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甲壳动物酚氧化酶原激活系统

甲壳动物酚氧化酶原激活系统

甲壳动物酚氧化酶原激活系统
甲壳动物酚氧化酶原激活系统

甲壳动物酚氧化酶原激活系统

1 概述

甲壳动物缺乏后天获得的特异性免疫功能,但是它们有比较完善的非特异性免疫系统,能够迅速识别和有效清除入侵的微生物。非特异性免疫系统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免疫系统,它存在于所有多细胞生物体,是免疫防御的第一线,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甲壳动物的细胞免疫包括吞噬作用、包围化及结节的形成;体液免疫包括酚氧化酶原激活系统(prophenoloxidase activating system, proPO系统)、各种凝集素及抗菌肽等。

proPO系统是一种类似于脊椎动物补体系统的酶级联系统,在甲壳动物的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由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 PO)、酚氧化酶原(Prophenoloxidase, proPO)、丝氨酸蛋白酶(serine proteinases, SPs)、模式识别蛋白(patten recognition proteins,PRPs)和蛋白酶抑制剂(proteinase inhibitor)等构成。该系统中的因子以非活化状态存在于血颗粒细胞中,极微量的微生物多糖如β-1,3-葡聚糖(β-1,3-glucans, βG)、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肽聚糖(peptidoglycan , PGN)等和钙离子、胰蛋白、SDS可激活该系统,使proPO 变成PO,并产生一系列有生理活性的物质,通过包囊与黑化作用抑制和杀死病原体,达到免疫效果。另外其在表皮硬化和伤口愈合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proPO激活系统相关因子

2.1 模式识别蛋白(patten recognition proteins,PRPs)

无脊椎动物行使非特异性免疫反应首先是通过体内特定蛋白对病原微生物表面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 RAMPs),包括革兰氏阴性菌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革兰氏阳性菌的肽聚糖(peptidoglycan , PGN)及真菌的β-1,3-葡聚糖(β-1,3-glucans, βG)进行识别,这种特定蛋白就称为模式识别蛋白(patten recognition proteins,PRPs)。PRPs包括肽聚糖识别蛋白(the peptidoglycan-recognition proteins, PGRPs)、革兰氏阳性菌结合蛋白(Gram-negative-binding proteins, GNBPs)、β-葡聚糖结合蛋白(β-glucan-binding proteins, βGBPs)、脂多糖和β-1,3-葡聚糖结合蛋白(LPS and β-1,3-glucan-binding proteins, LGBPs)、C型凝集素(C-type lectins)、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oll 样受体虽然在脊椎动物中作为一种模式识别受体发挥作用,但是在无脊椎动物中

这类受体并不与病原体直接接触,而是作为一种跨膜的信号转导分子行使功能。通常情况下PRPs在异物入侵前位于血浆或血细胞表面,具有对多糖的亲和性。当微生物感染生物体时,PRPs 首先与微生物细胞壁上的多糖结合,然后通过与血细胞表面特异受体联结促进颗粒细胞扩张,引发包裹、吞噬、proPO 系统级联发应等,实施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

2.1.1 β-葡聚糖结合蛋白(β-glucan-binding proteins, βGBPs)

1992 年,Duvic B等从淡水螯虾(Pacifastacus leniusculus)血细胞中纯化到βGBP 结合蛋白,并对其部分特性进行研究。βGBP在肝胰腺转录,其编码的蛋白被释放到血淋巴中,并与β-1,3-葡聚糖结合,促进proPO系统的激活。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和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分离获得与淡水螯虾(P.leniusculus)βGBP相似的蛋白,其氨基酸序列与βGBP相似性约为70%,被命名为βGBP-HDL。βGBP/βGBP-HDL家族包含两个与微生物葡聚糖酶催化域序列相似性很高的基序,但是它们不具有葡聚糖酶活性,而具有整合蛋白基序作为假定的细胞粘附位点。已从加州对虾(Penaeus californiensis)、细角滨对虾(Litopenaeus stylirostris)、凡纳滨对虾(L.vannamei)和中国明对虾(F.chinensis)分离并克隆了βGBP/βGBP-HDL家族基因。

凡纳滨对虾(L.vannamei) βGBP-HDL在肝胰腺、肌肉、游泳足和鳃中表达,在血细胞中不表达;中国明对虾(F.chinensis) βGBP-HDL在肠、肝胰腺、肌肉和鳃和血细胞中均有表达,且在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后其表达情况发生改变。尽管对虾βGBP-HDL mRNA在多种组织中均有转录,但βGBP-HDL蛋白仅存在于血淋巴中。在β-1,3-葡聚糖存在的下,分离纯化的βGBP能够激活加州对虾(P.californiensis)酚氧化酶活性,因此βGBP-HDL可能是对虾proPO激活路径中识别β-1,3-葡聚糖的一种模式识别蛋白。

2.1.2 脂多糖和β-1,3-葡聚糖结合蛋白(LPS and β-1,3-glucan-binding proteins, LGBPs)

LGBPs最初从淡水螯虾(P.leniusculus)分离获得,与昆虫GNBPs具有较高的同源性,LGBPs与LPS或β-1,3-葡聚糖的结合能够激活proPO系统。目前已克隆获得淡水螯虾(P.leniusculus)、凡纳滨对虾(L.vannamei)、中国明对虾(F.chinensis)、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和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 LGBPs基因。

大多数LGBP成熟蛋白的平均分子量为39.8—40.2kDa,含有一个由多聚糖结合基序、葡聚糖酶基序、β-葡聚糖识别基序以及两个精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基序。LGBP mRNA主要在血细胞中表达,在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或革兰氏阴性菌及其脂多糖早期—中期,LGBP mRNA表达水平上调,表明LGBP是一种与免疫应答有关的基因。

2.1.3 C型凝集素(C-type lectins)

C型凝集素是糖类结合蛋白,在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生物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Changlin Chen首次在蟑螂报道了凝集素与proPO系统的联系,分离纯化的血清凝集素能够激活蟑螂血淋巴的proPO系统,并能增强海带多糖对proPO 系统的激活。在烟草天蛾发现了两种C型凝集素,分别命名为IML-1和IML-2,被认为是昆虫血淋巴proPO系统激活所需要的模式识别蛋白。

近期,在淡水螯虾(P.leniusculus)证明了C型凝集素与proPO系统激活之间的联系。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C型凝集素PcLec2是参与proPO系统激活的一种模式识别蛋白,同时,淡水螯虾(P.leniusculus)C型凝集素——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annose-binding lectin,Pl- MBL)在颗粒细胞中合成,在受到感染后通过胞吐作用排出,具有调节proPO系统的作用。已从对虾中鉴定了一些C型凝集素并对其生化特征予以描述,但有关其在对虾proPO系统激活中的潜在作用却知之甚少。近期有研究表明,凡纳滨对虾(L.vannamei)C型凝集素能增强血淋巴中酚氧化酶的活性。然而,对虾proPO系统激活的分子机制还有待进一步阐明。

2.2丝氨酸蛋白酶(serine proteinases, SPs)

丝氨酸蛋白酶(serine proteinases, SPs)是一类以丝氨酸为活性中心的蛋白水解酶,不仅参与机体消化、胚胎发育、组织重建、细胞分化及血管形成等过程,而且在抵御病原体入侵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参与免疫反应的SPs 通常以酶原的形式合成,储存在膜泡内或颗粒中,然后被转运或释放到细胞外,通过与特异的蛋白酶结合,在其活性位点水解断裂,使之活化,形成级联反应,并快速启动相应的免疫防御系统,抵御病原体的感染。

丝氨酸蛋白酶的活性部位都含有组氨酸、天冬氨酸和丝氨酸,形成催化三联体。目前,已在昆虫和甲壳动物中发现了几种参与proPO系统激活的SPs,它们

都属于含有发夹结构域的丝氨酸蛋白酶(Clip-domain serine proteinase , Clip-SPs)。Clip-SPs通常以酶原的形式合成,其N端具有1—2个Clip结构域,C端起催化作用的SP结构域。Clip结构域通常由37—5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并通过3 个严格保守的二硫键相互连接,形成紧凑结构,进而通过23~92 个氨基酸残基与SP 结构域连接。

Clip-SPs分为具催化活性的SPs和无催化活性的SPs——丝氨酸蛋白酶同源物(Clip-SP homologs, Clip-SPHs),二者的氨基酸序列相似,但Clip-SPHs由于一个或多个催化残基的缺失或突变导致其明显缺乏酰胺酶活力(如:Clip-SPHs催化三联体中的丝氨酸被甘氨酸取代),目前已有文献证实,SPHs在节肢动物中参与酚氧化酶原系统的激活和抗微生物应答。Rattanachai 等(2005)从日本囊对虾中克隆到了一个SPHs 基因, 发现基因的表达量在投喂含有肽聚糖的饵料后有显著增加;Jitvaropas等(2009)从斑节对虾的血淋巴细胞中克隆得到了一个SPHs 基因, 经过分子克隆和体外表达获得的蛋白具有细胞粘附、抑菌等生物学活性;杨燚等(2012)从中国明对虾血细胞中克隆获得了一个SPHs基因, 细菌和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刺激后该基因在血细胞中的表达会显著上调。已证明,当没有SPHs时,proPO能够被PAP在正确的位置裂解,但是却不能显现PO的活性。因此有人推断,SPs和SPHs的发夹结构域似乎对proPO的活化作用很关键,SPHs 很可能改变了PO的构象而导致其活化,但目前SPHs与PO之间的直接反应关系还没有被确认。

2.3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 PO)和酚氧化酶原(Prophenoloxidase, proPO)

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 PO)又称为酪氨酸酶(tyrosinase),在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中都有发现,其活性部位是由2个铜原子(CuA和CuB),能够催化酚类物质形成最终的反应产物黑色素。无脊椎动物PO 一般以无活性状态的proPO存在,ProPO产生于血淋巴中成熟的血细胞,如颗粒细胞和半颗粒细胞,经丝氨酸蛋白酶裂解变成有活性的PO。1996 年,Sugumaran建议:酪氨酸酶这个名字应专门用于哺乳类,而PO 专门用于无脊椎动物。FujimotoK对它们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它们来源于两个相对独立的分支,从序列相似性考虑,酪氨酸酶可能起源于软体动物的血蓝蛋白,PO 可能起源于节肢动物的血蓝蛋白。

PO能够催化单酚羟化成二酚,并把二酚氧化成醌,醌在非酶促条件下形成

最终的反应产物黑色素。这些黑色素协同具有细胞毒性的醌类中间产物沉积到入侵的病原体周围,起到隔离杀死病原体的作用,即所谓的黑化包被反应。在较高等的无脊椎动物如节肢动物中,PO 具有多种功能,它不仅参与黑色素形成、角质的硬化和伤口愈合,而且在宿主的防御反应中还作为非自身识别系统发挥功能,在识别异物、释放调理素(opsonin)、促进血细胞的吞噬和包囊反应以及促进颗粒细胞和半颗粒细胞释放颗粒、产生多种介导凝集因子及抗菌肽等免疫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PO活力的强弱与机体的免疫力直接相关,可作为衡量甲壳动物免疫功能大小的指标之一。

目前,许多甲壳类proPO 的cDNA 序列已被克隆并测序,如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短沟对虾(Penaeus semisulcatus)、斑节对虾(P.monodon)、凡纳滨对虾(L.vannamei)、日本囊对虾(M.japonicus)及中国明对虾(F.chinensis)等。甲壳动物proPO 的cDNA序列长约2500bp,如锯缘青蟹(S.serrata)proPO 的cDNA 序列为2663 bp,南美白对虾的为2471 bp,序列中含有高度保守的两个铜结合位点,即5 个糖基化位点和6 个组氨酸残基,整个序列没有信号肽。ProPO 经丝氨酸蛋白酶裂解转变为具活性的PO,一般会有一段约50 个氨基酸的肽链从proPO 上切除。而这个酶切位点及其周围的氨基酸序列在同一物种中也是非常保守的,如淡水螯虾(P. Leniusculus)的酶切位点在Arg176-Thr177,斑节对虾(P.monodon)的酶切位点在Arg44- Val45。

2.4血蓝蛋白(hemocyanin)

甲壳动物血蓝蛋白是一类含有铜离子的寡聚蛋白,起着运送氧的重要功能。但是,最近的研究发现,在一定条件下血蓝蛋白具有PO的活性。虽然体内血蓝蛋白是否具有PO活性尚无证据,但血蓝蛋白体在外添加SDS、胰蛋白酶、β-1,3-葡聚糖和血细胞粗提物的混合物时能显示PO活性。

血蓝蛋白和PO 虽然在结构上有相似点,如两者都是含双铜的蛋白,这两个铜位点就是它们的活性部位,且都分别与三个组氨酸残基连在一起。但是,两者却有着许多不同点,如它们的生成器官是不同的,血蓝蛋白在肝胰腺中生成,而proPO 在成熟血细胞中生成。另外,将螯虾的PO 与血蓝蛋白进行理化特性比较发现,血蓝蛋白的表面带有较多的负电并较PO 的疏水性弱,血蓝蛋白有信号肽,而PO 没有信号肽。

对血蓝蛋白结构的研究发现,当血蓝蛋白执行携氧功能时,由于一些重要的氨基酸残基的阻挡,其活性部位只允许氧分子进入,酚类底物不能进入。对螯虾、黄道蟹(Cancer magister)等的研究表明,在血蓝蛋白的N末端发生蛋白质水解或将氨基酸残基拉出活性部位使其结构改变或部分展开后,血蓝蛋白的铜位点能与更大的底物,如酚类物质结合,从而使之具有PO功能,完成黑化。

2.5 其他proPO系统相关因子

ProPO 通过粒细胞内小泡胞吐的形式排到血浆中,同时被胞吐外排的还有过氧素(peroxinectin),Masquerade-like 蛋白,抗菌肽,转谷氨酰胺酶(transglutaminase, TGase)等,因而ProPO 系统的激活也影响了其它的免疫反应,而且这些免疫反应之间又是彼此协调作用的。

2.51 过氧素

研究发现,过氧素是一分子量为76KDa 的蛋白,它以非活化状态存在于成熟颗粒细胞与半颗粒细胞中,伴随着酚氧化酶原激活系统的激活而活化。过氧素是甲壳动物中发现的第一个黏附分子,它调节细胞间的连接,通过将外源物连到粒细胞表面特殊接收器上,使外源物成为更大的异物,包囊由此产生并被黑化。过氧素还具有过氧化物酶的功能和调理素的功能,同时它也是脱颗粒因子,能引起细胞的胞吐,经过这样的循环,proPO 被越来越多地从血细胞中排出。

2.52 Masquerade-like 蛋白

Masquerade-like 蛋白是一种与丝氨酸蛋白酶相似的异二聚体蛋白,由分子量134KDa和129KDa两个单位组成,它不仅具有和酵母/细菌结合的结构域,还具有和血细胞结合的结构域,它随着proPO系统的激活自身发生水解。虽然尚不清楚其是否直接参与了proPO系统的激活,但它却具有调理素(opsonin)、细胞粘连蛋白(cell adhesion protein)和模式识别蛋白的作用。

2.5.3 抗菌肽

抗菌肽是一种具有抗菌活性的生物短肽,广泛存在于生物界中,在机体抵抗病原的入侵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缺乏特异性免疫功能生物的重要防御成分。抗菌肽经血细胞产生,并储存在血细胞中,在病原刺激下释放到血淋巴。酚氧化酶原激活系统中的SPs即能产生抗菌肽。在螯虾中,从SPs前体的发夹区提取的重组肽(recombinant peptide)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活性,它在SPs前体水解时被切下,

其抗菌活性可能是伴随proPO活化而产生的。血蓝蛋白也能产生抗菌肽。血蓝蛋白经限制性蛋白水解产生虾红素1(astacidin1),这个过程在proPO与β-1,3-葡聚糖、LPS等接触时被触发,并由一种目前尚不清楚的半胱氨酸蛋白酶完成此酶切过程。

3 酚氧化酶原激活系统的调节

因为proPO系统所产生的醌和黑色素本身具有毒性,如果不加以限制,对甲壳动物自身来说也是非常不利的,因而对酚氧化酶原激活系统的活性调节机制也是人们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中主要的调节方式为对proPO 激活过程的调节和SPs 活性的调节。proPO 激活过程的调节方式在于SPs 是以非活性酶原的形式存在,只有在出现引发物的情况下,它才会水解激活,再进一步水解proPO。同时,一些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也对调节这个级联反应起着重要作用,如在鳌虾中发现的一种名为Pacifastin 的蛋白,它是一个155KDa 的异二聚体蛋白,由一条具有转铁蛋白结构的重链和具有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结构的轻链组成。另外,在甲壳动物血淋巴液还发现一些其他的SPs抑制剂,如α-巨球蛋白在酚氧化酶原的激活中也起着对SPs 的抑制作用等。

将proPO活化部位进行限制也是某些节肢动物有效减少该系统对机体自身伤害的一种机制。免疫凝集素2(immulectin-2)是一种模式识别蛋白,它与病原表面的脂多糖结合在一起,在烟草天蛾(Manduca sexta)血淋巴中分离到一个蛋白质团,其中免疫凝集素2、proPO、SPs与SPHs的某个区域连在一起,这样的一个蛋白质团可使proPO的活化只局限在病原的表面,但在甲壳动物是否也存在这种限制作用尚不清楚。

4 proPO系统激活途径

病原微生物进入机体时,病原微生物表面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RAMPs),包括革兰氏阴性菌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革兰氏阳性菌的肽聚糖(peptidoglycan , PGN)及真菌的β-1,3-葡聚糖(β-1,3-glucans, βG)与宿主血细胞的模式识别蛋白(pattern recognition proteins,PRPs)识别并结合后,与血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引起血细胞的胞吐,释放proPO等免疫分子,引发丝氨酸蛋白酶原级联反应,之后丝氨酸蛋白酶前体被水解激活,最终丝氨酸蛋白酶引发限制性水解激活proPO。丝氨酸蛋白

酶引发限制性水解激活proPO还需要辅助因子的存在,如丝氨酸蛋白酶同系物(SPHs)。

胃蛋白酶原简介(精)

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 定量检测试剂盒(化学发光法) 项目推荐书 胃蛋白酶原简介 一、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是胃分泌的一种消化酶前体[1],是胃液中胃蛋白酶的无活性前体,为一个由375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多肽链,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42,000,人胃粘膜中有7组胃蛋白同工酶原。PG在核糖体上合成,由高尔基体分泌出细胞,被盐酸激活后变成胃蛋白酶。根据生化性质、免疫原性、细胞来源及组织内分布可分成PGⅠ、PGⅡ两个亚群,1~5组分免疫原性近似,称为PGⅠ(PGA),主要由胃腺的主细胞的粘液颈细胞分泌;6~7组分免疫原性近似,称为PGⅡ,除由胃体和胃底黏膜的泌酸腺的主细胞分泌外,泌酸腺的黏液颈细胞、贲门腺和胃窦的幽门腺的黏液细胞及十二指肠上段的Brunner腺也能产生PGⅡ。 PG含量与良、恶性胃溃疡的鉴别有关,血清PGⅠ水平与萎缩性胃炎、PGⅠ/PGⅡ水平与胃癌和胃癌前期病变呈负相关。血清PGⅠ与胃泌酸腺细胞功能相关,PGⅡ与胃底粘膜病变的相关性较大,血清PG 反映胃总体分泌PG水平。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胃分泌酸过多有密切关系。萎缩性胃炎、胃癌前期病变或胃癌发生时,尤其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所干扰,胃酸分泌过多的浅表性胃炎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

炎,PGⅠ和PGⅡ的分泌会增加;而在慢性严重萎缩性胃炎当主细胞减少时PGⅠ含量下降;当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胃窦宪假幽门腺化生,PGⅡ含量会随之增高。血清PG可作为检测胃癌的一个可靠标志物。 约有1%的PG透过胃黏膜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进入血液循环的PG在血液中非常稳定。血清PG I和PG II反映胃黏膜腺体和细胞的数量,也间接反映胃黏膜不同部位的分泌功能。当胃黏膜发生病理变化时,血清胃蛋白酶原含量也随之改变。因此,监测血清中胃蛋白酶原的浓度可以作为监测胃黏膜状态的手段。 二、专家共识 2010年2月25日,由中国医师协会主办“全民胃部重大疾病普查行动”中,将胃蛋白酶原检测作为重要普查方法:进一步以胃镜确诊。 已被卫生部疾控中心列为: 《中国癌症筛查及早诊早治技术方案》标准筛查手段。 胃癌预防亚太地区共识与指南,本次共识会议由亚太胃肠病学会发起。于2006年11月11~ 12日在泰国曼谷召开。共有38条公示条文被提出评估。 第15条:低血清PG I水平和低PG I/II比例反映了胃萎缩, 低血清PG可作为萎缩性胃炎的一个替代标志物。 第16条:低血清PG I水平和低PG I/II比例可作为鉴别胃癌高危人群的标志物。 上世纪90年代,日本在临床试验的基础上,血清PG作为慢性萎缩

使胃蛋白酶原转变成胃蛋白酶激活物是

使胃蛋白酶原转变成胃蛋白酶的激活物是 D HCl E 内因子 7 胃泌素的生理作用不包括 D 促进唾液分泌 8 刺激胃液分泌的重要物质是 C 组胺 9 用阿托品阻断M受体可导致 E 胃肠运动减弱 10 下列哪项不属于胃液的作用 D 对淀粉进行初步消化 1 抑制胃液分泌的重要因素是 B 脂肪 12 混合食物由胃完全排空通常需要 C 4~6小时 13 下列哪项不参与调控胃排空速度 A 水 14 消化液中最重要的是 D 胰液 15 激活糜蛋白酶原的物质是 C 胰蛋白酶 16 刺激促胰液素释放的最有效物质是 C HCl 17 激活胰液中胰蛋白酶原的是 D 肠致活酶 18 胰液中浓度最高的无机物是 E HCO3- 19 促使胰液中各种酶分泌的重要体液因素是 C 胆囊收缩素 20 促使胆囊收缩素释放作用最强的物质是 A 蛋白质分解产物 21 胆汁中与脂肪消化关系密切的成分是 D 胆盐 22 下列哪项因素不参与胆汁排出的调节 D 胆盐 23 下列哪项为不含有消化酶的消化液 C 胆汁 24 胆汁中有利胆作用的成分是 C 胆盐 25 营养物质吸收最主要的部位是 C 小肠 6 将离体小肠置于适宜的环境中,仍能进行良好的节律性收缩运动,表明小肠平滑肌 B 有自律性 2 7 胃大部分切除的患者出现严重贫血,表现为外周血巨幼红细胞增多,其主要原因是下列

哪项减少 B 内因子 28 在胆囊造影时为检查胆囊的收缩功能让受检者进食油煎荷包蛋是为了促进 D 胆囊收缩素分泌 29 在胃液中有可激活胃蛋白酶原、促进铁和钙吸收的成分是 B HCL 30 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主要与其结构的哪项特点有关 C 面积大 31 胃粘膜处于高酸和胃蛋白酶的环境中,却并不被消化,是由于存在着自我保护机制,称为 C 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1.B 2.B 3.E 4.C 5.D 6.D 7.D 8.C 9.E 10.D 11.B 12.C 13.A 14.D 15.C 16.C 17.D 18.E 19.C 20.A 21.D 22. D 23.C 24.C 25.C 26.B 27.B 28.D 29.B 30.C 31.C 4、细胞膜的脂质双分子层是( A ) A.细胞内容物和细胞环境间的屏障 5、葡萄糖进入红细胞膜是属于( C ) C.易化扩散 以下每一考题下面有A、B、C、D、E 5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一个最佳答案。 1.正常细胞膜外Na+浓度约为Na+浓度的 B.5倍 2.2.关于刺激强度与刺激时间的关系是 B.刺激强度等于基强度时,缩短刺激时间即可引起组织兴奋 3.组织兴奋后处于绝对不应期时,其兴奋性为 D.小于正常 4.4.静息电位的大小接近于 B.钾平衡电位 .用细胞内电极以阈强度刺激单根神经纤维使之兴奋,其电流方向应是 C.内、外向迅速交变 6.运动神经兴奋时,何种离子进人轴突末梢的量与囊泡释放量呈正交关系 A.Ca2+ B.Mg2+ C.Na+ D.K+ E.Cl- 7.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是 骨骼肌收缩时释放到肌浆中的Ca2+被何处的钙泵转运 B.肌膜 9.下述哪项不属于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D.肌浆网不如骨骼肌中的发达 0. 载体中介的易化扩散产生饱和现象的机理是 A跨膜梯度降低 B 载体数量减少 C 能量不够 D载体数量所致的转运极限 E 疲劳 1.钠泵活动最重要的意义是: A维持细胞内高钾B防止细胞肿胀C建立势能储备 D消耗多余的ATP E 维持细胞外高钙 12 单个细胞的动作电位波形不能完全融合的原因是 A 刺激强度不够 B 刺激频率不够 C 不应期

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由泌酸腺的主细胞合成,在胃腔内经盐酸(HCL)或已有活性的胃蛋白酶(pepsin)作用变成胃蛋白酶,将蛋白质分解成膘、胨及少量多肽。该酶作用的最适pH 为2,进入小肠后,酶活性丧失。 组成 胃蛋白酶原是胃蛋白酶的前体,根据其生化性质和免疫原性将其分成2个亚群,1-5组分的免疫原性相同,称为胃蛋白酶原I,主要由胃底腺的主细胞和黏液颈细胞分泌;组分6和7被称为胃蛋白酶原II,除由胃底腺的主细胞和黏液颈细胞分泌外,贲门腺和胃窦的幽门腺的黏液颈细胞以及十二指肠上段也能产生胃蛋白酶原II。 代谢 通常情况下,约有1%的PG透过胃黏膜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进入血液循环的PG在血液中非常稳定。血清PG I和PG II反映胃黏膜腺体和细胞的数量,也间接反映胃黏膜不同部位的分泌功能。当胃黏膜发生病理变化时,血清PG含量也随之改变。因此,监测血清中PG 的浓度可以作为监测胃黏膜状态的手段。 胃蛋白酶原是由主细胞合成的,并以不具有活性的酶原颗粒形式贮存在细胞内。当细胞内充满酶原颗粒时,它对新的酶原的产生有负反馈作用。分泌入胃腔内的胃蛋白酶原在胃酸的作用下,从分子中分离出一个小分子的多肽,转变为具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已激活的胃蛋白酶对胃蛋白酶原也有激活作用。 胃蛋白酶能水解食物中的蛋白质,它主要作用于蛋白质及多肽分子中含苯丙氨酸或酪氨酸的肽键上,其主要分解产物是胨,产生多肽或氨基酸较少。胃蛋白酶只有在酸性较强的环境中才能发挥作用,其最适pH为2。随着pH的升高,胃蛋白酶的活性即降低,当pH升至6以上时,此酶即发生不可逆的变性。 临床意义 血清活检 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反映了不同部位胃粘膜的形态和功能:PGI是检测胃泌酸腺细胞功能的指针,胃酸分泌增多PGI升高,分泌减少或胃粘膜腺体萎缩PGI降低;PGII与胃底粘膜病变的相关性较大(相对于胃窦粘膜),其升高与胃底腺管萎缩、胃上皮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生、异型增值有关;PGI/II比值进行性降低与胃粘膜萎缩进展相关。因此,联合测定PGI和PGII 比值可起到胃底腺粘膜“血清学活检”的作用。 通过其血清测量值的不同,在各胃部疾病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价值。 价差优势 胃蛋白酶原(PG)对胃部疾病的发展历程,一般可表述为:浅表性胃炎——胃粘膜糜烂溃疡——萎缩性胃炎——胃癌,及其它疾病具有良好的诊断和筛选作用。胃蛋白酶原Ⅰ/Ⅱ检

胃蛋白酶原1检测

胃蛋白酶原Ⅰ/Ⅱ(PGⅠ/PGⅡ)定量检测 试剂盒(化学发光法) 简介: 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是胃分泌的一种消化酶前体,是胃液中胃蛋白酶的无活性前体,为一由375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多肽链,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42,000,人胃粘膜中有7组胃蛋白同工酶原。PG 在核糖体上合成,由高尔基体分泌出细胞,被盐酸激活后变成胃蛋白酶。根据生化性质、免疫原性、细胞来源及组织内分布可分成PGⅠ、PGⅡ两个亚群,1~5组分免疫原性近似,称为PGⅠ(PGA),主要由胃腺的主细胞的粘液颈细胞分泌。利用化学发光分析法得出结果。【包装规格】 48人份/盒、96人份/盒 【预期用途】 用于血清中胃蛋白酶原Ⅰ的定量检测。 【样本要求】 1.采用正确医用技术收集血清样本。 2.样本中的沉淀物可能会影响试验结果,应离心除去,并确定样本未变质方可使用。 3.严重溶血或脂血的样本不能用于测定。 4.样本在24h内测定,则应存放于2℃~8℃冰箱中,如果长期使用,则应冻存于-20℃以下,避免反复冻融。使用前恢复到室温,轻轻摇动混匀。

【检测步骤】 1.取出一定量的包被孔,每孔分别加入20μl校准品或血清样品。 2.每孔分别加入酶结合物50μl。 3.在微型振荡器上振荡30秒使孔内液体混合均匀,置37℃温育60分钟。 4.洗板5次(推荐使用洗板机),最后在吸水纸上拍干。 5.每孔分别加入发光底物A和B各50μl,室温(18℃~25℃)避光反应5分钟。 6.化学发光检测仪检测发光强度。 【结果计算】 选择适当的曲线拟合方式,本试剂盒推荐使用线性回归拟和方程建立标准曲线,但也可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其他拟和方式。以系列校准品浓度的对数值为横坐标(X轴),以系列校准品发光强度值的对数值为纵坐标(Y轴)建立标准曲线(log-log),进行计算。 【胃蛋白酶原试剂盒检测优势】 优点:1.血清检测无创伤、更安全。 2.费用低廉,适用于普查体检。 3.操作简单,时间短,不会造成受检人员的长时间滞留。 4.胃癌检出率高,特异性强 5.操作简便 6.无创,病人耐受好 7.费用低

胃蛋白酶原和胃癌的关系

胃蛋白酶原Ⅰ/Ⅱ(PGⅠ/PGⅡ) ·检出率高 ·操作简便 ·无痛苦、易耐受 ·检测费用低 ·方便快捷 ·胃癌筛查判定 ·胃癌切除术后复发判断 ·消化性溃疡复发判定 ·幽门螺杆菌(HP)根除治疗效果评价 胃癌—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 ·胃癌是世界第二大癌症死因 ·中国是胃癌的高发区,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 ·中国每年新发胃癌患者约40万人,死亡人数近30万人 ·中国半数早期胃癌患者无任何症状,检出率低于5% ·中国年轻人胃癌的发病率已由上世纪70年代的1.7%上升至3.3% ·消化系统的肿瘤患者1/2死于胃癌 ·每年新发胃癌患者中,约1/5年龄不足40岁 ·早期胃癌手术后五年生存率可达90%-95% 胃癌的发生 胃癌的发生并非是由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骤然变为癌细胞,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胃癌的发生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发展为胃癌之前,常经历一个相当长的癌前变化过程。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恶性贫血及巨大胃粘膜肥厚症等,就属于胃癌的“癌前疾病”,他们将使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其中最常见的当数慢性萎缩性

胃炎。有资料显示,50岁以上人群慢性胃炎的发病率可达50% 胃炎、胃癌的早期症状 发现期早期信号主要有:上腹部疼痛占83.3%;食欲减退占39.5%;胃部闷涨占37.8%;呕酸占37.5%;上腹不适占36%;消瘦占35.8%。有一部分患者可能走上“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这条路。 胃癌高危人群 ·感染过幽门螺杆菌 ·男性,尤其是超过正常体重20-25公斤的男性 ·年龄在50岁-80岁之间 ·常吃加盐腌制蔬菜或烟熏肉和鱼等食物 ·吸烟 ·接受过胃部手术、胃息肉 ·家族肿瘤疾病、家族胃癌史 ·恶性贫血 ·A型血 ·长期工作在含有大量烟尘、石棉和镍的环境 检出可根治的早期胃癌 测定PG,特别是PGⅠ/PGⅡ比值和PGⅠ水平,对于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有很高的价值,血清PG的变化可被认为是胃癌高危的亚临床指标(Farinati 1991),一项回顾调查(Nomura 1980)确切地显示了胃癌与PGⅠ的联系,在被确诊的48例胃癌患者中,检测他们几年前为其他检查留下的血样品,发现有1/3,在当时还“健康”的情况下血清PGⅠ水平已经降低,对另一组胃癌患者检查发现有40%属于血清PGⅠ低水平。因此,PGⅠ/PGⅡ可用以诊断萎缩性胃炎并指示胃癌高危,从而检出可根治的早期胃癌。 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 目前,医院诊断胃癌最主要的手段是做纤维胃镜检查,筛查胃癌高危人群能使消化内镜真正在早期癌的诊断中发挥主导金标准的作用。虽然X光钡餐透视也很有诊断价值,但对早期胃癌的判定价值不高。 但是,在常规体检中每个人做胃镜更是不现实的,开展大范围的对人体无创伤、简便可靠和费用低廉的筛查,将正常人中的高危人群筛查出来,在进行胃镜检查,实施早珍、早治才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经过国内外多年的大量

胃蛋白酶原定量检测试剂盒

胃蛋白酶原Ⅰ/Ⅱ(PGⅠ/PGⅡ)定量检测试剂盒 化学发光法 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是胃分泌的一种消化酶前体,是胃液中胃蛋白酶的无活性前体,为一由375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多肽链,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42,000,人胃粘膜中有7组胃蛋白同工酶原。PG在核糖体上合成,由高尔基体分泌出细胞,被盐酸激活后变成胃蛋白酶。根据生化性质、免疫原性、细胞来源及组织内分布可分成PGⅠ、PGⅡ两个亚群,1~5组分免疫原性近似,称为PGⅠ(PGA),主要由胃腺的主细胞的粘液颈细胞分泌。利用化学发光分析法得出结果。 检测产品: 【产品名称】 胃蛋白酶原Ⅰ/Ⅱ(PGⅠ/PGⅡ)定量检测试剂盒(化学发光法) PepsinogenⅠ/Ⅱ(PGⅠ/PGⅡ)Chemiluminescent Quantitative Immunoassay Kit 【包装规格】 48人份/盒、96人份/盒 【临床意义】 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是胃分泌的一种消化酶前体,是胃液中胃蛋白酶的无活性前体,为一由375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多肽链,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42,000,人胃粘膜中有7组胃蛋白同工酶原。PG在核糖体上合成,由高尔基体分泌出细胞,被盐酸激活后变成胃蛋白酶。根据生化性质、免疫原性、细胞来源及组织内分布可分成PGⅠ、PGⅡ两个亚群,1~5组分免疫原性近似,称为PGⅠ(PGA),主要由胃腺的主细胞的粘液颈细胞分泌。 胃蛋白酶原Ⅰ是胃蛋白酶原的一种,主要由胃底主细胞所分泌。亦有研究认为PG可由胃粘膜颈部粘液细胞或幽门腺粘液细胞所分泌。被HCl激活后变成小分子的胃蛋白酶。胃蛋白酶只在酸性环境中发挥作用,pH>6即失去活性;在pH=2时优先作用于天然蛋白质;pH=4时能消化某些特异性的肽。在体外,胃蛋白酶的持续作用可使蛋白分子的肽键约有30%分裂。胃蛋白酶不作用于角蛋白和黏蛋白,亦不作用于低相对分子质量的蛋白衍生物。在复合维生素与蛋白质结合和释放上,胃蛋白酶亦起主要作用。 【预期用途】 用于血清中胃蛋白酶原Ⅰ的定量检测。 【贮存条件及有效期】 1.本试剂盒在2℃~8℃贮存,防止冷冻,避免强光照射,有效期12个月。 2.校准品启封后,2℃~8℃保存可使用21天,如果长期使用,应根据需要进行分装,于-20℃冻存。 3.包被条拆封使用后,应将剩余包被条装入密封袋中,可保存至成品有效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