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二语文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

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二语文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

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二语文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
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二语文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

辽宁省沈阳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

说明:1.测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2.客观题涂在答题纸上,主观题答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书法艺术的独特性,首先在于它的艺术表现载体,是中国文明的传播工具——汉字。书法艺术以文字为母体,因文字书写而产生。它的所有语言样式,所有繁纷复杂的技术、规则,都傍依文字而诞生,离开文字而无从立其身。第二,书法和文字,共生、共进、共荣,相为表里,不可分解。第三,由于书法艺术以中国书面语言形式体系为载体,与实用书法同体、同步发展,这就造成世界艺术史上的罕见现象:汉字书面语言体系的功能区域,几乎全部被艺术样式所覆盖。除了“艺术的书法”,“实用书法”几乎没有存在空间,只居于极小范围和很低端的位置。

②文字实用功能的实现,实际上只需要基于“六书”而形成的字符体系。这个体系,是否具有艺术美感,书法形式语言介入不介入,对汉字的信息传递功能没有影响。但是我们的先民,依托于“六书”符号体系,演绎出了篆、隶、草、行、楷五大书体和变化无穷的汉字书法形式语言。这是既可以满足信息传递功能需要,也可以满足审美需要的“双功能”书法形式语言。

③审美书法对实用书法实现全覆盖,使人们无从分辨哪些书法是表现性的,是“纯艺术”,哪些是实用性的,是“非艺术”。从艺术形态的来源说,书法没有什么特殊,从生活原型升华、分离出艺术形态。但书法的特殊性在于:舞蹈、演唱,都来源于生活原型;一旦它们升华分离后,不再介入生活原型,艺术是艺术,生活是生活,艺术从来不干预生活。书法的情况特殊,它是始终和生活原型“捆绑”在一起——所有的书写场合(不管实用还是审美),都可以用书法。它确实挑战了世界学术界原有的对“艺术”概念的界定,也挑战人们对艺术特性认知的极限。这也是国际学术界较长时间不能认识到中国书法不仅仅是“文献档案”而且更是“艺术品”的原因。

④作为实用文字书写,毫无疑问,书写文字内容需要有可辨读性。书法艺术秉承了“实用书写”的全部特性。从中国书法史的发展看,书法的“可辨读性”原则一直被奉为一个艺术法则而得到普遍遵守。没有语序的“梦呓”式书法,从来没有被允许成为“艺术书法”的一种创作模式。

⑤中国书法艺术以文字为载体的特性,决定了它是和日常社会生活结合最紧密,最具国民普及性和国民素质涵育功能的艺术。同时,也一定是最具有生命力、延续时间最长、传播地域最广的艺术。“新文化运动”改变了中国人原有的阅读和书写习惯。但在书法艺术领域,传

统的书写方式一直被保留。即便在现代社会建筑空间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场合需要从左往右横写。书法家们还是乐于保留原来的习惯,多数选择从右往左书写。包括书法家坚持用繁体字书写。这些都可以体现,中国书法在文化传承上的独立精神和顽强韧性。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5年2月26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法艺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以文字为载体,因文字书写而产生,随文字传播而繁衍。

B.汉字的书法形式语言具有“双功能”,既有传递信息的实用功能,又有满足视觉愉悦的审美功能。

C.书法的所有“语法”、技术、规则都傍依文字而诞生,书法和文字共生、共进、共荣,书法为里、文字为表,不可分解。

D.中国书法艺术是最具国民普及性和国民素质涵育功能的艺术,也是最具生命力的艺术,不仅延续时间长,而且传播地域广。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人们在欣赏书法艺术时,常常陷入无从分辨哪些书法是表现性的,是纯艺术,哪些是实用性的,是非艺术的困境。

B.艺术书法与实用书法同体、同步发展的结果是汉字书面语言体系的功能区域几乎全被艺术样式所覆盖。“实用书法”几乎没有存在空间。

C.从艺术形态的来源看,书法和其他艺术形态一样,也是从生活原型升华,分离出艺术形态。

D.“可辨读性”一直是书法艺术遵守的一个艺术原则,文不成句的书法不会被认为是合格的书法作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日常实用书写中,书法形式语言介入不介入,可由书写者自便,但必须遵守“可辨读性”原则。

B.在书法艺术领域,传统的书写方式一直被保留,这表明中国书法在文化传承上具有独立精神和顽强韧性。

C.国际学术界较长时间不认为中国书法是艺术品的原因是,它始终和生活原型捆绑在一起,挑战了学术界原有的对“艺术”概念的界定。

D.汉字和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从中国走向了世界,成为了传播地域最广的国际艺术。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悍,宜籍为兵,缓急可用。”炳亟下召募之令,趋者云集,号曰“茶商军”,后多赖其用。

理宗即帝位,授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迁宗学博士、宗正寺丞兼权工部郎、兼崇政殿说书。

著。宁考自奉如寒士,衣领重浣,革舄[注]屡补,今欲俭德著闻,须过于宁考方可。”帝嘉纳。

沿江算舟之赋素重,清之次第停罢,如池之雁义有大法场之目,其钱分隶诸司,清之奏罢其并缘渔取者,盖数倍公家之入,合分隶者从朝廷偿之。报下,清之方与客饮,举杯曰:“今日饮此酒殊快!”

十一月丁酉

..,退朝感寒疾,危甚,犹以未得雪为忧。俄大雪,起曰:“百官贺雪,上必甚

喜。”命掬雪床前观之。累奏乞罢政,不允,奏不已,拜太傅、保宁军节度使

...充醴泉观使,进封齐国公致仕。卒,遗表闻,帝震悼,辍朝三日,特赠尚书令,追封魏郡王,赐谥忠定。

清之不好立异,汤巾尝论事侵清之,及清之再相,巾求去,清之曰:“己欲作君子,使谁为小人。”力挽留之。徐清叟尝论列清之,乃引之共政。赵葵视事年余,乞罢,上未有以处之,清之曰:“非使作相不足以酬劳,陛下岂以臣故耶?臣必不因葵来遽引退,臣愿为左,使葵居右。”上讫从之,然葵竟不果来。

(选自《宋史?郑清之传》,有删改)【注】[宁考]即亡父。[舄]xì①鞋;②同“潟”;③姓。 [罣]同“挂”。[蠲] ①除去,免除;②显示,昭明;③古同“涓”,清洁;④古代称一种多足虫。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帅赵方严/重靳许可/清之往白事/为置酒/命其子范葵/出拜方掖清之无答拜

B.帅赵方严/重靳许可清之/往白事/为置酒/命其子范葵出拜方掖/清之无答拜

C.帅赵方严重/靳许可/清之往白事/为置酒/命其子范葵出拜/方掖清之无答拜

D.帅赵方严重/靳许可清之/往白事/为置酒/命其子范葵出拜/方掖清之无答拜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始于西周。唐代改为国子监,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B.丁酉,古时计时方法。古人以天干地支相配,用来纪年、纪月、纪日,至今仍在沿用。文中“丁酉”是指这年的十一月为丁酉月。

C.教授原意为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D.节度使,官名。唐朝时在重要地区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授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

故称。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区书记和司令职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嘉泰年间,郑清之被授予诸王宫大小教授之职,升为宗学博士、宗正寺丞兼权工部郎、崇政殿说书,后来向皇上建议要俭以养德,崇尚简朴之风,受到皇上的嘉许。

B.郑清之从小就能写文章,受到楼钥赏识。调任峡州教授之后,向统帅赵方汇报事情,赵方置办酒席款待他,并准备将儿子托付给他。

C.郑清之依法处理了盐商违法之事后,并依次废去长江沿岸很重的船税,还建议朝廷补偿归属各衙门的钱,获得了朝廷同意。

D.郑清之不喜欢树立异己。他先后挽留汤巾、徐清叟这些与他有矛盾的人一起共事,并向皇上建议赵葵担任宰相。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故事,月进鞋数两,朕非敝不易,何由致谤?(5分)

(2) 诸路亏盐,执其事者破家以偿,清之核其犯科者追理。(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赵鼎①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②,回首东风泪满衣。

【注释】①赵鼎:南宋初年中兴名臣。②华胥梦:语出《列子·黄帝》,讲的是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其国无帅长,一切崇尚自然,没有利害冲突。

8.“分明一觉华胥梦”是本词的“词眼”,由此看到词人的情感变化。请结合诗句对词人的情感变化作简要分析。(6分)

9.清人况周颐对这首词的评价是:“清刚沈至,卓然名家,故君故国之思,流溢行间句里。”作者运用了何种技巧表达此情?请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蜀道难》中引用了秦国开发蜀地的神话故事的句子是“,

”。

(2)在《登高》一诗中,杜甫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抒发了漂泊异乡的凄苦和年老体衰的惆怅。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出奖善罚恶的标准应该统一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不为人知的氢弹功臣:于敏

①青少年时代于敏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沦陷区度过的,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他留下惨痛的记忆,也激发了他为国解难的愿望。上大学后,于敏在理论物理方面的天赋很快展现出来,并以惊人的记忆力和领悟力赢得教授们的欣赏。毕业不久,他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专心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当时,国内没人懂原子核理论,他就拼命学习,很快掌握了国际原子核物理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焦点,站在了国际前沿。

②60年代初,有关部门做出部署,要求氢弹的理论探索先行原子弹研究一步。于是,钱三强找于敏谈话,让他参加氢弹原理研究。从基础研究转向氢弹研究工作,意味着自己必须放弃光明的学术前途,隐姓埋名,长年奔波。但是,于敏欣然服从了组织的安排,开始新的研究。从原子弹到氢弹,按照突破原理试验的时间比较,美国人用了七年零三个月,前苏联用了四年零三个月,其中主要一个原因就在于计算的繁复。再加上我们的设备不足,国内当时仅有的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有95%的时间是分配给有关原子弹的计算的,只留下5%的时间给于敏负责的氢弹设计。于是,于敏领导下的工作组就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直至获得所需的数据。从1960年到1965年初,在艰难的科研攻关中,于敏带领同事们发现了实现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5个多月后,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圆满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人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创造了研制氢弹的世界纪录!爆炸成功后,于敏接着对氢弹的小型化、提高比威力等作了优化设计,并定型为我国第一代核武器装备部队。

③20世纪80年代,在原子弹、氢弹等技术相继突破后,一些曾经和于敏共同奋战在核武器研制一线的骨干相继离开九院①。于敏也曾在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回去做基础研究。但是,他稍加权衡就放弃了离开九院的想法。他对别人说:虽然下面还有不少人,但掌握物理设计全面的也就是自己了。在这个时候把任务全交给下面,显然是不行的。因为他知道,第一代热核武器虽然解决了有无的问题,但性能还需提高,必须发展第二代核武器。于是,他留了下来,突破第二代核武器技术和中子弹技术。正是由于于敏等科学家们的先见之明,中国在禁止地上核试验后,及时转入地下核试验,随即又在全面核禁试前取得了应有的试验数据,使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始终没有受到影响。可以说,在中国核武器发展里程中,于敏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④于敏为人谦虚,待人诚恳。他给同事讲东西从来不保留,从来不怕别人超过自己。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