根本性的价值,还是作为维护个人自由的手段,仅仅具有一种工具性的价值,贡斯当始终语焉不详(江宜桦,2002:485-488)。V lad i m ir G li g orov曾探讨了贡斯当有关中立的王权所面临的局限。按理说,根据贡斯当认同人民主权原则,承认合法的权力来源自人民,他就应该承认王权也应该源自人民,就应该由人民来选举国王。但如果国王是由人民选举产生的,那么这就会腐蚀王权的中立性,王权就会成为一种能动的权力而打破权力之间的平衡,那么他所精心构思的中立的王权就不复存在。因此贡斯当主张王权只要是中立的,怎样获取并重要,无论它是通过选举、继承还是僭取的(V ladi m ir G ligorov,1997:271-282)。贡斯当有关中立的王权所面临的局限,也反映出贡斯当在人民主权学说上的不坚定性。

其四是对贡斯当的两种自由观进行介绍,并进行简单评论,这也是国内研究贡斯当的政治思想常见的现象。一般认为贡斯当所谓#古代人的自由?主要是一种公民资格, #现代人的自由?主要是私人生活不受干涉。比如启良的!西方自由主义传统?、应奇的!从自由主义到后自由主义?以及潘小娟、张辰龙主编的!当代西方政治学新词典?等。在启良的著作中,作者认为贡斯当所谓古代人的自由是以国家为本位的,强调的是集体主义;现代人的自由是以个人为本位的,强调的是个人主义。

三、贡斯当与法国大革命

贡斯当一生与法国大革命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说他的一生都是在对法国大革命进行反思,因此他与法国大革命之间的关系引起了很多学者的重视。就贡斯当与法国大革命的关系而言,K.S teven V incent曾进行了很好的梳理。作者主要是通过对贡斯当早期著作以及一些通信材料的解读来进行研究的。作者认为贡斯当对大革命的态度以1794年为界,1794年之前贡斯当是法国大革命的#忠实信徒?,自称是一个#民主主义者?,对大革命采取#激进?的态度,赞同大革命推翻旧的专制体制以及对个人自由的维护。虽然这时他对大革命也颇有微词,但他认为那是为取得一定的革命果实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这时革命应该立刻结束,着手巩固已取得的革命果实而不应该再往前发展。从1788年至1794年他一直在德国的一个小朝廷中供职,只是间接地感受法国大革命。从1794年底开始,贡斯当对大革命的态度开始发生很大的变化,他从一个革命的旁观者变成一个革命的参与者,从一个革命的支持者变成一个革命的严厉批评者。此时他更担心革命的过度发展,他走的是一条异于保守主义者和激进主义而是采取一种#自由主义?的态度,从而认为革命应该立刻中止(K.Steven V incen,t2000:610-617)。另外K.Steven V i n cent曾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也表达了贡斯当希望人们在法国大革命中避免狂热主义的愿望,革命中的狂热主义只会带来惨烈的后果(K.S teven V i n cen,t 2004:5-21)。这两篇文献是有关贡斯当生平及著作(尤其是贡斯当的早期著作)研究不可多得的材料。

法国的皮埃尔莫内在!自由主义思想文化史?一书中也探讨了贡斯当与法国大革命之间的密切关系。作者以贡斯当对法国大革命的态度作为研究的切入点,认为贡斯当对法国大革命的态度是暧昧的,一方面贡斯当赞同法国大革命对旧制度的反对,另一38

贡斯当政治思想研究:文献综述

方面对大革命的恐怖后果表示震惊,因此对大革命持强烈的批评态度。作者认为贡斯当对法国大革命的批判持两条线路,一条是贡斯当对人民主权原则所表现出的敌意,另一条是批判在大革命中人们试图在现代社会恢复古代人的自由,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往往犯这种#自由的时代错乱症?。但作者认为贡斯当并没有将大革命的不幸主要归结为人民主权的观念,而是归结为大革命的领导者对古代自由观念的崇拜(皮埃尔莫内, 2004:112-123)。从总体上看来,作者认为贡斯当是一个作为反对派的自由主义者,有一种强烈的批判精神。

四、贡斯当对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的反思

贡斯当在欧洲大陆最早对卢梭的民主理论进行了批判,这集中体现在贡斯当对卢梭的抽象的人民主权学说进行的反思上,贡斯当对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的批判逐渐引起了学界的重视。任剑涛在!中国现代思想脉络中的自由主义?一书中曾对贡斯当和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这样评论道:人民主权是有限的和相对的,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内容必须仍然是属于个人的和独立的,并且它肯定是置于任何社会权能的控制之外的。否则,社会就会象手握权力的暴君一样邪恶。由此,自由主义将人民概念下落为一个基于政治共同体具体成员的个体权利的个人主义观念。于是,当卢梭将人民主权与集体相联结,走向了专制主义。当自由主义将人民主权与个人相联结,则导向宪政民主。因此卢梭的抽象的人民主权必须落实为具体的制度安排,被神化了的#人民?必须下落为#公民?,以至#选民?,否则将极可能滑向卢梭祈求人民主权却反而走向极权的境地(任剑涛, 2004:230-231,247-248)。

秦前红和武立强撰写的!人民主权:卢梭与贡斯当之比较?一文将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与贡斯当的人民主权学说进行了对比(秦前红,武立强,2003,4:14-21)。但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把#公意?与#普遍意志?进行对比,笔者认为这一点是很不恰当的。实际上,#公意?与#普遍意志?的英文都是#genera lw ill?,(Ben j a m in Con stan,t1988:175)由于译者在翻译!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一书时没有对#genera lw ill?采用通常的译法,而把它简单地翻译成#普遍意志?,所以导致了这样的错误。

笔者也曾撰写!论邦雅曼贡斯当的人民主权学说?一文对卢梭与贡斯当的人民主权学说进行对比,拙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比较卢梭与贡斯当#人民主权学说?之间的异同,探讨贡斯当怎样把卢梭的#抽象的人民主权学说?演化成#具体的人民主权学说?,借以厘清贡斯当的人民主权学说的具体内涵。拙文认为卢梭与贡斯当人民主权学说的相同点在于他们都把自由作为各自人民主权学说的出发点和归宿,不同之处在于:人民主权学说的范围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人民主权是否可以分割以及人民主权的实现形式是直接民主抑或间接民主等三方面。

需要指出的是贡斯当对卢梭的人民主权的态度是暧昧的,一方面,贡斯当在一定程度上相信人民主权,相信最终的权力必须源自人民。从总体上来说,贡斯当对法国大革命持批判态度,但他谴责的不是法国大革命的主要原则,而是大革命的残忍与横暴的特征,无论何时,他仍然支持法国大革命的主要原则)))捍卫人民主权和保护公民权利。

39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二%%七年第一期

这也是他在早年认同法国大革命的地方之所在。另一方面贡斯当对人民主权学说也表现出一定的敌意,原因在于人民主权在大革命中往往成为暴政的口实,同时他也害怕拿破仑借口人民将主权授予他而为其专制统治进行合法性论证;虽然在有关权力的来源问题上贡斯当与卢梭有相似的一面,但是关于人民主权的实现形式,他们之间是针锋相对的。

小 结

通过以上的文献综述,可以看出国内外对贡斯当政治思想的研究主要关注于他的两种自由观(尤其是其与伯林的#两种自由概念?之间的关系)、关注贡斯当与法国大革命的关系以及他对卢梭人民主权学说的批判,而很少从总体上把握贡斯当的宪政理论(这方面比如他的分权学说)以及他的宪政理论与两种自由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就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之间的关联性而言,一般认为现代人的自由优于古代人的自由,其实这是对贡斯当政治思想的误解。贡斯当认为两种自由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并不能在现代社会极力张扬某一种自由,而应该把两种自由结合起来,建构一种既维护公民对政治生活的参与权,同时政治权力又要受到有效的制约的宪政制度。因此除了以上所提到的相关研究以外,对贡斯当的两种自由之间关系的深入探讨(在甘阳和H elena Rosenb latt各自撰写的文章中有所提及,但并不深入。甘阳,2000:89;H elena Rosenb lat,t2004:23-37)、贡斯当的宪政理论的主要内涵(尤其是他对代议制民主的追求以及他的分权学说与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之间的对比)以及他的宪政民主思想能否把两种自由结合起来等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仔细研究。

参考文献:

[1]B en j am i n Constant:P o litica lW riti ngs,Ed.B ianca m ar i a F on tana,N e w Y o rk:Ca m bridge U n i ve rsity P ress,

1988.

[2]B ianca m ar i a Fontana,#Introducti on?,t o B en j am i n Constant:Po liticalW riti ngs,N ew Y ork:Ca m bridge

U niversity P ress,1988:1-42.

[3]K Stev en V i ncent,Benja m i n Constan t,the F rench R evo luti on,and the prob l em of m odern charac ter.

H istory o f European Ideas,2004:5-21.

[4]K Steven V i ncent,Benja m i n Constan t,the F rench R evo l uti on,and the O r i g i ns of F rench R o m anti c L i b

era lis m.F rench H i stor i ca l Stud ies,V o l23,N o4(fa ll2000):607-637.

[5]V l adi m ir G li go rov,Benja m i n Constant and Carl Sch m itt G o to R uss i a,Constituti onal Po liti ca l Economy,

1997(8):271-282.

[6]H e lena R osenblatt,R e eva l uati ng Benja m i n Constant s libera lis m:i ndustriali s m,Sa i nt Si m onian is m and

t he R est o ra ti on yea rs,H istory o f European Ideas,2004:23-37.

[7]H e lena R osenblatt,F rench li bera lis m and t he questi on o f so ciety,H i story of European Ideas,2004:1-

3.

[8][法]邦雅曼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M].阎克文、刘满贵译,上海:上海世

纪出版集团,2003.

[9][法]贡斯当.阿道尔夫[M],王聿蔚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40

贡斯当政治思想研究:文献综述

[10][英]戴维米勒等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修订版)[M],邓正来等译.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11][英]以赛亚伯林著.自由论[M],胡传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12][意]圭多德拉吉罗.欧洲自由主义史[M],杨军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13][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14][英]约翰格雷.自由主义[M],曹海军、刘训练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15][意]萨尔沃马斯泰罗内.欧洲政治思想史[M],黄华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8.

[16][法]皮埃尔莫内.自由主义思想文化史[M],曹海军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17][伊朗]拉明贾汉贝格陆.伯林谈话录[M],杨祯钦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18]任剑涛.中国现代思想脉络中的自由主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9]顾肃.自由主义基本理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20]李强.自由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1]潘小娟等主编.当代西方政治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22]!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23]应奇.从自由主义到后自由主义[M].北京:三联书店,2003.

[24]启良.西方自由主义传统[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25][英]昆廷斯金纳.第三种自由概念[A].载马德普等主编.中西政治文化论丛(第四辑)

[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26][奥]哈耶克.自由主义[A].载王焱等编.自由主义与当代世界[C].北京:三联书店,

2000.

[27]克兰斯顿.自由主义在法国[A].载王焱等编.自由主义与当代世界[C].北京:三联书店,

2000.

[28]李强.贡斯当与现代自由主义[A],载刘军宁等编.自由与社群[C].北京:三联书店,

1998.

[29]江宜桦.贡斯当论自由、平等与民主政治[A],载贺照田主编.西方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

[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30]甘阳.自由主义:贵族的还是平民的?[A]载韩水法主编.社会正义是如何可能的[C].广

州:广州出版社,2000.

[31]刘训练.两种自由观发微[J].载当代西方政治思潮与中国政治意识形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004年10月由天津师范大学与中国政法大学联合主办).

[32]冯克利.贡斯当:自由的还是保守的?[J]读书,1999(5).

[33]应奇.论第三种自由概念[J].哲学研究,2004(5).

[34]秦前红、武立强.人民主权:卢梭与贡斯当之比较[J].法学评论,2003(4).

[35]高景柱.论邦雅曼贡斯当的人民主权学说[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4(10).

41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二%%七年第一期

Researches on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Benja m in Constant:

A L iterature Revie w

GAO J i n g zhu

(Schoo l of Gover nm en,t Sun Yat Sen Un i v ersity,Guang zhou510275)

Abstrac t:A fte rW or l dW a r?,Ben ja m i n Constan t?s po li tical t houghts have graduall y taken an i m po rtant po siti on i n the fi e l d o fw estern po litical theo ry.Bu t in our country,Ben j am in Constant?s po litica l thought a ttrac ted peop l e?s attenti on on l y i n recent years.U p to now,researches on the po litica l thought of Ben ja m i n Con stant can be d i v i ded i n t o four types:on t he renew i ng o f Ben ja m i n Constant?s po liti ca l thought,the researches on the li berty t heory of B en j am i n Constant,on t he attit ude o f Benja m i n Constant t ow ards t he F rench R evo l uti on and on the judg m ent of Ben j am in Constant about the popu l ar sove re i gnty o f Rousseau.

K eywords:Ben j a m i n Constant;liberty;the sovere i gnty of peop l e;the F rench R evo l uti on

+责任编辑:陈琦, 42

公共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

公共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 一.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派 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 1865 一1970 )发韧于西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之中:德国的稗斯麦时代,法国的后拿破仑时代,美国的进步运动时代,都强调运用国家的力量管理社会,推动其进步。在美国,建国先贤——汉密尔顿提出的国家干预经济发展、凯恩斯主义等思想, 伴随着20 世纪初期的美国社会蹒跚向前,并且在20 世纪30 年代大规模经济危机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传统公共行政强调“效率”, 国家对于社会和经济事务大包大揽。这些方法一度被认为是,也确实是拯救西方资本主义危机的良药, 使西方各国从原始资本的积累走上了充满活力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 从理论意义上讲, 完整的传统公共管理模式存有三大理论支柱: 1.政治与行政的二分法 1887 年伍德罗.威尔逊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指出行政应当在政治的适当范围之外。行政问题不是政治问题,虽然政治为行政确定任务,但政治不能去操纵行政。从此政治与行政的严格二分为传统公共行政定下了主基调,之后百年的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都建立在它之上。 2.理性官僚制理论(官僚制度学派) 如果说政治行政二分法为传统公共行政奠定了理论基石, 那么传统行政模式中最重要的理论原则是马克斯.韦伯的理性官僚制理论,它在形式上、方法上都与传统公共行政中其他理论配合默契,有浑然天成之感.韦伯笔下的官僚制组织是一个拥有法理权威、严格规则、职责明确的层级体制。良好的效率通过组织本身的规则和程序获得保证。在传统公共行政时代,官僚制作为理性和效率的工具, 确实为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其最大的进步莫过于:运用以理性规则为基础的,非人格化的行政取代了人格化的行政.它举起理性和逻辑的旗帜,批判和否定了产业革命初期个人专制、裙带关系、暴力威胁、主观判断和感情用事的管理方法。 其代表人韦伯认为官僚制度学派有着高度结构化,标准化,非人格化,理想形态等特征的行政组织体系,是强制控制的合理手段,能够达到最高程度的效率。官僚机制传统上被认为是政府管理的主要组织形式;官僚体系的设计、激励、控制等运行管理和改造,包括人事、财政、技术使用及公共工程项目等都是公共管理学科最关注的问题。韦伯认为,现代官僚制度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高效的大型组织管理形式,这一点,在军队、国家和大型企业的核心结构都无一例外地采用官僚机制的实践中得到了有力的证明。但是,官僚机制也象市场机制一样,有使自己失灵的天敌,如人浮于事、臃肿、繁冗的程序等等。这些天敌会负面影响官僚机制的良性运作,需要得到管理和监督。 3.科学管理理论(古典管理学派) 古典管理学派,该学派主要关注行政效率,寻求为行政管理提供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该学派为公共行政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代表人物泰勒(1911)在《科学管理原则》中提出“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原则,该理论强化了人们对追求效率和消除浪费的关注,从而成为公共行政的核心追求。弗雷德里克.泰勒在他的科学管理原理中贡献了这样一种工作方式.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包含两个重要的观点:一是标准化的工作.这与僵化的等级制度、程序和先例相符合;二是广泛而严密的控制.与传统理论中公务员职业化、终生制完全吻合.

客户关系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客户关系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客户关系管理(CRM)是最近几年管理界热烈讨论的话题,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原来以产品为到现在为导向的企业经营模式已日益不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客户关系管理就成为企业界关注的领域,本文拟从信息的角度对当前客户关系管理研究进行总结,为今后的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客户关系管理(CRM)、信息技术(IT)、功能 近年来,“顾客满意”似乎已成为企业界人士最常挂在嘴边的用语,因为他们认识到顾客是最终评定产品及服务品质优劣,并能决定是否继续与该公司交易的人,也就是说顾客是公司利润的源泉。随着竞争日趋白热化,全球各公司获取顾客光顾的成本不断增高,加上顾客多样化选择的机会等因素,让人感觉生意越来越难做。面对越来越挑剔的顾客和激烈的同行竞争,吸引新顾客和保留现有顾客已成为企业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因此研究客户关系管理(CRM 或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对于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提高客户忠诚度和保有率,实现缩短销售周期、降低销售成本、增加收入、扩展市场,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赢利能力和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旨在对客户关系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以便在此基础上做更深入的研究。 1 客户关系管理的概念 所谓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策略,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并对工作流程进行重组,以赋予企业更完善的客户交流能力、最大化客户的收益率①。 客户关系管理是一个IT业术语,它涵盖了方法学、软件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一种组织化的方式来帮助企业管理客户关系。 客户关系管理是一概念,它把管理理念和业务实践融合在一起,它继承了销售、定单管理、客户服务以及协调和统一在客户生命周期内与客户交互的所有信息。CRM帮助企业管理单个客户,通过快速响应和高效的服务建立同客户之间的牢固关系。 客户关系管理应用是一个前端应用工具,通过它能够很方便地捕捉、融合、分析和共享企业已有的和潜在客户的信息。此过程主要贯穿市场、销售和服务阶段,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客户,精确地定位客户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提出的需求。CRM软件的实施主要有两个目标:第一,使得企业能更有效地定位、联系和赢得新客户;第二,使得企业与现有客户之间的关系更牢固。 CRM不是一个产品或服务,而是一种商业策略,通过它来有效管理企业客户关系,它为企业的每一个客户提供了一个完整的集成视图。 综合以上对客户关系管理的定义和有关文献可以看出:CRM是在信息技术支持下,依据一定的商业规则形成的软件工具,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客户和留住客户,增强企业竞争力最终达到赢利的目标②。 2 客户关系管理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的学者对客户关系管理理论、方法和实施做了多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性、客户关系管理的基本功能和技术要求以及如何实现客户关系管理等。从信息的角度,客户关系管理的代表性的研究有:Hurwitz Group提出的CRM的六个主要的功能和技术要求;余军合,吴昭同(2000)提出的客户关系管理的三大基本功能;江波(2002)提出的客户关系管理的技术架构和典型功能以及技术实现;AMT网站客户关系管理研究小组提出的CRM系统具有的五大功能模块;以

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综述1

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综述 项元顺 摘要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作为那时唯一一个能与美国抗衡的大国, 它的飞速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有不可或缺的联系。在了解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和发 展、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及分析其优劣得失情况下,结合现今中国实际,可以更 好地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绕开陷阱,少走弯路,稳步前进。 关键词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教训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建立了人类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就十分重视思想教育的发展。在以列宁为首的苏联领导人对苏联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也存在一些致命的弊病,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一、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列宁在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创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理论,并初步形成了一个体系。列宁提出了自己新的观点,明确提出了“政治教育”这一科学概念,初步形成列宁主义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体系。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进一步阐述和发展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斯大林提出了“政治思想工作”的科学概念,较完整地阐述了政治思想工作根本任务,为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做出贡献。 斯大林更加强调大学教育中的政治倾向性。在《致苏联无产阶级大学生第一次全国代表 会议的信》中,斯大林明确指出,苏联专家都应是通晓马列主义学说、明确党和国家政治目 的,具备广泛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精通自己专业的人。他认为大学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 作用即使不是头等重要的,也无疑是相当重要的。而党在大学生中的工作任务就是:一是竭 力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的自觉建设者;二是竭力使大学生把自己看作劳动群众 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是竭力使大学生,懂得掌握科学的必要性,并且去掌握科学。 赫鲁晓夫主政时期,虽然否定了斯大林的不少政治决策,但是,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方面却是一以贯之的。针对当时一些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表现出的松懈 和不足,苏共中央领导集体和苏联政府给予了严厉的批评。在一系列高等院校里,马列主义 理论学习的工作安排不能令人满意,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对学生没有产生真正的影响;在社会 科学教学过程中,没有坚定地表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存在着使马列主义理论庸俗化的 事实;没有对资产阶级思想进行应有的批判,没有考虑到帝国主义分子正在利用修正主义分 子对马列主义进行歪曲,没有揭露资本主义固有的对抗性矛盾,甚至有美化资本主义的地方, 鼓吹要对帝国主义抱“中立”立场,极大地破坏了社会主义统一阵营和劳动人民群众对共产 主义的信仰。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1973年, 苏联颁布了《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国民教育立法纲要》,这是苏联的教育法,其中第四十一 条明确规定,苏联高等学校要“培养掌握马列主义理论,在专业和组织群众政治工作以及教 育工作方面有高深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的、高度熟练的专家”、“培养大学生具有高尚的 道德品质和共产主义觉悟,有文化,有社会主义、国际主义和苏维埃爱国主义精神,有保卫

中国思想道德建设文献综述

中国思想道德建设文献综述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向来以“礼仪之邦”“道德之邦”“文明之邦”闻名于世。“礼仪道德”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标志,是历代最基本的道德教化内容。早在2500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可见,礼仪道德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的启蒙时期,而且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公民的奠基性教育。对学生从小进行良好的道德和礼仪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养和健康的身心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此,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要开展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要认真研究和继承那些在我国历史发展中长期形成的优良道德思想和行为准则,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则提出:“要结合各自的工作职能,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大力宣传基本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因而,重视道德教育,尤其是小学道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二、国外相关研究的现状(一)东西方道德教育特点的研究道德融合东西方伦理观,是东西方文明的共同财富,历来都受到东西方各国各民族的普遍重视。西方国家的道德教育分为公民道德教育和学校道德教育,

通过全面渗透来实现;东方国家的道德教育在德育中的地位特别突出,强调知行合一、国家干预和在道德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西方道德教育的特点是:公民道德教育与道德道德教育相结合,道德在符合公民意识的个人行为中习俗化、惯性化,成为公民的日常行为准则和普遍性的道德要求;道德教育不是枯燥的说教和强制性的灌输,而是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道德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体谅他人、为人着想的道德价值及社会责任心;道德教育注重多样化全面渗透性,不允许强行灌输某种价值观。东方道德教育的特点是:儒家文化影响深厚,如日本、韩国、新加坡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十分强调社会准则、道德责任、种族和谐、国家忠诚教育,重视东方道德传统、观念教育;道德教育知行合一,学校德育中重视行为实践在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注重道德教育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从追求单纯个人道德完善转变为注重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和生产发展所需的基本品德素质;系统教育管理体制显示强烈的国家干预特性,大统一的道德教育管理体制,充分体现了国家权威和意志,保证道德教育严格接受各级政府的直接监督和指导,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性。(二)国外道德教育方式的研究国外对青少年学生的文明道德教育普遍非常的重视,起步较早,并且已经有了一些的成果。就当前来说,世界各国对少年儿童的文明道德教育虽然方式各异,但都相当重视。例如,与我国颇有渊源的新加坡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从小学就开设“公民与道德教育”课来进行的,日本则实行

整理精品文献综述参考范文

。。。。。 。 。 文献综述参考范文 从政府到企业:关于中国民营企业研究 文献的综述 一、引言 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经济在转轨过程中的不俗表现,一直令中外经济学家为之着迷,作为其背后主要支撑力量的民营企业更是倍受关注。从民营企业的发展支撑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和市场化进程的基本假定出发,经济学家们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去观察、解释民营企业的成长绩效,及其所创造的“中国奇迹”。一些学者甚至认为,中国民营企业的成功挑战了“传统智慧”(Montignola,Qian and Weingast,1993),为主流经济学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 以此为背景,我们尝试对该领域内主要贡献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并梳理其理论逻辑,力求从另一个侧面去理解民营企业,进而理解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质。具体讲,作为一种制度安排的民营企业,从其产生、发展和变迁的全过程看,它的特殊性究竟是什么?从产权已基本清晰的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出发,将会把我们引导到一种什么样的未来状态?随着各种形式壁垒的消除,我们如何预测它下一步的表现?本文期望能为人们进一步寻求上述问题的答案提供一些有益的视角。 本文对文献的综述基本上按照民营企业的实际发展进程展开。第二部分评价斯蒂格利茨(Siglitz)等人的观点。与早期的政治经济环境相适应,产权安排被视为外生变量,市场竞争、激励与信息等因素得到了强调。第三部分介绍围绕产权安排提出的各种理论假说。尽管文献的视角各不相同,但大多数都是从Grossman-Hart-Moore的剩余控制权理论起步

的。第四部分比较分析各种关于企业改制原因的假说。一般认为,地方政府退出与企业改制内生于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水平。随着环境的变化,民营企业作为一般意义上企业的性质被更多地展现出来。 二、市场竞争、激励机制与效率改进 众所周知,中国的改革具有渐进性、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非同步性的特点。这构成中国民营企业成长的初始环境。早些时候,依照Sachs(1989)等人所设计的“大爆炸”模式进行改革的前苏联及东欧国家的经济出现持续衰退,而“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经济却保持了持续强劲增长的势头。尤其令经济学家感兴趣的是,推动这种增长的竟是有惊于主流经济学(企业)定义的乡镇企业。起初国内学者曾从经济行为的逻辑性与财产所有制无关的假定出发,运用兰格(Lange)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作过一些探讨,但基本没有得出什么有解释力的假说。根据主流经济学的标准理论模型似乎也一时难以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面对理论与现实的强烈反差,斯蒂格利茨(Stiglitz,1994)在详细考察了中国经济改革过程后认为,乡镇企业的成功表明,缺乏主流经济学所强调的私有产权关系并不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问题所在,同时市场社会主义也存在一个严重失误,那就是低估了激励问题的重要性。由于假定信息完全,像阿罗—德布鲁(Arrow-Debreu)模型一样,作为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基础的兰格—勒纳—泰勒(Lange-Lerner-Tallor)定理,并没有对信息不完全的现实予以足够的重视。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经济活动中会产生严重的委托一代理问题。此时的首要问题是改变管理人员的激励结构,而这一点在不改变企业产权的情况下也能做到。由于竞争机制的引入和企业“软预算约束”(Kornai,1998)的改变,致使经理的激励结构发生变化,即使不进行私有化也可使企业效率得到提高。正像人们已经观察到的,与积极推行私有化的前苏联、东欧国家相比,中国在给予经理人员更多的利润方面走得最远(热若尔·罗兰,中译本,2002)。乡镇企业早期的成功案例表明:激励机制的改进向相关行为主体提供了有力的激励。例如,随着企业生产率水平的提高,经理人员的收益不断增加;乡村居民生活状况得到改善;同时地方政府也可以获得企业所创造的大部分税收和利润(萧好,2000)。 沿着竞争与激励之间关系的思路,田国强(1995)通过一个基于激励理论的分析框架,较为系统地解释了激励机制变化对乡镇企业效率的影响。他从产权界定与资源有效配置的关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 究文献综述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并从四个方面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综述,希望本文能够为进一步研究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迪。 【关键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综述 近几年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文章不是很多,一些研究大都是散落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之中,很少有人把爱国主义教育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尤其是出版的专着微乎其微。通过查阅和学习相关资料,对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单的梳理,从国内的研究成果来看,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一、关于爱国主义科学内涵的研究 关于爱国主义科学内涵的研究,国内外学者的论述很多。如列宁指出的:“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情感上、意识上、行为上的热爱及其实践。”[1]他还指出:“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2]根据列宁对爱国主义的定义,国内的学者对爱国主义的含义进行了探讨。清华大学吴潜涛教授在《全面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中提出,“爱国主义是反映个人对祖国依赖关系的感情系统;爱国主义是调整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体系;爱国主义是支撑民族繁荣发展的民族精神的核心。”[3]并且吴潜涛教授对其中的各个部分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阐述。朱桂莲在其所着的《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一书中分析和总结了国内学者关于爱国主义内涵的相关论述,朱桂莲认为,对爱国主义内涵的界定,至少应涵盖以下两个大的层面:“一是爱国主义与祖国关系的层面,二是爱国主义与世界关系的层面。”[4]并且提出了对爱国主义内涵的进一步界定,“爱国主义不仅是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对自己的祖国和民

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研究 客户关系管理是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大市场营销理念的发展而产生的,其最早是由一家对IT行业比较有研究的咨询顾问公司Gartner Group(1990)提出的,其认为,客户关系管理是企业的一项商业策略,它按照客户的细分情况有效地组织企业资源,培养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行为及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并以此为手段来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收入,以及客户满意度。随着企业逐渐进入“客户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学者与企业领导者和科研机构开始重视对客户关系管理的研究与管理。 (1)国内研究现状 国外先进管理理念的传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我国客户关系管理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①基于CRM为管理理念的研究 陈旭(2001)研究了CRM的内涵和管理思想,分析了CRM的主要功能,辨析了CRM与SCM和ERP的关系,讨论了CRM的发展趋势;成栋、宋远方(2004)在研究当前各种客户关系管理的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客户关系管理的理论框架体系,以澄清客户关系管理与其他管理理论的关系;安实(2001)等分析了CRM价值创造机理,指出目前对客户关系管理的应用研究忽视了CRM项目的理念基础和人的因素。韩婷婷(2007)从营销学角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客户关系管理的由来,将客户关系管理定义为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战略,使我们对于客户关系管理的由来以及定义,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客户关系管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徐忠海(2004)研究发现,在客户关系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客户价值是不同的且可以用不同的指标来衡量。徐忠海同时还强调企业要加强对流失客户的管理,把恢复客户关系管理的管理过程划分为分析阶段、行动阶段、考核评估阶段三个阶段。王化成(2005)提出了运用作业成本法来分析客户可赢利性,通过具体的操作方法,证明了企业通过对客户关系的管理,可以使企业盈利。 ②基于CRM为管理机制的研究 国内研究CRM较具代表性的机构CRCC,(CRM Research Center of China)对客户关系管理理念、模式及应用方法进行了整合和创新,结合中国企业实际,率先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客户关系管理方法论(China CRM Methodology)”,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含义和分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路径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与学科发展的关系、话语缺失状况、话语特点、话语艺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目前的研究视野还较窄,研究范围还有很大局限性,并且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还未形成体系,重理论轻实践,研究成果的重复率较高。 标签: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基本成果;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近年来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理论不断深化,研究范围也有一定扩展,但是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对它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问题,还面临许多研究难题。所以,认清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现状,细致探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热点与难点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基本成果 概括起来,近年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成果主要有:专著方面有李宪伦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话语探析》,该书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的话语体系[1];论文方面,本人通过中国期刊网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关键词共检索到相关论文23篇,其中2003年1篇,2006年4篇,2007年6篇,2008年6篇,2009年18篇,2010年14篇;课题方面,有国家社科基金2008年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构建探研”和2010年项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研究”一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观点如下: (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概念的界定 话语(discourse)由拉丁词头dis(穿越、分离)和词根course(行走、路线)合成,是“对事物的演绎、推理、叙说的过程”的意思,在汉语词典中多解释为“说话、讲演和论述等”[2]。话语作为活动中介,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目前国内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定义有几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通过一定方式表达出来的指向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话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实施的中介,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得以完成的必要手段,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因素[3]。同时还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三个特征,即思想承载性、主体主导性和内容契合性。 第二种观点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体在思想政治教

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的文献综述

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通过综述近几年来相关学者对教育的研究实况,进一步了解教育发展现状,为更好地进行教育公平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教育;公平 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日益深入,社会大众对教育的发展尤为关注。如何实现教育公平,进而通过教育公平改善和促进社会公平是当前重要的政策目标。 一、相关实证研究综述 教育资源配置问题是决定义务教育是否公平的主要因素,更是许多学者研究的核心问题。王善迈等学者认为我国义务教育财政资源分布严重不均等,主要体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居民之间的不均等上。[1]区域间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公平研究在早期比较受关注,杜育红以省为分析单位,系统地分析了各级教育经费的地区性差异如何随时间而变化。这一研究指出,在1988年至1996年期间,小学和初中的生均经费省区间的差距都在不断加大。[2]曾满超和丁**利用1997年和1999年县级数据研究了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状况,结果发现小学和初中的生均总支出的地区不均衡有所扩大,其间城乡差距有所扩大,且省内差距大于省际差距。[3]近年来,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公平研究逐渐增多,沈百福的研究显示,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的城乡差异远远大于生均教育经费和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城乡差异。[4]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政策分析中心研究人员的研究显示,城乡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但这些差距正在逐步缩小。[5]翟博的研究也指出, 1993年-2003年我国小学和初中生均经费城乡差异在拉大,而生均预算内经费城乡和教师合格率差异均正在逐步减小。[6]义务教育阶段校际间资源配置公平研究比较薄弱,袁连生指出,即使在同一城市或同一财政负担区内,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在办学条件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7]王蓉用多水平的回归分析方法,以学校组群为分析单位,也发现一县之内的各种类型学校之间存在严重的资源分配差异。[8] 与义务教育过程中的资源配置公平问题研究相比,迄今为止,我国学者对义务教育结果公平问题的实证研究比较薄弱,探讨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对结果公平影响的实证研究非常缺乏。蒋鸣和发现教师学历、校舍及设备条件均与教育质量显著相关,但生均经费和公用经费与教育质量之间相关关系较弱。[9]薛海平和闵维方采用三层线性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初中教育质量在个体、班级和学校三个水平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教师资源配置对教育质量差异有重要影响,班级规模对教育质量有显著负影响,但生均公用经费与教育质量相关关系较弱。 [10]胡咏梅和杜育红利用两层线性模型对西部五省农村初中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质量关系的分析表明,校际间的教育质量存在显著差异,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配置对教育质量有重要影响,财力资源配置对教育质量影响不显著。[11] 基于以上研究,薛海平、王蓉在对义务教育质量公平分析时得出结论:由于学生个体和家庭社会背景、教师背景以及学校背景差异的存在,我国中、东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数学教学质量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对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分析中结果表明:我国中、东部义务教育阶段校际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程度在新机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有较明显的减轻。[12] 程红艳在2006年-2007年**市某城区(W区)基础教育阶段学校非均衡发展状况的调研中发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存在差距,首要原因是教育投入的问题。[13] 胡映兰以湖南省**市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全面落实后的几个年份(2005-2008)作为考察点,通过分析研究提出:一方面,两免一补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教育费用负担明显

成本管理研究调查报告

格力电器公司成本管理研究调查报告 10财务A2 殷晨婕104844745 一、选题背景 原本以低价优势与国外家电企业争取市场份额的国内家电企业,在日益加剧的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该优势日渐削弱,这使得国内企业的盈利水平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迫使这些企业开始加快其国际化的脚步。包括美的、格力、海尔等国内家电大企业近期在海外动作频频,纷纷建厂或收购当地本土品牌,加大国际化步伐,提升海外市场份额。 2011年上半年,格力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为15.88%,较去年同期下降 1.01个百分点。原材料成本压力与季节性产品结构问题是导致公司毛利率下滑主要原因。已经处于低利润境地的中国家电制造业,在面对国家补贴减少,内需、外需低迷的情况下,如何控制成本,减少费用,提升盈利水平是至关重要的。 二、格力电器成本核算现状 (一)成本核算的步骤 格力电器目前的成本核算体系是以内部计划价格为基础。各单位成本结转采用逐步结转分步法。以采购物料为例,首先,由工艺部提供物料编码,财务部根据采购价格以一定计算公式算出物料的计划价,按产品的生产步骤,根据工艺部提供的成产定额,先计算半成品成本,再随实物流转依次逐步结转,最终计算出产成品成本。 (二)成本核算的问题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格力公司在努力实现专业化的经营和多样化的产品过程中,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外投融资项目的不断增加以及国际化经营步伐的加快,也同时产生了许多成本核算的问题。 1、成本核算的依据。公司以制定难度大,准确性低的计划成本作为成本核算的依据,这样的定价标准会导致不能准确反映产品的实际盈利水平,给产品成本分析带来误差。 2、成本费用的归集。间接费用的归集是以产量为基础,这样的分配方式不够准确,产值少的承担的间接费用少,使得成本信息准确性低。 3、成本的单独核算。由于公司的半成品成本是分步结转的,这样的单独核算方法使得工作人员还原工作量大,难度高,数据的偏差性大。准确性大大降低。 4、成本核算程序。由于格力企业各分、子公司核算程序方法不统一,核算程序的混乱,成本信息反馈不够及时,计量统计方面工作差异较大,导致成本核算信息的质量较差。 5、信息化水平。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分、子公司,有的信息化水平较高,成本核算的ERP系统较完善,而有的手工核算比重较大,使得成本数据的差异变大。 (三)成本核算的分析 1、市场价格的影响。如前所述,企业经营业绩下降,根据2011年年报,毛利率为18.36%,营业收入增加36.20%,营业成本较上年增加43.13%,毛利率比上年减少3.95%。主要原因是由于通货膨胀的加剧使得各项生产要素的价格增加,成本费用大幅上升。

文献综述示例

四、文献综述 我国终身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是客观现实,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宏观路径是未来趋向,这两方面是我国终身教育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但就目前的国内外终身教育研究看,尚无专门论述者。 (一)现实基础研究文献综述 终身教育发展现实基础研究所涉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资料均颇为浩繁,因此从中梳理出研究脉络实非易事。下面仅就与文章内容直接相关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地方经济差异和中国功利主义文化传统三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 1.中央与地方关系相关研究 终身教育发展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受制于国家行政管理体制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关于后者,研究文献非常丰富,不仅在政治学著作中有所涉及,在行政体制改革一类的文献中也是主要研究内容,更有很多著作直接研究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为本研究提供了相当丰富的素材。综合现有研究可以看出,目前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方面问题:①中国政府职能。“对中国来说,这一课题显得更为重大而深刻”1,它是界定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核心因素和着力点,“为行政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之提供了评价标准”2。②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发展历史。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划分方式,但基本都以1978年改革开放作为主要分界点,认为1978年之前是中央集权阶段,之后为逐步分权的时期;不同学者对1978年之前和之后做了更为详细的划分。3③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类型。当前 1辛传海.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概论[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32. 2颜廷瑞.中国行政体制改革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58. 3颜廷瑞.中国行政体制改革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246-251. 辛传海.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概论[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146-148. 金太军,赵晖.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建构与调谐[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251-283. 夏丽华.60年来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特点与当前的改革问题[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红色影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研究文献综述

红色影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研究 文献综述 一、引言 影视作为一种传播思想、文化、价值与意义的媒介体系,对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发展与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红色影视”是指一革命话语为主要形式创作的影视作品。从广义上认为,凡是反映共产党人、爱国进步人士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所进行的浴血奋斗,以及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付出的艰辛努力的影视作品。从狭义上说,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先进事迹的作品称为“红色影视”。近年来,红色影视一直占据着荧幕的重要位置,大批优秀红色影视作品不断涌现。人们在享受影视带来的愉快感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形塑自己的思想,建构自己的价值观。由此,红色影视发挥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研究红色影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意义表现在:一是通过把握红色影视社会的具体方式、路径与过程,我们能够深化红色影视社会影响规律的认识,为中共掌握宣传工具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规律借鉴。二是通过对红色影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具体分析,有助于我们从学理上把握红色影视的政治教育功能序列,从理论上把握红色影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条件、路径、过程与功能障碍。三是通过红色影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的认识,尤其是影视媒介的认识,这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尽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我国高校发挥着对学生进行马克思理论教育等,但反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难发现高校相当部分学生思想等存在较大反差,充分地反映了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瓶颈和学生红色思想观念的匮乏。在这种情况下,有不少学者写文章来论述红色影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以及研究如何运用红色影视促进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提高,这表明该类研究已备受关注,这次,我们结合重庆师范大学学生受红色影视影响的情况,参考相关文献,促成了本次的研究。 二、正文 本次文献查找主要是一些硕博论文和期刊文章以及一些网络文献,分析总结这些文献资料后,我们发现近年来学术界对红色影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关于立足于红色影视的基本内涵、功能及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等内容的研究。 关于利用红色影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研究中,现有的成果,大多数立足于红色影视的基本内涵、功能及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等内容,主要的代表成果如下: 胡梦恒对在《论红色影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中对红色影视下了定义:“红色影视”就是指以革命话语为主要形式创作的影视作品,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形式,提出在新形势下高校应充分把握红色影视的当代教育价值,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陈刚通过调

国内外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精)

国内外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随着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实践的发展,其理论研究也丰富起来。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属于微观层次范畴,通过研究信息资源的规律,以科学地指导企业信息资源的组织、规划、协调和调控。本文拟梳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流派、发展历程、体系结构、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研究状况。 1理论派别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论述可以概括为以下派别: 1.1信息学研究流派信息学研究流派是现代信息管理学的开创者,它集成和发展了几千年来文献管理思想。霍顿的《信息资源管理》是一部以信息资源为逻辑起点的信息资源管理专著。[1]霍顿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对信息资源实施规划、指导、预算、决算、审计和评估的过程。在克里斯和高、怀特、伍德、莱维坦等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信息资源研究发展迅速。国内,霍国庆教授在企业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战略管理研究方面成果突出。北京大学秦铁辉教授从企业文献、网络、实物和人际等信息资源的特点、获取途径和利用方法角度研究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2]信息学研究流派主要研究企业各种类型信息资源的采集、分类、组织、检索与传递。该流派逐步建立独立的理论体系,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较高,引领着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发展的脉搏。 1.2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流派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流派以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管理信息系统技术为代表。早在20世纪30年代,柏纳德强调决策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时就已提出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思想,而计算机应用于管理是管理信息系统的最早形态。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的D.胡塞因和K·M·胡塞因的理论是计算机资源管理理论,[3]其核心是信息系统的开发、管理和计算机在工商企业领域的应用问题,它又被称为“管理中的信息系统理论”。为促进研究,国外有专门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杂志如管理信息系统杂志,管理信息系统季刊等。国内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如郑继芳从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建立过程及社会功效等入手研究企业信息资源管理。[4]管理信息系统流派主要研究如何采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管理。不过该流派局限于技术角度,应该弥补人文、社会视角的盲点,其基础理论问题还有待深化。 1.3商业管理研究流派商业管理研究流派源于经管界,将信息视为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从经济效益方面进行管理。1983年,美经济学家保罗·罗默提出,应把信息看作与劳动力和资金一样重要的生产要素。罗伯特、巴罗和英经济学家莫里斯也认为信息和知识与一般的有形资产不同,应特别重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c8995672.html,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 作者:孔德生胡在珊 来源:《高教探索》2017年第13期 摘要:传统观念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学校里进行的,家庭中由于规范性不足,没有受到重视。近来的研究发现,家庭是个体政治社会化的初始场所,其结构、功能都会影响个体思想政治素质;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基础性、深刻性与持久性等优势;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很多问题和困难都是中国家庭“异化”后的结果。因此亟需将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专门系统的研究。目前已有一些研究成果,对其进行梳理、描述、总结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异化;亲职教育;家长培训学校 一、问题提出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家庭环境中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即在家庭环境中年长者(主要指父母)对下一代的思想政治倾向、道德品质、法律素养、心理素质等方面所进行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和[1]。 家庭作为个人政治社会化的第一个场所,对政治制度认同具有基础性的影响[2]。20世纪末受环境决定论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环境得到探讨研究。近年的相关研究发现,中国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功能缺失、实用主义、公德意识缺乏、忽视品质和个性完善等方面的问题。家庭是社会的核心单元,中国的家庭超过三亿,囊括了个体一生三分之一的时间,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庞大的教育资源亟待进行系统开发、研究。目前已有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与总结,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很有必要。 二、研究进展 学校长期以来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仅在近十几年得到部分学者的研究和重视。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为止,我国关于“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主要散见于一些学术期刊,尚没有相关著作。中国知网检索获得文献若干篇,经过人工筛选,得到直接相关文献32篇。 目前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孕育与积累阶段(1984-2004年)

社会福利理论文献综述

社会福利理论文献综述 在准备课题《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对相关国内外着作进行了选读,并对已发表的相关领域论文进行了研究,以此寻求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现状,了解与本论文有关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总结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从而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吸取经验,并有所创新。 (一)福利、社会保障、社会福利 “福利”一词,英文为“Welfare”,意指人、动物或群体的健康、安全、快乐的一种总体状态,亦指多由政府为有需要的人或者动物提供生活条件、经济帮助等等①。我国社会保障学专家郑功成对从社会学的意义上对“福利”概念作了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福利包括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其中个人福利通常被解释为‘幸福’、‘快乐’的同义语,是指个人对物质生活的需要与个人精神生活的需要的满足;而社会福利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指一个社会全体成员的个人福利的总和或个人福利的集合②。对于社会福利(Social Welfare)而言,它的内涵和外延很难确定,至少可以从三个层次上去理解。在最广泛意义上,社会福利是指一切改善和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社会措施,不仅包括社会保障的内容,也包括就业政策、公共文化、免费教育、公共卫生和家庭津贴等等。其覆盖对象是全体国民,包含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在英国出版的《新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社会保障”不单独列目,而在“社会福利”条目下包括两个主要的子项目:一是社会工作——个人社会服务;二是社会保障——政府的福利项目。在中层意义上,社会福利基本上是社会保障的同义语,是西方普遍用来替代社会保障的一个概念,涵盖了政府和社会为国民提供的各种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的各项内容。狭义上的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张海鹰(1993)认为社会福利作为国家的社会政策,由国家或社会为 ①参见美国传统词典第4版、牛津高阶英语词典、柯林斯高级英语学习词典第5版 ②郑功成,社会保障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76页。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文献综述

关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文献综述当今社会,环境、资源、人口、信息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尤其是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迅速普及,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冲击力震撼着人类社会,并从科学技术层面向其他领域迅速渗透。自1994年互联网进入中国以来,网络对整个中国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层面的影响日益深化。总结分析新世纪以来国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研究现状、涉及的主要问题以及研究的不足,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对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的历史脉络 新世纪以来,随着以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博客、即时通讯、P2P等网络新技术应用的进一步普及,在党中央和国家高度重视与积极引导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在实践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并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在时间上亦保持了与党和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的关联性、相继性,其研究历程大致可以分为起步、发展和逐步深化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成果涌现。 (一)萌芽阶段 1987年9月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正式建成了我国第一个Internet(因特网)电子邮件节点,并于1987年9月20日22时55分,向世界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ll reach every com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由此揭开了中国人使用Internet的序幕。[1]1994年4月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因特网(互联网)——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CERNER)——建成并开始为高校师生提供服务,从此,开始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历程。 (二)始建阶段 以1998年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党小组创建的“红色网站”为标志。清华大学学生红色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2c8995672.html,)是植根于学生党员、党课学习小组和入党积极分子,面向广大同学的群众性理论学习网站,是大学校园中的学生网络性协会组织,与TMS 协会、求是学会、业余党校协作(“两会一刊一站”),一起共同建设清华大学学生思想教育阵地。同时,哈尔滨理工大学创建了邓小平理论学习网站,这个由大学生创办的学习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网站,被当代大学生誉为网络思想政治状况晴雨表,也成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亮点。在此期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作了具体的要求和部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