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翡冷翠山居闲话

翡冷翠山居闲话

翡冷翠山居闲话
翡冷翠山居闲话

翡冷翠山居闲话

【学习目标】

1、让学生了解抒情散文的情思生发之源——对大自然的精细观察和对社会的独特体验。

积累优美语句及修辞,学会在平常的作文中加以应用。

2、诵读课文,抓住结构层次上的关键句加以解读。

3、扣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层次。

4、学会对自然报有热爱审美之心。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的诗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美丽神奇的大自然曾使多少人折腰!在这里不仅能洗涤人们心灵上的尘垢,还能放飞人们的心情。德国大诗人歌德说:“自然是一部最伟大的书。”徐志摩说:“只要你认识了这部书,你在这世界上寂寞时便不寂寞,穷困时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南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徐志摩的步伐到意大利的翡冷翠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吧!

二、介绍作者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随泰戈尔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回国后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甚至他的好友温源宁评价“他的散文远胜过他的诗。因为他的散文比他的诗更能显出他的性格。”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三、初读课文,注意字音.

恣意()温驯()摩挲()踌躇()摇曳()苔藓()模样()取缔()脉搏()婆娑()妩媚()山罅()疮瘢()

四、再读课文,初步感知。

1、文题解读

翡冷翠,通译佛罗伦萨,意大利中部城市,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最著名的艺术中心。山居,在山中居住,这里是指在山上山下漫步。闲话,一种散文文体,意思是随便说说,选材比较自由。

2、理清思路

明确:

3、分析课文

(1)、以第一小节为例,体会“闲话”。

朗读第一小节

开篇就虚设:“上山或下山”——行动不确切;“一个晴好的五月的向晚”——时间只是泛设;“比如……假如……”——只是打比方、作假设。原来,一切皆是虚泛,不是实在。但阳光暖和,空气明净,风景秀丽是作者平日所目见身感的。

思考:本文为何取名为“闲话”?

明确:通篇建立在“冥想”的基石上,他并不想写某一次山游的真实过程或所见之实在景象,他只是在泛化的意义上建立他的冥想王国,当然不少景象是他平日所亲眼目睹的。

(2)、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自然是纯美诱人的?

明确:

(3)、分析2-4节

思考:文中写到的自由之乐包括哪些层次?

明确:

朗读文章

A.作者主张山居游玩,“顶好是不要约伴”,尤其反对约年轻女伴,甚至把朋友家和办公室的地方比作“狱室”,似乎太过分了。对此,你使怎么看的?

明确:“抒情散文的感情是‘坚决’的”,这段文字正体现了这一文学观念。作者无非是想以极端的言辞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无比执著。有伴则须顾及伴,年轻女伴更需照顾,这都影响自己以绝对自由的状态投入自然的怀抱。世俗总有拘束,只有投身自然,才能在片刻热爱间摆脱俗务,获得纯粹的自由。“抒情散文的感情是‘纯粹’的”,山居闲游的特殊情境下,作者故意过滤掉了其他情感,只留下与自然的灵魂拥抱和精神对话。

B.“朋友们,我们多长一岁年纪往往只是加重我们头上的枷,加紧我们脚胫上的链,我们见小孩子在草里在沙滩里在浅水里打滚作乐,或者看见小猫追他自己的尾巴,何尝没有羡慕的时候,但我们的枷,我们的链永远是制定我们行动的上司!”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段话通过羡慕小孩子打滚作乐、小猫追尾,表达了对童年自由无忧无虑的生活的怀念和向往之情;通过多长年纪就是加重枷锁、加紧锁链,表达了对成人世界(或俗务琐事)束缚太多的不满和厌恶之情;此外,还表达了对无法摆脱世俗羁绊的无奈之情。

(4)、你觉得哪一节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

分析第5节

朗读文章:

“它们应用的符号是永远一致的,它们的意义是永远明显的,只要你自己心灵上不长疮瘢,眼不盲,耳不塞,这无形迹的最高等教育便永远是你的名分,这不取费的最珍贵的补剂便永远供你受用;只要你认识了这一部书,你在这世界上寂寞时便不寂寞,穷困时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南针。”在这段话中,你如何理解“无形迹的最高等教育”“不取费的最珍贵的补剂”?

明确:作者其实是想说,大自然是不说话的义务的精神导师,大自然最为质朴坦诚,不懂得勾心斗角。人们投身自然,融入其中,静观反思,可以陶冶情操,涤滤心胸,排遣寂寞,忘记穷困,减轻苦恼。不仅如此,我们还可能从自然现象中得到启发,激情励志,反省自我,启迪智慧。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品析鉴赏

1、巧妙的修辞

本文语言生动,多处运用巧妙的修辞,将作者对山景的喜爱,作客山中的自由写得有声有色,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1)在这里出门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一个晴好的五月的向晚,正像是去赴一个美的宴会,比如去一果子圆,那边每株树上都是满挂这着诗情最秀逸的果实……

明确:

(2)风息是温驯的,而且往往因为它是从繁花的山林里吹度过来,它带来一股幽远的淡香,连着一息滋润的水气,摩挲着你的颜面,轻绕着你的肩腰,就这单纯的呼吸已是无穷的愉快。

明确:

(3)但在这春夏间美秀的山中或乡间你要是有机会独身闲逛时,那才是你福星高照的时候,那才是你实际领受,亲口品尝,自由与自在的时候,那才是你肉体与灵魂行动一致的时候。

明确:

2、重点语句品读.

大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只要你认识了这一部书,你在这世界上寂寞时便不寂寞,穷困时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南针。”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明确:大自然就是人生一部伟大的书,它可以给予我们人生的启示。人们投身自然,融入其中,静观反思,可以陶冶情操,涤滤心胸,排遣寂寞,忘记穷困,减轻苦恼。不仅如此,我们还可能从自然现象中得到启发,激情励志,反省自我,启迪智慧。

二、写作特色

1、感情浓烈,表达坚决

除了文中的“绝对”外,作者还喜欢用第一人称畅快地表情达意,他常常情不自禁地在散文里袒露自己的灵魂、个性和思想;他也喜欢用第二人称营造与读者交谈的

亲切氛围,以便更直接和强烈的抒发感情。本文两种人称兼用,故读来有酣畅淋漓之感。

2、行文自由却章法暗藏

3、语言富丽,典雅可人

三、结语

本文歌颂翡冷翠纯美诱人的风光,畅想在这里没有羁绊,放浪形骸的自由生活和自由精神,正是表达作者一生中的不懈追求。他酷爱美,酷爱自由,追求爱情。这些在现实中有现实的痛苦,作者就将它寄托于纯美的、毫无拘束的大自然。

胡适:“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附:

徐志摩恋爱史: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

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梁启超主婚词:“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作新人。”

陆小曼,祖藉常熟,父亲是财政部的官员,后来当了外交官,她属于高干系列,家财极大,是一位养在金丝笼里的小姐,也是一个精通三国文字的奇女子,她文采斐然,当时有南唐北陆的称号。她在和王庚离婚后,和徐结婚。但当时二人的结合违背了礼学的社会道德,徐的父母态度强硬,他们不允许徐与陆回家,让他们住在峡石,并只给一点点生活费。婚后因为没有什么生活来源,经济紧张,可陆小曼仍是挥金如土,极尽奢移。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在徐志摩四方讲课后,她便耐不住寂寞了,在一个偶然场合,她遇到了一个的戏子。后徐陆离婚。

林徽因,1928年3月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婚后去欧洲考察建筑,同年8月回国。

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