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与实务
- 格式:ppt
- 大小:495.00 KB
- 文档页数:62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判定标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判定标准⒈根据中国《企业会计制度》以及《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的相关规定,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公式为: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账面价值-可收回金额。
其中,账面价值数据容易获取,可收回金额应取销售净价与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两者之中的较高者。
因此,判断固定资产是否减值的方法主要依赖销售净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确定。
净价法,而很少考虑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这种做法是不全面的。
企业购置固定资产的主要目的是用于生产经营并且期望未来不断产生经济利益的流入,而不是为了用于出售而获取差价。
故判断固定资产是否发生减值,不仅要考虑其销售净价,而且要考虑该固定资产对企业未来收益的影响。
由于要计算出固定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具体金额难度较大,不确定性因素也较多,故可采用下述变通方法来判断固定资产的未来现金流现值是否低于账面价值:若某项固定资产生产的产品对企业来说是能产生净利润的,则可认为该固定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高于其账面价值,不存在减值情况;反之,则存在减值情况。
综合上述,判断固定资产存在减值需同时满足两个条件:①固定资产的存在不能为企业带来盈利;②固定资产的销售净价低于其账面价值。
根据上述判断标准,某些固定资产虽然其市价低于其账面价值,但由于其仍能为企业净利润作贡献,因此可认为其不需计提减值准备。
⒉对于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许多人提出最好能先由评估师对固定资产价值进行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判断固定资产是否减值。
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评估师对固定资产的评估价值仅反映了固定资产的销售净价,采用固定资产评估价值判断是否减值未能考虑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因素,这是不全面的。
另外,若对企业的全部固定资产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计提减值准备,实际操作难度较大。
由于各单项固定资产的评估价值与账面价值总会有差异,可能固定资产评估总体上是增值的,但一部分单项固定资产是减值的。
此外,对所有评估减值的单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会计核算工作量很大,以后计提折旧也非常麻烦。
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与实务问题分析
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与实务问题分析
耿睿宇
【摘要】[摘要]⽬前来说,资产减值在企业中的运⽤与完善过程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
第⼀阶段是针对我国上市公司,主要规定上市公司应做好“四项准备”(坏账准备、短期投资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四项准备”的⽬的是为了使上市公司长远发展,能够给未来投资留⾜减值空间;第⼆阶段主要是把“四项准备”原则应⽤到股份有限公司;第三阶段是完善“四项准备”的阶段,即将其扩充到“⼋项准备”,以此促进公司实现资产减值有效计提,其最终⽬的是使企业保全资产。
【期刊名称】中国管理信息化
【年(卷),期】2012(015)001
【总页数】2
【关键词】[关键词]资产减值;会计理论基础;会计实务;会计⾏为主体;问题;对策
资产减值法规条例的出台及各项国家政策的下达,使得我国企业明确了资产减值准备的各项⼯作内容。
但是⽬前⽽⾔,由于种种客观因素存在,我国不少上市公司等企业主体在资产减值会计中依然存在较多问题。
鉴于此,本⽂在阐述了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基础之上,分析了资产减值会计事务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的对策,以期使我国资产减值会计能够⽇趋完善,并确保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1 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基础
1.1 资产减值是会计⾏为主体实现会计⽬标的重要基础。
关于资产减值会计研究在如今的很多单位之中,为了多获取一些利润,其并不精准真实的体现单位的财会情况,所以,资产减值计提在实务操作中,对人为操作的规范性准则要求十分必要。
资产减值会计就是基于稳健原则的运用和发展标签:资产减值;标准;会计1 关于资产减值原则1.1 该项减值原则的理念,是以决定有用思想为前提和根基的,它是以决策有用观里的财务报告里的信息应该对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提供准确和有力的信息为基础,把多出具体数值的账面资金的多余内容,当成是资产损失部分统计,进而把单位的资产价值精准并且真实的展示出来,切实的提升单位资产的品质。
通过如上的分析我们得知,该准则是为了提供更为精准以及有效的资产信息,来帮助决定人更好的开展决定工作,这项思想就是决定有用观的理论。
1.2 在斯普拉格的账户原理一文中,它对于资产是这样论述的,资产是对今后利润的一种预估。
针对一个单位来讲,连续的运作目的在于对预估的今后的经济取得,但是,单位的资产减值预估的利润如果较之于账面的资金数值低的话,在计提的时候,要保证有关的损失合乎上述概念,所以,针对资产的实质和概念,也给计提资产减值列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
2 如何明确资产的减值标准内容2.1 永久性标准资产减值永久性标准是指在未来能够预计的期间里无法恢复的资产减值方面的损失,这种标准能够使暂时性的资产减值得到避免确认。
然而,对于永久性和暂时性两者的资产减值的明确区分,十分困难,甚至已经超出了管理人员的职责判断之外了,除了造成暂时性资产减值和永久性资产减值判断的困难,也容易造就管理当局来有意拖延,从而使损失确认减少的情况发生2.2 可能性标准资产减值的可能性标准,是指对有可能发生的在资产减值方面的损失,即回收金额小于账面金额时,在负债报表中予以确认这种标准可以避免所发生过的不必要的一些减值损失的确认,与历史成本的框架能够保持高度的一致,使用这种标准计量的时候应该采用公允的价值进行计量,确认的时候则应该利用未来现金流方面所做的贴现值为基础,这种标准同样存在标准及限制条件不明确的问题,因而,此标准存在被人滥用的可能。
资产减值会计的原理与经济实务分析摘要:企业的发展中,在期末的时候需要进行资产的计价,进而实现对企业资产的全面了解。
在对资产的计价中,如果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可变线净值,表明企业出现资产减值,对资产减值的计算是企业实际会计工作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本文笔者分析了资产减值会计的原理,并就当前资产减值会计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结合经济实务进行了分析,目的是为企业的会计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资产减值;会计工作;经济实务;问题;原理资产是企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企业的交易中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的资源,但是这种资源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起着增长和消减的双重作用,当企业的可回收金额小于账面的成本时,就出现资产减值现象。
因此需要对资产减值进行恰当的计算,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但是在实际的会计工作中,关于资产减值的计量还没有明确的标准,影响了资产计算的可靠性,这就需要对资产减值进行合理的计量,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客观性,进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资产减值会计的原理在企业的会计管理中,资产减值的计量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进行计量的方法通常分为两个主要观点: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
前者是指管理方或者是授权人可以对委托人的部分财产进行控制和管理,并且在保管好资产的同时,利用部分资产进行一定的经营活动,进而赚取经济效益,在这一活动中受托人需要承担的责任被成为受托责任。
因此在企业进行资产减值计量时,需要站在信息提供者的角度,保证会计计量工作的公正、客观进而真实的反应出委托方的资产情况。
决策有用观是指对历史成本的计量,是对历史计量的反馈,主要是针对市场投资者提供的服务,投资者借助会计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了解到企业的内部价值和经营状况,在对投资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
在进行投资决策时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因此要做好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保证数据资料的前瞻性,进而为工作提供指导和依据。
通过对资产的管理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当经济效益减少时就会出现资产减值,主要是由于资产的减少或者是费用的增加引起的,可见,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由于资产的变化会容易引起资产的减值,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资产进行合理的管理,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如何正确进行资产减值及处置准备的计提与处理资产减值及处置准备是会计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和技巧,它们对于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业绩评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确的资产减值及处置准备的计提与处理,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准确的会计核算和风险控制。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务两个方面,探讨如何正确进行资产减值及处置准备的计提与处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资产减值与处置准备的概念和原因。
资产减值是指企业的资产价值低于其带来的未来现金流量的情况,而处置准备是指企业为处理不可收回的资产而提前将其成本减记的预留金额。
资产减值与处置准备的计提是为了反映资产价值的下降和企业风险的变化,遵循了会计的谨慎性原则。
合理计提和处理资产减值及处置准备,可以预见风险,提醒企业管理者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如何计提资产减值及处置准备。
一般来说,资产减值及处置准备的计提需要遵循以下步骤:首先,企业需要评估资产的价值,分析其未来现金流量是否会低于其带来的收益。
其次,企业需要确定计提的比例和计提的时间。
对于固定资产,常见的计提比例为净值的一定百分比,而计提的时间则通常根据资产的使用寿命和市场变化等因素而定。
最后,企业需要在资产减值及处置准备的科目下进行会计分录,将计提金额纳入财务报表。
正确计提与处理资产减值及处置准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企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市场状况进行风险评估和预测,以合理确定资产减值及处置准备的金额。
定期进行资产清查和评估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其次,企业需要严格遵循会计准则和法律法规的要求,确保计提准确和及时披露。
同时,企业还需要建立健全的内控体系,加强风险管理和审计监督,防止潜在的风险和损失。
最后,企业需要合理处理已计提减值的资产,可以选择出售、报废或转让等方式进行处置。
在实际应用中,资产减值及处置准备的计提与处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需要企业的财务人员具备良好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技巧。
同时,也需要其他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有效的内部沟通和协作,有助于减少错误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