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鸿业主编第12章习题答案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鸿业主编第12章习题答案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鸿业主编第12章习题答案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鸿业主编第12章习题答案

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说:“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没有GDP这个发明,我们就无法进行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的比较;贫穷与富裕的比较;没有GDP这个总量指标我们无法了解一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快还是慢,是需要刺激还是需要控制。因此GDP就像一把尺子,一面镜子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和生活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

GDP如此重要,所以我们必须首先搞清楚到底什么是GDP,美国经济学家曼昆在他的风靡世界的《经济学原理》中指出,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曼昆认为,准确理解GDP的要点是:

①GDP是按照现行的市场价格计算的;

②GDP包括在市场上合法出售的一切物品和劳务,例如你购买了音乐会的票,票价就是GDP的一部分;

③只算最终产品,不包括中间环节;

④是一个国家之内的,例如外国人暂时在中国工作,外国人在中国开办企业。他的生产的价值是中国GDP的一部分。

如果你要判断一个人在经济上是否成功,你首先要看他的收入。高收入的人享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一国的整体经济。当判断经济富裕还是贫穷时,要看人们口袋里有多少钱。这正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作用。

GDP同时衡量两件事: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和用于经济中物品与劳务产量的总支出。GDP既衡量总收入又衡量总支出的秘诀在于这两件事实际上是相同的。对于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这是为什么呢?一个经济的收入和支出相同的原因就是一次交易都有两方:买者和卖者。如你雇一个小时工为你做卫生,每小时10元,在这种情况下小时工是劳务的卖者,而你是劳务的买者。小时工赚了10元,而你支出了10元。因此这种交易对经济的收入和支出做出了相同的贡献。无论是用总收入来衡量还是用总支出来衡量,GDP都增加了10元。由此可见,在经济中,每生产一元钱,就会产生一元钱的收入。

讨论:

1.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是什么?

2.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和收入法是什么?

3.为什么国内生产总值(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案例分析美国总统赚多少钱?

1931年,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年薪是7.5万美元,1995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的年薪是20万美元。他们谁赚的多呢?

如果仅仅从货币量来看,美国总统案的工资当然是增加了。但是我们在比较收入时,重要的不是货币量是多少,而是这些货币能买到多少东西,即货币的购买力。用货币来衡量的工资是名义工资,用货币的实际购买力衡量的工资是实际工资。我们在比较不同年份美国总统的工资时应该比较实际工资,而不是名义工资。

当名义工资既定时,实际工资是由物价水平决定的,即名义工资量除以物价水平为实际工资。衡量物价水平的是物价指数。要比较不同年份美国总统的工资,首先要知道这一时期物价水平的变动。

根据实际资料,以1992年为基年,这一年的消费物价指数为100,则1931年的消费物价指数为8.7,而1995年的消费物价指数为107.6,这就是说,在这64年间,物价水平上升了12.4倍(107.6÷8.7)。我们可以用物价指数来计算以1992年为基年的胡佛与克林顿的工资。

先来按1995年美元的购买力计算1931年时胡佛总统的工资:

1995年胡佛的工资=1931年的名义工资×1995年消费物价指数/1931年消费物价指数

=7.5万美元×107.6/8.7=92.7586万美元

再来按1931年美元的购买力计算1995年时克林顿总统的工资:

1931年克林顿的工资=1995年的名义工资×1931年消费物价指数/1995年消费物价指数

=20万美元×8.7/107.6=1.617万美元

这就是说,胡佛的工资是克林顿的4.6倍,克林顿的工资仅仅是胡佛的21%。这60余年期间美国总统的实际工资大大下降了。即使现任总统小布什的工资增加到40万美元,但其实际工资也仍然不如胡佛。

参考资料地下经济

根据有关的估算,可能有高达30%的美国的GDP没有被计入GDP的账户之中。在有些交易的例子中,所创造的产品和劳务可能不进入GDP的核算:为获得现金而从事的第二职业的工作,非法的赌博,非法入境以后的工作,在得到失业救济金的同时又从事的工作,非法的毒品交易,为获得不完全申报的小费而从事的上作,以及以出售自家种植的西红柿。

人们试图隐瞒那些本身并不都是违法的交易,但是,那些交易没有遵守税收或移民法,或者其他的政府法规:他们隐瞒那些本身就是非法的交易。

如毒品交易。作为一个原则,美国的国民收入账户不包括非法活动的价值,所以,地下经济部分不能进入国民收入核算,即使它们能被计算。但是,很多其他的国家和经济学家不反对将非法活动包括在内,假如它们能被计算的话。

其他一些地下经济活动存在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力图避免失去一些政府救济补助金或者避免交税,因而这些活动应该包括在GDP之中。

地下经济有多大,如何才能对它进行衡量?对其估计的范围是较大的。以美国来说,保守的数字是GDP的3%~4%,而激进的数字是GDP的33%。在外国,所估计的情况是相似的,譬如,在加纳估计的范围是GDP的4%~22%,在意大利是8%~33%。

在美国所得到的估算的最大值是以现钞持有量为基础的,其依据是黑市交易主要利用现钞进行。现钞持有量和银行存款的比率由1959年的不足25%增加到1984年的40%。据解释,其原因是地下经济活动所占的份额增加。自1984年以来,现钞与银行存款的比率已经下降。另一种估算值是以GDP账户中的不一致性为基础的,例如总支出和总收入之间的差额。创立GDP账户的经济分析署相信,地下经济是GDP的3%或更少一些,而国内税收部的估算却高达GDP 的8%。对于10%以上的更大的修正来说,其论据是不充分的。

地下经济给GDP衡量带来哪些问题呢?主要的问题是,地下活动的相对重要性可能已经发生变化。如果说,地下经济总是等于公布的GDP的10%,那么,所计算的GDP可以准确地反映长期的产出变化率。但是,如果与所衡量的经济有关的地下经济增长了,那么,所计算的产出的增长率将低于真实的增长率。据称,地下经济曾一度迅速增长,因此,70年代的低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统计上的错觉,它引发了在这一问题上的研究。但由于获取有关地下经济资料的困难性,这项研究还没有结论。

参考资料什么是绿色GDP

绿色GDP的概念是衡量一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1993年,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统计处在修改后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首次提出这一新的统计概念。

绿色GDP是在传统GDP概念的基础上,考虑外部影响和自然资源等因素后得出的新GDP数值,它反映一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综合福利水平,也被称为可持续发展的国内生产总值。其计算方法可以表示为:

绿色GDP=GDP-环境成本

在上述等式中,环境成本包括环境污染带来的价值损失和生态破坏带来的价值损失。按照这一计算方法,当绿色GDP的增长快于GDP时,意味着自然资源得到节约、环境条件得到改善,这种发展方式具有可持续性,有利于福利水平的不断提高;反之,当GDP的增长快于绿色GDP时,则意味着经济的发展是以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条件不断恶化为条件的,这种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不利于福利水平的提高。

绿色GDP经过了环境因素的调整,能够更真实、科学地反映国民福利水平的变化。但是,当前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制定仍然存在一些技术上的难题,如人们很难为环境恶化和由自然资源消耗造成的生态破坏确定一个合理的价格,因此难以准确地统计绿色GDP的数值。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国家正式公布绿色GDP的数据。2004年,中国环保总局提出了一个量化环境成本的标准,即通过公众对环境质量、空气质量、饮用水质量变化的评价,以及森林覆盖率、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投诉等方面确定环境成本。这可看成是对解决环境成本计算问题的有益尝试。可以肯定地说,采用绿色GDP 的指标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我国,一旦实施新核算体系,必将带来干部考核体系的重大变革。

参考资料 GDP不是万能的,但没有CDP是万万不能的

从GDP的含义到它的计算方法不难看出,GDP只是用来衡量那些易于度量的经济活动的营业额,不能全面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美国罗伯特·肯尼迪(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之弟)说:“GDP衡量一切,但并不包括使我们的生活有意义的东西。”这句话就是他在竞选总统的演说中对GDP这个经济指标的批评。他不是经济学家,但他的这段话颇受经济学家的重视。

越来越多的人,包括非常著名的学者,对GDP衡量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产生了怀疑。斯蒂格利茨曾经指出,如果一对夫妇留在家中打扫卫生和做饭,这将不会被列入GDP的统计之内。假如这对夫妇外出工作,另外雇人做清洁和烹调工作,那么这对夫妇和佣人的经济活动都会被计入GDP。说得更明白一些,如果一名男士雇一名保姆,保姆的工资也将计人GDP。如果这位男士与保姆结婚,给保姆不发工资了,GDP就会减少。

德国学者厄恩斯特·B·冯·魏茨察克和两位美国学者艾墨里·B洛文斯,L亨特·洛文斯在他们合著的《四倍跃进》中对GDP在衡量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更是提出了诘难,他们生动地写道:“乡间小路上,两辆汽车静静驶过,一切平安无事,它们对GDP的贡献几乎为零。但是,其中一个司机由于疏忽,突然将车开向路的另一侧,连同到达的第三辆汽车,造成了一起恶性交通事故。“好极了”,GDP说。因为,随之而来的是救护车、医生、护士、意外事故服务中心、汽车修理或买新车、法律诉讼、亲属探视伤者、损失赔偿、保险代理、新闻报道等。所有这些都被看作是正式的职业行为,都是有偿服务。即使任何参与方都没有因此而提高生活水平,甚至有些还蒙受了巨大损失,但我们的‘财富’——所谓的GDP依然在增加。”1998年湖北发了大水,遭了大灾,湖北的经济增长速度却提高到了13%。基于以上的分析,三位学者深刻地指出:“平心而论,GDP并没有定义成度量财富或福利的指标,而只是用来衡量那些易于度量的经济活动的营业额。”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国内生产总值所包括的外资企业,虽然在我国境内从统计学的意义上给我国创造了GDP,但利润却是汇回他们自己的国家的。一句话,他们把GDP留给了我们,把利润转回了自己的国家,这就如同在天津打工的安徽民工把GDP留给了天津,把挣的钱汇回了安徽一样。看来GDP只是一个“营业额”,不能反映环境污染的程度,不能反映资源的浪费程度,看不出支撑GDP的“物质”内容。在当今中国,资源浪费的亮点工程、半截子工程,都可以算在GDP中,都可以增加GDP。

上述分析不难看出,目前在评价经济状况、经济增长趋势及社会财富的表现时,使用最为广泛的国民经济核算所

提供的GDP指标,不能完全反映自然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不能完全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这些缺陷使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仅无法衡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的经济损失,而且还助长了一些部门和地区为追求高的GDP增长而破坏环境、耗竭式使用自然资源的行为。可以肯定的是,目前GDP数字里有相当一部分是靠牺牲后代的资源来获得的。有些GDP的增量用科学的发展观去衡量和评价,不但不是业绩,反而是一种破坏。我们要加快发展、加速发展,但不能盲目发展。

尽管GDP存在着种种缺陷,但这个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一种包罗万象、反映一切的经济指标。在我们现在使用的所有描述和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中,GDP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所以说,GDP不是万能的,但没有GDP是万万不能的。

参考资料我国使用的物价指数

我国采用的物价指数有五类,分别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以及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又细分为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调查按用途分为八大类:(1)食品:(2)烟酒及用品;(3)衣着;(4)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5)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6)交通和通信;(7)娱乐教育文化;(8)居住。八大类又进一步细分为251个基本分类,各地每月调查600—700种产品的价格。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有交叉的内容,但也存在不同的地方,是一个更广泛的指数,其涵盖的项目包括如下大类:(1)食品;(2)饮料、烟酒;(3)服装、鞋帽;(4)纺织品;(5)中西药品;(6)化妆品;(7)书报杂志;(8)文化体育用品;(9)日用品;(10)家用电器;(11)首饰;(12)燃料;(13)建筑装潢材料;(14)机电产品。大类之下细分为225个基本分类,各地每月调查500种以上产品的价格。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是工业品第一次出售时的价格。该项调查采用重点调查与典型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法。重点调查对象为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典型调查对象为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的工业企业。目前《工业品价格调查目录》包括1 410多种工业出厂产品,共3019个规格,调查采用企业报表形式,每月4.1万家工业企业上报数据资料。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考察八大类内容:(1)燃料、动力类;(2)黑色金属材料类;(3)有色金属材料类;(4)化工原料类;(5)木材及纸浆类:(6)建材类;(7)农副产品类;(8)纺织原料类。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调查所涉及时价格是构成固定资产投资额实体的实际购进价格或结算价格。调查的内容包括构成当年建筑工程实体的钢材、木材、水泥等主要建筑材料价格:作为活劳动投入的劳动力价格(单位工资)和建筑机械使用费用;设备工具购置和其他费用投资价格。本价格指数的调查采用企业报表和调查员走访相结合的方式。

——杨长江,石洪波《宏观经济学》,2004年。

参考资料遗憾指数

遗憾指数(MI)又称痛苦指数,是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例如,失业率为5%,通货膨胀率为5%,则遗憾指数为10%,或简称10。这个指数是1975年美国福特政府时期由民主党人作为一个政治口号提出来的,以后被广泛运用。这个指数认为失业与通货膨胀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是相同的。这就是说,失业率上升1%与通货膨胀率上升1%对人们同样程度的“坏”。

遗憾指数是衡量宏观经济状况和政策的失误的一个指标。通货膨胀率高,稳定物价越不成功,失业率越高,实现充分就业越不成功,遗憾指数越高,宏观经济状况越不好,政策越不成功。每个社会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遗憾指数安全线,即在这一安全线之下的经济状况社会是可以接受的。高于这一安全线,社会无法接受,必须采取适当的政策。因此,遗憾指数也是决策者决策的依据之一。

——改编自梁小民《宏观经济学纵横谈》,三联书店,2002年。

对投机的评价:

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常用国民生产总值GNP来表示。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有两种方法,一是将最终产品的价值相加,也就是用于消费、基建、出口的产品(其中也包括服务)的总价值,而不包括中间产品的价值。二是将要素所得的价值相加,也就是将工资(以及各种资金、补贴)、利息、利润、租金相加。附带说一句,用钱表示的价值如果存在着价格扭曲,算出来的国民生产总值也跟着可能被扭曲。可见价格的重要性。按此计算方法,只要投机活动赚了钱,它就创造出价值,因为这属于利润的一种。我们通常认为只有生产活动,或顶多再加上服务活动可以创造出价值,为什么投机活动也能创造价值?要问答这个问题,先要对投机活动下一个定义。可以认为,不为从事生产和消费,只是为了赚钱而进行买卖的活动,都属于投机。这包括贩运、屯积、买卖期货商品、房地产和股票外刘贵金属等。可以肯定,仅当存在着价格差别时,投机买卖才有可能赚钱。例如商贩从价格低的地方贩运商品到价格高的地方;股票投机商在价格低时购进价格高时卖出。同样一种商品,由于地点不同和时间不同而有不同的评价,具有不同的价格,这是投机赚钱存在的前提。否则作为一个集团而言,投机商是不可能赚钱的。如果市场的条件没有变化,价格是稳定的。仅仅由于投机集体制造出价格的波动,那么投机集团内部赚的钱将等于赔的钱。他们不可能赚到集团之外的人的钱。但如果由于投机造成价格混乱而且集团之外的人受价格混乱的影响而在高价时参与抢购,则投机分子将能赚到集团之外的人的钱。然而也存在另一种可能,即正常集团乘价格暴跌的机会超额购进,则投机集团将因之而赔钱。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认为贩运是应当禁止的投机活动,到80年代初还认为长途贩运属于非法,使得地区之间不能货畅其流,各地的生产优势不能发挥。实际上,国际贸易正是一种跨国的长途贩运,它非但不应禁止,反而是应

该大加鼓励的。懂得在空间上调剂余缺,能真正地节约生产成本,从而创造出价值,也就不难了解在时间上调剂余缺同样能节约生产成本并创造价值。一个例子是农产品收割季节价格偏低,不利于生产者;青黄不接时价格偏高,不利于消费者。如果有人在价格低时购进,防止价格进一步降低;在价格高时售出,防止价格进一步上升,就对社会作出了贡献。再一个例子就是电力在白天时供不应求,到了半夜供过于求。于是就有抽水蓄能电站,在半夜时收购电力,用提高水的位能的方法蓄存电力,到白天高峰负荷时出售电力,利用不同时间电价差别来赚钱。

从长远来讲,投机要能赚钱,非但必须存在时间上的价格差,还必须在低价时购进高价时售出。因此它必然能缓和价格的波动。因为低价时多了一个投机需求,可以防止价格进一步下跌;高价时多了一个投机供应,防止价格进一步上升。如果投机集团赔钱,必定是高价时购进,低价时售出,加剧了价格波动。从这方面看,投机活动和其他经济活动并无本质差别,只要赚钱,都是对经济有利的。正因为如此,各国政府都允许投机活动合法存在,过去美国政府对于短期股票买卖赚的钱要征较高比例的所得税,其隐含的依据是只有长期股票买卖才算是投资,才算是有利的。但这规定现在已经取消。意思是承认投机活动也有利于经济,应当一视同仁,当然投机买卖必须是公平自由的,不允许有欺诈存在,这和其他买卖也是一样的。

股票和房地产买卖赚了钱,究竟他们对经济作出了什么贡献呢?这种活动的贡献在于提供了准确的价格信号,使得其他有关的经济活动,可以准确计算出其盈亏结果。举例说,如果没有房地产投机市场,许多土地的价格将偏低,结果可能造成一些占地很大的生产活动占据了将来变为繁华商业地段的地面。由于土地投机,揭示了未来土地的价格,可以防止当初的错误决策。但如果房地产价格过高,则将阻碍当地经济的发展,投机商最后自己也会蚀本,这一点是房地产不同于其他行业的。房地产的过度投机,会形成泡沫经济。日本已大大地吃了亏。因为土地是各行业都要使用的,土地价过高,使一切成本上升。使得经济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降低。

资料来源:梁小民,《微观经济学纵横谈》,大众经济学,2000年。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

(1)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1)相互补充。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2.举例说明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区别不是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而是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

解答:在国民收入核算中,一件产品究竟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不能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加以区别,而只能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这一点来加以区别。例如,我们不能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判断面粉和面包究竟是最终产品还是中间产品。看起来,面粉一定是中间产品,面包一定是最终产品。其实不然。如果面粉为面包厂所购买,则面粉是中间产品,如果面粉为家庭主妇所购买,则是最终产品。同样,如果面包由面包商店卖给消费者,则此面包是最终产品,但如果面包由生产厂出售给面包商店,则它还属于中间产品。

3.举例说明经济中流量和存量的联系和区别,财富和收入是流量还是存量?

解答:存量指某一时点上存在的某种经济变量的数值,其大小没有时间维度,而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某种经济变量的数值,其大小有时间维度;但是二者也有联系,流量来自存量,又归于存量,存量由流量累积而成。拿财富与收入来说,财富是存量,收入是流量。

4.为什么人们从公司债券中得到的利息应计入GDP,而从政府公债中得到的利息不计入GDP?

解答:购买公司债券实际上是借钱给公司用,公司将从人们手中借到的钱用作生产经营,比方说购买机器设备,这样这笔钱就提供了生产性服务,可被认为创造了价值,因而公司债券的利息可看作是资本这一要素提供生产性服务的报酬或收入,因此要计入GDP。可是政府的公债利息被看作是转移支付,因为政府借的债不一定用于生产经营,而往往是用于弥补财政赤字。政府公债利息常常被看作是用从纳税人身上取得的收入来加以支付的,因而习惯上被看作是转移支付。

5 .为什么人们购买债券和股票从个人来说可算是投资,但在经济学上不算是投资?

解答: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建造新厂房、购买新机器设备等行为,而人们购买债券和股票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人们购买债券或股票,是一种产权转移活动,因而不属于经济学意义的投资活动,也不能计入GDP。公司从人们手里取得了出售债券或股票的货币资金再去购买厂房或机器设备,才算投资活动。

6.为什么政府给公务员发工资要计入GDP,而给灾区或困难人群发的救济金不计入GDP?

解答:政府给公务员发工资要计入GDP是因为公务员提供了为社会工作的服务,政府给他们的工资就是购买他们的服务,因此属于政府购买,而政府给灾区或困难人群发的救济金不计入GDP,并不是因为灾区或困难人群提供了服务,创造了收入,相反,是因为他们发生了经济困难,丧失了生活来源才给予其救济的,因此这部分救济金属于政府转移支付。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险税)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手中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所以政府转移支付和政府购买虽都属政府支出,但前者不计入GDP而后者计入GDP。

7.为什么企业向政府缴纳的间接税(如营业税)也计入GDP?

解答:间接税虽由出售产品的厂商缴纳,但它是加到产品价格上作为产品价格的构成部分由购买者负担的。间接税虽然不形成要素所有者收入,而是政府的收入,但毕竟是购买商品的家庭或厂商的支出,因此,为了使支出法计得的GDP 和收入法计得的GDP相一致,必须把间接税加到收入方面计入GDP。举例说,某人购买一件上衣支出100美元,这100美元以支出形式计入GDP。实际上,若这件上衣价格中含有5美元的营业税和3美元的折旧,则作为要素收入的只有92美元。因而,从收入法计算GDP时,应把这5美元和3美元一起加到92美元中作为收入计入GDP。

8.下列项目是否计入GDP,为什么?

(1)政府转移支付;(2)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

(3)购买普通股票;(4)购买一块地产。

解答:(1)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险税)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手中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例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并不是因

为残疾人创造了收入;相反,是因为他丧失了创造收入的能力从而失去了生活来源才给予其救济的。

(2)购买用过的卡车不计入GDP,因为卡车生产时已经计入GDP了,当然买卖这辆卡车的交易手续费是计入GDP的。

(3)买卖股票的价值不计入GDP,例如我买卖了一万元某股票,这仅是财产权的转移,并不是价值的生产。

(4)购买一块地产也只是财产权的转移,因而也不计入GDP。

9.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GDP、NDP、NI、PI和DPI这五个总量中哪个总量有影响?为什么?

解答:社会保险税实质上是企业和职工为得到社会保障而支付的保险金,它由政府有关部门(一般是社会保险局)按一定比率以税收的形式征收。社会保险税是从国民收入中扣除的,因此,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GDP、NDP和NI,但影响个人收入PI。社会保险税增加会减少个人收入,从而也从某种意义上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然而,应当认为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直接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因为一旦个人收入确定以后,只有个人所得税的变动才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10.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会有什么影响(假定两国产出不变)?

解答: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会有影响。因为甲乙两国未合并成一个国家时,双方可能有贸易往来,但这种贸易只会影响甲国或乙国的GDP,对两国GDP总和不会有影响。举例说,甲国向乙国出口10台机器,价值10万美元,乙国向甲国出口800套服装,价值8万美元,从甲国看,计入GDP的有净出口2万美元,从乙国看,计入GDP的有净出口-2万美元;从两国GDP总和看,计入GDP的价值为零。如果这两国并成一个国家,两国贸易就变成两地区间的贸易。甲地区出售给乙地区10台机器,从收入看,甲地区增加10万美元;从支出看,乙地区增加10万美元。相反,乙地区出售给甲地区800套服装,从收入看,乙地区增加8万美元;从支出看,甲地区增加8万美元。由于甲乙两地属于同一个国家,因此,该国共收入18万美元,而投资加消费的支出也是18万美元,因此,无论从收入还是从支出看,计入GDP的价值都是18万美元。

11.假设某国某年发生了以下活动:(a) 一银矿公司支付7.5万美元工资给矿工开采了50千克银卖给一银器制造商,售价10万美元;(b) 银器制造商支付5万美元工资给工人加工一批项链卖给消费者,售价40万美元。

(1) 用最终产品生产法计算GDP。

(2)每个生产阶段生产了多少价值?用增值法计算GDP。

(3) 在生产活动中赚得的工资和利润各共为多少?用收入法计算GDP。

解答:(1) 项链为最终产品,价值40万美元。

(2)开矿阶段生产10万美元,银器制造阶段生产30万美元,即40万美元-10万美元=30万美元,两个阶段共增值40万美元。

(3) 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工资共计

7.5+5=12.5(万美元)

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利润共计

(10-7.5)+(30-5)=27.5(万美元)

用收入法计得的GDP为

12.5+27.5=40(万美元)

可见,用最终产品法、增值法和收入法计得的GDP是相同的。

12.一经济社会生产三种产品:书本、面包和菜豆。它们在1998年和1999年的产量和价格如下表所示,试求:

(2)1999年名义GDP;

(3)以1998年为基期,1998年和1999年的实际GDP是多少,这两年实际GDP变化多少百分比?

(4)以1999年为基期,1998年和1999年的实际GDP是多少,这两年实际GDP变化多少百分比?

(5)“GDP的变化取决于我们用哪一年的价格作衡量实际GDP的基期的价格。”这句话对否?

(6)用1998年作为基期,计算1998年和1999年的GDP折算指数。

解答:(1)1998年名义GDP=100×10+200×1+500×0.5=1 450(美元)。

(2)1999年名义GDP=110×10+200×1.5+450×1=1 850(美元)。

(3)以1998年为基期,1998年实际GDP=1 450美元,1999年实际GDP=110×10+200×1+450×0.5=1 525(美元),这两年实际GDP变化百分比=(1 525-1 450)/1 450≈5.17%。

(4)以1999年为基期,1999年实际GDP=1 850(美元),1998年的实际GDP=100×10+200×1.5+500×1=1 800(美元),这两年实际GDP变化百分比=(1 850-1 800)/1 800≈2.78%.

(5)GDP的变化由两个因素造成:一是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数量的变动,二是物品和劳务价格的变动。“GDP的变化取决于我们以哪一年的价格作衡量实际GDP的基期的价格”这句话只说出了后一个因素,所以是不完整的。

(6)用1998年作为基期,1998年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 450/1 450=100%,1999年GDP折算指数=1 850/1 525=121.3%。

13.假定一国有下列国民收入统计资料:

单位:亿美元

试计算:(1) 国内生产净值;(4) 个人可支配收入;(5) 个人储蓄。

解答:(1) 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资本消耗补偿,而资本消耗补偿即折旧等于总投资减净投资后的余额,即500=800-300,因此国内生产净值=4 800-500=4 300(亿美元)。

(2) 从GDP=c+i+g+nx中可知nx=GDP-c-i-g,因此,净出口nx=4 800-3 000-800-960=40(亿美元)。

(3) 用BS代表政府预算盈余,T代表净税收即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则有BS=T-g,从而有T=BS +g=30+960=990(亿美元)。

(4) 个人可支配收入本来是个人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后的余额,本题条件中没有说明间接税、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等因素,因此,可从国民生产净值中直接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即y d=NNP-T=4 300-990=3 310(亿美元)。

(5) 个人储蓄S=y d-c=3 310-3 000=310(亿美元)。

14.假定国内生产总值是5 000,个人可支配收入是4 100,政府预算赤字是200,消费是3 800,贸易赤字是100(单位都是亿元)。

试计算:(1) 储蓄;(2) 投资;(3) 政府支出。

解答:(1) 用s代表储蓄(即私人储蓄s p),用y d代表个人可支配收入,则

s=y d-c=4 100-3 800=300(亿元)

(2) 用i代表投资,用s p、s g、s r分别代表私人部门、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的储蓄,则s g=t-g=BS,在这里,t 代表政府税收收入,g代表政府支出,BS代表预算盈余,在本题中,s g=BS=-200。

s r表示外国部门的储蓄,即外国的出口减去进口,对本国来说,则是进口减出口,在本题中为100,因此投资为i=s p+s g+s r=300+(-200)+100=200(亿元)

(3) 从GDP=c+i+g+(x-m)中可知,政府支出

g=5 000-3 800-200-(-100)=1 100(亿元)

15.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不意味着计划的储蓄恒等于计划的投资?

解答: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存在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完全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的。根据定义,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国民总收入则等于消费加储蓄,国内生产总值又总等于国民总收入,这样才有了储蓄恒等于投资的关系。这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C+S)和总需求(C+I)的恒等关系。只要遵循储蓄和投资的这些定义,储蓄和投资就一定相等,而不管经济是否充分就业或存在通货膨胀,即是否均衡。但这一恒等式并不意味着人们意愿的或者说事前计划的储蓄总会等于企业想要的投资。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储蓄和投资的主体及动机都不一样,这就会引起计划投资和计划储蓄的不一致,形成总需求和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经济扩张和收缩。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所讲的投资要等于储蓄,是指只有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时,才能形成经济的均衡状态。这和

国民收入核算中实际发生的投资总等于实际发生的储蓄这种恒等关系并不是一回事。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精心整理)

第一章导论 一、判断 1. 以萨缪尔森为首的新古典综合派把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二、选择题 1. 21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学经历的第二次修改和补充 A 出现于1936年 B 涉及垄断问题 C 代表人物是凯恩斯 D 为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简答题 1. 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2. 试述西方经济学企图解决的两个问题及两重属性。 第二章需求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一、解释概念 均衡价格需求需求价格弹性比较静态分析 需求收入弹性供给 二、判断 1. 价格分析是微观经济学分析的核心。 2.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包括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单个市场在内的个体经济单位。 3 若某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Ed =0.6,卖者提高价格肯定增加销售收入。 4. 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的价格与销售收入呈同方向变动关系。 5. 需求的变动是指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6. 当消费者的收入发生变化时,会引起需求曲线的移动。 7. Ed>1的商品,降低价格会增加厂商的销售收入。 8. 若某商品的Ed<1,表明当该商品价格下降20%时,该商品需求量减少小于20%。 9. 卖者提高价格肯定会增加销售收入。 10. 在几何图形上,供给量的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供给量组合点沿着同一条既定的供给曲线运动。 11. 在几何图形上,需求的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需求量组合点沿着同一条既定的需求曲线运动。 12. 当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时,这两种商品的需求量都同时增加或减少,则这两种商品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正。 13. 某商品的可替代品越多,相近程度越高,则该商品需求弹性越大。 14. 商品用途越广,需求价格弹性越大。 15. 任何情况下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都是反方向变化的。 16. 当对农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时,粮食丰收,粮价下跌,农民收入反而会减少。 17. 如果两种商品具有替代关系,则相应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负。 18. 正常物品的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呈同方向变动。 三选择题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重点要点和习题集

精心整理 宏观经济学 第一部分 西方国民收入核算 1.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所谓国内生产总值(即GDP ),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 是一动、GDP 指 2. GDP I 为企X-M 就是国外部门的净支出。在这四类支出中,初学者不易掌握的是I 即投资支出。首先要明确这里的“投资”与日常生活中“投资”在含义上有许多不同;其次还要从不同侧面了解投资的构成——从实物形态看,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从价值构成上看,投资包括重置投资和净投资;从投资是否合意上看,投资包括投

资需求和非合意投资。由此也可看出,由于在核算中包括了非合意的投资支出,这使得实际的GDP与下一章将要讲到的均衡的GDP具有根本的不同。 与支出法不同,收入法是从分配的环节核算GDP的,其基本公式为: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其中前四项为要素收入,后两项则不是要素收入。读者须搞清楚上述各项收入哪些会进入消费者的账户,哪些则会成 3. 1. 2.国民生产总值: 3.名义GDP:是用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4.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5.GDP折算指数:即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 6.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叫最终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叫中间产品。

7.总投资、重置投资和净投资:总投资是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是一定时期内增加到资本存量中的资本流量。其中,用于补偿资本消耗,以重置资本设备的投资为重置投资;总投资扣除重置投资为净投资。 8.存货投资:是指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9. 10. 11. 12. 13. 14. 15. 1.甲、乙两国并成一个国家,既便两国产出不变,其GDP亦不能与原来两国GDP 之和相等。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合并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GDP是对一国或一地区一定时期内全部最终产出的市场度量,只要合并前后两国产出不变,合并后的GDP亦应与原来两国GDP之和相等。

宏观经济学第12章练习题及答案教案

章练习题及答案 、判断题 1.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将GNP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 2. GDP被定义为在某一既定时期一国之内所生产的全部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 ()3.用货币去度量性质不同的各种产品,才能使各种产品能够进行加 总,得出一国产出的总价值。() 4.如果农民种植的粮食用于自己消费,则这种粮食的价值就无法计入GDP 之内。()5.家庭成员提供的家务劳动要计入GDP之内。() 6. 本年生产但未销售出去的最终产品价值不应计入本年的GDP之内。() 7. 最终产品只包括消费品,不包括投资品。() 8. 最终产品是按照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划分的。() 9.某种物品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取决于它本身的性质,例如,汽车一定是最终产品,煤只能是中间产品。() 10.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只是指有形的物质产品。()11.用价值增值法计算一国产出的总价值,可以避免重复计算的问题。 12.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各种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价值总和。()13.对 于整个经济来说,所有的价值增值之和必定等于所有的最终产品的总价值。 ()14.若某企业年生产20万元的产品,只销售掉10万元的产品,则当年该企业所创造的GDP为10万元。() 15. 以前所生产而在当年售出的存货,应当是当年GDP的一部分。() 16. 某公司生产的汽车多卖掉一些比少卖掉一些时,GDP增加要多一些。 17. 某人2000年用10万元购买了一辆产于1998年的小汽车,这10万元应

该计入2000年的GDR () 18.一栋旧建筑物的销售额应加到国民生产总值中去。() 19.销售一栋建筑物的房地产经纪商的佣金应加到国民生产总值中去。 20 .一个在日本工作的美国公民的收入是美国GDP的一部分,也是日本GNP 的一部分。()21.国内生产总值是重要的流量变量。() 22.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方法,当计算结果出现差异时,以收入法的结果为主。() 23.国民收入的核算中使用的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其内在逻辑是不一致的,因而它们最后所计算出来的国民生产总值数量也可能是不一致的。() 24.支出法是从使用者支出的角度出发,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 25.政府转移支付应计入GDPxx () 26.用支出法核算GDP时,政府公债利息不应计入GDP中。()27.政府国防费用支出不属于政府购买。() 28.失业救济金属于政府的转移支付。() 29 .经济学上所说的投资是指增加或替换资本品的支出。 ( ) 30.居民购 买住房是一种消费支出,住宅是一种耐用消费品。() 31.购买普通股票是投资的一部分。() 32 .存货变动是仓库产品的增加或减少,因而存货变动不能被算做投资。 33.家庭购买小汽车是消费的一部分。 ()

人大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重点归纳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供给,需求及有关概念 1.经济人: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本性被假设为利己的。经济人在一切经济行为中都是理性的,即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求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经济人假设是微观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假设之一。 2.完全信息:信息的充分和信息的对称。即市场主体可以了解一切信息,并且市场的所有主体都可以准确迅速的获得这些信息。 3.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是有效需求。 4.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是有效供给。 5.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需求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需求函数拥有负斜率,形式为Qd=f(p) 6.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供给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供给函数拥有正斜率,形式为Qs=f(p) 7.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需求的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8.需求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需求曲线的移动。 9.供给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供给的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供给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10.供给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个供给曲线的移动。 11.内生变量:在经济模型中,该模型所要决定的量,它可以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 12.外生变量: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的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本身不在模型内得到说明。外生变量决定内生变量。 13.参数: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即可变得常数,也可被看作外生变量。 14.静态分析: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他考察的是在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第十八章--习题答案

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 1. 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相比,哪一种失业问题更严重些? 解答:一般来说,结构性失业比摩擦性失业问题更严重。因为摩擦性失业源于信息成本。所以加快劳动市场信息的流动可以减少摩擦性失业。而结构性失业是由经济结构变化、产业兴衰转移而造成的失业,是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造成的失业,一些部门需要劳动力,存在职位空缺,但失业者缺乏到这些部门和岗位就业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训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所以结构性失业的问题更严重一些。 2. 能否说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工作才是充分就业? 解答:不能。充分就业时仍然存在自然失业。 3. 什么是自然失业率?哪些因素影响自然失业率的高低? 解答:自然失业率就是指经济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包括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技术进步以及制度因素是影响自然失业率的主要因素,具体包括:(1)劳动者结构的变化。一般来说,青年与妇女的自然失业率高,这些人在劳动力总数中所占比例的上升会导致自然失业率上升。(2)政府政策的影响。如失业救济制度使一些人宁可失业也不从事工资低、条件差的职业,这就增加了自然失业中的“寻业的失业”;最低工资法使企业尽量少雇用人,尤其是技术水平差的工人,同时也加强了用机器取代工人的趋势。(3)技术进步因素。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投入使用,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同时,技术进步使一些文化技术水平低的工人不能适应新的工作而被淘汰。(4)劳动市场的组织状况,如劳动力供求信息的完整与迅速性,职业介绍与指导的完善与否。(5)劳动市场或行业差别性的增大会提高自然失业率。厂商、行业和地区兴起和衰落,而劳动者和厂商需要时间来与之适应与配合。这些无疑会引起劳动者的大量流动,增大结构性失业。 4. 说明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关系。 解答:货币主义者认为,在工资谈判中,工人们关心的是实际工资而不是货币工资。当通货膨胀率不太高、工人还没有形成新的通货膨胀预期的时候,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的替代关系就被称为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人们发觉他们的实际工资随物价的上涨而下降,就会要求雇主相应地增加货币工资,以补偿通货膨胀给自己造成的损失。由于工人不断地形成新的通货膨胀预期,使换取一定失业率的通货膨胀率越来越高,菲利普斯曲线不断向右上方移动,最终演变成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这就是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由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不断运动形成的。 5.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有哪些? 解答: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主要包括再分配效应和产出效应。 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表现为:其一,通货膨胀不利于靠固定的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对于固定收入阶层来说,其实际收入因通货膨胀而减少。相反,那些靠变动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则会从通货膨胀中得益。例如,那些从利润中得到收入的企业主能从通货膨胀中获利,如果其产品价格比资源价格上升得快,则企业的收益将比它的产品的成本增加得快。其二,通货膨胀牺牲债权人的利益使债务人获利。 通货膨胀对产出的影响可以通过各种情况来说明,这里只说明两种主要的情况。 第一种情况: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刺激产出水平提高。温和的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对产出和就业将有扩大的效应。假设总需求增加,经济复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在这种条件下,产品的价格会跑到工资和其他资源的价格的前面,由此扩大了企业的利润。利润的增加就会刺激企业扩大生产,从而减少失业、增加国民产出。这种情况意味着通货膨胀的再分配后果会被因更多的就业、产出的增加而获得的收益所抵消。例如,对于一个失业工人来说,他可能在通货膨胀条件之下得到就业机会。 第二种情况: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引致失业。假定在原总需求水平下,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如果发生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实际产出会下降,失业会上升。 6. 说明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完整高鸿业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一、宏观经济学基本框架 宏观经济学:社会(一个国家、地区)总体经济运行及其后果核心问题:经济波动与就业、价格与通胀、经济增长与发展

页1页,第10共. 二、各章知识点分析 第12章国民收入核算 一、了解与识记 1、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即均衡国民收入理论和总量分析方法 2、GDP的内涵,(知道什么项目计入GDP,GDP与GNP的关系,实际GDP与名义GDP的关系) 3、核算国民收入的三种方法(支出法、收入法、增殖法需要了解) 4、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区别 5、GDP折算数 二、理解与分析 1、国民收入各个核算指标之间的关系 第13章简单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一、了解与识记 1、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含义及简章经济的假设条件 2、均衡产出的含义及条件 3、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理论(理解与分析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4、其他消费理论 二、理解与分析 1、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略)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重点) 2、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略)的各个乘数(重点) 第14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重点章节) 一、了解与识记

1、经济学投资的概念、投资函数、投资的影响因素 2、IS曲线的含义 3、货币需求函数、交易需求及投机需求 4、凯恩斯陷阱、古典极端 5、LM曲线的含义 6、货币的供给(名义供给与实际供给) 二、理解与分析 1、两部门、三部门IS曲线(方程)及其移动(IS曲线的推导——图形分析) 2、均衡利率的决定及其变动(LM曲线的推导——图形分析) 3、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一般均衡及均衡的变动 4、失衡的区域及失衡的恢复 第15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重点章节) 页2页,第10共. 一、了解与识记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二、理解与分析 1、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一般情形、极端情形) 2、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一般情形、极端情形) 3、挤出效应的内涵、图形分析、影响因素。 4、两种政策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 第16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重点章节) 一、了解与识记 1、自然失业率(结合第18章充分理解) 2、财政政策、政策工具(哪些是扩张性的,哪些是紧缩性的?)、局限性 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施的总原则是什么?——“逆经济风向行事” 4、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证券价格决定,买空(多头),卖空(空头),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主板市场,二板市场)(可以略看) 二、理解与分析 1、经济政策的目标及相互关系 目标: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关系:四个目标是矛盾统一的。矛盾:(依据菲利普斯曲线),充分就业与价格稳定不能同时实现;统一: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是一个统一体,(根据奥肯定律)降低失业率有利于经济增长。 2、什么是自动稳定器,如何发挥作用? 3、什么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局限性是什么? 4、利用货币创造乘数的计算。 5、期货交易和期权交易的区别(了解) 第17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一、了解与识记 1、总需求的含义及构成

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最全名词解释(宏观部分)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版)宏观部分 第十二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 1.宏观经济学: 2.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终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去向:消费者。 3.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去向:其他生产者。 4. 国内生产总值GDP :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劳务)的市场价值。 5. 流量 :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例如,I 投资是一个流量,它表示在一年内新增的投资,是资本存量的变化量。 6. 存量:在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例如,资本存量,它表示在某一时间点上有多少资本存在。 7. 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新生产的市场价值。 8. 折旧 :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称为折旧。折旧不仅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还包括资本变化带来的精神磨损。 9. 存货投资:企业所掌握的存货的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10. 重置投资:用于重置资本设备补偿旧资本消耗的投资。 11. 净投资:总投资减去重置投资。也就是净增加的投资,是资本存量的净增加。 12. 总投资:物质资本的增加、替换(和资本资产的支出)。 13. 政府采购:政府花在劳务和商品上的支出,它包括:…… 14. 转移支付:政府对人民的支付,但他们不用提供现期服务作为交换。它包括: ...... 15. 净出口:出口额和进口额之差。N X=X-M 16. 间接税:企业的间接税包括货物税、销售税、周转税等。 17. 国内生产净值NDP :国内生产总值扣除资本折旧的部分。 18. 国民收入NI :国内生产净值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再加政府补助金。也是一国 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所得到的报酬=工资+利息+租金+利润。 19. 个人收入:PI =NI -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 20.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PI-个人所得税 21. 储蓄—投资恒等式:若我们假设总收入=总产值,总支出=总产值,即Y=C+S ,Y=C+I , 则我饿每年可以得到事后的一个横等式储蓄=投资。 22. 通货膨胀:当货币供给超过货币需求量时,所造成的价格持续上升、货币贬值的现象。 23. 名义/货币GDP: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4. 实际GDP :用以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商品的市场价值。 25. GDP 折算指数:也称GDP 缩减指数。它等于一国名义GDP 与实际GDP 的比值。 26. 产出缺口:衡量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的产出与实际产出的差额。 第十三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 凯恩斯定律:假设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这就是说,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变动,使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2. 均衡产出: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的支出时的产出。 3. 非计划存货投资:即非意愿投资。是产出超出需求的部分。 4. 消费函数:描述消费和收入之间关系的函数。C=C(y) 5. 边际消费倾向MPC :每增加一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MPC=dc/dy , 0

高鸿业第五版《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期末必看试题及答案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 (2)国民生产总值 (3)国民收入 (4)消费倾向 (5) 平均消费倾向 (6) 边际消费倾向 (7)平均储蓄倾向 (8) 边际储蓄倾向 (9)资本边际效率 (10)投资边际效率曲线 (11) 投资乘数 (12)加速原理 (13)IS曲线 (14) LM曲线 (15)均衡国民收入 (16)总需求 (17)总需求函数 (18)总供给 (19)总供给函数 (20)失业 (21)摩擦性失业 (22)结构性失业 (23)周期性失业 (24)奥肯定律 (25)充分就业 (26)通货膨胀 (27)菲利普斯曲线 (28)滞胀 (29)经济增长 (30)经济周期 (31)倾销 (32)外汇 (33)汇率 (34)国际收支 (35)经济政策 (36)财政政策 (37)自动稳定器 (38)货币政策 (39)证券 三、单项选择题 C1、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是指() A 有形产品 B 无形产品 C 既包括有形产品,又包括无形产品 D 不能确定 D2、国民生产总值是下面那一项的市场价值() A 一年内一个经济中的所有交易 B 一年内一个经济中交换的所有商品和劳务 C 一年内一个经济中交换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 D 一年内一个经济中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 B3、国内生产总值等于() A 国民生产总值 B国民生产总值减本国居民国外投资的净收益 C 国民 生产总值加本国居民国外投资的净收益 D 国民生产总值加净出口 B4、下列情形中,应该计入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是() A 去年生产而在今年销售出去的汽车 B 当年生产的汽车 C 某人去年 购买而在今年转售给他人的汽车 D 某汽车生产商当年计划的而明年生产的汽车 C5、“面粉是中间产品”这一命题() A 一定是对的 B 一定是不对的 C 可能对,也可能不对 D 以上全对 D6、下列哪一项计入GNP()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重点要点和试题集范文

宏观经济学 第一部分西方国民收入核算 1.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所谓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收入的核算:这里讲到核算国民收入(GDP)的两种方法:支出法和收入法。其中,支出法是在流通环节,通过加总各部门在最终产品上的总支出来得到GDP的数值。其基本公式为:GDP= C+I+G+X-M,其中:C为家庭部门的消费支出,I为企业部门的投资支出,G为政府部门的政府购买支出,X、M分别代表出口和进口,X-M就是国外部门的净支出。与支出法不同,收入法是从分配的环节核算GDP的,其基本公式为: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3.储蓄—投资恒等式:储蓄和投资的恒等,是一种定义的恒等,也是基于国民收入核算原理的恒等。。 两部门经济的恒等式:I≡S; 三部门经济的恒等式:I+G≡S+T或I≡S+(T-G); 四部门经济的恒等式:I+G+X≡S+T+M+K r或I≡S+(T-G)+(M-X+Kr) 1.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名义GDP:是用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4.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5.GDP折算指数:即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 9.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政府购买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而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把收入从一些人或一些组织转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组织手中,没有相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交换发生。 10.净出口:即出口减去进口的差额。 11.间接税:即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如货物税或销售税、周转税等。 12.国民生产净值:即国民生产总值减去折旧之后的差额。 13.国民收入:指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相当于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14.个人收入:即从国民收入中扣除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然后再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之后的收入。 15.个人可支配收入:即指税后的个人收入。对这种收入人们拥有充分的支配权,人们可据以决定消费和储蓄的水平。 · 第二部分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2.均衡国民收入满足的条件:这是本章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在本章,均衡国民收入的条件就是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一般地,这个条件可以表述为“总需求(更精确地讲,是合意的总支出)等于总供给”,在不同的经济状况下又有不同的具体形式: 两部门经济:i=s (或y=c+i) 三部门经济:i+g=s+t (或y=c+i+g) 四部门经济:i+g+x=s+t+m (或y=c+i+g+x-m) 3.消费理论:凯恩斯认为,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即:人们的消费决定于现期的、绝对的、实际的收入水平,收入越多,消费也越多,但消费的增加不如收入增加得快(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在实际分析中,通常假设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其函数形式为:c =α+βy d,式中,c为消费,α为自发消费,β为边际消费倾向,y d为可支配收入。根据可支配收入收入、消费和储蓄之间的关系,又可得储蓄函数:s = -α+(1-β)y d,式中,s代表储蓄,1-β代表边际储蓄倾向。 以上两种函数是今后经常要用到的,读者务必要掌握精熟。此外,读者还要对其它消费理论如相对收入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和永久收入理论有所了解,这些理论在分析实际经济问题时都是很有用的。

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部分高鸿业版_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一、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 GDP ——名词解释 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在其境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DP是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 B.GDP 统计注意事项: 第一,GDP 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第二,GDP 统计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 第三、GDP 衡量的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GDP 是由本期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构成,不包括过去生产的,当前重复交易的产品。 GDP 是由本期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构成,不是指售卖的最终产品价值。 第四、GDP 是流量而非存量。 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或产生的变量。 存量是指某一特定时点上观测或测量到的变量。存量是流量的积累;流量则是存量的改变量。 GDP 度量的是一定时期内的产出价值量,所以是一个流量指标。 第五、GDP 按国土原则(常住生产单位)计算,是一个地域概念。 凡是在本国领土上创造的收入,不管是否本国国民,都计入本国的GDP。 第六、GDP 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中。 二.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1.支出法——又称最终产品法 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支出加总,计算该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C+I+G+X-M 其中:【C】消费【I】投资【G】政府购买【X-M】净出口 X=出口 M=进口 2.收入法——把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各种收入加总起来;收入代表供给,收入法也就是供给法,又称要素支付法 收入法计算公式 GDP=工资+利息+租金+税前利润+折旧+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 三.其他宏观经济指标 1.国内生产净值:NDP公式: NDP=GDP-固定资产折旧。 固定资产折旧不是新创造价值,是以前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价值转移。 NDP反映一定时期生产活动的最终净成果。折旧占GDP的比例一般相对稳定, 用GDP,还是NDP,表示经济总量变动,没有本质差别。 国内外,一般都更习惯采用GDP。 2.国民收入:NI 广义:泛指GDP、NDP等经济总量。或宏观经济学中“国民收入核算”。 狭义:指一国一年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租金的总和。公式: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贴 国民收入要加上折旧、间接税等才形成GDP。政府给予企业的补贴,虽然不记入产品价格,但是成为企业收入,然后成为要素收入。 3.个人收入:PI 个人从各种来源得到的收入总和。 PI=NI-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公司未分配利润 +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和支付利息等)。 4.个人可支配收入: DPI DPI:个人可实际使用的全部收入。指个人收入中进行各项社会性扣除之后(如税收、养老保险等)剩下的部分。 个人收入DPI用来消费C和储蓄S。从长期看: DPI=GDP-Z-T 以Z代表折旧基金收入,以T代表政府税收收入。DPI = PI-个人所得税-非税社会支出 5.综合 GDP -固定资产折旧=NDP P374页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会计算均衡收入) 一,均衡产出: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经济社会收入正好等于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均衡,不再变动。总产出=总需求,厂商生产稳定:产出>需求,厂商非意愿存货增加,减少生产:产出<需求,厂商库存减少,增加生产公式:y = c + i = E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问答题和分析题汇总

简答题 1、需求、供给的决定因素。 (1)需求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对应于各种可能的价格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的数量。 影响因素:①消费者的收入;②消费者的偏好;③相关商品的价格;④消费者的预期、政府政策等。 (2)供给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对应于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的数量。 影响因素:①生产技术水平;②生产过程中投入品的价格;③相关商品的价格;④厂商的目标、对未来的预期、政府政策等。 2、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联系与区别。 (略) 3、分别用基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推导需求曲线。 基数效用论者提出商品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其推导需求曲线的基础。他们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消费者对某一商品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该商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因此,消费者对每一增加单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也是递减的。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由此而来。在只考虑一种商品的前提下,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MU/P=λ。又知道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边际效用递减,同时λ不变,因此商品需求价格要同比例MU的递减而递减,也可以推导出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序数效用论者对消费者均衡条件的分析是将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结合起来。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全部组合。预算线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组合的价格给定条件下,消费者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发生在一条给定的预算线与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中的一条相切的点上。均衡条件MRS12=P1/P2. 进行比较静态分析,令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得到价格-消费曲线。再将不同价格水平和相应的最优消费数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描绘在统一坐标平面内,即可得到需求曲线。 4、什么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略) 5、简述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无差异曲线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由于通常假定效用函数是连续的,所以,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都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所有这些无差异曲线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离原点越近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低。 (2)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会相交。(自行作图,解释之) (3)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此特征表示,无差异曲线不仅向右下方倾斜,即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是负值,而且,无差异曲线是以凸向原点的形状向右下方倾斜,即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 6、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略) 7、单个生产要素的报酬递减与规模报酬不变并不矛盾,为什么? 单个生产要素的报酬递减和规模报酬不变是两个概念,是不矛盾的,因为:(1)规模报酬不变是指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例如,生产要素的投入增加一倍,产量也将增加一倍,这里的生产要素投入的变化是全部生产要素投入等比例变化。单个生产要素的报酬递减说的是在短期内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固定不变的情况下,当要素组合超过一定比例时,出现的单个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减的情况。 (2)在单个生产要素报酬递减的情况下,如果成比例的扩大所有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单个生产要素的报酬也会递增。 所以单个生产要素的报酬递减与规模报酬不是一回事,也并不矛盾。 8、等产量线的斜率与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关系。 先说明等产量线与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含义。等产量线表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 在说明等产量线的斜率与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关系。等产量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就是等产量曲线在该点斜率的绝对值。边际技术替代率表示从技术角度讲,厂商用一种要素投入替换另一种要素投入而使产量不变的必要替代比例,即厂商生产的内部约束。说明厂商可以通过对两种要素之间的相对替代来维持既定的产量水平。 对于固定替代比例生产函数,它表示在每一产量水平上任何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比例都是固定的,也称为线性生产函数,它的等产量线是一条直线。对于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它表示在每一产量水平上任何一对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都是固定的,也称为里昂希夫生产函数,它的等产量线是L型的。 9、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和完全竞争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什么? 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宏观经济学第十二章习题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的核算 一、单选题 1.今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去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说明: A.今年的物价水平一定比去年高了 B.今年生产的物品和劳务总量一定比去年增加了 C.今年的物价水平和实物产量水平一定都比去年提高了 D.以上三种说法都不一定正确 2.经济学上的投资是指: A.企业增加一笔存货 B.建造一座住宅 C.企业购买一台计算机 D.以上都是 3.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项有影响: A.国内生产总值(GDP) B.国内生产净值(NDP) C.国民收入(NI) D.个人收入(PI) 4.下列哪项命题不正确: A.国民生产净值(NNP)减直接税等国民收入(NI) B.国民生产净值(NNP)加资本消耗(折旧)等于GNP C.总投资等于净投资加折旧

D.个人收入等于个人可支配收入加直接税 5.王五买了一辆旧车,盖了一幢新房,还购买了一些政府债券,反映在国民收入帐户上,下列叙述哪个正确?() A.他买了一辆旧车,还买了一些政府债券,因此C和G增加了 B.他买了一辆旧车,还买了一些政府债券,因此C和I增加了 C.他买了一辆旧车,盖了一幢新房,因此C和I增加了 D.他盖了一幢新房,因此I增加了 6.下列各项中,能计入当年GDP的有() A.当年家庭主妇的家务劳动折合价值 B.当年拍卖xx作品的收入 C.当年出售债券的收入 D.当年为他人提供服务所得的收入 7. GDP与NDP之间的差别是() A.直接税 B.间接税 C.折旧 D.净出口 8.一国的GDP大于GNP,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 9.煤是中间产品这一命题() A.一定不对 B.一定对 C.可能对也可能不对 D.以上说法全对 10.按百分比计算,如果名义GDP上升()价格上升的幅度,则实际GDP将(). A.小于,下降 B.超过,不变 C.小于,不变 D.超过,下降 11.以下哪个不是存量指标()? A.社会财富 B.存货 C.投资 D.资本 12.下列哪项不是要素收入()? A.工人工资 B.居民的存款利息 C.公司对希望工程捐款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重点知识概括

西方经济学笔记第一二章 第一节稀缺性与选择 (一)稀缺性和经济问题稀缺性的含义生产资源的相对有限性资源的稀缺性与经济问题由于资源稀缺性的存在,使得人们必须考虑如何使用有限的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化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 经济问题".生产资源或生产要素主要包括的成分经济社会中的生产资源也叫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资本(其价格为利息)、土地(其价格为地租)、劳动(其价格为工资)。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问题西方经济学研究人与社会如何作出最终抉择,在使用或者不使用货币的情况下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来现在或者将来生产产品,并把产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以供消费之用。它分析改进资源配置形式可能付出的代价和可能产生的收益。 (二)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含义在既定的资源之下所能生产商品的最大产量的组合,就是生产可能性线生产可能性曲线与资源稀缺性之间的关系生产可能性曲线反映了资源稀缺性的特征。 (三)选择和机会成本选择产生的原因资源的稀缺性使得社会不得不作出选择机会成本的概念当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使经济主体需要选择时,选择会带来成本,选择的成本我们称为机会成本,当把一定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一各产品的数量就是机会成本,它是作出一次决策时所放弃的 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用途。 经济问题的解决与机会成本的关系经济问题的解决被归结为如何使得 选择的机会成本达到最低。 第二节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经济学的定义西方经济学的定义西方经济学研究人与社会如何使用稀缺的生产性资源,生产出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 西方经济学包含的最基本的思想资源是稀缺的社会必须以有效率的方式使用 它 (二)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西方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以及生产多少。生产电视还是生产电脑、生产大炮还是生产黄油(希特勒的选择是:宁要大炮不要黄油);生产多少台电视机、多少台电脑,用多少资源生产大炮, 用多少资源生产黄油。 怎样生产,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生产这么多的产量与劳务,与生产方式,技术水 平直接有关。 为谁生产。生产出来的产量和劳务用什么样方式分配到社会的各个成员中,即 怎样分配。 (三)资源的使用效率及其变动西方经济学除了上述的三个基本问题外,还研 究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2~14章【圣才出品

第12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12.1 复习笔记 一、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 测量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最重要指标有国民收入及其增长率、失业率、物价水平及其变动即通货膨胀率。其他比较重要的指标还有政府财政预算赤字及贸易赤字的变动、利率等。 2.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异同 现代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是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于1936年出版后才正式形成的。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都是研究市场经济中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的,而市场经济中所有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都是一定意义上的供给和需求行为,因此,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相同之处就在于它们有着相同的供求曲线形状,它们的交点决定着价格和产量。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和产量是一个个具体商品的价格和产量,而宏观经济学中的价格和产量是整个社会的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这里价格水平用价格指数表示,产出水平用货币衡量的市场价值(国内生产总值)表示。

具体而言,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的是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是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 (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并最终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通过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 (4)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其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其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3.宏观经济学的加总法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因而不能像微观经济学那样运用个量分析方法,而要用总量分析方法,即从个量分析的加总中引出总量的分析方法。 宏观经济学运用经济加总法时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宏观分析中有些总量变化可以从微观分析的个量中直接加总(大部分是加权平均加总)而得到,因为微观是宏观的基础。 (2)有的时候微观经济学中一些个体变量尽管可以加总,但是这种加总却达不到研究整个社会经济行为的目的。可见,尽管微观是宏观的基础,但总体经济行为并不是个体经济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期末重点总结

1、二三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的恒等式: ①二部门(企业+家庭): 均衡产出:Y=C+I 投资储蓄恒等式:I=S ②三部门(企业+家庭+政府): 均衡产出:Y=C+I+G 投资储蓄恒等式:I=S+(T-G) ③四部门(企业+家庭+政府+进出口) 均衡产出:Y=C+I+G+净出口 投资储蓄恒等式:I=S+(T-G)+ (M-X) 其中:(M-X)是外国在本国的储蓄 2、凯恩斯消费理论: ①消费函数: 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 MPC: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 MPC=△C/△Y 或β=△C/△Y APC:平均消费倾向 APC=C/Y 消费函数可以写为: C=a+bY a是自发消费,b是边际消费倾向。 ②储蓄函数: 同理,边际储蓄倾向MPS。 储蓄函数写为: S=-a+(1-b)Y ③储蓄函数和消费函数的关系 (1) Y=S+C (2) APC+APS=1;MPC+MPS=1 (3) APC、MPC随收入增加而递减,APC>MPC; APS、MPS随收入增加而递增,APS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笔记(第12章 失业理论)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 第五篇宏观经济问题与政策 第十二章失业理论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失业及其成本 1.失业及其类型 失业是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工作能力的人,愿意工作而没有找到工作,并且正在寻找工作的状态。凡在规定年龄范围之外、已退休、丧失工作能力、在校学习或由于某种原因不愿意工作或不积极寻找工作的人均不得计入失业人数,也不得计入劳动力人数。宏观经济学通常把失业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1)自然失业 自然失业是指由于经济中某些难以避免的原因所引发的失业,它是在排除了经济周期的影响之后,经济正常时期存在的失业,又称为长期均衡失业。失业是一个动态概念。现代经济学家根据引起失业的具体原因把自然失业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信息的不通畅或者劳动者与岗位的匹配需要时间等诸多因素的作用,造成社会总是有一部分人处于失业状态。产生摩擦性失业的原因是寻找工作需要成本。在现实中,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是不充分的,劳动者在搜寻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时间和成本,双方互相匹配的过程也需要时间和成本。 ②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指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动和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会处于不断变动的过程之中,各产业部门的分化组合、此消彼长所造成的失业。结构性失业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的转移和流动需要成本。解决结构性失业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对结构性失业者进行职业再教育和培训,使他们达到新兴部门需要的人力资本要求。 结构性失业规模的大小取决于转移成本的高低,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的转移和流动的成本越高,花费的时间越长,失业问题就越严重。转移成本的高低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a.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差异程度。b.劳动力初始人力资本及培训机制。 (2)周期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是由于整个社会对商品和劳务的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引起对劳动力的需求不足,而一个社会劳动力的供给在短期内是不变的,这样就会出现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失业。这种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产生的失业也被称为凯恩斯失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