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供应链的整合战略

供应链的整合战略

供应链的整合战略
供应链的整合战略

供应链的整合战略

随着资源和市场的全球化,如何能够从全球各地获取的最佳的能力、知识和资产,并将其应用到世界上有此需求的地方,成为最受CEO们关注的议题。

这就要求企业关注价值主张的转变,打破原有的企业边界和组织内部的职能孤岛,设计出更开放的、模块化的业务组件,构建出能够赢得未来的企业模式。而整合的起点,就始于供应链。

“未来的企业”

相比畅销书《世界是平的》的作者弗里德曼以旁观者的视角,从事实和现象中去分析全球化的影响,IBM的CEO及董事会主席彭明盛则是以变革参与者的角色深入地描述了他所理解和正在经历的全球化,以及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将要或正在发生的组织变革。

在两年前,彭明盛在《外交季刊》(Foreign Affairs)中发表名为《全球整合型企业》(Global Integrated Enterprise,简称GIE)的文章,文中他解释了近30年来全球经济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全球运营公司所产生的影响。

彭明盛特别提到了两个因素:

其一,是经济中的民族主义和国界限制在逐渐减弱,因此,投资和贸易的壁垒渐渐减少,自由的贸易和资本的流动改变了公司对于全球化范围的认知。

其二,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早期开始的信息技术革命。信息技术提高了全球沟通的质量和公司运营的效率,也大大减少了相应的成本。最重要的是,技术变革是将公司运营的基本活动标准化,从而将公司内部和公司之间的互动更容易地联系起来,让交流变得更为方便。基于全球统一的IT基础架构上共享技术和标准的结合,改变了公司对全球化的可能性的认识。

正是出于对全球化所允许的范围和实现的可能性的全新认识,一些领先公司加速了自身全球化进程:将原有的只是简单地进行销售、制造或者少部分的研发职能,放在不同国家的跨国公司,通过业务设计的变革,成为全球整合型公司。这是一种开放、模块化的企业模式,无论企业规模大小,都能够整合到网状经济的结构之中,以实现应对全球化经济竞争的灵活性和整合资源优势。

简单来说,全球整合型企业就是一个为了追求一个全新的目标而改革自己的战略、管理和运营的公司,而这个目标,就是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和价值传递。这意味着,公司要将焦点从产品转向制造——从选择制造什么产品,到选择如何制造这些产品;从选择为客户提供什么样服务,到选择如何提供这些服务。

在全球整合的背后,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周伟焜认为正是如下三个驱动因素(也是实现工具)促使企业进行整合:

1.经济力量。即公司要持续寻求进入新市场获得业务收入增长,通过降低成本改善盈利能力。

2.专业能力。即公司放眼于国际市场,寻求人才、理念和创新,并增强提供全球解决方案与服务的能力。

3.开放性。日益开放的业务标准、业务模式与系统使业务组件化成为可能,而组件的专业化可以带来最佳的工作分配和进一步的整合。

而在2008年由IBM商业价值研究院与《经济学家》情报社共同开展的以“未来的企业”为主题的“全球CEO调查”中, CEO们表达了对“全球整合”趋势的共识。他们认为,未来的企业应该不断地进行整合,以便能充分利用全球经济的优势,其业务的战略目标是获取全球各地最佳的能力、知识和资产,并将它们应用于全球有相关需求的任何地方。

而这种整合优配的理念,周伟的建议是,不仅仅是适用于那些成熟的进行跨国经营的公司。对于没有全球化或者尚在为全球化努力中、甚至仍在广泛的区域或全国范围开展运营的中国企业来说,这样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它们反思自己在全球价值上的现有角色和将来可能的位置,甚至可以将这些“整合”的战略和工具先运用到国内运营中来,从打破国内区域分公司诸侯林立的现状开始,首先成为“国内的整合型公司”,通过整合变革所获得的优势和能力,也能够更有效率地服务于全球客户,同样受益于全球整合。

始于供应链的整合

对于任何一个认识到全球整合已经迫在眉睫的公司来说,它们都是从成为一个全球供应链的整合者开始的。现在公司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再被单纯看成是两个公司的竞争,而更多地被看成是两个公司的供应链之间的较量。

供应链管理的雏形最初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的飞利浦公司为了打破制造、营销、渠道、销售和财务等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藩篱,就设立了一个相应的部门,以减少存货并同时提高客户服务质量。由于是基于更好地管理存货而提出的理念,最早的时候,它被称为“整合存货管理”(Integrated Inventory Management),后来,为了更好地表达出企业希望通过对供应链条的管理,让它成为一个整体,而不是一组分离的部门。所以,就将其改名为“全面供应链管理”(Tot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有趣的是,当时被称为“全面供应链管理”的范围非常狭窄,主要是打通公司内部的流通链条,让制造、销售、财务、营销这些部门都能够将运营的重点,确保最终产品的运动和可利用性上。

最初,供应链管理就是为了解决公司内部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冲突,而造成的存货和能力的配置不合理的问题;而今天,供应链管理是为了管理公司业务单元或部门之间以及公司之间的内在冲突,而引起的能力配置不合理的风险。

尽管供应链管理的范围在不断地拓展,但是,其核心理念始终是打破任何阻碍产品(现在还延伸到了服务)“流通”的壁垒(从过去组织内部的职能孤岛到企业边界所形成的藩篱),建立协调一致的“供应链条”。现在,随着业务复杂性的递增,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一个包含战略采购并让供应商参与到产品开发中来的流程。所以,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中需要具备两个基本要素:信息系统和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网络。

首先,在IT层面上,企业的供应链中需要一套先进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提供非常详尽的数据,描述每个销售机会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它能体现当前交易的进展正处于销售流程中的什么阶段,以及什么时候销售人员希望完成交易。系统提供的这些数据,能够帮助企业更准确地预测来减低存货风险,同时还能确保及时响应客户需求的速度。

但在技术之外,企业需要与合作伙伴保持良好的关系,建立一种共识,彼此都明白为了更好地服务最终用户——“我们是一个团队”。比起那些OEM厂商和供应商努力与系统“博弈”的情况,能够为供应商提供较为准确的预测数据,也是一个非常具有竞争力的优势。

现在,消费者对质量的要求已经变得越来越高,正如利丰公司董事长冯国经所说:“消费者对质量的定义将不再仅限于产品的实体——它将延展到产品是如何生产的,包括生产过程的安全性、生产环境、社会影响等多种因素。”这就要求,企业不但要在企业内部了解产品的流向,更要对从产品的源头(最初的原材料)到最终送达到消费者手中的各个阶段的情况都能够了如指掌。

在对供应链的整合中,许多企业往往都害怕走出第一步,因为那需要对供应链进行彻底的重构。企业常常会列举出一大堆理由来说明不需要改变,但对于那些生产的是多种不同的产品,而且公司的成长越来越需要获得多方的资源支持时,他们就开始感受到供应链的整合甚至是全球整合的重要和必要。

整合供应链的价值

在过去几年中,许多大型公司都设置了专门负责供应链管理的高管职位,或是提高了原有职位的级别。例如,朗讯、亨氏以及雪佛龙公司都在COO、CFO和CIO之外,任命了首席采购官(chief procurement office,即CPO)。还有一些公司将这样的职位设定了更广泛的职责范围,例如杜邦负责这个业务的高管,头衔就是“副总裁-全球采购、物流及首席采购官”,而IBM则是任命了一个负责整合供应链“高级副总裁”,它们对这个职位的描述是在IBM 内部,主要是“端对端的供应链运营,具体包括采购、系统制造、物流以及客户履行流程”。考虑到管理一个全球的供应链体系的成本和复杂性,这样的任命并不令人惊奇。据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的调查,全球用于供应链管理方面的IT投入每年高达约200

亿美元。

而作为向全球整合性企业转型的第一步,IBM首先进行的变革之一就是供应链。由于IBM现在还生产服务器以及大型主机,在全球还有多个制造基地,因此供应链中包括了全球制造和部件采购、完全外包的全球物流、客户履行、订单处理、账务系统以及存货管理和发货追踪的所有活动。对一个在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运营,有着繁多的生产线和数十个独立业务单元的公司来说,它所进行的整合的复杂性和难度,远远超过其他公司的想象。

IBM曾经有300多个采购中心,而每一个都是各自为政,由不同的采购负责人领导,全被视为必要的成本中心。而今天,IBM整合的供应链,是一个核心的战略业务单元,触及公司运营的各个层面,节约了大量的成本,成为公司价值创造、创新和竞争优势的来源。

IBM的供应链转型最早始于1993年,到2003年时,IBM将全球供应链运营作为一个单独的业务单元,是其供应链整合过程中重要的里程碑。

似乎是一夜之间,这个部门就要负责统筹安排当时IBM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30多万名雇员的高达450亿美元的花销了。2004年时,通过供应链的整合,IBM就创造了过去30年中最低的存货水平,而存货周转率也大有提高。

进行供应链整合,首先要认清的就是并非所有的工作都要自己来完成,所以IBM很早就开始尝试将物流外包,这个举措已经为公司累计节约了数十亿美元的成本。由于IBM自己不再拥有那些存储硬件的仓库,或者运输物品的卡车,这也让公司的运营具有更大的弹性,以很好地在市场波动时做出及时反应。

合理的配置资源和能力是供应链整合的第二个要素。2006年时,IBM将全球采购中心移到了深圳,对此,周伟的解释是,采购中心贴近供应商,是最合理的安排。但同时,为适应全球化模式而设计的供应链通常需要有符合本土化要求的设计和进行本土化相关的调查研究,以适应重要客户、核心区域的要求。但是,在全新的IBM供应链中,却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本土化产品”。例如,爱尔兰都柏林工厂生产的IBM产品销往全世界。同样分布在世界不同地区的客户服务中心,它们的触角也不局限于特定的区域或品牌。IBM亚太生产副总裁简凡希解释说:“顾客由哪个中心为其服务是由其所在的地区、语言以及其他因素共同决定的,现在通过IBM在全球各地建立IT服务执行中心协同合作,已经能够为全球客户提供7天24小时不间断的服务。”

在供应链整合中,一个突出的好处就是打破边界后,减少重复劳动。过去,服务供应链的各个团队都只是忙于自己手头的事情,无论是主机制造团队还是负责存储业务的团队。事实上,高端的存储器和大型主机具有很多类似的特性,却从未共享过资源,因为负责各自产品线的团队没有进行过这样的沟通和互动。而现在,这些团队能够聚在一起向彼此学习。所以,这些团队的成员可以开发出一个共用的框架来规划一些可以重复使用的解决方案,以替代过去那种一次性的方案。

伴随着整个供应链具有了更高的可靠性和连贯性,销售团队能从像订购、制定时间表、或者开账单等一些耗时麻烦的事务中解放出来,从而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来提高销售成绩。通过将许多为客户履行服务合同的活动放在供应链中,为销售团队提供了强有力的后援支持,让他们成为公司创造生产力的重要来源。

在供应链整合中,要确保供应链真正成为企业重要的战略组件,就要确保它能够发挥协同不同职能的作用。因此,IBM通过管理和组织变革,设计新的衡量体系,以捕捉到跨职能部门的关键量化数据,对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关系进行定性分析。要确保不同的职能部门没有被他们自己内部的指标所迷惑,这就意味着要把股东和客户价值放在首位,把焦点放在端对端的流程上,而不是尽可能地优化自己在供应链中的那一部分。当然,这不意味着完全抛弃个人的指标,而是增加一些与整个供应链共同目标相关的新指标,现在IBM从几个方面来综合地衡量供应链的绩效:客户满意度、成本消减、产生的现金流以及股东价值。

更重要的是,IBM的文化已经开始习惯于从全球整合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对IBM来说,一个巨大的挑战其实是来自全公司范围内的多元文化影响,如何破除这些文化上的隔离,对于IBM这样巨型的公司来说,非常不容易。

整合供应链最有创新意义的副产品,就是将供应链的原则运用到IBM管理中的其他方面。运用供应链中追踪和分配存货的方法来合理地在公司里追踪和分配人力资源和专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个方法是通过将IBM公司里的专家和顾问看成是IBM的人才和技术的存货,根据具体客户的需求和可用性来进行安排和调度。例如,某客户需要一个懂法语和俄语的Linux专家,同时还要具有在零售业供应链方面的经验,在三个月后到莫斯科处理相关的业务,那么,负责此项目的员工就可以像查询存货一样,在IBM的顾问和专家的系统数据库中寻找合适的专家。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

供应链管理五大核心模块

供应链管理五大核心模块课程之一供应链管理核心与基础 一、供应链管理核心与基础 1.新的竞争环境与SCM的发展 2.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发展 3.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与内涵 4.全球供应链管理的特征和类型; 5.全球供应链管理系统的结构; 二、SCM与企业竞争战略 1.企业的战略路径选择与SCM的目标、角色; 2.SCM与商业模式 3.生产方式如何影响SCM? 案例:联想并购IBM PC后SCM整合问题 三、供应链管理计划 1.供应链综合计划; 2.供给/需求协同计划; 3.供应链管理下的生产计划与控制; 案例:独立的供应链服务商 四、供应链管理库存控制 1.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管理 2.供应链库存控制与管理的常用策略 3.供货商管理库存VMI 五、供应链管理战略规划 1.供应链管理的发展阶段 2.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评估 3.供应链管理的软件支持 4.全球化供应链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5.跨国物流与运输 6.电子商务 案例:PPG的没落和VANCL的崛起 六、供应链管理策略实施 1.敏捷供应链与精益供应链 2.准时生产JIT(JUST IN TIME)的起源 3.供应链中实现JIT的先决条件 4.供应链中实施JIT的技术手段 5.电子商务条件下的JIT应用 6.全球供应链管理中的风险及其控制 7. SCM系统的安全和可靠性保证 案例:汽车工业的供应链模式 七、大案例讨论 1.供应链的垂直整合-- 三星vs富士康 2.商业模式与SC沃尔玛vs淘宝

课程之二供应链管理流程标准一、供应链管理–前沿的思考和实践 1.全球SCM的最新理念和思想动态介绍 2.CSCMP在做些什么? 二、《CSCMP供应链管理流程标准》 1.计划流程自检及最低标准和最佳实践标准 1.1 供应链计划流程 1.2 供给/需求协同 1.3 库存管理 1.4 库存计划 2.采购流程自检及最低标准和最佳实践标准 2.1 战略采购 2.2 供应商管理 2.3 采购 2.4 进向物料管理 3.制造流程自检及最低标准和最佳实践标准 3.1 产品工艺 3.2 伙伴关系和合作 3.3 产品或服务定制 3.4 制造流程 3.5 制造基础架构 3.6 支持流程 4.交付流程自检及最低标准和最佳实践标准 4.1 订单管理 4.2 仓储/执行 4.3 定制化/延迟 4.4 交付设施 4.5 运输 4.6 电子商务交付 4.7 管理客户/客户伙伴关系 4.8 售后技术支持 4.9 客户数据管理 5.执行流程自检及最低标准和最佳实践标准 5.1 战略和领导 5.2 竞争力标杆 5.3 产品/服务创新 5.4 产品/服务数据管理 5.5 流程存在和控制 5.6 测量、技术、商务管理、质量 三、流程标准的运用 1.方法论和工具箱 2.自我诊断的运用 3.流程分析和再造 4.最低标准和最佳实践标准

供应链整合策略及全球市场单一化

全球市場單一化與供應鏈整合策略 聯合國貿易發展委員會(UNCTAD)指出,「公司內貿易」占了全球貿易的三五%到四○%。此外,商業的國際化可從全球的境外投資成長明顯看出:從一九八五年的六○○億美元成長到一九九五年的三、一五○億美元。短短十年之內,成長超過五倍。 經濟發展的廣度與深度,加速了貿易國際化的腳步。企業為了得以在專業領域內保持領先地位,通常以買入或合併其他企業的方式來壯大市場地位,並成為全球市場決定性的角色。 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將資金投資在生產成本低廉的地區。他們僅需要一個少數人的小組進行產品研發,即可行銷全世界。行銷成功的關鍵,在於一個全球架構上的行銷策略,即是所謂的「全球思考,本土行動」。這時,供應鏈的整合則是一切的前提。 跨國公司扮演經濟發展要角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世界經濟以倍數成長。目前的全球貿易額約為五○年代的十六倍,然而產量卻只有五?五倍的成長。全球的出口金額占國民生產毛額(GDP)的比例從八○年代的七%增加到九○年代的一五%。同期的國際貿易成長比全球產量成長快兩倍。然而,於經濟聯盟內(北美自由貿易協會歐盟,東南亞國協與南美貿易區)的貿易成長較大。 跨國公司對於經濟發展扮演著不可忽視的角色。聯合國貿易發展委員會估計,「公司內貿易」占了全球貿易的三五%,到四○%之譜。而在美國與歐洲、美國與日本的雙邊貿易中,這個比數更提高到四三%及七○%。商業的國際化從全球的境外投資成長清楚印證:從一九八五年的六○○億美元成長到一九九五年的三、一五○億美元。 幾個學術報告與現象可以再次對全球化佐證: 1.德國Darmstadt科技大學針對二五家跨國企業做的調查中指出,這些跨國企業擁有超過五○○家工廠, 分布於三八個國家。其中三六%的企業以有全球作業系統,另外二八%的企業則已有健全的生產網路。 亞洲是他們最有興趣的地區。利用亞洲貨幣貶值併購亞洲公司是典型的策略。 2.蘇格蘭製造商貿易協會一九九六年的配銷市調指出,以成長最速的電子業火例,三三%的電子材料來自 美國,金額達一七○億美元,三○%來自遠東,一五%來自歐陸,一三%出自蘇格蘭,八%則是來自英國。至於成品的銷售,價值約二六○億美元的成品直銷西歐(五三%),一九%銷英國,一二%遠至遠東地區,七%到美國,三%到東歐。 3.許多企業在東歐成立生產或配銷中心。超過五分之二的三○○家歐洲企業中已在一九九六年時成立東歐 據點。其他三分之一亦將於近年內完成東歐據點的設立。 全球競爭促使企業專業化 全球競爭促使企業專業化、創新、開拓新市場並自全球各地搜尋新資源,這些乃是為了因應善變的消費者。產品種類增加,產品生命週期縮短,是當今典型的現象。 1.跨國企業的優點:「全球思考,本土行動」(think global, act local)如前述,跨國企業是全球資金、產品及服務流向的主力。所謂的Multinational company與Transnational company的區別在於,前者仍將重心留在一國,並在多國擁有營運據點;屬於後者的跨國企業則已視全球為單一市場,這裡所提及的跨國企業乃指這一類。

供应链设计的原则

在供应链的设计过程中,我们认为应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以保证供应链的设计和重建能满足供应链管理思想得以实施和贯彻的要求。 1.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相结合的设计原则 在系统建模设计方法中,存在两种设计方法,即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的方法。自顶向下的方法是从全局走向局部的方法,自底向上的方法是从局部走向全局的方法;自上而下是系统分解的过程,而自下而上则是一种集成的过程。在设计一个供应链系统时,往往是先有主管高层做出战略规划与决策,规划与决策的依据来自市场需求和企业发展规划,然后由下层部门实施决策,因此供应链的设计是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的综合。 2.简洁性原则 简洁性是供应链的一个重要原则,为了能使供应链具有灵活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供应链的每个节点都应是精洁的、具有活力的、能实现业务流程的快速组合。比如供应商的选择就应以少而精的原则,通过和少数的供应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于减少采购成本,推动实施JIT 采购法和准时生产。生产系统的设计更是应以精细思想(Lean Thinking)为指导,努力实现从精细的制造模式到精细的供应链这一目标。 3.集优原则(互补性原则) 供应链的各个节点的选择应遵循强-强联合的原则,达到实现资源外用的目的,每个企业只集中精力致力于各自核心的业务过程,就象一个独立的制造单元(独立制造岛),这些所谓单元化企业具有自我组织、自我优化、面向目标、动态运行和充满活力的特点,能够实现供应链业务的快速重组。 4.协调性原则 供应链业绩好坏取决于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是否和谐,因此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合作企业关系模型是实现供应链最佳效能的保证。席酉民教授认为和谐是描述系统是否形成了充分发挥系统成员和子系统的能动性、创造性及系统与环境的总体协调性。只有和谐而协调的系统才能发挥最佳的效能。 5.动态性(不确定性)原则 不确定性在供应链中随处可见,许多学者在研究供应链运作效率时都提到不确定性问题。由

供应商管理的目标及战略

目标: 1获得符合企业质量和数量要求的产品或服务 2以最低的成本获得产品或服务 3确保供应商提供最优的服务和及时送货 4发展和维持良好的供应商关系 5开发潜在的供应商。 战略: 1设计一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的合理供应结构 2采用一种能使采购总成本最低的采购方法 3与供应商建立一种能促使供应商不断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长期合作关系。 二、供应商的评估和选择 1建立供应商评估和选择小组 2确定全部的供应商名单 3列出评估指标并确定权重 4逐项评估每个供应商的履行能力 5综合评分并确定供应商 方法: 三、供应商选择的评估要素 1技术水平,供应商提供的技术参数是否达到要求 ,供应商是否拥有技术队伍有能力去制造或供应所需的产品吗。供应商有产品开发和改进项目的能力吗。供应商能帮助改进产品吗。 2产品质量,供应商的产品必须能够持续稳定达到产品说明书的要求,供应商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质量控制体系,对供应商提供的产品除了子啊工厂内做质量检验外,还要考虑从实际使用效果,即检查在实际环境中使用的质量状况, 3供应能力=生产能力,企业需要核准供应商是否具有相当生产规模与发展潜力,这就意味着供应商的制造设备必须能够在数量上达到一定的规模,能够保证供应所需要要的数量的产品。 4价格,供应商应该能够提供有竞争力的价格,这并不意味着必须是最低的价格,这个价格是考虑了要供应商满足所需要的时间,所需的数量,质量,服务后确定的,供应商还应该有能力向购买方提供改进产品成本的方案。 5地理位置==紧缺时及时性,供应商的位置对库存量的管理有相当大的影响、,如果物品单价较高,需求量又大,距离近的供应商有利于管理,购买方总是期望供应商距离自己近一些,或至少要求供应商在当地建立库存,地理位置近送货时间就短。意味着紧急缺货时,可以快速送到。 6可靠性==信誉问题,在选择供应商时,应该选择一些有较高声誉的,经营稳定的以及财务

供应链中协同机会识别及对策

供应链中协同机会识别及对策 摘要:在当今物流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识别供应链协同并进行合理的整合是供应链运作成功与否的关键。在分析协同效应概念的基础上,从有形协同与无形协同两个方面探讨供应链协同机会的识别,从而揭示供应链管理协同行为与竞争优势,并由此提出实现供应链协同效应的应建立以知识共享为基础的企业文化、建立信任机制、完善供应链集成化协同管理信息系统。 关键词:供应链协同效应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企业面临的环境更为严峻,企业不仅关注内部的资源和竞争力,而且关注企业外部的资源和竞争力,更强调在整个供应链上对资源和竞争力进行协同管理。供应链协同不仅强调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做出准确、快速、有效的响应,赢得竞争优势,而且要求充分发挥供应链上各企业核心业务所带来的协同效应,实现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1.协同效应概念 1.1协同学协同学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联邦德国理论物理学家Haken教授创立的,它是以现代一些最新的科学理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等)为基础,采用统计学和动力学相结合的办法,通过类比分析,建立了一整套数学模型和处理方法,来研究协同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变规律的新兴综合性学科。 1.2供应链供应链的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英国著名的物流专家马丁·克里斯多夫教授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一书中对供应链进行了如下定义:供应链是指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的过程和活动的上游及下游企业组织所构成的网络。按此定义,这条供应链的所有企业都是相互依存的,但实际上他们却彼此并没有太多的协作。总部设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全球供应链论坛的成员于1994年提出并于1998年修订的定义是“供应链是从最终用户到最初供应商的所有为客户及其他投资人提供价值增值的产品、服务和信息的关键业务流程的一体化”。这里的业务流程实际上包括了两个相向的流程组合:一是从最终用户到初始供应商的市场需求信息的逆流而上的传导过程;二是从初始供应商向最终用户的顺流而下且不断增值的产品和服务的传递过程。供应链管理就是对这两个核心业务流程实施一体化运作,包括统筹的安排、协同的运行和统一的协调。 1.3供应链协同效应效率理论认为,所谓协同效应,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组合成一个企业以后,其产出比原先两个企业的产出之和还要大的情形。安索夫在他的著名的《公司战略》中把协同效应定义为“2+2=5”,表达了整体价值大于各独立组成部分价值的简单总和的概念。日本的战略专家伊丹广之(Itami Hiroyuki)对协同效应进行了比较严格的界定,在他的著作《启动隐形资产》中,把协同概念分解成了“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两部分。伊丹广之把资源划分为实体资产和隐形资产两大类。实体资产是指诸如生产设备等资产。隐形资产则是一种无形资源。公司必须竭尽全力使它的全部资源都发挥出最大的效能。做到这一点的方法之一就是提高实体资产的使用率,这种通过提高实体资产使用效率采节约成本或是增加销售的方式被伊丹称为互补效应。虽然互补效应极具价值,但它非常容易被其他公司仿效,并不能为公司提供持久的优势。伊丹认为隐形资产才真正是公司竞争优势不竭的源泉,因为它是公司所独有的。只有当公司开始使用它独特的资源———隐形资产时,才有可能产生真正的协同效应。因此,供应链物流协同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实现某种战略目的,通过公司协议或联合组织等方式,以有形资产协同或无形资产协同形式而行成的一种网络式

供应链体系设计策略(doc 5)

供应链体系设计策略(doc 5)

供应链体系的设计策略 设计和运行一个有效的供应链对于每一个制造企业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可以获 得提高用户服务水平、达到成本和服务之间的有效平衡、提高企业竞争力、提高柔 性、渗透入新的市场、通过降低库存提高工作效率等好处。但是供应链也可能因为 设计不当而导致浪费和失败。 费舍尔(Fisher)认为供应链的设计要以产品为中心。供应链的设计首先要明白用 户对企业产品的需求是什么?产品寿命周期、需求预测、产品多样性、提前期和服 务的市场标准等都是影响供应链设计的重要问题。必须设计出与产品特性一致的供 应链,也就是所谓的基于产品的供应链设计策略(Product-BasedSupply Chain Design,PBSCD)。 一、产品类型 不同的产品类型对供应链设计有不同的要求,高边际利润、不稳定需求的革新性产 品(Innovative Products)的供应链设计就不同于低边际利润、有稳定需求的功能 性产品(Functional Products)。两种不同类型产品的比较见表4-1。 表4-1 两种不同类型产品的比较(在需求上) 需求特征功能性产品革新性产品 产品寿命周期/年>2 1~3 边际贡献(%) 5~20 20~60 产品多样性低(每一目录10到20个)高(每一目录上千)预测的平均边际错误率(%) 10 40~100 平均缺货率(%) 1~2 10~40 季末降价率(%) 0 10~25 按订单生产的提前期6个月~1年1天~2周 由表4-1中可以看出,功能性产品一般用于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变化很少,具有 稳定的、可预测的需求和较长的寿命周期,但它们的边际利润较低。为了避免低边 际利润,许多企业在式样或技术上革新以寻求消费者的购买,从而获得高的边际利 润,这种革新性产品的需求一般不可预测,寿命周期也较短。正因为这两种产品的 不同,才需要有不同类型的供应链去满足不同的管理需要。 二、基于产品的供应链设计策略 当知道产品和供应链的特性后,就可以设计出与产品需求一致的供应链。设计策略 如图4-9所示: 功能性产品革新性产品

供应链协同策略管理

供应链协同管理策略文/王欣欣 20世纪90年代以来,供应链协同成为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供应链协同要求供应链内各节点企业密切配合,以最终客户为中心,共同制订相关计划、实施策略和运作规则,并共同约定承担相应责任,有效的整合利用供应链内外部资源,协同一致地完成供应链的总体目标。通过协同,使供应链整体比各企业单独运作取得更大的收益,实现供应链整体价值最大化的同时也增加参与者的利润所得。供应链协同密切了企业间的合作关系,使供应链内所有企业形成“共赢”的业务联盟,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以全局动态协同的运营方式快速反应,持续快速地满足客户的定制化需求,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 供应链协同障碍因素分析 供应链内节点企业都是独立的经济主体,在制定目标时往往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且由于各企业的风险决策偏好程度不同,针对经济活动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企业常常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从而出现个体目标与供应链整体目标不一致甚至相冲突的状况,导致各企业的决策方向产生偏差,无法实现供应链内外部资源的最佳配置和业务活动的协调,达到供应链的整体最优。 供应链内企业保护和增加自己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导致企业之间信任的缺失。很多供应链节点企业顾虑共享信息会导致自身机密信息的泄露,共同研发产品技术可能会面临丧失市场机会的风险,不愿意与上下游企业共享信息、联合制定计划和协同各种资源。 由于供应链内信息传递过程中存在信号损失、人为干扰及理解差异等因素,同时,部分处于信息优势的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愿共享私有信息,使得企业获得的信息不对称,而企业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决策将会面临较大风险,即使处于信息劣势的企业根据历史数据进行分析,也很难达到供应链的整体协同。 现代企业面对着变化迅速且无法预测的买方市场,顾客需求日益多样化和时变化,使得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在为企业带来更多市场机会的同时,也使企业要面对世界范围的竞争。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难以预测,使得供应链内成员之间难以形成统一的决策,即使成员间达成了协同协议,由于不确定性因素出现使供应链的环境发生变化,也会导致协同的失败。 供应链协同策略设计 为了保障供应链内企业间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形成及稳定,需要各节点企业明确自身的核心业务,为非核心业务进行合作伙伴的选择和匹配,形成真正具有竞争优势的供应链,在此基础上共同协商形成战略协同目标,明确协作愿景,同时,要建立充分信任的组织关系,利益共享、共担风险,重组各项业务流程,进而达到供应链的整体协同。 由于企业拥有的资源有限,很难面面俱到兼顾所有业务,供应链管理要求企业将所有资源集中于核心业务,而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其他企业来完成,使得企业能集中精力培养核心竞争力,同时也能在其他领域利用合作伙伴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供应链整体的竞争力。因此,供应链协同要求企业首先进行战略定位,明确核心业务目标,将资源投入核心业务的发展。 在确定自身核心业务的基础上,企业要选择合适的非核心业务合作伙伴,构建供应链。首先要根据本企业特点和需求情况,充分研究市场环境,制定完善的合作伙伴选择评价方案;其次,充分利用合作伙伴的专业经验,加上自己对企业的了解,共同分析和斟酌由此带来的风险和收益,探讨如何协同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内消除发展的障碍,获得市场竞争能力。最

供应链管理职业规划

岗位,则应服从职能的具体内容。岗位可以灵活的分布于不同的部门,而我们需要澄清的是,部门并不等同于职能。例如销售物流的职能,有些企业会直接放在销售部门,有的企业则有所谓的“一体化”物流部门来管理这个工作,所以不一定要拘泥于在哪个部门从事那个职能的工作。不过,岗位的技能一定要服从相关的职能要求,还要符合流程的定位。 因此,如果要展开说明供应链领域的从业者可以考虑哪些工作方向,不妨先简要概括一下每个主要流程涵盖哪些工作内容。 1.客户服务管理Customer service management –订单信息分析 –订单评估与承诺 –具体的物流操作准备 –生产管理 2.需求管理Demand management –需求预测 –销售与运营计划 –生产计划 –产能计划 –库存计划 –采购计划 3.订单履行Order fulfillment –系统数据准备 –生产订单 –物料准备

–生产准备 –生产过程 –成品存储 –成品发运 –客户接收 4.生产流程管理Manufacturing flow management –物料供给 –加工过程 –产能保证 –客户和供应商的信息共享 5.供应商关系管理Suppli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供应商开发 –供应商评估 –供应商早期介入 –供应商质量 –谈判和合同管理 –采购计划协同 –采购订单执行 6.产品发展和商业化管理Product Development and Commercialization –产品策划 –产品开发 –项目采购

–物料和零件审批 –样件测试 –产品试生产 –产品测试 –市场推广 –生命周期管理 7.返还管理Returns management –修理和替换OP欧普特智本资源管理学院供应链管理分院—采购管理分院 —物流管理分院 —零售管理分院 —电商管理分院 ---数据分析分院 –回收管理 –循环利用管理 8.供应链 1.面向内部物流管理 –订单跟踪执行 –运输管理 –仓储管理 –配送管理

TCL集团建立供应链管理之策略模板

TCL集团建立供应链管理之策略

TCL集团建立供应链管理之策略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势必推进国内企业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的步伐, 然而, 就当前的管理现状与经营水平来说, 中国企业与世界先进企业相比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特别是一些企业在复关之后面对白炽化的市场竞争趋势已显得力不从心, 不知所措, 无从招架和难以应对。鉴于上述情形, 我们的企业必须要敢于面对现实, 积极研究对策, 不断改进经营, 提高管理水平, 增强核心竞争力才是唯一出路, 否则就会被无情, 残酷的市场竞争所淘汰, 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众所周知: 供应链的管理已成为制约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 日益突显, 其中, 如何有效地运用企业的物流采购供应链及其资源是现代企业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 而且在企业经营战略中占有攸关置要的地位, 是全面改进和大力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环节, 正因如此, 加强供应链的管理就成为TCL集团今年经营管理的主题工作内容之一, 受到广泛重视。 建立采购招标管理平台, 规范采购业务流程和采购人员行为, 杜绝采购”黑箱”操作和采购腐败是极为有效和完全必要的。众所周知: 国内众多知名家电企业在连年的”价格战”驱动下, 已另辟蹊径, 把眼光放在了加强采购供应链的管理上, 而且收到较好的成效。例如连续二年亏损且即将被摘牌的科龙集团, 在格林柯尔入主科龙之后, 顾雏军出任董事长之初,

即树老板之威。一句最经典的话就是: 你们每花一块钱, 就有我两毛钱。对科龙原有的采购组织系统进行变革调整, 建立采购竞标管理平台, 成立采购管理工作组, 所有供应商凡是在品质、交货期、资信等方面得到科龙认证经过后, 都能够参与科龙的采购竞标活动, 采购工作组通知合格供应商到科龙集中上网竞标, 即每家供应商的代表进入科龙事先设定好的小房间用电脑上传资料报价竞标, 所有供应商均不与采购人员见面, 采购人员经过网上报价确认供应商, 仅此一项就在顾老板入主科龙的头一年, 降低采购成本几千万元。去年9月TCL移动通讯有限公司也导入采购电子招标系统, 至今已节约采购成本300万元, 由此可见, 成效是巨大的, 效果是明显的。 众所周知: 对于技术性一般的企业, 其物流采购成本比例在30%—80%之间; 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公司, 其采购成本比例一般为10%—30%; 对于多年成熟的简单技术, 采购成本比例可能高达90%, 例如电话机售价100多元/台, 厂家仅有几元利润。由此可见, 如何使企业在白炽化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 不但要在研发、销售、制造上寻找改进点, 而且也需要在物流采购供应链上挖掘潜力。采用一套科学、系统、有效的物流采购管理操作平台去指导、改进和实施物流采购运作, 形成企业独有的物流采购优势, 以促进研发、保障生产需求供应, 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获得持久发展提供动力。同时, 也是杜绝采购腐败的一剂”良药”。

供应链协同

1 供应链协同的目标 供应链协同的目标:在业务上,使得供应链在满足客户即时变动的需求过程中,更准确、更快、更优质的响应。在管理上,使得供应链的运作更具可见性,自我调整性,在信息传递上,更准确、更实时、更具深度,最大的便利管理者进行跨企业的运作。 协同整个模型的目标就是要从信息的事后反映到事中可见到及时响应一直到最后的自我更正,最后上升至前驱的响应行为。 客户的信息需求决定软件架构的思考模式,我们可以归纳为三个层次的信息需求: 1) 信息准确性需求 2) 信息及时性需求 3) 信息深度性需求 供应链软件构架模型的目标就是要从信息的事后反映到事中可视到实时可视响应一直到最后的自我更正的层阶结构。 所以供应链协同业务的目标从其三个方面看具有3层目标(受SAP 启发): 供应链信息特性 精确管理 实时更新 深度挖掘 准确反映级 及时响应级 前驱调整级 供应链协同管理级别 供应链协同的三个层次模型图例 1.1 准确反映级 1)部门业务流程的准确反映: 1)部门业务流程的可见反映 2)准确反馈、总结和统计分析 此级别建立在使用者对信息准确性的需求基础上的。 商业实体关系变得彼此交错的时候,信息质量、可视的反映是进行下面两个层次运作的必必需条件。只有集成准确的信息反映才有可能进行及时的响应以及自适应级的处理甚至预先处理(Proactive )。订单,计划,采购,库存以及发运的可视性信息是整个供应链网络协同以及监测的关键,通过关系型数据库以及标准的TCP/IP 协议以及B/S 结构的管理软件包括无线技术都能够很大的推动信息的准确反映。

1.2 及时响应级 1)协同过程的可见性 2)事件的规则化实时响应 此级别建立在使用者对信息及时性的需求基础上的。克服了组织信息壁垒,信息能够准确的传达,供应链上的信息快速的响应就是必要的进步。对过程中信息不断反映的事件状况是业务绩效的关键指标。 以订单(包含销售定单、采购订单以及运输定单等总称)为引导线索,跨不同业务职能部门的可视化管理,包括定单的预测,生成、定单计划和协调、定单的执行(采购指令、运输指令、出入库/收付款指令的激发、执行)一直到订单完成后的归集。同时包括在各个阶段的异常事件规则化响应和处理。包括: (1)订单的中止(计划期间和执行过程中的中止,前者进行强行下达中止或者拒绝指令即可;后者进行冻结并记录相关处理) (2)拖期(由于内部制造、采购、或者委外拖期以及运输指令的延期执行造成或需求方的需求推后原因) (3)异常指令(包含处理退货、换货、赔款等异常情况) (4)非正常完成(执行过程中出现地缺货、品次不够等等) 1.3 前驱调整级 1)协作关系的自动响应,同时提出前驱性风险信息 2)自我调整/更正响应 该级别建立在使用者对信息深度的需求基础上。外部市场对业务的变动性影响之大,以至于基于长时间跨期、推式的生产规则变得难以生成必要的准确信息。管理变动性要求必要的深度信息进行快速有效的传递,并要求跨越组织的界限,基于Internet的供应链管理,业务范围的扩展,跨越企业的边界,进入供应链网络伙伴的经营。 它包含对业务流程的处理方式和规则,协调的、并行的、一致的执行;实现业务环节间的连锁响应。提供智能的处理响应办法,对于客户的需求24×7的实时响应,自动分析跨部门的资源约束,做出各部门协同指令。 协同机制建立在网络集市或者移动商务的层次上,自适应是其主要特点。 2 供应链协同系统定位和管理框架 2.1供应链协同的系统定位 从国内863以及自然科学基金研究结果来看,进一步的缩短供应链的响应时间是下一步竞争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在实现机制上面有着不同的阐述,不外乎协同的供应链网络,客户大量生产的模式等等。就公司的开发以及调研的结果来看,客户不但是从时间的竞争上看经营,同时对于基本的各项经营指标依旧极为重视,并且存在着对于各种类似于ISO9000系列认证的实际操作的要求(不仅仅流于认证的形式和结果,而是切切实实的执行)。所以供

关于供应商发展战略规划报告

关于供应商发展战略规划报告 1.目的: 以最低总成本建立产品与服务供给渠道,而不是以最低采购价格获得当前所需原料的简单交易,战略采购管理充分平衡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优势,以双赢采购为宗旨,注重发展与供应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2.采购定位模型: 按物料的关键性及采购量金额等,将采购物料定位为以下四大类型,针对不同的类型采购不用的供应商关系管理,使供应商关系管理更明确; 战略采购:相对内部需求与外部供应均属于高风险的物料,采购金额规模较大;属于公司与采购组织关键物料,需要平衡总体采购成本; 瓶颈采购:供应紧缺,缺货频率风险较大,随时可能造成供应中断或停顿,此类采购重点需要评估监控供应的风险; 战术采购:产品/服务供应市场充足,在行业内标准化程度较高,采购方通常处于采购的过程的有利地位,采购谈判过程中可以利用优势地位, 实现利益最大化; 日常采购:低价值,低风险,替代品较多,使用简单有效的采购管理,降低采购过程成本;

合作伙伴:买卖双方之间的一个长期关系的承诺;这种长期关系建立在相互信任和明确的双方商定目标上,通过下列目标,共担风险和分享 回报是根本基础:(持续发展,提供竞争地位,杜绝浪费,加快革 新,利润增长)。 战术合作:合作基于双方信任的关系满足双方的需求,双方均注重低风险的交易过程,保持对供应商持续的吸引力,同时在信息交换上不如合 作伙伴关系,使买方交易过程中始终处于较优势的地位; 交易关系:通过普通交易成功完成产品或服务的订购,通常是交易价值低、风险低的产品或服务,在交易过程中尽量投入低的人力与过程成 本; 4.供应关系考核: 合作伙伴:连续一年综合考核评分均在95分以上,且双方能达成共同的目标,认同互相的经营发展模式,能共同的承担风险,可在双方意 愿的情况达成合作伙伴关系; 战术合作:经综合考评均为合格供应商,或当考核较差,但愿意通过改善提升综合能力使之产品与服务均符合我司的要求; 交易关系:通常不予考核,在成本及服务上有较好的优势。 5.合作关系管理: 1.通过综合考评来评估供应商的综合水平,考评评分作为供应合作关系提升 与降级的重要参考依据; 2.订单量按相关考评结果及供应商合作等级进行合理的分配,通常合作伙伴 关系供应商订单额不低于80%; 3.成控人员要争取维持以上供应商的合作关系及供应阶梯数量,当有供应商 退出或因考核不及格被淘汰时,应及时开发供商。

三个供应链管理案例经典

案例海尔:现代物流创造的奇迹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曾谈起搞物流的原因时说:“物流对海尔的发展非常重要,为此我们大约用了两年半时间进行物流的整合和改造。到目前为止,我们认为物流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张瑞敏认为:“一个现代企业,如果没有现代物流,就意味着没有物可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是由现代企业运作的驱动力所决定的。现代企业运作的驱动力是什么?就是一个:定单。如果没有定单,现代企业就不可能运作。也就是说,它不可能有物可流。要实现这个定单,就意味着靠定单去采购,为定单去制造,为定单去销售。如果要实现完全以定单销售、采购、制造,那么支持它的最重要的一个流程就是物流。如果没有物流,就不可能有定单的采购;如果没有定单的采购,那就意味着采购回来的就是库存,因为采购回来的这些物料到底给谁不知道;如果没有定单的制造,就等于天天虽然非常忙,但是在制造库存,干出来的产品等于天天增加库存。最后,没有定单的销售,说到家,就是处理库存,因为你不知道卖给谁,唯一的方法、唯一的出路就是降价,削价处理。” 1、重塑了企业的业务流程,真正实现了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定单经济 海尔现代物流的起点是定单。企业把定单作为企业运行的驱动力,作为业务流程的源头,完全按定单组织采购、生产、销售等全部经营活动。从接到定单时起,就开始了采购、配送和分拨物流的同步流程,现代物流过程也就同时开始。由于物流技术和计算机管理的支持,海

尔物流通过3个,即采购、配送、分拨物流来实现同步流程。这样的运行速度为海尔赢得了源源不断的定单。目前,海尔集团平均每天接到销售定单200多个,每个月平均接到6000多个销售定单,定制产品7000多个规格品种,需要采购的物料品种达15万种。由于所有的采购基于定单,采购周期减到3天;所有的生产基于定单,生产过程降到一周之内;所有的配送基于定单,产品一下线,中心城市在8小时内、辐射区域在24小时内、全国在4天之内即能送达。总起来,海尔完成客户定单的全过程仅为10天时间,资金回笼一年15次(1999年我国工业企业流动资本周转速度年均只为1.2次),呆滞物资降低73.8.张瑞敏认为,定单是企业建立现代物流的基础。如果没有定单,现代物流就无物可流,现代企业就不可能运作。没有定单的采购,意味著采购回来就是库存;没有定单的生产,就等于制造库存;没有定单的销售,就不外乎是处理库存。抓住了定单,就抓住了满足即期消费需求、开发潜在消费需求、创造崭新消费需求这个牛鼻子。但如果没有现代物流保障流通的速度,有了定单也会失去。 2、海尔现代物流从根本上改变了物在企业的流通方式,基本实现了资本效率最大化的零库存 海尔改变了传统仓库的"蓄水池"功能,使之成为一条流动的"河".海尔认为,提高物流效率的最大目的就是实现零库存,现在海尔的仓库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仓库,它只是企业的一个配送中心,成了为下道工序配送而暂时存放物资的地方。 建立现代物流系统之前,海尔占用50多万平方米仓库,费用开

供应链的整合战略

供应链的整合战略 随着资源和市场的全球化,如何能够从全球各地获取的最佳的能力、知识和资产,并将其应用到世界上有此需求的地方,成为最受CEO们关注的议题。 这就要求企业关注价值主张的转变,打破原有的企业边界和组织内部的职能孤岛,设计出更开放的、模块化的业务组件,构建出能够赢得未来的企业模式。而整合的起点,就始于供应链。 “未来的企业” 相比畅销书《世界是平的》的作者弗里德曼以旁观者的视角,从事实和现象中去分析全球化的影响,IBM的CEO及董事会主席彭明盛则是以变革参与者的角色深入地描述了他所理解和正在经历的全球化,以及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将要或正在发生的组织变革。 在两年前,彭明盛在《外交季刊》(Foreign Affairs)中发表名为《全球整合型企业》(Global Integrated Enterprise,简称GIE)的文章,文中他解释了近30年来全球经济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全球运营公司所产生的影响。 彭明盛特别提到了两个因素: 其一,是经济中的民族主义和国界限制在逐渐减弱,因此,投资和贸易的壁垒渐渐减少,自由的贸易和资本的流动改变了公司对于全球化范围的认知。 其二,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早期开始的信息技术革命。信息技术提高了全球沟通的质量和公司运营的效率,也大大减少了相应的成本。最重要的是,技术变革是将公司运营的基本活动标准化,从而将公司内部和公司之间的互动更容易地联系起来,让交流变得更为方便。基于全球统一的IT基础架构上共享技术和标准的结合,改变了公司对全球化的可能性的认识。

正是出于对全球化所允许的范围和实现的可能性的全新认识,一些领先公司加速了自身全球化进程:将原有的只是简单地进行销售、制造或者少部分的研发职能,放在不同国家的跨国公司,通过业务设计的变革,成为全球整合型公司。这是一种开放、模块化的企业模式,无论企业规模大小,都能够整合到网状经济的结构之中,以实现应对全球化经济竞争的灵活性和整合资源优势。 简单来说,全球整合型企业就是一个为了追求一个全新的目标而改革自己的战略、管理和运营的公司,而这个目标,就是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和价值传递。这意味着,公司要将焦点从产品转向制造——从选择制造什么产品,到选择如何制造这些产品;从选择为客户提供什么样服务,到选择如何提供这些服务。 在全球整合的背后,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周伟焜认为正是如下三个驱动因素(也是实现工具)促使企业进行整合: 1.经济力量。即公司要持续寻求进入新市场获得业务收入增长,通过降低成本改善盈利能力。 2.专业能力。即公司放眼于国际市场,寻求人才、理念和创新,并增强提供全球解决方案与服务的能力。 3.开放性。日益开放的业务标准、业务模式与系统使业务组件化成为可能,而组件的专业化可以带来最佳的工作分配和进一步的整合。 而在2008年由IBM商业价值研究院与《经济学家》情报社共同开展的以“未来的企业”为主题的“全球CEO调查”中, CEO们表达了对“全球整合”趋势的共识。他们认为,未来的企业应该不断地进行整合,以便能充分利用全球经济的优势,其业务的战略目标是获取全球各地最佳的能力、知识和资产,并将它们应用于全球有相关需求的任何地方。

供应链协同管理

供应链协同管理 供应链协同管理是供应链管理崭新的和最为现实的模式,已经受到企业界和理论界的广泛重视。供应链协管理主要涉及到以下7个方面: 1、战略协同 供应链战略是用于指导整个供应链高效运作、增强供应链整体竞争能力并获得最大整体利益的原则和规范。一方面,供应链战略明确了供应链组建的目的及意义,供应链各成员企业在共同战略的指导下如何互相协作;另一方面,在共同目标的规划下,供应链战略义成了各成员企业行为的基本规范。一般而言,战略协同是对供应链管理中事关全局的重大核心问题的合作与协调,是实现供应链协同管理的重要基础。依据战略的选择过程,供应链战略协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次: (1)竞争战略与供应链运作战略协同。存这个层次上。战略协同是指企业的竞争战略与供应链运作战略所要文现的日标相同,也就是说竞争战略所要实现的目标与供应链运作战略用来建立供应链能力目标之间的协调一致。 (2)节点企业内部的战略协同。在企业内部整个供应链上,新产品研发、生产营运、市场营销、分销物流、客户服务等各个业务部们,还有很多的支持部门如财务、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等,彼此的战略具有适配性,能够协同一致。 (3)节点企业之问的战略协同。供应链的战略协同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而应突破企业边界,延伸到供应商和客户,甚至供应商的供应商和客户的客户,使得各个节点企业的职能性战略(如人力资源战略、营销战略、财务管理战略、运营战略等) 供应链战略保持一致。 2、信息协同 信息协同是供应链管理成功与甭的关键因素之一。供应链各环节之间既分工又合作、既独立又融合,以保证整个链条的运行达到最佳状态,这种分工合作、独立与融合是基于供应链各节点介业的信息动和共享,否则各节点企业会成为彼此孤立的、残缺的片断。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企业只有实现了高质量的信息传递和共享,才能使供应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为客户需求所驱动的供应链,保证客户需求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不失真,不仅能够有效解决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委托、代理和欺骗等问题,提高供应链整体绩效,而且能够促进供应链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一般来讲,信息共享的方法常见的有零售商向管理其库存的供应商提供销售时点数据,生产商向供应商提供生产需求信息以支持零库存计划。随着因特网的出现,EDI在共同预测、计划和补货(CPFR)方面的应用使得信息沟通的程度大大增强了。比如,沃尔玛和Sara Lee服装公司通过采用CPFR方法将库存减少了14%,销售收入增加了32%。 3、信任协同 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是以信任为基础的,要实现供应链协同管理就必须加

供应链协同

供应链协同(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SCC) 1、什么是供应链协同 供应链协同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实现某种战略目的,通过公司协议或联合组织等方式而结成的一种网络式联合体。供应链协同的外在动因显而易见,是为了应对竞争加剧和环境动态性强化的局面;其内在动因包括:谋求中间组织效应,追求价值链优势,构造竞争优势群和保持核心文化的竞争力。供应链协同是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概念,目的在于有效地利用和管理供应链资源。 2、供应链协同的起源 SCC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1980年,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的日用品制造商Proctor & Gamble(简称P&G,宝洁),接到密苏里州圣路易市一家超级市场的要求,说能不能自动补充架子上的Pamper牌尿布,不必每次再经过订货的手续,只要架子上一卖完,新货就到,可以每月付一张货款的支票。P&G的经理Duane Weeks经过筹划,把两家公司的计算机连起来,做出一个自动补充纸尿布的刍型系统,结果试用良好,两家公司不必再为“尿布”发愁了。由此,自动化的供应链管理也就从此开始了。 1987年,P&G副总裁Ralph Drayer把“尿布”系统扩大,向他们下游的经销商和日用品销售商推销这个系统,以让双方获利。 供应链管理打破了企业的边界,将供应链上的各个信息孤岛连接在一起,形成完整的业务链,供应链协同则加强了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建立了企业间一种双赢的业务联盟,以共同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3、供应链协同的重要性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市场需求的变化遵循着摩尔定律和突变定律,无论跨国企业还是中小企业的竞争空间都处在了全球化的层次上,市场竞争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企业无法靠单打独斗去面对所有环节的竞争和对市场需求实现快速响应。21世纪企业制胜的竞争优势来源于打群架的能力。企业必须与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结成联盟,整合整体的竞争能力和资源,实现共赢。 供应链协同有三层含义: 1)组织层面的协同,由“合作-博弈”转变为彼此在供应链中更加明确的分工和责任,“合作-整合”; 2)业务流程层面的协同,在供应链层次即打破企业界限,围绕满足终端客户需求这一核心,进行流程的整合重组; 3)信息层面的协同,通过Internet技术实现供应链伙伴成员间的信息系统的集成,实现运营数据,市场数据的实时共享和交流,从而实现伙伴间更快,更好地协同响应终端客户需求。 只有在这三个层次上实现了供应链协同,整条供应链才能够实现响应速度更快、更具有前向的预见性、更好地共同抵御各种风险,以最小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最优的产品和服务。 4、供应链协同的四大成因 一、谋求中间组织效应 (1)稳固、强化企业之间的协同关系 市场竞争环境的剧烈变化使企业之间协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益凸现,但是追求向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往往会破坏乃至摧毁这种协同关系。为了稳固和强化彼此之间的合作关系就有必要通过公司协议或联合组织等方式结成战略协同组织 (2)发挥协同效应作为协同中的一个企业比作为一个单独运作的企业所能取得的更高的赢利能力就是所谓的协同效益。协同创造价值的方式主要有四种:对资源或业务行为的共享;市场营销和研究开发的扩散效益;企业的相似性;对企业形象的共享。供应链协同可

供应链管理:从战术到战略

供应链管理:从战术到战略 如果你在供应链运作上不具有竞争优势,就干脆不要竞争。——杰克·韦尔奇 供应链管理思想和实践的发展正在不断超越传统的运营层次优化和物流成本节省,企业开始通过领先的供应链管理获取竞争优势和创造股东价值。 供应链管理:从战术到战略 随着新技术和管理模式的不断涌现和应用,供应链管理在企业内的角色和地位在过去三十多年中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20世纪7O年代,供应链管理还被称作“分销”集中于企业内部的仓储和运输的整合优化。当时两位数的利率水平促使企业对降低库存和占用资本特别关注,但变革还都局限于企业内部。从1980年代起,供应链管理的中心转移到整个供应链中流程和成本结构的再造,并在这一时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Herbert W. Davis & Co.的数字表明,从1982年到1990年间,北美的供应链成本,包括成品运输、仓储、订单处理、客户服务、行政管理和存货成本等,降低了将近三分之一。 20世纪90年代起,供应链管理的中心开始从降低成本转向提高客户服务水平,进而扩大市场份额和保持较高价格,这意味着销售收入的增长和盈利能力的提高。随着管理中心的转移,20世纪90年代北美供应链成本水平基本没有大的改变;与此对应,业务增长这一过去只是被视为企业内产品开发、销售和营销部门的责任,如今却也成为供应链经理的目标。20世纪90年代后期,战略供应链管理的浪潮开始兴起。其核心思想是,供应链管理能够支持和驱动企业的战略,而非仅仅是企业运营策略的一部分。企业能够通过领先的供应链管理来获得竞争优势并显著地创造股东价值。战略供应链管理区别于传统理念的关键是从成本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从最终用户开始分析供应链各环节的可能组合的收益和风险,进行企业的未来战略定位和设计。 通过战略供应链管理创造股东价值 沃尔玛、可口可乐和戴尔三家公司的成功充分说明了战略供应链管理的价值,这三家公司股东价值的增长遥遥领先于其竞争对手。1988年到1996年,沃尔玛的股东价值增长超过行业平均250%,可口可乐超过近500%,而戴尔则是3000%(根据Stern Stewart EVA 1000数据库)。 沃尔玛在美国以供应链为中心确立了其非凡的增长和财务上的成功。其商场扩展的流程通常是首先在目标地区建立一个分销中心,然后建立一系列由该分销中心每日进行补货的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