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清以来黄渤海带鱼渔获量变化及其原因

明清以来黄渤海带鱼渔获量变化及其原因

2012年第1期

基金项目:2011年度上海交通大学文理交叉重点项目“600年来中国海洋生物资源数量变化及原因”(11JCZ01)成果。作者简介:李玉尚(1975- ),男,山东即墨市人,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地理

学、疾病史与海洋环境史。

明清以来黄渤海带鱼渔获量变化及其原因

李玉尚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 200240)

摘 要:乾隆年间,带鱼就成为诸城第一大渔业,民国时期和1950年代又成为莱阳和牟平第一大渔业。明清以来河北、辽宁沿海地区鲚鱼渔获量则一直远多于带鱼,直到1930年代之后带鱼产量才迅速上升。1960年代带鱼渔获量的急剧下降,除了自然环境变动因素外,人文因素主要是夏汛、秋汛乃至冬汛捕捞力量的加强和机动船数量的迅速增加。

关键词:带鱼;黄渤海;渔获量;变动

1. 郝懿行:《记海错》,光绪五年刊本。

2. 郝懿行:《尔雅义疏》卷下之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180页。

3. 成庆泰:《山东鱼类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第82、83、345页。

带鱼为中国四大海洋经济鱼类之一,虽以东海为主产区,但也是黄渤海渔民主要捕捞的几种鱼类之一。1960年之后,黄渤海的渔获量先于东海出现急剧下降。明、清和民国时期,虽然它在某些黄渤海沿海县份中已经成为第一大海洋经济鱼类,但并没有出现类似1960年之后资源急剧衰退的现象。本文以地方志和水产档案为主要资料,从长时段探析黄渤海带鱼资源数量和渔获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1、文献记叙与区域分布

清代考据名家郝懿行在《记海错》中对“刀鱼”所指涉鱼类进行如下考据:“刀鱼体长而狭薄,银色鲜明,宛成霜刃,腹下攒刺铦若键铓。案《尔雅》云:‘鮤、鱴刀’,郭以为鮆。《说文》:‘刀鱼九江有之’。今登莱人呼为林刀鱼,‘林’、‘鮤’一声之转,是刀鱼江、海皆有,海中者无鳞为异耳。”1

“腹下攒刺铦若键铓”指的是腹骨极硬,结合其他体征,“刀鱼”即今之鲚鱼(Coilia ectenes Jordan et Seale)。按郝氏考据名物,常以登莱物产对照经学中的名物,他根据有无鱼鳞,将“刀鱼”分成河产和海产两种,河产刀鱼即刀鲚,海产之鱼则为带鱼(Trichiurus haumela)。又按《记海错》和《尔雅义疏》几乎同时撰写,但后者中的记叙与前者不同:“今海中亦有林刀鱼,色白如银,身形似刀,而大者长余五六尺,与鮤鱼有鬚为异耳。”2 “林刀”与“鮤鱼”(鲚鱼)在体长和体色上差异明显;但鮤鱼有须,则颇令人不解,可能的解释是郝懿行并未目睹长江所产之刀鱼。

直至今天,山东民众仍把“刀鲚”称为“毛刀鱼”或“篾刀鱼”,凤鲚称为“毛刀鱼”或“河刀鱼”,带鱼则称为“刀鱼”、“银刀鱼”、“牙带”或“白带鱼”。3 可见,包括郝懿行在内,民众是根据生物最突出的特征进行分类的。带鱼和鲚鱼最突

/明清以来黄渤海带鱼渔获量变化及其原因/

出的特征是形体如刀,故刀鲚、凤鲚和带鱼被统称刀鱼;而在现代鱼类分类学中,刀鲚、凤鲚属鲱形目鳀科,带鱼属鲈形目带鱼科,分属两科鱼类。

根据古代民众和现代鱼类学家的分类原则,将明、清和民国时期黄渤海沿海地区地方志中所记录的“刀鱼”,以自南迤北顺时针次序,列成表1,如下所示。

/环境与社会/

表1 明、清和民国时期黄渤海沿海地区地方志所记“刀鱼”

府县内容鱼类资料来源

日照银刀鱼,身扁嘴长,出海,味佳。带鱼康熙《日照县志》卷三《土产》

日照银刀,《尔雅》鮤鱴刀注云:今之鮆鱼也, 长数尺,亦名带鱼。带鱼光绪《日照县志》卷三《食货志·物产》

诸城银刀(海鱼)。带鱼康熙《诸城县志》卷八《物产》

诸城最多者银刀,鲜肥无鳞。带鱼乾隆《诸城县志》卷九志十二《方物考》胶州刀鱼,银刀。带鱼康熙《胶州志》卷三《物产》

胶州银刀,一名带鱼,大者长三尺余,宽三四寸,色白如银,故曰银刀,谷

雨时网之动以万计。

带鱼道光《胶州志》卷十四志三《物产》

即墨银刀带鱼万历《即墨县志》卷二《地理·物产》即墨银刀、带鱼带鱼乾隆《即墨县志》卷一《方舆·物产》即墨银刀:银刀带鱼,即一种,旧志并载误。带鱼同治《即墨县志》卷一《物产》

莱阳刀鱼带鱼康熙《莱阳县志》卷三《食货志·物产》

莱阳银刀,俗呼林刀,又称带鱼,长三四尺,味美。春多秋少,农家醃为常

品。刀鱼,一名鱭,亦作鮆,形如尖刀,体狭窄,长不及尺,鳞细色

白,刺多味美,所产无多。

带、鲚

民国《莱阳县志》卷二《物产·渔业》

海阳刀鱼带鱼光绪《海阳县志》卷四《物产》

文登刀鱼,体狭而扁,无鳞,长三四尺,纯白色。《尔雅》鮤鱴刀注以为鮆

鱼亦呼为魛鱼。今海人以其状如带,故名带鱼,亦似刀,故亦名林刀

鱼,林鮤一声之转也。宋荔裳诗“银花烂熳委筠筐,锦带吴钩总擅场。

千载专诸留侠骨,至今匕箸尚飞霜” 。

带鱼

光绪《文登县志》卷十三《物产》

牟平银刀带鱼同治《宁海州志》卷四《食货·鳞介品》

牟平带鱼,亦称刀鱼,体狭长,侧扁如带,又如刀,故名。无鳞,肉软味

佳。南海沿岸,春季以此鱼为出产大宗,无家不醃藏干藏者,并出口。

带鱼

民国《牟平县志》卷一《地理志一·物产》

福山鱽带鱼康熙《福山县志》卷五《食货志·土产》福山刀鱼,盐腊出口带鱼民国《福山县志稿》卷一《疆域志·物产》蓬莱刀鱼带鱼道光《蓬莱县志》卷五《食货志·物产》黄县剑鱼,亦名刀鱼带鱼康熙《黄县志》卷三《赋籍志·物产》

黄县魛鱼带鱼乾隆《黄县志》卷四《赋役志·物产》

黄县曰魛鱼、曰鱭鱼。《本草纲目》:鱭鱼,一名魛鱼,生江湖中,狭而

长,如长薄尖刀,长三四寸,阔二寸许,身不扁薄,而所称魛鱼则长

三四尺,阔二三寸,扁薄如刀,身无鳞吻,无硬须,腮无鬣,腹无硬

刺,与《本草》所载不同也。

带、鲚同治《黄县志》卷三《食货志》

掖县刀鱼带鱼万历《莱州府志》卷三《物产》

昌邑鱭,刀梢鲚乾隆《昌邑县志》卷二《物产》

利津刀鱼鲚康熙《利津县新志》卷一《土产》

滨州魛(出大清河)鲚康熙《滨州志》卷八《纪事志·物产》

海丰魛鲚康熙《海丰县志》卷三《风土志·物产》无棣魛鲚民国《无棣县志》卷十七《风土志》

霑化带鱼,亦称刀鱼,无鳞,肉软味佳。带鱼民国《霑化县志》卷一《疆域志·物产》河间魛魚,蔑魛魚也。鲚嘉靖《河间府志》卷七《风土志》

河间魛鲚康熙《河间府志》卷八《物产》

盐山魛鲚同治《盐山县志》卷五《风土志·物产》盐山魛,形似刀,多刺。带鱼鲚民国《盐山县志》卷二十三《故实·动物》静海魛,形似刀故名,肉美多刺。鲚民国《静海县志》卯集《土地部·物产》

天津魛鱼

鲚薛柱斗、高必大《新校天津卫志》卷三《土产》

天津魛鲚乾隆《天津县志》卷十三《风俗·物产》

天津魛。带鱼,按《沧州志稿》有带鱼。各志皆不载。今此鱼间有自旅顺、

烟台携来者,非津产也。

鲚光绪《天津府志》卷二十六《舆地八·物产》

宝坻魛(河产)鲚乾隆《宝坻县志》卷七《风物·物产》香河刀稍(河产)鲚民国《香河县志》卷三《物产》

2012年第1期

霸州魛魚鲚嘉靖《霸州志》卷五《食货志》

顺天鮆,一作鲚,又名魛魚,宁河关志:魛鱼,状类长薄尖刀。鲚光绪《顺天府志》卷五十《食货志二》

畿輔带鱼,以其形似带故名。鲚光绪《畿輔通志》卷七十四 《舆地略·物产二》

丰润魛鱼,肉多细刺,煎炙皆美,子魛尤佳。鲚光绪《丰润县志》卷九《物产》

玉田魛即《说文》所谓饮而不食者,邑以魛与银鱼皆称美品。鲚光绪《玉田县志》卷五《舆地志·物产》

永平带鱼,狭而长,如带,出乐亭。带鱼康熙《永平府志》卷五《物产》

永平带鱼,狭而长如带,出海。带鱼乾隆《永平府志》卷三《物产》

永平带鱼、瓶鱼、以上三者皆以形似名。带鱼光绪《永平府志》卷二十五《封域志七·物产》昌黎带鱼,身狭而长如带,出海。带鱼同治《昌黎县志》卷四《田赋志·物产》

昌黎带鱼,身狭而长如带,海出,居民多制盐血食之。鮆,俗名刀鱼。带、鲚民国《昌黎县志》卷四《物产志》

滦州刀鱼,曰巨而尖,细鳞多骨,土人呼为岛子鱼,刀之转音也。产滦河者

味佳,一名鮆鱼。带鱼,身长似带。

鲚、带光绪《滦州志》卷八《封域志中·物产》

滦州带鱼,产海中,形似长带。带鱼民国《滦州志》卷十四《实业志·渔业》盛京鱭,形薄多刺,海中有之,俗呼刀鱭。鲚乾隆《盛京通志》二十七《物产志》

绥中鱭,同鮆,《说文》:饮而不食,刀鱼也。邢疏云:一名鱴刀,形薄多

刺,海中有之,俗呼刀鱭。

鲚民国《绥中县志》卷十五《物产·鱼类》

锦西鱭,同鮆。《说文》饮而不食,刀鱼也。海中有之,俗呼刀鱭。鲚民国《锦西县志》卷五《物产·动物》兴城鱭,俗呼刀鱼,饮而不食,形薄多刺,亦名刀鱭。鲚民国《兴城县志》卷十二《物产·鱼类》

锦县鱭,同鮆。《说文》饮而不食,刀鱼也。《尔雅》鮆鱴刀注,今之鮆鱼

也。邢疏云:一名鱴刀,形薄多刺,海中有之,俗呼刀鱭。

鲚民国《锦县志略》卷十九《物产下·鱼类》

海城刀鱼,扁身细鳞,色如银,形如刀,以之充馔,味至美(辽、浑两河所

产)。

鲚宣统《海城县志·物产·动物》

营口魛鱼,状狭薄而长,味最美。河海均产之,以出辽河者佳,名曰银刀

鱼。四五月间,渔汛最盛时期,贩者踵至。以其形细如刀,故俗呼为刀

鱼。秋季制干可以行远。

民国《营口县志·物产·水族》

复县银刀,海产。带鱼民国《复县志·物产表》

庄河刀鱼,体狭长,无鳞,白色长二尺余,形如刀故名。带鱼民国《庄河县志》卷十一《物产·海产》

凤城鱭鱼,鳞细色白,体狭长而薄类刀,故又名刀鱼,清明后以网取之,北

井子近海处较多。鳞刀鱼,长可三尺,头与身俱狭,口尖锐齿外露,身

有光如银,秋日可钓。

鲚、带民国《凤城县志》卷十四《物产·鳞介》

安东

鲚鱼,形薄多刺,《说文》:饮而不食刀鱼也,其形纤削似刀,俗呼刀

鲚鱼,或呼小刀鱼,五月间出江海之交。

鲚民国《安东县志》卷二《物产》根据表1,明、清和民国时期带鱼和鲚鱼区域分

布特征明显,兹分别论述之:

日照至黄县沿海地区 地方志对于这一地区带鱼记录颇多,明、清和民国时期带鱼捕捞成为这些地区主要的渔业经济之一。在这一地区有记录的11个县份中,只有莱阳和黄县记录鲚鱼,但其渔获量正如《莱阳县志》所说,“所产无多”,并非经济鱼类。

莱州湾和黄河口地区带鱼是莱州湾地区主要经济鱼类之一,明、清和民国时期昌邑至霑化地方志多记录鲚鱼,只有万历《莱州府志》和民国《霑化县志》记录出产带鱼,这意味着明清时期这一地区渔民主要捕捞鲚鱼,对带鱼进行大规模捕捞则是晚近的事。

渤海湾地区 河北盐山县至玉山县位于渤海湾沿海,方志所记魛鱼皆为鲚鱼。明清两代不少内陆县份,如霸州、宝坻、香河、丰润和玉田等县,此鱼皆有出产,说明鲚鱼在入海河流中洄游距离甚远,资源

数量甚为丰厚。

永平府地区清代永平府沿海县份包括乐亭、滦州、昌黎和临榆等县,清代和民国这些地区志书明确区分了带鱼和鲚鱼,其中带鱼出海,鲚鱼则主要产于滦河。

盛京地区清代盛京沿海地区为山海关至丹东一线。辽东湾绥中至营口地区,只出产鲚鱼。辽东半岛沿海地区,则多记录带鱼。属鸭绿江流域的凤城和安东,鲚鱼出产亦多。

鲚鱼是一种在海陆之间洄游的鱼类,在明、清和民国时期的方志中,主要大河流域,如黄河、海河、滦河、辽河、浑河和鸭绿江等,都记录盛产此鱼,这与现代水产学家的调查一致。根据水产学家的调查,在济州岛附近越冬的带鱼,春季向黄、渤海进行生殖洄游,主要产卵场包括海州湾、乳山湾、烟台、莱州湾、乐亭-临榆沿海、盖平―复州沿海以及庄河地/明清以来黄渤海带鱼渔获量变化及其原因/

区。1 地方志所记录的产区与上述产卵区完全相同,这说明历史文献在记录过去带鱼分布上是相当准确的。

2、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渔获数量和资源数量在黄渤海沿海地区民众看来,带鱼是一种味美之鱼。表1记录中,康熙《日照县志》和民国《莱阳县志》记为“味佳”,乾隆《诸城县志》记为“鲜肥”,民国《牟平县志》和民国《沾化县志》记为“肉软味佳”。既是如此,渔民捕捞此鱼就有利可图。

乾隆《诸城县志》记录此鱼是当地春汛生产中产量最大的鱼类,其次才是真鲷,它们和鲳、白鲞、黄鲴、偏口、重唇、瓶角等鱼类,“春季偕等群至,若网户之秋收,木桴被海,商贾云集,逾月方罢”。胶州也是如此,“谷雨时网之,动以万计”。乳山湾和烟台也是带鱼产卵和索饵场,故民国时期莱阳“农

家醃为常品”,牟平南海沿海“春季以此鱼为出产大宗”,带鱼出产时期同样是“春多秋少”。

莱州湾及其北面海区虽然为带鱼产卵和索饵所,但1930年代初带鱼并非最主要的经济鱼类。在掖县虎头崖海口1930和1931年进出口货物中,出口最多的鱼类为小黄鱼和黄姑鱼,此外尚有“鲅鱼、嘉吉、鲞鱼、刀鱼等,但为数无多”。掖县海庙后海口也是如此,1930~1933年小黄鱼出口17000000斤,带鱼只有190000斤,鲅鱼更少,只有47000斤。 2

秦皇岛外海是带鱼的产卵场,民国时期带鱼是当地一种比较重要的经济鱼类。民国《昌黎县志》卷四《实业志·渔业》记载:“春秋以偏口、鰨魬、海虾、鮻、鱼敏,入夏则鰋、鲆、带、口鱼东、黄花、白脸,秋令则鲤后、海虾、鱼鲁、带等鱼为大宗”,但1930年代之前,“惟曩者囿于交通,销路不广”。新编《河北省志》第19卷《水产志》罗列了1936年以来河北省带鱼和小黄鱼的产量,如表2所示。

表2可见,1960年是两种鱼类产量变化的分界点。1951-1959年间,小黄鱼产量远远超过带鱼,1936年两种鱼类产量上的巨大差异则颇为怪异。《河北省志·水产志》附录了1936年张元第所著《河北省渔业志》,其中《本省重要水产物一览表》中黄花、刀鱼、鮻鱼产量分别为1500000斤(合750吨)、4000000斤(合2000吨)和8000000斤(合4000吨),新编《河北省志·水产志》的数据来自张元第《河北省渔业志》。表1可见,河北省鲚鱼分布甚广,产量甚大,因此刀鱼应为鲚与带鱼的总产量。从鮻鱼产量推测,刀鱼产量主要是鲚鱼的产量。

在奉天省,根据光绪三十二年(1906)渔业商船

保护局的报告,盘山厅出产鱼类之中包括“刀鱼”,其数目未详。复州渔获量最大的鱼类为“银刀鱼”,每年产量二万觔,其次为鳘子鱼,渔获量为五千五百觔。在金州,渔获量前六位的鱼类和产量分别是:海鯚鱼十二万九千觔,鲨鱼十万觔,鲅鱼七万觔,银刀鱼六万一千觔,梭鱼三万一千觔、大口鱼三万觔。在庄河县,“刀鱼”是渔获量较大的一种鱼类,比如第一区石城头岛,渔获量最大的三种鱼类和产量分别是:扣鱼七千觔,刀鱼六千觔,鲅鱼五千觔。凤凰厅以梭鱼和银刀鱼产量最大,其中前者产量十一万一千觔,后者为六万觔。3 根据表1中对于“刀鱼”的辨析,复州和庄河所产刀鱼为带鱼,其他地区则为刀

1. 邓景耀、赵传絪等:《海洋渔业生物学》,农业出版社,1991年,第111页。

2.民国《四续掖县志》卷二《物产》。

3.民国《奉天通志》卷一百十九《实业志七·渔业》。

表2 1936年以来河北省带鱼和小黄鱼的产量 单位:吨

年份19361950

19511952195319541955195619571958195919601961196219631964带鱼2000439668512581531459884567115513609831735939321小黄鱼

750

2873736

1357

1598

1670

1432

3042

2128

1206

1514

1324

406

416

852

317

/环境与社会/

资料来源:《河北省志·水产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9、20页。

2012年第1期

鲚,刀鲚是清末奉天地区相当重要的一种经济鱼类。

虽然18世纪之后,随着夏季降水量的增加,黄渤海地区记载小黄鱼的县份越来越多1,但从上述渔业商船保护局的报告来看,清末奉天当地渔民并未把小黄鱼列为最主要的捕捞鱼类,实际上,在辽东湾捕捞小黄鱼的人群主要来自山东。但到了1928~1929年,根据奉天渔业公司的统计,在辽东湾沿海,“其重要鱼类为黄花鱼、黄尖子鱼、梭鱼、鲙鱼、鳘鱼、鲅鱼、海鲫鱼、鳞刀鱼、扁口鱼、海虾等”,石首科鱼类产量巨大。就是在安东至庄河沿海地区,以杂鱼产量最多(1500000斤),石首鱼排在第2位(250000斤),刀鱼和鲙鱼则并列第三位(55000斤)。2 在1930年奉天渔业公司收获的鱼类中,产量居前十位的鱼类分别为黄花鱼(7668910斤)、大头宝鱼(2958000斤)、鲙鱼(1720385斤)、鮻鱼(1076000斤)、洋鱼(765000斤)、刀鱼(633000斤)、加吉(573000斤)、鲈鱼(360000斤)、比目(350000斤)和铜鳓鱼(315000斤)。这一报告还列有“银刀鱼”的产量,只有区区50000斤,实在微不足道。3奉天渔业公司将“刀鱼”与“银刀鱼”并列,表明前者为鲚,后者则为带鱼。

清末到1930年代,奉天地区带鱼的产量虽然并不多,但在其产卵场地区,如上面所述的复州和庄河,它则是当地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民国十年《庄河县志》卷十《实业·渔业》记载当地所产之鱼,“以刀鱼、丁鱼、鰔(麦)扣鱼、黄花鱼、鲐鲅鱼、铜罗鱼为大宗”,带鱼排在了突出的位置,从1950年代的情况来看,其产量恐不及小黄鱼。

1948年出版的《东北经济小丛书·水产》列出了1938年和1942年东北各种海洋水产品的产量。1938年黄花、扁口、大口鱼、鳞刀鱼、华子鱼五种鱼类在海洋水产品(鱼类、虾蟹、贝类和藻类)总产量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2.2%、13%、11.7%、8.4%和6%,鲅鱼和台鲅鱼则只占1.1%和0.4%。1942年由于毛虾产量大丰收(占47.9%),黄花、大头宝鱼(按梅童鱼)、小刀鱼、大刀鱼和红娘子鱼所占比重分别为9.5%、3.4%、2.7%、2.2%和2.1%,鲅鱼和台鲅鱼则只占0.3%和0.1%。《东北经济小丛书·水产》编者对于鱼名有专门说明,小刀鱼即料刀鱼或刀鲶鱼,刀鲚鱼即凤尾鱼或刀鱼子,大刀鱼则称为鳞刀鱼或带鱼。令人奇怪的是,这一统计没有刀鲚鱼的产量。在民国二十年《安东县志》卷六《人事志·渔业》所记录的1931年该县海产水族种类及捕捞量中,渔获量居前四位的分别为青皮鱼(171000斤)、鳞刀鱼(146000斤)、扣鱼(130000斤)、大头宝鱼(121000斤),鳞刀鱼产量居第二位。民国《安东县志》记录刀鲚鱼“或呼小刀鱼”,这里的“鳞刀鱼”应为刀鲚,鲚鱼在1931年产量很大。综上,1930年代之后,辽宁沿海地区带鱼渔获量迅速上升,到1942年,产量与鲚鱼相差无多。

鱼类的体长或体重与鱼龄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可据此判断其资源数量。表1可见,清代黄县、文登、日照以及民国莱阳带鱼皆长960-1280毫米。带鱼最大年龄为9龄,清代和民国年间带鱼以7~9龄的个体居多,甚至会出现更大的个体,如清初莱阳人宋琬就指出当地带鱼“长六尺余”4,这说明清代和民国年间日照至牟平沿海带鱼捕捞量虽然较大,但其捕捞强度并不足以影响带鱼的种群数量。对于秦皇岛外海和庄河海区,由于捕捞加强是在1930年代之后,资源量更加丰富,民国《庄河县志》记其“长二尺余”,民国《凤城县志》则记为“长可三尺”,其长在二、三尺之间。

3、1950年代以来渔获量的变化

清末以后,随着黄海鲱的消失,小黄鱼等石首科鱼类成为山东半岛沿海渔民最主要的捕捞对象。渔

1.李玉尚:《海有丰歉:黄渤海的鱼类与环境变迁(1368-1958)》,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42页。

2.民国《奉天通志》卷一百十九《实业志七·渔业》。

3.民国《营口县志·物产·水族·民国十九年度全境鱼虾各类出产一览表》。

4.宋琬:《宋琬全集》,齐鲁书社,2003年,第738页。

/明清以来黄渤海带鱼渔获量变化及其原因/

民不仅在当地进行捕捞,还蜂拥至辽东湾作业。例如1898年左右,威海毕家疃的渔民就到营口、盖平小黄鱼渔场去捕小黄鱼1。随着小黄鱼资源量的衰退,1949年之后,牟平县以捕捞小黄鱼为主的大风网逐渐退出,1949~1957年该县主要经济鱼类渔获量如图1所示。

1949~1957年小黄鱼渔获量呈下降趋势。各种经济鱼类中,以带鱼和鲐鱼的渔获量最大,带鱼渔获量逐年增加,1954年之后成为当地第一大渔业,鲐鱼的渔获量则在1953年之后急剧下滑,直到1957年才有所上升。蓬莱县也是这种情况,1949~1962年蓬莱县主要经济水产品渔获量如图2所示。

图1 1949-1957年牟平县主要经济鱼类渔获量2

图2 1949~1962年蓬莱县主要经济水产品渔获量

3

1949~1962年间,虽然带鱼产量波动剧烈,但一直是蓬莱县第一大渔业。鲐鱼和黄花鱼为居于第二、三位的渔业,其波动程度也相当剧烈,尤其是鲐鱼在

1957年之后产量逐年下降。

根据1960~1964年渤海、黄海北部和乳山渔场带鱼产量统计,无论是机轮拖网渔业,还是群众渔业,其产量都在1960年之后,出现急剧下降,1964年仅为1960年产量的26%。4 从表2来看,1951~1964年间河北带鱼产量在1959-1960年间急剧上升。农林部水产组的报告指出,河北沿海春汛带鱼渔场,1958年以前木帆船(钓钩、风网)生产占80%以上,之后逐年增加了机帆船和机轮底拖网的数量,由此造成产量的上升。5

在1960年代带鱼产量下降之后,鲅鱼和鲐鱼成为渤海地区最主要的经济鱼类。河北省由于缺乏相关数据,兹以天津塘沽区说明之,1973~1979年主要海洋鱼类产量如表3所示。

表3 1973~1979年塘沽主要海洋鱼类产量 单位:吨

年代/鱼类1973197419751976

197719781979鲅鱼1214681.31055.51425.7878.2

949.2

鲐鱼

490.45957.9655.951140.95273.45877.95

带鱼86.5205.35494.8215.950.35鲈鱼160283.671.4281.25268.05548.75鮻鱼197166.3330.8204161.25183.7小黄鱼

10.5185.8511.8150.55120.1

2.05快鱼30

3.590.25

47.429.9

3.85

马面鱼250

目鱼8222.9鲭鱼152.510.681250.45

37.7

6.95

大黄鱼1

60.4

杂鱼

12626.357387

12606.259890.83

资料来源:塘沽区水产局《年报表》,1973~1979年,塘沽区档案馆。

辽宁省带鱼产量也是在1964年之后,出现急剧下降6。复县和庄河是辽宁省带鱼主要产区。兹先以复县1952~1953、1973~1974、1976~1979年海洋鱼类产量来看渔获量的变化,如表4所示。

1.毕复侃、毕继仁、李宏阳:《威海渔业见闻杂录》,《威海文史资料》第3辑,1987年,第128~129页。

2.“水产品生产量分类统计表”,75-1-13,1954-1958,牟平档案馆。

3.“蓬莱县1949-1962年水产品产量”,55-1-35,1964年,蓬莱县档案馆。

4. 农林部水产组编《东、黄、渤海渔业资源调查总结(一九七一年)》,内部印行本,1972年,第54页。

5. 农林部水产组编《东、黄、渤海渔业资源调查总结(一九七一年)》,内部印行本,1972年,第54页。

6.辽宁省水产局《辽宁水产志》,内部印行本,1995年,第20页。

1500

/环境与社会/

2012年第1期

表4 1952~1953、1973~1974、1976~1979年复县主要海洋鱼类渔获量 单位:吨

年代/鱼类1952195319731974197619771978黄花鱼51841126630

鲙鱼83631刀鱼1125824241050

鮻鱼6378

鲈鳘鱼127199

鲅鱼8159585885677859青鱼2201839722鲐鱼1118273183295244鲆鲽20962101530鳕鱼30121216356小白鱼542

乌鱼17137151127152皮匠鱼25鲳鱼1

资料来源:复县水产局《渔业生产进度情况统计表》,1952~1953、1973~1974、1976~1979年,瓦房店档案馆。

1952~1953年复县渔获物中最主要的鱼类为小黄鱼,其次为鲈鳘鱼、带鱼、鲙鱼、鲅鱼和鮻鱼。表3中前5种鱼类产量在1973~1979年都急剧下降。1973年之后,鲅鱼成为第一大渔业,鲐鱼的产量则位居第二位。这两种鱼类之外,青鱼(鲱鱼)、鲆鲽、鳕鱼、小白鱼和乌鱼也成为主要的经济鱼类。庄河的情况与复县相似,该县1951~1957年主要经济鱼类出产情况如表5所示。

表5 1951~1957年庄河主要经济鱼类出产情况 单位:斤年代/鱼类195119521954195519561957

黄花鱼250271129689836666720586566574909012418757

鲙鱼253617284089.52734891021961109116218

大刀鱼252996815905993083999189116627895591339920

鮻鱼5538664972149916451757

鲈鳘鱼5486310589016225917781

鲅鱼482592430837

榻板鱼70627133774

铜罗鱼10683311200111601084568961

华子鱼7885324352

佳鲫鱼130189

沙鱼876275917779215224354

大头鱼800010014

辫子鱼20712

廷鲅鱼4194869863

青皮鱼746011

大头宝鱼39318993799255

小刀鱼305269

红娘子鱼39569929

鲐鲅鱼4560897932931375418

鲆鲽鱼12792418525

墨鱼75522551364

资料来源:庄河县水产科《全县水产生产报表》1951~1957年,庄河市档案馆。

1951年统计表中将大刀鱼和小刀鱼区别开来,大刀鱼即为带鱼,1952年之后则没有区分,考虑到小刀鱼产量不多,故不再考虑。1951~1957年间,石首科鱼类小黄鱼和大头宝鱼(梅童鱼)是渔获量最大的鱼类。和黄渤海大多数海区一样,鲙鱼在1954年之后,出现渔获量急剧下降的现象。带鱼渔获量仅次于石首科鱼类,但其产量变动较大。相比较而言,鲅鱼和鲐鲅(鲐鱼)的产量并不突出。

和复县一样,位于鸭绿江口的丹东,在1970年代渔获量也发生了变化。1973~1980年间丹东主要经济鱼类渔获量如表6所示。

表6 1973~1980年间丹东主要经济鱼类渔获量 单位:吨年代/鱼类1973197419751976197719781980青鱼78134323920712920

鲐鲅2090.514841951681434632.5487

鲅鱼915838536755.8823575

鲆鲽49495940831983721457

鳕鱼22282304

带鱼55276319348816419

黄花15141115.24438

乌鱼8030302644044010皮匠鱼126820230大王鱼4

鮻鱼6

资料来源:丹东水产局《水产年报综合表》,1973~1978、1980,兴城档案馆。

1973~1980年间丹东鲐鱼和鲅鱼是最主要的捕捞对象。青鱼(鲱鱼)在1970年代初出现旺发,因此捕捞量也比较大。1974年之后,鲆鲽类的捕捞力度加强。带鱼的产量在1975年和1977年达到比较高的产量,但其他年份产量较小。

位于辽东湾西岸的兴城,历史上非带鱼产区,/明清以来黄渤海带鱼渔获量变化及其原因/

1974~1980年主要经济鱼类的渔获量如表7所示。

表7 1974~1980年间兴城主要经济鱼类渔获量 单位:吨年代/鱼类197419751976197819791980

鲅鱼65240285507500477

鲐鲅5839807025

黄花鱼19

乌鱼65

青皮860

鮻鱼4246

鲆鲽1219

资料来源:兴城水产局《水产年报综合表》,1974~1980年,兴城档案馆。

和复县、丹东相似,鲅鱼是1974~1980年间兴城最主要的捕捞鱼类,鲐鱼也有一定的产量。青皮鱼在1978年出现了一次渔获高峰。

4、影响带鱼资源数量的因素

对于1950年代带鱼产量剧烈变动的原因,现有的研究集中在东海海区。例如王跃中和邱永松利用1951~1984年间东海带鱼年渔获量和捕捞努力量资料和各种自然因素之间进行相关分析,进一步证明渔获量变动不仅与捕捞作用有关,同时还受到风速、降水量、水团和水温等环境因子的影响。1

在1961年乳山、莱州湾渔场春汛带鱼生产中,群众渔业和国营渔业产量都有所下降,这引起山东海洋水产研究所的关注,他们利用1961年调查资料并结合历史资料,认为这一年带鱼产量的下降并非是资源衰退造成的,而主要是带鱼洄游分布变动和水文变动所致,明确否定了捕捞作用的影响。2 1971年农林部水产组的分析则认为,1958年之前该区捕捞带鱼系以帆船为主,但之后机轮和机帆船产量所占比重逐年上升,1960~1962年间都超过50%。机轮和机帆船的投入不仅使捕捞强度加大,作业中也造成了幼带鱼的损害,成为带鱼产量下降的主因。3 除了这两种解释之外,复县渔民则认为1964年该县出现带鱼产量锐减,“因为近几年兴修水利,河水堵截,捕捞过度,鱼群追散,鱼卵被动力船排出的废油杀伤。再者华同矿排出的大量工业污水影响水质,使鱼群远离近岸。”4复县带鱼捕捞集中在大孤山附近渔场,夏至至大暑是该县伏刀鱼生产季节,在1956年夏汛期间,“本、外县共有257只(其中本县50只)渔船集中在大孤山附近渔场生产”,总共捕捞带鱼534000斤。5 但从1947年起,每船的渔获量越来越少:“大孤山在47、48、49年一船生产20几天,最高的可钓获13000斤,一般10000斤,最低的6000斤。在58年最高的5000斤,59年4000斤,60年未钓,61年2000斤,62年3700斤,63年300斤。”不仅是单位捕捞力量减弱,总渔获量也逐年递减,1959~1962年该县渔获量分别为125、250、95和80吨。6 假定1948~1949年网具、捕捞天数和投网次数与1958~1963年相同,那么单位捕捞力量的减弱预示着其资源数量的下降。

清代和民国年间日照至牟平地区带鱼捕捞主要汛期为春汛,夏汛和秋汛捕捞数量少。但到了1950年代,情况则发生改变,牟平1956、1958、1962~1965年带鱼分月份渔获量如表8所示。

表8 1956、1958、1962~1965年牟平县带鱼分月份渔获量

单位:吨123456789101112 1956 102.68145.329.7721.1740.85157.7556.01 4.35 1958 0.76 4.6619.768.497.7113.5223.633.74 1962 10.43131685536 1963 2703310535611

1. 王跃中、邱永松:《东海带鱼渔获量变动原因分析》,《南方水产》2006年第3期。

2. 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1961年春汛乳山、莱州湾渔场带鱼调查总结》,75-1-25,1962年,牟平档案馆。

3. 农林部水产组编《东、黄、渤海渔业资源调查总结(一九七一年)》,内部印行本,1972年,第54页。

4. 复县人民政府水产科《一九六三年水产工作总结》,53-1-10,1963-1964年,瓦房店档案馆。

5. 复县人民政府水产股《一九五六年水产工作总结》,53-1-5,1956-1957年,瓦房店档案馆。

6. 复县人民政府水产科《一九六三年水产工作总结》,53-1-10,1963-1964年,瓦房店档案馆。

/环境与社会/

2012年第1期

1964 112384731221 1965 0.080.050.127.8610.04 6.85 5.760.03资料来源:牟平县水产科“牟平县水产品生产量分月份报表”,1956、1958、1962~1965年,牟平档案馆。

5~6月份是带鱼的春汛时间,1956年春汛渔获量只占全年总渔获量的44.45%,到1958年,则仅占22.43%。夏秋汛和冬汛产量的迅速提高完全改变了清代和民国时期以来春汛为主的传统。到1962年和1965年,带鱼已形不成春汛,渔民主要捕捞索饵鱼群。

清代和民国时期莱州湾潍县以西沿海地区渔汛以伏夏汛为主。清末潍县人陈庆桂记载:“夏秋间多出刀鱼,宽而长,如刀形,无鳞,肉细。此鱼上海,妇女取其子,渔人不禁。腌为酱,冬日食之,以之炒肉尤香。”1 从“取其子”来看,主要捕捞的是产卵鱼群。秦皇岛外海汛期也是夏秋间,光绪五年《永平府志》引乐亭赵建邦《海鲜杂咏·带鱼》云:“扶桑日出火轮飞,海水如汤浴曙晖。想是冯夷苦炎热,暂将玉带解腰围”。1974~1975年塘沽带鱼分月渔获量如表9所示。

表9 1974~1975年两年塘沽带鱼分月渔获量 单位:吨年/月123456789101112 1974 5.4510.8512.65173.20.9 1.450.350.5 1975349.1106.7 6.819.710.7 1.70.1资料来源:塘沽区水产局《年报表》,1974~1975年,塘沽区档案馆。

1974~1975年带鱼渔获季节以夏汛为主,但1975年秋汛亦有一定产量,冬汛则产量较低。

民国二十三年《奉天通志》卷一百十九《实业志七·渔业》记载辽宁带鱼汛期为7~10月。民国二十二年《营口县志·物产·水族》记载西五县分局沿海各区汛期为7~10月,凤安分局沿海各区为7~9月,但民国十年《凤城县志》明确记载带鱼“秋日可钓”,群众渔业的主汛期为秋汛。1951年庄河县上半年(1~6月)带鱼渔获量283873斤,下半年(7~12月)为2246095斤,下半年产量远高于上半年。1952年4~6月渔获量为160994斤,7~9月为921856斤,10~12月为507749斤。1955年上半年为357789斤,下半年为1533377斤。1956年4~6月为207258斤,7~9月为1122427斤,10~12月为79299斤。2以上可见,1951年之后庄河带鱼渔获量以7~9月最多,10~12月渔获量也比较大,4~6月则较少。和民国年间的汛期记录相比,1950年代之后沿海渔民加大了秋冬汛的捕捞力度。

清代和民国时期诸城和胶州捕捞方式是“网取”,捕捞带鱼网具为圆网,民国《膠澳志》卷五《食货志·渔业》记载:“圆网以带鱼为主,长八十尺,竖五十尺,网目正方约一寸六七分,上系浮标,下坠以石,每一潮汐可下网一二十次。”但在莱阳地区,春汛时捕捞方法为钓钩,清初莱阳诗人宋琬记载:“银花烂熳委筠筐,锦带吴钩总擅场。”3在渤海和黄海北部,1958年之前钓钩同样是最主要的捕捞方法。《河北省志·水产志》指出带鱼捕捞渔具,“1960年代以前以钓钩为主,大拉网和其他网具也能捕获,尤以秦皇岛、抚宁县、昌黎县延绳钓钩带鱼,体大银亮,挺直无伤,远近有名。60年代机帆船和渔轮拖网投入带鱼捕捞”4。在机帆船和渔轮拖网投入捕捞之前,渔具和技术并没有变化。明清时期黄渤海沿海地区渔汛主要为阴历三至五月,因怕毁坏网具,夏汛渔获量甚小。1965年之后,胶丝网具得到普及,解决了过去夏汛的网具易烂的问题 5,但这一时期因带鱼。

产量业已下降,这一技术变革对于带鱼渔获量并没有实质影响。1950年代之后对于带鱼渔获量产生作用的人文因素主要是夏汛、秋汛乃至冬汛捕捞力量的加强和捕捞带鱼机动船数量的增多。

5、结论

1. 陈庆桂:《谏书稀庵笔记·海错》,上海小说丛报社,1922年,第147页。.

2. 庄河县水产科《全县水产生产报表》,1951、1952、1955、1956年,庄河市档案馆。

3. 宋琬:《宋琬全集》,齐鲁书社,2003年,第738页。

4. 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河北省志·水产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7页。

5. 复县人民政府水产科《一九六五年水产工作总结》,53-1-11,1965~1966年,瓦房店档案馆。

/明清以来黄渤海带鱼渔获量变化及其原因/

/环境与社会/

地方志所记载的明、清和民国时期黄渤海带鱼产卵场不仅与现代渔业调查完全一致,而且提供了了解其过去渔获量和资源数量的诸多资讯。早在乾隆年间,带鱼就成为诸城第一大渔业。随着明清时期鲱鱼和小黄鱼资源量的衰退,民国时期和1950年代带鱼成为莱阳和牟平第一大渔业。河北、辽宁沿海地区和山东不同,因受制于河流、汛期和船网工具等因素,清代以来鲚鱼渔获量一直远多于带鱼,直到1930年代之后带鱼产量才迅速上升,但1950年代小黄鱼仍然是第一大渔业。1960年之后带鱼和小黄鱼资源量都衰退之后,鲅鱼、鲐鱼以及突然旺发的鲱鱼成为1970年代黄渤海最主要的三种经济鱼类。1960年代带鱼渔获量的急剧下降,除了自然环境变动因素外,人文因素主要是夏汛、秋汛乃至冬汛捕捞力量的加强和机动船数量的迅速增加。

Change of Catch of Trichiurus haumela and its Reasons

in Bo Sea and Yellow Sea Since Ming and Qing Dynasty

LI Yu-shang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Abstract: The Trichiurus haumela became the first fishery product in Zhucheng as early as QianLong Domination. It became the first fishery product in Laiyang and Muping until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and the 1950s. Coilia catches in Hebei and Liaoning coastal areas far more than Trichiurus haumela from Ming and Qing Dynasty. However, catches of Trichiurus haumela increased rapidly after the 1930s and the catches sharp declined in the 1960s. The reason for hairtail catches changed in addition to the variation of environmental factor, and also artificial factors such as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fishing power in fishing seasons and the number of manoeuvrable boats increased quickly .

Key words: Trichiurus haumela; Yellow Sea and Bohai Sea; Catch; Variation

(接50页)

Ban on marinetime trade and the fishman’s life: the catch of Trichiurus haumela and in Taiwan Strait Since Ming and Qing Dynasty

CHEN Liang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Abstract: There were few of fishing baots in the offshore of Zhejiang province for the reason of the ban on marinetime trade since the early Ming dynasty. Since the costal defence system had declined in the WanLi period, more and more fishing boates which belonged to Fujian provine had cross the boader to the offshore to catch the Trichiurus haumela. Qing dynasty had followed the traditional policy of Ming dynasty in the fields of ban on marinetime trade. The fishing boates coming from one province were not allowed to fishing in the offshore of another province. However this policy had been abolished in JaiQing Period. The national policy on the ban of marinetime trade would be the key issue to impact the catch of Trichiurus haumela in the offshore of Fujian province..

Key words: Trichiurus haumela; Taiwan Strait; Ban on marinetime trad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