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粤剧简介

粤剧简介

粤剧简介
粤剧简介

粤剧简介

【粤剧源流】

一、百川汇海

粤剧是由多种唱腔溶汇而成。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逐渐演进成南方一大戏曲剧种。

明清以来,弋阳腔、昆山腔由“外江班”传入广东,继而出现了广东“本地班”,所唱弋腔是一唱众和,称为“广腔”。

清嘉庆、道光年间,高腔、昆腔逐渐衰落,“本地班”遂以梆子为主要唱腔。后徽班影响日益扩大,又以“梆簧”(即西皮、二黄)作为基本唱腔,同时也保留了部分昆腔、弋腔,并吸收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逐渐形成粤剧。现在保

留的粤剧传统剧目大多数以唱梆子腔为主。

二、波汹浪涌

咸丰四年(1854),粤剧艺人李文茂响应太平天国起义,率领梨园弟子,编成文虎、猛虎、飞虎三军。清政府残杀艺人,并禁“本地班”演出,长达15年之久。在禁演期间,粤剧艺人为了生活,或“插掌子”(搭班)加入徽汉等剧的外江班,或“借衣乞食”,挂京、汉、徽、湘等皮黄戏班招牌演出,因而促成梆子与二黄的合流。随着徽汉各班的普遍流传,粤剧中二黄的比重超过了梆子。

三、掀起狂澜

辛亥革命前后,在民族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下,一些具有爱国思想的粤剧演员受“春柳社”新剧的影响,对粤剧进行改良革新运动,经金山炳、朱次伯等人的反复尝试和实践,在1920年前后完成了从“戏棚官话”到广州方言的重大

变革,改用平喉(本嗓)唱方言,完全脱离了梆子腔用假嗓的高亢唱法,梆子和二黄一律唱低八度,使梆子、皮黄在风格上和谐统一起来。

1920年前后,不少粤剧大班吸收了话剧、歌剧和电影的部分营养,使表演更富于生活气息,同时由于受资本主义商业化的影响,迎合资产阶级和小市民的荒诞剧也相应产生。

四、新潮逐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积极挖掘、继承优秀传统,艺术上也全面革新,演出了不少优秀剧目,而且培养了一批新人。1958年,广东粤剧院成立,1960年和1962年先后成立广东粤剧学校和广东粤剧学校湛江分校,粤剧历史上第一次有了培养接班人的综合性专业学校。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粤剧像

全国其他剧种一样备受摧残。粉碎“四人帮”后,粤剧重新焕发生机,粤剧伴奏在民乐基础上吸收了西洋乐器,尤其是爵士乐器,如电吉他、萨克斯等;剧目上也有创新,并将话剧、电影优秀作品改编成不少新戏,像《关汉卿》、《牡丹亭》等。

随着广东籍同胞在世界各地定居,粤剧也被传播到海外,并越来越受到香港、新加坡、东南亚等地粤剧爱好者的欢迎。

【粤剧的艺术特点】

粤剧的唱词通俗易懂,音乐上在“梆簧”唱腔中穿插民歌小调,唱法上改“假声”为“平喉”(真声),并经反复实践,全部改用广州方言演唱。

在农村活动的“过山班”保留着早期粗犷、质朴的特点,不少名演员都具有单脚、筋斗、甩发、髯口等方面的绝招。

武打以“南派武功”为基础,包括刚颈有力的靶子、手挢、少林拳以及高难度的椅子功和高台功。角色登场后,男常“小跳”女多“拗腰”的表演,亦颇罕见。

舞台美术风格近乎写意。布景简单,剧中规定情境,主要靠虚拟的表演程式来显示,程式不能表明时,就用牌子写上“河边”、“高山”等文字说明。

在城市演出的“省港大班”吸收了话剧、歌剧和电影的部分艺术营养,在反映当代生活,使表演更富于生活气息等方面都颇有改进。剧目以生旦戏为多,重唱轻做,文戏多于武戏,但也从生活中提炼、创造了一些新的表演程式,并从电影、话剧中借鉴和吸收表演技巧,形成自由灵活、通俗而细腻、偏重写实的表演风格。

舞台美术偏重写实,布景运用画幅为主的软景,又采用灯光和硬片真景,服装、化妆华美奇巧。后来发展到用机关布景、胶片服装、头盔和道具安装电灯等。

【粤剧著名演员】

〖粤剧“五大流派”〗

马师曾(1900年~1964年),青年演小生、小武,在《苦凤莺怜》一剧中饰义丐,创造一种沙哑凄厉,表达在饥寒线上挣扎情境的“乞儿喉”。中年以丑角享盛誉。他的表演既师承了靓元亨手、眼、身、步分寸准确、节奏鲜明的特点,又善于把传统程式加以改造运用;并能够把各阶层人物带有特征性的手势、动作加以提炼、夸张,成为他自己的舞台动作,使他塑造的舞台形像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根据自己洪亮而稍欠圆润的嗓音,扬长避短,对其青年时创造的“乞儿喉”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一种旋律跳跃顿挫分明吐字短促而有力行腔活泼而滑稽的唱腔,被称为“马腔”。马师曾除在音乐、服装、布景等多作改良外,还吸收话剧、电影的长处,对于运用戏曲程式,使用夸张手法表演“时装戏”尤多创造。

薛觉先(1904年~1956年),十九岁即在《三伯爵》一剧中担任主角而一举成名。薛觉先技艺全面,戏路宽广。早年学丑,后以文武生成名,又能反串旦角,兼演红生,但以扮演风流儒雅、潇洒俊逸的小生最享盛誉。薛觉先主张“合南北剧为一家,综中西剧为全体”。在艺术实践中,他善于吸收京剧、电影等艺术的长处,借鉴其他艺术品种的服装、化妆、布景和音乐伴奏,对于丰富粤剧表演艺术,提高唱、念、做、打水平以及净化舞台、改革剧场陋习都作出贡献。他做功干净洒脱,唱腔精练优美,善于运用旋律和节奏的变化表达人物感情,善于突破曲调原来的板眼、句格而创作新腔,艺术自成一家,人称“薛派”。

白驹荣(1892年~1974年),工小生。粤剧小生从假嗓改为真嗓,是经历了从金炳山、朱次伯到白驹荣才最后完成的。他嗓音清越明亮,行腔婉转圆润,吞吐跌宕,自然流畅,尾音拖腔,一气呵成,回荡悦耳。他吸收民间音乐、宗教音乐融入“二簧”声腔中,使唱腔更富有特色,自成流派,被称为“白腔”代表剧目有《金生挑盒》、《泣荆花》、《风流天子》等。

廖侠怀(1903年~1952年)工丑生,在《毒玫瑰》中扮演病院院长而声名大噪。廖扮演各种人物均能刻画入微,形像传神,善于即兴发挥,针砭时弊。用鼻音行腔使调,别具一格,尤以唱“中板”、“木鱼”等曲调最为出色,人称“廖腔”。代表剧目有《花王之花》、《火烧阿房宫》等。

桂名扬(1909年~1958年)擅演小武戏,对马师曾、薛觉先的表演艺术均有所取法而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人称“马形薛腔”。他的表演顿挫鲜明,气势威猛,节奏紧醒,创造了一种名为“锣边滚花”,用高亢急骤的锣鼓音乐配合上场身段的程式,使人耳目一新,现已成为粤剧常用的出场程式。演出《火烧阿房宫》等剧,曾获得很高的声誉。

〖粤剧女伶〗

红线女(1927年),著名粤剧演员,工旦角。1942年参加马师曾剧团在两广内地演出,逐渐成名。红线女艺术上勇于革新,结合本人音域宽广、清脆中见圆润、明亮

中带醇厚的嗓音特点,在继承粤剧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又吸收其他剧种乃至曲艺、西洋声乐的演唱技巧,形成独树一帜的“女腔”。粤剧唱腔多变,她能不用过门,而以装饰滑音过渡,不着痕迹,令人耳目一新。代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上海妹(?~1954年),著名粤剧演员,工旦角。开始,叁加马师曾组织的太平剧团,后转入觉先声剧团与薛觉先长期合作,演出《前程万里》、《胡不归》、《西施》等剧,艺术上受薛觉先的影响很大。男女合班后,成为第一批成名的女旦。上海妹擅演温柔贤淑的悲剧人物,表现人物内心感情,刻画人物思想性格均细致入微,台风典雅、大方。她的嗓音稍嫌柔弱,但善于扬长避短,悦耳动听,尤擅唱[反线梆子中板],露字咬线,行腔迂回委婉,人称“妹腔”。

谭兰卿(1910年~1981年),粤剧女演员,工花旦。1933年在香港与上海妹同时加入马师曾组织的太平剧团,成为男女合班后的第一批女旦。谭兰卿与马师曾长期合作,艺术受马的熏陶,舞台作风豪放泼辣,机巧中兼有谐趣,被称为“花旦杂”(花旦兼丑)。她的歌喉甜润清脆,念

白清晰,尤擅唱小曲,与马的配合极为默契。

【粤剧著名剧目】

一、《关汉卿》

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风流蕴藉,此关汉卿也.

元代大戏剧家关汉卿同情一个含冤被斩的弱女子,挺身仗义执言,写下《窦娥冤》一剧,控诉黑暗残暴的反动统治,触怒了权臣阿合马。阿合马命令关汉卿按照他的要求修改词曲,被关汉卿坚决拒绝,因而被下大狱。演窦娥的歌妓朱帘秀也一同被押,演蔡婆婆的赛帘秀还被残忍地挖去眼睛。此事使得群情激奋。

义士王着刺死恶贼阿合马,但关汉卿仍被统治者驱逐南

下,朱帘秀在狱中许下与关汉卿双飞之愿,但为当时残酷的律法所不容,二人只得在卢沟挢畔悲歌话别。

著名演员马师曾饰关汉卿,红线女饰朱帘秀。马师曾在剧中塑造了关汉卿风流潇洒、热情奔放、愤世嫉俗的光辉形像,并成为他一生最后的佳作。红线女所扮朱帘秀在狱中高歌的《蝶双飞》,被称为“田词红腔,一曲难忘”。

二、《帝女花》

天上人间如梦如烟,好一幅今生前世图。

岚烟渺渺,仙乐筝筝,一对金童玉女来到凡间,欲结人间连理。玉女化身为明末帝王崇祯之女长平公主,金童投生为状元郎周世显。

明末大厦摇摇将倾,清兵包围皇门,前朝后廷乱作一团。

眼看大势已去,崇祯赐黄绫与老妻,又挥剑刃帝女。

长平公主未死,在老臣家疗养,后又转至庵堂避难,恰遇郎君世显,世显上前相认,长平有意躲避。后在世显的真情诚意下,二人重续前缘。

在月明之夜,临风玉树之下,二人含情默默,对月相拜,谛结美好姻缘。然后双双殉爱而去,在飘渺云烟中飞往天界。

此剧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虽属悲剧,但死后双双飞升仙界,淡化了它的悲剧色彩。这与《天仙配》、《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剧程度有了一定的差别。

著名女演员任剑辉串演男主角周世显,白雪仙饰演长平公主。

浅析广东粤剧院演艺大楼剧场设计

浅析广东粤剧院演艺大楼剧场设计 赵启尚广东省轻纺建筑设计院510080 摘要:本文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结合作者在广东粤剧院演艺大楼项目中的建筑设计实践经验,以综合性粤剧剧场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并对设计过程中的得失进行总结。 关键词:粤剧;剧场;建筑设计 1.项目背景及概况 广东是戏剧文化大省,除了粤、潮、汉三大剧种外,还有正音戏、白字戏、西秦戏、采茶戏、花鼓戏、山歌剧、花朝戏、白戏、雷剧、琼剧等剧种。而其中,以粤剧作为广东众多戏曲剧种之首。近年来,为达成建设广东“文化大省”这一目标,有关政府部门对粤剧及粤剧文化的扶持可谓不遗余力。广东粤剧院演艺大楼正是这一系列建设项目中的一项重点工程。 广东粤剧院所处城市位置为广州老城区之一――东山区的区庄,此处交通便利,居民区密集,且人文环境气氛浓厚、粤剧爱好者众多。广东粤剧院演艺大楼总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而一个约800座的综合性甲级剧场则是大楼设计的核心内容 2.设计原则 2.1具有良好的视听条件 看得满意、听得清楚,是观众、听众对剧场建筑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剧场建筑设计成败的关键。室内设计必须根据人的视觉规律和室内声学特点,解决视听的科技问题,因此剧场建筑室内设计具有高度的科学性。根据粤剧的戏剧特点,剧场内声响以直达声为主,电声为辅,设计过程中应充分地考虑这一特点。另外,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剧场,还应考虑其它剧种演出时的视觉及声响效果要求。 2.2满足综合性剧场的设计要求 由于各种流行音乐的冲击,80年代以来粤剧观众的不断流失,造成现在粤剧演出的上座率并不高。为提高演艺大楼剧场的使用效率,减低剧团的负担,增加剧团的经济效益,必须提高剧场的兼容性,使其具有适应多种剧种演出的能力。

粤剧简介

粤剧简介 【粤剧源流】 一、百川汇海 粤剧是由多种唱腔溶汇而成。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逐渐演进成南方一大戏曲剧种。 明清以来,弋阳腔、昆山腔由“外江班”传入广东,继而出现了广东“本地班”,所唱弋腔是一唱众和,称为“广腔”。 清嘉庆、道光年间,高腔、昆腔逐渐衰落,“本地班”遂以梆子为主要唱腔。后徽班影响日益扩大,又以“梆簧”(即西皮、二黄)作为基本唱腔,同时也保留了部分昆腔、弋腔,并吸收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逐渐形成粤剧。现在保

留的粤剧传统剧目大多数以唱梆子腔为主。 二、波汹浪涌 咸丰四年(1854),粤剧艺人李文茂响应太平天国起义,率领梨园弟子,编成文虎、猛虎、飞虎三军。清政府残杀艺人,并禁“本地班”演出,长达15年之久。在禁演期间,粤剧艺人为了生活,或“插掌子”(搭班)加入徽汉等剧的外江班,或“借衣乞食”,挂京、汉、徽、湘等皮黄戏班招牌演出,因而促成梆子与二黄的合流。随着徽汉各班的普遍流传,粤剧中二黄的比重超过了梆子。 三、掀起狂澜 辛亥革命前后,在民族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下,一些具有爱国思想的粤剧演员受“春柳社”新剧的影响,对粤剧进行改良革新运动,经金山炳、朱次伯等人的反复尝试和实践,在1920年前后完成了从“戏棚官话”到广州方言的重大

变革,改用平喉(本嗓)唱方言,完全脱离了梆子腔用假嗓的高亢唱法,梆子和二黄一律唱低八度,使梆子、皮黄在风格上和谐统一起来。 1920年前后,不少粤剧大班吸收了话剧、歌剧和电影的部分营养,使表演更富于生活气息,同时由于受资本主义商业化的影响,迎合资产阶级和小市民的荒诞剧也相应产生。 四、新潮逐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积极挖掘、继承优秀传统,艺术上也全面革新,演出了不少优秀剧目,而且培养了一批新人。1958年,广东粤剧院成立,1960年和1962年先后成立广东粤剧学校和广东粤剧学校湛江分校,粤剧历史上第一次有了培养接班人的综合性专业学校。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粤剧像

乐理与歌曲

听这里,广府悦耳的粤曲小调,客家甜美的山歌,潮汕热闹的锣鼓大戏……那里响起的是陈百强感人肺腑的念亲恩,雷安娜真情演绎的旧梦不须记,林子祥甜蜜欢快的分分钟需要你……这些歌曲可以说广东文化的精髓,他们陪伴着广东人走过了年年岁岁…… 一、对广东歌曲的了解 广东的民歌千姿百态,是远古文明发展在百越先民生活中结合的传承,随着语言方音的发展,衍生成音调和结构形态相异的百十个不同的歌种遍布南粤大地。它具有岭南文化“折中中西,融会古今”的特点,以及较强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广东音乐这一乐种一开始形成,立即便以其清新明快、优美动听的旋律以及其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发展起来。下面我将广东歌曲分为民族歌曲和通俗歌曲。 1、民族歌曲 首先是民族歌曲。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方民歌的语言自然不同。粤剧名曲、朴实山歌、潮汕渔歌即为广东民歌三大类别。 ●粤剧名曲 粤剧粤曲是广东的重要文化标志和文化品牌,不仅在我省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在全国、在世界华人地区,都有广泛影响。敬爱的周恩来同志生前十分喜爱粤剧,把它誉为“南国红豆”。在300多年的发展流变中,粤剧艺术涌现了无数优秀曲目,产生了无数名家大师,成为岭南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粤剧名曲几乎人人都可以说出一两首,以下的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曲:《帝女花》、《西楼错梦》、《昭君出塞》、《醉打金枝》。而名伶则更是数不胜数:马司曾、红线女、罗家宝、白雪仙、白玉堂等。 ●客家山歌 千腔百调的客家山歌是广东省民歌中传唱地域最广的歌种。主要流传于梅县、兴宁、五华、大埔、蕉岭、平远等所有客家方言地区,远至粤北、粤中、粤西、海南。其中以兴梅山歌具代表性,如梅县的松口山歌、兴宁的水口山歌、石马山歌、罗岗山歌等。此外,还有粤语方言山歌,流传于高州、茂名等粤中、粤西一带,雷州半岛的山歌则称雷歌或雷州讴歌;海南儋县以儋州方言演唱的,称为儋州山歌等。 山歌内容广泛,语言朴素生动。歌词善用比兴,韵脚齐整,句式为7字4句,每句为“2、2、3”的组合词曲一般都是即兴编唱,这里我不得不想起广西的《刘三姐》。比较出名的客家山歌有:《橄榄》和《回心转意》。 ●粤东渔歌 潮汕方言的渔歌,当地称之为“鲘船歌”,千百年来流传于粤东沿海闽南语系的众多渔港。数以百计的不同旋律的曲目,展示其音乐性蕴含之丰富多采。 从音乐结构看,其与潮汕古戏曲唱腔存在着可寻的血缘关系。除上述潮语渔歌外,省内还有阳江用粤语演唱的闸渡渔歌。更有海南岛独特的临高方言演唱的临高渔歌,当地称为“哩哩美”调。由其衬词衬腔而得名,音乐结构形态上自成一格。最著名的就有:《斗歌》、《渔家四季尽春光》。 2、通俗歌曲 通俗歌曲中的语言,以质朴为本。它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许多歌曲直接反映社会生活中不同层面人物的生活、思想和感情,多以平白如话、直抒情怀的方式出现,一般不过多地修饰雕琢。

【51Talk-英文介绍中国非遗文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 Cantonese opera is one of the major Chinese opera categories. It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art form that originated in southern China’s Cantonese culture, and involves music, singing, martial arts, acrobatics and acting. T oday it is not only very popular in Guangdong, Guangxi, Hong Kong and Macao, but also performed in Southeast Asia, Oceania and American countries where Cantonese people live. Cantonese opera was included in the first list of 518 state-leve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lements, which was announced on May 20th, 2006. 粤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种类之一。它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起源于中国南方的广东文化,涉及音乐、歌唱、武术、杂技和表演。今天,它不仅在广东、广西、香港和澳门很受欢迎,而且在东南亚、大洋洲和广东人居住的美国国家也很受欢迎。2006年5月20日公布粤剧被列入首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粤曲和广东民歌

粤曲和广东民歌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粤曲《荔枝颂》,让学生初步感知广东粤曲的特点,萌发对粤曲的兴趣和对粤曲艺术家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地方文化的情感。 (二)引导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广东民歌的风格,激发学生尝试用客家方言演唱客家山歌。 二、教学内容 1、欣赏粤曲《荔枝颂》 2、欣赏学唱客家山歌、渔歌、咸水歌、小调、舞歌、牧歌、儿歌。 3、欣赏交响诗篇《土楼回响》第五乐章《客家之歌》 三、教学安排 1、重点:引导学生在欣赏、学唱的过程中,通过感受、议论、,理解“真正创作音乐的是人民”的内涵,体会作曲家是如何从民间音乐中吸取素养进行创作的,从而达到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2、难点:激发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鼓励学生用方言演唱民歌。 3、课时安排:3课时 四、教材分析 1、《荔枝颂》:粤曲是广东、港澳、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西江流域一带人民群众爱好的艺术品种。广义上粤曲是指广东省内的各个曲艺品种,如粤曲演唱、木鱼、龙舟、南音、粤讴等以及潮州歌册、客家板歌、惠东渔歌等等。但通常所说的粤曲是指粤曲演唱,或称广东曲艺。粤曲是广州方言区流行最广的一大曲种,已有150多年历史。它以广东、港、澳为主要活动基地,流行地区扩及两广。可以说凡有粤籍华人聚居的世界各地,均有粤曲的演唱。粤曲原为粤剧的曲调,后来逐渐形成独立的曲种。粤曲的特点是音乐性极强,注重听觉艺术,讲究唱工;唱腔属于皮黄系统的板腔体,梆子、二黄、牌子曲、小曲、歌谣构成整体;分平喉、子喉、大喉三种喉腔。 红线女,粤剧表演艺术家。原名邝健廉,广东开平人。 红线女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在继承粤剧名旦董华唱腔的基础上,又吸收京剧、昆曲、歌剧和西洋歌唱技巧,形成独树一帜的“女腔”,是当代粤剧舞台上流传最广的唱腔流派。 代表剧目有《关汉卿》、《昭君出塞》、《李香君》、《搜书院》、《山乡风云》等。她于1947年涉足影坛,所主演影片除粤剧《关汉卿》、《搜书院》、《沙家浜》、《李香君》外,还有故事片《慈母泪》、《胭脂虎》、《秋》、《我是一个女人》等。 2、“客家山歌”包括客家山歌文学(即歌词)与客家山歌音乐(即腔调)两个部分,它们互相联系,又彼此独立。客家山歌,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诞生,伴随着客家民系的迁徙而远播。 客家山歌与其它民歌一样,是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如种田、牧牛、捕鱼、采茶、伐木、挑担、驶船、抬轿等),这从一些客家山歌的歌词中可以看出。人们在生产劳动中,为了协同劳动动作,或者为了减轻疲劳、排解寂寞与忧愁,便会哼出(或喊出)有旋律的声音,这些原始形态的“歌”,延至现代仍不难发现,例如:蕉岭县的《林工号子》全曲只有反反复复的“嘿呀”、“嘿嘟”、“嘿哟”几个虚词。另外客家山歌与客家人日常生活、民俗歌舞、宗教活动等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客家人音乐的歌词文学性很强,曲调质朴含蓄、抒情奔放、细腻缠绵、风格独特。 客家山歌较集中的传播区主要有粤东北的梅州、兴宁、蕉岭、五华、大埔;赣南的万安、遂川、兴国、瑞金;闽西的宁化、长汀、龙岩、上杭等。代表曲目有《新绣荷包两面红》、《送人离别水东西》、《八月十五月团圆》(粤)、《打只山歌过横排》(赣)、《八月十五看月光》《大

弘扬粤剧文化

继承和弘扬粤剧文化开拓岭南文化新未来 黎淑贤高二1班 18 粤剧,汉族地方戏曲,原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公元1522年~1566年(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的表演艺术。粤剧,由原来的一种戏剧,一种富贵人家的娱乐消遣,通过岁月的洗礼和沉淀,渐渐地,它上升为一种文化,甚至是一种潜藏的精神力量,一直在广东人和粤语存在的地方生根发芽。 对广东来说,粤剧极具地方特色,是岭南文化的一种艺术传达方式。对中国来说,粤剧历史悠久,是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粤剧是粤族同人乡音互通、情性互达的一条纽带,在异国他乡,喜欢粤剧的人们也习惯用这种吹拉弹唱的艺术方式来宣泄自己的乡音乡情,寄寓自己对本土文化的依恋。随着广东华侨的增多,粤剧文化已广传海外,具强大影响力和生命力,不少著名的剧团演员远赴海外演出,深得民心。 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乐韵悠扬的粤剧似乎与时代的步伐错位,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休闲娱乐的方式也逐渐多元化,纵使粤剧本身的内涵能反映时代精神,人们都已经不能停下急促的脚步去欣赏,更莫说是研究了。两者渐行渐远,不得不令老一辈担心粤剧的未来,将要何去何从,毕竟挑起这文化担子不能仅靠个体……当今时代,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的低位越来越重要,而国家政策也支持每个地方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产业。面对时代发展得大潮流,要做到继承和弘扬粤剧文化开拓岭南文化新未来,粤剧的发展与衰落这对矛盾得靠我们自己去解决。 对80后、90后而言,他们不喜欢粤剧,或许并不讨厌,只是对传统粤剧“冗长又程式化”的表演麻木,让喜欢新鲜、喜欢刺激的青少年对粤剧望而却步。甚至,粤剧被标签化,因为粤剧是许多老人的精神寄托,只有老人才喜欢。粤剧相比其他的时代文化,粤剧需要一定得创新,一招一式都是老前辈所定下来的板式,也未必为现代人所认同的;但对于资深的爱好者而言,篡改未必能接受。因此,粤剧大可以分为两派——其一为创新派,要取其精华,批判继承,保留必须的唱功和表演技巧,但要再其中渗透现代气息,如表演形式的创新,与杂耍想结合;表演道具的创新等等。另一派就是传统派,老一辈的板式弥足珍贵,我们便提倡学习。但是戏行当中有这么一句话:学其者生,似其者死。曾经以为前辈指点,挑一位功底深厚的前辈进行模仿,忌翻唱,而钻研的是方法。言则要求我们在前辈的基础上进行艺术表演的创新。走两个不同的风格,满足更大的需要。 对于粤剧文化,要把粤剧商品化经营,把一部分的剧团独立,改由原来的政府支持为民营,自负盈亏,一改坐等收成的作风,经过“鲶鱼效应”磨练,剧团会更加努力地自寻出路,也有利于推动“送戏下乡”活动。另一方面,粤剧的改良,其市场价值越来越大,可成为促进经济的文化商业路线。在时代文化的激流当中,要在社会有一席之地,首要之事是要有独立的品牌,打响头炮,就像现在的喜羊羊系列,由动画到玩偶,市场率商品率越高,所占的市场份额越高,地位也就举足轻重。剧团大可以通过泥塑、玩偶、抱枕等实物在市场上伴随相对应的专业性营销,出品DVD等视像产品,价廉而物美,何愁无客? 保障粤剧文化不没落便离不开政府的领导与支持。据了解,各地方政府十分重视粤剧的发展,像是香港便有年度的“粤剧文化节”,又因为名家老倌云集,

古代四大戏剧简介

牡丹亭 (明朝剧作家汤显祖代表作) 《牡丹亭》[1],全名《牡丹亭还魂记》,改编于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最得意之作,他曾言“吾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2] 《牡丹亭》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也叫“临川四梦”。受到了儒、释、道三家学说的不同影响,其故事背景就描写的是腐朽的儒家封建体系,故事中出现的花神却是道家的产物,而女主角杜丽娘身死又还魂乃是佛家的三生说。总之,汤显祖在这部《牡丹亭》中倾注了自己毕生的思想感情,完美的诠释了他的“至情说”。 作品把传说故事以及明代社会相结合,使之成为一部具有浪漫主义的精神杰作。全剧共计五十五出,每一出都为后面的剧情提供了暗示。下场诗全部采用了唐诗而无不如意。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汤显祖对于他的《牡丹亭》的重视超出了他的其他作品。《牡丹亭》不仅讴歌了人性,同时也用另一种独特的方式抨击了当时大行其道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 《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598年。全名《牡丹亭还魂记》[4],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传奇剧本,二卷,五十五出,据明人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而成,明代南曲代表作。共55出,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它与汤显祖的另外三部作品并称为“临川四梦”。 舞台上常演的有《闹学》、《游园》、《惊梦》、《寻梦》、《写真》、《离魂》、《拾画叫画》、《冥判》、《幽媾》、《冥誓》、《还魂》等几折。 汤显祖万历二十六年被罢免还家,绝意仕途,笔耕以终老。其一生四部传奇杂剧比较著名,《牡丹亭》、《南柯记》、《紫钗记》、《邯郸记》(又称“临川四梦”),其中,以《牡丹亭》最为著名,他本人也十分得意,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明朝人沈德符称“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杜丽娘是中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婚姻,喊出了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牡丹亭》以文词典丽著称,宾白饶有机趣,曲词兼用北曲泼辣动荡及南词宛转精丽的长处。明吕天成称之为“惊心动魄,且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 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有言:“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亦可生[5]。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阅读

浅谈“广东音乐”

浅谈“广东音乐” 广东音乐是流行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及广府方言区的传统丝竹乐种,与粤剧、岭南画派并列为“岭南三大艺术瑰宝”。它以轻、柔、华、细、浓的特点和清新流畅、悠扬动听的岭南风格备受民众的喜爱,影响遍及大江南北,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2006年,广东省广州市、台山市联合申报的“广东音乐”项目进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广东音乐最初因其多演奏戏曲过场音乐和民间器乐小曲而被当地人称呼为“过场”、“谱子”和“小曲”。后来在演奏上逐渐地形成了其独特的旋法、调式和演奏风格特点,作为一个有特色的独立地方乐种而被外省人称呼为“广东音乐”。它的流行地区以广州市以及珠江三角洲一带为中心,湛江地区也很盛行,以后又逐渐流传到上海及北方的天津、北京等大城市,在香港和东南亚的华侨聚居地,亦常演奏。【2】 其实,对于“广东音乐”这一称谓尚存争议。依照现在的行政地域划分,广东音乐给人的概念,应该是包括客家音乐、潮州音乐,以及在广东省内的瑶族、畲族音乐,甚至包括已从广东版图分割出去的海南的琼乐。但艺术形式本身是很难用行政区域来划分的,它的存在于发展有其客观的历史过程。由于客家音乐、潮州音乐、琼月等传播范围有限,影响不大,外省人对广东音乐的了解往往局限于广府民系的音乐,所以通常意义上“广东音乐”应指狭义上的广府音乐。有学者认为这一名称似乎把潮乐、汉乐、琼乐都包含其中,容易引起混淆和误会。有些专家主张改为“粤乐”,另有一些学者认为称呼“广东音乐”已是约定俗成,已变成全中国或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对此乐种一致的称谓,可沿用而不必改变。【3】广东音乐形成于清末民初。演奏广东音乐的组织最初为戏曲音乐乐队及亦农亦艺的“八音会”,除用于民间婚、丧、喜、庆等场合外,20年代当地在放映无声电影之前和放映过程中,亦常奏广东音乐,因此,影响很大。当时,群众性的音乐集社纷纷成立,如“济隆”、“素社”、“钟声慈善社”等,自娱性的自由组织活动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从30年代开始,城市广东音乐受商业化的影响,常用于茶馆、舞厅之中。 广东音乐的乐队编制早期和戏曲音乐所用乐器相同,由二弦、提琴(与板胡形制同,但较大)、三弦、月琴、横箫5件组成,号称“五架头”,亦称“硬弓组合”。1926年广东音乐演奏家、作曲家从上海丝竹音乐中吸收了二胡(将外弦改为钢丝弦,并夹于两腿间演奏,被称为粤胡),从潮州音乐吸收了秦琴,加上原来流行于广州的扬琴,其编制由原来的“五架头”变为粤胡、秦琴、扬琴的“三件头”。以后在“三件头”的基础上又添加了洞箫、椰胡,变为“五件头”。“三件头”与“五件头”与早期演奏形式相比,亦称为“软弓组合”。30年代由于受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城市的广东音乐演奏中曾普遍地应用过小提琴、萨克管、吉他、小号、木琴等外来乐器。这种大量吸收外来乐器的后果,可以说是两方面的:一方面它破坏了广东音乐传统的演奏风格,使之舞场化、爵士化;另一方面在演奏上由于演奏家的努力和民间音乐的影响,不少外来乐器在民族化、地方化方面作出了大胆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特别是对小提琴演奏的改造,30年代尹自重以小提琴演奏的《小桃红》等乐曲,开创了广东提琴的演奏风格。他应用了提琴的多种技法,使乐曲的表现力更为生色,这方面的改革亦被群众所喜爱、接受和承认。【2】 广东音乐是一种标题音乐,结构上以简驭繁。它以器乐的丰富音乐和宽广的音域,以及表现手法的丰富多变,写景、抒情、状物,因而地方色彩浓郁,有特殊的艺术魅力。广东音乐擅长于生活小境的描摹,对传统的生活情趣无不流露着关注。欣赏它,并不一定要在其中发现重大的社会人生主题,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常常带给人娱乐的感受。余其伟先生用“俗世感情、平民意识”来概括广东音乐的品格或说是美学特征,就是说,广东音乐所描写的、表达的,大多是平民老百姓的感情,是在我们的世俗生活里面,相对来说它没有像中原音

广东粤剧简介

广东粤剧简介 广东粤剧,汉族地方戏曲,原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公元1522年~1566年(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到了清朝末期,知识分子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广州话,使广东人更容易明白。粤剧名列于公元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公元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粤剧花旦造型: 广东粤剧: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不久,积极挖掘优秀剧码、继承粤剧传统,在艺术上也全面革新,而且培养了一批新艺人。公元1958年,广东粤剧院正式成立。公元1960年和公元1962年先后创立广东粤剧学校和广东粤剧学校湛江分校。在粤剧历史上,是第一次有了培养接班人的综合性专业学校。 同时期电影开始蓬勃,粤剧吸引力大减。可是后来创作的粤剧电影重新把粤剧带入电影院,使粤剧重获昔日光辉。当时著名的粤剧电影有“蟹美人”、“龙王三宫主”、“黄飞虎反五关”、“万里琵琶关外月”、“四郎探母”、“宝莲灯”、“双仙拜月亭”、“红娘”、“夜光杯”、“千面美人鱼”、“香罗冢”等等。

20世纪50年代末,香港的粤剧形势不妙,当时红伶芳艳芬因为结婚而退下来,薛觉先、马师曾、红线女离开香港,连红透半边天的新马师曾都不大热衷于演出。幸好后来麦炳荣和凤凰女组织班霸“大龙凤剧团”,有谭兰卿加入,并由林家声担当小生,演出很多著名剧目《百战荣归迎彩凤》、《刁蛮元帅莽将军》、《三夕恩情廿载仇》《彩凤荣华双拜相》、《凤阁恩仇未了情》等。不久,陈好逑与林家声另立新班“大龙凤剧团”。及后新的剧团纷纷迭起,包括羽佳的庆红佳剧团、何非凡的非凡响剧团、林家声的庆新声剧团。 《三夕恩情廿载仇》小生花旦造型: 广东粤剧很受群众欢迎,不但深受广东人喜爱,而且深受云、桂人民和港澳同胞以及海外华人的喜爱,是中国最先走向世界的剧种,可见其魅力四射。如今,粤剧剧目已多达一万一千多个,堪称世界之最。它结合广东本地民间曲调,吸取弋阳腔、昆山腔、秦腔、徽班等地方戏曲的优点,逐渐发展形成,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和澳门等地。

看大戏教案

《看大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创作歌曲,歌曲的曲调吸收了流传于我国河南地区的主要剧种――豫剧的唱腔风格而创作,歌曲的开头,带有韵律的念白增加了歌曲的趣味性,旋律流畅、活泼。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戏曲的了解相对较少,通过这首歌曲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主要戏曲文化艺术——豫剧,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目标: 1.通过感受和体验戏曲歌曲,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对戏曲音乐的喜爱之情。 2.在模唱、聆听、感受的音乐活动中,体会歌曲旋律与豫剧唱腔的相似之处,并在演唱中能初步表现豫剧唱腔的风格。 3.初步了解有关豫剧的知识。 教学重点: 能够准确、流畅地演唱歌曲,并初步表现豫剧唱腔的风格。 教学难点: 唱准变化音,掌握歌曲中的甩腔和拖腔。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激发兴趣(小锣、木鱼、双响筒) 1.教师出示“老槐树,槐树槐……将来我要唱大戏”的念白。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老师出示的这段文字。 生:齐读 2.师:现在,咱们再加上老师给的节奏念一念看看是什么感觉呢?(师用打击乐器伴奏) 生:齐读 师:是不是变得更有韵味了呢? 3.教师用夸张的腔调示范,学生再次练习。 师:说一说我们今天的课和什么有关呢?(学生回答) 师:对了,和戏曲有关,这就是戏曲中的念白。(解释念白:我国戏曲中一种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它以一种介于读与唱之间的音调将语言戏剧化、音乐化。)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首根据戏曲音乐素材创作的歌曲――《看大戏》。(出示课题) 师:听!歌曲和什么戏曲有关呢? 二、学唱歌曲

1.学生听录音范唱。 师:说说歌曲和什么戏曲有关呢?歌曲里唱了什么呢? 生:感受,回答 师总结:对了,豫剧。(稍后老师会给同学们展示一段经典的豫剧片段)歌曲中表现了祖孙三代对于戏剧的热爱,从听大戏、看大戏――爱迷戏――将来我要学大戏的过程。 2.再听歌曲范唱音乐,学生分段学习歌曲曲谱(教师点指曲谱)。 师:大家听得很仔细,你们注意到了吗?曲谱中有几处使用了升记号呢?(生观察、回答。) 师:“#4”这个音在这首歌曲中是很典型的,能够更加突出戏曲的特点。(让学生辨听两种旋律的效果并重点练习) 3.教师演唱歌曲曲谱。 师:现在就随着老师的琴声慢速把旋律唱一遍,注意唱好旋律中的大跳,唱升记号时注意运用气息、声音位置要高一些。 4.学生随琴完整演唱曲谱。 5.教师完整填词范唱。 师:你们想试一试填词演唱吗? 生跟随钢琴慢速完整演唱(教师随机帮助解决难点)。 6.学生随音乐完整地演唱歌曲。 三、歌曲处理。

古代四大戏剧简介

(明朝剧作家汤显祖代表作) 《牡丹亭》[1],全名《牡丹亭还魂记》,改编于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最得意之作,他曾言“吾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2] 《牡丹亭》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也叫“临川四梦”。受到了儒、释、道三家学说的不同影响,其故事背景就描写的是腐朽的儒家封建体系,故事中出现的花神却是道家的产物,而女主角杜丽娘身死又还魂乃是佛家的三生说。总之,汤显祖在这部《牡丹亭》中倾注了自己毕生的思想感情,完美的诠释了他的“至情说”。 作品把传说故事以及明代社会相结合,使之成为一部具有浪漫主义的精神杰作。全剧共计五十五出,每一出都为后面的剧情提供了暗示。下场诗全部采用了唐诗而无不如意。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汤显祖对于他的《牡丹亭》的重视超出了他的其他作品。《牡丹亭》不仅讴歌了人性,同时也用另一种独特的方式抨击了当时大行其道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 《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598年。全名《牡丹亭还魂记》[4],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传奇剧本,二卷,五十五出,据明人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而成,明代南曲代表作。共55出,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它与汤显祖的另外三部作品并称为“临川四梦”。 舞台上常演的有《闹学》、《游园》、《惊梦》、《寻梦》、《写真》、《离魂》、《拾画叫画》、《冥判》、《幽媾》、《冥誓》、《还魂》等几折。 汤显祖万历二十六年被罢免还家,绝意仕途,笔耕以终老。其一生四部传奇杂剧比较著名,《牡丹亭》、《南柯记》、《紫钗记》、《邯郸记》(又称“临川四梦”),其中,以《牡丹亭》最为著名,他本人也十分得意,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明朝人沈德符称“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杜丽娘是中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婚姻,喊出了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牡丹亭》以文词典丽著称,宾白饶有机趣,曲词兼用北曲泼辣动荡及南词宛转精丽的长处。明吕天成称之为“惊心动魄,且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 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有言:“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亦可生[5]。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阅读《牡丹亭》,享受文字的飨宴,穿越时空的生死之恋,不必借助现代科技,缠绵秾丽,至情弘贯苍茫人世,逶迤而来。

浅谈民歌戏曲鉴赏

浅谈民歌戏曲鉴赏 其实我本人很喜欢中国古代的一些传统文化,尤其对书画和园林情有独钟。很荣幸的是,我来到了扬州学习,这个历史悠久的古城曾经让我魂牵梦绕。瘦西湖是我经常留连往返的地方,我喜欢一个人拿着相机,拍下瞬间却又永恒的照片。在瘦西湖中的徐园,展示了一些作家的书画,虽然数目不多,但在灰色的砖瓦和红色的栏杆的衬托下,书画更具中国魂。在杨柳岸旁边的亭子中,可以听到有一些年长者在唱曲,旁边还有同伴在伴奏。每次听到的时候,只是觉得曲子很特别,很好听。正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喜爱,我选了《民歌戏曲鉴赏》这门公选课。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可以对中国的民歌和戏曲有一定的了解,能够体会到中国的民歌和戏曲精华所在,并尽己所能将正在慢慢淡化甚至可能失传的民歌和戏曲传承下去。 我清楚地记得,在我们的第一次课上,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多种民歌,如扬州的《茉莉花》,甜美清纯的音乐让人联想到风光旖旎的扬州城,正开满了茉莉花,花香扑鼻,我可以静下心来,慢慢感受这番风情。民歌将那个时期的历史记录下来,让后人慢慢体会和咀嚼。我出生在苏州,自然而然对江南的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有所偏爱。但在老师介绍的所有民歌中,我最喜欢的却是陕西民歌《绣荷包》。原因如下: (一)音乐是感性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描绘了塞外磅礴、雄浑的气势,这与江南的风景完全相反。那一片黄土、风沙的环境孕育出了粗犷耿直的陕西人们,孕育出了热情奔放的陕西民歌。或许正是这一种相反的风格让我对陕西民歌《绣荷包》喜爱至极。音乐是感性的,尝试不同的风格也许能使我更加理解音乐,更加喜爱音乐。 (二)音乐是有故事的。我认为每一首曲子后面总有一些故事,因为没有故事的音乐是不深刻的,是没有价值的,是不能引起大家共鸣的。《绣荷包》讲述的是一位女子为她的情人绣荷包的故事。她的情人在走西口,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这位女子一边绣荷包一边担心她的情人,希望他可以平安,可以早点回来。《绣荷包》唱出了女子的担忧和期盼,同时又见证了他们的爱情。 (三)音乐需要你我一起唱出来。我喜欢《绣荷包》因为老师一句一句地教我们唱这首歌。我和其他同学跟着老师一句句地唱,虽然我们唱的声音可能还没有老师的高,虽然我们唱的曲调可能不对,但是我很开心。我已经很久没有上音乐课了,也许可以追溯到高一。我是一名理科生,在我看来,我大学的老师似乎都不太喜欢音乐,他们也绝对不会在上课的时候突然间和我们一起唱歌。因此,我很珍惜《民歌戏曲鉴赏》这门公选课。当我们一起把《绣荷包》唱完的时候,我感到很骄傲,很欣慰。我还与舍友一起分享了这一段特殊的经历。 当然老师也给我们介绍了许多戏曲,如《打猪草》、《天仙配》、《红楼梦》、《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花为媒》,还有国外的《天鹅湖》。

广东戏曲——粤剧

广东戏剧——粤剧 粤剧,汉族地方戏曲,原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公元1522年~1566年(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到了清朝末期,知识分子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广州话,使广东人更容易明白。粤剧名列于公元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公元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粤剧名人 郭凤女 广州粤艺发展中心的国家一级演员,正印花旦,是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的学生,红派艺术的传人。她在70年代末毕业于广东粤剧学校后的二十年间,主演过各类题材风格的长、短剧数十个,其中既有《十三妹大闹能仁寺》、《拦马》、《王子与蛇仙》等刀马旦应工的武打戏,也有《宝玉哭晴雯》、《红娘》等花旦应工的文场戏和《山乡风云》、《家》、《白燕迎春》等现代戏,更有《刁蛮公主憨附马》、《打神》等红派名剧。她的戏路宽广,表演细腻,功架扎实,嗓音甜润,唱腔优。 罗家宝 粤剧表演艺术家。生于1930年,顺德人,家父罗家树是著名的掌板师傅,叔父罗家权势著名的粤剧演员,香港粤剧演艺名人罗家英是他的堂兄弟。罗家宝自幼生於戏剧世家,从小受到了粤剧的熏陶,对前辈艺人薛觉先、白玉堂、桂名扬等名家的表演和演唱特色很有心得,顾集取各家之长,并结合个人的声音条件,创造了独树一帜好听好唱的“虾腔”。 “虾腔”声色浑厚甜润,尤其是中低音区域音质厚实,共鸣犟烈,行腔不事雕饰但极具堂皇华采,高音区域虽然非其所长,但他能根据本身声缐特点,发展出一套跌宕有致。因其小名“亚虾”,“虾哥”、“虾腔”之名由此而来。罗家宝的表演精湛洗炼,儒雅温文,风流倜傥。并被誉?“小生王”。首本名剧《柳毅传书》历演不衰。 文革十年后,他从小生转攻官生,饰演了《血溅乌纱》中的清官严天民、《袁崇焕》中的主帅袁崇焕、《梦断香销四十年》中的诗人陆游,在粤剧人物长廊里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深刻的艺术形象。 2002 年元旦的粤剧新年盛会上,罗家宝获得了广东省所授予的粤剧“突出成就奖”。叱吒了舞台整整一个甲子的罗家宝在2002年11月成功地举办了“从艺60年粤剧艺术系列活动”,包括巡回演出、推出个人自传录、个人曲集、艺术展览和艺术研讨会。在社会上得到了很大的反响。 2.表演方式 自报家门 戏曲中主要人物出场时的自我介绍。它由打引、定场诗、坐场白组成。 打引 是剧中主角第一次上场时,半念半唱一些韵文结构的词句,这叫打引。

粤剧有关资料

粤剧有关资料 戏服 一般小武的造型,他穿上的戏服成为靠。 粤剧早期服饰主要是模仿明朝衣冠式样,并加以改良为戏服。清朝时期,京剧越来越受欢迎,交流逐渐增多,服装制度亦渐受京剧影响,而且当时新剧目加入朝廷官员角色,部分戏服也有清朝官服的式样。传统京剧服装可分为:蟒、靠、褶、帔、衣。而然传统粤剧服装可分为: 1、“蟒”:取材自朝廷的官礼服,是剧中王侯将相、后妃大臣于朝会大典穿着。 2、“靠”:又称“甲”,即将士用的铠甲,是剧中武将的战袍。分“大靠”、“靠仔”、“改良靠”等。亦有人用“扣”字代替“靠”字。它的式样是:圆领、围

靠领、紧袖口、靠身分前后两片,长至足部,前片中部略宽,称“靠肚”,靠肚上绣虎头形谓之“武靠肚”;只绣一般花纹的谓之“文靠肚”。但现今粤剧已无此分别了。双腿的两侧各有一块保护腿部的“靠腿”,京剧称“靠牌子”。背部有“背虎壳”,上插三角形靠旗四支,早期曾有插六支旗,亦有四方形的靠旗,后只有三角形靠旗,旗的颜色是与靠相同,旗内多绣祥纹或龙纹。靠旗即是“令旗”,是将帅重要象征之一。插旗的方式是将旗插在背虎壳上而向外扩散,因而给人有威武的感觉。有些靠有“护心镜”在胸前。而不用靠旗的称“软靠”。靠的纹样多用鱼鳞纹或丁字纹,以模仿真甲上的甲片。而色彩是与蟒袍一样,有正五色及间五色的靠。 3、“褶子”:又称“海青”,是剧中广泛使用的便服。 4、“开氅”:又称“海长”,是剧中武将权臣在非礼仪场合穿着的便服。 5、“官衣”:又称“圆领”或“补子”,是剧中文武百官办理公事时穿着的官服。 6、“帔”:又称“帔风”,是剧中王侯将相、后妃大臣家居穿着的便服。 7、“衣”:凡不入以上六类的各式人等穿着的服装。 材料方面以布质为主,后期增加了胶片或者铜托小镜点缀戏服。在50-60年代初珠片戏服大行其道。根据《广东戏

粤剧经典曲目

粤剧经典曲目 《昭君出塞》、《荔枝颂》、《红烛泪》、《梦断香消四十年》、《紫玉钗》 《分飞燕》、《游园惊梦》帝女花《寒宫取笑》、《三娘教子》、《三下南唐》、《再重光》、《双国缘》、《动天庭》《帝女花》《紫钗记》《牡丹亭惊梦》《双仙拜月亭》《再世红梅记》《蝶影红梨记》《花田八喜》《香罗冢》《红了樱桃碎了心》《血染海棠红》《红楼梦》《三笑姻缘》《白兔会》《桂枝告状》《窦娥冤》。 张学友 01 吻别 02 心如刀割 03 你最珍贵 04 每次都想呼喊... 05 相思风雨中 06 我等到花儿也... 07 定风波 08 一路上有你 09 忘记你我做不到《忘记你我...》 10 如果这都不算爱 刘德华 一起走过的日子 假装 真我的风采谢谢你的爱练习 忘情水刘德华 孤星泪刘德华 来生缘刘德华 天意刘德华 爱你一万年刘德华 都怪我刘德华 今天刘德华 如果你是我的传说刘德华 我不够爱你刘德华 笨小孩刘德华 冰雨刘德华 男人哭吧不是罪刘德华 缠绵刘德华 相思成灾刘德华 鸽子情缘刘德华 当我遇上你刘德华

你是我的女人刘德华 黑蝙蝠中队刘德华 独自去偷欢刘德华 你是我一生最大的骄傲刘德华 夏日Fiesta 刘德华 情感的禁区刘德华 我恨我痴心刘德华 心蓝刘德华 中国人刘德华 开心的马骝刘德华 情深的一句刘德华 无间道刘德华 狠心的一课刘德华 再说一次我爱你刘德华 常言道刘德华 谁人知刘德华 情是那么笨刘德华 你说他是你想嫁的人刘德华 肉麻情歌刘德华 回家真好刘德华 天马行空刘德华 分开不要在雨天刘德华 痴心错付刘德华 秋意中等我刘德华 爱不完刘德华 仍唱我的歌刘德华 暗里着迷刘德华 真情难收刘德华 上海滩刘德华 为爱瘦一次刘德华 鱼尾纹刘德华 月老刘德华 张国荣 《当爱已成往事》《风继续吹》尤其推荐《风再起时》(最好看他跨越97演唱会,开场就是这首歌,很震撼)《我未惊过》《当年情》《monica》《沉默是金》《倩女幽魂》《路过蜻蜓》《暧昧》。

悲剧的利刃——广州红豆粤剧团《一把存忠剑》南宁演出观感

XINRUIZHENGMING 新锐争鸣 悲剧的利刃 ——广州红豆粤剧团《一把存忠剑》南宁演出观感 ■ 裴小松 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摘 要〕作为一部经典的传统戏,《一把存忠剑》是许多地方戏曲剧种的共有剧目,……第 五届“中国—东盟戏剧周”活动期间,广州红豆粤剧团的演出版本与京剧、粤剧有关词条记述的 剧情都有所区别,其戏剧结构、演员表演、人物塑造、舞美设计等方面的独特创造,为南宁与东 盟各国观众献上了一把相当有力道的悲剧利刃。 〔关键词〕一把存忠剑;吴汉杀妻;共有剧目;欧凯明;崔玉梅 作为一部经典的传统戏,《一把存忠剑》(文中简称《剑》)本事是许多地方戏曲剧种所共有的,只是剧名不同而已,“川剧有《经堂杀妻》,汉剧、徽剧、同州梆子、河北梆子也有此剧目,秦腔、绍兴文戏有《散潼关》,豫剧有《收吴汉》,秦腔、湘剧、楚剧有《吴汉杀妻》”。 一、“剑”出何处? “共有剧目”是祖国戏曲百花苑中一个常见而又独特的文化现象。这类剧目经过长期历史沉淀与不同地区观众的多重检验,不仅会形成不同剧种的不同演出版本,而且还往往会成为许多剧种共有的保留剧目。《剑》即属此类。 京剧《吴汉杀妻》与《斩经堂》实为一剧。该剧出处“载《戏考》第二十九册。评书《东汉》第十五回有吴汉杀妻事,情节相近。周信芳、高百岁、李万春均工此戏。周信芳、裘剑飞、王凌云有唱片行世。绍兴文戏……河北梆子、同州梆子均有类此剧目。另有《戏典》刊本”。 剧情有两个版本。一是“王莽下令通缉刘秀。潼关总镇吴汉在关前盘查,将刘秀擒获,归告其母。吴母不忘汉室,且因与王莽有杀夫之仇,命将刘秀立即释放,并砍倒帅旗;又因吴汉之妻兰英为王莽亲女,命吴汉杀之,提头来见。吴汉因王氏贤德,不忍下手。吴母细诉吴父受害情由。吴汉决心复仇,来到经堂。时兰英正诵经,为王莽忏悔罪过,并为吴母求寿。吴汉因母命难违,即以实相告。兰英大惊,再三哀告。吴汉无计可施,进退两难。兰英请将尸首埋葬高岗,立一碑碣,上写‘汉故王兰英之墓’,以便它日设祭,即拔剑自刎。吴汉忍痛割下人头,送与吴母验看。吴母称赞兰英孝贤,命吴汉立即助汉灭莽。吴汉告以愿在家中侍奉,待母百年之后再定行止。吴母为使吴汉早立功业,自缢而死。吴汉悲痛不已,乃遣散士卒,焚毁府第,收拾前往平阳”。 二是“王莽将女南宁公主婚配吴汉,并命吴汉镇守潼关,吴汉擒获刘秀。吴母劝勿杀害,反将刘秀放走,告吴汉以王莽曾杀死吴父,并劝子杀妻投刘。吴汉不忍,母以死相逼。吴汉至经堂,公主方念经,见吴带剑而至,问明,夺剑自刎,吴母亦缢死。吴汉乃火烧府第,投刘秀。” 《中国艺术大百科全书·戏曲与曲艺艺术卷》的相关词条 与后者大致相同。 《剑》是“潘一帆编剧。王莽篡夺皇位,逼帝饮鸩,并杀死大臣吴国柱。大夫马成不满奸党陷害忠良,认吴妻作义姐,收养其幼子吴汉。吴汉长成,某日于山中狩猎,救了公主王兰英而被招为驸马,汉宗室刘秀入城暗访马成,密议复汉大计,并拟取回玉玺。不料被马成之子家驹窥破,盗玺向朝廷邀功。其妹家凤深明大义,杀了家驹,夺回玉玺。此事被吴汉发现,降罪马成。后经吴母痛说陈情,拿出当年王莽杀害其父之剑交与吴汉,训子杀妻扶汉,护刘秀反出皇城。吴汉持剑闯经堂,欲杀公主而不忍。公主为成全丈夫报父仇,兴汉业,拔剑自杀。最后吴汉与刘秀等人杀开血路,闯出潼关。该剧1949年由香港新马剧团演出,新马师曾、廖侠怀、罗丽娟、谢君苏、任冰儿等主演。该剧还有20世纪90年代广州粤剧团宝乐剧团的演出本,由陈自强、黎普泽改编,徐醒飞、林家碧主演。” 由上可知,第一,京剧《斩经堂》与粤剧《剑》两者的结构与情节有较大差异。第二,即便在京剧、粤剧各自之中,这部传统戏的剧情与结构也因版本不同而有较大区别。第三,在粤剧中,《剑》有潘一帆 21

广东粤剧院二团

古装轻喜粤剧 皇帝与村姑 金兵灭了北宋,康王逃亡,得民女庄素裙护救。三年后康王登基, 派钦差曹子彬到庄村封赠恩人。素裙隐名拒封,知县乘机以女儿贾玉女冒名夺功,钦差洞悉其奸,郑押司为知县求情,并以智谋找出救驾恩人庄素裙,钦差见庄大惊,原来他当年曾降金追杀宋王,与素裙打过交道, 眼下害怕素裙识破底细,竟诬素裙冒名夺功,遂打入死囚,却将知县女儿送入宫中领赏。 玉女面见康王,感其不忘对民女报恩之情,遂供认冒名之罪,却又死口不露 身份。康王为查清真相,乔装相命先生,到知县家探出真情,复至牢中探望素裙, 才知案情牵涉各部官员;康王一怒之下,闯进明州府告状,谁知官官相卫,皇帝 告状也难白案情。康王慨叹身为一国之君,要报恩也如此之难,最后龙威大震,案才了结。 康王欲封素裙为后,素裙婉言谢绝,康王感其志,念其情,亲笔挥写“江南女子尽封王”以旌表其德。 改编:陈自强 原导演:陈小汉李飞龙重排导演:梁建忠 音乐设计:丘永基击乐设计:莫卫斌 舞美指导:何新荣舞美设计:何俊 灯光设计:林浚服装设计:丘雪梅 唱腔设计:陈小汉陈自强 演员表 康皇........梁耀安庄素裙........麦玉清 贾玉女........岑海雁郑文伦........郭建华 贾知县........洪扬贾夫人........刘建军 庄母........李淑贞曹子彬........祝荣发 徐直........周展忠周知府........朱伯钊 铁木真........李佩伦韩林........赖景江 春兰........梁筠菱夏兰........吴晓雯 秋兰........杨静冬兰........陈柳眉 兵士、太监、宮女等由本团演员扮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