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种业发展现状及焦点问题

我国种业发展现状及焦点问题

我国种业发展现状及焦点问题
我国种业发展现状及焦点问题

我国种业发展现状及焦点问题

我国种业发展现状及焦点问题关键词:种业。种子。种子市场

"科技兴农,良种先行",种子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粮食、棉花、油菜、蔬菜、水果等主要农作物生产总量均居世界前列,取得这样的成绩,种业的长足进步功不可没,优良品种对促进农业稳定增产作用巨大。

一、我国种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种业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双轨制、再向市场经济转化的制度变迁,整个种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1.市场主体实现了多元化,竞争态势已经形成

目前,全国共有持证种子经营企业7300多家,种子零售商近18万家,外资公司(独资、合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等)50多家。各类股份制企业以及民营企业正成为中国种子市场的主力军。种子市场主体多元化和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促进了种业的竞争和发展。目前,大型种业公司从2001年的12家发展到100多家,10强种子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达23%。《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以来,有效地维护了品种权人的合法权益,企业的创新能力大大增强。据农业部资料,我国的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申请数量正以年均4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

2.基础设施得到加强,种子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通过种子工程项目的支持,"九五"以来建成一批种质资源库(圃)、国家农作物改良中心和分中心、区域试验站、种子质量检测中心和分中心、国家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库、种子加工中心等,为种子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

础,有力地增强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995-2005年间,通过种子工程专项资金投资,我国建设项目共有10类812个。其中,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项目39个,农作物品种改良中心项目96个,国家原种场项目54个,粮食作物良种繁育基地项目97个,经济和园艺作物良种繁育基地项目171个,薯类苗木脱毒中心项目35个,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项目135个,种子质量检测体系项目139个,国家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库项目34个,其他项目12个。我国主要农作物良种供应能力明显增强,种子科技含量逐步提高,种子产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与1995年相比,全国商品种子生产能力由64亿公斤提高到2005年的80亿公斤,种子加工能力由33亿公斤提高到50亿公斤,种子加工设备及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商品种子全部实现了精选加工,种子包衣面积从无到有,应用面积达到亿亩,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种子质量合格率分别提高了40和27个百分点。救灾备荒种子国家储备能力取得零的突破,储备能力达到5000万公斤以上。农作物新品种更新周期由原来的10年左右缩短到6-7年,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由"八五"时期的80%提高到2005年的95%以上。

3.市值快速增加,外资进入步伐加快

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也是世界种子市场大国。据国际种子联盟(ISF)数据显示,全球种子的市场销售额已达到365亿美元,其中国内种子市场规模最大的美国为85亿美元,占全球种子市场份额的23%;其次是中国为40亿美元,约占11%(表1)。中国种业的市场价值已从2000年的250亿元增加到目前的500多亿元。其中,玉米、水稻、转基因棉花、菜瓜花种子是中国种子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市场总量的近80%(表2)。

尽管中国种业生产能力快速提高,但相对于中国的需求来看,仍然不足。目前中国的商业种子供应能力只有45亿公斤左右,商品率仅为36%,远远落后于种子商品率70%这一世界平均水平。巨大的市场潜力,加上土地租赁价格

低廉、劳动力资源丰富,对外资种业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目前,全国共设有外商投资种子企业70多家,世界排名前几位的孟山都、杜邦先锋、先正达、利马格兰等跨国种业公司均在我国设立了生产经营机构,经营范围由原来的蔬菜、花卉逐步延伸到粮棉油等主要农作物。这些跨国公司拥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和先进的研发能力,在带来资金和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的同时,也对民族种业发展构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表1部分国家或地区国内种子市场规模

序国家或国内市场规占全球位地区模(亿美元)比例(%)序国家或国内市场规占全球位地区模(亿美元)比例(%)

1美国85 中国40 法国巴西20 印度15 日本15 德国15 意大利10 阿根廷加拿大 11俄罗斯5 西班牙澳大利亚4 韩国4 英国4 墨西哥波兰

土耳其台湾3 南非3

摘自:王学君,宋敏《国际化背景下中国种业竞争力分析》,2009

数据来源:国际种子联盟(ISF)

表2中国种子市场主要产品结构

作物品种播种面积销售额市场占有率种子总产量种子商品量商品率种类数量万公顷亿元%万吨万吨%

玉米98 2600 60 30 120 118 水稻65 3133 47 23 70 45 油菜80 667 52 11 100小麦25 2867 23 11 650 160 棉花95 400 84 10 990大豆30 800 3-30 930花卉99-4 2---蔬菜70 1333 30 15 3--瓜类-4200

摘自:苗子胜《中国种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2008

数据来源:农业部种植业司种子于植物检疫处

4.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2006年国务院《关于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的意见》的发布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首先,政企脱钩任务基本完成。截至2008年8月,原隶属各级农业部门的2339个国有种子企业,已有1986个完成了脱钩任务,其余300多家未完成脱钩任务的企业,也都按国办《意见》要求,停止了种子生产经营活动。脱钩完成率为85%,其中省、市、县三级分别完成91%、87%和84%。

其次,种子管理体系逐步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机构进一步健全,目前全国种子管理机构达到2500多个,其中新建或恢复成立435个,所有省级、96%涉农地市、90%涉农县区都建立了种子管理机构。二是队伍进一步充实,全国省市县核定人员编制万多人,比改革前增加l000多人,实有人员万人,比改革前增加3000多人。特别是县一级种子管理队伍得到充实,人员增加较多。三是职能进一步明确,有60%以上的种子管理机构承担行政许可、行政管理和行政处罚职能,比改革前增加了30%。四是人员经费基本保障,现有种子管理机构中,全额拨款的2229个,占90%左右。

最后,市场监管明显加强。主要表现为:一是清理了种子市场主体。共注销或吊销许可证1300多个,持证企业由改革前的8500多家减少到目前的7200多家,种子生产经营企业整体实力得到提高。二是启动了品种退出机制。国家和20多个省已公告3000多个品种退出了生产领域,市场上品种多、乱、杂状况明显改善。三是强化了质量监督管理。监督抽查在以国家和省级为主的基础上,实现了向市县两级的延伸;抽查范围由玉米、水稻"两杂"种子扩大到小麦、棉花、油菜、蔬菜等种子;抽查方式由冬季仓库抽样检验扩展到春季市场抽样检查,以及不定期有针对性的质量指标抽查;抽查内容从四项质量指标扩大到种子包装、标签、档案等。国办《意见》下发以来,全国共查处种

子案件8600多起,有效地保障了农业生产用种安全,种子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二、中国种业发展的焦点问题:

1.良种补贴对中国种子市场的影响

良种补贴又称为良种推广补贴,是国家财政扶持种粮农民选用优良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的资金补贴。自2002年实施以来,补贴作物种类、补贴资金和补贴区域都在不断扩大。良种补贴政策的实施对促进优良品种的推广,提高粮棉油产量,改善产品品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随着良种补贴范围和力度的增加,对我国种子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现有的良种补贴实施方法,很多专家学者认为是阻碍了我国种子市场的正常发展。目前实行的良种补贴项目,被大多种子企业看作是政府主导下种子市场的重新定位。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不仅是良种补贴工作的领导者,同时也是农民选购种子的代理人。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取代了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市场原则被"校正"。刚刚建立在初级阶段市场机制基础上的种子产业,无疑将面临重新"洗牌"。

种业是农业的基础,具有竞争性的种业是实现中国粮食安全重要保障之一;种子企业是良种的供应商,种子企业的竞争力决定着所供种子的优良程度;充分的市场化环境是造就具有竞争力企业的必要条件,营造优良的市场环境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所以,从长远来看,在落实国家良种补贴这项惠农政策方面,应当注意发挥市场的作用,充分利用良种补贴政策,积极引导种子市场建立健康的市场秩序,推进中国种业健康发展,为中国农业生产安全提供持久的技术支撑。

2.跨国公司对中国种业的冲击

由于我国种子市场潜力巨大,不断吸引一些跨国种业公司在我国设立生产经营部,参与国内种子市场的竞争。还有一些外国种业公司千方百计搜集中国的种质资源,研究中国种子市场的未来走势,寻找突破口和切入点。早在1998年跨国种业巨头杜邦公司海外公司就已经开始了对中国市场的开发,在辽宁省铁岭市成立了"中国铁岭先锋种子研究有限公司",建立育种试验站,积极开展杂交玉米试验。目前,杜邦公司已经有20多个玉米组合进入区试,6个玉米杂交品种通过了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2000年12月,杜邦公司又与山东登海种业宣布成立山东登海先锋种业合资公司,其中登海种业控股51%,杜邦公司占股49%。目前已基本上完成在中国种业"布阵"的准备工作,杜邦公司正一步步地向中国种子市场挺进。未来必将会有更多的跨国种业公司凭借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熟的管理模式、高科技含量的品种大举进入中国种子市场,这已成为中国种子市场发展的又一新趋势。

面对跨国种业公司的虎视眈眈,中国民族种业没有任何"避风港",最现实的选择是,加快种业市场化进程,融入种业国际化链条。首先,应切实提高种业竞争力。重点扶持企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培育优良品种;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推动企业建立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扶持企业改善和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增强种子加工处理和综合生产能力。逐步培育若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种子企业,以及一批专业化程度高的中、小种子企业,形成大中小相结合、生产经营业务相互补充、相互配套的种子市场主体新格局。其次,要积极与跨国公司合作,利用海外资本,可以加快中国种业重组并购的步伐。中国种业仅靠公司的资本积累,发展速度太慢;依靠政府支持,机会也十分有限。而国外资金是全球性的,数额非常大。最后,中国政府应加强外资利用监管,确保种业安全。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坚守国家利益,全面分析引入外资的利弊,对拟设立的粮棉油种子外资企业进行严格审核,对其他种子外资企业提出审查意见。要加强对外商投资种子产业的监管,对本辖区内已有外资企业的生产经

营情况进行跟踪,及时关注外商投资动向,提高外资利用水平,确保种业安全。

参考文献:[1]佟屏亚.简述1949年以来中国种子产业发展历程[J].古今农业,2009,(1):56.

[2]李小梅,霍学喜.我国种子产业发展现状及策略[J].中国种

业,2008,(2):7-9.

[3]张小惠,等.新时期我国种业市场现状及发展思考[J].中国稻

米,2008,(6):20-23.

[4]朱永青.我国种业发展的现状和对策[J].农村经管,2010,(2):65-6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