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朱自清父子的恩恩怨怨

朱自清父子的恩恩怨怨

朱自清父子的恩恩怨怨
朱自清父子的恩恩怨怨

朱自清父子的恩恩怨怨: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父子生发矛盾;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的紧张私自扣留了他的工资。父子间发生激烈冲突,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予理睬。父子间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1928年,朱自清父亲读到《背影》。父子冷战解冻。

1945年,朱自清父亲去世。

我们已经知道朱自清从大学毕业后不久,一直到写《背影》时的1925年,他和父亲有过一段感情的摩擦,父子之间的矛盾有时是很激烈的。他上北大的第二年(1917年),父亲的差事交卸了,一家大小断了经济来源,从此生计日艰,进而债台高筑。1920年,他从北大毕业,理所当然,他要负担家庭的经济,但是承担多少,承担有没有限度,他个人有没有独立支配经济的自由。在这些问题上他和父亲发生了一

次一次龃龉。1921年暑假,他回到扬州八中任教务主任,父亲凭借与校长的私交,让校长将儿子的每月薪金直接送到家里,而朱自清本人不得支领。这种专制式的家长统治激怒了朱自清。一个月后他愤然离去,到外地执教。父子从此失和,这年冬天他不得不接出妻儿,在杭州组织了小家庭。1922年暑假,他想主动缓解和父亲的矛盾,带着妻儿回扬州,但父亲先是不准他进家门,后则不予理睬。过了几天没趣的日子又悻悻而去。以后父子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这就是《毁灭》中所说的“败家的凶残”、“骨肉间的仇恨”。1923年暑假虽又回家一次,但与父亲的关系仍未好转。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我与杂志社的恩恩怨怨_高中作文

我与杂志社的恩恩怨怨 本文是关于高中作文的我与杂志社的恩恩怨怨,感谢您的阅读! 今天我收到了上海的《少年文艺》(2008,2月上半月)杂志社寄来的样刊,我如梦初醒,这好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我写了首诗给它寄了过去。大概几个月的时间,就在我快要把它忘了的时候,《少年文艺》来了封信,说我写的诗很好,准备发表。注意,“准备发表”,也就是说事情还在酝酿中,2020中国“准备”实现全面小康社会,2050年中国“准备”实现共产主义……凡是“准备”的东西基本都没准备。 但人家杂志社都开始“准备”了,咱也不好闲着,于是整天准备收样刊。由于那时候我在各杂志社都比较活跃,《成才之路》到了,《作家天地》到了,《青少年文学》到了,《时代文学》到了唯独《少年文艺》从此人间蒸发。而这些杂志社基本都在打着“培养文坛新秀”的口号到处招摇撞骗。这个你在随便一份语文报类型的杂志的中缝就可以看到“第几届XX杯全国文学艺术大奖赛征稿启事”而且开头都是“为繁荣文艺创作,发掘和培养文艺新人,本社……”跟背课文似的,无论你写什么,哪怕是你把你们学校的校规写上去,过不了几天就给你寄信来说经过编辑们的仔细审阅,发现你的文章写得很好,已经通过初审获得了优秀奖,将给你获奖证书和奖牌,但还有个前提(这才是正题)你要交纳XX元钱参加复赛,否则不给你。当你给了他这“XX元钱”再过不久你就会发现这XX元钱成了“XX冤钱”:寄来的证书让人不忍心多看几眼,因为吹弹可破,薄得软的比手纸还好用,稍微有点骨气的都没穿“衣服”,白纸一张,然后印着几个字,说明你获奖了,真正做到了“一字千金”,剩下的空白处还有用,留着打草。还有更离谱的就是连我写的文章的题目都记错的,张斌的“斌”字加撇的……搞不好那

这些年,江浙两大纺织重镇之间的恩恩怨怨…

这些年,江浙两大纺织重镇之间的恩恩怨怨… 从西往东流过吴江区盛泽镇的麻溪港,从太平桥下横穿苏嘉公路后进入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进而汇入京杭运河。站在两省交界处的太平桥上,只见麻溪港河水平缓地流动着,两岸的湖荡里停泊着三三两两的渔船,点点白鹭在水面上悠闲地滑翔,一派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象。王江泾镇 时光倒溯16年,这条河上发生了一件震惊全国的大事——2001年11月22日凌晨,王江泾一带的村民自筹资金100万元,动用8台推土机、数万只麻袋,自沉28条水泥船,截断麻溪港以拦阻来自盛泽方向的污水,引起了中央领导高度重视。这起事件后来被称为民间“零点行动”。时隔16年,吴江区水利局水资源办公室副主任吴建斌对“1122事件”仍记忆犹新,他介绍,那时,盛泽镇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还没得到有效处理,通过水泵直接排进麻溪港,进而流到下游的王江泾,给当地渔民造成了损失,于是对方发起了民间“零点行动”。据悉,除了堵河,嘉兴渔民们还曾把大量的死鱼堆在盛泽镇政府门口。因为河水,吴江和嘉兴成了“冤家”。然而谁也没有想到,16年后,还是因为河水,这对“冤家”如今变成了“亲家”。2017年苏州市《关于全面深化河长制改革的实施方案》正式实施,从市委书记、市

长,到村委会主任,四级河长网络将覆盖苏州2万多条河道。江苏河网密布、水系众多,管理难度颇大。应运而生的'河长',成为每一条河道的'监护人'。当下,江苏全省正在系统推进治水,夯实河长职责。近日江苏《新春走基层》栏目,带我们一起去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看看发生在那里的治河故事。 盛泽潜龙渠公园音乐喷泉 张晓峰,今年56岁,是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的一名村级河长。早上9点,他开始了第525次巡河。张晓峰:“这个是我分管的河段,但这个河段有点特殊。河的北岸都是我们江苏的,河的南岸是浙江的。”记者:“所以这条河一分为二了?”张晓峰:“对。”老张说,像这样的跨省河在当地有15条。作为丝绸名镇,盛泽的纺织印染厂林立。早些年,由于缺乏环保意识,交界河成了臭水沟,两岸居民怨声载道,治水成了当务之急。在老张看来,向内河'开刀'才是治理交界河的第一步。跑遍村里所有内河后,他手绘了一张河道图。 王江泾 张晓峰:“有斜杠的地方就是污染严重的,擦掉的就是通过我们河长制治理以后,慢慢改变了河水污染。”记者:“怎么想着要自己画张图?”张晓峰:“这个方便管理。”丁家坝桥附近工厂多、管网复杂,被老张在图上标注为重点

朱自清父子的恩恩怨怨

朱自清父子的恩恩怨怨: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父子生发矛盾;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的紧张私自扣留了他的工资。父子间发生激烈冲突,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予理睬。父子间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1928年,朱自清父亲读到《背影》。父子冷战解冻。 1945年,朱自清父亲去世。 我们已经知道朱自清从大学毕业后不久,一直到写《背影》时的1925年,他和父亲有过一段感情的摩擦,父子之间的矛盾有时是很激烈的。他上北大的第二年(1917年),父亲的差事交卸了,一家大小断了经济来源,从此生计日艰,进而债台高筑。1920年,他从北大毕业,理所当然,他要负担家庭的经济,但是承担多少,承担有没有限度,他个人有没有独立支配经济的自由。在这些问题上他和父亲发生了一

次一次龃龉。1921年暑假,他回到扬州八中任教务主任,父亲凭借与校长的私交,让校长将儿子的每月薪金直接送到家里,而朱自清本人不得支领。这种专制式的家长统治激怒了朱自清。一个月后他愤然离去,到外地执教。父子从此失和,这年冬天他不得不接出妻儿,在杭州组织了小家庭。1922年暑假,他想主动缓解和父亲的矛盾,带着妻儿回扬州,但父亲先是不准他进家门,后则不予理睬。过了几天没趣的日子又悻悻而去。以后父子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这就是《毁灭》中所说的“败家的凶残”、“骨肉间的仇恨”。1923年暑假虽又回家一次,但与父亲的关系仍未好转。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华中科技大学与武汉大学的恩恩怨怨

华中科技大学与武汉大学的恩恩怨怨 (2008-07-08 11:33:38) 标签: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大学合并杂谈 个人前言:2000年的全国高校合并浪潮中,武汉市政府初拟将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前身)与武汉大学合并,以建成全国首屈一指的名校。但合并便意味着华中理工大学将成为历史(在武汉,名字当然得改成武汉大学)。这遭到华中理工大学创始校长在内的多名重量级院士教授的强烈反对,并联名上书教育部阻止该方案通过。以免将自己辛苦一生的成果拱手让人。最终该方案未能通过,但华科与武大的恩怨远未结束,为了争夺全国最知名的医科大学——同济医学院,两校再次争锋相对,最终花落华中理工……后来武汉便有了华中科技大学与武大—……下文是这一事件始末 2000年2月下旬,经过了严格保密之后,在同济医科大学广大师生和海内外校友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该校高层突然宣布同济医科大学将与华中理工大学合并。现在我们可以说,尽管当时面对同济领导层和教职工中绝大多数人的反对(与华中理工大学合并),但主要是两个人决定了同济医科大学选择与谁合并。第一位应该是裘法祖院士(于今年病故),第二位是时任党委书记黄光英,因为只有这两位拥有最终的决定权。 作为武汉大学在华中地区的主要竞争对手的华中理工大学,在明白了大学合并之势不可逆转后,选择了与武汉大学争夺同济医科大学并不惜代价(其实它并未付出什么代价)取胜的策略。其时任领导层(时任校长是周济,合并完成不久调任国家科技部部长,后转任教育部部长)的积极主动和强力争取是获胜的主要原因。 陈立功事件,是在1998年到2000年中国高等院校大合并浪潮中,湖北省数所高校历经多次更改合并方案后,最终形成现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的过程中出现的一段插曲,是2000年互联网中文论坛上最为轰动的事件之一,也是相关高校校史研究尤其是并校历史研究中无法绕过的事件之一。时至今日,其影响依然可见。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称:“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1999年,中国国务院及教育部决定与部分省市共同投资优先建设九所知名大学(在此之前有共建十所的说法),让它们尽快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同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在武汉建设一所高水平的一流综合性大学”的决定,即强强联合组建新的武汉大学,参与竞争全国第十所优先建设的知名大学席位。湖北省内高校最初的合并方案,是以武汉大学和华中理工大学为基础,联合其它高校,实行强强联合。然而,当时华中理工大学校方的一些高层领导和几名院士向中国教育部签名上书,反对华中理工大学参与任何形式的合并,反对华中理工大学合并后更改校名,否则将主动离职。与此同时,部分华中理工大学师生(以学生为主)则发起“保校运动”,也集体签名上书中国教育部,反对该校卷入合并,拒绝该校更改校名,最终此合并方案因华中理工大学内部(尤其是高层)的意见不统一而流产。 1999年8月,湖北省政府作出了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和同济医科大学四校合并的新方案,并上报了中国教育部。由于当时的中国卫生部并未就同济

萧乾与曹禺:半个世纪的恩恩怨怨

萧乾与曹禺:半个世纪的恩恩怨怨 一九三七年元旦来临之际,作为曹禺的一位朋友,萧乾在其主持的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上,用三个整版的篇幅对《日出》进行了一次“集体批评”。对于在文坛上还没有完全站稳脚跟的一位新人的一部新作,能够及时地展开如此规模的“集体批评”,在中国现代戏剧史和现代文学史上,不失为一例空前之举。 曹禺曾说过:“萧乾是文化界熟识的人,他很聪明,能写作,中、英文都好。但有一个毛病,就是圆滑、深沉,叫人摸不着他的底。过去,他曾在混水里钻来钻去,自以为是龙一样的人物,然而在今天的清水里,大家就看得清清楚楚,他原来是一条泥鳅。” 随着文革的告一段落,被斥为“洋奴政客”的萧乾也可以重新拿起笔杆子继续写稿子发文章了,那篇被巴金评定为“觉得平常,不算精彩”的《鱼饵·论坛·阵地》,就这样发表了出来。萧乾写这篇文章时虽说不上是出于秋后算账的报复心理,不平则鸣的心思还是有的。

一、青年时代萧乾与曹禺 萧乾出生于老北京(北平)一个汉化了的蒙古族家庭,出生时父亲已经去世,十一岁时又失去了相依为命的母亲。少年时代就走南闯北,疲于奔命,直到一九三三年因投稿而结识沈从文,才算正式交上好运、登上文坛。 关于自己的文坛经历,萧乾本人在《我这两辈子》中写道:“一九三三年,我也在北平《晨报》上写过稿儿,可那时候的北平文学界可老气横秋,是苦雨斋的周二先生和清华园的吴宓教授两位老头儿的天下,没有我们毛孩子的份儿。但是,一九三三年我打福州一回来,北平好像变了个样儿。郑振铎、巴金和靳以都打南边儿来了啦。他们办起《文学季刊》和《水星》,在来今雨轩开起座谈会。他们跟老熟人杨振声和沈从文联合起来,给憋闷的北平开了天窗。”“您说多巧,我就是那时候回到北平的。九月的一天,我坐在未名湖石舫上东想西想,忽然跑回六楼宿舍,摊开稿纸一口气拉出一篇小说—《蚕》。我登上自行车,由大钟寺抄近,一口气

由朱初一到朱重八,朱元璋和刘伯温祖辈的恩恩怨怨!

由朱初一到朱重八,朱元璋和刘伯温祖辈的恩恩怨怨! 本文导读: 朱初一每天在河里捕鱼捉虾,看着这个书生每天在河水 边观看的样子就好像发呆一样,有时候还口中默念有词,心 中不由得十分好奇。 于是他上前问这个书生究竟在这里打算做些什么?开始这个书生只是说在这找东西。后来见多了,又看这朱初一人 还算憨厚,就实言相告。书生姓刘,对风水颇有研究和看法。 他偶然路过此地,观测周围的风水发觉,这河底乃有真龙之穴。若将先祖的遗骨葬入此地,其后人可以出入将相,但是 真龙在河之深处,他不会水,无法入水底,所以没有进展。朱初一听言对他说,你不用担心,我水性很好可以助你。于 是他二人商议,共同把先祖的遗骨迁入河底的真龙之处。

刘书生选了吉日,朱初一入水中,将两人先祖的遗骨投入河中。刘书生先祖的遗骨以陶器盛尔,而朱因贫穷仅能以水草简单捆扎。刘书生告诉朱,深潜河底之时,静待时机将遗骨投入牛口中事情就可以成了,朱潜入河中之后,依刘书生指示将两人先祖遗骨送进牛口。 谁能料到这牛只爱食草,张大口吞入朱的水草,拒不接受陶器。朱初一在多次试过后都失败了便游出来,把事实详

细地告诉给了给刘书生。刘先生想了想只得也用水草捆扎。朱再入河底,准备好后,刘书生祝祷,口中念“牛口出和尚”。在旁的朱初一闻言怒斥刘书生说我好生待你,你怎坑我?刘先生改口为朱天子、刘为相。 朱初一就是后来朱元璋的先祖,而这位会看风水刘书生就是刘伯温的先祖。后来的事情看者皆有所了解,朱元璋在年少无名时,因为家贫被迫削发出家当和尚。而后来朱授意下权臣毒死了刘,相传也是因为刘祖上刘书生不守诺的因缘报应。看来我们要做知恩图报的人,上可福气荫蔽子孙,下不至于遭到这样的横祸。

越南人如何看待中越战争

越南人如何看待中越战争 越南教科书的记载描述手法可能抄袭了新中国成立后四十年内对于抗日战争的脸谱化,1979年,“中国军队自以为能在短时间内占领整个越南,却最终陷入了我越南英雄儿女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之后不得不仓皇逃窜,狼狈逃出越南的领土。” 越南教科书和民众还描述所谓中国军队“无恶不作”,“越南贫穷落后正是由于中国的侵略与掠夺”。 和中国人习惯思维不同,在越南人眼中,中越战争不只是中国人视角下的1979年后长达多年的对越反击战,更包括东汉以来到明清长达两千年的所谓的中国历代王朝“侵占”越南。 2010年9月上旬,笔者王锦思从北京出发,陪几个朋友来到越南,看看红木市场如何,闲暇之余就关注一下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 对于我,一个中国吉林德惠长大的人来说,越南很遥远,我和这个国家似乎不会发生任何关系,但是联系又曾经如此切近,我在少年时接受了正宗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英雄主义熏染,熟悉《血染的风采》《高山下的花环》,在德惠的工人文化宫和全校师生听到老山英雄讲座,还曾经一腔热血哪怕扛起红缨枪也要上越南前线,和这个国家一拼到底,即使牺牲在所不惜。 为了了解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我特意去越南河内的军事博物馆参观。说来也巧,越南军事博物馆就在中国大使馆左侧不到一百米的斜前方,博物馆不大。 笔者王锦思去过北京的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感觉十分宏伟,比越南的气派多了。两个国家军事博物馆的规模和气派应该是两国国家经济实力、领土面积、军事实力等方面的展现和缩影。 可是进去一看,根本没有展示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内容,只有中国抗美援越的资料,我的相机白带了,心情有些失落。 不时有中国游客进来,他们是作为旅行团入境的。入境时,被告知不要与越南人谈及这场战争,以免伤害对方感情。 可是我不管那个什么感情,直奔越南军事博物馆外面的两个工作人员而去问个究竟,他们也穿军装,一男一女。由于听不懂我的中国话,马上召唤一个越南导游过来,30岁左右,汉语说得很娴熟。

反思中越关系的历史发展,总结中国外交政策的得与失

题目自拟,仅供参考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关于我国与邻国越南的往事。人们常坦然地说往事随风。但国与国之间可没有那么多的随性与高尚。几千年的文明交流,我们两国之间真可用“唇齿之邦,血泪恩仇”来形容。当然这也不仅仅是对于越南来说,世界各国对于他们的领邦来说都是这样的。道理很简单,就是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而我们中国这自古以来的泱泱大国对于这个道理却显得略有不熟。这从古代我们就看出很多端倪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众多外交实践更是夹杂着许多让人愤慨心寒的景象,其中这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就没有少参演。 越南在公元前111年至公元968年是中国的一部分。从968年直到1885年,越南一直是中国的属国。在共同经历了自我民族解放的艰辛道路过程中,1950到1973年可谓是中越蜜月期“同志加兄弟”,新中国与越南联手,抗击法国、美国。1979到1989年“兄弟”操戈,兵戎相见。自诩第三军事强国,越南突袭柬埔寨,中国出兵越南,中越关系恶化。1990至今,邦交正常,摩擦不断,中越南海争端问题最近更是越炒越热。 放眼望去,以现今所谓的大中华地区里,没有哪个国家的文化是和中国没有渊源的。越南人也是自称为“龙子仙孙”的。可唯独我们中国充分有并运用了那种柔和的孔子儒家思想。从中越关系的发展来看,或将眼光推及到之前我们所建立的所有我们大国与其他小国的外交。我们中国外交政策可以说是深受了我们儒家思想的限制了,乐善好施,失去的多是诸多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以怨报德,得到的却多是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道理、经验、教训。虽然如此,但这也是儒家思想精髓给与我们的机遇。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政策,取得的客观成就是巨大的,我们如今在友好国家的支持下恢复得联合国五大国之一的身份绝不是摆设的。建交的国家数量想必也是很少人知道确切数字。在国际各个领域的交流哪里没有中国的身影?不管是扶贫援助,维和反恐,经济合作,科研探讨,中国在外交方面的作为可以说是足量的。这些都是具体物质上的收获。之所以国人感到影响力不如美国根本原因是我们国力还不强盛,但直接原因则是那种温文尔雅的儒家作风在知识群体的影响所致。同样如果一再地外交顺利虽会使我们在外交过程中获得很多的有形利益但

邹恒甫和北大的恩恩怨怨

邹恒甫和北大的恩恩怨怨 邹恒甫和北大的恩恩怨怨姚树洁 摘要:我本来不想加入这样的讨论,但是,关于邹恒甫和北大的事情,对中国经济学界,对北大乃至中国大学,以及中国大学教授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邹恒甫对北大的恩怨。我生活和工作在英国,但是,我在国内也有许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国内高校的优缺点,对大学教授的优缺点,对海外教授在国内工作的优缺点,了解得还是比较全面的。所以,我有必要从一个知情人的角度发表一下看法。目的是想给大多数不知道内情的民众一个尽量客观的视角,而不是希望这样的争论影响邹恒甫的形象,也不希望给北大和中国的高校抹黑。 关于邹恒甫本人及其所代表的观点 我第一次看到邹恒甫的名字是1996年夏。我被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做讲座。经济所的人告诉我,跟我一起做讲座的还有邹恒甫和余永定。余是我在牛津时候认识的,那时他,张维迎和华生等一帮国内牛人都集中在了牛津。 1996年我已经是英国的副教授,正在争取正教授,所以自己也是有点不知天高地厚,没有把邹放在眼里。可是没有想到,10年以后,邹却变成了国内红极一时的‘狂人经济学家’。 邹大胆的挑战被国内经济学界认为是泰斗式的两大人物:林毅夫和张维迎。他说,张维迎不入流,林毅夫最多也是三流的经济学家。他的观点,被香港的丁学良跨大为‘中国最多只有5位经济学家。’ 从吸引眼球的角度看问题,邹和丁都对国内经济学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是比较客观的看问题,他们两个人的观点最少有两点不大妥当。 首先,好的经济学家不光是他们能否发表几篇由美英国家控制的顶尖杂志的文章所确定。当然,要当好的经济学家,在这些杂志发文章很重要。但是,这不等于发了这样的文章你就一定是最好的经济学家。相反,不在这种杂志发文章的人,不一定就成不了一流的经济学家。例如,阿瑟-刘易斯得到诺奖的文章,就是发在现在已经不是很有名的《曼彻斯特学派》。而李特和莫里斯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文章,却没有正式发表,只是剑桥大学的讨论稿。其实,那些顶尖杂志的文章,最少有90%以上没有什么真正的价值。 所以,衡量一个人的影响,成就和贡献,应该是全面的,而不能是片面的。香港的许多大学,就是片面的追求发那些杂志的文章,大陆现在也学这一套。这种做法,有其优点,那就是比较透明,比较有可比性。但是,这种做法却压制了一些最有原创性的研究,永远都拿不到诺贝尔奖。 邹和丁,还有许多人,都是这样来看问题的。因此,在他们眼里,好的经济学家不多,也就不奇怪了。 其次,中国是一个新兴的国家。那些在西方被认为是好的模型,在中国可能一点价值都没有。比较客观的办法,就是利用西方一些好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来研究中国的具体问题。同时,中国的文化,政治体制,社会习惯,跟西方相比,有许多特殊的地方。要解决好中国的问题,就必须考虑中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例如,在英国,牛津和剑桥可以自主招生,没有腐败。在中国,北大和清华就不可以自主招生,因为,那样肯定会出大量的腐败。 张维迎可能在国外发表文章比较少,起码没有邹多,这是事实。但这不等于张维迎不是一个好的中国经济学家。因为,他对中国的许多经济问题,分析的还是比较到位和有深度的。邹恒甫可能对西方的数学方法比较老道,所以发的英文文章多一些,但这不等于他就一定比张维迎更了解中国的经济问题。 林毅夫属于既能发表国外顶尖杂志文章,也能对中国经济深入了解的学者,难能可贵。他可以说是大才,我们必须尊重他。林毅夫对中国一直是很正面的,我认为他有一颗爱国情

恩恩怨怨何时了_高二议论文

恩恩怨怨何时了 本文是关于高二议论文的恩恩怨怨何时了,感谢您的阅读! 无数次我怀疑,现在我所在的这个家庭的成员,上辈子都有着恩恩怨怨,只不过上辈子还没来得及了结这些恩怨,这辈子来继续上一辈子未了结的恩怨,真的是上辈子的恩怨此生续。 这个家上辈子恩恩怨怨最多的,应该是爸爸妈妈,我真的在想:前一世他们都对彼此做了什么?为什么这辈子无时无刻不在吵架,无时无刻不在记仇?无时可刻不在苦苦纠缠,却永远纠缠不清。而我和姐姐可能上辈子亏欠了他们什么?这辈子投胎作为他们的儿女,他们每次吵架,我和姐姐都要受到很大的内心伤害。 所有的恩恩怨怨,叠加在一起,怎么都了结不了。今生讨债的讨债,还债的还债。上辈子我们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彼此又是什么关系呢? 爸爸妈妈结婚也有几十年了,姐姐也已经23岁了,而我今年也17岁,马上就要步入18岁了。在我和我姐姐的印象中:这个家庭从未有哪一段时间和睦过,可能爸爸妈妈的性格和脾气也太相似了,两个人都爱争吵、都爱记仇、脾气也都不怎么好,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想让他们不吵架都难。 本来身体就不好的他们,每次吵架之后,不是这个不吃饭,就是那个不吃饭。吵得严重的话,那一段时间躺在床上都不会起来,什么都不做,也不吃饭不喝水,一躺甚至就是十天半个月。 他们在一起永远都不缺吵架的理由,多年前的事一点一滴都没有忘记,永远都是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开始把多年前的事情搬出来一起吵个天昏地暗,每次吵架过后,我和姐姐就是他们的出气筒,跟我们说话的语气都冰冷到极点,让人不禁打个寒颤,不是这个跑过来跟我抱怨那个的不好,就是那个跑过来跟我抱怨这个的不是,我和姐姐永远被夹在他们两个人的中间左右为难。在他们看来谁都是对的,但是其实谁都有错,只是他们不愿反省,不愿承认,或者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只觉得永远都是对方的错。 无数次的争吵,让我的内心也经过无数次的绝望,从小到大,没有哪一段时间我的内心是平静的,我竭尽全力想办法化解他们的怨恨,可到头来却无济于事。 他们总是吵架,我每次要离开家去读书去工作,我的心里总放心不下他们,他们的身体本来不会这么差的,只是多年来的吵架让他们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越南人如何看中越战争

越南人如何看中越战争 和中国人习惯思维不同,在越南人眼中,中越战争不只是中国人视角下的1979年后长达多年的对越反击战,更包括东汉以来到明清长达两千年的所谓的中国历代王朝“侵占”越南。 越南教科书的记载描述手法可能抄袭了新中国成立后四十年内对于抗日战 争的脸谱化,1979年,“中国军队自以为能在短时间内占领整个越南,却最终陷入了我越南英雄儿女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之后不得不仓皇逃窜,狼狈逃出越南的领土。” 越南教科书和民众还描述所谓中国军队“无恶不作”,“越南贫穷落后正是由于中国的侵略与掠夺”。 2010年9月上旬,笔者从北京出发,陪几个朋友来到越南,看看红木市场如何,闲暇之余就关注一下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 对于我,一个中国吉林德惠长大的人来说,越南很遥远,我和这个国家似乎不会发生任何关系,但是联系又曾经如此切近,我在少年时接受了正宗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英雄主义熏染,熟悉《血染的风采》《高山下的花环》,在德惠的工人文化宫和全校师生听到老山英雄讲座,还曾经一腔热血哪怕扛起红缨枪也要上越南前线,和这个国家一拼到底,即使牺牲在所不惜。 为了了解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我特意去越南河内的军事博物馆参观。说来也巧,越南军事博物馆就在中国大使馆左侧不到一百米的斜前方,博物馆不大。 笔者去过北京的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感觉十分宏伟,比越南的气派多了。两个国家军事博物馆的规模和气派应该是两国国家经济实力、领土面积、军事实力等方面的展现和缩影。

可是进去一看,根本没有展示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内容,只有中国抗美援越的资料,我的相机白带了,心情有些失落。 不时有中国游客进来,他们是作为旅行团入境的。入境时,被告知不要与越南人谈及这场战争,以免伤害对方感情。 可是我不管那个什么感情,直奔越南军事博物馆外面的两个工作人员而去问个究竟,他们也穿军装,一男一女。由于听不懂我的中国话,马上召唤一个越南导游过来,30岁左右,汉语说得很娴熟。 听我问这段历史,他的笑容变得严肃:“我知道你们中国宣传是对越自卫反击战,可是你想想,那可能吗?我们越南这么小的国家能侵略你们吗?你们中国文革刚结束很多矛盾和危机没解决,就侵略越南转嫁危机。当然原因不只这些。” 我说起因是越南骚扰边境和驱赶华侨等因素,中国才自卫反击。他说我们先不辩论谁对谁错。这个越南导游竟然提到日本把进入钓鱼岛海域的中国船长抓走的事情。“我看到中国许多城市开始反日游行,其实这是中国政府和媒体煽动起来的结果,你们中国人太仇恨了。我们越南人从不仇恨别的国家,我们是一个和平的民族。” 让我惊讶的是,不在于他说的是否正确,而是没想到他对中国了解如此之多。旁边还有一个懂中文的越南人说,你们中国一方面说仇恨不符合人类潮流,一方面彻底地仇恨日本和其他国家。这不自相矛盾,很虚伪吗?你们经济再成功也不会被尊重。 我说日本有错误,也侵略过越南,中国仇恨也正常,可是我们国家也没煽动,我们中国人可没仇恨越南。 我说中国军人为越南妇女挑水的时候,被这个妇女从背后袭击牺牲,越南就连11、12岁孩子都射杀解放军,简直恩将仇报。我问导游对此事的看法,他说“你们都侵略进来,能不打你们吗?”

由中越自卫反击战中得到的启示与感悟 (2)

由中越自卫反击战中得到的启示与感悟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14 组员:卢浩池烽胡宏张银童 导读:在越南与法国的第一次战争中,我国和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有着紧密的关系。因为双方都是社会主义阵营,且都反对当时的法国殖民政权。战争期间,中国和苏联向越南提供了大量援助。但是过后,由于中苏交恶,苏联极力拉拢越南,且在越南与柬埔寨的冲突中支持柬的红色高棉政权,中国与越南逐渐形成敌对的两方。1979年,鉴于越南方面袭扰我边境,伤我边民,中国发动对越的自卫还击战。 第一阶段:1979年2月17日至1979年2月26日。 中国从广西、云南两省出兵,歼灭了越南境内高平、老街地区的警备民兵。但是由于缺少作战经验,装备落后,中国军队伤亡惨重,仅2月17/18日两天,阵亡人数就达4000余人。在2月22日包乐沦陷后,越南开始抽调驻柬的精锐正规部队回防。越军开始反击,在谅山附近与我军爆发激烈攻防战。2月25日起,越军死守边防要地谅山。 第二阶段:1979年2月27日至3月5日。 中国继续对谅山发动猛攻,负责主攻的我41,42军与越首都防卫军正面交锋,损失惨重,几乎全军覆灭。接着越军自河内增援的军队展开进攻,并使用化学武器。我军前方部队被击溃,后方的炮兵师拉至前线与越军展开刺刀肉搏战,皆损失惨重。3月4号中国方面增援两个师,谅山攻破。第二天,中国宣布达到目的,开始撤军。越南则进行全国动员,誓言抵抗到底,越南自高棉与寮国抽调回国的正规部队正式抵达,苏联陈兵中苏边境,东欧共产国家掀起一片声讨中国的怒吼。 第三阶段:1979年3月6日至1979年3月16日。 中国军队交替掩护,边清剿边撤退,于3月16日全部军队撤回中国境内。此期间中国取得了大量的民生工矿物资(大部分为之前中国无偿支持越南的物资),越南工矿业设备亦被破坏殆尽。西方国家纷纷谴责中国的“侵略行为”。从3月13日起,中国在撤退路线上大量铺设地雷,由此产生了两国边境上至今仍未完全解决的排雷问题。3月16日,中国宣布完成撤军,战争结束。 这次战争暴露出中国在经历文革之后,战力严重损毁,领导层面乱作一团。竟发生捆绑新兵于坦克炮管上指挥方向的怪事。而越南刚经过与法国、美国的战争,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并有着美军撤退之后留下数不清的先进装备,和我们相比,自然是不落下风。之后华国锋被赶下台,邓小平在国内获得党、政、军一切权利,并于此战后大刀阔斧改造我国军队,立志步入现代化。这一次的战争总共用时十多天,我国就损失了两三万士兵,平均一天就死了两三千人。这样的代价,在现代战争里,是一个天文数字。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打,竟然付出这样的代价!我们应该好好反思! 首先从国际形势上看,妨碍中国打击越南的,不是国际舆论,主要是苏联牵制了中国。70年代,是中苏关系最恶化的时期,苏联帮助越南,牵制中国,把越南当作南北夹击中国的一个棋子,苏越签订了《苏越合作条约》。战争前,苏联一再叫嚣:“假如中国对越南动武,苏

浅谈中越关系现状与解析

浅谈中越关系现状与解析 ----国贸1003班10711336 张帅 摘要:中越两国人民有着长期友好交往的历史。建交55年来,两国关系取得长足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在两国领导人确定的“长期稳定、面向未来、睦邻友好、全面合作”方针指引下,两国关系总体发展良好。两国领导人保持密切往来,双方相互了解和信任进一步加深,各领域互利合作成果显著,边界领土等历史遗留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关键词:中越关系中越关系正常化政治关系贸易关系文化关系发展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中越发展的现状。 中越政治关系发展到高水平。两国关系正常化后,双方政治关系发展很快,几乎每年两国的最高领导人都进行友好互访,交流两国改革开放的做法和经验,解决两国关系中存在的重大问题,把两国关系不断推向了更高的有好层次。政治关系的友好发展又推动了各个领域的交往不断深入。在边界问题上,双边保持了基本稳定,确定了通过谈判妥善解决,不会发动战争,确立了“一时解决不了,也不使其影响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方针。两国的边界谈判自1993年以来就已制度化。1999年12月30日,中越两国签署了《中国与越南陆地边界条约》,中越两国陆地边界问题全部解决。2000年,中越北部湾划界问题也成功解决。 中越经贸关系发展快速。中越贸易有着良好的传统,特别是两国关系正常化以后,两国经贸关系发展迅速。双方以签订了贸易、经济合作、经贸合委会,航空、海运、铁路、文化、公安、海关、科技,避免双重征税、保证商品质量和相互认证、汽车运输协定等等双边合作文件。在投资合作方面,截止2007年,中方在越南投资536个项目,总额16.9亿美元,近年来,投资结构也有了积极变化,投资额逾千万的大项目也不断增加,主要集中在钢铁、电力、建材等领域,同时中国也给越南提供了许多的经济援助。在贸易方面,自两国关系正常化以来,贸易越来越活跃,规模越来越大,贸易额不断创新高,中方海关总署统计,2006年双边贸易额达99.5亿美元,其中中国出口额74.6亿美元,进口额24.9亿美元,到07年,双边贸易额更是惊人的达到151亿美元,同比增长52%,目前两国都处于改革开放大发展时期,经济发展水平大大提高,不仅对对外贸易有了强大后盾,对外贸易也成了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交通合作方面,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步伐的加快和中越双边贸易的持续升温,中越间的货物运输也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现在两国的铁路货运也在不断发展,据海关总署统计,2007年一月一个月时间里,凭祥铁路口岸共进出口货物8.4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6倍,现在泛亚铁路正在建设中,相信通车后必定会大大推进两国间的货运。 中越文化交往日益密切。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双边文化和民间交往日益密切,两国签订了关于文化合作的协定,提出了根据平等原则,鼓励在文化艺术、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图书馆、博物馆、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现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