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南宝丰曹二虎和他的观音文化

河南宝丰曹二虎和他的观音文化

河南宝丰曹二虎和他的观音文化
河南宝丰曹二虎和他的观音文化

锦绣中原系列采风之-------宝丰篇

观音菩萨祖庭在我家

------记河南宝丰曹二虎和他的观音文化

(中国报道网河南讯记者付岩峰通讯员李雅芳)2011年9月14日,在国检专家对平顶山市申报的“中国观音文化之乡”考察论证会上,7位国家级专家对曹二虎赠送的《香山大悲菩萨传》一书爱不释手。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总说:“宝丰书画院的曹二虎先生已邀请我来过平顶山,平顶山观音文化早就有名,我这次敢来,是心里有底。光凭曹二虎编辑出版的这部《香山大悲菩萨传》就能证明平顶山‘中国观音文化之乡’是当之无愧的,是完全可以成立的!”出资成立宝丰书画研究院,私人收藏5万余本地方志,确认当地香山寺是汉化观音菩萨文化发源地……出身农民企业家的曹二虎对此很淡然:“传承和发扬观音文化责无旁贷。”

河南平顶山,有一处宝贵的文化遗产,那就是位于宝丰县城东南十五公里的香山(火珠山)之巅的香山寺,全名香山大普门禅寺。寺内高33米的大悲观音大士塔耸立中央,塔底洞内有一通《香山大悲菩萨传》碑,不过该碑历经兵火战乱,碑文一些字迹已经损伤,而寻找出该碑完整的全文拓片,还原碑文内容成了人们多年来的一大心愿。

据史料上有关宝丰香山寺妙善观音菩萨树碑记录,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由通义大夫同知枢密院事蒋之奇润色撰文,元符三年(1100年),书法大家、翰林学士承旨蔡京书丹。北宋朝廷两位重臣共同为妙善观音菩萨树碑立传,宝丰香山寺在当时中国佛教界的地位可见一斑。

就是怀着这样一种心愿,曹二虎,宝丰一个普通的农民,怀着一种对古文化的热情和执著,历经艰辛坎坷,最后终于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找到了上世纪30年代初入藏该馆的《香山大悲菩萨传》碑全碑文拓片,并在文物出版社社长苏士澍、清华大学教授肖红等多人的帮助下于2009年将该书出版发行。《香山大悲菩萨传(碑)》一书分为《序》《前言》《碑文》《释文》《香山大悲菩萨传与蔡京书法》《香山大悲菩萨传的文化内涵与意义》《后记》等。

此碑丹书者蔡京书法作品目前存世很少,该碑文是其现存少数书法真迹之一,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欣赏价值。据有关史料记述,此碑润色撰文者蒋之奇与苏东坡同榜。蒋之奇在当时政坛和学界声誉较高,他任职汝州,香山寺主持怀书禅师邀其至寺,将终南山灵感寺僧送的一卷《香山大悲菩萨传》交其为之润色,后蒋之奇又邀当时著名书法家、翰林学士蔡京书丹,结下这一段千古墨缘。

近日,本网举办的锦绣中原采风活动实施后,记者随著名画家王留民到宝丰县采风,在宝丰书画研究院见到了该院曹二虎院长。曹二虎院长不但为人谦和质朴,而且对于观音文化以及书法方面可以说是一个地地道道专家。他带领我们仔细察看了他贮藏一层楼的全国各地的地方志,并给我们介绍了他已经出版两卷书的情况,字字句句透露出他对观音文化的执著和热爱。据他说:宋代“四大书法家”苏东坡、黄庭坚、米蒂的书法作品出版物到处可见,唯蔡京因史书列为“奸臣”,作品出版物极少。

据了解,建于东汉末年的河南平顶山香山寺,现存有《重修香山观音大士塔碑记》碑,俗称“状元碑”,与《香山大悲菩萨传碑》、《唐国公主碑》并称为“香山三宝”。其中《重修香山观音大士塔碑记》碑一通,碑文为骈体,字体为草书,系明崇祯元年状元刘若宰撰文并书丹,碑文大意为阐述中国佛教传播与教义主旨。2011年元月,曹二虎和同事们又整理编辑出版了《重修香山观音大士塔碑记》,该碑俗称“状元碑”,是观音祖庭香山寺的镇寺之宝。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 广西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序号姓名性别年龄项目名称地区分类 1 杨似玉男52岁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传统手工技艺广西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序号姓名性别年龄项目名称地区分类 1 吴光祖男63岁侗族大歌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民间音乐 2 覃奶号女62岁侗族大歌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民间音乐 3 罗景超男64岁那坡壮族民歌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民间音乐 4 秦彩霞女74岁桂剧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戏剧 5 周小兰魁男74岁桂剧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戏剧 6 陈声强男60岁采茶戏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传统戏

剧7 傅锦华女68岁彩调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戏剧8 张琴音女74岁壮剧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戏剧9 闭克坚男71岁壮剧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戏剧10 刘正城男72岁壮族歌圩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民俗1 广西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序号姓名性别民族申报地区或单位项目名称项目类别 1 黄达佳男壮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布洛陀民间文学 2 温桂元男壮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多声部民歌传统音乐 3 洪琪女汉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邕剧传统戏剧 4 李人帡男汉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陶器烧制技艺传统技艺5 罗周文男京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京族哈节民俗广西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建议名单一、民间文学流水号姓名性别民族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

单位 1 谢庆良男仫佬族刘三姐歌谣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二、传统舞蹈流水号姓名性别民族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班点义男区田林县瑶族铜鼓舞(田林瑶族铜鼓舞) 广西壮族自治 2 2盘振松男瑶族瑶族长鼓舞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自治县三、传统戏剧流水号姓名性别民族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壮族桂剧广西壮族自治区仫佬族彩调广西壮族自治区1罗桂霞女2覃明德男四、曲艺流水号姓名性别民族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汉族广西文场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汉族广西文场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1何红玉女2陈秀芬女五、民俗流水号姓名性别民族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瑶族瑶族盘王节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毛南族毛南族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通知

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名单 (共计98项) 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194 上林四六联民歌上林县 195 刘永福传说钦州市 196 冯子材传说钦州市 197 美人鱼传说北海市 198 右江壮族排歌百色市右江区 199 平果壮族丧歌平果县 200 上林瑶族山歌上林县 201 隆安壮族排歌隆安县 202 乐业壮族古歌乐业县 203 绿珠传说广西中华文化促进会204 上林壮族八音上林县 205 武鸣壮族山歌武鸣县 206 南宁壮族哭嫁歌南宁市兴宁区 207 京族民歌东兴市 208 恭城瑶族八音恭城瑶族自治县 209 那劳山歌调西林县 210 靖西壮族山歌(靖西上下甲山歌)靖西县 211 凌云瑶族长号艺术凌云县 212 田州壮族山歌田阳县

213 隆林壮族山歌(隆林哥侬呵山歌)隆林各族自治县214 田东瑶族噜吡咧田东县 215 天峨壮族八仙天峨县 216 浦北舞青龙浦北县 217 上林壮族师公舞上林县 218 仙回瑶族调马昭平县 219 八步瑶族长鼓舞贺州市八步区220 水口麒麟马贺州市 221 上林瑶族猴鼓舞上林县 222 南宁傩舞南宁市西乡塘区223 壮族麒麟舞南宁市青秀区224 马山壮族踩花灯马山县 225 上思舞鹿上思县 226 龙胜侗族疱颈龙舞龙胜各族自治县227 北海耍花楼北海市 靖西壮族舞蹈(壮族马绿舞、壮族 靖西县 228 弄腊舞、壮族田间矮人舞、舞春牛) 229 凌云瑶族龙凤舞凌云县 230 壮族铜鼓舞东兰县 231 壮族板鞋舞南丹县 232 乐业壮族龙灯舞乐业县 233 北路壮剧田林县

234 平南大安粤剧平南县 235 上林壮族师公戏上林县 236 防城采茶戏防城港市防城区237 临桂彩调临桂县 238 浦北鹩剧浦北县 239 全州渔鼓全州县 240 合浦公馆木鱼北海市 241 德保壮族末伦德保县 242 宜州渔鼓河池宜州市 243 李家拳及南蛇过垌合浦县 244 三江农民画三江侗族自治县245 罗秀米粉制作技艺桂平市 246 开山白毛茶制作技艺贺州市八步区247 宾阳大罗毛笔制作技艺宾阳县 248 横县南山白毛茶制作技艺横县 249 横县茉莉花茶制作技艺横县 250 扬美沙糕制作技艺南宁市江南区251 南宁铁鸟酱料制作技艺南宁市兴宁区252 长安滤粉制作技艺融安县 253 柳城云片糕制作技艺柳城县 254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融水苗族自治县255 苗族亮布制作技艺融水苗族自治县

浅析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浅析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邵冬梅B090902023 在这学期的课程中,我学习了非遗保护技术这一对于我的专业最重要一门专业课。虽然整个教学过程换了许多人,而且上课的内容也形式不一。但所有老师都围绕了关于非遗要我们这一代人去发掘区保护的主题。作为一名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生我想这也是我们的责任。 既然要在期末结束之际交一篇论文,那么我就说说我的家乡(黑龙江)的非遗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是永恒的,对它的研究和保护也将是永远的。随着黑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诞生,从政府部门到普通百姓,人们开始更加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据“突出黑龙江民族、地域文化特色,具有代表性及与众不同的历史文化价值,80年以上的传承史,传承谱系清晰,传承人具有代表性,项目处于濒危状况”等标准,最终确定了“宁古塔民间文学”、“五大连池药泉会(圣水节)”、“古驿道站丁习俗”、“秋林里道斯红肠制作技艺”、“海伦剪纸”、“望奎皮影戏”、“鄂伦春族狩猎文化”、“黑龙江传统魔术”、“罕伯岱达尔斡尔族民歌”、“鞑子秧歌”、“满族萨满家祭”和“蒙古族草原赛马”等13个类别的49个项目。其中,涉及七个少数民族的26个项目,满族8项,鄂伦春族7项、赫哲族5项、蒙古族3项,达尔斡尔族、鄂温克族、朝鲜族各1项。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于2004年春启动。目前,黑龙江省的“二人转”、“东北大鼓”、“桦皮工艺”、“鱼皮工艺”及一些少数民族的说唱、舞蹈和民俗等9个项目已被列入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保护名录。 下面我就简单的介绍几个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起源、特色。 1、“满族珍珠球”像篮球的运动项目 据五常当地人介绍,珍珠球是满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分布于五常拉林镇及周边区域,其他满族聚集区也能见到。满族珍珠球历史悠久,最初源于满族人采集珍珠的劳动。努尔哈赤时代居住白山黑水的满族青年男女,在采珍珠欢庆丰收之际,在陆地上用“绣球”比做大珍珠,竞相往鱼篓里投,投中者预示未来能采到更多的珍珠。为与风浪搏斗,蛤蚌神化成“蛤蚌精”张开贝壳,防止珍珠被夺走。至此,一种攻守兼备的满族球类竞技项目诞生。 满族珍珠球是既古老高雅又文明适度的体育竞技活动,具有满族文化传统,目前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在五常等地,人们只有在庆祝民族节日时才玩起这种运动,这对“珍珠球”的发展、传承是非常不利的。孙主任透露,下一步保护的措施,除了采取通过信息、图像、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评定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评定实施意见的通知 【法规类别】文化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豫政办[2006]104号 【发布部门】河南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6.12.15 【实施日期】2006.12.1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评定实施意见的通知 (豫政办〔2006〕104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评定实施意见》已经省政府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十二月十五日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评定实施意见

为加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范我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评定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二条“国家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它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及相关法律、法规,依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精神,参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建立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目的 (一)推动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传承。 (二)尊重和彰显有关社区、群体及个人对中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贡献,展示河南和中国人文传统的丰富性。 (三)提高全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豪感,促进全社会的文化认同,扩大包括中原文明在内的中华文明的宣传和影响。 (四)鼓励公民、企事业单位、文化教育科研机构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五)配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履行,促进国际、国内文化交流与合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传承,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二、申报范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两大类: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申请列入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范围主要包括: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学生姓名:谢奎 年级、专业:13级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指导教师:符昌忠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研究生处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与对策——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黄梅戏为例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国际性的话题,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资源丰富多彩,种类异彩纷呈,其中湖北的黄梅戏作为南方戏曲种之一极具代表性。黄梅戏原称黄梅调,又叫采茶调,发源于湖北省黄梅县。黄梅戏是我国名闻天下的五大戏剧种类之一。它起源于明朝黄梅县的民歌小调(特别是采茶调)和鄂东地区流行的“山歌畈腔”。黄梅县的紫云,龙坪,多云等山区,早在唐宋时就盛产茶叶,并享誉全国。每年春天采茶时,茶农们习惯于一边采茶一边唱着山歌小调和民歌,来调剂生活。就在这种漫山遍野歌声不绝之中,黄梅采茶戏孕育成熟。黄梅采茶戏在自身不断地发展过程中,积极向外地拓展,约清朝康熙,乾隆年间,黄梅采茶戏随着黄梅县的逃荒难民和说书艺人大量入赣而流传到安徽鄱阳湖一带,并形成成熟的黄梅戏。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类其他历史遗迹、遗址及人文景观一样,都是人类伟大文明的结晶。这两者作为现存文化记忆,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性,决定了其包含的“文化记忆”更容易随时代迁延与变革而被人们忽略或忘却。因此,保护不同民族、群体、地域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保护因其本身存在形态限制而受到现代社会发展冲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已成为国际间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黄梅戏的艺术性与价值性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明崇贞年间,黄梅知县曾维伦在《黄梅风教论》中就有“十月为乡戏”的记述。清道光九年,在别霁林的《问花水榭诗集》中,一首竹枝词的描述就更为生动:“多云山上稻荪多,太白湖中渔出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黄梅戏文化,即指发生于历史上的皖、鄂、赣以及由此辐射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文化。黄梅戏来源于该区域的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形成的一种自娱自乐的文化表现方式,如此定义,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限定:其一,黄梅戏文化是指历史上该地区范围内的文化。其地理区域范围包括安徽、湖北和江西界线上的相关区域。其二,黄梅戏文化约有两三百年左右的历史,其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文化息息相关。严格意义上来讲,黄梅戏文化在建国后达到了鼎盛,因此有“梅开二度”一说,但这一文化与其早期发展及后期演变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其三,黄梅戏文化不仅仅是该地区的一种盛行文化,她更有徽州人带向外省,从而辐射于外,影响于外的文化。黄梅戏文化经过两三百年的发展演变,日渐成熟,

漯河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漯河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心意六合拳 所属地区:河南·漯河·临颖县 分享到新浪微博心意六合拳 心意六合拳是我国传统的内家拳之一,是中华武术的瑰宝。明末清初,河南洛阳马学礼遇一隐士传授此拳,其得艺弟子马三元是漯河市临颖县繁城镇人氏,数百年来此拳世代相传。后来流传国内外的形意拳和意拳都是由心意六合拳衍变而成。 心意六合拳的内容有:心意把、十大形、四把捶、六合刀、六合枪组成。其中心意把是由十个动作组成一个动作为一把;十大形是模仿十种动物(龙、虎、猴、马、鸡、燕、鹞、蛇、熊、鹰)的真意内涵,一个动作为一形。 心意六合拳的特点是动作简单,内涵丰富,集养生健身,技击为一体,小孩、成年人、老年人都可习练受益,通过锻炼使人体全身内外达到高度协调配合。 心意六合拳的练法有定式和动式两种。定式是在静止状态下,规范动作,掌握要求,增强肌肉力量;动式是在定式的基础上,做运动练习,在快速运动的情况下,仍能掌握要领要求,达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最后在千变万化的动态情况下,仍能作到周身内外紧密配合,发放自如。 心意六合拳的动作快而刚猛,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技击性强,数百年来被拳家视若珍宝。1991年,日本组团到河南学习此拳,省体委聘吕瑞芳老师负责传授,日本代表团回国后,在日本杂志上刊登专辑,封面上打出“心意六合拳中国武术之核心”的字样,可见此拳的重要价值。 近年来,漯河市举办了三百年来的首次全国心意六合拳研讨会和两次影响很大的邀请赛,通过交流,打破了数百年的保闭局面,并且在我市成立了“心意六合拳研究会”,把心意六合拳的理论、拳术套路和器械套路整理成书,由“中华武术展现工程”制作面向全国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体系及中外视角(讲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体系及中外视角 马迎胜 (2011年11月5日)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科学定位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当下主要有以下三种定位: 1.人类文明成果的一部分; 2.民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3.现实社会构成的一部分。 这三种定位都有其合理性,只因其所站角度有所不同,而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 其一:保护人类文明成果的视角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公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其第一条“本公约的宗旨”中,站在保护人类文明成果的世界视角,表述了订立公约的宗旨。一是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种类型、一个部分;二是强调了各相关群体、团体和个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平等的,都应受到尊重和相互欣赏,体现的是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理念和普适性要求。 其二:保护民族文化传统的视角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明确指出:“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其三:促进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相适应的视角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社会体系的一部分,它既是历史的一部分,又是现实社会中的一部分。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共时发展的特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当今的社会体系,既是促进其在适应社会发展中不断创新发展的必要措施,又是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视角。 综上所述,立足于当今世界和中国本土的现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必须综合考虑文化、民族、现实等各种因素,应当在坚持文化多样性和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和研究的科学定位,构建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学科体系。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涉及的学科 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只有对研究对象的现实存在有深度的认识,才能构建学科的自足性和合理性,也才能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虽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范畴,但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与以往的学科研究关涉度高,完全可以在以往的学科体系基础上组合、生成。所以,我们的研究切入点,应当重在从已有的学科体系出发,将其研究范畴相重合的部分加以清理,从而构建适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学科体系。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文化部组织编写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普查手册》的有关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如下表:

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化标准

一般而言,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产业并使其成功商业化应当有以下四个步骤:1)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当下受众的吸引点2)建立合作机制和氛围,利用各种传播媒体的支持利用最先进时尚的技术3)使民俗艺术创意和全球化语境中最先进的技术联系4)建立完善的民俗艺术产业机制。但从我们的市场调研和其他的资料,事实中可以分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化不可一概而论。每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化道路都有其独特性,成功的案例也不是可以随便套用的。因此在下文中我们将非物质文化进行了分类,并逐一分析。 根据国家的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民间文学,传统戏剧,传统美术,民俗,传统音乐,曲艺,传统技艺,传统舞蹈,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医药这11类。我们又按照其不同的特点将它们归了五个小类。 1.非遗民间文学 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文学既有白蛇转传说、梁祝传说这类我们耳熟能详的传说,也有其他并不为大众所熟知的作品。针对这些民间文学的最传统的,也是最有效的商业化运作方式是以它们为基础拍摄电视剧、电影等影视作品。像上面说的白蛇传、梁祝等民间文学就是很成功的例子。除了这些已开发的作品之外,还有很多非遗民间文学适合改编为剧本,如青海的拉仁布与吉门索所描述的凄美爱情,新疆的江格尔书写的英雄史诗,都是很好的题材。挖掘这些有潜力的民间文学,将它们加以改编使其适应现代社会并搬上荧幕,不仅可以使这些精彩的民间文学被大众所知晓,又能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还能带来经济效益,可谓是一石三鸟。 2.民俗 民俗,从字面上来解释就是民间的习俗。民俗所包含的项目有各种传统节日、具有民族特色的祭奠以及各类典礼、服饰和特殊习俗。在这些传统节日和各种典礼中,除去春节、清明等五个中央级别的民俗是全国人民共同欢度的节日外,其他都是具有强烈的地方民族特色,适宜由当地的政府以及相关组织对它们进行包装与宣传,作为当地旅游资源。这样既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又可以保留这些珍贵的民族、地区特色。服饰也可以作为当地的旅游特色,作为土产出售。民俗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就是那些特殊习俗,日常生活中已找不到它们的踪影,作为旅游资源又略显枯燥,想将其完全的商业化似乎有些困难,由政府或个人出资为其设立半商业的展馆更为可行。 3.传统戏剧,传统音乐,曲艺,传统舞蹈,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这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有1)大都需要团体表演,需要的继承人较多。2)需要花费大量精力来学习3)受众群较小4)基本都面临断代和失传的危机的特点。因此我们将它们归为一类来分析其商业化的可行性。随着社会的变化,年轻人的价值取向转变,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能被主流文化所接受,它们的传承发展也就遇到

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批全)参考资料

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郑州市(44项) 序号项目类别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申报地区第一批(7项) 1 传统美术II- 2 黄河澄泥砚郑州市惠济区 2 传统音乐III-5 超化吹歌新密市 3 传统舞蹈IV-10 豫西狮舞(巩义市小相狮舞)巩义市 4 传统体育、游 艺与竞技VII-3 苌家拳荥阳市 5 VII-9 少林功夫少林寺 6 民间信仰XIII-4 新郑皇帝故里拜祖大典新郑市 7 XIII-8 中岳古庙会登封市 第二批(15项) 8 民间传说I-19 先蚕氏嫘祖的传说荥阳市 9 I-20 许由的传说登封市 10 I-21 潘安的传说中牟县 11 I-22 河图洛书传说巩义市 12 I-23 洛神的传说巩义市 13 传统美术II-20 猴加官郑州市管城区 14 II-21 香包郑州市二七区 15 传统舞蹈IV-23 独脚舞[民间社火独脚舞] 登封市 16 传统技艺VIII-18 柿树栽培柿饼制作技艺荥阳市

17 VIII-19 麻纸制作技艺(手工造纸)新密市 18 VIII-20 葛记焖饼制作技艺郑州市 19 民俗X-3 新密溱洧婚俗新密市 20 X-4 摸摸会登封市 21 X-5 中原古荥汉族丧葬习俗郑州市惠济区 22 X-17 新郑枣树栽培技艺与砑枣风俗新郑市 第一批扩展(4项) 23 民间文学I-13 黄帝传说新郑市 24 传统美术II-9 民间剪纸郑州市管城区 25 传统音乐III-17 黄河号子[黄河豫门号子] 荥阳市 26 黄河号子[黄河打硪号子] 中牟县 第三批(15项) 27 民间传说I-37 列子传说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8 中牟县 29 郑州市管城区 30 郑州经济开发区 31 传统美术II-35 登封木版年画登封市 32 II-42 古建筑彩[朱氏古建筑彩绘] 郑州市金水区 33 传统舞蹈IV-41 担经挑新密市 34 IV-43 登封闹阁登封市 35 传统体育、游VII-27 太乙拳郑州市管城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9项) 民间文学 2 Ⅰ—2 布洛陀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 布洛陀是壮族先民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是创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布洛陀》是壮族的长篇诗体创世神话,主要记述布洛陀开天辟地、创造人类的丰功伟绩,自古以来以口头方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一带传承。大约从明代起,在口头传唱的同时,也以古壮字书写的形式保存下来,其中有一部分变成壮族民间麽教的经文。 《布洛陀》的内容包括布洛陀创造天地、造人、造万物、造土皇帝、造文字历书和造伦理道德六个方面,反映了人类从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走向农耕时代的历史,以及壮族先民氏族部落社会的情况,在历史学、文学、宗教学、古文字学、音韵学和音乐学研究等方面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布洛陀口传诗体创世神话在内容上具有原生性特点,在漫长的口头传承过程中,经过一代代的不断加工和锤炼,艺术性也得到了完善和提高。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历史、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还具有教化的作用。 由于历史及其他各种原因,今天《布洛陀》已面临失传的危机,需要采取普查、建档、研究、出版等手段,并通过建立布洛陀文化生态保护村、唱诵队、传习馆以及在相关学校开办传习班等方式加以保护,使其能在现代化社会条件下继续得到传承。 23 Ⅰ—23 刘三姐歌谣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 “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壮族民间认为,“歌圩”是刘三姐传歌才形成的,刘三姐是歌圩普遍形成的重要标志。歌圩的歌就是刘三姐的歌。刘三姐被广西民间视为“歌仙”,宜州市是刘三姐歌谣最有代表性的地区,被认同为刘三姐的故乡。 刘三姐歌谣大体分为生活歌、生产歌、爱情歌、仪式歌、谜语歌、故事歌及创世古歌七大类,它具有以歌代言的诗性特点和鲜明的民族性,传承比较完整,歌谣种类丰富多样,传播广泛。刘三姐歌谣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显示了中华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活态文化的魅力。它不仅具有见证民族历史和情感表述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南疆,有沿海、沿边、沿江的区位优势,南临北部湾,面向东南亚,西南与越南毗邻,东邻粤、港、澳,北连华中,背靠大西南,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中国西部资源型经济与东南开放型经济的结合部,在中国与东南亚的经济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全自治区聚居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总人口5000万,其中壮族人口1605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5.79%,占总人口的32.60%。由于广西特殊的地理位置,90年代以后,才真正进入发展时期。特别是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广西后,各项经济、文化、社会事业迅速发展。如今,北部湾经济发展区战略又给广西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广西的文化正在实施大发展大繁荣三年行动计划,这将为今后的文化发展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概况 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自2005年以来,在文化部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具体指导下,经过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部门的积极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广西已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58个项目,其中布洛陀、刘三

姐歌谣、侗族大歌、那坡黑衣壮民歌、桂剧、桂南采戏、彩调、壮剧壮族织锦技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京族哈节、瑶族盘王节、壮族蚂虫另节、仫佬族依饭节、毛南族肥套、壮族歌圩、苗族系列坡会群、壮族铜鼓习俗、瑶族服饰、壮族嘹歌、瑶族蝴蝶歌、壮族三部民歌、瑶族长鼓舞、广西文场、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田林瑶族铜鼓舞邕剧、宾阳炮龙节等28个项目入选国家级第一、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具体做法 (一)建立机构,为工作的开展提供组织保证 为了加强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协调全区的保护工作,一是建立了以文化厅牵头,政府一位副秘书长为组长、9个厅局级单位参与的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二是2006年12月,成立了由广西区编制委员会审批的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落实机构和人员,规划统筹和组织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络协调有关部门、单位和社会各界共同开展工作,使保护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日常化。三是成立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组织各级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专家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介绍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英文: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 a.口头传统和表述; b.表演艺术; 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如发明于宋代的“青州白丸子”被誉为中医药发展的活化石。 基本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截至2009年,我国共有昆曲、古琴艺术等26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3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 渭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渭南市地处八百里秦川东部,是我国西部地区的东大门,素有“三秦地道,八省通衢”之称。全市辖1区8县,代管2市,面积1.3万余平方公里,人口537万。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约在2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留下了“大荔人”头骨化石和新石器时代的沙苑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共100多处。这里还有壮美雄奇的华山黄河奔腾咆哮的龙门以及气势恢宏的唐帝王陵墓。五千年文明传承不息,孕育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留下了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灿烂的文化造就了杰出的人才,字圣仓颉、酒圣杜康、史圣司马迁、诗人白居易等是古代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他们是渭南的骄傲和自豪。渭南市悠久的历史和主要的文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南篇

河南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音乐类) 唢呐艺术民间音乐河南省沁阳市 沁阳唢呐属木制双簧管乐器,它的特点为音量大,音质明亮、粗犷,演奏方便,善于表现热烈奔放的场面及大喜大悲的情绪。沁阳唢呐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近年来逐步增添了闷子、手搦(大咪)、卡腔(小咪)、管子、口哨等附属乐器,大大丰富了唢呐的表现能力及演奏内容。沁阳唢呐分高、中、低音三类,吹奏技艺十分丰富,在本地区凡遇到婚丧嫁娶、寺庙开光、开业庆典、生日祝寿等活动都要请唢呐班吹奏,以增添热闹的气氛。 传说明代宗室朱载在唢呐八音孔的基础上研制出“眼管子”,为我国民族管乐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据说他曾在九峰寺创建“金鼓会”,每逢农历九月二十三,各地的唢呐班都要在这里聚会。明末清初时有“同乐会”、“贾家班”,清至民国时有“麻金班”、“毛旦班”、“银河班”等唢呐演奏组织,在当地影响很大。沁阳一带有“大花轿,麻金吹,麻金不吹不结婚”,“闺姑女、门婿到,毛旦不吹不上轿”的俗语,正反映了这些唢呐班的影响。依照地域和技艺风格,沁阳境内的唢呐整体上可分为四大家两大派。以沁河为界,分为沁北派和沁南派;沁北派以张家、贺家、马家为代表,沁南派以贾家为代表。其繁盛之况,即此可见一斑。 在四大家的影响下,沁阳境内的唢呐班社和艺人队伍规模不断增大,数量十分可观。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沁阳的唢呐班已发展到三十多家,从事唢呐演奏的人员达四百多人,呈现出乡乡有唢呐、村村有乐声的状况。据不完全统计,沁阳唢呐演奏的曲目达三百多首。在现当代民俗、艺术生活中,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民间艺术家创作了一些新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曲目,如《故乡颂》、《九峰情话》、《沁阳春》。1997年12月,沁阳市被河南省文化厅授予“河南省民间艺术之乡”荣誉称号,后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板头曲民间音乐河南省南阳市 板头曲为中州古曲,用筝、琵琶、三弦等乐器演奏,是中华民族音乐遗产中的经典。因主要在河南曲子正式演唱之前,用独奏、合奏等形式演奏的前奏乐曲,故亦称“板头曲”或“河南曲子板头曲”。 板头曲分布较广,南阳、泌阳、邓县、许昌、开封皆可见其踪迹,但传播中心在南阳市。据载,明崇祯年间,板头曲随河南曲子见诸市井。清初,逐渐盛行于上述各地。其乐队不备锣鼓笙管,而以弹拨乐器为主,另加胡琴、四胡等拉弦乐器,由此成为我国民间乐队中难得一见的弦索乐组合。其乐曲多半源于古老器乐曲牌《八板》及其各种变体,同时广泛吸收河南曲子曲牌、唱腔及民间小调。代表性曲目有《天下大同》、《高山流水》、《新开板》、《陈杏元和番》、《打雁》、《赏秋》、《闺中怨》、《上楼》、《下楼》等。曲体大部分为六十八板体,结构严谨而又灵活多变。 1949年后,板头曲得以复苏并受到广泛重视。1953年,著名古筝演奏家、板头曲传人曹东扶先生代表河南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板头曲的独特风格在音乐界引起强烈反响。同年,部分板头曲经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整理出版。一代名家曹东扶先生传谱的筝曲《高山流水》、《苏武牧羊》更是传遍神州,远播海外。中国乐器表演课程(本科)教学大纲中的《闺中怨》、《高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

广西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1人) 序号姓名性别年龄项目名称地区分类 1 杨似玉男 52岁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传统手工技艺 广西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10人) 序号姓名性别年龄项目名称地区分类 1 吴光祖男 63岁侗族大歌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民间音乐 2 覃奶号女 62岁侗族大歌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民间音乐 3 罗景超男 64岁那坡壮族民歌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民间音乐 4 秦彩霞女 74岁桂剧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戏剧 5 周小兰魁男 74岁桂剧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戏剧 6 陈声强男 60岁采茶戏(桂南采茶戏)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传统戏剧 7 傅锦华女 68岁彩调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戏剧 8 张琴音女 74岁壮剧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戏剧 9 闭克坚男 71岁壮剧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戏剧 10 刘正城男 72岁壮族歌圩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民俗

广西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5人) 序号姓名性别民族申报地区或单位项目名称项目类别 1 黄达佳男壮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布洛陀民间文学 2 温桂元男壮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多声部民歌(壮族三声部民歌)传统音乐 3 洪琪女汉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邕剧传统戏剧 4 李人帡男汉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陶器烧制技艺(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传统技艺 5 罗周文男京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京族哈节民俗 广西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建议 名单 一、民间文学(1人) 流水号姓名性别民族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1 谢庆良男仫佬族刘三姐歌谣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 二、传统舞蹈(2人) 流水号姓名性别民族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1班点义男瑶族铜鼓舞(田林瑶族铜鼓舞)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林县

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条件和要求

(一)申报条件已列入街道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符合下列标准:1、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2、具有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典型性、代表性;3、具有在一定群体中世代传承、活态存在的特点;4、具有鲜明特色,在街道内有较大影响。(二)申报材料申报材料应包括:1、申报报告:街道级文化行政部门向区文体局提出本街道申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名单,并对申报项目名称、保护单位、申报目的和意义进行简要说明,同时附街道办事处意见。2、项目申报书:包括项目简介、基本信息、项目说明、项目论证、项目管理、保护计划、街道级文化行政部门审核意见。3、辅助资料:包括录音、录像资料、代表性图片、证明材料、授权书,以及其他有关资料。4、街道办事处同意申报的函件。5、已正式公布街道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文件。(三)申报程序1、街道级文化行政部门根据申报地区或单位的意愿,组织专家对具备条件的街道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进行筛选、论证。2、经街道办事处同意后报送区文体局。(四)工作要求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准备,做好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工作。2、依靠专家,认真筛选、论证申报项目,确保项目质量,并重点关注下列项目:(1)“中华老字号”所涉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民族传统医药、饮食、民俗等有关项目;(3)有利于增强海峡两岸

和海外华人文化认同的有关项目。3、明确具体承担申报项目保护与传承工作的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4、制定详实、具体可行的五年保护计划,有地方配套经费预算。5、申报材料要求:(1)项目申报书内容充实,表达准确,简介简明扼要,重点突出。(2)10分钟录像片(限DVD)要将项目最核心、最重要的特征与价值、最关键的内容与环节介绍清楚(所有的文字解说均须打上字幕),并达到技术要求。(3)项目申报书和项目简介一律以仿宋_GB2312四号字体A4纸打印、一式8份;电子文本(word格式)光盘2份。(4)照片统一为R-5格式,并附数码电子光盘一式二份。所有申报材料及辅助资料将全部归档,不再退还,各自自留备份。 一、申报条件 (一)具有突出贡献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二)具有展现我区广大人民群众文化创造力的典型性、代表性; (三)具有在一定群体中世代传承、活态存在的特点; (四)具有鲜明特色,在当地有较大影响。 二、申报材料 (一)申报报告:各街道办事处文体中心向区文化新闻出版局提出申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名单,并对申

16、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他

第十六章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他 学习目的 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博物展览等旅游资源;了解人造景观及其开发的经验教训。 主要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 概念范畴 ●博物展览 求知欲中国博物展览 ●人造景观 发展中国人造景观 第一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传承的、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含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指集中开展民众传统文化活动的地点,或定期展现特定事件的时间)。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极其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的。它们往往首先是广大民众在生产和生活中为宣泄情感、传播知识、团结和愉悦大众而创造,然后经民间艺术家或专业艺术家进行加工提炼。它们比任何其他艺术形式都更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并参与。所以,它们最能够反映大众的心声和智慧,它们是集中了最广泛的群体的创造性的结晶,也最具有群众性。因而,它们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 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76

三、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16.1.3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ppt 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重视,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了大量调研,并会同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进行了专家讨论和国际研讨会,并于2003年11月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草案》。2004年8月,全国人大又把草案名称调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目前正式立法程序正在进行中。 中国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此名录体系包括国家、省、市、县四级。 各地已经普遍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提高工作,保护名录已经逐级进行申报。 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10类518项。计有苗族古歌等民间文学31项,左权开花调等民间音乐72项,京西太平鼓等民间舞蹈41项,昆曲等传统戏剧92项,苏州评弹等曲艺46项,吴桥杂技等杂技与竞技17项,杨柳青木版年画等民间美术51项,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等传统手工艺89项,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等传统医药9项,春节等民俗70项。 此项工作将大大丰富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加强文化建设,也为旅游业提供了更为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 迄今我国的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已经被列入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必将有更多的项目成为世界非物质遗产保护对象。 第二节博物展览 一、求知欲和博物展览 当今世界,人们的基本追求之一是丰富知识和扩大视野。因此,这也成为旅游的主要动机之一。而最能满足旅游者此种愿望的,当属博物展览。 从宇宙现象、地球演变、人类历史、科技发展、文化艺术、民风民俗、重大事件、名人遗迹,直到个人及家庭生活所涉及的琐事及细小物品,无不可作为博物展览的内容。所以在所有各类旅游资源中,博物展览也是最丰富多彩、最能满足各种旅游者需要的旅游资源之一。例如有天文、地质、古人类、航空航天、科技、自然、火车、汽车、古船、民俗、工业、农业、工艺美术、兵器、古墓、美术、雕塑、邮票、钱币历史事件或个人等博物馆或展览馆,个人收藏的报纸杂志、奇石、玩具、算盘、戏装、理发工具、古鞋、刑具、锁头、火花乃至沙子……无奇不有。它们可以成为某一方面的丰富、系统、直观的教科书。 博物展览的形式和规模差别很大,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专题性和纪念性的;可以规模很大,也可以规模很小;可以是国家或地方设立的,也可以是私人举办的;可以是长期开放参观的,也可以是定期或临时开放的。其实,古代宫廷建筑、名人故居、重要历史事件纪念地、动植物园、文物考古现场、世界博览会等,就性质而言,也可列入博物展览一类。一些博物展 177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现状及抢救保护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现状及抢救保护 在现代化进程中,许多优秀的民间文化迅速消失,抢救和保护它们成为党和政府的一项基本国策。河南在这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走在了全国的前头。但形势依然严峻,前景不容乐观。 标签: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对策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品类繁多,在中国长期的农耕时代对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行为规范产生过重大影响。河南民间文学蕴藏量极为丰富,主要有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堪称中国民间文学的缩影。河南民间曲艺历史悠久,在河南民间文化生活中历来具有重要位置。其他,还有民间杂技、民间武术和与民间戏曲有关的民间音乐。中原工艺美术源远流长,品种浩繁,具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是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瑰宝的组成部分。此外,还有大量至今存活在民间的民俗文化。这些博大而厚重的民族民间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文化财富,是我们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政治资源、道德资源和文化产业资源。 一、河南民间文化遗产的现状 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审美意识直接影响着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国广大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对物质生活需求的迅速提高,使不少民间绝技后继无人。加之以商业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民间艺术已面临自行消亡、逐渐绝迹的趋势。河南拥有众多的民间艺术,但目前也面临很多民间艺术逐步消亡的严峻形势。 (一)民间文学面,临失传的局面 民间文学作为一种口传文化,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随着群众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和社会心理、欣赏习惯的变化,已不再流传。老一辈的故事讲述者相继亡故,民间口头文学与之一同逐步消失。如我省桐柏县一位能讲述一千余则民间故事、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中国十大故事讲述家”之一的曹衍玉老太太也于2000年辞世,大量流传千年的民间故事也随她一并化为尘烟。 1984年以来,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曾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中原民间文学的抢救性普查工作,组织数千人对河南民间故事、歌谣、谚语进行搜集、整理,积累了约1亿字的文字资料。但内容最为丰富、最具地方特色、数量最大的县级普查资料普遍没有出版,珍贵的资料面临流失的危险。 (二)民间美术在逐步消亡 民间美术的消亡令人扼腕叹息。据调查,洛阳泥娃娃作为一种极有地方特色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精选+简介)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精选+简介) 1 杨似玉 男 52岁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 传统手工技艺 2杨梅松 男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1948年2月 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和体育局(无简介) 今年53岁的杨似玉是三江侗族自治 县林溪乡人,他接触风雨桥已经整整40 个年头了,“我爷爷、父亲均为木工, 是当地建风雨桥的老把式。从小我就对 木工特别感兴趣,还经常到当地学校帮 修桌椅板凳……”最初以几间侗族杆栏 式木楼加以改建和补充,杨似玉逐渐开 始接触鼓楼和风雨桥。由于深得祖传技 艺,加之勤奋有悟性,他的技术日益精 湛。 “我只上过小学一年级。”就是这 位只读过小学一年级的农民把侗族木柱 文化的建筑精华尽收于大脑之中。鼓楼、 花桥、寨门楼、侗戏台、水车、杆栏式 木结构民居建筑,均系挑梁穿榫,不用 一钉一铆建造而成,其间没有任何图纸, 他完全靠脑子记。一旦做起工来就能依 地形、山势,迅速在心中构出“图纸”。 在很多村寨、景点、纪念场馆留下了风雨桥、鼓楼、民间木楼、戏台等建筑作品和大量风雨桥、鼓楼模型。 而最让其津津乐道的莫过于1983年翻修的程阳风雨桥了。一场大雨把当时的风雨桥摧毁大半,一支由桥梁专家组成的工程队很快来到这里准备重修。他们将廊桥的部件标记后逐个拆下,但想把这些梁柱组装上去时却遇到了麻烦,风雨桥大小部件有万余个,拆下的木头堆成了小山,专家个个挠头发愁,最后慕名找到杨似玉和他父亲杨善仁求援。 根本不画图纸,杨似玉和工匠们只用10天时间,就将建桥用料全部备齐。梁、枋、柱的尺寸全凭心算,斜穿直套,纵横交错,一丝不差。“等到风雨桥恢复原貌时,专家的重建图纸还没画好呢。”杨似玉因此而名声大震。 杨似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