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体基本常识整理

文体基本常识整理

文体基本常识整理
文体基本常识整理

文体基本常识整理

识记基本文体常识

1、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2、常见的文章体裁:一般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说明文四大类;按表达方式可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3、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借物喻人、寓理于事、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寄情于事。

记叙文文体知识

识记、理解记叙文体常识

1、概念作者主要运用记叙、描写两种表达方式进行叙事、写人、写景状物,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道德风尚、揭示人生哲理和社会本质、反映自然规律等所作的文章。

2、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4、角度直接(正面)、间接(侧面)。

5、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6、段落层次。

7、中心思想。

8、描写对象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9、描写方法外貌(肖像)、语言(对话、独白)、神态(神情)、动作(行动)、心理。

10、记叙线索叙事线索、抒情线索。

11、剪裁详写、略写。

阅读方法与技巧

(一)理解概念

1、表达方式主要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渗透其中。

记叙体现在事件的叙述中,揭示事理,反映人物思想性格。

描写体现在人物或环境的描摹中,表现人物形象、渲染气氛、衬托情感、推动情节发展。抒情体现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感悟、体验而表达出的喜、怒、哀、愁等爱憎感情,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之别。

说明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个别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说明,使记叙内容更详尽充实。

议论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人物形象、事件所内含的意义进行哲理性分析表述,深化文章主题。

2、记叙范围主要是叙述事件、刻画人物形象、描写自然景物和社会面貌。

3、记叙主题主要包括人物的思想性格、道德风尚、自然规律、人生哲理、社会本质意义。(二)辨析要素、人称、角度、顺序、线索。

人物一般把握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及次要人物的衬托作用。

事件的起因在掌握主要事件的基础上以“为什么发生这件事”示问解答。

事件的经过一般是主要事件的具体化,以“发生了什么事”示问解答。

事件的结果事件的结束,以“这件事最后怎么样”示问解答。

2、角度站在作者或文章内容中出现的人物的方位上予以辨析。

直接(正面)直入正题,以当事人的身份描述人物或事件。

间接(侧面)以第三者的身份对人物或事件进行描述。

3、顺序按照叙事的先后过程,予以确定。

顺叙以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一一直叙,先始后终的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

倒叙以回忆的形式,先叙述发生过的时间或事件的结果,然后承接上文,再叙述正在发生的事件或事件的起因。

插叙在顺叙事件的过程中,中间插入与正文事件密切相关的内容,对正文内容作出必要的补充。

4、线索行文中,串联起各个事件或贯穿全文始终的事物或作者的情感。

物线在文中多次提及或重复出现的事物。

情线作者在叙事过程中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及其变化。

如何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把握记叙文的中心要特别注意文章的开头、结尾和过渡。开头、结尾的文字往往能够点明文章的中心或者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意义,从表达方式上看多是抒情和议论的句段。另外,记叙文中过渡段也是不可忽视的。这些过渡段绝大多数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过渡自然,浑然一体。同时,过渡段往往既是对上文的小结,点明主要内容,又是对下文的提示。

归纳中心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注意题目的提示。一般说题目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不少文章的题目与中心意思有密切的联系,甚至就是中心意思的高度浓缩。(2)抓住重点语段。文章的每一个段落都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其中的重点段往往比较明确地揭示了中心。这样的段落多在开头或结尾,也有的放在文章中间。

(3)注意议论、抒情等揭示中心的语句。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在写人叙事中,作者往往要流露出喜怒哀乐的情感,要表明自己爱憎好恶的态度及情感,这种态度大多可从议论、抒情的语句中显示出来。(4)有些文章要注意弄清时代背景。对于那些内容较深,有时代距离的文章,归纳中心时,要适当联系时代背景,弄清时代与人物或事件的关系后,才能正确归纳中心。

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按时间先后和情节发展变化划分。这种情况常有提示性词语出现。2、按叙述的空间或地点的转换划分。3、按材料的性质划分。4、按作者的认识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划分。5、按人物活动划分。写一个人的几个活动片断及写几个人物的文章,可用这种方法。当然,有的记叙文的段落常常是以一种方式为主,同时还兼有另一种方式。

段意(层意)归纳的几种方法:1、摘句法:即摘录这一段(层)中最能表现中心的语句。(首括句、结尾句、中心句)2、缩句法:可将能表现段意(层意)的长句压缩成短句。3、结合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意思结合起来归纳。4、择要法:在若干层意思中,可选

阅读记叙文需要注意的几点:写人的文章主要分析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神态等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主题。记事的文章要弄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它体现的中心思想。以写景为主的文章主要是借景抒情,在分析时要注意:(1)写景层次、景物特点、写景顺序、情景交融(2)想像、联想、各类修辞手法的运用。借物抒情的文章主要是通过对某物的外形、内在特点的描绘,运用联想、类比、衬托来歌颂(也有少数批判)与之有关的人物的内在精神特征,往往采用象征手法,多有议论、抒情,且常为篇末点题。分析这类文章要注意:(1)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2)这种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是以文中的哪类物的形象的描写作为载体的,这类物的形象的描写的何种特点;(3)想象、联想、象征写法的运用

小说文体知识识记

一、识记、理解小说常识及方法运用

1、概念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为中心,叙述具体的故事情节为线索,描叙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为依托,揭示人物思想性格,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

2、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人物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情节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

描写中对于人物描写(包括对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神态的描写)的作用分析要侧重其表现出来的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而环境描写则要注意分析其对烘托人物和中心的作用。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常用来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渲染某种氛围,暗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文章的中心等。社会环境描写常用来反映人物活动的场所、风土人情、社会背景、历史背景以及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状况,为表达中心服务。

散文知识识记

一、识记、理解散文常识及方法运用

(一)明确概念

作者运用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或自然景观,深入挖掘其中的真谛、哲理,真挚表达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如何把握散文的写作对象?

散文的写作对象主要包括社会生活中的人、事和自然景观。

人物主要通过对典型人物形象的细腻刻画,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表现作者真挚的感情。

事件通过叙写具体生动的生活事件,深刻揭示生活意义、人生哲理,表现作者深挚的情感。

自然通过细致描写自然景观,突出景物特点,揭示其内在规律和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人生理想或情感意志

如何理解表现手法的作用?

象征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

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主要特征。

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借物喻人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

寓理于事叙述事件,揭示其中的内在哲理。

运用典故借用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中的相关事实或词句,简练叙述内容,集中表现作者情感。

融情于事把丰富的思想感情融会到具体事件的叙述中,使情感得以更充分的表露。如何体会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社会、人生或自然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①把握对象即紧扣作者所采用的材料,包括人物、事件、自然景象等。

②把握特点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事件的内在意义、自然的特征规律等。

③把握线索

叙事线索事件的来龙去脉;作者的见闻感受。

抒情线索作者的思想感情;某一具体事物等。

④把握意义即深入理解蕴涵材料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人生哲理、自然规律等主题意义。

如何辨析散文语言的表达作用?

①掌握散文语言的特点。

质朴、自然;生动、形象;深刻、隽永;具体、详尽等。

②联系内容,深入发掘。

说明文体知识识记

识记、理解说明文体常识及方法运用

1、对象特征

事物说明内容中的形容词性修饰语句。

解题模式:指出说明方法+自身作用+说明了(中心句)

下定义简明扼要科学地揭示了说明对象的概念性内容。

举例子举了。。。事例具体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列数据具体准确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特征。

作比较把。。。和。。。进行比较,更鲜明地突出事物特征。

分类别对事物的各个方面逐一说明,使事物特征揭示得更分明具体,全面有条理。

作诠释对事物进行解释说明,更详尽充分的说明事物特征。

画图表用图表形式说明事物,更浅显、明了的突出事物特征,使人一目了然。

摹状貌对事物进行多角度的描摹,具体形象地说明事物特征。

3、说明语言

平实型多使用表示估计、程度、范围等限制副词准确严密的说明事物特征。

解题模式:解释词义+分析句意+表达效果+语言特征

生动型多使用修辞,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特征。

解题模式:指出所使用的修辞+生动形象的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4、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从古到今,按时间的发展变化说明事物各个阶段的特征。程序也属于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确定立足点,以地理位置的转移说明事物在不同空间方位的特征。

逻辑顺序揭示事物内在原理,从概括到具体、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局、从主要到次要等不同角度说明事物特征。

议论文体知识识记

识记、理解议论文体常识。

1、概念作者针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某些现象、问题,所表达观点、看法、评价、见解或所提出的意见、号召等,并运用议论为主的表达方式,进行事实分析或道理分析,加以证明的一种文体。

2、论点作者的观点,回答“证明什么”的问题。

中心论点统领全文论述内容的观点。

分论点中心论点的延伸、深化,证明中心论点某一方面问题的观点。

3、论据证明论点的依据或材料,回答“用什么证明”的问题。

事实论据一般事实、史实、数据等。

道理论据名言警句、科学公理、民间熟语、定理、定论等。

4、论证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或方法,回答“怎样证明”的问题。

摆事实运用事实论据证明论点。

讲道理运用道理论据证明论点或直接分析事理。

5、论证角度

正面论证运用具有积极意义的正面事实或理论证明论点。

反面论证运用具有消极意义的反面事实或理论证明论点

6、论证结构

分析问题(本论)紧扣中心论点,挖掘现象本质,深入问题核心,摆事实、讲道理,进行严谨充分的论证。

解决问题(结论)归结全文内容,深化中心论点,提出呼吁、号召。

7、论证方式

立论作者针对社会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现象,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

驳论通过驳斥错误、荒谬、消极的观点、依据或论证过程,树立自己正确、积极的观点。

如何确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文章答案文章找

从段落位置找按开头、结尾、文中次序,在相应段落找出明确表达作者观点,且带有“可见、这样、综上所述”等标志性词语的归结性语句。

从结构角度找按总分式结构提示,“总分总”、“总分”结构,中心论点一般出现在文章开头;“分总分”结构,中心论点一般出现在文中的过渡性文句;“分总”结构,中心论点则一般是文章结尾的归结性文句。

从论述内容找中心论点就是概述全文论述内容的文句。

归纳概括

压缩、组合分论点。

如何概括事实论据?

紧扣论点,从具体论述内容中,按“某人做某事”的形式,挑拣关键语句予以归纳。

如何把握论证方法?

单纯的摆事实或讲道理,论证方法则为举例论证(事实论证、例证);道理论证。

从正、反两方面摆事实,论证方法则为正反对比论证(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

从正、反两方面讲道理,论证方法只为对比论证。

运用比喻修辞论述内容,论证方法则为比喻论证(喻证)。

引用名言警句论述内容,论证方法则为引用论证(引证)。

怎样解决关于论证顺序的问题?

从论述内容所关涉的论据范围(古今中外、人物称誉)或论证角度等方面进行分析。

长江联合92G78SxHevaK

初中语文常见文体知识

初中语文常见文体知识 识记基本文体常识 1、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2、常见的文章体裁:一般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说明文五大类;按表达方式可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3、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借物喻人、寓理于事、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寄情于事。 记叙文 一、记叙文体常识 1、概念作者主要运用记叙、描写两种表达方式进行叙事、写人、写景状物,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道德风尚、揭示人生哲理和社会本质、反映自然规律等所作的文章。 2、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4、角度直接(正面)、间接(侧面)。 5、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6、段落层次。 7、中心思想。

8、描写对象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9、描写方法外貌(肖像)、语言(对话、独白)、神态(神情)、动作(行动)、心理。 10、记叙线索叙事线索、抒情线索。 11、剪裁详写、略写。 二、阅读方法与技巧 (一)理解概念 1、表达方式主要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渗透其中。 记叙体现在事件的叙述中,揭示事理,反映人物思想性格。 描写体现在人物或环境的描摹中,表现人物形象、渲染气氛、衬托情感、推动情节发展。 抒情体现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感悟、体验而表达出的喜、怒、哀、愁等爱憎感情,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之别。 说明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个别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说明,使记叙内容更详尽充实。议论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人物形象、事件所内含的意义进行哲理性分析表述,深化文章主题。 2、记叙范围主要是叙述事件、刻画人物形象、描写自然景物和社会面貌。

文章体裁分类文体常识及写作手法(整理)

文章体裁及文体常识 第一章文章体裁及文体常识综述 文体分为文章体裁和文学体裁。 文章体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演讲稿。 文学体裁:诗歌、小说、戏剧、散文。 (一)有塑造形象的是文学作品:四大类 一、诗歌:诗、词、曲、民谣等。 二、散文:描写出对社会、人生、自然界的特殊感悟。 三、小说: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四、戏剧:指剧本、戏剧文学、电影文学(神话、传说、寓言、童话、民间故事等可列入小说类) (二)没有塑造形象的是一般实用文章:四大类 一、记叙文: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传记、记人叙事。 二、说明文:说明具体事物或事理,介绍科技知识、地理状况等。 三、议论文:对人或事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张、看法或批驳对方观点。有时评、社论、按语、杂文及观后感、读后感等。 四:应用文:固定格式、固定用途、专门对象。书信、通知、启事、调查报告、借条、申请书等。 (三)写作手法 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 (四)表达方式 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 (五)修辞手法: 就是修辞格的运用,常见的修辞格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以上8种为大纲规定必须掌握的修辞格),以及反复、双关、反语、引用、对比、衬托(映衬)、顶针(顶真、连珠)、移用、通感、婉曲、回文、呼告、互文等。

文体知识一览表

诗歌知识点一览表诗歌与小说、戏剧、散文合称四大文学体裁 分类 以表达方式 为分类标准 抒情诗――《沁园春·雪》、《有的人》、《周总理、你在哪里》 叙事诗――《木兰诗》《卖炭翁》 以 诗 歌 体 裁 为 分 类 标 准 古 代 诗 歌 近 体 诗 绝句 特点――每首四句,一般双句押韵,有的首句入韵. 分类五言绝句.特点,每句五字. 七言绝句.特点,每句七字. 律诗 特点――每首八句,两句一联,中间两句必须对仗,押韵同句。 分 类 五言律诗。特点,每句五字。 七言律诗。特点,每句七字。 词又称长短句。特点略,如《忆江南》 古诗(古体诗、古风)字句较自由,如:《敕勒歌》、《木兰诗》、《卖炭翁》。 新诗 自由诗,如《有的人》。自由诗有的押韵(不一定一韵到底,可中途换韵。 散文诗:形式是散文,但有诗的意境,如《海燕》 押韵押韵:有相同或相近的韵母。有些古诗现在读来不押韵的,是因为古今语音不同。 节拍 即节奏:格律诗一般以音节为单位。五言诗为二、三顿,后“三”又可根据意义分为二、 一顿或一、二顿。例“白发――三千――丈”、“润物――细――无声”;七言诗为二五 顿,后“五”亦可如上分,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 鸭――先知”。(现代诗的节拍一般不固定) 记叙文知识点一览表 特点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综合其它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通过描述人物、事件及状物、写景来表达一定的中心。 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有时六要素不一定都出现,某些要素是可以省略的。 分类侧重写人的记叙文,以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为主,如,《背影》。侧重记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为重点,如《一面》。侧重绘景的记叙文,以描绘景物寄托情怀为主,如《春》。 侧重状物的记叙文,以状物为主,借象征抒怀,如《白杨礼赞》。 顺序顺叙:1、以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记叙,如《一面》。2、以事物或观察的空间顺序记叙,如《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作用:脉络清楚,条理分明。 倒叙:先写结局,再追述顺序叙述事情经过,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插叙:暂时中断中心事件的叙述,插入相关的另一事情的叙述,如《同志的信任》。 作用:对缘由做补充,对人物做介绍。 方法叙述:对事情原委、始末作直接的介绍、说明和交待,基本表达方式 描写:对人、事、物、景作 具体、形象的刻画 人物描写肖象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景物描写交待环境烘托气氛表现心理抒发感情 细节描写具体生动 夹叙夹议:叙述或描写中穿插分析或评论。 抒情:对感受和感情的抒发、表达。直接抒情,直接抒发歌人或作者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通过记叙、描写、或议论来抒发感情。 说明文知识点一览 特点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兼用叙述、描写、议论。以解说或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构造、功用、类别等或物理的含义、特点、演变等为主要内容。以客观、准确为基本要求,一般不表示作者的感情倾向。 分类按说明对象分 事物说明文:解释、介绍实体性事物,如《中国石拱桥》。 事理说明文:解释、说明抽象性事物,如《死海不死》。 按写作方法分 介绍性说明文:一般是介绍实体(建筑、用品等)事物,《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描述性说明文:说明与描述结合,形象具体地说明事物,具有一定的文艺色彩,如《看云识天气》。 记述性说明文:说明结合记述,常用以说明事物的发展或生产操作过程《缩微图书》 阐释性说明文:说明结合议论,阐释抽象的事理,《沙漠进军》。 按功用范围分 一般说明文:说明一般事物或事理的说明文,如《统筹方法》 科技说明文:说明文科技产品或高新科技知识的说明文,如《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 应用说明文:以说明书、简介、规则、为主要样式的说明文,如《从宜宾到重庆》。

各种文体常识

各种文体常识 一、记叙文 1、记叙就是记载、 叙述我们在生活中看到、 听到、 经历过、 接触过的一些人物和事件。 记叙人物和事件,必须掌握四个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 2、记叙文主要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具体地说, 描写、抒情等手段记叙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及其发展过程, 思想、 抒发作者的某种感情的文章。 中学阶段, 为了教学的方便, 报告文学、游记、日 记、人物传记、回忆录、书信、寓言、童话、小说等,都划归到记叙文 教学中。 3、记叙文常见的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记叙,就是记载和叙述人物的 经历、活动以及事物发展变化的经过;描写,就是以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作细致 入微的描绘, 给人以真切的感受; 抒情, 就是抒发、 表达自己的感情; 议论,就是讲述道理, 也就是作者通过对事物、 事件的评论, 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记叙和描写是记叙文常见 的表达方式, 记叙和描写的结合, 是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记叙是通过一般的述说和交代, 把人物或事件及其相互关系变化介绍给读者,使读者对事物的发展和全貌有一个清晰的了 解;描写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人物、事件、景物存在与变化的具体状 态作精细的描绘,造成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 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记叙文如果缺少描写,就会平淡苍白,主题不突出,形象不鲜明,情 节不感人。 当然, 描写要恰当, 为中心服务。 所谓恰当, 即突出特征, 符合身份, 写出变化。 4、记叙文的特点: 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 综合其它表达方式, 以记人、 叙事、 写景、 状物为主要内容;通过描述人物、时间及写景、状物来表达一定的中心。 5、记叙文的分类 从写作内容与方式看,可分为两类:简单的记叙文和复杂的记叙文。 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四类: 1 .写人的记叙文:侧重写人的记叙文,以人物的外 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为主,如《背影》。 2 .叙事的记叙文:侧重记事的记叙文,以 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为重点,如《一面》。 重绘景的记叙文,以描绘景物、寄托情怀为主,如《春》。 记叙文,以状物为主,借象 征抒怀,如《白杨礼赞》。 6、记叙文的范畴 古代的记、传、序、表、志等,现代的消息、通讯、简报、 游记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新闻属于记叙文范畴,这种文体广义的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狭义的专指消 息。指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 新闻种类较多,有动态消息、典型消息、评论消息、综合消息、社会新闻、文教新闻、 国际新闻等。 新闻的特点:真实性,针对性,时效性。概括为六个字是:真、实、强、短、快、活。 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发展、结果)。 它是借助叙述、 用以 表现作者的 常常把消 息、 通讯、 特写、 3 .写景的记叙文 (即散文 ):侧 4.状物的记叙文:侧重状物的 新闻特写、传记、回忆录、

(完整版)说明文文体知识系统归纳

说明文文体知识系统归纳 设计教师:林广岩 一、概念 说明 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 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 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 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说 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 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二、分类 1 2、况的不同 三、1、抓住文体,弄清说明对象 (1) 一般是说明事物的,如《松 鼠》。《北京的立交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等;而标题是抽象名词的,一般用“......方法”作标题 多是事理性的说明文,如《统筹方法》。 (2) ,往往是说明事物的发展过 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

程、操作过程或事理的,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向沙漠进军》等。 (3) 常常是解释原因,说明事理的,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2、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抓住特征才能说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 四、说明顺序:有条有理地说明,才能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 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如《故宫博物院》)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如《大自然的

各类文体知识一览

各类文体知识一览 一、记叙文 1.特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 2.分类: 侧重写人的记叙文,以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为主侧重记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与结果为重点侧重绘景的记叙文,以描绘景物寄托情怀为主侧重状物的记叙文,以状物为主,借象征抒怀的记叙文。 3、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4.表达方式: (1)种类: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记叙文中一般都要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而叙述与描写就是不可以缺少的。 (2)正确辨别: A、描写:就是对事物、事件与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a、从对象分:*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 人物描写方法:*“肖像(外貌、神态、衣着)*心理*语言*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对某些细小的举止、行为或细微的事件、细小的景物片断作仔细的描绘)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与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衬托人物的心情;渲染或创设一种氛围;交代季节、时令等;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就是为了交代人物性格形成与故事发生的时代大背景。 b、从描写角度(方式)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也叫直接或间接描写) B、记叙:主要交代事实,把人物与事件概括介绍给读者与写出人物活动、发展、变化过程。 C、抒情:在记叙的基础上抒发作者难以抑制的感情。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等) D、议论: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直接发表自己的见解。 E.说明:就是记叙的一种补充,用来解释记叙文中需要加以说明的部分。 (3)体会不同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 叙述就是为了交代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的前因后果 描写就是为了生动表现人物或交代背景与衬托人物心情 抒情就是更好的表达作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议论能起到点明主题的作用 5.线索: 线索,就就是贯穿整篇文章的情节发展与思想感情发展的路线。 文章线索的安排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作用:就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与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6.记叙的人称: 第一人称“我”,好处就是亲切自然,真实可信

初中语文常见文体知识精编版

初中语文常见文体知识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初中语文常见文体知识 识记基本文体常识 1、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2、常见的文章体裁:一般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说明文五大类;按表达方式可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3、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借物喻人、寓理于事、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寄情于事。 记叙文 一、记叙文体常识 1、概念作者主要运用记叙、描写两种表达方式进行叙事、写人、写景状物,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道德风尚、揭示人生哲理和社会本质、反映自然规律等所作的文章。 2、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4、角度直接(正面)、间接(侧面)。 5、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6、段落层次。 7、中心思想。 8、描写对象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9、描写方法外貌(肖像)、语言(对话、独白)、神态(神情)、动作(行动)、心理。 10、记叙线索叙事线索、抒情线索。 11、剪裁详写、略写。 二、阅读方法与技巧 (一)理解概念 1、表达方式主要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渗透其中。 记叙体现在事件的叙述中,揭示事理,反映人物思想性格。 描写体现在人物或环境的描摹中,表现人物形象、渲染气氛、衬托情感、推动情节发展。 抒情体现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感悟、体验而表达出的喜、怒、哀、愁等爱憎感情,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之别。 说明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个别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说明,使记叙内容更详尽充实。

高中语文基本文体知识识记

高中语文基本文体知识识记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对偶、反语 三、表现手法、写作方法:象征、联想、想像、烘托、反衬、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物喻人、寓理于事、寄情于事、借物喻理、状物抒情、、情景交融、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欲扬先抑、以小见大、虚实结合、以静衬动、动静结合。 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四、记叙文 1、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议论文 1、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2、议论文三要素: 1、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2、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3、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 3、议论文结构 1、引论:提出问题2、本论:分析问题3、结论:解决问题 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4、论据类型: 道理论据(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5、常见论证方法: 1、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2、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 6、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答题方式:本文(段)的论点是,这里所列举的……属(事实或道理)论据,是为了从(反面或正面)证明这个论点…… 7、辨识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2、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文体基本常识整理

文体基本常识整理 识记基本文体常识 1、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2、常见的文章体裁:一般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说明文四大类;按表达方式可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3、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借物喻人、寓理于事、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寄情于事。 记叙文文体知识 识记、理解记叙文体常识 1、概念作者主要运用记叙、描写两种表达方式进行叙事、写人、写景状物,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道德风尚、揭示人生哲理和社会本质、反映自然规律等所作的文章。 2、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4、角度直接(正面)、间接(侧面)。 5、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6、段落层次。 7、中心思想。 8、描写对象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9、描写方法外貌(肖像)、语言(对话、独白)、神态(神情)、动作(行动)、心理。 10、记叙线索叙事线索、抒情线索。 11、剪裁详写、略写。 阅读方法与技巧 (一)理解概念 1、表达方式主要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渗透其中。 记叙体现在事件的叙述中,揭示事理,反映人物思想性格。 描写体现在人物或环境的描摹中,表现人物形象、渲染气氛、衬托情感、推动情节发展。抒情体现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感悟、体验而表达出的喜、怒、哀、愁等爱憎感情,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之别。 说明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个别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说明,使记叙内容更详尽充实。 议论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人物形象、事件所内含的意义进行哲理性分析表述,深化文章主题。 2、记叙范围主要是叙述事件、刻画人物形象、描写自然景物和社会面貌。 3、记叙主题主要包括人物的思想性格、道德风尚、自然规律、人生哲理、社会本质意义。(二)辨析要素、人称、角度、顺序、线索。

古代文体知识

中国古代文体常识 文体,文章的体裁。不同体裁的文章,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各具特色。 对文体的研究: 曹丕的《典论·论文》和陆机的《文赋》,是研究问题的发轫之作。 曹丕—— 将当时流行的文体分为四类: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并概括其特征分别为:“雅”、“理”、“实”、“丽”。曹丕的论述,开创了对文体进行分类研究的先河,在文体研究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陆机—— 把文体扩大为: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十类。对各类文体的特点和写作要求作了较为细致的探索,如:“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可以说,魏晋时期,已经开始对文体的类型和特点进行研究。 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现存最早地系统地论述文体的著作。书中作为篇名标示的文体有三十三类: 诗、乐府、赋、颂、赞、祝、盟、诔、碑、哀、弔、杂文、谐、隐、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啟、议、对、书、记。 《文心雕龙》,形成了周详的体例,为后世的文体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它具体地探讨了各种文体的源流,解释了名称的含义,阐述了个体的特点,是研究文体的重要文献。 清代姚鼐: 编纂《古文辞类纂》选取从战国到清代文章,同时把历史上流传的诸多文体合并为十三类: 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 这样的分类比较符合古代文体的实际,因而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直到今天,仍以其分类法为主要依据。 按照语言形式标准分类,可以把古代文体分为三大类: (一)散文: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叫做散文。其语言形式比较自由,没有固定的要求,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随意写作。经、传、史书,都属于散文。 (二)韵文:押韵的文体叫做韵文,诗、词、曲、辞、赋、以及颂、赞、箴铭等,都属于韵文。因文体不同,其用韵的严、宽也不相同。 (三)骈体文:讲究骈偶的文章,是在辞赋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特殊文体,它像散文,却讲究平仄和对仗;像诗歌,却不押韵。自成一类。 古代的散文 按照内容和功用标准分类,可以把散文分成四大类:论说文(说理文)、传状文、杂记文、应用文。 论说文: 或称“说理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辨明是非正误为主要目的的文体。这种文体的特点是:“原夫论之为体,所以辨正然否;穷于有数,追于无形,钻坚求通,沟深取极;乃百虑之筌蹄,万事之权衡也。”(刘勰《文心雕龙》) 一、论说文的发展:

书法知识传统节日国学常识文体常识

书法知识传统节日国学常 识文体常识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2017年书法知识、传统节日、国学常识、文体常识整理 2017年中考书法知识整理 一、书写工具 “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 1. 笔:指毛笔,由兽毛制成。分硬毫、软毫、兼毫三种。 挑选毛笔时诀巧则为毛笔的所谓“四德”,即“尖、齐、圆、健”。 我国最有名的笔是出自浙江和河南的太仓毛笔以及河北的侯店毛笔。 毛笔有大小之分:最大的是楂笔,其次是提笔、斗笔;大、中、小楷笔。 2. 墨:常见的有三种。一种是松烟墨。第二种是油烟墨。第三种是混合墨。 3. 纸:最适合书画用的是宣纸(原产地为中国安徽省,古时属于宣州府,因此称为"宣纸")。宣纸按其性能分为:生宣、熟宣,半生半熟宣。生宣最适宜创作书法作品。熟宣适宜工笔画。 4. 砚:按做材料的不同,可分为砖砚、石砚、陶砚、瓷砚、玉砚等。 按产地分有:中国四大名砚:广东肇庆的、安徽的歙(shè)砚、甘肃洮(táo )州的、山西的澄(dèng)泥砚。 二、写字姿势 写字的姿势分坐势、立势两种。 坐势:要求:头下、身直、臂开、足平。 立势:做到:头俯、身躬、臂悬、足站稳。 三、执笔方法

五指执笔法:即:压、勾、格、抵五法。同时还应记住八个字,“指实掌虚,腕平掌直”。 四、关于用笔 用笔的过程,可分为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阶段。 起笔、收笔有“藏、露、方、圆、转、折”等的分别;行笔有中锋、侧锋两种方法;整个运动过程提按交替、抑扬顿挫,富于节奏。 五、汉字的演变过程 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汉)→楷书(魏晋)→草书→行书 六、汉字的基本笔画 横、竖、撇、捺、点、钩、挑 七、书法临习 临习方法:(1)读帖(2)摹帖(3)临帖 临帖要求:字帖应放置于左上方。砚台放在右上方,练习用纸正对自己。书法格式为从上到下竖写,先右后左。 八、书法作品 1.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通常都有正文、落款、印章三个方面构成。 印章分类:1、朱文:白底红字。笔划少的用朱文。2.白文:红底白字。笔划多的用白文。 2.章法是指书法作品中线结构的组织,它包括单字中对点画的组织和作品中对单字的组织。

文体常识

文体常识 中小学学习的文章体裁(简称文体)是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其中小学、初中要掌握的是记叙文、高中要掌握的是议论文。 记叙文常识 1、记叙文的分类 记叙文又分为写人、记事、写景、抒情等类别。 2、记叙文的要素(6个) 写人的记叙文是:通过写人的各种表现、或为人处世所做的事情去反映他(她)是怎样的一个人(好人或坏人等),体现出他(她)的人物性格、刻画出他(她)的形象。 记事的记叙文是通过叙述人物(不仅仅是人,不可以是其他动物、植物等)所做的事情,反映这件事情的意义。这往往要通过写清楚事情起因、经过和结果来体现。起因就是写清“为什么”,经过和结果就是写清“怎么样”。 事情还有它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还必须有人物去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简称“时、地、人、事”)称为记叙文的四大要素。因为事情又为三个要素(起因、经过和结果),所以,记叙文总共有六个要素。写记叙文就要写清“六要素”,其中写事的记叙文重点是写清“经过”。 人要做事,事要有“人”去做,人和事是分不开的。小学要求掌握写人和记事的记叙文。 2、记叙文的“中心” 记叙文的“中心”有两个:中心事件、中心思想。中心事件是体现中心思想的“主要事情”中心思想是告诉读者:文章的意义(作用)是什么,即是“体现什么”。比如写一个人,就是说你写这样一个人有什么用,通过写他(她)告诉读者什么意思;写一件事情,你又告诉读者它是什么意思。一句话:中心思想是体现什么问题。 3、记叙文的人称 记叙文的人称就是作者的身份的角度是自己(我)还是他人(你或他)。站在“我”自己的角度写的,称为“第一人称“;站在“你”的角度写的,称为“第二人称”;站在“他”的角度写的,称为“第三人称”。第一人称的好处(作用)是有真情实感,第二人称的好处是增强抒情,第三人称的好处是便于进行叙述、抒情、议论间的变换 4、记叙文的顺序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点汇总

初中语文文体常识知识点汇总 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常见的文学体裁:小说散文诗歌戏剧 常见的文章体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借物喻人寓理于事运用典故先抑后扬先扬后抑寄情于事等 常用的修辞手法和它们的作用:1. 比喻将喻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 的特点 2.拟人将拟人化,赋予事物以人的 (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事物的特点。 3. 夸张将夸张来写,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 者予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使用排比增强文章语势和气势,增加感染力和说 服力。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弦,语句整齐,互相映衬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富有感染力,强化什么内容 7. 设问引人注意引发思考 8. 反问加强语势强烈抒情 记叙文知识点 概念: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综合其它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通过描述人物、事件及状物、写景来表达一定的中心。 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有时六要素不一定都出现,某些要素是可以省略的。 记叙文常见的人称:第一人称(我)第二人称(你)第三人称(他她它及人或物名)记叙的角度:直接(正面)间接(侧面) 描写对象: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描写人物的常用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或肖像 记叙文的分类:1.写人的记叙文,以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为主,如,《背影》。 2.记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为重点,如《一面》。 3.写景的记叙文,以描绘景物寄托情怀为主,如《春》。 4.状物的记叙文,以状物为主,借象征抒怀,如《白杨礼赞》。 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必要时外加补叙) 顺叙:1、以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记叙。 2、以事物或观察的空间顺序记叙。 顺叙作用:脉络清楚,条理分明。 倒叙:先写结局,再追述顺序叙述事情经过。 插叙:暂时中断中心事件的叙述,插入相关的另一事情的叙述。 作用:对缘由做补充,对人物做介绍。 记叙文中人物的描写作用:对人、事、物、景作具体的形象刻画作用。 记叙文中景物或环境描写的作用:交待环境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心理抒发人物的感情

基本文体知识识记

基本文体知识识记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物喻人、寓理于事、寄情于事、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欲扬先抑。 (三)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四)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引用(名言、资料等) 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 (六)说明文语言特征:生动(趣味性)、准确(科学性) (七)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八)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 (九)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 (十一)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十二)描写的方法: 1、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2、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3、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三)议论文分类:立论、驳论 (十四)议论文三要素: 1、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2、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3、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 (十五)议论文结构 1、引论:提出问题2、本论:分析问题3、结论:解决问题 (十六)论据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十七)常见论证方法: 1、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2、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 (十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十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二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二十一)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中考语文各种文体知识点及答题技巧梳理

中考文体知识梳理及答题技巧 一、古诗词鉴赏 1. 寻找意象题 第一步:找名词,意象以名词形式出现。 第二步:名词应体现作者思想感情。 意象一般为景、物。一般需找出 2. 描绘画面题 例:描绘:“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山脚下兰草嫩芽浸入小溪, 松林间沙路干净得没有泥, 傍晚细雨中传来布谷鸟阵阵啼叫声。 答题要点: 借助组词、恰当的形容词、合适的修辞手法描绘画面。 格式:抓主要景物+想象与联想(画面)+修辞(表达) 3. 赏析字句题 ⑴ (2) (3) (4) (2)抓关键词A 题目 B 序、注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C 诗眼 举头望明月,低头 思故乡。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 愁 (3 )感悟意象 5.表达技巧题 (1)表达方式:常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 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 (直 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融情入景等)两种方式。 (2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双关、对比、等 (3)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运用典故、铺垫、象征、对 比、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等。 格式:手法+表达效果(内容+主旨+感染力) 例: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这两句用悠扬的钟声体现环境的寂静, 表现古寺中肃穆空灵的气 氛,以及作者对这种超脱尘世生活的向往 从语言的生动、准确,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方面考虑字句的精妙。 结 合全句分析,写出描绘的内容。 赏析字句在全诗的作用。 表达作者的情感。 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潜”是拟人手法,写出了春雨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滋润着大地万物。这个词生 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悄无声息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格式:手法(表现手法,修辞等) 4. 体会情感题 (1)知人“论诗”示例: +特点(描绘内容) +作者情感 杜甫: 陶渊明: 王维: 忧国忧民、 向往田园, 淡远宁 沉郁顿挫 恬淡闲适 隐逸思想 《春夜喜雨》 ------- 杜 甫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兼怀子由。)

中国文体知识大全2015

三一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2c5604514.html,) 〔中国文体知识大全2015〕 ▲一、诗歌 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声,是一种有声韵、有歌咏的文学。 古诗多四言,如《诗经》,东汉魏晋以后多五言、七言。唐代有古体和近体之分,"五四"有了新诗。 我国古代将合乐的诗歌称为歌,将不合乐的诗歌称为诗。无论合乐与否,都具有很强的音乐美。 诗歌按时代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按表达方式分 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内容分为田园诗、山水诗、科学诗和

咏物诗四类。 ▲1、古体诗 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以前(主要是汉魏)的诗歌和模仿唐以前的诗歌创作的作品。它由民歌发展而来,不求对仗、平仄,用韵自由。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用乐府的形式创新题,称新乐府,仍属古体诗的范围。 ▲2、近体诗 与古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今体诗""格律诗",句数、字数、平仄、用韵都有严格的规定。分律诗和绝句两类。 ▲3、律诗

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律和七律。它在音韵、平仄、句式、对仗上都有一定规格和要求。全诗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4、绝句 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绝和七绝,四句一首,一般认为是"截律诗之半"而成。 ▲5、楚辞 诗歌的一种体式,因产生于战国时期南方楚地而得名,以屈原《离骚》为代表,又称"骚体"。 特点:熔汇大量神话故事,富于幻想和浪漫气息;除抒情外,大用铺陈的方法;句式比较散文化,大量用"兮"字。

▲6、新诗 又称"现代诗",指中国"五四"运动以来产生的新体诗歌。它在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歌格律的限制,采用了较为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语的白话,便于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 新诗要求做到精练、押韵,大体整齐。 ▲7、歌行体 乐府民歌的一种体式。歌是总名,铺张本事而歌称行,与"吟""曲""引""叹""篇""调"等均称"乐府歌行体",其间无严格区别。 特点:①有固定的词调,而大多篇无定句,句无定字,

各种文体常识(终审稿)

各种文体常识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各种文体常识 一、记叙文 1、记叙就是记载、叙述我们在生活中看到、听到、经历过、接触过的一些人物和事件。记叙人物和事件,必须掌握四个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发展、结果)。 2、记叙文主要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具体地说,它是借助叙述、描写、抒情等手段记叙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及其发展过程,用以表现作者的思想、抒发作者的某种感情的文章。中学阶段,为了教学的方便,常常把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日记、人物传记、回忆录、书信、寓言、童话、小说等,都划归到记叙文教学中。 3、记叙文常见的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记叙,就是记载和叙述人物的经历、活动以及事物发展变化的经过;描写,就是以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作细致入微的描绘,给人以真切的感受;抒情,就是抒发、表达自己的感情;议论,就是讲述道理,也就是作者通过对事物、事件的评论,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记叙和描写是记叙文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和描写的结合,是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要求。记叙是通过一般的述说和交代,把人物或事件及其相互关系变化介绍给读者,使读者对事物的发展和全貌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描写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人物、事件、景物存在与变化的具体状态作精细的描绘,造成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

觉,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记叙文如果缺少描写,就会平淡苍白,主题不突出,形象不鲜明,情节不感人。当然,描写要恰当,为中心服务。所谓恰当,即突出特征,符合身份,写出变化。 4、记叙文的特点: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综合其它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通过描述人物、时间及写景、状物来表达一定的中心。 5、记叙文的分类 从写作内容与方式看,可分为两类:简单的记叙文和复杂的记叙文。 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四类:1.写人的记叙文:侧重写人的记叙文,以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为主,如《背影》。2.叙事的记叙文:侧重记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为重点,如《一面》。3.写景的记叙文(即散文):侧重绘景的记叙文,以描绘景物、寄托情怀为主,如《春》。4.状物的记叙文:侧重状物的记叙文,以状物为主,借象征抒怀,如《白杨礼赞》。 6、记叙文的范畴 古代的记、传、序、表、志等,现代的消息、通讯、简报、新闻特写、传记、回忆录、游记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文体常识

文体常识

文体常识 一、识记基本文体常识 1、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2、常见的文章体裁:一般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说明文五大类;按表达方式可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3、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借物喻人、寓理于事、运用典故、先扬后抑(先抑后扬)、寄情于事。 记叙文文体知识及阅读方法 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无一不有对记叙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可见记叙文阅读的重要性。纵观这些试题,从选材看,内容丰富,语言优美,贴近生活,易于理解。材料更关注人的情感世界,大多是选择反映亲情、友情,给予人生启迪的内容。从试题类型设置看,一般由主观题占主导地位,其中开放性试题越来越多,着眼于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考查内容:读懂文章,能解释、说明、概括阅读材料的内容和特点,能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归纳中心意思,分析写作方法,明了作者的意图及感情,并进行初步的评价和赏析。 题型特点:以主观题为主的综合题型,多数题目的答案要用文字来表述,答案不追求惟一性和标准性,要求“意思对即可”;同时各地的开放性试题也日益增多,成为一种新颖的题型,也越来越被重视。 命题规律:从命题规律来看,主要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考查: 1、对记叙文要素、顺序、详略的分析理解。 2、对文章、层意、段意的概括。 3、对文章、段落的结构分析 4、对文中表达方式的辨别与理解。 5、对词语的意思、含义、表达作用的品析。 6、对句子的意思、含义、表达作用的品析。 7、对文段的表达作用的理解与分析。 8、对文与段的表达技巧、表现方法的理解及对艺术特色的欣赏。 9、感受人物,分析事件,领会主旨。 10、进行与文章内容有联系的个性化表述。 这些是记叙文阅读命题的最为常见最为基础的角度,几乎所有的题型创新都不能离开这些角度,所以这也是记叙文阅读复习的基本内容。记叙文的阅读复习,首先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进而学习解题的思路与技巧。 记叙文体常识 1、概念作者主要运用记叙、描写两种表达方式进行叙事、写人、写景状物,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道德风尚、揭示人生哲理和社会本质、反映自然规律等所作的文章。 2、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4、角度(度)直接(正面)、间接(侧面)。 5、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6、段落层次。

基本文体知识识记

基本文体知识识记 本文是关于基本文体知识识记,感谢您的阅读!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对偶、反语 三、表现手法、写作方法:象征、联想、想像、烘托、反衬、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物喻人、寓理于事、寄情于事、借物喻理、状物抒情、、情景交融、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欲扬先抑、以小见大、虚实结合、以静衬动、动静结合。 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四、记叙文 1、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议论文 1、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2、议论文三要素: 1、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2、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3、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 3、议论文结构

1、引论:提出问题 2、本论:分析问题 3、结论:解决问题 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4、论据类型: 道理论据(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5、常见论证方法: 1、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2、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 6、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答题方式:本文(段)的论点是,这里所列举的……属(事实或道理)论据,是为了从(反面或正面)证明这个论点…… 7、辨识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2、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六、说明文 1、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高考现代文阅读文体知识识记

高考现代文阅读文体知识识记 基本文体知识识记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对偶、反语 三、表现手法、写作方法:象征、联想、想像、烘托、反衬、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物喻人、寓理于事、寄情于事、借物喻理、状物抒情、、情景交融、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欲扬先抑、以小见大、虚实结合、以静衬动、动静结合。 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四、记叙文 1、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议论文 1、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2、议论文三要素: (1)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2)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3)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 3、议论文结构 ①引论:提出问题 ②本论:分析问题 ③结论:解决问题 议论文的文章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4、论据类型:道理论据(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5、常见论证方法: ①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②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

6、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答题方式:本文(段)的论点是,这里所列举的……属(事实或道理)论据,是为了从(反面或正面)证明这个论点…… 7、辨识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①回答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②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六、说明文 1、说明文分类: ①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②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2、说明顺序: ①时间顺序②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③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3、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引用(名言、资料等) 4、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 5、说明文语言特征: ①说明文语言的根本要求是科学性、准确性,简练明确;文学性说明文还要求生动性、形象性。 ②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基本要求:首先是其对说明事物特征、性质的作用,其次是说明的严密性、科学性,第三是形象性、生动性 6、说明文的结构 ①说明文的结构有: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一篇完整的说明文常常是几种结构综合运用的。 ②把握结构的意义。 七、散文 1、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 2、散文的特点: A、形散而神不散 B、意境深邃、感情真挚 C、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3、散文鉴赏步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