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七,八 2

实验七,八 2

实验七,八 2
实验七,八 2

HUNAN UNIVERSITY 课程实验报告

实验:实验七、八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专业班级:通信工程二班

实验七 离散时间信号和LTI 系统

§7.1离散时间正弦信号 目的

学习创建和分析离散时间正弦信号。 相关知识

离散时间正弦和余弦信号能够用复指数信号表示,即

)

(21)s i n ()(2

1)c o s (n

j n j n j n j e e j n e e n ωωωωωω---=+=

基本题

1.考虑信号()n n x k k ωsin ][=,式中2k k πω=。对于6,4,2,1=k ,用stem 对][n x k 画出在区间90<

clc;

n=1:8; i=1;

for k=[1 2 4 6]

x=sin(2*pi*k/5*n); subplot(2,2,i) stem(n,x,'fill') i=i+1; end;

----

4个图中,在横坐标等于5的点,均为0,由此可以看出,因为得出的信号为离散信号,而余弦信号为周期信号,所以,当K 取特定值时,得出的图形可能相等。 ------

2.考虑下面2个信号

1223[]cos sin 23[]2cos sin n n x n N N n n x n N N ππ????

=+ ? ?

????

????

=+ ? ?

????

假设对每个信号N=6。试确定是否每个信号都是周期的。如某一信号是周期的,从0=n 开始画出该信号的两个周期;如该信号不是周期的,对N n 40≤≤画出该信号,并说明为何它不是周期的。

clc;

N=6;

subplot(211); n1=0:24;

x1=cos(2*pi*n1./N)+sin(3*pi*n1./N);

stem(n1,x1) subplot(212); n2=0:24;

x2=2*cos(2*n2./N)+sin(3*n2./N); stem(n2,x2)

-----

因为2*pi*w0不是有理数,所以得出的图形不是周期函数。 ----

中等题

3.在310≤≤n 内画出下列信号:

12[]s i n c o s 44[]sin cos 48n n x n n n x n ππππ????

= ? ?

????

????

= ? ?

????

每个信号的基波周期是什么?对于这些信号不依赖MATLAB 如何确定基波周期?

clc;

subplot(211);

n=0:32;

x1=sin(pi*n/4).*cos(pi*n/4);

stem(n,x1)

subplot(212);

x2=sin(pi*n./4).*cos(pi*n./8);

stem(n,x2)

---

由图可以看出,第一个函数的基波周期4,第二个函数的基波周期为16。

-----

4.考虑上面2中已画出的信号。两个周期信号的相加必定还是周期信号吗?清说明你的理由?

clc;

N=6;

subplot(311);

n=0:24;

x1=cos(2*pi*n./N)+sin(3*pi*n./N);

stem(n,x1)

subplot(312);

x2=2*cos(2*n./N)+sin(3*n./N); stem(n,x2) subplot(313); x=x1+x2; stem(n,x)

-----

只有两个函数的周期一样时,加在一起画出的图形才是周期函数。 ----

§7.2离散时间信号时间变量的变换 目的

主要研究离散时间信号的延时与反褶运算。 基本题

1.定义一个MATLAB 向量nx 是在73≤≤-n 上的时间变量,而MATLAB 向量x 是信号][n x 在这些样本上的值,][n x 给出如下:

?????

??

??==-===n n n n n n x 其余

,04 ,33 1,2 ,10

,2][

请正确定义][n x ,用stem(nx,x)画出该离散时间序列。

>> n=-3:7;

>>x=zeros(1,11); >>x(4)=2; >>x(6)=1; >>x(7)=-1; >>x(8)=3; >>stem(n,x);

2.定义MATLAB 向量y1~y4,来表示下列离散时间信号:

]

1[][][][]1[][]

2[][4321+-=-=+=-=n x n y n x n y n x n y n x n y

为此,应该定义y1~y4,关键是要正确定义标号向量ny1~ny4。首先应判断当变

换到]

[n

y

i 时,一个给定的]

[n

x样本的变量时如何改变的。标号向量不必要跨于和

nx相同的一组变量值,但至少都是11个样本长,并包含了与有关信号全部非零样本的变量值。

clc;

x=zeros(1,11)

x(4)=2

x(6)=1

x(7)=-1

x(8)=3

n=-3:7

n1=n-2

n2=n+1

n3=-n

n4=-n+1

y1=x

y2=x

y3=x

y4=x

结果

x =

0 0 0 0 0 0 0 0 0 0 0

x =

0 0 0 2 0 0 0 0 0 0 0

x =

0 0 0 2 0 1 0 0 0 0 0

x =

0 0 0 2 0 1 -1 0 0 0 0

0 0 0 2 0 1 -1 3 0 0 0 n =

-3 -2 -1 0 1 2 3 4 5 6 7 n1 =

-5 -4 -3 -2 -1 0 1 2 3 4 5 n2 =

-2 -1 0 1 2 3 4 5 6 7 8 n3 =

3 2 1 0 -1 -2 -3 -

4 -

5 -

6 -

7 n4 =

4 3 2 1 0 -1 -2 -3 -4 -

5 -

6 y1 =

0 0 0 2 0 1 -1 3 0 0 0 y2 =

0 0 0 2 0 1 -1 3 0 0 0 y3 =

0 0 0 2 0 1 -1 3 0 0 0

y4 =

0 0 0 2 0 1 -1 3 0 0 0 >>

3.利用stem产生][

1n

y到][4n

y的图。根据这些图,陈述每个信号与原始信号][n x 是如何相关联的。

clc;

x=zeros(1,11);

x(4)=2;

x(6)=1;

x(7)=-1;

x(8)=3;

n=-3:7;

n1=n-2;

n2=n+1;

n3=-n;

n4=-n+1;

y1=x;

y2=x;

y3=x;

y4=x;

subplot(2,2,1)

stem(n1,y1);title('y1')

subplot(2,2,4)

stem(n4,y4);title('y2')

subplot(2,2,2)

stem(n2,y2);title('y3')

subplot(2,2,3)

stem(n3,y3);title('y4')

----

每个信号通过取得n 不同,跟原来的信号相关联。 -----

§7.3离散时间系统的性质 目的

懂得如何来证明一个系统满足或不满足某一给定性质。 相关知识

本课程研究的离散时间系统通常是用几个性质来表征的,如线性、时不变、稳定性、因果性及可逆性等。 基本题

1.系统()[]sin []2y n x n π=不是线性的。利用信号][][1n n x δ=和][2][2n n x δ=来证明该系统是如何违反线性性质的。

当n=0时,若输入 ][][1n n x δ=,则x1(0) =1,y1(0)=1;若 ][2][2n n x δ=,则x2(0)=2,y2(0)=sin(pi/4)=2/2, 结果不等于 2倍y1(0),因此是非线形的。

2.系统]1[][][++=n x n x n y 不是因果的。利用信号][][n u n x =证明它。定义MATLAB 向量x 和y 分别代表95≤≤-n 上的输入和96≤≤-n 上的输出。 clc; i=0; for n=-5:9 i=i+1;

x(i)=Heaviside(n); end i=0; for n=-6:9 i=i+1;

y(i)=Heaviside(n)+Heaviside(n+1); end; 结果分析

y[n]=x[n]+x[n+1]=u[n]+u[n+1],当n=-1时,y[-1]=u[-1]+u[0]=1,即当n<0时,存在y(n)不等于0,因此系统]1[][][++=n x n x n y 不是因果的。

中等题

3.系统()][log ][n x n y =不是稳定的。

n<0时,x[n]=0,而log 0等于负无穷大,此时y[n]无界,也就是说y 不是绝对可和,因此系统()][log ][n x n y =不是稳定的。

4.上述1中的系统不是可逆的。

因为三角函数是一个周期函数,当求反三角函数时,因为不知道pi/(2x(n))落在哪一个周期内而无法确定此系统的逆系统,因此1中的系统不是可逆的。

深入题

对于下列的每一个系统,陈述系统是否是线性、时不变、因果、稳定和可逆的。

对于你声称该系统不具有的每一个性质,要用MATLAB 构造一个反例证明该系统如何违反该性质的。 5.][][3n x n y =

此系统非线性。当输入为2x[n]时,输出为8倍y[n]。

6.][][n nx n y =

此系统时变。因为系统方程中含有n 显示函数,因此为时变系统。

7.]2[][n x n y =

此系统时变。因为系统中含尺度变换。

§7.4实现一阶差分方程 目的

学习求解自递归差分方程。

相关知识

离散时间系统往往用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来实现。两种最简单的差分方程是一阶移动平均]1[][][-+=n bx n x n y 和一阶自递归][]1[][n x n ay n y +-=,能用这些简单系统对许多实际系统进行建模或近似。例如,一阶自递归可以用于银行帐户建模,这时][n y 就是第n 次的结余,][n x 是第n 次的存款或取款,而r a +=1就是利率为r 的复利。 深入题

1.写出一个函数y=diffeqn(a,x,yn1),该函数计算][]1[][n x n ay n y +-=所描述的因果系统的输出][n y 。输入向量x 包含10-≤≤N n 内的][n x ,yn1提供y[-1]的值。输出向量y 包含10-≤≤N n 内的][n y 。M 文件的第一行应该读出function

y=diffeqn(a,x,yn1)

提示:从y[-1]计算y[0]是自递归的第一步。在M 文件中利用for 循环从0=n 开始依次计算到较大n 值的][n y 。

function y=diffeqn(a,x,yn1); N=length(x); for n=1:N if n==1

y(n)=a*yn1*x(n) else y(n)=a*y(n-1)+x(n) end end

2.假设0]1[,1=-=y a ,而且仅关心300≤≤n 内的输出。利用这个函数计算][][1n n x δ=和][][2n u n x =时的响应,用stem 画出每个响应。

clc; a=1;yn1=-1; for n=0:30 x2(n+1)=1; if n==0 x1(n+1)=1; else x1(n+1)=0; end end

y1=diffeqn(a,x1,yn1); y2=diffeqn(a,x2,yn1); n=[0:30]; subplot(211) stem(n,y1,'fill'); title('y1'); subplot(212)

stem(n,y2,'fill'); title('y2');

3.假设1]1[,1-=-=y a ,利用这个函数计算][][1n u n x =和][2][2n u n x =时,在300≤≤n 内的][1n y 和][2n y ,利用stem 画出这两个输出,并画出][][221n y n y -。已知系统方程的是一线性差分方程,为什么这个差不恒为零?

clc;

a=1;yn1=-1; for n=0:30

x2(n+1)=1; x1(n+1)=1; end

y1=diffeqn(a,x1,yn1); y2=diffeqn(a,x2,yn1); n=[0:30]; subplot(311)

stem(n,y1) title('y1'); subplot(312) stem(n,y2) title('y2'); subplot(313) stem(n,2*y1-y2) title('2*y1-y2');

----

此系统为非因果,有初始储能,因此虽然系统方程的是一线性差分方程,但这个差不恒为零。 ------

4.只要1

300≤≤n 内的两个输出信号。利用stem 画出这两个响应,它们的差异怎样?

clc;

a=1/2;yn1=0;yn2=-1; for n=0:30

x(n+1)=1; end

y1=diffeqn(a,x,yn1); y2=diffeqn(a,x,yn1); n=[0:30]; subplot(211) stem(n,y1);

axis([0 30 -0.5 2.5]); title('y1'); subplot(212) stem(n,y2);

axis([0 30 -0.5 2.5]); title('y2');

实验八 Z 变换

离散时间信号][n x 的双边z 变换 ∑∞

-∞

=-=

n n

z

n x z X ][)( (9.1)

是时间傅立叶变换的推广,而离散时间傅立叶变换在研究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中是很有用的。然而,存在双边z 变换的信号要比存在离散时间傅立叶变换的信号范围广得,并且双边z 变换对理解对理解稳定和不稳定系统都是有用的。对于一大类信号来说,z 变换能表示成以z 为变量的两个多项式之比,即 )

()

()(z D z N z X =

(9.2)

这些变换称为有理变换,而且在作为满足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的LTI 系统的系统函数中常常遇到。)(z N 和)(z D 分别称作分子和分母多项式,多项式)(z N 和)(z D 的根分别称为该系统的零点和极点,除了一个常数因子外,它们决定了具有有力变换的LTI 系统的特性行为。因此,能够用这些极点和零点的位置的图来分析系统性质。

注意,这一章都用Ω作为连续时间频率的变量,ω作为离散时间频率变量。

§8.1 作离散时间零极点图 目的

学习如何将画出一个离散时间系统函数)(z H 的零极点图。 相关知识

系统函数的零极点可以用roots 计算出来。函数roots 要求系数向量是以自变量的递降次序设定的。例如,考虑系统函数 2

3)(2

2++-=

z z z z z H (9.3)

的LTI 系统,执行以下命令就能算出它的零极点: >> b=[1 -1 0]; >> a=[1 3 2]; >> zs=roots(b) zs = 0 1 >> ps=roots(a)

ps = -2 -1

常常希望将离散时间系统函数写成1-z 升阶次序。这些多项式的系数是很容易由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得到的,并且也是filter 或freqz 要求的形式。然而,如果分子和分母多项式具有不同阶次,那么在0=z 的零点或极点有可能被漏掉。例如,(9.3)式可以重新写作 2

1

12311)(---++-=

z

z

z z H (9.4)

如果要从(9.4)式得到这些系数就会得到 >> b=[1 -1]; >> a=[1 3 2]; >> zs=roots(b) zs = 1 >> ps=roots(a) ps = -2 -1

应注意,在0=z 的零点这里没有出现。当用1-z 的形式表示系统函数时,为了求得完全的零极点集合,就必需要对这个较低降次多项式的系数向量补上零以使向量具有相同的长度。

下面的练习需要用到函数plotdpz ,其具体实现如下。函数plotdpz(b,a)画出离散时间系统的零极点。 plotdpz 的输入和filter 具有相同的格式,并且如果分子和分母多项式不是同阶次的话,plotdpz 将自动的对a 或b 补上适当个数的零。同时,plotdpz 在图中还包括单位圆,以及如果在单位圆内有多于一个零点或极点的话,还会指出极点或零点的数目。 function plotdpz(b,a) la=length(a); lb=length(b);

if (la>lb)

b=[b zeros(la-lb)];

elseif (lb>la)

a=[a zeros(lb-la)];

end

ps=roots(a);

zs=roots(b);

mx=max(abs([ps'zs'.95]))+.05; clg;

axis([-mx mx -mx mx]);

axis('equal');

hold on;

w=[0:.01:2*pi];

plot(cos(w),sin(w),'.');

plot([-mx mx],[0 0]);

plot([0 0],[-mx mx]);

text(0.1,1.1,'Im','sc');

text(1.1,.1,'Re','sc');

plot(real(ps),imag(ps),'X');

plot(real(zs),imag(zs),'o'); numz=sum(abs(zs)==0);

nump=sum(abs(ps)==0);

if numz>1

text(-.1,-.1,num2str(numz)); elseif nump>1

text(-.1,-.1,num2str(nump)); end

hold off

基本题

传热实验讲义

换热器的操作及传热系数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换热器的结构; 2.掌握换热器主要性能指标的标定方法; 3.学会换热器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 在工业生产中换热器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换热设备。它是由许多个传热元件(如列管换热器的管束)组成。冷、热流体借助于换热器中的传热元件进行热量交换而达到加热或冷却任务。由于传热元件的结构形式繁多,由此构成的各种换热器之性能差异颇大。为了合理的选用或设计换热器对它们的性能应该要充分的了解。除了文献资料外,实验测定换热器的性能是重要途径之一。 换热器是一种节能设备,它既能回收热能,又需消耗机械能。因此,度量一个换热器性能好坏的标准是换热器的传热系数K 和流体通过换热器的阻力损失Δp 。前者反映了回收热量的能力,后者是消耗机械能的标志。因此.在组织换热器的性能测定时,需要安排上述两方面的内容。 1.传热系数K 速率方程式为:m t A K Q ???=,式中: t m m t t ???=?ε逆 1 2211221ln )()t T t T t T t T t m -----=?(逆 而Q = q V ρCp Δt = q V ρCp ( t 2 - t 1 ) 换热系数K 是冷流体侧的传热面为基准的传热系数。即:),(h c G G f K = m c h h c c A A A A K λδαα+?+=11 符号说明: K 传热系数,W/m 2.K ; α 流体的给热系数,W/m 2.K ;

A 换热器的传热面积,m 2; Qv 流体的体积流量,m 3/s ; Cp 流体的恒压热容。j/kg.K ; T 热流体温度,℃; t 冷流体温度,℃; Δt 传热温度差,K 。 t ε? 传热平均温差的修正系数,全逆流时t ε?=1,对于单壳程双管程或二管程以上的t ε?值可从录附计算方法中求得。 λ 固体壁导热系数,W/m.K ; δ 固体壁厚度,m 。 由传热速率方程式可知:影响传热量的参数有传热面积A ,传热系数K 和过程的平均温度Δt m 三要素。 当生产工艺决定了流体的进出口温度后,传热负荷的变化是随流体的流速变化而变化。分析传热阻力的控制因素,用改变流体的流率或改变流体的进口温度,能较方便地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 2.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 由流体力学知: 22 u p ??=?ρξ 式中:Δp 流体通过管道的阻力损失,Pa ; u 流体在换热器管道中的流速,m/s 。 3.换热器的操作和调整 换热器的热负荷发生变化时,需通过换热器的操作,以完成任务。由传热速率方程式知,影响传热量的参数有传热面积,传热系数和过程的平均温度差三要素,由热量衡算方程知,由于换热器的热(或冷)流体的进、出口温度,不能随意改变。在操作时的调节手段只能改变冷(或热)流体的流量和进口温度。 热(或冷)流体的进、出口温度由生产工艺决定。传热负荷的变化是由热(或冷)流体流速变化所致。由图1知,若冷(或热)流体流速的变化率相同,则仅能维持平均温差相同,不能满足热负荷变化的要求。若传热阻力受冷(或热)流体控制,采用较大的冷(或热)流体的变化率,使传热系教和平均温差同时发生变化,以达到热负荷变化的目的。若传热阻力受热(或冷)流体控制,应该采用调整冷(或热)流体的进口温度;使平均温差增加或减少,从而满足热负荷变化的要求。按照上述的操作原则进行调整,能较

实验心理学第二章习题

一、填空题 1. 额外变量是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对额外变量的控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被试内设计是__________须接受自变量的________的处理。 3. 多自变量实验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_______的自变量的实验。它具有三个明显的优点: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4. 变量是指在___________或__________可变的事物的___________。在实验中实验者_________、 __________的变量称为自变量;由操纵而引起的被试者的__________称为因变量。 5. 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______________不一样时,就发生了__________。 6. 匹配法是使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7. 排除法是把___________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8. 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___________能够普遍推论到_________的总体和其它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 9. 实验设计乃是进行科学实验前做的____________。它主要是__________和安排__________的计划。 10. 心理学实验涉及的自变量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1. 在实验尚未正式开始前先行着手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称为实验前控制。但有时候由于条件限制,在实验前,难以完全控制额外变量的影响,这时必须使用实验后控制,又称为__________。 12. 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______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_________。 13. 实验信度其实就是实验的可验证性问题。它有三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4. 操作定义由美国物理学家布里奇曼提出,他主张一个_____________应由测定它的_________来下定义。 15. 从实验变量角度实验设计涉及三个基本问题:(1)实验采用多少_______和________?(2)各自变量内又采用多少________?(3)如何将_________分配到各自变量的各处理水平中? 16. 匹配设计是指将被试按某一个或几个特征上水平的______加以配对,然后再把每一对中的每个被试 _______到各个组别。 17. 小样本设计是___________的一种变式,实验时它向________或___________呈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 处理方式。 18. 实验效度是指_____________能达到_______________的程度,也就是实验结果的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程度。实验效度主要包括_________效度和___________效度。 19. ____________是指实验研究假设和测量指标的理论构思及其操作化问题,即理论构思及其转换的有效性。 二、选择题 1. 下列用于被试间设计的方法是, (A) 匹配 (B) 随机化 (C) 拉丁方设计 (D) ABBA设计 2. 下列用于被试内设计的方法是, (A) ABA设计 (B)拉丁方设计 (C) 匹配 (D)ABBA设计 3. 内部效度的影响因素有, (A) 统计回归 (B)主试—被试的相互作用 (C) 零结果 (D)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4. 外部效度的影响因素有,

综合实验讲义

综合实验讲义 编写:李雅丽王香爱郭佰凯 祝保林李吉锋 化学与材料学院 二零一六年六月

目录 综合实验一四氧化三铅组成的测定 综合实验二锌钡白的制备 综合实验三己二酸的绿色合成及表征 综合实验四乙酰二茂铁的合成及分离 综合实验五富平合儿柿饼中铁、锌含量的测定综合实验六煤中全硫的测定方法(工业分析)综合实验七表面活性剂特征参数的测定 综合实验八几种农作物秸秆热值的测定

综合实验一四氧化三铅组成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练习称量、加热、溶解、过滤等基本操作; 2练习碘量法操作、练习EDTA测定溶液中的金属离子; 3掌握一种测定Pb3O4的组成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Pb3O4为红色粉末状固体,俗称铅丹或红丹。该物质为混合价态氧化物,其化学式可以写成2PbO﹒PbO2,即式中氧化数为+2的Pb占2/3,而氧化数为+4的Pb占1/3。但根据其结构,Pb3O4应为铅酸盐Pb2PbO4。 Pb3O4与HNO3反应时,由于PbO2的生成,固体的颜色很快从红色变为棕黑色: Pb3O4+4HNO3=PbO2+2Pb(NO3)2+2H2O 很多金属离子均能与多齿配体EDTA以1:1的比例生成稳定的螯合物,以+2价金属离子M2+为例,其反应如下: M2++EDTA4-=MEDTA2- 因此,只要控制溶液的PH,选用适当的指示剂,就可以用EDTA标准溶液,对溶液中的特定金属子进行定量测定。本实验中Pb3O4经HNO3作用分解后生成的Pb2+,可用六亚甲基四胺控制溶液的pH为5~6,以二甲酚橙为指示剂,用EDTA标准液进行测定。 PbO2是种很强的氧化剂,在酸性溶液中,它能定量的氧化溶液中的I- PbO2+4I-+4HAc=PbI2+I2+2H2O+4Ac- 从而可用碘量法来测定所生成的PbO2. 三实验用品 仪器:分析天平、台秤、称量瓶、干燥器、量筒(10mL,100mL)、烧杯(50mL)、锥形瓶(250mL)、漏斗、酸式滴定管(50mL)、碱式滴定管(50mL)、洗瓶、滤纸、PH试纸 试剂:四氧化三铅(A.R.)、碘化钾(A.R.)、HNO3(6molL·L-1)、EDTA 标准溶液(0.02mol·L-1)Na2S2O3标准溶液(0.02mol·L-1)、NaAc-HAc(1:1)混合液、NH3·H2O(1:1)六亚甲基四胺(20%)、淀粉(2%), 四实验步骤 1 Pb3O4的分解 用差量法准确称取干燥的Pb3O4 0.5g,置于50ml的小烧杯中同时加入 2mL6mol·L-1HNO3溶液,用玻璃棒搅拌,使之充分反应,可以看到红色的Pb3O4

北师版八年级上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知识点总结及习题

八年级上册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 【要点梳理】 要点一、定义、命题及证明 1.定义:一般地,用来说明一个名词或者一个术语的意义的句子叫做定义. 2.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 要点诠释: (1)每个命题都由题设、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2)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不正确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3)公认的真命题叫做公理. (4) 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定理. 3.证明:在很多情况下,一个命题的正确性需要经过推理,才能作出判断,这种演绎推理的过程称为证明.要点诠释: (1)实验、观察、操作所得出的结论不一定都正确,必须推理论证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这些根据可以是已知条件,学过的定义、基本事实、定理等. (3)判断一个命题是正确的,必须经过严格的证明;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列举一个反例即可.要点二、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1.平行线的判定 判定方法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方法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方法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要点诠释:根据平行线的定义和平行公理的推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还有: (1)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没有交点(不相交),那么两直线平行. (2)如果两条直线都平行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平行线的传递性). (3)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4)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2.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要点诠释:根据平行线的定义和平行公理的推论,平行线的性质还有: (1)若两条直线平行,则这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且没有公共点. (2)如果一条直线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直线垂直,那么它必与另一条直线垂直. 要点三、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推论:(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要点诠释: (1)由一个公理或定理直接推出的真命题,叫做这个公理或定理的推论.(2)推论可以当做定理使用.

04462设计艺术心理学第二章--《设计艺术心理学发展概述》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2)

《设计艺术心理学》 教材版本:柳沙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练习题集: 第二章设计艺术心理学发展概述 一、复习要点及主要概念 1.设计艺术心理学的发展线索 2.距离说 3.实验心理美学 4.格雷夫斯的用户心理研究 5.感性工学 6.有限理性 二、问题与讨论 1.简要论述工业心理学与人际工程学的发展阶段及发生转变的原因。 2.目前国内外设计艺术心理学研究现状如何? 练习题集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复习要点及主要概念 1.设计艺术心理学的发展线索: (1)心理美学的思想最早起源于哲学家们的思辨。例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迷狂说”,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净化说”,中国古代老子、庄子提出的“虚静说”、“天人合一说”,以及之后出现的“顿悟说”、“意境说”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发表《美学》一书,标志着美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许多重要的美学论断仍是由哲学及所提出来的,他们的美学理论主要是从认识论的高度通过抽象思辨来探讨“美”的本质以及审美活动及其规律等问题; (2)心理美学受到科学心理学影响而倾向实证研究之后,成为了现代科学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心理学分支相比,较重视探索情绪、情感及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感受、体验,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3)实验心理美学,早期代表人物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将心理实验引入到心理美学研究中,通过心理学实验对各种审美现象进行研究,从他开始,心理美学进入实验心理美学的

阶段; (4)20世纪初与实验心理美学同时兴起的重要理论还有“移情说”和“距离说”,也是运用心理学的观点来分析美感和审美体验; (5)20世纪现代心理美学蓬勃发展,精神分析学派对心理美学影响最大,该学派重视无意识,强调无意识对于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的作用; (6)其后,心理美学主要沿着科学心理美学和实验心理美学的路线前进,并且将新尽的心理学理论、知识融入其中; (7)此外,与西方的心理美学流派相比较,俄国心理美学的发展具有特殊性,并且对我国影响较大,如“社会历史文化美学”。P20-25 2.距离说:认为审美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即所谓的“距离产生美”,要摆脱功利的、实用的考虑,用一种纯粹的精神状态来关照对象,才能产生美感;距离过远或过近都无法引起美感。P22 3.实验心理美学:通过心理学实验对各种审美现象进行研究.P22 4.格雷夫斯的用户心理研究: 师格雷夫斯,1951年出版了《为人民设计》(并开始有意识地将人机工程学理论运用到工业设计中。书中介绍了设计流程、材料、制造、分销以及科学中的艺术等。对于他而言,设计师不仅是将美学原则运用于产品的表面,“诚实的设计工作应从内至外,而非从外至内"。书中的第2章主要介绍了人体测量和人机工程学研究,提出人与人的体形和尺度存在差异;在第4章(测试的重要性)中他提出一种可用性测试以了解设计的产品表现如何。格雷夫斯的测试不同于一般人机工程师的测试,虽然组织严格,但没有严格的测试流程,他只是想看看人们是如何看待他的设计,如何理解其工作模式;或者设计的哪些方面难以理解以便修正。他认为过于正式的测试使人感觉紧张而不可能得到与真实场景类似的结果,而通过询问(焦点小组)可能会获得被误导的答案,因为被试可能会说出你希望的答案,因此测试应使被试尽可能自然,因此他认为观察法,特别是使用情境下的观察非常重要。使被试尽可能自然,因此他认为观察法,特别是使用情境下的观察非常重要。 举例:(他还在书中列举了如何设计测试环境,比如他模拟了一一个客机内部舱位,让“乘客”呆10多个小时(这个时间是那时一个远洋飞机通常航行的时间)以检验人在这一空间中的活 动。在接下来的几个章节中,他利用实例介绍如何在设计中运用人机工程学提高产品使用性,例如针对老年人设计电话时应该考虑到他们难以阅读细小的数字;或者设计飞机场座椅时,应适应不同人身形的需要。除了可用性以外,他还提出设计师应考虑时尚对于设计的影响,一个最有趣的观点就是所谓的“残余造型,即设计师应将“旧”与“新”混合起来,所谓的“新”应是“新的和改进的"。) 虽然格雷夫斯没有在书中明确提出所谓的“设计心理学”,可是书中的许多内容都紧密

实验动物学理论考试题

第一章复习题 1、何谓实验动物?实验动物学的研究内容? 2、3R的含义及拼写? 3、何谓动物福利,动物的五大自由? 4、实验动物在医学生物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5、实验动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是什么? 6、我国实验动物法规建设如何? 第二章复习题 实验动物遗传学控制分类 近交系的定义、特点及命名法 亚系、重组近交系、同源突变近交系、同源导入近交系的定义和命名 封闭群动物实验动物的定义、特点及命名法 杂交群动物实验动物的定义、特点及命名法 第三章思考题 1、普通级动物、清洁动物、SPF动物、无菌动物的概念。 2、不同等级的实验动物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人兽共患病、动物烈性传染病主要病原体的名称。 3、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鼠痘、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和症状表现。 第四章复习题 1、实验动物营养学的概念。 2、实验动物饲料含的六大营养成分。 3、体内不能合成维生素C的实验动物有哪些。 4、啮齿类、兔、犬和猴的营养需要。 5、常用的实验动物饲料消毒灭菌方法 第五章复习题 1、实验动物的环境、外环境和内环境的概念? 2、以R=(A+B+C)×D+E说明环境控制的重要性。 3、影响实验动物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4、国标中对实验动物小鼠动物实验屏障设施的温度、湿度、噪声有哪些要求? 第六章复习题 1、屏障设施的概念? 2、屏障设施运行的四要素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3、常用的小型独立实验动物设备有哪些? 4、在无人协助的情况下你如何应用清洁级小鼠在实验动物屏障设施内进行动物试验? 第七章复习题 各种动物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及在医学生物学中的应用 第八章复习题 1、免疫缺陷动物 2、转基因动物(Transgenic animals) 3、克隆动物(cloning animal) 1、何谓实验动物和实验用动物? 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s)是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内容及实验报告1-3-2

第一部分:实验前准备 1、在个人存储设备上,例如u盘上建立个人信息文件夹,文件夹命名为:学号班级本人姓名例如:20160001通信1601章实验 2.将第二部分所作的实验全部保存在该文件夹中 第二部分:实验内容 实验一:Windows 7基本操作(2学时)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Windows 7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以及其对文件和磁盘的管理。 二、实验内容 具体实验要求如下: 1、熟悉输入法切换:按键盘组合键“Ctrl+Space”、“Ctrl+Shift”;熟悉全角/半角切换: “Shift+Space”。 2、熟悉文件夹显示方式和排序方式。 3、熟悉单个和多个文件的选定,然后进行移动和复制操作。 4、实验操作: 在U盘个人信息文件夹下,建立文件夹:WIN7 (1)在WIN7文件夹中建立一个名为WENHUA和APPLE两个新文件夹。 (2)在WIN7文件夹下创建文件EAT.TXT,并设置属性为只读。 (3)将文件EAT.TXT文件复制到APPLE文件夹中,并将新复制的文件改名为文件BASE.DOCX。 (4)将APPLE文件夹中BASE.DOCX文件建立名为BASE的快捷方式,并将其移动到WIN7文件夹中。 (5)利用Windows的搜索功能,查找文件EAT.TXT (6)删除APPLE文件夹中的BASE.DOCX文件。 三、实验要求

束后保存好完整的电子版实验报告和文件夹。 四、实验准备 认真学习教材中有关Windows 7操作系统的所有内容,实验时需携带教材。 五、思考题 文件扩展名代表了文件的类型。如果修改文件扩展名,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六、实验报告(见模板) 上机实验完成后,打开文件“实验一报告.docx”,填写实验内容。 七、注意事项及其它说明 本课程考试方式为上机考试,但上机时间有限,希望大家在课后多多进行练习(按照以往的经验,分数与练习次数成正比)。 请各位同学按时上机和下机,不要迟到或拖延下课,以免影响机房老师工作或后面同学上课。 严格遵守机房的规章制度,不得在机房内食用任何餐饮。 想望大家在下课后自觉将凳子放回到实验桌下,减少机房老师的重复性劳动,谢谢大家。

数字电路实验报告第七章触发器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基础实验 任课教师:陈志坚 实验名称:触发器(实验七) 云南大学信息学院 一、实验目的 ⑴学习触发器逻辑功能的测试方法 ⑵进一步熟悉RS触发器、集成D触发器和JK触发器的逻辑功能及其触发方式二、实验器材 ⑴直流稳压电源、数字逻辑实验箱 ⑵74LS00、74LS74、74LS76 三、实验内容和仿真

1.基本RS触发器 基本RS触发器用与非门74LS00构成,按图7-1接好线。在输入端加上不同的信号,通过发光二极管观察电路输出端的状态。把结果填入自制的表中。 图7-1 基本RS触发器图7-2 D触发器的预置和清零功能 用带预置和清除的双D型触发器74LS74来测试上升沿触发集成D型触发器的逻辑功能。先按图7-2接线,在时钟脉冲的不同电平状态,改变预置端PRE 和清除端CLR的信号,通过发光二极管观察触发器的输出状态。把结果填入自制的表中。然后,按图7-3接线,测试D触发器的逻辑功能。 在D触发器的逻辑功能测试中,先将数据输入端D分别置入“0”或“1”,再用清零端CLR和预置端PRE分别将触发器的输出端清除为“0”或置位为“1”,最后再用单脉冲按钮向触发器的时钟输入端CLK发出脉冲的上升边沿和下降边沿,同时观察电路输出端Q的输出状态,把结果填入表7-1中。 注意:清零和置位之后,清除端CLK和预置端PRE必须置成“1”状态。 图7-3 D触发器逻辑功能测试7-4 JK触发器清除和预置功能的测试

D触发器仿真(1) D触发器仿真(2

1 3.JK触发器 用带预置和清除的双JK触发器74LS76来测试下降沿触发集成JK触发器的逻辑功能。先按图7-4接线,改变预置端PRE和清除端CLR的信号,通过发光二极管观察触发器Q输出端的输出状态。把结果填入自制的表中。然后,按图7-5接线,测试JK触发器的逻辑功能。 图7-5 JK触发器逻辑功能测试

实验七八

实验七最大功率传输条件的测定 实验名称:最大功率传输条件测疋实验类型:综合性口设计性■ 所属课程及代码:★电路(1)(2008185) 实验学时:3学时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含源一端口网络等效参数的基本测量方法,验证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加深对等效的思想是 对外电路等效的实质的认识。 2、掌握负载获得最大传输功率的条件。 3、设计实验电路完成最大功率传输条件的测定。 4、了解电源输出功率与效率的关系。 二.预习与参考 1、戴维宁和诺顿各等效参数及测量方法,等效定理。 2、负载获得最大功率传输的条件及定理等。 3、直流电源、数字万用表、直流电流表等仪器的使用说明。 4、proteus仿真软件的基本使用。 三.设计指标 1 、电源与负载功率的关系 图7.1可视为由一个电源向负载输送电能的模型。 当R=0或R=S时,电源输送给负载的功率均为0,以不同的R.值代入上式可求得不同 的P值,其中必有一个R.值使负载从电源处获得最大功率。 F O为电源内阻和传输线路电阻的总和, F L为可变负载电阻,负载R L消耗的功率P表示为 P |2R L U R O R L 2 R L 图7.1电源向负载输送电能的模型。

2、负载获得最大功率的条件 当满足R_=F O 时,负载从电源获得的最大功率为 ^态。 3、匹配电路的特点及应用 在电路处于“匹配”状态时,电源本身要消耗一半的功率。此时电源的效率只有 50% 显然对电力系统的能量传输过程是绝对不允许的。 发电机内阻很小,电路传输最主要目标是 高效率送电。为此负载电阻应远大于电源内阻, 即不允许运行在匹配状态。 在电子技术中却 完全不同。一般的信号源本身功率较小,且有较大的内阻。负载电阻(如扬声器)往往是较 小的定值,希望能从电源获得最大的功率输出, 而电源的效率往往不予考虑。通常设法改变 负载电阻,或者在信号源与负载之间加阻抗变换器 (如音频功放的输出级与扬声器之间的输 出变压器),使电路处于工作匹配状态,以使负载能获得最大的功率输出。 4、实验可结合两种参考方案: (1)硬件实现:戴维宁和诺顿等效及最大功率传输的硬件电路实现,如图 (2)软件实现:利用 proteus 仿真软件设计实现,戴维宁和诺顿等效及最大功率传输 的仿真电路如图 7.3所示。 P MAX U R O R L 2 R L 2R L 4R L 。此时,称此电路处于“匹配”工作状 7.2所示。 11 -- J US O 南电 5 艮 nu c=

《数字信号处理》实验报告

《数字信号处理》上机实验指导书 一、引言 “数字信号处理”是一门理论和实验密切结合的课程,为了深入地掌握课程内容,应当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做习题和上机实验。上机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和消化基本理论,而且能锻炼初学者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根据本课程的重点要求编写了四个实验。 第一章、二章是全书的基础内容,抽样定理、时域离散系统的时域和频域分析以及系统对输入信号的响应是重要的基本内容。由于第一、二章大部分内容已经在前期《信号与系统》课程中学习完,所以可通过实验一帮助学生温习以上重要内容,加深学生对“数字信号处理是通过对输入信号的一种运算达到处理目的” 这一重要概念的理解。这样便可以使学生从《信号与系统》课程顺利的过渡到本课程的学习上来。 第三章、四章DFT、FFT是数字信号处理的重要数学工具,它有广泛的使用内容。限于实验课时,仅采用实验二“用FFT对信号进行谱分析”这一实验。通过该实验加深理解DFT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FFT是它的快速算法,必须学会使用。所以,学习完第三、四章后,可安排进行实验二。 数字滤波器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重要内容。学习这一部分时,应重点掌握IIR和FIR两种不同的数字滤波器的基本设计方法。IIR滤波器的单位冲激响应是无限长的,设计方法是先设计模拟滤波器,然后再通过S~Z平面转换,求出相应的数字滤波器的系统函数。这里的平面转换有两种方法,即冲激响应不变法和双线性变换法,后者没有频率混叠的缺点,且转换简单,是一种普遍应用的方法。学习完第六章以后可以进行实验三。FIR滤波器的单位冲激响应是有限长的,设计滤波器的目的即是求出符合要求的单位冲激响应。窗函数法是一种基本的,也是一种重要的设计方法。学习完第七章后可以进行实验四。 以上所提到的四个实验,可根据实验课时的多少恰当安排。例如:实验一可根据学生在学习《信号与系统》课程后,掌握的程度来确定是否做此实验。若时间紧,可以在实验三、四之中任做一个实验。建议实验二必做,因为DFT和FFT是学习数字信号处理必须掌握的内容。二、关于使用计算机语言 由于数字信号处理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验证数字信号处理的有关理论,进一步理解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所以,实现实验用的算法语言可以有许多种,但为了提高实验效率,要求学生用编程效率比C语言高好几

药理学实验讲义

药理学实验讲义 南方医科大学药学院 2010-7

目录 实验一实验动物操作的基本机能 (2) 实验二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4) 实验三全血水杨酸二室模型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测定 (5) 实验四肝肾功能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6) 实验五药物镇痛实验 (7) 实验六巴比妥类药物的抗惊厥作用 (9) 实验七利多卡因对抗氯化钡引起的心律失常实验 (13) 实验八有机磷酸酯类中毒及解救 (14) 附录1 药理学实验基本要求 (19) 附录2 药理学在新药研究中的应用 (22)

实验一、实验动物操作的基本机能 一、目的:学习实验动物编号、捉持、给药、采血等基本操作方法。 二、实验材料 (一)动物:小白鼠10只,雌雄各半,体重18g ~ 22g。家兔1只,雌雄均可。 (二)器材:1 ml注射器,5 ml注射器,针头,灌胃针头,大烧杯,天平。 三、方法 1. 性别鉴别 小鼠的性别鉴别通常以肛门与生殖孔之间的距离来判断,距离近者为雌性,距离远者为雄性。家兔可以从生殖器分辨其性别。 2. 编号 可根据情况和习惯而定,符合清晰易辨、简便耐久的要求即可。例如小鼠,右前肢皮肤外侧涂色标记为1号,腹部右外侧皮肤涂色标记为2号,右后肢皮肤外侧涂色标记为3号,头部皮肤涂色标记为4号,背部正中皮肤标记为5号,尾巴根部标记为6号,7、8、9号在左侧同1、2、3号,第10号不色。 3.捉持 右手提起鼠尾,放在粗糙物(如鼠笼)上面,轻轻向后拉其尾,此时小鼠前肢抓住粗糙面不动;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其头部皮肤和双耳;其余三指和掌心夹住其背部皮肤及尾部。这样小鼠便可被完全固定在手中。 4. 给药 (1)小鼠的给药方法 ①灌胃(po):将小鼠固定后,右手持装有灌胃针头的注射器,自口角处插入口腔,沿上 腭插入食道。如遇阻力,可将灌胃针头抽出再另插,以免穿破食道或误入气管,造成动物死亡。灌注量一般为0.1~0.2ml/10g,不超过0.5ml/只。 ②肌内注射(im):两人合作,注射部位多选后腿上部外侧。一处注射量不超过0.1ml。 ③皮下注射(ih):注射时用左手拇指及食指轻轻捏起皮肤,右手持注射器将针头刺入,固定 后即可进行注射。一般小鼠在背部或前肢腋下。注药量一般为0.1~0.2 ml/10g。 ④腹腔注射(ip):左手将小鼠握持固定,使其腹部朝上。右手持注射器,取300角从下腹 部外侧向头端刺入腹腔,进针部位不宜太高,刺入不能太深。注射量0.05~0.2ml/10g,不超过0.5ml/只。 ⑤静脉注射(iv):将小鼠置于固定筒内,使其尾巴露在外面,用70%酒精涂擦尾部,或 将鼠尾浸入50℃水中。待尾部静脉扩张后,左手拉住尾尖,右手进针,注射量不超过 0.5m/只。 (2)家兔的给药方法 ①灌胃:一人将兔身固定于腋下,一手固定兔头,另一手将开口器放入兔口。另一人将导 尿管从开口器孔插入口内,再慢慢插入食道和胃。为慎重起见,可将胃管外端放入水中,如无气泡,则可证实导尿管在胃内。灌胃量一般为10 ml/kg。如用兔固定盒,可由一人操作。 ②静脉注射:一人固定兔身和兔头,另一人在使兔耳边缘血管(耳缘静脉)扩张后,从静脉 末端刺入血管,左手拇指和食指固定针头和兔耳,右手注药(图2-10)。注药量一般为2 ml/kg,等渗液可达10 ml/kg。

(江苏专用版)2020版高考物理总复习第七章实验八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练习(含解析)

实验八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1.(2017海安中学月考)甲同学采用如图所示的电路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提供的器材:电压表(0~3V)、电流表(0~0.6A)及滑动变阻器R、开关S、导线。 (1)连好电路后,当该同学闭合开关S,发现电流表示数为0,电压表示数不为0。检查各接线柱均未接错,接触良好,且电路未发生短路;他用多用电表的电压挡检查电路,把两表笔分别接ab、bc和de时,示数均为0,把两表笔接cd时,示数与电压表示数相同,由此可推断故障是。 (2)排除故障后,该同学顺利完成实验数据的测量,如表所示。并根据数据在空白的坐标纸上作出如图所示的U-I图线,该图存在多处不妥之处,请指出。(指出两处不妥之处) ①; ②。 该同学根据上表数据可测出电源的电动势E= V,内电阻r= Ω。 (3)为了在实验中保护电流表和调节电阻时使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变化均明显,乙同学对甲同学的实验进行改进,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电路中电阻R0应该选取下列备选电阻中的哪一个? 。

A.1Ω B.5Ω C.10Ω D.20Ω 答案见解析 解析(1)发现电流表示数为0,电压表示数不为0,电流表或R处断路,用多用电表的电压挡检查电路,把两表笔分别接a、b,b、c,d、e时,示数均为0,把两表笔接c、d时,示数与电压表示数相同,知滑动变阻器R断路。 (2)由题图可知,图线几乎分布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内,原因是电压U的取值范围在2.70~3.00V之间,而U轴坐标起点的选取从0开始显然不妥;此外该同学建立坐标系时没有标明单位也是不妥;还有画图线时应尽量使更多的点落在直线上,不在直线上的点应尽量对称分布在直线的两侧,偏离直线太远的点应去掉,该同学作图时没有将不在直线上的点均匀分布在直线两侧也是不妥。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知,图像与纵坐标的交点表示电源的电动势,图线的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内阻,则可知E=2.98V,内阻 r=-Ω=0.50Ω。 (3)保护电阻R0应大约为R0=Ω=5Ω,所以B选项正确。 2.在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中,该电源电动势约为9V,内阻约为5Ω。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物电路。 (1)实验时,应先将电阻箱的电阻调到。(选填“最大值”“ ”或“任意值”) (2)改变电阻箱的阻值R,用电压表(量程0~3V)分别测出阻值R0=10Ω的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U。下列三组电阻箱R的调节范围取值方案中,比较合理的方案是。 A.30~80Ω B.300~800Ω C.3000~8000Ω (3)根据实验数据描点,绘出的-R图像是一条直线。若直线的斜率为k,在坐标轴上的截距为b,则该电源的电动势E= (用字母表示)。

simio实验报告

SIMIO实验报告 姓名:邹奔虎院:管理学院班级:工业091班 学号:200900702041 指导老师:黄庚保实验成绩:完成时间:2012年4月5日 实验内容:第四章和第七章

第四章—制造单元 一、实验步骤: 步骤1:建立基本的模型,如图所示: 步骤2:修改每个Source对象的属性,使它们对应正确的部件。 步骤3:给5条路径设定距离,分别为25,35,20,30,40码

步骤:4:使用Pert分布设定每台设备的加工时间。 步骤5:设定工作站的能力 注意:在”Data”标签页建“Schedule”要注意和仿真运行的时间保持一致

步骤6:增加序列 点“Add Sequence Table”增加四种实体的序列表 回到“Facility”视图,选中每一个实体,分别设定的属性将模型中的7个输出节点的Entity Destination Type属性全部改为 “” 为了帮助大家辨别,我把实体的颜色修改 步骤6:推车运输 把Sink对象删除,建立如图所示的模型

到这里第四章的步骤就基本做完了,我省略了一个步骤就是四个实体的速度用默认的2英里/秒,运行看一下效果 第七章—回顾制造单元 步骤1:把其它的Source 删除,只保留一个,如图所示: 步骤2:回到“Data”标签,在Standard Property下拉列表中选择“Expression”命名为ProcessingTimes

步骤3:创建一个新的数据表,命名为TableParts 步骤4:回到“Facility”视图,修改Source的属性 步骤5:输送线,把模型内部所有的Path全部换成conveyor,并修改其属性 步骤6:在Definitions标签中定义新的离散状态变量,命名为NumberNodesWorking

实验七和实验八 重组片段亚克隆

实验七和实验八重组片段的亚克隆 【实验目的】 学习基因克隆技术。 【实验原理】 目的片段经限制性内切酶双酶切形成两个粘性末端。再用相同的限制性内切酶切割表达载体,也形成两个粘性末端。由于所用内切酶相同,载体的粘性末端与目的片段的粘性末端互补配对。之后再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目的片段与载体发生连接反应,形成重组载体。本实验在连接前使用碱性磷酸酶对载体进行处理。碱性磷酸酶的作用是除去DNA5'端的磷酸基,防止载体发生自连环化。 图1pQE80L载体示意图 【实验步骤】 一、原核表达载体双酶切 1)BamH I酶切:在1.5ml微量离心管中配制下列体系(40μl体系), Component Volume(μl) 质粒DNA34μl 10×QuickCut Green Buffer4μl QuickCut BamH I2μl 2)轻轻混匀后瞬时离心。 3)30℃保温5min。 4)Hind III酶切:再在上述反应液中加入QuickCut Hind III酶2μl。 5)轻轻混匀后瞬时离心。 6)37℃保温5min。 二、载体脱磷酸 1)在上述离心管中配制下列体系(100μl)

Component Volume(μl) 载体pQE80L42 Alkaline Phosphatase3 10×SAP Buffer10 ddH2O45 2)轻轻混匀后瞬时离心。 3)37℃反应15~30min。 4)使用OMEGA胶回收试剂盒对载体进行回收(参考胶回收实验步骤,具体如下)。 1在上述反应液中加入100μl Binding buffer(若颜色变红则加0.5-1μl3M NaAc),混合液转移至HiBind DNA柱子中,12,000rpm离心1min,弃废液; 2在离心柱中加入700μl SPW wash buffer,12,000rpm离心1min,弃废液; 3重复步骤②; 4空甩,12,500rpm离心1min; 5将离心柱转移至新的1.5ml EP管中,每管加入40μl预热至65℃的ddH2O,室温放置2min; 613,000rpm离心2min 7将DNA从每个管底吸出,重新加入到相应的离心柱里,重复⑦和⑧步骤; 8所得DNA-20℃保存备用 三、目的片段与载体连接 1)在0.2ml微量离心管中配制下列连接体系(30μl) Component Volume(μl) 目的DNA片段14 载体pQE80L2 10×buffer2 T4DNA连接酶2 2)冰上混匀后瞬时离心,于16℃连接至少4h(过夜)。 3)取2μl连接反应液加入至20μl DH5α感受态细胞中,冰中放置30min。 4)42℃热激45s后,再在冰中放置1min。 5)加入500μl LB液体培养基,37℃振荡培养45-60min。 6)12000rpm离心1min,弃上清400μl,留100μl。吹打均匀后,吸取50μl用涂布器在含有Amp的LB平板培养基上涂板。 7)37°C温箱倒置培养约24h,形成单菌落。计数单菌落。 【注意事项】 1)碱性磷酸酶和T4DNA连接酶都要在冰上操作,以防高温酶失活。 2)感受态细胞要放在冰上操作,以免影响转化。 3)涂布器使用前一定要先火焰灭菌,之后晾凉了再使用。 【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 2)实验原理(简述) 3)实验步骤(交代清楚) 4)实验结果:

第二章 国内外实验动物管理机构及法规简介..

第二章国内外实验动物管理机构及法规简介 内容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欧洲、北美洲、澳洲和亚洲主要国家相关的实验动物 管理机构及法律、法规和条例,以及立法和监督机制,分析了各国在实验动物饲 养管理、使用和动物福利方面的差异;介绍了我国实验动物有关管理条例和管理 体制;最后简要介绍了我国在实验动物教育、培训的不同特点。目的在于树立爱 护和保护实验动物的意识,自觉在法规要求下开展动物实验。 关键词:实验动物;法规;条例;培训;教育。 第一节国外实验动物管理与法规 法规是以立法的形式管理实验动物,以确保实验动物质量和动物实验质量。 它带有强制性,是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随着国际间实验动物研究、检验和教学 相关的交流不断增加,必须加强了解和熟悉国际间普遍认可的实验动物相关标准 与法规。 一.国际实验动物科学协会 195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医学组织联合会(CIOMS)、国 际生物学协会(IUBS)共同发起成立了国际实验动物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ICLA)。1961 年,ICLA 的活动得到WHO 的合作,并于1979年更名为国际实验动物科学协会(ICLAS)。ICLAS的组成包括国家会员、团体会员、科学家会员、学会会员和荣誉会员。ICLAS的决议由常务理事会和管 理委员会做出。常务理事会四年一届,管理委员会由常务理事会从国家会员、团 体会员和科学家会员中选出并对其负责,每年召开一次工作会议。 ICLAS提出了微生物学、寄生虫学、遗传质量控制的参考标准,并先后在日 本、韩国、泰国、西班牙和巴西设立了遗传、微生物检测中心,并依据有关标准 开展检测工作。1988年我国加入ICLAS,现有国家会员和科学家会员各1名,并在第十二届理事会担任常务理事。 二.欧共体实验动物法规 1876年英国政府颁布实行的“反虐待动物法”(Cruelty to Animal Act)是欧 洲第一部有关动物实验法规。法规颁布后引发了科学家和动物权益积极分子长期 的争论。在历史上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英国率先成为第一个立法保护动物用于科学 研究的国家。1985年,经过长期的争论,欧洲26国在法国斯特拉斯堡达成了“保护脊椎动物用于科学实验和其它科学研究公约”(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Vertebrate Animals Used for Experimental and Other Scientific Purposes),简称为 20 ETS123。起初这项公约并不是法规性文件,也不具有约束性具有宽松性。1986 年欧洲经济共同体议会在上述公约的基础上,颁布了“欧洲实验和科研用脊椎动 物保护公约”(86/609/EEC)。各个国家签约加入欧盟后,各成员国议会认可这项公约,并在国际法的框架下遵守这项协议。其目的旨在保证各个成员国所从事 的动物实验遵从相应的法规和条例,以避免影响已经建立的共同体体制运行,特 别是防止不正当竞争或贸易壁垒。

数值分析 实验报告 第七章复化梯形公式

数值分析 实验报告 第七章复化辛普森公式 一,题目:用复化梯形公式计算24 41dx x -+?,试用误差余项表达式进行分析,欲保证误差不超过指定的ε,须至少将区间[-4,4]多少等分?将此结果与实际计算结果进行比较。 二,源程序 1. 用逐次分半技术 # include # define e 0.1 /*定义函数*/ double f(double x) { double y; y=1.0/(1.0+x*x); return(y); } void main() { int n,j,k; double T,m,t,H,E; for(n=2;;n++) { m=0; t=0; for(j=1;j<=n-1;j++) m=m+f(-4.0+8.0/n*j); T=(8.0/(double)(2*n))*(f(-4)+f(4)+2.0*m);/*复化梯形n 次公式*/ for(k=1;k<=n;k++) t=t+f(-4.0+(2.0*k-1.0)*4.0/3.0); H=8.0*t/(double)n; /*分半后的节点的矩形的面积和*/ E=((T+H)/2-T)/3.0;/*误差*/ if(E<=e&&E>=-e) break; else continue; } printf("%d\n",n-1); printf("%1.10f\n",E); printf("%1.10f\n",T/3.0+2.0*H/3.0); } 2. 用误差余项分析 # include # include # define e 0.1

double der(double x) { double y; y=((-2.0)*x)/((1.0+x*x)*(1.0+x*x)); return (y); } void main() { double h,m,E; int n=2; m=der(4)-der(-4); do { h=8.0/(double)n; E=-h*h*m/12; n++; } while(E>e||E<-e); printf("%d\n",n-1); printf("%f\n",E); } 三,实验结果 1.用逐次分段技术 当ε>=0.05时,n=1,I=4.4071984958 当ε<0.05时,n不存在 2.用误差余项分析 当ε=0.01时,n=6 当ε=0.001时,n=18 四,误差 1.用逐次分段技术 当ε>=0.05时,E=0.0429760945 当ε<0.05时,n不存在 2.用误差余项分析 当ε=0.01时,E=0.08202 当ε=0.001时,E=0.000911 五,采用逐次分半技术所得的结果笔算与计算机的结果一致但此方法与例题中直接计算误差所得的结果不一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