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智慧城市相关情况的汇报-阮成发市长1208-排版

关于智慧城市相关情况的汇报-阮成发市长1208-排版

关于“智慧城市”工作情况汇报

武汉市科技局

二○一○年十二月八日

我市智慧城市申报和建设工作,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重视和关注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推动下,取得了一定进展。杨书记、阮市长对此项工作十分关心重视,岳勇副市长、耀斌常委也多次过问此事,善腊常务副市长、记春常委在11月17日专题研究智慧城市并形成会议纪要。基于前期工作基础和11月17日专题会精神,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智慧城市项目申报及建设工作的进展情况

一是武汉申报智慧城市项目获得科技部支持。今年6月初,科技部智慧城市项目一经提出,深圳、南京、大连、宁波、重庆、厦门、上海、无锡等十个城市的地方政府有关领导先后赴科技部争取承担智慧城市示范任务。为确保科技部智慧城市试点放在武汉,6月12日,市委常委冯记春率市委办公厅、市科技局、东湖开发区以及武汉邮科院负责人专程赴京向科技部领导汇报,并邀请科技部的领导、国家863信息领域和空间遥感领域专家召开推进智慧城市项目建设座谈会,与会领导及专家一致认为:智慧城市是全国性的示范,建议项目放在武汉,组织面向全国;智慧城

-1-

市应用示范,要由地方做甲方,以武汉为主积极推动。8月10日,郭生练副省长和冯记春常委又率省市科技部门和东湖高新区、武汉邮科院领导专程赴京拜访科技部领导,进一步争取智慧城市试点示范落户武汉。经交流,科技部赞同我市在智慧城市方面所做的尝试,建议项目和城市试点分开操作,在项目设置时通盘考虑好顶层设计、信息安全等问题;提出作为城市试点,要有体现标志性的目标,要在应用模式、城市管理、及服务模式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并同意抓紧启动智慧城市论坛工作。

二是武汉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方案初步形成。根据多次与科技部沟通与协调,市科技局组织武汉邮科院,联合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大学等单位成立研究组,针对我市城市发展实际需要和特点,开展了智慧城市总体方案研究工作,初步形成了我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思路,完成了武汉智慧城市试点总体方案(征求意见稿),为开展试点工作创造了条件。

三是成功举办智慧城市论坛。11月2日,国家科技部、湖北省政府共同主办的“2010中国智慧城市论坛大会”在武汉召开,同期举行了《智慧城市论坛》揭牌仪式。科技部副部长杜占元、湖北省副省长郭生练、中国工程院秘书长邬贺铨院士、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冷荣泉等领导出席大会并做重要讲话。市科技局局长杨新年在论坛上作了“武汉发展智慧城市有关情况”的专题报告。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中国通信学会、湖北省政府、武

-2-

汉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从事智慧城市技术和城市规划设计单位代表、软件生产和设备制造企业代表、运营商以及新闻媒体近300人出席了论坛大会。与会代表共同交流和探讨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思路,分享研究成果,借此来推动我国智慧城市的创新与发展。此次论坛的举办,为争取武汉在全国智慧城市发展中的领军地位产生了积极影响。

四是项目申报和组织工作积极推进。根据科技部有关领导提出的国家“863”项目和智慧城市试点“操作上要分开”的工作思路,科技部在10月20日发布了《关于定向发布组织863信息技术领域智慧城市(一期)主题项目定向指南的通知》,重点开展智慧城市的总体规划、总体方案研究和顶层设计,以及少数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我们组织相关单位按照科技部的要求组织项目申报工作,目前申报工作进展顺利。同时,为了进一步推进智慧城市工作,我局在经过广泛、深入调研基础上,将十大科技专项进行了调整,设立了“智慧城市专项”,对“智慧城市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智能电网技术研究与产业化”进行顶层设计,组织邮科院、武汉大学、立得空间、安通科技、颐信科技、湖北东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组成联合体进行申报,目前该项目已经通过了专家评估,有关资金安排已落实。同时我们还组织其他有关单位,进行了“物联网技术研究及行业应用示范”、“数字城市和平安城市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等支撑项目的申报,目前

-3-

项目已经通过了专家的评审,即将提交市人大审定。

二、武汉建设智慧城市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

(一)基本思路

坚持“拓展应用、产业集聚、优化环境、创新驱动、示范带动”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智慧应用体系、智慧产业基地和智慧基础设施的建设,使我市走出一条自主创新能力强、公共服务水平高、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科技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智慧化”城市发展道路。

(二)主要目标

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一批成熟的面向民生、环保、城市服务、能源、文化、公共安全、工商业活动等领域的智慧应用体系,智慧应用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形成较为完善的智慧城市政策支撑体系,建成比较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突破相关核心关键技术,掌握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制定多项行业、国家和国际标准,培育一大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推动智慧产业聚合升级。到2020年,我市将全面实现城市信息的高效传递和智能响应,城市基础设施的全面物联和有效整合,城市运行和管理效率大幅提高,形成低碳城市生态圈,把武汉建成“发展更科学,管理更高效,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的中部“智慧之都”。

(三)建设内容

我市将围绕“一个基础平台,两个体验系统,六大关键技术,-4-

八大示范应用工程,一批技术标准”(简称“12681工程”)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1、一个基础平台

构建基于“中国云”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及智能处理基础平台。包括以动态数据中心为核心,构建“中国云”平台;屏蔽城市信息化子系统间差异性,实现多源多模数据即时感知与融合;统一标准,构建动态感知网络及面向政府、企业、公众应用的体系架构。

2、两个体验系统

■创建智慧城市决策展示系统。包括搭建智慧城市多功能决策演示平台(智慧城市演示大厅),研究制定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等。智慧城市演示大厅是智慧城市的指挥调度中心,以三维电子地图、视频、图像、文本的方式,演示各系统的运行状况。

■打造服务民生工程的用户体验系统。打造集远程健康医疗、虚拟电子商城、移动支付等用户体验为一体,装备公众行为相关的智能传感装置,支持远程信息采集能力,保障用户体验真实的用户体验系统。

3、六大关键技术

突破智能感知、时空协同、泛在互联、数据活化、安全可信和服务发布等关键技术。

■智能感知。多源主动协同传感;城市部件物化描述机制;

-5-

情境感知与认知模型等。

■时空协同。城市空天地多平台协同机制;空间数据的多模态描述;构建多源多维异质时空数据仓库等。

■泛在互联。多网异构适配;网络迁移与重构;复杂环境下的资源调度等。

■数据活化。海量城市数据的组织体系;数据认知、熔接方法、关联溯源、相互感知与自我生长机理等。

■安全可信。隐私保护的多级用户身份管理与匿名机制;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和可信协议设计等。

■服务发布。信息-知识-智能转换机制和计算模型;多模态服务发布与用户体验;跨域服务资源的开放与共享等。

4、八大示范应用工程

■智能交通

智能交通主要采用超高频RFID、高速移动识别技术,结合GIS 的实时信息发布,城市区域交通信号智能联控技术,实现城市交通的智能管理。主要包括智慧城市交通综合管理系统、ETC不停车收费系统和新型城市交通信息发布平台的构建。

■智能电网

采用智能计量技术、传感与通讯技术、分析辅助决策技术和可视化技术,实现对智能电网配电、用电、输变电环节和信息平台的管理。

-6-

■智能物流

智能物流集信息展现、电子商务、物流配载、仓储管理、金融质押、园区安保、海关保税等功能为一体,使物流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逐步实现物流运作方式的现代化、物流工艺合理化、物流设备自动化。

■智能小区

借助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契机,实施武汉智能小区示范工程,从基于网络的简单服务向多媒体、综合信息服务转变。将各种设备(如音视频设备、照明系统、窗帘控制、空调控制、安防系统、数字影院系统、网络家电等)通过智能联网实现对设备的远程操控。

■智能医疗

搭建智慧医疗平台,打造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实现全市医院之间医疗卫生人才资源、医疗信息资源和医疗文件资源共享,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资源的共享,大型贵重和特殊医学仪器设备共享,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结果共享,重要医疗救治资源共享,医学检验、影像检查结果互认,有效提高医院资源使用效率,提升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

■智能商业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商务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实现金融、保险、物流等商业应用的移动支付、实时信息

-7-

感知、动态信息发布、及时数据交互等智能化管理,提升全市商业管理水平。

■智能城管

依托空间信息技术、工作流技术、行业实体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实现城市部件和事件的数字化、网络化和空间可视化管理。并在第一时间针对城市管理事件进行相应的调度和处理,做到“实时了解、快速响应、有效管理”。

■智能安防

采用传感技术,无线和有线传输技术,物联网技术实现公共安全防范,建立与多功能决策演示平台联动的平安城市体系及综合管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多部门的统一调度、协同管理。

5、一批技术标准

建立包括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无线射频识别、电信网和智能电网/计量等在内的智慧城市技术标准体系,主要有《智慧城市的名词术语》、《智慧城市的需求》、《智慧城市的体系架构与技术要求》、《智慧城市的应用场景》以及智慧城市应用在智慧交通、智慧电网、智能家居等各领域的技术要求与测试规范。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与建议

(一)加大申报力度,争取国家支持,力争进入全国首批试点城市行列

-8-

我市申报国家智慧城市项目取得了初步成效。武汉邮科院已被列入国家863信息技术领域智慧城市(一期)主体项目承担单位之一。但根据国家科技部关于“863项目和智慧城市试点操作上要分开”的工作思路以及其他城市的竞争态势,武汉要成为全国首批试点城市还需加大工作力度。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科技部的联系与沟通,及时报送试点工作方案并做好相关工作。建议市主要领导在方便时能率领市政府相关部门到科技部汇报相关情况,表明市政府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心和举措,以进一步取得科技部的重视和支持,确保武汉能进入全国首批试点城市行列。

(二)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方案实施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我市城市建设的多个方面,我们建议成立市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由阮成发市长担任组长,袁善腊常务副市长、岳勇副市长、贾耀斌常委和冯记春常委为副组长,市发改委、经信委、城建委、交委、科技、财政、国土规划、公安、城管、商务、卫生局,东湖开发区管委会,市公安交通管理局、信产办、电信、广电等部门以及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等单位负责人参加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领导小组下设专家组,由武汉邮科院牵头。全力推进智慧城市试点工作,举全市之力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由领导小组出台智慧城市实施方案,以市政府名义印发实施,做好智慧城

-9-

市建设的规划制定工作,建立与实施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统筹协调机制,充分实现我市现有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明确责任分工,着眼应用示范,迅速启动相关建设工作

我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应坚持“政府主导、应用为主、市场化运作”的方针,将八大应用工程建设与政府相关部门管理职能相结合,与已有的工作基础相衔接。为迅速启动相关建设,建议智能交通应用工程由市公安交管局负责;智能电网应用工程由市发改委负责;智能物流应用工程由市交委负责;智能小区应用工程由市信产办、东湖开发区负责;智能医疗应用工程由市卫生局负责;智能商业应用工程由市商务局负责;智能城管应用工程由市城管局负责;智能安防应用工程由市公安局负责。涉及八大应用工程的技术支撑问题由市科技局协调相关科研院所和企业解决。各责任部门应根据全市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任务,拿出具体工作方案并积极组织实施。

(四)整合创新资源,做强“智慧产业”,全力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

充分发挥我市光通信器件、光纤传感技术、系统和网络技术、海量存储以及空间信息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和光通信产业、激光产业等相关产业优势,支持企业技术创新,鼓励科研院所开放研发平台,与企业合作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开发新产品。总结我市现

-10-

有RFID产业技术创新联盟、“3S”联盟等产学研合作组织的成功经验,建议以武汉邮科院牵头,积极推进智慧城市相关的“智慧产业”成立新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产业技术联盟联合开展行业核心技术攻关,对引进的国际领先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对其组织实施的重大项目优先予以支持。

(五)增加政府投入,拓宽投入渠道,建立新型的投融资机制

加大我市对智慧城市相关项目的资金投入,充分发挥市科技计划和各种市级计划的引导作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科技部门、经济综合管理和各相关产业部门对我市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与支持,争取更多的试点、示范项目落户我市。建议设立“智慧城市”专项资金,市直有关部门和开发区每年单列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增强政府调动全社会资源配置的能力,同时吸引和鼓励民间资本、金融资本、国际资本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投入。积极推进项目合作,吸引国内外更多的先进技术和产业资本参与我市智慧城市项目建设。

-1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