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玉林十二五规划

玉林十二五规划

玉林十二五规划
玉林十二五规划

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2月25日玉林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二O一一年二月二十五日

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序言

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玉林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对“十二五”时期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富民强市”新跨越作出重大部署,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科学发展推进“富民强市”新跨越

“十二五”时期是玉林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推进“富民强市”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立足发展基础,牢牢把握机遇,奋力推进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第一章“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重大挑战,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玉林的奋斗目标,作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融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玉-北-福”一体化、强柴兴玉、做大做强做优工业等重大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重大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十一五”时期成为我市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

——经济发展又好又快,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全市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352.60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35.82亿元,年均增长14.4%,高于规划目标2.4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由6429元增加到14574元,年均增长13.3%。财政收入由28.64亿元增加到68.96亿元,年均增长19.2%。与“十五”期末相比,实现“十三个翻番”,即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实际利用外资翻一番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翻两番以上。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实力显著增强。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28.5:34.3:37.2,优化为2010年的20.5:44.5:35.0。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104.4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22.79亿元,年均增长19.8%;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8.6%;工业技改累计投入380亿元,完成技改项目465项。十大园区建设加快推进,五年累计新入园企业664家,全市入园企业达919家。机械、水泥陶瓷、健康、服装皮革、电子信息等五大产业集群总产值由2005年的12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500.8亿元,全市工业化率从1.0提高到1.9。“强柴兴玉”战略成效明显,2010年,玉柴集团销售收入达368.38亿元,实现“再造两个玉柴”的目标。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166.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87.02亿元,年均增长6.1%。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3747个,龙头企业560家,数量居全区首位。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15家。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获国家批复,累计引进台湾农业新品种、新技术220项,建成生产示范基地、现代农业园55个。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1%。现代服务业发展

提速,被列为全国首批“流通领域商贸物流示范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131.1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92.47亿元,年均增长14.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的130.0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07.24亿元,年均增长18.8%。国际会展中心、中药港、宏进农批市场等一批商贸物流设施项目建成投入使用,“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工程”标准化农家店建设累计达1263家。全市公路货运周转量累计完成882.16亿吨公里,是“十五”时期的3.54倍;金融、会展、信息等服务业快速发展;全市旅游总收入由2005年的18.6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50.54亿元,年均增长22%。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城乡一体化建设开局良好。先后实施“爱我玉林,建我家园”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玉-北-福”一体化和县城基础设施大会战、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大会战等三大会战,启动了创建广西园林城市等一批影响全局的基础设施建设。新区建设带动旧城改造,城镇面貌焕然一新。“玉-北-福”一体化框架初步形成。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玉林城区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48平方公里扩大到2010年的56.6平方公里,人口由41万人增加到55万人,城镇化率从2005年的32.33%提高到2010年的38.5%。城市管理不断加强,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实现了由“农民城”向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初步转变。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良好开局,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玉东新区和7个县(市、区)的21个乡镇、村试点工作有效推进;市本级建设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项目91个,累计完成投资43亿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五年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3074公里,实现乡乡镇镇通硬化路目标,通硬化路行政村由42%提高到72%,农民出行条件明显改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统筹城乡发展“四大基础工程”扎实推进,首批6个乡镇13个村土地综合整治试点进展顺利。城乡绿化、城乡清洁、城乡风貌改造三大工程成效显著,城市人均绿地面积、人均居住面积不断提高,城区空气质量达到优良标准,城乡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先后荣获“广西园林城市”、广西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南珠杯”竞赛B类城市特等奖。玉东新区发展成效明显,“低碳玉东,宜居新区”加快发展,窗口示范作用逐步显现,玉柴新区、龙潭新区筹建工作相继启动。

——项目投资成效显著,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十一五”是我市历史上建设重大项目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完成投资最多的时期。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58亿元,是“十五”期间的5.2倍,年均增长36.2%,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0%以上;其中投资额3000万元以上的重大项目1846项,累计完成投资999.2亿元。坚持产业发展优先,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硕果累累。玉柴重机、燕京啤酒、旺旺食品、兴业和北流海螺、玉柴零配件、三环特种陶瓷、玉柴铸造中心一期、容县南方黑芝麻糊扩建等一大批重大项目竣工投产,龙潭再生资源加工园区、华润水泥(陆川)等项目正加快建设,玉柴工业园、玉林经济开发区、龙潭产业园等十大工业园区建设初见成效,五年累计投资完成725亿元。坚持交通发展优先,交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初步形成“通江达海”交通网络,实现乡乡镇镇通硬化路,村村通公路。洛湛铁路和岑兴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玉林-铁山港高速公路、铁路相继开工建设,荔浦至玉林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有效推进。五年累计完成交通基础建设投资103亿元,新增高速公路108公里、一级公路8公里、二级公路358公里。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建成一大批农村道路、水、电、校、医、办、池等基础设施项目,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能源、水利、通信等其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区域合作不断拓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一批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后重获生机。行政体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完成。林权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招商引资、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工作体制机制不

断完善、工作成效显著。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参与“两区一带”开放开发步伐加快。龙潭产业园广西银亿项目建成投产,再生资源加工利用园区开工建设,林浆纸、华电玉林热电联产、重焦沥青及精细化工等一批大型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参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实现重大突破。参与西江经济带建设有效推进,创建广西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市步伐加快,玉林与梧州、贵港、贺州共建的广西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我市开展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成效显著。五年我市共引进项目2268个,合同金额1350亿元;新增外资企业79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额1.73亿美元,年均增长30%。201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4.51亿美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4.2%。成功举办第三至七届中小企业商机博览(中国·玉林)和第一、二届中医药博览会,商机博览平台效应不断扩大,“南方药都”品牌初步打响,会展经济成为区域合作新平台。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全市非公经济主体由2005年的9万多家增加到2010年的13万家以上,非公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83%以上,税收占全市税收的53%。2009年,玉林市被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经济战略专业委员会、全民创业型社会研究中心评为的“中国创业之城”。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明显优化。万元GDP能耗由2005年的1.512吨标准煤下降到2010年的1.2吨标准煤,年均下降4.51%。五年来,全市共削减化学需氧量8.13万吨,削减二氧化硫2.70万吨,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市和各县(市、区)污水处理设施全面建成,全市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由2005年的30%提高到8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51.11%提高到80%。建立了大容山、天堂山两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全市共新建沼气池7.32万座,大中型沼气工程12处;累计完成植树造林面积110.61万亩,退耕还林26.4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54.2%提高到2010年的59.03%,玉林市获“广西绿化模范城市”、北流市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市)”、容县获“广西绿化模范县”称号。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市主要河流水质达到Ⅲ类标准,部分河段达到Ⅱ类标准,基本达到功能区要求;全市主要区域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要求的二级标准;玉林市区环境功能噪声相关区域保持在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优良水平;在全国城市综合整治考核中,我市排名从2006年的全区第7名上升到第5位,全市环境从全区中等水平提升到中上水平。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全市各级财政在社会事业、就业保障等领域的投入累计达231.77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5倍。深入实施“科教兴玉”战略,自主创新进一步加强。2010年,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9.15%。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提前一年实现“两基”达标,“两基”工作进一步巩固提高,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和建设成绩显著,完成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工程、农村初中改造工程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教育建设项目1717个,争取上级专项资金7.6亿元,建设面积81.6万平方米,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大大改善;义务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00%,中等职业教育继续保持全区领先地位。文体事业迅速发展,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大幅提高;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项目31个,方便了159.5万名农民学习科学知识和农业实用技术。公共卫生建设得到加强,建立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三网”框架;完成中央投资县(市、区)、乡(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共181个,总投资额16524万元,解决108.6万人的就医难问题。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2.53%。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成功承办了广西第十一届运动会、广西第十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田径预选赛暨2009年全国田径(男子)锦标赛等全国、全区性重大赛事。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成效显著,建立了2个自治区级、5个市级人才小高地。全市取得科技成果243项,其中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28项,“感光型杂交稻

不育系及组合研究与中熟晚籼新组合博优64的选育”项目获得2009年度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提质提速,玉州区、北流市荣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覆盖面稳步扩大。2010年,全市新农保试点参保率达63.29%,新农合参合率达92.53%;城镇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乡困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制度,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5年累计建设五保村151个。大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廉租住房建设,住房保障工作走在全区前列。5年累计开工建设廉租住房4211套,新增租赁补贴5138户;农村危房改造开工率达100%。坚持每年开展为民办实事工作,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42元,年均增长16.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302元,年均增长15.6%。农村贫困人口由2005年的33.4万人减少到2010年末的23.8万人,年均递减10.5%。就业规模不断扩大,5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9.2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3.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平安创建和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推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和谐建设在基层活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全民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推进。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工作取得新成绩。政务、村务、厂务公开深入推进。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不断加强。平安创建取得新成效。认真做好信访和调解工作,“大排查、大接访、大调解、大防控”活动有效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不断健全,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全市社会持续和谐稳定。

政府自身建设迈出新步伐,机关效能建设成绩显著,政府依法行政水平新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取得新成效,“一站式”电子政务新模式获第四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中国玉林”政府门户网站获“中国地方网站创新品牌奖”,先后荣获“浙商投资(中国)最佳城市”、“中国粤商最佳投资城市”、“中国创业之城”称号。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战胜重重困难、取得新突破、实现大发展的五年,是发展速度最快、效益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是各项事业不断进步、民生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五年。经过“十一五”的发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为加快“富民强市”步伐、与全国全区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专栏1 玉林市“十一五”时期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主要指标

2005年

规划目标

实现情况

2010年

年均增长

2010年

比2005年翻番

年均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352.60

634

12

835.82

1.25

14.4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6429

10144

10.87

14574

1.18

13.3

财政收入(亿元)

28.64

58

15

68.96

1.27

19.2

工业增加值(亿元)

104.41

322.79

1.63

19.8

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131.19

292.47

1.16

14.4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亿元)6

37.74

2.65

44.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131.31

264.29

15

615.56

2.23

36.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30.01

229

12

307.24

1.24

18.8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0.1277

0.2569

15

0.4985

1.96

31.3

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亿元) 310.07

769.57

1.31

19.9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亿元) 157.96

397.18

1.33

20.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8297

11103

6.05

17642

1.09

16.3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2573

3363

5.5

5302

1.04

15.6

技术改造投资(亿元)

20.88

204.33

3.29

57.8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3.69

6.5

12

4.51

0.29

4.2

出口总额(亿美元)

2.59

11

3.16

0.28

4.0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5.4

85

0.3

95.27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7.82

5.89

-5.5

5.89

-5.5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万吨)8.73

6.55

-5.6

6.55

-5.6

森林覆盖率%

54.2

56.49

0.085

59.03

0.18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11.1

70

92.53

城镇化率%

32.33

42

38.5

人口自然增长率‰

7.85

10.92

9.13

9.87

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30

60以上

80

城市绿地覆盖率(%)

23

33

32.26

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44.63

49以上

0.874

49.15

0.904

注: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绝对数按当年价计算,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第二章“十二五”时期进入“富民强市”跨越发展新阶段

“十一五”期末,玉林已经处于工业化初期后半阶段,“十二五”时期将跨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从发展经济学理论和各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即将进入加速增长阶段,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将带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十二五”时期,我市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际国内环境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有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和广西桂东承接产业

转移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自治区出台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条例,为我市参与开放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和市场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经过撤地设市十多年尤其是“十一五”时期的加快发展,我市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城市集聚辐射能力大幅度提升。我市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社会加快转型,工业化将跨入中期阶段,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经济社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我市完全有条件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富民强市”新跨越。

同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我市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后发展欠发达的基本市情没有根本改变;全市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还不高,产业结构还够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发展方式粗放,资源环境压力较大;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任务还比较艰巨,政府自身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区域竞争加剧,发展环境较为复杂,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难度加大。

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发展环境和基本市情,科学判断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赶超意识,凝聚全市力量,奋力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第三章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综合考虑我市“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基础、规划背景,提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富民强市”新跨越,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积极参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推进改革攻坚,扩大开放合作,促进创新创业,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加快建设广西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商贸物流基地、特色农业基地,泛北部湾中小企业名城和创业宜居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创建广西非公经济示范市、现代农业示范市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富民强市”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与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相统一,顺应了全市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愿景相一致,与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玉林的奋斗目标一脉相承,是我市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富民”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高速度、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社会保障,让全市人民尽快过上更加富裕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强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壮大经济总量,持续提升发展质量,努力提高全市综合实力、创新能力、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富民强市”新跨越的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壮大经济总量和提升发展质量作为中心任务。发展是解决我市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增强投资、消费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协调拉动作用,保持和扩大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坚持总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统一,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坚持把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增长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坚持把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作为工作重点。坚持工业化城镇化主导方向和核心战略,优先发展产业、交通,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实施强柴兴玉、做大做强做优工业等重大决策部署,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商贸流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跨越式发展。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壮大各类人才队伍,着力推动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创业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促进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城乡社会管理水平,使发展成果更大程度惠及民生。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坚定不移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参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和泛珠三角经济协作,扩大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不断提高全市经济市场化、国际化水平。

第二节主要目标

按照与自治区对玉林发展提出的目标任务紧密衔接、与到2015年达到全区平均水平、到2020年实现“富民强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有利条件和约束因素,今后五年玉林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规模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力争“十二五”期末实现翻一番;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到2015年,实现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发展方式明显转变。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千亿元、百亿元产业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目标全面实现,投资结构更加优化。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提高6.4个和3个百分点。城镇化率、工业率分别提高11.5个和2.1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统筹城乡实现“五年大发展”目标,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取得明显成效,城乡居民收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显著缩小。玉东新区、龙潭新区、玉柴新区建设取得新突破,“玉-北-福”一体化基本形成,新机制、新经济、新城乡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科教投入不断加大,科技教育发展明显加快。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提高8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18个百分点。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2个百分点。

——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按自治区下达指标执行。森林蓄积量增加125万立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1%,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耕地保有量保持在423万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147吨/万元,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45。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围绕“中心城区绕城高速公路贯通、县县通高速公路、干线公路提档升级、农村公路联网加密、城乡公交逐步一体化”的目标,加快构建城乡衔接、内外畅通、路港联运、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通江达海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能源、水利、市政、物流、信息、环保、工业园区等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健全,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有较大提升。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人民生活全面改善。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自治区下达指标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和13%。城镇新增就业14.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3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5%。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公共服务更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人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区域合作水平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财税金融、要素价格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行政效率明显提高,创新创业形成新局面,非公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大幅增加。参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和西江经济带、广西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方位开放合作水平有较大提高。

专栏2 玉林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2010年

2015年

年均增长(%)

五年累计

属性

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835.82

1400

10

预期性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14574

22420

9

预期性

财政收入(亿元)

68.96

140

15

预期性

其中: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36.84

80.8

17

预期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615.56

1530

20

5400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307.2

618

15

预期性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4.51

9.08

15

预期性

出口总额(亿美元)

3.16

6.35

15

预期性

工业增加值比重(%)

38.6

45

预期性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35

38

预期性

城镇化率(%)

38.5

50

预期性

科技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85

93

约束性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69

87

预期性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0.8

2.2

预期性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3

预期性

资源环境

耕地保有量(万亩)

423

423

约束性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210

吨/万元

147

吨/万元

约束性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0.42

0.45

约束性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按自

治区

分解

下达

任务

约束性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约束性

化学需氧量排放减少(%)

约束性

二氧化硫排放减少(%)

约束性

氨氮排放减少(%)

约束性

氮氧化物排放减少(%)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59.03

61

约束性

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

0.246

0.258

约束性

人民生活

总人口(万人)

控制在自治区下达指标以内

约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4.3

5

预期性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9.2]

3.27

14.7

预期性

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万人)26.45

33

约束性

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

90

95

约束性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万套)

[0.6748]

7

约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7642

28400

10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5302

9760

13

预期性

注: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绝对数按2010年价格计算,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为五年累计数;城乡三项医疗保险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第二篇统筹城乡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五个统筹”的一个重要方面。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事关玉林长远发展的战略。要把统筹城乡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着力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障碍,全面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城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科学发展。要坚持工业化、城镇化主导方向和核心战略不动摇,以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三个集中为核心,以规划建设、产业布局、就业和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政策措施等六个一体化为主要内容,以市场化为动力,以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进一步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共同富裕,实现统筹城乡“五年大发展”目标,在广西率先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

专栏3 玉林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中期目标(2010-2015年)

到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财政收入翻一番以上,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和13%以上,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土地规模经营率达

40%,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显著缩小,城乡居民的整体素质以及社会和谐度明显提高。全民创业、岭南都会、森林城市三大优势进一步凸显,玉东新区、玉柴新区、龙潭新区建设步伐加快,玉-北-福一体化基本形成,新体制改革、新经济发展、新城乡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第四章加快推进“三个集中”

第一节积极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

抓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布局,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发展,增强产业密集度,形成集聚效应,促进新型工业化。坚持“品牌引领、集聚发展”,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发展,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做大做强产业支撑。高起点、高标准抓好园区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的编制,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采取“一园多区”和“工业房地产”等模式,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工业园区,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建立完善工业集中发展引导机制,整合全市现有工业园区,进一步促进工业向园区集聚,形成产业规模效应。大力实施“强柴兴玉”战略,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做强做大玉柴、三环、玉药等品牌企业,拓展和延伸产业链,辐射和带动全市工业发展。坚持全民创新创业,加快发展非公经济,建设泛北部湾中小企业名城。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建设生态园区。大力发展商贸、交通、物流、金融、会展和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节稳妥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

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根据实际放宽外来人口落户城镇条件,逐步把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引导农村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建立完善城镇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使落户城镇的农民在住房、教育、社会保障、服兵役、抚恤优待等方面享有与当地居民同等的权利,形成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新机制。加强农村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各级劳动市场,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完善农民培训工作机制,提高培训的实用性、有效性和针对性,使农村大部分下一代劳动者成为有素质、有技能、有专长的现代产业工人或服务业从业人员,有能力在城镇安家立业。2015年,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比重达58%,居委会占村级行政单位比重达7.4%。

第三节大力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积极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促进农业产业化。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严格农村宅基地管理,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在保证不损害农民承包户合法权益前提下,鼓励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积极推进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养大户集中,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与服务,建立7个县(市、区)和玉东新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实施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登记、备案等制度,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确保土地规范流转。开展以“村组整体征收、整体拆迁;村民整体安置、整体转城;农村集中土地征转分离、先征后转”为核心内容的“征转分离”试点工作,做到征收、安置、发展同步推进,实现“村组变社区、农民变市民、村民变股民、集体变国有”的转变。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积极创建广西现代农业示范市。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生态旅游观光业和现代农业物流业,鼓励农民成为“新型产业工人”,稳步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