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项目概况与建设要求(运维)

项目概况与建设要求(运维)

项目概况与建设要求(运维)
项目概况与建设要求(运维)

1.项目概况及建设要求(运维)

2.1项目背景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用电需求的激增,电网规模也处于高速发展期.以宁波电业局为例在十一五期间就实现了电网规模翻番,这就导致了电力企业人力资源极度紧张的局面出现.在电力专业生产人员不能及电网规模同步成比例增长的前提下,提高电力系统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优化工作模式和工作流程等工作是就成为目前摆在电网企业面前的头等大事.

依据国网公司2012年精神大力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遵循电力发展客观规律,围绕“一强三优”现代公司战略目标,按照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方向,变革组织机构,创新管理模式,优化业务流程,深化人财物集约化管理.变电运行体制已构建大检修运维一体化管理体系.

电网的主要支撑点—各种电压等级的变电站,其机房内安置着很多屏柜,每个屏柜内安装着继保设备、自动化设备、信息设备、通信设备、电源设备等,各类设备各司其职,保障着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各类专业屏柜由变电运行部门统一管理,并由相应的专业人员运行维护。变电站设备的日常工作涉及:

1)运行维护。各专业设备主人签发工作票,变电运行人员到现场

做好工作屏柜及相邻屏柜的安全措措后,办理工作票的许可手续后,再由专业人员开展运维作业.工作完成后运行人员及专业人员再共同办理工作结束手续。

2)资源记录。以往每次运维工作结束后,需要由工作人员返回后

登录到资源管理系统对资源数据进行更新,一方面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另一方面由于不是当场做记录,难免会出现漏记误记现象,造成资源库数据准确性下降和更新不及时,同时也对运维工作和新项目设计造成一定困难。

3)屏柜外形接近,外部没有明显标识,特别是同一专业的屏柜,

工作中容易搞错间隔,甚至造成重大事故.

4)某些不涉及对屏柜装置的工作,如:仅仅是查勘,检查等方面

的工作。一般经运维站值班人员电话同意后,专业人员自行进入保护室。但没有有效可靠的技术措施,能控制专业人员对屏柜装置的操作.存在着不安全隐患。

5)随着电网新技术新设备的大量应用,厂方技术人员广泛参及现

场设备技术支撑的服务已形成了常态化。但厂方技术人员没受过正规系统的安全培训教育,安全规范意识差。在变电站工作现场不能有效受控,时有出现不安全行为的情况,存在着重大

不安全隐患。

6)集约化管理后,变电站管理已从独立变电站转型为运维站模式,

变电站均已实现了无人值守.而运维站承担着十个左右变电站的日常运行维护工作,减人增效效果明显.但随着电网快速发展变电站不断增加以及运行维护管理要求的提高。变电站运维工作量大幅增加,运维人员面对众多点多面广的工作以及变电站相互之间距离远的情况,往往忙于奔波应付,还常发生工作不能及时开展的情况,影响整体工作进程。

7)运维站人员承担的工作点多面广,并且任务的主次和大小不一,

每个任务都必须到现场开展,运维人员忙于应付奔波.造成精力分散和身心疲惫。不能有效地将精力投入到安全要求高的重要工作中,使安全生产的可控能力下降,人为安全风险加大。

8)资源库实时更新。以保护装置日常运维工作为例。根据任务工

作安排,完成工作及各项相关记录,还是基于人工录入,若工作任务多时,容易造成记录遗留.使状态不能实时更新,造成值班人员对设备实际情况不能掌握。

建成纵向贯通、横向集成的一体化企业级信息集成平台。以智能型终端来完善这个平台,实现公司上下信息畅通和数据共享,使其真正实现智能化,是我们工作努力的方向,也是我们为本项

目实现实用创新的动因。

2.2项目建设要求(提出项目总体要求和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设想来源于电力系统运行的实际工作中,在变电所主控室屏柜的检修工作中,需要由工作票签发人签发工作票通过PMS流转至变电所运行单位进行工作票的复核,工作负责人根据工作票上的工作时间到现场进行工作,在工作正式展开之前需要变电所运行单位进行工作许可并做安全措施,在检修工作完成后需变电所运行单位拆除安全措施并终结工作票,在工作负责人和工作许可人做好相关记录后工作正式结束.

本项目的成果实现后:

1)变电站工作完成后能自动更新资源数据库,为运维、监控、设

计等提供准确完备的实时数据。

2)能为变电站工作提供一种简捷,可靠实用的安措,有效防止误

动间隔和误操作.

3)能规范作业流程,有效控制运维工作中的安全风险。

4)提出一种优化的工作模式,降低运行人员现场许可的工作量,

提高运维人员的工作效率和专业人员作业安全以及工作进程

控制。

2.项目主要研究内容

1主要研究内容:

(1)屏柜上工作,在无专业采集终端的支持状态下,通过期限管理及网络支撑,按操作步骤确认,达到设备资料等等实时更

新.

(2)研究变电站屏柜工作规范和流程,通过该系统管控,做到精确位置工作,达到有效控制对非工作屏柜的技术强制手段的

效果.

2本系统在设计上遵循以下原则:

(1)实时性

?业务数据实时性:系统能够完成屏柜终端实时数据采集。

?业务流程实时性:系统能够提供实时数据、周期更新数据、事件数据的应用服务。

(2)规范性

?系统建设遵循有关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电力行业有关标准.

?制定或完善相关标准规范,确保终端设备、数据通讯的规范性.

?界面设计遵循有关界面设计规范。

(3)扩展性

?硬件扩展性:系统能够广泛适配新接入终端设备的通信接

口。

?软件扩展性:软件功能模块应尽量可重用、可配置、可拆卸。

(4)开放性

?系统能够及生产PMS等系统能够进行数据信息交换.

(5)集成性

?由于终端设备分散独立,构建统一信息平台,整合资源数

据,分类处理,分类存储,统一界面显示实时数据.

(6)继承性

?整合已有的数据库应用系统,提升资源的利用.

(7)可操作性

?界面友好,操作方便。

3系统总体构架

系统总体架构整体上分为局端系统数据库服务器、变电站智能终端服务器、变电站智能终端、用户端工作站,变电站系统主要分为终端服务器和屏柜智能终端两部分,其中变电站终端服务器通过屏柜智能终端完成数据实时采集和实时更新,变电站终端服务器把操作的作业指导书下发到显示终端,然后通过WEB页面给各用户提供各类监

测数据的分层应用服务。

总体架构说明:

变电站屏柜资源运行管理信息平台及PMIS的关系描述:

2.1应用架构

变电站屏柜资源运行管理信息平台核心应用是屏柜实时数据及各部门的实时信息共享,解决不同部门对变电所数据的差

异化需求,具体包括:实时数据应用、监测数据应用和事件数

据应用。

2.2权限管理

2.3.1目的

解决屏柜资源数据信息共享应用服务的权限分配问题。

2.3.2权限管理设计原则

a)集中管理:集中进行所有人员的权限管理配置,生成权限控制

文件,同时远程部署到所有的智能服务终端。

b)身份认证及鉴权:用户登录到智能服务终端,通过保存在本

地的权限控制文件进行身份认证和鉴权处理.

c)应急权限机制:系统具备应急权限机制,当智能服务终端的

权限控制系统无法使用时,本地用户仍可以正常登录到智能

服务终端。

2.4数据通信

变电站屏柜资源运行管理信息平台及智能服务终端的数据通信包括:接收智能服务终端上报数据、对智能服务终端进行配置、下发对设备的控制指令等。

主要可分为上行数据通信和下行数据通行。

上行数据通信

变电站屏柜资源运行管理信息平台接收智能终端上行的实时数据、检测数据及事件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分类处理及存储。

下行数据通信

变电站屏柜资源运行管理信息平台可以通过向智能终端下发控制指令,例如:智能终端采集周期配置,设备参数配置、资源配置等。

3屏柜智能终端设计

4屏柜智能终端的职责主要用于数据采集、柜门控制、协议转换、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数据展现和数据上报。

4.1功能要求

a)数据采集:屏柜智能终端应具备足够的通信接口,用于及读卡器、

终端显示器实现数据采集和通信。

b)协议转换:由于各个屏柜资源不同,数据格式有差异,采集的数据

要通过协议转换,将数据格式进行统一,便于统一管理。

c)数据存储:屏柜智能终端将采集的监测数据根据不同条件,进行相

应的筛选和处理,根据时间、设备等信息分类存储。

d)应用服务:屏柜智能终端对数据处理的结果能进行直观的展现,

可以便捷的查看原始信息、更新信息、登录信息和操作信息等,可以进行实时数据、历史数据查询等功能。

e)远程控制:通过Web服务,实现对屏柜智能终端的配置和管理,

并能实现对监控屏柜的资源配置、控制和数据采集的管理。

4.2构架设计

说明:数据采集模块通过输入接口完成资源数据的采集,并存储;通过控制接口把作业指导书资源图片提供给智能终端。

4.3数据采集

负责屏柜资源数据的采集,更新并主动上报.数据采集包括状态数据、实时数据、告警状态数据、操作文本等类别。

4.4设计要求

●接口:至少具备1个USB口、2路485总线、满足屏柜智能终

端数据采集及上报、控制指令等应用需求。

●支持数据存储扩展.

●智能服务终端能提供WEB 服务。

●具备对屏柜智能终端远程配置和控制能力

●具备给设备下发控制指令和登录指令的能力

●工作温度:—10℃~+70℃.

理论研究和试验内容及项目总目标的因果关系;

先依托通信部门网络优势做一个通信屏柜资源管理运维平台,完成项目的设计功能,为项目总目标―――变电所所有屏柜管理,安检管理最后到一次设备操作和五防闭锁系统结合做前期。5.软硬件数量:

(1)屏柜系统服务软件1套

(2)屏柜管理终端5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