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仰与经济

信仰与经济

信仰与经济
信仰与经济

信仰社会经济

突然之间想写一些有关信仰的想法,说起信仰人么一般都会第一时间想到,佛教、道教、伊斯兰、天主、等等的一系列宗教。但其实信仰本身是一个很广义的词汇。在这里之所以提及信仰,是因为我想在这里尽可能的描述一下我看到的信仰与社会以及经济的关系及影响。那么要对三者的关系进行描述的话,我们首先就应该弄清楚三者的定义。

在这里我主要是想强调信仰这一方面的事物,所以我们先弄清楚什么是信仰,而要弄清楚什么是信仰就有必要给信仰这个词汇下个定义。那么信仰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人们所相信的某些事物。(这里纯属个人观点,不认同的可做探讨。)从这个角度来说任何人或者个体都是具有信仰的。只是信仰的复杂程度有所不同。那么在弄清楚什么是信仰之后,我们再来看看信仰的作用及重要性。

信仰的主要作用就是调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那么什么是主观能动性呢?

在这里举个例子:驴拉磨通常会在驴的头顶吊着一根萝卜,然后驴就会一直的围绕磨打转。这里我们来分析一下,驴在这里是一个个体,那么我们要让驴运动起来拉磨,那么我们就要给驴一个诱惑,让驴相信眼前的萝卜它是能吃到的,那么驴才会老老实实的拉着磨打转,另外在你每次让驴拉完磨之后,给够一定量的萝卜给驴吃。久而久之驴就会养成习惯主动的、自发的去拉磨,甚至不需要有一根萝卜在前面吊着,因为它相信拉磨一段时间后它就能得到更多的萝卜。而所谓的主观能动性就是让驴主动的去拉磨。换一句抽象一点的说法来说,就是个体自发、自主的干活或者生产的积极性就是主观能动性。那么通过这个例子我们不难发现信仰与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在这个例子里“相信自己可以吃到萝卜”就是驴的信仰,而因为这一信仰关系到驴的生理欲望,所以这一信仰很好的调动了驴的主观能动性。这就是最简单最单纯的信仰之一。

信仰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个体方面比较明显。主要是因为个体在满足了自身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后,拥有了最基本的信仰还是不够的。(即是和驴一样为了吃而产生的信仰--最简单的信仰)所谓保暖思淫欲,在个体满足了基本的需求之后动物类的个体会开始对繁殖产生欲望,那么产生欲望就会产生诱惑就会有所行动和表示,不过从现有的状况来看,生物圈内的所有动物对这种本能的信仰所调动的主观能动性无疑是巨大的甚至是无穷的。(放至灵长类动物身上就是对爱情的追求的积极性也可以理解为对性行为的积极性。)然而这强大的主观能动性随之带来的就是个体间差异的竞争。然而同种类个体间差异的竞争很明显会在基本信仰的基础上增加一种衡量优越性的信仰。(放到人类中即是成功的标准的信仰--相信把某事做到某种程度就是成功。)到了有了衡量优越性的信仰之后,就基本上是一个完善的一个信仰体系了,基本上地球上的个体都有着怎么套信仰体系(在这里我们将这套体系称之为“基本信仰体系”)。再往下更复杂的信仰,就随着个体间对世界的认知的加深,从而产生各种不同的复杂的信仰体系。(如:科学体系、神教论体系等。)然而根据上面的情况总结起来看,个体的各种活动及运动都是需要信仰来支撑的。换句话来说就是信仰调动了世界的运转。(这句话适用范围仅用于生物圈中有机体范围内。)另外假使某个个体缺失信仰的话,这一个体则较容易心理崩溃,较为脆弱容易轻生。由此可以看出信仰对于个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了解了信仰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社会与经济是什么概念及信仰在其中的体现和作用。所谓社会简单的来说就是大量的个体间意识的交流形成的群体意识。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的关系及个体意识间交流所存在的问题。首先我们知道个体间的信仰体系是有这一个共同的“基本信仰体系”的,在此基础上随着个体时间上、空间上的差异产生了许多不同的信仰体系。正因为产生了许多不同的信仰体系,所以尽管群体意识是经过个体意识间的交流产生的,但它们二者仅存在部分交集而不是并集。所以群体意识中认为有价值的信仰,并不会完美的反馈回个体的信仰体系中。(即社会公认的道德、伦理映射到个体时会存在不同的差异---非主流、杀马特、神经病。)

虽然群体意识反馈到个体会存在着异类,但总的来说还是会产生群体认同的“公约”。而此时的“公约”就是群体意识的一种信仰。(具体的思想体现在:对集体有利的事物,就会对大多数个体有利。)在有了群体等级的信仰之后,个体间的协同作用就较为明显了。从而加速了群体对世界的认知,进而形成更加复杂的信仰体系。(马克思思想、三个代表、邓小平理论等--科学信仰。)这些复杂的信仰体系现在还在不断的完善及加深。而这些由群体意识产生的复杂信仰体系,对社会的生产积极性的调动具有很大的意义。

也就是说社会的发展是需要信仰来做支撑的。(只是这一信仰相对于个体来说复杂很多。)而社会层次的信仰对于个体来说除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以外更多的是起到一种约束及引导的作用。(即帮助个体迅速找到自身定位,更容易实现其人生价值。)

而所谓经济就是某一群体生产力水平(即主观能动性--人们愿不愿意参加工作和生产。)的一种衡量体系。(也就是说经济也是信仰的一种体现。)之所以会出现这一衡量体系,我们需要回到历史上经济形成之处的时期来做分析。

让我们把时间往前推到上古时期,人类社会刚刚成形的时候说起。在这个时期拥有健硕的身躯,熟练的捕猎技巧,强大的捕食能力就是成功的标志。换句话来说在上古时期个体的生产力的高低决定着这一个体能否成为群体的核心。(只要你能给我带来吃的你就是我的老大。)那么一旦成为群体的核心,也就意味着这个个体拥有了权力,能享受更多的资源。在这个时期的经济可以理解为群体中所有个体的捕食能力。

我们再把时间轴往后移动一下到人类开始物质富足进而产生交易行为并逐渐盛行从而形成市场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人们为了方便交易,通常群体会选一种公认的、有价值的事物作为一般等价物。就是说货币会随之诞生。那么要知道在物质富足的情况下人类会产生多种多样的物质需求,而因为个体间信仰上的差异,那么不同的个体都有着不同的需求。那么这时候货币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就是说货币完美的统一了不同的个体的需求。货币出现以后的经济还是和群体中所有个体的生产力相关,只是货币很好的把过剩的生产价值给保留起来了。并且这个时候的经济对于人类来说已经变的较为直观了,这时期的人类已经可以通过发行的总货币量,直观的了解到这时期的经济的好坏。在这里有一点有必要强调一下货币虽然能把过剩的生产价值保留起来,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所保留的生产价值会逐渐的贬值(一直产能过剩的话),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经济泡沫。因为当货币保留的价值与时下的生产力不匹配的话,就会让货币所保留的价值得不到兑现。那么为了让某种货币继续流通的话,就不可避免的要让这一货币贬值。那么不想让其贬值的话,就要调动其群体生产力的积极性,生产出对应的价值。那么说起生产力的积极性,就是要调动社会的主观能动性。而调动社会的主观能动性就会涉及到社会的信仰问题。

那么说到社会信仰调动社会的主观能动性。那么人类就有必要重新塑造一种信仰来调动人类从事生产的积极性。即是让群体相信某种货币拥有足够的潜力,在将来会很有价值。那么人类就会为了获得这种货币,而去从事生产价值以兑换这一货币。然而货币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其流通性,所以群体意识上认为这一货币有价值,那么这一货币就被赋予了价值。因此货币对于经济来说除了可以直观的表现出某一时期经济的好坏。还能被当成是一种信仰,从而调动经济的增长。

从宏观角度来说就是人类为了能够吃饱穿暖过上好日子而从事生产,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产能总有过剩的时候,那么为了保留住生产过剩的事物的价值,人类就推行了货币。但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货币所保留的价值超出时代的生产力时,就会使得货币所保留的价值得不到兑现,而兑现不了的货币为了保证其最重要的特性流通性,则就必不可免的要进行贬值。而为了不出现贬值的现象又要调动起社会从事生产的积极性,又要创造一种不存在的信仰来调动生产力。因此在这里人类就不得不面对一个解不开的循环。对于这个循环人类既需要它又厌恶它。因为人类需要它保证繁荣,又厌恶它没有止境(总会出现经济泡沫)。

以上就是我所看到的信仰与经济。总而言之经济与社会生产力是脱不开干系的,那么为了保证社会经济的繁荣,就需要提高社会的生产力,而提高社会的生产力除了科技以外(毕竟是第一生产力),还有一样东西是必要的就是信仰。因为假使没有信仰的支撑,科技也没谁去研究。那么为了形成社会认同感高的信仰,货币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以理解为拜金主义。)

所以在这里可以总结性的说信仰决定着经济的好坏。

浅谈法律信仰

浅谈法律信仰 美国法学家伯尔曼说过,在法治社会中,“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自晚清沈家本修律,历经民国“六法”体系,至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一甲子之际,在中国已经建立起了体系完备的法律制度。但我们必须承认,在当代中国法律不仅没有被普遍认同,反而成为了社会公众的嘲弄的对象,甚至走向对立。西北政法大学图书馆前的雕塑被拆除,源于公众对雕塑原意的曲解,或者说,在我们心中都有这个疑问,在当代中国法律有多大的作用? 一、什么是法律信仰 冯天策在所著的《信仰导论》一书中,为信仰的内涵做了如下解释:它是人类意识对客观世界及自身生命过程的反映,是人类精神宇宙存在全面沟通与融合的愿望与努力。它既包括由意识所形成的带有价值参数的有关宇宙、社会和自身存在的一系列观念和知识,以及由这些观念的偶像所构成的信仰对象,又包括人的信仰情感、信仰态度和信仰行为。具体到法律信仰,似乎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的现象的一种特殊的主观把握方式,是社会主体在对社会法的现象的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油然而生一种神圣体验,是对法的一种心悦诚服的认同感和依归感,是人们对法的理性感情和意识等各种心理因素的有机的综合体,是法的理性和激情的升华,是主体关于法的主观心理状

况的上乘境界。 二、为什么培养法律信仰 1、从历史角度看,培养法律信仰具有应然性和重要性。 法律信仰的产生并非是现代才兴起的产物,早在古希腊罗马的时期,就有了这一概念的雏形,随后经历了西方的各种宏扬法的正义的精神文化建设将其定形,如十二世纪中叶的罗马法复兴运动以及后来的人文主义者、自然法学派和启蒙思想家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罗马法基本精神的运动。应该说在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不管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法学家们,还是西方人文主义者、自然法学家和启蒙思想家,都是致力于培养社会公众对法律的崇高情感,即重视“信仰”的权威。然而,培养对法律的信仰有何重要性呢?对此,笔者将结合历史作如下的阐述:第一,在古希腊罗马的时期,思维敏捷的法学家把法律提到伦理性的高度加以赞扬,认为“法律是善和衡平的艺术”;同时,他们十分重视从社会文化伦理角度解读法的精神本质,将其看成是深藏在实定法之后的最高价值主体,从而确立法律的至高天上的地位,并有利地保护了当时城邦自由民从事商品经济的活动。不容置疑,法学家们对法律的崇高追求并达到适应当时经济状况的需要,很大程度激发了当时城邦人民对法律的崇高情感,即对法律的信仰之理念。而这种信仰的产生,无疑促成了当时城邦社会法治精神的形成,加快了罗马城邦国家告别原始共同体的人治模式,进入依法而治的法治化的历史进程之中。 第二,在西方的罗马法复兴运动到后来的人文主义者、自然法学派和启蒙思想家所发起的许多运动中,以各种形式来(绝大多数是以法律

践行信仰

践行信仰 “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理论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社会形态,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今天,我们叫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的未来,是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故事,第一次非常明确地通过电视语言呈现给观众。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对我们年轻一代谈信仰并不容易,但《信仰》的故事形式,很容易让年轻人接受,看到这些感人的信仰故事,我们会感到正享受着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成果,我们应该也必须认识他们、记住他们。这是一种用柔性情感来引领刚性道理的好方式,特别容易引起年轻人的共鸣。我们感觉到一种和历史的柔软接触,并从中感受到一种与历史沟通、与历史人物沟通的亲近和温暖。 作为80后,我们该有什么样的信仰?我是一名普通大学毕业生,来到油田成为了一名普通石油工人,用自己的所学来为我们国家的石油事业添一份力量。在与老石油工人朝夕相处中,我体会到信仰是很多先进工作老党员全身心投入到这份工作的源泉。以前觉得信仰有点高、有点大,但在这些老石油工人的身上,我觉得信仰特别真实,它就体现在时刻要想着自己是共产党员,要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之中。 树立信仰,贵在践行。《信仰》用实实在在的事例告诉我们,每个普通人都能践行信仰。亲近是因为它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当代年轻党员同样也是信仰的践行者,在汶川抗震救灾的现场、在奥运会、世博会的志愿者队伍中,都能看到我们的身影。一位位优秀共产党员就是一座座精神丰碑,是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的力量。只有真正理解了先辈们当年的青春无悔,才能理解信仰不断的根、不灭的魂。作为新时期年轻人,我们应该志存高远,立志干大事而不是立志做大官,自觉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到党和人民的共同奋斗当中,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工作,切实肩负起当代青年的使命。 如何以实际行动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作出新贡献,才是最终的目的。践行信仰重要的是行动和实干,要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我原以为信仰就是轰轰烈烈干一番大事业,普通人遥不可及,但《信仰》中王进喜、雷锋的故事启示我们,做好本职工作,践行党的宗旨,就是普通党员的信仰。如今信仰的接力棒传递到我们年轻一代的手上,我们应该接过老一辈石油工人手中责任,立足本职,扎根油田,面对目前中国严峻的石油形势,唤起我们的紧迫感,为祖国的石油事业倾尽自己的力量;我们应继承和坚守信仰,有情有义,传递勇气,传递幸福,让我们的青春在最广阔的基层天地发光发热。 东辛采油厂张琳

论法律信仰的培养演讲范文

论法律信仰的培养演讲范文张旭科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江苏徐州 221008) 〖内容提要〗文章认为,为何要培养法律信仰的原因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其有应然性和重要性,以及其是法治本身的需要;还认为,法律信仰的培养所面临的障碍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旧的法律观念的影响、立法的膨胀、司法体制弊端的存在、法律效益的低下以及法律工具主义思想的存在等因素的结合,因此,要将法治精神的建设同市场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增强社会公众的权利意识,消融国家优位的理念,树立起社会优位的理念,加强对国家公职人员的教育和管理,增强国家公职人员的守法观念。 〖关键词〗法律信仰信仰培养法治法治精神 依法论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和国家提出的,得到人民群众广泛支持,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治国方略和价值选择。像任何一个国家步入法治化一样,中国政府要步入法治化轨道,要建成法治国家,应具备以下两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要有一套反映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法制制度体系;另一方面是要有社会公众对法律秩序所内含的伦理价值的信仰,即社会公众对法律忠诚的信仰。如果说

前者是法治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后者就是法治得以实现的关键和法治精神得以形成的关键。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了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仰和尊重,那么就是再多的再完善的法律制度也无法促成一个国家法治精神的形成,那么要建成法治社会和合理、公正的法治秩序也只能是一种空想。本文试就法律信仰的培养,推进法的精神形成的问题作以下几点探讨。 一、培养法律信仰的原因分析 1.从历史角度看,培养法律信仰具有应然性和重要性。 法律信仰的产生并非是现代才兴起的产物,早在古希腊罗马的时期,就有了这一概念的雏形,随后经历了西方的各种宏扬法的正义的精神文化建设将其定形,如十二世纪中叶的罗马法复兴运动以及后来的人文主义者、自然法学派和启蒙思想家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罗马法基本精神的运动。应该说在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不管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法学家们,还是西方人文主义者、自然法学家和启蒙思想家,都是致力于培养社会公众对法律的崇高情感,即重视“信仰”的权威。然而,培养对法律的信仰有何重要性呢?对此,笔者将结合历史作如下的阐述: 第一,在古希腊罗马的时期,思维敏捷的法学家把法律提到伦理性的高度加以赞扬,认为“法律是善和衡平的艺术”;

信仰与精神文明建设

信仰与精神文明建设 一些学者先生们认为,今天中国人普遍不道德,如坑蒙拐骗、贪污腐化、制造伪劣产品,生产有毒食物,开个宝马车就自以为老大等等,主要是因为中国人没有信仰,特别是没有宗教信仰造成的。而西方人之所以相当文明,就是因为他们有信仰,特别是有宗教信仰。你看基督教倡导仁爱,伊斯兰教倡导慈爱,所以他们遵纪守法,与人为善。 为什么老外有宗教信仰,中国人没有信仰呢? 先说基督教,公元四世纪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诏书,使基督教成为合法的宗教。公元392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为国教。什么是国教?国教就是谁不信教,谁就不是这个国家的国民,谁就是异教徒,就可人人得而诛之。到后来,不要说不信教,只要谁敢说基督教的不是,或说的话与《圣经》不一致,就要被烧死,如布鲁诺赞同哥白尼的“日心说”就要被烧死。如果你也生活在欧洲,你敢不信教吗? 再说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后,于公元630年率领十多万教徒,从麦地那进逼麦加城下,威逼以艾布·苏富扬为首的麦加贵族投降,并强迫麦加全城居民宣布改信伊斯兰教。接下来,穆罕默德的后继者们----四大哈里,挥刀向西,沿地中海南岸从埃及、利比亚、经摩洛哥进入西班牙;向东经伊朗进入印度。在这些占领区,凡是不信伊斯兰教的不是加重赋税,就是格杀无论。如果你面对阿拉伯弯刀,你能不当穆斯林吗? 说到我们中国人,也不是从来就没有宗教信仰。如果你生活在南北朝,杜牧有诗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说不定你就在其中的一个寺中敲着木鱼,津津有味地在唸经。如果你生活在武则天或唐玄宗时代,全城人都去迎接佛骨时,说不定你也口颂:“阿弥陀佛”伸头探脑往前挤,心想如果能到法门寺去当个小弥沙就无限荣光了。如果你生活在北宋,看到宋真宗亲自驾幸亳州太清宫,谒拜老子神像。听到宋徽宗授意道录院,册封他为“教主道君皇帝”,并把道教变成了国教时。你很可能早就头戴偃月冠,身披白鹤氅,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指点着道童们去炼仙丹了。 但是,如果你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或后周世宗时代的佛家弟子,很可能早就逃离了和尚庙,乖乖地回去种田了。因为这些皇帝派出大批军队,实行灭佛,跑慢了就有可能光头落地。 由此可见,一个国家和地区,人们有什么信仰,与其统治者有很大关系。统治者提倡什么信仰,这种信仰就兴旺发达;统治者排斥什么信仰,这种信仰就大大衰落。例如印度是佛教的创始地,在印度旃陀罗笈多建立的孔雀王朝时,由于阿育王大力提倡佛教,从而使佛教在印度盛况空前。但后来阿拉伯人、突厥人相继入侵印度,大力提倡伊斯兰教,佛教在印度就基本消失了。 今天的中国人为什么普遍没有宗教信仰?因为近千年来,统治者们不提倡。明朝的一些皇帝

宗教信仰和价值观。(首发)

宗教信仰和价值观。(首发) 请将下面提到的“宗教信仰”词汇,等同于“价值观”语义理解。 宗教、信仰是人们最核心的价值观,是人类独有的精神活动。它所起到的作用是,统领一个民族和社会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源动力,是其它利益、力量无可替代的。 纵观历史,不论东方西方,也无论过去与现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欲求发展和巩固,无不对宗教信仰的建树予以高度重视和应用。 在中华大地,几千年社会更迭,意识形态始终是社会变化的前奏和基础,因为他可以凝聚人心,驱从人群。秦用道教汉靠神,独尊儒术成汉武。隋唐兴佛为篡权,儒道释伊宋兼收,明清佛道势见微,百日维新向西方,共产主义舶来品,哪个朝代缺信条? 在世界范围内,几千年来,由两河文化演化形成的宗教斗争一直上演至今(伊斯兰、基督教)未见终了。有其建树了科学、民主、开放社会的一面,也导致、演绎了种族歧视和极端主义问题。都是宗教信仰惹的“祸”。 因此就蔑视宗教信仰吗?那就更错误了,因为,他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在今天的地球上,信仰伊斯兰教人口达15亿之多,信仰基

督教的人口有20亿之众,信仰佛的人口也有10多亿。加之各派别之分,全世界没有宗教信仰的人群几乎没有。同时我们看到,越是工业先进、并自称社会文明的国家,宗教信仰越普遍、越通行。以美国为例,耶稣基督是80%人的信仰,宗教色彩最浓。日本的安倍晋三也是一个玩弄宗教信仰的高手,只不过沿用的是武士道“尚武”精神。可见,宗教信仰有多大势力范围和实用价值。 可是我们中国呢?近代以来,好像除了民间残存的一些传统宗教势力外,能够用来唤起民众、统一意志的信仰不存在了。好不容易“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但在引进之后掺杂多少本土的封建糟粕?又因如此而受到 多大攻击和诋毁? 宗教信仰问题如此现实、如此重要,那我们该怎么办?该以什么样的宗教信仰去引领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和实现“中国梦”呢?难道就剩下“GDP”了吗?难道非得百分之百认可西方文明造就的价值观吗? 现在,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我认为太重要了。他对于我们实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和实现“中国梦”很重要?从历史角度看,我认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我们不但要大力倡导,而且必须要使其形成“势”、“道”、“术”的系统化,成为全体公民的信仰。我们必须要有自己信仰的核心价值观。

信仰:价值观的灵魂

信仰:价值观的灵魂 贺善侃 核心观点 信仰是精神领域的最高主宰,是人们关于生命和宇宙最高价值的信念,是主体对于某种思想的真诚信服。它是一种附着于一定对象的相信心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和文化规范力量,包括价值理想和价值规范两个层面的内涵。价值理想处于核心价值体系的最高层次,是核心价值观的灵魂。 从理想到信仰,是实现理想的首要前提 践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从对核心价值观价值理想的认同入手,自觉地实现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想,塑造理想人格。而要把理想化为理想人格,必须把理想转化为信念,就是使理想转化为一种稳固的、持久的意识,成为一种坚定的确信、一种念念不忘的追求,即一种信仰。

信仰是精神领域的最高主宰,是人们关于生命和宇宙最高价值的信念,是主体对于某种思想的真诚信服。它是一种附着于一定对象的相信心态。 科学理论不但给人类以行之有效的认识工具,而且往往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和奋斗旗帜。科学性和现实性是科学信仰的两个最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信仰正是这样的科学信仰。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坚持科学真理,坚持正确的人生目标和政治方向。 从理想到信仰,是实现理想的首要前提。从认识论上理解,人的理想得以实现,则体现为人获得了自由。这也就是从自在达到自为。而要把理想化为现实,至少需要具备如下条件:其一,主体(包括个体或群体)确立的理想必须体现该个体或群体的本质力量,这种本质力量是内在于主体之中的,是自觉的,而不是外在的、强制的;因而是主体终身愿意为之奋斗的,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或挫折,都不会放弃的。其二,这种体现了主体本质力量的理想是一贯的,具有始终如一的坚定性。这种在实践中经锻炼而形成的坚定性并非顽固不化,而是体现主体对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其三,这种体现了主体本质力量的理想需成为主体的“自得之感”即一种乐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是主体对事物客观规律的认识;“好之”是主体的志向所在;“乐之”则是主体乐于实现这种志向,以实现理想为最高的人生乐趣。只有达到这一

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c15087507.html, 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 作者:王思樾 来源:《中文信息》2018年第06期 摘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将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本文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各自的内涵,并就两者的关系,特别是法制建设在推动市场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做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市场经济法制建设内涵关系 中图分类号:D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6-00-01 一、市场经济的内涵 我国自1979年实施改革开放已有近40年的历史,这几十年中国经济取到了引起世界瞩目的成就,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其中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市场经济给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是中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敲门砖。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体制,它的内在要求就在于通过运行的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和有效性来配置资源,从而实现资源在市场中的自行运转。市场经济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不同利益关系决定的一种经济形式,它在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呈现出一定的共性或一般性。而不同的社会制度条件,又使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表现在我国经济体制中即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也是其在不同社会条件下的特殊性体现。 二、法制建设的内涵 法制建设自古以来就是政府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它不同社会条件下也有其发展的共性,就是要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下,按照平等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构建的一种制度。[1]法制建设与市场经济最大的不同在于其意识能动性,如果说市场经济是由 其内在规律控制而自行运转的,那法制建设就是在法律的制定者和执法者的影响下进行的,它的存在形态和执行现状是具有很大的主观性的。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人民性,是为了人民、保护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人民群众通过多种形式、多样渠道广泛参与的一种法制管理形式。[2] 三、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的关系 1.法制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论我国公民的法律信仰及其培育

论我国公民的法律信仰及其培育 论文提纲: 一、法律信仰的涵义 二、法律信仰是法治的理念基础 1、法律信仰是法治之法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 2、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仰是社会法治精神形成的前提 三、根深蒂固的人治观念是我国公民法律信仰缺乏的主要原因 四、公民法律信仰的培育是个系统工程 1、要培育公民的法律信仰,就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要培育公民的法律信仰,就要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提高法律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3、要培育公民的法律信仰,就要提高公民的权利意识。 4、要培育公民的法律信仰,就要培养公民的积极守法精神。 5、要培育公民的法律信仰,就要规范权力的运行。 正文: 法治社会的建立,离不开公民对法律的信仰。法律信仰是确保法律由纸面上的法成为实践中的法,乃至成为公民精神上的法的先决条件,也是维持一国法律制度权威与信用的强大心理基础。法治条件下公民对法律的信仰正是奠基于以下观念之上的,这就是:法律高于权力,而不是相反;权利本位优于义务本位而不是相反;自由、民主、人权优于专制与独裁,而不是相反;每一个公民只有遵守法律才是自由的等等。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需要完善的法典,更需要唤起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激发起公众内心对法律信赖、信任和尊重,培养他们对法律的忠诚和信仰。只有公众从内心对法律虔诚信仰,才能促成现代法治精神的形成,才能将法律内化为一种民族的精神,才能加速完成建立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历史使命。 一、法律信仰的涵义 法律的信仰,本质上是一种世俗的信仰。信仰者将自己的幸福寄托于今生今世,公民对法律信仰充分体现出个人对利益的追求、对欲望合理的满足。 法律的信仰则是可知的,是理性与信仰的统一,它是主体在不断接受法律的治理与保障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法律的科学性、正义性、人道性以及与自己本质利益的一致性。通过公民与法律的互动,公民感到法律是自己自由利益的确认者、生命、自由、安全的维护者,利益、财富的保障者以及在个人利益受到损害时的救济者,正是由于上述信念的不断强化与累积,从而上升为一种精神信仰,因此,法律的信仰充分体现了公民理性的自觉。 法律的信仰是宽容的,现代社会是丰富多彩的;与此相适应,建立在这种物质文化基础

党,是一种信仰

党,是一种信仰 二十几岁的年纪,我没有经历过那个特殊而又动荡的年代党是如何带领中华的儿女一路披星戴月、攻坚克难,直至走到今日的人民小康、国泰民安。只是偶尔还能忆起祖辈、父辈们慷慨激昂地陈述当时党的军队是如何叱咤神勇、党的人民是何等不屈不挠,而后,才有了我们今天如花般的美好的生活。 年幼时,我想我是不懂“党”这个字意味着什么的,那时的党熏陶着我的,也许是家家户户墙上贴的毛主席像,也许是耳边时常响起的妈妈的歌声,“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就是强……”。现在想来,那也是党对我最初的“启蒙”教育。 十八九岁的年纪,随着知识的增长、眼界的开阔,让我有了对党深一层次的的认识。那时的党在我心里,是洪水来临之时,早已遍体鳞伤、筋疲力尽的人民子弟兵在洪水中铸就一道道坚强如钢的人墙时的坚毅;是党带领我们的民族“入世”、“申奥”成功之时,国人脸上洋溢的无尽自豪与激动热泪;是“非典”来临之时,全党上下高度戒备、全力以赴对抗闻之色变的疾病时的众志成城,是她带领着她自强不息的儿女们走过了冰冷而漫长的冬天,迎来了一个又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也是在那个年纪,怀着对党的无限向往与崇敬,我紧握右手站在党旗下庄严地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那时的热血沸腾,我至今记忆犹新。

怀着一名预备党员的自豪与对党坚定的信念,我迈入了大学的门槛。那时,虽然依然青春也还懵懂,但我知道我是一个有组织的人了,谈不上“使命”,但我也有我的信念。我记得很多个清晨,我在校园的大道上散步,我会捡起地上随意被人扔掉的纸屑、包装袋送到垃圾桶内,同时我也会感觉到路上穿梭的人群对我投来的异样目光,我想在他们眼里,那是一个理应追求体面、优雅的80后女生的“多此一举”,并非在遭遇到他们的异样目光时我不会尴尬,只是我从内心里对自己说:“我是一名党员,应当有高觉悟,这没什么。”虽然我不能惊天动地,但我想,我也要用心中那份信念支持我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哪怕微不足道。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震惊了世界,也震碎了十三亿中华儿女的心,然而,每一次灾难,总留下了许多感动,饱含热泪指挥在第一线的温总理,奋战在生死营救第一线的解放军,舍身救学生的人民教师,失去双亲和孩子后仍然坚强战斗的女警察,刚从废墟救援出来跪在地上哭求让我再救一个的战士……每一次灾难,党和人民始终一起面对,解放军、公安干警、党员干部,哪里有危险他们总是冲在最前面,英雄的国家,英雄的中国共产党,英雄的人民,视死如归,为的只是灾区人民永远的家园。这时的党传递给我的是动人心魄的震撼:她为了人民事业坚贞不屈的不息信念。 毕业后,我选择了成为一名基层工作者,在这座青山绿水环绕的千年古镇,我深切感受到的是基层中坚党员干部带领农民一

我的中国梦演讲稿100字:信仰与价值(最新版)

编号:YB-JH-0920 ( 演讲稿)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我的中国梦演讲稿100字:信仰与价值(最新版) The speech drafts have the functions of propaganda, agitation, education and appreciation, making them convinced and empathizing in their thoughts and feelings.

我的中国梦演讲稿100字:信仰与 价值(最新版) 本演讲稿作用为: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等;演讲稿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本内容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使用。 列宾说,没有信仰的人是无用的废物,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应该确立怎么样的信仰,构建什么样的价值? 如果说科学解决的是我们能够认识什么的问题,那么信仰就是告诉我们我们有什么样希望的问题,也就是我们有着什么样的梦的问题,而价值就是我们应该怎么做,怎样行动的问题。无所谓希望什么,而是你的信仰是否纯粹,是否真挚,是否有价值。有价值的信仰就是对自然,自我的超越和对一切的夸胜。 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这句士兵突击中许三多的座右铭对于进过ICU又成功出来的我而言具有别样的意义。的希望莫过于好好活,最有力的行动莫过于做有意义的事。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难得不是做有意义的事,而是

价值企业的品牌信仰是什么

价值企业的品牌信仰是什么 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从两个角度看待企业的经营活动,首先是从企业对社会影响的综合角度,其次是从商业底线的角度。我坚信,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社会责任将是未来企业发展的主要支撑。然而,有一点我们不能忽视,企业若能把可持续发展理念、企业社会责任策略和品牌策略统一起来,那么将推动企业发展。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之为企业公民品牌建设策略,也就是说,把它当做品牌建设目标。 价值企业 在企业公民品牌建设中,企业通过一种能够增强品牌价值的方式将品牌和企业社会责任联系起来。通过社会效益及其影响力,企业公民品牌建设赋予品牌生命力,进而对客户、员工、投资者和合作伙伴起到积极的影响。通常,企业公民品牌建设会利用现有的投资,让它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益并让更多的人支持企业。 在一个商品化产品和服务日益增加的世界里,“价值”正成为企业文化最突出的一个特征。对于“价值”企业,哈佛商学院的莫斯?坎特(Moss Kanter)用了一个称呼:“先锋企业”(Vanguard Companies)。把社会价值和企业业务整合、衔接到一起的策略,已经让先锋企业受益。而它们在总结自己获取竞争优势时反复强调一个词:忠诚(Loy alty)。

这种新的品牌建设方法影响了客户、员工、社区,甚至影响到投资者。当然,它不会对每一个人都产生影响。让我们面对现实吧,许多人仍然是价格敏感的购物者,而一些员工仍然把工资看得高于一切。但是,对于那些有意成为某个品牌的忠诚顾客而言—他们是影响品牌发展的重要力量—先锋企业则会脱颖而出。 先锋企业有自己的目的性,它们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而且能够从自己的努力中得到回报。你可以想想这是不是事实:比起竞争对手,优越的企业有更高的执行标准。而一旦运用了这种新的品牌建设方法,因此带来的回报在企业的整个价值链中都能体现出来。 譬如澳大利亚陶氏化学公司(Dow Chemical),之前该企业的信誉和忠诚度都不尽如人意,远远落后于同行。针对此,该企业开展了一场“人元素运动”(Human Element Campaign),重振品牌。在这场运动中,该企业向人们做出品牌承诺,即解决一些世界上最紧迫的难题。该企业开展了许多兑现品牌承诺的项目,并通过广告、网站和平面媒体等扩大影响力。 陶氏化学公司将可持续发展、创新手法和技术运用作为企业整合策略的一部分。该企业提高了企业可持续发展标准,让自己的言行和标准保持一致,最终让自己的品牌脱颖而出。

建设工程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关系.pdf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不断完善,市场经济正逐渐走向完整,并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在全新的发展阶段,促进建设工程经济和市场经营协调发展,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必经之路。现阶段,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这为工程经济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作为建设行业,如何抓住机遇,获取更多的资金作为迎接挑战的有利支持,已经成为工程经济相关管理人员的重点课题,也是业内人员共同关注的方向。基于此,对建设工程经济和市场经济协调繁殖的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需要相关人员给予高度重视。 一、建设工程经济现状分析 当前,建设行业显然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工程的建设过程需要社会提供的劳动消耗主要包含,建设工程的首次投入资金,建设施工需要使用的原材料费用,施工中施工的设备投入、机械设备折旧费用以及维修保养费用,向国家固定缴纳的税费和使用终期残值等。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建设工程行业已然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单以房地产行业为例,今年来无论在建设施工投资和开发商企业的迅速增加,都证明了建设工程行业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炙手可热的行业。所以,针对建设工程经济分析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建设工程经济分析,主要就是对实际项目的经济效益和投资效益进行综合分析,主要目的是,通过研究给出合理评价,并对费用的性质、成分和不同实际等效价值正确结果。 二、建设工程的项目所需资金的经济分析 建设工程中项目的使用资金是为满足建设施工所需,运用技术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必须支付的货币金额。在具体工程建设过程中,一个设计方案的技术组织方式通常有很多种,而建设工程企业需要从中选择最为完善可行的方案进行施工,并且在选择时要注意其经济效益,通过分析组织方案中的经济消耗、资金回收和方案中能够带俩的直接经济收益和间接经济收益,能够更好地提高项目整体经济效益,从而更好地促进建设企业发展。在建设工程项目中,主要的经济分析问题包括:建设工程的土地费用、土建费用、建设材料采购费用、设备购置费用、设备安装调试费用、人工费用、施工费用、公关费用、法律服务费用、工作人员培训费用、基础设施的占用及协调费用等,所以,在建设工程项目经济分析中,容易受到各种确定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给整体经济分析带来了极大的难度,所以需要结合动态分析方式,合理计算投资金额与收益金额。 三、建设工程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联系 建设工程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两者属于互相促进的关系,建设工程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为社会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利保障,同时也是保证社会经济发展稳定性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比我国当前建设工程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能够直观的看到,两者的协调发展关系。1.建设工程经济的发展能够有效拉动市场需求。通过加强建设国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能够有效拉动大众的消费能力,这也是建设工程经济发展带动市场需求的主要体现,人民在建设工程上投入的资金较大,从而刺激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我国市场经济的活力。另外,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推动了我国城市化建设脚步,为实现现代化进程做出重要的贡献。2.建设工程经济发展有效带动了周边行业经济增长。由于建设工程行业在施工方面涉及到的行业范围非常广泛,例如建设材料行业、水电行业、冶金制造行业等,所以,建设工程行业的发展可以有效促进周边行业的经济发展。同时,建设工程行业在经营过程中,还需要聘用大量的专业人员和施工人员,有效的解决了我国大量人口就业问题,市场经济也会随之得到发展和提高。3.建设工程经济发展为市场经济稳定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良性发展的建设工程经济,能够对市场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并且能够发挥有效的积极推动作用,一旦发生金融危机问题,建设工程经济在保证稳定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吸收大量家庭资金,进而有效缓解和抵御因通货膨胀导致的危机问题,从而提高社会经济能够以安全稳定的状态健康发展。 四、在建设工程经济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对各行各业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需要秉持绿色发展观的要求更加严格,对行业中是否采取了有效的环保措施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其中,建设工程行业资源消耗最大,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最深的行业,其环保要求必然更高。建设工程的具体项目施工,与生态环境的平衡紧密相连,所以,行业的环保效力和市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低碳环保建设和绿色节能施工技术在具体应用中还相对较少,这就给建设工程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带来一定阻碍。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遵循商品的既定价格要围绕商品的实际价值上下波动这一原则,但我国的房产价格近年来一直保持着持续攀升的态势,在房地产开发商和炒房团的介入下,更是将房产市场的经济推向新的高度,导致房价居高不下,在这点上,建设工程的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发生了背离,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房地产泡沫经济的严重后果。 五、建设工程经济和市场经济保持协调发展的具体策略 1.加强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合理把控。要想提高建设工程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性,就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发挥自身职能作用,提高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在具体执行中,需要注意避免调控的盲目性,要依照市场规律进行科学调整,在相关政策和规定的制定中,要避免房产价格出现大规模波动。通过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将房产价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2.提高对建设工程经济中金融监管力度。相关部门对建设工程经济的管理应从多角度出发,范围应该涉及到建设工程项目中的各个环节,例如,开发进程、贷款金额、还贷情况等,只有加大对建设工程金融相关问题的监督管理

论法律信仰的培养.doc

论法律信仰的培养

论法律信仰的培养 张旭科 〖内容提要〗文章认为,为何要培养法律信仰的原因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其有应然性和重要性,以及其是法治本身的需要;还认为,法律信仰的培养所面临的障碍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旧的法律观念的影响、立法的膨胀、司法体制弊端的存在、法律效益的低下以及法律工具主义思想的存在等因素的结合,因此,要将法治精神的建设同市场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增强社会公众的权利意识,消融国家优位的理念,树立起社会优位的理念,加强对国家公职人员的教育和管理,增强国家公职人员的守法观念。 〖关键词〗法律信仰信仰培养法治法治精神 依法论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和国家提出的,得到人民群众广泛支持,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治国方略和价值选择。像任何一个国家步入法治化一样,中国政府要步入法治化轨道,要建成法治国家,应具备以下两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要有一套反映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法制制度体系;另一方面是要有社会公众对法律秩序所内含的伦理价值的信仰,即社会公众对法律忠诚的信仰。如果说前者是法治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后者就是法治得以实现的关键和法

将其看成是深藏在实定法之后的最高价值主体,从而确立法律的至高天上的地位,并有利地保护了当时城邦自由民从事商品经济的活动。不容置疑,法学家们对法律的崇高追求并达到适应当时经济状况的需要,很大程度激发了当时城邦人民对法律的崇高情感,即对法律的信仰之理念。而这种信仰的产生,无疑促成了当时城邦社会法治精神的形成,加快了罗马城邦国家告别原始共同体的人治模式,进入依法而治的法治化的历史进程之中。 第二.在西方的罗马法复兴运动到后来的人文主义者、自然法学派和启蒙思想家所发起的许多运动中,以各种形式来(绝大多数是以法律的形式)提倡个性自由和解放、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反对和废除封建等级和特权观念等等,这一切无疑为后来的资产阶级的法治国理论奠定了基础。即使是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等发起的以“信仰得救”信条的宗教改革运动,培育和传播了马克斯·韦伯称之为“资本主义精神”的新教伦理精神,这一精神高扬了“信仰”的权威和价值,因而这一信仰理念,又使广大宗教徒从等级森严的教会制度的统治中解脱出来,而自愿在当时已成为社会权威的象征--法律的支配下,即在信仰法律的观念的支配下积极投身于政治经济活动,这促成

我的中国梦演讲稿100字:信仰与价值

( 演讲稿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我的中国梦演讲稿100字:信仰 与价值 100 words of my speech on China dream: faith and value

我的中国梦演讲稿100字:信仰与价值 列宾说,没有信仰的人是无用的废物,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应该确立怎么样的信仰,构建什么样的价值? 如果说科学解决的是我们能够认识什么的问题,那么信仰就是告诉我们我们有什么样希望的问题,也就是我们有着什么样的梦的问题,而价值就是我们应该怎么做,怎样行动的问题。无所谓希望什么,而是你的信仰是否纯粹,是否真挚,是否有价值。有价值的信仰就是对自然,自我的超越和对一切的夸胜。 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这句士兵突击中许三多的座右铭对于进过ICU又成功出来的我而言具有别样的意义。的希望莫过于好好活,最有力的行动莫过于做有意义的事。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难得不是做有意义的事,而是

每天都做有意义的事。与蝴蝶效应齐名混沌理论是这样说的,我们每个人所做的微不足道的小事对整个混沌空间都会有着巨大的影响。正如乔布斯所说,在你每天睡觉前对着镜子思考五分钟,想想今天所做的事情是否能让自己无怨无悔,如果是请去做。亦如老子所言,君子慎始,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我们需要将信仰与价值,理论和行动进行结合,正如我们的校训怀天下求真知一样,一怀一天下,一求一真知。前者要求我们读书,修身,做人都已天下为怀抱,正如左宗棠所言,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后者要求我们不停的吸收知识。 经史子集无法鉴别毒奶粉,诗词歌赋无法识别地沟油,我们需要投身广阔的实践,在实践中吸收真正的知识,培养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我们走进大学的目的。既然去做就会有失败,在失败中前进是我们应该找寻的方向。曾经有一个人在美国历独一无二的连任四任总统,在大萧条的背景下,他提出了我们一切恐惧的不过是恐惧本身这一振奋人心的口号,他就是罗斯福。人世

信仰与经济

信仰社会经济 突然之间想写一些有关信仰的想法,说起信仰人么一般都会第一时间想到,佛教、道教、伊斯兰、天主、等等的一系列宗教。但其实信仰本身是一个很广义的词汇。在这里之所以提及信仰,是因为我想在这里尽可能的描述一下我看到的信仰与社会以及经济的关系及影响。那么要对三者的关系进行描述的话,我们首先就应该弄清楚三者的定义。 在这里我主要是想强调信仰这一方面的事物,所以我们先弄清楚什么是信仰,而要弄清楚什么是信仰就有必要给信仰这个词汇下个定义。那么信仰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人们所相信的某些事物。(这里纯属个人观点,不认同的可做探讨。)从这个角度来说任何人或者个体都是具有信仰的。只是信仰的复杂程度有所不同。那么在弄清楚什么是信仰之后,我们再来看看信仰的作用及重要性。 信仰的主要作用就是调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那么什么是主观能动性呢? 在这里举个例子:驴拉磨通常会在驴的头顶吊着一根萝卜,然后驴就会一直的围绕磨打转。这里我们来分析一下,驴在这里是一个个体,那么我们要让驴运动起来拉磨,那么我们就要给驴一个诱惑,让驴相信眼前的萝卜它是能吃到的,那么驴才会老老实实的拉着磨打转,另外在你每次让驴拉完磨之后,给够一定量的萝卜给驴吃。久而久之驴就会养成习惯主动的、自发的去拉磨,甚至不需要有一根萝卜在前面吊着,因为它相信拉磨一段时间后它就能得到更多的萝卜。而所谓的主观能动性就是让驴主动的去拉磨。换一句抽象一点的说法来说,就是个体自发、自主的干活或者生产的积极性就是主观能动性。那么通过这个例子我们不难发现信仰与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在这个例子里“相信自己可以吃到萝卜”就是驴的信仰,而因为这一信仰关系到驴的生理欲望,所以这一信仰很好的调动了驴的主观能动性。这就是最简单最单纯的信仰之一。 信仰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个体方面比较明显。主要是因为个体在满足了自身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后,拥有了最基本的信仰还是不够的。(即是和驴一样为了吃而产生的信仰--最简单的信仰)所谓保暖思淫欲,在个体满足了基本的需求之后动物类的个体会开始对繁殖产生欲望,那么产生欲望就会产生诱惑就会有所行动和表示,不过从现有的状况来看,生物圈内的所有动物对这种本能的信仰所调动的主观能动性无疑是巨大的甚至是无穷的。(放至灵长类动物身上就是对爱情的追求的积极性也可以理解为对性行为的积极性。)然而这强大的主观能动性随之带来的就是个体间差异的竞争。然而同种类个体间差异的竞争很明显会在基本信仰的基础上增加一种衡量优越性的信仰。(放到人类中即是成功的标准的信仰--相信把某事做到某种程度就是成功。)到了有了衡量优越性的信仰之后,就基本上是一个完善的一个信仰体系了,基本上地球上的个体都有着怎么套信仰体系(在这里我们将这套体系称之为“基本信仰体系”)。再往下更复杂的信仰,就随着个体间对世界的认知的加深,从而产生各种不同的复杂的信仰体系。(如:科学体系、神教论体系等。)然而根据上面的情况总结起来看,个体的各种活动及运动都是需要信仰来支撑的。换句话来说就是信仰调动了世界的运转。(这句话适用范围仅用于生物圈中有机体范围内。)另外假使某个个体缺失信仰的话,这一个体则较容易心理崩溃,较为脆弱容易轻生。由此可以看出信仰对于个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了解了信仰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社会与经济是什么概念及信仰在其中的体现和作用。所谓社会简单的来说就是大量的个体间意识的交流形成的群体意识。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的关系及个体意识间交流所存在的问题。首先我们知道个体间的信仰体系是有这一个共同的“基本信仰体系”的,在此基础上随着个体时间上、空间上的差异产生了许多不同的信仰体系。正因为产生了许多不同的信仰体系,所以尽管群体意识是经过个体意识间的交流产生的,但它们二者仅存在部分交集而不是并集。所以群体意识中认为有价值的信仰,并不会完美的反馈回个体的信仰体系中。(即社会公认的道德、伦理映射到个体时会存在不同的差异---非主流、杀马特、神经病。)

理论文章:信仰的价值追问与共产党人的初心

信仰的价值追问与共产党人的初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就是信仰,是根本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是马克思主义。这个信仰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必须搞清楚两个基本问题:第一,信仰是什么?第二,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可以真正把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化到灵魂深处、转化为现实的实践。 信仰是对价值的最高追问 信仰的本质是价值问题,是对价值的最高追问。信仰从本质上来讲是思想认识问题。人们认识世界有两个方面:一是想搞清楚“是不是”的问题,这是事实判断;二是想搞清楚“该不该”的问题,这是价值判断。事实判断服从唯物论的原则,与人们的主观愿望没有关系,是按照客观标准和外在尺度认识的世界;价值判断则服从价值论的原则,同一个事实不同的人有可能做出完全不同的价值判断,这是按照主观标准和内在尺度认识的世界。事实判断旨在求真,价值判断旨在求善。 信仰属于价值判断,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价值判断都是信仰问题,信仰是对价值的最高追问。价值判断就是回答“该不该”的问题。所谓价值追问,就是对“该不该”或者“有没有意义”问题的追问。价值观也就是怎么看“该”或者“不该”、“有意义”或者“没有意义”。如果对价值的追问超越了生命价值,就会上升为信仰。例如,什么是拜金主义的价值观?就是把金钱作为判断“该”或者“不该”的标准,认为有钱就该,没有钱就不该。但是如果把这样的价值追问达到这样的地步:为了钱就可以

不活,即超越了生命价值,这就上升为对金钱的信仰。再如,什么是自由的价值观?就是把自由作为判断“该”或者“不该”的标准,凡是符合自由的就是该的,凡是不符合自由的就是不该的,但是如果把这样的价值追问达到这样的地步:不自由毋宁死,这就不是普通的自由价值观,而是对自由的信仰。 由此可见,为了信仰,是可以付出生命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入党誓词中说: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这就是信仰的宣示。 信仰具有理性和非理性的区别 信仰可以有很多种,但是总体上来说,根据追问价值通达信仰的不同方式,可以把信仰大致分为两类:理性的信仰和非理性的信仰。 人们认识世界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事实判断,另一个是价值判断。事实问题是科学的范围,但是科学永远不能超越事实范围走向价值领域,也就是说,“是不是”的事实问题,永远不可能回答“该不该”的价值问题。价值问题是由人文来回答的。人文由艺术、宗教和哲学组成。它们都是回答价值问题的,但是它们回答价值问题的方式不同。艺术用感性直观的方式表达价值,宗教是用非理性的方式回答价值问题,哲学则是为价值找到理性的依据。 信仰是对价值的最高追问。艺术没有自己独立的王国,不可能直接通达信仰,只能用来表达信仰。那么,通达信仰只有两条路可走,一个是宗教,另一个是哲学。这两种信仰所达到的价值追问高度,没有本质区别,为了宗教的信仰可以献身,基于哲学的信仰同样可以牺牲生命。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通达信仰的方式:宗教是以非理性的方式通达信仰,是因信而信;哲学是用理性的方式通达信仰,是因真而信。也就是说,信仰有两种:理性的信仰和非理性的信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