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级语文高三文言文第一轮复习

2011级语文高三文言文第一轮复习

2011级语文高三文言文第一轮复习
2011级语文高三文言文第一轮复习

2011级语文高三文言文第一轮复习

练习一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意义和虚词意义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介词)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驻扎,名词用作动词)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壮也,犹.(尚且)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代词,这)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缒而.(连词,表修饰关系)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已经)

知亡矣。若.(如果)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您,对对方的敬称)。越国以鄙.(名词作动词,把……

当作边邑)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

..(以之为,把它当作)东.

道主

..(缺乏的东西),君..(东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

..(出使的人)之往来,共.(同?供?。提供)其乏困

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渡河)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宾语前臵的标志,无实义)有?既东封.(名词作动词,使……成为边境)郑、又欲肆.(扩张)其西封,若不阙.(损害)秦,将焉.(哪里)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希望)君图.(考虑)之。”秦伯说.(同?悦?,高兴),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于是,就)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如果没有)夫人

..(那个人)之力不及此。因.(依靠)人之力而敝.(损害,伤害)之,不仁;失其所与.(结交,亲附),不知.(同?智?,明智);以乱易.(代替)整,不武。吾其.(语气副词,祈使语气,还是)还也。”亦去.(离开)之。

二、为下面的文段中画线句子断句。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译文:晋平公问师旷说:?我七十岁了,想学习(音乐),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盲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大王呢?我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好像初升太阳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日中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点燃蜡烛的光亮。(拥有)蜡烛的光亮,与摸黑走路比,哪一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

三、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zè,太阳偏西)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范仲淹二岁而孤.孤:

(2)再适.常山朱氏适:

(3)辄.以水沃面辄:

答案:(1)孤:幼年失去父亲。(2)适:女子出嫁。(3)辄:就。

2、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1)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译:

答案:(范仲淹)常常(整个白天)粥饭都不吃,直到太阳偏西才吃点东西,于是领悟了六经的主旨,情绪激昂地立下造福天下的大志。

(2)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

答案: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3、概括文段中表现的范仲淹的形象。

答案:范仲淹是一个勤奋苦读,胸怀大志的读书人。

译文: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未曾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整个白天)粥饭都不吃,直到太阳偏西才吃点东西,于是(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情绪激昂地立下造福天下的大志。他常常自己讲道:?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2011级语文高三文言文第一轮复习

练习二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和虚词。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

秦将.(jiàng,将领)王翦破.(攻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名作状,向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于是,就)请.(动词,请求)荆卿曰:“秦兵旦暮

..(名作状,早晚)渡易水,则.(那

么)虽.(虽然)欲长侍足下

..(您,对对方的尊称),岂.(疑问副词,怎么)可得哉?”荆卿曰:“微.(如果没有)太子言,臣愿.(希望)得谒之.(代词,代秦王),今行而.(假如,表假设)无信.(信物),则秦未可亲.(接近)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省略?以?)金千斤,邑万家(状后倒装,正确语序为?秦王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诚.(果真,表假设)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省略?于?)秦

王,秦王必说.(通?悦?,高兴)见臣,臣乃.(就)得有以

..(有用来……的办法)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连词,因为)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介词,由于)己之私,而.(表承接)伤长者之意,愿.(希望)足下更.(重新,另外)虑之.(代词,代对策)!”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于是)遂.(就)私见樊於期,曰:“秦之.(主谓取独)遇.(对待)将军,可谓深.(狠毒)矣。父母宗族,皆为(表被动)戮没。今闻购将军之.(结构助词,的)首,金千斤,邑万家,

将奈何

..(叹息)流涕.(古今异义,眼泪)曰:“吾每念,常痛.(恨)于.(到)..(怎么办)?”樊将军仰天太息

骨髓,顾.(只不过)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表并列)报将军之仇者,

何如

....(固定结构,怎么办)?”..(怎么样)?”樊於期乃.(于是)前.(名作动,走上前)曰:“为之奈何

荆轲曰:“愿.(希望)得将军之首以.(表目的,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友好地)见臣。臣左手把.(抓)

其袖,而右手揕(zhèn,刺)其胸,然则

..(这样的话,那么)将军之仇报,而.(表并列)燕国见(表被

动)陵之耻除矣。将军岂.(疑问副词,是否)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表修饰)进.(走上前)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才)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代词,代这件事),驰往,伏尸而.(表修饰)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名作状,用盒子)封之.(代词,代樊於期的首级)。

于是太子预.(预先)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省略?以?)百金(状后倒装,正常语序为?以百金取之?),使.(让)工以.(介词,用)药淬之。乃.(于是)为.(动词,整理)装.(行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省略?之?,代秦武阳)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省略?之?,代等待的人)俱,其人居远未来

..(古今异义,没有来),而.(表因果)为留待。

顷之

..(时间词,过了一阵)未发.(出发),太子迟.(意动用法,认为……迟了)之。疑其有改悔,乃

复请.(动词,请求)之曰:“日以.(通?已?)尽矣,荆卿岂.(疑问副词,难道)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通?返?,回来)者,竖子也(判断句)!今提一匕首入不

测之强秦,仆所以

..(表原因)留者,待吾客与(省略?之?)俱。今太子迟之,请.(副词,请允许我)辞决矣!”遂发。

二、为下面文段中划线句子断句。

棘刺雕猴

燕王好微巧①,卫人请以棘②刺之端为母猴③。燕王说之,养之以五乘④之奉。王曰:“吾视观客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不饮酒食肉,雨霁⑤日出,视之晏阴⑥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燕王因养卫人,不能观其母猴。郑有台下⑦之冶者⑧,谓燕王曰:“臣削⑨者也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于削今棘刺之端不如削锋难以治⑩棘刺之端王试观客之削能与不能可知也。”王曰:“善。”谓卫人曰:“客为棘刺之母猴也,何以治之?”曰:“以削。”王曰:“吾欲观见之。”客曰:“臣请之舍取之。”因逃。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注释]:①微巧:小巧的东西。②棘:俗称酸枣树,多刺。③母猴:又叫沐猴、猕猴。④乘:春秋战国时一种田地的区划,《周礼》以方四里为一丘,四丘为一乘;《管子》以方六里为一乘。古时以封地的赋税作俸禄。⑤霁:雨止天晴。⑥晏阴:阴暗。⑦台下:古地名。⑧冶者:打铁的人。⑨削:刻刀,这里作动词用,制造刻刀。⑩治:同?制?,造,作。

臣削者也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于削今棘刺

之端不如削锋难以治⑩棘刺之端王试观客之削能与不

能可知也。

臣,削⑨者也,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于削。今棘刺之端不如削锋,难以治⑩棘刺之端。王试观客之削,能与不能可知也。

[参考译文]:燕王喜欢小巧玲珑的东西。有个卫人说:“我能在棘刺尖上雕刻猕猴。”燕王很高兴,用三十平方里土地的俸禄去供养他。燕王说:“我想看看你雕刻在棘刺尖上弥猴。”卫人说:“君王要想看它,必须在半年中不到内宫住宿,不饮酒吃肉。在雨停日出、阴晴交错的时候再观赏,只有这样,才能看清楚我在棘刺尖上刻的猕猴。”燕王因而把这个卫人供养了起来,但不能看他刻的猕猴。郑国有个台下地方的铁匠对燕王说:“我是做削刀的人。各种微小曲东西一定要用削刀来雕刻,被雕刻的东西一定会比削刀大。现在的情形是棘刺尖上容纳不下削刀的刀锋,削刀的刀锋难以刻削棘刺的顶端,大王不妨看看他的削刀,能不能在棘刺尖上刻东西也就清楚了。”燕王说:“好。”于是对那个卫人说:“你在棘刺尖上制作猕猴,用什么来刻削?”卫人说:“用削刀。”燕王说:“我想看看你的削刀。”卫人说:“请您允许我到住处去取削刀。”趁机就逃跑了

三、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以豕代耕

商於子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驾之而东①。大豕不肯就轭②,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宁毋先生③过而尤.之曰:“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也。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应。宁毋先生曰:“今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曰:“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吾岂不知服田必以牛,亦犹牧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曰:“是盖有激者。”

选自宋濂《以豕代耕》[注释]:①东:日出的方向。②轭:牲口拉东西套在其脖子上的曲木。③宁毋先生:人名。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终日不能破.一畦破:

(2)宁毋先生过而尤.之曰尤:

(3)不几.颠之倒之乎几:

答案:(1)破:耕(2)尤:责备(3)几:几乎,差不多

2、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1)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也。

译:

答案:耕地应当用牛,因为牛的力气很大能够耕起土块,蹄子坚硬可以立于泥淖之中。

(2)吾岂不知服田必以牛,亦犹牧吾民者必以贤。

译:

答案:我难道不知道侍弄田地必须用牛,也就如同治理百姓必须用贤人一样。

3、概括文段中商於子的形象。

答案:商於子是一个了解为政之道的真正的隐士。(另一个角度可答:商於子是一个队世道不满,激愤很深的人。)

[参考译文]:商於子家很贫穷没有牛耕田,就牵一头大猪日出而作。大猪不肯就范(被套上轭),一套上又被挣脱,一天也不能耕一小块田。宁毋先生经过时责备他道:“你错啦!耕地应当用牛,因为牛的力气很大能够耕起土块,蹄子坚硬可以立于泥淖之中。猪再大,怎么能耕地呢?”商於子怒(目而视)但没搭理他。宁毋子先生说:“如今您拿它来代牛耕地,不是差不多弄颠倒了吗?我同情你才告诉你,您反而发怒还不搭理我,为什么啊?”商於子说:“您认为我颠倒是非,我还认为您颠倒是非呢。我难道不知道侍弄田地必须用牛,也就如同治理百姓必须用贤人一样。不用牛,虽然侍弄不好田地,它的害处小;不用贤人,那么天下遭受祸害,它的害处大。您怎么不以责备我的话去责备治理百姓的人啊?”毋宁先生回头对弟子说:“这个人应该是(对现实)有激愤的(那种)人。”

2011级语文高三文言文第一轮复习

练习三

一、解释下列加点实词的意义,虚词的意义、用法。

荆轲刺秦王(二)

《战国策》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知道这件事的宾客),皆白衣冠

...(穿着白衣戴白帽)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

祖.(祭路神),取道

..(上路)。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发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

(唱)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

..(声调激愤)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

冠。于是

..(在这时)荆轲遂就.(登上)车而去,终已不顾.(回头看)。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礼品)物,厚遗.(赠送)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替)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通“震”,惧怕)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全)国为内臣。比.(并,列)诸侯之列,给.(供)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恭敬地)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用匣子)封,燕王拜送于庭,使.(派)使以闻.(使动,使听到)大王。唯.(希望)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

..(穿上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两手捧着)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按照)次进。至陛.(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意动,感到奇怪)之,荆轲顾.(回头看)笑武阳,前为谢.(道歉,赔罪)曰:“北

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稍微)假借

..(宽容,原谅)之,使毕使于前(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奏之,发.(打开)图,图穷.(尽)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刺)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身子向上起)而起,绝.(断)袖。拔剑,剑长,操.(握住)其室.(剑鞘)。时恐急,剑坚.(紧),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绕)柱而走.(跑)。群臣惊愕,卒.(通“猝”,突然)起不意.(料想),尽失其度.(常态)。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

及召下兵,以故

..(没有用来……的东西)击轲,而乃.(就)以手共搏..(因此)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

之。

是.(这)时,侍医夏无且以.(用)其所奉药囊提.(dǐ,掷击)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做)。左右乃曰:“王负.(背着)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大腿)。荆轲废.(倒下),乃引.(举起)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受)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成功),倚柱而.(表修饰)笑,箕踞以.(表修饰)骂曰:“事所以

..(……的原因)不成者,乃.(是)欲以生劫.(强迫,威逼)之,必得约契以.(表目的,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二、为下面的文段中画线句子断句。

学者之问也不独欲闻其说又必欲知其方不独欲知其方又必欲为其事而以既问于师又辩诸友为当时学者之实务盖学以学为人也问以问所学也既为人则不得不学既学之则不容不问。

答案:学者之问也/不独欲闻其说/又必欲知其方/不独欲知其方/又必欲为其事/而以既问于师/又辩诸友/

为当时学者之实务/盖学以学为人也/问以问所学也/既为人则不得不学/既学之则不容不问。

原文:学者之问也,不独欲闻其说,又必欲知其方:不独欲知其方,又必欲为其事。而以既问于师,又辩诸友,为当时学者之实务。盖学以学为人也,问以问所学也。既为人则不得不学,既学之则不容不问。

译文:求学的人提问,不光要听师长的论说,还一定要了解他们治学的方法;不光要了解方法,还要实践师长所教诲的事。这其中,既能向师长请教、又能跟朋友探讨,是求学的人最实在的事情。这是因为学习是为了学习做人的道理,提问是为了弄清学习中的疑难。作为一个人不能不学习,学习就当然不能不提问。

三、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安用腐儒。随何

跪曰:“夫陛下引.兵攻彭城④,楚王⑤未去.齐⑥也,陛下发步卒五万人,骑五千,能以取淮南乎?”上曰:“不能。”随何曰:“陛下使何与二十人使淮南,至,如陛下之意,是何之功贤于步卒五万人骑五千也。然而陛下何谓腐儒,为天下安用腐懦,何也?”上曰:“吾方图.子之功。”乃以随何为护军中尉⑦。(《史记?黥布列传》)

[注释]①项籍:即项羽。②上:指汉高祖刘邦。③折:屈辱。④彭城:古地名,在今江苏北部。⑤楚王:指项羽。⑥齐:古地名,今山东省。⑦护军中尉:武官职称。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夫陛下引.兵攻彭城引:

(2)楚王未去.齐也去:

(3)吾方图.子之功图:

答案:(1)带领(2)离开(3)考虑

2、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1)为天下安用腐儒

译:

答案:治理天下哪需要迂腐的儒生

(2)是何之功贤于步卒五万人骑五千也

译:

答案:这是我随何的功劳胜过五万骑兵

3、从上下文看随何有什么功劳?

答案:用语言说服淮南郡守归降刘邦。

译文:项籍死后,天下安定,皇上设置了酒宴(评定功劳)。皇上贬低随何的功劳,说随何是个迂腐的读

书人,治理天下怎么能用迂腐的读书人呢。随何跪下说:“您带兵攻打彭城的时候,楚王还没有离开齐地,您发动步兵五万人,骑兵五千人,能够攻下淮南吗?”皇上说:“不能。”随何说:“您派我和二十个人出使淮南,我们到了以后,实现了您的愿望,因此我的功劳比五万步兵五千骑兵还大。但是您说我是迂腐的读书人,治理天下怎么能用这种人,是为什么呢?”皇上说:“我正想评定你的功劳。”于是任命随何为护军中尉(“护军中尉”,秦称护军都尉,汉初改为护军中尉,后仍称护军都尉。属大司马,职掌监护军队,调节各将领的关系。)。

练习四

《鸿门宴》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和虚词。

沛公军.(名词作动词,驻扎)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动词,派)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wàng,名词作动词,称王,省略了介词“于”)关中,使.(介词,让)子婴为相,珍宝尽

有.(动词,占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

..(明天)飨.(xiǎng 动词,犒劳)士卒,为.(wèi,介词,替、给;省略了介词宾语“我”)击破沛公军!”当是.(代词,这)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

在霸上。范增说.(shuì,劝告)项羽曰:“沛公居山东

..(古今异义,崤山以东)时,贪于财货,好.(hào,名词作动词,喜欢)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同“彩”色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动词,攻打)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与----交好)留侯张良。张良是.(代词,这)时从.(动词,跟随)沛公,项伯乃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驰.(动词,驱使车马疾行)之.(到)沛公军,私见张良,具.(详细)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一起)去.(离开),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

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

..(逃离)不义,不可不语.(yù,告诉)。”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wèi替,给)大王为.(wéi,谋划)此计者?”曰:“鲰生说.(劝告,劝诫)我曰:‘距关,毋内.(通纳,接纳)诸侯,秦地可尽王.(wàng,动词,称王,统治)也。’故听之。”良曰:“料.(估计)大王士卒足以当.(抵挡)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将)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何,怎么)与项伯有故.(旧交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交游,交往),项伯杀人,臣活.

之;今事有急,故幸.(幸亏)来告良。”沛公曰:“孰与

..(谁和谁相比,谁更怎么样)君少长?”良曰:“长于.(比)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名词用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事.(侍奉)之。”

张良出,要.(同“邀”邀请)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儿女亲家),曰:“吾入

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

..(-----的原因)遣将守

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望将军至,岂..(古今异义,意外的变故)也。日夜

敢反乎!愿.(希望)伯具言臣之不敢倍.(通“背”,忘恩)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

..(第二天)不可不蚤自来谢.(道歉)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名词作状语,连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却)击之,不义也。不如因.(趁机)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百余骑.(jì,一人一马)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

与将军戮力

..(古今异义,黄河以北),臣战河南

..(古今异义,..(lù,齐心协力)而.(修饰)攻秦,将军战河北

黄河以南),然不自意.(料想)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使)将军与臣有

郤.(隔阂)……”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这样),籍何以

..(以何,干什么疑问代词

作宾词前置)至此?”项王即日因.(于是,就)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

..(向东)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shuò,多次)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示意)之者三.(多次),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狠心)。若入前为寿.(“祝酒”。古时献酒致祝颂词叫“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介词,趁机)击沛公于

坐.(同“座”,座位),杀之。不.(fǒu同“否”)者,若属

..(你们这些人)皆且.(将)为.(被)所虏!”庄则入

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

..(没有用来----的活动)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翼”名词用状语,像翅膀一样)蔽.(遮盖,掩护)沛公,庄不得击。

二、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并用“/”给文段断句。(4分)

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

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

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答案:

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译文】

太宗有一次下朝后生气地说:“真该杀了这个乡巴佬!”文德皇后问:“谁惹陛下生气了?”太宗说:“谁能比魏征更让我生气?每次朝会上都直言劝我,弄得我经常不自在。”皇后听了退下去穿上朝服站在庭院里。太宗震惊地说:“皇后为什么这样呢?”皇后回答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子们就忠诚,现在陛下圣明,所以魏征能够直言劝告。我因能在您这圣明之君的后宫而感到庆幸,怎么能不向您祝贺呢?”

练习五

《鸿门宴》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和虚词。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意图)常

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紧迫、急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持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

止.(阻止)不内.(同“纳”,让---。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跌倒)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

目.

(chēn,瞪大眼睛表示愤怒)视项王,头发上.(名词用状语,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修

饰)跽曰:“客何为

..者(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干什么的)?”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

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感谢),起,立而.(修饰)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

..(zhì猪的前腿)。”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dàn吃)之。项王曰:“壮士!能复

饮乎?”樊哙曰:“臣死且.(尚且)不避,卮酒安足

..(哪里值得)辞.(推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名词用作动词,用刀割刺)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w àng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接近,此指占有),封闭宫室,

还军

..(退兵)霸上,以.(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

侯之赏,而.(却)听细说

..(小人的谗言),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私下,私自,多用作谦词)为大王不取.(采取)也!”项王未有以应回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动词,到,往)厕,因.(趁机)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

..(现在)出,未辞.(告辞)也,为之奈何?”樊

哙曰:“大行

..(小的礼节;“谨”,礼节),大礼不辞.(回避)小..(做大事;行,行为)不顾.(顾及)细谨

让.(责备)。如今人方为刀俎.(zǔ,砧板),我为.(wéi动词,是)鱼肉,何辞为.(wéi,句末语气助词,

相当于“呢”)?”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带了什么,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动词,恰逢)其怒,不敢献。公为.(wèi介词,替,给)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沛公军在霸上,相去.(距离)四十里。沛公则置.(动词,丢下,放弃)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名词作动词,取道)芷阳间.(名词作状语,抄小路)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

不过

..(不超过)二十里耳。度.(duó,动词,估计)我至军中,公乃.(副词,才)入。”

沛公已去.(离开),间.(名词作状语,从小道)至军中。张良入谢.(辞谢),曰:“沛公不胜杯杓,

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

..(古今异义,拜两

..(您,对对方的敬称),玉斗一双,再拜

次)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哪里,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责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壁,置之坐.(同“座”,座位)上。亚父受玉斗,置.(放,丢)

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

..(我们这些人)今为.(被)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立即)诛杀曹无伤。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5题。

高祖南宫论?三杰?

高祖臵.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史记〃本纪第八〃汉高祖》,司马光转载《资治通鉴》)

1.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2.解释句中加点字。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安排、安置。

列侯、诸将毋敢隐.朕隐瞒

连.百万之众联合,可译为组织或率领

此所以为我所禽.也同“擒”擒获。

3.翻译文中划波浪线的语句。

(1)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及萧何。

(2)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够任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

4. 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刘邦得天下和项羽失天下的主要原因。

答:刘邦,能够重用人才,同时能够与天下共享利益。项羽,嫉妒人才,怀疑人才。

【译文】

汉高祖刘邦在洛阳的南宫摆酒设宴。高祖说:?各位诸侯将领,请你们不要隐瞒我,都说说你们的想法:我为什么能够得到天下?项氏为什么会失去天下??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好侮辱人,项羽仁慈而爱护人。然而陛下派人攻城略地,攻下了城邑就封给他,和大家利益相共。而项羽妒贤嫉能,有功的人遭陷害,贤良的人被怀疑,打了胜仗不论功行赏,攻占了土地不给人好处,这就是他为什么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讲到运筹策划于帷帐之中,取得胜利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调运军粮,使运输线路畅通无阻,我不如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而我能够任用他们,这是我为什么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手下就有一个范增,还不能任用,这就是他为什么失败的原因。?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和虚词。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助词,的)秋,七月既望

..(农历每月十六),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劝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语助词),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到,往),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形容词词尾)如冯.(通“凭”,借)虚御风,而不知其所.(助词,与其后动词连用构成名词性词组)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连词,表修饰)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应合)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使……舞动)幽壑之潜蛟,泣.(使……哭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正)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名词作状语,向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被)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攻占)江陵,顺流而东.(名作动,东行)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斟酒)

酒临江,横槊赋诗,固.(本来)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

..(宾语前置,在安,在哪里)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意动用法,以……为侣)鱼虾而友.(意动用法,以……为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用法相当于而,表修饰)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数得,多有所得)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那)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消失)也;盈虚者如彼,而卒.(到底)莫消长也。盖将自其.(那)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连……都)不能以.(在)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

..(宾前)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假如)非吾之所有,虽.(即使)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这)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于,在)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二、为下面文段中的划线句子断句。

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译文:太宗有一次下朝后生气地说:“真该杀了这个乡巴佬!”文德皇后问:“谁惹陛下生气了”太宗说:“谁能比魏征更让我生气每次朝会上都直言劝我,弄得我经常不自在。”皇后听了退下去穿上朝服站在庭院里。太宗震惊地说:“ 皇后为什么这样呢”皇后回答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子们就忠诚,现在陛下圣明,

所以魏征能够直言劝告。我因能在您这圣明之君的后宫而感到庆幸,怎么能不向您祝贺呢?”

三、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商於子①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②驾之而东。大豕不肯就轭③,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宁毋先④生过而尤之曰:“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⑤也。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应。宁毋先生日:“今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日:“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吾岂不知服田⑥必以牛,亦犹牧⑦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曰:“是盖有激者⑧也。”

(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

[注释] ①商於(wù)子:作者虚构的人物。②豕(s h ǐ):同“猪”。③轭(a):牛拉东西时驾在颈上的曲木。

④宁毋:作者虚构的人物。⑤淖(nào):烂泥。⑥服田:驾牲口耕田。⑦牧:统治、管理。⑧有激者:(心中)有不平之气的人。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宁毋先生过而尤.之日责怪

(2)子过.矣错

(3)宁毋先生顾.谓弟子回头

2、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1)大豕不肯就轭③,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

(大猪不肯套上轭,好不容易套上了,可又挣脱了,整天不能耕一块地,)

(2)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

(你为什么不把责备我的话去责备那些统治百姓的人呢?)

3、本文的主题思想是:抨击统治者不用贤人

2011级语文高三文言文第一轮复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和虚词。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筑舍定居)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称,命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因为)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大概)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深远幽暗的样子),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走到尽头)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修饰)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将)尽。”遂与之俱出。盖余

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分之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照明)也。既其出,则或.(有人)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自

己)随之而不得极.(穷尽)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主谓之间)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因为)其

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并列)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不同寻常)之观.(景象),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帮助)之,亦不能至也。然

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

..(古今异义,可以凭借)无悔矣,其.(难道)孰.(谁)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因此)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使错误)其传.(流传的文字)而莫能名.(说明

白)者,何可胜.(尽、全)道也哉!此所以

..(求学的人)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的原因)学者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

记。

二、为下面文段中划线句子断句。

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

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

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参考答案】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一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

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

译文:杨朱路过宋国东面的旅社。旅社主人有两个妻妾,(一个美丽,一个丑陋,)丑陋的受尊宠,美

丽的被冷落。杨朱问他是什么缘故,旅社中的老年男子回答说:“那美丽的自以为美丽,但是我并不觉得

她的美丽;那丑陋的自认为丑陋,但是我不觉得她丑陋。” 杨子对他的弟子说:“行为良善而能去除自

我炫耀的心念,到哪里会不受喜爱呢!”

三、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诫兄子严敦书马援

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

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

..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

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之。效伯高不得,犹

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

也。迄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

..不愿子孙效也。

..,是以

1、解释下列词语:

(1)所以

..复言者所以:

(2)吾常为寒心

..寒心:

(3)是以

..不愿子孙效也是以:

答案:所以:……的原因寒心:感到痛心是以:因此

2、翻译句子:

(1)好议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

答案:喜欢议论别人的长短,妄议时政,这是我最痛恨的。

(2)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

答案:龙伯高为人敦厚,思虑周全谨慎,直话直说,为人谦虚,生活节俭,公正廉明而有威望。

(3)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答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画虎不成反类狗。?

(3)马援诫兄子严敦书马援提出的2个告诫是什么,请用原文句子作答。

答案:厚道谨慎,不随便论人长短,恭谦节俭,廉明公正。豪侠好义,能和别人同忧同乐。

译文:我的兄长的儿子马严和马敦,都喜欢谈论别人的事,而且爱与侠士结交。我在前往交趾的途中,写信告诫他们:“我希望你们听说了别人的过失,像听见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见,但嘴中不可以议论。喜欢议论别人的长处和短处,胡乱评论朝廷的法度,这些都是我最深恶痛绝的。我宁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行为。你们知道我非常厌恶这种行径,所以我是一再强调的。就象女儿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诫的一样,我希望你们牢牢记住。”

“龙伯高这个人敦厚诚实,说出的话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谦约节俭,待人又不失威严。我爱护他,敬重他,希望你们向他学习。杜季良这个人豪侠好义,有正义感,把别人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无论什么人都结交。他的父亲去世时,来了很多人,几个郡的人都来了。我爱护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们向他学习。(因为)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以成为谨慎谦虚的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刻鹄不成,尚类鹜”。而一旦学习杜季良不成功,那你们就成了纨绔子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画虎不成,反类犬”。到现今杜季良还不知晓,郡将到任就切齿怨恨他,百姓的百姓对他意见很大。我常常为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向他学习的原因了。”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和虚词。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对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

..(黄河以北)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则移其民于河东

..(黄河以东),移其粟于.(到)河内;河东凶亦然.(这样)。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更)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介词,用)战喻。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无义),兵(兵器,武器)刃既接,弃甲曳(ya)兵而走(古今异义,逃跑)。或.(有的人)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介词,凭借)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zhǐ)(只是,不过)不百步耳····,是.(代词,这)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介词,比)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完,尽)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介词,按照)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丧.(sāng)(为动,为------办丧事)死.(动词作名词,死人)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名词作动词,种植)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名词作动词,穿)帛矣。鸡豚

狗彘(zhì)之畜(xù),无.(通?毋?,不要)失其时,七十者可以

..(可以凭借)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

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认真从事)庠.(xiáng)序.(学校,商或殷代叫序,周代叫庠)之教,

申之以.(介词,把)孝悌

..(tì)(孝:孝敬父母,悌:敬爱兄长)之义,颁.(通?斑?)白者不负戴于.(介词,

在)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

..(这样却)不王.(wàng)(名词作动词,称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制止,约束),涂.(通?途?,道路)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介词,和、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归咎,归罪)岁,斯.(则,那么)天下之民至焉。”

二、为下面的文段中划线句子断句。

黎丘丈人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譆!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见其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

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见其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

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见其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

译文:魏国的北部有个叫黎丘的乡村,(那)有个奇怪的鬼,喜欢装扮别人的儿子、侄子、兄弟的样子。乡村的一个老人到街市上喝醉酒回家,黎丘的鬼装扮成他的儿子的样子,扶他却在路上折磨他。老人回到家,酒醒后就责骂他的儿子,说:“我是你的父亲啊,难道是我对你不够好吗?我喝醉了,你在路上折磨我,是为什么?”他的儿子哭着磕头碰地说:“冤枉啊!没有这样的事啊!昨天我去村东向人讨债,可以问他的。”他的父亲相信他的话,说:“呵!那就肯定是那奇鬼啊,我曾经听说过的!”第二天特意又到街市上喝酒,想碰上那鬼将它刺死。第二天前往街市上喝醉了,他真的儿子担心父亲不能回家,就前去接他。老人看见儿子,拔出剑就刺他。老人的头脑迷惑就在于有像他儿子的鬼,却杀死了自己真正的儿子。

三、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及选授堂邑县尹,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

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有遗.楮币于途者遗:

(2)读书不辍.辍:

(3)罢.旧盗之朔望参者罢:

答案:(1)遗:遗失。(2)辍:停止,中止。(3)罢:罢免,免除。

2、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答案:既然已经处分过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

(2)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答案:张养浩到这里以后,将他们全部依法惩处,老百姓非常高兴。

3、细读全文,说说张养浩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答案:品行端正、拾金不昧、勤学苦读、宽容大度、执法公正、不畏强暴等。

译文: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年仅10岁时,就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父母担心他过于用功而制止他读书,他就白天默默地背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

山东按察使焦遂听到这个情况,就推荐张养浩做东平县学正。等到被选授为堂邑县尹,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张养浩说:“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因为生活困难,被饥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强盗。既然已经处分过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强盗们感动得流了眼泪,他们相互劝戒说:“不要对不起张公。”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同党也都暴虐残忍,为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都不敢过问这件事。张养浩到这里以后,将他们全部依法惩处,老百姓非常高兴。张养浩调离堂邑十年,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

劝(鼓励)学

《荀子》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和虚词。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停止)。青,取之于.(从)蓝,而.(表转折)青于.(比)蓝;冰,水为之,

而寒于.(比)水。木直中.(合乎)绳,輮.(通?煣?,用火烤使弯曲)以为.(把…作成)轮,其曲中规。虽.(即使)有.(通?又?)槁.(枯)暴.(晒),不复挺者,輮使之然.(这样)也。故木受.(经过)绳则直,金就.(靠近)砺.(磨刀石)则利,君子博学而.(表递进)日参.(检查)省.(省察)乎己,则知.(通?智”)明而.(表递进)行无过.(过失)矣。

吾尝终日而.(表修饰)思矣,不如须臾

..(片刻)之所学也;吾尝跂.(提起脚后跟)而.(表修饰)望

矣,不如登高之博见

..(见得广)也。登高而.(表承接)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表修饰)呼,

声非加疾.(强,这里指声音大)也,而闻者彰.(清楚)。假.(借助)舆马者,非利足

..(脚走得快)也,而致.(到达)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名作动,游水)也,而绝.(横渡)江河,君子生.(通?性?,本性,资质)非异也,善假于物.(外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此?,从这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表承接)神

明自得,圣心

..(圣人之心,指通明的思想)备.(具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

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

..(走十天),功在不舍。锲而.(表假设)舍之,朽木不折;

..(劣马)十驾

锲而.(表假设)不舍,金石可镂.(雕刻)。蚓无爪牙之.(定语后臵的标志)利,筋骨之.(定语后臵的标志)强,上.(名作状)食埃土,下.(名作状)饮黄泉,用心一.(专一)也。蟹六跪而.(表并列)二螯,非蛇鳝

之穴无可寄托

..(藏身)者,用心躁.(浮躁)也。

二、为下面文段中划线句子断句。(09年江苏卷) (限8处)

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为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寄志于言求言遇于后世也。自两汉以来,富贵者千百,自今观之,声势光明,孰若马迁、相如、贾谊、刘向、扬雄之徒,斯人也岂求知于当世哉。 (选自杜牧《答庄充书》)

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为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古者其身不遇于世寄志于言求言遇于后世也

答案: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为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寄志于言/求言遇于后世也。

译文:观阅您所写的一百多篇文章,全都是先想好文章的主旨大意然后再斟酌词句的,主旨又都是仰慕古人崇尚仁义的文章,如果您一直用这样的办法去写文章,在文章中运用你的才华学问,那么以前的作家学者也不是不能超越的。古时候的人怀才不遇,就把志向寄寓在文章中,希望自己的文章在后世得到认可。自从两汉以来,大富大贵的人有很多,但现在看来,有谁能像司马迁、司马相如、贾谊、刘向、扬雄这些人那么名传千古呢?

三、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吴五百

吴名憃①,南兰陵②为寓言靳之曰:淮右浮屠客吴,日饮于市,醉而狂,攘臂突市人,行者皆避。市卒以闻吴牧。牧录而械之,为符移授五百,使护而返之淮右。五百诟浮屠曰:“狂髡,坐尔乃有千里役,吾且尔苦也。”每未晨,蹴之即道,执扑驱其后,不得休;夜则絷其足,至奔牛埭。浮屠出腰间金市斗酒,夜,醉五百而髡其首,解墨衣衣之,且加之械而絷焉,颓壁而逃。明日,日既昳,五百乃醒,寂不见浮屠,顾壁已颓。曰:“嘻,其遁矣。”既而视其身之衣则墨,惊循其首则不发,又械且絷,不能出户,大呼逆旅中曰:“狂髡故在此,独失我耳!”

客每见吴人辄道此,吴人亦自笑也。

千岩老人曰:是殆非寓言也,世之失我者岂独吴五百哉!吾故人或骎骎华要③,当书此遗之。

【注】①憃:愚笨。②南兰陵:作者世居兰陵,后迁居江南。故自称南兰陵。③骎骎华要:骎骎,马跑得

很快,喻事业进展迅速;华要,华贵显要。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蹴.之即道:

(2)解墨衣衣.之:

(3)浮屠出腰间金市.斗酒:

(4)是殆.非寓言也:

答案:(1)踢(2)给……穿(3)买(4)大概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淮右浮屠客吴,日饮于市。

(2)坐尔乃有千里役,吾且尔苦也。

答案:⑴淮西有一个和尚在吴地客居,白天(每天)在街市上喝酒。(重点:客、日、介词结构后臵)

⑵因为你(我)才有了行千里的差役,我将要让你吃苦。(重点:坐、乃、且、苦)

3.从文末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

答案:现实生活中有些人随着地位升迁,尊荣富贵,别人因而刮目相看后,不知不觉随之而改变,连他自

己看自己也不再是原来的身份,因而在生活中失去自我,失去本真。(2分)作者针对这样一类人或现象进

行批判和警策。(1分)(意对即可)

译文:吴地有个著名的蠢人,人们常以?半吊?[即五百]称之。千岩居士(作者世居兰陵,后迁居江南。故自称南兰陵)作寓言而讽之。说是淮西(古时西方称右。如山西称山右,江西称江右)的一个和

尚旅游来到吴地,白天在街市上喝酒,醉后发狂,掳胳膊挽袖子在街市人群中横冲直撞,行人都纷纷避让。

街市的衙役禀报吴地的长官,长官将他的罪行记录在案,然后给他戴上枷锁,写了公文交给差役,派他押

送和尚返回淮西。差役辱骂那和尚道:?狂僧,因为你要我出这千里的差,我将要让你吃苦。?每天还没到

早晨,就踢和尚起来上路,拿着板子在后面驱赶,不让休息;晚上就绑起他的脚。(这天)来到奔牛埭,

和尚拿出(自己)口袋的钱买了一斗酒,晚上,灌醉差役并剃去他的头发,脱下黑色的囚衣给他穿上,并

且给他戴上枷锁绑好(脚),推倒墙壁逃跑了。第二天,太阳偏西时,差役醒来,四周寂静无声,不见了

和尚,看墙壁已经倒了,就(自言自语)道:?啊,他逃跑了!?然而看自己身上的衣服却是黑色的囚衣,

顺手摸到自己的脑袋吃惊地发现没有头发,自己戴着枷锁还被绑着,无法出门,大声在旅店中喊道:?狂

僧还在这里,唯独把我给丢了啊!?客人每每看到吴人就说这件事,吴人自己也发笑。

我(感叹)道:?这大概不是寓言吧,世上失去自我的又岂只吴地的差役啊!我的故人有的很快就华贵显

要了,应当写这些文字赠送给他们。?

(教师版)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和虚词。

师说

韩愈

古之.(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师者,所以传.(动词,传授)道.(名词,道理)受.(通“授”,传授,讲授)业解惑.(名词,疑难问题)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指示代词,那(些))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人称代词,他)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介词,表时间,在)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介词,表比较,比)吾,吾从而师.(意动用法,以……为师)之.(代词,他)。吾师.

(名词做动词,学习)道.(名词,道理)也,夫庸知其.(人称代词,他们的)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无论)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名词作动词,从师)道.(名词,风尚)之不传.(动词,流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的)圣人,其.(人称代词,他们)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皆出于.(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此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于.(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其身也,则耻师.(动词拜师)焉,惑.(形容词,糊涂)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通"逗”,阅读中的断句)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宾语前臵标志)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通“否”,表否定)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或者是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这些)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名词,道德学问)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主谓间,无义)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代词,翻译为“这些”)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语气副词,表强调,确实)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结构助词,这)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介词,表示比较,比)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名词,传文)皆通习之.(助词,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不拘于.(介词,表示被动,受,被)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二、为下面的文段中画线句子断句。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答案: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三、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文言文翻译

《郑人买履》译文 有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他先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上它。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码)就对卖鞋子的人说:“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拿尺码。等到他又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刻舟求剑》译文 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里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剑(落在江底)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幼时记趣》译文 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得清极细小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私下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成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了。 (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飞叫,(把这种情景)当做青云白鹤图来看,果真就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 我常在坑洼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体和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 把繁茂的杂草看作树林,把昆虫蚂蚁看成野兽,把泥土瓦砾凸出的地方看作土山,低洼的地方看成沟谷,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打斗,我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的时候,忽然有一个庞然大物,像推开大山,撞倒大树一样地闯了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我那时年龄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唉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等我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用鞭子打了它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三峡》译文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之中,两岸群山连绵,没有一点空隙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蔽了蓝天和太阳。除非正午,看不到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丘陵,上下航行的船都阻隔断了。(如)有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是骑上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飞翔,也不如船行得快啊。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两岸山影。极为陡峭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他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确实是趣味无穷。每逢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早晨,树林山涧里一片清冷寂静,常常有一些高处的猿猴拉长了声音在鸣叫,叫声连续不断,音调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当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我的眼泪就沾湿了衣裳。” 《梵天寺木塔》译文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

2017年中考文言文《桃花源记》试题汇编

2017年中考文言文试题汇编《桃花源记》 【广东省广州市】(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1题。(10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欲穷.其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悉.如外人悉.以咨之 C.停数日,辞.去蒙辞.以军中多务 D.未果,寻.病终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把“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1.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渔人因迷路误入桃花源,出来时在路上处处做好了标记,但当地和太守一起再次寻访桃源时,还是失败了。 B.桃源人避世而居,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淳朴热情,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却不希望生活被打扰。 C.刘子骥是南阳人,听说此事后,也计划前往探寻,但最终没有实现。这一段叙述使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 D.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美好理想,也表达了他追寻理想社会而不得的无可奈何之情。 【答案】9.(3分)B 【解析】悉:都;A项,穷尽/贫困。C项,告别,告辞/推辞;D项,不久/寻找。 10.(4分)(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战乱,带着妻子和儿女

高三文言文 翻译(独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杨廷麟,字伯祥,清江人。崇祯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勤学嗜古,有声馆阁间,与黄道周善。十年冬,皇太子将出阁,充讲官兼直经筵。廷麟具疏让道周,不许。明年二月,帝御经筵,问保举考选何者为得人。廷麟言:“保举当严举主,如唐世济、王维章乃温体仁、王应熊所荐。今二臣皆败,而举主不问。是连坐之法先不行于大臣,欲收保举效,得乎?”帝为动色。 其冬,京师戒严。时兵部尚书杨嗣昌意主和议,冀纾外患,而廷麟痛诋之。嗣昌大恚,诡荐廷麟知兵。帝改廷麟兵部职方主事,赞画象升军。象升喜,即令廷麟往真定转饷济师。无何,象升战死贾庄。嗣昌意廷麟亦死,及闻其奉使在外,则为不怿者久之。 顺治二年,南都破,江西诸郡惟赣州存。唐王手书加廷麟吏部右侍郎,刘同升国子祭酒。同升自雩都至赣,与廷麟谋大举。乃偕巡抚李永茂集绅士于明伦堂,劝输兵饷。九月,大兵屯泰和,副将徐必达战败,廷麟、同升乘虚复吉安、临江。加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赐剑,便宜从事。十月,大兵攻吉安,必达战败,赴水死。会广东援兵至,大兵退屯峡江。已而万元吉至赣。十二月,同升卒。 三年正月,廷麟赴赣,招峒蛮张安等四营降之,号龙武新军。廷麟闻王将由汀赴赣,将往迎王,而以元吉代守吉安。无何,吉安复失,元吉退保赣州。八月,水师战败,援师悉溃。及汀州告变,赣围已半年,守陴者皆懈。十月四日,大兵登城。廷麟督战,久之,力不支,走西城,投水死。 1.是连坐之法先不行于大臣,欲收保举效,得乎? 译文: 2.嗣昌大恚,诡荐廷麟知兵。 译文: 3.及闻其奉使在外,则为不怿者久之。 译文: 4.乃偕巡抚李永茂集绅士于明伦堂,劝输兵饷。 译文: 5.招峒蛮张安等四营降之,号龙武新军。 译文: 答案: 1.这样的连坐法不先在大臣中实行,想收到保举的效果,怎么做得到呢?(重点词语:“是”,这;“得乎”,怎么做得到呢?“不行于大臣”介词结构后置句。) 2.嗣昌大为恼火,就假惺惺地推荐说廷麟懂得军事。(重点词语:“恚”,愤怒;“诡”,假装;“知兵”,懂得军事。) 3.后来听说他当时出使在外地没死,因此心里很多天都不痛快。(重点词语:“则”,表顺承;“怿”,高兴。) 4.然后他们又和巡抚李永茂一起,把当地绅士召集到明伦堂里,劝他们出钱粮充作兵饷。(重点词语:“偕”,偕同;“于”,在;“劝”,劝说。注意补出省略成分。) 5.(杨廷麟)把峒族人张安等四营兵招降,改称龙武新军。(重点词语:“降”,使动用法;“之”指代“峒蛮张安”和他的四营兵。) 参考译文: 杨廷麟,字伯祥,清江人。崇祯四年(1631)进士。改选庶吉士,授职编修,他勤于学习,

愚溪诗序阅读练习及答案.doc

愚溪诗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愚溪诗序阅读练习及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愚溪诗序》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散文。《愚溪诗序》作者借述愚溪而对自我的写照,表达自己济世之愿不能实现的满腔孤愤郁结。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愚溪诗序》文言...《愚溪诗序》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散文。《愚溪诗序》作者借述愚溪而对自我的写照,表达自己济世之愿不能实现的满腔孤愤郁结。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愚溪诗序》文言文阅读材料原文 愚溪诗序 柳宗元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①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

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②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透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愚溪诗序》文言文阅读题 6.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予家是溪家:安家 B.今是溪独见辱于愚愚:我 C.漱涤万物,牢笼百态牢笼:涵盖 D.寂寥而莫我知也寂寥:孤独 7. 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可以染也 / 予以愚触罪。 B.予虽不合于俗 / 纪于溪石上 C.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 / 灌水之阳有溪焉 D.睿而为愚者也 / 昏然而同归 8.翻译画线语句(8分) (1)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2)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文言文《愚溪诗序》阅读答案

文言文《愚溪诗序》阅读答案 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这篇文言文《align: center;愚溪诗序》阅读答案,由语文网提供,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士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买居之,为愚泉居:占据 B.灌水之阳有溪焉阳:北面 C.夫水,智者乐也乐:喜爱、爱好 D.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类:像 9.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寡人之于国也 C.故更之为愚溪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D.其南为愚亭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翻译(有解析答案)

专题专项限时练(四)文言文翻译 1.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于人。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托姻属,宴馈征逐,通室无禁,以致动相掣肘,威无所施。己虽日昌,民则日瘁;己虽日欢,民则日怨。由是而坐败辱者,盖骈首骊,踵也。呜呼!使为妻妾而为之,则妻妾不能我救也;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使为朋友而为之,则朋友不能我救也。妻妾、子孙、朋友皆不能我救也,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 (1)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5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5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句:关键实词有“居”“清白”“喜奢好侈”;关键虚词有“所以”“率”“由”“然”;文言句式有“??者,??也”(判断句)。 第( 2)句:关键实词有“为”(第2 个)“救” ;关键虚词有“为”(第1 个)“而”“之”“则”,文言句式有“不能我救”(宾语前置句)。 【答案】(1)(有的人)担任官职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由于(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 (2)如果为了子孙来做这些事,那么子孙是救不了我的。 【参考译文】 (有的人)担任官职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由于(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朝廷(的俸禄)既然不能满足家人的欲望,(他们)必然要向他人索取。有的谋取利益侵扰百姓,有的趁着打官司收受贿赂,有的名义上借贷,有的请托亲戚,宴请、馈赠、索取、竞争,整个家族没人禁止,以至于在做事时动辄互相从旁牵制,威严没法施行。自己虽然一天比一天过得好,百姓却一天比一天劳苦;自己虽然一天比一天快乐,百姓却一天比一天抱怨。因为这而犯罪进监狱受羞辱的,多得比肩接踵。唉!如果为了妻妾

语文高三复习专题——文言文特殊句式、翻译

徐闻实中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文言文特殊句式、翻译 一、画出下面句子的主谓宾语。(主语:谓语:宾语:定:( ) 状:《》补:〈〉) 1、鲁班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建筑工匠。 2、鲁班接受了一项大的建筑工程任务。 3、全世界的科学家们都在努力探索地震灾害的规律。 4、鲁班用锯齿状的竹片在一棵小树树干上来回拉了起来。 5、除去发明了许多木匠工具外,鲁班在其他方面还有不少创新。 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导入:按照(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格式写三个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

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苏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打印版,绝对完整,精心

苏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打印版,绝对完整,精心编辑)七年级上册8 1《郑人买履》2《刻舟求剑》3《幼时记趣》4《三峡》 5《以虫治虫》 6《梵天寺木塔》 7《论语八则》 8《狼》 七年级下册6 9《赵普》 10《黄鹤楼》11《于园》 12《黔之驴》 13《爱莲说》 14《两小儿辩日》 八年级上册5 15《晏子使楚》16《人琴俱亡》17《小石潭记》 18《记承天寺夜游》 19《治水必躬亲》 八年级下册7 20《马说》21《陋室铭》22《活板》23《核舟记》 24《口技》 25《送东阳马生序》 26《山市》 九年级上册7 27《陈涉世家》28《桃花源记》29《与朱元思书》30《捕蛇者说》 31《岳阳楼记》 32《醉翁亭记》 33《得道多助,失道寡 助》 九年级下册8 34《曹刿论战》 35《邹忌讽齐王纳谏》36《鱼我所欲也》37《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 38《愚公移山》 39《出师表》 4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1《田忌赛马》

七年级上册课文 1《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有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他事先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尺码。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码)就对卖鞋子的人说:“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去拿尺码。等到他又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落在江底)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3《幼时记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得清极细小的东西。看

高中语文《愚溪诗序》文言文知识归纳

高中语文《愚溪诗序》文言文知识归纳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阳:灌水之阳有溪焉(北面,名词) 2、龂龂然:土之居者,犹龂(yín)龂然。(争论不休) 3、适:而适类于予(恰好) 4、睿:睿而为愚者(明智、通达) 5、漱涤:漱涤万物,牢笼百态(洗涤) 6、鸿蒙:超鸿蒙,混希夷(宇宙形成以前的混沌状态) 二、通假字 1、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纪通“记”) 三、一词多义 1、名: ①名之以其能(命名,动词) ②而名莫能定(名称,名词) 2、居: ①冉氏尝居也(居住,动词) ②得泉焉,又买居之(占有,拥有,动词) 3、类: ①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像,好象,动词) ②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种类,物类,名词) 4、得: ①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发现,动词)

②皆不得为真愚(能,动词) 5、能: ①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功能,名词) ②而名莫能定(能够,动词) 6、乐: ①夫水,智者乐也(喜爱,动词) ②乐而不能去也(高兴,动词) 7、以: ①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因为,介词) ②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用,介词) ③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凭) 8、于: ①东流入于潇水(到,介词) ②予虽不合于俗(与、跟,介词) ③纪于溪石上(在,介词) 9、凡: ①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共,副词) ②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凡是,副词) 四、词类活用 1、东:东流入潇水(名作状,向东) 2、南:合流屈曲而南(名作动,向南流去) 3、家:得其尤绝者家焉(名作动,安家)

4、愚: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形作意动,以……为愚,把……当作愚) 5、名:名之以其能(名作动,命名) 6、上: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名作状,向上) 五、古今异义的词 1、可以: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 ①古义:可以用来。 ②今义:能够。 2、牢笼:牢笼百态 ①古义:包罗。 ②今义:关鸟兽的东西。 六、句式 1、莫我若也(宾语前置句) 2、今是溪独见辱于愚(被动句) 3、溪虽莫利于世(介宾结构后置) 4、夫水,智者乐也(判断句) 5、今予家(于)是溪(省略句) 七、难句翻译 1、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 译:灌水的北面有一条小溪,向东流入潇水。 2、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 译:可以用来染色,用它的功能命名它,所以叫它染溪,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这是语文复习不可忽视的一个考点。 古代汉语中有哪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呢?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一般句式 一、判断句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者”“也”都不用,即“……,……”式。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宴》) 7.用“乃、即、则、皆、必、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梁将即.楚将项燕。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④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⑤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新初一初二古文翻译练习及内容默写

(2018初三复习)初一初二古文词语解释和重点内容默写练习 (初一上): 一、《刻舟求剑》词语词释 1、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而忘操.()之。 3、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4、”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5、人曰:“何不试之.( ).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二、《楚人有涉江者》词语解释(通假要写明通哪个词): 1、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遽.()契.( )其舟,曰:“是.()吾剑之.() 所从坠。” 3、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4、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 )此,不亦惑.( )乎? 三、回答问题: 请写出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 ---------------------------------------------------------------- 《幼时记趣》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 秋毫 ..(本义:比喻:) 2、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3、故.()时有物外之.()趣。 4、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5、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6、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7、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8、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9、果如鹤唳.()云端,怡然 ..()称快。 10、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 11、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12、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13、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 14、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15、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16、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高考文言文《愚溪诗序》的知识点归纳

高考文言文《愚溪诗序》的知识点归纳本文是关于高考文言文《愚溪诗序》的知识点归纳,感谢您的阅读! 高考文言文《愚溪诗序》的知识点归纳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阳:灌水之阳有溪焉(北面,名词) 2、龂龂然:土之居者,犹龂(yín)龂然。(争论不休) 3、适:而适类于予(恰好) 4、睿:睿而为愚者(明智、通达) 5、漱涤:漱涤万物,牢笼百态(洗涤) 6、鸿蒙:超鸿蒙,混希夷(宇宙形成以前的混沌状态) 二、通假字 1、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纪通“记”) 三、一词多义 1、名: ①名之以其能(命名,动词) ②而名莫能定(名称,名词) 2、居: ①冉氏尝居也(居住,动词) ②得泉焉,又买居之(占有,拥有,动词) 3、类: ①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像,好象,动词)

②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种类,物类,名词) 4、得: ①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发现,动词) ②皆不得为真愚(能,动词) 5、能: ①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功能,名词) ②而名莫能定(能够,动词) 6、乐: ①夫水,智者乐也(喜爱,动词) ②乐而不能去也(高兴,动词) 7、以: ①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因为,介词) ②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用,介词) ③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凭) 8、于: ①东流入于潇水(到,介词) ②予虽不合于俗(与、跟,介词) ③纪于溪石上(在,介词) 9、凡: ①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共,副词) ②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凡是,副词) 四、词类活用

1、东:东流入潇水(名作状,向东) 2、南:合流屈曲而南(名作动,向南流去) 3、家:得其尤绝者家焉(名作动,安家) 4、愚: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形作意动,以……为愚,把……当作愚) 5、名:名之以其能(名作动,命名) 6、上: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名作状,向上) 五、古今异义的词 1、可以: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 ①古义:可以用来。 ②今义:能够。 2、牢笼:牢笼百态 ①古义:包罗。 ②今义:关鸟兽的东西。 六、句式 1、莫我若也(宾语前置句) 2、今是溪独见辱于愚(被动句) 3、溪虽莫利于世(介宾结构后置) 4、夫水,智者乐也(判断句) 5、今予家(于)是溪(省略句) 七、难句翻译 1、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

201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

201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 易错题诊断 文言翻译,高考试卷中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 具体来说,应从“留”“换”“补”“删”“调”“贯”六个方面进行。“留”,凡指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方法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可记住口诀: 文言翻译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1.(2007年湖北卷)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世祖讳伍,有善行,称善人公。……好施予,岁时勤力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贩乡里贫乏者。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高祖讳重光,字廷宣。……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竹。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公深入其阻。冲风瘴疠,勤事以死。事闻,特加恩恤,赐祭葬。壬戌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绩诏赠太仆寺少卿。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两弟早夭,抚其遗孤,不殊己子。居乡,恂恂退让,君子也。遇事慷慨,不避艰险。及卒,无一语及家事。世庙谕祭文,有“忠勤报国”之褒,故称忠勤公焉。 【解析】 (1)扶:古代的长度单位,四寸为扶。“枝叶扶疏”是说枝叶相距很近,意译为“枝叶繁茂”。“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既承前省主语(善人公),又是介宾短语(“于其下”)后置。翻译时既要“补”——补出主语,又要“调”——把“于其下”放到谓语“作”前。参考译文: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树,枝叶繁茂,(善人公)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饥民吃。

文言文翻译技巧

一、文言文翻译技巧六字诀:对、换、留、删、补、调。 1.“对”,即对译。文言文中单音词较多,翻译时要把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双音词。 例:①“学而时习之”(《论语》)中的“学”可对译为“学习”,“习”可对译为“温习”;②“一狼径去”(《狼》)中“径去”可对译为“径直离去。” 当然,有的文言文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有多个双音词,对译时要注意根据语境选择使用。2.“换”,即替换。 一种情况是文言文中有些单音词不能对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双音词时,就要换上一个确切的词来翻译。 例:“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中的“薄”,译为“迫近”;“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幼时记趣》)中的“明”,译为“眼力”。 另一种情况就是要把通假字换成本字。文言文中,有时要用同音字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这叫做古字通假。通假,就是通用、借用的意思。在翻译时,先要换成本字,再作解释。 例:《核舟记》中“诎右臂支船”一句中的“诎”同“屈”,“屈”是本字,意思是弯曲;“左手倚一衡木”中“衡”同“横”,“横”是本字。 3.“留”,即保留,有的文言文词语不用翻译。古今词义相同的词语,如“山、水、牛、羊”等,人名、地名、朝代名、年号、官名、书名、器物名、度量衡单位等,都可以保留在译文中。 4.“删”,即删除不译,指的是有些文言文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翻译时可以删去不译。 例:“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中的“夫”是句首发语词,只起引发议论的作用;“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中的“之”,只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也可删去不译;

另外,如“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中的“云”是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不用翻译。 5.“补”,即补充。 一种情况是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直接放在动词或名词前,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补充进去。 例:“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应译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根抚尺罢了”。 另一种情况是指文言文中省略句子成分的现象,翻译时要补充完整,有以下4种情况: (1)省主语。例《桃花源记》中有这样一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在“具答之”前省略了主语“渔人”,在“便要还家”之前省略了“村人”,翻译时要增补进去。 (2)省略介词或介词宾语。 例:“放之山下”(《黔之驴》)的意思是“把它放到山下”,可见原句中省略了“于”(应为“放之于山下”),“于”译为“到”。再如“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句中省略了介词“以”的宾语“之”,可译为‘此”,“这”,指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省略动词的宾语。例如上文提到的“便要还家”一句,动词“要”同“邀”,其后省 略了宾语“渔人”。 (4)省略动词谓语。如《登泰山记》中“极天云一线异色”,省略了“呈”,即为“极天 云呈一线异色”,可译为“呈现”。总之,这些省略成分在翻译时一定要充实完整。6.“调”,即调整,文言文有和现代汉语的语序、词序不同的,翻译时要对原文语序进行调整,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愚溪诗序教案(网友来稿)教案

《愚溪诗序》教案(网友来稿)教案 武汉光华学校高中部张金昌[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继续学习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掌握几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3、培养学生借助文本材料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及剖析文章主旨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主动积累文言词语的意识和培养自渎文言文的能力。 2、“正话反说”的理解。 3、典故的作用及对典故的正确理解。这也是本文的一个难点。 [教法构想]: 1、本文语言浅显,不必多讲,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渎能力。 2、教学要突出重点,围绕“愚”来理解、学习本文。 3、引入研讨法,在学生自主探索中拓展学生知识和提

高自学能力。 4、提高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教法要灵活多变,放手学生自渎,并适当拓展。 [教学课时]: 1、拟用两个课时。 2、第一课时,读熟读懂,理清思路,归纳内容,画出“八溪”; 第二课时,抓住“愚”,作深入分析,体会作者的思想,完成训练。 [分课时教案]:第一课时一、引入: 从唐代的“古文运动”谈起:有唐以来,为了扫除齐梁遗留下的浮华文风,陈子昂为先声,韩愈、柳宗元倡导并推行了文学革新运动,由于创作上注重思想内容和文学的社会作用,效仿先秦古文,故称“古文运动”。韩愈和柳宗元既是运动的倡导者,也是运动的实践者,他们写下了许多优美的“古文”(韩柳二人文学成就卓著,并列于“唐宋八大家”之中)。同学们刚刚学过韩愈的那篇“至情之文”━━《祭十二郎文》,今天,我们再读一读柳宗元的风格清新的诗序《愚溪诗序》。

1、作者:(小黑板或其他形式)[补充材料]: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中期著名文学家。因和刘禹锡参与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后仕官柳州,人又称之为柳柳州。其代表作是大家都熟悉的《永州八记》。 2、题解:《愚溪诗序》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作。文章题为“愚溪”,实际上,所记内容是当时作者心境的反映。文章借愚溪风景抒发了自己被埋没受屈辱、不得不愚的悲愤心情。从题目上看,这篇文章是一篇诗序,再看课文结尾,我们知道这是为《八愚诗》写的序言。 问:序是什么?序是著作、诗文集子前面的说明性文字。古代有文序、宴集序、赠序等,本文属于诗序,是文序的一种。 [补充]:宴集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赠序,如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等。 三、检查预习情况(早自习教师已范读了原文):阅读。 1、个读: 正音;提示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完整word版)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

对点专练4特殊句式译到位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王方庆,雍州咸阳人也。方庆年十六,起家越王府参军。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拜广州都督。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当时议者以为有唐以来,治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 (1)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王方庆)曾经跟随记室任希古学习《史记》《汉书》。任希古升迁做了太子舍人,王方庆也因此终止了学业。 解析要点:“就”“受”“卒”。 (2)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到官府诉冤的百姓,府中官员因为事先接受了首领的贿赂,不曾审问。 解析要点:“以”“鞫问”,定语后置句。 (3)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王方庆就约束府僚,断绝他们与各州首领的私人交往,放纵残暴的首领均受到法律的制裁,由此境内清明整肃。 解析要点:“集止”“绳”“清肃”,“首领纵暴者”定语后置。 参考译文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此帝王之资也。(??也) 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二.被动句 1.而君幸于赵王。(??于??)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 4.受制于人。(??受??于??) 5.为天下笑,何也?(为) 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 7.若属皆为所虏。(??为所??)

1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 12.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三.疑问句(非特殊句式) 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8.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借否定词“不”) 9.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借疑问词“谁”) 四.否定句(非特殊句式) 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 五.词序(倒装句)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 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 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苏教版七上语文 第7课《幼时记趣》校本作业1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幼时记趣 班级:姓名: 一、积累与运用 1.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依次写出相应的汉字。(自编A) 微风吹过,湖面上泛起层层liányī;风过后,小雨xīlì下过不停,湖中的荷花在微风和小雨中摆 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自编A)()A.今天打扫卫生的是一二组。 B.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就被一幅幅插图吸引住了。 C.船在动,星也在动,他们是这样的低,真是摇摇欲坠呢! D.《幼时记趣》节选自《浮生六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的一项是(自编A)()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 ... A.如果学习方法运用恰当,就会收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 .... 。(七上P36) B.他在台上作报告、台下的听众们很有兴趣地听得津津有味 .... 的襄阳古护城河,那真是惬意无比啊! C.在阳光明媚、春风和煦的时节,泛舟风光旖旎,美不胜收 .... (七上P37) D.他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 。(七上P42) ....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选编B)()A.熟练规范地书写汉字,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汉字书写的基本要求。 B.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一个人事业成败的关键。 C.这种盆景最好放在案头上比较合适。 D.在“最炫文言风”的热潮中,使一些流行语和英语被翻译成了文言文,颇添语言美感。5.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8 分,①一④每题1 分,⑤一⑥每题2 分)(自编A) ①多行不义,。②,吾贼也。 ③江山代有才人出,。④梅雪争春未肯降,。 ⑤《次北固山下》中以小景传大景之神的诗句是:,。 ⑥冰心的小诗《成功的花》中形象地表现出成功的原因的两句经典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7分)(选编) 初一年级将开展“我爱文学”之“走进诗歌”读书周活动。 【活动一:最美创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