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 牙合 学 第一章

现代 牙合 学 第一章

现代 牙合 学 第一章
现代 牙合 学 第一章

第一章牙合

牙合(occlusion)也称为咬合(articulation),是指上、下牙列间的接触关系。牙尖交错牙合(intercuspal occlustion,ICO)也称正中牙合(centric occlusion,CO),是指上、下牙合达到其最广泛、最紧密接触时的牙合关系,是许多下颌运动的起始或终止点,常被作为检查、评价咬合以及个体间进行比较的基准,我们可称其为静态咬合(articulation),指在各种咬合运动中上下牙之间的接触关系,例如前伸、后退以及侧向咬合运动中的咬合接触关系。顾名思义,动态咬合的特点是在咬合运动中上、下牙的接触部位在不断变化,其生理意义是通过咬合面之间的相对滑动运动捣碎或磨细食物。本章将对静态咬合和动态咬合的接触特征及其功能意义作一系统介绍。

第一节牙尖交错牙合的基本形态特征

牙尖交错牙合是上下牙列达到最广泛最紧密接触时的咬合关系。上、下牙列分别由牙按照一定的顺序、方向、位置排列而成。牙构成了牙列,进而构成了咬合。本节主要叙述与牙尖交错牙合有关的牙、牙列及咬合的基本形态特征。

一、牙的基本形态特征

与牙尖交错牙合有关的牙基本特征主要是切牙的切缘、舌面、尖牙的牙尖及后牙的牙合面形态特征。在咀嚼功能中,前牙的主要作用是摄食,后牙的主要作用是嚼碎食物,因此在形态上,前牙牙冠呈楔型,有一个切缘(切牙)或牙尖(尖牙),后牙牙冠则呈立方体形,有一个宽大的牙合面。牙合面不是平面,而是由许多规则的沟、窝、嵴、尖

等凸凹结构构成。

二、牙列的基本形态特征

牙并不是垂直地排列在牙槽骨中,而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方向、牙长轴呈一定的倾斜角度排列形成弓形,形成牙列(或称牙弓)。

㈠牙的近远中向倾斜排列规律

从牙弓的唇侧或颊侧方向观察,前、后牙具有不同的倾斜表现,这种倾斜称为近远中向倾斜。一般以牙冠的倾斜方向来表示牙长轴近远中倾斜情况,以牙长轴与垂线冠方交角的大小表示牙近远中倾斜程度的大小。正常情况下,上颌侧切牙是上前牙中向近中倾斜最大者,上颌尖牙近中倾斜程度介于二者之间;下颌切牙和尖牙的近远中倾斜程度均比较小;上、下颌前磨牙及第一磨牙在近远中方向的倾斜度相对较小,牙长轴较正;上、下颌第二及第三磨牙向近中倾斜的程度依次增大。

㈡牙的唇(颊)舌向倾斜排列规律

从牙弓(断面)的近中或远中方向观察,前后牙亦有不同的倾斜表现,这种倾斜称为唇(颊)舌向倾斜。唇(颊)舌向倾斜度是指以牙冠方向表示的牙体长轴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一般来说,上、下颌切牙均向唇侧倾斜,与颌骨前端牙槽突的倾斜方向一致,一般下颌切牙的倾斜度较上颌切牙小。上、下颌的尖牙、上颌前磨牙以及上、下颌的第一磨牙相对较正,下颌前磨牙略向舌侧倾斜。上颌第二及第三磨牙向颊侧倾斜,下颌第二及第三磨牙向舌侧倾斜。

㈢牙的垂直向排列规律

⒈牙合平面及其意义排列在牙弓上的牙,不仅有近远中向及唇(颊)舌向的倾斜度,而且垂直向的高低程度也有所不同。为方便描述上、下颌牙在垂直方向上的排列情况,首先需要假设一个参考平面,然后描述各牙相对于该参考平面的垂直向位置关系,该平面即牙合平面(occlusal plane)。该平面是指上颌中切牙的近中邻接点与双侧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顶所构成的假想平面,从鼻翼耳屏线平行,基本上平分颌间距离,并与上唇缘有一定的位置关系。在口腔修复中常以此平面作为制作全口义齿牙合堤和排列人工牙的依据,在文献报道中,也有人采用双侧第二磨牙的近中舌尖顶或远中颊尖顶作为定位点定义颌平面。

在解剖学研究中,为了准确记录与上、下颌牙咬合有关的下颌运动以及下颌骨(或下牙列)相对于上颌骨(或上牙列)的位置关系,倡议下颌牙列为基准定义牙合平面,这种牙合平面常被称为解剖学牙合平面,它是指下颌中切牙的近中邻接点和双侧最后一个磨牙远中颊尖顶所构成的假想平面。

各牙以上颌牙列为基准的牙合平面的位置关系为:上颌中切牙、尖牙、前磨牙颊尖与该平面接触。依据不同的上颌牙合平面的定义,上颌第一磨牙的近颊尖、近舌尖或上颌第二磨牙颊尖,与该平面接触;侧切牙与该平面不接触,磨牙的牙尖距离该平面的距离,从前向后依次增大。

2.牙合曲线及其意义从牙排列的垂直向位置关系特征可以看出,上下牙列的高低不一的牙尖排列成一定曲度,牙合曲线就是用以描述

这一牙列牙合形态特征的重要概念。矢状方向的牙合曲线称为纵牙合曲线,冠状方向的牙合曲线称为横牙合曲线。

(1)纵牙合曲线(sagital curve of occlusion):分上颌纵牙合曲线和下颌纵牙合曲线。连接下颌切牙的切缘、尖牙的牙尖、前磨牙的颊尖以及磨牙的近远中颊尖的连线为下颌牙列纵牙合曲线,该曲线从前向后是一条凹向上的曲线,又称为司匹曲线(Spee curve),其切牙段较平直,从尖牙向后经前磨牙至第一磨牙的远颊尖的逐渐降低,然后第二、第三磨牙的颊尖又逐渐升高。与下颌纵牙合曲线相对应的是连接上颌切牙的切缘、尖牙的牙尖、前磨牙的颊尖以及磨牙的近远中颊尖的上颌纵牙合曲线。该曲线从前向后是一条凸向下的曲线,其切牙第一磨牙近颊尖段较平直,从第一磨牙的近颊尖至最后磨牙的远颊尖段则逐渐向上弯曲,此段曲线称为补偿曲线。从图1-2中可以看到锯齿状牙尖、牙窝有序地连成一弧形,有效地扩大了牙列牙合面面积,增强了研磨食物的能力。

(2)横牙合曲线(transverse curve of occlusion):又称Wilson曲线(curve of Willson).在上颌,由于其磨牙向颊侧倾斜,使舌尖的位置低于颊尖。因此连接双侧同名磨牙颊尖和舌尖,形成一条凸向下的曲线,即为上颌的横牙合曲线。同样,连接下颌双侧同名牙颊尖和舌尖所形成的曲线,称为下颌的横牙合曲线。由于下颌磨牙向舌侧倾斜,因此颊尖比舌尖略高,下颌的横牙合曲线凹向上,与上颌的横牙合曲线相一致。但下颌磨牙的舌尖高而陡,当下颌磨牙颊尖被磨耗后,下颌的横牙合曲线常常不再表现为凹向上,而呈凸向上的曲线。

上、下颌牙列的牙合曲线,无论是横牙合曲线还是纵牙合曲线,均彼此相似或吻合,使得上、下颌牙在咀嚼运动过程中能够保持密切的接触关系,并与下颌运动的方式相协调。

同时,牙合曲线与牙槽突的曲线形态也基本一致,这对于咀嚼力的分散与传导,保护牙周组织健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牙列中牙的邻接关系

牙的邻面并不是平面,而是弧面。因此排列在牙列中的牙是以弧面形式相互接触的,接触区域限于很小的范围内。一般将早期的接触区称为邻接点,随着年龄增大,受力时间延长,接触部为可逐渐被磨耗,邻接点逐渐变成邻接小面。正常情况下邻接点的位置略偏唇侧,由于牙具有近远中向倾斜排列等特点。

正常的邻接关系不仅能使牙的排列连续、完整,咬合关系稳定,而且可以使牙列在行使功能时,各邻牙间互相支持、互相依靠,分散咀嚼时所产生的压力。如果个别牙缺失,这种支持作用便消失,缺失牙的近中或远中邻牙将向缺牙间隙处倾斜,导致咬合紊乱。由于牙的近远中相倾斜排列特点以及牙列前后方不均匀的受力特点,远中邻牙的倾斜幅度常常较大。

正常的牙尖交错牙合可以使上、下颌牙最广泛最紧密的接触,整个牙列及牙周组织受力均匀。这不但便于承受和分散咬合负荷,而且能最大限度发挥咀嚼食物的潜能。因此牙尖交错牙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牙合关系。

三、牙尖交错牙合的基本形态特征

上、下牙的接触关系是一种三维立体关系,因此牙尖交错牙合时的基本形态特征常以近远中向、唇(颊)舌向以及垂直向等三个不同方向的对应关系来描述。

(一)近远中向关系

牙尖交错牙合时,上、下牙列中线对正,一般正对着上颌唇系带。上颌牙(中切牙除外)与下颌同名牙的远中部分相接触,下颌牙与上颌同名牙的近中部分相接触。除下颌中切牙和上颌最后一磨牙外,其他牙均为一牙对应于对颌两牙,上、下颌牙前后交错。临床上常以尖牙接触关系和第一磨牙接触关系标志,来描述上、下颌牙列的近远中接触关系,并作为个体间比较的重要参考指标。一般尖牙接触关系大体上反映了前牙的近远中相接触关系,正常时上颌尖牙的牙尖顶对应着下颌尖牙的远中唇斜面及侧远中缘,下颌尖牙的牙尖顶对应着上颌尖牙的近中舌斜面及舌侧近中缘;第一磨牙关系大体上反映了后牙的近远中相接触关系,正常时上颌第一磨牙的近颊尖对着下颌第一磨牙的颊面沟,下颌第一磨牙近颊尖对着上颌第一磨牙于第二前磨牙之间的牙合(侧)楔状隙。

(二)唇舌向关系

正常情况下,上牙列略大于下牙列,上牙列盖在下牙列唇侧,下牙列咬在上牙列舌侧,通常用覆牙合、覆盖作为描述这一解剖关系的指标。正常的覆牙合、覆盖可以密切上下牙的接触关系,从而提高咀嚼食物的效能。上牙列的切缘与颊尖覆盖着下牙列的切缘与颊尖,使唇颊软组织受到保护而不致被咬伤;同样在牙列的舌侧,下后牙的舌

尖覆盖着上后牙的舌尖,对舌缘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使之在咀嚼食物时不会被咬伤。

覆牙合(over bite)是指牙尖交错牙合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唇面的垂直距离。对于前牙,它是指上切牙切缘与下切牙切缘之间的垂直距离,正常时为2~4mm。对于后牙,它是指上后牙颊尖顶与下后牙颊尖顶之间的垂直距离。临床上所用的覆牙合,没有特别说明时,通常是指前牙的覆牙合。临床上常根据下切牙被上切牙盖住的程度,将覆牙合分为三种类型:上切牙盖在下切牙的切1/3之内为浅覆牙合,1/3~2/3为中(度)覆牙合,2/3以上的为深覆牙合。有人习惯于将咬至下颌切牙唇侧牙龈的深覆牙合称为重度深覆牙合。正常覆牙合为浅覆牙合。

覆盖(over jet )是指牙尖交错牙合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的水平距离。对于前牙,它是指上切牙切缘之间前后向的水平距离,正常时约为2~4mm;对于后牙,它是指上后牙颊尖盖至下后牙颊尖的颊侧,两颊尖顶之间的水平距离。同样,临床上所用的覆盖,没有特别说明时,是指前牙的覆盖。临床上常根据下切牙咬合在上切牙舌侧的具体部位,将安氏Ⅱ分类患者的覆盖分为三类:下切牙咬在上切牙的切1/3之内为浅覆盖,切1/3~切2/3为中覆盖,切2/3以上的为深覆盖。有人习惯于将咬至上颌腭粘膜的深覆盖称为重度深覆盖。深覆盖可以伴有深覆牙合,但当上切牙向唇侧倾斜的程度较大时,其覆牙合可以比较浅。通常认为浅覆盖为正常覆盖。

1.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分类

前牙的覆牙合、覆盖关系多被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正常覆牙合、覆盖:由于切牙大小有一定的范围,以绝对数值来描述前牙覆牙合、覆盖的大小,有时不能客观反映前牙的覆牙合、覆盖情况,因此通常用浅覆牙合、浅覆盖来作为覆牙合、覆盖正常的指标。

(2)对刃位(edge to edge bite):指牙尖交错牙合时,上下切牙切缘接触,覆牙合、覆盖均为零的前牙咬合关系。该种牙合型对切割功能及面形均有一定程度影响。

(3)深覆牙合(deep over bite):指牙尖交错牙合时,上切牙盖在下切牙的唇侧切2/3以上的前牙牙合关系。该牙合型由于下切牙大部分被上切牙包盖,切割食物时下颌垂直滑行的距离较大,张闭口时上切牙对下切牙的限定作用时间较长,因此对切割功能有一定的影响。重度内倾型深覆牙合者,上切牙常咬伤下切牙唇侧牙龈,下切牙常咬伤上切牙腭侧牙龈,影响局部组织健康。

(4)深覆盖(deep over jet):指牙尖交错牙合时,下切牙咬在上切牙的舌侧切2/3以上、同时上前牙向唇侧倾斜程度较大的一种前牙牙合关系。深覆盖者常伴有上颌前突的面型,对美观有一定影响。重度深覆盖时,下切牙咬在上切牙腭侧粘膜上造成局部组织损伤;深覆盖患者伴有口呼吸,影响咽腔健康;另外深覆盖对唇齿音的发音也常有明显的影响。

(5)反牙合(cross bite):牙尖交错牙合时,下前牙咬在上前牙之前,覆盖为负值的前牙牙合关系。该牙合型基本没有切割功能,并且对面型、唇齿音的发音等有较大的影响。

(6)开牙合(open bite)牙尖交错牙合时,上、下牙列部分前牙甚至前磨牙不接触,上、下牙切缘之间在垂直方向有空隙的前牙牙合关系。开牙合与上颌前突(深覆盖)前牙无咬合接触的区别是:开牙合者无覆牙合,而上颌前突者,尽管上、下切牙在水平方向上距离较大,互相不接触,但在垂直方向上仍有覆牙合关系存在,因此,不能简单地将上、下前牙不接触称为开始,而需根据垂直方向上有无空隙而定。开牙合常因上颌牙槽骨发育不足所致,这种牙合形式切割功能完全丧失,对发音和面型的影响也较大。

2.后牙覆牙合、覆盖关系分类

(1)正常覆牙合、覆盖:如前所述,后牙覆牙合、覆盖关系正常时,上牙列包盖在下牙列颊侧,同时下牙列包盖在上牙列舌侧,上、下颌牙尖交错嵌合,密切接触。

(2)反牙反牙合(poeterior crossbite):表现为下后牙的颊尖咬在上后牙颊尖的颊侧。

(3)锁牙合(reverse crossbite):表现为上后牙的舌尖咬在下后牙颊尖的颊侧。

(4)反锁牙合(crossbite):表现为下后牙的舌尖咬在上后牙颊尖的颊侧。

后牙在咀嚼食物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颊尖和舌尖具有不同的功能,上后牙舌尖和下后牙颊尖为支持尖,与对颌牙牙合面的窝沟相对应;上后牙颊尖和下后牙舌尖为引导尖,主要作用是引导侧向咬合运动。当后牙的覆牙合覆盖关系发生变化时,将对这种引导作用

产生明显的影响。

(三)垂直向关系

牙尖交错牙合正常时,下颌前牙切端的唇侧与上颌前牙舌面接触;上颌前磨牙的舌尖与下颌同名前磨牙的远中边缘嵴区域接触,下颌前磨牙的颊尖与上颌同名前磨牙的近中边缘及区域接触,上颌磨牙的舌尖和下颌同名磨牙的远中部或远中邻牙的窝或边缘嵴区域相接触,下颌磨牙的颊尖与上颌同名磨牙的近中部或近中邻牙的窝或边缘嵴区域相接触。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正常牙合时上颌磨牙的近舌尖与下颌同名磨牙的中央窝相接触,下颌磨牙的远颊尖与上颌同名磨牙的中央窝相接触。

牙尖交错牙合时,上、下颌牙的牙合面关系,可以有间与窝之间、尖与沟之间、尖与(楔状)隙之间多种并存在的咬合接触形式。有关内容将在下一节中详细阐述。

第二节牙合接触及其承载特征

在描述咬合接触基本特征时,通常采用“理想牙合”(imanginary ideal occlusion)为标准进行描述。虽然在实际生活中,这种理想牙合存在比例非常少,据毛燮均教授报道,国人中理想牙合的比例仅约10%。但是通常仍以这种理想牙合作为咬合接触关系的基本特征进行描述,并作为咬合接触关系的基本参照标准。

本节将从牙尖交错牙合(intercuspal occlusion ,ICO)状态(下称静态)和咬合运动状态(articulation)(下称动态)等两个不同角度,阐述单个牙以及牙列的咬合接触及其承载特征。

一、牙的牙合接触特征

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牙形态不同,其接触特征也明显不同。

(一)静态牙合接触特征

1.前牙的牙合接触特征前牙包括切牙和尖牙。切牙的特征性结构是切缘,尖牙的特征性结构是牙尖。由于除下颌中切牙和上颌最后一个磨牙为“一牙对一牙关系”外,其他牙呈“一牙对二牙”的对应关系,下颌牙较上颌牙略偏近中。下颌侧切牙不仅与上颌侧切牙接触,而且与上颌中切牙接触,下颌尖牙则除与上颌尖牙接触外,还与上颌侧切牙接触;而上颌侧切牙与下颌侧切牙及下颌第一前磨牙相接触。

(1)切牙的牙合接触特征:静态咬合时上切牙咬在下切牙的唇侧,上、下切牙的功能性接触部位是下颌切牙舌面的相应位置。

(2)尖牙的牙合接触特征:静态咬合时上下尖牙呈斜面接触——下颌尖牙位于上颌尖牙的近中舌侧,下颌尖牙较为斜行的远中牙尖嵴的唇面与上颌尖牙近中牙尖嵴的舌面相接触;下颌尖牙较为平直的近中牙尖嵴的唇面与上颌侧切牙舌面远中相接触;而上颌尖牙远中牙尖嵴的舌面与有“小尖牙”之称的下颌第一前磨牙近中颊尖嵴的颊面相接触。

2.后牙的牙合接触特征后牙包括前磨牙和磨牙。单个后牙牙合面牙尖(cusp)、嵴(ridge)、牙窝(fossa)、发育沟(developmental groove)等不同的凸凹结构构成。其中牙尖是其主体结构,典型的牙尖由四嵴四斜面构成:四嵴为近中牙尖嵴、远中牙尖嵴、颊嵴和舌嵴,其中颊尖的舌嵴和舌尖的颊嵴为牙合面三角嵴;四斜面为近中颊斜面、远中

颊斜面、近中舌斜面和远中舌斜面,牙尖斜面上可有不同副沟。牙尖之间以发育沟、牙窝等窝形结构以及边缘嵴、横嵴、斜嵴等的凸形结构相联系。凸形牙面结构与对颌凹形牙面结构构成密切嵌合的接触关系,是嚼细食物的重要形态学基础。而且牙合面凸凹不平的形态结构,还加大了其牙合面的表面积,有利于发挥较强的咀嚼效能。

Myer G颌Anderson JR对32名成人正中牙合接触的研究结果表明,在565个咬合接触中,86%为(牙尖)斜面(inclined plane)接触,说明典型的后牙接触特征是牙尖斜面与牙窝壁的接触。这种咬合接触特点为三点式(tripod)接触,有利于分散牙合力,减小咬合力对牙的创伤作用。以颊舌断面为例A点为下后牙颊尖颊斜面与上后牙颊尖舌斜面的接触区,B点为下后牙颊尖舌斜面与上后牙舌尖颊斜面的接触区,C点为下后牙舌尖颊斜面与上后牙舌尖舌斜面的接触区。

A、B、C三点的意义有所不同,其中B点的接触尤其重要,当A、B 点接触C点无接触,或B、C点接触A点无接触时,由于接触点上所承受的咬合力方向有明显的夹角,使得整个牙的接触比较稳定,咬合关系比较稳定;而当A、C点接触B点无接触时,则接触区上所承受的咬合力方向基本相同,咬合关系不稳定,下牙可产生沿咬合力作用方向移动的趋势。

3.止接触(stopper)静态咬合接触是最重要的咬合接触形式。其正常的要点是稳定,它决定着咬合高度,同时对下颌向前、后及向颊、向舌方向的移动具有一定的限定作用,通常将那些对咬合高度有决定意义的接触称为正中止接触(centric stops),对向前、后及颊、

舌向移动具有限定作用的结构,分别称为前止接触(antero-stopper,AS)后止接触(postero-stopper,PS)、颊止接触(bucca-stopper,BS)和舌止接触(lingual-stopper,LS)。各止接触存在的位置及其意义如下:

(1)前止接触:位于上前牙舌面、下前牙切缘唇面、上后牙的远中牙尖斜面和下后牙的近中牙尖斜面,其限制下颌向前、闭口时引导下颌向后运动的作用。

(2)后止接触:仅存在于后牙上,位于上后牙近中牙尖斜面与下后牙远中牙尖斜面,具有限制下颌后移、闭口时引导下颌向前运动的作用。

(3)颊止接触:位于上后牙牙尖舌斜面和下后牙牙尖颊斜面,具有限制下颌向同侧移动,闭口时引导下颌向中线方向运动的作用。

(4)舌止接触:位于上后牙舌尖颊斜面和下后牙颊尖舌斜面,具有限制下颌向对侧移动、闭口时引导下颌背离中线方向运动的作用。

虽然正常情况下前、后、颊、舌止接触既有稳定静态咬合,又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下颌在牙尖交错位附近作自如运动的作用,但如果这种限制作用过强,例如伸长的第三磨牙对下颌向前或向后方向的严格限制作用,则将对下颌生理运动不利,容易导致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

(二)动态牙合接触特征

动态咬合接触包括前伸、后退及侧向咬合接触。咀嚼运动中的咬

合接触则是这三个方向上咬合接触的综合变化过程。

1.前伸咬合运动中的牙合接触特征前伸咬合运动主要由切牙引导,咬合接触的部位位于下颌切牙切缘唇侧及上颌切牙舌面切道范围内。正常情况下上、下切牙达到对刃接触的前伸咬合位时,后牙不应有接触。当后牙出现咬合接触时,前伸咬合运动将受到后牙接触部位的干扰,前、后多个牙对咬合运动的引导,使下颌运动不光滑、不协调。因此前伸运动中的后牙咬合接触被称为前伸咬合干扰,其接触部位一般位于下颌后牙近中牙尖斜面和上颌后牙的远中牙尖斜面。

前伸咬合运动与该运动中发生咬合接触的上切牙舌面形态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当上切牙排列不齐,例如上颌侧切牙舌侧位,其对下颌的前伸咬合运动具有优先引导作用。前伸时下颌首先在该牙引导下前移,这样虽然上颌中切牙的位置基本正常,但前伸咬合运动垂直向运动的相对幅度却因舌倾的侧切牙的引导而明显增大。

另外,前伸咬合运动中后牙是否有接触也与前伸运动的幅度有关,正常情况下在切割运动末期后牙会逐渐出现接触。

2.后退咬合运动中的牙合接触特征后退咬合运动可以是正常咀嚼运动的一部分,也是对正中咀嚼压力的一种重要的重要的缓冲机制。在从后退接触位向牙尖交错位滑动的过程中食物被研细。后退咬合运动主要受上颌后牙的近中牙尖斜面与下颌后牙的远中牙尖斜面(通常是最后的磨牙)的引导,正常情况下该接触应双侧对称,其引导的后退运动光滑、均匀。如果在这一后退运动过程中,仅一侧有咬合接触,另一侧悬空,或其引导的后退运动有明显偏斜,则该咬合接

触被称为后退咬合干扰。

3.侧向咬合运动中的牙合接触特征侧向咬合运动是不对称咬合运动,根据侧向咬合运动中下颌运动的方向,。

侧向咬合运动至工作侧尖对尖接触位置时,可有两种咬合接触形式——尖牙保护牙合和组牙功能牙合。尖牙保护牙合是指在侧向咬合运动中工作侧仅尖牙接触,其他牙不接触的现象,此时上颌尖牙的接触部位是一个范围,位于其牙尖舌面的近中,下颌尖牙接触部位位于牙尖唇侧远中。组牙功能牙合工作侧有多个牙接触,其咬合接触的主要部位是下颌后牙颊尖顶舌侧。但其所引导的下颌侧向运动并非简单的内向运动,而是外后到内前方向的运动,与上颌磨牙的斜嵴方向基本一致。由于在组牙功能牙合中工作侧有多个牙接触,因此其变化也较多,动态接触部位也比较复杂。

正常的侧向咬合运动中,应仅工作侧有咬合引导性接触,且在同一运动中工作侧多个牙对下颌运动的引导方向基本一致,引导力相对均匀、分散,非工作侧没有咬合接触。工作侧不一致的咬合引导接触,以及非工作侧的咬合接触,都可能产生非主流运动方向的异常咬合引导作用,导致运动不协调。非工作侧的咬合接触一般被称为侧向牙合干扰,其咬合接触部位多位于上颌后牙舌尖颊斜面和下颌后牙颊尖舌斜面。但是在侧向咬合运动后期,即接近牙尖交错位时,即使是尖牙保护牙合者,其工作侧乃至非工作侧后牙都将有接触。

4.咀嚼运动中的牙合接触特征侧向咬合运动是咀嚼运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因此咀嚼运动与后牙的颊、舌尖关系十分密切。在咀嚼运

动中后牙的颊尖和舌尖功能有所不同,下后牙颊尖和上颌牙舌尖对咀嚼运动的核心颌位——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 ,ICP)的咬合高度具有决定意义,故被称为支持尖(supporting cusp);而下后牙舌尖和上后牙颊尖的主要作用,一般被认为是引导下颌运动,因此被称为引导尖(guiding cusp).如图1-10所示,正常咀嚼运动咬合初期,下颌后牙颊尖在上颌后牙颊尖舌斜面的引导下进入牙尖交错位,此时下颌后牙颊、舌尖的颊斜面与上颌后牙颊、舌尖的舌斜面相对,下颌颊尖的舌斜面与上颌后牙颊尖顺上颌后牙舌尖颊斜面的引导,继续向非工作侧滑动,并逐渐开口,到一定程度后下颌转向工作侧,开始向上颌后牙颊尖顶附近作闭口运动,然后进入下一个咀嚼运动周期。在下颌后牙颊尖顺上颌后牙颊尖舌斜面及舌尖颊斜面滑行的过程中食物被磨细。咀嚼运动中的主要功能活动范围在ICP及其侧方2~3mm 的运动范围内,整个侧向咬合引导的滑动幅度约1~4mm,其中闭口引导相对较长。

由图1-10可见,实际上各个后牙牙尖颊斜面和舌斜面的功能是不一样的。下颌舌尖舌斜面及上颌颊尖颊斜面并没有与对颌牙接触,因此没有咬合功能。上颌后牙舌尖虽然是支持尖,但在咀嚼运动的咬合期向开口期过渡时,其颊斜面对咀嚼运动同样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而下颌后牙舌尖虽然是引导尖,但正常情况下其对上颌后牙舌尖的引导作用实际上受到上颌后牙颊尖舌斜面对下颌后牙颊尖引导作用的制约,其容纳食物的作用可能更加重要。因此所谓支持尖的支持作用和引导尖的引导作用都是相对的,不能截然分开。

二、牙的承载特征

前、后牙形态不同,其在咀嚼过程中所承载荷的方式也不同,前、后牙的形态区别突出表现在后牙承载食物的牙合面是其承受咀嚼力的主要部位。咀嚼肌收缩产生的咬合力,不仅能够嚼碎后牙牙合面上的食物,而且还对承载食物的牙施加咬合压力。加载到牙上的咬合力,可以在牙合面形态的指导下,经牙体、牙周膜传导至牙槽骨、颌骨等部位。由于后牙承载能力较强。

(一)后牙承载特征

咀嚼包括切割、捣碎和碾磨等过程。,捣碎和碾磨功能则主要由后牙完成。捣碎运动的主要结构基础是凸起的尖和载物的窝,此时牙合面承受的主要是垂直载荷;碾磨运动的主要结构基础是起伏不平的尖、嵴、沟、窝,此时牙合面承受的主要的侧向载荷。

1.正中承载特征正中承载又可称垂直承载,主要发生在ICP静态咬合时,其特点是持续承载。因ICP时上下牙接触最广泛、最紧密,具有最强的稳定性,故在此颌位上紧咬时咀嚼肌具有最高的电位活动,可以发挥最大收缩力,咬合力最大,所以在该颌位咬合时牙应具有最大的咬合承载能力。承载终止于食物被压碎的瞬间,此时升颌肌可出现瞬间电静息(silent petiod,SP)。

过去认为符合生理的咬合力应有众多咬合接触部位承担,并沿牙长轴方向传导。但是如上所述,牙尖交错位是最稳定的颌位,而排列在牙列中的牙具有不同的倾斜度,当对牙列施以垂直载荷时,加载到各牙上的力实际与牙长轴并不平行。实验表明:垂直加载后正常牙合

后牙根尖可见有环行应力分布,说明后牙牙合面凸凹不平的形态结构,有效地分散了垂直载荷。由于正常牙合下颌后牙根尖的远中、舌侧应力最大,因此可以推断,下后牙牙尖的远中斜面及颊尖的舌斜面,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上颌后牙牙尖的近中斜面和上后牙舌尖颊斜面,承受着最大的咬合负荷。同理,下颌后牙边缘嵴的远中面和上后牙舌尖颊斜面,承受着最大的咬合负荷。同理,下颌后牙边缘嵴的远中面和上后牙边缘嵴的近中面,承载着较大的咬合负荷。

因此多个牙面接触、对称地沿牙长轴分布、顺牙长轴方向加载等措施可能不应是提高正中咬合时后牙承载能力的主要措施,因为按照上述实验的结果,正中咬合时下后牙颈部颊侧及根尖部舌侧、上后牙颈部舌侧及根尖部颊侧的牙周组织受到较大的牙应力,真正沿牙长轴方向传导的力应当较小。这就是为什么临床上常见有比较小的生理性咬合力可以导致后牙缺失其远中邻牙向近中倾斜的原因。咀嚼肌收缩力因下颌骨倾斜角存在也可对牙施以较大的近中方向的作用力,导致牙的生理性近中移动。

可见由于牙的倾斜排列,牙合面凸凹不平的形态结构以及神经-肌肉的反馈调节作用等多方面的机制,当垂直载荷加载于牙合面上时,可以适时调整肌收缩力,并有效的分散、减弱加载导咬合面上的咬合力,从而避免根尖应力集中,避免牙体、牙周组织乃至颞下颌关节等组织受到创伤力作用。

2.非正中承载特镇在动态咬合过程中,下颌相对于上颌的位置关系不稳定,咬合载荷包括前向、后向和侧向等多个方向。在ICP附

近,前向的咬合例与下颌后牙近远中长轴方向基本一致,侧向咬合力则与上下后牙的颊舌向长轴方向接近。咀嚼运动是三维方向上的下颌运动,其中的咬合接触部位存在明显的动态变化过程。

咀嚼运动咬合期开始时,下颌后牙颊尖顶的颊侧斜面咬合于上颌后牙颊尖舌斜面的牙尖顶附近,此时上颌后牙根尖主应力为舌侧方向,而下颌后牙根尖主应力则为颊侧方向。随着咬合接触点逐渐向舌侧转移,至咬合期快结束时,上颌后牙舌尖颊斜面成为主要承力部位,上颌后牙的根尖主应力改为颊侧方向,而下颌后牙的主要承力部位由颊尖顶颊侧逐渐变为颊尖顶舌侧,根尖应力方向也相应地由颊侧逐渐变为舌侧。因此在由上颌后牙牙尖斜面引导的侧向滑动运动过程中,由于牙的承载部位和方向不断变化,根尖主应力方向也不断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后牙的牙合面引导,不是简单的内外走行。上颌后牙为下颌后牙提供了由颊尖舌斜面和舌尖颊斜面作为滑动运动的引导结构。但是一方面斜方体形的上颌磨牙在牙弓中呈颊尖偏近中、舌尖偏远中斜向排列,使得走行于远颊尖和近舌尖之间的斜嵴相对于冠状面的“斜”度小于相对于上颌磨牙近中的斜度,另一方面,牙尖有一定的高度。因此在侧向咬合运动中下颌后牙对下颌后牙的引导,是与上颌磨牙斜嵴等引导结构的走行方向密切相关的三维方向运动,在该运动过程中下颌后牙的主要承力部位是颊尖顶及其附近的颊、舌斜面。而在这一过程中下颌后牙舌尖颊斜面可能并不承担非正中载荷,如果下颌后牙舌尖颊斜面承担了一定载荷,那么从理论上讲应与下颌后牙颊尖颊斜面所承受的负荷在方向上、时间上协调一致。

(二)前牙承载特征

切牙主要是在切割运动过程中承载,尖牙主要在穿透、撕裂食物的过程中承载。其非正中载荷承载方向的变化类似于咀嚼运动中后牙承载变化情况,而其正中咬合过程中承载水平较低,且与牙长轴不平行。

(三)牙承载辅助结构

从承载角度来看,牙弓内各牙之间的弧面邻接关系以及牙周膜、牙槽骨等特殊的局部组织结构。对于承担和缓解咬合负荷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牙合面形态正常、牙列及咬合关系正常、牙列及咬合关系正常、牙周组织结构正常是承受来自于咀嚼肌收缩力的咬合负荷的重要结构基础,也是咀嚼系统功能正常的保障。

三、牙的牙合接触关系改变对牙承载特征的影响

上、下颌牙牙合面一定形式的牙合接触是完成正常咀嚼功能的条件,如前所述牙合接触关系对于引导咬合运动、传递咬合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牙科治疗中许多情况下需要重新建立牙合面形态,即:建立新的咬合接触关系。牙合关系改变将对咬合力传导功能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以典型的凸凹对应结构——牙尖与牙窝的接触关系为例,无论是正中载荷,还是非正中载荷,牙尖斜面或牙窝壁都是主要的承力结构。而如图1-7所示,牙尖并不是尖锐的尖,而是圆钝的弧面结构,与之对应的牙窝也呈弧形,垂直承载时弧形牙尖与弧形牙窝的接触最为广泛而密切,咬合关系最稳定;非垂直承载时弧形牙面之间的接触便不能达到最广泛、最密切,这就是为什么正中承载能力明显大于非

现代分子生物学_复习笔记完整版.doc

现代分子生物学 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含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 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的基本含义 ?广义的分子生物学:以核酸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及其在遗传信息和细胞信息传递中的作用为研究 对象,从分子水平阐明生命现象和生物学规律。 ?狭义的分子生物学:偏重于核酸(基因)的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基因或DNA的复制、转录、表达和调控 等过程,也涉及与这些过程相关的蛋白质和酶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1.1 分子生物学的三大原则 1) 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单体是相同的 2) 生物遗传信息表达的中心法则相同 3) 生物大分子单体的排列(核苷酸、氨基酸)的不同 1.3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DNA重组技术(基因工程) ●基因的表达调控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结构分子生物学) ●基因组、功能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研究 第二节分子生物学发展简史 1 准备和酝酿阶段 ?时间: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50年代初。 ?确定了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是DNA。 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明实验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明实验二: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实验 RNA也是重要的遗传物质-----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繁殖过程 2 建立和发展阶段 ?1953年Watson和Crick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作为现代分子生物学诞生的里程碑。 ?主要进展包括: ?遗传信息传递中心法则的建立 3 发展阶段 ?基因工程技术作为新的里程碑,标志着人类深入认识生命本质并能动改造生命的新时期开始。 ? 第三节分子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思考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有哪些? ?分子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列举5~10位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简要说明其贡献。

口腔颌面外科学重点整理

口腔颌面外科学重点 1.请简述牙拔除术的适应证?(1)牙体病。由龋病造成的牙体广泛缺损、残根、残冠,不能再经牙髓治疗修复牙冠缺损者,是牙拔除的主要原因。如牙周病及根周情况良好可考虑保留牙根,作根管治疗。(2)根尖病。包括不能用根管治疗、根尖切除或牙再植术等保留的根尖病。(3)晚期牙周病。(4)外伤。外伤导致根折或冠根斜折而不能用桩冠修复者,应予拔除;前牙外伤而牙根折断部位在牙颈部以下过多或冠根斜折及骨折线上无法保留的牙。(5)错位牙和移位牙。影响功能或引起创伤及疾病的移位错位牙。(6)阻生牙。反复引起冠周炎或引起邻牙龋坏的阻生牙。 (7)多生牙。影响美观,位臵不正或引起创伤及疾病的多生牙。(8)治疗需要。因正畸需要或义齿修复需要拔除的牙;位于肿瘤放射区为预防发生并发症而需要拔除的牙。(9)乳牙。影响恒牙正常替换的滞留乳牙。(10)病灶牙。 2.哪些心脏病患者应视为拔牙的禁忌证或暂缓拔牙?(1)急性心肌梗死或近3~6个月前发生心肌梗死。(2)近期频繁发生心绞痛。(3)心功Ⅲ~Ⅳ级或临床表现有端坐呼吸、紫绀、颈静脉怒张、下肢浮肿时。(4)双束支、三束支阻滞、有Ⅲ度或Ⅱ型房室传导阻滞,阿斯综合征(有突然神志丧失合幷心传导阻滞)史者。(5)心脏病合并高血压,应经治疗降压后再拔牙。 3.简述干槽症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1)干槽症为拔牙常见并发症,其实质为牙槽窝的局部骨创感染。关于病因仍有争论,多认为创伤及感染是主要原因,此外与拔牙窝大,血供不良,抵抗力下降有关。(2)主要症状为疼痛,多发生于术后3~4天,疼痛为持续性,可向耳颞部放射。治疗效果不佳者,疼痛可持续1~2周。检查时,腐败型者可见牙槽窝内无血凝块,牙槽骨壁表面有灰白色假膜覆盖,牙槽窝内有腐败坏死组织,有明显臭味,骨壁有明显触痛,牙龈可见红肿,局部淋巴结可有肿大、疼痛,偶有发生张口受限、低热、疲乏等全身表现。(3)治疗干槽症主要原则为清创、隔离外界刺激和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4.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特点是什么?1)口腔颌面部特殊的解剖结构与环境有利于细菌的滋生繁殖,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易于发生感染。2)由于牙的存在并以发生牙体及牙周围支持组织的炎症,易形成特有的牙源性感染。3)口腔颌面部潜在的筋膜间隙内含有疏松结缔组织,感染可循此途径扩散和蔓延。4)颌面部血液和淋巴循环丰富,颌面部静脉瓣膜少或缺如,当静脉受压时容易导致血液逆流,而导致严重并发症;顺相应淋巴引流途径扩散而发生区域性淋巴结炎。反之,血循与淋巴循环丰富有利于炎症的局限和消退。5)口腔颌面部为暴露部位,易受损伤而继发感染。 5. 简述脓肿切开引流术的指征。①牙源性感染发病后3~4天,腺源性感染发病后5~7天; ②疼痛加剧,并呈搏动性跳痛;③有明显压痛点、波动感和凹陷性水肿;④穿刺及脓或脓肿已穿破但引流不畅;⑤全身治疗无效,出现明显中毒症状者;⑥颌周蜂窝织炎累及多个间隙,出现呼吸和吞咽困难者;⑦淋巴结结核经抗痨治疗无效,寒性脓肿已近自溃时。 6. 如何预防放射性颌骨骨髓炎?以预防为主,放疗前彻底治疗口内病灶牙,去除金属充填物,消除感染源;放射时注意掌握适应证、剂量和防护;放疗后3~5年内避免拔牙和其他损伤。 7.中央性颌骨骨髓炎易发生在下颌骨原因:由于上颌骨骨质疏松,骨板薄,脓液容易穿破骨壁向口腔引流,因而炎症逐渐消退,不易在上颌骨内弥散扩散。下颌骨的牙槽脓肿,由于骨质致密,骨板厚,脓液不易穿破得到引流,因此炎症易在骨松质和骨髓腔内蔓延,常通过下牙槽神经管波及整个下颌体,发展成急性弥散型骨髓炎。 8.慢性颌骨骨髓炎的临床特点:1)口腔内及颌面部皮肤形成多处瘘孔2)瘘孔长期排脓,有时瘘孔排除死骨片3)可发生病理性骨折,出现咬合错乱和面部畸形4)治疗不当,久治不愈,易造成人体慢性消耗与中毒、消瘦、贫血。5)脓液进入消化道有时引起明显的胃肠道症状。 8. 请述咬肌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案。感染来源:牙源性感染(下颌第三磨牙冠周

第一章 物流与现代物流学

第一章 物流与现代物流学 本章主要介绍物流的形成、发展相演变的过程,现代物流的作用与特征。物流活动的分类,现代物流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学科的属性般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以及现代物流学科的基本框架,沟物流系统的规划理论与方法的构建打下基础。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准确掌握物流的定义与本质、现代物流的作用与特征。物流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了解国内外物流的发展历程。物流活动的分类、学科的属性。 第一节 物流的发展与现代物流的形成 我们周围普遍存在着诸如运送、搬运、保存、生产流程组织物的流动与服务现象。但长期以来忽视了对这些现象的研究,直到20世纪初才引起人们的重视。物流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随后在日本、欧洲各国以及亚洲各国引起高度重视。在至今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物流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物流概念的形成时期。后勤管理时期、物流学科的形成时期、物流管理时期以及现代物流时期,人们对物流活动的认识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一、物流的定义 1.美国对物流的定义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1985年把物流的定义为,物流是对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从起源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有效益的流动和存储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以满足顾客要求的过程。该过程包括进向、去向、内部和外部的移动以及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物流回收。 1974年美国工程师学会曾给物流的定义是:物流是与需求、设计、资源供给与维护有关,以支持目标、计划及运作的科学、管理、工程及技术活动的艺术。1981年美国空军曾把物流定义成:物流是计划、执行军队的调动与维护的科学。1997午美国《物流术语词汇》中把物流定义为:与计划和执行供应链中商品和物料的搬运、储存及运输相关的所有活动。包括废弃物品及旧品的回收复用,它是围绕物料管理和实物流通所发挥的功能对动态和静态库存的管理。 2.加拿大对物流的定义 加拿大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物流是对原材料、在制品库存、产成品及相关信息,从起源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有效益的流动和储存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以满足顾客要求的过程。该过程包括迸向、去向和内部流动。 3.日本对物流的定义 1997年日本后勤系统协会(The Japan Institute of Logistics Systems)专务理事稻束原树在《这就是后勤》一文中对"后勤。下的定义是:"后勤"是一种对于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有效率流动进行规划、实施和管理的思路,它同时协调供应、生产和销售各部门的个别利益,最终达到满足顾客的需求。 4.我国对物流的定义 我国将物流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中,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1、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有机结合、优化管理来满足物主要求的过程。台湾地区则认为物流是一种物的实体流通活动的行为,在流通过程中,透过管理程序有效结合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流通加工、咨询等相关物

(完整版)北邮版《现代密码学》习题答案.doc

《现代密码学习题》答案 第一章 1、1949 年,( A )发表题为《保密系统的通信理论》的文章,为密码系统建立了理 论基础,从此密码学成了一门科学。 A、Shannon B 、Diffie C、Hellman D 、Shamir 2、一个密码系统至少由明文、密文、加密算法、解密算法和密钥 5 部分组成,而其安全性是由( D)决定的。 A、加密算法 B、解密算法 C、加解密算法 D、密钥 3、计算和估计出破译密码系统的计算量下限,利用已有的最好方法破译它的所需要 的代价超出了破译者的破译能力(如时间、空间、资金等资源),那么该密码系统的安全性是( B )。 A 无条件安全 B计算安全 C可证明安全 D实际安全 4、根据密码分析者所掌握的分析资料的不通,密码分析一般可分为 4 类:唯密文攻击、已知明文攻击、选择明文攻击、选择密文攻击,其中破译难度最大的是( D )。 A、唯密文攻击 B 、已知明文攻击 C 、选择明文攻击D、选择密文攻击 5、1976 年,和在密码学的新方向一文中提出了公开密钥密码的思想, 从而开创了现代密码学的新领域。 6、密码学的发展过程中,两个质的飞跃分别指1949年香农发表的保密系统的通

信理论和公钥密码思想。 7、密码学是研究信息寄信息系统安全的科学,密码学又分为密码编码学和密码分析学。 8、一个保密系统一般是明文、密文、密钥、加密算法、解密算法5部分组成的。 对9、密码体制是指实现加密和解密功能的密码方案,从使用密钥策略上,可分为 称和非对称。 10、对称密码体制又称为秘密密钥密码体制,它包括分组密码和序列密码。 第二章 1、字母频率分析法对( B )算法最有效。 A、置换密码 B 、单表代换密码C、多表代换密码D、序列密码 2、(D)算法抵抗频率分析攻击能力最强,而对已知明文攻击最弱。 A 仿射密码 B维吉利亚密码C轮转密码 D希尔密码 3、重合指数法对( C)算法的破解最有效。 A 置换密码 B单表代换密码C多表代换密码 D序列密码 4、维吉利亚密码是古典密码体制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密码,其密码体制采用的是 (C )。

现代分子生物学课后习题及答案(朱玉贤 第3版)

现代分子生物学课后习题及答案(共10章) 第一章绪论 1.你对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含义和包括的研究范围是怎么理解的? 答: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本质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以核酸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及其在遗传信息和细胞信息传递中的作用为研究对象,是当前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并正在与其它学科广泛交叉与渗透的重要前沿领域。狭义:偏重于核酸的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基因或DNA的复制、转录、表达和调节控制等过程,其中也涉及与这些过程有关的蛋白质和酶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人类认识生命现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也为人类利用和改造生物创造了极为广阔的前景。所谓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的本质主要是指对遗传、生殖、生长和发育等生命基本特征的分子机理的阐明,从而为利用和改造生物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新的手段。这里的分子水平指的是那些携带遗传信息的核酸和在遗传信息传递及细胞内、细胞间通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这些生物大分子均具有较大的分子量,由简单的小分子核苷酸或氨基酸排列组合以蕴藏各种信息,并且具有复杂的空间结构以形成精确的相互作用系统,由此构成生物的多样化和生物个体精确的生长发育和代谢调节控制系统。阐明这些复杂的结构及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是分子生物学的主要任务。 2.分子生物学研究内容有哪些方面? 答:分子生物学主要包含以下三部分研究内容:A.核酸的分子生物学,核酸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核酸的结构及其功能。由于核酸的主要作用是携带和传递遗传信息,因此分子遗传学(moleculargenetics)是其主要组成部分。由于50年代以来的迅速发展,该领域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技术,是目前分子生物学内容最丰富的一个领域。研究内容包括核酸/基因组的结构、遗传信息的复制、转录与翻译,核酸存储的信息修复与突变,基因表达调控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等。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centraldogma)是其理论体系的核心。B.蛋白质的分子生物学蛋白质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执行各种生命功能的主要大分子——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尽管人类对蛋白质的研究比对核酸研究的历史要长得多,但由于其研究难度较大,与核酸分子生物学相比发展较慢。近年来虽然在认识蛋白质的结构及其与功能关系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对其基本规律的认识尚缺乏突破性的进展。 3.分子生物学发展前景如何? 答:21世纪是生命科学世纪,生物经济时代,分子生物学将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信号跨膜转导成为新的热门领域,将在农业、工业、医药卫生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4.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的社会意义和科学意义是什么? 答:社会意义:人类基因组计划与曼哈顿原子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并称为人类科学史上的三大工程,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极大地促进生命科学领域一系列基础研究的发展,阐明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关系、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细胞发育、生产、分化的分子机理,疾病发生的机理等,为人类自身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为医药产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2)促进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和与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刺激相关学科与技术领域的发展,带动起一批新兴的高技术产业;3)基因组研究中发展起来的技术、数据库及生物学资源,还将推动对农业、畜牧业(转基因动、植物)、能源、环境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变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和环境的面貌,把人类带入更佳的生存状态。 科学意义:1)确定人类基因组中约5万个编码基因的序列基因在基因组中的物理位置,研究基因的产物及其功能;2)了解转录和剪接调控元件的结构和位置,从整个基因组结构

牙合学重点分题型整理

牙合学重点分题型整理 一、名词解释 1.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ICP)/正中牙合/牙位:上下颌牙牙尖交错,达到 最广泛、最紧密接触时下颌所处的位置,即牙尖交错牙合时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或颌骨的位置关系。 2.后退接触位(retruded contact position,RCP)/正中关系位CP:从牙尖交错位开始, 下颌可再向后下移动少许(约1mm左右),后牙牙尖斜面保持部分接触而前牙不接触,同时髁突受颞下颌韧带深层水平纤维的限制不能再往后退,位于其在关节窝中的生理性后退边缘,在保持髁突前斜面-关节盘中间带(盘-髁复合体)紧贴关节结节后斜面的同时,下颌从该位置可作单纯的铰链开口运动,具有可重复性。此时下颌的位置称~ 3.下颌姿势位(mandibular postural position,MPP)/休息位/息止颌位:人直立或端 坐,两眼平视前方,不咀嚼、不吞咽、不说话时,提颌肌群轻微收缩以对抗下颌骨所承受的重力,下颌处于休息状态,上下牙不接触时(上下颌牙之间有一前大后小的楔形间隙,约2~4mm,称息止牙合间隙freeway space),下颌所处的位置称~ 4.铰链运动:开口约为18~25mm时,髁突的单纯转动。(髁突运动:转动/铰链运动, 滑动运动) 5.铰链位:铰链运动过程中,髁突始终处于关节窝的生理最后位,RCP又称为(髁突 的)铰链位 6.铰链开口度:下颌髁突从闭口位开始作单纯转动运动,在上下中切牙切缘之间可有 18~25mm距离,该距离称~ 7.正中关系(CR):髁突做铰链运动时,可使切牙处降颌约25mm,此运动范围内(铰 链开口度范围内)下颌对于上颌的位置关系称为正中关系。(RCP是CR的最上位,具唯一性) 8.铰链运动与铰链位:正中关系(centric relation, CR)指髁突的单纯转动运动,下颌 位于后退接触位时,髁突可以在关节窝内作单纯转动运动(铰链运动)而无滑动。 在铰链运动的过程中,髁突不离开后退接触位这一下颌的生理性最后位置,故又可将后退接触位称为(髁突的)铰链位(hinge position),在该铰链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开口范围,称为铰链开口度,其在上下颌切牙切缘之间可达18~25mm 9.垂直距离(vertical dimension):下颌姿势位时的面下1/3高度,临床上用鼻下点到 软组织颏下点的距离表示。 10.咬合时的垂直距离(vertical dimension of occlusion,VDO):牙尖交错位时面下1/3 高度 11.牙合间隙:下颌姿势位时的垂直距离与牙尖交错位时的垂直距离之差,约1~3mm。 MPP面部垂直距离=ICP垂直距离+息止牙合间隙 12.长正中:正中牙合位和正中关系位之间这种前后向相距约0.5mm的位置关系称为~。意在 正常情况下这种矢状关系没有左右偏斜,仅有向前或向后运动。 13.正中自由域:正常人从RCP到ICP的前后向及左右向的运动范围 14.Bennett运动:下颌在侧方运动时整体地向工作侧方向滑动的现象称为侧移,又称 Bennett运动 15. ):Bennett运动非工作侧髁点轨迹与矢状面之间的夹角称Bennett角。一般不超过20° 16.Guichet根据非工作侧髁突最初前伸的4mm范围内的侧移发生的比例(侧移的时相 1

口腔种植学 重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种植义齿: 采用人工种植体植入颌骨获取固位支持的修复体,其结构主要分为三部分:种植体、基桩、上部修复体,种植体承担固位支持和合力传导功能,基桩及上部修复体起到恢复咀嚼、美观、发音的功能,两者功能协调,构成了人类第三副牙齿。 2骨整合osseointegration: 在光学显微镜下,种植体与周围骨组织直接接触,无任何纤维组织介于其间,又称骨性结合,骨融合。这种骨性结构由于将人工种植体与组织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可以有效地分散合力,且保证了种植体的稳固,又减少牙槽骨的萎缩与吸收。 3纤维骨性整合: 指在种植体周围包围一层非钙化的纤维结缔组织,骨组织成分少,它的形成是种植体作为异物植入机体内环境后的反应。这种纤维组织本身的结构强度差,并易受压坏死,继发感染,造成种植体松动而最终失败。 4基桩: 位于种植体的牙合方,穿过牙髓暴露于口腔中,与种植体之间依靠中央螺丝固定连接,是上部修复体的附着结构,为上部结构提供固位、支持,并使之稳定地行使功能。 5角度基桩: 基桩长轴方向与种植体长轴不在一条直线上的基桩,可以改善修复体的载入道,使载荷方向与戴入道有一定夹角,扩大了种植义齿修复的适应证,允许植入较粗较长的种植体,避免外科并发症,修复效果好,清洁维护方便。 6初期稳定性: 是指种植体植入骨组织初期时,应保证其稳定性,使种植体与骨界面之间的动度在一定范围内,不能太大,否则会导致种植体表面形成纤维包裹。与牙槽骨密度、术者操作、种植体形状等有关,可通过与种植体与植入床高度吻合、骨整合、渐进性受载获得。 7种植体保护牙合:

种植牙与天然牙相比,缺少牙周膜结构,因而无感觉,无缓冲,防御能力下降,故需要在设计咬合时,对种植牙进行一定的保护,具体要求:前牙为种植牙时,正中咬合,后牙紧咬时前牙有轻接触,前伸无早接触;后牙为种植牙时,正中咬合轻咬无早接触,重咬时均匀接触,侧向运动无接触。 8骨改建bone remodeling: 机体骨组织在一生中不断地进行骨的新生、增强及吸收萎缩,从而使其骨组织的解剖结构发生变化的现象。 9模板dental stent: 用于准确判断种植体部位的骨量与骨质。掌握植入的位置和方向,并便于术者在术前根据患者的条件设计好上部结构,以便提高种植修复的质量,制作过程包括在模型上恢复牙列,塑形及修复模板,设置植入标志,试戴。 10渐进性载荷: 在为接受种植义齿治疗的患者提供最终修复体之前,应该采用树脂材料的临时冠桥修复体,逐渐恢复咬合,即进行渐进性载荷,提高界面区骨组织对冲击载荷的适应性。 11渐进性骨受载: 从复诊间隙,饮食,咬合,义齿修复以及咬合面材料等方面综合设计,使牙槽骨所受载荷从最小值逐渐增大。 12种植体: 植入骨组织内的结构,起到天然牙根的作用,支持、传导、分散牙合力。 13被动就位: 种植体内部以及种植体与上部修复体结构不需要变力就能就位并相互吻合的状态,种植义齿就位后无应力产生。 14A-P距: 牙弓前缘与末端种植体中心在牙弓线上投影的垂直距。 15间接印模转移桩(A类取模桩): 常为带螺纹的锥形帽状结构,表面较光滑。取模时,将螺丝旋进口内种植体上端或基桩内,印模取出后,取模桩仍留在口内,必须单独将印模转移桩从口内再取出,再与种植体代型紧

现代物流学复习资料

现代物流学重点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物流概念 对物流概念的提法主要有两大典型看法:一是美国少校晾西·贝尔在1905年从事后勤的角度提出名为“logistics”的物流概念;二是美国市场营销学者阿奇·萧在1915年从市场分销的角度提出物流的概念。 20世纪50~60年代Toyota的即时化生产,以及相应的看板技术是生产领域物流技术的另一个奇葩。 物流的概念 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是根据实际需求,将运输、贮存、卸载、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的有机结合。 现在物流的特征 (一)电子化 (二)网络化 (三)社会化 (四)集约化 (五)系统化 (六)国际化 第二节物流系统 物流系统概念 物流系统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流功能单位构成的,以完成物流服务为目的的有机结合。 物流系统的特点 1、目的性 2、整体性 3、协调性 4、专业性 5、先进性 6、开放性 第四节物流标准化

一、物流标准化的特点 (一)复杂性 (二)固有化 (三)科学化 (四)民主化 (五)经济化 (六)国际化 二、物流标准化的意义 (一)物流标准化能够实现物流各环节衔接的一致性,加快流通速度(二)物流标准化是实施物流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手段 (三)物流标准化有助于降低物流成本 (四)物流标准化有利于提高技术水平,推动物流技术的发展(五)物流标准化便于同外界系统的连接 (六)物流标准化是加速物流系统建设的捷径 三、物流标准化的内容 (一)物流系统标准化 (二)物流技术标准化 (三)管理组织工作标准化 第二章仓库与库存管理 第一节仓库概述 二、仓库的分类 (一)按用途分类 1、自用仓库 2、营业仓库 3、公用仓库 (二)根据保管形态分类 1、普通仓库 2、保温仓库 3、特种仓库

现代密码学课后答案第二版讲解

现代密码学教程第二版 谷利泽郑世慧杨义先 欢迎私信指正,共同奉献 第一章 1.判断题 2.选择题 3.填空题 1.信息安全的主要目标是指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认证性和不可否认性。 2.经典的信息安全三要素--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是信息安全的核心原则。 3.根据对信息流造成的影响,可以把攻击分为5类中断、截取、篡改、伪造和重放,进一 步可概括为两类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

4.1949年,香农发表《保密系统的通信理论》,为密码系统建立了理论基础,从此密码学 成为了一门学科。 5.密码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传统密码学和现代密码学。 6.1976年,W.Diffie和M.Hellman在《密码学的新方向》一文中提出了公开密钥密码的 思想,从而开创了现代密码学的新领域。 7.密码学的发展过程中,两个质的飞跃分别指 1949年香农发表的《保密系统的通信理 论》和 1978年,Rivest,Shamir和Adleman提出RSA公钥密码体制。 8.密码法规是社会信息化密码管理的依据。 第二章 1.判断题 答案×√×√√√√××

2.选择题 答案:DCAAC ADA

3.填空题 1.密码学是研究信息寄信息系统安全的科学,密码学又分为密码编码学和密码分 析学。 2.8、一个保密系统一般是明文、密文、密钥、加密算法、解密算法 5部分组成的。 3.9、密码体制是指实现加密和解密功能的密码方案,从使用密钥策略上,可分为对称和 非对称。 4.10、对称密码体制又称为秘密密钥密码体制,它包括分组密码和序列 密码。

第三章5.判断 6.选择题

现代分子生物学课后答案(朱玉贤_第三版)上

第一章绪论 2.写出DNA和RNA的英文全称。 答:脱氧核糖核酸(DNA, Deoxyribonucleic acid),核糖核酸(RNA, Ribonucleic acid)4.早期主要有哪些实验证实DNA是遗传物质?写出这些实验的主要步骤。 答:一,肺炎双球菌感染实验,1,R型菌落粗糙,菌体无多糖荚膜,无毒,注入小鼠体内后,小鼠不死亡。2,S型菌落光滑,菌体有多糖荚膜,有毒,注入到小鼠体内可以使小鼠患病死亡。3,用加热的方法杀死S型细菌后注入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吸附→侵入→复制→组装→释放。2,DNA中P的含量多,蛋白质中P的含量少;蛋白质中有S而DNA中没有S,所以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另一部分噬菌体的DNA。用35P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侵染后,细菌体内无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的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内部;而用32P标记DNA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体内有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的DNA进入了细菌体内。 三,烟草TMV的重建实验:1957年,Fraenkel-Conrat等人,将两个不同的TMV株系(S株系和HR株系)的蛋白质和RNA分别提取出来,然后相互对换,将S株系的蛋白质和HR株系的RNA,或反过来将HR株系的蛋白质和S株系的RNA放在一起,重建形成两种杂种病毒,去感染烟草叶片。 6.说出分子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答:1,DNA重组技术;2,基因表达调控研究;3,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研究----结构分子生物学;4,基因组、功能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研究。 第二章染色体与DNA 3.简述真核生物染色体的组成及组装过程 真核生物染色体除了性细胞外全是二倍体,DNA以及大量蛋白质及核膜构成的核小体是染色体结构的最基本单位。核小体的核心是由4种组蛋白(H2A、H2B、H3和H4)构成的扁球状8聚体。 蛋白质包括组蛋白与非组蛋白。组蛋白是染色体的结构蛋白,它与DNA组成核小体,含有大量赖氨酸核精氨酸。非组蛋白包括酶类与细胞分裂有关的蛋白等,他们也有可能是染色体的结构成分 由DNA和组蛋白组成的染色体纤维细丝是许多核小体连成的念珠状结构。 1.由DNA与组蛋白包装成核小体,在组蛋白H1的介导下核小体彼此连接形成直径约10nm的核小体串珠结构,这是染色质包装的一级结构。 2.在有组蛋白H1存在的情况下,由直径10nm的核小体串珠结构螺旋盘绕,每圈6个核小体,形成外径为30nm,内径10nm,螺距11nm的螺线管,这是染色质包装的二级结构。 3.由螺线管进一步螺旋化形成直径为0.4μm的圆筒状结构,称为超螺线管,这是染色

口腔颌面外科学重点总结_详细

第一章绪论 口腔颌面外科学:是一门以外科治疗为主,以研究口腔器官(牙、牙槽骨、唇、颊、舌、腭、咽等)、面部软组织、颌面诸骨(上颌骨、下颌骨、颧骨等)、颞下颌关节、唾液腺以及颈部某些疾病的防治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第二章口腔颌面外科临床检查: 诊治疾病的前提和基础。关系诊疗质量与成败。要求方法正确,全面细致,客观有序 1、轻度张口受限:上下切牙切缘间仅可置两横指,约2-2.5cm左右 中度张口受限:上下切牙切缘间仅可置一横指,约1-2.0cm左右 重度张口受限:上下切牙切缘间距不足一横指,约1cm以内 完全张口受限:完全不能张口,也称牙关紧闭 2、面部器官检查:先天畸形,上颌窦癌,颌面部外伤(伴眼耳鼻畸形,鼻衄复视,脑脊液耳漏),必要时邀请有关专科会诊 3、淋巴结检查:对口腔颌面部炎症和肿瘤具有诊断治疗意义。 顺序:枕后、耳后、耳前、腮、颊、下颌下及刻下;顺胸锁乳突肌前后缘,颈前后三角直至锁骨上窝。 内容:部位、大小、数目、硬度、活动度、压痛、波动感、皮肤与基地有无粘连 垂直链:颈深淋巴结上群(胸锁乳突肌深面沿颈内静脉前后,上达颅底,下至颈总动脉分叉处),颈深淋巴结(中)下群(颈总动脉分叉以下,沿颈内静脉至静脉角),副链(颈深淋巴结上群向外扩展的部分),锁骨上淋巴结(系颈深淋巴结下群向锁骨上方扩展的部分) 4、髁突动度检查:双手食指或中指分别置于两侧耳屏前方,髁突外侧,让病人做开闭口运动,感触髁突活动度。或将两手小指伸入外耳道内,贴外耳道前臂进行触诊 5、唾液腺检查:腮腺(食中无名指三指凭触为宜,切忌提拉触摸);下颌下腺和舌下腺(双手双合诊) 内容:大小、形态、肿块、导管充血、变硬、结石、分泌液 6、活组织检查:切取、切除、冰冻(血管性肿瘤、血管畸形、恶性黑色素瘤、腮腺混合瘤不做活检) 7、X线检查:牙体、牙髓、牙周、颌骨疾病;平片,体层摄影,造影 第三章麻醉镇痛重症监护 1、麻醉:用药物或非药物使病人整个机体或机体一部分暂时失去知觉,以达到无痛的目的,多用于手术或某些疼痛的治疗 2、local anesthesia 局部麻醉局麻,是指用局部麻醉药暂时阻断机体一定区域内神经末梢和纤维的感觉传导,从而使该区疼痛消失。包括冷冻麻醉,表面麻醉,浸润麻醉,阻滞麻醉。 3、infiltration anesthesia 浸润麻醉是将局麻药液注入组织内、以作用于神经末梢,使之失去传导痛觉的能力而产生的麻醉效果。骨膜上浸润麻醉,牙周膜注射麻醉。 4、block anesthesia 阻滞麻醉是将局麻药液注射到神经干或其主要分支附近,以阻断神经末梢传入的刺激,使被阻滞的神经分布区域产生麻醉效果

最新现代分子生物学试题库

核酸结构与功能 一、填空题 1.病毒ΦX174及M13的遗传物质都是单链DNA 。 2.AIDS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链RNA。 3.X射线分析证明一个完整的DNA螺旋延伸长度为 3.4nm 。 4.氢键负责维持A-T间(或G-C间)的亲和力 5.天然存在的DNA分子形式为右手B型螺旋。 二、选择题(单选或多选) 1.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关键性实验是:肺炎球菌在老鼠体内的毒性和T2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 这两个实验中主要的论点证据是(C )。 A.从被感染的生物体内重新分离得到DNA作为疾病的致病剂 B.DNA突变导致毒性丧失 C.生物体吸收的外源DNA(而并非蛋白质)改变了其遗传潜能 D.DNA是不能在生物体间转移的,因此它一定是一种非常保守的分子 E.真核心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的DNA能相互混合并彼此替代 2.1953年Watson和Crick提出( A )。 A.多核苷酸DNA链通过氢键连接成一个双螺旋 B.DNA的复制是半保留的,常常形成亲本-子代双螺旋杂合链 C.三个连续的核苷酸代表一个遗传密码 D.遗传物质通常是DNA而非RNA E.分离到回复突变体证明这一突变并非是一个缺失突变 3.DNA双螺旋的解链或变性打断了互补碱基间的氢键,并因此改变了它们的光吸收特性。以下哪些是对DNA的解链温度的正确描述?( CD ) A.哺乳动物DNA约为45℃,因此发烧时体温高于42℃是十分危险的 B.依赖于A-T含量,因为A-T含量越高则双链分开所需要的能量越少 C.是双链DNA中两条单链分开过程中温度变化范围的中间值 D.可通过碱基在260nm的特征吸收峰的改变来确定 E.就是单链发生断裂(磷酸二酯键断裂)时的温度 4.DNA的变性(ACE )。A.包括双螺旋的解链 B.可以由低温产生C.是可逆的D.是磷酸二酯键的断裂E.包括氢键的断裂 5.在类似RNA这样的单链核酸所表现出的“二级结构”中,发夹结构的形成(AD )。 A.基于各个片段间的互补,形成反向平行双螺旋 B.依赖于A-U含量,因为形成的氢键越少则发生碱基配对所需的能量也越少 C.仅仅当两配对区段中所有的碱基均互补时才会发生 D.同样包括有像G-U这样的不规则碱基配对 E.允许存在几个只有提供过量的自由能才能形成碱基对的碱基 6.DNA分子中的超螺旋(ACE )。

口腔医学知识点整理

1.混合牙列期:一般从6岁至12岁之间,口腔内乳牙逐渐脱落,恒牙相继萌出,乳牙、恒牙混合排列于牙弓上的时期。 2.危险三角区:鼻根至两侧口角的三角区,此处感染若处理不当,易逆行传入颅内,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等严重并发症。 3.龋病: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其临床特征是牙釉质、牙本质和牙骨质在颜色,形态和质地方面均发生变化 4.牙周炎:是由牙菌斑中的微生物所引起的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导致牙周支持组织的炎症、牙周袋形成、进行性附着丧失和牙槽骨吸收,最后可导致牙松动拔除,是我国成人丧失牙的首位因素。 5.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又称智牙冠周炎,,是指第三磨牙萌出不全或阻生时,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生的炎症。常见于18~25岁的青年,是口腔科常见病和多发病。 6.交界性肿瘤:有些肿瘤虽为良性,但具有局部浸润性生长和恶变倾向,例如成釉细胞瘤,多形性瘤,乳头状瘤等,对于这些肿瘤必须采用正确的手术治疗方案。 7.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又称复发性口腔溃疡,具有明显灼痛感,为孤立的圆形或椭圆形浅表溃疡,具有周期性、反复性、自限性 8.揭皮试验阳性:天疱疮时,若揭去疱壁,常会一并无痛性地揭去邻近外观正常的皮肤,留下一鲜红色的创面的现象 9.舍格伦综合征:舍格伦综合体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表现为外分泌腺的进行性破坏,导致黏膜及结膜干燥,并伴有自身免疫性病征。 10.抗力形是使充填体和余留牙能够承受咬合力而不会破裂的特定形。固位形是使充填体能保留于洞内,承受更力后不移位、不脱落的特定形状。 1.上颌骨由一体、四突构成,一体即上颌骨体,四突即为额突、颧突、牙槽突、腭突。 2.口腔健康标准是:牙齿清洁,无龋洞、无痛疼感,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1、颜面部为上从(发际),下至(下颌骨下缘)或(颏下点),两侧至(下颌支后缘)或(颞骨乳突之间)的区域。 2、以经过(眉间点)、(鼻下点)的两条水平线为界,将颜面部分为(3)等分。 3、颌面部为颜面部的(中1/3)和(下1/3)两部分组成的区域。上1/3为(颅面部)。颌面部是以(颌骨)为主要骨性支撑所在的区域,而颅面部是以(颅骨)为主要骨性支撑所在的表面区域。颌面部为人体(最显露)(最具特征)的部位,是人体(形态美)和(表情)最重要的形体表达区域,也是与(眼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等相交叉的部位。 4、临床上常将颌面部分为(面上)(面中)(面下)三部分,其划分是以(两眉弓中间连线)为第一横线,以(口裂平行线)为第二横线。 8、口腔内,以(牙列)为分界线,将口腔分为牙列内的(固有口腔)和牙列外围的(口腔前庭)。口腔前庭由(牙列)(牙槽骨)及(牙龈)与其外侧的(唇)(颊组织器官)构成,因此(唇)(颊)器官的表面形态即为口腔前庭的表面形态。固有口腔由(牙列)(牙槽骨)及(牙龈)与其内侧的口腔内部组织器官(舌)(腭)(口底)等构成,因此(牙)及(牙列)(牙槽骨)及(牙龈)(舌)(腭)及(口底)等组织器官的表面形态即为故有口腔的表面形态。 9、固有口腔,是口腔的主要部分,其范围上为(硬腭)(软腭),下为(舌)(口底),前界和两侧界为(上、下牙弓),后界为(咽门)。 10、口底由(舌系带)(舌下肉阜)组成。 11、牙又称(牙体),由(牙冠)(牙根)(牙颈)组成。 12、牙的组织结构,牙体组织由(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三种钙化的硬组织和牙髓内的(软组织牙髓)组成。牙周组织结构,牙周组织包括(牙槽骨)(牙周膜)及(牙龈),是牙的(支持组织)。 13、舌的感觉神经,在舌前2/3为(舌神经)分布,舌后1/3为(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分布。舌

口腔科重点总结

口腔重点总结 考试题型:名解、填空、问答(大约5-6题) 名解 1 P103危险三角:从鼻根到两侧口角连线,一旦发生感染,可循此途径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脑膜炎、脑脓肿等严重并发症,故称鼻区为危险三角。 2 P45龋病: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3 P51可复性牙髓炎:是牙髓组织以血管扩张、充血为主要病理变化的初期炎症表现。 4 P58根管治疗术(RCT):治疗牙髓病及根尖周病的一种方法,通过清除根管内的炎症牙髓和坏死物质,并进行适当消毒,充填根管,以去除根管内容物对根尖周围组织的不良刺激,防止根尖周病变的发生或促进根尖周病变的愈合。 5 P65 牙周炎:是由牙菌斑中的微生物所引起的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导致牙周支持组织的炎症、牙周袋形成、进行性附着丧失和牙槽骨吸收,最后可导致牙松动丧失。 6 P102干槽症:是拔牙创急性感染的另一种类型,以下颌后牙多见,特别是在阻生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后 7 P104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智牙冠周炎)是指未全萌出或阻生的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生的炎症,一般多见于18-25岁的青年。

8 P106颌面部间隙感染(颌周蜂窝织炎)是颌面部和口咽区潜在间隙中化脓性炎症总称。 9 P111颌骨骨髓炎:是指各种致病因子入侵颌骨,引起整个骨组织包括骨膜、骨皮质、骨髓及其中的血管、神经的炎症,祖国医学称为骨槽风或穿腮。 10 P115疖:单个毛囊和皮脂腺发生浅层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11 P115痈:在多个毛囊和皮脂腺内引起较深层组织的化脓性炎症。 12 P1口腔颌面部:即口腔与颌面部的统称,位于颜面部的下2/3。 13 P141颞下颌关节强直:因关节及关节周围组织器质性病变造成开口困难或完全不能开口 14 P149舍格伦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性表现主要为外分泌腺的进行性破坏,导致粘膜及结膜干燥,并伴有各种自身免疫性病征。 15 P182牙列缺损:是指上颌或下颌牙列内部分牙的缺失。牙列缺失:是指上颌或下颌或上下颌全部牙齿的缺失,即无牙颌。 16 P187固定桥:以缺牙间隙两侧或一侧的天然牙作基牙,在基牙上制作义齿的固位体,并与人工牙连成一个整体,通过粘固剂将义齿粘固于基牙上。 17 P189可摘局部义齿(RPD):牙列缺损最常用修复方法之一。利用天然牙和基托所覆盖的黏膜、骨组织作支持,靠义齿的固位体和基托固位,利用人工牙恢复缺失牙形态和功能,并用基托材料恢复缺损的牙槽嵴及软组织形态,可自行摘戴。

现代物流学复习重点(1)07114

《现代物流学》重点 第一章概述 物流的概念经历了三个阶段: 物流概念的孕育与萌芽:从20 世纪初到20 世纪50 年代; 分销物流学阶段:从20 世纪50 年代中期到20 世纪80 年代中期; 现代物流学阶段: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一直到现代; 现代物流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有6个 (1)电子化2)网络化3)社会化4)集约化5)系统化6)国际化 物流的作用: (1)物流贯穿商品生产流通全过程; (2)物流有助于降低成本,提升用户价值; (3)提升效益,增加销售和盈利; (4)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物流系统的特点: 1)目的性2)整体性(特点中最重要的)3)协调性4)专业性5)先进性与开放性 物流管理的发展历程: 物流功能个别管理阶段; 物流功能的系统化管理阶段; 物流管理领域扩大阶段; 企业内物流一体化管理阶段; 供应链物流管理阶段; 物流管理的基本内容: 1)物流作业管理 2)物流战略管理 3)物流成本管理 4)物流服务管理 5)物流人力资源管理 6)供应链管理

物流管理的原则: 1.总体上,坚持物流合理化原则,兼顾成本与服务,合理配置,实现物流系统的整体优化; 2.宏观上,完善支撑要素建设,配合政府和专业机构的规划和指导; 3.微观上,不仅要实现供应链的整体优化,还应该实现服务的专业化与增值化; 4.服务上,遵循7R 原则,即适合的数量、质量、时间、地点、商品、价格、优良的印象) 物流标准化的特点: 1)复杂性2)固有性3)科学性4)民主性5)经济性(特点中的重点)6)国际性 物流标准化的意义:以前曾出过案例分析题 物流标准化对于提高物流作业标准,加快商品流通速度,保证物流质量,减少物流环节,提高物流管理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推动物流技术的发展:物流标准化能够实现物流各环节衔接的一致性,加快流通速度; 物流标准化是实施物流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手段; 物流标准化有助于降低物流成本; 物流标准化有利于提高技术水平,推动物流技术的发展; 物流标准化便于同外界系统的连接; 物流标准化是加快物流系统建设的捷径; 物流标准化的内容: 物流系统标准化、 物流作业标准化、 管理组织工作标准化; 第二章仓库与库存管理 仓库的功能: 1)储存与保管2)调节供需平衡3)调节货物运输能力4)配送与流通加工 仓库的分类: (1)按用途分:a. 自用仓库; b.营业仓库;c.公用仓库; (2)根据保管形态分: a. 普通仓库;b.保温仓库;c.特种仓库;d.水上仓库; (3)根据建筑形态分: a. 按建筑构造分:平房仓库、多层仓库、高层仓库、地下仓库等 b.根据建筑材料分:钢筋混凝土、混凝土预制板、木制建筑、钢骨架建筑仓库

(完整版)儿童口腔医学重点归纳

儿童口腔医学重点梳理总结 1、乳恒牙的临床鉴别。 1)磨耗度:由于乳牙萌出早又易磨耗,故切嵴、牙尖磨耗明显。恒牙新萌出不久,磨耗不明显,新萌出的横切牙尚可见明显的切嵴结节。2)色泽:乳牙色白,而恒牙微黄,更显有光泽3)形态:乳牙牙冠高度短,近远中径相对较大,并具有牙冠近颈1/3处突出明显、颈部收缩等特点4)大小:以同名牙相比,乳牙比恒牙小5)排列:在完整的牙列中,可参考牙齿排列的次序加以鉴别。 2.第一恒磨牙的萌出。 六龄牙的成熟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发育阶段。胚胎3~4个月左右,第一恒磨牙的牙胚开始形成,出生时开始钙化,大约2~3岁时牙冠钙化完成,6~7岁开始萌出,9~10岁牙根发育完成。决定六龄牙萌出时的咬合关系主要有第二乳磨牙的末端平面、灵长间隙、第一恒磨牙的位置和萌出方向、萌出速度以及上、下颌骨的发育程度等各种因素。由于第一恒磨牙萌出受第二乳磨牙远中平面位置影响较大,当颌骨发育不足或恒磨牙的牙冠较大时,第一恒磨牙向近中移动可以引起第二乳磨牙的远中根的吸收,临床称这种现象为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这样就会破坏正常的咬合关系,引起错牙合畸形的发生。此时,可采用开展间隙的装置,推第一恒磨牙向远中移位,诱导其成为正常咬合关系。 3.乳牙髓腔特点及临床意义 ①髓室大、髓角高、髓腔壁薄:去腐时防止意外穿髓;②根管粗大、根尖孔大:当心侧穿和超出;③乳磨牙髓室底离根分叉近,髓室底薄:防止底穿;④乳磨牙髓底多见副根管:感染易经此达根分叉处; 4、乳牙的组织结构特点 乳牙釉质、牙本质厚度薄(1/2),有机含量高,矿化程度差、硬度低、化学反应性活泼:龋病进展快,易磨耗,易切削。乳牙牙髓疏松,细胞丰富、胶原纤维少:感染易扩散。神经分布稀疏,多为无髓鞘神经:感觉不敏感,牙髓炎症不典型。牙根吸收达1/2时,冠髓尚属正常,根髓近吸收处,牙髓细胞减少,纤维增多,成牙本质细胞变性、消失。 5.乳牙牙髓特点。 牙髓细胞丰富,胶原纤维较小且细。牙髓中部的血管粗细想混,边缘部血管细。牙根有生理吸收的特点。 6..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吸收部位的特点。 1)乳牙牙根吸收面的根管孔周围为数不少的吸收窝及长短不一的成牙本质细胞浆突,根管孔附近有数个小孔,其壁由螺旋状排列的牙骨质粒所形成。2)牙本质吸收面由大小不一,不规则的吸收窝所形成。吸收窝互相重叠,其间见散在牙本质小管的开口。吸收面较平滑,基质纤维结构不清,断端之表面稍突。3)牙骨质吸收面的吸收窝较牙本质吸收面少而小,为圆形。吸收窝底可见残留的牙骨质粒。4)乳牙牙根吸收近颈部时,颈部部分釉质吸收。吸收面可见吸收窝较深,釉柱体凹陷,柱体边缘部突出。 7. 乳牙的重要作用: (1)有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2)有利于恒牙的萌出及恒牙列的形成:乳牙的存在为继承恒牙的萌出预留间隙;乳牙对恒牙的萌出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用(3)辅助发音(4)有利于美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