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Tesla V100技术架构白皮书

Tesla V100技术架构白皮书

Tesla V100技术架构白皮书
Tesla V100技术架构白皮书

NVIDIA TESLA V100 GPU

GPU

AI HPC

NVIDIA Tesla V100 GPU ................................................................................................. 1 Tesla V100 AI

HPC (2)

(2)

(5)

NVIDIA GPU 6

(6)

GPU (7)

GV100 GPU (8)

(11)

Volta ................................................................................................................................ 12 Tensor .......................................................................................................................... 14 L1 (17)

FP32

INT32 (18)

(18)

NVLink (19)

(19)

(20)

HBM2 ............................................................................................................................... 22 ECC (23)

(23)

Tesla V100 ........................................................................................................................ 24 GV100 CUDA .. (26)

(27)

NVIDIA

GPU SIMT (27)

Volta SIMT (28)

(30)

VOLTA (31)

(33)

(34)

........................................................................................................................... 37 Tesla V100

NVIDIA DGX-1 (38)

NVIDIA DGX-1 .................................................................................................................. 39 DGX-1 .............................................................................................................................. 40 NVIDIA DGX

-

AI (42)

(44)

.................................................................................................................. 44 .. (45)

(45)

NVIDIA GPU (48)

(49)

...................................................................................... 50 (51)

............................................................................................................. 52 .. (53)

(54)

A

B AI C

GPU

84 SM

Volta GV100 GPU NVIDIA Tesla V100 SXM2 (1)

2. Tesla V100 ................................................................................................... 4 Tensor

Tesla V100 (5)

Volta GV100 GPU (9)

5. Volta GV100 (SM) (13)

6. cuBLAS (FP32) (14)

7. cuBLAS FP16

FP32 (15)

8. Tensor

4x4 (15)

9. Tensor ........................................................................................................ 16 10. Pascal Volta 4x4 ...................................................................................... 16 11. Pascal Volta .. (17)

V100

DGX-1”

NVLink ...................................... 20 13. V100 NVLink

GPU

GPU

GPU

CPU (21)

NVLink ............................................................................................. 21 15. V100

HBM2

P100 (22)

16. Tesla V100 .................................................................................................. 24 17. Tesla V100 .................................................................................................. 24 18. NVIDIA Tesla V100 SXM2 - . (25)

CUDA (26)

20. Pascal

GPU

SIMT (27)

21. Volta .......................................................................................................... 28 22. Volta . (29)

(29)

1. 3. 4.

12. “ 14. 19.

23.

(30)

25. Pascal MPS

Volta

MPS (32)

Volta MPS (33)

(36)

28. NVIDIA DGX-1 ............................................................................................. 38 GP100

DGX-1

3 (39)

30. NVIDIA DGX-1 ............................................................................................. 41 Tesla V100 DGX Station.. (42)

32. NVIDIA DGX 47 ...................................................... 43 (46)

(48)

................................................................................................49 (50)

.............................................................................................51 NVIDIA . (52)

39. NVIDIA DriveNet (53)

1. NVIDIA Tesla

GPU (10)

GK180 GM200 GP100

GV100 (18)

3. NVIDIA DGX-1 (39)

4. DGX (4)

3

24. 26. 27.

29.

31.

33. 34. 35. 36. 37. 38.

2.

NVIDIA TESLA V100 GPU

Tesla V100

Volta GV100 GPU

Volta GV100 GPU

NVIDIA Tesla V100 SXM2

10

CUDA GPU

NVIDIA? GPU

GPU

NVIDIA GPU NVIDIA GPU

(HPC)

(AI)

NVIDIA GPU

NVIDIA? Tesla? V100 GV100

1

Pascal GP100 GPU

Volta GV100 GPU

HPC

1.

TESLA V100 AI

HPC

NVIDIA Tesla V100

GV100 GPU 211

815 mm 2

NVIDIA

TSMC 12 nm FFN (FinFET NVIDIA)

Pascal GPU GV100

GPU

GV100

GPU

GV100

Tesla V100

HPC

(SM) Volta GPU Pascal

SM

Volta SM 50%

Tensor TFLOPS

FP32 FP64

12

TFLOPS

6

Volta

SM

Volta L1

NVIDIA NVLink?NVIDIA NVLink

GPU/CPU

GPU Volta GV100

NVLink

NVLink 300

GB/s GP100

NVLink

NVLink

160 GB/s IBM Power 9 CPU CPU V100

NVIDIA DGX-1 AI

HBM2

Volta

Samsung HBM2

1.5

16 GB HBM2

Volta

900 GB/s

Pascal GP100

95%

Volta

Volta (MPS) Volta GV100

GPU

CUDA MPS

(QoS) Volta MPS

48

MPS 3Pascal

16

Volta

GV100

IBM Power

(ATS) GPU

CPU

Tesla V100 300 W TDP

Tesla V100

GPU

API

CUDA 9

NVIDIA GPU

CUDA

Pascal Volta

Kepler

API

Volta

④Volta

Caffe2 MXNet CNTK TensorFlow

Volta Volta GPU

cuDNN cuBLAS TensorRT Volta GV100

(HPC) NVIDIA CUDA 9.0

API Volta

2 Tesla V100

Tesla V100

2.

Tesla V100 AI

HPC

HPC

Tesla V100

3

Tesla V100

Tensor

④ 7.8 TFLOPS 1

(FP64)

④ 15.7 TFLOPS 1 (FP32)

④ 125 Tensor TFLOPS 1

Tensor Tesla V100

1 基于 GPU 加速时钟

.

AI

3.

GPU

GPU GPU

NVIDIA Pascal GPU

CPU

NVIDIA Tesla V100 GPU NVLink

GPU

GPU

NVIDIA GPU

AI

AI

(DNN)

45 C

NVIDIA GPU -

GPU

NVIDIA GPU

NVIDIA GPU CPU

GPU

CPU

GPU

GPU

TFLOPS

GPU

Volta

AlexNet

650,000

2012 ImageNet

(CNN)

ResNet-152

150

Pascal GP100 GPU

GV100 GPU G (TPC)

(SM)

● 14

SM ④

● 64 INT32

● 32 FP64 ● 8 Tensor

● 4

④ 8

512 4096

84 SM

GV100 GPU 5376

FP32 5376 INT32

2688 FP64

672

Tensor 336

HBM2 DRAM

GV100 GPU

6144 KB

L2

4

84

SM

④ 6

GPC GPC ● 7

TPC NVIDIA Tesla V100

HPC

Volta GV100 GPU

GV100

GV100 GPU

PU (GPC)

GV100 GPU

SM

84 Volta SM SM ● 64

FP32

GV100 GPU GV100 Tesla V100 80 SM 1 NVIDIA Tesla GPU

4. 84 SM

Volta GV100 GPU

1.

NVIDIA Tesla GPU

Tesla

GPU

SM

TPC

FP32 /SM

FP32 /GPU

FP64 /SM

FP64 /GPU

/SM

/GPU

GPU

1

1

1

384 GDDR5 384 GDDR5 HBM2 4096 HBM2

12 GB 24 GB 16 GB 16 GB

L2 1536 KB 3072 KB

96

/SM

KB

/SM

/GPU

TDP

71 80 153 211

GPU 601815 mm

28 nm

1 TFLOPS GPU

系统架构设计(模板)

XX项目 项目编号: 系统架构设计

目录 1、概述 (4) 1.1.系统的目的 (4) 1.2.系统总体描述 (4) 1.3.系统边界图 (4) 1.4.条件与限制 (4) 2、总体架构 (4) 2.1.系统逻辑功能架构 (4) 2.2.主要协作场景描述 (5) 2.3.系统技术框架 (5) 2.4.系统物理网络架构 (5) 3、数据架构设计 (5) 3.1.数据结构设计 (5) 3.2.数据存储设计 (6) 4、核心模块组件概要描述 (6) 4.1.<组件1>编号GSD_XXX_XXX_XXX (6) 4.1.1.功能描述 (6) 4.1.2.对外接口 (6) 4.2.<组件2>编号GSD_XXX_XXX_XXX (6) 4.2.1.功能描述 (6) 4.2.2.对外接口 (6) 5、出错处理设计 (6) 5.1.出错处理对策 (7) 5.2.出错处理输出 (7) 6、安全保密设计 (7) 6.1.网络安全 (7) 6.2.系统用户安全 (7) 6.3.防攻击机制 (7) 6.4.数据安全 (7) 6.5.应用服务器配置安全 (7) 6.6.文档安全 (8) 6.7.安全日志 (8) 7、附录 (8) 7.1.附录A外部系统接口 (8) 7.2.附录B架构决策 (8) 7.3.附录C组件实现决策 (8) 修订记录

1、概述 1.1.系统的目的 [必须输出] [请明确客户建立本系统的目的,建议引用需求说明书的内容。]

[必须输出] [描述系统的 ●总体功能说明 ●设计原则 ●设计特点] 1.3.系统边界图 [必须输出] [请明确本系统的范围及与其它系统的关系,划分本系统和其他系统的边界。同时描述本系统在客户整体信息化建设中的规划及定位情况,系统的设计必须遵守客户的信息化建设思路及规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需画出本系统在客户信息化建设中的定位关系图。] 1.4.条件与限制 [可选项] [列出在问题领域,项目方案及其它影响系统设计的可能方面内,应当成立的假设条件,包括系统的约束条件。以及系统在使用上或者功能上的前提条件与限制。] 2、总体架构 2.1.系统逻辑功能架构 [必须输出] [系统总体架构图解释建议的系统方案,并描述其根本特征,主要描述系统逻辑功能组件之间的关系,就系统级架构画出模型。并针对每一组件给出介绍性描述。] 2.2.主要协作场景描述 [可选项] [描述系统组件之间的主要协作场景。]

《钢铁工业XX体系架构白皮书》编制说明

《钢铁工业XX体系架构白皮书》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在中国科协“钢铁工业XX协同创新”课题的支持下,XX学会组织XX学会XX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编写了《钢铁工业XX体系架构白皮书》。 2017年6月-2018年6月,XX学会委托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组织对钢铁工业XX需求、目前管控体系架构的问题调研、研讨,明确了钢铁工业XX体系架构制定的可行性与方向。 2018年7月,钢铁工业XX体系架构工作组启动标准编制工作。在XX学会的组织下,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联合河北钢铁集团唐山钢铁公司、东北大学、山东钢铁集团日照钢铁公司、宝武钢铁集团宝钢研究院等单位专家组成标准编制组,结合前期调研结果,经过对标准编制思路的深入讨论和意见征求,确定了本标准的整体框架和编制思路,并正式启动标准草案编制工作;2018年11月形成标准初稿,经过编制组专家多次技术讨论、修改,2019年10月形成征求意见稿。 主要起草人:************ 二、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及解决的主要问题 1、编制原则 本白皮书属于钢铁工业XX基础共性方面的参考指南,以自主编写的方式完成,主要编制原则如下: 坚持标准引领的原则。标准编制组依据中国XX系统架构的顶层设计要求,结合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需求,通过研究钢铁工业XX的现状基础、概念内涵、构成要素、应用场景、发展趋势,以凝聚共识、统一认识, 构建钢铁工业XX体系结构,为钢铁企业的XX系统顶层设计提供指导。 坚持系统化的原则。采用TOGAF(The Open Group Architecture Framework)体系架构研究方法,借鉴国内外XX体系架构方面研究成果,结合钢铁工业特点和XX需求,贯彻业务集成协同、信息物理融合、人机增强智能、自主分布智能等指导思想,构建具有钢铁工业特色的XX体系架构。 坚持重点突出的原则。由于XX是工业和信息技术跨界交织、深度融合的新型技术

企业标准体系标准体系结构图

--WORD格式--可编辑-- 企业标准化工作导则标准体系表 适用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方针政策文件的编排结构 适用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方针政策文件结构图,如图所示适用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方针政策文件一览表,见表 A.1 。 适用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方针政策文件 1 标准化 2 经济 3 安全 4 环境 5 质量 6 计量 7 电力建设 8 电力生产 9 信息化10 其他 1.1标准 2.1经济 3.1安全 4.1环境 5.1质量 6.1计量 7.1 电力建设 8.1 电力生产 9.1信息化10.1其他化法律法律法律法律法律法律法律法律法律法律 1.2标准 2.2经济 3.2安全 4.2环境 5.2质量 6.2计量 7.2 电力建设 8.2 电力生产 9.2信息化10.2其他化法规法规法规法规法规法规法规法规法规法规 1.3标准 2.3经济 3.3安全 4.3环境 5.3质量 6.3计量 7.3 电力建设 8.3 电力生产 9.3信息化10.3其他化行政行政规行政规行政规行政规行政规行政规章行政规章行政规章行政规章 规章章章章章章7.4 电力建设8.4 电力生产9.4信息化10.4其他1.4标准 2.4经济 3.4安全 4.4环境 5.4质量 6.4计量规范性文件规范性文件规范性文规范性文化规范化规范规范性规范性规范性规范性7.5 电力建设8.5 电力生产件件 性文件性文件文件文件文件文件方针政策文方针政策文9.5信息化10.5其他1.5标准 2.5经济 3.5安全 4.5环境 5.5质量 6.5计量件件方针政策方针政策化方针方针政方针政方针政方针政方针政文件文件 政策文策文件策文件策文件策文件策文件 件 图 A.1 适用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方针政策文件结构图

网络基础架构设计方案实例

网络基础架构 公司现用的网络结构如下 Internet 所有客户端都处于工作组状态 根据现有环境状况来看存在以下危害: ●不能对外提供Web、FTP之类的服务 ●账号管理困难 ●安全性差,易受攻击或入侵 ●可管理、可维护性差 需求分析 域环境可以解决存在系统危害问题 1、权限管理比较集中,管理成本大大下降。 . 域环境,所有网络资源,包括用户,均是在域控制器上维护,便于集中管理。所有用户只要登入到域,在域内均能进行身份验证,管理人员可以较好的管理计算机资源,管理网络的成本大大降低。 防止公司员工在客户端乱装软件, 能够增强客户端安全性、减少客户端故障,降低维护成本。 2、安全性加强。

有利于企业的一些保密资料的管理,比如说某个盘某个人可以进,但另一个人就不可以进;哪一个文件只让哪个人看;或者让某些人可以看,但不可以删/改/移等,可以封掉客户端的USB端口,防止公司机密资料的外泄。 使用漫游账户和文件夹重定向技术,个人账户的工作文件及数据等可以存储在服务器上,统一进行备份、管理,用户的数据更加安全、有保障。当客户机故障时,只需使用其他客户机安装相应软件以用户帐号登录即可,用户会发现自己的文件仍然在“原来的位置”(比如,我的文档),没有丢失,从而可以更快地进行故障修复。 卷影副本技术可以让用户自行找回文件以前的版本或者误删除的文件(限保存过的32个版本)。在服务器离线时(故障或其他情况),“脱机文件夹”技术会自动让用户使用文件的本地缓存版本继续工作,并在注销或登录系统时与服务器上的文件同步,保证用户的工作不会被打断。 方便用户使用各种资源。可由管理员指派登录脚本映射分布式文件系统根目录,统一管理。用户登录后就可以像使用本地盘符一样,使用网络上的资源,且不需再次输入密码,用户也只需记住一对用户名/密码即可。 并且各种资源的访问、读取、修改权限均可设置,不同的账户可以有不同的访问权限。即使资源位置改变,用户也不需任何操作,只需管理员修改链接指向并设置相关权限即可,用户甚至不会意识到资源位置的改变,不用像从前那样,必须记住哪些资源在哪台服务器上。 SMS(System Management Server)能够分发应用程序、系统补丁等,用户可以选择安装,也可以由系统管理员指派自动安装。并能集中管理系统补丁(如Windows Updates),不需每台客户端服务器都下载同样的补丁,从而节省大量网络带宽。 Active Directory工作原理和优点 活动目录Active Directory存储了有关网络对象的信息,并且让管理员和用户能够轻松地查找和使用这些信息。 Active Directory使用了一种结构化的数据存储方式,并以此作为基础对目录信息进行合乎逻辑的分层组织。 Active Directory使用目录形式的数据存储 目录包含了有关各种对象(用户、用户组、计算机、域、组织单位(OU)以及安全策略) 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被发布出来,以供用户和管理员的使用。 目录存储在被称为域控制器的服务器上,并且可以被网络应用程序或者服务所访问。一个域可能拥有一台以上的域控制器。每一台域控制器都拥有它所在域的目录的一个可写副

IEC 62443标准体系结构

IEC 62443标准体系结构 2007年,IEC/TC65/ W G 10与ISA 99成立联合工作组,共同制定IEC 62443系列标准。2011年5月,IEC/TC65年会决定整合IEC 62443标准结构,并从14个部分文档调整到12个,以优化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同时,为与I EC/TC65的工作范围相对应,IEC 62443系列标准名称由《工业通信网络网络与系统信息安全》改为《工业过程测量、控制和自动化网络与系统信息安全》。 lEC 62443系列标准目前分为通用、信息安全程序、系统技术和部件技术4个部分,共包含12个文档,每个文档描述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的不同方面。 IEC 62443标准结构如下所示。 一、第一部分 第1部分描述了信息安全的通用方面,作为IEC 62443其他部分的基础。 IEC 62443-1-1术语、概念和模型:为其余各部分标准定义了基

本的概念和模型,从而更好地理解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 ●IEC 62443-1-2术语和缩略语:包含了该系列标准中用到的全 部术语和缩略语列表。 ●IEC 62443-1-3系统信息安全符合性度量:包含建立定量系统 信息安全符合性度量体系所必要的要求,提供系统目标、系 统设计和最终达到的信息安全保障等级。 二、第二部分 第2部分主要针对用户的信息安全程序。它包括整个信息安全系统的管理、人员和程序设计方面,是用户在建立其信息安全程序时需要考虑的。 IEC 62443-2-1建立工业自动化和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程序:描述了建立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系统所要求的元素和工作流程,以及针对如何实现各元素要求的指南。 ●IEC 62443-2-2运行工业自动化和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程序:描 述了在项目已设计完成并实施后如何运行信息安全程序,包 括量测项目有效性的度量体系的定义和应用。 ●IEC 62443-2-3工业自动化和控制系统环境中的补丁更新管 理 ●IEC 62443-2-4对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制造商信息安全政策 与实践的认证。 三、第三部分 第3部分针对系统集成商保护系统所需的技术性信息安全要求。

中国电信:5G SA安全增强SIM卡白皮书

中国电信:5G SA安全增强SIM卡白皮书5G SA安全增强SIM卡白皮书 中国电信发布《5G SA安全增强SIM卡白皮书》,旨在明确用户卡的发展方向,为产业链合作伙伴提供5G卡的技术要求与参考指导,共促5G商用深入推进。 《5G SA安全增强SIM卡白皮书》的几个要点: (1)为满足不同行业的安全可靠接入要求,3GPP R15 R16 规范新增了用户隐私保护、5G 移动性管理、 GBA 认证等5G关键技术; (2)白皮书根据3GPP规范制定,以实现电信运营商和行业合作伙伴要求的安全性接入和可靠性连接等关键要求; (3)5G卡根据3GPP规范,为满足5G用户及多样化的5G移动业务要求,增加了5G移动性管理、用户身份隐私保护、安全认证加强、GBA认证、5G接入控制、 5G USAT事件等功能; (4)白皮书主要增加了SUCI机制和GBA机制,基于SA核心网络,面向智能制造、车联网、远程医疗、智慧城市等行业应用领域,满足更高安全增强需求; (5)SUCI计算方案:利用高安全等级算法对用户身份加密后再传输,可保护接入连接设备用户的身份隐私,避免被跟踪攻击; (6)5G SA安全增强SIM卡,新增的 GBA 功能,为行业合作伙伴应用提供统一的业务接入认证能力,可创建安全数据通道,满足差异化安全需求; (7)基于5G网络,GBA认证较传统的短信认证、账密认证等方式,安全性更高,非常适合5G车联网等安全要求高的场景; (8)5G卡与网络之间采用双向认证机制,防止鉴权过程中的卡和网络仿冒; 可以看到,5G安全增强卡主要将面向有更高安全需求的行业应用场景,此外,移动性管理的增强,有利于终端服务能力的提升,适用于5G SA 低时延业务。 面向普通2C大众市场,4G用户无需换卡,只要更换成5G 手机,就能在5G信号已覆盖的区域使用5G业务。

整体架构网系统设计方案

整体架构网系统设计 方案 1.1概述 此方案主要是为了优万网络的整体网络规划,提前设计好网络会更好的让采购进行,让不合理的地方进行调整,相关技术人员的招聘与学习也会随此方案的方向进行调整。方案的设计主要是在满足公司需求的情况下,尽量的节省资金,我们要求用合适的价格,建设稳定的网络。 1.2系统互联框架 游戏行业的整体架构网,在业界基本上有着固定的模式,主要分为三部分 1.办公室网络(主要用于公司办公及运营中心的人员对游戏分区及会员中心的访问) 2.会员中心(提供会员注册、冲值、及与游戏分区的数据交换) 3.游戏分区(主要给游戏用户提供一个稳定的游戏环境) 大致如下图: 如上图所示,公司办公网、会员中心、游戏分区,这三个网络全部需要通过VPN line连接起来,上图仅仅只显示出了一个游戏分区,可能到实际的情况中,我们需要开设数十个以上

游戏分区,此中间会包含电信和网通的区,所以会员中心、官网,一般都建议采用双线机房。上图中并未画出下载服务器的布署,后面我会在相关的章节中写明此资源的需求及需要考虑的情况。 1.3路由冗余 路由冗余系统主要是针对目前办公网和各地的IDC连接来设计的,中国的互联网用户主要的运营商为电信和网通,他们之间的互联互通是存在一些问题(丢包多,延迟高,个别网络不可达等),因此,我们在设计办公网到各地的访问时,需要考虑路由冗余的问题,路由冗余主要是利用多条链路来保证网络在一条链路出现物理故障的时候,另一条链路可以自动切换,保证网络的实时稳定性。路由冗余的方法有很多种来实现,考虑到性价比,我们还是使用网关或办公网多层交换机路由优先级的方式来实现,具体实现的方法我们在后续的办公网子系统中来写明实施方案。 1.4VPN冗余 在中国,由于各种原因,经常会出现IDC之间的中间链路不通的情况,例如:机房有,,这三个的VPN都是互通的,互联网经常会出现IDC之间不通的情况,比如:至的VPN 是通的,但至可能就会断网,但至确是通的。 基于此情况,能否设计出在至是断的情况下,通过的链路自动冗余到。经过一些资料的查证(针对netscreenVPN路由器),只可以达到上述的要求。(关于VPN的实现我还需要查证一些资料)经过查证,netscreen 的防火墙利用hub and spoke的模式即可实现VPN 冗余的功能。 1.5IP地址规划 IP地址的规划,是一个合理的架构网设计的基础,合理的设置IP地址,对于未来长远规划是否能有效实施有着关键作用,并且对于以上的路由VPN的冗余是否能有效实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公司目前IP地址的现状如下: 网网段192.168.0.0/24 所有地址全部为C类地址,由于主要是开发,在一些网络的高可用性方面并未开始设计和使用,所以网络的结构非常简单。到运营期,我们公司的网络的高可用性方面将会属一个主要技术解决方案之一,所以,这就会牵涉到IP地址的规划,以满足我们的需求。 此章节,我们只描述大致的IP子网的规划,从整个面来描述,后面每个子系统的实施方案中,将会写明每个结点的IP地址的分配。 整个IP子网的规划如下图:

OceanStor存储系统技术架构介绍

华为OceanStor 18800存储系统 技术架构介绍

目录 第1章OceanStor系列存储简介 (1) 1.1产品定位 (1) 1.2 产品特点 (1) 第2章OceanStor存储硬件架构 (2) 2.1引擎 (2) 2.1.1控制器 (2) 2.1.2风扇模块 (2) 2.1.3 BBU模块 (3) 2.1.4电源模块 (3) 2.1.5管理模块 (3) 2.1.6接口模块 (3) 2.2硬盘框 (4) 2.2.1风扇模块 (4) 2.2.2电源模块 (4) 2.2.3级联模块 (4) 2.2.4硬盘模块 (4) 2.3数据交换机 (5) 2.4 SVP (5) 2.5设备线缆 (5) 2.5.1电源线 (5) 2.5.2接电线 (5) 2.5.3网线 (5) 2.5.4串口线 (6) 2.5.5 mini SAS线缆 (6) 2.5.6光纤 (6) 2.5.7 AOC线缆 (6)

第1章OceanStor系列存储简介 1.1产品定位 OceanStor OCEANSTOR85T/OCEANSTOR 18800企业级存储系统(以下简称OCEANSTOR系列存储系统)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根据存储产品应用现状和存储技术未来发展趋势,针对企业大中型数据中心,推出的新一代(虚拟化、混合云、精简IT和低碳等)存储系统,聚焦于大中型企业核心业务(企业级数据中心、虚拟数据中心以及云数据中心等),能够满足大中型数据中心对海量数据存储、高速数据存取、高可用性、高利用率、绿色环保和易于使用等需求。 OCEANSTOR系列存储系统秉承灵活、可扩展的设计理念,采用创新的Smart Matrix Architecture,该架构采用多引擎(每个引擎包括两个控制器)的横向扩展体系,可为企业数据中心提供一至八个系统机柜和最多两个硬盘柜,无缝配合企业数据中心高度整合、高效率和可扩展的特点,能够满足数据中心大型数据库OLTP/OLAP(OnlineTransaction Processing/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高性能计算、数字媒体、因特网运营、集中存储、备份、容灾和数据迁移等不同业务应用的需求。 1.2 产品特点 OCEANSTOR系列存储系统具有高规格的硬件结构,结合多种高级数据应用和数据保护技术,使存储系统具有高性能、高可扩展性、高可靠性和高可用性等特点,满足大中型数据中心对存储系统的各种需求。

中国的标准体系结构00

中国的标准体系结构 【标准架构】 中国现行的标准架构是由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等五级构成。其中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又分别有强制性和推荐性两大类。 涉及到国家安全、卫生、健康、环保、反欺诈的,即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标准,可以制定强制性标准,其他标准只能申请推荐性标准。 【效力级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标准化法实施条例》规定了各级标准的制定单位和程序。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从效力上是递减的。 【制定程序】 根据《国家标准制定程序的阶段划分及代码》(GB/T16733-1997),我国国家标准制定程序阶段划分为几个阶段,即预阶段、立项阶段、起草阶段、征求意见阶段、审查阶段、出版阶段、复审阶段、废止阶段。 【管理机构】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疫总局属下的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是国家标准唯一合法的官方制定单位。 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有关行业协会(联合会)、行业标准计划单列单位对行业标准制定过程的起草、技术审查、编号、报批、备案、出版等工作进行管理。 【标准分类】 按照标准化对象,通常把标准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三大类。 - 技术标准是指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所制定的标准。技术标准包括基础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工艺标准、检测试验方法标准,及安全、卫生、环保标准等。 - 管理标准是指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所制定的标准。管理标准包括管理基础标准,技术管理标准,经济管理标准,行政管理标准,生产经营管理标准等。 - 工作标准是指对工作的责任、权利、范围、质量要求、程序、效果、检查方法、考核办法所制定的标准。工作标准一般包括部门工作标准和岗位(个人)工作标准。

网络系统结构与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网络系统结构与设计的基本原则 1.1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 LAN )按照采用的技术、应用的范围和协议标准不同分为共享局域网与交换局域网 1.2局域网特点: 1. 覆盖有限的地理范围 2. 提供高数据传输速率(10Mbps-10Gbps)、低误码率的高质量数据传输环境 3. 成本低,易于建立、维护和扩展 1.3计算机网络从逻辑功能上分为: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 1.4主机(host)包括用户终端设备(个人计算机、数字设备)、服务器,是资源子网的主要组成单元 1.5资源子网: 组成:主计算机系统、终端、终端控制器、连网外部设备、各种软件资源、网络服务 功能:负责全网的数据处理业务、向网络用户提供各种网络资源和网络服务 1.6通信子网: 组成:通信控制处理机、通信线路、其他通信设备功能:完成网络数据传输、转发等通信处理任务 1.7通信控制处理机:在网络拓扑结构中成为网络结点 1?作为与资源子网的主机、终端的连接接口,将主机和终端连入网络 2. 作为通信子网中的分组存储转发结点,完成分组的接收、校验、存储、转发等功能,实现将源主机报文准确发送到目的主机的作用 1.8通信线路:通信控制处理机与通信控制处理机、通信控制处理机与主机之间提供通信信道,计算机网路采用多种通信线路,如电话线、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无线通信信道、微波与卫星通信信道等 1.9局域网与城域网(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MAN )、城域网与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WAN )、广域网与广域网的互联是通过路由来实现的 1.10介入城域网方式:局域网、电话交换网(PSTN)、有线电视网(CATV )、无线城域网(WMAN )、无线局域网(WLAN ) 1.11广域网的基本概念: 1. 广域网建设投资大、管理困难,一般由电信运营商负责组建与维护 2. 电信运营商提供接入广域网的服务与技术,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数据传输服务,因此广域网是一种公共数据网络( Public Date Network,PDN 3. 用户可以在公共数据网络商开发各种网络服务系统,用户使用广域网的服务必须向广域网运营商购买服务 1.12广域网技术主要研究的是远距离、宽带、高服务质量的核心交换技术 1.13广域网发展: 1. 早期,人们利用电话交换网PSTN的模拟信道,使用调制解调器完成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低速数据通信 2.1974年X . 25分组交换网出现 3. 随着光纤开始应用,一种简化的X . 25协议的网络:帧中继(Frame Replay, FR)网得到广泛应用

中国铁路BIM标准体系框架研究

中国铁路BIM标准体系框架研究

中国铁路BIM标准体系框架研究 根据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化总体方案的部署,BIM是实现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化的主要技术发展方向,为此,中国铁路总公司推动了BIM技术在铁路工程上的应用研究。应用研究发现,BIM技术对铁路工程建设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价值,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难题和挑战。BIM起源于建筑领域,BIM标准及应用软件基本上都是面向民用建筑领域,没有针对铁路的标准,给BIM在铁路工程领域的全面应用带来不可逾越的障碍。经前期调研发现,虽然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国都制定过相应的BIM标准,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于启动了中国BIM标准的编制工作,但这些BIM标准所涵盖的领域都局限为民用建筑。鉴于铁路工程领域所涵盖的专业领域要远大于建筑领域,而且BIM技术本身也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因此有必要在开展专业BIM应用研究试点的同时,开展铁路BIM标准体系的研究,以在大范围开展专业BIM应用时,统一指导、规范应用。中国铁路总公司于已经启动了《基于BIM技术的铁路隧道施工图交付标准研究》等BIM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之后还会陆续开展更多铁路专业领域BIM技术应用研

究;启动了BIM标准体系的前期研究工作,提出了中国铁路BIM标准的体系框架,将全面启动中国铁路BIM标准体系的研究工作。 1 国内外BIM标准现状 1.1 国际BIM标准 1.1.1 美国国家BIM标准(NBIMS) 美国建筑科学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Building Sciences)分别于和发布了美国国家BIM标准第一版(National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Standard version1-Part1:Overview,Principles,and Methodologies)和美国国家BIM标准第二版(National BIM Standard-United States Version 2),旨在经过引用现有标准和制定信息交换标准为建筑工程施工工业整个生命周期的信息化提供统一操作凭据。 美国国家BIM标准第一版(NBIMS-US V1P1)并没有提出具体的BIM标准体系,而是着眼于介绍BIM相关基础概念、建立BIM体系的需求和提出BIM标准编写的原理和方法论。它认为NBIMS的目标是为每个设施建立标准的机器可读的信息模型,该信息模型包含此设施的所有适当信息,能够被整个生命周期中所涉及的所有用户使用,从而达成一个改良的计划、设计、施工、运营和维护的过程。 美国国家BIM标准第二版(NBIMS-US V2)依据第一版的需求和方法论明确了BIM标准体系,大致包括引用标准、数据交换标准和BIM实施实

中国联通 5G 服务化网络白皮书

中国联通5G服务化网络白皮书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网络技术研究院 2018年6月

目录 15G服务化网络发展背景 (1) 1.1 5G时代多元化的业务需求 (1) 1.2 当前移动网络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2) 25G服务化网络关键功能 (3) 2.1 服务化网络系统框架 (3) 2.2 服务化网络的能力开放 (5) 2.3 服务化网络的管理维护 (6) 35G服务化网络云化实现 (6) 3.1 云化架构是服务化网络的基础 (6) 3.2 服务化网络的NFV模版设计 (7) 45G服务化网络演进思路 (9) 5总结与展望 (10) I 版权所有?中国联通网络技术研究院,2018

中国联通5G 服务化网络白皮书 1 5G 服务化网络发展背景 1.1 5G 时代多元化的业务需求 5G 时代,移动网络将不仅为传统的人人通信提供支持,同时将提供大量前所未有的新兴行业的后向合作,业务的发展趋势逐渐由基于现有技术和大众市场的核心应用,转向基于全新技术和面向垂直行业研发和探索的应用。 图1-1 5G 技术框架 未来不同服务对于网络的要求是多样化的,例如智能家居、智能电网、智能农业和智能秒表需要大量的额外连接和频繁传输小型数据包的服务支撑,自动驾驶和工业控制要求毫秒级时延和趋于100%的可靠性,而娱乐信息服务则要求固定或移动宽带连接。上述服务需求表明5G 网络需要更加灵活以支撑不同环境下的业务需求。 为适配未来不同服务的需求, 5G 网络需要更灵活更开放的弹性架构,能快速部署和变更,并提供高效灵活的管理能力,以便为未来的不同行业需求做出快速的响应和调整。 人对人人对物物对物

信息安全整体架构设计

信息安全整体架构设计 1.信息安全目标 信息安全涉及到信息的保密性(Confidentiality)、完整性(Integrity)、可用性(Availability)。 基于以上的需求分析,我们认为网络系统可以实现以下安全目标: 保护网络系统的可用性 保护网络系统服务的连续性 防范网络资源的非法访问及非授权访问 防范入侵者的恶意攻击与破坏 保护信息通过网上传输过程中的机密性、完整性 防范病毒的侵害 实现网络的安全管理 2.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2.1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基本框架 通过人、管理和技术手段三大要素,构成动态的信息与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框架WPDRR模型,实现系统的安全保障。WPDRR是指:预警(Warning)、保护(Protection)、检测(Detection)、反应(Reaction)、恢复(Recovery),五个环节具有时间关系和动态闭环反馈关系。 安全保障是综合的、相互关联的,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是人、管理和技术三大要素的结合。

支持系统安全的技术也不是单一的技术,它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在整体的安全策略的控制和指导下,综合运用防护工具(如:防火墙、VPN加密等手段),利用检测工具(如:安全评估、入侵检测等系统)了解和评估系统的安全状态,通过适当的反应将系统调整到“最高安全”和“最低风险”的状态,并通过备份容错手段来保证系统在受到破坏后的迅速恢复,通过监控系统来实现对非法网络使用的追查。 信息安全体系基本框架示意图 预警:利用远程安全评估系统提供的模拟攻击技术来检查系统存在的、可能被利用的脆弱环节,收集和测试网络与信息的安全风险所在,并以直观的方式进行报告,提供解决方案的建议,在经过分析后,了解网络的风险变化趋势和严重风险点,从而有效降低网络的总体风险,保护关键业务和数据。 保护:保护通常是通过采用成熟的信息安全技术及方法来实现网络与信息的安全,主要有防火墙、授权、加密、认证等。 检测:通过检测和监控网络以及系统,来发现新的威胁和弱点,强制执行安全策略。在这个过程中采用入侵检测、恶意代码过滤等等这样一些技术,形成动态检测的制度,建立报告协调机制,提高检测的实时性。 反应:在检测到安全漏洞和安全事件之后必须及时做出正确的响应,从而把系统调整到安全状态。为此需要相应的报警、跟踪、处理系统,其中处理包括封堵、隔离、报告等子系统。 恢复:灾难恢复系统是当网络、数据、服务受到黑客攻击并遭到破坏或影响后,通过必要的技术手段(如容错、冗余、备份、替换、修复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使系统恢复正常。

《云计算基础设施和体系架构指南》

云计算架构介绍
白皮书 第 1 版,2009 年 6 月
摘要
云计算可望提高应用程序部署速度、促进创新和降低成本,同时还增强经营敏捷 性。Sun 抱持一种全面的云计算观点,因而可以支持各个层面,其中包括服务器、 存储、网络和虚拟化技术,这些技术将云计算环境扩展到虚拟设备中运行的软件, 而这些虚拟设备可用来在极少时间内成功汇编应用程序。本白皮书探讨云计算如何 变革我们的设计、构建和提供应用程序的方式,以及企业在采纳并应用云计算技术 时必须考虑的架构问题。

本页故意留空。

Sun 公司
目录
引言............................................................... 1 Sun 公司观点. ....................................................... 1 云计算的性质....................................................... 2 扩大已形成的趋势................................................... 2 将虚拟机作为标准部署对象......................................... 2 按需、自助、以使用情况付费的模式................................. 2 通过网络提供服务................................................. 5 开放源软件的作用................................................. 5 云计算基础设施模式................................................. 6 公用云、专用云和混合云........................................... 6 云计算的架构层................................................... 9 云应用程序设计接口.............................................. 11 云计算效益........................................................ 11 缩短运行时间和响应时间.......................................... 11 最大限度地减轻基础设施风险...................................... 12 降低入市成本.................................................... 12 加快创新步伐.................................................... 12 实现 IaaS 必须考虑的架构问题. ....................................... 13 不断发展的应用程序架构............................................ 变革架构的途径.................................................. 变革应用程序设计................................................ 目标仍然相同...................................................... 一致而稳定的抽象层................................................ 标准有助于解决复杂问题.......................................... 松散耦合、无状态、原地失败 (Fail-in-Place) 计算. ........................ 水平扩展.......................................................... 并行化............................................................ 分割并征服...................................................... 数据物理.......................................................... 数据与处理之间的关系............................................ 编程策略........................................................ 合规与数据物理.................................................. 安全性与数据物理................................................ 网络安全做法...................................................... 13 13 13 14 16 16 18 18 19 20 21 21 21 22 22 23
Sun 公司与云计算. .................................................. 24 来自 Sun 社区的创新................................................ 社区与开放式标准.................................................. 选择的重要性...................................................... 选择云计算提供商.................................................. 感谢.............................................................. 24 25 25 25 26

Documentum体系结构

. 白皮书 EMC Documentum 体系结构:为跨整个企 业管理内容奠定基础并提供服务 详细介绍 摘要 EMC? Documentum?是一个全面的企业内容管理平台,用于跨扩展范围的企业井然有序地管理非结构化业务信息的流动和提供。Documentum 基于一种可满足全球分布式企业的可扩展、开放而且安全的体系结构,包括一套可协同工作的集成式产品和服务。从创建或捕获、组织、电子存储,一直到及时的交付和归档,Documentum 端到端内容管理解决方案解决了一系列战略性的业务问题。 2008 年 1 月

版权所有 ? 2008 EMC 公司。保留所有权利。 EMC 相信本文中所含信息在发布之日是正确的。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 本出版物的内容按“原样”提供。EMC CORPORATION 对本出版物的内容不提供任何形式的陈述或担保,明确拒绝对有特定目的的适销性或适用性进行默示担保。 使用、复制或发布本出版物所描述的任何 EMC 软件都要有相应的软件许可证。有关 EMC 产品名称的最新列表,请参见 https://www.doczj.com/doc/2b8576878.html, 上的 EMC 公司商标部分,此处用到的所有其他商标分别是其各自所有者的财产。 部件号 H3411

目录 面向执行官的概述 (4) 简介 (4) 目标读者 (4) 为非结构化业务信息带来秩序 (4) 业务方面的好处:超越信息小仓库的樊篱 (4) EMC Documentum 提供了什么 (5) EMC Documentum:分层体系结构 (5) 核心组:在一个统一的内容基础架构中存储、访问和保护内容 (6) 内容对象 (7) 存储内容对象 (7) 存储库剖析 (8) 连接到底层存储基础架构 (10) 安全服务 (11) 应用程序服务组:将内容作为相互关联的模块进行管理 (15) 法规遵从性服务 (15) 核心内容服务 (17) 流程服务 (25) 工具组:创建内容应用程序 (26) 企业内容服务和 Documentum API (27) Documentum 基础服务 (27) EMC Documentum 基础类 (29) 业务对象框架 (30) 体验组:管理最终用户的交互 (30) Web 开发工具包框架 (30) 应用程序连接器 (31) Webtop 扩展 (32) 用于企业门户的 Portlet (32) 总结 (32)

系统架构设计方案(模板)

XX工程 工程编号: ] 系统架构设计;

目录1、概述4 .系统的目的4 .系统总体描述4 》 .系统边界图4 .条件与限制4 2、总体架构4 .系统逻辑功能架构4 .主要协作场景描述5 .系统技术框架5 .系统物理网络架构5 3、数据架构设计5 ; .数据结构设计5 .数据存储设计6 4、核心模块组件概要描述6 .<组件1>编号GSD_XXX_XXX_XXX6 功能描述6 对外接口6 .<组件2>编号GSD_XXX_XXX_XXX6 功能描述6 ~ 对外接口6 5、出错处理设计6 .出错处理对策7 .出错处理输出7 6、安全保密设计7 .网络安全7 .系统用户安全7 .防攻击机制7 — .数据安全7 .应用服务器配置安全7 .文档安全8 .安全日志8 7、附录8 .附录A外部系统接口8

.附录B架构决策8 .附录C组件实现决策8 。 修订记录 { 】

1、概述 1.1.系统的目的 [必须输出] ( [请明确客户建立本系统的目的,建议引用需求说明书的内容。] 1.2.系统总体描述 [必须输出] [描述系统的 总体功能说明 设计原则 设计特点] 1.3.系统边界图 ' [必须输出] [请明确本系统的范围及与其它系统的关系,划分本系统和其他系统的边界。同时描述本系统在客户整体信息化建设中的规划及定位情况,系统的设计必须遵守客户的信息化建设思路及规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需画出本系统在客户信息化建设中的定位关系图。] 1.4.条件与限制 [可选项] [列出在问题领域,工程方案及其它影响系统设计的可能方面内,应当成立的假设条件,包括系统的约束条件。以及系统在使用上或者功能上的前提条件与限制。]

5G+泛低空网络+部署与服务运营白皮书+V1.0

5G泛低空网络 部署与服务运营白皮书 V1.0 2019年6月

目录 1.引言 (2) 2.需求及挑战 (2) 2.1.市场发展需求 (2) 2.2.网络挑战分析 (4) 3.5G泛低空网络部署解决方案 (6) 3.1总体体系 (6) 3.2网络侧部署解决方案 (6) 3.4泛低空网络标准进展 (11) 4.5G泛低空网络服务能力 (12) 4.1基于MEC的泛低空网络服务 (12) 4.2基于网络切片的泛低空网络服务 (14) 4.3安全服务能力 (15) 5.泛低空网络服务运营模式分析 (17) 5.1泛低空网络服务典型模式分类 (17) 5.2泛低空网络服务典型运营模式 (18) 6.总结 (19) 主要贡献单位 (20)

1.引言 随着民用无人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并成熟,无人机应用逐渐从视距应用扩展到超视距,从消费领域扩展到巡检、农业、物流、安防、森林火灾监测、环境监测、安全和边境监控等多个行业领域,随着低空无人机交通管理技术的成熟与政策标准的完善,预计会给产业界带来七到十倍的商业机会。然而,部署大量的无人机会对地面设施、公共安全、空中有人飞行器等造成影响,亟需建立低空无人机网络。 根据中国民航局2019年第一季度无人机云平台统计数据,飞行高度在300m 以下的无人机占据95%,因此本白皮书从此类实际需求出发,重点介绍低空无人机网络部署与服务运营,进一步梳理归纳行业应用对低空通信性能的需求,评估基于5G通信网络对低空空域的覆盖能力,在此基础上保证无人机可靠联网、有序飞行,促进无人机行业的健康发展。 2.需求及挑战 2.1.市场发展需求 民用无人机市场是近几年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2017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促进和规范民用无人机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提出到2020年,民用无人机产业产值达到600亿元,年均增速40%以上;到2025年,民用无人机产业产值达到1800亿元,年均增速25%以上。 中国民用无人机制造全球领先,今年以来国家也积极出台鼓励政策,确定了“先低空后高空、先载货后载人、先通用后运输、先隔离后融合”的发展路径,通过深圳试点实现了低空63%空域开放,构建UTMISS平台打通军航、民航、公安等管理系统,立法明确企业法人作为无人机业务运营主体,为无人机低空运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