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原理模拟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原理模拟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原理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共40题,每题1分,共40分)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A )
A《共产党宣言》 B《反杜林论》
C《资本论》 D《哥达纲领批判》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 ( A )
A根本理论特征 B 根本理论品质
C鲜明政治立场 D 崇高社会理想
3、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理论发现是 (D )
A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B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 )
A英国哲学 B法国哲学
C希腊古代哲学 D德国古典哲学
5、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 A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一元论和二元论的标准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标准
6、唯物辩证法总特征是 (B )
A质变和量变 B联系和发展
C对立和统一 D肯定和否定
7、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其原因在于 ( B )
A斗争性是稳定的,同一性是可变的
B斗争性是无条件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
C斗争性是内容,同一性是形式
D斗争性是无形的,同一性是有形的
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C )
A运动规律性 B可知性
C客观实在性 D矛盾性
9、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 C )
A否定之否定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 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0、在实际工作中既抓住主要矛盾又兼顾次要矛盾就是坚持 ( B )
A一点论和均衡论的统一 B 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
C一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 D 重点论和均衡论的统一
11、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这体现了 ( A )
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B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D肯定和否定的统一
12、联系是 ( C )
A不可知的 B主观的 C普遍的 D无条件的
13、认识的本质是 ( C )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B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

性认识
C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14、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是 ( A )
A 从实践到认识 B从感性认识到实践
C从认识到实践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5、真理是 ( A )
A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 B标志客观的范畴
C标志主观和客观相违背的范畴 D标志主观的范畴
16、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取决于它是否 ( A )
A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B被权威所肯定 C对人有用 D被多数人所肯定
17、只讲真理的绝对性,不讲真理的相对性会导致的错误是 (B )
A相对主义 B绝对主义 C怀疑主义 D不可知论
1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 ( C )
A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 B先验论
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不可知论
19、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 D )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历史人物 D生产方式
20、生产方式包括 ( A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C劳动者和生产资料 D劳动者和生产工具
21、上层建筑由两个部分构成 (C )
A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B政治关系和法律关系
C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D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22、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C )
A领袖意志 B反动历史人物 C人民群众 D杰出历史人物
23、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 D )
A阶级斗争 B社会革命 C杰出历史人物 D生产力
24、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推动社会发展的的直接动力是 (D )
A社会基本矛盾 B社会革命 C阶级斗争 D改革
25、在劳动资料中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 ( C )
A能源系统 B仓储系统 C生产工具 D运输系统
26、生产关系反映的是 ( D )
A思想关系 B法律关系 C政治关系 D经济关系
27、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 A )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分配关系
C产品交换关系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28、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 (B )
A军队 B国家政权 C法庭

D警察
29、一辆轿车比一台自行车价值大,是因为 ( C )
A轿车速度快 B轿车使用价值大
C生产轿车所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远远超过生产自行车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轿车安全、舒适
30、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 D )
A产品供不应求 B生产的绝对过剩
C固定资本更新 D生产的相对过
31、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 ( B )
A获取商品 B获取剩余价值
C获取价值 D获取使用价值
3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 B )
A资本的原始积累 B劳动力成为商品
C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D货币为资本家所有
3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 ( A )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B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C剩余劳动时间决定 D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34、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是 (B )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C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D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35、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 ( C )
A利己主义 B自由主义
C资产阶级人性论 D民主主义
36、垄断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了统治地位的时间是 (D )
A 18世纪中期 B 19世纪中期
C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D 19世纪末20世纪初
37、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是 ( B )
A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B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
38、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是 ( B )
A管理国家和社会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成为统治阶级 D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39、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基础是 (D )
A农民 B全体人民群众
C全体公民 D无产阶级
40、在领袖、政党、阶级、群众的关系中,最关键的关系是 ( D )
A领袖和政党 B政党和阶级
C领袖和群众 D党和人民群众
二、多项选择题:多选、少选和错选均不得分(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1、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 ( AD )
A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B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
C物质世界的一般变化 D事物的前进和

上升运动
E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 ( ABE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 D理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感性认识
E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3、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CDE )
A具体劳动创造价值 B抽象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C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D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E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
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可这样表述 ( ADE )
A 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是没有价值的 B没有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使用价值
C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 D有价值的东西,肯定有使用价值
E没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没有使用价值
5、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是 ( ADE )
A圣西门 B亚当.斯密 C黑格尔 D 欧文 E傅立叶
三、辨析题(判断对错并说明原因,共2题,每题8分,共16分)
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由人的主观意志来决定的。。
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
1、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3、现阶段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
4、《共产党宣言》阐述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五、论述题(14分)
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原理模拟试题答案
一、单选题
1-5 A A D D A 6-10 B B C C B
11-15 A C C A A 16-20 A B C D A
21-25 C C D D C 26-30 D A B C D
31-35 B B A B C 36-40 D B B D D
二、多项选择题
1、AD 2、ABE 3、CDE 4、ADE 5、ADE
三、辩析题
[答案要点] 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 错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因为: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的各种矛盾的根源。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2、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由人的主观意志来决定的。
2、 错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状况决定的。有什么样生产力,客观上就要求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合,不能离开生产力的状况,主观随意地建立超越历

史阶段的生产关系,或盲目固守陈旧落后的生产关系。某种生产关系是否应该变革、如何变革,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客观要求,而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决定的。
四、简答题
[答案要点] 1、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 (1)、实践决定了认识的发生。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现阶段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
3 (1)、以市场经济为基础。
(2)、以生产力和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为动力。
(3)、以跨国公司为载体。
(4)、以经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
4 4、《共产党宣言》阐述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1)、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理论。
(2)、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
(3)、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4)、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
五.论述题
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

矛盾的普遍性,又叫矛盾的共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矛盾的特殊性,又叫矛盾的个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自己的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首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区别。其一,矛盾的普遍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其二,共性比个性更深刻、更抽象,个性比共性更具体、更丰富。所以二者不能等同、相互代替。
其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统一。其一,矛盾的普遍性只能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其二,个性都是包含共性的个性。其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是矛盾普遍性,我们必须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中国具体国情是矛盾特殊性,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具体实践、具体国情出发,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

论成果则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产物、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前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