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马成荣徐丽华

一、校企合作模式的基本内涵与现实意义

(一)校企合作模式的基本内涵

关于“模式”,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至今在《大英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等权威工具书中没有设置相应的条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给出了模式的定性叙述:“模式可以被建立和被检验,并且如果需要的话,还可以根据探究进行重建。它们与理论有关,可从理论中派生,但从概念上说,它们又不同于理论。”1

我国学者查有梁先生在《教育建模》一书中,从模式论的高度对什么是模式给出了一个全面的定性叙述:“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与科学思维方法。它是为解决特定的问题,在一定的抽象、简化、假设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特性;它是作为中介,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原型客体、建构新型客体的一种科学方法。从实践出发,经概括、归纳、综合,可以提出各种模式,模式一经被证实,即有可能形成理论;也可以从理论出发,经类比、演绎、分析提出各种模式,从而促进实践发展。模式是客观事物的相似模拟(实物模式),是真实世界的抽象描写(数学模式),是思想观念的形象显示(图像模式和语义模式)。”2

可见,“模式”是一种科学操作和科学思维的方法,是作为认识过程的中介的科学方法。校企合作,作为区别于学校本位模式、企业本位模式和社会本位模式的第四种职教发展模式,是基于市场和社会需求为目标导向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它实际上指的是职业教育为满足企业人才质量需要而进行的可以效仿的实践办学的一种发展样式,是在社会教育和培训合格劳动者的目标下,开展的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合作的标准样式,其基本要义是强调学校与企业充分利用对方的优势资源进行多方位的合作,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通过这些样式,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校企合作模式的本质在于把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良性互动,形成“双赢”局面;其核心是产学合作、工学结合、双向参与;实现的目标是增强学校的办学效益和企业的人才竞争优势,最终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校企合作模式的现实意义

现阶段,职业教育的主题是改革与发展,产学研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则实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不仅是企业发展和参与竞争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

1、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了职业教育本质回归

校企合作模式倡导的“产教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职业性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则在职业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实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回归。

1 托斯顿·胡森、T·内维尔·波斯尔思韦特主编.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6卷,贵州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36-242页.

2 查有梁.教育建模[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传统学徒制通过“师傅带徒弟”、“一对一”和“自愿自助”的方式,在工作过程中传授经验。一方面,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徒的职业技能和情感,另一方面,“一对一”的模式,能根据学徒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强调“在做中学、学中做”,可视为工学合作的雏形。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到来,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企业的规模化生产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作坊,传统的学徒制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培训效率以及教育的规范性上受到挑战,学校职业教育模式开始占主导地位。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使得教育与职业相分离,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脱节,特别是受普通教育模式的影响,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本质难以彰显。

马克思曾经指出: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来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手段,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办法”,是“改造现代社会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由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本质特征所决定的。“任何职业劳动和职业教育,都是以职业的形式进行的。它意味着,职业的内涵既规范了职业劳动(实际的社会职业或劳动岗位)的维度,又规范了职业教育(包括专业、课程和考试)的标准。”3作为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内在特征之一,职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与所培养的人才类型上具有实践性。4因此,以职业性和实践性为本质特征的职业教育,与产业界有着天然的联系,职业院校与企业共生共荣、共同发展是职业教育特有的规律。基于教育与产业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回归。

2、校企合作模式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提出,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把就业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切实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本位转变,实现教育与就业的对接,而校企合作模式就是贯彻这一办学方针的有效途径。

首先,校企合作模式可使职业院校学生获得实际的工作体验,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在人才市场上,诸多用人单位希望录用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这对一直在学校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不切实际的,但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使学生在校求学期间能有机会到企业进行一年或者更长时间的顶岗实习,按照企业实际的生产和服务要求参加工作实践,获取工作经验,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了企业等用人单位录用新员工所需的工作经验。

其次,校企合作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毕业生能快速实现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参与工作实践,有利于培养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对岗位、职业的感情,较早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同时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融为一体,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得以真正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和应变能力等这些职业岗位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这是岗位实践活动以外任何形式无法完成的。

再次,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及时帮助学生掌握就业信息,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目前,应届毕业生在谋求就业遇到的障碍之一是信息不对称,不能获得必要、及时的就业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付出很大的经济、时间和机会成本,而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职业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实行工学结合,极大地增加学生接触企业等用人单位的机会,使他们在实际生产和服务过程中,熟悉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了解企业聘用新员工的意向,直接或间接获得有用的就业信息。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很多学校把握了行业发展趋势,掌握了企业用人需求,实现了“订单式”培养,大大改善了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3 姜大源.论德国职业教育专业的职业型模式[J].职教论坛,2003年第10期.

4 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

3、校企合作模式重构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这一模式,教育界和产业界联合培养人才,能彻底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多年以来形成的以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其中知识的安排又以学科体系为逻辑,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因过分注重理论知识而忽视了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就业后一般需要一段较长时间的适应期和再学习期。这种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学不能致用”的现象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

因此,从职业教育的使命出发,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就必须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模式,使职业教育冲破了校园的围墙,从单纯的学校教育向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转变,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基于市场需求设置,培养目标根据相应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立,注重与社会特别是行业、企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相结合,课程的制定及教学的评价吸收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和指导,并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不断调整。它的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 在专业设置上以职业分析为导向,在培养目标上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在课程设计上以职业活动为核心,在教学内容上除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还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在培养方式上淡化理论课、实训课的界限,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现场教学,为学生提供获得真实工作体验的机会,使学生毕业后能立刻走上工作岗位。

校企合作模式沟通了理论与实践,实现了人才培养从传统的偏重学生知识传授向注重就业能力提高和综合职业素质养成转变,重构了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切实提高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二、校企合作模式主要内容和理性分析

校企合作作为一种独特的模式,是学校本位模式和企业本位模式的优势结合。它涉及的因素很多,以下从体制、课程、教学等三个层面和价值论、本体论和方法论等三个维度,建立一个分析框架(具体见下表),通过概括、归纳、综合,对校企合作模式的主要内容作理性分析。

业教育与自然形态学徒制结合的现代学徒制形式,正反映了教育形态的一个轮回过程。这其中每一个职业教育形态的变化,都存在着相应的体制变革。传统的师徒制是一种无体制的职业教育,更多的是一种个体的、自觉的行为,如果说有体制,主要是受契约和手工业行会的管理,并逐步从私人性质的制度过渡到公共性质的制度。随着工业革命而建立起来的机械化生产体系,使学徒制逐渐崩溃,新生的产业工人教育机构——学校取代了从前的学徒制度。现代学校教育的兴起,职业教育从工作现场中剥离,归附于教育体制,成为教育的“直属”单位。但是,在学校教育的环境中,作为教与学对象的知识和技能已从它们实际运用的情景中被抽象出来,以教材、教科书等形式独立存在,由此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明显脱节。

“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提出,要求职业教育在体制上实现回归。这种体制要求职业教育实现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建立“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为此,要重点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防止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弱化,强化政府通过职业教育解决社会公平和市场失灵的角色和作用,并形成相应的法律和制度。二要解决行业(行会)等中介力量在市场经济中的制度保证,明确行业(行会)在职业资格标准、职业资格认定以及行业人力资源开发中的法律地位和社会作用。三是校企合作中的主体缺失问题。规制企业主要承担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并建立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利益补偿机制;提高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并建立相应的合作渠道和平台。

2、政府导引、校企主体

一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这方面,可借鉴德国“双元制”的经验。“双元制”是在国家法律框架下校企合作、企业为主的一种办学制度。政府为此可以发挥的主导作用有:为校企双方牵线搭桥,组织学校和企业开展合作,为校企合作提供平台;加强职业教育政策法规的调控,为职业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空间;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服务体系,保证企业等投资主体对职业教育的有效投入,给予办学的企业以税费的减免或直接给予经济资助。通过以上政府措施,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的各方投身其中,特别是分担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负担,调动其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保证职业教育顺利、稳定地发展。

二是强化校、企双方的主体责任。职业教育是一种具有强烈经济行为和企业行为的教育形式,没有企业的参与将是一种不成功的职业教育。同时,作为校企合作的另一极,必须调动和促进学校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完善法律和制度,校企双方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使职业教育真正变成校企合作,企业为主的教育体制,保证企业把职业教育作为“企业行为”来看待。如“半工半读”制度的实施,不仅要求企业要有相应的生产岗位供学生生产实践,还有规范的培训车间供学生教学实践;不仅有完整的培训规划,还有充足的培训经费;不仅有合格的培训教师和带班师傅,还有相应的进修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使校企合作在“机制层面”上不断健全和完善,整个职教体系得以有效的构建和运行。

三是培育行业和中介力量。通过立法,鼓励建立非政府非市场的公法性行业组织团体,赋予行业组织应有的法律地位;在政府的指导下,发挥行业组织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承担职业教育培训的统筹作用;建立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发布平台,系统、准确、及时、权威地发布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根据我国国情,行业组织要有针对性地引导那些没有足够能力承担职业教育的中小型企业,使其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通过彼此之间的联合以及依靠大型企业的帮助,开展职业教育,从而在

有限的条件下实现自身劳动力的供给,保证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3、多元整合、系统设计

由于校企合作涉及众多参与主体:如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组织,等等。在校企合作的内容上,包括受训者选拔的标准和规则、培养目标的确定、培养方式的选择、教学资源的共享以及师资的合作等方面。因此,校企合作成功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多元整合的机制。当然,是“学校本位”还是“企业本位”,应该由双方的条件和能力、行业的特点等因素决定的,而不能一概而论。从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轨迹并结合我国国情分析,在两种“本位”的取向上,应逐步从学校本位为主转向企业本位为主,但从现实考虑,后者只是一种理想模式。

为此,可从三个层面上加以设计:

一是制度层面上。健全职业教育的各项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治教”,使所有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机构都能在法律的约束下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制定校企合作法律框架,明晰企业和学校的责任和义务;建立以能力序列为主的职业资格认定体系;理顺劳动用工制度、工资薪酬制度、继续教育制度和学习考核制度等相互配套的制度。

二是机制层面上。建立合理的企业利益补偿机制。如根据国家法规确保企业等投资主体对职业教育的有效投入,给予办学的企业以税费的减免,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建立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对技能型人才资源的“家底”和需求动态进行科学统计和预测,从而使政府在宏观上把握经济发展与技能型人才发展的适配“度”;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服务体系,为校企双方牵线搭桥,搭建校企合作多样化的平台,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三是操作层面上。选择部分规模企业和骨干学校,在政府的主导下,形成稳固的接对关系和合作意向,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义务;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举办职业教育和培训,建立半工半读的职业教育模式;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

(二)课程层面

课程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核心。从内容上讲,校企合作是以课程合作为中心展开的。这里涉及到课程从何而来;开发什么样的课程;如何开发课程等问题。

4、能力本位、过程导向

传统学徒制是“职业本位”,学徒仅仅获得本企业某固定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虽然这为该企业提供了熟练技术工人,但却限制了工人的职业流动和职业更替。另外,这种培训形式培养出来的技术工人,只是会操作的“机器”,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为此,“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职业教育而言,能力既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学业能力,也不是完全意义的心理学概念,C.R.Finch、j.R.Crunkilton认为,能力是“任务、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以及评价,它们被认为是在生活或谋生中成功的关键。”5这一定义中的“任务”,是指存在于工作和技术过程中的实践活动,如生产物质产品或提供服务等。它是自然的整体,不是割裂的;有身体的参与,强调“做”,与行动直接联系,有具体的行为;受情境的影响,通过判断采取行动;有智慧支持,而不是单纯的动作技能;达到较为熟练的程度,可以通过观察或分析进行真实性的样本评价。能力本位观直接影响着课程目标、门类、结构、内容及其组织、实施和评价的确立,决定着课程开发的程序和方法。虽然其落脚点主要反映在课程目标上,但它贯穿于课程开发始终。

由于职业能力存在于具体的职业行动中,因此,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应是过程导向的、而不是5 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与机制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与机制 高职职业教育与企业是一个互惠互利的双赢的关系,从教育学的角度考虑,职业教育与企业结合不仅提供劳动技能型人才的培训,也为企业改进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了可能,但是日前我国的大多数职业教育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却只是简单的,表面的,鉴于现状。认为应该由相关主管部门牵头,形成校企合作模式或校企股份合作模式来加强职业教育,提高办学水平。 高职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之间是既互相联系又互相促进。高职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是直接能为企业一线服务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生产一线是职业教育的最佳实习课堂,企业的发展会促进人才的需求、促进高职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但是目前我们的绝大多数企业游离于职业教育的门外,成了一个旁观者。既想从学生中选拔出能为企业带来效应的直接工作者,但又不想为学生提供或很少提供相关实际的技能培训。从而造成现在社会上存在的结构性和摩擦性的就业困难。现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提供各种政策机会发展,鼓励校企结合,创办新的教学模式,来适应现在社会需求。笔者认为要改变上诉这种现状,加强校企合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通过现代经济合同的形式使校企形成合作伙伴,并

能保障其正常运转 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是职业院校和企业通过订立合同的方式进行合作。职业院校和企业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任何一方都不能凭借其经济实力或其他优势而凌驾于他方之上。 近几年来,我国的制造业发展迅速,逐渐成为续德国、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制造大国,并且成为了“世界工厂”,在劳动力市场上一方面是缺乏优秀的技能型人才和大批高素质劳动者(这一现状已经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与水平);另一方面则是为各行各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职职业教育,由于资会的不足、实训条件的限制等问题造成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较低,学生仅仅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实践技能、动手操作能力则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水准。由于经济体制的变化,大中型国企没落,中小型民企有没有相关的管理单位和约束机制,对于学生实习、教师实践的完全拒绝在门外,绝大多数企业、事业单位并不乐意接受学生实习。现代企业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没有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一是没有时间精力去对实习的学生进行管理,也不知道如何管理,二是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比如说工伤问题等)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我想主要是责任不明,以往没有相应的结合模式,但现在以科学的发展观,必须加强校企之间的联系,对结合中的问题怎么解决呢?采用现代经济的运作模式,订立合同,明确责任,责任是在义务不履行时才发生的,但义务的法律拘束力是山责任

校企合作计划书

校企合作计划书 校企合作计划书篇一:校企合作计划书 校企合作计划书 目前流行的“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既能发挥高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之一。建立校企良好的合作机制,既是国际上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某公司与某学校建立有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了进一步开展全方位、实质性合作,作出如下计划。 一、合作目的 以服务企业、提升技能、促进就业为宗旨,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形成校企按需组合,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实现校企双赢的发展模式。 二、合作原则 (一)互利原则:互利是校企合作的基础。首先,搭建的校企合作的技术平台,有利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既能满足企业需求,又利于学校的科学研究。其次,学校在合作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学生提升实操能力和就业能力,企业在合作中提升企业文化和择优吸收优秀技能人才。 (二)互动原则:互动是促进校企建立更紧密合作的前提。首先,通常企业为技术需求方,学校为技术供给方,校企科研合作是科技经济结合的基本形式,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着积极的作用。其次,学校与企业可利用各

自优势资源互补不足,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培训基地,在培训与就业工作上建立互动平台。 三、合作方向和具体合作模式 (一)推进科研合作 (二)共建顶岗实习基地:学生在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后,由学校推荐到用人单位进行为期一年或半年的顶岗实习,或接受短期岗前培训后再顶岗实习。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管理,合作教育培养,使学生成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合格技术人才。 (三)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利用学校设施设备、教育管理、师资和企业实训场所、技术指导等优势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 1、订单培训:学校应企业要求合理设置课程、制订培训计划,开展订单培训,为企业培养专项技能人才,培训毕业后即实现就业。 2、岗前培训:应企业要求送教进企业,对上岗前的工人进行岗位技能培训,解决企业招收熟练工难的问题。 3、在岗培训:应企业要求送教进企业,对在岗职工进行新知识、新业务的培训,提升劳动者技能。 (四)共建服务平台. 1、师资共享,定向培养: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学校教授到企业为员工培训,讲授园林基础知识。 2、工种鉴定,双向提高:学校为企业提供一个工种鉴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许昌工商管理学校 二O一四年十二月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是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重点课题。从立项开始,我们认真做好开题工作,整个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修改、边发展。通过一年多的探索与研究,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资源互用。在市教育局业务主导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课题实验进展顺利,对校企合作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课题研究基本按原计划要求按时完成,现将课题研究工作的主要情况与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1、“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即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办学与就业市场实现零距离对接,这就决定了中职学校和企业必须共同努力培养人才,才能适应企业需求。一般来讲,中国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开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经过30年的实践与探索,我国中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在校企合作的形式和模式上也有一些突破和创新。但是,和世界上发达国家德国、日本、美国等国相比,我国开展校企合作的时间短、经验不足,和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企业、学校、政府在如何发挥主体地位作用和各自的优势上还存在着许多困境和困惑。 2、国家对中职教育空前重视,中职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2 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11 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目前关于这个课题的研究虽然比较多,但主要集中在高校领域,而针对中职校企合作的研究较少。河南省中职学校在这方面的课题研究落后于其他省份。 4、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已进入了“规模到质量”的瓶颈阶段,如何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加大改革力度、加强校企合作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已经

校企合作实施方案整理版

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是实现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进一步搞好我校的职业教育,实现我校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机制的根本转变,在进一步发挥好学校和企业(或行业)作用的同时,加大推进校企合作力度,更好地发挥职业学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结合我校实际,借鉴其它院校的经验,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我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度,更新教学理念,依托企业行业优势,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达到“双赢”的目的,提升我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开创校企合作的新局面。 二、校企合作主要方式 (一)“定向”培养模式 根据我校专业综合实力,将继续主动了解国内各大企业单位的用人需求,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单位沟通协商,使学生直接学习用人单位所急需的职业岗位知识和技能,达到供需共识,签订订单培养协议书;明确双方职责,学校负责招生,根据企业用工要求,制定切合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开课计划并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对学生进行定

向培养;企业提供实习教学条件并投入一定资金,用于学校添置必需的教学设施、实习实训场地建设、改善食宿等办学条件和学生专项奖学金等方面;学生毕业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接收学生就业。 (二)顶岗实习模式 通过前两年(1-4学期)在校学习,培养学生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及职业基本素质;从第5学期开始,根据企业需求工种和用工条件决定培训期限,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实习和实训,在企业实践教师指导下实现轮岗实操培训,熟悉企业一线相应岗位的实际操作标准与要求,提升职业岗位技能,做到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为顶岗实习奠定坚实基础,然后进行顶岗实习,拟定就业岗位,以“准员工”身份进行顶岗实际工作,学生接受企业的分配和管理企业付给学生相应岗位的劳动报酬。 (三)见习模式 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每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行业参观和见习两周以上,让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生产流程和设备设施工作原理,学习企业文化,体验企业生活。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爱岗敬业的精神。 (四)双方职工培训和研发模式 利用学校教师资源、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点、继续教育等资源,主动承接企业的职工培训工作及继续教育工作,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的研发项目和技术服务工作建立良好的双方支援体系,互惠互利,互相支持,获取企业对学校设备设施及实习耗材的支持和帮助。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研究 物流业的迅速发展,使得物流人才的需求日渐趋势化,主要涉及运输、仓储、国际物流以及企业物流等方向。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企业需要的专业性物流人才成为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单个院校而言,通过传统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仍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主要在于传统校企合作教学存在很多弊端。 一、传统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现状尽管很多高校都提倡通过校企合作模式进行实践教学,但这种模式仍然存在一些难点和障碍。首先校企合作协议形同虚设,大多数是靠感情和人际关系签订的;而且高校与企业合作目标不同,利益有冲突,结果导致学生毕业后呈现“研究外行,管理不行”的局面;其次合作层次较浅,尚停留在参观、熟悉业务流程等认知阶段,后期顶岗实习阶段的成效不明显;第三,合作条件有限,企业不能拿出足够的资源配合高校进行教学,创造社会效益;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高校教师缺乏经验,企业专家理论不扎实也没有精力来教;因此当前校企之间如何合作去保证校企合作教学的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二、市场营销专业(物流管理)校企合作分方向教学模式实施的途径及问题 1.市场营销专业(物流管理)校企合作分方向教学实施

途径通过校企合作模式来实现学生就业方向性,主要通 过两种形 式实现: (1)开设校企合作课程 校企合作课程都是直接与专业方向技能密切相关的,由校内理论课教师与校外企业专家共同完成,因此,在课程内容、授课方式、地点等方面需做出合理安排,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实施步骤,充分展现该门课程与社会需求接轨的目的,使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 (2)毕业前综合实习顶岗实习是目前高校为学生今后择业明确方向的主要手段。大多数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计中把最后一学期甚至是一整学年空出来,主要用做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前综合实习,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2.市场营销专业(物流管理)校企合作分方向教学模式实施的问题 (1)校企合作课程的实施受企业专家及企业运营影响校企合作课程往往是和就业方向有直接关联性的,可以由企业专家和校内理论教师共同完成,但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受企业专家资质及企业运营影响。首先由于企业专家不具备高校教师授课资质,其次由于其企业运营不确定性较强,因此企业专家很难能完全按照课程设计安排进行,尤其对企业而言,注重经济效益,不能完全配合高校实施教学。

校企合作管理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大,学者们提出了许多改进我国高校教育发展模式,其中校企合作是比较认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然而我国校企合作正处于摸索期。因此结合实际情况,本文提出P-M-P管理模式,以期该模式能指导我国校企合作长远发展。 关键词:校企合作管理模式P-M-P模式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the social demand for education is increasing,thus scholars put forward many development model to improve our higher education.The school enterprise-cooperation is a more identified way to develop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However,it’s still at the exploratory stage.Therefore,we proposed the P-M-P management mode,and hope this model can guide our cooperation in long-term development. Key Words: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Management model;P-M-P mode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是我国发展目标之一,随之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单靠学校之力已难以达到社会需求,需要企业参与培养过程,因此,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社

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模式案例研究

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模式案例研究 作者:教督处时间:2011-1-3 20:40:44 浏览量:722 https://www.doczj.com/doc/2c13779283.html,/ktyj/shownews.asp?s_id=24&N_id=209 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互惠共赢 ——江苏省张家港职教中心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模式案例研究 江苏省张家港职业教育中心校孙伟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2005年国务院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江苏省省教育厅在《2010年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工作》中也指出,要创新职业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突出德育为先、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主题,应对挑战、开拓创新。为了让学生进得来、学得好、出得去,能谋到好职位、拿到好工资、求得好发展,职业学校只有与企业联姻才能与经济齐飞,只有确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不断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变革,带动专业设备的更新、师资队伍的建设、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我校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思路。学校拓宽校企合作的渠道,拓展合作的“宽度”;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提升合作的“温度”;创新校企合作的机制,形成合作“亮度”;瞄准企业需求,加强合作“密度”;改革合作模式,显现合作“力度”。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一、特色办学,注入学校发展的活力 我校是张家港市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中,2009年创建成为首批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2001年易地新建,总投资2.1亿元,占地253亩,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目前在校班级116个,在校生5221人,开设有数控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机械、计算机应用、会计、化工、服装、营销、电气运行与控制、商务英语等15个专业,其中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会计、电气运行与控制为省示范专业,服装设计与工艺、数控技术应用为苏州市示范专业。校内建有机电、数控、计算机、财会、汽修等10个实训基地,基地面积2.6万平方米,实训设备价值4000多万元,其中数控实训基地为国家级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汽修实训基地为省级实训基地。 学校坚持“培养实用技术人才,服务港城经济建设”的办学理念,把培养经济社会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不断深化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学校对口单招高考本科达线人数连续10年为苏州市第一。毕业生初级工通过率为100%,各专业中级工获证率均在98%以上,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在95%以上,是苏州新区人才输出基地。在整体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基础上,学校定期举办多层次、全覆盖的技能竞赛,在各级技能大赛中成果丰硕。连续十二年获得张家港市技能竞赛金杯;2008年、2009年省师生技能竞赛成绩均名列苏州市第一;4名学生获得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技能竞赛“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项目金、银奖;学校被表彰为苏州市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先进学校、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先进学校。2010年省师生技能大赛中获得7枚金牌、15枚银牌、9枚铜牌,总分获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第一名,有7个项目10名学生入围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江苏省集训队,有3名教师被聘为省集训队教练;在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我校还代表江苏获得了四金、一铜的好成绩。 张家港职教中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形成了校企合作练技能、校园文化企业化、中外合作办学等鲜明的办学特色,先后被评为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江苏省教育科研

(完整word版)校企合作方案

校企合作方案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进一步搞好学校的高职教育,实现学校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进一步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机制的根本转变,在进一步发挥好学校和企业(或行业)作用的同时,加大推进校企合作力度,更好地发挥职业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遵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xx]16号)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并借鉴其它院校的经验,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度,更新教学理念,依托企业行业优势,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达到“双赢”的目的,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开创校企合作的新局面。 二、校企合作主要方式 (一)订单培养模式 根据学校专业综合实力,将继续主动了解本地区和区域内各大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积极主动地与企事业单位沟通协商,使学生直接学习用人单位所急需

的职业岗位(群)知识和技能,达到供需共识,签订半年至三年的订单培养协议书;明确双方职责,学校负责招生,根据企业用工要求,制定切合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开课计划并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企业提供实习教学条件并投入一定资金,用于学校添置必需的教学设施、实习实训场地建设、改善食宿等办学条件和学生专项奖学金等方面;学生毕业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接收学生就业。 (二)顶岗实习模式 通过前两年(1-4学期)在校学习,培养学生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及职业基本素质;第5学期,根据企业需求工种和用工条件,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实习和实训,在企业实践教师指导下实现轮岗实操培训,熟悉企业一线相应岗位的实际操作标准与要求,提升职业岗位技能,做到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为顶岗实习奠定坚实基础;第6学期进行顶岗实习,拟定就业岗位,以“准员工”身份进行顶岗实际工作,熟悉企业环境,感受企业文化熏陶,完成毕业设计,为将来的就业铺设道路。在这过程中需要处理好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和学生管理问题。 (三)见习模式 每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行业参观和见习两周以上,让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生产流程和设备设施工作原理,学习企业文化,体验企业生活。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爱岗位敬业的精神。 (四)职工培训和研发模式

校企合作教学实施方案

洛阳市科技中等专业学校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校企合作教学实施方案

洛阳市科技中等专业学校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校企合作教学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产学研结合;利用社会力量办学,推行素质教育与就业教育;以提高人才培养的教育质量为根本,以服务社会,服务企业为宗旨,探索新形式下校企合作的新途径;以就业为导向,从实际出发,想方设法拉近学生与岗位,学生与企业的距离,为企业输送合格毕业生。 二、目的: 促进学校和企业双赢,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学相长;提高学生谋生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解决学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达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满意的效果。 三、实施办法: 早在上世纪九个年代就有校企联合办学的先例,经多年探索和总结经验,校企联合办学将从以下几个模式进行: 1."订单"培养模式: 这一模式将使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挂钩,使学生直接学习用人单位所急需的知识和技能,能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率和解决企业的用人需求。根据学校办学专业的综合实力,将继续主动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积极主动与企业沟通协商,达到供需共识,签订半年至三年的联合办学协议书,明确双方职责学校负责招生,根据企业用工要求,制定切合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开课计划并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对

学生进行定向培养。企业提供实习教学条件并投入一定资金,用于学校添置必需的教学设施和实习场地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学生毕业并取得相应的证书后接收就业。 2.“顶岗实习”模式: 对用工人数不明确,不宜采用“订单”模式但又需提前用人的企业,学校采用“顶岗实习”模式。根据企业需求工种和用工条件,对在校学习一年半的学生进行面试考核和基本技能考核,择优推荐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待就业,把毕业实习安排到企业,把实训课堂“搬到”车间,实现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为将来的就业铺设道路。这一模式需处理好技能等级鉴定训练课题的问题和学生管理问题。3.“学习”模式: 与企业建立长期的互助互利关系。把企业作为学校的见习、实习基地,利用企业雄厚的资金和生产设备为学校教学服务。安排学完理论基础课班级的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和短期见习实习,让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生产流程和设备设施工作原理,学习企业文化,体验企业生活。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爱岗位敬业的精神。选派骨干教师下厂学习并管理学生,及时掌握企业当前的经济信息,技术信息和今后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学校主动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制度,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与企业密切接轨。 4.“培训和技改”模式: 利用学校教师资源和鉴定所资质,主动承接企业的工人培训工作

校企对接 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案例

校企对接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案例马忠香 一、实施背景 与企业深度融合建立紧密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学校发展的必然与趋势。2013年我校被批准为全国三批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单位,学校以此为契机,首先开展了广泛的走访和调研工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职业教育要提升产业支撑能力,要服务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而基于校企合作的产学研训一体化是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特色产业有效对接的基本途径。通过校企合作,把职业教育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另外,只有瞄准区域经济发展和特色产业的校企合作也才能得到区域政府的大力支持。 “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新的合作方式,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需和企业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和工程技术人员、学校专业教师能进行深入沟通交流,有效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学校发展,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搭建互利三赢的平台:学校在校企合作上解决了师资不足和设备不足的问题,可利用企业先进的机械设备做为学生的实训设备;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解决了困扰企业的重要问题——人力资源不足;而学生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开发合作的校企课程可见到学校里没见过的先进设备,学到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我们通过与路达的校企合作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真正受益。 二、主要目标 “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新的合作方式,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需和企业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校企合作,对接职业标准,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对接岗位工作任务,设置学习情境;对接企业文化,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对接职场环境,创设实训基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探索(一)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探索(一) 摘要:校企合作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有效地提升了高职教育的质量,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模式的改革。本文通过结合“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探索实施了校企合作机制对高职教学模式的改革。 关键词:校企合作;教学模式;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相关的行业或企业在人才教育培养和技术开发、改造、创新过程中的相互配合、共同协作。校企合作机制是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与实践性的本质要求。企业和学校作为高职教育中“两个主体”,共同担负高职教育的使命、质量。 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是软件技术及相近专业的学生在完成软件技术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和相应技能专项实训后,综合运用本专业(岗位)的主要知识和技能在校集中进行的综合性、系统化训练。综合实训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基本掌握本专业的核心能力和关键能力,为进人企业顶岗实习做好准备,最大限度地增强对就业岗位的适应度。因此,综合实训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应与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在人才培养方面,企业要积极参与进来,提出对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中,进而参与到人才培养的教学活动之中;学校作为人才培养主要的组织者,肩负着培养符合企业需求规格人才培养的任务。结合“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在校企合作机制下,开展了讲座、师资互补、教学方式、就业指导、工作室等多种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讲座 讲座较之课堂,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立体的、宽泛的知识,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知识面。立体指讲座可以跳出书本、传授更加全面、丰富的知识;宽泛指讲座本身带来的知识面、知识的体系更加宽。通过校企合作,针对“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有针对地邀请到合作企业资深人员来学校举办“软件项目管理”、“数据库设计及优化”、“PS页面设计”、“编码规范”等知识讲座。 “软件项目管理”讲座主要从软件开发团队组建、团队管理、成员之间如何进行相互协作,软件项目开发的流程及各个流程在资源(人力和时间)开销上占比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讲解,使学生真正了解软件公司如何组织人员进行项目的开发,项目开发的真实流程,以及项目如何进行管理等知识。“数据库设计及优化”讲座主要介绍了数据库、表、视图等创建及在创建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结合项目的业务流程,介绍了项目业务流程中设计到的数据表及对表的查询SQL 语句及SQL语句的优化。结合项目中常见的几大问题,介绍了事务的处理方法及程序中如何实现事务的处理,数据库异常的处理等知识,本讲座结合企业中一些实例项目介绍了数据库的常见操作。“PS页面设计”讲座主要结合常见的网页设计软件,利用PS软件进行页面的设计,并对所设计出来的图片进行切片,结合CSS样式,实现将各切片图片制作成完整转换成网页。“编码规范”讲座介绍了公司在软件开发中对编码的要求以及规范性的命名方法等知识。这几个讲座分不同知识面、不同项目开发阶段为学生在专业知识进行了补充和扩展。 二、师资 师资是保证高职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企业工程师有着对企业文化、企业运作、企业对人才技能的需求以及有着丰富的项目开发经验等优势;学校教师有着组织教学知识的丰富经验。企业人员可以有力的补充学校教师在教学上的不足,为教学提供较真实“仿真”。学校将教师定期派遣到企业,以“访问工程师”,对企业进行技术上的指导、培训,同时也学习企业中软件开发相关技术,切身的体会企业文化。 “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项目开发的不同阶段,先后从企业中引入了项目经理、需求分析师、设计师、软件工程师、测试工程师等数位企业人员进入课堂进行现场指导,使得实训课程更加贴近企业软件真实开发过程。 三、教学方式

校企合作的模式

校企合作的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学校模式、企业模式、合作模式。 学校模式是以学校为办学主体。优点:①学校模式的中等职业教育,具有正规性和系统性; ②学校模式具有规模效益性;③学校模式具有育人的全面性。局限:①中专职业学校的教育大多数脱胎于普通教育中的学科教育,并习惯于传统应试教育,重理论学习、轻技能的培养现象十分严重。②学校与实际部门联系薄弱。 企业模式是企业为主的员工职业培训模式。优点:①职业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②具有动作灵活见效快的特点;③可以边干边学,成本效益好;④具有专业性、连续性,有的甚至还有保密性。局限性:①缺乏理论教学的系统性;②职业技术传授的单一性;③企业模式不能完全保证企业所需求的人才规模数量、种类和质量。 当代西方企业培训典型模式主要有:1)封闭、一元模式的企业培训(当代日本企业培训实践,认为人、财、物是企业经营的三因素,其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把企业培训当作“企业秘密”来看待。2)半封闭半开放、双元模式的企业培训(当代德国企业培训实践:)。3)开放、多元模式的企业培训(当代美国企业培训实践:)。 合作模式是指职业学校与企业联合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这是目前职业教育最具前景的培养模式。具体形态是①以学校教育为主,企业培训为辅的合作模式;②以企业培训为主,学校教育为辅的合作模式。优点:①吸取了学校模式和企业模式的优点,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有利于互通有无,有利于职教资源的充分利用。②有利于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有利于人才培养与需求紧密结合。局限性:①合作模式涉及到教育思想、教育价值、教育内容与管理一系列的变革,因此,它必然受到政府、法制、学校、企业、体制、经费等因素的制约。②中等职业教育中的知识性与实用性、能力性与专业性、针对性与系统性的相互关系,在合作模式中仍未真正解决好。内容由南京华宝通讯转载自网络

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马成荣徐丽华 一、校企合作模式的基本内涵与现实意义 (一)校企合作模式的基本内涵 关于“模式”,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至今在《大英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等权威工具书中没有设置相应的条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给出了模式的定性叙述:“模式可以被建立和被检验,并且如果需要的话,还可以根据探究进行重建。它们与理论有关,可从理论中派生,但从概念上说,它们又不同于理论。”1 我国学者查有梁先生在《教育建模》一书中,从模式论的高度对什么是模式给出了一个全面的定性叙述:“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与科学思维方法。它是为解决特定的问题,在一定的抽象、简化、假设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特性;它是作为中介,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原型客体、建构新型客体的一种科学方法。从实践出发,经概括、归纳、综合,可以提出各种模式,模式一经被证实,即有可能形成理论;也可以从理论出发,经类比、演绎、分析提出各种模式,从而促进实践发展。模式是客观事物的相似模拟(实物模式),是真实世界的抽象描写(数学模式),是思想观念的形象显示(图像模式和语义模式)。”2 可见,“模式”是一种科学操作和科学思维的方法,是作为认识过程的中介的科学方法。校企合作,作为区别于学校本位模式、企业本位模式和社会本位模式的第四种职教发展模式,是基于市场和社会需求为目标导向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它实际上指的是职业教育为满足企业人才质量需要而进行的可以效仿的实践办学的一种发展样式,是在社会教育和培训合格劳动者的目标下,开展的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合作的标准样式,其基本要义是强调学校与企业充分利用对方的优势资源进行多方位的合作,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通过这些样式,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校企合作模式的本质在于把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良性互动,形成“双赢”局面;其核心是产学合作、工学结合、双向参与;实现的目标是增强学校的办学效益和企业的人才竞争优势,最终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校企合作模式的现实意义 现阶段,职业教育的主题是改革与发展,产学研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则实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不仅是企业发展和参与竞争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 1、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了职业教育本质回归 校企合作模式倡导的“产教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职业性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则在职业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实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回归。 1 托斯顿·胡森、T·内维尔·波斯尔思韦特主编.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6卷,贵州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36-242页. 2 查有梁.教育建模[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目前我校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几种模式

加强校企合作,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张家港市高级技工学校 张家港工贸职业高级中学 各位领导、老总: 首先,对各位在百忙中光临我校表示热烈的欢迎。为使大家进一步了解我校,借此机会我简要地介绍一下学校的基本情况。我校由张家港市高级技工学校和工贸职业高级中学合并而成,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模式,系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2011年升格为高级技工学校,成为苏州大市范围内唯一的一所高级技工学校。学校现有教职工168名,其中拥有高、中级职称教师150名,双师型教师63名,技师资格教师42名。现在全日制班60个,在校学生2067名。近年来,学校围绕产业办专业,,开设数控、机械加工、电子电工、信息四大类10个专业。建有车工、钳工、数控、机电、电工电子、财务电算化等现代化实习工场和综合工业化自动控制、机械原理、液压传动等专业实验室。 张家港市地处长江三角经济圈热点地区,主要聚集了冶金、纺织、机电、化工、轻工、建材、服务七大经济行业。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经济转型升级进程不断加快,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十分旺盛。为全面掌握我市产业结构的发展状况,寻求优化和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的突破口,提高技能培训与企业需求的吻合度。我们立足我市“五大区”(张家港保税区、省级经济开发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扬子江化工工业园区、冶金工业园区),重点走访调研了一百多家涵盖了世界五百强、省骨干企业、外资和合资企业、省新兴产业等不同性质的企业,基本了解了我市主要支柱产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情况。我们围绕“培养高级技术人才,服务港城经济发展”的理念,在深化校企合作的模式、体制、内涵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着重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重视专业建设,让学校专业更贴近产业升级的需求 我校成立了由企业人事干部、技术骨干、教研室领导等人员组成的专业指导及咨询委员会。每学期确保活动一次,认真分析我校专业建设、技能培训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吻合度,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从而进一步优化学校的专业设置,突出专业知识的传授重点,提升技能培训的等级要求。根据企业、行业的用工要求,我校不断调整课程设置、修订并完善专业技能培训方案。我校还深入进行岗位能力分析,明确各专业重点培养目标,合理安排理实一体化教学内容,努力使我校专业与产业,学生的技能培训与企业生产需求实现“无缝对接”。 二是重视企业实训基地建设,让学生技能更贴近企业生产需要 我校根据自身的专业设置,分别在永钢集团、海陆重工集团、长力机械集团、张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开题报告定稿

枣庄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 《职业技术教育中校企合作问题研究》 开题报告 负责人 主要参加人员 :: 段青 胡修玉 于全福 段青 唐俊涛 张利 枣庄科技职业学院 2011年9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应用技能型高级人才的使命,而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贴近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学生缺乏职业技能素质的训练,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学生熟练的技能和相关职业素质的获得,必须依赖于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结合,实训教学不能离开企业的真实环境,教学内容也必须和企业技术改革及产品更新实时联系在一起。大力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提职业技术业教育质量,解决技能人才培养瓶颈的必由之路。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课题组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职校企合作的现状不尽如人意,可谓“叫得响,落不实”,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企业缺乏合作的内在动力,不能积极参与,普遍存在学校一头热的状况;合作只是停留在文件协议上,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不够,校企合作处于“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等简单协作,对人才培养工作促进作用有限;合作程度不高,停留在表层,合作模式单一,缺乏长远规划和深度合作内容。这些问题反映出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中,还没有建立起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地区经济发展和学校实际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职业技术院校与企业长效合作,互利共赢,共育高技能人才,是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值得深入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要构建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等构成要素。课题组要在文献研究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通过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的深入调查,认真剖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根据我国国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实际,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为原则,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提出多渠道、多层次、多模式校企合

浅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下教学模式建设

浅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下教学模式建设 ——卢满琼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明确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由此看来,职业学校的教育应当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教育教学模式,加快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步伐。下面谈谈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建设,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含义 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正确职业理想和良好职业道德、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够就业、适应社会的数以亿计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其显著特点是突出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以“学会做”为标准。要让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敢动手、爱动手、能动手,这种意识和能力只能是从加强实践教学中来,要强化实践环节,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就是最重要,最有效的实践方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具备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二、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目的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简单说来就是职业学校要依靠行业、企业,与企业的密切结合发展职业教育。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生产实习、参观访谈等多种形式的实习实践活动,了解现代企业制度、管理、文化,结合专业对口的实际动手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成为企业的准职业人。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建设 职业学校要与企业加强合作,实行多种形式教学,并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学校要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实践教学时

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c13779283.html, 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姚瑞红夏江华杨中华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8年第36期 摘要:嘉兴学院南湖学院会计学专业于2014年开始开展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模式的探索,在2017年1月份与嘉兴中佳税务师事务所达成一致协议,在会计学14级学生中开设“中佳税务助理实验班”。该实验班学生在2017年3月份到5月份在中佳税务师事务所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顶岗实习和集中学习,实验班效果显著。本论文重点对本次校企合作深入融合模式进行介绍,分析该模式取得的效果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如何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校企合作;深度融合;长效机制;实践能力;动手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6-0148-02 一、校企合作背景介绍 为了更加突出“实用化的税务处理能力”这一特色,会计学专业在原有“双导师”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模式,经过近两年的反复调研研讨,最终在2017年3月与嘉兴中佳税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在2014级会计学专业中开设“中佳税务助理实验班”。 二、“中佳税务助理实验班”合作模式介绍 1.实验班招生对象。面向南湖学院会计学专业的大学三年级学生,第六学期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依据综合测评成绩择优招收30名学生组成“中佳税务助理实验班”。 2.实验班整体运行模式。实验班的运行模式采用学校、事务所、学生三者共同参与实施的方式。 3.培养方案的修订。参加“税务助理实验班”学生,部分第六学期课程与第七学期课程对调,将涉税课程集中到第六学期。在我校培养方案的修改中,我们将第六学期的课程调整为《税务会计》、《税务会计实验》、《纳税申报实务》以及《税务筹划案例分析》四门与税收密切相关的课程,将原本安排在第六学期的课程调整至第七学期。 调整后,参加“税务助理实验班”学生,第六学期顶岗实习期间周一至周五白天不再参加学校的课堂教学,由嘉兴中佳税务师事务所根据事前协商确定的培训项目,采用岗位轮换方式,在事务所指导老师指导下开展顶岗实习。第六学期实验实训课程与事务所培训项目有密切联系的,如纳税申报实务、税务会计实验、纳税筹划案例分析课程,其学分由相关培训项目替代。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研究 北京医药集团职工大学冯颖 国务院关于《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决定》及温总理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使今天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步入了快车道,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机遇与挑战共存,发展与创新并举,原有职业教育经历了从兴盛到低谷,再到今天快速发展不断探索的过程。随着教育产业化、办学体制多元化的发展,职教人才培养中校企实体合作模式得到充分的发展空间。 一、创建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意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科技经济的发展,党和政府积极提倡并大力发展技工教育,以提高国民文化、技术素质,促进生产力和经济发展,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职业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都明确要求职业学校要实行产教结合,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而产学紧密结合、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社会共同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是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一)校企合作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 目前社会急需大批能将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物质产品,为现实生产服务的技术型人才。职业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把以传授理

论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为主的企业生产环境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中,通过校内模拟训练和校外现场实习等一系列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了解、熟悉并掌握企业的生产规律、设备和技术等,毕业后立即就能参加生产实践,深受社会及企业的欢迎,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 (二)校企合作有利于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 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中,注入资金,提供良好的实习教学场地、兼职教师、毕业生就业渠道,企业成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如美国、加拿大的社区学院,日本的短期大学,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许多就是校企合作的产物,充分体现出校企合作举办职业教育的优越性。 “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不仅是职业教育办学的显著特征之一,而且有助于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产学结合是促进科技、经济及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校企合作是办好职业教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人才的重要途径。 (三)校企合作符合企业培养人才的内在需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