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社会学角度论服装的个性消费

从社会学角度论服装的个性消费

从社会学角度论服装的个性消费
从社会学角度论服装的个性消费

从社会学角度论服装的个性消费

服装社会学主要研究人类如何用衣服来满足自我表现的欲望,是服装文化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物质需求还是精神需求来讲,服饰都是一种社会行为。服装清楚的反映出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故而有所谓“服装是时代之镜”一说。另外,我们也看到个人为了使自己的行为与社会规范或所属群体有一致性,而穿着符合社会或族群之人同样式的服装模式。再者,个人往往会透过服装来表征其所具有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扮演,以求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接受。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以及不同于他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等,从而构成了一个人日常生活中独特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方式。这就是我们经常说到的所谓个性。现代服装消费中人们越来越注重个性,在受流行左右的同时也受到社会化的影响。

有史以来,人类都是用服装区别自己和他人的,用服装来表现自己的优越感。这种用服装表现自己的倾向,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复杂。最开始是用来区别自己和他人,随着社会文化的分化及制度化,用服装来表示自己的地位及身份变化,使服装与社会制度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而且使服装受到了社会制度的制约。如此说明了在探究服装个性消费此课题时,必须从研究社会的组织结构、变化规律及群体行为的社会学观点或理论,来加以思考服饰与行为科学的关系。

一、服装和社会角色

“角色”是指与社会地位相应的社会所期待的行为模式,“角色”是通过社会过程获得的。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多种角色,其中性别角色、年龄角色、职业角色等对人的服装行为给予很大影响。例如,男女两性在发型、穿着上有很大不同,老年人和青年人的穿着也存在一定差异。这种不同或差异反映了社会对不同的角色行为的期待。另一方面,服装对社会角色也起着标识、确认、强化或隐蔽的作用,如军服可以强化士兵执行命令的信息,交通警察的制服表明其对违规者有处罚的权力等。

社会是有由一定数量的个人组成的有机整体,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受所处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在社会团体中,被其他成员所期待的社会角色和地位,有一套符合该角色的“社会规范化的着装行为模式”。

1 、社会化的概念

个人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众人所皆知的,而服装在此两者之间,也一直起

着极其微妙的关联作用。我们可以说,服饰对人类社会活动有着重要的象征及意义。当我们在探究服装与社会的关系时,一定要从社会化加以了解。( socialization)

简而言之,“社会化”是将“生物的我”转变为“社会的我”的一个过程。进一步而言,“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接受社会化的过程,或者说是社会将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履行一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过程。它是经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所以“社会化”的意义,不但能实现个人浅能,发展个人的人格与“自我觉悟”,另一方面,个人也透过此一途径进入有组织的社会生活方式。

2、个性的定义

个性( personality )经常与性格( character )混同。想说“那个人的个性”时,说成“那个人的性格”等。混同使用时,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对。但个性和性格,有着在概念上的根本不同。

性格是指在同一文化(同一集团、同一社会)内部中个人与个人的不同。个性是指为了适合适应同一文化而产生的感情、看法及生活态度。比如,“那个人的衣服,能够很好的表现其性格”,这个时候是指这个人独自的兴趣及性格,这个人的文化背景将不会成为什么问题。但是说“那个人的衣服,表现了那个人的个性”,则是指这个人在所归属集团文化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对事物的看法,对服装的兴趣。在文化所产生的价值等于在服装上表现出来的态度。

也就是说,个性是为了适应自己所属的集团中形成体系的文化而形成的,在文化内有着共同的看法、想法及态度。这与每个人的心理倾向没有任何关系。

文化人类学者曾说过,“个性是个人在经验的基础上得到多种发展的综合反应。经验则是指个人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得到的结果。这种环境是指身活环境,指文化。也就是说,让文化与个人相互作用的结果,向前发展的东西,就是个性。”

在同一文化内的成员就会有共同的价值——态度体系( Value-attitude system),形成共同的个性。当然,在表现同一个性的时候,由于人与人的不

同,其表现方式也不同。Ruth Beneict把文化分为“耻辱的文化”和“罪恶的文化”两种。

“耻辱的文化”是指以耻辱来产生的集团统治文化。“罪恶文化”是指以罪恶的制裁产生的文化。在这种“耻辱的文化”基础上,日本人形成了比较重视体面的行为模式。获得了比较传统的服装观。也就是说,与用服装来让生活快乐相比,更重视不能用服装给自己带来不体面。这就是“耻辱的文化”中有关个性的一例。

另外,欧洲人则以“罪恶的文化”为基准,从而形成其服装观。比如,个人行为的场合与社会行为的场合,服装有着明确的区别。在宴会及晚会的服装,受着社会较强的制约。但在离开社会制约的家庭生活中,人们有着愉快着装的倾向。

F面让我们考虑一下个性的形成与服装的关系

人的个性形成,分为基础个性(basic personality )与身份个性(status personality )及作用个性(role personality )。

基础个性的形成,是以家庭为媒介,从家庭这一文化接触开始的。作为一个家庭采取什么样的文化,对孩子的个性形成有十分大的影响。比如,日本人在与日本文化的接触过程中,对服装的想法及着装行为以及对服装颜色及形状等作为个性的一部分接本人对和服的恋情,外当然这种对民族服装有各个民族中都有。

作用个性及身份个大,会逐渐成为家庭集的成员,从中不断充实幼儿园到大学,到工作有着独特的文化,这些该集团文化

的制约。也在基础个性的基础上,这第二个个性就是指作性。受了下来。但是日人是不能理解的,着独特感情的人在

性。随着人们长团以外的社会集团着自我的欲望。从单位,各种集团都集团里的成员受着就是说,社会成员还有第二个个性。用个性及身份个

在社会集团内根据作用、地位、身份所形成的个性,与服装有着密切的关 系。比如说学

生那样的服装,这就是作为学生的作用个性及身份个性的具体体 现。学生如果穿着不像学生的服装来学校会受到周围人的非难。就社会与服装 的密切关系而言,这些由社会因素形成的个性直接影响或导致了人们的服装个 性消费。

3 、社会化和角色的关系以及对个性消费的影响

社会化过程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社会角色的获得。 角色”本来是戏剧、电 影中的名

词,按其本意是指演戏的人化妆打扮后所扮演的戏中的人物。社会学 借用这一概念,用来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和团体中占有适当的位置,即某种社

与此相一致的权利、 模式。例如,学校中 着他在学校组织中处 因此对教师来说,就 的、教师应具备的行 行为举止、言谈等方 面要以身作

则,为人师表,如衣着

要整洁得体,以符合人们对处在特定的教师 地位的人的服装方面的角色期待。

社会学家也按角色的获得方式把角色分类为“归属角色”和“自致角色” 两种类别。

“归属角色”也称“先赋角色”,指建立在性别、年龄、血缘等先 天的或生理基础上的社会角色,如一个人一生下来就赋予了种族、民族、家庭 出生和性别等特征。也因此服装明显标志了性别角色的特征,如妇女喜欢穿装 饰性强和体现女性身材的女性化服装,说明她传统的女性角色特征。又如,某 种颜色或款式只适合某种年龄范围的说法虽然很模糊,可也在很大范围内客观 存在着。在传统封建等级制的社会中,人们的许多角色都是血统关系决定的, 因而是先赋的,如阶级角色、职业角色等。皇族的下一代生来就世袭爵位,可 以身穿绫罗绸缎,挂戴金银珠宝。这也就是人们在服装个性消费中所依据的 “基础个性”。

“自致角色”也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主要是指“通过个人的 活动和努力而

获得的社会角色”。透过服装的穿戴有助于想充当某种角色的获

会地位和身份以及

义务的规范和行为

的教师角色,意味

于教育者的地位,

有一套被规定好 为

准则。在衣着、

0 “角色符号”通常 是

与团体或组织有关的 是仅仅

建立在个人特性 色。前者主

要是指通过 色彩等标志团体

或组 的一致性。例如,当我

时,我们穿着学生制 公司职

员时,我们会穿着公司规定

的服装,颜色、样式都一致。换句话说,个 人的态度、意见、价值观,或多或少受到团体的影响。为何产生这种现象呢? 因为个人的行为往往要受到其他团体分子的评价,如果符合团体的要求,则团 体接受之,否则就会排斥。故我们一生的穿着无不和社会团体有着密切的联 系。后者则是根据个人特性的角色,借服装来表现自我意识、发展个性。例如 具权威性的“女强人”,穿着利落笔挺的套装,来表现个人在处理事物上的干 练。

“角色期望”是指社会对特定角色的行为模式的期望和要求。角色期望是 一种动力,可以对角色的行为起促进作用。如何通过服装帮助人们获取角色, 通常有三种途径:第一是“识别”,当我们对所期望的角色没有把握时,就要 对有关的外观进行了解和模仿,例如,一个公司的新成员就要观察那些有成就 的职员的穿着,以便使自己也具有这种外观。第二是“强化”,即通过别人的 反应学习角色,类似自我意识的形成,如一个年轻的女性,当她穿着富有女性 味的衣着受到旁人的赞扬时,就会加强她对保持女性魅力的考虑。第三是“指 导”,旁人的引导常用于职业角色的获得,如公司的领导人要求其成员有一定 的外观和统一服装,作为完成工作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由“自致角色”而导致的着装趋向就是人们在服装个性消费中体现的 “身份个性”和“作用个性”

二、服装和性别角色

有两种:一种 功能;另一种 基础上的角 服装的款式、 织,得到规范 们是个学生 服,当我们是

性别角色”是以人类性别差异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角色。无疑,因性别不

的。也就是说,常常形容女性为阴柔之美,男性为阳光之美。甚至还进一步认 为戴首饰、用化妆品、鲜艳色彩和多种装饰为女人腔。实际上,在古代西方,

还出现过男子服饰的奢侈华丽远远超过女性服饰以及讲究打扮的现象。有关 服 装和性别角色”的关系,我们可以从生物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属性三方面来加 以分析,才能对服装的功能与性别关系有一个比较清楚的概念。

1从生理特征分析 服装和性别角色”的关系以及对个性消费的影响

首先表现在身体构造和生理特征上。两性区别不仅表现在不同生殖系统的

“第一特征”,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到青春期后,随即表现出“第二特征”: 男性身材高大、骨骼粗壮、肩膀宽阔、骨盘狭小、身体魁梧等;而女性相对身 材矮小、肩膀较窄、脂肪丰满、胸和腰臀部曲线起伏等。正是由于男女两性显 著的不同性征,使服装具有不同的表现领域和美感体验。此外,两性差异还表 现在感觉上的视觉和触觉。女性的视觉一般比男性敏感,比男性更热衷服装的 时髦和流行色的潜在因素。女性的触觉敏感度也比男性高,对皮肤的刺激反 应、触觉感通常比男性强烈,因此服装材料常把柔软轻薄作为女性服装的性 质,认为这样更能满足女性触觉的愉悦感。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服装的性别 区分在造型上确定下来,男性通过夸张上半身来强化雄伟风姿,同时用紧身裤 表现男性的第一特征;女子则通过上半身胸口的的袒露和紧身衣的使用,表现 女性的细腰丰乳,体现第二特征,下身则用肥大的裙裾封闭双腿,长裙曳地, 体现女性的柔曼情怀。这种生理上的差异在日常消费中能很清晰的突现出来, 产生男女之间个性消费的差异。

同所形成的不同角

为中最具有普遍 意

然高度文明的社会

有巨大的差异,但

性和女性以不同的

常常将这些差异归

的性别,并且以合

各个方面。特别在

上大多数社会都有

服装。在我们的世

为女性柔弱、丰

其服饰色彩丰富、

而男性则刚强果断、矫傩有力,充满活力,其服装暗然、乏味

色,是影响社会行 义的重要因子。虽 与原始的社会之间 几乎都是能赋予男 期待和义务,而且 因于不同生理特征 理化渗透到生活的 着装规范上,世界 典型的男性和女性 俗观念里,一般认 满、文雅、温和, 精致和富于装饰; 不引人注目

2、从心理特征分析“服装和性别角色”的关系以及对个性消费的影响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麦克比和杰克林所著的《性别心理差异学》一书,对人们历来公认的50 项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男女之间的心理有一定差异,但不像生理性征那么明显。尽管如此,通常男性还是比较侧重社会意识,女性则侧重生活意识。前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社会心理学实验室曾对600 幅儿童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男孩子画人物时总是精心描绘面貌,而女孩子总是精心描绘服装、发式等。这种心理上的差异表象在服装的个性消费上时,女性比较倾向形象思维,注重服装形式的变化,而男性则比较注重抽象思维,崇尚服装线条的简洁。

3、从社会属性分析“服装和性别角色”的关系以及对个性消费的影响两性所存在的差异,在许多方面受社会因素的影响。传统文化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有重大影响。从孩提时代开始,两性具有不同的心理历程。女孩从小在母亲的爱抚中学习性别认同,不必将自我与母亲分开,没有心理分离的体验。这种共融产生了依赖意识,在意识里融入了母性的潜能,注意生活最实际的方面,从小就被灌输了生活意识,穿鲜艳的花衣服,抱布娃娃,喜欢在家中扮演母亲的角色。而男孩在性别认同过程中,必须先将自我与母亲分开,然后从父亲那里得到性别认同,这种心理分离过程中孕育了自我意识,从小被灌输的是社会意识。我们可以发现两性模式中西服装的一个共同现象,就是裙装成为女性的特色。虽然形态上有差异,但裙这种形式在女装上的使用却是一致的,这是由人类社会的性别角色期待的共性特征决定的。裙装具有表现女性优雅的功能,它限制了女性行走步伐,体现了一种温柔规范的女性理想性格,这或许是裙装成为固定的女性模式的主要原因。

这些男女间的性别差异产生了男女在服装消费时的差异,反过来,男女性别着装的差异,强化了男女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哲学家亚蒙. 波娃认为,人类用服装作为性别符号,正是反映了人类心灵深世界中两性心理需要互补的天性,是两性之间寻找相互性的一种文化形式。

在某种社会中,对两性着装不仅有不同期待,甚至还有严格的规范来反对穿异性的服装。学者C. 布朗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中,妇女可能穿男性的服

消费社会学教学大纲19

《消费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3011210 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 适用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开设学期:第七学期 考核方式:考查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消费社会学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消费与经济、社会等方面关系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对消费需要与需求、消费结构、消费水平及消费方式等内容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对消费社会学这门课程有所了解,使学生逐渐关注现实的消费热点问题,并能使用相关的理论对问题进行分析。 二、与其它专业课程的关系 《消费社会学》是本专业的专业限选课,应要求学生先修习西方经济学课程(包括微观、宏观)。 三、学时数及分配 总学时:18×2=36 学时分配表 章节标题学时分配(讲 授)第一章 消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2 第二章 消费需要与消费需求4 第三章 消费水平3 第四章 消费结构3 第五章 消费方式4 第六章 消费者行为6 第七章 消费市场与消费热点2

第八章 劳务消费2 第九章 闲暇消费与旅游消费4 第十章 保护消费者权益与消费教育2 第十一章 加强对消费的调控和引导4 四、讲授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消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以及学科的研究对象和所使用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 一、什么是消费 二、生活消费的两重性 三、消费是生产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 消费经济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三节 消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四节 消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系统分析的方法 二、抽样调查与典型调查的方法 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方法 四、比较的方法 第二章 消费需要与消费需求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消费需求及其影响因素,了解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与人的发展、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 消费需要的内容与地位 一、消费需要的内容及其分类 二、消费需要的层次性

大学生服装消费习惯报告

关于大学生服装消费习惯调查报告 题目名称:关于大学生服装消费习惯调查报告院系名称:服装学院 班级:服设102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姚艳菊 2012年 5 月

目录 1、前言 2、大学生服装调查概况 3、大学生服装消费调查背景 4、调查问卷分析 5、调查结论总述 6、对服装消费与生产的建议 7、附录 8、调研心得

1、前言 我国大学生是个庞大的群体,从1996年我国正式实行大学生扩招以来,我国大学生的数量逐年递增,截止到2007年,我国在校大学生总人数已达到2374万人,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它相当于四分之一个德国总人口,相当于三分之一个英国总人口,超过澳大利亚全国总人口。作为大学生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服装消费,校园消费时一块硕大的蛋糕,商家无不垂涎。如何把握学生心理,成功引导消费,宣扬自己的品牌成为商家们迫切要做的事。因此通过对选学生的服装消费的调查和研究,我们可以及时把握大学生服装消费的最新动向,了解学生的消费观念。对我们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以及对整个针对学生服装生产销售产业提供参考。

2、大学生服装调查概况 (一)调查目的: 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征、行为和结构,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消费观念和理财能力,了解大学生日常服装消费和日常消费情况,进而引导在校大学生最终走向健康消费的一个重要课题。 通过对大学生服装消费的调查,可以及时把握大学生消费的最新动向,为商家经营把握好大学生的消费动机,从而获得很好的市场和较大的利益,以及对整个针对学生服装生产销售产业提供参考。(二)调研时间: 2012年5月20日—5月25日 (三)目标群体: 中原工学院及升达大学两个学校在校大学生为主 (四)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取问卷调查,对在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一共发放50份问卷,以此来收集数据,其中男女人数比例为2:3的比重。 (五)问卷整理: 在问卷调查结束之后,对问卷的内容进行分析,得出具体的能够反映调研主题的数据,然后对数据再进行分析,预测大学生服装销售行业的前景,以及对大学生的服装消费以及服装生产厂家提出一些合理化和具有科学性意义的建议。

大学生日常消费情况报告

大学生日常消费情况报告 一、大学生消费的特点 大学生作为社会消费的一个特殊群体,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据调查,我们可以苏醒的看出大学生消费存在着以下特点。 1、消费观念复杂,感性消费占上风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本钱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构成完全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引诱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据调查目前在校大学生中有30%具有手机但对手机的消费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具有手机的大学生中,一部份有通讯的需要,且家庭经济条件答应;另外一部份有通讯需要,但是家庭经济条件负担不起的情况下“趋前”消费;还有一部份是既无通讯需要又无家庭经济条件负担的“奢侈”消费。而“奢侈”消费则是由大学生消费的示范效应,攀比心理致使的。 2、学生对品牌的虔诚度很高 大学生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信自己的真实体验,假如使用某种品牌产品产生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用,从而逐渐构成固定偏好,终究构成使用习惯,保持对此产品良好的虔诚度。比如洗发水,感性熟悉上的气味清香,质量好,效果明显,都会促使他们继续使用下往。 3、消费偏向多样化 21世纪是物资生活与精神生活日趋丰富的时代,当代的大学生们已不再满足于宿舍、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文娱、运动、手机、电脑和新型的IT产品都成了大学生消费的热门。大学生的消费已显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假如经济条件答应,大部份学生会往旅游,往歌厅、酒吧消费,或是购买电脑,手机、MP3,反映出大学生具有走出校园、融进社会、具有高质量生活的渴看。调查报告范文 二、大学生消费的结构和层次分析 大学生的钱“从哪里来,到哪里往? ” 通过调查发现,在生活费来源方面, 有75%的同学依托父母,13%的同学依托贷款,8%的同学取得了奖学金,9%的同学通过打工补贴平常开消,另有1%的同学还需减免学费。因而可知, 同学们主要的经济来源是父母,但来源趋向于多元化。但生活费不包括学杂费和住宿费等,要是这个“大头”加上往,来自父母的比例将更高,可以这么说,大学生基本上还是以一个纯消费者的身份出现在社会的舞台上。

对当代大学生服装消费习惯的调查报告

c:\iknow\docshare\data\cur_work\xxxx\ 关于当代大学生服装消费习惯的 调查报告

2011年10月 目录 一、大学生服装消费市场调查背景……………………………… 二、大学生服装消费市场概况 1、调研目的 (4) 2、目标群体 (5) 3、调研方法 (5) 4、调研地点 (5) 5、调研过程 (5) 三、调查结果分析 1、调查对象性别分布 (5) 2、理想服装的特点 (6) 3、所购服装的价位分布 (6) 4、品牌重视度分析 (7) 5、购衣时间分析 (7) 6、购衣频率分析 (7) 7、购衣场所分析 (7) 8、所青睐的服装特点分析 (8) 9、所购服装类型分析 (8)

10、对潮流的态度分析 (8) 11、所购服装的材质分析 (8) 12、对服装搭配态度的分析 (8) 13、获取服装信息途径分析 (8) 四、调查结论总述 (9) 五、对服装消费与生产的建议 1、对大学生的建议 (10) 2、对服装生产厂家的建议 (10) 六、附录 (10)

一、大学生服装消费市场调查背景 我国大学生是个庞大的群体,从1996年我国正式实行大学生扩招以来,我 国大学生的数量逐年递增,截止到2007年,我国在校大学生总人数已达到2374万人,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它相当于四分之一个德国总人口,相当于三分之一个英国总人口,超过澳大利亚全国总人口。作为大学生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服装消费,几乎是大学生日常消费中的除食品消费外最重要的消费开支。校园市场是一块硕大的蛋糕,商家无不垂涎。如何把握学生心理,成功引导消费,宣扬自己的品牌成为商家们迫切要做的事。因此通过对大学生的服装消费的调查和研究,我们可以及时把握大学生服装消费的最新动向,了解学生的服装消费观念。对我们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以及对整个针对学生服装生产销售产业提供参考。为此,我们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院纺贸084班一组 的四位同学(董世杰、赵霞、岳秀艳和苏营)在2011年9月一三日至2011年10 月4日期间,深入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及滨江道等地,通过发放问卷 表和向同学发放邮件的方式,对大学生服装消费市场进行了细致的调查。 二、大学生服装消费市场概况 (一)调研目的 通过对大学生服装消费的调查,了解大学生日常服装消费观念,进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以及向学生服装生产销售产业提供参考。(二)目标群体 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及天津地区内其他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三)调研方法

大学生服装消费市场调查报告3

永州大学生服装消费市场调研策划书 调查时间: 7月10至8月20日 调查目的: 了解永州地区的大学生的服装消费情况,以及消费方向和消费心理。 调查对象: 湖南省永州市大学生 调查单位(人员): 湖南科技大学潇湘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二班何永华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抽样调查 调查的具体安排: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通过调研人员的问卷发放,对暑假在校四个年级的同学进行抽样调查。抽样调查采取分层抽样法,根据四个年级的人数进行分层抽样,其中年级人数抽样比例为1:3:4:2(大一:大二:大三:大四)

永州大学生服装消费市场调查报告 1.问题的提出 永州有三所大学,大学是人流较密集的地方,而学生作为学校外面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对他们的消费有很大影响。因此通过对大学生的服装消费的调查和研究,我们可以及时把握大学生服装消费的最新动向,了解学生的服装消费观念,为学生服装店的开设提供参考。那么大学生在购买服装时考虑的因素有哪些哪些品牌的休闲服装更受欢迎,怎样经营针对大学生的服装店呢我们进行了关于大学生服装消费的市场调查。 2.调查目的与任务 调查目的在于寻求确定大学生群体对服装的需求状况信息,了解现在大学生消费支出在服装上的比例、大学生普遍偏好的品牌和风格、大学生购买服装的动机以及大学生消费信息的来源和他们购买服装的途径,及时把握大学生服装消费的最新动向,了解学生的服装消费观念,为学生服装店的开设提供参考。 3.调查内容与项目 调查的内容和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近10年来的服装消费变化。 2.大学生平时了解的服装品牌,以及得知这些信息的途径。 3.大学生平时生活费水平,用于消费服装的钱,以及买衣服的频率。

大学生消费情况分析最终版汇总

小组成员:龚雪儿 谢小琴 何亚蓉 张弘毅 付小新龙伍洋 1 倾向于大学生高消费或情绪性、目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教育界,各类洋品牌、伴随着中国成功加入WTO,先锋性消费的定性论述较多。时尚的追随者、将来中高新产品、新消费观念将不断涌入,大学生--又是如何支配层商品的主要消费群体之一、处于半踏入社会的人们,解他们手中的货币的呢?为了更准确地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脉搏,

读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方式,我们小组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当前的消费市场中,越大的关注。由于大学生年龄较轻,群体较特别,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特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对他们的消费有很大影响。下面我们将为大学生群体做一个有关殊群体自然有自己特殊的特点,消费情况方面的分析。 2 …………………………… 4一、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及分析…………………………………4(一)大学生整体经济情况分析5大学生消费结构分析(二)………………………………………5三) 大学生消费特点……………………………………………( 6二、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问题....................................(一)存在的问题 (6)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6) ……………………………………7(三)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案 9三、从市场营销角度分析如何开拓大学生市场 (9) (一)从企业的角度分析………………………………………(二) 从手机行业的角度分析 (10) 11....................................(三)从网购行业的角度分析(四)从旅游行业的角度分析 (11) 3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及分析 (一)大学生整体经济情况分析 1、经济来源 关于经济来源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获得经济来源的方式有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而目前76.19%的大学生还是把家庭供给作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其余几个来源 渠道所占比例较小,例如打工、贷款等。 分析可以得出,一方面,家人对其消费的引导和控制作用在其消费观念的树立上 的影响依然很大;另一方面,目前大学生的依赖心理普遍较为强烈,容易造成大学 生不负责任、不顾后果、不理性的消费。

在校大学生服装消费市场分析

一、选择在校大学生的服装消费行为进行调查的原因: 在当前的消费市场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据调查,全国各地的在校大学生已经达到1700万以上,他们是时尚品、电子、影像、文化、培训等产品的强大消费者和潜在消费群体。大学生也是未来消费时尚和方向的领导者,因此,开拓大学生市场并不仅仅是获得了目前这一个市场空间。对各企业和商家的长远发展也很有意义。旅游、电脑、手机、恋爱、服装可以称做是大学生的五大消费,作为大学生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服装消费,几乎是大学生日常消费中的除食品消费外最重要的消费开支。大学生作为一个很大的服装消费群体,在服装企业的市场细分中已经受到了一定的关注。 二、选择在校大学生的服装消费行为进行调查的目的: 大学生作为一个很大的服装消费群体,在服装企业的市场细分中已经收到了一定的关注。因此希望痛苦对大学生服装消费的调查和研究,可以及时把握大学生服装消费的新动向,了解大学生的服装消费观念,并为学生服装企业的生产销售产业提供参考,提供更完善的产品宣传策略,促进产品的销售。 三、调查预测 1. 女生和男生的比例平均。 2. 大学生的生活费主要来自父母的给予。 3. 大学生的生活费多为500-800元,由此便可以知道在校大学生并未具有很高的消费水平及购买力。 4. 每月在服装上的花费多为100元或100-200元,对服装的消费可以接受的价格不会太高。 5. 在校大学生对自己现在所拥有的服装多为勉强或不满足。 6. 大学生对店面的设计与陈列比较介意。 7. 大学生买衣服的时间间隔多为不一定,多为见到自己喜欢的便产生购买欲。 8. 大学生能够接受的夏装和冬装的最高单价并没有特别的限定,多数为看到喜欢的就买。 9. 大学生对自己的支出大部分有记账的习惯,少数对较大支出会记账。 10. 因为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和购买了有限,所有大多数喜欢的打折的优惠方式。 11. 质量好是大学生购买品牌的主要原因。 12. 大学生对品牌的喜好趋向国外。 13. 现在的大学生较为重视自己的形象,所以大多数认为服装对个人的形象影响比较重要。 14. 大学生现在基本受不了很久没有买衣服,服装的消费行为成为必须的花费。 15. 季节原因,社交需要,闲逛看中、喜好就买多为大学生购买服装的主要原因。 16. 促销打折,换季,喜好就买多为大学生购买服装的时间段。 17. 价格,款式,质量多为大学生购买服装时主要考虑的因素。 18. 休闲,运动,其他多为大学生购买的主要服装类型。 19. 纯棉,牛仔多为大学生偏爱的服装面料。 20. 个性小店,专卖店,网购成为大学生主要的购买地点与方式。 21. 报刊杂志,广告宣传,网络成为大学生流行资讯的主要来源,朋友的交流也是流行资讯

消费社会学 读书笔记

《消费社会学》读书报告 在消费社会学一书中,尼古拉·埃尔潘回顾了法国、英国、德国和美国社会学家有关消费的经典分析,重点探讨了三种理论,试图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对消费者行为进行分析。第一个理论是年轻一代对物质生活的向往逐渐被热爱自然、崇尚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热衷于各种社会交往活动所取代。第二个理论是着重探讨环境污染、交通堵塞、人流拥挤以及暴力犯罪。第三个理论强调消费者在上产各自的生活方式的过程中的互相依赖关系。 本书共有六章,消费社会学的研究主要围绕三个轴心展开,第一个轴心以家庭生活为特征,在本书中体现为第一第二章,分别探讨低收入家庭和有闲阶级的家庭消费生活;第二个轴心是关于大众消费的争论,在本书中体现在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三个轴心是探索在工业产品的广泛传播与工业产品的集体使用之间,体现在书中第五章和第六章关于节庆商品和与消费相关的集体价值观的变迁的研究。我想从有闲阶级和炫耀消费、无意识消费、消费的合法性这几个方面结合作者书中的主要观点谈谈我的看法。 一、有闲阶级和炫耀消费 有钱和有闲是根据个人愿望和品位进行消费的两个条件。有闲阶级指有资产,不需要拥有固定职业,生活休闲以社交娱乐为主的阶级。有闲阶级在心理上与劳动阶级不同,他们处处要显示自己的优越地位,他们不仅要过着有闲的生活,而且要通过生活方式方面的炫耀来显示自己的阔气。消费高档商品对于有闲阶级、上流社会的人们来说,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向下层的老百姓展示他们高不可攀的私生活,这具有一种广告作用。 以服装为例,2018秋冬大秀今年3月在伦敦、纽约和米兰落幕,这种大秀每年举办两次,可仅仅是这样短暂的时间,流行趋势就会发生变化。某一种或某一类高档商品对有闲阶级的吸引力转瞬即逝,不论这样的潮流是有闲阶级自己选择的还是服装设计师们为他们选择的。上流社会的人们被迫接受时尚的操纵,即使当下的服装风格与他们的气质和身材并不相符。社会尤其不允许他们穿戴上一季的货品,即使这些服饰与他们十分相宜,并且依旧光鲜。我认为这是因为此时这些“过时的”服饰和元素已经开始向下层阶级流动,并逐渐普及,引发全社会人们的时尚追随。上流社会的人们要做的是时尚的引导者而不是时尚的追随者,因此,不管他们有多青睐上一季的商品,他们也不得不被迫放弃某些个人品味,去引领下一次的时尚潮流。 除了高档商品,有闲阶级的子女也是炫耀的工具,父母鼓励他们在非生产性、非营利性活动中展示自身的智慧和体能,比如在艺术活动和体育运动中,而父母就为子女们提供物质保障。在中国,富二代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在湖南台著名综艺《变形计》的一期节目里,有一位父亲给儿子买了20多辆奥迪,让孩子“随便挑一辆上车”。这样的行为,用凡勃伦的理论解释,就是有闲阶级“获得尊荣并保持尊

大学生日常生活消费情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日常生活消费情况调查报告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学生日常生活消费情况调查报告,希望大家喜欢。 从表面上看,消费是个人行为,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消费心理、消费意向、消费意识、消费嗜好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从这一意义上说,校园里出现的不良消费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加重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影响了家长和学生的感情;还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校园人际关系,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对学生个人来说,这一时期形成的道德观念可能会影响他一生的消费行为,并且与其人生观、价值观、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密切相关。所以,中国当代大学生消费问题值得重视,而且刻不容缓! 本调查旨在分析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了解他们目前的消费情况,以期挖掘潜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有效的改善措施,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1、对象:笔者对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汕头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商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等面向全国招生的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生进行随机性匿名问卷调查和访谈。接受调查共320人,平均年龄20、

8岁,平均年级为2、1年级。 2、方法:一是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内容是根据大学生消费的相关情况自行设计,经预试、反复修改后形成,问卷题型主要采用选择题的形式。本次调查共收回问卷发145份,有效问卷138份;二是网络问卷调查,通过qq、email、留言板等方式让各大高校的部分学生网上答卷。填写网上调查问卷的人数110人,问卷做到了随机发放;三是一对一谈话或座谈会等形式获取信息,进一步了解被调查者的消费心理和价值取向。访谈的方式随机选择了愿意接受访问的65人。三种形式形成互补,相互促进,使我们的研究更具客观性。 3、资料处理:全部原始数据采用exelXX进行分析和统计。 1、月消费总额贫富差距大。大学生总体的月消费额主要集中在350元-500元和500元-800元这一幅度,少于350元或多于1200元的两极分化现象比较少。而备案贫困生的消费额基本是少于350元。贫困生的生活标准与消费能力与普通学生差距相当大。 2、游玩费、恋爱费逐渐增长。随着旅游的概念进入现代消费,大学生也逐渐有了这方面的花费。据了解,大学生平均一年内会出游两次,跟集体出游或是与三两好友同游。另外,调查中占30%的大学生在谈恋爱,他们每月用于恋爱的费用都是200元-350元之高。这是当代大学生中出现的一

大学生群体奢侈品消费社会学分析文献综述样本及填报提示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题目大学生群体奢侈品消费社会学分析 -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 姓名 学号 院、系 专业 指导教师 职称(学历) 注:院、系:填哲学与政法学院xx系; 专业参考: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法学/社会学/法学(纪检监察方向),选其一填写; 指导教师:只填姓名; 职称:教授/副教授/讲师,选其一填写; 学历: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选其一填写 2016年11月10日 云南师范大学教务处制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群体对奢侈品的消费在校园里形成了一股不小的风潮。这既是受益于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如今的大学生能够更容易的接触到奢侈品,也与奢侈品生产者利用学生群体从众、攀比,父母供养生活费,生存压力小的特征开发大学生奢侈品市场有关。但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大学生奢侈品消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市场营销和思想品德教育两方面,社会学中对大学生奢侈品消费的研究文献并不是十分充足。对大学生但是目前对大学生奢侈品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思想教育领域和市场营销领域。本文中将以云南师范大学的大学生为例,从社会学角度对大学生消费奢侈品的这一现象进行分析,为分析云南省大学生奢侈品消费现象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奢侈品消费;影响因素 什么是奢侈品呢?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维尔纳·桑巴特(1913)在其传世经典之作《奢侈与资本主义》一书中指出,“奢侈品是实现关好生活的一种手段”。Scitovsky(1992)认为,必需品满足生理上的需求,而奢侈品是必须品以外的物品的总称[7]。Berry(1994)在《奢侈品的概念-概念及历史探究》对奢侈品做了如下定义:“奢侈品是那些可以轻易并毫无痛苦地被替代的物品,特别精美并具备一定品质,可以满足某种普遍存在的需求”。Kapferer(1997)则认为“奢侈品代表的是美好的事物,是应用于功能性产品的艺术。”奢侈品是人们很渴望得到的物品,能给人们带来愉悦感,但是必需品则只是消除了人们在生活中所带来的不愉悦感。 一、奢侈品消费动机的研究概况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 Veblen(1899)最先提出了奢侈品购买动机的研究方向,其中主要提出了炫耀性购买动机。之后的西方学者都对此做出了相应的论证和补充,但主要都研究西方消费者的奢侈品购买动机。而后 Leibenstein(1950)提出了从众、独特与炫耀性三种动机。从众性是为了获得社会上大多数人的认同,以获得群体中的社会价值;独特性是为了感觉与他人不同,以获得独一无二的价值;炫耀性是为了炫耀其财富与社会地位,以获得虚荣的价值,以上三点表明了奢侈品动机的社会性导向。 Vigneron Franck 和 Lester W.Johnson(1999)采用与自我取向相关的概念——自我知觉(self-conscious)对消费者进行心理细分,提出了西方消费者奢侈品牌购买动机的概念性框架。该框架将消费者分为两类:公众性自我知觉者(Public Self-Conscious)和个我性自我知觉者(Private Self-Conscious)。与此对应,参照群体的影响也分为两类:人际影响和个我影响,前者影响消费者的 3 种奢侈品购买动机:炫耀、领先、从众;后者影响 2 种购买动机:享乐、追求精致。其它许多学者的实证研究也基本验证了这一西方消费者奢侈品购买动

关于女大学生服装消费调查报告

关于女大学生服装消费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消费的主体,吃穿住用行永远是人类离不开的话题。据网上查证,全国各地在校大学生已达3000万以上。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服装”永远大学生茶余饭后永不过时的话题,大学生对服装的追求已超出服装本身是原有的意义了。特别是对于女大学生,通过对女大学生购买服装的调查也能反映出现代女大学生的生活风貌。 一、调查目的 调查服装在女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消费情况 二、调查方法 1. 问卷调查 2. 日常的观察总结 3. 调查完成后,对调查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4. 撰写调查报告 三、调查数据统计 1.这次调查的男生占20%,女生占80% 2.热衷的服装类型:运动装10.5%休闲装34.5%正装25%时尚、前卫类30% 3.购买衣服频率:一个月以内10% 二至三个月以内33.3% 半年13.3%一年0%不固定43.3% 4.是否有钟情的服装品牌:有30.5%,没有69.5%(品牌有:李宁,真维斯,阿依莲,以纯,等) 5.常去那里买衣服:大型百货超市35.5%,专卖店20.0% 普通商店15.5% 地摊5% 其他14% 6.购买服装的诱因:适应季节变化16.1%,和朋友购买16.1%,和家人一起购买15.3%,逛街时随意看中13.6%,零用钱增加13.7%,看心情12.6%,受广告杂志影响12.4% 购买衣服最先考虑的三个问题:价格16%,质量34%,品牌20%,舒适度和实用性30% 四、数据统计具体分析 1.女大学生对服装的需求度较高:21世纪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时代,步入这一时代的女大学生们不再满足于宿舍、教室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尽管书籍仍是主要的消费对象,但已不是首选

消费社会学理论

消费社会学理论 一、消费时尚的内涵、特征、分类 (一) 内涵: 时尚是什么? 1、凡勃伦对时尚的定义:时尚消费某种意义上是种炫耀性消费, 炫耀消费者的品位、经济能力, 炫耀其紧跟时代潮流, 炫耀其地位不比别人低。《有闲阶级》 2、齐美尔认识时尚是:时尚只是一部分人的时尚,整体始终处于通往时尚的道路上,时尚不失永恒的,而是短暂变化的。《时尚哲学》 3、坎贝尔的时尚:他认为时尚是现代浪漫伦理的体现,是人们追求新奇体验的结果。而且任何新奇感都有生命周期,一开始是新奇的,很快就变得没那么新奇,最后则变得另人厌倦。于是需要用新的时尚来代替旧的时尚《求新的渴望》 4、彼得里亚:时尚就是对符号的消费。 5、国内对时尚的定义也很多,这里说说周晓红对时尚的定义 时尚是在大众内部产生的一种非常规行为方式的流行现象,具体的说是在一定时期内相当多的人对特定的趣味、语言、行为等各种模型的随从和模仿 总之,人们对时尚理解的侧重点不同,有的侧重在模仿、有的侧重在分化、有的侧重在行为等。尽管对时尚的定义各不相同,但是都认为时尚都具有这样的一些社会特征: (二)时尚的特征: 1、新奇性与反传统:时尚的东西往往具有新奇性,表现在商品的各个方面,如款式、色彩、包装等方面,时尚具有反传统性,因为时尚的东西往往是对传统的创新。 2、差异性:不同的人群、不同行业有不同的时尚风格。 3、地域性:通俗的讲在某地区流行的东西在另一个地区不一定流行 4、循环性:曾经被偏爱的时尚可能无人问津,然而过段时间以后,这些被遗忘的东西可能在市场上重新出现并流行。如海魂衫、回力鞋等 5、短暂性:齐美尔说过时尚不可能成为永恒,它永远是在变化中,比如发型“前几年流行直发,所以那个时候一个风的拉直,后来又流行卷发,现在看看,在座的女生有多少是卷发? (三)种类: 1、按内容划分: 可分为以下三种: (1)物的时尚,如某种服装、某种食品的流行。比如服装流行的蕾丝、沙沙、皮草等

大学生消费情况调研报告

大学生消费情况调研报告 大学生消费情况调研报告第一篇: 调研目的: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大学生的消费支出逐年增加,且增幅越来越大,大学生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特殊消费群体。本次调研主要是了解目前我校大学生消费状况及消费心理,分析学生的消费构成,引导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调研对象:在校大学生 调研内容:学生收支情况,学习支出情况,一是消费情况,电子通讯情况,电子通讯消费情况,消费观念。 调研方法:采用问卷调研形式,针对在校大学生可能出现的消费现象设计问卷调研内容,并对调研的结果进行分析。 调研结果与分析: 1、月消费总额有一定的差距。目前在校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城市占比重较小,大学生总体的月消费额主要集中在400元~500元和500元~800元这一幅度,少于400元或多于1200元的两极分化现象比较少。而备案贫困生的消费额基本是少于400元。贫困生的生活标准与消费能力与普通学生差距较大。 2、饮食方面开销大。饮食开支在消费总额中占了绝大部分,这是符合健康的消费构成的。调研发现,大学生中还兴起一股外出聚餐和请同学吃饭的热潮,这方面的开支虽然不算

大,但也是造成大学生消费高的一个原因,这说明大学生已经逐渐有了社会交际方面的消费。 3、平常购买学习资料的钱。在校大学生每学期购买学习资料的钱,10元以下的占41.5%,10元~50元占49.5%,50元~100元占6%,100元以上占3%。可见大学生平时买书的并不多,除了一部分考研、考各种资格证的学生外,一般不买教科书以外的书。 4、通讯网络费用过高。被调研人群中,对手机的拥有率为100%,MP3使用率70%以上,调研发现,大部分同学每月的手机费用集中在30元~80元,也有14%的同学每月的手机费用高达100元以上。电脑的普及率在学校中也是较高大概在30%左右,按照学校网费预算,每月收取网费20元,没有电脑的同学每月的上网费用也差不多20元以上。 5、当手中有余钱时最愿意选择的消费项目。吃喝,旅游,穿着打扮占比重最大,30%选择储蓄,5%选择买书,1%选择其他。可见民以食为天,吃喝还是主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大学生们也重视自己的穿着打扮,追求时尚成为部分学生的副业。女生中购买化妆品衣服的比重较大,男生用在交际娱乐方面占比重偏高些。 6、在校大学生在购买衣物,生活用品方面,品牌意识有所增强,更多的学生愿意购买品牌较好的用品,特别是女生对衣饰化妆品方面。这也表明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整体上有所提

大学生服装消费调查报告范文

大学生服装消费调查报告范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开始作为一个单独消费群体受到关注。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特别性,使其有着不同于其他社会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他们有着超前的消费观念,却又受到自身经济实力的制约。旺盛的消费需求,难免会使他们出现一些非理性的消费或其他一些消费问题。毫无疑问,服装消费是具有多样化、复杂性特点的大学生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通过对大学生服装消费的调查与研究,我们可以及时把握大学生消费新动向,并可以为针对大学生的服装生产与销售市场提供参考。 关键字:大学生服装消费 正文: 一、调查目的: 近年来,作为收入很少的学生群体其购买力在逐年增加,以致大学生消费问题也在逐年被高校及国人所重视。同时,服装是一种集商品、精神与物质生活与一体的艺术,体现出不同时期的时代精神以及设计者与消费者的宣泄、世界观、价值观决定下的审美观。几乎是从服装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在服装之中,构筑成了服装文化精神文明内涵[1]。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征、行为和结构,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消费观念和理财能力,是引导在校大学生最终走向健康消费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调查概况:

1。调查形式 本次调查采取的方式是网上问卷调查,通过调查者在网上发放问卷,对几个高校(以燕山大学为主)大一、大二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共发出了19份问卷,实际收回10份有效问卷。 2。问卷内容 该次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服装消费的理念以及该项消费在其所有消费中所占比重两个部分。 三、数据统计 1.性别构成:根据调查样本的统计,在调查中男女比例为1:1。 2.年级构成:由调查结果可以统计出,大一的学生占30%,大二的占70%。 3.一星期买一次衣服的比例为10%(为大二学生),几个月买一次衣服的占90%,半个月到一个月买一次衣服的比例基本为零。由此可知被调查学生的购衣频率。 4.在大型百货商场购衣的占10%,在专卖店购衣的占30%(为男生),在超市购衣的占20%,在普通市场购衣的占40%。由此可知被调查学生的购衣地点。 5.所以被调查的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100%的人都比较喜欢选择适合自己的衣服,没有人认为服装的款式无所谓,也没有人想追求潮流抑或标新立异。可见大学生还是一个比较理性的消费群体,绝大多数人购买衣服还是选择适合自己的,而不是强调追求潮流。 6.50%的被调查学生比较喜欢休闲类的服装,10%的学生偏好职业

《消费社会学人情消费现象研究》

《消费社会学人情消费现象研究》[摘要]“礼仪”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情消费也成为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消费多样化,物化转化为货币化,礼品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频率越来越高,消费的功利色彩显著,面子工程、攀比跟风的心理效应越来越明显,使人情消费异化甚至扭曲,破坏社会风气。文章对当前农村人口消费异化的现状进行分析,深入探讨其原因,以有效遏制农村社会的不良风气,为农村人情消费回归理性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消费社会学;人情消费;理性消费 中国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礼尚往来已成为中华民族人际交往的必然传统。合理适度的人情交往不仅能够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促进人们的互动,还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乡村社会。但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水平提高,农村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经济水平的提高使人们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转变,人情消费作为礼尚往来的必要支出,出现了礼金不断攀升,农民不堪重负,人情风俗异化的现象。在党中央大力提倡节约的背景下,文章描述了农村人口消费的现状,从社会结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心理因素和个人的角度,分析了当前农村人口消费异化的现状和原因,并提出了适合农村人口消费合理性回归的建议。 1国内对人情消费的研究 社会学视角对人情及礼俗消费的研究,主要从人际关系、情理社会、身份角色定位等角度展开。研究者主要围绕人情及礼俗消费的现

状、特点、危害,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社会功能及作用等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翟学伟(xx)以“情理社会”入手,从人际交往的现实出发,指出“中国社会就是一个讲人情面子的社会。”[1]中国人对“人情面子”尤其重视,没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没“面子”,原因在于“它的运作方式同情心理社会相契合”。[2]费孝通(xx)使用社会结构分析方法宏观地描述了人情礼俗消费现象,提出了“差序格局”理论,指出中国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关系,在此格局下,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结成网络,并在这个特定的网络圈内维持着各种利益均衡。[3]胡杰成(xx)指出,农民的人情礼俗消费行为并不是“非理性”的,而是考虑了道德、工具理性计算及情感因素后的“社会理性”行为。[4]曹海林(xx)认为,关系网络亲疏、人情往来的平衡及情感认同是维持农村人际交往平衡性与连续性的“关系”准则。[5]杨慰春(xx)运用社区研究方法对山东省台头村进行实证研究,展现出了人情礼俗消费背后更为真实存在的人际关系。[6]陈柏峰(xx)提出,传统的“熟人社会”即是一张微观权力关系网,人们的行为往往都是围绕着“人情关系”展开,并体现为感情关系、规范和机制等层面。[7] 2人情消费现状 中国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礼”最早是中国人作为人际互动的社会行动规范。从最早的周礼,后经过孔子、孟子、荀子等著名文人的推动和改善,礼仪文明,成为必读的经典之作,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之深远,自不待言。在过去邻里间遇到节日、婚丧嫁娶都会包个

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 一、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纵深发展,在大众传媒影响力日益扩展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比较特殊的消费群体,具有比较特殊的消费心理。他们既是当前消费主体之一,有着独立的消费意识和消费特点,也是未来中国消费的主力和消费潮流的引导者, 他们的消费观念更为直接的受到名人/影视作品等的影响。大学生针对奢侈品的消费特征通常被认为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他们在占用社会资源方面居于劣势,经济能力尚未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另一方面,又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和相对超前的消费观念。这两方面的矛盾使得他们的消费行为存在不少问题。大学生的奢侈品消费状况、消费观念与消费模式,对未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奢侈品消费文化的构建都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为真实了解当代大学生奢侈品的消费水平、状况,把握大学生奢侈品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培养大学生形成科学、理性、文明、责任的新消费理念,促使他们成为新消费运动的践行者、推动者,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调查目的 大学生消费问题正逐年为高校及国人所重视,作为收入很少的学生群体其购买力却在逐年增加,奢靡攀比之风日益增长,其消费结构和消费能力是否合理发人深省,我既是以此为出发点,以问卷调查及采访等形式确定高校大学生奢侈品消费情况调查与分析为课题的社会实践,其意义和目的在于通过对部分高校的实地调研及调查、研究、分析。

三、采访概况及分析 为了对大学生奢侈品消费情况有比较全面准确地了解,我们开展了研究。并对商丘工学院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奢侈品消费情况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5份,收回有效问卷45 份,有效率为100%。其中男性大学生占53%,女性大学生占47%。 调查问题主要包括客观选择题,设计费的经济来源、月消费状况、消费支出情况及其消费观等多个方面。旨在让同学们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理财。本次调查虽然抽样比例较小,但我们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貌。现将我们对商丘工学院的大学生消费的基本状况调查总结如下。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在关于在校大学生月平均花销状况一栏的调查中,600元以下的有12人;600-1000元的有13人;1000-1500元的有12人;1500元以上的有4人。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也比较分明,这在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通过上表看出,在支配生活费方面,有7人认为自己很节俭;16人认为自己刚好;15人认为自己有些浪费;而4人认为自己严重超支。在购买奢侈品资金来源方面,有16人是自己挣钱购买;9人家长购买;8人有活动奖励经历;12人属于其他来源。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这使我们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

大学生服装消费的市场调查报告

《大学生服装消费的市场调查报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二〇一三年月日 目录

一、调查背景 随着钦州学院和英华国际职业学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而学生作为学校外面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对他们的消费有很大影响。作为大学生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服装消费,几乎是大学生日常消费中的除食品消费外最重要的消费开支。因此通过对大学生的服装消费的调查和研究,我们可以及时把握大学生服装消费的最新动向,了解学生的服装消费观念,为学生服装店的开设提供参考。处于以上的目的我们进行了以下针对大学生服装消费的调查报告。我们组织这次调查的目的在于: 1.以以下方式描述消费者:对服装类型的选择、月购买服装的花费以及购买服装所在的价位、对购买地点的选择以及对店面的装潢风格的要求。 2.鉴别消费者群体中不同群体的购买行为区别。 我们的主要发现有: 1.大多数消费者偶尔在学校附近购买衣服,是因为消费者提供的服装市场太少,没有太多的选择。根据学生消费者的最大消费的观测,她们是最佳的服装消费者。 2.在学校附近开一个有各式风格服装的服装店是有很大市场潜力。 市场调查程序及安排 第一阶段:初步市场调查 第二阶段:计划阶段 制定计划2天 审定计划2天 确认修正计划1天

第三阶段:赞助商寻找阶段 第四阶段:问卷阶段 问卷设计2天 问卷调整、确认2天 问卷印制3天 第五阶段:研究分析 数据输入处理2天 数据研究分析2天 第六阶段:报告阶段 报告书写2天 报告打印2 天 . 二、调查形式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成员的问卷的发放,对我校四个不同年级200位学生进行了调查。本小组共发出200份问卷,实际收200份有效问卷。 三、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本次调查主要针对学校的女大学生,我们要开设的是女性的服装店,因为女孩子都喜欢自己的衣柜子中的衣服越多越好,同时女孩子有事没事的时候喜欢逛逛服装店,也会经常留服装新款式的出现,这也增加了消费变为可能的一个因素。 2、每个月在服装上的花费在100元以下的占71% ,在100--300元的占25%,在300---500元的占3%,500元以上的占1%,由此可知现在大

大学生消费情况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消费情况的 调查报告

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 一.选题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和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她们的消费结构和习惯,对未来主要社会消费群体的消费情况有着直接的影响和反射作用,因此关注当前大学生的消费情况是很必要的。 二、调研概述 (一)调研对象 本次社会调研的对象是西安财经学院大一至大四共110名同学 (二)调研内容 大学生日常消费水平、消费方式、消费项目及消费心理 (三)调研方法与方式 问卷调查法:经过网络发放问卷,并及时回收分析情况 (四)调研目的 为了把握大学生生活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并帮助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消费意识,引导她们建立合理的消费结构和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三、调研分析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问卷主要对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消费方式、消费项目、消费心理等问题进行调查。调查经过网络发放问卷,有西安财经学院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 11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104份,有效率为 94.54% 其中男生比例为 52.88%,女生比例为

47.12%。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关于每月的平均生活费 根据收集到的问卷,我们发现整体而言,大学生每月平均生活费还是比较合理的。经过统计,调查结果如下: 1500元以上8 7.69﹪ 2、生活费的主要来源 从调查问卷能够看出,同学们主要的经济来源是父母,然而也有部分同学经过勤工俭学或者做家教的方式自己赚取生活费。

3、每月的主要消费项目 21世纪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时代,当代的大学生们已不再满足于宿舍、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从调查问卷能够看出大学生的消费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娱乐、交际消费将成为学生每月消费的很大一部分,反映出大学生具有走出校园、融入社会、拥有高质量生活的渴望。 其它12 11.54% 4、理财的情况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有部分同学拿到生活费后先进行一定时期内的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