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

课程设计(论文)

题目名称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学生姓名

学号

系、专业

指导教师

2013年12 月10 日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

摘要

党的群众路线是唯物史观、党的工作方法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有机统一。党的

群众路线的提出、丰富和发展,正是在我们党创立、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把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并通过实践加以检验、修正、充实和提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

正文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观点就是群众观点。马克思主义之前的英雄史观把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归结为社会的精神层面,主张英雄创造历史。马克思主义则认为,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广大劳动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正因为如此,我们党从一开始就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党的宗旨。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是真理,不仅仅是因为理论推导的严密性、科学性,更重

要的是它已经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所证实。因为坚持和发展了群众

路线,我们党才能自觉地为人民的福祉而奋斗,才能把人民群众团结在自己周围,才

能取得革命的成功,才能使执政基础不断巩固。

群众观点在党领导的各项事业发展实践中,体现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领导路线和工作

路线。群众路线规定了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我们过去搞革命,今天搞建设、搞改革,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一切为了人民是

我们党的根本立场,想问题、做方案、提政策,必须从这个立场出发。比如研究社会

管理问题,不是为了政府部门管理起来方便,不是为了官员创造政绩方便,而是为群

众谋利益,为了给群众更多的方便。

党的群众路线是唯物史观、党的工作方法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有机统一。人民

创造历史是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贯

彻推行党的方针路线,在认识论上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

环过程。实践的主体是人民,从实践中来就是从群众中来。

群众路线也是符合现代管理科学的。不管是管理科学、领导科学,只要称得上真

的科学,就一定要体现群众观点。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相通的。所以毛泽东说马克思主

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党的群众路线的提出、丰富和发展,正是在我们党创立、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并通过实践加以

检验、修正、充实和提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

群众路线的真理性在我们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得到了检验。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党成为执政党的新情况、新要求,面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适时地向全党提出了要继续保持和不断加强我们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思想,并在实践中继续深化对群众路线的认识。1956年,党的八大在正确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政治路线的同时,特别指出了党在执政的条件下,尤其要注意脱离群众的危险,反对形形色色的官僚主义。1957 年,毛泽东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认为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就是我党从来经常说的走群众路线的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理论。但是,在随后的具体实践中,由于党在指导思想上犯有“左”的错误,特别是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使党长期以来形成的走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遭到严重扭曲和破坏,经济建设也出现严重失误。此后,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刘少奇再次重申并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好转。在我们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实践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好,党群关系密切,党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不好,党群关系受到损害,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

群众路线在回答时代课题的实践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社会发展上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群众路线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思想。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因地制宜、尊重群众意愿、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围绕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把实行“包产到户”与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一根本问题区别开来,从而在我国农村改革的关键时刻,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顺利推行奠定了思想基础,拉开了农村改革乃至中国改革的大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推向新阶段。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坚持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围绕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核心和灵魂,把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领导干部的基本行为准则。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把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围绕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新时期坚持群众路线、推动经济发展、加强社会建设、实现党的宏伟奋斗目标的指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长期的执政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群众路线的深刻内涵。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将群众路线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体现了党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一切依靠群众”,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承认不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区别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重要分界线。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一切依靠群众”正是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观点的生动诠释。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率领群众完成自己所承担的历史任务。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同志应当注意,不要靠官,不要靠职位高,不要靠老资格吃饭”,认为真正靠得住的是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切实为人民解决实际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始终强调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需要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的创造性事业。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只有始终心系群众,党才能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经过党执政以来60多年的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当代中国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阔步迈进。但是随着世情、国情已经并在继续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我们党的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也已经并在继续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内外形势仍然极其复杂,社会利益格局分化也日益复杂多样,群众要求社会公平、公正、公开的法治意识不断增强,依法维护个人合法权益、表达个人利

益诉求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不同利益主体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复杂。我们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将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如何应对这些考验,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现实课题。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人民始终是我们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执政之基。只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持久拥护和支持,才能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

只有切实依靠群众,才能不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回顾90年的历史,我们党之所以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挫折中奋起、在逆境中成熟,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认真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使自己始终顺应时代的要求、反映人民的意志,并结合每一阶段的中心任务,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当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相适应的。同时,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就必须主动将自己的活动置于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之下。这是因为作为执政党,我们党的各级干部都掌握着大小不一的公共权力和社会资源,能否运用好手中的权力为人民服务,直接关系到党的政治形象和社会声誉,影响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合法性和稳固性。同时,要不断加强党内监督,发展党内民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人民当家做主,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爱戴和拥护;才能充分表达党员和党组织的意愿、主张,保障党员的权利,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把全党全社会的意志、智慧凝聚起来,在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

只有充分发动群众,才能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群众的事业,其最终受益者是人民群众,建设者也是人民群众。这一事业能不能顺利发展,关键就在于我们党能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关心和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同完成肩负的历史任务结合起来,把群众动员和组织起来。当前,特别是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扎实做好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工作,不断提高群众工作水平。要加强社会管理,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创新形势下社会管理的新局面。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群众的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之间的关系,在维护绝大多数人利益的前提下,通过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不断化解矛盾,把全体人民最广泛地团结起来,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带领人民群众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