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杨从康发布时间: 2009-7-29 16:22:11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转载】

作者:李素芳信恒蔚王殿军王平

经过一段时间的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使用,对其内容框架?文字表述?图像设计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有了较深的担忧。对高中学生而言,教材在地理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教学功能,是不可替代的。遗憾的是,教材内容有众多不恰当之处,有的甚至是严重的错误。今仅以第二册部分内容为例,谈谈我们认为值得商榷的问题,以期抛砖引玉,为教材以后的修订提供参考。

一?教材存在的问题

对于教材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总结了一下,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1.内容顺序颠倒

在教材51页,在介绍完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与特点后,即开始介绍地理信息系统中存储和处理的数据,然后说明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是不恰合的,因为数据是包含在地理信息系统构成之中的。

57页,在“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标题下,却出现了农业的定义及其特点,我们认为这是不恰当的,它不应当被包含在“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当中。

2.图形设计不当

在课本33页,“知识窗”中说明,城市化低于30%,为缓慢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30%,为加速阶段。但是图2-1-4,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的图形中,大概从10%就进入加速阶段了,明显的不合理。

47页,图2-3-6,名称为“城市土地利用与付租能力”,而图中是各种用地的地租水平线,而不是付租水平线,如何能体现付租能力呢?

59页,图3-1-5,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我们知道,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主要分布在它的东南部和西南部,而图上却标在了东北部。

3.重点不突出

在教材41~43页,无论是引入“城市体系”这个概念,还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案例分析,都是为了说明中心地理论,即高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大,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多,但中心地数量少,彼此之间相距较远。但是教材在处理比较重要的“中心地理论”时,把它放入“知识窗”中,作为次要内容来处理,这显然是不恰当的。

4.举例不恰当

课本40页,为了说明交通因素对于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举了“格尔木的兴起”的例子,并不恰当。据笔者所知,格尔木的兴起一方面得益于交通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青海省石油局把炼油厂放在了格尔木,才真正促进了格尔

木的大发展。应该说,自然因素中的矿产资源对它的影响更大。

49页,为了说明“城市建筑景观和格局往往反映出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课本介绍了美国纽约?芝加哥以及法国巴黎的城市建筑景观,但是反映了什么样的地域文化呢,教材上并没有交代,许多高中教师不知道如何去讲。

5.前后不一致

教材36页,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二自然段主要讲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等生态环境问题,第三自然段主要讲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社会环境问题。但是城市环境污染本属于生态环境问题,却放到了社会环境问题当中。

76~77页,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地理因素,最后两项因素分别为“旅游地的接待能力及环境承载量”和“稳定的社会环境”,然而,“旅游地的接待能力”并不属于地理要素,为了同前面一致,社会环境前不应加“稳定的”,这样才能前后统一。

6.内容含混不清

64页,在教材的第二次印刷和第四次印刷中,对商品谷物农业的归属是不一样的。在第二次印刷中,商品谷物农业归属于混合农业。在第四次印刷时,则没有提是否属于混合农业,则是放到了“混合农业”后面的“活动”中。根据前面的经验,活动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或巩固,则应该属于混合农业。

7.名词难以理解

课本40页,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社会经济因素中,对于“生产方式”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些教师解释为从事重工业生产或者从事轻工业生产,比如“三线”建设时,重工业布局在内陆山区,如兰州。有些教师解释为:封建社会由于工业不发达,在农业发达的地方首先出现城市,而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业生产决定了城市区位。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解决措施

对于内容顺序颠倒问题,纠正则非常简单,教材修订时重新安排顺序即可。51页,最好首先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从而引出对地理系统最重要的数据。57页,农业的定义及其特点宜放在“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标题前。

对于图形设计问题,33页图可按如下图例纠正。

47页图,图名可改为“城市土地利用与地租水平”。59页图,混合农业重新标注即可。

41~43页的重点不突出问题,建议按以下方式纠正:把第二节题目改为“城市区位与中心地理论”,并把标题二改为“二?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改为正文内容,并加以强调,把“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案例分析”放入“知识窗”中,因为它仅是一个例子,来说明中心地理论而已。

40页的举例不恰当问题,可另举例,比如徐州?郑州?株洲?石家庄的兴起,比格尔木更有代表性。49页的举例不恰当问题,以笔者建议,还不如把此

两例去掉,用中国的“故宫”和美国的“国会山”更有代表性。

36页的内容前后不一致问题,只要把“城市环境污染”放到第2自然段适当位置即可。76~77页,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地理因素,为了前后一致,前者最好改为“旅游地的环境承载量”,这才是地理因素,而后者改为“社会环境”。

关于64页的教材内容含混不清的问题,就是要搞清楚商品谷物农业是否属于混合农业。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种植的作物主要是玉米和小麦;而混合农业是种植业和畜牧业相互结合?兼而有之的综合性农业。从定义以及特点来看,笔者以为,商品谷物农业并不属于混合农业。不如把商品谷物农业如人教版一样,作为一种独立的农业地域类型。

40页对于“生产方式”的理解,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08页),换句话说,就是在封建社会,农业生产发达的地方容易产生城市,或者说决定城市区位;而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早期,工业生产方式或者原料等决定了城市区位,如工业革命时期产生的曼彻斯特等城市。

三?小结

以上各例仅为第二册新教材中问题的一部分,限于篇幅不能一一列举,这些问题也同样出现在第一册新教材中。综观以上各方面问题,笔者以为,其产生与编辑工作者缺乏相应的地理专业知识有关,也与有关教材编审人员审核不够严格有关。再者,就是缺乏一线教师的参与,导致教材的连贯性?顺畅性较差。

我们应从教育“三个面向”和振兴中华的角度出发,本着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来审视教材,那么随着地理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教材内容就必然会不断革新,日臻完善,我们的地理教育事业也必然会继往开来,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教材研究发展中心,山东省教学研究室编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地理(第二册).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6.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单元1.1 认识区域 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 2.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3.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教学重点: 1.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概念 2.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教学难点: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 教学方法:讲授法新-课-标-第- 一-网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提出问题“什么是区域”,可以结合初中所学的世界和中国地理,列举出一些区域类型。 (新授)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指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划分指标 举例 举例按指标性质 分类 单一指标自然要素 综合指标人文要素 3.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界线 (2)有明确的区位 (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 注意:所有的区域是否都有明确的边界? 不一定。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干湿区)。 4.划分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 1.区域有多种类型,一般分为均质区和功能区。 (1)均质区:指那些某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划分的依据可以是某一自然要素也可以是人文要素,如干湿区中的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都在800毫米以上; (2)功能区:某些功能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 它是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的。如城市经济区就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并包括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注意:凡是以区域物质内容为指标的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于均质区范畴;凡是以区域内在联系为依据进行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功能区范畴。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特 点 ★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 ②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③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 ④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我国的民工流 ★人口迁移的影响

★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是最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有时甚至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此外,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也都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我国的人口分布特点 ①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②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 ③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 ④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1、①环境人口容量是指特定地区的资源与环境,在维持最低生存标准的情况下,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是个警戒值。16亿 ②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最适宜人口数量。8-9亿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①资源丰富程度②科技发展水平③经济发达程度④对外开放程度⑤人口受教育水平(正相关)⑥消费水平(负相关)。 3、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根据我国的地理国情,坚定不移的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资源管理水平,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城市化及其特点 1、概念: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主要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鲁教版高中高一地理必修二导学案全套(全册)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编写:刘龙华 审稿:陆其勇考试要求考点人口增长模式 ①知道世界人口增长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②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 一、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1、在人类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十分,人们抵御灾害、疾病的能力很差, 人口的增长十分; 2、18 世纪产业革命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 3、二战后,由于科技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大大, 国际大环境相对等原因,世界人口特别是国家人口增长。 二、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 又称,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率率和 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不同人口增长阶段的比较发展阶段 增长阶段增长阶段增长阶段增长阶段人口出生率和死亡人口出生率仍保持人口出生率开始下人口出生率、死亡率都比较高,自然在较高水平,但死降,死亡率继续下率、自然增长率都增长率低,且波动亡率迅速下降,人 降,并达到低水平,很低。人口增长缓人口增长特点较大。人口增长处口自然增长率提自然增长率逐渐降慢,有些国家甚至于相对静止或低速高, 人口急剧增长。低。人口增长的速度已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状态。开始减缓 增长。高、、低高、、高高、低、高低、、低人口增长模式(型)(型)(型)(型)出现在工业化初欧美发达国家一般期,发达国家一般开始出现的在 20 世纪 50 年代前农业社会时期 18 世纪末到 19 世国家时间、国家 后开始进入这个阶纪初开始进入这个段阶段生活在热带原始森 非洲东部的坦桑尼大多数大多数目前分布地区林深处的一些土著 亚、肯尼亚等国家国家发达国家居民三、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1、当今世界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尤以人口增长、数量和人口年龄结构严重等引起的问题最为突出。 2、世界人口增长极不平衡。目前发展中国家人口持续增长势头,而发达国 家人口数量已保持。 3、人口问题的不同表现自然增人口问题典型国长率水平表现后果对策家举例人口增长劳动力、采取鼓励发达保持较和人口 青壮年负担的政策,并接国家水平化等纳来自大多面临人口不利于 出生率、自发展大多赞同实行然增长,以中国、印度、巴中水平较及 0∽14 岁的基斯坦国家政策少儿比重等等问题 问题的解决练习巩固1.人口增长模式决定于() A.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总数 B.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社会生产力 C.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D.人口出生率、人口总数、社会生产力2.在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中,最先转变的是() A.出生率 B.死亡率 C.自然增长率 D.生育率读世界人口数量增长图,回答3--4 题: 3.1950 年后的人口增长特点是() A.十分缓慢 B.迅速增长 C.速度加快 D.保持稳定4.从图示来看,1770 年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其原因是() ①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②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③平均寿命延长④人口出生率上升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5.产业革命后,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减少B.没有战争 C.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D.农业的发展6.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处于() A.原始低增长阶段B.加速增长阶段 C.增长减缓阶段 D.低速增长阶段7.下列国家和地区中,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第四阶段的是()

对鲁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几点认识

对鲁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几点认识 富宁县民族中学梁加杰 摘要: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鲁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在注重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关注对高中地理教学的情感和态度,关注学生的发展,使高中地理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使高中地理课堂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鲁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 我国普通高级中学正进行着新课程改革,地理学科也不例外,各地区也使用不同版本的高中地理教材,为适应新课程的地理教学,作为新课程的直接实施者——高中地理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纲”(高中地理新教材教学大纲),领会“新纲”精神,钻研新教材,熟悉教材的变化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因人施教,有的放矢。鲁教版高中地理新课程除了有必修和选修课的设置、模块划分、提出“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外,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一标多本——教材的多样性。为此,我谈谈自己对鲁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几点见解。 一、鲁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优点 1、鲁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体现出“以人为本”,注重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就是把“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这是当前十

分重要的课程理念,也是课程设计和课堂设计的根本落脚点。因此该教材一改过去生硬和冷冰冰的面孔,增加对学生的亲和力,大量引入“现实生活的问题”、“知识窗”、“读图活动”、“单元活动”等活动,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同时该教材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出发并体现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思考和参与研究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地理的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提倡主动的、建构的、体验的、发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鲁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体现了“新”“简” “活”等字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地理课程是高中各门课程中以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容的课程,是高中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本着这点,新教材在课程功能、材料选取和教学目标等方面都能体现一个“新”字。新教材不仅让学生学好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还能使学生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制观念,对自然美具有一定的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和创造力,从而实现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

高中地理必修一鲁教版知识点汇编

2、大小: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3、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经线圈长约4万千米 二、地球仪 ㈠纬线和经线 ★㈡经度和纬度 ㈣经纬网的常见形式 ★三、经纬网的应用 1.确定地理坐标 方法:⑴确定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间隔,一般情况俯视图是45°,侧视图是30° ⑵从已知经线开始沿自西向东的方向,依据东经增大,西经减小,标出各条经线的度数 2.利用经纬网确定方位 (1)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或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或正西的关系。 (2)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的方位,既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的判定: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北,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南 东西方向的判定:①两地都为东经,度数大的偏东,②两地都为西经,度数小的偏东。③一东一西,当二者经度和小于180度,东经偏东,当二者经度和大于180度,西经偏东。(在已知各地经纬度的情况下,用此规律最简单) 【说明】在经纬网图中判定东西方向,只要保证两点间的经度间隔小于1800 ,均可按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确定东西方位. 3.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 (1)经线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即经线长度)大约是111km (2)赤道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大约也是111km,由于各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其他纬线上l °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 纬度km 。 4.两地间最近航线方向的判断----球面上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通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部分 N S 120°E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1.比例尺 ①概念: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②公式: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④大小比较: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⑤图幅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图示的实际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图示的实际范围越大,表示的内容越简略; 2.方向①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②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③既没有指向标,也没有经纬网的地图,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 3.图例和注记 二、地形图的判读 ★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几条等高线的重合处,常用“”符㈢地形剖面图:为了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 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还得用到地形剖面图。地 形剖面图是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成的。它沿等 高线地形图某条线下切而显露出来的地形垂直剖面 (如图1.3-14所示)。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直观地 看出地面高底起伏状况。 ㈣等高线的应用 ⒈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度陡缓: ⑴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的 高度差相等。因此,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反之, 坡度缓。 ⑵图幅大小相同的多幅图中,等高线疏密一致 ①若等高距相同,比例尺越大,坡度越大; ②若比例尺相同,等高距越大,坡度越大。 ⒉相关计算 ①估算山顶的海拔:离山顶最近等高线的值﹤H顶﹤离山顶最近等高线的值﹢等高距 ②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两地均在等高线上,算出的相对高度是确定值;任一点不在等高线上,算出的相对高度是范围值. ③估算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某地形区最下部等高线值是H低,最上部等高线值是H高,该图等高距是d,该地区的相对高度H高-H低≤H相﹤H高-H低+2d ④估算陡崖的相对高度:假设陡崖处有n条等高线重合,等高距为d,则陡崖的相对高度H的取值范围是(n-1)d≦H﹤(n+1)d 3.等高线地形图中的河流: ⑴河流位置:河流一般发育在山谷处,而山脊往往是河流的分水岭。 ⑵河流的流向:由于河流一般发育在山谷处,从海拔高处流向低处,而山谷等高线的特征是凸向海拔高处,故根据等高线突出方向可判断地势高低,进而判断出河流的流向。 ⑶河流与地势高低: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已知河流流向也可判定地势的高低。 4.水库大坝的建设:如图1.3-30 ⑴水库大坝的选址:大坝一般选在峡谷处,水库库址应 选在河谷、山谷地区“口袋形”盆地或洼地处。 ⑵水库范围的确定:水库范围应是由大坝及接触到的最 高一条等高线共同所组成的闭合区域。 5.交通线路的选择: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交通线路的修图1.3-30 km

2015鲁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2015鲁教版地理第二册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1.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0,=0,<0,人口总量分别增加不变减少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影响、措施 ①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上年儿童比重过大。影响:加大了资源、环境和社会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压力。经济增长缓慢,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措施:计划生育 ②发达国家人口问题:人口增长缓慢和人口老龄化。影响:劳动力短缺,政府财政压力增大。 造成社会需求不旺,影响经济增长。青壮年负担过重。措施:鼓励生育、延迟退休、接纳海外移民和外籍劳工。 ③我国的人口问题:人口基数大,增长数量高。人口老龄化。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例偏高。人口素质较低。措施:计划生育。延迟退休,完善社会养老体系。打击非法胎儿鉴定。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3、人口迁移与流动 ① 15-16世纪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地区向未开发地区迁移。 ②二战后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永久性定居移民所占比例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迁移形式多样化。 ③欧洲由迁出区→迁入区。美国仍然是主要的迁入国。拉美由迁入区→迁出区。中东等石油国家成为迁入区。

④20世纪60到70年代美国东北部迁往西部和南部的原因? 东北部地区纬度较高,气候较冷湿,环境污染严重;南部和西部建立新兴工业部门,增加了就业.发展了旅游业,并且阳光充足,环境污染少,因而吸引了大批人口. 4、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对迁出地:可以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对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产生积极作用。但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②对迁入地、: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经济发展。补充了劳动力,节省了教育和技术培训费用。但对交通、城市、经济生活秩序造成压力,易自生排外情绪。 5、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早,工商业发达)、南亚和东亚(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农业发达)、北美五大湖地区(工业和金融业发达) 6、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①地形②气候(主要通过气温和降水影响人口分布,降水影响植被分布,间接影响人口分布)③水资源和土壤(人口的分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源的分布)④矿产资源 社会经济因素: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最显著)②生产活动方式③交通运输条件④政治⑤文化⑥科技 7、为什么非洲自然增长率高,欧洲自然生长率低? ①非洲:经济、科技、医疗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但未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高,成为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 ②欧洲:经济发达,科技、医疗先进,人口死亡率很低。生活条件优越,有不愿生育的观念,使得自然增长率很低甚至负增长,成为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1、工业革命以前,城市多以政治职能为主。工业革命后,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 2、城市化的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上升、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标志: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 3、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超过发达国家城市人口。 4、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①缓慢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30%,城镇人口增长缓慢,发展时期漫长。第一产业在区域经济中所占比例较大。 ②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超过30%小于70%,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集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案 【篇一:高中地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1 鲁教 版必修1】 第一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昼夜交替和地转偏向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理解昼夜现象及昼夜交替的原因;掌握晨昏线及判。掌握地转偏向力产生的原因及物体的偏转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演示,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和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中国是受台风侵袭最频繁的国家之一。从卫星影像可以看出,途径我国东部海域的台风中心,其气流旋转呈逆时针方向;北半球江河中的旋涡也呈逆时针方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呢-----? [教师]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请同学们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 (说明)教师在观察学生演示时要注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在学生演示后,教师一定要纠正学生所犯的错误。一般而言,学生容易犯错误有:地球自转的方向;地轴的倾斜方向等。 [播放课件]地球的自转.swf [教师提问]如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它是作顺时针旋转,还是作逆时针旋转?如果从南极上空看,情况又是怎样呢?请你画出示意图。 [学生归纳] 侧视:自西向东 俯视 南极上空顺时针旋转 [板图讲解]地球自转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承转过渡]地球自转速度分为线速度和角速度,所谓角速度就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绕过的角度,根据角速度的定义,结合演示,请同学们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并归纳地球上任意点的角速度的规律, [学生活动]演示、思考、得出结论: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15o每小时。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 何地点的角速度都一样。 [播放课件]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 [分组讨论] 线速度就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走过的弧长。 地球表面各点随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否相等?如何计算?如果不等,又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教师指导]从全球角度观察,让地球自转一周,地表各点的线速度即可算;引导学生回忆纬线的变化规律即可得出上题答案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变化规律是:随纬度增加 而降低。图1-2-2,纬度60o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一半。 [播放课件]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 [提出问题]根据前面的计算,思考南北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是多少? [学生总结]南北两极点角速度、线速度都为0,即南北两极点既无角 速度,也无线速度。 [承转过渡]昼夜交替 [模拟演示]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的平行光,演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自转运动。 [学生分组讨论]观察教师演示,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 2、我们有时处在白天(昼半球),有时处在黑夜(夜半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3、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的界线——晨昏线,说出晨昏线的特点:(1)晨昏线的形状组成,与赤道的关系 (2)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 (3)移动规律 (4)如何判读晨昏线? (说明)对于晨昏线的判读是一个难点,要结合不同的图形进行练习,教师引导学生从中总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则为晨线 4、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多长,它有何意义? [教师总结]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是24小时,它制约着人们的起居作息,被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这个周期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特 点 ①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与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 ②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得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就是引起人口迁移得重要原因。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③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得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 ④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1、自然环境因素:就是最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与土壤、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得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有时甚至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此外,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得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也都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我国得人口分布特点 ①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②沿海、沿江、沿湖得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得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 ③经济发达与交通便利得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得地区人口少; ④汉族居民集中得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1、①环境人口容量就是指特定地区得资源与环境,在维持最低生存标准得情况下,所能承受得最大人口数量,就是个警戒值。16亿 ②人口合理容量则就是指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有效与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得情况下,一个地区所能容纳得人口数量。最适宜人口数量。8-9亿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得因素:①资源丰富程度②科技发展水平③经济发达程度④对外开放程度⑤人口受教育水平(正相关)⑥消费水平(负相关)。 3、我国得人口合理容量:根据我国得地理国情,坚定不移得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得基本国策,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与资源管理水平,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城市化及其特点 1、概念: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得过程。 2、主要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得比重上升与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得主要标志:通常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得比重。 4、城市化得新特点:①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②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得城市化差异加大。发达国家起步早,目前速度慢,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原因:大城市人口过于密集,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向乡村迁移;乡村地区与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交通、通信日益方便快捷。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目前速度快,城市化水平低,出现郊区化。郊区化原因:城市中心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问题,人口由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 ★城市区位分析与区位选择

最新山东高一地理(鲁教版)合格考试、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汇总

2018年山东高一地理(鲁教版)合格考试、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汇总 1.天体:宇宙间物质存在形式的统称。包括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其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距离地球最近的卫星(自然天体)是月球,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的系统。 3.八大行星分类 分类 特点 类地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巨行星 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 冕层。其中肉眼可见的是光球层。 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 主要成分:氢和氦 表面温度:6000K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太阳能可再生、稳定、廉价、无污染。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从总体上看,是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强。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 ①青藏高原成为高值中心的原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大气中尘埃含量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②四川盆地成为低值中心的原因: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5.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光球 黑子,暗黑斑点,温度低于周围地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总星 河外星 银河系 恒星系 太阳系 行星系 地月系 地球 月球

高中地理必修二(鲁教版)知识复习与归纳(复习大纲)

高中地理必修二(鲁教版)知识复习与归纳(复习大纲)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人口增长 世界人口增长大致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从人类出现至产业革命——缓慢增长;产业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迅速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爆炸性增长(迅猛增长);20世纪70年代以后----增长有所减缓。 特 点 人口迁移是永久或长期变更居住地,人口流动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 ★人口迁移的历史过程 1.人类社会早期,自然条件是最主要因素。 2.古代农业社会的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于土地开垦的吸引、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等原因。 3.15世纪末至19世纪因为地理大发现,人口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区流向为开发区。 二战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永久性定居移民所占比例明显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该时期社会经济因素是促使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主要表现:①政治性的国际人口迁移急剧增加②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很大变化③新兴城市出现而引发的人口不断涌入。④旅游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造成的人口的迁移。 4.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 ②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③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 ④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 ①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富裕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的国家。 ②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原因: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 人口迁入的原因:①经济发达②劳力短缺③较好生活条件④较多的就业机会⑤较好的教育、医疗条件人口迁出的原因:①人口增长快劳力过剩②经济发展慢③生活条件差④环境恶化 对迁出地带来的影响:①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联系; ②利于提高经济收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③造成人才外流等 对迁入地:①促进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②加剧迁入地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 ★人口流动 1、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3、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是人口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4、我国的人口流动: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谋求发展,特别是涌向沿海各大中城市,形成“民工流”。 5、流动人口增长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6、人口流动的作用:(1)增强社会活力。 (2)在一定程度上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经济秩序等造成压力,并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1、人口移动的动因:人口迁移是各种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1)最主要原因是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别。 (2)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距离、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等也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影响。 2、人口移动的效应: (1)对环境产生多种影响。 (2)对社会经济产生深刻影响:促进种族、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①建立起一批以移民为主体的国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明显地改变了世界人口分布。②促进了经济发展。③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 ★世界人口分布 1、人口分布衡量指标:人口密度。但两个密度相同的地区,人口分布格局却不尽相同。 2、世界人口分布状况:世界人口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与丘陵地区。 ★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是最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其中, 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 ★我国的人口分布 1、我国人口分布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由于各地资源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平衡。 (2)特点:①最显著的特点是: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②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 ③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 ④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不等于人口合理容量。 1、①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是指特定地区的资源与环境,在维持最低生存标准的情况下,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是个警戒值。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杨从康发布时间: 2009-7-29 16:22:11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转载】 作者:李素芳信恒蔚王殿军王平 经过一段时间的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使用,对其内容框架?文字表述?图像设计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有了较深的担忧。对高中学生而言,教材在地理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教学功能,是不可替代的。遗憾的是,教材内容有众多不恰当之处,有的甚至是严重的错误。今仅以第二册部分内容为例,谈谈我们认为值得商榷的问题,以期抛砖引玉,为教材以后的修订提供参考。 一?教材存在的问题 对于教材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总结了一下,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1.内容顺序颠倒 在教材51页,在介绍完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与特点后,即开始介绍地理信息系统中存储和处理的数据,然后说明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是不恰合的,因为数据是包含在地理信息系统构成之中的。 57页,在“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标题下,却出现了农业的定义及其特点,我们认为这是不恰当的,它不应当被包含在“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当中。 2.图形设计不当 在课本33页,“知识窗”中说明,城市化低于30%,为缓慢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30%,为加速阶段。但是图2-1-4,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的图形中,大概从10%就进入加速阶段了,明显的不合理。 47页,图2-3-6,名称为“城市土地利用与付租能力”,而图中是各种用地的地租水平线,而不是付租水平线,如何能体现付租能力呢? 59页,图3-1-5,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我们知道,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主要分布在它的东南部和西南部,而图上却标在了东北部。 3.重点不突出 在教材41~43页,无论是引入“城市体系”这个概念,还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案例分析,都是为了说明中心地理论,即高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大,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多,但中心地数量少,彼此之间相距较远。但是教材在处理比较重要的“中心地理论”时,把它放入“知识窗”中,作为次要内容来处理,这显然是不恰当的。 4.举例不恰当 课本40页,为了说明交通因素对于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举了“格尔木的兴起”的例子,并不恰当。据笔者所知,格尔木的兴起一方面得益于交通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青海省石油局把炼油厂放在了格尔木,才真正促进了格尔

2020高中地理鲁教版新教材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2020 高中地理鲁教版新教材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讲地球的宇宙环境 1.天体的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2.天体系统的层次(级别): 3.太阳辐射 (1)太阳的能量来源:核心物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经核聚变反应产生巨大能量。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①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光合作用、风能、水能) ②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煤炭和石油,其能量也来自太阳辐射。 ③太阳能作为一种新能源,因其丰富、廉价、清洁等特性,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3)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纬度、昼长、地势、天气 ①纬度: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一般越大,太阳辐射能越大。 ②地形:海拔越高,大气密度越小,空气越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越弱,获得的太阳辐射能越大。 ③天气和气候:降水多的地区,空气中云量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强,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小。 ④昼长;白昼时间越长,太阳辐射能越大。 4.太阳活动(周期:约为11 年)对地球的影响 (1)扰动地球上空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2)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3)作用于两极高空大气,产生极光;(4)影响地球自然现象,产生地震、水旱等自然灾害;(5)影响航天活动等

1

5.太阳系 6.地球的普通性: (1)公转特征一致:八大行星都围绕太阳公转,公转轨道都近似圆形,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2)物理性质相似:和水星、金星、火星一样,都是类地行星;它们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 7.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1)外部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稳定的太阳光照。 (2)自身条件——三个“适中”(温度、大气、液态水),如下图所示: 【问题举例】 1.青藏高原成为太阳辐射的高值中心,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1)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尘埃含量较少,晴天较多,日照时间较长;(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 2. 四川盆地为太阳辐射低值中心,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空气中水汽含量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从而造成日照时间短,日照强度弱,太阳能资源匮乏。 3.试比较图中台湾岛东西两侧年太阳总辐射量并分析原因。 西侧高:西侧为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年太阳总辐射量高。东侧反之。 4.城市的太阳能辐射量往往低于郊区,试分析其原因。 城市的雨岛效应,多雾;大气尘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5.分析我国太阳能光伏电池市场前景广阔的原因。 (1)我国能源需求量大;(2)太阳能是清洁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3)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 ②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③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 ④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人口迁移的影响

★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是最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有时甚至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此外,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也都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我国的人口分布特点 ①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②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 ③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 ④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1、①环境人口容量是指特定地区的资源与环境,在维持最低生存标准的情况下,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是个警戒值。16亿 ②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最适宜人口数量。8-9亿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①资源丰富程度②科技发展水平③经济发达程度④对外开放程度⑤人口受教育水平(正相关)⑥消费水平(负相关)。 3、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根据我国的地理国情,坚定不移的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资源管理水平,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城市化及其特点 1、概念: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主要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通常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城市化的新特点:①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②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发达国家起步早,目前速度慢,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原因:大城市人口过于密集,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向乡村迁移;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交通、通信日益方便快捷。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目前速度快,城市化水平低,出现郊区化。郊区化原因:城市中心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问题,人口由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 ★城市区位分析与区位选择

鲁教版高一地理必须1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1. (1)天体的类型: 自然天体: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卫星、星际物质等。 人造天体:航天飞机、人造卫星、飞船、太空垃圾等。 天体的标准: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在一定的轨道上独自运转的宇宙物质。 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2)天体系统的级别: (3)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是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其中小行星带是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哈雷彗星公转周期76年,公转方向自东向西(顺时针方向),其彗尾背向太阳延伸,离太阳越远,彗尾越短。 (4)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在于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物, 其原因是①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稳定的光照条件、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②地球自身的条件: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质量和体积适宜(有大气层),有液态水(有原始的海洋) 2.(1)太阳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太阳能量的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 拉萨, 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A.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B.太阳辐射能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水能和风能、太阳能等)。 (2)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即太阳的外部结构),从里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层和色球层,活动周期为 11年。 黑子的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①影响地球气候:黑子的数量变化与降水的年际变化有 相关性、 ②扰乱地球电离层,无线电短波通信受阻、③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和两极的极光。 第二节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对比自转公转 2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配套同步练习全汇总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配套同步练 习汇总 课时跟踪检测(一)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纵观世界人口的发展历史, 总趋势是人口不断增长. 读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 回答1~3题. 1.每年净增加人口最多的时间段是( ) A.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1770年 B.公元1770年到1950年 C.1950年到1999年 D.1999年到2011年 2.1770年前世界人口发展的特点是( )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 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

C.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 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负增长 3.关于世界人口增长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1770年前由于出生率太低, 人口增长缓慢 B.1770年到1950年间, 由于欧美国家出生率提高, 人口增长加快 C.1950年到1999年, 由于发展中国家死亡率下降, 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大 D.1999年到2011年, 世界人口出生率继续提高, 人口增长迅猛 解析:1.D 2.A 3.C 第1题, 读图计算可知, 1999年到2011年每年净增人口最多. 第2题, 1770年前世界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自然增长率较低. 第3题, 二战后, 由于科技进步、生活水平提高、卫生条件改善、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等, 世界人口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迅速增长. 读1950~2010年世界各大洲(除南极洲外)或地区人口数量(单位:亿)的增长图, 回答4~5题. 4.在1950~2010年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 A.亚洲B.大洋洲 C.非洲 D.欧洲 5.目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 ) A.人口老龄化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 B.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着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问题 C.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少年儿童比重大的问题 D.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速度已低于发达国家 解析:4.C 5.C 第4题, 结合图中所给数据, 可以计算出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第5题, 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死亡率已经降至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 但是人口出生率仍然很高, 人口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发达国家.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仍然较高, 少年儿童的比重较大. 6.关于人口自然增长的说法, 正确的是( ) A.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只与出生率有关 B.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C.一个地区的自然增长率等于该地区的出生率 D.自然增长率等于人口的出生率除以人口的死亡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