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不随念转外不为境迁

内不随念转外不为境迁


内不随念转。外不为境迁。……



元音老人《上海寓所随缘开示(三)》

内不随念转。因为我们妄念是里面跳出来的,我们打起坐来,坐在那儿,不对外了,这个念头,刷刷刷,不停地出来。念头一来,把咒一提,嗡嘛呢呗咩吽,咒就切断妄念。

其实,念佛也是这个作用,念佛一天要念十万八千遍,还是起这个作用。

这念头来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是念头切断了吗?念佛也是起这个作用。

所以内不随念转,念头一来,我就看见,也就是禅宗所说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念头起了,你没知道,不知道,不觉,跟着念头转了,转了几个圈才知道,那太迟了。

念头起来的时候,不跟念头跑。就像水上画图一样,拿盆水来,拿根筷子这么画画,画过了之后,这个水就没痕迹了。念头一起,就消掉,没有痕迹。

所以【禅、净、密】的办法其实是一样啊,到家都是一样啊。

内不随念转,还要外不为境迁。……

你不要动心,这个境界现前,让它现前,你不睬它,不跟念头跑就是。

所以我们下座用功啊,就是这么样子观照,都是一样。





“观照”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妄念来了你要知道,一个就是凛然一觉。

有一个比喻叫“如猫捕鼠”,就是把妄念比作老鼠。要有猫那样的警觉性,老鼠一露头,立即就发现了。这在禅宗里叫“照顾话头”,照顾就是看好它。这种“看好”之念是正念,做功夫正念不可失。

正念就象衙门口的差人,挡住闲杂人等,不许进去。
正念是佛性的妙用。如果失去正念,要么是觉察不到妄念纷飞,要么是做死定功夫,变成土木金石。这是做功夫时的两条岔路。

因此,禅宗要提起疑情,净土宗要执持佛号,密宗要持咒结印。

其实我们修一切法,就是练就“不理睬”的功夫。念头不是不来,不是不起。尽管来,尽管起,不理睬它,它自然就化除了。

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参禅也好,都要念头来了不擒不纵。其实念头是擒不住、压不了的,它会来的,正如古德所说:风停浪犹涌。

念佛的人,念头来了,不理睬它,把佛号提起;
参禅的人,念头来了,不理睬它,把话头提起;
修密的人,念头来了,不理睬它,把咒语提起。

一心照顾佛号,一心照顾话头,一心照顾咒语,妄念就自然转化掉了。


对于念头,不是不让它起,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转化掉,这是活的,不是死的。上次提到卧轮禅师的偈:“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那是压念不起,是死的,不行!要不擒不纵——不理睬它才行。……

妄念一起,就看见它,不跟它跑

、不理睬它,它马上就转空了,了不可得。

行住坐卧都如此,你看不出他做功夫,其实他时时处处都在做功夫,这是心地功夫,称之为“行道之始觉光明”。为什么说是“光明”?念头一起,就能看见,若不是光明你怎么能照见它呢?

有人说:“我念佛念得不好,念了很久,还是有很多妄念。”要我说,你念得很不错,妄念起了,你能照见,这就是始觉光明啊!

妄念就象房间里飞荡的灰尘,没有光明你看不见。如果透进一线阳光,你就会发现!

所以,打坐时、念佛时照见妄念,是好事而不是坏事,这是始觉光明,开始觉悟了。

进一步就是不跟妄念跑,不理不睬,全神贯注地念佛或持咒,心念耳闻,听得清清楚楚,妄念自然就息下来了。这就是“行道之始觉光明”。





念佛也是观照

元音老人《恒河大手印浅释》

念佛也是观照、也是止观,“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行人的思想被佛号摄住,思想不动了,这就是止。

自己念、自己听,听得了了分明,这就是观。

纵然不出声,心念阿弥陀佛,也听得清清楚楚,这就是照。

照顾佛号、不杂用心,是止;照见佛号、明明历历,是观。

观心,不是观肉团心,而是观心念。座上持咒、心念耳闻,念得字字清晰,听得了了分明。……

佛者,觉也。念佛,就是念念在觉,这是念佛的真谛。不明白这个真谛,迷迷糊糊地念佛,那等于没有念佛。

净土宗的“般舟三昧”,“念佛三昧”就是禅观。《观无量寿佛经》中就讲了十六种观的方法:观太阳、观净土圣境、观阿弥陀佛等等,其中最容易的念佛观是第十六观。就是耳根要听着自己念佛的声音,字字分明。

大势至菩萨教我们念佛方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相继就是相续;净念,是指念佛功夫纯熟,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一时脱落,无能无所、无净无秽,天真佛性朗然现前,这才堪称“净念”。

有的人弄错了,以为能够连续不断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净念相继了,其实差得很远。

净土宗不是要求低,而是要求很高。现在有的人偷懒,不肯用功,马马虎虎地念几句佛号不“至心”,等于没念,就幻想生西。若不能生,那是阿弥陀佛的过错。还指示别人,不需要一心不乱。

一个竖穷三际、横亘十方、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大好净土宗,被他误解成这个样子,怎不令人痛心之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