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乒乓球拉球技巧

乒乓球拉球技巧

乒乓球拉球技巧
乒乓球拉球技巧

一、正手拉加转弧圈球

1、特点:又称“高吊弧圈球”。上旋强烈,

2、动作要领:两脚分开,两膝内收微曲,重心置前脚内侧,左脚在前,略提脚后跟,身体略右转,手腕外展,向后拉,拍形成横立状。引拍至右后方,当来球跳至高点期或下降前期时,触球中上部或中部,腰髋带动上臂、前臂由后向前挥动,击球瞬间立即向前上方发力,右脚掌内侧用力蹬地,梢伸膝,前臂要迅速旋内收缩,协同摩擦,重心由右脚转向左脚。整个动作类似于掷铁饼(图67、68)。

3、提示:

⑴初学者常易拉漏球,或球擦拍边,找不准击球点,要多做徒手练习,牢记动作要领,逐步体会手、腰髋、腿的配合和肌肉感觉,产生手感。

⑵现在拉弧圈球,是先打后摩,又打又摩,以摩为主。因此,手臂不能伸得太直,引拍不要过低,拍形前倾角度不能过大,向上发力时也要向前发力,以免造成漏球、击球时间迟、发力效果差等现象。

⑶手腕要先向后伸,触球一刹那,向前打击球后向上摩擦,这样爆发力大,还能起微调的作用。加强了手腕对拍形、弧线的控制,增强了摩擦力。

二、正手拉前冲弧圈球

1、特点:上旋强烈,第一飞行弧线低且长,球前进速

度快,

2、动作要领:基本姿势同拉加转弧圈球,但身体重心稍提高。引拍时球拍与球同高或稍许低于来球,上臂带动前臂向右腰部侧后展开,拍形前倾于高点期或上升后期,摩擦球的中上部,由右向左转腰带动上臂、前臂、手腕,由后向左前方发力,配合略向上摩擦,重心前移至左脚(图69、70)。

3、提示:

⑴正手反拉前冲弧圈球时,引拍后拉幅度要小,拍形稍前倾,于上升后期高点击球,运用腰、髋、前臂发力稍多一些。对于初学者比较困难,先练好拉弧圈球的基本方法,根据来球性能变化,调整动作、拍形、

击球时间和触球部位。

⑵重视腰髋、重心的调节,要移动步法到位。

三、反手拉加转弧圈球

五、正手侧身拉弧圈球

1、特点:当球处于反手位、步法跟得上时,适宜运用侧身正手拉弧圈球,以争取主动和得分。直横拍弧圈选手侧身拉意识很强,都能较好地掌握与运用这一技

术。

2、动作要领:同正手拉弧圈球,要注意正确选择侧身时机,步法移动迅速,侧身到位,并调节引拍方向、出手角度和挥拍方向,避免盲目侧身(图73)。

六、回击弧圈球方法

对付弧圈球的技术手段有多种,有主动和被动回击之分。能控制、减少直接失误或从被动转主动,使对方由不能拉、少拉到难以连续拉,以摆脱对付弧圈球的困境。回击方法有“挡、快带、推挤、吸、反手快撕、反拉、攻打以及对拉弧圈球。

浅谈怎么拉弧圈

1).弧圈球的最基本原理是摩擦球,使球产生强烈

的旋转,从而改变球在空

中的飞行路线和着台后的行为.

2).摩擦球的方式不同(摩擦点和摩擦方向不同),

弧圈球的特性不同,一般

分高调弧圈,前冲弧圈,和加转弧圈三种.

3).不同的球提拉弧圈的动作不同.通常可以提拉

弧圈的来球有:上旋球,

下旋球和不转球.一般来球出台,或台面上中高球,可

以提拉弧圈.对于台内短

球和高球,一般不好冲弧圈.

4).摩擦球:一般在来球的下降期,拍面斜向上摩擦

球的中上部.来球上旋

越强,拍面越斜,摩擦点越靠上,挥拍向前趋势越大.下

旋球,应该摩擦中下部,

向前上提拉.

5).最初的练习,应从提拉高调弧圈开始,对方发稍

上旋的平高球,练习者

向前上提拉弧圈,弧线较高.这里最重要的是寻找摩擦

球的感觉,球从胶皮上

擦过的感觉,在空中飞行的弧线高低....这就是所谓

的手感.

6).提拉弧圈的时候,应注意发力时间,即击球瞬间

发力.开始准备击球时,

手要放松,往后引拍..再"慢速""向前起动,在击球瞬

间加速挥拍,用力摩擦球

.(自己体会)

7).当已能较好地提拉出有较强上旋的高调弧圈球

后,可以开始练前冲弧

圈.基本动作很相似,只是胶皮吃球更浅(指拍面与球

的路线夹角更小),挥拍

更向前,弧线要求很平.摩擦球时,球拍向前挥,使球强

烈旋转并具有很高的水

平速度.练习前冲弧圈时,很容易下网,因为要求水平

速度快,所以难以控制高

低,有时为了追求速度,拍面过于低,或吃球过浅,很容

易吃空,觉得没使上劲

儿.所以练球时,注意循序渐进,从高调慢慢过渡到前

冲,逐渐提高速度和旋转

.

8).提拉高调和前冲弧圈时,要注意拍面方向,应尽

量正面吃球(球路线所

在平面与拍面垂直),提拉方向也要沿着来球路线,不

要斜着拍面摩擦球.否则

提拉出的弧圈上旋不强,带有一定的侧旋.这种侧旋,

看起来在空中拐弯儿,很

难接,实际上这种球质量是不高的,落台后,弹起较高,

前冲不强,容易被扑死.

初学者应避免一开始就拉出这种所谓的"加转弧圈".

9).最后练习加转弧圈就比较简单.摩擦球时,斜向

摩擦球的侧后部.

特别注意击球手感和发力时间!

左腿弓,右腿蹬,腰下移,猛一冲

关于引拍的疑问

请问网友引拍击球时要向后引拍到哪个位置感觉有

的时候若引拍动作过大

会容易打不到球特别是在打长胶的时候但若引拍动

作过小打出去的球威力

又不够或是容易下网

首先回答你第一个问题, "引拍击球时要向后引拍到

哪个位置?"

其实没有固定的一定要引到哪个位置,应看来球而自我决定.一般来球是下旋球,那么向下引拍,略为向后;

来球是上旋,那引拍向后为主,略微想下.

第二个问题:"感觉有的时候若引拍动作过大会容易打不到球,特别是在打长胶的时候"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必须告诉你,长胶打过来的球跟反胶是不一样的,长胶打过来落台后是马上下沉的,不会有很漂亮的飞行弧度. 对付长胶之类的打法,你当然要多迎前,就是迎着球打过去,就象是哈佛彗星相撞一样的.只要你熟悉适应了长胶过来的这个节奏,引

拍大小是没有关系的.

现在是第三个问题了:"但若引拍动作过小打出去的球威力又不够或是容易下网"

长胶这类怪胶挡过来的球是有一些下旋的, 你触击球的时候动作应该稍微再向前上点,就不会下网了.

没有威力的原因是,你还不会发力,因此你目前还不是

高手,呵呵~~~努力吧

引拍就象拉弓,一定要稳定,要适度紧张,弯腰弓背准备,转腰拉手要匀速,弓拉满时有个明显停顿.然后发

拉弧圈球的一个问题

拉弧圈球时,球拍的前倾角度在整个挥拍过程中是基本保持不变,还是逐渐增大前倾角度,到最后几乎水平?(我是横握球拍,拉弧圈球时球拍采取弧线向内

弯曲的运行轨迹)。

zorro:一般是前倾角逐渐増加。

以我的经验,业余选手的动作稳定性都比较差,拉弧圈球很容易失误,如果在拉球过程中,球拍前倾角度逐渐变大,不但影响击球的速度,还会大大增加造成拉球失误的几率。固定球拍的前倾角度,对摩擦球的作用并没有减小,因为拉弧圈球,特别是前冲弧圈球,发力要靠腰腿,瞬间的摩擦要靠快速回收前臂来完成。因而固定球拍的前倾角度,不但增加了拉球的稳定性,也使得弧圈球的飞行速度也会变快。

那样会压不住弧线,容易出界。再说现在弧圈球讲究打磨,先打后擦,所以前倾角是有变化的,不过不是

逐渐

要学会拉弧圈球,其实并不难。但事实上不少人就觉得难,为什么?说几点个人看法:

1、过多地关注手腕动作和球拍的运动状况。其实正确动作很易学(难学的就不正确了,呵呵),可以说人人都会,只要你的攻球动作规范的话,按专业教练的说法,给一点摩擦就是拉球了。怎样给摩擦?问题就出在这里了。比较正确的动作(我的观点)就是伴随引拍到击球这段时间,前臂匀速内旋,夸张一点来说,手腕不用,球都能拉起来,你就别管它摩不摩擦。为什么一些人觉得不行呢?那是因为太过动脑筋了,老想去分解瞬间的动作,最后搞得动作是分解了,但球

却拉不好了。

2、忽视了搭好拉球整个动作框架的重要性。重心的交换、腰的运用、前臂的运用是拉球整个动作的关键。一些人宁愿花几个小时的时间去练习手上动作,精益求精,而对腿、腰、手的协调性练习不屑一顾,或非常宽容。而这些可能恰恰就是拉不好球的主要原因。

3、初学者错误地认为拉弧圈需要很大力,所以在练习时力量过大,导致整个动作不规范的定型。我的教练

说,初学者练习时3~5分力就足够了。我认为有道理,力量不大,动作才好控制,尤其是在学习掌握一个不熟悉的动作时非常重要。在实战中也一样,一个球的来回中,真正发力的可能就一、两板,其他都是在控

制,毕竟成功率才是首要的。

最后一点建议:学拉球,先把整个动作框架搭好、定型,之后在去雕琢细部动作,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乒乓力学(二) --- 打摩原则与弧圈球[原创]

挥拍方向与球拍拍面

当球拍挥动的方向与球拍拍面成90度时, 我们称之

为打.

当球拍挥动的方向与球拍拍面成0度时, 我们称之为

摩.

当球拍挥动的方向与球拍拍面介于0度与90度之间时,

我们称为打摩.

当打摩的角度很小时, 我们称为薄摩, 由于厚薄只是相对名词, 这里无法提供一个角度, 少于这个角度时我们称为薄摩, 大于这个角度时我们称为厚摩, 加转弧圈球一般使用薄摩, 前冲弧圈球使用厚摩.

内弧与外弧

无论内弧与外弧, 拍触球的一刻少于1/4秒, 它的方

向可看成是直线, 所以不用太着意它是内弧或是外

弧.

先打后摩

打和摩是同时发生, 没有先打后摩这回事.

加转弧圈球

当打摩的角度极小时, 球会出现打滑现象, 这是由于正压力不足, 摩擦力太少的原故, 这时球既没有速度, 也没有旋转, 所以弧圈球不是摩擦得越薄越好, 而且如果摩擦得太薄的话, 很容易出现拉漏(拉空气)现

象.

前冲弧圈球

前冲弧圈球需要摩得很厚, 如果发力不佳, 便制造不了旋转, 结果是制造不了弧线, 容易造成失误.

乒乓力学 --- 从力学的角度看前冲弧圈球[原创]

硬海棉和软海棉

硬海棉由于提供较大正压力, 可以摩得薄一些, 软海棉需要摩得厚一些, 摩得厚前速(第一速)较强, 旋转较弱, 会造成后速(第二速)较弱

乒乓力学 --- 从力学的角度看前冲弧圈球[原创]

1. 力距

假如你用乒乓球拍能将乒乓球打到20尺外, 用羽毛

球拍便轻易打到40尺外, 这是因为力距越大, 速度

越高.

为了增加前冲弧圈球的速度, 球运动员便努力增大力距, 如直臂拉手及身体过分前倾, 这点可参考老金或小马的前冲弧圈球动作, 但这种动作还原较难, 业余的能做到挥拍时, 手臂尽量舒展已很不错, 这就是为什么常常强调挥拍要放松, 这是因为放松了, 手臂便

自然得到舒展.

2. 速度的叠加原理

要跑得比时速60哩的黑豹快, 方法是在一列时速59哩的火车上向前跑, 自身的速度加上了火车的速度便

胜过了黑豹.

前冲弧圈球挥拍的速度由以下数个速度叠加而成:

a. 蹬腿的速度, 即重心转移的速度

b. 转身的速度, 或称为转腰的速度,

c. 上臂的速度

d. 前臂的速度

e. 手腕的速度

动作协调才能叠加以上各个速度.

3. 力的叠加原理

火车起动时, 人要向前行是有点困难的, 火车正在发力加速, 人便承受着火车加速的推力, 要向前行简直

是吃力不讨好, 还是等火车加速后, 均速前进时才开

始向前行较省力.

前面第2点的a,b,c,d,e的发力加速是按先后顺序的, a加速完了, b才开始加速, b加速完了, c才开始加

速, 如此类推.

即用蹬腿带动转身, 转身带动上臂, 上臂带动前臂, 前臂带动手腕, 整个过程俗称为鞭打过程.

听了广东球友的话,虎爪真的研究起快攻来。於是最近便看了些快攻的训练录像,象江加良、陈龙灿的教学录像还有庄则栋的理论。结合自己最近打球的心得,

写出来和大家切磋共勉。

看过了这些快攻的东西,再来观察一些当今著名运动员快速型(小拉) 拉球的动作。

小萨:右手自然横摆到体右,手腕放松而微勾,基本上没有什么拉手。在发大力时,小萨的胸含得更深些,引拍距离通过身体的扭转幅度增加而加大。

波尔:45届团体和老瓦赛前练球时,波尔正手拉球就是在收前臂,只是收前臂而已!

老瓦:老瓦在发球抢冲时和中台冲杀时采用稍大的拉手,但比马林、王励勤、孔令辉的拉手都要小,收前臂的程度经常因球而异。在近台反拉弧圈球时老瓦也经常采用迎着来球,在上升期只收前臂的手法。

盖亭:拉手比小萨还小。近台反拉和反带时球一沾案子,照着来球就扫下去;打上了有时就是快的不讲理。中台对攻时拉手也很小。盖亭的动作有个突出的特点,虽然他拉手很小,但身体侧转却非常充分,即使是正手位,他的肩部也是完全侧向球台的(北肩法) 。在虎爪看来,盖亭每个正手拉球都是“侧身” ,他的引拍距离也是靠转体来实现的。还有一个特点,盖亭中台对攻时重心下压非常明显,由於他拉手不大,击球点较高,他很多球都是在上升期和高点期回击的,而非传统的高点期和下降前期。盖亭击球的力量几乎全靠腰腿的爆发力,中台反拉完经常看见他的左膝已差不

多贴地了。

孔令辉:侧身拉球与对方快速对抗中,自然下沉球拍,照着来球收扫前臂。他的拉手比小萨大些,但相对舒展。有机会时孔会转为直臂大动作的冲杀。

有了这些观察的间接经验,虎爪今天在练球中采用了全新的一种方法,即拉球练习时同近台快攻一样,主要用前臂。有时间的时候就让开多些,蹬转的幅度变大,像快攻的扣杀一样,而不是加大拉手托直手臂的冲杀。球太快,就照着来球收前臂、收手腕。这个尝试居然很成功,虽然一次不可能成熟,但已能尝到速度和爆发力的甜头了。没有反手拉得那么好,但也满

转的。还要继续努力啊。对“小拉” 有兴趣的朋友们

欢迎来讨论。

黄文冠告诉俺

(时1998_2001黄文冠在比利时塞夫具乐部打) 正手有机会拉直臂冲杀就要拉直大臂, 没有时间才摆

小臂

但是一定要用腰身,一定要到位

zorro同意这观点。近台快球用前臂, 机会球、中台

球, 当然是直臂发力了。

打大球, 球变重慢, 旋减低, 引拍变得更加重要, 不论用前臂拉近台快球, 或直臂发力拉打机会球中台球, 要有引拍的意识, 不可急不可耐的乱出手.

要看挥拍速度

归根结底,冲出的弧圈球的力量和旋转要靠击球瞬间球拍速度决定。大拉以肩为轴,手臂与身体

的相对位移很大,是靠加大圆周半径提高线(球拍)速度;而小拉是以腰腿为轴更多一点,手臂与身体的相对位移较小,圆周半径小,挥动轨迹短。大拉似乎更重视手臂,而小拉腰腿用的更多一点。zorro大拉、小拉, 也主要是用腰腿发力的。我们观察一下优秀球员的大拉和小拉, 如果不看手, 只看腰

腿, 几乎是一样的。

我觉得应该根据具体能发多少力来定

动作大,需要充分准备,一般是来球半高或者是比较舒服的位置情况下,我采用大拉动作;

动作小的话要强调突然性,隐蔽性,一般是侧身抢攻半机会球的时候采用,特别是发抢这一环节我还是用

小拉比较多一点。

要过弧圈关,首先,夯实基本功是当务之急,撇开基本功大谈回击弧圈,好似无本之

木,无泉之水,因此花较多的时间练就基本功对回击好弧圈并非南辕北辙。基本功包

括:基本技术(手法,步法),基本战术和适应能力。

对于业余选手,基本技战术的

练习同样关键,否则,“驰骋”乒坛多年,最终只混个手熟,见其计战术捉襟见肘,

不忍卒看,便枉费了数年的心血!如果想对付好弧圈,更要抽出时间专门练克制弧圈

的技术,具体包括:挡接,推挤,直板反面快撕,直板反手攻打弧圈,正手近台快带

,中远台的反拉以及正手攻打弧圈等。练习时,这些技术也不是面面具到,必须结合

自己的打法有侧重的练习,所谓择其善者而从之。左

推右攻打法的选手着重练习推接

,推挤,反面快撕快带,正手快带,攻打和反拉。值得一提的是,正手攻打弧圈是打

出左推右攻打法风格的关键技术,必须多加练习。在练习对付弧圈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我们着重对付的是何种弧圈。前冲弧圈速度快

,冲力大,业余选手欲从容应对,谈何容易!对于前

冲,基本方法是退后半步

借其旋转和力量,挡或带击过去,用不同落点干扰对手抑制连续拉球,造成对方失误

或伺机寻找攻防转换的时机。高吊弧圈是我们主攻的方向。原因有二:第一,业余选

手常用此法过度或寻找机会;第二,前冲容易接力而高吊弧线较短近网且慢,不易接

力,退防易漏球。由此,高吊应该是我们攻克的难点

所在。

回击高吊弧圈关键是重心拔高迎前,对准来球。反手最有威胁的技术是反面快撕,反

面便于压板盖住来球,需要强调的是一定在上升期主动发力擦击来球,否则手软不是

失误就是给对手可趁之机。反手攻打比较困难,练习难度很大。正手最具威胁的技术

是坚持盖打高吊弧圈,用力量抵消旋转。击球时间在上升期或高点期,击球部位是中

上部,需要强调的是攻打弧圈时板形不可过于前倾,否则容易打滑,尤其是正胶更应

注意。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的高吊弧圈已不是那种又高又慢的弧线球了,击球者运

用手上精细的微调将弧线控制的比较低平且旋转很强,比如德国后期之秀波尔的高吊

令国手们着实棘手。广大的业余球手也意识到降低高吊弧线的重要性,因此如何回击

好低弧线的高吊具有极强的前瞻性。对于左推右攻打法,必须坚持能打的则打,不能

打的退后半步反拉的意识,使用近台快带弧圈技术需要极强的控制力,而且如果速度

落点出不来,面对有相当实力的业余球手,同样会被其拉死。因此,笔者认为快带不

是长宜之计,练就一身硬功夫才能包打天下。反拉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一,替前预判

,退后半步,寻找合适的击球点;第二,转腰拉手要小,高手引拍,高点或下降期,

触球顶部,主动发力擦击;第三,手腕在触球一刹那要微调,包住或吃住来球。何谓

吃球?其实就是挥拍速度要大于来球速度,这样就能使球在拍上停留的时间长一点,

有种稳定感。究竟是触球正部还是侧部,据需要而定。

没必要模仿老瓦一味触球侧部

,触球侧部虽能闭转和拐大角度的弯,但同样容易打滑,而且弧线较高,速度较慢,

对于手感的要求很高。第四,反拉后注意放松还原,不断调整击球点,作好打拉锯战

的准备。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击球动作的完成,必须依靠腰髋作为动量传递的媒介

,不用腰仅用手臂击球或滥用腰,命中率,杀伤力可

想而知。

练习方法;(1)陪练者发下旋球,练习者搓长球,陪者拉起,练者可有目的的采用

前面提到的方法还击。(2)练者直接用球拍制造上旋球至对方,然后退后进行相持

反拉的练习。要求:(1)先从定点打起,然后练不定点。(2)用中等力量练习,过

轻或过很无助于训练。(3)最好用多球练习。(4)练习板数据“乒坛竞技诊断”一

书,每次应保证练60--110板,才能确保在教短的时

间内形成防御弧圈的良好动力

定型。

提高正手拉球力量的几点注意事项

1、拉手适当放开。在打小球时,由于球速较快,

一般不提倡较大的拉手,认为把前臂和

上臂的角度打开即可。而今天,只做到这样是不够的,要把肩关节适当打开,以增加拉球的

动作幅度。同时,手尽可能抬高,为向前发力创造条件,使球产生较大的向前冲力。

2、摩擦球不宜过薄。旋转能够提高拉球的准确性,

但会影响球向前的平动速度。在同一

板击球中,旋转和速度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为防止摩擦过薄,击球部位不要太靠上,可以中

部为主,板形竖直,前倾不要过大,同时避免接触球的侧面太多。这样会使摩擦厚一些。

3、腰部收紧。腰部是完成上、下肢动量传递的枢

纽。合理的腰部动作会使动作协调,发

力集中。在拉球的全过程中,腰部要绷住,在垂直轴上的转动不宜过大,以防分散向前的用

力。为更好发挥腰部的功能,在拉球过程中,要收腹、

含胸。

4、肘部做外侧半圆形运动。抬肘和夹臂是拉球中

常犯的错误。拉球时,肘部随同手臂一

起做外侧的小弧形运动,有利于击球中的发力,使力

量更集中。

5、高重心。有许多人在正手拉球过程中,为了充

分发挥腰腿的力量,总是试图通过较大

幅度的预蹲,来拉长股四头肌,为最后发力创造条件。

但是,乒乓球拉球的发力毕竟不同于

推铅球,它是一种速度非常快的发力方式。如果蹲得过低,在很多时候,还没等抬起来,拉

球已经结束了,最后造成坐着拉球,使球只往上走,而缺少向前的动力,影响拉球的速度质

量。

6、击球瞬间手腕内收。手腕在击球前,应该相对

放松,但击球瞬间,要有力量非常集中

、但动作不是很大的内收动作,这样容易使力量更为集中,动量传递的效果发挥得更好,真

正体现出鞭打的效果。同时,在接触球的一瞬间,手指要突然抓紧球拍,使发力有一个牢固

的支点。直板运动员要体会中指顶住球板的感觉,这样才能使发力最后作用在球板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