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文化差异

地理文化差异

地理文化差异
地理文化差异

中国史上自秦汉以后中原王朝的版图都很广大,各地区的风土习尚往往各不相同。任何时代,都不存在一种全国共同的文化。过去研究文化史的同志们,对这种文化的地区差异一般都没有予以足够的注意,在此我举几个朝代为例,简要指出各区间的显著差异。

(1)在汉武帝独尊儒术约百年之后的成帝时,刘向将汉朝全境划分为若干区域,丞相张禹使僚属朱赣按区叙次其风俗,后来为班固辑录于《汉书·地理志》的篇末。根据此项资料,其时全国只有齐地“士多好经术”,鲁地“其好学犹愈于他俗”,三辅(京都长安附近,今关中平原)的世家“好礼文”,此外各地区全都没有提到有儒家教化的影响,相反,到处流播着各种不符合儒学礼教习俗。例如:

三辅“富人则商贾为利,豪杰则游侠通奸”。“濒南山近夏阳多阻险,轻薄易为盗贼,常为天下剧”。“郡国辐凑,浮食者多,民去本就末”。“列侯贵人车服僭上,众庶放效,羞不相及,嫁娶尤崇奢靡,送死过度”。六郡(今甘肃东部、宁夏、陕北)则“不耻寇盗”。蜀士以文辞显于世,但“未能笃信道德,反以好文刺讥,贵慕权势”。以上为秦地。

中原的河内则“俗刚强,多豪杰侵夺,薄恩礼,好生分。”周地则“巧伪趋利,贵财贱义,高富下贫,喜为商贾”。郑地则“男女亟聚会,故其俗淫”。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故俗称郑卫之音”。陈地则“其俗巫鬼”。南阳则“俗夸奢,上气力,好商贾”。宋地虽“重厚多君子,好稼穑”,但沛、楚“急疾颛己”,山阳“好为奸盗”。

河北的赵、中山则“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起则椎剽掘冢,作奸巧,多弄物,为倡优。女子弹弦跕厢,游媚富贵,偏诸侯之后宫”。太原、上党“多晋公族子別、,以诈力相倾,矜夸功名,报仇过直,嫁聚送死奢靡”。锺代以北“民俗懻忮,好气为奸,不事农商,……故冀州之部,盗贼常为它州之剧”。燕地则还保留着战国以来“宾客相过,以妇侍宿,嫁娶之夕,男女无别”之俗。

楚之江南则“信巫鬼,重淫祀”。吴人以文辞显,“其失巧而少信”。

就是儒教比较最昌盛的齐鲁二地,齐“俗弥侈”,其士“夸奢朋党,言与行缪,虚诈不情”,鲁地“去圣之远,周公遗化销微,孔氏庠序衰坏”,“俭啬爱财,趋商贾,好訾毁,多巧伪,丧祭之礼,文备实寡”,也不能算是风俗淳厚的礼义之邦.

(2)《隋书》的《志》本为《五代史志》,以南北朝后期梁、陈、齐、周和隋五代为论述对象。其《地理志》将隋炀帝时全国一百九十个郡按《禹贡》九州编次,各于州末略叙其风俗。

九州之中,兖、徐、青三州十五郡(今山东和河南河北与山东接境的一小部分,江苏淮北部分,安徽淮北的东部)被肯定为教化最良好的地区。兖州五郡,“有周孔遗风,多好儒学,性质直怀义”。徐州四郡,“贱商贾,务稼穑,尊儒慕学,得洙泗之俗”。青州四郡,“多务农桑,崇尚学业,归于俭约”;但齐郡(今济南)“俗好教饰子女淫哇之音”,东莱“朴鲁少文义”,是其缺失。

尚儒风气次于兖、徐、青三州的是豫、冀二州。豫州十六郡(今河南大部分、安徽淮北的西部、山东西南的一部分、陕南东部及鄂西北一部分)基本被肯定为

“好尚稼穑,重于礼义”,独帝都所在的河南(洛阳)则被讥为“尚商贾,机巧成俗”。冀州三十郡,在今河北中南部的七郡“人性多敦厚,务在农桑,好尚儒学,而伤于迟重”;今河南黄河以北的河内、汲二郡“俗尚于礼”,基本被肯定;惟介在其间的魏郡、清河则被讥为“浮巧成俗”,“轻狡”;在今山西中南部的七郡基本被肯定为“重农桑,朴直少轻诈”,惟“伤于俭啬,其俗刚强”;自今山西北部北至河套东北五郡和河北北部东至辽西六郡“地处边陲”,其人“劲悍”“勇侠”,风教异于内郡;惟涿郡(今北京)、太原“人物殷阜”,“多文雅之士”。

以上五州是黄河下游两岸即所谓关东地区。

自关以西的雍州,即基本为儒家声教所不及。长安附近关中平原三郡,风气很坏:“人物混淆,华戎杂错;去农从商,争朝夕之利,游手为事,竞锥刀之末;贵者崇侈靡,贱者薄仁义;豪强者纵横,贫窭者穷蹙;桴鼓屡惊,盗贼不禁”。三辅以北以西的古“六郡”之地,比较淳朴,“性质直,尚俭约,习仁义,勤于稼穑,多畜牧,无复寇盗”。自此以北缘边九郡(陕北、宁夏至河套)及河西诸郡则“地接边荒,多尚武节”。

秦岭以南长江上游的梁州,惟蜀地“颇慕文学,时有斐然”;“人多工巧,绫锦雕镂之妙,殆侔于上国”;“然多溺于逸乐”,“贫家不务储蓄,富室专于趋利,其处家室则女勤作业,而士多自闲”;“小人薄于情礼,父子率多异居”;“其边野富人,多规固山泽,以财物雄使夷僚,故轻为奸藏,权倾州县”。汉中与巴地则“质朴无文,不甚趋利;性嗜口腹,多事田渔,虽蓬室柴门,食必兼肉;好祀鬼神,尤多忌讳;崇重道数,犹有张鲁之风”。汉中以西蜀郡以北诸郡则“连杂氐羌,人尤劲悍;性多质直,务于农事,工习猎射,于书计非其长矣”。

长江中游的荆州,“率敬鬼,尤重祠祀之事”;“丧葬之节,颇同于诸左云”;全州二十二郡中,只有南郡襄阳“多衣冠之绪,稍尚礼义经籍”。

以长江下游为中心的扬州地区比梁州荆州更为广大,东北起今苏皖鄂豫的淮南,中间为长江以南的今苏皖沪浙闽诸省市,南至五岭以南的今两广和越南北部。其中淮南八郡被誉为“尚淳质,好俭约,丧纪婚姻,率渐于礼”。江南岭北十八郡则大抵“信鬼神,好淫祀,父子或异居”,又分为二区:“吴中”七郡(以太湖流域为中心、西包皖南宣城一带,南包浙江宁绍金衢)“君子尚礼,庸庶敦庞,故风俗澄清,而道教隆洽”,评价最高;此外十一郡(今江西福建二省及皖南浙西之旧严徽二府。浙南之旧温处台三府)风教皆不及“吴中”,尽管也“君子善居室,小人勤耕稼”,但豫章等郡有妇女“暴面市廛,竞分铢以给其夫”,丈夫举孝廉即逐前妻,庐陵宜春等郡又往往有畜蛊害人的恶习。五岭以南十九郡风气更差,“人性轻悍,易兴逆节”,而俚僚则既“质直尚信”,又“重贿轻死,唯富为雄”,“父子别业,父贫乃有质身于子者”,“俗好相杀,多搆仇怨”。

总括《隋书·地理志》所载,当时被誉为尊儒重礼的,只有中原二十一郡荆扬十七郡共三十八郡,仅占全国一百九0郡的五分之一;就是在这三十八郡中,也还夹杂着不少违反儒教的风俗。至于其他五分之四的地区(按郡数计),则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儒教的影响:中原经济发达地区则机巧轻狡侈靡成俗,边郡则失之于刚强劲悍;南方梁荆扬三州则普遍信鬼神奸淫祀。长江流域尊儒重礼的郡数已接近中原,这当然是永嘉乱后中原士族南迁的结果。

(3)《通典·州郡典》载天宝年间的三百多府郡,也是按《禹贡》九州分区记叙,州末各记上一段风俗。据此,其时:

冀州的山东(今河北) “尚儒”,“仗气任侠”,而邺郡(今安阳附近冀豫接壤一带)“浮巧成俗”;山西人勤俭,而河东(今晋西南)“特多儒者”;并州(太原及迤北)“近狄,俗尚武艺”。兖州(今冀东南鲁西)“人情朴厚,俗有儒学”。青州(今山东济南以东)“亦有文学”。徐州(鲁南苏皖淮北)“自五胡乱华,数百年中,无复讲诵,况今去圣久远,人情迁荡”,但又说“徐兖其俗略同”。豫州只说“周人善贾,趋利纤啬”,而不及他郡。中原这几州儒学的声势,比百五十年前《隋志》所载,大致并没有什么进展,惟山东、河东多世族,故独擅儒术。

关中的雍州京辅因“五方错杂,风俗不一,称为难理”;其西北诸郡“接近胡戎,多尚武节”;“其余郡县,习俗如旧”。

长江流域上游梁州的蜀土“学者比齐鲁”。下游扬州“人性轻扬而尚鬼好祀”如旧,而江东因永嘉之后“衣冠避难,多所萃止,艺文儒术,斯之为盛”。中游荆州“风俗略同扬州”,?杂以蛮僚,率多劲悍”。

五岭以南于九州外别为一区,“人杂夷僚,不知教义,以富为雄”,“民强吏懦,豪富兼并,役属贫弱,俘掠不忌”,“轻悍易兴逆节”。

总的说来,盛唐时代的儒学兴盛地区,北方则山东、兖州,南方则吴中,略如隋旧;惟以蜀土比齐鲁,可能比隋代有所发展。

(4)《宋史·地理志》将崇宁时的二十四路合并为十二区,区末各有一段论风俗,较《汉志》《隋志》更为简略,兹参以《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所载,略述如下:

中原诸路中,京东“专经之士为多”,河北“多专经术”,京西洛邑“多衣冠旧族”,文教称盛。京东二路大率“皆朴鲁纯直”,“重礼义,勤耕纴”;惟兖济“山泽险迥,盗或隐聚”,登莱高密“民性惟愎戾而好讼斗”。京西二路“民性安舒”。河北二路“质厚少文”,“气勇尚义,号为强忮”。此外河东则“刚悍朴直”,“善治生,多藏蓄,其靳啬尤甚”。陕西二路“慕农桑、好稼穑”,“夸尚气势,多游侠轻薄之风,甚者好斗轻死”;惟蒲解本隶河东,“俗颇纯厚”;被边之地,“其人劲悍而质木”;“上洛多淫祀,申以科禁,其俗稍变”。

南方的江南东、西,两浙,福建四路是当时全国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尤以福建为最,多响学,喜讲诵,好为文辞,“登科第者尤多”。但这几路普遍“信鬼尚祀,重浮屠之教”;两浙“奢靡,奇巧”;江南“性悍而急,丧葬或不中礼”;江南福建皆“多田讼”.此外则淮南二路“人性轻扬”。荆湖南路“好讼者多”,此路“俗薄而质”,归、峡“信巫鬼,重淫祀”。川峡四路“民勤耕作,…其所获多为遨游之费”,“尚奢靡,性轻扬”;“庠塾聚学者众”,文士辈出,而“亲在多别籍异财”。涪陵之民,“尤尚鬼俗”。广南二路“民婚嫁丧葬多不合礼,尚淫祀,杀人祭鬼”,“人病不呼医服药”。

这里有值得注意的两点:一、两宋是理学最昌盛的时代,可是除福建一路的“喜讲诵”当即指此外,其他各路记载里竟概未涉及。当然,京东、河北、两浙、江南和蜀中的“文学”“经学”,不可能完全与理学无涉;要之,由此可见,即使在宋代,理学怕也未必已为读书人所普遍接受。二、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两浙、江南、福建,同时又是普遍信鬼、尚祀、重浮屠之教的地区,可见宋代的儒家尽管已“冶三教于一炉”,但至少在民间佛道的权威显然还是比周孔之教高得多。

(5)《元史》、《明史》、《清史稿》的《地理志》不载风俗;元明清三代的《一统志》中《元统志》今残存已不及百分之一,《明统志》、《清统志》所载风俗一般仅趂录前代旧志陈言,不反映当代情况。所以中国文化在这六百多年中的地区差别并无现成资料可资利用,现在我只能就明朝一代,杂采诸书零星材料,略事阐述:

据清人黄大华所辑《明宰辅考略》,自永乐初至崇祯末,历任内阁大学士共一百六十三人。兹按明代的两京十三布政使司,表列这一百六十三人的籍贯如下:(内一人待考)

明制内阁大学士皆由翰林出身,所以这张表大致可以反映各地区文化程度的高下:南直、浙江、江西三省共得七十五人,占全国总数45%;加福建省共得八十六人,四省占总数53%,是全国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其中又以相当今苏南、上海的五府得十九人,浙江的嘉湖宁绍四府得二十人,江西吉安一府得十人,福建泉州一府得五人,尤为突出。中原的北直、山东、河南、山西四省合四十六人,占总数28%。此外陕西、湖广、四川、广东、广西共得三十人,占18%。其中陕西二人都是最接近中原的同州人,广西二人都是地接湖广、省会所在的桂林人。十五省中,云贵二省全都不出一人。所以全国人才分布的总形势是东南最盛,中原次之,西北西南最为落后;西北的陕西当今陕甘青宁四省区之地只出二人,西南的广西和云贵三省也只出二人。

致位宰辅必须经由科举,应科举必须读儒家的经典;但当时的儒学代表人物不是位极人臣的大学士或名魁金榜的三鼎甲,而是以道义名节自励,讲求修、齐、治、平之道的理学家。《明史》将一代著名理学家除少数几个有事功列于专传者外,编次为《儒林传》二卷,共著录一一五人。兹表列到——五人的籍贯如下:

--------------------------

①“5”,据《明宰辅考略》当为“4”。——校者注。

东南四省占了全国总数76.5%,北方四省仅占16%,此外中南西南三省合占7%。除西南广西、云、贵三省无人外’奇怪的是,畿辅之地北直竟亦无人,十五省中缺了四省,总的分布形势基本与宰辅相同,而荣枯之差更大。这应该是由于宰辅出自科举,科举各省有定额,故分布面比较广,比较平衡,而理学的授

受传播则自应由近而远,僻远处更难为传播所及。可见科举和儒术虽然是两回事,二者都足以代表当时文化盛衰的地区差异。

为了企求早日完成这篇讲稿,我未能为《明史·文苑传》中人物作出分省统计;逆料做出来的结果与宰辅儒林不会有多大差别。

多出卿相、名儒、文入学士的地区,一般当然就是儒术礼教最昌盛的地区。如上表,《明史·儒林传》中的人物以江西为最多,这是与明人著作《文武库》①中所记江西风俗正相符合的。全省十三府,其中南昌、饶州、广信、九江、建昌、抚州、临江、吉安、袁州九府,都被赞许为“家有诗书”,“人多儒雅”,“比屋弦诵”,“尚礼崇德”,“力学知廉耻”等等。万历中王士性所著《广志绎》,备载十四省(不及福建)民俗,他省皆不及儒术,独称“江右讲学之盛,其在于今,可谓家孔孟而人阳明矣”(卷四)。但江右风俗悖于礼教者亦不在少。通省则“少壮者多不务穑事,出营四方,至弃妻子而礼俗日坏,奸宄间出”(《文武库》)。其外出又不是经营正经工商业,往往用堪舆星相等术数,赖谭天悬河的辩才以骗取钱财(《广志绎》卷四)。各府则南昌“薄义而喜争”,建昌“性悍好争讼”,瑞州“乐斗轻死,尊巫淫祀”,赣州“好佛信鬼,嗜勇好斗,轻生致死”,南安“多讼”(《文武库》)。

浙江出宰辅仅次于南直,理学之盛仅次于江西,而绍兴一府科名儒学之盛,又甲于浙江。然为顾亭林詈为“天下之大害”,“百万虎狼”,窟穴于自京师各部至各级地方衙门的胥吏(《郡县论》),正是浙江的绍兴人。

南直的文化中心,首推南京苏州扬州三处。成书于万历晚期的谢肇涮《五杂俎》,痛诋苏州人的儇巧,已见上文。南京则以秦淮烟月、旧院名妓著称(《广志绎》卷二)。而扬州人多以买童女经过一番如何做好姬妾的专业教养后以厚直出售为业,俗称“养瘦马”。以致“广陵之姬”,成为名闻四远的名产,达官巨贾,“欲纳侍者类于广陵觅之”。且业此者并不限于平常人家,“即仕宦豪门,必蓄数人,以博厚糈,多者或至数十人”(《广志绎>>卷一、《五杂俎》卷七、《野获编》卷二三》。三处如此,则南直风尚之多弊可见。

----------------------

①清初李培将此书辑入《灰画集》,序中只提到此书为张文升所藏,下著撰人姓名。

南宋朱熹家居建阳,一生活动长期皆在闽中,故世称其学为“闽学”,其影响直到明代还很深。建宁、延平、邵武、汀州上四府,有“小邹鲁”之称(《灰画集》引《方舆胜略》)。谢肇涮是福州长乐人,自诩“吾邑虽海滨椎鲁,而士夫礼法,甲于他郡。…市不饰价,男女别于途,不淫不盗,不嚣讼,不逋赋。”但谢氏又承认“今之巫觋,江南为盛,江南又以闽广为甚。闽中富贵之家,妇女敬信无异天神”。“惑于地理者,惟吾闽为甚”。“最可恨瘟疫一起,即请邪神”。而闽广人好男色,尤甚于他处;福州又往往“乘初丧而婚娶,谓之乘凶”(《五杂俎》)。丘濬又指出“溺子之俗,闽之建剑为甚”(《大学衍义补》)。沈德符极言闽人之重男色,至以“契兄弟”比之于伉俪;甚者又有壮夫娶韶秀少年,与讲衾裯之好,称“契父子”(《野获编补遗》)。如此种种恶俗在福建的广泛流行,可见所谓“小邹鲁”,所谓“最讲礼法”,只是一些士大夫闭目塞听所作的自我吹嘘而已。

封建文化最发达的东南四省尚且不能按儒学的要求澄清社会风尚,其他地区当然更谈不上了。看来山东的“士大夫恭俭而少干谒,茅茨土阶,晏如也”,河南的风俗有“淳厚质直”之誉,多半是由于地瘠民贫而导致的,与儒学的教化未必有多少关系。所以山东、河南皆多盗,“宛洛淮汝睢陈汴卫”一带,又有“同宗不相敦睦”,“同姓为婚多不避忌,同宗子姓,有力者蓄之为奴”这一类违反礼教的陋俗。“又好赌,贫人得十文钱,不赌不休,赌尽势必盗,故盗益多”(《广志绎》卷三)。中原如此,西南广西云贵等地民夷杂处,诸夷仍其旧俗,华人什九皆各卫所的戍卒,其不谐于名教更可想见。

文化差异案例分析

成功案例一: 1925美国总理福特访问日本,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受命向美国转播福特在日的一切活动。 在福特访日前两周,CBS谈判人员飞抵东京租用器材、人员、保密系统及电传问题。 美方代表是一位年轻人,雄心勃勃,提出了许多过高的要求,并且直言不讳地表述了自己的意见,而日方代表则沉默寡言,第一轮谈判结束时,双方未达成任何协议。 两天后,CBS一位要员飞抵东京,他首先以个人名义就本公司年轻职员的冒犯行为向日方表示道歉,接着就福特访日一事询问能提供哪些帮助。 日方转变了态度并表示支持,双方迅速达成了协议。 分析: 在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美国人坦率外露的思维方式和日本人内部思维方式相冲突。 美国人反对过分拘泥于礼仪,办事干净利落,注重实际,语言表达直率,而且耐心不足;日本人讨厌过分施加压力,比较注重资历、地位。 CBS的要员充分掌握了日本人的性格及谈判风格,才促成了谈判的成功案例二: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最初来上海谈判时,正值美国政府要对中国进行制裁,并提出美国在中国的合资公司不能提出国产化要求的时候。 但福特汽车公司代表一开始就提出合作期间可考虑50%的国产化要求,通用汽车公司接着在上海谈判时,又主动提出国产化率可从60%开始。 由于他们并未理会其政府的限制,我方代表也充满信心的与其谈判,最终达成协议。

分析: 美国人热情奔放,性急但信心十足、很容易接近,认为自己是谈判高手,希望对方也是谈判高手,含糊隐晦、高深莫测的对手只会让美国人纳闷,只有同样充满信心才能获得对方的好感。 案例三: 美国某公司与河北省某市谈判黑白玻壳项目,由于竞争条件不如日商,谈判失败。 后来中方积极调动美方力量,使其对陕西、河北、河南三省的几个玻壳项目一起承包,最后达成交易,并向中方条件靠拢。 分析: 美国商人喜欢搞全盘平衡的“一揽子”交易,我方积极运用对方力量去促成更大范围内的联合协作,从而减少谈判中的阻力,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充分了解美国人的特性。 失败案例一: 1992年,我国13名不同专业的专家组成一个代表团,去美国采购约三千万美元的化工设备和技术。 美方自然想方设法令我们满意,其中一项是送给我们每人一个小纪念品。 纪念品的包装很讲究,是一个漂亮的红色盒子,红色代表发达。 可当我们高兴地按照美国人的习惯当面打开盒子时,每个人的脸色却显得很不自然———里面是一顶高尔夫帽,但颜色却是绿色的。 最后,合同我们没和他们签。 分析: 美国商人的原意是: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各国的饮食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 (一)中国的饮食文化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国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中国的饮食文化令人拍案叫绝,赏心悦目。 中国的传统饮食有四大特点: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了没有”,可见饮食文化的地位。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在饭桌上表达惜别和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中国的饮食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3.重味:中国的饮食最注重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孙中山先生讲“辩味不精,则烹调之述不妙”,将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4.重理: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中国的饮食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二)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

西式餐饮的主要特点是:一是生,如牛排带血丝;二是冷,如凡是饮料都加冰块;三是甜,无甜不餐,无餐不甜。此外西式餐饮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 此外西餐还有以下显著特点: 1.重视各类营养成分的搭配组合,根据人体对各种营养(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热量的需求来安排菜或加工烹调。 2.选料精细,用料广泛。西餐烹饪在选料时十分精细、考究,而且选料十分广泛。如美国菜常用水果制作菜肴或饭点,咸里带甜;意大利菜则会将各类面食制作成菜肴:各种面片、面条、面花都能制成美味的席上佳肴。 3.讲究调味,调味品种多。西餐烹调的调味品大多不同于中餐,如酸奶油、桂叶、柠檬等都是常用的调味品。 4.注重色泽。在色泽的搭配上则讲究对比、明快,因而色泽鲜艳,能刺激食欲。 5.工艺严谨,烹调方法多样。西餐十分注重工艺流程,讲究科学化、程序化,工序严谨。西餐的烹调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煎、烩、烤、焖、焗、炸、熏、铁扒等十几种,其中铁扒、烤、焗最具特色。 6.器皿讲究。烹调的炊具与餐具均有不同于中餐的特点。特别是餐具,除瓷制品外,水晶、玻璃及各类金属制餐具占很大比重。 二、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差异 (一)就坐形式的差异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

案例 尊重文化差异

案例名称:《尊重多样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中学政治教育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个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认为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本节课我注意创设情境,构建灵活开放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全班参与课堂的目的。 课堂教学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那么学生的素质就得不到提高。本节课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指点学生自己上课。教师的辅导工作,更多地是在课外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研究方法。 课前准备阶段,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收集整理资料、提取信息,充分发挥美术特长,尽情展示才华。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发展,同时,锻炼了创新能力,更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本节课中,我将教材的内容融入学生经验,尽可能地形象化、生活化。首先,以三个国家的国花为情景设计引入,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利用已有的知识和学生的所见所闻等,来帮助学生理解各民族文化的差异与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所在,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文化情感态度。课堂教学体现新课改理念,注重学以致用,把课堂与社会和日常生活的问题结合起来,接近学生、贴近生活。教师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探讨,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的教育作用,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完成合作意识的内化与能力的提高。 课后组织学生讨论对本课的感受时,学生都表示非常乐意采取这种上课方式,既可以通过资料的搜集、整理提高自身信息采集的能力,也能够提高自己学习积极性,课堂也变得更加生动了。 不足之处在于有些过渡、连接部分不够自然,对学生的问题设置应更有梯度,备课时材料的选取上应更精炼,内容应更细腻。学生活动时间的掌控还需调整,课堂上应该更多地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切磋。此外,学生对场地不是很熟悉,录像时,有点紧张,应更好地关注学生。 在教学中我也深深地感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启发同学的思维、培养自主思考的能力。充分利用网络的教学功能,将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很好地结合起来。只有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的教学才能有生命力。另外,虽然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地利用互联网搜集并动手制作课件,在课堂交流中能很好地进行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但其集中思维和抽象性思维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体现在对搜集的材料的取舍以及对知识点的归纳和深化方面,所以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应该也必须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引导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由发散到集中、由演绎到归纳的思维能力的逐步提高。 总之,我认为教师应尽可能地联系实际开辟多维互动的课堂,让学生自由组合、自由发挥,少一些条条框框,让不拘一格的教学模式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迸发出智慧的浪花,激荡创新的激情和成功的欢欣,教师的劳动也将涌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文化差异 提纲 经典例子

Difference on Table Manners Between China and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Zhou Yiqian(周益倩) The School of Aerospace, HIT, P.R.China (中国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can find out the differences on table manners between China and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Generally speaking, Chinese table manners are rather informal, while on the contrary, some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may have stick rules about table manners.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how the readers some detailed aspects of differences on table manners between China and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Through analyzing and comparing, we will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table manners as well as the table manners in some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Key Words: table manners, comparing, differences, understanding Outline 1.Title(Thesis)Differences on Table Manners Between China and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2.Question(Topic Sentence) A. In which aspect do table manners in China and some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differ from each other? B. How do all these happen? 3. Analysis and Contrast A: There are three main aspects: 1. 1.Differences on table layout and tools served on the table. 2. 2.The atmosphere on the table. 3. 3.General behavior on the table. B: Some details to keep in mind. 4. Solution 5. Conclusion All in all, the world’s cultures are equal. As with different cultures, we should be tolerant, as every kind of culture has their own value which can’t be measured by the same standard.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avoid blindly following. After all, we have our own culture and we should stick to the traditions.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解读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传统的民族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节日的由来原因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它体现了人民丰富的情感 世界, 寄托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有这样一句名言: “每个民族的每个节日, 正是反映这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可见, 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 必须从他们的传统节日入手, 才能了解到他们的 文化特色与民族特点。 一、中西节日的起源与形成差异 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 其传统 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 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 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 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 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形成了以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勤劳的中国人民为了更好地生存, 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天气的关照。古人云“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在古代, 春节、清明节( 古代称三月节) 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 西方文化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 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 教色彩, 如情人节( 纪念名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 、复活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 、万圣节( 纪念教会所有圣人) 、圣诞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 , 这些节日的起源大多与宗教有关系。当然, 西方节日中也有和农业有关的节日, 但他们以农业为主的节日的历史不如

中国漫长。 二、中西节日庆祝方式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 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 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 等级制、家族式, 节日无不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 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 以自我为中心, 崇尚个性张扬。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 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群体性, 反映了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这里试举两例说明。 ( 1) 春节与新年。作为新一年的开始, 中西方有着极大差异的庆祝方式。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源于秦朝, 定于每年农历的一月一日, 从农历12月23日开始, 人民开始开展各种庆祝方式, 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春节的习俗繁多, 如大扫除、吃团圆饭拜年、放鞭炮, 舞狮子等。总之, 不论是大街小巷, 都笼罩着一股浓浓的喜庆气氛。而西方, 他们崇尚的是过公历新年, 即元旦。相比之下他们过年的方式就浪漫多了, 在12月31日晚, 各地区的人民涌上街道,进行盛大的狂欢, 到了深夜接近零时时, 数十万人会聚集于一起, 诚心地祈祷, 为新的一年的到来倒计时。当大钟敲响12下, 顿时, 优美的乐曲奏响, 揭开了华丽舞会的序幕, 人们通宵达旦地庆祝。 可见, 春节与新年各有千秋: 春节, 充满浓厚的传统气息和独有的魅力; 新年, 体现时代的气息和潮流的感觉, 更贴近现代生活。( 2) 万圣节与中元节。万圣节作为西方的重要节日之一, 颇受人民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英文)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英文)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With the rapidly challging word, people throughout the world have found it increasingly necessary to minimize the rate of misunderstanding due to miscommunication in their contacts with another. In the oast most human beings were born, lived, and died within a limited geoographical area, never encountering people of other cultural backgrounds. It might be said that technological advances have been most effective in creating the borderless word, the global community. As our world shrinks and its inhabitants become interdependent, people from remot cultures increasingly come into contact on a daily basis. It is no longer hard to find situations in which membes of ince isolared groups of people. Now these people may live thousands of miles away or right next door to each other. So all the people are faced with the challenge of understand this world. So when the east meet wes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Some problems are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英文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b e t w e e n c h i n e s e a n d w e s t e r n c u l t u r e With the rapidly challging word, people throughout the world have found it increasingly necessary to minimize the rate of misunderstanding due to miscommunication in their contacts with another. In the oast most human beings were born, lived, and died within a limited geoographical area, never encountering people of other cultural backgrounds. It might be said that technological advances have been most effective in creating the borderless word, the global community. As our world shrinks and its inhabitants become interdependent, people from remot cultures increasingly come into contact on a daily basis. It is no longer hard to find situations in which membes of ince isolared groups of people. Now these people may live thousands of miles away or right next door to each other. So all the people are faced with the challenge of understand this world. So when the east meet wes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Some problems are listed as follows. First of all, the way of eating. All huaman beings have certain basic needs. Our fundamental needs for things that keep us alive. This is the physioligical need. All individuals must eat in order to survive. But what people eat, when they eat, and the manners in which they eat are all patterned by culture. No society views everything in its environment that is edible and might provide nurishment as food. Americans eat oysters but not snail. The French eat snails but not locusts. The Jews eat fish but not pork. The Hindus eat pork but not beef. The Russiand eat beef but not snake. We all have ideas about what kinds of food are good to eat. We also have ideas about what kinds of food are bad to eat. As a result, people from one culture often think the food that people from another culture eat are disgusting or nauseating. Dislike is not the only reason why some culture will not eat a certain food. In some clture, certain foods are taboo. Sometimes the food taboos may be so strong thrat just the thought of eating forbidden foods can cause an indivdual to feel ill. We can also find culture difference in way of bring up children treating the early, greeting each other, saying and spending money before other people do in everyday, but in some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people do not agree with us. We chinese may enjoy something that is not usually consider as edible by the English-speaking people. Generally we perfer to have thing hot and much emphasis on the taste. We eat from one plate when we are eating with others, and we like to seat one by one, and in the shape of a round. On the

中西文化差异情景案例分析参考word

Culture Difference Case Study Unit 1 Language and Culture in Communication Theory Communication is something we do every day. It takes place so naturally that we simply fail to notice it until it hiccups or breaks down. Though it is commonplace, it is no exaggeration to say that communication is life and life is communication. 1.When you join a social gathering, you must be aware of rules and procedures that govern the way things are going to proceed. There is a technical term for such rules and procedures—schema. 2. Face and politeness are two other areas which are extremely value—sensitive. One of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Chinese politeness is self—denigration and other—elevation. Case 1 Litz is a professor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 university in Finland. She invited her Chinese students home for an evening party. The schema from Litz’s point of view includes the following: 1. Giving invitation: by phone / by mail 2. Prepare everything before the arrival of guests 3. Receiving guests: open the door / express welcome / take their overcoats / introduce guests / offer them drinks / make them comfortable 4. Serving food: set the table / soup first / main course / desert 5. Post dinner activities: chat / play music / offer more drinks 6. Seeing guests off: thank them for coming / good night Litz’s evening party was not very successful, because she was upset by one of her guests. Here was the initial conversation between Litz and Lin: Litz: (opens the door) Oh, Lin, how nice you could come! Lin: It’s not difficult to find your house. Litz: Come on in. Lin: (comes in) Litz: Can I take your coat? Lin: No, thanks. Litz: Ok, this way please. Lin: (take off her coat and hangs it) Analysis: Litz was hurt because Lin did not let her hang her coat. Litz’s offering to hang Lin’s coat is one of Litz’s ways (it’s on Litz’s schema). On Lin’s side, she thought that Litz was her supervisor and that it was inappropriate to let her supervisor hang her coat. Here we have an instance of one action attached with different cultural values.

以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分析电影《喜宴》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

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流不断增多,文化碰撞问题日渐凸显。文学、影视作品也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文化碰撞问题。李安执导的电影《喜宴》体现了东西方文化在日常生活、伦理道德、婚姻观念、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本文以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为基础,分析电影《喜宴》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并探讨如何规避跨文化交际中的碰撞、冲突问题。 关键词:霍夫斯塔德;文化差异维度;喜宴;跨文化交际 一、引言 《喜宴》讲述的是远在台湾的父母赶赴美国参加儿子婚礼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影片男主角伟同在纽约定居十年,事业有成,与男友赛门过着幸福的同居日子。而远在台北父母的一次次逼婚,使伟同被逼以“乖乖仔”形象修书一封声称会在美国结婚,怎料父母想赴美亲眼见证儿子成家。无奈,伟同只得拉上来自上海的不得志的女艺术家葳葳“假结婚”。父母对葳葳相当满意,却对伟同的草率态度不满,为让父母满意尽快返回台北,伟同犹如“拼命三郎”使出了浑身解 数。但人算不如天算,不断的波折使得父母的返台日期一次次推迟,令他和赛门的感情亮起“红灯”,而葳葳又意外怀上了他的孩子。中西方各自的文化特征及文化冲突问题,在复杂的电影情节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因此,本文以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为基础,分析电影《喜宴》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唤醒人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并探讨如何规避跨文化交际中的碰撞、冲突问题。 二、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在电影《喜宴》中的体现 根据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文化差异可用五个文化维度来进行描述和比较。这五个维度分别是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权力距离、回避非确定性、刚性/柔性倾向和短期/长远取向,(汤新煌,2006.08),它们对分析文化冲突的产生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电影《喜宴》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各种差异,而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是用来衡量不同国家文化差异、价值取向的一个有效架构。 1、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和集体主义(collectivism)。 霍夫斯塔德在《文化与组织:思维的软件》一书中把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定义为:“在个人主义的社会中,人际关系松散,人人各自照顾自己和自己的家庭;相反,在集体主义的社会中,人们从一出生开始就与强大而又具有凝聚力的内部集团结合在一起,而这种内部集团又对这些忠诚的成员提供终生的保护。”(hofstede,1991:51) 中国是典型的集体主义的国家,强调群体和谐、个人与集体联系紧密,这一思维方式直接体现在中国人的婚姻观念上。中国人在婚姻中重家庭而轻爱情,婚姻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以家族为单位的“集体”的事情,婚姻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在于为家族这个“集体”延续香火,传承子嗣。影片中,伟同的父亲始终盼望着伟同能娶妻生子,使自己早日抱上孙子,于是影片中出现了父亲虽然因重病住院却仍念叨着要伟同娶妻生子的场景。为了帮助父亲实现愿望,为了完成自己传宗接代的任务,伟同决定与葳葳结婚。伟同深爱赛门,虽然极不情愿,但为了取悦父母,伟同还是选择了与葳葳结婚。而西方人宣扬天赋人权,主张人人生而平等以及人权神圣不可侵犯,他们认为,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都不能干涉,所以他们极其尊重个人选择的自由。片中伟同的同性伴侣,美国人赛门,一个人在纽约生活,父母并未对他的私生活过多管束,赛门的生活基本与家庭这个“集体”是分离的,所以赛门能够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没有太多的顾忌。赛门选择同性恋生活实质就是遵循了西方自由恋爱和爱情至上的观念,仅仅是满足身心需要,而没有对于后代的顾虑,这是个人主义的重要表现。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不同还体现在中西方对待婚礼的不同态度上。西方婚礼不强调婚礼的隆重性,仅仅是一种证明婚姻合法的手段,在宗教和法律面前的宣誓以示对感情的认真、忠诚。中国人在婚礼问题上则特别强调隆重性、仪式性,并且将这种隆重性与婚姻的稳定和幸福挂钩。影片中,伟同和葳葳原本打算以美国的公证结婚来敷衍了事,但却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影片中母亲说:“结婚是一辈子一次的事情。”这就是中国人心目中婚礼的意义――通过庞

中外文化异同比较

中外文化异同比较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 09英语四班 李云飞 学号:820426 比较中外文化的差异,可以使我们正确认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各自的发展历史与特质,明确中国先进文化的根基,进而保持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兼收并蓄西方文化的精华。 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安全文化,也必定存在着中外差异。以中外文化差异作为参照,研究中外安全文化的差异,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安全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安全文化事业所需要的。由于中外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层次不胜枚举,对其进行比较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比较者的观点、角度之不同,所得的结论亦会不同。 不论古今中外,基本的、总体的人性都是相通和相似的。人都有侧隐之心、是非之心、羞怯之心,都有七情六欲,都表现喜怒哀乐,都图生而惧死,都有所好恶,都会产生爱恨的心理,都兼有低级的欲望和高尚的情操,也都同时具有面对现实的理智和追求理想的本能,正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在人类的共同情感、价值观、伦理等作用下而产生的文化,则具有共性。 但是,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经济模式、发展过程等的不同,各国各民族文化又有其特性和特色,即“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为了使问题简化又不致过于偏颇,在下面进行中外文化比较时,一般用西方文化作为外国文化的替身,而有时又以美国

文化作为西方文化的代表。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其他很多国家或民族也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具有自身的文化特质,有代表性的如日本国、俄罗斯、阿拉伯国家、非洲各国等。但若对其一一比较,则绝非本章篇幅所能容纳,因此只能选择与中国文化差距较大且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西方作为文化的对比方。 第二,美国经济实力雄居全球首位,社会生产力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物质生活富有,是国际资本与文化的中心。美国的人生观、价值观对西方国家影响颇大,美国文化产品侵入地球的各个角落。以英语为母语,或与美国有经济或军事战略伙伴关系的西方国家受美国文化的影响尤甚,因此有时可以用美国文化代表西方文化。 第三,现代安全文化的概念诞生于美国,并在美国首先得到系统性的研究和应用,进而辐射至世界各国,包括中国。:作为美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美国安全文化必然要折射出美国文化的影子。因此分析美国文化的特点,并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便于将起源于美国的现代的安全文化吸收改造成更适合中国文化传统的安全文化。 中西方的文化有着很多的差异,也存在着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习俗也产生了很多笑话。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点就是这些都为人类的文化发展历程奉献着,这些东西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

文化差异案例分析

成功 案例一: 1925美国总理福特访问日本,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受命向美国转播福特在日的一切活动。在福特访日前两周,CBS谈判人员飞抵东京租用器材、人员、保密系统及电传问题。美方代表是一位年轻人,雄心勃勃,提出了许多过高的要求,并且直言不讳地表述了自己的意见,而日方代表则沉默寡言,第一轮谈判结束时,双方未达成任何协议。两天后,CBS一位要员飞抵东京,他首先以个人名义就本公司年轻职员的冒犯行为向日方表示道歉,接着就福特访日一事询问能提供哪些帮助。日方转变了态度并表示支持,双方迅速达成了协议。 分析:在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美国人坦率外露的思维方式和日本人内部思维方式相冲突。美国人反对过分拘泥于礼仪,办事干净利落,注重实际,语言表达直率,而且耐心不足;日本人讨厌过分施加压力,比较注重资历、地位。CBS的要员充分掌握了日本人的性格及谈判风格,才促成了谈判的成功 案例二: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最初来上海谈判时,正值美国政府要对中国进行制裁,并提出美国在中国的合资公司不能提出国产化要求的时候。但福特汽车公司代表一开始就提出合作期间可考虑50%的国产化要求,通用汽车公司接着在上海谈判时,又主动提出国产化率可从60%开始。由于他们并未理会其政府的限制,我方代表也充满信心的与其谈判,最终达成协议。 分析:美国人热情奔放,性急但信心十足、很容易接近,认为自己是谈判高手,希望对方也是谈判高手,含糊隐晦、高深莫测的对手只会让美国人纳闷,只有同样充满信心才能获得对方的好感。 案例三: 美国某公司与河北省某市谈判黑白玻壳项目,由于竞争条件不如日商,谈判失败。后来中方积极调动美方力量,使其对陕西、河北、河南三省的几个玻壳项目一起承包,最后达成交易,并向中方条件靠拢。 分析:美国商人喜欢搞全盘平衡的“一揽子”交易,我方积极运用对方力量去促成更大范围内的联合协作,从而减少谈判中的阻力,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充分了解美国人的特性。 失败 案例一:1992年,我国13名不同专业的专家组成一个代表团,去美国采购约三千万美元的化工设备和技术。美方自然想方设法令我们满意,其中一项是送给我们每人一个小纪念品。纪念品的包装很讲究,是一个漂亮的红色盒子,红色代表发达。可当我们高兴地按照美国人的习惯当面打开盒子时,每个人的脸色却显得很不自然———里面是一顶高尔夫帽,但颜色却是绿色的。最后,合同我们没和他们签。 分析:美国商人的原意是:签完合同后,大伙去打高尔夫。“戴绿帽子”是中国男人最大的忌讳,合同我们没和他们签,不是因为他们“骂”我们,而是因为他们对工作太粗心。连中国男人忌讳“戴绿帽子”都搞不清,怎么能把几千万美元的项目交给他们? 案例二:张先生是位市场营销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职于某大公司销售部,工作积极努

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乱世佳人》中的清教主义思想解析 2 《儿子与情人》中扭曲的爱 3 A Summary of Symbols of The Scarlet Letter 4 论《吉姆老爷》中的英雄主义 5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汉语公示语的英译 6 An Interpretation of A Tale of Two C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olism 7 企业文化构建的话语分析路径 8 中美道歉语的跨文化研究 9 (英语系经贸英语)国外对华“双反”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 10 The Alternation of Language: A Study of Microblogging V ocabulary 11 美国梦的迷失—解析《了不起的盖茨比》 12 《洛丽塔》—时间的悲剧 13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电影《功夫熊猫》的字幕翻译 14 电影字幕英汉翻译中网络流行语的现象研究 15 《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和女权主义 16 从精神分析学角度探究《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里夫 17 中美文化视野中对个人主义的认同差异 18 中外酒文化差异分析 19 中美脱口秀会话分析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 20 哈代的女性观在苔丝中的反映 21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反叛和自我救赎 22 中西餐桌礼仪中的文化差异 23 浅析理发师陶德一剧中歌词的妙用 24 从体育舞蹈看中西方社会的审美文化差异 25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 26 质本洁来还洁去——解读茶花女玛格丽特的悲情人生 27 我国中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现存的问题与对策 28 维多利亚时期简爱与苔丝的不同命运 29 海明威的死亡哲学——海明威作品解读 30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及翻译 31 分析《红字》中的孤独感 32 对《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悲剧性分析 33 关于爱伦坡诗歌死亡主题的探讨 34 浅谈《认真的重要性》里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冲突 35 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修辞分析 36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Interpretation Class 37 解析《喧哗与骚动》中凯蒂悲剧的必然性 38 《名利场》的女性主义解读 39 从影片《刮痧》分析中美文化差异和冲突 40 An Analysis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ranslation 41 《嘉莉妹妹》中女主人公的服饰所反映的女性意识 42 盖茨比的人物形象分析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

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关于文化的观点是在他做的关于文化差异的实验性研究基础上形成的。上世纪七十年代, 尽管IBM公司想在全球各工厂建立一套共同的管理程序和标准,但是在不同国家,如巴西和日本的管理程序和标准仍存在很大差异。霍夫斯泰德通过采访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与员工所在国家的文化有关系。他把文化描述成是“人的头脑中的一种集体共有的程序,它能将一类人与其他人区分开来”。经过几轮的研究,他把文化差异归纳为四个基本的维度。他指出所有的差异都可追溯到基本维度中的一个或几个中。这些维度是: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权利距离、男性化社会/女性化社会和不确定性规避。经过进一步的研究,他又增加了时间取向维度。 1、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表示个人与群体间的关联程度。个人主义文化注重个体目标,相反,集体主义文化则更强调集体目标。个人主义文化中,人们应当自己照顾自己和直系家庭,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们期望他们的内群体或集体来照顾他们,作为这种照顾的交换条件,他们对内群体拥有绝对的忠诚。个人主义没有圈内(in-group)和圈外(out-group)的明显差别,而集体主义却有明显的圈内和圈外的差别。 在霍夫斯泰德的研究中,一个社会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倾向是通过个人主义指数II Individualism Index 来衡量的。这一指数的数值越大,说明该社会的个人主义倾向越明显,如美国;反之数值越小,则说明该社会的集体主义倾向越明显,如日本和亚洲大多数国家。 表2 :部分国家和地区个人主义指数 国别得分排 名结论 美 国 91 1 很强的个人主义倾向

中韩文化差异对比

中韩文化差异对比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中韩文化差异对比 摘要:大韩民国历史上受我国唐代文化影响很大,受我国佛学、儒学影响很深。韩国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体。本文通过对中韩两国的饮食、服饰、礼仪等传统文化进行对比,找出两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对两国传统文化的保留程度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语言文字,历史文化,现代文化 一、中韩语言文字的差异对比 (一)语言属系 1.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汉藏语系的诸语言主要分布在亚洲东南部,西起克什米尔,东至我国东部边界。主要包括汉语、侗台、苗摇和藏缅三个语族。 汉藏语系的特点:一般都有声调而没有词的重音;多用词序、虚词表示语法关系;虚词中还有一类特殊的类别词——量词。 2.韩语的系属问题学术界至今无定论 韩国语的系属问题:历史上主要有过四种不同的主张,即所谓的北方系统说,所谓的南方系统论,韩日语同系论;所谓的印欧同系论;另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韩国语应归属为包括蒙古语、满语在内的“东北亚语系”这样一个新的语系;目前多数学者倾向于韩国语属于阿尔泰语系。 (二)在语言方面差异 1.元音 (1)国际音标相同的元音,读音有细微差别,且发音方法略有差异。

(2)韩国语分为阳性元音和阴性元音,汉语无此分类。但日语和韩国语的元音性质不完全对立。 2.辅音 (1)韩国语中的清辅音与浊辅音无对立。 (2)韩国语的辅音是由松音、送气音、紧音形成对立。 (3)韩国语“r”和“l”不分,而汉语中区别明显。 3.音节 (1)都可以由一个元音单独构成。 (2)都有“辅音+元音”的组合形式。 (3)汉语无复辅音;韩国语有,以复韵尾的形式出现。 (4)韩国语无复合元音;汉语有。如“买” 4.音节构造 (1)韩国语属闭音节语言,汉语属于居于开音节语言和与音节语言之间的语言,二者既有开音节,又有闭音节,音节构造闭日语复杂。 (2)汉语和韩语音节可由4个音素组成 6.声调 (1)汉语高低声调发生在音节内,即所谓四声。 (2)韩国语的高低声调发生在音节和音节之间。因此,有些词虽然发音相同,但根据声调分布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意思。 7.语调 (1)句法语调 一般表现在句末,用于区别不同的语气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