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劝学原文及注释

劝学原文及注释

劝学原文及注释
劝学原文及注释

(2009021128 李丽玲)

高中必修三第三单元

劝学○1

《荀子》

君子○2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5,輮○6以为轮,其曲中规○7。虽有槁暴○8,不复挺○9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10则直,金○11就砺○12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14之所学也。吾尝跂○15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16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17;顺风而呼,声非加疾○18也,而闻者彰○19。假○20舆马者,非利足○21也,而致○22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23也,而绝○24江河。君子生非异○25也,善假于物○26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27;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28自得,圣心○29备焉。故不积跬步○30,无以○31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31成江海。骐骥○32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33,功在不舍○3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35而不舍,金石可镂○3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37。蟹六跪○38而二螯○39,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40也。

○1劝学:节选自《荀子·劝学》。《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约前313----前238)所作,

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先存32篇。劝,鼓励。

2君子:这里指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3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草名,也叫蓼liǎo

蓝,叶子可制染料。

4青于蓝:比喻蓼蓝颜色更深。 ○

5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 ○

6輮:通“糅”,使弯曲。 ○

7规:圆规。 ○8虽有槁g ǎo 暴:即使又晒干了。有,通“又”。 槁暴,晒干。槁,枯。暴,晒。 ○

9挺:直。 ○

10受绳:经墨线比量过。 ○

11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

12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砺,磨刀石。就,动词,接近,靠近。 ○

13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参,验,检查。省,省察。乎,相当于“于”。 ○

14须臾:片刻。 ○

15跂:提起脚后跟。 ○

16博见:见得广。 ○

17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 ○

18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

19彰:清楚。 ○

20假:借助,利用。 ○

21利足:脚走得快。

○22致:到达。

○23能水:善于游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24绝:横渡。

○25生非异: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生,通“性”资质,禀赋。

○26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27兴焉:在这里兴起。兴,起。焉,还有下面“生焉”的“焉”,都是指示代词兼语气词,相当于“于此”,可译为“从这里”或“在这里”。

○28神明:指人的智慧。

○29圣心:圣人之心,通明的意思。

○30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31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32骐骥:骏马。

○33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连走十天,(也能到达)。驽马,劣马。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

○34功在不舍:(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

○35锲:刻。

○36镂:雕刻。

○37用心一也:(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

○38跪:蟹腿。

○39螯:蟹钳。

○40躁:浮躁,不专心。

劝学原文和翻译和赏析

《劝学》原文及翻译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yòu)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有道德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火烤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规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却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经提起脚后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的广阔。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但听的人听得更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步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舶楫桨的人,不一定善于游水,却能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千里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雕刻一样物品但最后放弃了它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蟹有六条腿和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劝学》荀子原文、注释、翻译、背景【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劝学》荀子资料【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班级:姓名: 资料:【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课下注释】 ①选自《荀子集解》卷一(中华书局1988年版)。有删节。劝,鼓励。《荀子》全书现存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荀子(约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赵国人,战国末期思想家。 ②【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③【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草名,叶子可提取靛青。 ④【青于蓝】比蓝草颜色深。 ⑤【中绳】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

⑥【輮】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⑦【规】圆规。 ⑧【虽有槁暴】即使又晒干了。有,同“又”。槁暴,晒干。稿,枯。暴,晒。 ⑨【挺】直。 ⑩【受绳】经过墨线比量。 ?【金】指金属制的刀斧等。 ?【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接近、靠近。砺,磨刀石。 ?【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参,检验。省,省察。乎,相当于“于”。?【知】同“智”,见识。 ?【跂】踮起脚后跟。 ?【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 ?【疾】劲疾。 ?【彰】清楚。 ?【假】借助。 ?【舆马】车马。这里指车子。 ?【利足】善于奔走。 ?【致】到达。 ?【能水】善于游水。水游泳。 ?【绝】横渡。 ?【生非异】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生,同“性”,天性。 ?【物】外物,包括各种客观条件。 ?【兴焉】在这里兴起。兴,起。焉,兼词,相当于“于此”。下文“生焉”的“焉”同此。 ?【神明】非凡的智慧。 ?【圣心】圣人的关怀。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无以】没有用来……的,无从。

劝学优秀教案

《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荀子》的常识及荀子的生平及主张,劝学的意义。 2、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的态度,联系学生的实际。 3、注重字词运用和注释。 【重点和难点】 1、辨析字、词、音。注重朗诵和背诵。 2、比喻代议和喻议及正反四方面议论的特点。 3、了解荀子对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进一步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教法】 师生互动法、提问法、议论法、朗读法、电教法、板书法。 【教学步骤】 1、导入: 同学们,作为一位学生,应该每一个人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那么你们知道学习的重要意义和正确的目的和态度、方法吗?知道坚持学习的重要吗?现在我们就来了解荀子的《劝学》,看看古人怎么劝人学习的。 2、请个别学生朗读课文。 3、重点拼音: 木直中绳:zhòng 虽有槁暴:gǎo pù 輮以为轮:róu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ān xǐng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xū yú 吾尝跂而望矣:qì 君子生非异也:xìng 故不积跬步:kuǐ 骐骥一跃:qí jì 驽马十驾:nú 锲而舍之:qiè 金石可镂:lòu 蟹六跪而二螯:áo 4、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时人称荀卿,又称孙卿。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即“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但是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5、听录音《劝学》。

诗经。氓 原文 翻译与赏析

诗经〃氓原文、翻译与赏析 《诗经〃卫风〃氓》原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

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 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翻译

无知农家小伙子,怀抱布匹来换丝。其实不是真换丝,找此借口谈婚事。送你渡过淇水西,到了顿丘情依依。不是我要误佳期,你无媒人失礼仪。 希望你不要生气,我们以秋天为期。 登上那堵破土墙,面朝复关凝神望。复关遥远不得见,心里忧伤泪千行。情郎忽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你去卜卦问吉祥,卦象吉祥心欢畅。 赶着你的车子来,把我财礼往上装。 桑树叶子未落时,挂满枝头绿萋萋。唉呀那些斑鸠呀,别把桑叶急着吃。唉呀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情太痴。男人要是迷恋你,要说放弃也容易。 女子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不好离。 桑树叶子落下了,又枯又黄任飘零。自从嫁到你家来,多年挨饿受清贫。

淇水滔滔送我归,车帷溅湿水淋淋。我做妻子没差错,是你奸刁缺德行。 做人标准你全无,三心二意耍花招。 婚后多年为你妇,繁重家务不辞劳。早起晚睡不嫌苦,忙里忙外非一朝。你的目的一达到,逐渐对我施凶暴。兄弟不知我处境,个个见我都讥笑。 静下心来想一想,独自黯然把泪抛。 白头偕老当年誓,如今未老生怨愁。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 头。 回想少时多欢聚,说笑之间情悠悠。当年山盟又海誓,哪料反目竟成仇。 不要再想背盟事,既已恩绝就算了。

荀子劝学原文翻译及其赏析

荀子劝学原文翻译及其赏析 【 劝学 】 荀子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其曲中规。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 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 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 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 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 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性非异也,善 假于物也。(君子性 一作:君子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 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 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 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 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 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 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 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 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 备焉。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 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

劝学(高中课文节选)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注释: 一、字音 木直中(zhòng)绳 輮(róu) 槁(gǎo)暴(pù) 就砺(lì) 参(cān)省(xǐng) 须臾(yú) 跂(qì) 楫(jí) 生(xìng)非异 跬(kuǐ)步 骐骥(qí jì) 驽(nú)马十驾 锲(qiè)而舍之 金石可镂(lòu) 螯(áo ) 蛇鳝(shàn) 二、字义 1、君子:这里指有才能的人。 2、已:停止。 3、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蓼(liǎo)蓝: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红紫色,叶子长椭圆形,干时暗蓝色。花淡红色,穗状花序,结瘦果,黑褐色。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 4、青于蓝:比蓼蓝(更)深。 5、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 6、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7、规:圆规,测圆的工具。 8、虽有槁暴: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日晒。槁暴,枯干。 9、挺:直。 10、受绳:经墨线丈量过。 11、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12、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砺,磨刀石。就,动词,接近,靠近。

《吕氏春秋劝学》原文及翻译简介

吕氏春秋劝学》原文及翻译简介 吕氏春秋卷四孟夏纪劝学 【原文】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②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学者师③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④。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注释】 ①劝学:勉励人们勤学。劝,勉励。本篇阐述的是儒家学说。②人亲:指父母。③师:指老师。④疾学:努力学习。疾: 力。 【译文】 先王的教化中没有什么比孝顺更荣耀,没有什么比忠诚更显达的。忠孝是君主父母所十分欣赏而想得到的。显达荣耀是臣民子女所十分希望拥有的。但是君主父母不能得到他们想要的,臣民子女不能达到他们的愿望,这是由于不懂道理信义的原因所产生的结果。不懂道理信义是由于不学习的原因所造成的。学生的老师博学而有才华,我不信学生就成不了圣贤的人。圣人存在的话,天下就可以被治理。圣人在右边则右边被敬重,圣人在左边则左边被敬重,所以古代贤能的君主没有不尊敬老师的。尊师就不计较他的贵贱、贫富。如做到这样就能使声名显达,品德行为受到表彰。所以老师对学生的教化,不在于对学生贫贱、富贵看轻或看重,而在于看重学生的思想态度。一个人可以做到这样,其他的事就没什么不可办的了,所要办的事都可完成,所希望的都可达成,这是由于得到圣人教化的原因。圣人来自于努力学习。我还没听说过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才华出众的名人这种事。 【原文】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凡说①者,兑②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③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④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故为师之务,在于胜⑤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

诗经氓原文及注释翻译赏析等可直接打印

诗经两首一、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帏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诗经两首——氓 原文释义 氓之蚩蚩(氓,(méng):古义指男子;蚩蚩:老实的样子;之:结构助词,取消 句子的独立性),抱布(货币,一说布匹)贸(买)丝。匪(通“非”,不是)来贸丝,来即我谋(来找我商量婚事。即:靠近;我谋:宾语前置)。送子(对男子的敬称)涉淇(渡过淇水。淇:淇水,卫国的河流),至(到)于顿丘(地名)。匪我愆 期(推延日期。愆(qiān):过,误),子无良媒。将(音(qiāng),请,希望) 子无怒,秋以为期(把秋天当作婚期)。 乘彼垝垣(登上那破旧的墙。乘:登上;垝垣:垝(guǐ),垝垣:破颓的墙),以(目的连词,来)望复关(诗中男子的住地。一说返回关来)。不见复关,泣涕涟 涟(泪流貌)。既见复关,载(相当于连词“则”)笑载言。尔卜尔筮(你用龟甲和 蓍草占卦。卜:用龟甲卜吉凶;筮(音诗):用蓍草占吉凶),体无咎言(卦象没有 不好的话。体:卦体,卦象;咎言:凶,不吉之言)。以尔车来,以(介词,把)我 贿(财物,嫁妆)迁。 桑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未落,其叶沃若(润泽貌)。于嗟(相当 于“吁嗟”,叹词)鸠(斑鸠。传说斑鸠吃桑葚过多会醉)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指男子)耽(沉湎于爱情)!士之耽兮,犹可说(通“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劝学》课文分析

《劝学》课文分析 1、题解: “劝”为勉励的意思,这个字统领全篇,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 2、中心论点: 课文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3、本文说理结构及特色: 本文开头一句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段,作者先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比原来提高性能的客观规律。接着,又用輮木为轮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最后,作者以“故”联系上文,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普通的事理,推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乎已”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境地。这一段,作者从正面设喻充分论证了学习的重要意义。 第三段,作者又先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的正面阐述和“跂望”“不如登高而望”的形象设喻说明学习的显著效果;再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舟楫”四个比输,反复说明借助于外物或学习,君子能超越常人。 第四段,作者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两个比输引出“积善成德”而“圣心备焉”的结论,从正面说明学习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再用对比的

方式,说明学习上的坚持不懈的重要性,“骐骥”“驽马”暗喻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影响学习好坏的决定性因素,“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比说明了持之以恒的作用。最后,作用又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蟹的“用心躁”设喻,正反对照,形象地说明学习上尽管各自的主、客观条件不同,但学习要成功,就必须用心专一而不能浮躁。 本文结构的最大特色是运用大量的比喻,这些比喻的运用灵活多样,生动形象,增强了表达效果,使论证更为有力。 4、本文的局限性: 本文所提到的学习重要性、方法和态度,至今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但我们也应看到作者并未强调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创新,这有其历史局限性。

劝学原文及注释

(2009021128 李丽玲) 高中必修三第三单元 劝学○1 《荀子》 君子○2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5,輮○6以为轮,其曲中规○7。虽有槁暴○8,不复挺○9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10则直,金○11就砺○12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14之所学也。吾尝跂○15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16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17;顺风而呼,声非加疾○18也,而闻者彰○19。假○20舆马者,非利足○21也,而致○22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23也,而绝○24江河。君子生非异○25也,善假于物○26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27;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28自得,圣心○29备焉。故不积跬步○30,无以○31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31成江海。骐骥○32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33,功在不舍○3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35而不舍,金石可镂○3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37。蟹六跪○38而二螯○39,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40也。

○1劝学:节选自《荀子·劝学》。《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约前313----前238)所作, 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先存32篇。劝,鼓励。 ○ 2君子:这里指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3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草名,也叫蓼liǎo 蓝,叶子可制染料。 ○ 4青于蓝:比喻蓼蓝颜色更深。 ○ 5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 ○ 6輮:通“糅”,使弯曲。 ○ 7规:圆规。 ○8虽有槁g ǎo 暴:即使又晒干了。有,通“又”。 槁暴,晒干。槁,枯。暴,晒。 ○ 9挺:直。 ○ 10受绳:经墨线比量过。 ○ 11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 12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砺,磨刀石。就,动词,接近,靠近。 ○ 13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参,验,检查。省,省察。乎,相当于“于”。 ○ 14须臾:片刻。 ○ 15跂:提起脚后跟。 ○ 16博见:见得广。 ○ 17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 ○ 18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 19彰:清楚。 ○ 20假:借助,利用。 ○ 21利足:脚走得快。

《孙权劝学》原文及课下注释

孙权劝学1 初,权谓吕蒙2曰:“卿3今当涂4掌事,不可不学!”蒙辞5以军中多务6。权曰:“孤7岂欲卿治经8为博士9邪10!但当涉猎11,见往事12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13始就学。及14鲁肃过15寻阳16,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17,非复18吴下19阿蒙20!”蒙曰:“士别三日,即更21刮目相待22,大兄23何见事24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选自《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7年版)卷六十六,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山西夏县)人,生于光州光山(现在河南光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现在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 2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3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4当涂:当道,当权。 5辞:推托。 6务:事务。 7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8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春秋》《礼》等书。 9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0邪(Yé):通“耶”,语气词。 11涉猎:粗略地阅读。 12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3乃:于是,就。 14及:到了……的时候。 15过:到。 16寻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17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18非复:不再是。 19吴下:指吴县,现在江苏苏州。 20阿蒙: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21更:重新。 22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23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24见事:认清事物。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素材《劝学》赏析

《劝学》赏析 文章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 开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不但是《劝学》篇的第一句,也是整个《荀子》著作的第一句。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著作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因为他十分重视这个问题,所以他把自己的见解,通过“君子”之口提出来,以示郑重。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语言简劲,命意深广,因而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滔滔阐述。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这两个比喻,使学习的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不过,要能“青于蓝”“寒于水”,决不是“今日学,明日辍”所能办到的,必须不断地学,也就是说:“学不可以已”。所以,这两个比喻深刻有力地说明了中心论点,催人奋进。接着,文章进一步设喻,从根本上阐明道理:“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对学习者更大的鼓励。在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后,文章以设喻引出论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会取直,金属制成的刀剑之类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锋利,这就好比君子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知识通达,行为没有过错。这样以设喻引出论断,显得更有说服力。论断句中的“日”字,与起句“学不可以已”的“已”字,紧密呼应,突出了要“知明而行无过”,就必须不断学习,从而有力地阐明了中心论点。 开篇至此为第一段。这一段说明了学习在改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智力方面的重大意义。学习意义重大,荀子认为,学习不能单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必须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因此,第二段首先说明:“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以亲身的体验,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强调空想不如学习。而这个与空想相对的“学”字,不言而喻,也就是指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这种对于学习的见解,也是荀子基于他的认识论提出来的。 荀子否认孟子所说的人有天生的“良知”“良能”,因此他强调从外界实际事物中学习。他在这里提出的“学”的概念,就具有唯物主义因素。接着,连设五喻,展开论证,荀子先从生活经验说起:站在高处望,比踮起脚见得广阔;登高招手,顺风呼喊,手臂并非更长了,声音并非更大了,可是人家却能远远地看到,清楚地听到;可见利用高处、利用顺风的作用之大。推而广之,“假舆马”“假舟楫”的人,也并非善于走路或擅长游泳,可是他们却能“致千里”“绝江河”,由于设喻所用的事例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因此读起来不但感到亲切,而且觉得可信。随着不断设喻,阐明的道理越来越深入读者心灵,于是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就是说,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

诗歌《氓》原文及译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那个人老实忠厚,拿着布匹来换蚕丝。其实并不是真的来换蚕丝,而是到我这里来商量婚事的。送你渡过淇水,直到顿丘。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呀。请你不要生气,就把秋天订为我们的婚期吧。登上那倒塌的墙垣,遥望那复关。没有看见复关的你,我的眼泪簌簌不断地掉下来。终于看见了复关的你,我就有说有笑。你用龟板、蓍(shī)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你用车来接我,驾着你的车子我带上财物嫁给你。桑树没有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唉,斑鸠呀,不要贪吃桑葚!唉,姑娘啊,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男子沉溺于爱情之中,还可以摆脱;姑娘沉溺于爱情之中,就无法摆脱了。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下来。自从我嫁到你家后,多年来一直忍受着贫苦的生活。淇水波涛滚滚,浪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我又没有什么差错,但男子的行为却前后不一致。男子的爱情没有标准,总是三心二意。多年来作为你的妻子,家中的劳苦活没有不干的。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的。你的生活过得顺心了,就逐渐对我凶狠起来。我的兄弟不了解我的处境,都讥笑我啊。静下来想想,只能够独自悲伤。原想与你白头到老,但相伴到老将会使我更加怨恨。淇水再宽总也有个岸,低湿的地方再大也总有个边(意思是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制,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回想我们)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誓言真挚诚恳,没有想到你会变心。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那就让这份爱情了结了吧!

劝学(原著、翻译及赏析)+语文教材(节选)分析

劝学(原著、翻译及赏析)+语文教材(节选)分析 荀子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原文】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译文】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的孩子,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诗经》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祥瑞。”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 【原文】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原文及注释

(李丽玲)高中必修三第三单元 劝学○1 《荀子》 君子○2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5,輮○6以为轮,其曲中规○7。虽有槁暴○8,不复挺○9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10则直,金○11就砺○12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14之所学也。吾尝跂○15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16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17;顺风而呼,声非加疾○18也,而闻者彰○19。假○20舆马者,非利足○21也,而致○22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23也,而绝○24江河。君子生非异○25也,善假于物○26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27;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28自得,圣心○29备焉。故不积跬步○30,无以○31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31成江海。骐骥○32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33,功在不舍○3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35而不舍,金石可镂○3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37。蟹六跪○38而二螯○39,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40也。 ○1劝学:节选自《荀子·劝学》。《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约前313----前238)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先存32篇。劝,鼓励。 ○2君子:这里指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3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草名,也叫蓼liǎo 蓝,叶子可制染料。 ○ 4青于蓝:比喻蓼蓝颜色更深。 ○ 5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 ○ 6輮:通“糅”,使弯曲。 ○ 7规:圆规。 ○8虽有槁g ǎo 暴:即使又晒干了。有,通“又”。 槁暴,晒干。槁,枯。暴,晒。 ○ 9挺:直。 ○ 10受绳:经墨线比量过。 ○ 11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 12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砺,磨刀石。就,动词,接近,靠近。 ○ 13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参,验,检查。省,省察。乎,相当于“于”。 ○ 14须臾:片刻。 ○ 15跂:提起脚后跟。 ○ 16博见:见得广。 ○ 17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 ○ 18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 19彰:清楚。 ○ 20假:借助,利用。 ○ 21利足:脚走得快。 ○ 22致:到达。 ○ 23能水:善于游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 24绝:横渡。

《劝学》原文、注释与翻译

劝学》原文、注释与翻译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注释: xx 中(zh o ng绳 輮(r o) 槁(g a o暴(p u ) 就砺(l )i 参(c a r省(x i ng) 须臾(y u)

跂((q) 楫 ( (j)i 生 ( (x ng)非异 跬 ( (ku步 骐 骥 虞(qji)i 驽(n u马十驾 锲(qi d而舍之 xx 可镂(I o u) 螯(a o ) 蛇鳝(sh a n 二、字义 1、君子:这里指有才能的人。 2、已:停止。 3、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蓼(li ?o蓝: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红紫色,叶子长椭圆形,干时暗蓝色。花淡红色,穗状花序,结瘦果,黑褐色。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 4、青于蓝:比蓼蓝(更)深。 5、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 6、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7、规:圆规,测圆的工具。 8、虽有槁暴: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日晒。槁暴,枯干。

诗经《氓》原文及译文

诗经《氓》原文及译文 原文: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予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伴。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译文:农家小伙笑嘻嘻,抱着布币来换丝。原来不是来换丝,找我商量婚姻事。我曾送你渡淇水,直到顿丘才告辞。并非我要拖日子,你无良媒来联系。请你不要生我气,重订秋天作婚期。我曾登那缺墙上,遥望复关盼情郎。望穿秋水不见人,心中焦急泪汪汪。既见郎从复关来,有笑有说心欢畅。你快回去占个卦,卦无凶兆望神帮。拉着你的车子来,快用车子搬嫁妆。桑叶未落密又繁,又嫩又润真好看。唉呀班鸠小鸟儿,见了桑堪别嘴馋。唉呀年青姑娘们,见了男人别胡缠。男人要把女人缠,说甩就甩他不管。女人若是恋男人,撒手摆脱难上难。桑树萎谢叶落净,枯黄憔悴任飘零。自从我到你家来,多年吃苦受寒贫。淇水滔滔送我回,溅湿车帘冷冰冰。我做妻子没过错,是你男人太无情。真真假假没定准,前后不一坏德行。结婚多年守妇道,我把家事一肩挑。起早睡晚勤操作,累死累活非一朝。家业有成已安定,面目渐改施残暴。兄弟不知我处境,见我回家哈哈笑。净思默想苦难言,只有独自暗伤悼。“与你偕老”当年话,老了怨苦更增加。淇水虽宽有堤岸,沼泽虽阔有边涯。回顾少年未婚时,想你言笑多温雅。海誓山盟还在耳,谁料翻脸变冤家。违背誓言你不顾,那就从此算了吧。

氓原文及翻译注音

氓m án ɡ之zh ī蚩ch ī蚩ch ī,抱b ào 布b ù贸m ào 丝s ī。匪f ěi 来l ái 贸m ào 丝s ī,来l ái 即j í我w ǒ谋m óu 。送s òn ɡ子z ǐ涉sh è淇q í,至zh ì于y ú顿d ùn 丘qi ū。匪f ěi 我w ǒ愆qi ān 期q ī,子z ǐ无w ú良li án ɡ媒m éi 。将ji ān ɡ子z ǐ无w ú怒n ù,秋qi ū以y ǐ为w éi 期q ī 。 乘ch én ɡ彼b ǐ垝垣yu án ,以y ǐ望w àn ɡ复f ù关ɡu ān 。不b ú见ji àn 复f ù关ɡu ān ,泣q ì涕t ì涟li án 涟li án 。既j ì见ji àn 复f ù关ɡu ān ,载z ǎi 笑xi ào 载z ǎi 言y án 。尔ěr 卜bo 尔ěr 筮sh ì,体t ǐ无w ú咎ji ù言y án 。以y ǐ尔ěr 车ch ē来l ái ,以y ǐ我w ǒ贿hu ì迁qi ān 。 桑s ān ɡ之zh ī未w èi 落lu ò,其q í叶y è沃w ò若ru ò。于y ú嗟ji ē鸠ji ū兮x ī,无w ú食sh í桑s ān ɡ葚r èn !于y ú嗟ji ē女n ǚ兮x ī,无w ú与y ǔ士sh ì耽d ān !士sh ì之zh ī耽d ān 兮x ī,犹y óu 可k ě说shu ō也y ě。女n ǚ之zh ī耽d ān 兮x ī,不b ù可k ě说shu ō也y ě ! 桑s ān ɡ之zh ī落lu ò矣y ǐ,其q í黄hu án ɡ而ér 陨y ǔn 。自z ì我w ǒ徂c ú尔ěr ,三s ān 岁su ì食sh í贫p ín 。淇q í水shu ǐ汤sh ān ɡ汤sh ān ɡ,渐ji àn 车ch ē帷w éi 裳ch án ɡ。女n ǚ也y ě不b ù爽shu ǎn ɡ,士sh ì贰èr 其q í行x ín ɡ。士sh ì也y ě罔w ǎn ɡ极j í,二èr 三s ān 其q í德d é 。

《劝学》课文分析

《劝学》课文分析 导读:1、题解: “劝”为勉励的意思,这个字统领全篇,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 2、中心论点: 课文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3、本文说理结构及特色: 本文开头一句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段,作者先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比原来提高性能的客观规律。接着,又用輮木为轮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最后,作者以“故”联系上文,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普通的事理,推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乎已”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境地。这一段,作者从正面设喻充分论证了学习的重要意义。 第三段,作者又先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的正面阐述和“跂望”“不如登高而望”的形象设喻说明学习的显著效果;再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舟楫”四个比输,反复说明借助于外物或学习,君子能超越常人。 第四段,作者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两个比输引出“积善成德”而“圣心备焉”的结论,从正面说明学习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再用对比的方式,说

明学习上的坚持不懈的重要性,“骐骥”“驽马”暗喻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影响学习好坏的决定性因素,“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比说明了持之以恒的作用。最后,作用又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蟹的“用心躁”设喻,正反对照,形象地说明学习上尽管各自的主、客观条件不同,但学习要成功,就必须用心专一而不能浮躁。 本文结构的最大特色是运用大量的比喻,这些比喻的运用灵活多样,生动形象,增强了表达效果,使论证更为有力。 4、本文的局限性: 本文所提到的学习重要性、方法和态度,至今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但我们也应看到作者并未强调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创新,这有其历史局限性。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诗经·氓 原文、翻译、注释与赏析

诗经·氓原文、翻译、注释与赏析 本文是关于诗经·氓原文、翻译、注释与赏析,感谢您的阅读! 《诗经·卫风·氓》原文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翻译 无知农家小伙子,怀抱布匹来换丝。其实不是真换丝,找此借口谈婚事。送你渡过淇水西,到了顿丘情依依。不是我要误佳期,你无媒人失礼仪。希望你不要生气,我们以秋天为期。 登上那堵破土墙,面朝复关凝神望。复关遥远不得见,心里忧伤泪千行。情郎忽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你去卜卦问吉祥,卦象吉祥心欢畅。赶着你的车子来,把我财礼往上装。 桑树叶子未落时,挂满枝头绿萋萋。唉呀那些斑鸠呀,别把桑叶急着吃。唉呀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情太痴。男人要是迷恋你,要说

放弃也容易。女子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不好离。 桑树叶子落下了,又枯又黄任飘零。自从嫁到你家来,三年挨饿受清贫。淇水滔滔送我归,车帷溅湿水淋淋。我做妻子没差错,是你奸刁缺德行。做人标准你全无,三心二意耍花招。 婚后三年为你妇,繁重家务不辞劳。早起晚睡不嫌苦,忙里忙外非一朝。你的目的一达到,逐渐对我施凶暴。兄弟不知我处境,个个见我都讥笑。静下心来想一想,独自黯然把泪抛。 白头偕老当年誓,如今未老生怨愁。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回想少时多欢聚,说笑之间情悠悠。当年山盟又海誓,哪料反目竟成仇。不要再想背盟事,既已恩绝就算了。 注释 1、氓之蚩蚩:氓,(méng),蚩蚩:老实的样子。 2、布:货币。一说布匹。 3、即:靠近。 4、谋:商量。 5、顿丘:地名。 6、愆(qi ān):过,误。 7、将:愿,请。 8、垝垣:垝(guǐ),垝垣:破颓的墙。 9、复关:诗中男子的住地。一说返回关来。10、卜:用龟甲卜吉凶。11、筮(音诗):用蓍草占吉凶。12、体:卜卦之体。13、咎言:凶,不吉之言。14、贿:财物,嫁妆。15、沃若:润泽貌。16、鸠:斑鸠。传说斑鸠吃桑葚过多会醉。17、耽(chén):沉湎于爱情。18、说:脱。19、陨:坠落。20、徂尔:往你家,嫁与你。21、食贫:过贫苦生活。22、渐:沾湿。23、爽:差错。贰:差错。24、罔极:没有准则,行为不端。25、二三其德:三心二意。26、遂:久。 27、知:智。28、咥(xī):大笑貌。29、躬:自己,自身。30、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