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简介

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简介

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简介
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简介

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简介

1 简介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于2003年9月正式成立,是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共同组建的学术平台。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长期从事南海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有先进的海洋探测仪器设备和调查船,积累有丰富的研究资料,在海洋构造与地球物理、海洋沉积与环境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长期从事有机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大陆边缘地质与成矿学研究,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地球化学测试仪器,在地球化学和大地构造研究方面在国内具有很强的学术优势。为两所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专家开展富有成效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平台,形成了在学科配备、人才队伍和仪器设备等方面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一支边缘海地质研究力量,增强了边缘海地球动力学及海洋沉积过程与环境研究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

实验室以“两洋一海”(太平洋、印度洋、中国海)为主战场,研究边缘海-大洋地质与环境演化过程及其资源效应。开展海洋岩石圈结构、演化动力学及其资源效应;海洋沉积过程及环境演变;岛礁结构、形成演化与生态地质三个方面的研究。

2愿景与使命

立足南海,跨越深蓝,抓住国家重大需求,尽早进入国家与中科院的“十三五”规划以及“一带一路”规划,打造精锐队伍,取得科研突破,为成为具有特色、国际知名和不可替代性的实验室而努力。

学术发展上,推动多学科研究,促进海洋尖端技术研发与科学的互动,以“两洋一海”(太平洋、印度洋、中国海)为主战场,研究边缘海-大洋地质与环境演化过程及其资源效应,研究

方向:

(1)海洋岩石圈结构、演化动力学及其资源效应;

(2)海洋沉积过程及环境演变;

(3)岛礁结构、形成演化与生态地质。

人才建设上,发挥实验室的传统优势,吸引高端人才,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打造一支站在国际前沿、具有研发尖端技术能力的团队。

3发展历史

4领导团队

主任(兼):林间特聘研究员

常务副主任:颜文研究员

副主任:夏少红、闫义(广州地化所)、孙珍、冯东研究员

学科组:实验室下设16个学科组

林间,主任(兼),博导,特聘研究员,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并任麻省理工学院/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研究生联合项目教授。长期研究地球海洋板块的构造学与动力学,包括大洋中脊、海沟俯冲带、深海转换断层、边缘海的形成与

演化、海底火山与地幔柱、热液过程等;并研究地震应力作用特征、海啸的机制、行星地球物理学等。美国地质学会会士、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亨利-比奇洛杰出海洋学家讲座教授。任国际大洋中脊地球与生命科学研究组织(InterRidge)主席、国际多个学科杂志编辑、副编辑、编委等职。根据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统计,为地震学领域十年引用率最高的科学家之一,其中一篇合作论文的引用率全球第一。担任中巴首次北印度洋联合考察航次首席科学家。

主要负责实验室学科发展和战略规划、队伍建设和人才引进等工作。

颜文,常务副主任。1965年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7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地球化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90年和1993年获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1995年在沈阳农业大学土壤与环境学院博士后研究。1996年1月至今在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工作(2001-2002年在德国GEOMAR海洋地球科学研究中心访问研究)。近20年来一直从事海洋矿产资源形成机制及海洋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近5年来主持完成国家基金委-广东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国家基础性工作专项课题、国家973项目子课题、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方向(国际合作)项目、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A)子课题等近10项;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国际SCI收入论文近30篇;指导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27名;曾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和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兼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天然气水合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等。

主要负责实验室日常运行、安全保密及研究生招生与培养工作。

●夏少红,1981年6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有主被动源OBS地震探测;海底岩浆活动与深部壳幔过程;海洋沉积盆地结构;大陆边缘深部结构与演变机制;地震活动性与强震深部构造等。201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并获得优秀会员称号,2013年获得国家基金委地学部“优秀青年基金”资助,2014年获得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资助并在2017年结题答辩中被评为“优秀”,相继获得中科院卓越青年科学家、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称号。2004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09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地质专业博士学位。2006、2007、2014年相继赴日本爱媛大学、日本东北大学以及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进行合作研究。2014年12月被评为研究员,2016年1月在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负责组建“海底岩浆活动与地幔动力学”学科组。主持国家基金重点项目、优秀青年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等4项,广东省与中科院人才类项目等3项,负责中科院先导专项课题1项,目前共发表研究论文50多篇,其中Geology、GRL、GR、G-Cubed等SCI/EI论文30多篇。

主要负责实验室海洋地球物理研究方向的相关业务及平台建设。协助负责实验室战略规划和人才引进工作。

●闫义,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东亚边缘海构造演化、台湾-吕宋俯冲造山及青藏高原东缘构造-地貌-水系相互作用等方面研究工作。取得了如下的主要成果:(1)建立了东亚新生代构造地貌反转及水系重组的演化序列。通过对南海盆地沉积及青藏高原东缘隆升过程的“源-汇”对比,建立了青藏高原东缘构造-地貌-水系两阶段演化模式。(2)明确了南海扩张与南海北缘盆地构造演化关系。通过台湾和南海北缘盆地新生代地层的对比,确定了南海海盆由东向西穿时破裂过程。认为南海洋壳开始形成的时间可能在33-39 Ma 之间,进而提出南海的

扩张历史要老于现存洋壳的年龄,老的洋壳可能已俯冲消减于台湾-吕宋造山带。主持国家基金项目、973课题及中科院创新方向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共发表研究论文50多篇,其中SCI/EI 论文30多篇。

主要负责实验室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部分的管理。

●孙珍,副主任,博导,从事海洋地质构造与模拟方面的工作,在南海共轭陆缘伸展-破裂过程及深水盆地构造-沉积演化方面取得较多创新成果。主持NSFC-广东省联合重点基金1项,联合主持国家基金重大项目1项,面上项目3项,油气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院创新项目群项目1项,等。发表核心论文74篇(含SCI收录论文19篇),出版科普专著一部。现任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编委,广东省石油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地质协会理事,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科学评议委员会(SEP)委员。

主要负责实验室国际交流与合作、海洋构造地质研究方向的相关业务及平台建设。

●冯东,副主任。1980年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4年获得国家基金委地学部“优秀青年基金”资助。1999年至2003年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本科学习,2008年获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化学专业博士学位。2007年8月至2008年6月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做联合培养博士,2008年7月至2012年6月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海洋学院做博士后和研究助理。2012年7月起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组建“冷泉与天然气水合物”学科组。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国际合作与交流等6项,负责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已发表包括Geology、EPSL等在内的第一或通讯作者SCI论文27篇,累计引用近500次。

主要负责实验室海洋沉积与环境研究方向的相关业务及平台建设,协助负责实验室国际交流与合作。

5运营管理

(1)科研考察船

南海所科考船队建于1961年,在国家和科学院的支持下,随着科研工作不断开展和深入,南海所的海洋科学考察船队也逐步建设,逐步壮大。近年来,南海所船队越来越多地承担国家和科学院重点科研课题的海上调查任务。特别是在完成“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国家任务期间,“实验2”、“实验3”两船共执行了160多个航次的海上考察任务。安全航行于南海、东海、黄海、西太平洋等海区,先后到过美国关岛、菲律宾、日本、韩国、所罗门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科考船队除了完成本所承担的国家纵向科研任务外,与中国科学院系统多个研究所也有长期的多项科研合作,与国内其他部和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海洋石油勘探开发部门也有良好的合作。在国际合作方面,先后和德国基尔大学、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美国海军研究院、美国NASA、TOGA-COARE国际气象组织开展了多次的国际合作交流。

多年来,“实验2”、“实验3”两科学考察船在每个不同海区航行考察都能保证安全,能圆满完成每次不同性质要求的科考任务。至2003年1月止,在海上一共安全航行348689海里,没有出现过任何碰撞、触礁、搁浅、机损等不安全的事故。

中科院南海所科考船队拥有一套严密的、切实可行的船舶管理制度。一九九七年获得广东省直属机关“文明单位”,一九九七年同时获得国家劳动人事部、中国科学院“先进集体”,一九九八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文明集体”,一九九九年获得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文明单位”。二○○二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先进基层党组织”。并且在1997年是全国海洋科研单位首家通过了ISO9002质量管理体系的论证,管理规范化。中科院南海所科考船队现有在编人员77人,船员66人,每个船员均通过中国海事局按国际海事协会要求的安全专业技能培训,并且在2002年1月1日以前全部获得相应的适岗证书。科考船上的驾驶、机仓、仪器设置主要管理人员均毕业于高层次的专业院校,有多年长期在海上工作的丰富经验。可以胜任各种特殊的海上考察、科研项目实验需要。南海所科考船队有现役的海洋考察船两艘。

“实验2”轮是1100吨级的海洋地球物理勘探船,1979年由广州造船厂建造。船长68.45米,船宽10米,吃水3.65米,双主机,1100匹马力×2,可调螺距桨,最大航速11.5节,续航力5000海里,定员70人。该船拥有先进的DGPS差分定位系统,多波束地貌仪,风浪自动补偿测深系统,反射、折射地震探测系统,电火花阵列装置,海洋重力,海洋磁力,旁侧声纳,浅地层剖面仪等调查设备。主要用于海洋油气、矿产资源开发等有关的地质,地球物理和海洋工程环境与井场、管

线工程调查。“实验3”轮是3300吨级的海洋综合考察船,1980年由上海沪东造船厂建造。船长104.21 米,船宽13.74米,吃水4.95米,双主机,4800匹马力×2,最高航速19.5节,续航能力9000海里,定员94人。该船拥有先进的G.P.S.导航系统和雷达避碰系统。温、盐、深探测系统,CTD-多瓶采水系统,化学分析极谱仪,浮游生物采集器,万米测深仪,波浪浮标,ADCP走航式探测系统,3000米生物绞车,3000米水文绞车,6000米地质绞车,13700米的底栖生物绞车等。配有水文、化学、生物、物理、地质等13个实验室。主要用于海洋环境,海洋生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和海——气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综合调查。

科考船队还配套有中国科学院惟一的,建于1982年的3500吨级海洋科学考察船码头。该码头位于广州市郊珠江淡水区域,码头泊位长115米,负水深6.7 米。配有一台固定的2.5吨吊车,岸上占地面积达4200平方米。有完善的供电、供水系统,具备有存放大型仪器设备仓库和一栋1000多平方米的三层楼房。

中科院南海所科考船队有多年的海上专业调查、海上实验的经验。可以承担国家的各种纵向海洋科考、海洋实验、军工任务等科研,也可以承担各种横向经济开发、海洋石油、海洋工程、海洋地质、海洋环境、海洋生物、海洋声学试验等调查评估的服务。

(2)野外工作台站

●南沙深海海洋环境观测研究站

●海南三亚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

●西沙深海海洋环境观测研究站,位于西沙群岛永兴岛,建于2007年,现有一栋实验楼,建有办公室、水文与气象实验

室、水声学实验室、生物和化学实验室、会议室和专家及技术人员招待所。该站通过建立岛屿外缘坐底式海底和海底边界层观测子系统、上层海洋环境观测子系统、海洋物理环境升学层析监测子系统和海洋环境综合观测子系统,以海洋环境与海洋声学连续监测为重点,以建设西沙岛礁深海海洋环境与声学监测台站为核心,一台站监测、船舶观测、卫星遥感、信息分析和管理系统为主要单元,以实现在海洋声学技术及其监测应用、海洋遥感信息分析与应用、多源海洋监测信息资料同化与集成分析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要的科技创新和系统集成的突破。

(3)测试分析平台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大型仪器设备一览表

ID 设备名称规格型号备注

1

大型稀有气

体质谱计Macromass

5400Ar MS

Ar-Ar定年技术

2

气体稳定同

位素质谱仪GV IsoPrime II

测量碳酸盐样品的C、O同位素和水

样品的H、O同位素

3

稳定同位素

质谱仪Micromass

Isoprobe GC

单体烃碳同位素

4

多接收同位

素质谱仪IsoProbe MC-

ICPMS

可对固体矿物(物质)进行微区同位素

分析

5

电感耦合等

离子质谱仪Elan6000

岩石、土壤、天然水样等样品中的微

量金属元素的定性、定量与半定量的

测定

6 电子探针系

统(三个部

分组成)

JXA-8100、Mono

CL3、INCA

B-U(5-92)号元素组成的固体样品进

行定性,定量,背散射电子图像

7 拉曼光谱仪Renishaw M2000 单个流体包裹体多分子(离子)成分分析、熔体包裹体玻璃相结构分析、矿物鉴定及矿物结构分析、有机、无机高分子材料测试与结构分析等

8

X射线荧光光

谱仪Rigaku 100e

是一种非破坏的分析技术,元素测量

范围为元素周期表上的F19-U92元素

9

色谱质谱联

用仪PLATFORM Ⅱ

GC/MS

有机地球化学领域检测生物标志物和

环境保护领域

10

稳定同位素

质谱仪Delta S Plus

XL, GC-IR-MS

碳或氮的同位素组成测定

11 LC/MS/MS

API4000

LC/MS/MS 天然药物研究、蛋白质多肽的鉴定、酶动力学研究、药物代谢和药物动力学研究、临床药理学和诊断学研究、食品中毒物检测、环境样品中污染物的检测及迁移转化研究

12

高分辨色谱/

高分辨质谱

Micromass

Autospec HR-MS

质量数的准确测定,POPs化合物痕

量分析:主要为二恶英、多氯联苯、

多溴联苯和多溴联苯醚

13 扫描电子显

微镜、X射线

能谱仪

Quanta400、

Gnesis2000

分析样品的主量元素含量(可以进行

定性和半定量分析),也可以进行元

素的线扫描和面扫描分析

14

标准型热解

Rock-Evol6

15

3Y显微光度

计MSP UV-VIS

2000

SPECTROMETER

SYSTEM

全岩的镜质组反射率和干酪根反射率

(Ro)点测量;可见波段(400-

700nm)下进行透光光谱、反光光

谱、荧光光谱测量;矿物随机反射

率、透射率测定;高分辨图像处理系

按照《中国科学院技术支撑系统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在院计划财务局的支持和指导下,南海海洋所于2008年6月开始建设所仪器设备公共服务中心,旨在实现大型仪器设备共管、共享、公用,为科研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仪器设备公共服务中心按南海海洋研究所学科发展方向,下设三个技术服务平台:海洋生物分析平台、海洋环境与工程分析平台和船载海洋观测平台。

海洋生物分析平台现有仪器15台,按其功能设7个仪器组。核磁共振组,主要负责500MHz AV500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的日常运行、测试服务和维护。显微结构分析组,主要负责的仪器有日立S-3400N扫描电子显微镜、系列荧光显微镜等。流式细胞仪组,主要负责的仪器有BDDisvantage 流式分选仪,流式细胞分析仪。叶绿素分析组,主要负责的仪器有叶绿素荧光测定仪,MINI-PAM便携式叶绿素荧光仪。色谱-质谱分析组,主要负责的仪器有高效液相色谱仪、制备色谱仪以及液质联用分析仪等。功能基因组分析组,主要负责的仪器有GenomeLab GeXP多重基因表达遗传分析系统;荧光定量分析仪等以及蛋白质组学研究系统。元素分析组,主要负责的仪器有

流动式注射分析仪,液体闪烁计数仪,荧光/磷光/发光分光光度计等。

海洋环境与工程分析平台现有仪器73台套,按其功能设6个仪器组。高能计算机组,主要负责的仪器有戴尔刀片式服务器。浮标系统与近海物理海洋观测仪器组,主要负责物理海洋学浅海观测仪器(海洋剖面仪、海流计、波浪骑士等)。地质样品分析仪器组,主要负责的仪器有超导岩石磁力仪、辅助交变退磁仪、热退磁仪、脉冲磁化仪等。工程地质仪器组,主要负责近海工程地质测量的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维护、保养等。海洋环境地球化学组,主要负责的仪器有激光粒度分析仪、离子色谱仪、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等。海洋化学分析组,主要负责的仪器有伏安极谱仪,液芯波导光纤系统。

船载海洋观测平台该平台为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1号”、“实验2号”、“实验3号”科学考察船的船载海洋观测平台,现有仪器近二十台套。按仪器功能设四个仪器组,各仪器组人员负责本组仪器使用、维修和保养外,还应熟悉其它组的仪器操作,做到分工不分家,便于海上工作协调。地震组,主要负责的仪器有SERCEL海洋多道数字地震采集系统(包括数字地震仪、数字电缆和气枪)、XS3200深水浅地层剖面仪系统等。海洋重磁组,主要负责的仪器有KSS30重力仪、SEASPY磁力仪。测深与定位组,主要负责的仪器有旁侧声纳、多波束、回声探测仪、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和科学考察船的绞车管理。物理海洋仪器组,主要负责“实验1号”、“实验3号”科学考察船上的温深盐仪、多波速海流计、海气边界层通量测量系统、湍流细微构造观测剖面仪等。

随着仪器设备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方案的分步实施以及南海海洋研究所对中心建设的持续投入,中心将成为功能明确、作用重要的公共技术支撑系统。

海洋生物分析平台

海洋生物分析平台现有仪器40多台,按其功能设7个仪器组。核磁共振组,主要负责500MHz AV500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的日常运行、测试服务和维护。色谱-质谱分析组,主要负责的仪器有高分辨质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制备色谱仪等。显微结构分析组,主要负责的仪器有日立S-3400N扫描电子显微镜、系列荧光显微镜等。流式细胞仪组,主要负责的仪器有BDDisvantage 流式分选仪,流式细胞分析仪。叶绿素分析组,主要负责的仪器有叶绿素荧光测定仪,MINI-PAM便携式叶绿素荧光仪。功能基因分析组,主要负责的仪器有GenomeLab GeXP 多重基因表达遗传分析系统;荧光定量分析仪等以及蛋白质组学研究系统。元素分析组,主要负责的仪器有流动式注射分析仪,液体闪烁计数仪,荧光/磷光/发光分光光度计等。

海洋环境与工程分析平台

海洋环境与工程分析平台现有仪器70多台套,按其功能设6个仪器组。高能计算机组,主要负责的仪器有戴尔刀片式服

务器。浮标系统与近海物理海洋观测仪器组,主要负责物理海

洋学浅海观测仪器(海洋剖面仪、海流计、波浪骑士等)。地

质样品分析仪器组,主要负责的仪器有超导岩石磁力仪、辅助

交变退磁仪、热退磁仪、脉冲磁化仪、稳定同位素比质谱仪

等。工程地质仪器组,主要负责近海工程地质测量的仪器设备

的使用管理、维护、保养等。海洋环境地球化学组,主要负责

的仪器有激光粒度分析仪、离子色谱仪、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等。海洋化学分析组,主要负责的仪器有伏安极谱仪,液芯波

导光纤系统等。

船载海洋观测平台

船载海洋观测平台该平台为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1号”、

“实验2号”、“实验3号”科学考察船的船载海洋观测平台,现

有仪器近二十台套。按仪器功能设四个仪器组,各仪器组人员负责本组仪器使用、维修和保养外,还应熟悉其它组的仪器操作,便于海上工作协调。地震组,主要负责的仪器有SERCEL海洋多道数字地震采集系统(包括数字地震仪、数字电缆和气枪)、XS3200深水浅地层剖面仪系统等。海洋重磁组,主要负责的仪器有KSS30重力仪、SEASPY磁力仪。测深与定位组,主要负责的仪器有旁侧声纳、多波束、回声探测仪、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和科学考察船的绞车管理。物理海洋仪器组,主要负责“实验1号”、“实验3号”科学考察船上的温深盐仪、多波速海流计、湍流细微构造观测剖面仪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