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新一轮复习课件第24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考历史新一轮复习课件第24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1课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1课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对 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②“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 ③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④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 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 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 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1)哲学思想——“道”是世界的本原 (2)辨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但可以互相转化 (3)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 影响: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思想主张:1)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2)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韩非子思想主张 集权观:①加强君主集权;②要树立君主的绝对权威 法治观:①厉行赏罚,奖励耕战②以法治国。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认识论:遵循客观规律行事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3.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4.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观看孔子教授学生的动画片,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观点。 2.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了解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增强感性认识。 3.采取比较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来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 4.让学生运用诸子百家的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用“争鸣”来理解争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多元的思想中,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对后世惠泽千年的影响;感受先代哲人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 难点和重点 ●重点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难点 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引入 图片呈现诸子百家: 师生互动:从学生的答案人手,自然过渡到百家争鸣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回忆百家争鸣的背景,为学习百家争鸣概况作好铺垫。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动的时代,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其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特别是在面对相同的社会政治问题时,古代哲人们所进行的思考即所得出的答案,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补充,相互吸收,这不仅表现在同家而不同派的思想中,也表现在不同家的思想中。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如此活跃的局面呢? 【师生互动】一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的反映,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然后从经济、政治、阶级关系和思想文化等角度做出解释。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教师提问】当时出现主要学派有哪些?他们的代表人是谁? 【师生互动】(一)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二)道家老子、庄子 (三)法家韩非子 (四)墨家墨子 【展示材料】材料一

第5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讲义-江苏省启东中学高考历史复习

第5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考试要求〗 (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2)汉代儒学: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温故·习新〗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知识点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 (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 (2)具体原因: ①经济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③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到各诸侯国重用。 ④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 2、主要派别代表: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韩非子等。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 4、历史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知识点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春秋――孔子(儒学创始人,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 主张和贡献: ①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政治思想: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体现民本思想) ③主张“克己复礼”恢复周朝的礼乐制度。(保守性的体现) ④教育思想: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意义: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⑤整理古籍:“六经”《诗》、《书》、《礼》、《易》、《春秋》(儒家的五经)、

《乐》 2.战国――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 (1)孟子(亚圣) ①发展了仁,提出“仁政”思想; ②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民贵君轻” ③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要用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2)荀子 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②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君舟民水”思想。 ③伦理观:主张“人之性恶”(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3)历史影响 ①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②战国后期,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知识点三其他思想流派 1、道家: (1)老子:春秋晚期,道家学派创始人,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 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②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③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2)庄子: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①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②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战国,韩非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代表地主阶级利益。 (1)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权威震慑臣民,提出系统法治理论; (2)意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把君主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趋势。 3.墨家:战国,墨子,代表平民百姓愿望。 (1)主张“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的去爱所有人;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初一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1—3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 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 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5课时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第 1 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

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板书设计: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 二、北京人:时间:万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发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课过程]

初中历史《1百家争鸣》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8 课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这是《历史课程标准》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 的基本理念之一。本课教学贯穿了“走进圣贤,汲取智慧”的设计思想。 1、“一条线索”: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本课是一个非常好的培养学生人生思想认识的教学案例,通过把老师搜集、整理、归纳起来的大量历史资料制作成PowerPoint 课件,用文字、图片、视频、表格等形式展现了古代思想家的风采,凸显了中学历史教学“思想教育”这个永恒不变的主题。 2、“两种能力”: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基本的分析历史观点的技能。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基本

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教学形式为教学中心内容服务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灵活运用随堂小品、知识竞赛、故事会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分组活动这一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

《创新大课堂》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11单元第25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Word版含解析

课时作业二十五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模拟题组] 1.(2016·广东惠州二模·12)六虱指的是危害国家的六事。《商君书·靳令》指出,礼乐、诗书、修善孝弟、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为“六虱”。这反映了秦国当时() A.儒家思想没有市场B.法家思想倍受冷落 C.道家思想成为主流D.墨家思想渐趋没落 A[“礼乐、诗书、修善孝弟、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都是儒家思想的主张,在商鞅变法中被称为“六虱”,可以判断出儒家思想在当时不受欢迎,故A 项正确;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在秦国推行变法,推崇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道家思想并没有成为主流,故C项错误;“非兵羞战”和墨家思想的“非攻”相似,但不能因为这点就片面的认为墨家思想渐趋没落,故D项错误。] 2.(2016·广东珠海一模·12)有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的思想家对自然科学和玄学都没有多少兴趣,他们提供讨论的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从规劝和改良的语气来看,这种哲学无疑反映了一个屡起冲突、政治混乱的时期……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属于这一时期特征的思想是() A.强调要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B.提出“春秋大一统”,以德为主,以刑辅德 C.三教并行 D.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A[材料中“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信息说明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时期的思想,强调要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属于道家思想,属于该时期思想主张,故A项正确;“春秋大一统”属于董仲舒思想,不符合题干时间,故B项错误;三教并行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故C项错误;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是在南宋时期,故D项错误。] 3.(2016·广东深圳二模·12)有学者认为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当指()

百家争鸣优质课教案

百家争鸣 A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二、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B重点与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形成。 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C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D教学过程 【单元解读】 本单元主要系统阐述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主要介绍了以下四个问题: (1)主流思想是什么? (2)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3)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4)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主流思想是什么呢? 时间上:主要指古代中国文化的内容 内容上: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 内涵上:作为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历史 【导入新课】 1988年,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一次集会上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还要到2500年前孔子的思想中去寻找智慧。 看到这些,老师感慨是:孔子究竟有什么价值,让这些政要精英们有如此行动、如此断言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圣贤,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他们的魅力,寻找启迪。” 【讲述内容】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请同学们看书,思考什么是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概念 师: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解读本课的课题。“百家争鸣”,所谓“百家”指的是什么? 生:所谓“百家”,是指“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的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教案设计

《百家争鸣》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百家争鸣的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2.能力与方法培养目标:通过分组收集资料、角色扮演等学生活动,使学生学会团结协作。提高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述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与意义,表现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及正确对待人类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的运用。 本课难点:百家争鸣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式 分析法、角色扮演法,问题探究法。 本课头绪纷繁,涉及到百家争鸣众多的人物及其主张。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可通过师生共同设计“主要的学派、人物及其代表思想一览表”的环节来达到目的。根据本课课标,结合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我主要采用分析法、角色扮演法,问题探究法等,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用具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查阅有关资料。 2.课前让学生分工合作,分组收集资料,并作一定分析,并能结合学生实际、社会实际进行联系和简单运用。 五、课时安排 本课安排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人物:

他生活于春秋时期。当时鲁国一个大夫,用了八排六十四人的乐舞队伍。而当时礼乐制度规定,八排六十四人的乐舞队伍只能天子才能享用,大夫只能用四排三十二人。当这个人物知道这件事后,气愤难忍,大发感慨道:“如果这样的事都能容忍,那么天下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容忍呢?”他是谁?他为什么会那么气愤? 孔子。这个历史人物是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为什么孔子知道这件事后会那么生气?(因为孔子很重视礼乐制度,重视人的尊卑等级。) (二)讲授新课 1.百家争鸣发生在什么时期? 周政权衰落,富有学识的人流落民间传播知识,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自由的文士阶层,为百家争鸣提供了人才。 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纷变法,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各诸侯统治者四处网罗人才,文士们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看法和治国主张。因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

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第1课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一、“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 1.概念:百家争鸣是指春秋( 公元前770 ~公元前476 年) 战国( 公元前475 ~公元前221 年) 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俗称“十家九流” 2.“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根本原因: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趋于崩溃。(3)阶级 关系上“士”阶层的崛起。(4)文化上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3、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A 道家※老子的思想主张核心:道; 哲学:世界本原是“道”朴素辩证法(相对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理想社会:小国寡民 ※庄子思想主张:“齐物”的观点 哲学思想:相对主义(庄子哲学的主要特点); 处世态度:“天与人,不相胜”顺从天命、安于现状 ※B 儒家:※创立者----孔子(1)政治思想:仁礼(仁与礼的关系: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与规范,仁是礼的内在核心与基础)协调礼和仁的方法:中庸。达到中庸的做 法:“和而不同”①核心:仁:“仁者爱人。” ②政治主张:为政以德,爱惜民力③对人际关系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对礼的要求:克己复礼目的:维护奴隶主等级秩序,但对人尊重 ⑤哲学(鬼神观):敬鬼神而远之。⑥伦理观:性相近,习相远 (2)教育思想:①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②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③有教无类(教育平等),因材施教(个性教育) ④教学原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 ⑤学习态度:学而不厌、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⑥教学精神:诲人不倦 (3)文化贡献:整理六经 探究:孔子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 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 比如他要求人们注意自我修养、尊老爱幼、尊师重贤、富有爱心、言必行、遵守社会公德、学习上不耻下问、温故知新、积极进取的处世精神等都体现他对治国和社会生活的深刻智慧和优秀价值,其思想精华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为现代文明提供了汲取的营养。 ※孟子主要思想主张①“仁”“义”(核心)②伦理观:性善论(仁义礼智先天固有) ③政治主张:仁政保民④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荀子①民本思想:重民(君舟民水)②伦理观:性恶论(王霸并用)③政治主张: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特点)④哲学观点: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思想)※C 墨家(墨子)战国初期:“兼爱”、“非攻”“尚贤”“节俭”“节用”“薄葬” ※D 法家韩非子(战国末期):以法治国法术势相结合加强中央集权变法革新 4、影响:A 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实质) B 大大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历史上的三个百家争鸣时代

中国历史上的三个百家争鸣时代中国历史上的百家争鸣,第一次,也是众所周知的一次,起于三千年前的春秋末期,贯串战国时代。这是一个大动荡、大分化、大竞争的时代。由于经济发展和时代需求,教育、文化空前普及,“士”这个阶层登上历史舞台。特别是,标志性的文化巨人们比肩继踵而出,儒、道、墨、法之外,还有若干家大师。种种因素表明,中国成为世界文化大国,是从这个时代开始。 中国最近一次的百家争鸣,是在距今八十多年前的五四时代。产生了区别于封建思想、教育、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的成果,出现了划时代的、当之无愧的文化大师,标志着苦难深重的中国,以全新的文化大国面貌而崛起。 上述两次文化繁荣昌盛,无庸置疑,也不须赘述。 王母的蟠桃,三千年一结实,中国文化的大繁荣,真如瑶池仙果一样稀有吗? 以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众彩纷呈,每隔千年出现一次繁荣昌盛,应该合乎情理。 其实,距今一千年的北宋,也具备了文化繁荣昌盛的必要条件。首先,经济空前发达,国家年收入超过七千万两白银,“国家干部”的工资,属于历代最高;其次,教育空前普及,开科取士人数众多,选拔规则完备,士子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公务员”考试成为求教读书的巨大推动力;从而,北宋以四大发明俱备的实力,科技水平领先于当时世界;再者,首次实现“三教合一”,又各家分门别

派,封建王朝的朋党之争,本不是优良传统,但学术上的内斗,也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尤其是,拥现出以苏轼为代表的一批标志性文化大师。 可惜的是,北宋这个辉煌的朝代,被不可思议地灭亡了,它的光辉文化史,随之陪葬于其末代皇帝骇人听闻的腐败。它的文化含金量,也被莫名其妙地贬低了。到二十世纪前期,史学教授钱穆一句“积贫积弱”,几乎成为这个时代的盖棺定论。现今的人们,只能从拍卖场上的天价,才会去估量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 每千年一勃兴的文化繁荣昌盛,在世界上,足够一个文化大国身份了。 然而,北宋的灿烂文化,因被草原民族的残暴蹂躏而贬值;五四的光辉传统,随着旗手被冷落而改换门庭。 漠视已有辉煌,无视眼前巨匠的现象,反映出文化上的幼稚。 处在新世纪之初的今天,我们要打造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文化,有多少路要走呢? 从历史筛选出的软、硬条件,我们都不妨参照一下。 要有雄踞世界的文化,第一个问题是,要有世界一流的教育。 办教育,经费是基础。并不是花钱越多越先进,而在于愿否在教育上投入。看看教育经费在国家计划中所占份额,就可一目了然。比比这个份额在世界各国的排名,就会测量出我们算不算“教育大国”。若干年来,“国家有困难”,几乎形成中国教育的专用语,其微言大义,就是“国家不在这里真花钱”。

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 (2)政治:分封制、宗法制崩溃,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 (3)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 (4)文化:私学兴起 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 原因: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大一统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内容:“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措施: 影响:积极:对当时:①有助于巩固中央集权,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 ②推动了教育和儒学思想的发展; 对后世:儒学独尊,逐步成为封建统治思想,对中国的历史文化 影响深远 消极:儒学独尊扼制了思想文化的自由发展,束缚了人民的思想 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百家争鸣”的意义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积极: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意义 造纸术:取代了欧洲中世纪长期使用的羊皮纸和小牛皮纸,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火药: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使骑士阶层日益衰落;火器进步也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长期发达并领先于世界? (1)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较早确立封建制度 (2)经济:生产力的持续发展 (3)对外:清朝以前,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4)文化:教育的发展,培养大批人才 (5)中华民族富于智慧和创新精神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1、甲骨文——殷商时代 2、金文——殷商时代 3、小篆——始于秦代(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4、隶书——始于秦朝,通行于汉魏) 5、楷书(真书、正书)——形成于汉末(字形方正,规矩严正) 6、草书——奔放跃动 7、行书——盛行于晋代(工整清晰,飞洒活泼) 1、秦代篆书家——李斯 2、东晋“书圣”——王羲之(擅草书、行书) 3、唐代:欧职询(欧体)、颜真卿(颜体)、柳公权(柳体)、怀素和张旭之的狂草 4、北宋四大书法家 5、元代赵孟頫(赵体) 6、明代:文征明、董其昌 概述唐朝到清朝中国古代文学主流形式的演变,并归纳其日趋世俗化的表现和原因。(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世俗化的表现: 柳永的词大量吸收俚俗口语,多写城市的繁荣和男女的悲欢离合; 宋代民间兴起了散曲,其庄谐杂出,可雅可俗; 明清时期在宋代话本的基础上小说达到繁荣阶段,适应了广大民众和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 原因:

百家争鸣优秀教案

百家争鸣 一、课题:百家争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诸子百家,了解各家各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归纳“百家争鸣”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 (2)重点掌握儒家三子的思想:孔子的“仁”、孟子的“仁政”和“性本善”以及荀子的“性本恶”思想。 (3)了解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探究其在当世和后世的产生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入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相关内容,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和早期儒学出现的时代背景。 (2)运用比较法、列表法和分析法指导学生对“百家争鸣”以及儒家思想的相关问题进行归纳。 (3)最后以早期儒学为重点,组织学生对儒学的存在原因以及现代儒学复兴情况进行探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诸子百家的思想,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 (2)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3)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

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4)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三、课型:新授课 四、课时:2课时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2分钟 提供三则材料,让同学们猜是哪位大家。然后从孔子引入。让学生谈谈对孔子的了解。 材料: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影响世界进程的十大名人之首 2.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他:“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他那里寻找智慧。” 3.他的思想在1993年9月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人作为人类和平共存的基本原则写入《走向全球伦理宣言》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测试卷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测试卷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测试卷(含解析2015高考一轮复习) 基础训练——练熟主干知识 1.家中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继承了中国传统化中的(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可知其思想是顺其自然,放弃一切差别观念,进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应是道家思想。 2.儒家学说提倡“为仁由己”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这强调的是( ) ①人人都可以达到“仁”的境界②知识、美、善的修养都要靠“己”③由个体到群体去建立和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④个人的社会责任感 A.①②③ B.①②④.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为仁由己”是说“为仁”靠的是自己的追求,

并不是说人人都可以达到“仁”的境界。 3.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 ) A.儒家的“仁政”思想 B.墨家的“兼爱”思想 .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 D.荀子的“性恶论”思想 答案 B 解析孟子:“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大意是:眼中没有父母、君上的人(违反儒家礼仪道德的人),犹如畜生豺狼。司马迁:“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大意是:如果天下都按这些思想做,那么就没有尊卑差异了。他们都在批判墨家的“兼爱”思想。 4.韩非在《扬权》篇里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效。”他主张( ) A.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 B.人无贵贱,一律受法律约束 .结束分裂,建立统一的国家 D.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从

七年级历史上册《百家争鸣》教材分析

七年级历史上册《百家争鸣》教材分析 七年级历史上册《百家争鸣》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教材分校是上好一节的基础,首先我和给我考官交流一下我对本节教材的理解。百家争鸣这是一个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相辉映的局面,它谱F写了中国传统化的序曲,其精华仍具有为现代社会服务的现实意义。同时它涉及到的儒家学派是传统化的主流,其发展形成是专题一中国传统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该的学习能让生深切体会中国传统化的精华,增强其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因此该地位非常重要。但这节知识容量大,理论性强,人物多。而且我校的学生学识面不广,史学基础较为薄弱的情况下基于该认识和结合浙江省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了三维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创设情景联系实际等方法让生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通过材料使学生体会到百家争鸣的意义对现实的影响,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提高学生史料分析和探究的能

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传承对人类明演进的价值;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目标之后,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也就清晰可见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四、教法和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在本节当中,我将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①教法采用视频欣赏、图片字材料阅读、情景教学法,问题探究法,谈话法等 ②学法那么本我将采用情景教学法,角色模拟法,材料阅读法。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我将通过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上孔子三千弟子诵读论语的场景。提问:孔子是何时人呀?能用个词形容看这个时候的感受吗?奥运会怎么重大的场合,大导演张艺谋为何要设置这样的一幕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百家争鸣探询其中的答案。进入本。(写板书) 通过这样的导入是希望通过视频观看,讲学生的感受,提问设疑,确定春秋战国时期。调动学生以积极的状态进入本以下的学习环节。

诸家思想解释——诸家学派的“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诸家思想解释——诸家学派的“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思想上更是百花齐放。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以儒、墨、道、法为代表的诸家学派“百家争鸣”,更是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为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字:春秋战国、知识分子、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 思想一直都是民族的奠基,但是单一的思想无法推动历史的齿轮,所以历代哲人们的哲学思想和学说可以使中华民族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前进。他们对天地万物、对社会、对人生的各种思考和认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无穷智慧,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和品格。 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了以儒、墨、道、法为代表的诸家学派,诸家学派“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各派不仅阐述自己的主张,还相互论争和批判,彼此吸收合理的成分,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社会的发展。 首先, 所谓“诸子百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等。而百家争鸣则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

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变动的时代,在剧烈的社会震荡中,在历史的夹缝中,学术界和学者获得了相对充分的自由。从本质上看,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完全可以与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相媲美。自孔子开始,私人讲学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渐渐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学派齐流并进,相互批评辩难,这就是所谓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中政治思想观点鲜明、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儒、道、墨、法四家。 从历史的角度,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对于后世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孔孟之道,也就是儒家思想。它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学说,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礼和仁,其中仁的学说使儒家突破了旧的传统,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孔子所说的仁包含有血缘基础、心理原则、人道立场和理想人格,后被提升为人情日用之常和每个个体内在自觉意识。孔子的学说得到了孟子和荀子的继承和发展,经后世不断修订,成为在中国具有普遍和长久影响力的学说。 孔孟之道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以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产生对整个春秋战国而言,应该说是一个跟重要的额推动。春秋战国时期是我们迄今为止看到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黄金时期,儒家作为其中的大家,他的创造性的思维,更不用说后来成为主流的,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门显学,所谓显学就是说儒家形成了独立的学派,而且从学术思想体系到宗师的传承关系都非常明显。今天也要看看其他各家的发展。道家的思想源自老子,春秋时期比孔子更早时期,从战国时期把老子的学说发扬光大的是庄子,战国后期到秦汉道家不是道家,他的思想不是主流。近代鲁迅“中华文化的根底全在道家”,我们知道中华文化的主流全在儒家,那为什么鲁迅先生会这样说,且不管对于不对,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老子,姓李,名耳。少年事迹不详,中年在洛阳担任相当于国人图书馆长,可以接触大量的图书。到他的晚年时期,看到周天子实力越来越衰微,对天下失望,骑一匹青牛往西,到函谷关(神话),函谷关守将喜,发现紫云,大圣贤将从东方而来,“紫气东来”,请求老子留下自己的学说,于是写《道德经》上下两篇,根据春秋战国流传下来的道家思想汇集而成,有可能不是老子亲手所写,反映的是老子的学术思想。而后西出函谷关不知所踪,道教后来把老子说成是道教三位天尊的祖根。传说老子一气化三清,所谓三清是指元始天尊、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也说奔新疆,经中亚至印度半岛,看见一孩童在树下冥思,看其有慧根于是点播,其为乔达摩悉达多《老子化胡记》。老人在中国,地位很高,必修二可以看出,中国小农经济超级稳定,社会结构超级稳定,在千年不变的社会里,经验很重要,在现代社会里,十年一变,五年一变,如果还是倚老卖老的话,将是不行的,你们是早晨八九点的太阳,我、你的父母、爷爷等有一些经验是可以提供 人没了,书留下了了,有一种东西是相互混合而成的,比天地万物都早,我也不知道它叫什么,姑且勉强称之为道吧,先秦诸子,不大注意概念的解释,反正也不知道,较真也无用,“道生一……”用集合的概念推理道生万物,道生一,中国古代讲求二进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改成2的1次方,2的2次方,2的3次方,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卦,天地万物尽在其中。当不给一个概念精准定义的时候,说什么都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指导道,春天发芽、夏天开花、秋天结果这就是道,个子不知不觉中长高这就是道,渴了喝水饿了吃饭都是蕴含道的,道法自然,自然的一切东西都是不可以违背的,如果老子活在当今会对反季节和转基因的东西。一切要从自然中来顺其自然,他会有可能倾向于否定人的努力,人不完全是自然的东西,人可以有一定发对自然有反作用力,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础条件,如果我们非要回到自然的状态,茹毛饮血的时代,我们还要炒菜做什么,直接吃草不就可以了。老子认为道法自然,自然已经替你安排好了一切,那么君主和人民就可以自自然然的去享受一切,对君主的期望中提到“太上,不知有之”,太上就是最好的君主,顶级的君主,老百姓都不知道他的存在,就像你知道自己在长个子吗?你可能看到自己一年长了十公分,这个变化的过程你知道吗?自然的规则往往让我们非常适应,非常投入,以至于不知有之,最好的君主就是提供最好的服务,以至于你不知道他的存在。就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这种情况是值得憧憬的。如果做不到太上的境界,应该做到什么?无为而治,这也是后世对道家学说批判最厉害的地方,无为被有些人理解为什么都不做,这就是一种消极的思想,其实老子也说“无为即无不为”,他所说的无为实际是不要故意去做什么,比如你非常尊敬、爱你的父母,每年过生日给他买个蛋糕,父母很高兴,这就是“有为”的做法,大家都期盼那一天因为他是如此的不同,按照道家的学说,每一天都是相同的,要么每天都买要么每天都不买,你该爱还是要爱的,只需要把爱倾注到每一天,不要用什么特殊的方式去表达,

百家争鸣现象

浅谈“诸子百家”现象 摘要: 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动荡及战乱不同,先秦时期的文化思想方面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黄金时期”。先后出现了儒道墨法等各个学派,即所谓“诸子百家”,进而产生了所谓的“百家争鸣”的现象。思想文化的如此繁荣,这在之前从未出现,在之后由于统治者对思想方面的压制也不复出现。诸子百家对中国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甚至左右着我们的思想与行为。而我们今日所说的中国文化,大部分就是在这一时期扎根发芽,从而造就了今天的中国文化。 关键词: 诸子百家产生影响 正文: 人们时常说道“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就是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的。恩格斯在盛赞文艺复兴运动时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在天翻地覆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也处在这样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群英荟萃的时代。 那时,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们在表现出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强烈的独立意识,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群体品格。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以孔子、孟子、曾子、旬子等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思想,以韩非子等为代表的法家思想,以孙子等为代表的兵家思想,以公孙龙、施惠为代表的名家思想,以鬼谷子、苏秦、张仪等为代表的纵横家思想等构成了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学术思想最辉煌的时期,也是中国思想文化奠基的时期。他们的这些人格魅力和智慧之光,不仅作用于当时,而且永远地照耀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历程。 “诸子百家”的产生与其所处的春秋战国时代是密不可分的。由于天子的暗弱,诸侯们逐渐开始争夺霸权。不久后,春秋时代四大国:齐楚秦晋相继崛起,相互争夺霸权。再到春秋后期,多数诸侯国内部也都出现了士大夫权倾国君的局面。在旧的社会体系崩溃的时候,新的思想必须出现以使得人们的心理去除因为没有精神依靠而形成的恐慌,更为重要的是,要形成新的民族思想支柱。 这个时期,社会结构急遽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兼并战争接连不断,文化思想空前活跃。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现于这个时代,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这个时期,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知识分子—“士”阶层的出现和活跃。此外,当时诸侯各国致力于富国强兵,对学术研究采取宽松的政策也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士”往往都采取宽容的政策,允许学术自由。这就为“士”著书立说、发表个人的意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大大促进了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的主要基地稷下学宫是最为典型的例证。 诸子百家中,对中国社会发展以及人们思想影响最深刻的无疑是儒家。儒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提要:新文化运动对以“孔学”为代表的封建主义思想给予了坚决有力的抨击。但是,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作为封建统治正统学说的封建理论,虽然贴上的是“孔孟儒学”的标记,其实质,却决非孔子所创立的正统儒学,而是融合“百家争鸣”各种学说的产物。将封建统治思想标榜为“孔孟儒学”,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统治;主张讲“仁”讲“孝”讲“忠”讲“义”的“孔孟儒学”,对稳定社会是有作用的;作为封建统治思想的“孔孟儒学”实际上是“外儒内法”,但却比韩非赤裸裸主张镇压、权术的理论,具有了更大的欺骗性。 关键词:封建理论,孔孟儒学,外儒内法。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就一直宣扬是以讲“仁”讲“孝”的“孔孟儒学”作为统治思想的。孔子的地位也因此不断地被拔高。辛亥革命后,面对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又搬出的“孔学”,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发起了一次比辛亥革命还要激烈的反 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并具体围绕复辟与尊孔问题,对以“孔学”为代表的封建主义思想给予了坚决有力的抨击。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在1921年,为曾抨击孔子最力者吴虞

出版《吴虞文集》写“序言”时,称吴虞是“‘四川省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位领袖陈独秀在距新文化运动已经20年之后的1937年发表的《孔子与中国》中说:“五四运动之时,我们提出‘打倒孔家店’。”(紧转第36页) 其实,翻遍新文化运动的所有资料,可以确认当时并无“孔家店”和要对其“打”或者“打倒”的提法。[1]但是,胡适、陈独秀等人之所以要把新文化运动概括为是对以孔学为代表的封建主义思想的批驳,显然是把封建统治思想等同于孔孟儒学思想了;而这却是与历史实际不相符合的,因为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后所确立的封建统治思想,虽然是打着“孔孟儒学”的旗号,却并不等同于孔孟儒学思想;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不容低估,但是将猛烈批判的对象认定为是孔子及其儒学思想,可以说是找错了庙门。 一、没有哪家思想学派是“百家争鸣”最后的胜利者 要说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确立,必须先说“百家争鸣”,因为包括封建统治思想在内的许多思想和学说的源头,都应该在那里找到答案。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即伟大的思想都产生于群雄割据的分裂时期;国家统一后,由于统治者的高压和禁锢,思想界只能僵化。春秋战国时期是群雄割据,也是中国思想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