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考试题库

教育学考试题库

教育学考试题库
教育学考试题库

教育学考试题库

选择题

1.原始社会末期,担负教育年轻一代主要任务的是(D )

A.学校教育B.家庭教育C.社区教育D.社会教育

2.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B )

A.四书五经B.六艺C.自然科学D.生产技能

3.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B )

A.孔子B.孟子C.许慎D.朱熹

4.构成教育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是(D )。

A.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形式B.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形式C.教育内容、教育形式D.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5.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B )。

A.模仿性B.目的性C.规律性D.社会性E.复杂性

6.下列哪些有关教育的论述出自《论语》。(ADE )

A.不愤不启,不悱不发B.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C.教,上所施,下所效也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E.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7、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是(ABCD )

A.无阶级性B.为生产劳动服务C.在社会生活中进行D.教育手段极端简单E.在特定场所进行

8、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C )

A.《大学》B.《中庸》C.《学记》D.《春秋》

9、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B)。

A.生产劳动B.模仿C.语言D.动物本能

10、我国当前教育最薄弱的环节是( D )。

A.普通教育B.职业教育C.高等教育D.学前教育11.“官守学业”、“学在官府”体现了教育的( D )。

A.强迫性B.民主性 C.基础性D.阶级性

12.教育是年轻一代成长和社会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具有( B )。

A.生物性B.永恒性C.历史性D.阶级性

13.学校教育产生于(B )。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14.人类最早的学校产生于(A)。

A.公元前2500年的埃及B.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

C.公元前3000年的古巴比伦D.公元前2500年的印度

1、影响人的发展的可能性因素有( A )。

A、遗传素质

B、成熟机制

C、环境

D、活动

2、( D )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A、主体因素

B、主观努力

C、环境

D、教育

3、( A )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

A、遗传因素

B、环境因素

C、教育

D、后天因素

4、教育中的“揠苗助长”违反了人的身心发展的(A)。

A、阶段性和顺序性

B、整体性

C、稳定性和可变性

D、不均衡性和差异性

5、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了人的发展的(C )

A、整体性

B、稳定性和可变性

C、不均衡性和差异性

D、阶段性和顺序性

6、学生观在教育史上主要有( A )两派迥然不同的主张。

A、学生中心论、教师中心论

B、教学中心论、教师中心论

C、教师中心论、折衷论

D、折衷论、学生中心论

7.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进行及个体的发展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B ),是发展的()。

A.主宰、决定者B.主人、主体

C.主导、主体D.接收者、主体

9.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教育学对“人”的理解就意味着(ABCD )。

A.人具有发展的本质B.人具有抽象性和超现实性

C.人的本质是一种“自我规定”D.人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

10.人的活动主要包括( D )。

A.社会实践活动B.生理活动C.心理活动D.以上三个都是

1.教育的三个面向是(BCE )。

A、面向学生

B、面向未来 C. 面向现代化D、面向21世纪E、面向世界2.教育功能从教育作用的对象上划分为(B )。

A、筛选功能与协调功能

B、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C、基本功能与派生功能

D、正功能与负功能

3.决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 D )。

A.科学技术B.政治经济制度C.文化D.生产力

4. 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 A )。

A.教育

B. 文化

C. 科学技术

D.政治经济制度

5. 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C )。

A. 生产力

B. 科学技术

C. 政治制度

D. 文化

6. 杜威所讲的对文化的简化、净化、平衡作用,就是教育对文化(D )。

A.传递功能

B.传播功能

C. 交流功能

D. 选择功能

7.不同民族的教育具有不同的传统和特点说明了教育(C )。

A.生产性

B. 阶级性

C. 民族性

D. 历史继承性

1.( A )是教育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最后归宿。

A.教育目的

B.教育媒介

C.教育理论

D.教书方法

2.广泛意义上的教育目的存在于( D )活动之中。

A.家庭教育

B.社会教育

C.学校教育

D.一切教育

3.中国近代史上由国家制定并实施的第一个教育目的是1904年颁布的( D )。

A.《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

B.《戊戌变法纲要》

C.《天朝田亩制》

D.《奏定学堂章程》

4.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体现了( A )。

A.教育的性质

B.教育的任务

C.教育的内容

D.教育的规律

5.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 D )。

A.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现状

B.党的教育政策和方针

C.四项基本原则

D.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6.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 D )。

A.既从事体力劳动,也从事智力劳动

B.从事智力劳动或从事体力劳动

C.接受工人、农民再教育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7.当代中国教育的战略主题是( B )。

A.应试教育

B.素质教育

C.特长教育

D.继续教育

8.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 A )。

A.教育的性质

B.教育的方法

C.教育的效益

D.教育的规模

9.首次将提高民族素质提高到教育目的的高度的法规是( D )。

A.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0.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作用的是( A )。

A.德育

B.劳动技术教育

C.体育

D.智育

11.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C )。

A.我国的政治政策

B.我国的教育方针

C.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

D.恩格斯个人发展学说

12.素质教育是以( B )为重点的教育。

A.面向全体学生

B.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13.确立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是( A )。

A.社会本位、个人本位

B.理性价值观、个人本位

C. 感性价值观、个人本位

D. 社会本位、感性价值观

1.确立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是( AC )。

A.社会本位

B.理性价值观

C.个人本位

D.感性价值观

2.教育目的的功能有( ACE)。

A.定向功能

B.强制功能

C.调控功能

D. 示范功能

E.评价功能

3.教育目的层次包括( ACD )。

A.国家的教育目的

B.学生的学习目标

C.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D.教师的教学目标

4.教育目的评价作用指的是( ACE )。

A.评价学校的办学质量

B.指明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

C.检查学生的发展质量

D.教育方法的选择

E.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

5.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应全面发展,所以素质教育应包括(ABCDE)。

A.德育

B.体育

C.美育

D.智育

E.劳动技术教育

1.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特点是( B )

A.教师中心B.民主平等 C.授受关系 D.教学相长 E.尊师重教

2.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体现于( D )。

A.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 B.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

C.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D.教师专业的自我形成

3.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有( A )。

A.师范教育和在职培训 B.新教师的入职教育

C.自我教育和合作交流 D.包括以上三者

4.应该把教师职业视为专门职业的观点,是( B)年,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

A 1959

B 1966

C 1985

D 1969

5.我国把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始于( A )年。

A.1985

B.1989

C.1993

D.1995

6.“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 B )。

A.《学记》 B.《师说》 C.《论语》 D.《春秋》

7.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 B )素养。

A.教育理论知识

B.崇高的职业道德

C.文化学科知识

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8.教师最基本的权利是( D )。

A.管理学生权

B.科研学术活动权

C.民主管理权

D.教育教学权

9.教师的教育素养基本上包括三个方面,一是( A ),二是教育能力素养,三是教育研究素养。

A.教育理论

B.教育手段

C.教育思想

D.思想品质

7.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必须具有( A )。

A.学科专业素养

B.教育专业素养

C.品德专业素养

D.职业道德素养

10.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是,必须具有( C )。

A.管理能力

B.控制能力

C.教育能力

D.研究能力

11.“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A )特点。

A.示范性

B.复杂性

C.创造性

D.劳动方式个体性

12.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C )。

A.热爱教育事业

B.热爱学生

C.教书育人

D.创新开拓

1.请在下列与教育目的相关的范畴中,选出顺序正确的一组( C )。

A.教育目的-课程与教学目的-培养目标-课时目标

B.课程与教学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时目标

C.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课时目标

D.培养目标-教育目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课时目标

2.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分类为:(B)、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

A.知识目标B.认知目标C.事实目标D.知道目标

3.隐性课程是( B )。

A.通过正式教学进行的B.不在课程计划中反映的C.始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D.对学生的知识、情感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4、20世纪60年代以来,学科课程理论的主要流派是(A )。

A、结构主义课程论

B、经验课程论

C、范例方式课程论

D、发展主义课程论

5、“经验课程”的代表人物是(B )

A、布鲁纳

B、杜威

C、赞科夫

D、卢梭

6.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B )。

A.课时分配B、开设哪些学科C、学科顺序D、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7.范例方式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 C )

A、布鲁纳

B、赞科夫

C、瓦根舍因

D、杜威

8.综合课程的作用,一般表现在( B )。

A.认识方面的作用B.社会方面的作用

C.心理方面的作用D.学科逻辑性方面的作用

9.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主要包括(ABCD )。

A.信息技术教育B.研究性学习

C.社区服务与社区实践D.劳动技术教育

1.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 D )。

A、教师教的方法

B、学生学的方法

C、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的形式

D、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2.教师把实物、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向学生作示范性实验,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方法,叫做( C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演示法

D.练习法

3.现代教学方法突出了教学的( A )。

A、情感性、双边性、发展性

B、双边性、教育性、情感性

C、教育性、情感性、发展性

D、教育性、情感性、发展性

4、(A )教学法的优点是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知识。

A、讲授法

B、谈话法

C、练习法

D、实验法

5.( B )教学方法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具有较大的应用性,但对太复杂、太简单的内容及资料性的内容不宜采用。

A、实验法

B、发现法

C、练习法

D、讲授法

6.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别作业三种教学组织形式结合起来进行的教学组织形式称为( A )。

A、特朗普制

B、道尔顿制

C、贝尔——兰卡斯特制

D、分组教学制

7.教学的辅助形式主要有( A )。

A、作业、参观、讲座、辅导

B、作业、参观、讲座、辅导、上课

C、参观、讲座、辅导、上课

D、讲座、辅导、上课、课外活动

8.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和( B ),其中上课是中心环节。

A.写教案

B.课后辅导

C.制作课件

D.熟悉学生

9.课时备课的结果是( D )。

A.上课

B.熟悉教材

C.布置作业

D.编写教案

10.教学策略具有目的性和( A )。

A.主体性、调控性

B.知识性、调控性

C. 调控性、趣味性

D. 主体性、高效性

11.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行为分教学行为和( C )两大类。

A.主教行为

B.助教行为

C.管理行为

D.对话行为

12.在备课的所有资源中,( B )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资源。

A.学生

B.教材

C.课程计划

D.课程标准

13.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有( A )。

A.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

B.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C.讨论法、参观法、实验法

D.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发现法

13.中小学的“双基”教学是指( A )。

A.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B.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C.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D.基础理论,基本原理

14.我国的考试制度主要由( A )两个部分组成。

A.考查、考试

B.期中考试、学期考试

C.书面测验、闭卷考试D口试、笔试

1.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是(B )

A 布鲁纳

B 布卢姆

C 赞可夫

D 夸美纽斯

2 首先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思想的教育家是(C )。

A 布鲁纳

B 杜威

C 赫尔巴特

D 夸美纽斯

3.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是(B )。

A .上课B.教学C.智育D.考试

4.学校工作应以(D)为主。

A.上课B.后勤工作C.行政工作D.教学工作E.提高升学率5.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过程,这是我国教学论专家( C )在其他代表作

《教学论稿》中提出的观点。

A.李秉德B、吴文侃C、王策三D、滕大春

6.苏联著名教育家( D )提出了“高难度、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A、凯洛夫

B、维果斯基

C、斯宾塞

D、赞科夫

7.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是苏联著名教育家( A )在1980年提出的。A.巴班斯基B.赞科夫C.维果斯基D.戈里

8.教师和学生要从教学活动中及时地获得反馈信息,及时地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这是( B )。

A.最优化原则B.反馈性原则C.巩固性原则D.民主性原则12.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原则是( B )。

A、教学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最优化原则

D、巩固性原则13.下列直观手段中,( D )直观程度最高。

A.语言直观B.多媒体教学C.模象D.实物

14.“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原则出自( A )。

A.学记B.大学C.孟子D.礼记

15.教学的基本因素包括( C )。

A.教师、学生、教学内容

B.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环境

C.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D.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媒体

1、德育的基本功能在于(C )。

A、社会政治意识

B、思想观念

C.育德D、无答案

2、( C )倡导道德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促进儿童道德发展。

A、皮亚杰

B、杜威

C、柯尔伯格

D、无答案

3、在道德教育理论中强调教师中心,重道德灌输的是( A )。

A、涂尔干

B、罗杰斯

C、卢梭

D、无答案

4、教育过程中,如果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来对待思想问题那就违反了( C )。

A、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B、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C、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

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5、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注意( A )。

A、针对性

B、多开端性

C、全面性

D、长期性

6、对不同的时间、地点、情景和对象发生的同类思想品德问题,为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采取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C )。

A、应是相同的

B、应是完全不同的

C、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D、应有一定的灵活性

7.德育的主要途径是( A )。

A.各科教学B.班主任工作C.说服D.榜样

8.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 A )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的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A.知、情、意、行B.思想、情感、目标、行动

C.思想、意志、目标、行动D.知、情、思、行

9.思想品德教育的组成部分,目前学术界比较多的认为是:道德品质教育、思想教育、(D )、心理健康教育。

A世界观教育B人生观教育C理想教育D政治教育

10、以教育、影响受教育者的品德,而经过选择和处理的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道德规范、政治原则、思想观点及其体系的是指( B )。

A、德育方法

B、德育内容

C、德育模式

D、德育过程

11、德育内容的性质和范围受制于(A)

A、政治经济

B、学生年龄特征

C、当前形势和学生思想品德实际

D、教育者的价值观

12、学校德育内容的核心是( A )。

A、爱国主义教育

B、集体主义教育

C、理想教育

D、社会实践教育

13、下列属于说理教育法的是( A )。

A、讲解

B、典范

C、表扬

D、批评

14.以他人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的成绩教育影响受教育者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 B )。

A.说理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讨论法D.品德评价法

15.学生围绕一个社会问题,通过相互交流看法,共同分析测试或通过不同观点的争辨、论证,提高思想认识,提高分辨问题能力的方法(C)。

A.说理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讨论法D.品德评价法

16.在教育者指导下,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基础上产生积极进取心,为形成良好思想品德而向自己提出任务,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方法。这种方法是( C )。

A.说理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自我教育法D.品德评价法17.学校德育的“主旋律”是( D )。

A.坚持人道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

B.坚持劳动教育、民主、纪律与法制教育

C.坚持正确人生观与科学世界观教育

D.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

1.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 D )。

A.共青团组织

B.教导处

C.总务处

D.班级

2.班级管理的主要对象是( C )。

A.班级公共财产

B.班级信息

C.学生

D.班级资料

3.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B )。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B.全面了解学生

C.培养优良的班风

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4.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的著作是( C )。

A.《论语》 B.《普通教育学》C.《大教学论》 D.《理想国》

5.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是( B )。

A.任课教师

B.班主任

C.教导处

D.校长

6.( D )世纪以后,班级授课制逐渐成为各国学校普遍使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A.16

B.17

C.18

D.19

7. 班主任带领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属于( C )。

A.情感陶冶法

B.实际锻炼法

C. 说理教育法

D.奖惩激励法

8.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 D )为核心来建立管理机制。

A.学校

B.教师

C.教育内容

D.学生

9.评选班级“三好学生”属于班主任工作方法中的( D )。

A.情感陶冶法

B.实际锻炼法

C.说理教育法

D.奖惩激励法

10.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是( A )。

A.共同的奋斗目标

B.班主任的要求

C.班级内部的矛盾斗争

D.共同的活动

11.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 C )。

A.成立了班委会

B.开展了班级工作

C.形成了正确地集体舆论

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

判断题

1、教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普遍的现象。(√)

2、教育同生产劳动相分离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3、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两大教育思潮。(√)

4、教育要为社会服务,所以教育永远具有阶级性。(×)

5“培养人”是教育的本质特征。(√)

6、一般所说培养人才,就是指培养大专毕业以上的专门人才。(×)

1、遗传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呈增强趋势。(×)

2、客观环境决定一个人的发展和成就。(×)

3、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教育对人来说,特别是对青少年来说起着一定的指导,而非主导作用。

(×)

5、教育等于发展。(√)

6、学生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独立个体和发展中的人。(√)

7、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8、“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11、“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任意加以改变,使他们成为律师、医生……或者成为乞丐、盗贼。”(×)

(×)1.培养目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培养目标就是教育目的。

(√)2.教育目的着重对人才培养基本要求作出规定,教育方针着重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提出要求。

(√)3.教育目的既体现为社会教育目的,又体现为个人教育目的。

(√)4.教育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而制定的。

(√)5.教育目的是对未来客观实在超前或预先的反映。

(√)1.教师是在学校中承担教育、教学任务,以教书育人为主要职责的教育专业人员。

(×)2.教师专业发展只有职前教育和入职培训两种途径。

(√)3.教师劳动具有鲜明的示范性。

(√)4.教师的劳动,首先是以个体劳动的形式进行的。

1.教学方法就是教师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方法。√

2.只要学生获得了知识,那能力就会自然得到发展。×

3.学生知识经验的获得与其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是成正比的。×

4.考试与考查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基本方式。√

5.“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1、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2、学生在掌握系统知识的同时,也就发展了他们的智能。×

3、教学就是教育。×

4、巩固性原则要按教学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认识发展的心理顺序进

行教学。√

5、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是培养和发展智能过程中不可少的

重要条件。√

1、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出现反复是不正常现象。( N )

2、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源泉,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N )

3、德育过程中,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是一对矛盾,在实际教育过程中难以协调。(N )

4、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主要适用于比较后进的学生。( N )

5、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内容的核心。( Y )

6、劳动教育就是劳动知识与技术的教育。( N )

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熏陶等几种形式。( Y )

8、德育方法指的是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的方法。( N )

1.班级管理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个体社会化。√

2.班级教育管理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主的选择和内化才能发挥作用。√

3.人是班级管理的核心要素,学生是班级管理的客体。×

4.学会人文关怀是班主任最根本的教育理念。√

5.班风属于班级的成文制度。×

名词解释

1、教育(是一种以培养人才为目的的专门的社会活动)

2、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探讨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确立教育价值、优化教育艺术的一门科学。)

3、教育规律(目的在于解释规律,主要表现为学科基本知识、原理、规律等,如概念、本质、特点、教育人物、教育事件(事例、实验、历史过程)、规律、要素等。)

4、学校教育(治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教育活动。)

5、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内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新生一代和其他家庭成员所进行的有目的、有意思的教育。)

6、社会教育(狭义的社会教育是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以及相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

7、教育功能(是指教育在与人及周围环境相互联系与影响中所发挥的作用。)

8、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是指教育在发挥积极作用、促进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同时,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产生的消极作用。)

9、教育的政治功能(是指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

10、教育目的(狭义)(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什么样的人才的总体要求。)

11、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12、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教育。)

13、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在现代是指受”社会的委托,在学校汇总对学生的身心世家特定影响,是指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为主要职责的专业人员。)

14、教师角色(是指教师承担的社会职责、所处的社会位置决定的,为社会所期望的行为特征。)

15、师生关系(是指将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16、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17、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那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

18、教师的基本素质(包括高尚的师德、宽厚的文化素养、专门的教育素养、健康的身心素质)

19、课程(广义)课程:是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简言之是学校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狭义)课程: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

20、课程方案(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学校及其专业的性质,由教育行政

部门或学校机构制定的关于学校教育和教育工作的一种法规性文件。)

21、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22、学科课程(是以文化遗产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传统的课程形态的总称。

23、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教育活动。)

24、教学目标(是教学双方活动的准绳,也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他对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起着明确的制约作用。)

25、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认识世界、进行交往,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追寻与实现价值增殖目标的过程。本质是学生逐步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

26、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27、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8、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案、实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实现教学过程做优化的一个系统计划过程。)

29、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一系列具体方式和手段的总称。)

30、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张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方法。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

31、班集体(是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与传统。)

32、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教育目的,将年龄相同、文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按一定的人数、规模建立起来的教育组织。)

33、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简答题

1、古代教育的特征?

答:古代:(1)古代学校教育包括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基本上是与生产劳动脱离的;学校教育为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学校成了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和治人之术;教学的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学校与社会生活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被囿于狭小的天地里,所以古代的学校教育是一种封闭式的教育。

2、简述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答:1)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有理想走向实践;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3)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4)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的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思潮。

3、现代教育的特征?

答:生产性→现代的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联系越来越紧密;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科学性→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被广泛地采用;发展性→现代学校教育更注重智力发展,重视人各方面的潜

能,重视人的个性发展。

4、教育中介因素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神秘的大自然、物质生活环境、文化生活环境、社会实践活动。

5、教育功能的类型有哪些?

答:1)从教育作用对象来看,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2)从教育作用的性质来看,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3)从教育作用的客观性能来看,分为筛选功能和协调功能;4)从教育功能的呈现形式来看,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6、教育对文化发展有哪些作用?

答:1)教育的保存和传递功能;2)教育的文化创造和更新功能。

7、教育的经济功能有哪些?答:1)提高劳动者的素质;2)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3)促进经济的发展。

8、教育促进个体的社会化的功能有哪些?

答:1)促进个人行为的社会化;2)促进个体智力和能力的社会化;3)培养个体的职业角色意识和技能。

9、简述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答:1)教育目的;2)培养目标;3)课程目标;4)教学目标。

10、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

答:1)激励功能;2)指导功能;3)评价功能。

11、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答:1)社会因素的制约;2)受教育者身心的制约;3)时代的制约;4)未来社会的教育理想。

12、我国新时期的教育目的是什么?

答: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3、教师劳动有哪些特点?

答:1)复杂性;2)创造性;3)示范性;4)长期性和间接性。

14、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1)专业理想的建设;2)专业知识的扩展;3)专业能力的发展;4)专业自我的形成。

15、简述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答:(一)高尚的师德。1、热爱教育事业,富有献身精神和人文精神。2、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育好学生的重要条件。3、热爱集体,团结协作。4、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二)宽厚的文化素养。一个好教师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为此,教师应对自己所教学科知识应有科学、正确的把握,在教学过程中不出知识性的错误。(三)专门的教育素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教育理论素养;2、教育能力素养;3、教育研究素养;(四)健康的心理素质。主要是指教师要有轻松愉快的心境,有昂扬振奋的精神、乐观幽默的情绪以及坚忍不拔的毅力等。

16、当代主要课程理论有哪些?

答:1)进步主义课程论;2)要素主义课程论;3)结构主义课程论;4)人本主义课程论;5)后现代课程论;6)生态学课程论;7)全球化课程论。

17、课程有哪些类型?你怎么理解?

答:1)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3)分科课程与综合

课程;4)必修课与选修课;5)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18、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与课程是何关系?他们在课程中各起什作用?

19、简述布鲁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的主要内容?

答:1)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2)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接受与注意、反应、价值评价、价值观的组织、价值体系的形成;3)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类:知觉、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发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

20、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答:1)明确教学目标;2)激发学习动机;3)感知教学材料;4)理解教学材料;5)巩固知识经验;6)运用知识经验;7)测评教学效果。

21、教学活动中怎样准确理解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作用?

答:教学过程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过程,反映了教学中传统系统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知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而学生学习间接经验需要以直接经验为主。

22、谈谈教学活动中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之间的关系。

答: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基础,而智力、能力的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具有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23、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答:1)科学性与人文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3)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4)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5)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6)礼节性与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7)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24、备课的常规要求都有哪些?

答:1)专研教材;2)了解学生;3)设计教法;4)准备媒体。

25、教学设计活动的基本步骤包括哪些?答:1)分析学习需要;2)确定教学目标;3)优化教学策略;4)设计教学流程;5)设计教学评价方案;6)编写教学设计方案;7)实施教学设计方案并修订方案。

26、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答: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3)以实践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5)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27、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答:1)教学目标明确;2)教学内容正确;3)教学结构合理;4)教学方法恰当;5)教学语言艺术精湛;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自如。

28、教师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1)教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启发性、趣味性,做到条理清楚、内容正确、难点明确、重点突出;2)讲授方式要注意多样性与有效性;3)讲授语言要有感染力与艺术性;4)恰当地“以姿势助说话”,以板书和现代教育技术配合讲授。

29、谈谈你对德育的认识。

答:德育又称思想品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儿童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客观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堆学生施加系统的道德、思想和政治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把一定的社会意识

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30、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有哪些特点?

答:1)是知、情、意、行的转化过程;2)离不开活动和交往;3)是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4)是从他律到自律转化的过程。

31、中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答:1)思想政治课;2)各科教学;3)班主任工作;4)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5)劳动与社会实践;6)课外活动;7)校外教育;8)家庭教育;9)社会教育。

32、简述德育的原则。

答:1)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3)正面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4)发扬优点与克服缺点的原则;5)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7)协调统一的原则。

33、班级管理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答:1)班级组织建设2)班级制度管理;3)班级教学管理;4)班级活动管理。

34、班级活动的类型有哪些?

答:1)班级例会;2)主题班会;3)学习活动;4)班级文体活动;5)科技活动;6)劳动活动;7)社会实践活动。

35、如何做好优秀生的教育工作?

答:1)有辩证地看待优秀生;2)要帮助优秀生制定明确的目标;3)要创造条件,帮助优秀生搭建发展的广阔平台。

论述题

1、怎么样把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答: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他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使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就是要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德,使他们身心得到发展,称为社会所要求的人。教育的任务就是要研究这些转化活动的规律。

2、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教育观?

答:我认为有两方面的内容:

老师的方面: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生方面:要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等

3、根据你的理解,如何看待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个体享用功能?

答:1)对生存的需要直接又发了教育的产生,也就是说教育起源于满足与个体和社会的生存需要,所以教育的个体功能是很现实、是直接的,他在教育的本体功能中处于基础地位,其他功能的形成和发挥必须以它为基础。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的实现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个体社会化,将社会的规范要求内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是之在社会实践中能迅速地适应环境;而是教育必须对个体传授“何以为生”的本领,教人“学会生存”,这事教育最根本的任务和职责。2)教育能满足人的本性要求,使人最求真善美,让人获得幸福,这就是教育的享用功

能。

4、论述教育相对独立性的意义。

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除了受到经济、政治、文化、人口和生态的影响之外,教育亦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要解决的问题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形成受教育者的个性,这是教育所独有的特点。教育过程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3)教育与经济政治制度发展不同步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往往落后于存在,教育的思想和内容也往往落后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另一种情况是由于认识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预见到教育发展的方向,在旧的政治经济制度下,也可能出现新的教育思想。

5、“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在当今中国能实现吗?为什么?

答:从人的全面发展看当代中国的素质教育一)我国素质教育的现状近年来,我国的素质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素质教育计划也得到了富有成效的落实。但是,素质教育在取得进步和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很多的问题。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在当今中国还很难实现第一,注重学生的物质需要,而忽略了其精神、情感、审美等的需要。

有很多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奖励的时候大多都采用物质奖励,孩子在物质上得到了满足,并不一定精神和情感上也得到了满足。家庭、学校和社会对素质教育仍然缺乏共识。

第二,只注重成绩,忽视了实践。在素质教育中,人们只注重学生的成绩,根本就没有考虑实践的问题。封闭的传授知识的教育,从而限制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出来。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评价机制实际上侧重智的评价,而忽视了德、体、美、劳等方面。即使对智的评价,也往往只看成绩的高低,,致使素质教育难以有效实施。

第三,人际交往并不乐观。现阶段教育界中最普遍的现象是老师和家长要求学生把重点放在学习上,一切以学习为中心,不让他们把时间浪费在交往上,甚至是干涉他们的交往。现存的高考制度,就是把升学率作为衡量率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成为压在全社会教师、学生和家长身上的一道精神枷锁和沉重负担。因此很多的学生现在有自闭症或者是孤独症。

第四,学生个性发展的抹杀。现在的教学大多数是填鸭式的教学”填鸭”式的教育不能正确处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使受教育者个人主动性、独创精神被束缚、限制甚至扼杀。

6、谈谈你对教师劳动特点的认识。

答:(一)复杂性:首先教师的劳动对象——学生是复杂的人;其次教师的劳动过程是复杂的;最后教师的劳动任务是多方面的。(二)创造性:首先教师劳动本身的创造性;其次教育对象的复杂多样性要求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最后教育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这就更需要教师设计创造性的活动。(三)示范性:首先教师劳动主要是用自身的思想、学识、能力、言行等通过示范和引导的方式去影响劳动对象的。其次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是由青少年心理特征决定的;(四)长期性和间接性

7、应该怎样看待教师的社会地位与劳动价值?

社会地位:

劳动价值:个人价值首先表现在这种劳动能够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因为个人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他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其次,教师劳动也有个人所得。教师的劳动是培养人,这种劳动能有力地促进个人自身的完善和发展。教师劳动还能得到一般劳动所享受不到的乐趣。

8、我国的教师和学生有哪些权利和义务?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一、教师享有下列权利:

(一)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四)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和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五)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师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六)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二、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三)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四)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五)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三、学生的权利: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四、学生的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其它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9、新课程环境下教师角色应该如何定位?

(一)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的变化

(二)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

(三)教师还应是一位引导者、指导者、诱导者、辅导者和教导者

(四)教师应成为研究者。

10、教师应该树立怎样的学生观?

11、谈谈你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理解和认识。

答:1)从教前关注阶段,职前阶段的学生知识想象中的教师,仅关注自己。2)早期求生阶段,学习教师主要关注的是自我胜任能力以及作为一个教师如何“幸存”下来,关注对课堂的控制,是否被学生喜欢和他人对自己教学的评价;

3)关注教学情境阶段,教师主要关心在目前教学情境对教学方法和材料等的限制下,如何正常地完成教学任务,以及如何掌握相应的教学技能;4)关注学生阶段,教师开始把学生作为关注核心,关注他们的学习,社会和情感需要,以及如何通过教学更好地影响他们的成绩和表现。

12、试述“泰勒原理’的主要内容和历史贡献。

13、联系实际谈如何开发和设计校本课程。

14、试述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答:1.定义:教学过程是教师教的过程,又是学生学的过程,是教和学的双边交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着主要作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双方密切联系,互相促进,实现着共同的教学目标。

2.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指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质量的检查者,它能够引导学生沿着教育者(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使学生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对学生的学习进程、学习速度和学习质量起关键性的作用。

3.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指的是学生是教学过程学习任务的承担者,从教学认识来看,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组织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通过学生来进行和落实。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也要体现在学生认识的转化和行为变化的结果上。

4 .贯彻这一教学规律,必须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不能只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学生只要服从教师,就能学到知识,养成良好的品德;二是亦不能只强调学生的作用,使学生陷入盲目的探索状态,学不到系统的知识。

15、根据所学内容,分析应试教育下造成“高分低能”现象的教学原因(提示:没有处理好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答:1.定义:也称为教学与发展相互促进规律。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影响着学生智力的发展,学生智力的发展又影响着他对知识的进一步吸收。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发展学生智力,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

2.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二者之间是辨证统一的。

(1)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这两个教学任务统一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之中,统一在同一个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之中。

(2)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3)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

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并非是自然的统一。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1)从传授知识的内容上看,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是规律性的认识。(2)从传授知识的量来看,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所学知识的量要恰当,不能过多。(3)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应唤起学生积极的思维,启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始终使学生处在一种对知识的追求状态。

16.为什么班级上课制一直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有没有不足之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