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剖异常

解剖异常

解剖异常
解剖异常

鼻解剖异常与鼻窦炎、鼻息肉关联性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鼻腔、鼻窦的解剖异常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00例鼻窦冠状位CT资料,对比无鼻窦炎、鼻息肉者(正常组)与鼻窦炎和(或)鼻息肉患者(病变组)骨性解剖结构(中鼻甲、鼻丘、钩突、鼻中隔等)的异常。结果正常组中有32例(21.3%)存在骨性解剖结构异常,病变组中有117例(78.0%)存在骨性解剖结构异常,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某些鼻腔、鼻窦的解剖异常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发病有关。

【关键词】鼻;解剖异常;CT;鼻窦炎;鼻息肉

鼻腔、鼻窦由狭窄的管腔和间隙等构成,解剖结构精细而复杂,其孔小洞深的特点,加大了临床检查、治疗的难度。鼻窦炎、鼻息肉是临床常见病,以往认为其病因主要是感染和变态反应。近年来,由于影像技术的发展及微创技术——功能性鼻内镜技术的问世,促进了鼻腔、鼻窦的解剖异常与鼻窦炎、鼻息肉发生之间关联性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我们通过观察分析鼻窦CT资料,研究鼻腔、鼻窦的解剖异常与鼻窦炎、鼻息肉发生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来源选取2008—2009年在我院行鼻窦CT检查的300例患者资料。其中150例为无鼻窦炎、鼻息肉者(正常组),男88例,女62例,年龄13~71岁;另150例为患鼻窦炎和(或)鼻息肉的患者(病变组),男89例,女61例,年龄12~70岁。

1.2CT扫描方法采用德国西门子Emotion全身螺旋CT,取与眶耳线垂直的冠状位鼻窦扫描,扫描从额窦到蝶窦,层厚5 mm,间隔2~5 mm,共10~12层,电压120 kV,电流90 mA,扫描时间10 s,骨窗窗位300 HU,窗宽1 500 HU,矩阵512×512。

1.3鼻窦CT观察内容中鼻甲的气化或反向弯曲,Haller气房,重度高位鼻中隔歪曲,钩突的气化、肥大或内外移位,鼻丘气房(过度气化)及上颌窦发育不良等异常。

2结果

正常组中有32例(21.3%)存在鼻腔、鼻窦的解剖异常,病变组中有117例(78.0%)存在鼻腔、鼻窦的解剖异常(表1)。经χ2检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鼻窦CT检查典型图片见图1、2。表1正常组、病变组鼻腔、鼻窦的解剖异常情况图1左泡性中鼻甲,左筛窦、上颌窦炎症图2鼻中隔向左偏曲,左上颌窦炎症

3讨论

鼻窦正常的生理功能依赖于其良好的通气和引流。鼻窦向鼻腔引流要求有宽敞的窦口、通畅的引流通道和健康的黏膜。窦口鼻道复合体包括中鼻甲、钩突、半月裂、筛漏斗、前组筛房以及鼻丘、上颌窦自然开口和鼻囟门等结构,这些结构形成的自然腔隙是鼻窦通气和引流的关键部位。数年前奥地利学者Messer Klinger曾提出慢性鼻窦炎的发生与窦口鼻道复合体的病变阻塞鼻窦引流有关[1]的理论学说。鼻丘气房是人群中普遍存在的解剖结构,有报道鼻丘气房在CT检查中出现率高达98%[2]。本组资料显示的鼻丘气房的发生率(90.7%)与Bolger等[3]的报道相近。鼻丘气房通常构成额窦底的前部、额隐窝的前壁,鼻丘气房的过度发育可致额隐窝狭窄甚至阻塞,而且可向额窦内侵入,形成窦内气房,影响额窦引流,从而引发阻塞性额窦炎。过度发育的鼻丘气房还可向后压迫筛泡引起中鼻道狭窄,导致额窦、上颌窦、筛窦阻塞性炎症的发生。中鼻甲气化(又称泡状中甲)可压迫中鼻道,致其狭窄或闭塞,影响上颌窦、额窦和前组筛窦的黏液清除运动和通气,引发鼻窦炎;但如果同时鼻中隔明显向对侧歪曲,且筛泡又很小,即使有较大的气化中甲也可能不会阻塞鼻窦的引流。

中鼻甲反向弯曲是中鼻甲凹面向内、凸面朝向鼻腔外侧壁,可压迫钩突,阻塞半月裂和筛漏斗,引起上颌窦和前组筛窦炎。钩突的气化并不少见,此气房可造成筛漏斗狭窄或闭塞,该气房也可以是鼻息肉的起源地。钩突的肥厚可以是钩突骨质或钩突表面黏膜肥厚增生,可

致筛漏斗狭窄甚至闭塞,引起或进一步加重鼻窦炎症。钩突向外偏曲压迫筛隐窝,向内偏曲累及中鼻道,使中鼻道诸结构黏膜相互接触,黏膜的纤毛运动紊乱,导致鼻窦炎或鼻息肉的发生和发展。

Haller气房位于筛泡以下、上颌窦上壁(眶下壁)和筛骨纸样板的最下部,包括筛漏斗外侧壁的气房。Haller气房临近上颌窦自然开口,过大可造成上颌窦开口狭窄而致上颌窦炎。

重度高位鼻中隔偏曲可直接压迫中鼻甲,导致偏曲侧鼻腔通气受阻,中鼻甲外移、水肿和息肉样变,致中鼻道狭窄,诱发鼻窦炎。对侧因鼻腔宽大,鼻中隔黏膜会发生代偿性肥厚增生形成中隔鼻甲,中鼻甲也会发生增生并逐渐形成息肉样变,同样引起鼻窦炎或鼻息肉。因此,鼻中隔的严重高位弯曲可以导致双侧鼻腔和鼻窦的病变。

本组研究结果提示:鼻及鼻窦的解剖变异常见,不少解剖异常的存在与临床症状密切相关,是导致鼻窦炎、鼻息肉等病变的易患因素或直接病因。因此,耳鼻喉科临床医生在治疗此类患者时,要校正其解剖变异,以免影响疗效或复发。此外,鼻腔、鼻窦解剖异常的存在,会增加鼻内镜手术中操作的困难和损伤,因此医技及临床医生对鼻腔、鼻窦解剖异常的认知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韩德民,周兵.鼻内窥镜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

[2]韩德民.2005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新进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61.

[3]Bolger WE, Butzin CA, Parsons DS. Paranasal sinus bony anatomic variations and mucosal abnormalities: CT analysis for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J].Laryngoscope,1991,101(1 Pt 1):56-64.

儿童枕骨鳞部正常解剖、解剖变异及骨折的三维CT特征

摘要:

目的探讨儿童枕骨鳞部正常解剖、解剖变异及骨折的三维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89例患儿三维CT图像特征,所有图像均进行MIP、VR三维立体图像重组,分别观察正常枕

骨鳞部的解剖、变异及骨折,总结其各自的部位、形态及其走行等鉴别诊断特征.结果

433例(75.2%)患儿未见颅缝变异,其中154例与成人期枕骨鳞部解剖特征相同,279例

可见后枕内联合,37例可见Kerckring-上枕骨软骨联合.排除近期外伤者,共113例

(19.1%)发生解剖变异,包括未贯通缝和贯通缝,其存在部位遵循骨化发生规律.未贯通

缝包括假缝23例,上正中裂19例,上枕骨正中裂4例.贯通缝包括顶间骨变异54例,缝

间骨23例,副骨7例.33例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变异.34例(5.6%)见枕骨鳞部骨折,包括线样骨折27例,粉碎性骨折3例,凹陷骨折1例,颅缝分离3例,另外尚见3例变异

合并骨折者.骨折线锐利,常为线样或折线样,走行不受骨化发生限制.结论儿童期枕骨

鳞部正常解剖、解剖变异及骨折有其各自不同的三维CT特征,正确认识对准确诊断至关重要.

前组筛窦相关解剖变异的CT影像学观察及临床意义【摘要】探讨国人前组筛窦的相关解剖变异,为临床手术提供参照数据和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263例患者前组筛窦的影像学资料,对前组筛窦相关解剖变异进行统计和评估,并进行年龄相关性比较。结果:筛泡肥大和中鼻甲气化的出现率在成年组和未成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检查不仅可以评估病变,而且可以检出与鼻腔-鼻窦疾病手术危险性相关的解剖变异,有助于预防鼻内镜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手术以及相关的解剖和影像学研究是近年来的热点,通过深入研究鼻窦引流通道解剖特点,建立通畅的鼻窦引流通道,达到治疗鼻窦病变的目的。鼻窦解剖学异常增加了鼻内镜手术操作的难度,使手术并发症出现的机率增高。CT扫描可以提供较为准确客观的影像学特征,对识别鼻窦解剖结构及解剖变异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对263 例患者的前组筛窦进行详细的影像学观测,分析与鼻腔-鼻窦疾病手术危险性相关的解剖变异,为临床鼻内镜手术方案提供影像学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05年6月至2006年3月,因鼻塞、鼻涕、头痛、头闷、嗅觉减退等不适在我院行鼻窦冠状位CT扫描的患者263例,其中87例加轴位扫描。男145例,女118例,12 71岁,平均年龄38岁。

1.2 方法应用扫描机器16排螺旋CT(美国产,Light Speed型),患者取俯卧位,头过伸,以眦耳线为基线,与听眦线垂直,取窗宽2000 2500 HU,窗位200 300HU,层厚

2.5mm,扫描范围自额窦前壁至蝶窦后壁。

1.3 统计学处理统计各种前组筛窦相关解剖变异的出现率,并将本组病例分为成年组(>19岁)和未成年组(≤18岁),进行年龄相关性比较,所有数据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2 结果

前组筛窦相关解剖变异的类型及其出现率,见表1。

3 讨论

前组筛窦相关解剖结构复杂,变异较多,其中以筛泡、鼻丘气房、中鼻甲、钩突的个体差异大、结构变异多。术前CT扫描可以提供较为准确客观的影像学资料,对识别前组筛窦结构及解剖变异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术前对该区域进行系统的CT影像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3.1 筛泡肥大筛泡是一中空、壁簿、骨性的隆起,由第二筛甲的基板气化而来,由气化的泡板或第二筛基板组成。开口一般位于筛泡前壁,向下引流于半月裂或筛漏斗。冠状位CT 显示筛泡位于筛漏斗上方,外侧壁为筛骨纸样板,内侧壁与中鼻道相邻,后部与中鼻甲基板垂直部相隔。本研究观察到筛泡的气化可有变异,有的气化良好,多数筛房融合成一个较大气房,有的筛房窄小数量较少,骨质增厚。筛泡肥大时巨大的筛泡可充填于中鼻道,造成筛漏斗狭窄、上颌窦口狭小,影响筛窦及上颌窦的引流(图1)。刘湘燕等[1]报道前组筛窦内软组织厚度随筛泡冠状位截面积增大而增加。这说明筛泡气化发育大小可能与前组筛窦炎的发生相关。另外,筛泡本身也可有黏膜炎症,作为原发病灶,引发“窦口-鼻道复合体”炎。

本组观察还发现未成年组的筛泡肥大出现率(15.59%)低于成年组(6.49%,P<0.05),这说明筛泡肥大的出现率与年龄有一定的相关性,未成年人发育尚未成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发育逐渐成熟,其解剖变异逐渐接近成人。

3.2 鼻丘气房Stammberger等[2]认为鼻丘气房是位于鼻腔外侧壁,中鼻甲前端外上部的隆起,是第一筛甲的最上部分,当鼻丘气化时则可形成鼻丘气房。冠状位CT 显示鼻丘气房位于中鼻道前外方、额隐窝的下方,是筛骨最前端的气房。张罗等[3]通过CT三维重建观察到鼻丘气房外侧壁主要为泪骨,前壁主要为上颌骨额突,钩突参与组成鼻丘气房的内、下和上壁。本组大多数病例(93.54%)存在鼻丘气房,鼻丘形态变异大,但与中鼻甲前端、筛泡和鼻泪管的关系是恒定的。

鼻丘的顶壁可为额窦的底壁的一部分,当鼻丘向上气化良好时,术中易将鼻丘的顶壁误认为额隐窝,以为已经开放了额窦,从而造成病变的残留。鼻丘气房过度气化时(图2)向上可累及额窦后部和额隐窝,形成“额筛泡”;还可向筛骨以外气化累及泪骨或上颌骨额突。因此,术前了解鼻丘气房的形态及其与相关解剖结构的关系有利于预防该区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3.3 眶下气房Bolger等[4,5]认为眶下气房指任何位于筛泡下方、沿着上颌窦顶壁和纸样板的最下部分气房,包括位于筛漏斗内的气房(图1)。由于解剖部位深在,鼻内镜检查时不易发现。冠状位CT显示眶下气房位于上颌窦顶壁和筛骨纸样板下部和筛泡下方,气房的大小、形状和位置均能较好的显示。本研究发现眶下气房的发生率10.27 %,与黄谦等[6]的研究结果相近(11.4%),却明显低于张武宁等[7]的研究结果(35%)。这可能与受检人群、扫描技术(扫描时窗位、层厚)和对眶下气房的认识不同有关。有些眶下气房较小,并不影响鼻窦引流。当眶下气房较大时可阻塞上颌窦口,引起上颌窦炎。

3.4 眶上筛房眶上筛房是位于筛泡上方的气房向上、外侧延伸过程中超过了筛骨眶板和筛顶的范围,从而导致额骨眶板气化而成[8]。眶上筛房多属前组筛窦。由于眶上筛房与鼻额管相邻,在冠状位CT上表现为额窦区域最外侧的气房,且随扫描层面的后移而逐渐增大。水平位CT可见眶上筛房紧邻额窦的后外侧(图3)。Dixon[8]1959年报道眶上筛房的出现率为5%,杨钦泰等[9]报道其出现率为39%。本研究中眶上筛房出现率为1

4.08%。眶上筛房的诊断通常需要同时参考冠状位和轴位CT,当冠状位CT发现额窦区域存在多个气房时,应结合水平位CT可见眶上筛房紧邻额窦的后外侧。

3.5 中鼻甲气化中鼻甲气化也是一种常见的筛窦区域的解剖变异。本研究中未成年组的出现率(42.86%)低于成年组(58.60%,P<0.05)。CT显示中鼻甲局限性或广泛性中空膨大,其形状根据气化程度不同而呈球形、圆柱形。中鼻甲气化可单侧或双侧,可起源于根部、垂直部和球部以及广泛气化,过度气化时(图4),可阻塞中鼻道及筛漏斗,妨碍中鼻道正常的黏液纤毛运动和通气。中鼻甲根部过度气化可致中组筛窦和额窦引流不畅;球部气化可压迫钩突,阻塞半月裂口和筛漏斗,引起前组筛窦炎和上颌窦炎;较大的垂直部气化可阻塞中组筛窦和额窦开口,引起中组筛窦炎和额窦炎。

3.6 钩突气化Bolger等[4]认为钩突气化是由于鼻丘气房伸入到钩突的最前上部。发生率比较低,有文献报道[5]发生率为0.4% 2.5%,与本组资料的1.19%接近。本研究观察到钩突有不同程度的气化,多为单侧。钩突气化可影响鼻窦口的通气引流,特别是在前筛、额隐窝以及筛漏斗,从而导致前组鼻窦炎的发生和加重(图5)。钩突作为鼻内镜手术的重要标志,如果不熟悉其解剖结构及变异,则手术治愈率低、复发率高,术中甚至可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因而,鼻内镜手术前进行详细的鼻窦CT检查以明确前组筛窦区域相关的解剖学症状;(5) 了解边缘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医学心理学,善于与患者沟通,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6) 建立规范的随访制度及对慢性鼻窦炎的综合治疗理念。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1997 年,海口)[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134.

[2]周兵,韩德民,黄谦.鼻窦CT扫描与内镜鼻窦手术[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96, 31(3):185

[3]Stammberger H. 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M]. Philadephia: DC Becker, 1991. 47

[4]肖世德,蒲念,胡正国,等. 轻度鼻中隔偏曲的新概念及86例症状疗效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1,7:14

[5]Mabry RL. Inferior turbinoplasty: Patient selection, technique, and long t erm consequences[J].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1988, 98(1):60

冠状动脉示意图

冠状动脉示意图 第1章冠状动脉解剖概要 冠状动脉示意图冠状动脉图冠状动脉解剖图 心肌由冠状动脉供血,然后由冠状静脉回流至右心房、本章主要叙述冠状动脉得解剖概要。?冠状动脉起自升主动脉,位于主动脉瓣环上约7mm,相当于主动脉瓣游离缘水平发出。冠状动脉开口可呈圆形、卵圆形或狭小裂缝、左冠状动脉开口直接约5~7mm,右冠状动脉开口约1、5~3mm。有时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与回旋支可分别开口于主动脉,右冠状动脉开口可能阙如,或开口于左冠窦内。 1.一、左冠状动脉 起自主动脉得左冠状动脉窦,主干甚短,长约5~20mm,表面有少量脂肪组织覆盖,?走行于主肺动脉后方与左心耳之间, 不易显露。主干到达主肺动脉左侧时分成两个主支:沿室间沟向下者称前降支;沿左房室沟到达左室后壁者称回旋支。 1.(一) 前降支 前降支为左冠状动脉得直接延续,沿前室间沟下行至心尖部,多数经心尖切迹绕至膈面,达后室间沟下 1/3。沿途发出多条主要分支。?1、对角支:可为1支或数支、在前降支与回旋支得分叉部(或主干远端)常发出1个较大得分支,称第1对角支,占42.3%,可认为就是左冠状动脉得主要分支之一。 2.右室前支:分布到右心室前壁。 3.左室前支:分布到左心室前壁。 4.前室间隔支:前室间隔支血液供应室间隔前部,包括右束支与一部分左束支。 前降支供血范围包括室间沟两旁得右心室前壁、左心室前壁、心尖部、膈面下1/3,以及室间隔得前2/3区、右心室得前乳头肌与希氏束、前降支有些段落可埋藏入心迹内。?(二)回旋支?回旋支起自左主干,开始沿左心耳内侧,然后沿左房室沟向左,绕至心脏后面得左室隔面、约10%得成人回旋支到达后室间沟形成后降支,称为“左优势型”冠状动脉分布。回旋支被心大静脉所覆盖,在施行主动脉-回旋支旁路手术时不易游离回旋支,有时甚至需结扎心大静脉以显露动脉。同时,二尖瓣手术时要特别注意避免损伤回旋支,缝针不宜过深,否则会造成左心严重供血不足、回旋支得主要分支有:?1.窦房结支:约45%得回旋支发出窦房结支,走行于左心房顶,绕至上腔静脉得右侧供应窦房结。 2。左心房支:供应左心房。 3.左心室前支:分布于左心室前壁得心底部分。 4.钝缘支:可有数支,分布于左心室侧缘。?5.左心室后支:分布于左心室后壁近侧缘。 1.二、右冠状动脉 起自主动脉右冠状动脉窦,起始段常被右心耳遮盖,走行于右房室沟内,其前半段位 于右心室前方,手术便于显露,其后端绕至心脏右后方达后室间沟,在心脏十字交叉处成90°转向下,形成后降支并发出室间隔后动脉,供应室间隔后部血运、在右冠状动脉走行过程中还发出窦房结支,右心室圆锥支、右房支、右心室支,边缘支,房室结支等。

心脏的解剖结构与生理[含彩图]

心脏的解剖结构及生理 一、心脏的位置 心脏是整个血液循环中推动血液流动的泵。心脏的位置位于胸骨体和第2-6肋软骨后方、胸椎第5-8椎体前方的胸腔中纵隔内,2/3部分居左侧胸腔,1/3部分在右侧。 二、心脏内部解剖 心脏由心肌细胞构成,有瓣膜及四个腔。心尖部主要由左心室构成,心底部由大动脉、静脉组成。心脏的四个腔包括: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右心房室之间的瓣膜称三尖瓣,左心房室之间的瓣膜是二尖瓣。右心室与肺动脉之间的瓣膜称肺动脉瓣,左心室与主动脉之间的瓣膜称主

动脉瓣。瓣膜的功能是防止心房和心室在收缩或舒张时出现血液反流。在左右心房及心室间有肌性房间隔和室间隔,使左右心之间互不相通。右心房血液的流入口有上、下静脉;右心房的血液出口为肺动脉;左心房血液的流入口为肺静脉;左心室的血液流出口为主动脉。 心包可分为几层:纤维 心包,是最外层的坚韧结 缔组织囊;内膜,也称浆 膜,包括脏层和壁层。脏 层紧贴心脏,也称为心脏 的心外膜层,壁层位于脏 层和纤维心包的中间。心 包腔(脏层心包和壁层心

包中间的腔膜)内可容纳10-30ml的心包液,这些液体可起到润滑及减轻心脏收缩时产生的摩擦力的作用。 三、心脏的传导系统 心脏的传导系统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组成,主要功能是产生并传导激动,维持心脏正常的节律。心肌细胞具有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和收缩性。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交界区、房室束、左右束支及浦肯野纤维。心脏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是正常人心脏的起搏点,其后自律性高低排列依次为房室交界区、房室束、左右束支及浦肯野 纤维。

四、冠状动脉解剖及冠脉血液循环 (一)冠状动脉解剖:营养心脏的血管称冠状动脉,共有左、右两支,分别为左冠状动脉和右冠状动脉,冠状动脉起源于主动脉根部的左右动脉瓦式窦内。左冠状动脉又有两个分支:前降支和回旋支。前 降支沿途发出三组分支,左 室前支(分布于左心室前壁 的中下部,也称对角支)、右 室前支、室间隔前动脉。回 旋支发出左室前支(主要分 布于左室前壁的上部,其中 分布于心室钝缘的动脉支称 钝缘支)、左室后支及左房 支。右冠状动脉的分支有: 右室前支、右室后支、左室 后支、后降支、右心房支。 (二)冠状动脉主要血管供应心肌部位 冠状动脉主要血管供应心肌 前降支心脏前壁、左室前侧壁、室间隔的前2/3 回旋支左室侧壁、后侧壁、高侧壁 右冠状动脉右心室、左心室下壁、左心室后壁、室间隔后1/3 (三)冠状循环

冠状动脉解剖学

冠状动脉解剖学 左冠状动脉 1.左主干:起源于主动脉根部左冠窦上部的中央,向左或后伸展,长度5~40毫米,然后分为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有时尚发出第三支血管,即中间支。 冠状动脉解剖学 左冠状动脉 2. 左前降支:沿肺动脉前行至前间沟,下行至心尖或绕过心尖。其主要分支包括: (1)间隔支动脉 室间隔穿支:几乎成直角发出,第一室间隔穿支较粗大,越接近心尖部越细小,且与前降支成角越锐利。 (2)对角支:成锐角发出,位于左心室表面,一般有2-6支,相互平行,自近端至心尖,逐渐变细小。偶然一支粗大的角支可以与前降支相似或更粗大。 右室前支左圆锥支 冠状动脉解剖学 左冠状动脉 3.左回旋支:绕向后于左心耳下到达左房室沟。其分支包括: 1)钝缘支: 1-4支,绝大多数情况下第一钝缘支较粗大,其分支后的左回旋支明显变细。 约10%的回旋支到达后室间沟,下行至心尖,称为后降支。 回旋支尚发出分支供应房室结,50%的窦房结动脉分支来源于左回旋支,还可发出左心房支提供大多数心房血供。左室前支左室后支 冠状动脉解剖学 右冠状动脉 起源于主动脉根部右冠窦中部,也可发自近主动脉瓣或右冠窦-主动脉交接处。下行至右房室沟,绝大多数以一支传导血管至后室间沟。其分支包括: 圆锥支:为第一分支,约半数发自于右冠状动脉开口前方1-2cm处,沿右心室圆锥部到达肺动脉瓣。 窦房结动脉:约50%的心脏窦房结动脉 起源于右冠状动脉近端右上方, 与圆锥支径路相反。 以后分支常成直角发出, 供应右心室前侧壁或右心房。 锐缘支:较粗大,行向心尖,供应室间隔。 远端分为2支: (1)后降支:于室间沟内下行至心尖; (2)左室后支:进入心肌呈U型,然后下行至心尖时发出 1~2·分支供应左心室后部。 冠状动脉血管树解剖示意图注释: Ao(Aorta主动脉) MT(main Trunk左主干) Rc(Right coronary右冠状动脉) LAD(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branch左前降支) LCx( Left Circumflex artery左回旋支) Diag.(Diagnoal branch对角支) LMB(Left Marginal Branch左钝缘支) Spyder View(“蜘蛛位”) PLA(Posterior Left ventricle artery左室后支) PDA( Posterior descending artery后降支) 四、关于冠心病的基本知识: 1、斑块形成分四个阶段:脂质沉积;纤维斑块;粥样斑块;复合性斑块。 2、梗塞分心内膜下梗塞和透壁性梗塞,VCT表现为肌壁变薄,密度降低。 3、梗塞的并发症:室壁瘤、室间隔穿孔、左室乳头肌梗塞等。 4、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不稳定型心绞痛、ST段抬高的心梗和ST段无抬高的心梗)是导致冠心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它是以冠状动脉斑块破裂或糜烂而继发血栓形成所致,其取决于斑块的稳定性,而非冠脉狭窄程度。冠脉狭窄程度

解剖异常

鼻解剖异常与鼻窦炎、鼻息肉关联性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鼻腔、鼻窦的解剖异常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00例鼻窦冠状位CT资料,对比无鼻窦炎、鼻息肉者(正常组)与鼻窦炎和(或)鼻息肉患者(病变组)骨性解剖结构(中鼻甲、鼻丘、钩突、鼻中隔等)的异常。结果正常组中有32例(21.3%)存在骨性解剖结构异常,病变组中有117例(78.0%)存在骨性解剖结构异常,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某些鼻腔、鼻窦的解剖异常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发病有关。 【关键词】鼻;解剖异常;CT;鼻窦炎;鼻息肉 鼻腔、鼻窦由狭窄的管腔和间隙等构成,解剖结构精细而复杂,其孔小洞深的特点,加大了临床检查、治疗的难度。鼻窦炎、鼻息肉是临床常见病,以往认为其病因主要是感染和变态反应。近年来,由于影像技术的发展及微创技术——功能性鼻内镜技术的问世,促进了鼻腔、鼻窦的解剖异常与鼻窦炎、鼻息肉发生之间关联性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我们通过观察分析鼻窦CT资料,研究鼻腔、鼻窦的解剖异常与鼻窦炎、鼻息肉发生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来源选取2008—2009年在我院行鼻窦CT检查的300例患者资料。其中150例为无鼻窦炎、鼻息肉者(正常组),男88例,女62例,年龄13~71岁;另150例为患鼻窦炎和(或)鼻息肉的患者(病变组),男89例,女61例,年龄12~70岁。 1.2CT扫描方法采用德国西门子Emotion全身螺旋CT,取与眶耳线垂直的冠状位鼻窦扫描,扫描从额窦到蝶窦,层厚5 mm,间隔2~5 mm,共10~12层,电压120 kV,电流90 mA,扫描时间10 s,骨窗窗位300 HU,窗宽1 500 HU,矩阵512×512。 1.3鼻窦CT观察内容中鼻甲的气化或反向弯曲,Haller气房,重度高位鼻中隔歪曲,钩突的气化、肥大或内外移位,鼻丘气房(过度气化)及上颌窦发育不良等异常。 2结果 正常组中有32例(21.3%)存在鼻腔、鼻窦的解剖异常,病变组中有117例(78.0%)存在鼻腔、鼻窦的解剖异常(表1)。经χ2检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鼻窦CT检查典型图片见图1、2。表1正常组、病变组鼻腔、鼻窦的解剖异常情况图1左泡性中鼻甲,左筛窦、上颌窦炎症图2鼻中隔向左偏曲,左上颌窦炎症 3讨论 鼻窦正常的生理功能依赖于其良好的通气和引流。鼻窦向鼻腔引流要求有宽敞的窦口、通畅的引流通道和健康的黏膜。窦口鼻道复合体包括中鼻甲、钩突、半月裂、筛漏斗、前组筛房以及鼻丘、上颌窦自然开口和鼻囟门等结构,这些结构形成的自然腔隙是鼻窦通气和引流的关键部位。数年前奥地利学者Messer Klinger曾提出慢性鼻窦炎的发生与窦口鼻道复合体的病变阻塞鼻窦引流有关[1]的理论学说。鼻丘气房是人群中普遍存在的解剖结构,有报道鼻丘气房在CT检查中出现率高达98%[2]。本组资料显示的鼻丘气房的发生率(90.7%)与Bolger等[3]的报道相近。鼻丘气房通常构成额窦底的前部、额隐窝的前壁,鼻丘气房的过度发育可致额隐窝狭窄甚至阻塞,而且可向额窦内侵入,形成窦内气房,影响额窦引流,从而引发阻塞性额窦炎。过度发育的鼻丘气房还可向后压迫筛泡引起中鼻道狭窄,导致额窦、上颌窦、筛窦阻塞性炎症的发生。中鼻甲气化(又称泡状中甲)可压迫中鼻道,致其狭窄或闭塞,影响上颌窦、额窦和前组筛窦的黏液清除运动和通气,引发鼻窦炎;但如果同时鼻中隔明显向对侧歪曲,且筛泡又很小,即使有较大的气化中甲也可能不会阻塞鼻窦的引流。 中鼻甲反向弯曲是中鼻甲凹面向内、凸面朝向鼻腔外侧壁,可压迫钩突,阻塞半月裂和筛漏斗,引起上颌窦和前组筛窦炎。钩突的气化并不少见,此气房可造成筛漏斗狭窄或闭塞,该气房也可以是鼻息肉的起源地。钩突的肥厚可以是钩突骨质或钩突表面黏膜肥厚增生,可

冠状动脉解剖

Normal anatomy of coronary arteries, viewed from above with t he atria removed. A = aortic valve; P = pulmonary valve; T = tricuspid valve; M = mitral valve; RCA = right coronary arter y; AM = acute marginal branch of the right coronary artery; C B = conus branch of the right coronary artery; CV = Coronary ventricular branch of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branch; PD = posterior descending branch; AVN = atrioventricular nodal br anch; Circ = circumflex coronary artery; OM = obtuse marginal branches of circumflex coronary artery; LAD =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 Diag = diagonal branches of the l 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 Inter = intermedius branch of the left coronary artery. 正常的冠状动脉解剖,本图是移去心房的上面观图。图中

右冠状动脉的解剖学(分支组成)

右冠状动脉的解剖学(分支组成) 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绝大部分(约94%)自升动脉右前方的右冠窦内发出,约90%开口于右冠窦中1/3部分,其中65.2%开口距窦底的距离在12-16mm之间。右冠状动脉开口直径多在0.41-0.50cm之间,发出后行走于右房室沟内,在肺动脉的始部与右心耳之间沿冠状沟向右下行,绕过心右缘至心脏隔面,继续沿冠状沟向左行走,多数(约占88.12%)在后室间沟与房室沟的交叉点(后十字交叉)附近分为左室后支和后降支,少数右冠状动脉(约占7.24%)只达到后十字交叉,左房和左室后壁由左回旋支供血。极少数右冠状动脉终止于右室隔面(2.85%)或锐缘部(2.07%)而不达到后十字交叉。右冠状动脉在房室交点处往往突向深方,形成“U”形弯曲,并分为终支、后降支和左室后支。右冠状动脉一般分布于右房、右室前壁大部分、右室侧壁和后壁的全部、左室后壁部分和室间隔后1/3,包括左束支的后半及房室结(93%)和窦房结(60%)。[1][2](图1-1)(图1-2)

图1-1 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造影所见

图1-2 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CT所见 右冠状动脉的主要分支如下: (一)右圆锥支(Right Conus Branch,CA) 为右冠状动脉向右室发出的第一个分支,分布于右室肺动脉圆锥部前方,多为单支,且分布较恒定。此支如直接起于主动脉右窦,则称副冠状动脉(Accessory Coronary Artery)或第三冠状动脉。在动脉圆锥的前上方,相当于肺动脉瓣高度,有时可见左,右冠状动脉的圆锥支形成动脉环(Vieussen 氏环),为两个冠状动脉间的重要侧枝循环路径;圆锥支恰位于进入右心室的外科切口处,手术切口时应该避免损伤。 (二)右房支(Right atrial artery) 右冠状动脉向后发出分布至右房壁,可分为右房前支(Right Arterior Atrial Branch)、右房中间支(Right Intermedia Atrial Branch)和右房后支(Right Posterior Artrial Branch)。右房前支是右房支中较恒定的一支,是右冠状动脉的第二分支(第一分支是圆锥支),自 右冠状动脉近侧段发出分支供应右房前壁和右心耳,此支很大,有时

冠状动脉解剖学简介

冠状动脉解剖学简介 左、右冠状动脉是从主动脉发出的,也是极端重要的第一个分支,完全靠它向 心脏提供血液。它们的开口深处主动脉根部,分别在左、右主动脉窦内。若以主动 脉瓣附着缘连线为界,可将主动脉窦分为窦内和窦外,开口的绝大多数(80%~91 %)均处于窦内,其余的开口在窦外或窦线上。 一、左冠状动脉 初为一总干,长约0.1 ~ 2.8cm,埋藏在肺动脉起始部与左心耳之间心外膜深 层脂肪组织中,但也有极个别人无总干,此时的前降支和旋支并列分别开口于左主 动脉窦内。总干在左房室沟内分为前降支和旋支,42%的人在两支之间发出一对角 支,个别也有发出两个对角支的。 1.前降支和旋支 它们是左冠状动脉的主干,前降支沿前纵沟在心外膜下走向心尖,到前纵沟末 端向后绕过心缘终于心脏隔面的下三分之一附近,或与后降支发生吻合。提起左心 耳、可见心外膜下脂肪深部的旋支沿左房室沟左行绕过心左缘,到心脏的后面。有 的旋支甚短,只达心左缘,有的较长甚至分布到左室正后或部分右心室。前降支和 旋支之间形成一定角度(40~150度),但多呈直角。它们在途中又分出心房分支 和心室分支: 2.左房分支均来自旋支,计有: (1)左房前支于左心耳根部发自旋支的初始部,向上行走在主动脉根部和左 心房之间,分布到左心房前内侧壁。有时它还发出一较大的窦房结动脉,向上后至

上腔静脉终部并环绕上腔静脉口,且沿途发出许多小支到左、右心房之间,组成心 房动脉网络。 (2)左房中间动脉较恒定地起自心左缘处的旋支,分布到左心房侧后面。 (3)左房后支较小,发自旋支的膈面,分布左心房后壁。 3.左室分支大致可分为左室前和左室后两组,它们分别是: (1)对角支多起自前降支与旋支分叉处,有长有短,分布左室前壁,长者可 达心尖区。 (2)左室支沿前降支而下向左室前壁发出3~5支(最多可达9支),较大的 左室支,可分布到心左缘和心尖区,以及从旋支向下分出的左室前支,供应左室前 壁和侧壁血运。 (3)左缘支系由旋支在房室沟左缘处分出,一般较大,分布到左心缘侧壁,或它本身就是旋支的终末分布。 (4)室中膈前支系由前降支的深面发出较大的分支(12~17支),垂直进膈 ,分布其前三分之二区域,并在室间隔内与来自后降支的室中膈分支形成网络和吻 合。 (5)左室后支其大小来源变异较大,如旋支不发达,它可来自右冠状动脉。反之,如果旋支较粗长并进入后纵沟,则左室后支常由旋支发出,分布到左、右心 室的后面。 (6)前降支还发出较多的小分支,分布到前纵沟附近的右心室前壁。 二、右冠状动脉 起自右主动脉窦,在肺动脉始部与右心耳之间心外膜下脂肪深层沿右房室沟右 行,绕过心右缘到心脏膈面。在心后面房室交界处进入后纵沟转向下,走向心尖区 ,在后纵沟内的部分称为后降支。右冠状动脉沿途发出分支到右心室,右心房,室

冠状动脉解剖

冠状动脉解剖 心的血液供应来自左、右冠状动脉;回流的静脉血,绝大部分经冠状窦汇入右心房,一部分直接流入右心房;极少部分流入左心房和左、右心室。心本身的循环称为冠状循环。尽管心仅占体重的约0.5%,而总的冠脉血流量占心输出量的4%~5%。因此,冠状循环具有 十分重要的地位。 1.左冠状动脉left coronary artery 起于主动脉的左冠状动脉窦,主干很短,约5~10 mm,向左行于左心耳与肺动脉干之间,然后分为前室间支和旋支。左冠状动脉主干的分叉处常发出对角支,向左下斜行,分布于左心室前壁,粗大者也可至前乳头肌。 (1)前室间支anterior interventricular branch,也称前降支,似为左冠状动脉的直接延续,沿前室间沟下行,其始段位于肺动脉始部的左后方,被肺动脉始部掩盖,其末梢多数绕过心尖切迹止于后室间沟下1/3,部分止于中1/3或心尖切迹,可与后室间支末梢吻合。前室间支及其分支分布于左心室前壁、前乳头肌、心尖、右心室前壁一小部分、室间隔的前2/3以及心传导系的右束支和左束支的前半。 前室间支的主要分支有:①左室前支3~5支者多见,分别向心左缘或心尖斜行,主要分布于左心室前壁、左心室前乳头肌和心尖部。②右室前支很短小,分布于右心室前壁靠近前室间沟区域。右心室前支最多有6支,第1支往往在近肺动脉瓣水平处发出,分布至肺动脉圆锥,称为左动脉圆锥支。此支与右冠状动脉右动脉圆锥支互相吻合形成动脉环,称为vieussens环,是常见的侧支循环。③室间隔前支以12~17支多见,起自前室间支的深面,穿入室间隔内,分布于室间隔的前2/3。 (2)旋支circumflex branch,也称左旋支。从左冠状动脉主干发出后即行走于左侧冠状沟内,绕心左缘至左心室膈面,多在心左缘与后室间沟之间的中点附近分支而终。旋支及其

心脏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含彩图)

心脏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含彩图)

心脏的解剖结构及生理 一、心脏的位置 心脏是整个血液循环中推动血液流动的泵。心脏的位置位于胸骨体和第2-6肋软骨后方、胸椎第5-8椎体前方的胸腔中纵隔内,2/3部分居左侧胸腔,1/3部分在右侧。 二、心脏内部解剖 心脏由心肌细胞构成,有瓣膜及四个腔。心尖部主要由左心室构成,心底部由大动脉、静脉组成。心脏的四个腔包括: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右心房室之间的瓣膜称三尖瓣,左心房室之间的瓣膜是二尖瓣。右心室与肺动脉之间的瓣膜称肺动脉瓣,左心室与主动脉之间的瓣膜称主动脉瓣。瓣膜的功能是防止心房和心室在收缩或舒张时出现

血液反流。在左右心房及心室间有肌性房间隔和室间隔,使左右心之间互不相通。右心房血液的流入口有上、下静脉;右心房的血液出口为肺动脉;左心房血液的流入口为肺静脉;左心室的血液流出口为主动脉。 心包可分为几层:纤维心包,是最外层的坚韧结缔组织囊;内膜,也称浆膜, 包括脏层和壁层。脏层紧 贴心脏,也称为心脏的心 外膜层,壁层位于脏层和 纤维心包的中间。心包腔 (脏层心包和壁层心包中 间的腔膜)内可容纳 10-30ml的心包液,这些

(一)冠状动脉解剖:营养心脏的血管称冠状动脉,共有左、右两支,分别为左冠状动脉和右冠状动脉,冠状动脉起源于主动脉根部的左右动脉瓦式窦内。左冠状动脉又有两个分支:前降支和回旋支。 前降支沿途发出三组分支, 左室前支(分布于左心室前 壁的中下部,也称对角支)、 右室前支、室间隔前动脉。 回旋支发出左室前支(主要 分布于左室前壁的上部,其 中分布于心室钝缘的动脉支 称钝缘支)、左室后支及左房 支。右冠状动脉的分支有: 右室前支、右室后支、左室 后支、后降支、右心房支。 (二)冠状动脉主要血管供应心肌部位 供应心肌 冠状动脉主要血 管 前降支心脏前壁、左室前侧壁、室间隔的前2/3 回旋支左室侧壁、后侧壁、高侧壁 右冠状动脉右心室、左心室下壁、左心室后壁、室间隔后1/3

冠脉解剖

冠脉解剖介绍,请支持 冠状动脉解剖 一、冠状动脉的起源 1、左,右冠状动脉分别起源于左右主动脉窦,或称氏窦(Valsalva窦)。三个窦分别称为左冠状动脉窦,右冠状动脉窦及无冠状动脉窦(后主动脉窦),三个瓣分别称为左冠瓣,右冠瓣和无冠瓣。 2、左冠状动脉开口处口径范围:0.2—0.75厘米(0.5+0.1cm),右冠状动脉开口处口径范围:0.2—0.7厘米(0.4+0.1cm) 3、冠状动脉口的异常 (1)冠状动脉口位置上移, 沿主动脉壁呈小于45度左右的锐角伸出,激烈运动后,产生主动脉扩张和心排出量增加,可进一步导致冠脉开口闭塞,影响心脏血液供应。通常导致猝死。(2)梅毒性升主动脉炎时,则易出现冠状动脉口狭窄 (3)左,右冠状动脉均发源于右乏氏窦约0.5%。 (4)左,右冠状动脉均发源于肺动脉,罕见 (5)副冠状动脉:45%(43.5—56.5%),副冠状动脉的开口位于右乏氏内,多数为1个,亦有2—3个,园锥动脉(漏斗支)多发源于副冠状动脉。 (6)单一右冠状动脉及单一左冠状动脉。 (7)前降支及左旋支分别起源于左乏氏窦内,0.6%。 (8)左旋支及右冠状动脉均起源于右乏氏窦内,0.5%。 (9)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均起源于右乏氏窦内,0.5%。 (10)左右冠状动脉均起源于左乏氏窦内。 4、冠状动静脉瘘(Fistulas of the Coronary Circulation or Coronary Arteriovenous Fistula) 冠状动脉不经正常循环而直接流入右房(25%),右室(40%),左房,左室,肺动脉(15%)或冠状静脉窦(7%),92%流入右侧心脏。50%起源于右冠状动脉,40%见于左冠状动脉,10%见于畸形冠状动脉。 5、冠状动脉瘤(Aneurysms of the Coronary Arteries) 先天的,外伤的,结节性多动脉炎,动脉粥样硬化,川畸(Kavasaki)病,风湿或梅毒等。 6、冠脉闭锁或发育不全,极少见 上述例子虽然少见,但是在冠脉造影时不警惕,可能会使一支造影失败或不显影,部分冠脉起源异常及开口小的患者,往往在剧烈运动后可引起室颤及猝死。 二、冠状动脉主要分支及其供血范围 1、左冠状动脉(Left Coronary Artery LCA ) 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LAD ) (1)右室前支(3—6支):第一支又称为左园锥动脉(Conas Branch),与右园锥动脉相吻合,形成立Vieussen 环,前降支狭窄或闭塞时,此环可以直接受主动脉血供,起着侧支循环的作用。主要给右室前壁供血。 (2)左室前支(4—6支):供应左室前壁,钝缘,一小部分隔面。 (3)对角支(Diagonal D) :供应左室前壁,前乳头肌。 (4)室间隔前支或前穿隔支(Septal S ) (8---17 支)供应室隔前部2/3。 左旋支(Left Circumflex, LCX ) (1)左室前支(2—3支)供应左心室前上部 (2)左室后支(不定)供应左室左后半部或后部。 (3)钝缘支持(Obtuse Marginal OM ) 供应侧壁及心尖部

心脏解剖

照例,这个不是亮点,下面才是虫哥要告诉大家的心得----正确的心脏空间观。 正确的心脏空间观犹如正确的人生观,行走江湖,人生观错了,他就很容易走上歪门邪道,同样,在心脏解剖中没有正确的心脏空间观,就会在心脏断层解剖、超声解剖、血管造影解剖上走很多弯路。所以在虫哥说图篇的开始不惜浓墨重彩为大家解读一个正确的心脏空间观----心脏空间观说到底也很简单,一句话------从正确的视觉角度理解心脏视觉成像。

LAO30°不会出现RAO 45°的血管成像,心脏断层平面不会出现四腔前面的形态,心脏前后位不会出现左前斜位成像。说来简单但是事实上人是经常犯思维定式的错误。 小明的爸爸有3个儿子,老大叫大毛,老二叫二毛,老三叫什么?-------三毛!错,他叫小明!这就是思维定式。同样左、右在我们思维潜意识里被赋予的对称的概念----左手、右手,左脚、右脚,左眼、右眼,对称是吧,而中和间被赋予居中的概念—鼻中隔,中央沟,正中线。 心脏分为左房、右房,左室、右室,当中有房间隔、室间隔-----这个就潜意识里给我们对称的暗示,但是从正面视觉角度上看心脏的左房右房,左室右室,表现的相当不给力,不但形态上不对称,连位置都不对称。无图无真相,那好上图--------

选择一个屌丝,脱光,取实名注册菜刀一把,在双乳头连线的高度,与水平面呈30度角度,手起刀落(记住要干净利落不能拖泥带水),-----就是如下视觉效果。 这个就是心脏最漂亮切面---心脏四腔切面,关于四腔切面虫哥说图第四篇心脏超声切面解剖会详细提到,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室间隔所在平面应该与矢状面(xy轴平面)呈45度左右角度。如果从正面上观察这个屌丝的心脏,室间隔几乎是横在我们面前遮挡住整个左心室,只留下少许心尖部能看到,在我们正面看到应该是整个右心室,而左心房它完全是在心

谈慢性鼻窦炎的诊治

谈慢性鼻窦炎的诊治 题目: 谈慢性鼻窦炎的诊治 姓名: 王依帆 学院: 动物医学院 专业: 动物医学 班级: 动医113 学号: 17111304 指导教师: 武枫林职称: 副教授 2012 年6月1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摘要】探讨鼻窦炎的有效治疗方法,为临床治疗慢性鼻窦炎提供依据。鼻窦炎,主要临床表现为流脓涕量多,常伴有鼻塞,嗅觉减退及头痛[1]。易演变为慢性,慢性鼻窦炎治疗困难,部分患者经手术治疗效果欠佳,且复发率较高[2]。 【关键词】鼻腔疾病慢性鼻窦炎鼻部解剖CT扫描 引言: 在鼻腔疾病及鼻窦疾病的发生中,鼻部解剖基础、生理基础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1]。多数疾病的发生是基于结构的异常。慢性鼻窦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本文从人体解剖学基础论述慢性鼻窦炎的病因及具体致病机制进行如下论述。 一、了解鼻旁窦的位置、结构 鼻旁窦是位于鼻腔周围的颅骨内且开口于鼻腔的含气空腔。腔内衬以黏膜并与鼻腔黏膜相移行,能调节吸入空气的湿、温度,对发音起共鸣作用。鼻旁窦包括上额窦、额窦、筛窦和蝶窦四对。 1.额窦:位于额骨眉弓的深方,左右各一,底向下,尖向上呈三棱锥形, 额窦口位于窦底部,开口于中鼻道。眶的内上角为额窦底部,骨质最薄,急性额窦炎时此处有压痛。 2.筛窦:位于鼻腔外侧壁上方与两眶之间,由筛骨迷路的小气房组成,可 分为三组,前筛窦、中筛窦开口于中鼻道,后筛窦开口于上鼻道。 3.蝶窦:位于蝶骨体内,左右各一,各通过其前壁的孔开口于蝶筛隐窝。 4.上额窦:是鼻旁窦中最大的一个,位于上颌骨体内,开口于中鼻道。因 开口于其内侧壁最高处,远高于窦底,故引流不畅,同时窦腔大,窦底 邻接上颌磨牙牙根,此处骨质最薄,有时牙根可突入窦内,仅以黏膜与 窦相隔,故牙与上颌窦炎症均可互相累及,由于这些解剖学关系,鼻旁 窦的炎症中以上颌窦炎为多见[5]。 二、慢性鼻窦炎的定义 鼻窦炎是指鼻窦粘膜的化脓性炎症。其发病率占鼻科总发病率1/4~1/5。 慢性鼻窦炎是指鼻窦黏膜炎症持续12周以上,具有鼻塞、鼻分泌物、头部慢性钝痛、嗅觉减退等症状的疾病[1]。 从解剖特点看与鼻窦炎发生关系 ?上颌窦: 发育早,窦腔大,底低,自然开口高,处于额筛引流通道下方,发病率最高。 ?筛窦:发育早,吸入气流的首先冲击部(前筛),发病率次于上额窦。 ?额窦:位于筛窦之上,感染来源于额隐窝,发病率位于第三。 ?蝶窦:位置最深,常规检查不易,发病率最低[5]。 从病理生理角度看鼻窦炎 1.急性鼻窦炎:可经药物治愈不留明显窦粘膜损伤。 2.复发性鼻窦炎:反复发作的急性鼻窦炎,炎症可治愈不留窦粘膜损伤。 3.慢性鼻窦炎:单纯药物治疗无法缓解的持续性鼻窦疾患[3]。 慢性鼻窦炎(分期角度)包括(1)复发性鼻窦炎(2)慢性鼻窦炎 三、慢性鼻窦炎的临床表现 慢性鼻窦炎的诊断主要诊断有三个方面: 1)累及鼻窦粘膜的炎症反应,具备鼻阻塞、流涕(前或后鼻漏)、面颊疼痛或肿胀感、嗅觉减退或丧失4个症状中的2个或2个以上,其中鼻阻塞、流涕(前或后鼻漏)2者必备其一; 2)内镜可见鼻息肉,源于中鼻道的黏脓性分泌物,源于中鼻道的粘膜水肿阻塞,

冠状动脉的解剖学

左冠状动脉主干约径4~5mm,长度约0.5~2cm,从升主动脉发出后,在肺动脉总干后方向左下方行走,在肺动脉总干和左心耳之间沿左侧房室沟向前向下分为前降支和回旋支。前降支为左冠状动脉主干的延续,沿前室间沟下行,再绕过心尖切迹到达心脏后壁,在后室间沟下1/3处与右冠状动脉的后降支相吻合。前降支发出左圆锥支、斜角支、左室前支、右室前支和室间隔前支等分支,供血区域有主动脉和肺动脉总干根部,部分左心房壁,左心室前壁,部分右心室前壁,大部分心室间隔(上部和前部),心尖区和前乳头肌等。回旋支从左冠状动脉主干发出后,沿左房室沟前方紧贴左心耳底部,向左向后行走,再经心脏左缘下行到达膈面。回旋支发出的分支颇多变异,主要分支有数支左缘支,左室后侧支和沿左房室沟的房室支。房室支有时(约占10%)较长,并从其末端发出后降支和房室结动脉。30%的人体回旋支尚发出窦房结动脉。回旋支的供血区域有左心室侧壁和后壁,左心房,有时还供血到心室膈面、前乳头肌、后乳头肌,部分心室间隔,房室结、房室束和窦房结。右冠状动脉自右冠状动脉瓣窦发出后贴近右心耳底部,沿右房室沟向外向下行。到达房室沟的心室、心房及心房间隔与心室间隔后方交接处,分成两支,右后降支在后心室间沟走向心尖区,另一支较小的房室结动脉转向上方。右冠状动脉的主要分支有右圆锥支、右房支、窦房结支、右室前支、右室后侧支、后心室间隔支、后降支和房室结动脉等。右冠状动脉供血区域包括右心房、窦房结、右心室流出道、肺动脉圆锥、右心室前壁、右心室后壁、心室间隔下1/3和房室结。右冠状动脉占优势的病人尚供血到部分左心室和心尖部。左右冠状动脉在心肌膈面分布区域颇多变异,供血范围较大的冠状动脉分支发生狭窄病变时,心肌缺血损伤的区域就较广,病情更为严重。

心脏冠状动脉和心静脉解剖图(干货)

心脏冠状动脉和心静脉解剖图 人体各组织器官要维持其正常的生命活动,需要心脏不停地搏动以保证血运.而心脏作为一个泵血的肌性动力器官,本身也需要足够的营养和能源,供给心脏营养的血管系统,就是冠状动脉和静脉,也称冠脉循环。 冠状动脉是供给心脏血液的动脉,起于主动脉根部,分左右两支,行于心脏表面.正常情况下,它对血液的阻力很小,小于总体冠状动脉阻力的5%,从心外膜动脉进入心壁的血管,一类呈丛状分散支配心室壁的外、中层心肌;一类是垂直进入室壁直达心内膜下(即穿支),直径几乎不减,并在心内膜下与其它穿支构成弓状网络,然后再分出微动脉和毛细血管。丛支和穿支在心肌纤维间

形成丰富的毛细血管网,供给心肌血液.......感谢聆听由于冠状动脉在心肌内行走,显然会受制于心肌收缩挤压的影响。也就是说,心脏收缩时,血液不易通过,只有当其舒张时,心脏方能得到足够的血流,这就是冠状动脉供血的特点。人心肌的毛细血管密度很高,约为2500根/mm2,相当于每个心肌细胞伴随一根毛细血管,有利于心肌细胞摄取氧和进行物质交换。......感谢聆听 同时,冠状动脉之间,尚有丰富的吻合支或侧支。冠状动脉虽小,但血流量很大.占心排血量的5%,这就保证了心脏有足够的营养,维持它有力地昼夜不停地跳动。冠状静脉伴随冠状动脉收集代谢后的静脉血,归流于冠状静脉窦,回到右心房。如果冠状动脉突然阻塞,不能很快建立侧支循环,常常导致心肌梗塞.但若冠状动脉阻塞是缓慢形成的,则侧支可逐渐扩张,并可建立新的侧支循环,起代偿的作用。......感谢聆听

目前,冠脉的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都基于其造影,冠脉造影还被广泛应用于对冠心病患者预后的评价和估计,基于冠脉造影的冠脉血流储备测定

冠状动脉解剖

冠状动脉解剖 一、冠状动脉的起源 1、左,右冠状动脉分别起源于左右主动脉窦,或称氏窦(Valsalva窦)。三个窦分别称为左冠状动脉窦,右冠状动脉窦及无冠状动脉窦(后主动脉窦),三个瓣分别称为左冠瓣,右冠瓣和无冠瓣。 2、左冠状动脉开口处口径范围:0.2—0.75厘米(0.5+0.1cm),右冠状动脉开口处口径范围:0.2—0.7厘米(0.4+0.1cm) 3、冠状动脉口的异常 (1)冠状动脉口位置上移, 沿主动脉壁呈小于45度左右的锐角伸出,激烈运动后,产生主动脉扩张和心排出量增加,可进一步导致冠脉开口闭塞,影响心脏血液供应。通常导致猝死。 (2)梅毒性升主动脉炎时,则易出现冠状动脉口狭窄 (3)左,右冠状动脉均发源于右乏氏窦约0.5%。 (4)左,右冠状动脉均发源于肺动脉,罕见 (5)副冠状动脉:45%(43.5—56.5%),副冠状动脉的开口位于右乏氏内,多数为1个,亦有2—3个,园锥动脉(漏斗支)多发源于副冠状动脉。 (6)单一右冠状动脉及单一左冠状动脉。 (7)前降支及左旋支分别起源于左乏氏窦内,0.6%。 (8)左旋支及右冠状动脉均起源于右乏氏窦内,0.5%。 (9)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均起源于右乏氏窦内,0.5%。 (10)左右冠状动脉均起源于左乏氏窦内。 4、冠状动静脉瘘(Fistulas of the Coronary Circulation or Coronary Arteriovenous Fistula) 冠状动脉不经正常循环而直接流入右房(25%),右室(40%),左房,左室,肺动脉(15%)或冠状静脉窦(7%),92%流入右侧心脏。50%起源于右冠状动脉,40%见于左冠状动脉,10%见于畸形冠状动脉。 5、冠状动脉瘤(Aneurysms of the Coronary Arteries) 先天的,外伤的,结节性多动脉炎,动脉粥样硬化,川畸(Kavasaki)病,风湿或梅毒等。 6、冠脉闭锁或发育不全,极少见 上述例子虽然少见,但是在冠脉造影时不警惕,可能会使一支造影失败或不显影,部分冠脉起源异常及开口小的患者,往往在剧烈运动后可引起室颤及猝死。 二、冠状动脉主要分支及其供血范围 1、左冠状动脉(Left Coronary Artery LCA ) 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LAD ) (1)右室前支(3—6支):第一支又称为左园锥动脉(Conas Branch),与右园锥动脉相吻合,形成立Vieussen 环,前降支狭窄或闭塞时,此环可以直接受主动脉血供,起着侧支循环的作用。主要给右室前壁供血。 (2)左室前支(4—6支):供应左室前壁,钝缘,一小部分隔面。 (3)对角支(Diagonal D) :供应左室前壁,前乳头肌。 (4)室间隔前支或前穿隔支(Septal S ) (8---17 支)供应室隔前部2/3。 左旋支(Left Circumflex, LCX ) (1)左室前支(2—3支)供应左心室前上部

右冠状动脉的解剖学(最新知识点)

右冠状动脉的解剖学右冠状动脉的解剖学(分支组 成) 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绝大部分(约94%)自升动脉右前方的右冠窦内发出,约90%开口于右冠窦中1/3部分,其中65.2%开口距窦底的距离在12—16mm之间。右冠状动脉开口直径多在0.41-0.50cm之间,发出后行走于右房室沟内,在肺动脉的始部与右心耳之间沿冠状沟向右下行,绕过心右缘至心脏隔面,继续沿冠状沟向左行走,多数(约占88。12%)在后室间沟与房室沟的交叉点(后十字交叉)附近分为左室后支和后降支,少数右冠状动脉(约占7.24%)只达到后十字交叉,左房和左室后壁由左回旋支供血.极少数右冠状动脉终止于右室隔面(2。85%)或锐缘部(2.07%)而不达到后十字交叉。右冠状动脉在房室交点处往往突向深方,形成“U”形弯曲,并分为终支、后降支和左室后支.右冠状动脉一般分布于右房、右室前壁大部分、右室侧壁和后壁的全部、左室后壁部分和室间隔后1/3,包括左束支的后半

及房室结(93%)和窦房结(60%).[1][2](图1-1)(图1—2) 图1-1 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造影所见

图1—2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CT所见 右冠状动脉的主要分支如下: (一)右圆锥支(Right Conus Branch,CA)为右冠状动脉向右室发出的第一个分支,分布于右室肺动脉圆锥部前方,多为单支,且分布较恒定。此支如直接起于主动脉右窦,则称副冠状动脉(Accessory Coronary Artery)或第三冠状动脉。在动脉圆锥的前上方,相当于肺动脉瓣高度,有时可见左,右冠状动脉的圆锥支形成动脉环(Vie ussen 氏环),为两个冠状动脉间的重要侧枝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