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史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中国古代史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中国古代史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中国古代史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中国古代史专题

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高三历史组2012-03-04

【专题概述】

先秦(公元前221以前)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时期,秦汉(前221年——公元220年)是中国古代文明初步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对整个整个古代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上: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紧急的典型特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形式;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中国古代的传统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形成。在此基础上,手工业特别是官营手工业商业在先秦、秦汉得到很大发展。

文化上:在学术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文学上,《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科学上,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

【考纲解读】

1、考查重点:中国早期两大政治制度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容、特点及影响;小农经济是历年高考考查的

重点;手工业的考查主要集中在手工业的形态及冶金方面;诸子百家的代表及主张。

2、考查方式:从题型看,选择题占绝大部分,非选择题只在极个别省份出现。从考查方式看,注重用新

材料、设置新情境、图文并茂,考查学生灵活地把握知识的能力。

【复习建议】

1、注意古今联系,尤其是对宗法制和分封制,要从其内涵及对现实生活影响的角度进行把握。

2、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基本的经营方式,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而全面的影响,重点理解小农经济的本

质特征及其影响,同时要掌握小农经济的具体表现。

3、思想方面,注意区分各家各派的主张,尤其关注儒家思想在当今的意义。

【主干知识整合】

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变革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项目

分封制宗法制名称

目的

内容

作用

关系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内容:a、中央

b、地方:。

c、官吏考核

d、法律

e、监察:。(2)特点:a、;b、;

c、。

(3)影响:

3、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中央:。(2)地方:。(3)。★思考★: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小农经济的关系

二、中国古代经济模式的形成与转型

1、农业

(1)先秦:A、土地制度:西周:;

春秋战国:。

B、精耕细作农业的形成:

。(2)秦汉:。

2、手工业:

(1)先秦:。(2)秦汉:。

3、商业:

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背景:a、;

b、;

C、;

d、。

流派代表人物主张

道家

儒家

法家

墨家

(2)意义: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新入学的主张:

①;

②;

③。(2)新入学正统地位确立的影响:

。★思考★:儒家思想里包含了很多至今我们还能利用的观点主张,试着找出若干观点及其对现在的现实意义。

四、中国古代早起科学技术与文学成就

1、科技成就:

(1)数学:;

(2)医学:;

(3)天文学:

(4)造纸术:。

2、汉字的演变:

3、文学成就:

(1)《诗经》:;.(2)屈原和楚辞:;.(3)汉赋:。★思考★:中国传统科技发展特点,以及中国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不同。

【问题拓展】

1.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中西文明的比较

中国西方时期春秋战国希腊文明

经济农耕经济发达,形成了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小

农经济;手工业、商业相对落后

工商业发达,对外贸易兴盛,由于土地贫瘠,

农业相对落后

政治分封制逐渐崩溃,逐渐形成了中央集权制度,国

家权力不断上移,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雅典逐渐建立了直接民主制度,国家权力不

断下移,促进了雅典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文化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和法家思想尤为兴

盛,强调国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文主义思想成为希腊文化的主流,强调人

的价值和意义,提倡个性的张扬和人性的合

理性

形成中国与西方不同文明的根源:

在于其经济基础的差异:

中国的小农经济是集权政治、集体主义文化倾向的经济基础;

希腊的工商业为民主政治、人文主义产生创造了条件.

2、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①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的理论,强调神化王权

和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

②新儒学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

(2)联系:

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董仲舒新儒学所继承,并适应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

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因此,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易错点分析】

易错点1 宗法制的特点及影响

【例题】 (2011年安徽联考)西方历史上女性继承王位者屡见不鲜,时至今日,英国、丹麦等国的国家元首依然是女王,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普遍排斥女性,遵循父系单系世系的原则。中西这种差异的主要成因是( )

A.中国宗法制的传统

B.欧洲女权至上的传统

C.专制权力的强弱不同

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易错点分析:宗法制是根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即正妻所生的长子为法定的王位继承人,由此形成了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男尊女卑观念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延伸。解题时不能只看表面现象,生搬硬套,还要注意知识的延伸拓展。答案为A。

易错点2 儒道两家对于“入世”与“超世”的争论

【例题】 (2010年浙江文综,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易错点分析:儒家和道家对人与人类社会、自然界的关系上观点相左,差异很大。儒家主张积极入世,提倡人们征服自然;而道家则主张人们应该消极避世,顺从自然。儒家“积极”,道家“消极”。本题中的B、D 两项都是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观点,体现的都是人类积极进取的一面。A、C两项都属于道家思想,“不以人助天”,人的行为不能妨碍自然,即人应顺应自然,体现了一种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意思是天地是不仁慈的,对待人就像刍狗一样任其自生自灭,故C项不符合题意。答案为A。

【历史史观】

文明史观

1.文明史观的理论分析

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2.文明史观的运用与实践

21世纪初期以来,文明史观在中国史学界得到重视,并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逐渐进入中学历史的视野,是对中学历史教学影响较大的几种新史学观点之一。在作为教学“指挥棒”的高考中多有体现,推动整个中学历史教学观念的改变。

(1)政治文明史方面:文明史的思想颠覆了传统史学中突出政治斗争、阶级斗争的思想,摒弃了那些残酷的斗争和血腥的屠杀,而是以国家机器的运行、各种机构、组织、制度的设置以及相关运动作为研究的重点。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创新。如英国渐进的制度创新、美国政治新体制、法国共和制的曲折历程。

(2)物质文明史方面:新课标教材以大量的笔墨介绍了中华民族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经济形态,突出了中华文明在文明史上的地位。在世界史方面,新课标教材突出了工业革命引领的工业文明历程。特别注意的是在文明史思想下,史学家的目光特别关注到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的问题,更突出了文明的成果。

(3)精神文明史方面:与农耕文明相适应的儒家文化,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主干。以古希腊文明为根基的西方文明,以人文精神为核心。近代以来的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中华文明的嬗变更新。

【随堂练习】

1、(2012.山东文综.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2、(2012.新课标全国文综.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

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3、(2012.广东.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学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

4、(2012.浙江.12)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

①墨家学派的诉求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

③智者学派的主张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2012.浙江.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2012.江苏.2)《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

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7、(2012.上海.34)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

……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的是( )

A.傅斯年突出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B.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 C.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 D.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观取向8、(2012.北京.37)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迪着人类智慧,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

材料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

材料二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荀子》)

(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什么思想?(2分)简述道家和儒家产生的时代背景。(4分)

9、(2012.天津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7分)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4分)

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第一部分先秦 【阶段特征】从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前是我国的先秦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三个历史时期。由于原始社会的内容不列入高考范围,故本单元主要涉及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完成期间的历史变化。其间依据社会性质的变化,划分为两个时期,其特点有:1、夏朝、商朝和西周(公元前2070年──前771年)这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强盛时期。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表明中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商朝奴隶制文明有新的发展;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奴隶制国家走向强盛。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基本特征)(1)政治上:A王室衰微。新兴地主阶级势力上升,展开广泛的变法,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逐步建立。B大国争霸。统一的封建国家在形成之中。C分封制瓦解。D 民族融合。(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使得私田扩大A 井田田制瓦解。B 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剥削制度得以确立,社会经济因之得到发展。C 封建经济初步繁荣。(3)文化上,社会思潮相当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也取得一系列成就。

第二部分秦汉【阶段特征】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到公元220年曹丕建魏的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的时期(基本特征):1.政治上:A秦统一后首次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西汉武帝时期,得到巩固,封建大一统局面出现了。B 封建中央和地方官制初步建立。C 统治思想:秦朝是法家思想,西汉初年是道家思想,至汉武帝时期用儒家思想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秦朝的措施和西汉的“王国问题”解决及东汉地方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E 选官制度的进步:废除世卿世实禄的制度。秦朝:按军功授爵;两汉是察举制和皇帝征召。2.经济上:①基本特征:封建经济初步发展;②秦朝实现国家统一,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暴虐统治又破坏了生产力发展,两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③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经济重心在北方);④对外贸易开始:丝绸之路。 ⑤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3.民族关系:A 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家的版图大大开拓。B 中原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北方:主要是与匈奴的关系,以战争为主。西方:与西域的关系,开始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南方和西南:主要是越族和西南夷,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4.对外关系:A 对外交往初步发展,

高中-中国古代史核心知识复习资料

古代第一单元先秦——秦汉 一、夏、商、西周 (一)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对象:王族(为主)、姻亲、功臣、先代贵族 评价:加强了西周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使统治集团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秩序。 后期诸侯国壮大,逐渐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分裂局面。 2、西周的宗法制 目的:为了解决贵族继承问题。 内容(也是特点):最大特点(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本质特点是以血缘关系维护统治 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小宗之别。 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评价:宗法制保证了西周贵族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该制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但嫡长子继承制、家族制度和“尊宗敬祖”观念,长期影响着 中国社会。 (二)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1、农业:耕作技术的特点:刀耕火种。 农业工具: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以石器、木器为主。 农作物:北方以粟为主,南方以稻为主。 土地制度——井田制:土地国有,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买卖 2、手工业: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丝织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3、商业:商朝,出现了最早的货币。商人善经商,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三)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 1.商朝的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 2.商朝已有关于日食的纪录(世界最早)。 二、春秋战国 (一)经济 1、农业 (1)铁工具、牛耕推广:铁器的应用——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划时代的重大变革; 牛耕的运用——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2)水利:秦国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秦国修郑国渠灌溉了关中农田。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史 专题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一、备考导航 本专题包括古代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有关史实,以及侵略与被侵略的斗争等。复习本专题时,既要看到中国经济、文化对外国的影响,也要重视我国吸收外国长处以利于自身的发展。还要用发展的观点,全面正确的评价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实行的闭关政策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二、专题知识归纳 1、中国古代与各国之间的友好交往 ★与东亚的关系 (1)与日本的关系 秦汉:①徐福东渡的故事;②汉武帝时,日本有30多个小国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③东汉光武帝,汉委奴国王金印;④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人日本。 隋唐:①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②贸易往来频繁;③突出人物:鉴真和吉备真备;④日本制度文化深受唐朝影响(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长安的样式)。 ⑤日本出土大量的唐币开元通宝。 辽宋金元:都与日本有频繁的贸易往来。 明清:①东南沿海倭患严重;②明政府罢市舶,导致奸商与倭寇勾结,形成倭患;③戚继光抗倭,1565年肃清倭患;④清朝实行闭关政策。 (2)与朝鲜的关系 秦汉:①秦汉之际,燕、齐、赵人为避战乱,数万人迁居朝鲜;②三韩多次派人赴汉,先后会见汉武帝光武帝;③辰韩引进中国先进文化,被称为秦韩;④双方保持频繁的贸易往来:朝鲜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铁制工具等输出到朝鲜。 隋唐:①往来:唐朝的留学生中,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长安等地设有“新罗坊”、“新罗馆”接待新罗商旅。②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设立国学,教授儒学;新罗文化带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 (3)中华文化圈:中华文化圈以中国为中心,包括周边国家日本、朝鲜、越南等,初步形成于汉朝,隋唐时期最终完成。其特点是以汉唐文化为源流向周边传播。周边国家文化以汉唐文化为模本,深深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 ★与东南亚、印度半岛的关系 (1)与印度半岛的关系 汉朝:开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进行频繁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法等西传,印度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人中国。 隋唐:①互派使节。②以佛教为纽带,天竺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佛教艺术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中国创立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③玄奘、义净到天竺研究佛学。 (2)华侨开发南洋 南洋:泛指东南亚地区。 过程:从唐朝开始,东南沿海一带有很多人到南洋诸岛谋生。郑和下西洋后,更多的中国人迁徙到南洋定居,成为华侨。 作用:带去先进工具和技术,对南洋开发作出重大贡献★与中亚、西亚的关系

中国古代史 先秦时期

中国古代史 六个分期: 一.先秦时期(——前221年)【中华文明的兴起】 二.秦汉时期(前221年——220年)【专制大一统时期】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1年)【政权分裂和民族融合】 四.隋唐时期(581年——907年)【古代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 五.宋元时期(907年——1368年)【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农耕经济的继续发展】 六.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1912年)【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古代社会由胜而衰】 口诀: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前221年) 分期: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分封制 政治宗法制 礼乐制 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方式、土地制度夏、商、西周经济手工业:金属冶炼业、经营性质 商业:发展、城市 文化:甲骨文、日食记录

齐国改革 政治鲁国改革 秦国:商鞅变法 春秋战国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方式、水利设施、土地制度经济手工业:金属冶炼业、经营性质 商业:私商、重农抑商政策 文化:思想、科技、文学 一.原始社会 【政治】:禅让制 【经济】:原始农业 1.农作物:粟和水稻 2.耕作方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3.土地制度:氏族公社所有 二.夏、商、西周 夏朝:前2070年——前1600年 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 【政治】: (一)夏商国家制度 1.夏王朝王位世袭与公共权力 2.商王朝:神权色彩与内外服制度

(二)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王位世袭制 1.分封制: (1)目的:拱卫王室,建立有效统治。 (2)内容:分封土地和人口 ①受封对象:功臣、宗族姻亲、先代贵族 ②受封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见述职 ③诸侯的权利:对下属进行再分封 (3)特点:①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 ②土地与义务是周王与诸侯的关系纽带。 ③层层封授,贵族内部等级森严。 (4)影响:①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拓展了疆域。 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 ③政权结构由松散趋于严密,西周成为强国。 ④受封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税等权利,为春秋割据埋下了隐患。 2.宗法制: (1)目的: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有序统治。 ②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 ①实质: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制度。 ②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③原则:嫡长子继承,小宗服从大宗 (3)特点:①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 ②大小宗具有相对性 ③“家”和“国”统一(族权与政权相结合) ④血缘关系维系 (4)影响:①宗法制是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权的政治法律工具。

中国古代史阶段练习(先秦宋元)

中国古代史阶段练习(先秦—宋元) 姓名:_____ 一、选择题(50分) 1.商朝的灭亡,确切地说是亡于 A.民族战争 B.属国征伐 C.兼并战争 D.权臣篡夺 2.“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对这一观点评述正确的是 A.是儒家对仁政的提倡 B.是墨家的任贤的主张 C.是法家进步的历史观 D.是道家无为而治的主张 3.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目的在于 A.废除奴隶制 B.发展封建经济 C.废除井田制 D.谋求发展秦国势力4.秦朝建立的丞相制度在隋唐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这主要是指 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B.设立三省,分散相权 C.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 D.设立内阁,强化相权 5.司马迁将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称为“凿空”之行,凿空的含义是 A.了解情况 B.开通道路 C.填补空白 D.开拓空间 6.秦汉时期封建中央集权制建立的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 A.适应了当时封建经济基础 B.调整了统治阶级内部关系 C.抑制了地方割据势力 D.发展了多民族国家 7.建安文学的特点不.包括 A.内容充实,关注现实 B.苍凉悲壮,富于进取精神 C.慷慨激昂,富有生气 D.深入浅出,通俗生动 8.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A.新兴封建城市开始出现 B.大量荒地得到开垦,耕地面积扩大 C.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并广泛种植 D.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9.隋大运河的四段水道中,全在江苏境内的一段是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10.“虽有此制,开元之季(末年),天宝以来,法令弛坏,兼并之弊,有逾汉成、哀之间”。该句中的“制”是指 A.均田制 B.科举制 C.租庸调制 D.两税法 11.举世闻名的《孙子兵法》问世时,不.可能写在 A.竹简上 B.木简上 C.纸张上 D.绢帛上 12.下列关于唐至元明时期我国居民迁移的表述,正确的有:①大批北方居民迁居江南②边疆少数民族大量内迁③东南沿海居民迁往南洋④许多中原人民迁往边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3.对我国石窟艺术的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石窟是封建统治阶级宣扬佛教和道教的产物 B.石窟是我国古代雕刻和绘画艺术的宝库C.千佛洞是世界艺术宝库之一 D.石窟艺术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14.下列王安石变法措施中,体现了“因天下之利以生天下之财”和“民不加赋而国用 足”思想的有①青苗法②农田水利法③方田均税法④市易法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试题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试题 1.自秦朝开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起来,历代封建王朝在巩固政权方面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个行政区,每一个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判断“新皇帝”是谁?为巩固统治,“新皇帝”在地方推行什么制度? ①秦始皇;②郡县制;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 (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在唐太宗一系列措施的作用下,促进了什么历史局面的形成? ①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②贞观之治; 材料三:(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元史·地理志》 (3)元世祖忽必烈为实现对“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 行省制度 材料四:秦始皇以武力得天下,以武力治天下,二世而亡。汉高祖以武力得天下,以文功治天下,汉祚四百年(指西汉和东汉四百多年的统治历史)。于是大家明白,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著名学者周有光 (4)材料四中“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含义是什么? 利用武力可以夺取天下做君主,但是却不能只用武力来治理国家,含义是指要用文、用德、用科学的管理... (5)概括指出三位封建帝王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共同作用。 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材料一: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1)材料一中“占主导地位的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该制度开创者是谁? ①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分)②秦始皇(1分) 材料二: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这种制度执行到后来就演变成只从名门望族中选拔官吏,久而久之,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局面。 (2)隋朝开创了什么选官制度改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局面?选官依据发生了怎样变化?除选官之外,还给思想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变革? ①科举制。(1分)②由注重门第向注重才能转变;凭才学做官;③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答对其中的一点即可得1分) 材料三:1368年至1848年是明朝和清朝前期。这一时期,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一:古代主要的政治制度 1、原始社会:禅让制(民主推选首领) 2、奴隶社会:世袭制(禹传启,家天下) 3、封建社会: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秦朝),科举制(隋朝)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㈠发展历程: 1、萌芽:战国、法家韩非:提出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初步建立: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建立县制。 3、正式建立:秦朝表现:政治上“皇帝制度”“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 设郡县制”,思想上“焚书坑儒”。 4、巩固:西汉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确立儒思的正统地位。 5、完善:隋唐⑴实行“三省六部制”。⑵实行“科举制”(创立:隋炀 帝,进士科。完善:唐太宗扩大国学,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考诗赋。衰落:明朝八股取士。废除:清朝。影响:改善用人制度;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6、新发展:宋元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 书省,简称“行省”,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 7、强化:明清⑴明朝:地方废行省,设三司,直属中央;中央废中 书省、丞相,权归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削藩、迁都北京。⑵清朝:设军机处(皇权达到顶峰);大兴文字狱(社会恐怖、摧残人才;禁锢思想、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㈡发展总趋势: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削弱;对人民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三:清明统治(封建治世)1、文景之治(西汉):轻徭薄赋;奖励农耕;提倡节俭;以德化民。2、贞观之治:勤政爱民;轻徭薄赋; 戒奢从简;合并州县;任用人才和重视纳谏。3、“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武则天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4、开元盛世:任用贤才;重视地方吏治;提倡节俭。5、康乾盛世。 中国古代的思想解放运动  1、从战国到秦汉时期,思想界呈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 统一。)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中国古代史各阶段特点归纳

中国古代史各阶段特点归纳! 期末了,知道你们都在和时间赛跑,为了节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今天历史君特别整理了关于中国古代史特征线索,做了一个归纳,希望对你们的期末复习有帮助。重要提示: 1、中国古代史通常按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大部分来梳理,且之间互为因果。以唐代经济繁荣的原因为例,唐代经济繁荣的原因有:(1)国家统一,政局稳定;(2)统治者推行重视经济发展的政策;(此处可替换,如,民族交流频繁的原因,即可将此处“经济”换成开明的民族政策)(3)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4)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5)文化科技发达;(6)人民的辛勤劳动;(7)前代良好的经济基础。(这是中古史归纳原因的一般公式,务请牢记) 2、使用时注意结合课本,“阶段特征全录”只起梳理和归纳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将相关课本的知识充实进来。 第一单元先秦(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阶段特征】 I HOPE YOU LIKE IT 先秦包括原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涉及原始社会的出现与发展及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和鼎盛(西周)和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确立(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原因。 【基本线索】I HOPE YOU LIKE IT1 政治方面:社会制度不断进步 (1) 原始民主制。原始社会包括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平等生活。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是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反映了原始社会的原始民主制度。 (2) 分封制和井田制。夏朝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机器,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西周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政治上实行分封制、经济上实行井田制,使周王朝加速了全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3)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日益崩溃,封建制逐步形成,社会正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韩非子顺应社会变革的要求,提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符合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地需要。秦国的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维护和巩固了封建经济基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2 经济方面: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中国古代史先秦考试卷

中国古代史先秦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1.当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明互相竞进的时候,我国正经历A.母系氏族公社时期B.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C.夏、商、周时期D.春秋、战国时期 2.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人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人3.属于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的文化是 A.彩陶文化B.黑陶文化C.白陶文化 D 玉器文化4.传说“神农耕而作陶”,反映了当时 A.产生了原始农业B.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 C. 原始农业发展促使原始手工业出现D.制陶业的兴盛 5.关于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不正确的是 A.炎帝、黄帝是四千多年前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B.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打败了蚩尤部落 C.尧、舜、禹时实行“禅让制” D.黄帝、炎帝、尧、舜、禹时是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6.说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A.产生了奴隶主和奴隶两个阶级 B.国家机构初具规模,成为阶级压迫的工具 C.国王居住在宽大、宏伟的宫殿里 D.国王暴虐无道,统治黑暗 7.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历史事件 ①武王伐纣②盘庚迁殷③平王东迁④国人暴动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②①④③D.④③②①8.下列国都不在今河南省的是 A.阳城B.殷C.镐京D.洛邑9.商代文明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 A.辽阔的疆域B.精美的青铜制造艺术 C.天文和历法D.比较成熟的文字 10.首先提出“地理”名称的著作是

A.《诗经》B.《尚书》C.《周易》D.《春秋》11.商朝和西周农业有较大发展,主要依靠 A.耕作方式的变化B.农业工具的变化 C.农作物品种的增加D.肥料品种的增加 12.下列诸侯国中哪一个不是西周初年分封的 A.齐B.楚C.晋D.秦 13.我国是最早使用丝织品的国家,养蚕缫丝可以上溯到 A.母系氏族公社时期B.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C.商朝D.西周 14.记载“匹马束丝”的青铜器,其制作年代应是 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 15.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下列哪一项不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况A.西周的丝织品除平织物外,已出现斜纹提花织物 B.西周铸造的“毛公鼎”上,有近五百字的铭文 C.西周的井田制是一种奴隶社会的国有土地制度 D.河北藁城出土的西周时的石砭镰是医疗用具 16.我国最古的一部占卜用书是 A.《诗经》B.《周易》C.《尚书》D.《夏小正》17.春秋时,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都反映了A.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D.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18.下列哪一项不是商鞅变法的内容 A.令民为什伍B.燔诗书而明法令 C.尽地力之教D.为田开阡陌封疆 19.下列哪一历史现象最能从本质上反映春秋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A.铁器的使用B.牛耕的使用 C.公田转化为私田D.诸侯争霸战争 20.战国时,齐国大夫田氏废掉原来姜氏而为诸侯,这一事件的实质是A.奴隶主贵族之间争夺权利的斗争 B.新兴地主阶级内部争夺权利的斗争 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贵族之间争夺权利的斗争 D.卿大夫与国君之间争夺权利的斗争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九)·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和统一问题

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和统一问题 在中国历史的漫长历程中,国家曾经出现过几次分裂局面,但更多的仍是统一时期,统一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一、中国古代史上的分裂和统一 1、中国古代史上分裂和统一概况 政治分裂时期四个实现全国统一的王朝九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春秋战国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秦朝、西晋、隋朝、元朝 秦朝、西汉、东汉、西晋、隋朝、 唐朝、元朝、明朝、清朝 注意:北宋的统一是局部性统一,只是完成了中原汉族地区的统一。在中国范围内,还存在与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 2、中国古代史上,国家分裂的原因和王朝统一的条件 分裂时期分裂原因 统一 王朝 统一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西周分封制发展的必然 结果,加上周王室东迁 以后,王室衰微,诸侯 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 令,各诸侯国之间争霸 兼并战争不断 秦朝 (1)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民族之间、地域之间的联系加强,为统一 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2)春秋战国长期战乱,对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人民 渴望统一 (3)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国富兵强,实力超过其他国家,具备了进行 统一战争的条件 (4)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广泛搜罗任用外来人才,制定出正确地统 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 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年以来地方割据 势力的恶性发展;少数 民族南下,民族政权之 间长期混战不休 隋朝 (1)魏晋南北朝后期,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融合,南北统一的条 件成熟(2)北方经济的恢复,江南经济的发展,为隋朝统一奠定了经 济基础 (3)隋文帝进行改革,增强了国力,并且加强军队建设,制定正确的 战略策略 (4)陈朝政治腐败,军纪松弛 五代 辽宋夏金元时期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 的发展;少数民族政权 的崛起 元朝 (1)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以忽必烈为首的蒙古统治集团,代表了从奴隶主贵族转化过来的 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掌握着强大的军事武装 (3)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4)南宋等政权的腐朽没落 3、中国古代史上四个大一统王朝 朝 秦朝西晋隋朝元朝

高考历史选择题汇编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

高考历史选择题汇编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 1.夏朝时,世袭制能代替“禅让制”的根本原因是 ( ) A.奴隶制国家的出现 B.私有制度的确立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对立阶级的产生 2.下列关于夏朝建立的表述,正确的有 ( ) ①建立时间距今约四千多年②标志着中国进入奴隶社会③建立时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④活动于黄河和长江流域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3.《史记》载:“(商纣)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这里的“鹿台”是指 ( ) A.钱库 B.鹿厩 C.舞台 D.粮仓 4.商都殷位于今天的 ( ) A.陕西省内 B.山西省内 C.河南省内 D.河北省内 5.“武王伐纣”中,商纣王的军队阵前倒戈的主要原因是 ( ) A.周武王的军队十分强大 B.商纣暴政激起奴隶反抗 C.商朝前线牧野兵力薄弱 D.一些小国部落参与伐商 6.下列关于西周历史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 B.武王建立西周 C.西周是一个地域空前广袤的国家 D.犬戎攻灭西周 7.“国人暴动”爆发时在位的周王是 ( ) A.周文王 B.周厉王 C.周幽王 D.周平王 8.西周分封制赖以存在的基础是 ( ) A.周王拥有的权力 B.诸侯国的承认 C.大量奴隶的存在 D.井田制的实行 9.西周规定,井田的所有权属于 ( ) A.耕种者 B.诸侯 C.大夫 D.周王 10.商周时期主要的农具是 ( ) A.木、石和骨、蚌器 B.木、骨器 C.骨、蚌器 D.石、铜器 11.商朝人饲养家畜很多,其用途有①食用②拉车③祭祀④耕地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夏、商、周被称为“青铜时代”。下列关于“青铜时代”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司母戊鼎是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 B.商周时代有大量青铜器农具 C.商时出现大量青铜铭文 D.三星堆大型青铜铸像是该时代青铜艺术的杰作 13.右图为原始青瓷。原始青瓷出现于 A.商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14.商民善经商,当时使用的货币主要是 ( ) A.刀币 B.贝币 C.布币 D.圜钱 15.邮驿传递制度的建立不晚于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春秋 16、商朝的甲骨文①是比较成熟的文字②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③清末在河南殷墟发现④是商朝占卜的记录( )

中国历史文化教(学)案(史前时代、传说时代、先秦时代)

中国历史歌 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争不休。 并六国始统一,两汉三国竞风流。 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又。 宋元明清帝王尽,中华民族史悠悠。

第一节史前时代 传说时代 一、史前时代 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高等灵长类中华曙猿在约4500万年前生活在中国 江南一带。考古证据显示224万年至25万年前,中国就有直立人居住,目前考古发现的有元谋人、巫山人、蓝田人、直立人、直立人等。这些都是目前所知较早的原始人类踪迹。 (一)中华曙猿 图片欣赏:中华曙猿馆 (二)旧石器时代早中期 距今约50至40多万年前,直立猿人 (三)旧石器时代中晚期 距今约在20至10余万年前,山顶洞人 (四)新石器时代早期 裴岗文化,这一时期属于母系氏族社会,社会尚无明显分层。 补充小知识:母系氏族 始终以母系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外婚制,夫妻分居在各自的母系氏族中,婚姻生活采取丈夫走访妻子的形式,子女从母居,属母方氏族,世系和财产继承从母系计。 (五)新石器时代中期 仰韶文化,这一时期,社会性质从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逐渐加深,同时生产力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具备使用红、彩以及食用粟和畜养家畜的特质。 大约在同一时间,尚有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 (六)新石器时代晚期 龙山文化,大约出现在4900年至4100年前间,目前考古工作已经在长江、黄河流域发现了数个属于这一时期的城址群,如中原城址群、江汉城址群、海岱城址群等。 (七)青铜器时代 偃师市二里头遗址、三星堆遗址 二、传说时代 华夏文明形成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早期的历史,口口相传。神话中有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的说法。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是夏朝以前数千年杰出首领的代表,具体而言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三皇是燧人、伏羲、神农以及女娲、祝融中的三人,五帝一般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自三皇至五帝,历年无确数,最少当不下数千年。

中国古代史—先秦、秦汉时期练习题

中国古代史—先秦、秦汉时期 一.高考真题枚举 全国卷II 1.(2010)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 2.(2011)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3.(2012)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4.(2013)24.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5.(2014)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 6.(2015)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7.(2016)24.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图3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全国卷I 1.(2010)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 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 2.(2011)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 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3.(2012)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4.(2013)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5.(2014)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6.(2015)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7.(2016)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全国卷III 1.(2016)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海南卷 (2010)2.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方式不尽相同。其中,在农民战争基础上创建的王朝是 A.秦朝B.隋朝C.宋朝D.明朝 (2010)4.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B.强化君主集权C.分割宰相权力D.利于集思广益 (2010)6.“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上述诗句反映了一位将领抵御外侮、维护国家安定的抱负。与此相符的历史事件是 A.靖难之役B.雅克萨之战C.郑成功收复台湾D.戚继光抗倭 (2011)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中国古代史之先秦史

历史学科专题讲座中国古代史之先秦史 第1讲人之初:我国境内发现的重要猿人遗址 人类的起源,与宇宙的起源、地球的起源一道构成了人类认识自然和自身的三个谜团。人类对它的早期探讨,表现为扑朔迷离的神话传说。“神造人”是东西方关于人类起源传说的共同基点。对它的科学探索,出现在19世纪。首先提出人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是英国著各生物学家查理·达尔文。他在两部名作《物种起源》(1859年)和《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1871年)中,以“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的理论,破解了生物进化之谜,提出了人类起源于早已绝迹的类人猿的全新论断。对“猿变成人”的内在原因做出科学解释的是恩格斯二这位马克恩主义创始人之一的思想伟人,于1876年写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后收入《自然辩证法》,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论证了“劳动创造了火本身”的命题。一个多世纪以来所发现的大量的早期人类化石,一再证明了它盼科学性。东非、北非以及西亚地区,一直被考古学家、文化人类学家视为人类文明的起源地。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我国境内发现了为数众多的猿人遗址、遗物,为进一步解决人类起源问题提供了系统而珍贵的材料。 70年代英国考古学家格林·丹尼尔在所著《最初的文明:关于文明起源问题的考古学研究》一书中,明确地将中国列为世界六大文明起源地之,彻底纠正了西方学者此前推测的“中国文化西来说”中国文化是在本土独立发生发展的结论,日益为中外学术界普遍接受。据吴新智、黄慰文、祁国琴编著《中国古人类遗址》(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提供的统计数据,不同阶段的古人类遗址在我国均有发现,其中,直立人阶段有22处。早期智人阶段12处;晚期智人阶段47处。特别应该指出的是,除了世界学术界广泛关注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以及营口金牛山人、山西丁村人、陕西大荔人之外,近年所发现和报道的安徽繁昌“人字洞”猿人遗址、重庆巫山人的新材料,把我国境内早期猿人的出现时间大大提前,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中国是人类文明韵重要起源地之一。 安徽繁昌“人字洞"遗址。1998年在繁昌孙村镇附近的“人字洞”遗址发现了一批更新世早期的灵长类化石,伴出人工打制石器40余件、骨器,十余件,脊椎动物化石。50余种600多件。依据其地质年代判定为距今200-250万年之间,已被确认为迄今所知亚洲最早的人类文化遗存,。如此丰富的早期灵长类化石和石器共存的材料,在长江下游地区尚属首次发现。它对继续寻找我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韵线索,意义不同凡响。早期报,道见于l998年8月l2日、l2月16日的《中国文物报》《光明日报》1999年3月9日也有专文报道。 巫山人 l985年在重庆巫山县龙骨坡发现的早期猿人化石,定名为“巫山人”。经科学鉴定,巫山人的年代大约为.距令200万年。费万波等著《巫山猿人遗址》(海洋出版社,1991版)有详尽论述。此外,l998年5月8日前后,几家知名报刊相继报道了它的最新发现。 元谋人 随着1965年两颗门齿化石在云南元谋县的上那蚌村的出土而广为人知。依据地质年代判断,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左右。后来对元谋人化石声地进行了大规模考察和发掘,发现了打制石器、动物化石和大量的炭屑。有人据此推论元谋

中国古代史专题

1.先秦时期的贵族制度与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的渊源如何? 它们都是社会的一个上层阶级,都是掌握着国家的统治权力的一部分人。先秦时期的贵族制度是以血缘为基础,以礼乐文化为外在标准的一个上层社会群体,是凭借自然血缘身份获得显贵身份地位的群体。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把官位与权力作为他们成为贵族最重要的手段,是中国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的伴生物。 2.在当今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可否引介钱穆先生关于中国古代史的分期? 钱穆先生认为,春秋以前是封建社会,战国以下是四民社会,而非封建社会。我们可以把这种观点引用到课堂教学中,这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改进历史教学观念都会有很大益处。但是,也应指明其仅从社会政治结构的角度而不是唯物史观角度进行历史分期的不足。 3.中国古代的科学家为什么没有地位,即便有地位也是因为有官职 农业的基础地位,对于科技的发展的需求是有限的。农业的进步是比较缓慢的,它的进步甚至可以用千年来计算。同时科学的发展对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功用也是微乎其微的,再加上对于“方技”一类的鄙视,中国古代的科学家很难有地位的。 4.刘备表面上以仁治国,但他实际上并不仁,因为夺了他的同宗兄弟刘璋的地 盘,你对这种看法怎么看 说刘备不仁,是从两人之间的恩情与亲情而言的。但是对于一个政治家而言,他的这种行为不能叫做不仁。成功的政治家是用“仁”来统治的人民的,不能把两位政治家的争夺简单用“仁”与“不仁”来界定,这就是所谓的“成王败寇”,只有他实行的统治爱民、不害民,有利于社会的发展,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说刘备的行为是不仁的。 5.中国古代史上的“周召共和”,跟我们现在所说的“共和国”中的共和,意 义是一样的吗 不一样。周召共和中的“共和”是个年号或是一种执政形式,西周从厉王失政,

2021年高考历史冲刺总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之经济篇

2021年高考历史冲刺总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之经济篇 考情分析 古代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荣的商业,从而为辉煌灿烂文明的萌芽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但到明清时期,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的落后性、保守性以及封建王朝的“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也阻碍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演进,最终导致中国在近代的落伍。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历来是高考命题的“重中之重”。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经济思想和政策、商业的发展尤其是城市的发展将是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向。在复习时,还要广泛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如“三农”问题、粮食生产状况问题等,从古代商业发展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角度,理解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必要性。 核心知识聚焦 核心知识一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脉络 (一)知识结构

民营手工业成分 日益重要。 达。 明清 传统农业达到 顶峰农业产量显著提高,明 朝时大量引进外来高产 农作物(玉米、甘薯), 清朝时,棉、桑、茶、 油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扩大; 明代的《农政全书》; 固守“农本、工商皆末” 政策。 明清时期出现彩 瓷、珐琅彩; 明中叶以后,冶 金、制瓷和纺织 等部门的民营手 工业超过官营手 工业,占据主导 地位 城镇商业繁荣; 农副产品大量进入 市场; 地域性商人群体出 现; 货币作用增大; 明清实行海禁、闭关 锁国政策。 (二)重点强调 1.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从经济构成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②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③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这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又一特点。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先秦时期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先秦时期) 周武王灭商之后,以商旧都封纣王子武庚,并以殷都以东为卫,由武王弟管叔监之,殷都以西为庸,由武王弟蔡叔监之,殷都以北为邶,由武王弟霍叔监之,管叔、蔡叔、霍叔总称三监。一说武王以邶封武庚,以庸封管叔,以卫封蔡叔,以监殷民,称为三监。 西六师、殷八师西周在宗周镐京有六师,主要戍守西土,兵员来自周人,故称「西六师」。后来周公在平叛过程中,认为有必要扩建国家直属武装力量,于是,对三监的武装力量进行收编,又建立了一支八师的军事编制,兵员由周人、殷人组成,八师的戍守区在殷地,故称「殷八师」。后又因其长期驻守成周,故又称「成周八师」。 大宗小宗 西周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严格的等级关系,它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是为了处理嫡长子和他的庶弟之间的关系而立长子为嫡子,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因此,周天子既是天下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享有主祭的权利。被分封的庶子,对嫡子的大宗来说,是为小宗,但在其封国内又为大宗,其权位也由嫡长子继承。其他的庶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士,士的长子为士,庶子为平民。 畿服制 「畿」,是指王都周围的地方。西周宗周的王畿以镐京为中心,向四周延伸各四百里;东周王畿以洛邑为中心,西与宗周王畿相接,北不过淇县,东在商丘以东,南界在江汉地区。王畿以内有封国、采邑,有畿内采邑的多为王朝的公卿大夫,他们也称诸侯。畿内封国、采邑对维护周王的统治、保障王室的财政收入极为重要。而王畿以外的诸侯,少数为王的亲戚和功臣,多数为殷商旧国或先王先臣之后。畿外诸侯国是王朝管辖区域内的行政组织,其主要职责是拱卫王室,防止外敌入侵。畿内畿外诸侯都要服事于周王,史称「畿服」。 九鼎 九鼎是古代象徵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史记》记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相传成汤迁九鼎于商邑;周武王灭商后,又把它迁到了洛邑;东周时,秦、楚觊觎周王权,曾先后兴师到周都询问九鼎大小。 嫡庶之制 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在于确保嫡长子继承的世袭特权,「立嫡以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其余的诸子为庶子。嫡长子继承权位和财产,庶子分别被分封为诸侯、卿、大夫、士。嫡庶之制把西周社会的统治者既区别又联系地组合起来,形成严密的宗法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他们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由嫡长子继承的王位可以确保周王朝世世代代大宗的地位,庶子 对嫡子的大宗来说,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封地内又为大宗,其继承者也必须是嫡长子。西周 的嫡长子继承制目的在于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