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三年级科学参考答案

小学三年级科学参考答案

小学三年级科学参考答案
小学三年级科学参考答案

三年级(上)科学《课程标准》达标练习题

第一单元

科学在我们身边

一、我来填一填(20分)

1、科学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对观察过的事物能提出为什么是我们解决问题,走向创新的起点。3.科学并不神秘,如果留意会发现,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4.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的科学家是牛顿。5.摩托车轮胎上制有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力。

6.羽毛毽子被踢起落下时,羽毛的方向是向上的。

7.我知道的玩具有、、。

二、找一找(14分)

1.在纸风车、小汽车、皮球、机器人、毽子、小轮船、玻璃球、陀螺中▲形状相同的有皮球玻璃球。

▲有转动部分的有纸风车小汽车小轮船。

▲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的有。

2.在蜻蜓、猫、梅花鹿、小白兔、蝙蝠、蚊子、蜈蚣、青蛙、蜗牛中▲身体表面长毛的有猫梅花鹿小白兔蝙蝠。

▲会飞的蝙蝠蚊子。

▲小时候在水中生活的有蜻蜓蚊子青蛙。

▲三对足的有蜻蜓蚊子。

三、判断(用“√”或“×”表示)(14分)

1.科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主要方法。(√)

2、在啤酒瓶前吹不灭在它后面的蜡烛。(×)

3、人走上坡路时,总是身体先往前倾,然后脚再迈出。(√)

4、吸密封盒内的饮料时,在密封盒上插两根吸管会更方便地吸到饮料。(√)

5、夏天狗张开嘴巴喘气是为了散发热量。(√)

6、桃树秋天开花,春天结果。(×)

7、小蚂蚁用头上的触角和同伴打招呼。(√)

四、选择(8分)

1、能够连续不断地拍摄记录事物的机器是②。

①照相机②摄像机

2、血压计是②。

①治疗器械②诊断器械

3、与台式电脑相比,笔记本电脑的优越性是①。

①携带方便②功能更齐全

4、下列两种说法,更确切的一种是①。

①科学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②科学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

五、画一画并回答问题(14分)略

六、看图填空(14分)略

七、问答题(16分)略

三年级(上)科学《课程标准》达标练习题

第二单元

我们怎么知道

一、填空(30分)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我们能够把物体分类,是因为物体本身存在着许多相同点和不同点。3.37℃读做三十七摄氏度;一10℃读做零下十摄氏度,十五摄氏度写做15℃;零下八摄氏度写做 -8℃。

4.我们借助眼睛、耳朵、口鼻、舌等感觉器官来辨认物体,在所有感觉器官中,从周围世界中获得信息最多的器官是眼睛。

5.量简是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一般用毫升作单位,用字

母 ml 表示。

6.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是上轻下重,底部是半圆形。

7. 给物体分类,首先要确定一定的标准,如给玩具分类,可以按标准分,分成和。

二、找一找 (找出球形的物体,打√ )( 2分)略

三、选择(8分)

1.辨别酒精和水的方法是②。

①用手摸一摸②用鼻子闻一闻③用眼睛看一看

2.精确比较出两杯水温度的方法是①。

①用温度计测一测②用手摸一摸③用眼睛看一看

3、正确认读温度计的方法是( 3)。

(1)(2)(3)

4.辨别糖水和盐水的方法是③。

①用眼睛看一看②用鼻子闻一闻③用舌尝一尝

四、判断 (用“√”或“×”表示 12分)

1.辨别液体的味道,不能盲目用尝的方法,再确认无害的情况下,可用筷子蘸取;辨别气味时可以手扇一下,再用鼻子闻。(√) 2.测量烧杯里的水温时,温度计要紧贴着烧杯壁。(×)3.底部重的物体不容易倒。(√)4.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5.使用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一般需要5分钟。(√)

6. 两杯温度相同的热水,水量多的先降到室温。(×)

五、画图(18分)略

六、思考题(24分)略

七、小论述:简要说一说给物体分类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6分)略

三年级(上)科学《课程标准》达标练习题

第三单元

水的科学

一、填空(28分)

1.像水、牛奶、酱油这样能流动的物体叫做液体;像木块、橡皮这样不能流动的物体叫做固体。

2.在常温常压下,水是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液体。3.物体在水中所受到的向上托起的力叫做水的浮力。

4.水在自然界有三种状态,分别是液体、气体、固体。5.水是由许许多多的水分子组成的。水表面的水分子紧紧靠拢在一起,有一种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水的表面张力。

6.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上升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二、选择 (可填序号 10分)

1、下列容器中,液体浮力最大的是(3)。

2.下面应用水的浮力的交通工具是③。

①飞艇②宇宙飞船③潜艇

3.下列属于毛细现象的是①。

①粉笔能吸收滴在作业本上的墨水。②水滴总是紧紧团在一起。4.下列不属于水的表面张力现象的是①。

①皮球浮在水面上

②草叶上的露珠是圆的

③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再放上头针

5.以下关于水的描述错误的是③。

①水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物质。

②人类可以利用的水资源是有限的。

③水在世界各地的分布是均匀的。

④动植物体内含有大量的水。

三、判断 (用“√”或“×”表示 10分)

1.海水比河水的浮力大。(√)2.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仅占总水量的3%,而在淡水资源中又有76%的冰,我们能够利用的淡水少之又少,所以我们一定要节约每一滴水。(√)3.沉入水中的物体不会受到水的浮力。(×)4.在观察液体的过程中,应先尝,再用手触摸。(×)5.水的浮力是一种向上的力。(√)

四、连线(6分)略

五、想一想,答一答(16分)略

六、探究实验( 20分)略

七、我还想知道(10分)略

三年级(上)科学《课程标准》达标

期中练习题

一、填空(42分)

1、研究水时,我用到了看、闻、尝等观察方法。

2、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它的方向是向上。

3、在空气中称钩码的重量比在水里称钩码的重量大,这是因为钩码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

4、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有改变物体形状、给物体附着浮或沉的物体、改变液体的比重。

5、潜水艇在水中的沉浮是利用改变排开水的体积来改变的,人依靠救生圈浮在水面上利用的是附着在浮的物体上。

6、一满杯水放入几个曲别针,水并不会溢出来,说明水有表面张力;硬币能浮在水面上主要是水的表面张力支撑的结果。

7、水能沿着有孔隙的材料上升,这种现象叫做毛细现象。水表面的水分子紧紧靠拢在一起,有一种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水的表面张力。

8、一杯热水的温度的变化规律是先快后慢。

9、量筒是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一般用毫升作单位,用 ml 表示。

10、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是上轻下重,底面半圆形。我们研究不倒翁的过程在科学上被称为解暗箱,它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11、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能帮助我们明确探究的目标和方向。

12、科学就是提出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13、眼睛、耳朵、鼻子、舌头都是我们的感觉器官。感觉器官能帮助我们分辨出物体的不同特征,如颜色、大小、气味、冷热、轻重等。在所有感觉器官中,眼睛从周围的世界中获得的信息最多。

14、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分类时,首先要确定一定的标准,如给文具分类,可以以用途为标准分,也可以以大小为标准分。标准不同,分类的标准就不同。

15、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计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我们常用的温度计是摄氏温度计,它的单位是摄氏度,用℃表示。

16、像水、牛奶、酱油这样能流动的物体叫液体。像木块、橡皮这样不能流动的物体叫固体。常温常压下,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二、选择(6分)

1、下列哪些物体在水中是沉的(C )

A泡沫板 B小木块 C玻璃球

2、下面哪些行为用了水有浮力的原理( B )

A下雨天打伞 B 用救生圈游泳 C放气球

3、物体在水中受到水向上托的力,这种力是( A )

A水的浮力 B水的表面张力 C 水的压力

三、判断题(12分)

1、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2、在遇到不了解的液体时,我可以直接用嘴尝一尝来辨别它的味道。(×)

3、听诊器是医生的“耳朵”,哈勃望远镜是科学家的“眼睛”。(√)

4、在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到水中后,应立即读数。

(×)

5、对温度计读数时,温度计不能拿出水面,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顶端相平。(√)

6、我们可以通过换用不同比重的液体来改变物体的沉浮。(√)

四、探究与实验(16分=4+8+4)略

五、理解与应用(24分)略

三年级(上)科学《课程标准》达标练习题

第四单元

天气与我们的生活

一、填空(22分)

1.我们一般从气温、降水、风向、风力、云量等方面来描述一天的天气。

2.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它对我们既有有利的一面,也

有不利的一面。能够预知天气预报,可以让我们及早地做好各种准备,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避免和预防不利的天气对我们造成的危害。3.风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当风向仪的箭头指东时,表示此时刮的

是东风。当风向仪的箭头指西北时,表示此时刮的是西北风。我们一般按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4.雨量器是用来测量降雨量的仪器。

5.风力大,风杯转得快;风力小,风杯转得慢。

6.《风级歌》中,0级风烟直上,10级风树根拔。

7.降水主要指雨、雪和冰雹。

8.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时,应该准确记录降水开始和结束的时间。

二、选择(10分)

1.①有冬眠的习性。

①青蛙②鸡③狗④燕子

2.风向仪是用来测量③的。

①风力②风力和风向③风向

3.谚语:“蚂蚁搬家蛇过道,③马上到”。

①大雪②大雾③大雨④大风

4.“烟囱毁”是③级风。

① 5 ②7 ③ 9 ④ 11

5.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是在④。

①春季②夏季③秋季④冬季

三、判断(用“√”或“×”表示 14分)

1、大雾天,汽车在高速公路上不可高速行驶。(√)

2、雷雨天,最好不要使用简装室外天线收看电视节目。(√)

3、从北方吹来的风就是北风。(√)

4、民间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5、雨量器应该安置在比较开阔,不受障碍物影响的地方。(√)

6、“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是人们对天气长期观察得出的经验。(√)

7、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时,应等降水结束一段时间后再读出并记录。(×)

四、连线(8分)略

五、画一画(10分)略

六、谚语连接(5分)略

七、动脑筋回答(31分=7分+7分+7分+10分)略

三年级(上)科学《课程标准》达标练习题

第五单元(A)

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填空(26分)

1.图(1)表示的是通过降落伞下落找到空气的

图(2)表示的是通过塑料袋鼓起来找到空气的

图(3)表示的是通过扇子扇风找到空气的

图(4)表示的是通过水中的砖块冒泡找到空气的

图(5)表示的是通过竖直压入水中的玻璃杯倾斜后冒泡找到空气的

2.空气不仅存在于我们身体周围的广阔空间,图(4)说明空气还存在于物体的内部。

3.把一叠餐巾纸平压在玻璃杯的底部,然后将玻璃杯竖直压入水中,餐巾纸不会湿。这说明空气占据空间。

4.像空气这样,能在空中向四面八方流动的物体叫气体。

5.空气是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气体。

6.两个同样的篮球充入同样多的空气后,放在调好的天平上,天平是平衡的;但把其中一个篮球中的空气抽去后,天平会失去平衡,这说明空气有重量。

二、连线(10分)略

三、判断 ( 用“√”或“×”表示 10分)

1.空气不仅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空间,还存在于各种物体和人体的内部。(√)2.凡是能够流动的物体都是空气。(×)3.凡是像空气一样能够在空中向四面八方流动的物体都是气体。(√)4.空气像液体物质和固体物质一样,都占据着一定的空间。(√)5.空气是没有重量的。(×)

四、选择(10分)

1.下列两种说法,正确的一种是②。

①没有颜色、没有味道、透明的物体是空气。

②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2.下列两种说法,正确的一种是①。

①水中也有气体存在②水中是没有气体的

3.空气是①的物体。

①有重量②没有重量

4.水与空气的相同点是②。

①形态②无色、无味道、无气味、透明、会流动

5.体积相同的空气,热空气比一般空气①。

①轻②重

五、探究实验(24分)略

六、问答题(20分)略

三年级(上)科学《课程标准》达标练习题

第五单元(B)

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填空(28分)

1.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支持燃烧的气体是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剩下的主要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2.由于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物体在氧气中燃烧非常剧烈,可以

产生很高的温度。

3.现代火箭装有液态的氧,使火箭的燃料燃烧时能产生很高的温度,猛烈地喷出气体推动火箭在没有氧气的宇宙飞行。

4 氧气能供给人、动物呼吸,是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气体。

5.如果空气中除了氧气、氮气等正常成分外,增加了过多的对人、动物和植物有害的物质,那么我们就说空气被污染了。

二、判断 (用“√”或“×”标示 12分)

1.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气体。 ( √ ) 2.清新的空气是由正常的气体成分构成的。 ( √ ) 3.限制汽车数量的增加,是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最好的办法之一。( × ) 4.在地球周围,空气是占据空间最多的物质。 ( √ ) 5.要想获得清新的空气,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 ) 6.因为太空有氧气可供呼吸使用,宇航员才能在太空行走。 (× ) 三、选择(10分)

1.能在空中向四面八方流动的是②。

①液体②气体

2.空气中,能支持燃烧的气体是①。

①氧气②氮气

3.空气是一种①的物体。

①有重量②没有重量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②。

①水蒸气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物质。②烟尘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物质。

5.下列两种环境,空气更为清新的是②。

①人口密集的城市②植物繁茂的乡村

四、探究列举(10分)略

五、观察实验(写出实验的思路即可 16分)略

六、思考回答(16分)

七、倡议书(8分)略

三年级(上)科学《课程标准》达标练习题

综合测试卷(A)

一、填空(33分)

1.0℃读作零摄氏度,--31℃读作零下三十一摄氏度。

2.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3.人们一般是从气温、降水、方向、风力、云量五个方面来描述天气的。

4.不倒翁上轻下重,底面是半球形,所以不倒。

5.风向仪是指用来测量方向的专用仪器。

6.自然界中的水广泛地分布于地下、地表和空中。

7.我们周围的空间并不是没有物体,而是被空气占据着。

8.分类是科学探究的主要方法,分类时首先要确定一定的标准。9.空气中能维持人和动物生命的气体是氧气。

10.我们常用的温度计是摄氏温度计温度计,它的单位是“摄氏度”,用℃表示;量简是测量液态体积的工具,一般用毫升做单位,用ML表示。

二、选择(14分)

1.在未来的科学发展中,永远占据主导地位的是②。

①电脑②人脑

2.下列最容易产生毛细现象的纸是—②—。

①牛皮纸②宣纸③复印纸

3.水面波光粼粼时,我们可判断风是①。

① 5级② 6级

4.符号“”表示。

①阴天②多云

5.下面三支温度计,(3)号温度计表示的温度最高。

6.身体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的是②。

①金鱼②蚂蚁

7.用量筒测量液体,正确读取测量数据的方法是②。

①视线略高于液体的凹面

②视线与液面的凹面相平

③视线略低于液体的凹面

三、判断(14分)

1.如果杯子的大小相同,那么,水位越高水越多。 ( √ ) 2.81℃读作摄氏八十一度。 (× ) 3.大雾会影响人们的视线,因此行路要注意安全。 ( √ ) 4.在描述天气状况时,人们所说的“气温”指的是空气的温度。

( √ ) 5.水有3种形态,其他物体没有。 ( × )

6、测量水温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接触杯子的底或壁。(×)

7、有些物体放入水中后会很快沉下去,这说明水对这些物体没有浮力。(×)

四、实验(21分)略

五、连线(8分)略

六、思考题(10分)略

三年级(上)科学《课程标准》达标练习题

综合测试卷(B)

一、填空(38分)

1.雨量器应安置在相对开阔、不受障碍物影响的地方。

2.认读温度计数据时,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顶端相平。

3.空气是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气体。

4.按照空间位置来说,自然界的水存在于地下、地上、空中等地方。

5.在空气中,氧气约占21%,氮气约占78%,其他气体约占1%。

6.气象观测中,用来观测风向的仪器叫风向仪,用来测量降雨量的仪器叫雨量器,用来测量风力大小的仪器叫风力计。

7.热水降温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8.在所有感觉器官中,获取信息最多的是眼睛。

9.我国夏季多刮东南风,冬季多刮西北风。

10.我们一般用来描述风向的八个方位是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11.0℃读作零摄氏度,--31℃读作零下三十一摄氏度。

12.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13.人们一般是从气温、降水、方向、风力、云量五个方面来描述天气的。

14.不倒翁上轻下重,底面是半球形,所以不倒。

二、选择(10分)

1.路人行路难时,表示风已达到①。

① 7级② 8级

2.地球上的淡水以③形态存在的为最多。

①液体②气体③固体

3.一周的天气是指②。

① 5天的天气② 7天的天气

4.下列属于观察仪器的是②。

①听诊器②摄像机

5.0℃读作②。

①摄氏零度②零摄氏度

6.分类时,分类的标准要①。

①统一②不统一

7.毛细现象是指①。

①水沿材料孔隙上升的现象

②水表面分子相互吸引的现象。

8.空气是一种①的物体。

①有重量②没有重量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②。

①水蒸气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物质。②烟尘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物质。

10.辨别酒精和水的方法是②。

①用手摸一摸②用鼻子闻一闻③用眼睛看一看

三、判断( 12分)

1.观察物体,我们都可以用尝的方法。(×)2.大雨大雪在给人们带来不便的同时,也会给人们带来更为清洁的空气。

(√)3.天气预报中所说的“降水”主要是指下雨和下雪。(√)4.水的浮力大小与水的深浅有关系。(×)5.汽车尾气是造成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6.我们课堂上用的各种测量仪器只能购买,不能自己制作。(×)

四、画一画(4分)略

五、谚语连线(2分)略

六、设计实验(写出思路即可)(16分)

七、思考题。(14分)略

八,看谁的方法好(6分)

三年级(上)科学《课程标准》达标练习题

期末测试题

一、填空 (24分)

1、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分类时,首先要确定一定的标准

,标准不同,分的结果就不同。

2、零下10摄氏度写作-10℃,十五摄氏度写作 15℃。

3、我们的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学。

4、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计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我们常用的温度计是摄氏温度计,它的单位是摄氏度,用℃来表示。

5、风向仪是测量风向的仪器,红旗向东飘,说明刮的是

西风。

6、雨量器应安置在相对开阔、不受障碍物影响的地方,并保持水平,应准确记录降水开始和结束的时间。

7、量筒是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一般用毫升作单位,用 ml 表示。

8、水中上浮的物体受到浮力,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

力。

10、铁块在水中下沉,用钢铁做成的大船却能漂在水面上,这是因为改变物体形状可以改变物体的浮沉。

二、小法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6分)

1、液体是没有固定形状的。(√)

2、物体在水中的浮和沉是可以改变的。(√)

3、同样大小的铁块和石块,它们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一样。(√)

4、使用温度计时,正确的做法是用手拿住温度计的中间部分。(×)

5、风向指风吹来的方向。(√)

6、测风向,应在低洼封闭处。(×)

7、一瓶矿泉水大约有5毫升。(×)

8、5级风大树摇,6级风树枝断。(×)

三、选择(12分)。

1、 B 能够支持燃烧,并且可以能供给人、动物呼吸。

A、二氧化碳

B、氧气

C、水蒸气

2、降水结束,应该 A 读数并记录降水量。

A、及时

B、30分钟后

C、2小时后

3、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其中氧气占 B ,氮气占 A 。

A、78%

B、21%

C、1%

4、风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当风向仪的箭头指东南时,表示此时刮的是 A ,当风向仪的箭头指向西北时,表示此时刮的是 B 。

A、东南风

B、西北风

5、在室温中放一杯热水,水温的变化情况是 B 。

A、水温缓慢的变化。

B、水温的变化是先快后慢

C、水温的变化是先慢后快6.分类时,分类的标准要 A 。

A、统一

B、不统一

7.毛细现象是指 A 。

A、水沿材料孔隙上升的现象

B、水表面分子相互吸引的现象。

四、答一答(48分)略

四年级(上)科学《课程标准》达标练习题

第一单元

我们吃什么

一、填空(27分)

1.我们的食物一般分为两大类,即动物性食品和植物性食品。2.在检测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的实验中,我们发现脂肪会在纸上留下油渍,淀粉遇到碘会变蓝色,蛋白质在燃烧时会发出像头发烧焦的气味。

3.营养学家告诉我们,合理的饮食应该是这样的:我们每天吃的食物如果分为10份,其中米、面食应占 4份左右,蔬菜、水果应占4份左右,牛奶、肉、蛋、油应占2份左右。’

4.按味道分类,我们可以把食物分为酸、甜、苦、辣、咸五种。

5.维持人类生命健康的营养主要有蛋白质、脂肪、淀粉、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6.要使饮食有益于健康应该做到:选择食品要卫生,营养搭配要均衡,饮食时间要有规律,饮食多少要适量。

7.每个人的身高、体重、运动量等不同,会产生饮食差异。

二、判断 (用“√”或“×”表示 14分)

1.少年儿童要多吃以肉类为主的食品配餐,这样才能长得高,智力好。

( × ) 2.小明学习很刻苦,回到家中也不放弃学习,边吃饭边学习。 ( × ) 3.一日三餐要合理安排,经常不吃早餐不利于人的生命健康。 ( √ ) 4.牛奶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品,每天饮用会有益于人的生命健康。 ( √ ) 5.即使是赤日炎炎的夏天,冷食也不宜吃的过多。 ( √ ) 6.说到底,是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食物。因此,我们应该热爱大自然,应该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 (√ ) 7.面包和馒头都是含淀粉比较多的食品。(√)三、选择(12分)

1.①是构成人体的主要材料;③是人体的能源;②具有促进生长发育,增强身体抵抗力等作用。

①蛋白质水盐类②维生素③淀粉脂肪

2.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主要时期,为了保证身体健康,应该讲究营养卫生,第一,食物要②,不然就会因缺少某种营养而得病;第二,进食要适量,③会营养不良,①会得肥胖等疾病。

①吃的过多②多样化③吃的过少

3.下列能为我们提供较多纤维素的是②。

①南瓜和莴苣②韭菜和芹菜

4.各种食物中均含有的营养素是②。

①纤维素②矿物质

5.选择食品的首要标准是②。

①营养②卫生、无毒、无污染

6.合理的饮食应该①。

①荤素搭配②依口味选择

四、连线(15分)略

五,观察实验(16分)

六,问答题(16分)略

四年级(上)科学《课程标准》达标练习题

第二单元

水里有什么

一、填空(30分)

1.食盐放入水中并溶解后,我们便得到了食盐水,食盐水的科学名称叫食盐溶液。

2.我们尝一尝食盐溶液,感觉它的味道是咸的,这说明:食盐仍存在于水中,并没有丢失。

3.把沙子放入水中,不论你是否搅拌,过一会儿沙子都会沉到水底。这说明沙子不能在水中溶解。

4.当你在一杯水中加糖加到一定数量时会发现,食糖不再被溶解了。这种现象叫做饱和。这时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5.搅拌、加温、研碎可以加快溶解。

6.沉淀、过滤、消毒是三种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7.做饮料时,每次都要对每种配料定量选取,并且多次配制才能发现哪种最好。

8.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65%,所以说水是人体构成的重要成分。二、判断(用“√”或“×”表示 12分)

1.自然界中的水是不能直接饮用的。 ( √ )

2.由冰到水的过程叫做溶解。 ( × ) 3.溶解在水里的物质虽然看不到了,但并没有消失。 ( √ )

4.高锰酸钾在水中能溶解。 ( √ )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植物》 1、(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在经历观察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讨论)、(记录)等学习方法。 3、大树的特征可以用树的(高矮)、树冠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皮的(样子)和树叶的(样子)等来描述。 4、小草与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5、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是:植株的(高矮)不同、茎的(粗细)不同、茎的(质地)不同。 6、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点是: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7、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8、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9、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浮萍)等。 10、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点: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短);都是(草本植物)。 11、树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性。 1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13、树叶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14、植物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15、能用(测量)的方法比较树叶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16、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7、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18、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19、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20、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是:(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第二单元《动物》 1、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2、我们观察蜗牛,要注意观察蜗牛的(外形)、(生活)、(运动)、(反应)、(吃食)、(排泄)、(繁殖)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新 集 乡 王 寨 小 学 年级:三年级 教者:耿志章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三年级段1班和2班的科学教学工作,真两班的学生都比较活泼好动,且思维活跃,能较好的配合老师完成教学工作。 1、三年级儿童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物质特性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2、通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对《科学》这门课已经有所了解,知道科学课是由一个一个的活动组成,这是令他们喜爱的。但是他们却常常不能自觉作好课前准备。 3、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已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但是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动手操作能力更是比较低。往往只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内在,难以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4、对实验感兴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 5、对科学探究的认识不够,特别是制定计划的水平低。 6、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缺乏对科学学科重要性的认识。 三、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内容由“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四个单元组成。教学内容和三年级上册一样,也属于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的内容,但在探究重点上却与上学期有着本持的区别,主要是让学生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观察变化的过程并探究变化的规律。相对于整个的小学科学学习过程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主要是将一些值得学生观注的问题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植物的各个器官与植物的生长和功能存在什么关系;它们对于植物本身有什么作用等以风仙花为例进行研究。 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主要是以认识蚕的生命周期,进而认识其它动物的生命周期,和认识人的生命周期。 温度与水的变化主要是认识温度,学习使用温度计,观察研究水是如何从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研究水的三态之间的变化规律。 磁铁单元主要是整理对磁铁的认识;实验研究磁铁的性质,了解人们对磁铁的应用;学习制作指南针,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操作内容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操作内容、材料及现象 1-2、种植我们的植物 实验内容:观察播下去的种子在土壤中会发生的变化 实验材料:透明玻璃杯、卫生纸、凤仙花种子、土壤、水 实验步骤: 1、在透明玻璃杯的内壁垫几层纸,装进一些土壤,使纸巾贴住杯壁。 2、把凤仙花种子放在杯壁和纸的中间(不同的方向都放置种子)。 3、往土壤中浇适量的水,不要让种子浸在水里。 4、观察种子的变化。 实验现象及结论: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芽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快。 1-3、我们先看到了根 实验内容:研究植物根的作用 实验材料:1支试管、带根的新鲜植物1棵、植物油、水、记号笔 实验步骤: 1、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使根完全浸泡在水中。 2、在水面上滴些植物油,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 3、观察试管中的水量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经过一段时间后,试管中的水量减少了。 实验结论:植物的根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1-5、茎越长越高 实验内容:研究茎的作用 实验材料:1段新鲜的芹菜、装有红色水的烧杯、小刀

实验步骤: 1、取一段新鲜的芹菜和装有红色水的烧杯。 2、将芹菜放入烧杯中。 3、观察芹菜的变化。 4、将芹菜横切开,观察它的横切面。 实验现象:过一段时间,芹菜变红了,将芹菜横切开,发现它的横切面也是红的。实验结论: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植物的茎能从下向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从上向下将绿叶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3-1、温度和温度计 实验内容:比较水的冷热 实验材料:1杯热水、1杯冷水、2杯温水 实验步骤:1、桌上放4只杯子,1号杯内装凉水,2号、3号杯内装温水,4号杯内装热水。 2、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 3、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和4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实验现象:第一次用手指感受4杯水的温度:4号杯的水热,1号杯的水冷,3号杯的水比2号杯的水冷;第二次用手指感受4杯水的温度:4号杯的水热,1号杯的水冷,2号杯的水比3号杯的水冷。 实验结论:同样的四杯水,实验顺序不同,手指获得的感觉是不同的。用触觉来感知物体的冷热,有时是不准确、不可靠的。 3-2、测量水的温度 选择合适的温度计:气温计、室温计、体温计 实验内容:测量水的温度

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记录单

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记录单通知实验时间:月日 课题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 1、温度和温度计 实验 内容 观察温度计 实验材料体温计(1)、气温计(1)、水温计(2)、自制温度计模型. 实验内容过程观测温度时.视线与温度计液面应持平;要尽可能消除各种影响测定温度准确性的不利因素. 1.观察和研究作为测量工具的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要构造. 2.识读温度计(模型)刻度上的数字.并把刻度上的数字与更热或更冷的温度联系起来. 安全 情况 安全(是□否□)、其他情况 提议 实验 时间 月日星期(上、下)午第节 实验班级年班 任课 教师 实验室 教师 科学实验记录单(三年级下学期) 通知实验时间:月日 课题 2、测量水的温度 实验 内容 测量水的温度 实验材料4杯不同冷热的水(自来水、温水、热水、热水瓶里刚倒出的烫水).4支水温计.水温测量记录表 实验内容过程1.观察不同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刻度范围在-20℃——110℃)用于测量水的温度.2.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和记录4杯不同冷热的水的温度.(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4)在液注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安全 情况 安全(是□否□)、其他情况 提议 实验 时间 月日星期(上、下)午第节

实验班级年班 任课 教师 实验室 教师 科学实验记录单(三年级下学期) 通知实验时间:月日 课题 3、水结冰了 实验 内容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 实验材料观察用冰块及盛放冰块的浅盘.保温杯1只、冰块1杯、试管1支、8毫升纯净水(或自来水)、水温计1支 实验内容过程(1)在细而短的试管里加入大约8毫升左右的纯净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试管里水的温度.(2)拿一只塑料杯(在外面包裹一块干毛巾).在杯内装满碎冰.把试管插入碎冰中.用温度计观试管里的水温的变化.(3)在碎冰里加入很多食盐(加盐可制造更低的温度).保持几分钟持续观测试管里的水温.(4)如果观察到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安全 情况 安全(是□否□)、其他情况 提议 实验 时间 月日星期(上、下)午第节 实验班级年班 任课 教师 实验室 教师 科学实验记录单(三年级下学期) 通知实验时间:月日 课题 4、冰融化了 实验 内容观察、加快冰的融化 实验材料烧杯一只(内盛小半杯冰块).温度计4支.冰融化时温度记录表(参考书P50).冰融化时周围空气温度记录表.可封口的小塑料袋1只、冰块1块(要求每组的塑料袋、冰块的形状、大小规格一样. 实验内容过程(1)把冰块放入烧杯内.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冰块的温度.(2)让冰块自行融化.在冰块融化的过程.按均匀的时间间隔测量温度. (3)当冰块完全化成水时.记录温度计上的读数. 安全 情况 安全(是□否□)、其他情况 提议 实验 时间 月日星期(上、下)午第节 实验班级年班 任课 教师 实验室 教师

最全面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整理(精华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水 1、水在一定条件下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存在于空气中。 2、水加热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逐渐有气泡产生,水量减少; 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标准大气压下,沸腾时的温度为100℃,杯底产生气泡从下至上不断变大,到达水面破裂,水面上冒白气,烧杯内壁出现小水珠,水量 减少。 3、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4、当环境温度低于0 ℃,水的温度下降到0 ℃ 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5、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在碎冰中加盐,是为了使碎冰温度更低。 6、当环境温度高于0 ℃时,冰的温度上升到0℃,时冰开始融化,冰会浮在水面上,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7、水结冰,体积变大;冰融化成水,体积变小。 8、水和冰的异同点:

9、冰、水、水蒸气三者都是水,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形态。 10、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同样体积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的量比小苏打的量多。一般情况,50ml 水能溶解食盐18g,小苏打5g 。 11、搅拌、提高水的温度、物质颗粒越小,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可逆的过程,通过加热蒸发,可以将食 12、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 盐和水分离。 13、过滤法可以将沙子从水中分离出来,蒸发法可以将食盐从水中析出。 14、磁铁可以用来分离木屑和铁屑。 15、物质只是在大小、形状、状态、颜色等方面发生了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如:折纸、用橡皮泥做手工,水结冰等。 16、对比实验只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都相同。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1.《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活动,知道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在经历观察活动过程中,初步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讨论、记录等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进行科学观察、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亲历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 能够学会记录和学会讨论。 教学过程 一、看看课文插图。 1.引领学生看科学课本第2页中大树的图片。 问:从图片上看大树,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师板书。 二、想想曾经所见。 1.组织讨论: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你曾经看到过一些什么?

2.学生交流,师板书。 3.比较:与刚才看图片得到的信息相比,内容丰富了,为什么? 引导学生明白图片所提供的信息是很有限的,如果要获得更丰富的信息,必须选择真实的事物作为观察的对象。 三、再看真的大树。 1.如果现在再去看一看真的大树,是不是能够看到更多的内容呢? 2.比较:现在再去看一看大树,与刚才我们回忆曾经看过的大树,又有什么区别呢? 3.小结:带着目的去看一棵真正的大树,会比随意地看看的内容要多。带着目的去看真实的事物,才是科学课中进行的观察。 四、实地观察大树。 1.讨论: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们想观察什么? 2.讨论:怎样做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你打算用哪些方法来观察? 3.小组为单位,实地进行观察,并记录(科学记录本)。 4.小结:交流实验记录。

2.《校园的树木》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二)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学情分析】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的树木;小组内要分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大松坪小学三年级科学 任课教师:彭全友

2014.3.1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听听说说 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

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 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 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 7、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师:关注学生的汇报) 8、师:不同植物的种子,从外观来看,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种皮不一样等。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呢? 9、师:要知道种子的里面有什么,该怎么办? 10、生:先预测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开种子看一看。 11、生:继续观察植物的种子。观察后汇报。 12、师:(小结)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种皮等各不相同,但种子的里 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四、做好准备 1、师:本学期,让我们种植凤仙花,观察它的生长变化过程。 2、师:①准备凤仙花的种子。②查阅凤仙花的有关资料,了解凤仙花的栽培方法。③准备播种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准备凤仙花和四季豆的种子。 板书设计: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外部:形状、大小、颜色 植物的种子内部:胚根、胚芽 教学反思: 2、种植我们的植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学习掌握播种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适宜的实验,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根据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需要,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根据对种子萌发状况的预测,确定本阶段观察的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用事实阐述观点的意识,即科学的实证思想;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播种的方法 教学难点: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小铲、花盆、泥土、凤仙花种子、透明塑料杯、吸水纸等。 教学过程:

科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集全册

科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一、植物 ⒈我看到了什么 一、教材简析: 教材先安排一棵相对静止的大树,当学生观察这张图片,他们所能说出的内容是极其有限的。然后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他们所看到远远要比书本上看图片要多的多。运用感知和科学方法对大树进行观察,让学生经历一次科学观察,体验真正的科学观察活动。 二、教学背景: 本课内容既是植物单元的起始部分,也是整个科学课的起始部分,相当于一个初步接触科学观察的学生,经历一次怎样用观察的方法学习科学的过程。三年级的学生,对什么是真正的观察,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他们对观察手段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用眼睛看”这一点上,许多学生不认为闻、听、尝、摸等手段也是观察方法。当我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各种观察方法去观察一棵大树的时候,学生会体会到,科学课上的观察必须是全身感官都要参与的观察,从而丰富学生的观察手段。 三、教学设计:

⒉校园的树木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让学生了解科学观察重要性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观察的方法来具 体认识一棵树,并做好较为详细的观察记录,对一棵树和进行有序的描述。 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意识到校园观察一棵树,做好详细的的描述记录;另 一个是分析比较各组的观察记录,找出不同树木的相同与不同,指向树木座位生命体的特征。 二、教学背景: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明白了观察的重要性,初步懂得了观察 需要各种感官共同参与、需要运用观察工具。本课将带领学生带着一个任务去观察校园里的树木,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最后汇集成一篇观察日记。在观察的过程中,能够用简图的方式进行记录。 三、教学设计:

⒊大树和小草 一、教材简析: 《大树和小草》一课在“植物”单元中处在承上启下的过渡位置,教材由“认识周围一些常见的小草”“比较大树与小草的相同和不同”“利用维恩图比较结果”三个活动组成,在活动中是先从单一的小草入手,让同学了解小草的特点,并用简图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描述,更进一步了解小草的知识,然后安排了大树和小草的比较,主要比较三个方面:茎的比较、果实的比较、叶的比较。大树和小草的形态特征区别非常明显,生在比较过程中能够很容易体会到两个个体之间的巨大区别,从而建立起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概念 的建立。在此基础上再用列举法给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概念。最后用一个维恩图把学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本册教学内容与目标 科学概念 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是由“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和“水和空气”四个单元组成的。这四个单元,将带领每个刚开始科学课学习的学生,展开四段不同但有联系的科学学习旅程。 在“植物”单元中,学生们将对生活在周围的不同植物进行观察比较,通过比较陆生植物(大树、小草)和水生植物(金鱼藻、水葫芦)的不同特征,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和变化,对植物的共同特征形成初步的认识。 在“动物”单元中,学生们将通过饲养和观察蜗牛、蚯蚓、蚂蚁和金鱼,认识它们的生存需要,对动物的共同特征形成初步的认识,并在“植物”单元的基础上共同形成“生物”的初步概念。 在“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中,学生们将比较木头、金属、塑料、纸、砖、陶瓷等常见材料在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等方面的异同,认识到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用途。 “水和空气”单元,学生们将想办法来解决、用证据来证明在探究水和空气过程中产生的许多问题,认识到水和空气在重量、体积、形状、占据空间、流动等方面的许多特性,并且对固体、液体、气体、物质等概念有初步的理解。 其中一、二单元涉及到生命科学的相关内容,而三、四单元则涉及了物质科学的相关内容。 科学探究 在科学探究方面,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本册的学习,将重点发展学生想办法解决一些简单科学问题的能力;进行持续、细致、有联系的两两对比观察的能力;多次重复,进行简单对比实验的能力;综合运用观察和实验所得证据,经过思维加工并尝试进行解释的能力。希望学生能认识到,将观察和实验结果用于科学讨论和解释,更具说服力;探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有必要重复实验;运用工具会帮助我们更精确地获得事实。同时,对证据的重视,理性的思考,大胆的质疑,也是本册教科书中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重要内容。 希望学生对每一个科学概念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认识、探究所获得的事实和逻辑思维加工的基础之上,并在具体概念的基础上能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概括,获得概念性理解。 第一单元植物 单元教学目标与建议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长塘镇现代希望小学 学科:科学下册 年级:三年级 任课教师:___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2 种植我们的植物 3 我们先看到了根 4 种子变成了幼苗 5 茎越长越高 6 开花了,结果了

7 我们的大丰收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1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2 蚕的生长变化 3 蚕变了新模样 4 蛹变成了什么 5 蚕的生命周期 6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7 我们的生命周期 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 1 温度和温度计 2 测量水的温度 3 水结冰了 4 冰融化了 5 水珠从哪里来 6 水和水蒸气 7 水的三态变化 第四单元磁铁 1 我们知道的磁铁 2 磁铁有磁性 3 磁铁的两极 4 磁极的相互作用 5 磁力大小会变化吗 6 指南针 7 做一个指南针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听听说说 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 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 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 7、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师:关注学生的汇报) 8、师:不同植物的种子,从外观来看,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种皮不一样等。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呢? 9、师:要知道种子的里面有什么,该怎么办? 10、生:先预测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开种子看一看。 11、生:继续观察植物的种子。观察后汇报。 12、师:(小结)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种皮等各不相同,但种子的里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河北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实验操作要求及评分标准 1. 清点器材(15分) (1)有清点实验器材的动作。(5分)(2)能准确说出器材名称。(10分) 2. 进行实验(50分) (1)正确使用仪器,合乎规范,注意安全。(10分) (2)按正确的实验步骤,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操作。(30分)(3)实验过程中,集中精力,仔细观察,及时做好记录。(10分) 3. 填写实验报告(20分) (1)简要写出实验步骤。(10分) (2)记录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10分) 4. 整理仪器、收拾桌面(15分)(1)仪器归位、摆放整齐。(10分)(2)桌面整洁。(5分) (一)实验名称: 观察物体发生时的现象 实验器材:鼓和鼓槌、绿豆、钢锯条。实验步骤: 1.把绿豆放在鼓皮上,用鼓槌敲击鼓,观察绿豆。 2.把锯条放在课桌上,一半落空,一只手按住桌上一端,另一只手拨动锯条。 实验现象:1. 绿豆跳动 2. 锯条颤抖 实验结论:物体发声时振动。 (二)实验名称: 水能传声

实验器材:水槽、砂纸。 实验步骤: 1. 水槽中加满水。 2. 一个同学在水中磨砂纸,另一个同学将耳朵贴在水槽边听。 实验现象:听到了磨砂纸声音。实验结论:水能传声音。 (三)实验名称: 光的传播实验实验目的: 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 实验器材:手电筒一个、完全相同的中间带孔的硬纸片三张、纸屏一个。 实验步骤: 1. 将三张中间带孔的硬纸片、纸屏排在一条直线上(孔在一条直线上),用手电筒从一端向纸屏上照射,观察现象。 2. 将中间的硬纸片错开,用手电筒从一端向纸屏上照射,观察现象。实验现象:孔在一条直线上时,观察到纸屏上有光;将中间的硬纸片错开,孔不在一条直线上时,观察到纸屏上没有光。 实验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四)实验名称:光的反射实验 实验目的:光是否可以被反射。 实验器材:手电筒一个、中间带缝的硬纸片1张、平面镜一个、纸和尺子。 实验步骤:将中间带缝的硬纸片、平面镜放在纸上,排在一条直线上,用手电筒从硬纸片缝隙一端向平面镜上照射,改变平面镜摆放的角度观察现象,画出光的传播路线。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 第一单元植物 第1课《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谁选择了它们》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第七课。在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中,学生知道了生物的多样性。学习第六课后,学生了解到不同种类的生物的特殊结构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关,对环境造就生物的多样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本课从同一种类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出发,让学生体会到环境发生改变时,动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丰富学生对环境造就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本课主要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以青蛙为例,从天敌的角度出发分析不同颜色的草地选择了不同颜色的青蛙。第二环节以狐狸为例,从气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对生物的选择,从而逐渐丰富学生对自然选择的认知。第三个环节主要让学生认识人类对生物的选择。通过三个环节的设置让学生知道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针对环节一,调查了学生见过的青蛙以及见到的地方,发现学生见过的青蛙的体色与环境的颜色有较大的联系。大部分学生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青蛙有保护色,这样不利于被天敌发现。然而,学生对于保护色的了解主要是从电视或者是书本上得知,对于保护色形成的背后原因不甚理解。因此,本课设置了青蛙被捕杀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做以及推测的过程中体验青蛙保护色的形成原因之一,了解自然因素对青蛙的选择。环节二,学生基本上知道气温对动物身体大小、体毛的浓密长短等外形特征的影响,但对于动物裸露在外的器官大小、体形等因素是否受气温的影响还没有建立起一定的观念,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资料帮助学生建构这样的认识。环节三,学生对人工选择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这种经验是零散的,没有建构到概念体系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梳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大树,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并体验

3年级下册科学实验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操作(一) 实验名称:探究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推力和拉力大小的关系 实验材料:小车、电子停表、尺子、垫圈、线 实验方案: 1、用4个垫圈的拉力,测试小车走过50厘米距离使用的时间。 2、用6个垫圈的拉力,测试小车走过50厘米距离使用的时间。 3、用8个垫圈的拉力,测试小车走过50厘米的距离使用的时间。 实验现象: 1、4个垫圈的拉力用 ( ) 秒。 2、6个垫圈的拉力用()秒。 3、8个垫圈的拉力用()秒。 实验结论: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推力和拉力的大小有关系,推力和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越快。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操作(二) 实验名称: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系 实验材料:木板(正面光滑背面粗糙)、木块、棉线、铅笔盒、书 实验目的:感受摩擦力的存在,认识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系 实验方案: 1、用铅笔盒、书本、木板搭建一个斜面,把木块先后放在粗糙和光滑的木板上,观察木板下滑的快、慢。 2、用线拉铅笔盒,在铅笔盒上面放数量不同的书,体验一下手有什么感觉。 实验现象:1、木块在光滑的木板上下滑的快,在粗糙的木板上下滑的慢。 3、铅笔盒上面放的书越多,手用得力越大。 实验结论: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和物体的轻重有关系。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操作(三) 实验名称:探究杠杆尺平衡的方法 实验材料:杠杆尺、钩码、支架(简单机械实验盒) 实验目的: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方法 实验方案 1、组装杠杆尺,在左边第二格挂2个钩码,然后在右边第二个格挂几个钩码,杠杆尺能平衡吗? 2、在左边第二格挂2个钩码,然后在右边第一个格挂几个钩码,杠杆尺才能平衡? 3、在左边第二个格挂2个钩码,然后在右边第四个格可以挂几个钩码,杠杆尺才能平衡? 实验现象: 1、在右边第二格挂两个。 2、在右边第二格挂四个。 3、在右边第四格挂一个。 实验结论:杠杆尺平衡时不仅与所挂钩码的数量有关系,还与钩码到支点处的距离有关系。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操作(四) 实验名称:探究弹簧的弹力 实验材料:弹簧、橡皮筋、玻璃球、圆珠笔 实验目的:能通过探究活动感知弹簧的弹性与弹力 实验方案: 1、两手握住弹簧用力向两边拉,慢慢减小拉力,观察看到的现象。

最新三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

实验一、温度和温度计 活动1:感受1号杯和2号杯里水的冷热 1号杯水() 2号杯水() 活动2:观察温度计 .观察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 要构造。 你观察温度计上有摄氏度 (℃)的标记吗? 你观察温度计上每一小格表 示多少? 最高()最低() 你观察温度计的最高温度和 最低温度是多少? 实验现象温度计里面的液柱热了就会上升,冷了就会下降。 活动3:下面的温度你会读和写吗? 28摄氏度写作: 20摄氏度写作: 零下5摄氏度写作: -21℃读作: 31℃读作: 实验要求: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实验用品:400ml烧杯一个一支温度计适量冷水和一暖壶热水吸水纸废物瓶。 步骤操作要求评分标准满分得分1 清点仪器用品按材料清单清点材料用品是否齐全(5分)。 5

2 观察温度计的 零刻线、分度值 和量程。 A、观察温度计的零刻线。(10分) B、观察温度计的分度值和量程 。(10分) 20 3 用手感知水温。将手指伸入烧杯中(冷水)或将手放在烧杯 外壁(热水),手的感觉 (10分),估测水的温度(10分)。 20 4 将温度计测量 水的温度。 A、手拿温度计上端,将其竖直放入水中。(10 分) B、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水中,玻璃 泡不要碰烧杯的侧壁和底部。(10分) C、等示数稳定时再读数。读数时,要让玻璃 泡继续停留在水中。(10分) D、视线要和温度计的示数保持相平。连续三 次测水的温度分别为、、 ,平均水温为。(15分) 45 5 整理仪器,擦拭 桌面。 A、将温度计擦干放回原处。(5分) B、擦拭桌面。(5分) 10 实验三、水结冰了 一、实验名称:水结冰了 二、实验目的:观察水在不同温度下温度计的读数 三、实验步骤: 1、在试管里加入一半的纯净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试管里水的温度 2、拿一只保温杯(或在普通塑料杯外包裹一块干毛巾)在杯内装满碎冰, 把试管插入碎冰中,用温度计观测试管里水温的变化 3、在碎冰里加入较多的食盐,保持几分钟持续观测试管里的水温 4、观测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的温度 四、实验器材:试管、保温杯、温度计、碎冰块、食盐、纯净水。 水结冰了的实验记录表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题 序号 实验名 称 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1、研究土 壤的成 分 酒精灯、铁架 台、蒸发皿、 火柴、烧杯、 玻璃棒、放大 镜、抹布。土 块自备 1、把小土块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2、用玻璃棒搅拌土块后静置一段时间 再观察。 3、在等待的过程中用纸巾包住另一些 土块,用手使劲握,再摊开纸巾, 观察上面留下什么。 4、观察静置后的水杯种的情况。 5、在铁架台的铁圈上面放上蒸发皿, 调节酒精灯与蒸发皿的高度,使酒 精灯火焰的外焰加热蒸发皿。在蒸 发皿中放入少量土壤,点燃酒精灯 加热。 1、在水中放入放入土 块后会冒出气泡。 2、用纸巾包住土壤用 力握后,纸巾变得潮 湿。 3、搅拌静止后大颗粒 首先沉降下来,再接着 是细细的颗粒。 4、土壤的颜色变浅了, 土壤变硬了,还闻到特 别的气味 1、土壤中含有空气。 1、土壤中含有水分。 2、土壤中含有大小不一 的岩石颗粒。 3、土壤中含有腐殖质。 2、研究土 壤的种 类 教师课前按 比例配好三 类土壤的标 准土样,放大 镜,水 1、用放大镜观察三种土壤。 2、用手指捻一捻。 土壤中的颗粒大小不 同。 大颗粒为沙粒,中等颗粒 为粉粒,细小颗粒为黏 粒。沙粒含量多的是沙 土,黏粒含量多的是黏 土,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 壤土。 3、比较沙 土、黏土 漏斗 (75mm)、 1、在盛有土壤的漏斗中缓慢倒入80毫 升水。 沙土里的水渗到量筒 里的多,粘土里的水渗 沙土的渗水性能好,保水 性差;黏土的渗水性差,

和壤土的渗水性量筒(100毫 升)、水,三 种不同种类 的土壤。 2、观察漏斗下面量筒中经过土壤滤出 的水量是多少。 下来的少。保水性好。 4、比较沙 土和黏 土的不 同 放大镜、带盖 的玻璃瓶、 水,沙土和黏 土样本 1、用放大镜观察,每一种土壤的颗粒 大小,颜色区别。 2、将每种土壤放在瓶子里摇一摇,听 听声音的区别。 3、用手指捻一捻每种土壤,感觉有什 么区别。 4、和点水握一握,看哪一种能够握成 团。 5、闻一闻,每种土壤闻上去有什么气 味? 沙土土壤颗粒大,黏土 颗粒小;沙土颜色浅, 黏土颜色较深;摇晃沙 土发出的声音大;和水 后黏土能握成团,沙土 不能;黏土有股难闻的 气味,沙土基本没有什 么气味。 结论同前。 5、做肥料 袋 塑料袋、土 壤、木棍、水 果皮、菜叶 等、水、蚯蚓、 细绳 1、往塑料袋中装土、水果皮、菜叶等。 2、用木棍把土壤和其他物品混合在一 起,加入少量的水和蚯蚓。 3、把塑料袋口用细绳轻轻的扎上,贴 上自己的标签。 4、把塑料袋放在不被干扰的黑暗的地 方。 肥料袋里的土壤变化 过程缓慢,一般要经过 1个月的时间才有较为 明显的变化。 有很臭的气味散发出来; 菜叶等植物不见了,成为 了腐殖质,土壤的颜色加 深。 6、土壤蓄 水能力 的比较 实验 两只塑料盆、 两块木板、两 只喷壶、 1、两块木板上一块放带草皮的土,一 块上面放散土,把木板分别斜放在 两个塑料盆里。 2、用喷壶在同一个高度向木板上的土 壤喷水。 有草皮的一盆中流下 的水比较清澈,土壤流 失的少;没有草皮的一 盆流出的水比较浑浊, 土壤流失的多。 植物可以保护土壤,防止 水土流失。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1.运动和位置 【教材简析】 《运动和位置》是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起始课。为落实“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及“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两个科学概念,课文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是学生通过观察与讨论学会利用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否发生了位置变化,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第二个是借助方向盘和软尺,学习采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这样的方法来描述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一张小女孩喂鱼的图片,引出研究当我们站在地面观察物体时,怎样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 探索板块,学生先通过独立观察图片、进行判断并思考依据,再全班交流的方式,发现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的依据。学生再通过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小组合作探究方式,会发现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变了,是运动的;位置没变,是静止。同时认识到需要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准确描述位置。 拓展板块,本活动是告知方向和距离,标画物体所在位置。其实质也是在应用中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学情分析】 对于运动,学生并不陌生,他们有着许多生活经验。但是学生对于物体的运动还有一些不完善甚至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往往无法判断自动上升的扶梯上的人是否在运动,其原因是缺少“参照物”的概念。在本课中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与讨论学会利用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否发生了位置变化来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

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

三年级下册实验 1【实验名称】:小车运动与拉力大小的关系 【活动准备】:小车模型、毛线、钩码3个、秒表 【活动设计】:用钩码的重力做拉力,通过 改变钩码的个数来改变小车受到的拉力大小,记录小车走过相同距离所用时间。【实验步骤】: 用一个钩码的拉力,测试小车做过桌面使用的时间。反复测量3次,求平均值。用三个钩码的拉力,测试小车走过桌面,使用的时间。反复测量3次,求平均值实验结果:小车受到的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越快。 注意事项: 1、设计实验方案时,提醒学生控制实验的变量。不变量:小车的重量、小车经过的距离。变量:拉力大小即钩码数量为减少误差,每个实验做三次,求得平均值。 2、为防止小车从桌上滑下,可以用两个铅笔盒做障碍物,挡在终点处,铅笔盒中间留出空隙,注意不要压住毛线。 2实验名称: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材料:木块(或者小车模型)、测力计、长木板 1)摩擦力大小与两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的关系用手摸一摸,辨别一下长木板哪一面较光滑,哪一面较粗糙。木块(小车模型)放在粗糙面上,将测力计挂在木块(小车模型)前端的挂钩上,慢慢拉动,记录下用了多大的力,并且记录好。重复两次。木块(小车模型)放在光滑面上,将测力计挂在木块(小车模型)前端的挂钩上,慢慢拉动,记录下用了多大的力,并且记录好。重复两次,求平均值。对比两次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两个物体的接触面越粗糙,所受摩擦力越大;两个物体的接触面越光滑,所受摩擦力越小。 注意事项: 为减少实验误差,每次实验做两次。若学生之前未接触过测力计,应先向学生介绍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实验时要用测力计慢慢拉动小车,并保持拉动时速度不变。 3摩擦力大小与被拉物体的重量间的关系 1、木块(小车模型)放在光滑面上,将测力计挂在木块(小车模型)前端的挂钩上,慢慢拉动,记录下用了多大的力,并且记录好。重复两次。 2、木块(小车模型)放在光滑面上,在其上放先后放不同数量的钩码,其余按照上一项步骤进行 3、对比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被拉动的物体越重,所受的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所受的摩擦力就越小。 4实验名称:探究使跷跷板平衡的办法 实验材料:杠杆尺、钩码 实验目的:结合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怎样才能使杠杆尺平衡。 实验过程: 1、各小组设计实验方案,交流汇报。 2、分组实验,注意做好实验的记录。

2015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报告单

科学实验报告单 科 学 实 验 报 告 单 班级 三 实验名称 植物根的作用 实验器材:前一周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试管、水、食用油、一颗有根有 叶的小植物。 班级 三(1) 实验名称 观察植物的种子 实验者 实验器材 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 大镜。 实验目的 观察各种植物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 实验原理 不同植物的种子特点不同 实验过程 1、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 2、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实验现象 或 实验结果 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外形、大小、颜色等各不相同。 指导教师 评定等级(时间)

我的猜测:根有许多作用 实验步骤: ①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②将植物的根浸泡在试管里的水中。 ③在水面上滴一些植物油,试管口塞一些棉花,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去,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④观察试管中的水量有什么变化 观察到的现象: 根吸收水分 实验结果:植物的根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里 指导教师评定等级(时间): 班级三实验名称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 实验器材:蚕卵放大镜和养蚕用的小盒,透明塑料片;学生自己饲养的蚕。 我的猜测:蚕的外形很奇特

实验步骤: 1、外形:头,胸,腹,足,两侧的小黑点, 2、如何吃食. 3、如何爬行。 4、蚕靠腹部气孔呼吸 观察到的现象: 蚕有八对足 实验结果:蚕胸部三对足帮助吃食,腹部4对足使身体前进,最后一对尾足帮助移动身体,还可以和腹足附着在物体上,使身体前半部分抬起来,进行各种活动 指导教师评定等级(时间): 班级三实验名称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 实验器材:蚕蛾、放大镜 我的猜测:蚕蛹的外形和蚕蛾差不多 实验步骤: 1、蚕蛾的行为,蚕蛾在干什么,身体湿润,翅下垂,柔软皱缩。 2、蚕蛾的形态特征,先观察蚕蛾的身体有哪几部分组成,然后观察各部分是怎样的,有什么器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