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教育目的

第五章 教育目的

第五章 教育目的
第五章 教育目的

第五章教育目的

【评价目标】

1.理解教育方针的内涵、意义及制约因素;

2.熟悉和理解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和我国现时期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3.能够联系实际认识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4.了解全面发展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及其相关关系。

【考试内容】

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的概念;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我国现时期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全面发展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及其相关关系;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学习要求】

1.识记:(1)教育目的的概念(2)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3)教育方针(4)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5)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2.理解:(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的关系;(2)教育目的的作用;(3)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4)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5)全面发展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及其相关关系;

3.应用: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复习内容】

第一节教育目的理论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1.什么是教育目的

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身心各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如国家和社会的教育机构、家长、亲友、教师等都可以对受教育者寄予这样或那样的期望。

狭义:是指国家(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和总的设想或规定。通俗地说,就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2.教育目的的作用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归宿,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具体有以下作用:

(1)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

(3)评价作用。

3.教育目的的层次性

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

(1)宏观的:一定社会、国家的总的教育目的,对所有教育活动都有统摄作用,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对象,即国家的教育目的。

(2)中观的:一定教育机构、学校的教育目的,即各级各类的学校培养目标。

(3)微观的: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目的,是学校培养目标的落实,即教师的教学目标。

4.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的性质与服务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我国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含义及作用

教育目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是教育目的中核心部分――教育目的本身是价值的选择,价值是教育目的的核心。同时它也是是教育目的中的复杂领域――人们的地位、背景不同,有不同的认识水平、理想,形成不同的目的,对教育活动的目的必然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2、两种对立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1)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出发点和归宿。

观点: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在于有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教育目的应该以受教育者的个人需要为根本,强调尊重受教育者的本性,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个人的价值。

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马利坦、赫钦斯、奈勒等(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观点:社会才是目的,个人只是社会目的实现的工具,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教育应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首要目的;教育目的必

须依据社会的需要,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于社会的需要,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符合社会标准的公民。

代表人物:涂尔干、孔德等

三、制定教育的基本依据

1、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2、不同的色很好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3、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第二节我国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表述的演变

1.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多次变动

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等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多各级各类的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我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四有”、“两热爱”、“两精神”)。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法、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强调了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也指出了我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坚持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

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1、全面发展教育组成部分

(1)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

(2)智育,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智力的教育。

(3)体育,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

(4)美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观,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和教育。

(5)劳动技术教育,引导学生掌握劳动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2、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要求

(1)坚持五育并举,使其相辅相成,发挥整体功有,防止片面性。(2)坚持全面发展与固材施教相结合。

(3)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对全体学生负责。

【自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教育方针的内容的是()

A、教育的性质

B、教育目的

C、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D、教育目的的作用

2、下列关于个体本位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关心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生活的完满幸福

B.个人是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

C.关心个体社会化,公民的品德和政治品质

D.从社会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

2、下列关于社会本位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关心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生活的完满幸福

B.没有个人发展就没有社会发展

C.关心个体社会化,公民的品德和政治品质

D.从个人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

4、下列不属于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的是()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教学

5、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

A、德育

B、美育

C、体育

D、教学

6、下列属于德育组成部分的是()

A、政治教育

B、思想教育

C、心理健康教育

D、法纪教育

7、教育目的具有层次性,其中微观层次上的教育目的是()。

A、教师的教学目标

B、国家的教育目的

C、学校的培养目标

8、下列人物中属于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

A、卢梭

B、裴斯泰洛齐

C、涂尔干

D、福禄贝尔

9、教育目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称为()。

A、个人的教育目的

B、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C、教育目的的结构

D、教育目的的层次

10、下列不属于智育的任务的是()

A、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

B、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技巧

C、发展学生的智力

D、教育学生掌握一些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二、简答题

1、我国新时期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2、简要回答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关系。

3、简要评述个人本位论的观点。

4、简要评述社会本位论的观点。

5、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三、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

2、个人本位论

3、社会本位论

第五章 教育目的

第五章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1、教育目的的基本概念 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培养的人才要达到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要遵守的总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确立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依据。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之辨: 教育方针是阶级或政党确定的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是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根本指针,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我国现阶段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教育的方向和性质),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途径和培养方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教育目的)。 两者的区别在于: 第一,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 第二,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 1.层次结构: ①国家或社会所规定的教育的总目的,即代表国家或社会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 ②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即在总目的指导下,依据学校的层次、性质、人才培养的具体质量规格的不同,形成不同学校的不同培养目标。 ③课程目标,即课程方案设置的各个教学科目所规定的教学应达到的要求或标准。 ④教学目标,即教师在实施课程计划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时所期望达到的要求或结果。 2.内容结构: ①就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即提出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品德、审美、体质诸方面的发展要求,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 ②就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即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社会的需要或为什么阶级的利益服务。 其中,关于人的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内容结构的核心部分。 2、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一)教育目的的理论 1、“社会本位论”:柏拉图凯兴斯坦纳涂尔干赫尔巴特 主要观点——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国家的合格公民。人的本性是社会性,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①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都受到社会的制约; ②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 ③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 评价:忽视了个体的价值,违背了教育的人道主义原则。社会本位论者从社会需要出发来选择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无疑是看到了教育的社会作用,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生产高度的社会化的时代,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有借鉴价值的。但是只是站在社会的立场看教育而抹杀了个人在选择教育目的过程中的作用,并以此来排斥教育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片面的、不正确的。 2、“个人本位说”(自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卢梭裴斯泰洛齐洛克福禄贝尔 主要观点——人的本性在于“自然性”,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教育目的是要帮助人们充分地实现他们的自然潜能。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思维导图

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概念: 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方针:反映了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四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 教育目的的意义: 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 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选择功能、调控功能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国家:总体性的、高度概括的 培养目标——学校 教学目标——教师(课堂):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 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人的教育理想; 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代表: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贝尔、裴斯泰

洛齐、马斯洛、赫钦斯; 观点:确立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出发,使人的本性得到高度发展。 社会本位论:代表:孔子、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涂尔干、孔德、凯兴斯泰纳等; 观点:确立教育目的要从社会需要出发。 教育无目的论:代表:杜威 观点: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马克思辩证统一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培养独立个性: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本宗旨,重要使命。 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 德育:思想基础、灵魂、前提、保障、动力; 培养要求:政治方向:良好思想品德、道德品质 正确价值观:健康的心理品质 智育:智力基础、为其他各育奠定基础

第三章教育目的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教育目的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概念: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及意义: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在学校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培养目标是在教育目的的指导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任务和受教育着的身心发展水平而制定的培养人的具体要求。 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1、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 2、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归宿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调控、评价和激励功能(简)(一)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简答) 1、对教育的社会性质有定向作用,对教育“为谁培养人”作了明确规定 2、对人的培养有定向作用 3、对课程的选择及其建设有定向作用 4、对教师的教学方向有定向作用(二)教育目的的调控作用 1、通过确定(价值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2、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调控 3、通过目标的方式进行调控(三)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不仅是教育活动应遵循的根本指导原则,而且也是检查评价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表现为: 1、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凭借 2、对教育效果的评价 (三)教育目的的类型 从教育目的制定的主体上看,可以分为(国家的)教育目的、社会团体的教育目的、(个人的)教育目的;从实现与否上看,分为理想的教育目的、现实的教育目的 1、国家教育目的:即国家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 2、培养目标: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 3、课程目标:即教育者在完成某一门课程的教学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4、教学目标:即预期教学结束时所达成的学习结果或终点行为,是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实际上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或细化。 二、教育目的的制定依据 (一)生产力发展水平(二)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三)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四)人们的教育思想(主观) 三、几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观及代表人物 1、教育无目的论(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社会生活本身,是个人经验的不断扩大和积累,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2、个人本位论(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罗齐):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教育目的不是根据社会需要而制定的,而是根据个人发展需要而制定的。 3、社会本位论(赫尔巴特、涂尔干、孔德):教育目的应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需 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 4、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四、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人的全面发展是

第三章课程目标与内容

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教学目标: 理解课程目标的内涵、取向及其确定的依据; 掌握课程内容的取向及其选择与组织原则; 了解当代小学教育课程的目标与课程内容。 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确定课程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课程目标有助于指明课程编制工作的方向,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并可作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和课程评价的准则。只有解决了课程目标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教的问题,才能解决应该教什么的问题即课程内容问题。因此,怎样确定课程目标,怎样选择课程内容,这是课程论和课程改革的基本问题。 一.课程目标 (一)涵义 课程目标是指那些人们需要掌握和形成的能力、态度、习惯、鉴赏和知识的形式(博比特)。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课程目标是对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反映。每一门课程既具有一般性的总体目标,又具有具体化的学段目标。 相关概念:教育宗旨、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育目标、教学目标 宗旨、目的、目标具有内在的联系,从宗旨到目的再到目标是一个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过程,越来越具体。在教育系统中,教育宗旨、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宗旨是指最终的价值追求,具有较强的理想色彩,一般体现为宏观的理念。教育宗旨常以教育方针的形式贯彻、落实。 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培养人才的规格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不同时期对教育方针的表述不同。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在教育理论界,教育宗旨往往表现为对教育目的的研究。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总目标,是社会对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总要求,它规定了人的质量规格和基本素质。教育目的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教育目的受制于社会制度、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思想。 确定了教育宗旨(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就可制定一定的教育目标。目的一般体现长期的价值标准,关注总体任务;目标一般体现短期的价值标准,关注具体任务。教育目标一般是指培养目标,即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它是在教育方针或办学宗旨、理念的指导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所担负的任务和学生年龄、文化知识水平而提出的。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方式,是达到课程目标的手段,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总之,教育宗旨(教育方针或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最高层次,对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起着统帅、支配、制约的作用。教学目标则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和操作化。 (二)课程目标的取向 如何把教育目的转化为课程目标,是课程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课程目标是一定

第三章--教育目的-练习题含答案

第三章教育目的练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就是() A 教学目的 B 教育目的 C 培养目标 D 教学目标 2.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 A 教育目的 B 教育任务 C 教育规律 D 教育原则 3.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 A 控制作用 B 制约作用 C 促进作用 D 指导意义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 A 主要方法 B 重要方法 C 唯一方法 D 特殊方法 5.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 A 教育方针 B 教育目的 C 教学目标 D 培养目标 6.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体现了() A 教育的性质 B 教育的任务 C 教育的内容 D 教育的规律 7.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 A 高水平的智力 B 实践能力 C 健康体魄 D 创新精神 8.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 A 实践能力的培养 B 思维能力的培养 C 想象能力的培养 D 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填空题 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____ 。 2.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____ ,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____ 3.培养目标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____ 。 4. ____ 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5.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____ ,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6.教育目的是____ 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 7.马克思主义关于____ 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8.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____ 相对而言的。 9.全面发展的人是____ 、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10. ____ 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11.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____ 的教育。 12.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____ ,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13.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____ 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14.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____ 的教育。 15.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____ ,是一种精神状态。 三、简答题 1.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哪些作用实现的? 2.简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3.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如何? 4.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第三章 教育目的

第三章教育目的 ★导入:人的一切有意义的活动都是有一个既定的目标。目标就像上帝之手一样,会牵引着我们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目的的特征:1、明确的意识性。2、主体的自觉自愿性。 3、实现的可能性。 4、实现的预期性。(以高考为例)。因而,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都是带有目的性的,教育活动也不例外。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及特点 (一)、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教育目的不仅规定着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志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目的主要回答了两问题:一是规定教育“为谁培养人”,这是关于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二是“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关于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是整个教育意欲达到的根本所在。 广义的教育目的: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的层次,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一致性: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一致性,两者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区别:1、内容范围: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教育目的一般只包含“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教育方针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2、侧重点:教育目的在对人的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教育方针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 1、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 (1)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为谁培养人”“为谁服务”的基本规定。人才培养的社会性质和根本方向,培养出与一定社会要求相一致的人。 (2)对教育对象的发展具有质的规定性 A、规定了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成为哪个阶级、哪个社会的人——政治倾向 B、规定了教育对象应有的基本素质: 2、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中国古代:亲王贵胄接受教育,平民所受教育是为了统治阶级,能够为官,教育带有浓厚的阶级性。倡导儒学,儒学为主流。《管子》帝王之术 中国近代:半殖民半封建。 洋务运动:西学中用,维持清政府饿统治。 五四文化运动:教育的目的是希望提高全民素质,唤起国人的觉悟。 中国现代:维护社会主义利益,为社会主义服务。 (四)、教育目的的确定实质是对教育本质的认识 教育是为了人的发展还是为了社会的发展;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社会为本;教育的本质到

怀特海的教育目的论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怀特海的教育目的论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许锡良 怀特海的《教育目的》(怀持海著,庄莲平、王立中译注,文汇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书。这位英国剑桥、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曾经作为罗素的老师、同事与朋友合著过《数学原理》一书,在学术思想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一位知识渊博、思想深邃的大思想家。他的《教育目的》虽然只是他的一些关于教育的讲座、报告与论文组成,但是,自成体系,逻辑严密,读了令人受益匪浅。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怀特海的教育目的论,就是这一句了: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这个对教育目的的论断与杜威所说的教育无目的,教育即生长,其实是基于同样的逻辑与价值判断,在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但是,要真正理解这句话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人类的教育目的,经历了无数的探索,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但是,至今仍然陷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教育的国家主义目的论与教育的个人成长论。我这里之所以不把通常所说的教育的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引入,是因为,

按照杜威的说法,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并不矛盾,个人也是社会的人,社会则是由人组成的社会。当我们说一个人成长的时候,其实也在指他在发挥自己的天赋与才能,在为社会作贡献,当我们说,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时候,其实也就是指教育促进了个人的身心健康,用身心健康的人及他们的个性才华为社会作出了贡献。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其实是指一个事件,只是一个事件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而已,根本不是什么对立与矛盾的东西。只有国家本位或者政府本位才是与个人本位相矛盾的。因为,中国常常把社会与政府及国家混为一谈。才有这样的错误论述。 怀特海无疑是个人本位论者。当他把教育的对象定位为有血有肉的人,教育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的时候,怀特海的目光完全聚焦在活生生的个人定位上。任何教育,如果没有落实到血肉丰满的个人层面,都是无效的教育。理解了这个逻辑起点,就可以很好地理解怀特海的教育目的论了。 人,如果离开了文化,就有如鱼离开了水。个人的知识与社会发生关联,在于通过文化环境起作用的。因此,怀特海开篇即这样说:“文化是思想的活动,是对美和对人类情感的感受。零零碎碎的信息或知识对文化毫无帮助。如果一个人仅仅是见多识广,那么他在上帝的世界里是最无用且无趣的。”然而,这句话正好击中了中国传统国学的要害。中国的《论语》正是零零碎碎的信息,这些信息甚至称不上是知识,而是由圣人即兴发出来的一些感想。一个民族数千年来就靠这些东西作为思想活动的材料,也难怪,这些零碎的信息并没有给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就是‘塑造人’,或者更确切地说,帮助儿童成为充分成型和完善发展的人。其他目的如传递特定文明区域的文化遗产,为参与社会生活和成为优良的公民做好准备,以及履行整个社会的特定职能,完成家庭责任和谋生所需要的精神准备,乃是一些推论,它们是重要的,但属于第二位的目的。”这段话体现了( )的观点。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教育无目的论 D.教师中心论 2.教育目的是衡量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 )作用。 A.导向 B.评价 C.激励 D.指导 3.( )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A.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B.旧式分工 C.社会主义制度 D.机器大工业生产 4.生活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 ) A.杜威 B.洛克 C.斯宾塞 D.装斯泰洛齐 5.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 )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从事智力劳动 C.从事体力劳动 D.接受教育 6.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 A.教育方针 B.教育规律 C.教育任务 D.教育目的 7.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 )的关系。 A.抽象与具体 B.全面与片面 C.整体与部分 D.普遍与特殊 8.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A.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B.关于人的发展的理想 C.人的各方面和谐发展的学说 D.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9.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中国教育界的具体实践是( ) A.新课程改革 B.素质教育

C.教育的国际化走势 D.教育改革的实践 10.( )强调教育目的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A.社会本位论 B.文化本位论 C.生活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1l.在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中,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 ) A.传授基本体育知识与技能 B.提高运动水平 C.增强学生体质 D.培养体育人才 12.《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发布时间是( ) A.1986年 B.1985年 C.1987年 D.1988年 13.“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两句话主张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来确定教育目的,体现了( )的观点。 A.教育无目的论 B.社会本位论 C.科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14.以美国学制为蓝本,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的现代学制是( ) A.癸卯学制 B.壬寅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5.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 ) A.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B.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C.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D.面向全体学生 16.新中国第一个教育方针是由( )提出的。 A.毛泽东 B.周恩来 C.蔡元培 D.陶行知 17.《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教育发展的“两基”“两全“‘两重”目标,其中“两全”指( ) A.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 B.全面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发展职业教育 C.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D.全面改革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18.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征是( ) A.学校的产生 B.教育实体的出现 C.学制的建立 D.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出现

教育学基础第三章

第三章教育目的(重点章)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一、教育目的及其质的规定性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书上的这段话最好全部记下来) 教育目的即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性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它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联系: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性质和方向上不可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区别:1、教育目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方针:除上面两个,还有“怎样培养人”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2、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 教育方针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样办教育”显得突出。

(三)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教育为谁培养人”“为谁服务” 2、对教育对象质的规定性: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性;培养对象应有的基本素质。 二、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一)根据教育目的自身实践的特点看,分为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价值性教育目的:具有价值判断的意义 操作性教育目的:具有实践操作意义 前者是后者的依据,设定原则,价值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体现形式。 (二)从教育目的要求的特点看,分为终级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终级性教育目的:具有终级结果的教育目的 发展性教育目的: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 前者是后者的根本依据,后者是前者的具体体现。 (三)从被实际所重视的程度看,分为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被社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守的教育目的。 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蕴涵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一)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第三章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 一、单选题 1.()是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方针。 A.教育方针 B.教育目的 C.培养目的 D.教学目标 2.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教育方针 B.教育目的 C.培养目的 D.教学目标 3.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 A.个别与一般B.内容与形式 C.具体与抽象D.普遍与特殊 4.“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这句话主张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来确定教育目的,体现了()的观点。 A.教育无目的论B.社会本位论 C.科学本位论D.个人本位论 5.确立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是()。 A.人们的教育理想与价值取向 B.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C.社会发展需求和个体发展需求的辩证统一 D.学校制度的形式 6.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B.关于人的发展的理想 C.人的各方面和谐发展的学说 D.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7.在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当中,强调要将()放在首要位置。 A.德育 B.智育 C.美育 D.体育 8.教育家杜威认为在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这体

现了()的理论。 A.教育无目的论B.社会本位论 C.科学本位论D.个人本位论 9.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是()。 A.实践能力的培养 B.创新能力的培养 C.交往能力的培养 D.读写能力的培养 10.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自然人”的是()。 A.孔德 B.卢梭 C.涂尔干 D.赫尔巴特 二、多选题 1.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主要由()组成。 A.国家的教育目的 B.学生的课程目标 C.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D.教师的教学目标 2.以下是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 A.孟子 B.巴格莱 C.赫尔巴特 D.涂尔干 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有()。 A.德育 B.美育 C.技术 D.体育 4.素质教育的三大要义包括()。 A.面向全体学生 B.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 C.培养学生的心理能力 D.培养学生主动发展 三、填空题 1.教育目的的功能主要包括导向功能、_______、________。 2.《中国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_______。”

第三章 教育目的培训资料

一、教育术语解释 1.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2.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义的教育目的,即含有一定价值观实现要求的教育目的,表示人才培养所具有的某种价值取向,是指导教育活动最根本的价值内核。 3.操作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教育目的,即现实要达到的具体教育目标,表示实际教育工作努力争取实现的某些具体目标,一般是由一系列短期、中期、长期的具体教育目标所组成。 4.终极性教育目的:也称理想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它蕴涵着人的发展要求具有“完人”的性质。 5.发展性教育目的:“也称现实的教育目的,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表明对人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具有衔接性的各种要求。 6.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其特点是: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的需要来规定教育目的。 7.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即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这种观点认为,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培养的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的好坏来加以衡量,离开社会需要,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主张,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位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8.教育的人文性:即它自身活动对社会精神生活、文化发展、价值精神建构方面所产生

第五章 教育目的

第五章教育目的 【评价目标】 1.理解教育方针的内涵、意义及制约因素; 2.熟悉和理解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和我国现时期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3.能够联系实际认识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4.了解全面发展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及其相关关系。 【考试内容】 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的概念;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我国现时期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全面发展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及其相关关系;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学习要求】 1.识记:(1)教育目的的概念(2)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3)教育方针(4)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5)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2.理解:(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的关系;(2)教育目的的作用;(3)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4)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5)全面发展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及其相关关系; 3.应用: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复习内容】 第一节教育目的理论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1.什么是教育目的 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身心各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如国家和社会的教育机构、家长、亲友、教师等都可以对受教育者寄予这样或那样的期望。 狭义:是指国家(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和总的设想或规定。通俗地说,就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2.教育目的的作用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归宿,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具体有以下作用: (1)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 (3)评价作用。 3.教育目的的层次性 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 (1)宏观的:一定社会、国家的总的教育目的,对所有教育活动都有统摄作用,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对象,即国家的教育目的。 (2)中观的:一定教育机构、学校的教育目的,即各级各类的学校培养目标。 (3)微观的: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目的,是学校培养目标的落实,即教师的教学目标。 4.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的性质与服务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我国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含义及作用 教育目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是教育目的中核心部分――教育目的本身是价值的选择,价值是教育目的的核心。同时它也是是教育目的中的复杂领域――人们的地位、背景不同,有不同的认识水平、理想,形成不同的目的,对教育活动的目的必然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2、两种对立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1)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出发点和归宿。 观点: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在于有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教育目的应该以受教育者的个人需要为根本,强调尊重受教育者的本性,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个人的价值。 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马利坦、赫钦斯、奈勒等(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观点:社会才是目的,个人只是社会目的实现的工具,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教育应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首要目的;教育目的必

浅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 2019年文档

浅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 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ehHerbart。1776――1841)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人们誉为“科学教育之父”。他的道德教 育目的论对传统教育派产生过重要影响,并且,我国受传统道德教育模式影响颇深。因此,进一步研究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目的论对我国目前的道德教育也不无参考价值。 一、对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观的理解 赫尔巴特非常重视教育的目的问题,要求教师必须“关心学生将来作为成年人本身所要确立的目的”,“为使孩子顺利地达到这些目的而事先使其做好内心的准备”。 把赫尔巴特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归结起来,可分为两个层次:最高目的――道德,一般目的――“可能的目的”(或称“选择 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或称“道德的且的”)。所谓“可 能的目的”,是指与学生将来选择职业有关的目的,是他们在将 来某些时候按照他们的心向或多或少地会遇到的目的;“必要的 目的”则是指学生将来不管会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完善的道德品格。在赫尔巴特看来,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目的中,教师最应该关心的是后者而不是前者。他明确指出:“一个青年 人纯粹出于得到好处的目的想向某一位教师学习什么本好像他 选择什么颜这对于教育者来说是无关紧要的,领和知识,

色的衣料做衣衫一样。但是他的思想范围是如何形成的,这对于教育者来说就是一切。”这就是说,教师最应该关心的是如何培 养学生完美的道德品质,发展他们敏锐的认识能力和坚强的意志,使他们能够克服各种盲目的冲动,成为安分守己以及毫不怀疑和反抗现有制度的人。 作为最高目的的“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 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道德”是他的教育理想。而选择的目的和道德的目的是教育实践中的可能的和必要的目的。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观体现了教育的两种基本形态――“应然的”教育目的和“实然的”教育目的,前者表达的是人们的一种愿望或理想,后者是教育行为中所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赫尔巴特教育目的中有很大的部分是关于道德教育的,而且还强调教师要在必要的目的和可能的目的这两个目的中要更关心必要的目的,所以可以称他的教育目的是道德教育目的。 二,赫尔巴特道德教育目的观的特点 1 道德作为最高目的 古今中外,道德历来是教育中的一个永恒主题。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思想深受裴斯泰洛齐和康德的影响,但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入。 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概念中应包含五种观念:(1)“内心自(4)“正(3)“仁慈”的观念;(2)“完善”的观念;由”的观念;

教育学第五章 教育目的课后思考题

第五章教育目的练习题 一、单选题: ⒈197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 ) A.生产相结合 B.劳动相结合 C.生产劳动相结合 D.工农业生产劳动相结合 ⒉当前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 ) A.体育 B.体育、美育 C.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D.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⒊美育即() A.审美教育 B.艺术教育 C.社会美教育 D.自然美教育 ⒋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有: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 A.监督作用 B.评价功能 C.教育功能 D.全面发展功能 ⒌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教育思想 B.教育制度 C.教育目的 D.教育方法 ⒍教育方针的有关规定表述了国家的()。 A.教育目的 B.教育性质 C.培养目标 D.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⒎从教育法所规定的教育方针看,我国教育工作的性质和任务是()。 A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B.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教育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D.教育必须培养劳动者 ⒏我国教育目的的建立的理论基础是()。 A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学说 B.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学说 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D.教育必须培养劳动者学说 ⒐.教育的最高理想通过体现出来。 ( ) A.课程目标 B.教育目的 C.教育目标 D.培养目标 ⒑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是指( )。 A.从各自理想出发,使各个价值得到充分发展 B.人的精神、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的发展 C.德、智、体、美相结合的全面发展 D.自由天然性得到自由发展

第三章 教育目的

第三章教育目的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 C ) A.导向、规范和权威作用 B.激励、评价和统一作用 C.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 D.宣传、引导和激励作用 2、美育的直接功能是( C )。 A.育德 B.促智 C.育美 D.健体 3、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是( A ) 。 A.智育 B.德育 C.体育 D.美育 4、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 A )。 A.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 B.杜威、洛克 C.杜威、孔德 D.涂尔干、赫尔巴特 5、新中国的第一个教育方针是由毛泽东于( A )提出的。 A.1957年 B.1958年 C.1966年 D.1964年 6、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是形成学生的什么能力?( C ) A.观察美 B.鉴赏美 C.创造美 D.感受美 7、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 D ) 。 A.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 B.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 C.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 D.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 8、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是( B ) 。 A.教育目标 B.培养目标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 9、教育目的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学校教师的( B )。 A.教育目标 B.教学目标 C.教学方法 D.教育内容 10、智力的核心是( D ) 。 A.观察力 B.记忆力 C.想像力 D.思维力 11、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 B )。 A.体育、美育 B.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C.体育 D.体育、美育、综合技术教育 12、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就是( B )。 A.教学目的 B.教育目的 C.培养目标 D.教学目标 13、在选择和确立教育目的时应把满足( C )的需要作为根本价值取向。 A.人 B.社会 C.人与社会 14、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发展个性,增进他们个人价值的教育观点是( A )。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形式教育论 D.实质教育 15、小学劳动教育最基本的内容是( A )。 A.自我服务劳动 B.社会生产劳动 C.社会公益活动 D.勤工俭学活动 16、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属于素质教育的三大基本任务( D )。 A.发展身体素质 B.培养心理素质 C.形成社会素质 D.提高政治觉悟 17、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 A )。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教育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C.教育与脑力劳动相结合 D.教育与科学技术相结合 18、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和方法是( A )。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开展网络教育 D.高等学校扩招 19、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 C )。 A.社会本位论 B.人本位论 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D.社会生产关系 20、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是

杜威的教育目的论解析

12/2009 杜威的教育目的论解析 s 李 栋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 杜威的教育思想对于世界上很多国家都产生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他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在今天也有很大的启示。特别是关于儿童、关于教育的观点直击我国传统教育的要害,他强调儿童从书本记诵中解放出来,强调尊重儿童的本能和需要,他反对外部强加的目的,反对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脱离等。 杜威教育目的教育思想 杜威是20世纪美国乃至世界最有影响的一位教育家。杜威曾于20世 纪早期亲自到日本、中国、苏联等国家访问和讲学,他是思想对于世界上很 多国家都产生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正如美国学者罗思(R.J .Rot h )所说: /未来的教育思想必定会超越杜威,,可是很难想象,它在前进中怎么可 以不经过杜威而超越杜威0。杜威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在今天也有很大的 启示。 一、目的的性质与标准 关于教育目的,杜威有这样一些表述:/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 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0、/教育的目的是使人能继续他们的教育,或 者说学习的目的和报酬是有继续生长的能力0、/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只是 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0等。杜威讲的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并不是教 育没有目的,相反他极其赞同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实现民主主义社会 的手段。 在杜威看来目的具有预见结局的作用,我们应该根据预料的结局来指 导现在的活动,而对于这个目的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去认识,认识的愈充分, 预见的结果愈多,活动就愈有意义,也愈容易被控制。杜威认为目的必须 是在对活动对象的充分认识上提出的,不能来自活动之外,只有这样才能 发挥人的智力,只有这样/目的0才能进入人的生命活动中去,才能成为真 环境影响人。目的的灵活表现在与环境的作用上。不是一成不变地在一 定环境中去完成/任务0,达到/目标0,而是根据情景不断的发展自己,使 之成为对付环境的一个方法,使环境产生有益的变化,这里杜威强调了主 动性。杜威用靶子的例子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我们把活动的工具当成了目 的,例如考试只是测试学生学习程度的一种工具,然而我们却把它当成了 学习的目的。 杜威反复强调教育本身并无目的,是想说明传统教育中我们接受了太 多老师、父母等的教育。当我们提出教育目的的时候,我们应该首先考虑 儿童的条件,就如农民的条件是土壤天气一样,正如前面所说,教育目的必 须是在行动中检验并得到不断发展的,即教育目的变化无穷,随着儿童的 不同而不同,随着儿童的生长和教育者的经验的增长而变化。杜威澄清了 两种情况,他并不反对的成人对孩子的指导和建议,杜威认为成人可以根 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去帮助儿童更好的认识自己,发展潜力。他反对的 是,成人自己在某方面有成就,就想当然的认为儿童有潜力,并把这种想当 然的潜力作为目的强加给儿童。良好的教育目的能够提供给教师和学生 发挥智力的环境,外部强加的目的使教师的智慧不能自由,使学生的主体 性被泯灭,外部的目的学生反抗不了,符合自己经验的目的不能发挥,学生 经常处于这样的矛盾中,杜威认为在这样的目的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会对 实现民主主义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杜威反对一般的(抽象的、不切实际 的)、终极的教育目的。 二、教育即生长(educati on as grot h )与教育目的 杜威的教育本质观:教育即生长(ed u cati on as grot h);教育即生活(edu - cati on as life);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杜威看来/教育与生长是很有关系的,教育就是生长。没有教育,就没 有生长。教育不进步,社会也不能进步0。杜威是把教育、生长和社会的进 步联系在一起的。杜威受进化论的影响,认为社会也是如生物一样需要进 化,只是社会的进化需要人的/进化0即发展,社会的发展取决了每一个人 的发展。由于杜威把人看成是一直发展着的状态,而教育又是决定将来社 会的关键因素,因此他认为,当前的教育目的不能从当前的社会和人那里得到,那些都是教育过程以为是目的。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是固定的,呆板的,它不能激发特定情境下的智慧,使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所以杜威会说/既然实际上除了更多的生长,没有别的东西是和生长有关的,所以除了更多的教育,没有别的东西是教育所从属的0、/教育过程之外无目的0。三、儿童观、社会观与教育目的杜威曾在其演讲中提到:儿童的本能、活动和感情,是教育的基础,教育的起点。杜威儿童的本能等作为教育的起点,是基于他对环境和共同生活体的界定,在他看来只有从儿童的兴趣、习惯等出发,才能使儿童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发挥儿童的潜能,进而使环境进入生命活动中并对生命活动产生真实的影响。因此杜威所说的良好的教育目的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固有的活动和需要(包括原始的本能和获得的习惯)。杜威从来都不否认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他提到:社会,就是教育的目的。因此杜威作为一个社会改良主义者,面对当时美国的发展情况提出了民主主义社会的理想,他的教育目的不是来源于当时的美国社会,不是来自成人已有的观点,他的参考系是民主并不断地阐述民主主义及民主主义社会的涵义。杜威的设想是通过教育影响社会的未来成员(儿童),从而影响并决定未来社会,达到社会改良的目的,学校和学科就是中间的一座过渡的桥。由此可见,杜威的教育是以社会为中心的,他的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只不过是为达到改良社会这一目的的手段而已。当我们了解了杜威对于教育、儿童、社会的理解之后再来看其教育目的,我们看到杜威深信教育是人类进化最有效的手段,他把教育的作用置于很高的地位。杜威认为现在儿童是未来社会的成员,而社会的发展是由其成员的发展决定的,他深信教育的力量,认为现在影响儿童就是影响未来的社会。学校和学科就是用来影响儿童的工具,要影响儿童,在杜威看来就是要进入儿童的生命活动中,成为儿童的真环境,要进入儿童的生命活动中就必须尊重儿童,必须从儿童的本能和兴趣出发,必须顺应儿童的需要。既然儿童是未来社会的成员,当前的社会也在发展中,当前社会的成员也在生长中,那么当前社会所提出的目的都是即将过时的,不符合要求的,不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也就不能当做儿童的教育目的。因此,教育是面向未来的,这个未来就是杜威所说的民主主义社会,这样的社会就是教育的目的。如杜威所说,目的具有预见的作用,认识的愈充分,活动就愈有意义,控制就愈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可以防止,希望看到的结果,加以促进。民主主义社会就是活动的方向,我们要有意向它行动,并根据这个方向来认识事物的意义,哪些我们该做,哪些需要回避,这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华东师范大学赵祥麟先生曾指出:/只要旧学校里空洞的形式主义存在下去,杜威的教育理论将依旧保持生命力,并继续起作用。0应该说杜威关于儿童、关于教育的观点直击我国传统教育的要害,他强调儿童从书本记诵中解放出来,强调尊重儿童的本能和需要,他反对外部强加的目的,反对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脱离等。反思当下,我们应该思考的更多。参考文献:[1]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单中惠,王凤玉.杜威在华教育演讲[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01中国校外教育教研探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