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鉴赏选择题及答案分析

诗歌鉴赏选择题及答案分析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理解正确的是( C )
齐鲁青未了”是指齐鲁大地虽不是一片绿色,山色却是无边无际的。
阴阳割昏晓”描写了山中黄昏明暗交替的景色。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了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登临山巅所产生的无往不胜的傲气。
理解不正确的是( A )
岱宗夫如何”句,写出了作者乍一望见泰山时对自然造化神奇的疑惑之情。
造化钟神秀”句,“钟”是“聚集”的意思,“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
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给人泰山如刀的感觉,突出了泰山险峻崎岖的形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出了黄昏时山中云气层出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理解不正确的是( D )
首联写远望之景。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表现了诗人初见泰山时激动喜悦、

颔联写近望之势。“钟”字,写大自然格外倾情,把奇景凝聚在泰山;“割”字,

颈联写细望之景。山中层云缭绕,使心灵受到涤荡。极目远眺,飞鸟还巢,

尾联写诗人登上了泰山极顶,以脚下群山的渺小反衬泰山的雄伟,蕴含深刻的

理解不正确的是( C )
第一句表达了诗人高山仰止的感叹。
第二句诗人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
第三句是说泰山非常有运气和福气。
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和气概。
理解不正确的是( B )
首联一问一答,表达诗人敬慕之情。
颔联写远观泰山神秀巍峨的形象。
颈联写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尾联表达诗人睥睨天下的豪情壮志。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表现了泰山高大险峻、神奇秀丽的特点。[2013松江一模]
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 C )[2013松江一模]
泰山别名“岱”,因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首句以设问的方式体现了诗人乍见泰山似的惊叹。
末句描写是诗人登上山顶后所看到的景象,极富哲理。
全诗由远望到近望、细望,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热爱。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理解不正确的是( A )
诗歌前两句生动描写了西湖雨后天晴的美丽景致。
末句中的“淡妆浓抹”与前两句中的“晴、雨”照应,比喻奇妙而贴切。
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是因为她们都具有上天赋予的自然之美。
诗人通过描绘西湖的美景,表达了他对西湖的热爱与赞美。
理解不正确的是( C )
首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潋滟”突出水波荡漾、波光粼粼的状态。
次句描写雨天中的山色,“空蒙”勾勒出西湖周围群山朦胧的景色。
最后两句将西湖比作西子,特

别强调了西湖晴天的景色尤其优美。
诗人在诗中借景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理解不正确的是( C )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一二句写西湖水光山色无论晴雨天都是美好奇妙的。
三四句通过比喻赞美了西子的美丽。
总相宜”与“晴方好”、“雨亦奇”相照应。
理解正确的是( C )
首句写了雨中西湖水波荡漾,但是没有晴天美好。
第二句说雨中的山云雾迷茫似有若无,非常奇怪。
第三句在西湖与西施之间建立了比喻的关系。
第四句“淡妆浓抹总相宜”是描写西施的,不是描写西湖的。
理解不正确的是( B )
潋滟”描写了西湖晴天波光闪闪的水光。
空蒙”描写了西湖雨后迷迷茫茫的山色。
西湖”和“西子”都有婀娜多姿的神韵。
淡妆”和“浓抹”指西湖的晴姿和雨态。
理解不正确的是( B )
诗人边饮边赏西湖的两种风光。
诗中描绘了西湖的具体景物。
诗人给西湖赋予了生命之美。
诗人非常热爱西湖的美景。
“淡妆“和”浓抹“是指西湖的 水光潋滟 和 山色空蒙 。[2013奉贤一模]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013奉贤一模]
A.首句描写了西湖晴天的水光。
B.次句描写了雨后的山色。
C.诗人将西湖比作西子,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D.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三.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
理解不正确的是( A )
强说愁”写出了年轻人的志高远大、好胜纯真。
欲说还休”写出了词人的矛盾心理,孤独压抑。
词的末句形似轻松洒脱,实则无法排遣沉重抑郁。
通篇言“愁”,表达了遭到排挤、报国无门的哀愁。
理解不正确的是( C )
本词写出了作者内心无处倾诉的苦闷。
少年”在词中的意思是年轻的时候。
为赋新词”的意思是写出新赋新词。
强说愁”指的是没有愁而硬要说愁。
理解不正确的是( B )
丑奴儿”是词牌名,“书博山道中壁”是词的题目。
反复、对比和对偶是本词采用的修辞方法,也是本词流传千古的根本原因。
上阕有两组因果关系:前一句“爱上层楼”是果,后一句“爱上层楼”是因。
上阕的“愁”是少不更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阕的“愁”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哀

理解不正确的是( B )
爱上层楼”是指年少志高,目光远大。
强说愁”说明年轻人已经有了斯文习气。
识尽”概括了词作者半生的艰辛历程。
欲说还休”暗含对朝廷的讽刺和不满。
理解不正确的是( C )
上片回忆作者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
下片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的痛楚

和矛盾。
此词上、下片里“愁”的含义是相同的。
全词构思新巧,语浅意深,耐人寻味。
下列对作品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013青浦静安一模]
A.词人少年时“爱上层楼”是因为“不识愁滋味”。
B.一个“强”字写出少年词人故作深沉的情态。
C.“欲说还休”表现出词人历经艰辛后的豁达与超脱。
D.“愁”是连接起整首词上下两片的关键词语。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2013宝山一模]
A.词的上片侧重回忆作者“少年”时的“愁”,词的下片侧重抒发作者“而今”的愁。
B.上片中“不识”描绘了年轻时的纯真无知,下片中“识尽”概括了作者艰辛的历

C.词的上片作者把不谙世事的闲愁当作了愁,词的下片作者感慨“欲说还休”

D.词的上片作者的情绪悲壮豪放,词的下片作者的情绪哀婉凄绝,全词形成

诗中“愁”有不同含义,上片含有闲愁(无病呻吟) 意,下片含有壮志难酬之愁(深

下列诗句中与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相类似的一句是( B ) [2013崇明一模]
A.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B.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C.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013闸北?模]
词人少年时“爱上层楼”是因为“不识愁滋味”。
B.一个“强”字写出少年词人故作深沉的情态。
C.“欲说还休”表现词人历尽艰辛后的超脱心情。
D.“愁”是连结起整首词上下两片的关键词语。
(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理解不正确的是( A )
初平”写钱塘湖水面平静,“云脚低”写白云低垂。
颔联写莺歌燕舞,呈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尾联“行不足”写出诗人对湖东的流连忘返。
全诗写出了钱塘湖早春美景给诗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理解不正确的是( C )
标题中的“钱塘湖”就是指浙江杭州的著名景点西湖。
本诗紧扣标题中的“行”字,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
颔联与颈联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描写了花草欣欣向荣的景象。
.尾联一个“爱”字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面对无限春光喜悦的心情。
理解正确的是( B )
首联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钱塘湖水面尚浅,云幕低垂的美景。
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生动描绘了莺歌燕舞的动态美,展示了春天的

颈联巧用“乱”“迷”“没”等字,真实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盛景景色。
尾联直抒胸臆,具体描绘了“白沙堤”

的美丽景色,表达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

理解不正确的是( C )
水面初平云脚低”表明春雨刚停。
几处”勾画出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
乱花”写出早春花开不多的特征。
行不足”说明诗人喜爱西湖美景。
理解不正确的是( B )
首联点明“春行”起点,勾出早春轮廓。
颔联和颈联描写了孤山寺边的西湖美景。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清新淡雅的审美情趣。
钱塘湖即 西湖 ,因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此湖还有个别称 西子湖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2013闸北一模]
.首联交代春行起点,描绘了从孤山寺远望所见的早春景致。
.颔联“争”“啄”二字以禽鸟之乐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
.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及诗人的感受,给人以清新之感。
.尾联“不足”二字最为直接地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下列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2013松江?模]
A.首联点明了钱塘湖的方位及江南春湖水态天容的美丽景色。
B.颔联充满动感之美,表现诗人左右寻声、仰视禽鸟的情态。
C.颈联写诗人俯察所见,描绘了草木茂盛、游人如织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体现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则余兴未阑。
五.蝶恋花(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



理解正确的是( C )
伫倚危楼风细细”是说主人公长时间倚靠在一座即将坍塌的高楼的栏杆上。
无言谁会凭阑意”指主人公没有遇上熟识的人说话,所以没人理解他登高远望

强乐还无味”写主人公勉强欢笑但仍抑制不住愁绪,更写出“春愁”的缠绵执着。
衣带渐宽”两句写出了主人公因为“春愁”的折磨而痛苦、无奈的心情。
理解正确的是( D )
上片“伫倚”句写主人公久久地伫立在一座破旧的楼台上极目远眺。
上片“草色”句以西风、衰草、夕阳烘托出一种凄美、孤单的氛围。
下片“拟把”句写主人公豪饮放歌,起初十分痛快,但渐感索然无味。
.下片“衣带”句以“衣带渐宽”写消瘦之状,以“终不悔”直抒胸臆。
理解不正确的是( B )
草色烟光残照里”展示了主人公望尽天涯时的所见之景,营造了伤感的氛围。
无言谁会凭阑意”表明因为词人不愿与人交流,所以没人能理解他的心声。
本词上片写主人公登高望远,离愁滋生;下片写苦中求乐,情深志坚。
本词紧扣“春愁”二字写景抒情,曲径通幽,词末交代了“春愁”的原因。
理解不正确的是( D )
春愁”即相思之情,是全词的着眼点。
黯黯”表达了词人忧愁沮丧的心情。
无言”的根源是词人的缠绵情

思。
强乐”的结果是使词人感到懊悔。
理解不正确的是( A )
上阕前三句描写了一位凭栏相思的女子形象。
上阕后二句借春景写出了词人的无奈和凄凉。
下阕前三句词人“拟把”的目的是消释“春愁”。
下阕后二句表现了词人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这首诗巧妙地将飘泊异乡(倦游思归)的落魄感受,同怀念伊人(意中人)的绵绵
[2013杨浦二模]
下面对这首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 )[2013杨浦二模]
.“伫倚危楼风细细”暗示抒情主人公甘愿立足险境,长久凭栏,体现其怀想

.“草色烟光残照里”描绘了一幅优美、诗意的黄昏春望图。
“衣带渐宽”二句,揭示词人对待“春愁”的果诀态度,道破春愁难遣的真正

这是一首表达词人伤春惜春情感的词作。
(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


理解不正确的是( C )
首联中“空”字表现了鹤去楼空,诗人怅然所失的心情。
黄鹤”两句表达了白云悠悠,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
叠音词“历历”“萋萋”细腻地描写了凄凉稀疏的河岸景色。
日暮”两句以黄鹤楼气象万千的景色映衬诗人复杂的情感。
理解正确的是( D )
首联从传说落笔,在今昔变化中凸显眼前黄鹤楼的美好。
颔联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也表达了对黄鹤归来的期盼。
颈联写登楼远眺,运用叠词突出想象之景的美丽可亲。
尾联写日暮时长江烟波浩渺,烘托出诗人越来越浓的思乡之情。
理解不正确的是( C )
首联借憧憬与现实的反差,抒发诗人寂寥怅惘的感情。
颔联借历史上的传说,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颈联用叠词描画江上美景,抒发诗人对黄鹤楼的神往。
尾联以缠绵的乡愁收篇,抒发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情怀。
理解不正确的是( B )
这首诗前四句表达了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遗憾。
首联见昔人乘鹤远去之景,表达对先去楼空的感慨。
颈联运用对偶的手法,表达了对故乡的追忆与憧憬。
这首诗后四句描写日景晚景,由此触发了思乡之情。
理解不正确的是( D )
首联引述了有关黄鹤楼的传说。
颔联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颈联描绘了诗人登楼所见江上美景。
诗歌抒发了诗人旅途劳顿的愁绪。
理解正确的是( D )
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直接表明了此楼临江而建的特点。
颔联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
颈联写出了诗人放眼望去,江上的景色凄美动人,令人伤感。
尾联表露了烟波江上日暮怀旧之情,使诗意重归于开头渺茫的境界。
理解不正确的是( D )
首联借

神话传说落笔,“空余”二字,令人心生遐思。
颔联紧承首联,描绘了黄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远景。
颈联情寓景中,用明丽之景反衬凄清之情。
尾联中的“愁”字书写出一种抑郁不得志的人生惆怅。
理解不正确的是( D )
首联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
颔联中有诗人对岁月、世事的感慨。
历历”“萋萋”采用了迭词来写江上美景。
《黄鹤楼》是一首七言绝句。
理解不正确的是( C )
这首诗从楼的命名写起,借神话传说生发开去。
颔联承接传说,抒发岁月不再、世事茫茫之慨。
颈联写眼前美好的景色,传达诗人内心喜悦之情。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乡之情。
理解正确的是( A )
这是一首抒发乡愁的思乡之作。
这是一首抒发作者报国无门的作品。
这是一首思念友人,赞美友情的作品。
这是一首赞美黄鹤楼风光优美的作品。
理解不正确的是( D )
首联引述了有关黄鹤楼的传说。
颔联描绘了黄鹤楼高耸的雄姿。
颈联描画江上美景,极富人情味。
尾联表达了诗人无奈的思乡之情。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中以动写静的名句是___C_______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雨后山间舒朗、清新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
宁静的生活高洁的情怀 的追求。
理解不正确的是( C )
空山”是指山中植被都消失了。
晚来秋”是说气候炎热秋天来晚了。
竹喧”是指竹林里传来的欢声笑语。
春芳歇”意思是春天驻留在这儿。
理解不正确的是( D )
前两句写山居秋日的薄暮之景。
三四句写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五六句写浣纱女子归来的情景。
七八句点明山间是王孙们的心志所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