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编版必修上《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

统编版必修上《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

统编版必修上《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
统编版必修上《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

统编版必修上《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

1.《劝学》

1.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2.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3.一块木头即使直到“”程度,用一种火烤的方法也会使其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4.“,,”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5.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劝学》中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外还有冰,,。也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6.《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7.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

8.《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

,。

9.即使极力眺望远方,也不如借助地势的改变来拓宽视野“,。”荀子用这两句话说明要善于借助外力提升自己。

10.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

11.《劝学》中说虽然脚力不佳,但只要借助车马,一样可以轻松到达远方“,,

。”

12. 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好马与劣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

13.《劝学》中以“借船渡水”为喻说明善于凭借外物来达到目标的句子是“,,

。”

14.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5.《劝学》中说声音借助风力会增强传播效果,听的人自然也听得清晰“,,

。”

16.《赤壁赋》中写到“舞幽壑之潜蛟”蛟龙非深渊不潜,因此《劝学》以蛟龙生渊为喻,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17.如果不持之以恒,即使容易做到的事情也不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反之则会取得成功,。”

18.《劝学》中点明人要实现自己境界的提升就要不断积累的句子是“,,

。”

19.“,,”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20.“”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劝学》答案

1.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学不可以已。

3.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4.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5.水为之,而寒于水。

6.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8.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9.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10.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1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1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1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5.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16.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1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1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0.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师说》

1.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

2.《师说》中,作者用,的例子,论证了“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3.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对自身。

4.李蟠不拘时俗的从师学习的态度及做法是:,。

5.《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

6.韩愈推崇从师的优良学风,总结全文,点明写作目的的句子是:,。

7.在《师说》中,韩愈列举了孔子从师谦逊的态度:孔子认为,众人中,至少一人能比我强点,我就能拜他为师的句子是:,

8.《师说》中,用“嗟乎!”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9..《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赞扬了“古之圣人,,”的正确态度。

10.在《师说》中,韩愈将讨论的焦点引到以“道”为师的态度上,并且发出强烈感叹的句子是,。11.在《师说》中,韩愈认为拜比自己年龄小的人为师,是理所当然的句子是:,。12.《师说》中,作者对教师职能的定义是,。13.《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的观点是相同的。

14.“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

“,?”一句同义。

15.《师说》中明确的指出了从师学习应不分身分高低贵贱年龄长幼的是,

16. 《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的错误态度。

17. 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

,。

18.韩愈在《师说》中感慨,巫医乐师百工这类人与当时士大夫这类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

19.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结果:“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20.《师说》中,之所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师说》答案

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3.择师而教之;则耻师焉。

4.不拘于时,学于余。

5.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6.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7.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9.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10.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1.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1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14.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15.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16.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17.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8.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19.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0.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