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学案第6单元 单元总结与提升

七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学案第6单元 单元总结与提升

七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学案第6单元 单元总结与提升
七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学案第6单元 单元总结与提升

单元总结与提升

一、单元基础知识梳理

第六单元

1.易错字音

拽.(zhuài) 无垠.(yín) 癫.(diān)狂

凛.(lǐn)冽 吞噬.(shì) 销蚀.(shí)

羸.(léi)弱 步履.(lǚ) 告罄.(qìn ɡ)

遗孀.(shuānɡ) 毋.(wú)宁 风餐露.(lù)宿

闷.(mèn)闷不乐 毛骨悚.(sǒnɡ)然

忧心忡.(chōnɡ)忡 怏.(yàn ɡ)怏不乐

炽.(chì)热 逃逸.(yì) 轮廓.(kuò)

模.(mó)拟 舷.(xián)窗 俯瞰.(kàn)

无虞.(yú) 遨.(áo)游 确凿.(záo)

点缀.(zhuì) 隐没.(mò) 迟钝.(dùn)

凝.(nín ɡ)固 孤零零.(lín ɡ) 天涯.(yá)海角

圮.(pǐ) 棹.(zhào)数小舟

啮.(niè)沙 臆.(yì)断欤.(yú)

2.易错字形

烧灼. 屏息凝.视 褐.色 惊心动魄. 稠.密 闲暇. 心有灵犀.

铁钯. 溯.流 木杮. 湮.于沙上

3.多音字

宁???nín ɡ(安宁)nìn ɡ(宁愿) 禁???jīn

(禁受)

jìn (禁止)

调???diào (调动)

tiáo (调整) 薄???báo (薄板)bó(轻薄)bò(薄荷)

载???zǎi (三年两载)zài (怨声载道) 泊???bó

(停泊)

pō(水泊)

模???mó(模拟)mú(模样) 壳???

ké(鸡蛋壳)

qiào (地壳)

4.形近字

?

?

?磬(qìnɡ):钟磬

罄(qìnɡ):告罄

?

?

?赢(yínɡ):赢钱

羸(léi):羸弱

?

?

?癫(diān):癫狂

巅(diān):高山之巅

?

?

?壁(bì):墙壁

臂(bì):臂膀

璧(bì):玉璧

劈(pī):刀劈

?

?

?舷(xián):舷窗

眩(xuàn):头晕目眩

弦(xián):弓弦

泫(xuàn):泫然?

?

?笼(lónɡ):笼子

垄(lǒnɡ):田垄

珑(lónɡ):玲珑

龚(ɡōnɡ):龚自珍

风餐露宿耀武扬威忧心忡忡语无伦次

海市蜃楼耐人寻味惊心动魄不期而至

设问:为什么两边没有同时出现裂纹呢?因为两边用了不同的材料。

1.悬念:《伟大的悲剧》开篇交代了时间、人物和事件,为下文设置悬念:这“美丽的秘密”到底是什么,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对比:《太空一日》第60段俄罗斯的航天员从来不给新航天员讲述“抛伞”的过程,与“我”细致地给战友讲述该过程并安慰他们形成对比,说明我国航天员是敢于直面困难的,是团结友爱的,同时也体现了“我”对待航天事业的认真与严谨的工作态度。

1.茨威格,奥地利作家,他一身正气,怀着良知,为人世间的苦难写下了无数充满同情、动人心魄的壮丽篇章。小说、戏剧、诗歌、传记、散文等文学体裁他无不涉猎。其著述之丰、之精是惊人的。传记文学代表作有《三位大师》《罗曼·罗兰》等。

2.纪昀,字晓岚,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清代学者、文学家,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集,取法六朝笔记小说而又有所发展变化。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

“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

1.是.

非木 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 2.渐沉渐深耳.

古义:罢了;今义:听觉器官,耳朵。 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4.盖.

石性坚重 古义:发语词,放在句首,可译为“因为”;今义: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5.但.

知其一 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 6.求.二石兽于水中 古义:寻找;今义:请求,要求,追求。

为???岂能为

.暴涨携之去(被,介词)众服为.确论(认为,动词)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

坎穴(成为,动词) 之???闻之

.笑曰(这件事,代词)当求之.于上流(石兽,代词)其反激之.

力(的,助词) 去???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离开)西蜀之去.

南海(距离) 临???一寺临.河干(靠近)执策而临.

之(面对)

棹.

数小舟。[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二、单元检测卷

第六单元达标检测卷

题号,一,二,三,总分

得分,一、基础积累与运用(2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3分)

A.拉拽.(zhuài)羸.弱(yíng)怏.怏不乐(yāng)

B.告罄.(qìng) 炽.热(zhì) 养精蓄.锐(xù)

C.迟钝.(dùn) 鲁莽.(mǎng) 心有灵犀.(xī)

D.毡.鞋(zhān) 凛.冽(lǐn) 风餐露.宿(lòu)

2.用横线画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在句后括号里改正。(2分)

(1)不幸的奥茨不仅感觉到,而且心里也明白,这样下去,他会给朋友们带来恶运,于是做好了最后的准备。()

(2)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辰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

(3)也是无意识地,在闲瑕时甚至睡梦中,她身处的环境常在我的脑海中出现。()

(4)我在草原上无目标地曼步,很快来到一条隐没在草丛中的小溪旁。()

3.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3分)

①在书本周围砌起预备的知识围墙,不能叫素读。

②这意思就是看书的时候不带自己的观点,脑袋空白地看。

③做价值判断,添油加醋,预设任何目的的阅读,也不能叫素读。

④总之,“不要向作者发号施令,而要设法变成作者自己,做他的合伙者和同伴”的阅读,应该就是理想的阅读。

⑤中国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叫作“素读”。

A. ①③②④⑤

B. ①③⑤②④

C. ⑤①③②④

D. ⑤②①③④

4. 对下面加线病句,修改不当的一项是()(3分)

我深深体会到:①要学好功课,是否认真听课是关键。②上课时只有集中注意力,就能把握重点,攻破难点。③以前,有时老师讲到什么地方都不知道,我上课常搞小动作,思想开小差。④身在课堂,心在操场,可能学不好功课。

A.①句删去“是否”B.②句“就”改为“才”

C.③句“思想开小差”与“小动作”对调

D.④句“可能”改为“必定”

5.下列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伟大的悲剧》一文写的是英国探险家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在归途中的悲壮覆没。

B.《太空一日》作者通过对自己进入太空的见闻感受的描述,体现了中国航天工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

C.《带上她的眼睛》以“她”的故事回述为明线,以“我”的见闻经历的改变为暗线,双线在小说最后交织在一起,形成鲜明而独特的文章结构。

D.《河中石兽》告诉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做出推想,说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6.名著阅读。(3分)

从下列选项中选择一项,结合具体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或谈谈阅读感悟。

A.尼摩船长血搏章鱼(《海底两万里》)

B.周进哭贡院(《儒林外史》)

C.秃鹤演伪军连长(《草房子》)

我选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语言表达。(5分)

李克强总理把“全民阅读”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我国的《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已列入国家立法计划。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全国上下涌动着读书的热情,各大中小学校也开展了一系列读书活动。右边是格致中学的同学设计的学校读书活动的海报。

(1)请用简洁的语言说明画面(文字除外)的内容及寓意。(2分)

(2)阅读是提升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请你为提高全民阅读兴趣提三条建议。(3分)

二、阅读(38分)

(一)阅读文章,回答问题。(11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山门圮.于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湮.于沙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是再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指出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内容。(2分)

(1)一老河兵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求之于上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只划一处)(2分)

众服为确论。

11.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12.联系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其二”的具体内容。(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问题。(14分)

最完美的礼物

①2000年5月,考古学家郭教授和其他4个人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带上足够的食物和淡水,分骑5峰骆驼从大沙漠边缘的小城出发,深入沙漠腹地300公里,对大沙漠中新发现的一座古墓进行考察。

②几天后,他们胜利完成了考察任务,踏上了归程。一天中午,天空中突然涌现出巨大的蘑菇云,随着黄色蘑菇云的翻滚逼近,万里晴空顷刻间变得灰暗阴沉,5峰骆驼惊骇得踌躇不前。

③“沙暴!”郭教授大声呼喊着,“快下骆驼,用睡袋罩住头!”

④罕见的特大沙暴持续了近40分钟。渐渐地,沙暴的呼啸声减弱了,人们陆续掀开了头上的睡袋。昏暗的天空中出现了亮色,沙漠恢复了先前的寂静和燥热。

⑤“骆驼呢?”有人惊叫着,驮着食品和水的骆驼在沙暴肆虐时受惊跑掉了。大家开始寻找。半个多小时后,只找到一箱饼干、几袋牛肉和一些行李。恐惧袭上队员们的心头。这时,向导在一块凸起的石头前发现了一只羊皮水囊。大刘抢先冲上去想喝水,向导一把抢过来:“不要抢,水是大家的。”“我也有份,我先喝!”大刘毫不示弱,其他人随后也加入到争抢之中……

⑥“都不许动,把水囊给我!”一向和蔼可亲的郭教授突然取过向导手中的猎枪,以不可抗拒的口吻喝道:“从今天起,由我决定水的分配。”他从水囊中倒出一杯水,说:“每人只能喝两口,谁也不许多喝。”大刘咄咄逼人地问:“你也只喝两口?”郭教授平静地说道:“我只喝一口。”

⑦杯子最先递到向导手中,他慎重地喝了两口,宛如品尝世上最醇美的甘露。轮到大刘了,他(1)__________地喝了两大口水……杯子最后轮到郭教授手中,他只(2)__________地抿了一口,然后将杯中剩下的水倒回水囊。

⑧第四天早晨,当人们醒来的时候,郭教授已倒好了大半杯水,分喝了水后,他宣布了新的用水规定:“从现在起,不到万不得已,不得喝水囊里的水!”没有人反对。因为郭教授每次喝的水比谁都少,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⑨下午,向导突然惊叫起来:“我们快到了!”萎靡不振的队伍开始活跃起来。大刘回头朝郭教授喊道:“教授,明天就要到小城了,我们可以喝点水吗?”的确,整整一个上午都没有喝水了。郭教授没什么反应,身体踉跄着要摔倒,大刘跑过去扶住他。郭教授将猎枪递给大刘,声音颤抖着对大刘叮嘱了什么,就晕倒在大刘的怀里。

⑩有人提议给郭教授喝口水,大刘拒绝了。他命令大家轮流背着郭教授继续赶路,自己则提着猎枪和水囊走在队伍后面。走了一段路后,有人提出要喝水,大刘断然拒绝:“还不到时候!”

?遇到沙暴的第五天,这支历尽艰辛的队伍终于回到了小城。直到这时,大刘也没有再让大家喝一口水。有人抱怨大刘比郭教授更苛刻。大刘没有辩解,轻轻打开水囊的盖儿,将口朝下,一堆黄沙被倒了出来……

?原来,在第四天早晨大家喝完那大半杯水后,水囊里就已经没有一滴水

了,看上去依然鼓鼓的水囊里,是郭教授悄悄装进去的沙子。

?跋涉艰难绝境,穿越生死的唯一支撑就是希望啊。

?几年后的访谈中,这些死里逃生的人在被追问一生中得到的最好的礼物时,都不约而同地回忆起那次历险,他们几乎说着同一句话:“郭教授的‘骗局’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礼物。”

13.“天空中突然涌现出巨大的蘑菇云,随着黄色蘑菇云的翻滚逼近,万里晴空顷刻间变得灰暗阴沉”属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4.读文章第⑤段画线句“恐惧袭上队员们的心头”,联系上下文,说一说队员们“恐惧”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5.依据人物的性格特点,在第⑦段的横线上分别填上恰当的字词。(4分)

16.第⑨段“郭教授将猎枪递给大刘,声音颤抖着对大刘叮嘱了什么”,据下文,写出郭教授叮嘱的内容。(2分)

17.为什么说郭教授的“骗局”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礼物”?(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3分)

大雪封不住希望的心

包利民

①有一年冬天,我和表弟徒步去离村几十里外的荒野中抓兔子。在白茫茫的雪野中走了许久,也不见那一行令我们欣喜的印迹。中午的时候,起了暴风雪,漫天的狂风,无边的大雪,原野上的积雪被风吹得像波涛一样滚动,我和表弟躲在树下,满心的恐慌。

②过了近两个小时,风停了,雪也小了,我和表弟忙着往回赶。可走了好一会儿,发现周围仍是无边的雪原,雪虽然没有刚才下得大,可我们的足迹还是很快被湮灭。我们心里一惊,知道是迷了路。本来在冬天很少能在野外迷

路,至少有来时的脚印能引领我们回家。可是现在,周围除了雪还是雪,没有路。那些站着的身影,是荒原上稀稀疏疏的树。

③每走到一棵树下,表弟便爬上树去向远处张望,可是这么大的暴风雪过后,很难见到村庄的影子,仿佛大地上的印迹都被大雪所埋没。我们就这样一路走着,心里焦急万分,如果不能找到村庄,到天黑下来,等着我们的就是黑暗与寒冷,无疑是死路一条。我们一边走一边纳闷,平时没觉得荒原这么大,怎么周围的村庄一个都看不见呢?我们本想朝着一个方向走,可是满天风雪,根本无从辨别方向,只好凭着感觉朝某个方向不停地走。

④当表弟再一次爬上一棵树时,他大声喊道:“哥,前边的雪地上有个黑点!”我们精神一振,奋力迈着疲惫的双腿向前方走去。有的地方雪极深,一脚踩下去能没掉整条腿,这让我们提心吊胆,怕掉进一些被雪填平的深坑里,这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速度。表弟一次次地上树,我们离那个黑点也越来越近,这是我们唯一的希望了。

⑤终于走到了那个黑点所处的位置,却原来是一口极深的水井。表弟失望至极,我心里忽然一动,说:“既然这里有井,附近一定有村子!”表弟闻言又来了精神,飞快地爬上一棵最高的树,观望良久,忽然大喊:“哥,我看见那边有一缕缕的烟,可能是个村子!”我们立刻向那边出发。当时已是傍晚,表弟看到的烟定是村庄的炊烟。又走了近一个小时,一个村子真的出现在视野里。天已擦黑,那一刻,我们都躺倒在雪地上,大口地喘着气,放下了心中的巨石。

⑥到了那个村子,我们在老乡家休息了一会儿,便抄近路回到了家,才几里路的距离。想起来真是后怕,如果没有那眼水井,我们也许真的会把命丢在无边的雪野之上。当然内心也很震惊,那么猛烈的暴风雪,竟然封不住一个小小的井口!

⑦许多年以后,当我再次回想起这件事,心中忽然就多了一份感悟。如果把人心当成一眼水井,那么就算生命中的风雪再大,也无法锁住心里的热情。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能给迷路的人指引方向、带来希望!

(选自《联谊报》,有改动)

18.结合全文,说说以“大雪封不住希望的心”为题的妙处。(2分)

19.根据提示填空。(4分)

情节:突遇暴雪→①____________→发现黑点→②____________→发现村庄

心理:③______________→焦急万分→④______________→失望至极→放

下心来

20.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4分)

(1)表弟一次次

..的希望...地上树,我们离那个黑点也越来越近,这是我们唯一

了。(分别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那些站着的身影,是荒原上稀稀疏疏的树。(从修辞的角度说说这句话的妙处)

21.文中的“水井”一词表意丰富,请说明。(3分)

三、作文(40分)

22.曾几何时,那么多珍贵的东西却在某些人心中渐行渐远。那一个远去的背影、那一段美好的时光、那一种坚定的信仰……都值得我们去追寻,使之成为我们的珍宝,润泽我们的人生。

请你以“追寻那渐远的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答案:

第六单元达标检测卷

一、1.C 点拨:A项“羸”应读léi,“怏”应读yàng;B项“炽”应读chì;D项“风餐露宿”中的“露”应读lù。

2.(1)恶厄(2)辰蜃(3)瑕暇(4)曼漫

3.D 点拨:本题考查排序能力。这类排序题要审清题目要求,把握命题方向,认真分析语境,明确语境限制。本题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排列,⑤提出什么是“素读”,②①③接着阐释内涵和混淆点,④作总结。

4.C 点拨:本题运用【句子语病判断法】。③句应先说“我上课常搞小动作,思想开小差”,再说“有时老师讲到什么地方都不知道”。

5.C 点拨:《带上她的眼睛》以“我”的见闻经历的改变为明线,以“她”的故事回述为暗线。

6.A 示例一:“诺第留斯号”遭到了章鱼的袭击,全船的人与章鱼展开了搏斗,当章鱼正要将尼德?兰咬成两段时,尼摩船长用斧子砍了章鱼的牙齿,从而救了尼德?兰,说明尼摩船长是一个勇敢无畏、关心船员的船长。示例二:尼摩船长和船员们跟章鱼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战胜了章鱼,却失去了一位同伴。这个悲壮的故事让我明白了在强大的对手面前,要勇敢无畏。

B 示例一:周进苦读几十年,却连秀才也没考取。他走进贡院,痛哭不止,口吐鲜血。他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醉心功名,身体和精神上受到双重打击。示例二:周进参观贡院,痛哭不止,口吐鲜血,可当他听说众人愿意集资帮助他时,他连连磕头,竟又能说能笑,从中我看到一个畸形的扭曲的灵魂,可悲可叹!

C 示例一:当柳三下不愿演秃头的伪军连长时,秃鹤承担了这个任务。他刻苦排演,演得十分精彩。秃鹤战胜了内心的自卑,敢于正视自己的缺陷,勇于担当,认真负责。示例二:因为头秃而被称作“秃鹤”的他,一直渴望平等,希望融入集体并被人重视。当无人演秃头的伪军连长时,他主动提出让他来试试。最后,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大家的尊重与理解。在现实中,我们也会遭遇像秃鹤一样的困境,我们应向他学习,直面孤独,突破困境,这样才能不断成长。7.(1)示例:画面内容:一个小姑娘正欢快地顺着一条由许多书铺成的路前进,路的另一头是一道彩虹。寓意:“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在让人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令人得到心灵的愉悦与满足。

(2)示例:①学校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②读书要拒绝功利化;③出版商要多出好书;④政府和社会单位要适当增加公民的休闲时间。

点拨:(1)仔细观察画面中的内容,抓住“小姑娘”“书”“路”“彩虹”等关键内容,画面的寓意可从关键内容入手分析。(2)解答时,要注意联系实际生活来写。

二、(一)8.(1)倒塌。(2)埋没。

(3)咬,这里意为侵蚀、冲刷。(每空1分)

9.(1)讲学家所说的话(讲学家所说的道理)。

(2)石兽。(每空1分)

10.众/服为确论。(2分)

11.照他(老河兵)说的那样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2分)

12.“其一”是指只考虑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松软浮动)。(1分)“其二”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到上游去。(1分) (二)13.环境(1分) 表明天气突变,反映出当时环境的恶劣,为下文故事的发展作铺垫(1分)

14.没有找到水(2分)

15.(1)猛(2分) (2)轻轻(2分)

16.示例:水囊中已经没水了,但不能让大家知道,否则会影响大家的士气,咱们就走不出沙漠了。(2分)

17.示例:它给人以战胜死亡、走出沙漠的勇气和信心,激励人们去战胜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4分)

(三)18.“大雪”一词既指自然界的雪,又暗指人生中的困难;“封”字将人心化抽象为具体。(1分)整个标题表明困难掩藏、阻挡不了希望,具体生动地揭示了文章主旨。(1分)

点拨:本题运用【标题作用分析法】。首先要全面理解标题中“大雪”一词的双重含义,弄清这个“大雪”不单单是指自然界的雪,还暗指人生中的困难。再联系全文内容不难发现,这个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19.①雪地迷路②看到水井③满心恐慌④精神一振(每空1分) 点拨:本题概括情节运用【“定向—分析—归纳”法】。本题题目中已将部分情节概括出来了,我们只要先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以确定需要概括的内容,再逐个进行分析、归纳概括即可。概括时用词要恰当准确。

20.示例:(1)“一次次”,是写次数多,表明寻找村庄的急切心理和艰难过程。(1分)“唯一”,意思是仅有的、别无其他,写出了“我们”对那个黑点寄寓的希望之大。(1分)

点拨:这里的“一次次”说明表弟上树的次数很多,表明了寻找村庄的过程很艰难,心情很急切;“唯一”是形容词,在

这里起强调作用,表明了“我们”对那个黑点寄寓的希望之大。(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形象地表达了身处雪原难见人踪的失望和惊慌心理。(1分)

21.①吃水用的井;②人心;③方向、希望。(每点1分)

三、22.思路点拨:这是一道材料型半命题作文。写作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提供的材料,补充题目,确定写作角度。从材料来看,可以写情感,可以写精神,可以写思想,也可以写人等。题目包含着一种对逝去的东西的怀念和珍视,要在文章中表达出这层意思。在写作时,可将人、事、景、情、理巧妙地结合,运用多种写作技法,写出自己的感悟,抒发自己的情感。

例文:追寻那渐远的宋代

细雨冷了深秋。城市的夜晚,霓虹是永远褪不

点评:

以深秋、细雨开篇,给文章笼

去的色彩;和闪烁的车灯一起,吞噬着黑暗;

和鸣响的汽笛一起,昭示着繁华。

时间一点点推动着历史,历史又逐渐被时间丢弃,我在城市那些永远不会宁静的夜里,从厚重的书卷中追寻那渐远的宋代。

那是宋时的雨,湿了才子的发鬓,淋了佳人的裙摆,洒过西湖的水面,浇过古朴的巷弄,点染着“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愁,勾勒着山盟虽在,锦书难托的离愁,描画着“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哀愁,浸透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思愁……

缠绵着无尽的愁绪,那场雨仿佛下了几个世纪,时光本锋利如刀,却在宋代的愁雨里变得柔软,让无数清丽绝俗的诗句从利刃下逃脱,凝固成书卷上的文字,它们是经历过千万般辗转磨砺仍让人拍案叫绝的不老诗。

追寻那渐远的宋代,亦有男儿的铮铮铁骨,金戈铁马的岁月点燃了多少炽烈的报国心。他们提笔镌刻的文字,铿锵有力,让今天的你我依然可以透过字里行间触摸到那古老而又有力的

心跳。

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的豪气;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底气;是“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

虎”的霸气……

长剑倚天,壮士不归,气概挥洒,天下纵横,贯穿着那个盛极一时的朝代,数百年间,那字里行间的气势依然可以使人热血沸腾,延展人

生命的宽度。

追寻那渐远的宋代,如岁月的锦上明珠,美到了极致。唯有宋代,才能豪放得那样彻底,婉

约得那样动人。

而如今,车水马龙的城市里我们已经寻不到飞红点点的小园香径;寻不到兰舟轻泛的山水湖光;寻不到苔痕上阶的朱宇楼阁。亦没有那河畔吟哦的书生;没有楼台抚筝的佳人;没有挑灯看剑的壮士,没有牵黄擎苍的英雄。

只剩下一本本溢着墨香的书卷,在青灯照壁冷

上了一层诗意。

过渡段,由对时间、历史的感叹到从书卷中对渐远的宋代的追寻,点题,引起下文,吸引人

阅读。

用一组富有诗意的排比句写出了宋时的雨的美好,读起来朗朗上口。“湿了”“淋了”“洒过”“浇过”用词准确,富有美感。

引用了大量的宋词名句,击打出宋朝文化的最强音,气势恢

宏,震撼人心!

巧用比喻,形象生动。

连用两组排比,句句紧扣宋代的锦绣片段,句句富有诗情画意。同时,巧用对比,写出了对失去宋代文明的遗憾之情。

文末再现深秋雨境,首尾呼应;并再次扣题,强音收束全文!

雨敲窗的寂寥秋夜,带领我去追寻那渐远的宋

代。

总评:这篇文章立意新颖,思想很有深度,字里行间都闪耀着作者思想的火花,引发人们对文化复兴的深刻思考。令人称赞的还有这篇文章的语言,多处运用修辞手法,而且引用宋词,让人在阅读时分明感到一阵扑面而来的古风。另外,作者对宋代文化的熟稔和深厚的文学功底体现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让人读后,不觉会对作者刮目相看。

三、单元考点方法专项练

第六单元句子专项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

【译文】一个人活在世上通常不满百岁,心中却老是记挂着千年后的忧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译文】只要是对国家有益的事,哪怕是要付出生命也会去做,难道能因为是祸就逃避,是福就追求吗?

句子衔接与排序)

一、考点解说

句子衔接题是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主要考查语言运用的连贯性。句子衔接题看似简单,实则比较复杂。句子排序题是对句子与句子之间内在逻辑的考查,对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要求较高。

考查题型:①选择题;②要求把在一定语言环境中打乱顺序的一组句子重新排序;③给出一组打乱顺序的句子,让学生排序;④从一组句子中抽出几句,让学生放回原文等。

二、解题方法

此题型运用句子排序“三注意”法。

一、抓中心。语段必须围绕中心问题展开,因此,抓住了中心,也就抓住了排列语序的纲。二、抓思路。从文体来说,记叙文常以时间变化、事情发展为序。议论文常把观点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中间,把总结句放在后面。说明文往往把事理句放在前面,后面的材料句用来说明事理,而材料内部又往往遵循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抓标志。在句子或语段中有一些词语往往会体现出句子之间的关系。这些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暗示性的词语:如“换句话说”,表示等同关系,位置在后;“同时”,表示并列关系,位置在后;“反过来说”表示相反、相对的关系,位置在后;“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不可倒置;“先前”与“后来”、“过去”“现在”与“将来”,表示时间的先后。

三、考点训练

1.(2016·襄阳)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媒体是正能量传播的主渠道,要为和谐社会的创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而不是让暴力和“负能量”动摇民众的信念。

②而正能量的传播需要传播者负责任的态度。

③正能量只有得到及时、广泛的传播,才能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④同时,个体传播者也需要有正确的态度。

⑤只有每一个网络参与者都守住道德、法律的底线,才能与媒体合力用正能量坚固人们的精神高地。

A.③②①④⑤

B.①②⑤④③

C.①⑤③④②

D.③⑤①④②

2.(2016·盐城)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导学号:98802058】

①花草树木枯萎,鱼鸟虫兽死亡,人类自然也就无法生存了。

②恐怕到了那个时候,地球的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类的眼泪。

③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水是万物生长的根基。

④如若有一天,地球的水枯竭了,那么人间就会变成地狱。

⑤正是有了水的滋润,一切生物才能如此欣欣向荣,如此生机勃勃。

A.④③⑤①②

B.③④②①⑤

C.③⑤④①②

D.④①②⑤③

3.(2016·绵阳)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

②我们在学校里接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

③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

④读书这件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

⑤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

A.③⑤①④②

B.①②④③⑤

C.⑤③①④②

D.②①⑤④③

4.(2016·淄博)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读“史”宜映雪,以莹玄鉴。读“子”宜伴月,以寄远神。读山水小品,宜________。读忠烈传,宜__________。读奸佞传,宜________。读“骚”宜空山悲号,可以惊壑。读“赋”宜________。

①纵水狂呼,可以旋风②倚疏花瘦竹、冷石寒苔,以收无垠之游③击剑捉酒以销愤④吹笙鼓瑟以扬芳

A.②①③④

B.①④③②

C.②④③①

D.①③④②

标点符号的运用))

一、考点解说

课标对标点符号这一考点的要求是:了解标点符号的书写规则、用法及其位置。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性质和作用等。标点符号包括两大类:点号和标号。常用的点号: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标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等。题型主要有三类:①选择题;②填空题;③改错题。

二、解题方法

此题型运用巧判标点正误法。

标点符号的考查难点在辨认、识别上。在辨别标点是否误用时,我们可以通过识记标点符号的“忌讳”用法轻松作答。

下面就常见标点符号的规范用法举例说明,以帮助应考。

引号:引号与点号的位置是中考高频考点,如果引文独立成句或成段,

意思完整,句末点号放在引号里面;如果引文不完整或引文作为句子的一部分,这时,句末点号(问号、叹号除外)放在引号外。

问号:①选择疑问句中最后一个问句用问号,前面的问句用逗号。

②有些句子虽然使用了疑问代词,但表达的却是陈述语气,这种情况往往是将含有疑问代词的短语作为整个句子的某一成分,句末不用问号。

③问句中含有称呼语,问号用于问句的末尾。

顿号:①临近两个数字连用表示约数,中间不能加顿号。

②如果并列词语作谓语,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省略号、破折号:标号与功能相同的文字不能并用:①省略号和

“等”“等等”都可以表示列举的省略,但两者不能同时使用。②破折号和“即”“就是”等词语都可以表示解释说明,但两者不能同时使用。

书名号:凡是书名、报刊、篇章、剧作、歌曲,都应该用书名号,不能

用引号。除此之外的某些专用名词只能用引号,而不能用书名号。

三、考点训练

1.(2016·鄂州)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导学号:98802059】

A.近半年来,梅葆玖、陈忠实、杨绛……等大师的离去,无不使我们每个人心中充满了悲痛之情。

B.“都到齐了吗?同学们。”老师说,“到齐了我们就可以出发了。”

C.“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的这几句词激励着我们青少年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发奋有为。

D.十三、四岁的胡适沿着崎岖艰险的小路走进上海,飘到美国,回到北

京,他博览群书,学贯中西,成为国人敬仰的国学大师。

2.(2016·黄冈)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2分)

A.对待一切善良的人,都应该做到真和忍:真者,真诚相待,不虚情假意。忍者,宽容忍让,不针锋相对。

B.“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这是韩愈盛赞同时代书法家张旭的话。

C.“海啸”究竟是一种什么现象?它是如何产生的?又该如何去预测?我们应该尽快搞清楚这些问题。

D.毕业50周年同学会现场,昔日的少年,今天的老人,你拉着我的手,我搂着你的腰,说啊、笑啊、哭啊……那场面真的是太感人了。

3.(2016·临沂)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1988年,几只原本生活在欧洲大陆的斑贝(一种类似河蚌的软体动物)被一艘货船带到北美大陆。

B.“啊,萤火虫就在我的手上。”影子兴奋地告诉盲孩子,“你把它接过去,它一点也不烫手,真的不烫手。”

C.进了太和门,就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

D.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

答案:

考点方法专项练

第六单元句子专项

考点1:

三、1.A点拨:一要注意这几句话集中表达的意思;二要借助一些关联词或重要词语排定先后顺序,如“而”“同时”等词语。

2.C点拨:先确定这几句话的核心句,也就是首句。③句总写了“水”对人类、对万物的作用,可确定③句为首句,⑤句是阐释它的,④句则是从反面开始说“水”的重要性,①句阐释“变成地狱”,而②句“那个时候”则紧承①句。

3.A点拨:读语段可知,论述的内容是习惯、教育、读书三者,①句和④句有标志词“只是”“也只是”,故④句紧跟在①句后,排除B、D两项。而③句和⑤句有相同词“教育”前后衔接,③句在⑤句前,排除C项。故选A 项。

4.C点拨:从前两句可以看出,所填内容与前面所“读”内容有关。由此可以看出所填内容是②④③①。

考点2:

三、1.C点拨:A项“……”与“等”不能同时使用,应删去“……”;B项问号应用在问句最后,应改为“都到齐了吗,同学们?”;D项“十三

四”表示约数,中间不用顿号。

2.C点拨:A项冒号后的两句是并列的关系,“不虚情假意”后面的句号应为分号;B项引用内容独立成句,引号外面的句号应放在引号里面;D项“说啊、笑啊、哭啊”中的顿号应为逗号。

3.C 点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并列关系,“太和殿”和“中和殿”后面的逗号应为顿号。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六单元学案-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六单元学案-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 第六单元奇思妙想欣赏文章 1.皇帝的新装 2.郭沫若诗两首 3.女娲造人 4.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5.寓言四则 兴趣情境导引 2003年春节来到了。小明和小华早就听说市少儿图书馆举办春节猜谜活动。于是,大年初二,他们早早就来到了市少儿图书馆。只见图书馆内挂满了花花绿绿的谜语。人头攒动,好不热闹。小明和小华相约比赛,看谁猜得多。半小时后,他们相会了,小华手中捧满了奖品,小明却两手空空。 生:老师,为什么小华猜中了很多谜语,小明却两手空空呢?是不是谜语偏心? 师:不是谜语偏心,其实呀,是因为小明还不会张开联想和想像的翅膀,去收获一个又一个诱人的奖品。 生:老师,联想、想像和猜谜有什么关系呢? 师:从谜语的制作方法来看,绝大多数谜语构思的立足点就是联想和想像,万变不离其宗。猜谜语时,只有展开联想和想像,才能够揭出谜底。比如小明刚才举的谜语“‘的卢飞快百花开’猜一围棋名人”,我们一起来猜。大家想一下,“的卢”是什么? 生:三国时刘备好像有一匹马叫“的卢”。 师:“百花开”意味着什么? 生:春天到来。 师:那哪一位围棋名人与“马”、“春天”有关系呢? 生:马晓春! 师:对! 生:我明白了,如果我们按照谜面,适当联想、想像,进行分析归纳,往往能猜出谜底。师:其实,不仅猜谜用到联想和想像,学习文学作品,更离不开联想和想像。我们马上要学习的第六单元,就需要我们张开联想和想像的翅膀,在艺术的世界中翱翔,感悟真善美,鞭挞假恶丑。</P><P>难点互动探索 难点问题1展开联想,拓宽思路 生:老师,什么是联想? 师:所谓联想,就是人们“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到相关的人或事物,由于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的过程,是从已知到已知。 生:什么是想像呢? 师:想像是指人在脑子中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也就是人们将过去经验中已形成的一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属于从已知到未知。 生:联想和想像有什么作用呢? 师:它们是人类特有的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形式。运用联想和想像,我们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老山界》导学案

《老山界》说课稿 一、说教材 《老山界》是一篇革命回忆录,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回忆录一方面描写了老山界的悬崖峭壁山高路险,另一方面无时不表现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及革命主义精神。使读者在感受老山界的险阻的同时,又为红军不畏艰难的气概所折服。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长征的革命传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我们的爱国之情。 2.学习革命志士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快速阅读法:快速阅读,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 2.联想想象法:切身体会红军当时的处境,深入了解文章内容。教学重点为指导学生在快速阅读中提取信息,提高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为几个难点分析: 1.如何理解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这句话?可结合作者所处的环境来理解。在深山里,在极静的时候,在半醒半睡之间,确实使人有这种感觉。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远处,分明很细切,可是由于静,听起来放佛近在咫尺,而且洪大响亮;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近处,分明很洪亮,可是由于山峰重复,反响回荡,愈传愈远,愈变愈细,而且风声水声林木呼啸声等混杂在一起,变化多端,反而变得细切。这些声音容易引起人的种种联想。 2.如何理解抢了一碗就吃这句话?抢是一个中性词,这里是抢先争先的意思,并没有相互争夺之意,用在红军战士身上,是为了说明吃饭的迅速,因为“山路很难走”,且“今天无论如何爬过这座山”,而“机关枪身很密······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因而不可能有充裕的时间吃饭。“抢”字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 学情分析 ①我班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②学习语文的观念、方式、方法较落后③学习语文的能力较弱,语文的素养较低

最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学案 全册精品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课前自学 (一)读一读,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攒(cuán):凑在一块儿拗(ǎo): 这里是用力弯曲的意思 确凿(quèzáo):确实菜畦(càiqí):菜地桑葚(sāng shèn):桑树果实轻捷(qīngjié):轻快便捷蟋蟀(xīshuài):一种昆虫,俗称蛐蛐 臃肿(yōngzhǒng):这里形容何首乌根的粗大脑髓(nǒosuǐ):脑浆 相宜(xiāngyí):适合 书塾(shūshú):就是私塾。旧时家庭、宗教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场所 方正(fāngzhèng):正派博学(bóxué):学问广博 蝉蜕(chántuì):蝉的幼虫变成成虫时脱下的壳 人迹罕至(rénjìhǎnzhì):形容少有人来 人声鼎沸(rénshēngdǐngfèi):形容人声喧闹。鼎,古代的一种铜铸的锅,一般是三足两耳。沸,水开。鼎沸,本意是锅里的水烧开了,发出声响。 (二)知识积累 1、百草园:是浙江绍兴新台门周家的一个菜园子,南宽北狭,占地近2000平方米,原来是新台门周家的智、仁两大房族所共有。西边一半归智房,东边一半属仁房。各个家族在这个园里都种有一些瓜菜,有的地块秋后还被用来做晒场,但因园子大而显得有些荒凉。这个荒芜的园子,不仅瓦砾成堆,杂草丛生,而且有树木、蔓藤和飞鸟虫兽,是孩子们游玩的好地方。鲁迅儿时和他的小伙伴们就经常来此玩耍嬉戏,随着新台门周家的败落,百草园东首仁房的园地早于1915年就卖给东邻朱阆仙,西首智房部分也于1918年和新台门房产一起售给了朱家。解放后,国家花钱向后来的章姓业主收回,作为鲁迅纪念馆的组成部分对外开放,供广大观众游览和休息。 2、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著名私塾,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他于12岁那年到这里上学。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难,学业中断。1894年夏间回家,仍返三味书屋。这样一直到大约1898年十七岁时往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离开,首尾长达六年。三味书屋,是三长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寿镜吾老先生在此坐馆教书长达六十年。那么,为何叫“三味书屋”呢?原来,“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音希海,即醋和肉酱)”的古语。其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读史记味如喝美酒吃佳肴;读诸子百家之类的书,味如醯醢(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一样)。“三味书屋”的横匾是清代乾嘉年间的著名书法家梁同舒书写的。当时,匾的两旁还悬挂着这样一副木刻的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读书。” 3、《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创作从1926年2月开始,到11 月结束。共十篇作品,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 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1928年9月结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本书里面的每一篇文章都展现当时的世态人情、民俗文化,流露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对家人师友的真挚感情。叙述亲切感人,又有机地糅进了大量的描写、抒情和议论,文笔优美清新,堪称现代文学史上最高水平的回忆散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学案含答案(1)

目录 第一单元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 2 爸爸的花儿落了 (4) 3 丑小鸭 (7) 4 诗两首 (9) 5 伤仲永 (11) 写作训练:成长的烦恼 (13) 单元自我过关检测(一) (16) 第二单元 6 黄河颂 (21) 7 最后一课 (23) 8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26) 9 土地的誓言 (28) 10 木兰诗 (30) 写作训练:黄河,母亲河 (32) 单元自我过关检测(二) (35) 第三单元 11 邓稼先 (40)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43) 13 音乐巨人贝多芬 (46) 14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50) 15 孙权劝学 (52) 写作训练:我也追“星” (55) 单元自我过关检测(三) (58) 第四单元 16 社戏 (63) 17 安塞腰鼓 (66) 18 竹影 (69) 19 观舞记 (71) 20 口技 (73) 写作训练:戏曲大舞台 (76) 单元自我过关检测(四) (78) 第五单元 21 伟大的悲剧 (83) 22 荒岛余生 (86) 23 登上地球之巅 (90) 24 真正的英雄 (93) 25 短文两篇 (95) 写作训练:漫话探险 (98) 单元自我过关检测(五) (100) 第六单元 26 猫 (104) 27 斑羚飞渡 (106)

28 华南虎 (109) 29 马 (111) 30 狼 (112) 写作训练:马的世界 (115) 单元自我过关检测(六) (117)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习目标】 1.品味学习文章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2.把握本文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 【学习重点】 1.品味学习文章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习难点】 把握本文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自学 (一)了解作者及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品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二)题解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三)熟读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1.填空。 本文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体裁),选自。作者鲁迅,原名,是我国现代伟大的、、,他写的小说集有、,散文集有。 2.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确凿()菜畦()宿儒()倜傥()()敛() 脑髓()桑葚()斑蟊()攒在一起()秕谷() 拗()盔甲()锡箔()()人声鼎沸() 二、课堂导学 (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过渡段

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语文教案《郭沫若诗两首》学案.docx

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语文教案《郭沫若诗两首》学案《郭沫若诗两首》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3、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4、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天上的街市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且解释词语。 缥()缈(): 定然: 陈列: 2、《天上的街市》和《静夜》的作者是________,原名________,是我国现代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代表作有诗集《________》、《________》 3、朗读诗歌《天上的街市》,并注意节奏和重音。 课堂学习: 一、情境导入:(略)

二、自主合作学习: 1、出示学习目标。 2、交流预习情况,展示预习成果。 3、放录音。听完录音后,再请学生根据听录音的印象试读。老师再明确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的划分。 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阵列的/—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4、自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a.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像的? b.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 c.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d.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点拨讲解: 联想,就是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方式和心理过程。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事物形成接近联想,有相似特点的事物形成类似联想,有对立关系的事物形成对比联想,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形成因果联想等等。所谓想像,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也就是创造性的想出新的事物或形象。 四、练习测评: 读《天上的街市》,回答问题。 1、第一节的“闪”字和“点”字用得好,绝不能互换,也不宜换别的字,请说说好在哪里。 答: 2、定然”一词在诗中出现了四次,还有一次是用了“定”,加起来是五次。“天上的街市”当然是子虚乌有的,用“也许”不是更好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说理。 答: 3、“你看”,这是对谁说?为什么不说“我看”?它眼下面哪两个字相呼应? 答:

七年级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作文导学案新版人教版.doc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作文导学案(新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第六单元写作 【文题设置】 从生活中选择个你熟悉的事物,如“树根”“小草”“海潮”“桥”等,展开联想.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咏物抒怀的作文。既要具体描绘事物的形象.又要寄寓自己的感情,题目自拟。 【写作指导】 联想是一种心理活动的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构思方式。它的特点是:从某 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别的事物。联想有两个要素:一、“有一定联系”; 二、“别的事物”。其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产生联想,例如人们一提到蓝天,就往往想到白云。一提到秋天,就往往想到累累的果实。人们为什么会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呢?因为它们在时空上往往相伴出现,于是我们就不由自主地把它们联系 在一起了,这就是相关联想再比如说,我们往往把小明友比喻成祖国的花朵,为什么会想到祖国的花朵,而不会想到棉花、荷叶、南瓜呢?因为花朵那么鲜艳、那 么娇嫩,那么充满生机,惹人喜爱,和小朋友一样,这就是相似联想。 对于写作流程,鲁迅曾以“静观默察”“凝神结想”“烂熟于心”“一挥而就”来概括。其间,“凝神结想”“烂熟于心”就是讲的联想和想象。对此《文心雕龙》中也曾有精彩的描述:“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

通万里。吟咏之,吐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石之色。”凭借想,可以把一些相近的、相似的、相关的乃至相反的事物系、合起来,把平日累的素材、印象、感受在里融合、通、升,形成一种新的思想,造出一种新的形象。因此,想思在写作中的用相当广泛,它不可以开拓写作思路,而且可以醒我沉睡的心智、 目要求写“咏物抒情”的作文,所咏的“物”,要具体描它的形象,于 所抒的“ ”,要表达自己真的感情。“展开想”,由眼前的“物”的具体形象, 想到自已真的“ ”的抽象感情。如“ 根”:可以由根深埋于地下,干 的挺直,叶的繁茂,所作出的默默的奉献,想到祖国建没作基石的工人、 民、士、知分子。再如“海潮”:以从“声如千疾,气卷万山来”,八“月十五潮,壮天卜无” 想到海潮的大气磅礴;可以从“早潮才落晚潮生,一月周流六十回”,春“去花无迹,潮岸有痕”,若“知潮有汛,嫁与弄潮儿”,想到海潮的守信;从海潮奔、波涛汹涌、吞吐日月、气壮山河.想到宏抱, 博大胸 【例文引路】 土地 碧空如洗,在的白云下,黝黑的土地,与天空一起向前延伸,像两条永不相 交的平行,着个世界上的一切走向方?? 泥土是博大的。相,人是由泥土成,今天,我都会切地叫“大地母”。广无疆的大地,用大的胸膛,孕育着所有的生灵。我无法用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4 孙权劝学 学案及答案-最新

4 孙权劝学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作品及人物 2、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重点) 3、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难点) 4、理解课文的内容并有自己的感悟 二、学习过程 【自主预习】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但.()当涉猎 (3)见.()往事耳 (4)自以为 ..()大有所益 (5)及.()鲁肃过寻阳 (6)即更.()刮目相待 (7)蒙乃.()始就学 (8)权谓.()吕蒙曰 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博士: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2)见往事耳 往事: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3)但当涉猎 但: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4)孰若孤 孤: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4.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语句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并分别用成语造句。 ①比喻人学识尚浅。()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下列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卿言多务,孰若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语文:25诗五首(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七年级语文:25诗五首(教学设 计)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七年级语文:25诗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一二首古诗。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 (l)弄清诗句字词的意思。(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2)理解诗歌的意境。预习指导: 1.查字典,读准字音。荒秽荷锄鸡黍 2.参考课后练习一,试朗诵前两首诗。 一、三分钟演讲

二、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这是五首脸炙人口的古代诗歌。学习古诗,要重视朗读。古人说:“三分诗七分读”,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里的读,就是指朗诵。熟读成诵,注意吸收、积累优美的词语和意境,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三、学习《归田园居(其三)》 1.作家作品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别字元亮,浔阳柴桑(现江西九江)人。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他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遁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括引入新课,作业布置。)本文选自《铁箫人语》(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宗璞一家,在“文 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1982年10月病逝),作者非常悲痛,她在《哭小弟》一文中写道:“他们几经雪欺霜冻,好不容易奋斗着张开几片花瓣,尚未盛开,就骤然凋谢。我哭我们这迟开而早谢的一代人!”此时,作者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于是写成此文。 四、读准字音 五、辨清字形 六、【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对盛开的紫藤萝进行描写的? 作者从三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花色、花形、花香。同时,作者先写花瀑,次写花穗,再写花朵。是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描写的。 2.文章从开头“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到结尾又“不觉加快了脚步”,你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因为家庭遭受迫害、小弟身患绝症等原因,多年来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面对生机勃勃的紫藤萝花,作者深受启发和鼓舞,产生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进而感悟出人生的哲理。 3.这篇课文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思想?试着找出最能表现课文中心的句子。 作者见到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大意正确即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七、【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请根据作者的行文思路,给文章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1~7):着重描绘盛开的紫藤萝瀑布的形和色,抒发“我”的赏花之情。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初稿(NO.1) 第一课邓稼先(第一课时) 主备人:审核人: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邓稼.先( ) 元勋.( ) 无垠.( ) 选聘.( ) 至死不懈.( ) 筹. 划( ) 宰.割( ) 彷.徨( ) 仰.慕( ) 鲜.为人知( ) 开拓.( ) 难堪.( ) 鞠躬尽瘁.( ) 风悲日曛.( ) 兽铤.亡群( ) 二: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文体特点。 三:自主阅读,认真思考。 1.文章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年来的历史? 3.文章既然是写邓稼先,为什么还要写奥本海默? 4.标示出你认为最感人的并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句子,用“我们看到了一 个的邓稼先”的句式说话。 二、人物探究 1.课文写了哪些事例?通过这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组内讨论交 流完成。】 2.分析人物的描写方法,找出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 3.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词语。【浏览课文,找语句,圈出词语。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找出的语句。】 三、质疑探究 1.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2.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初稿(NO.2) 第一课邓稼先(第二课时) 主备人:审核人: 一、前情回顾 一篇回忆性人物传记,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高度颂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国防科学的崇高情怀。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邓稼先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的爱国情怀。 三、精读探究 1.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达感情的需要。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 2.以第三部分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找出第三部分第九、第十两段中的关键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哪些内容,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 3.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四、写作手法探究 五、精段研读 阅读第五部分,思考如下问题: 1.本部分主要写什么? 2.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3.文章写1982年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4.引用五四时期的一首歌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鲜.为人知(xiān)开拓.者(tuò)元勋.(xūn) B.鞠躬尽瘁.(cuì)难堪.(kān)选聘.(pìn) C.热泪盈眶.(kuàng)说.服(shuì)无垠.(yín) D.彷徨.(huáng)挚.友(chì)殷.红(yān) 2.下面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租借宰割悲惨鲜为人知 B.奠基拔尖难堪妇儒皆知 C.忠厚选聘震荡真诚坦白 D.摄制彷徨挚友层出不穷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佩服他、仰慕 ..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仰慕:敬仰思慕。) B.“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力量。) C.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 ..”。(元勋:最高领导人。)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pdf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教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充分显示了语文的特性,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为完成好这学期的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素质,特制订如下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30篇课文(其中讲读15篇,自读15篇),分为四大板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课外古诗词背诵等。 二、学生情况分析 所教班级七年级一班这学期共人,上学期语文最高分分,最低分分,优秀人数,人平分分。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太差,甚至一些学生对于很简单的病句修改都判断不出来。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够,不能运用准确的词句表达自己想说的话。作文方面读题、审题不清,理解不透。 三、学期目标 思想品德目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基础。 知识目标: 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能力的目标: 在上学期学习语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的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以及浏览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人文素质目标: 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四、达到目标的途径与措施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参考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参考答案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1.shèn,máo,yōng,bǐ,tì,hǎn,qí,záo, dǐng.2.C3.①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朝花夕拾》回忆早年生活《呐喊》、《彷徨》②碧绿;光滑;高大;紫红;长吟;伏;窜;缠络;臃肿。 4.B 5.D 6.C 7.A 4.①一个“可”字表达了儿童对下雪天的喜爱之情。②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离开百草园时的无奈和恋恋不舍之情。 二、(一)1.详写的是:泥墙根一带,略写的是:整个园景。 2.空间,低,高;高,低 3.单是……无限趣味。 4.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例子略。 5.两个“不必说”与后面的“单是”呼应,既表达了写景的详略,又勾勒出儿童感到事物美好有趣而自得的心理。 6.不能。“窜”字显示速度快,又来得突然,用“飞”字则无法表达这种效果。 7.表现出“我”好奇的心理,想找一块像人的何首乌;又表现出百草园,既富有神秘感又富有吸引力。8.表明童年时代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9.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 (二)1.略。 2.捕鸟的条件: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 捕鸟的结果: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 3.具体生动地表现了捕鸟的过程也表现了儿童在捕鸟时的乐趣。 4.是和夏季百草园相比较。冬天百草园的乐趣是下雪后捕鸟。 5.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冬天的百草园雪后捕鸟也有无限的乐趣。 三、1.走进大自然,感悟大自然。 2.第一次是因为插队来到吕梁山的腹地。第二次是因为无意中闯进了河西走廊。作者认为这两次经历,自己被真正的大自然陶醉和震撼了,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忘却了自我,所以才是“刻骨铭心”的。 3.本句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四季交替使山林变了颜色,自然的变化给峡谷增添了声音。 4.示例:自然是伟大的,我们要认识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和自然和谐相处,在自然和社会中锻炼自己。 2 《爸爸的花儿落了》 一、1.襟惰掸骊嘱,徊栅惧圃簪蒲 2.扎:zā捆扎zhā扎针zhá扎挣夹:jiā夹缝jiá夹袄 3.D 4.①拖抄倒转抡②床头床角床上床下混合 5.①城南旧事林海音台湾②哀而不伤。爸爸爱花儿;毕业典礼。 6.A 7.B 8.A 9.(1)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好弟弟和妹妹”暗示爸爸病重,将不久于人世;“今天早晨妈妈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暗示妈妈对爸爸病情的担心;“我好象怕赶不上什么似的”是爸爸去世的一种预感;最后写夹竹桃“垂下好几枝”暗示爸爸去世。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全集-精编

初语七上 教案 执教者 七上语文第01课. 春. 教案 教学目标 ①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 ②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③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 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 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入新课 课文中这一幅幅的画面,让我们在美丽的春光中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所描绘的景物就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②感知内容 a.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b.感知性朗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按课文内容的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勾勒轮廓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研读与赏析 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①潜心精读: [问题组] 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好词好句) c、读一读,读出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全班讨论回答,明确上述问题。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 [明确]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是一种温暖、亲切、慈爱、幸春天是 福,含有深情的感觉。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娴熟地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五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学生还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 [教师小结]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文章开头写盼春,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让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陋室铭》编排于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一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精美简约,隽永畅达,立意鲜明,富于情趣。短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对一间陋室的描绘和赞美,极力形容了“陋室不陋”,从而寄寓作者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本文文字较为浅易,适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教材这样编排也意在让学生能通过学习名家名篇,养成诵读习惯,并在反复的诵读中,领会文章内涵,能从简短的字里行间中获得精神的力量予以自励。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在我近一年时间的语文素养熏陶下,有了一定的语文情感认知能力,朗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对于文字较为浅显的文言文能在不断诵读的基础上粗略理解。因此,本节课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依然采取了文言诵读疏通法,以课前预习与课堂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分享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文本,理解作者的写作情感和文章所传达的价值观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会通过不断诵读和课文注解,能基本自行疏通文意; 3、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体会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本所传达的精神情操与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师生互动点评法,合作成果展示法。 【教学设想】 本节课主要采用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最后师生快乐共享)

的方式完成。 第一是深情导入环节:用董卿主持的节目《朗读者》引出关于选择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关注,从而引出刘禹锡面对一间陋室所做的选择,给出思考。本环节采取看小视频的方式吸引学生关注。 第二是了解作者,知人论世环节:本环节采取小微课形式带领学生简单了解作者。 第三是深情诵读环节:通过各种方式反复朗读(教师范读,同学自由朗读,男女同学合作朗读,学生个体深情朗读),并让学生互评,使学生对文体产生情感认知兴趣,从而初步理解作者的情趣和情操。本环节主要完成课堂朗读成诵的学习目标,采取了生动的师生互动法,学生互评法。 第四是疏通文意环节:本环节通过课前预习的学案,请学生展示学习成果,达成全班同学一起认知和订正文意的效果。主要完成学生能基本自行疏通文意,并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学习目标。 第五是合作探究,快乐共享环节:本环节通过创设三个合作学习板块 【(趣改对偶句,加深文本行文特色的理解)(文本主旨探究,加深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素养提升,话题小作文情感延伸)】 来让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本,最后提升学生情感的素养。本环节采取大面积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到问题的探究共享中来,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学习成果展示法、学生互动点评法、抢答法等各种方法穿插进行。主要完成学习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和体会文本所传达的精神情操与深刻内涵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文本,并完成当堂诵读。 2、对文本主旨的探究 3、托物言志写作手法的感知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内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提前有感情地背诵这篇短文,以便在课堂上生动有情境地进行示范朗读课文,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文本。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 孙权劝学》学案 新人教版

山东省宁阳县第二十五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孙权劝学》学 案新人教版 一、快乐预习 【学习目标】 1、识记重要文言词语,了解和课文相关的文学常识。 2、理解文意,体会人物的语言。 3、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4、体会学无止境,学习有益于人的完善发展道理。 【学习重点】 1、理解文意,体会人物的语言。 2、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3、体会学无止境,学习有益于人的完善发展道理。 一、学习任务一:了解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学习任务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和成语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自以为 ..大有所益 4、蒙乃.始就学 5、肃遂.拜蒙母 6、吴下阿蒙: 7、刮目相看: 学习任务三:再读全文,思考: 文中写了相互关联的三件事,请用简介的语言概括出来。 【预习质疑】 在预习课文时,你还有哪些问题或疑问,请写在下面。 二、合作探究 研读课文,回答 1

1、文中的中心人物是孙权、吕蒙还是鲁肃?为什么? 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3、找出文中描写吕蒙的句子,并分析人物形象。 三、感恩达标 1、填空。(2分) 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本课即选自与此。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5分) 蒙辞以.军中多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自以为 ..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肃遂.拜蒙母() 3、你从“孙权劝学”中受到什么启发?(3分) 2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学案及答案社戏 七年级下册语文新学案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学案及答案社戏七年级下册语文新 学案答案 《社戏》学案 教师寄语: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 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的主要内容,与“迅哥儿”一起去看“社戏”,与作者一起回忆美好的童年生活,体味少年时代的快乐与浪漫。 2、能根据人物的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分析把握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朗读、背诵文中相关段落,积累优美经典的语言材料。 4、体会、欣赏本文细致逼真、形象生动的景物描写。

学习过程: 预习反馈: 1、文学常识填空: 《社戏》这篇小说选自《鲁迅全集》,“社”原指__________,在绍兴,“社”是_______ ____,“社戏”就是________ _________。根据课文可知,“迅哥儿”看戏的地点在_____镇_____村,作者通过对童年时代一段看社戏的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留恋之情。 2、学生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棹着()归省()行辈()撺掇().... 凫水()潺潺()弥散()蕴藻().... 漂渺()旺相()惮()撮().... 整体感知:

3、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思考文中写了哪几件事?请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件趣事? 4、理清文章的结构:(学生讨论,师生归纳) 合作探究: 5、为什么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课文是怎样具体写乐土的“乐”的? 分析人物: 6、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找出来,看看你喜欢谁。运用“我最想和文中的(人物)交朋友,因为他(评价人物品质)”的句式说一句话。 体味美景: 7、文中哪些段落展现了优美的江南秀丽风光。请找出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下。并用“我(我们组)觉得(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或者一个段落)写的好,好在写出了(或者表现了)”的形式对你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9阿长与山海经教学案新人教版129

9 阿长与《山海经》 【导学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以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真切怀念之情。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她虽然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劳动妇女,但却给少年鲁迅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她在少年鲁迅的眼中,有着种种令人讨厌的坏习惯,却又有着别人不具有的“伟大的神力”。鲁迅没有给自己的生母作传,却专门给她写了一篇文章,她就是鲁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关于长妈妈的文章——《阿长与〈山海经〉》。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烦琐.(suǒ)孤孀.(shuāng)絮.说(xù)震悚.(sǒng) 霹雳 ..(jù dàn) 渴慕.(mù) ..(zēng wù) 惧惮 ..(pī lì) 憎恶 疮疤 ..(chuāng bā) 骇(hài) 粗拙.(zhuō) 诘.问(jié) 掳(lǔ) 灸(jiǔ) (2)词义 辟头:开头。 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烦琐:繁杂琐碎。 絮说:絮絮叨叨地说。 疮疤:疮好了以后留下的疤。比喻疼处、短处和隐私。 诘问:追问,责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