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 全册 教学反思

最新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 全册 教学反思

最新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 全册 教学反思
最新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 全册 教学反思

1. 本节课的教学处处围绕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展开,其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在情境中建立数与实物的对应关系,逐步实现由实物到图形、由图形到数字的抽象思维,使他们看见实物的数量能想到数的符号,看到数的符号能联想到具体的实物。

2. 注意提问的技巧性,缓解教学难度。如果直接询问学生几和第几的区别,学生比较难回答。但是结合生活实际询问学生一组中最喜欢的排第几?那么在潜意识中学生已经知道第几就是指一组中的某一个,再组织学生讨论,加深区分理解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有助于降低教学难度,易于学生掌握。

1. 让学生自己在情境图中发现信息的同时渗透分类知识,使学生明白1、2、3、4、5在图中表示什么,这些数字还可以表示什么,接着让学生将具体物体的个数转化为用图形来表示,再根据图形抽象出数字,使学生体会到数是从实际中抽象出来的,从而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2. 写数之前给予学生书写姿势、握笔方法的指导,为今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了基础。整个教学活动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整节课的设计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抓住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

1. 教材中安排了“小猫钓鱼”的故事,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在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促使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即小猫一条鱼也没有钓到,该用哪个数表示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新课的教学注入了动力。

2. 在理解0的含义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见到的“0”,从而直观形象地理解“0”除了可以表示没有,还可以表示起点、基准等。有了生活实例的证明,学生的理解才能更深入,进而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 6~10各数是在认识5以内数的基础上的一个发展,由于学生有了前面的基础,知道数是对直观物体数量的描述,图画是一种半抽象活动,书写是完全的抽象。之所以把这三个要求放在同一道练习中,主要是让学生逐步体验实物、图像符号与数字符号之间的关系。

2. 通过倒着数数这一过程,既扩大了学生对数的功能的认识,又让他们知道数数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学中力求体现开放性教学特点,如数数的思维过程就是开放的、多样的。

1. 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观察情境图,发现问题,然后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数学更贴近学生,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利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展现数学的魅力。

2. 在作比较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数学学习不再是学生依赖教师讲授、被动接受的过程,数学学习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新课程理念。

1. 放动画课件,既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明白数字大小的比较是以“一一对应”为基础的,便于学生正确理解“=”“>”“<”的不同含义,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逐步发展。

2. 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大于号和小于号的特点,知道开口要对着较大的数,增强对大于号的感性认识。对两个数来说,大于、小于只是不同的表述形式,直接用同一件事引入

新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给学生独立思考、进行知识迁移的机会。

1. 在教学中创设了各种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提供了学生自由选择比较方法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养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思维习惯。学生通过参与比较活动,逐步培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学会倾听的学习习惯,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及初步的推理能力,并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全方位地参与数学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 课堂教学从日常生活入手,根据“过生日”的情境,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3.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转变自己在课堂中的地位,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共同学习,激发学生更高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参与整个课堂学习。

1. 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情境和物品,及已有的经验引入数学学习,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启迪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2. 通过观察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培养学生多角度、多方面观察思考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比较的方法是本节课的目标之一,也是今后数学学习的重要思想方法。

1. 教学思路清晰,层次性强,能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学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到游乐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用看一看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接着步步深入,制造小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层层探究解决问题的不同办法。

2. 整节课学生始终处在问题情境和趣味探究之中,始终保持着积极主动地探究的学习状态,参与课堂教学的投入度高,教学效果良好。

1. 把学生已有的两个数合起来的经验与“一共”联系起来,为认识加法作铺垫。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出加法,促使学生体会到计算的必要性。在生活情境的支持下,更能顺利地建立“3+2=5”的数学模型,有利于学生理解加法的实际意义。

2. 由摆花片到实物图,再到看情境图,是学生认识方式的提高,因为能否看懂图意,直接关系到能否列出加法算式。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发现和解决身边的问题,激发他们主动探索数学奥秘的欲望。

1. 观察交流情境图中的信息,一方面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另一方面使学生感受数学问题是从生活情境中提出来的。教师作为参与者,帮助学生从实物演示过渡到脱离实物,理解减法的意义,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运用到数学,体会到生活化的数学及数学的生活化。

2. 根据学生爱玩、好奇、好胜的天性,把单调的减法口算练习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5以内减法的计算,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培养数学学习的信心。

3. 通过简单的利用情境图教学,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图中蕴含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把学生从简单的计算题中引导到应用题上,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为今后学习应用题、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 教学过程中安排“小猫吃鱼”这样一组动态的连续故事情境,让学生从中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同时,也通过一组动态的情境,逐步引出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与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既掌握了知识,又激发了继续探索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2. 在讲故事的过程中,理解事物的数量变化,有利于学生列出算式。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得数是0的计算,使学生理解计算的实际意义。

1. 这样由情境图到画图形,再到数字列式,最后又回到理论的总结与提升,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自我总结意识,探索其中蕴涵的规律,进而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

2.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为全课的主线组织教学,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学生参与课堂探究的积极主动性高,有兴趣投入其中,收获才会更有价值。

1.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猜数游戏活动贯穿整个课堂,学生在一种活泼、开放、兴趣盎然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得数是6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让每个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会

了新知识,教学效果比枯燥乏味的说教印象更深刻、更好。

2. 采用分棋子的方法教学过去枯燥的“数的分与合”,不仅使学生明白了数的分解与组合,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加减法的互逆关系,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从而高效率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通过创设小老鼠背土豆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再次仔细观察每一幅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明白动手做一做能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1. 借助跳绳的情境图教学8的加减法,提醒学生图中的数量信息是多方面的:有4个男生,4个女生;有1个戴帽子的,7个不戴帽子的;等等。只有发现图中蕴涵的数学信息,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借助摆花片来计算加减法、探究数的组成。在本节课上只要加以合理的引导,学生就能举一反三,自主探究8和9的加减法计算,既培养了学生的迁移类推和自主探究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本课时所呈现的内容是学生学习8和9的加减法后的一节练习课,创设企鹅活动的场

面是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看图训练,练习课不是再重复,而是有所提高,要求学生能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会叙述图意,经过练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才会有所提高。

2.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告诉学生答案不如教会学生寻找答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引导学生体会把实物转化为图形表示,把数字还原为图形都能有效地帮我们解决问题。

1. 由于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为了让学生较好地理解、掌握10的加减法,在教学“小鸡吃食”的内容后,引导学生分组合作,深入理解10的组成,目的是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感性认识。

2. 课堂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意识。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实践的有效性,同时渗透方法教育,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1. 注重情境设计。乘车是乘客上下车的情境,正好贴切地演示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实际体现,帮助学生理解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使他们知道这些算式的来龙去脉,也为今后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学生看懂图意、叙述故事之后,鼓励学生把故事的情境用摆学具的方式反映出来,使每一个学生头脑中都有一副“乘车”的景象,深入理解三个数之间的运算关系,最后列式解答问题。

1. 重视角色转换。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退为幕后指导,由学生自己反思发现问题,再让学生互帮互助、共同探究,进而解决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会知识、掌握技巧。

2. 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环境。教师适当地把讲解的机会让给学生,自己退到观众的席位,做课堂的驾驭者,会觉得其实学生们的讲解很精彩。学生则会更放得开,不会拘束紧张,而是个性张扬,尽显风采。课堂气氛这样民主、宽松、活跃,知识含量也是有增无减,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1. 建立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改变封闭、安静的数学课堂为开放式的活动场所,让学生离开课桌,走进游戏之中,给学生以全新的感觉。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人人主动参与到活动中,自主地整理加法表,让他们经历了一个探索性和研究性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基本的计算,发展了学生的探索合作意识,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学数学、用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

2. 活用教材,把书本中静止的场景变为真实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合作,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局面。教师将整理与复习的学习内容融于活动之中,从而为学生的探索学习和技能训练创设了一种愉悦、和谐、自主的氛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主动参与新知的构建过程。

1. 这一复习活动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进行,教师可以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课堂教学要为这些活动的开展提供适当的时间,为学生的思考和探索留下充分的空间,让学生经历研究与探索的过程,体验探索与思考的快乐。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鼓励学生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让学生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体验成功带来的乐趣。

1. 通过整理房间的活动,把分类融入生活情境中,拉近数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受到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但是这一过程,并不是教师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而是引导学生围绕“说说你是怎么整理的,为什么要这样整理”这个问题充分发表意见,给学生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空间。

1. 组织学生进行练习活动,为学生提供思考和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平等交流的环境中互相学习,初步感受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 对常见事物进行分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 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课是空间方位的概念教学,一年级小朋友在学前对此有些模糊认识,为抓住学生的兴趣,教师借助“森林运动会”的场景贯穿整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 留给学生自由思考和表现自我的空间。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留有较大的空间,让他们在

观察、思考和交流的自主学习中建立“前后”概念,亲身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体现了新课标转变学习方式的理念。

3. 在活动中培养能力、发展思维。

由于一年级学生还没有较系统的思维方式,教师很好地注意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如有序观察、完整描述、猜测与验证等,使学生从小建立起数学思想,学会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 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由生动活泼的动脑筋故事引入并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2. 通过玩具的摆放和找一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获取感性信息,体验上下的相对性。在游戏中,加深对“上下”相对位置的认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学习的快乐。通过游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把评价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中,既是对学生的肯定,又是对教学内容的拓展与延伸,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逻辑思维能力。

1. 整节课洋溢着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上课前播放节奏轻快活泼的儿歌,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喜欢听的请举手”“你举的是哪一只手”两句话很随意地使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进入教学情境,从而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每个环节的设计都富有情趣。这些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 留给学生广阔的思考与交流的空间。

本节课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努力使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我举起右手,让学生说一说我举的是哪只手,有的学生说左手,有的说右手,这时我并没有立刻下结论,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老师刚才用这只手写粉笔字”“老师转过身去,就和我们一样了”,在思考与交流中,学生体验到了左和右的相对性,同时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3. 为学生提供在实践中探索的机会。

当学生对“下楼梯时是靠左走还是靠右走”发生争议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室外活动——爬楼梯,可以起到突破教学难点的作用。又如,我让学生用橡皮、尺子、小刀等学习用具“摆一摆”,然后我问“从左(右)数橡皮是第几个”(数一数),“尺子的左(右)边是什么”(说一说),这些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直接的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左右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左右的位置关系。

本节课是在前面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综合性活动课。

1. 根据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特点,教师安排一系列的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前后、左右等方位,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经验,表述自己的想法,逐步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2. 体现生活数学化。通过让学生找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养成注意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3. 组织的活动体现不同层次,给学生提供很多表达交流的机会,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物体的基础上教学的。因此,课堂教学中,通过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内容,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组织生动活泼的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感知和体验。

接着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看一看、摸一摸、推一推、找一找、玩一玩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操作感知、汇报交流。活动中让学生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整个课堂教学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1. 创设情境,体现生活数学化。通过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善于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来选择学习材料,体现出学习内容的趣味性,通过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

2. 在本课教学中,还运用了各种探究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发现创造、学会总结归纳,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1. 是创造还是仿造?关于“捆”,即十根,是让学生自主“创造”出来还是“仿造”出来?值得思考。本课时这个知识点不是创造出来的,理由是作为一个定论性的知识(数学约定以“十”为计数单位),不宜开展探究发现,理应采用接受学习的方式加以开展,当然,这是需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的。

2. 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操作、交流、讨论,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开发的能力,通过动手摆小棒让学生认识11~20各数,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感受到自主学习新知的乐趣,体验获取成功的喜悦。

3. 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一系列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养成与他人沟通、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体现生活数学化。通过让学生找生活中的数学,帮助学生养成注意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1. 通过实物的演示、学生的操作,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思考的方法。由此概括出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规律。

2. 让学生说出计算步骤,在巩固计算方法的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条件,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分活动的空间,多一次表现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从而激励他们不断探索、创新。我相信,经过我不断地尝试与努力,我的学生们一定会更爱上数学课。

3. 体现生活数学化。通过让学生找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养成注意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1.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保护并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语言是否完整,教师可以延缓评价,多加鼓励。

2. 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试验、思考、交流等活动完成学习任务,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3.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和鼓励学生

独立思考,探索不同的方法。同时在活动中渗透转化思想。

1. 关注人文教育。利用一年四个季节的不同特点对学生进行植树造林、保护树木、只有播种才有收获、只有劳动才会幸福的教育。在小组合作时,进行团结协作教育及欣赏他人、尊重他人的教育。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使教学不仅成为学生增长知识的过程,也成为发展健全人格的过程。

2. 提倡算法多样化。本节课让学生自主探索“8+6”的计算方法,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算法也就不同,这样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通过交流,可以培养学生勇于表达、善于倾听、乐于反思的习惯,也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1. 创设生动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把学生放在首位,每个

教学环节都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设计教学时,通过创设

情境、语言激励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参与教学活动。

2. 注重操作,为学生把已掌握的计算方法迁移到新知识中去打好基础。

利用学习9加几、8加几的基础,让学生经历独立用小棒摆出把7凑成10的过程,以加深

对“凑十法”的感性认识。在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用“凑十法”计算7+6的口算过程,

强化“把7凑成10,就把另一个加数分成3和几”的认识,为学生掌握7加几的计算方法打好基础。

1. 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没有过多地复述如何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充分利用一年级学生善于表现自我的心理特点,激励学生总结交流,这样一来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

课堂中,教学效果良好。

2. 总结交流之后进行针对性练习,有助于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练习形式多样化能有效地避免单一练习的枯燥乏味感,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1.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人人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并自主地整理加法表,让他们经历了一个探索性和研究性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基本的计算,发展了学生的探索合作意识,在有趣的活动中学数学、用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鼓励学生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学生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体验成功带来的乐趣。

1.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落实这一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学习新知、巩固旧知,结合“小明的一天”认读整时和半时,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也极其自然地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教育。

2. 课堂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思维拓展空间。通过让学生发现、思考、讨论有挑战性的问题,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 这样由情境到画图形,再到数字列式,最后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自我总结意识,探索其中蕴涵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

2.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为全课的主线组织教学,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1. 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数学知识的教学,更应关注学生数学情感的培养,课堂教学中要抓住时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极大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主动性,才能为课堂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学生有了目标,就有学习的动力,我们的课堂才会更精彩。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知识点 一生活中的数 各课知识点: 可爱的校园(数数) 知识点: 1、按一定顺序手口一致地数出每种物体的个数。 2、能用1-10各数正确地表述物体的数量。 快乐的家园(10以内数的认识) 知识点: 1、能形象理解数“1”既可以表示单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个集合。 2、在数数过程中认识1-10数的符号表示方法。 3、理解1~10各数除了表示几个,还可以表示第几个,从而认识基数与序数的联系与区别:基数表示数量的多少,序数表示数量的顺序。 玩具(1~5的认识与书写) 知识点: 1、能正确数出5以内物体的个数。 2、会正确书写1-5的数字。 小猫钓鱼(0的认识) 知识点: 1、认识“0”的产生,理解“0”的含义,0即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和分界

点。 2、学会读、写“0”。 文具(6~10的认识与书写) 知识点: 1、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10的物体的个数。 2、会读写6—10的数字。 二比较 各课知识点: 动物乐园(比大小与比多少) 知识点: 1、比较动物谁多谁少有两种策略:一是基于“数数”,二是进行“配对”,从而体验“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2、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意义的理解,学会写法,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 3、体验“同样多”、“多”、“少”、“最多”、“最少”的含义。 高矮(比高矮、比长短) 知识点: 1、长短、高矮、厚薄都属于物体长度的比较的问题,只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习惯把水平放的物体的长度比较叫比长短,把垂直摆放的物体达到长度的比较叫比高矮。把扁平的物体上下距离的比较叫比厚薄。它们的比较方法是相通的。 2、认识高矮的区别,知道比较高矮、长短、厚薄时要在起点相同的情况下才能正确比较。 3、知道高矮比较的相对性 轻重(比轻重) 知识点: 1、经历比较轻重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及轻重的相对性。 2.初步体会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间接比较轻重,渗透了等量对换的思想,对学生说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 三加减法(一) 各课知识点: 有几枝铅笔(加法的认识) 知识点: 1、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会读、写加法算式,感悟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2、初步尝试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5以内的加法口算。 3、第一次出现了图形应用题,要让学生学会看图形应用型题目,理解题目的意思。 有几辆车(初步认识加法的交换律) 知识点: 1、初步感知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出发,会列出不同的算式,从而形象直观的说明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得数不变。 2、鼓励学生根据图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时,可以出现两个不同的算式,并比较两个算式的异同。 摘果子(减法的认识)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前后》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62至63页 教材分析:《前后》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中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前后、左右、上下,这些内容是空间与图形的启蒙知识,也是学生在生活中辨认方向的基础知识.为了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物体相对位置关系,教材借助“森林运动会”这一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学习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曾有过“前后”的体验,因而学习本课的内容,不会很吃力,但让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去描述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中注重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比较、去体验、去反思从而获取知识. 教学目标: 1:在对实际情境的观察中,认识物体“前后”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2:能用语言表达实际情境中物体间的“前后”关系。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探索精神,树立学数学、用数学、爱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1. 能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 体验前后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在幼儿园时参加运动会的情景吗?场面是不是很热闹,今天,在森林里也很热闹,原来,小动物们正在举行森林运动会,你们想去看一看吗? 【设计意图: 力求创设一个贴近儿童生活的、极富亲和力的运动场景,以便有效地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激起儿童创造的欲望。】 1.观看赛跑比赛,初步感知“前后”(出示赛跑主题图:) (1)、认识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师:同学们,仔细看一看,小动物们都举行了什么比赛?都有谁参加了? (生1:跑步比赛. 生2:有小鹿……) 师:比赛真激烈呀,. 瞧!现在谁在最前面,谁在最后面?谁能说说其他小动物的位置?(学生自由大胆表达:有的会说第几,有的会说前后……)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在——的前面,——在——的后面。 师质疑:同学们说的真不错,可老师在同学们说的过程中有一个不明白的问题:比如说:同样是小兔,为什么有人说在前面,有人说后面? (学生讨论、汇报。从而认识“比较对象不同,前后的位置关系也不同”初次渗透前后的相对性。) (2)认识多个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师:这时比赛更激烈了,到最后冲锋的时刻了,小兔心里可急坏了,它着急地想问问大家:“我的前面有谁?后面有谁?”谁来告诉它? (学生:表达……) 师:你们能不能告诉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它的前面有谁,有几个?后面有谁,有几个? (学生:表达……) 师:a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板书:——的前面有——,——的后面有——。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数的认识

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数“1”的含义,掌握古人计数的方法,理解“同一个数字所占的位置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同”。 2.使学生学会比较数的大小,体会对应的思想。 3.使学生领悟基数(表示几个)和序数(表示第几)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数“1”的含义,掌握古人计数的方法,理解“同一个数字所占的位置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同”。 难点:在比较两类物体的个数、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活动中,培养初步的对应思想和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描述关系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时间过得真快啊!这本书的新内容我们就学完了,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复习,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这节课要进行的教学内容,避免复习时杂乱无章,尽量做到目标明确、有条不紊。 二、探究新知 先想一想,在“数的认识”这一小板块,我们学过哪些内容? 看图中有几只小鸡?几只小鸭?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95页情境图) 有4只小鸡,有6只小鸭,我知道了小鸡比小鸭少,4<6。 有4只小鸡,有6只小鸭,我知道了小鸭比小鸡多,6>4。 在比较数的大小时,我们可以一个一个地对着比,也可以数出来之后根据数的顺序再比。我们还学了什么呢? 学了同一个数,既可以表示几个,又可以表示第几。 看图(课件出示),有几只小动物?小猫排在第几? 有7个小动物,小猫排第7。 这两句话中的“7”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不一样,“7只”表示的是一共有7只小动物,是较多的,“第7”表示的是这7只中的一只。 想想我们还学什么呢? 古人用1块大石头表示10,就像计数器上十位上的数字;用小石头表示一个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同步习题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 第一课时数铅笔 一、复习 1、数数:从1数到20,一个一个地数 2、从1数到20,两个两个地数 3、从1数到20,五个五个地数 二、新课尝试 1、数数:从20数到100,一个一个地数 2、从20数到100,两个两个地数 3、从20数到100,五个五个地数 4、从20数到100,十个十个地数 知识点:十个十是100 三、巩固练习 1、圈一圈,数一数。 ★★★★★★★★★★★★★★★★★★★★★★★★★★★★★★★共()个 2、数出下面各数的后面,连续数出五个数来。 二十三五十六七十七八十九九十五 3、想一想,说一说 34,36,38,(),(),() 90,80,70,60,(),(),()

一、复习 1、数数:从20数到100,一个一个地数 2、从20数到100,两个两个地数 3、从20数到100,五个五个地数 4、从20数到100,十个十个地数 二、新课尝试 1、抓一把豆子先估计,再数一数,然后把数字写下来 2、在计数器上拔出28,8在()位上,表示()个()2在()位上,表示()个() 3、在计数器上拔出100,认识百位 知识点:右边起第三位是百位 三、巩固练习 1、写出计数器上的数(书本练习1、 2、3) 2、写一写 十位上是4,个位上是7,这个数是() 十位上是8,个位上是9,这个数是() 个位上是4,十位上是7,这个数是() 百位上是1,其他数位上是0,这个数是() 3、从右边数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第三位是() 位

一、复习 1、从20数到100,一个一个地数 2、十位上是8,个位上是9,这个数是() 个位上是4,十位上是7,这个数是() 个位上是6,十位上是1,这个数是() 二、新课尝试 1、看图,先数一数,再把数字写下来 ★★★★★★★★★★★★★★★★★★★★★() ★★★★★★★★★★★★★★★★★★() 2、尝试 26○31 67○49 89○90 3、小组学习:比一比下面计数器上的数(第6页) 知识点:十位上的数相同,就比个位上的数谁大的就大。三位数比两位数大。 三、巩固练习 1、按顺序填数 41,43,(),(),(),(),() 88,86,(),(),(),(),() 2、比较大小 45○54 78○67 89○89 58○91 67○49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1、快乐的家园:用□、△等符号表示数。 2、玩具: 1-5 的书写笔画和书写姿势。 (1 像小棒斜着放,2 像小鸭嘎嘎叫,3 像耳朵弯又弯,4 像红旗迎风飘,5 像铁钩多个横。) 3、小猫钓鱼:认+写 0,0 的意义:①一个也没有②起点③分界④占位 4、文具:掌握 10 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正确数出物体的个数,正确读书。 5、快乐的午餐:渗透一一对应思想,理解一样多,谁比谁多或少. 6、动物乐园:认识>、=、<,用>、=、<表示 10 以内数的大小。 第二章比较 1、过生日:比较大小,理解大小是相对的 2、下课啦:两个或三个物体之间的比较,理解比较高矮或长短在同一起点下进行。 3、跷跷板:三种物体间的比较,最重最轻(轻重、厚薄、大小) 第三章加与减(一) 1、一共有多少:加法的含义,读写加法算式(5 以内的加法)

2、还剩下多少:5 以内的减法,减法的含义。 3、可爱的小猫:5 以内的加减法,理解得数 0 的减法算式的实际。 练习一 4、猜数游戏:熟练计算 6 的加减法,对 6 的加减法进行有序整理。 5、背土豆:7 的加减法 6、跳绳:8 的加减法、9 的加减法 7、可爱的企鹅:复习 6、7、8、9 的加减法 8、小鸡吃食:10 的加减法 9、乘车:三个数的加减法,说出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 练习二 10、做个加法表(0-10) 11、做个减法表(0-10) 整理与复习 第四章分类 1、整理房间: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 2、一起来分类:根据不同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标准不同,结果不同。 第五章位置与顺序 1、前后

2、上下 3、左右 4、教室 第六章认识图形 1、认识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2、我说你做:运用方向摆放几何模型,强化几何特征。 第七章加与减(二) 1、古人计数:11-20 掌握顺序,初步认识十位,各位。感受以十为单位的计数 2、搭积木:20 以内的直加直减。 3、有几瓶牛奶:9 加几的进位加法。凑十法 4、有几棵树:8 加几的进位加法。 5、有几只小鸟:7、 6、5、加几的进位加法。 练习三 做个加法表(11-18) 数学好玩 1、淘气的校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2、一起做游戏第八章认识钟表 1、小明的一天:认识表的结构. 整时:分针指着十二,十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半时:分针指着六,时针指着几就是几点半。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整理

知识共享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课程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等技能。 ·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 二、数学思考: ·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的观念。 ·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三、解决问题: ·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知识共享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 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愉悦。 2、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0到10各数。 4、掌握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与位置。 2、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一、学生情况分析一(1)班共有学生47人,其中男24人,女23人,一(2)班,共有学生49人,其中男25人,女24人,学生上课发言积极的学生不多,说话能力不是很强,也不够完整,这学期着重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体的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第二单元《比较》。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中,体会学会有条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

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经历表示1120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日内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钟面上表示整时、半时的时刻,了解记时的书写方法,并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经历简单而熟悉的操作活动,体验时间的长短,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回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第六单元《认识物体》。通过对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能直观辨认它们的形状是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能直观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等立体图形。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整理

一、生活中的数 1、读20以内的数。 顺数:从小到大的顺序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倒数:从大到小的顺序20191817······ 单数:1、3、5、7、9······ 双数:2、4、6、8、10······ 2、两位数 (1)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十个物体为一个整体的情况,实际上十个“1”就是一个“10”,一个“10”就是十个“1”。 如:A: 11里有(1)个十和(1)个一;11里有(11)个一 12里有(1)个十和(2)个一;12里有(12)个一 13里有(1)个十和(3)个一;13里有(13)个一 14里有(1)个十和(4)个一;14里有(14)个一 15里有(1)个十和(5)个一;15里有(15)个一 ······ 19里有(1)个十和(9)个一;或者说,19里有(19)个一 20里有(2)个十;20里有(20)个一 B:看数字卡片(11~20),说出卡片上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在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个位)第2位是什么位?(十位)个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什么?(表示1个一)十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什么?(表示1个十) (3)先读11、12、13、14、15、16、17、18、19、20,再写出来。 如:14,读作:十四,写作:14。个位上是4,表示4个一,十位上数字是1,表示1个十。

3、例如给数字娃娃排队:5、6、10、3、20、17,可以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也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注意做题时,写一个数字,划去一个,做到不重不漏。) 4、任意取20以内的两个数,能够用谁比谁大或谁比谁小说一句话。 如:16比15大,写出来就是16>15 9比13小,写出来就是9<13 5、“比”字的用法 看“比”字的后面是谁,比几大1就要在几的基础上加1,比几小1就要在几的基础上减1。 如:比5小2的数是(3),比4多3的数是(7)。

(完整版)新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目录及知识点

一年级上册 第一章生活中的数 1、快乐的家园:用□、△等符号表示数。 2、玩具: 1-5的书写笔画和书写姿势。 (1像小棒斜着放,2像小鸭嘎嘎叫,3像耳朵弯又弯,4像红旗迎风飘,5像铁钩多个横。) 3、小猫钓鱼:认+写0,0的意义:①一个也没有②起点③分界④占位 4、文具: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正确数出物体的个数,正确读书。 5、快乐的午餐:渗透一一对应思想,理解一样多,谁比谁多或少. 6、动物乐园:认识>、=、<,用>、=、<表示10以内数的大小。 第二章比较 1、过生日:比较大小,理解大小是相对的 2、下课啦:两个或三个物体之间的比较,理解比较高矮或长短在同一起点下进行。 3、跷跷板:三种物体间的比较,最重最轻(轻重、厚薄、大小) 第三章加与减(一) 1、一共有多少:加法的含义,读写加法算式(5以内的加法) 2、还剩下多少:5以内的减法,减法的含义。 3、可爱的小猫:5以内的加减法,理解得数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 练习一 4、猜数游戏:熟练计算6的加减法,对6的加减法进行有序整理。 5、背土豆:7的加减法 6、跳绳:8的加减法、9的加减法 7、可爱的企鹅:复习6、7、8、9的加减法 8、小鸡吃食:10的加减法 9、乘车:三个数的加减法,说出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 练习二 10、做个加法表(0-10) 11、做个减法表(0-10) 整理与复习 第四章分类 1、整理房间: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 2、一起来分类:根据不同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标准不同,结果不同。 第五章位置与顺序 1、前后 2、上下 3、左右 4、教室 第六章认识图形 1、认识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2、我说你做:运用方向摆放几何模型,强化几何特征。 第七章加与减(二) 1、古人计数:11-20 掌握顺序,初步认识十位,各位。感受以十为单位的计数 2、搭积木:20以内的直加直减。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教案

主讲单元第一单元时间8月30日地点办公室主讲人参与人员一年级全体数学教师 主讲要点 单元总目标 (《教师用书》解读)1.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乐趣。 2.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能正确地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认、会读、会写0-10各数。 4.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单元教材解读:只要分析讲解常规性的基础知识提炼、能力训练点和重难点的把握、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学内容的整合 本单元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是数10以内物体的量以及如何用数的形式表示10以内物体的量,这些内容安排在5个情境活动之中。“可爱的校园”主要是通过直观地数数,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就在他们的身边;“快乐的家园”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将直观地数数与数的表示方法结合起来;“玩具”与“文具”两个情境活动是学习1-10各数的书写;而“小猫钓鱼”则是认识与书写“0”。 由于学习本单元的对象是初入学校的儿童,虽然他们在学前的生活中,以经积累了一些生活中数的给概念,但这些概念均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相当多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直观地数数的阶段。而进入课堂学习后,学生需要将直观地认识数,逐步过渡到对抽象数的认识,这两者之间的过渡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扩大学生的认识范围 对每个学生来说,学前所处的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异,不同学生对生活中一些数的认识也存 在着差异,因此,为了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机会参与学习,都能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本单元安排的大量内容都是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事例。通过学生对熟悉事例的叙述过程,让他们潜移默化地进入学习的状态。 2、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认识数的实际意义 每个数学符号,都有其实际的意义。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数学符号的呈现是十分抽象的, 他们很难理解这些数学符号与他们所认识的生活中直观物体量之间的关系。而本单元在编写的过程中,特别注意把数的认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数数、读数的过程中,逐步引出数字表示的符号。 3、在数数的过程中,引入书写的活动

北师大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北师版一年级教材分析以下为大家呈现的是北师版一年级上册教材知识点。 第一项:一年级上册教材知识领域结构图 可爱的校园(数数)——由第一单元前移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 第二单元比较 第三单元加减法(一) 第七单元加减法(二) 第八单元认识钟表 位置与顺序 认识物体更名为认识图形 第四单元分类 1.4 综合与实践(删除了)大家来锻炼迎新年 调整为数学好玩

1.快乐的家园---(10以内数的认识)2课时:基数 、序数 2.玩具---(1~5的认识与书写) 3.小猫钓鱼---(0的认识与书写) 4.文具---(6~10的认识与书写)2课时:试一试10的认识 第二项:各单元知识点分解 2.1 第一单元知识点分解 可爱的校园---(数数) 生活中的数 新增:5.快乐的午餐——分餐具中比多少,体会一一对应思想 6.动物乐园——认识“>”“<”和“=”,并会书写 可爱的校园(数数):1.按一定顺序手口一致地数出每种物体的个数。 2.能用1-10各数正确地表述物体的数量。 快乐的家园(10以内数的认识)(2课时) 1.能形象理解数“1”既可以表示单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个集合。 2.在数数过程中认识1-10数的符号表示方法。 3.理解1~10各数除了表示几个,还可以表示第几个,从而认识基数与序数的联系与区别:基数表示数量的多少,序数表示数量的顺序。 玩具(1~5的认识与书写) 1.能正确数出5以内物体的个数。 2.会正确书写1-5的数字。 小猫钓鱼(0的认识) 1.认识“0”的产生,理解“0”的含义,0即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和分界点。 2.学会读、写“0”。 文具(6~10的认识与书写) 1.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10的物体的个数。 2.会读写6—10的数字。 快乐的午餐(分餐具比多少) 1.体验“同样多”、“多”、“少”、“最多”、“最少”的含义。 2.学会用“配对”进行比较,从而体验“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汇总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 1、读20以内的数。 顺数:从小到大的顺序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倒数:从大到小的顺序20 19 18 17 ······ 单数:1、3、5、7、9 ······ 双数:2、4、6、8、10 ······ 2、两位数 (1)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十个物体为一个整体的情况,实际上十个“1”就是一个“10”,一个“10”就是十个“1”。 如:A: 11里有(1)个十和(1)个一; 11里有(11)个一 12里有(1)个十和(2)个一; 12里有(12)个一 13里有(1)个十和(3)个一; 13里有(13)个一 14里有(1)个十和(4)个一; 14里有(14)个一 15里有(1)个十和(5)个一; 15里有(15)个一 19里有(1)个十和(9)个一;或者说,19里有(19)个一 20里有(2)个十; 20里有(20)个一 B:看数字卡片(11~20),说出卡片上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2)在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个位)第2位是什么位?(十位)个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什么?(表示1个一)十位上的1颗珠子

表示什么?(表示1个十) (3)先读11、12、13、14、15、16、17、18、19、20,再写出来。 如:14,读作:十四,写作:14。个位上是4,表示4个一,十位上数字是1,表示1个十。 3、例如给数字娃娃排队:5、6、10、3、20、17,可以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也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注意做题时,写一个数字,划去一个,做到不重不漏。) 4、任意取20以内的两个数,能够用谁比谁大或谁比谁小说一句话。 如:16比15大,写出来就是16>15 9比13小,写出来就是9<13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教学反思》 文章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2b7577381.html,/viewthread.php?tid=52706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 (2) 第一节:可爱的校园 (2) 第二节:快乐的家园: (2) 第三节:玩具: (2) 第四节:小猫钓鱼 (2) 第五节:文具: (3) 第二单元:比较 (3) 第一节:动物乐园 (3) 第二节:高矮 (3) 第三节:轻重: (3) 第三单元:加减法(一) (4) 一、有几支铅笔 (4) 二、有几辆车 (4) 三:摘果子 (4) 四、小猫吃鱼 (5) 五:猜数游戏 (5) 六、跳绳 (5) 七:可爱的企鹅 (5) 八:分苹果 (5) 九:操场上 (6) 十:乘车 (6) 十一:加减法一(整理与复习) (6) 十二:大家来锻炼 (6) 第四单元:分类 (6) 一、整理房间 (6) 二、整理书包 (7) 第五章:位置与顺序 (7) 一、前后 (7) 二、上下 (7) 三、左右 (8) 四、教室 (8) 第六章:认识物体 (8) 一、物体分类 (8) 二、你说我摆 (9) 第七章:加减法(二) (9) 一、捆小棒 (9) 二、搭积木 (9) 三、有几瓶牛奶 (9) 四、有几棵树 (10) 五、买铅笔 (10) 六、跳伞表演 (10)

七、美丽的田园 (10) 第八章:认识钟表 (11) 一、小明的一天 (11) 二、小芳的上午 (11) 第九章:统计 (12) 最喜欢的水果: (12)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 第一节:可爱的校园 这节课中从学生生活的校园入手,引导学生学习观察身边的物体,身边的事物,并学会用带有数字的话表示出来。同时注重使学生学会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画面。情景生动有趣,使孩子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活动,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突出体现学生学习数学活动的情感态度,关注了学生自身的发展,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实践。 第二节:快乐的家园: 注重体现学生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的特点之一是具有抽象性,而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同时还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的形式.因此在引入新知识时,通过直观的富有意趣的画面——结绳计数来引入,并安排操作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感受知识、学习新知识.在注重直观感受的同时,逐步提高对学生的要求.例如,在认识"1"的时候,先让学生感受一棵草、一只船、一盆花……让学生联想到:2可以表示什么?3呢?4呢?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不只停留在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 第三节:玩具: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数学,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要求.通过“介绍新朋友”的情节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创设情境,让学生不由自主的数数,从而感受到数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广泛,同时也激发学生数数、用数的积极性。通过观察实物,使学生体会数数的方法,感悟出数物体的数量时要一一对应,数更多物体数量进行渗透.同时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先引导学生观察数的写法,有了认识之后再描,最后自己写,这样的过程实际上在不知不觉的演示过程中学会了书写。通过观察实物,使学生感悟到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同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进一步增加学习的兴趣,从而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1.本节课,让学生在经历数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感悟一些数数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力求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提供学生参与学习的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增强了应用意识,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 2.数学的学习不仅在课上、课下,也不应该局限于教师的“引”与学生的主动探索,还应该利用恰当时机进行拓展.如数数的方法,以及单数与双数的概念,教师巧妙的设计,把他们引入课堂,通过做游戏的形式,使学生感悟、理解,同时也为今后的加减法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第四节:小猫钓鱼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 可爱的校园 教学内容:可爱的校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0——10各数。 2、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体会数的意义,初步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具有表示物体个数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初步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有序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教学. 谈话引入: 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我们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你们喜欢我们的学校吗?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我们的校园 1.在我们的校园里你都看到了什么? (我们的校园里有操场,我们的学校里有老师,我们的学校里有小朋友……)2.你能用一句带有数字的话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吗? (我看到了1个老师,我看到了3座楼,我看到了一年级有7个班,有6个年级,有好多小朋友……) 教师:对了!你们说的真好!我们的校园里还有许多的树、许多的花、许多的教室和老师,我们要在校园里共同生活学习,老师是你们的大朋友,如果你有什么困难就来找我好吗? 活动二:动物王国的校园 教师:动物王国的动物学校也开学了,小动物们都高兴地来到学校,你们想到它们的学校看看吗?(想)X k B 1 . c o m

1.出示主题图: 2.观察小动物 (1)你们都看到有哪些小动物来上学了?(小熊、小松鼠、小兔子) (2)你们能数一数这些小动物都有几只吗?(有6只小熊) (3)我们一起数一数,看看是6只小熊吗?(师生共同数) (4)有几只小松鼠呢?(有4只小松鼠) (5)小兔子呢?(有2只小兔子) (6)它们的老师是谁呀?(大象) (7)有几位老师呀?(1位) 3.用带有数量的话说一说在动物王国的学校里你还看到了什么?能用带有数量的话说说吗? 生1:有3座小房子 教师:对!这是动物学校的三间教室,分别标着一(1)班、一(2)班、一(3)班. 生2:有小鸟. 教师:数一数有几只小鸟?(9只) 你们是怎么数的?(用手指着数) 哪个小朋友愿意到前面带着大家数一数? 生3:还有蝴蝶. 教师:蝴蝶可真多呀!有几只你们知道吗?(10只) 怎么数就能不丢不落?(可以把数过的标上记号,也可以从左到右数……)4.观察静物 教师:你还看到校园里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数量来表示? 生1:校门口有5个大字. 教师:你们知道写的是什么吗?(欢迎新同学) 生2:教师的后面还有8棵松树. 教师:我们一起数一数. 生3:学校的门前还有花. 教师:一共有几朵花呢?(7朵) 5.小结 (1)教师:刚才我们一起参观了动物王国的学校,我们参观的时候是看到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好玩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好玩 1. 通过观察情境图,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可以从中提出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并运用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加以解答. 2. 对所提出的问题加以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 通过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重点:能就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提出问题,并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加以解答. 难点:在活动中培养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课件. 师:同学们,你们认真观察过我们美丽的校园吗?我们的校园里面蕴涵着丰富的数学信息,只有细心的小朋友才能发现它.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淘气的校园”照片,淘气的校园里课余活动的时候可真热闹哇!你能找到淘气校园里的数学信息吗?(课件出示:教材第88页情境图) 师: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看哪个小组发现的信息多?先分工吧,在小组里找一个人做记录,其余的人来认真地找信息.开始吧! 学生小组分工合作活动.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教学楼是长方体的,有2层,9扇窗户. ?旗杆是圆柱形的,比树还高. ?有6人在跳绳,有7人在踢毽子. ?有8人在跑步,有12人在踢足球,还有1人在捡球. ……

师:大家发现的数学信息真不少,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试着解答出来. 生1:跳绳的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6+7=13 生2:跑步的和踢足球的一共有多少人?8+12=20 生3:跳绳的和跑步的一共有多少人?6+8=14 …… 师: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自己的校园,有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学生可能回答: ?乒乓球、篮球、足球、皮球都是圆圆的球. ?我们学校男老师少,女老师多. ?我们学校六年级有3个班,五年级有4个班. ?我们班有35名女生和31名男生. …… 学生可以提出加法问题,也可以提出减法问题,数大时可以不计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发现数学信息,并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同学们能从自己的身边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很好.自己积极发言的同时,还要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才能不断进步.今后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淘气的校园 1.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能发现数学信息,提出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的问题,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生活与数学密切相连. 2. 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发言,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锻炼自己的胆量,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展示意识,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A类 看图列式.

最新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数学第一册全册总备课 一、本册教材与以往教材不同之处: 本册教材以“情境+问题串”为基本呈现形式,力图实现课程内容的展开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和课程目标的达成过程四位一体,从而促进学生不断经历“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过程,获得与其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发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本册教材以“情境+问题串”为基本呈现形式,为自然而然地展开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过程提供基础环境和主要脉络。 本册教材强化了“情境+问题串”的呈现形式,每一个单元每一个重要内容的呈现,都力图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个或一组与课程内容有内在联系的特定情境出发,展开一组数学问题,引领师生进行数学学习,而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理解情境、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数学、发展数学、实现数学课程目标的过程。同时,这样一种稳定的、具有较强包容性的呈现形式,无疑也为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特点、学与教的要求、创造性开展数学活动提供了便利。 2、在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下,更加重视学习目标的整体体现。 (1)注重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思想。 对于基本活动经验,教材主要通过两种形式体现。第一:设计了专门的积累活动经验的课,在这些课中不以学习某个具体的经验、公式为目标,而是通过设计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和数学思考的经验。第二:在一节课学习的“问题串“中,设计积累活动经验的活动和问题。 对于基本数学思想,教材力求通过设计活动和问题,体现抽象、推理和模型思想。(2)注重体现“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过程。 部分内容问题串的设计,体现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教材还设计了专门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活动,并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不同的设计要求。同时,在每学期期中的“整理与复习”中,专门设立了“我提出的问题”的栏目,鼓励学生整理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以及在回顾整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 第一阶段,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可能是基于表面信息直接提出的;第二阶段,鼓励学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前后》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62至63页 教材分析:《前后》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中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前后、左右、上下,这些内容是空间与图形的启蒙知识,也是学生在生活中辨认方向的基础知识.为了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物体相对位置关系,教材借助“森林运动会”这一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学习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曾有过“前后”的体验,因而学习本课的内容,不会很吃力,但让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去描述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中注重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比较、去体验、去反思从而获取知识. 教学目标: 1:在对实际情境的观察中,认识物体“前后”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空间观念。2:能用语言表达实际情境中物体间的“前后”关系。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探索精神,树立学数学、用数学、爱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1. 能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 体验前后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在幼儿园时参加运动会的情景吗?场面是不是很热闹,今天,在森林里也很热闹,原来,小动物们正在举行森林运动会,你们想去看一看吗? 【设计意图: 力求创设一个贴近儿童生活的、极富亲和力的运动场景,以便有效地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激起儿童创造的欲望。】 1.观看赛跑比赛,初步感知“前后”(出示赛跑主题图:) (1)、认识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师:同学们,仔细看一看,小动物们都举行了什么比赛?都有谁参加了? (生1:跑步比赛. 生2:有小鹿……) 师:比赛真激烈呀,. 瞧!现在谁在最前面,谁在最后面?谁能说说其他小动物的位置?(学生自由大胆表达:有的会说第几,有的会说前后……)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在——的前面,——在——的后面。 师质疑:同学们说的真不错,可老师在同学们说的过程中有一个不明白的问题:比如说:同样是小兔,为什么有人说在前面,有人说后面? (学生讨论、汇报。从而认识“比较对象不同,前后的位置关系也不同”初次渗透前后的相对性。) (2)认识多个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师:这时比赛更激烈了,到最后冲锋的时刻了,小兔心里可急坏了,它着急地想问问大家:“我的前面有谁?面有谁?”谁来告诉它? (学生:表达……) 师:你们能不能告诉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它的前面有谁,有几个?后面有谁,有几个? (学生:表达……) 师:a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板书:——的前面有——,——的后面有——。

新版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 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1)班共有学生47人学生上课发言积极的学生不多,说话能力不是很强,也不够完整,这学期着重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体的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第二单元《比较》。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中,体会学会有条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经历表示11——20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日内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钟面上表示整时、半时的时刻,了解记时的书写方法,并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经历简单而熟悉的操作活动,体验时间的长短,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回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第六单元《认识图形》。通过对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能直观辨认它们的形状是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能直观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等立体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 1、第四单元《分类》。结合日常生活中必须进行的分类活动,感受分类的必要性,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并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