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博物馆展示设计论文摘要三则

博物馆展示设计论文摘要三则

博物馆展示设计论文摘要三则

博物馆展陈空间艺术设计浅析

当前,我国的博物馆建设正处在一个蓬勃发展对的时期,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给博物馆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博物馆以其高品位富有文化含量的特征而成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参观项目,博物馆已逐渐成为集参观、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文化消费场所。研究博物馆展陈的空间设计以及展陈空间设计的几点思考。

隐喻与象征性符号在历史主题性博物馆展陈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历史主题性博物馆作为记录、再现某一历史时期中发生的对社会历史产生重大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载体,承载着文化传承、解读历史与情感教育诸项社会功能,其陈展内容具有深远的历史背景文化底蕴,是不同的地域、历史时段的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反映,其空间属性是具有时空性、地域性和纪念性的。因此,历史主题性博物馆的陈列设计常常呈现出强调纪念性、象征性、艺术审美性等特征.本文探讨隐喻与象征性符号在历史主题性博物馆展陈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试析博物馆室内展示设计的人性化趋向

展示是博物馆与观众交流和沟通的主要方式,展示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加完美的交流和沟通.我国博物馆室内展示设计的现状是以物为本。展示设计理念的革新已成为博物馆展示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以人为本,强调人的自我实现的人性化展示设计是博物馆展示设计未来发展的趋向,展示设计理念的革新已成为博物馆展示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以人为本,强调人的自我实现的人性化展示设计是博物馆展示设计未来发展的趋向。

博物馆设计说明

盘锦市博物馆扩大初步设计说明 第一章设计总说明 一、工程设计主要依据 扩初设计根据以下文件: 1. 盘锦市新区总体规划 2. 甲方提供的现状地形图 3. 盘锦市博物馆建筑设计任务书(辽宁省盘锦市文化局2002. 4.8) 4. 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完成的盘锦市新区核心区总平面调整意向 5. 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完成的“盘锦市博物馆”设计方案及调整方案 6. 2002年5月9日甲方提供的盘锦市博物馆设计相关资料 7. 2002年7月甲方提供的“盘锦市博物馆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8. 国家现行有关规范及法规(建筑部分)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 ·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6-91) ·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JGJ50-88)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7) 二、工程所在地情况 1. 气象条件 本工程位于辽宁省盘锦市。盘锦全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和宜人。

·多年平均气温8.4度 ·多年平均降雨量630毫米 ·月最大降雨量474毫米 2. 工程地质条件 ·辽河水位,平时水位:闸上3米,闸下1.5米;峰值水位海拔7米;设计水位海拔8.47米 ·馆址海拔地平面约3.5米 ·地下冻层1.2米 ·地下水位2米左右 其余内容详见结构说明部分 3. 配套设施情况 ·给水:进口位于泰山路 ·排水:出口位于泰山路 ·供电:电力进口位于科技大街 ·供热:供热进口位于科技大街 ·通讯:通讯线网进口位于泰山路 三、工程概况 1. 设计过程 盘锦市博物馆工程的设计经历了下列过程: ·2002年4月下旬,盘锦市文化局委托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进行盘锦市博物馆方案设计。 ·2002年5月下旬,在与甲方共同讨论的基础上,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做了两个建筑方案,经初步的汇报及讨论审查,最终确定方案—为实施方案。 ·2002年6月上旬,对方案—进行了调整及深化,再次进行方案的汇报,获得正式批准。 ·2002年6月中旬,在确定的方案及其深化的基础上,进行扩大初步设计。 2. 设计规模及设计范围 盘锦市博物馆作为一个综合性博物馆,属省辖市中型博物馆,占地26.5

湖北省博物馆楚文化展陈列设计说明

湖北省博物馆楚文化展陈列设计说明

湖北省博物馆楚文化展陈列设计说明 设计概论 湖北省博物馆是楚文化高度浓缩和概括的凝聚地,是楚文明的集中代表。她丰富而浩大的藏品在用它喃喃的低语无声地吟颂楚文明的光华。 浓郁而鲜明的文化氛围和艺术个性是博物馆陈列设计的根本。在楚文化展陈列设计中,我们坚持现代主义与地域主义的结合,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经过形式设计的语言恰当而准确的展现内容精神,以此强化陈列的功能性和艺术个性。 注重文物保护至上原则,安全合理高效科学的展示文物。 注重博物馆陈列空间的人与物的对话和交流。创新的视角,现代的科技手段和设备,唤起观众的主动参与意识。 注重博物馆陈列空间形式设计的视觉秩序空间节奏及视觉感染力。 注重形式设计的安全性与环保性。 形式设计不应回避时代的发展,历史对于今天已是洪荒远古,很难如何准确的以某种形式语言来复述,因此湖北省博物馆楚文化展陈列设计更应避免反历史的设计行为。在今天,运用现代主义的设计手法融入传统地域文化的符号,更具象征性的表示地域文化的情结,而非直白的描摹!这是我们在楚文化展陈列设计中的理念。经过对传统地域符号的整合提炼,尝试着在现代主

义设计的实践中重新解释地域性。也就是说,新时代的设计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应继承传统形式的非形态精神,并努力将其传承到下一个时代! 设计说明: 第一展厅: 楚文化展序厅: 在第一展厅的设计中,我们根据整个楚文化陈列的内容特征,在整体的空间布置上,有意识地强化序厅的概念,将序厅定位成一个“单纯的概念空间”,对整个楚文化展陈列作高度的概括和喻示,使之具有一种情感的传递作用。 我们在“城池”与“宫廷”中寻找设计的概念元素,突出楚文化陈列中贵族阶层以及城痕的古代文明的代表特征,以此为整个展馆定下基调。 我们创造性的将引厅前置,以求经过这样一个虚拟的心理空间处理对展览内容起到很好的先导和意想的作用。经引厅入序厅,我们在序厅的设计上引用楚国的厅堂概念,经过厅堂的象征性还原,再现两千多年前楚人的生活形态。概念还原的廊柱凸现宫廷的氛围,而天花中央弧形飘逸的彩绘,彰显一份浪漫与华贵。围合的四壁上创作楚文化为主题的艺术浮雕隐隐浮现。步入序厅的正前方是一组还原的漆绘彩屏,展厅的前言镂刻于上,四周展墙边暗藏光源,隐隐的向上漫射,烘托一种诡异、神秘的氛

博物馆设计调研报告_图文

博物馆设计调研报告_图文 班级:建筑12本(1)班 姓名:易林云 学号:121611020 指导老师:马国金、李书琴调研时间:2015年9月4号 一、前言 大四的第一个学期,我们的第一个设计方案是博物馆,设计前做大量调研工作,做此报告。 一座城,一座博物馆。如今的博物馆已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在社会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并广泛的深入到现代生活中。与其他建筑不同,博物馆建筑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设计他的时候,既要考虑功能的复杂性,但更重要的是要宣扬他所呼唤的独创性,换句话说,他是一类有灵魂有主题有概念的建筑。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博物馆是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对公众开放,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的。 调查的目的及意义 通过实地调研和网络调研,进一步了解博物馆的概念,构造及分类,把握博物馆建筑设计的主要特征及设计要素,功能分区功能,切身了解空间要素对于博物馆这类公共建筑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增强自身对空间的分布,流线组织,构思创意,对于博物馆设计灵感的启发。从而为我们做博物馆设计打下一个初步的基础。 调研地点:吉安市博物馆(新馆) 调研时间:2015年9月4日 二、实地调研 依照老师教学进度的安排,我于9月4日去到吉安市博物馆进行调研。 吉安市博物馆简介:

吉安市博物馆是与城市规划馆联合建设的建筑体,该建筑位于吉安市城南新区秋桂路西、文体路南、文忠路北,总用地面积约为35亩,总建筑面积14000平方米,总造价8400万元。其中,市博物馆建筑面积为8000平方米。是对外展现吉安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的窗口。设有基本陈列展览厅、专题陈列厅、临时展览厅、多功能演播厅、文物库房、贵宾接待室、文物研究室、文物摄影室、文物修复室、安全监控室、观众服务部等设施,是一座规模较大,功能设施较为完善的现代化博物馆。 调研内容: 1,分析博物馆建筑平面的特点以及采用的方式。 2,博物馆的建筑风格以及建筑的特征。 3,合理解决客流,货流等几种不同的功能流线。 4,正确处理建筑主次入口与城市道路的关系。

博物馆设计文献综述报告

文献综述报告 广东省某市城市博物馆设计 1.前言 博物馆为藏品保管、陈列展览、文化教育及学术研究等业务活动而专门设计修建的城市公共文化建筑。曾几何时,在寻常百姓眼中,还是高贵深沉又充满神秘感的博物馆类建筑,已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大众休闲和提升文化修养的重要场所。那曾经的距离感正在渐渐削减,那期盼的亲和力也正在建筑师的关注中越走越近———对博物馆建筑布局中的人性化设计显得越来越重要。 现代博物馆学理论的发展对博物馆建筑提出了新的功能要求。博物馆建筑设计也接受了现代建筑原则,一切以使用效果为前题,建筑设计完全服从功能要求,从而根本改变了博物馆建筑理论。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涌现了一批有划时代意义的著名博物馆建筑。这些新颖的博物馆建筑除了使用功能完善,且有良好的现代化设施外,建筑设计趋向于同环境结合,使博物馆建筑与城市街道、广场、公园相互融合,既美化了城市,也美化了博物馆内外部的视觉环境。博物馆事业的高度社会化,促进了现代博物馆在保存、展览、研究、教育、文化休息、游览观光等方面向综合、多功能化方向的发展。 2.博物馆的定义及设计原则 2.1博物馆的定义 博物馆在不同的国家或组织有不同的定义: 博联定义,博物馆是指像公众开放的工艺、美术、科学、历史以及考古学藏品,也包括动物园和植物园,但是没有常设陈列室的图书馆除外。 美国:博物馆是非营利的常设性机构,其存在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组织临时展览,该机构应享有免交联邦和州所得税的待遇,向社会开放,由代表社会利益的机构进行管理,为社会利益而保存、保护、研究、阐释、收集、陈列具有教育和欣赏作用的物品及具有教育和文化价值的标本,包括艺术品、科学标本、历史遗物和工业技术制成品,符合前述定义的还包括具备上述特点的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天象厅、历史文化学会、历史建筑遗址等。

自然博物馆建筑设计说明

第一章总说明 1.工程设计依据 1.1.国家有关规范、标准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JGJ 66-91 《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200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95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公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04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 其它相关国家、地方法规规范 1.2.赣州自然博物馆建筑方案设计招标文件及招标答疑 1.3.赣州市章江新区规划与城市设计文件 1.4.共青团赣州市委2009年6月2日补充函 1.5.2009年8月11日及9月7日赣州市规划委员会专家意见书 1.6.赣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赣州市自然博物馆》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赣发改投资[228] 号 1.7.赣州市建设规划局关于《赣州市自然博物馆》的方案批复赣建规审[2009]148号 1.8.建设单位与我院签订的设计合同 2.工程项目的概况 2.1.城市概况 赣州市位于赣江上游,江西南部,东接福建省三明市和龙岩市,南临广东省梅州市、河源市和韶关市,西靠湖南省郴州市,北连本省吉安、抚州两地区,是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之一。 赣州市是江西省最大的行政区,下辖1区2市15县,总面积3.94万平方千米,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章贡区和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40.28平方千米。总人口845.69万人,其中市辖区56.91万人。 2.2. 建筑性质 赣州自然博物馆工程选址于章江新区城市中轴F14地块,紧邻赣州中央生态公园南侧,项目总用地面积约4公顷。它是自然主题馆(即博物馆中心楼)、室内植物园、生态休闲园等三部分功能组成的综合性自然博物馆。该项目的建设有益于确立赣州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地位,将改变江西乃至华南地区没有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现状。 建设项目总规模为27500平方米,建筑层数4层,地下1层,建筑高度小于24米。 2.3. 地质、气候条件 (1)本市地处南岭、武夷、诸广三大山脉交接地区,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本市处于中亚热带南缘,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2)气象条件 (3)地质情况 工程地质条件根据(编写单位)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本工程场地类别为类,地基土分类,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kpa,地下水侵蚀性。 2.4. 项目特征 防火类别:多层 耐火等级:一级(局部大跨度钢结构为:二级) 赣州市博物馆及规划展馆初步设计- 1 -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茶文化博物馆展示设计

随着全球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信息产业与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意义的博 物馆在展示与教育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以收藏文物及标本为主的 博物馆开始关注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的需求,即由以藏品为本的博物馆转变为以 人为本的博物馆。博物馆文化研究的重心开始从“物”的研究转移到“人”的研究 上来,博物馆文化的内涵进一步延伸。中国茶叶博物馆作为展示中华茶文化的 专题博物馆,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审视并反思这个问题,并努力对“以人为本”的展示新理念进行尝试,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效,本文试就以茶博为例,初步探 讨“以人为本”的展示理念在博物馆的应用和实施。 1 “以人为本”的展示理念是当代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 自1873年法国卢浮宫向社会公众开放,开始了博物馆社会化的进程,但是在 西方博物馆发展初期,一直都以“物”为本,展览围绕着藏品展开,没有过多地 考虑、研究观众的心理需要。直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博物馆数量的 增多,竞争的加剧,博物馆从业人员才开始意识到“人”的心理,并在1971年国 际博物馆协会上把“为当代和未来的公众服务的博物馆”作为主题。到了2001年 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19次国际博协(ICOM)全体会议和20届国际博协全体大会上,又提出了“管理变革:博物馆面临着经济和社会的挑战”的主题,说明“以人为本,服务社会”仍是当代博物馆发展的趋势。 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已成为发展的大趋势,各国 都非常重视教育和文化对人类生存的重要作用,因此博物馆提出“以人为本”的 宗旨,支持博物馆为社会及社会发展服务,也是时代的要求。国外博物馆无论 规模大小,档次高低,一切工作均围绕着观众及社会教育来进行,围绕着为公 众服务来展开,始终把人放在主体和中心位置,博物馆通过改进展览、强化服务,拉近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争取更加主动、积极的方式来吸引公众,引导 公众来参观博物馆,并为公众提供各种教育性和娱乐性相结合的文化服务项目。目前我国博物馆界也开始转变传统观念,“以藏品为中心,以馆舍为基础”向“以 人为中心,面向全社会”发展;从“侧重藏品的保护和研究”向“以社会教育与文

博物馆设计说明书

博物馆设计说明书!!!!!!!!!!!!!!!!!!!! 1、基本原则、 根据博物馆展出内容的特点,合理组织参光流线。1).根据博物馆展出内容的特点,合理组织参光流线。参光流线要明尽量避免迂回、重复、堵塞、交叉。确,尽量避免迂回、重复、堵塞、交叉。根据博物馆规模不同,尤其是大、中型博物馆,2 ). 根据博物馆规模不同,尤其是大、中型博物馆,展出要有灵活可全部展出,也可局部展出。性。可全部展出,也可局部展出。对于非系统性和非顺序性展出的大、3 ). 对于非系统性和非顺序性展出的大、中型博物馆参观路线要有选择性。可全部参观,也可灵活参观,并方便中途退场。选择性。可全部参观,也可灵活参观,并方便中途退场。适当安排有间隔的休息场所,使观众视觉得到停顿,4).适当安排有间隔的休息场所,使观众视觉得到停顿,体力得到恢不至于过度疲劳。复,不至于过度疲劳。除上述基本原则外,除上述基本原则外,基本陈列室应布置在陈列区中最醒目便捷的位临时展厅适合采用灵活的大空间,宜相对独立,置,临时展厅适合采用灵活的大空间,宜相对独立,可安排在便于单独开放的位置上。报告厅可接近陈列室布置,单独开放的位置上。报告厅可接近陈列室布置,其位置也宜相对独便于单独对外开放。立,便于单独对外开放。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展出内容的博物馆都有各自的特点,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展出内容的博物馆都有各自的特点,设计师要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计师要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2、陈列室的入口与人流组织 如陈列室进深较大, 3 ). 自由线路:如陈列室进深较大, 或大厅中采用立体陈列或单元陈列方式, 则人流线路不是单一的明确线路, 单元陈列方式, 则人流线路不是单一的明确线路, 人流流向会产生“渗流” 现象. 陈列室的出入口反映的是总的前进趋势, 产生“ 渗流” 现象. 陈列室的出入口反映的是总的前进趋势, 观众在前进过程中,可以自由选择参观对象。观众在前进过程中,可以自由选择参观对象。 3、几种展厅形状的比较 长方形:能获得摊位布置的最大值;走道通畅、便捷, 1 ) . 长方形:能获得摊位布置的最大值;走道通畅、便捷,占用面积少正方形:摊位容易布置,排列整齐,走道便捷,2).正方形:摊位容易布置,排列整齐,走道便捷,参观路线明确,灯光布置有利于组成天棚图案,渲染展览气氛,线明确,灯光布置有利于组成天棚图案,渲染展览气氛,展览形式丰富。展览形式丰富。摊位布置富有变化,3).圆形:摊位布置富有变化,走道布置适当时方便参展厅一般照明须与走道方向取得呼应;观; 展厅一般照明须与走道方向取得呼应;展览形式设计灵活性差。较难,灵活性差。多边形:摊位布置受限制;4).多边形:摊位布置受限制;走道方向应方便而且不影响观众视线;展厅一般照明注意整体;观众视线;展厅一般照明注意整体;展览形式设计应利于边角落。边角落。 空间设计

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

项目名称:通化自然博物馆 项目地址:吉林通化 服务内容:项目策划、展陈设计、展陈施工、协助布展 开馆时间:2015年 通化自然博物馆 总平面 通化四分之三的面积都属于长白山区,通化依托长白山,长白山映衬通化。本展馆则是以通化自然资源介绍和展示为核心,并辐射扩大到长白山区。展馆总面积约2300多平方米,共设置6大主题展区:序厅、魅力通化、五彩山野、天堂、地下宝藏和保护开发。 序厅——本展厅为通化简介及远眺长白山,让游客走进长白山,近距离感受长白山之美。进入馆中首先映入观众眼中的是气势磅礴的长白山主峰,左侧模拟龙岗山脉,右侧模拟老岭山脉,中部则是模拟穿城而过的浑江,给予游客视觉与感官上有力的冲击和震撼。此外,从山间远眺,房屋、农田依稀可见,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观众可穿越“湿地”,近距离体验和感受通化农村生活的气息,将通化最美的一面呈现在观众面前。同时,这也激发观众的兴趣

与好奇心,开始神秘的“自然与生命的探索之旅”。 序厅 魅力通化——本展厅主要包括“珊延大岭”、“林海微光”、“山城风采”、“长白明珠”、“东部群星”等展项群。“珊延大岭”以场景复原的形式展示长白山火山地貌及其垂直植被景观带分布;“林海微光”为以哈泥湿地为主体的湿地景观,介绍建立自然保护区对通化市市区水源的重要性及其生物多样性;“山城风采”以通化“三城六乡”的荣誉为背景介绍通化市地方特色产业;“长白明珠”概括展示通化自然、地理、资源等内容;“东部群星”是东北东部12+2市(州)区域合作以及各成员城市的详细介绍。

“珊延大岭” 五彩山野——本展厅主要包括“老把头抬棒槌”、“林业重地”、“绿色珍馐”、“草药大观”、“辩木识材”、“赏色品芳”、“小秋收”等展项群。

泉州市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说明

泉州市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说明 一、工程概况: 泉州市博物馆位于泉州市总体规划中的北峰、丰州组团。北靠清源山、后厝山,南临西湖公园和305省道,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捷,总用地约34.6273公顷,实际用地约为27.4554公顷。 泉州市博物馆规划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博物馆区35000m2,文娱服务区5000m2,辅助设施区10000m2及城市广场区,共四部分。其中博物馆区将分期建设,一期征地80余亩,一期主馆建筑控制面积1.5万m2左右。 二、设计依据: 1、《泉州市博物馆区规划设计方案国内招标设计竞赛文件》(泉州市城乡规划局、泉州市文化局,2001.5)。 2、《泉州市博物馆新馆设计任务书》。 3、《泉州市博物馆区规划设计研究与建设》。 4、泉州市城乡规划局批准的用地红线及地形图电子文件。 5、《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6-91)。 6、博物馆方案评审会议意见。 三、总平面规划设计: 1、设计宗旨: (1)寓教于乐:力求将博物馆规划为以博物馆为主体的文化区及市民广场休闲区。 (2)绿色环保:充分利用其珍贵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协调基地及周 边环境的内部联系,突显生态主题,将馆区与清源山风景区整合为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3)承前启后:注重从当地深厚的人文史沉淀中提炼出其精华,将文化、自然的魅力融入到功能的建筑环境中,创造一个再现历史的新的人文景观。 2、设计构思:辉煌的历史与飞腾发展的现代 泉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博物馆的建筑定位是泉州城市丰厚文化形象的窗口。本方案所创构泉州博物馆,要体现出泉州绚丽悠厚的“泉州文化”,即“泉州性”,或“泉州特色”。 现代“泉州文化”的历史背景及现代背景。一是她有着辉煌的东、西方交流溶合的历史。二是她在当今改革开放,极具强旺的经济发展活力,在新的历史时期,正在开创现代,更新更高的辉煌未来。 “泉博”的文化组构: (1)泉州文化的底蕴: 在工艺上有举世惊赞的石雕技艺;在戏曲方面有我国南戏艺术瑰宝——泉州木偶戏、歌仔戏等戏派;在商贸方面唐、宋、元时代,泉州就是世界著名的商贸海航巨港,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还有泉州地区宗教文化、茶文化及大量文化胜迹。 (2)建筑文化轴——地理空间关系: 在地理环境的空间关系上,有着一条天然形成的建筑文化轴,这就是: 清源山——泉博——西湖——开元寺双塔,这几个不同的空间形态,由 南北天然地联结成空间文化轴,可谓天成神构。 在总体布局上,“泉博”主馆正座此“神轴”上,并在广场南边设一牌楼与轴南天水一方的开元寺双塔,牵引神联以强化这天成的天宇一线的城市区域空间文化轴。 3、场地概况: (1)环境优越:馆区位于文化名城泉州市西北部,北峰-丰州组团的东南向,东北面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清源山,毗邻西湖公园,距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元寺约2公里。(2)交通便利:用地南侧为50米宽省道305,西侧为18米宽新华北路延伸段,北靠北

博物馆设计说明

博物馆建筑设计说明 项目名称:江南博物馆建筑设计 建筑地点:中国江南某历史文化名城 项目背景:江南某历史文化名城在近些年来经考古工作出土数量众多文物,原有博物馆规模和设施都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为了弘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经政府研究决定,易地另建博物馆新馆。 项目概况: 江南博物馆地处该市规划的文化中心区中心广场东侧,东面为高层建筑,南面为城市绿化带,北面为新华书店。该地段用地方正,地势平坦。建筑集文物展览、文物保护与储藏以及办公等功能为一体。 本项目用地面积约17000平方米,项目规划总面积约12000平方米。该建筑为一级防火建筑,各层及地下车库均设自动喷淋系统,每个防火分区均满足防火规范要求,疏散楼梯按防火规范设置。 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3)《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4)《城市道路和建筑无障碍规范》JBJ50-2001 (5)《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JGJ 66-91) (7)《博物馆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8)《博物馆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9)博物馆建筑设计任务书 1、总体布局及设计理念 “江南院落”的总体布局——造型以江南传统的院落为母题,由展览区、办公区、报告厅围合而成,既与江南的设计理念吻合,又与方形的基地相协调。 强调市民参与和市民使用的设计理念——摒弃建筑传统的南北轴向关系,由城市出发强调建筑的东西向轴线,将面向城市主干道的西南向作为设计的主方向。主入口设计成为视觉通廊,将市民由中心广场直接引进并穿过到达内部庭院。庭院在闭馆后仍然向市民开放,充分强调市民的实用性和参与性。馆前留出一片城市广场,形成开敞的视野。 建筑既是城市空间构成的元素,又是城市空间的延展。博物馆的平面布局受到苏州博物馆的启发,采用延续城市街道空间并将城市空间引入建筑内部的方式,营造市民所用的“城市客厅。” 引入内部庭院,凸显生态绿色的设计理念,同时为参观人员提供了休息空间以及宜人的景观。建筑在相互协调的基础上凸显文化馆的特质。 2.空间及功能构成 建筑由北面的展览区、东南面的办公区、西南的报告厅以及地下文物储藏保护区组成,不同使用功能分区明确,互不干扰。

展示设计 讲义

第一章展示设计概述 第一节展示设计的发展 一.展示设计的起源 人类的展示活动从一开始就与商业结下了不解之缘,社会分工使人们很自然地需要以已之余补己之缺,“物”与“物”的交换开创了人类最早的展示活动。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树碑立柱、祭祀鬼神活动以及原始人将自己部族的图腾轴式宗教相关的神物与狩猎征战的战利品悬挂在草屋前墙壁上的行为,体现着原始的展示形式。中世纪初期,出现了商品交易的集市分类陈列,当时人们将商品直接裸摊在地,并有意识地分类陈列,到了后期还出现了专门摆放商品的摊床。 人类文明立经了数千年的发展以后,展示活动的规模、内容和手段都近非昔比,但是向他人展现、宣传自己这种活动的本质、目的却没有改变。气势宏大、设施齐全的现代展示场馆,依然沿用着“摊位”这一原始的名称。 展示设计起源于商业,在历史的发展中与商业形影相随,在中国历代的开放港口、贸易中心,只要是商业,活动发达的地方,展示活动必然十分活跃。从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上可清楚地看到一些临街店铺的装修、招展的旗帜及门楣现代商业竞争的加剧,商业已越来越离不开展示的宣传。 19世纪中期,欧洲工业革命的兴起,使生产力得到迅速的发展,各种产品的数量不断增多,新产品不断出现,英国为了显示其产业革命所取得的成就,于1851年5月,在伦敦海德公园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博览会,这是一次真正震动世界的历史性盛会,被人们誉为工业革命的镜子,它不仅仅反映了因果工业革命的巨大成就,而且使全世界看到了产业革命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深刻的变化。作为主会场的钢材和玻璃建筑—“水晶宫”,为展览会、博览会向着专门化、规模化方面发展奠定了里程碑的基础。继此之后,在各个工业国家兴起了规模宏大、形式各样的国际博览会。 二.我国展示设计的发展 中国参与世博会始与晚清,1866年清政府总理衙门首度受邀参见法国巴黎博览会,但置之位理。清朝政府一向以“天朝自居”,对出洋参赛并不重视,视之为赛珍耀奇,无益之举。 我国最早涉足的国际性展示会是1904年参加圣路易斯博览会,其间展示了北京颐和园的模型。1915年参加了巴拿马世博会、只有张小泉剪刀、西凤酒、魏式风筝、茅台酒等获奖。20世纪50年代,我国建造了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自然博物馆、地质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馆以及北京展览馆,为展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必备条件。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有限,我国很少参与国际性的大型展览,直到1982年5月1日,在美国田纳西洲的诺克思维尔市举行“能源”专业博览会,中国首次参战,成为世博会的新亮点。 此后,历届世博会的组织都邀请我国参加,世博会成为我国展示综合国力、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以及未来发展前景的重要窗口。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内的各种商品交易会、博览会层出不穷。例如,从1957年春季开始在广州每年春秋举办两届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它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贸易盛会。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展示活动无论是规模还是设计水平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展示

泉州市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说明

xx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说明 一、工程概况: 泉州市博物馆位于泉州市总体规划中的北峰、丰州组团。北靠清源山、后厝山,南临西湖公园和305省道,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捷,总用地约34.6273公顷,实际用地约为27.4554公顷。 泉州市博物馆规划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博物馆区35000m2,文娱服务区5000m2,辅助设施区10000m2及城市广场区,共四部分。其中博物馆区将分期建设,一期征地80余亩,一期主馆建筑控制面积1.5万m2左右。 二、设计依据: 1、《泉州市博物馆区规划设计方案国内招标设计竞赛文件》(泉州市城乡规划局、泉州市文化局,2001.5)。 2、《xx博物馆新馆设计任务书》。 3、《泉州市博物馆区规划设计研究与建设》。 4、泉州市城乡规划局批准的用地红线及地形图电子文件。 5、《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6-91)。 6、博物馆方案评审会议意见。 三、总平面规划设计: 1、设计宗旨: (1)寓教于乐:力求将博物馆规划为以博物馆为主体的文化区及市民广场休闲区。 (2)绿色环保:充分利用其珍贵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协调基地及周 边环境的内部联系,突显生态主题,将馆区与清源山风景区整合为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

(3)承前启后:注重从当地深厚的人文史沉淀中提炼出其精华,将文化、自然的魅力融入到功能的建筑环境中,创造一个再现历史的新的人文景观。 2、设计构思:辉煌的历史与飞腾发展的现代 泉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博物馆的建筑定位是泉州城市丰厚文化形象的窗口。本方案所创构泉州博物馆,要体现出泉州绚丽悠厚的“泉州文化”,即“泉州性”,或“泉州特色”。 现代“泉州文化”的历史背景及现代背景。一是她有着辉煌的东、西方交流溶合的历史。二是她在当今改革开放,极具强旺的经济发展活力,在新的历史时期,正在开创现代,更新更高的辉煌未来。 “xx”的文化组构: (1)xx文化的底蕴: 在工艺上有举世惊赞的石雕技艺;在戏曲方面有我国南戏艺术瑰宝——泉州木偶戏、歌仔戏等戏派;在商贸方面唐、宋、元时代,泉州就是世界著名的商贸海航巨港,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还有泉州地区宗教文化、茶文化及大量文化胜迹。 (2)建筑文化轴——地理空间关系: 在地理环境的空间关系上,有着一条天然形成的建筑文化轴,这就是: 清源山——泉博——西湖——开元寺双塔,这几个不同的空间形态,由 南北天然地联结成空间文化轴,可谓天成神构。 在总体布局上,“泉博”主馆正座此“神轴”上,并在广场南边设一牌楼与轴南天水一方的开元寺双塔,牵引神联以强化这天成的天宇一线的城市区域空间文化轴。 3、场地概况:

茶文化博物馆展示设计完整版

茶文化博物馆展示设计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随着全球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信息产业与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意义的博物馆在展示与教育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以收藏文物及标本为主的博物馆开始关注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的需求,即由以藏品为本的博物馆转变为以人为本的博物馆。博物馆文化研究的重心开始从“物”的研究转移到“人”的研究上来,博物馆文化的内涵进一步延伸。中国茶叶博物馆作为展示中华茶文化的专题博物馆,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审视并反思这个问题,并努力对“以人为本”的展示新理念进行尝试,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效,本文试就以茶博为例,初步探讨“以人为本”的展示理念在博物馆的应用和实施。 1 “以人为本”的展示理念是当代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 自1873年法国卢浮宫向社会公众开放,开始了博物馆社会化的进程,但是在西方博物馆发展初期,一直都以“物”为本,展览围绕着藏品展开,没有过多地考虑、研究观众的心理需要。直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博物馆数量的增多,竞争的加剧,博物馆从业人员才开始意识到“人”的心理,并在197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上把“为当代和未来的公众服务的博物馆”作为主题。到了2001年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19次国际博协(ICOM)全体会议和20届国际博协全体大会上,又提出了“管理变革:博物馆面临着经济和社会的挑战”的主题,说明“以人为本,服务社会”仍是当代博物馆发展的趋势。 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已成为发展的大趋势,各国都非常重视教育和文化对人类生存的重要作用,因此博物馆提出“以人为本”的宗旨,支持博物馆为社会及社会发展服务,也是时代的要求。国外博物馆无论规模大小,档次高低,一切工作

博物馆展示设计讲义

博物馆展示设计第一章概论 博物馆”(Museun) —词,源于希腊文缪斯庵"(Museion),原意为祭祀缪斯的地方博物馆的发展主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综观国内外博物馆发展的历史,实际上也是它的大门逐渐向公众敞开,博物馆藏品与公众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的历史。换句话博物馆发展的历史也是陈列展览不断强化的历史。 1977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协会宣布:每年的5月18日被定义为国际博物馆日”。 中国最早的博物馆是公元前478年以孔子故居创建的孔子庙堂。也就是俗称的孔庙。 中国第一家现代意义的博物馆,是1905年实业家张謇创办的南通博物苑。 第一节博物馆的定义、职能与分类 一?现代博物馆的定义 随社会着生活的发展,博物馆的范畴正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现行的博物馆定义是2 0 0 1 年7月6日经西班牙巴塞罗纳第2 0次国际博协代表大会修改通过的国际博协章程第二条,博物馆是一个以研究、教育、欣赏为目 的而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的、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大众开放的、非 营利的永久性(固定性)机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博物馆上述定义不受任何政体性质、地域特征、职能机构或相关机构收藏藏品的定位等因素的限制而予以适用。 2.除被指定为博物馆”的机构外,以下机构具有博物馆资格: 1).从事征集、保护和传播人类及人类环境物证的,具有博物馆性质的自然、考古及人类学的历史古迹和遗址; 2).拥有并展出动物、植物活标本的机构,如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和人工生态园; 3).科学中心和天文馆; 4).非营利的艺术展出馆; 5).自然保护区; 6).符合前述定义的国际、国家、区域或地方性博物馆组织、负责博物馆管理的政府部门或公共机构; 7).从事与博物馆和博物馆学相关的文物保护、研究、教育、培训、记录和其它事务的非营利机构或组织; 8).从事保护、传承和管理有形和无形遗产(活的遗产和数字创造性活动)的文化中心和其它实体; 9).执行委员会经征求咨询委员会意见后认为其具有博物馆的部分或全部特征,支持博物馆及博物馆专业职员从事博物馆学研究、教育或培训的其它机构。 ?现代博物馆的职能 博物馆具有的收集保管、调查研究和普及教育三大基本职能。此外,还有作为人文景观的传播交 _______________ 流旅游观光、艺术鉴赏、以及休闲娱乐等职能。 内容如下:

论文博物馆展示设计分析报告

论文博物馆展示设计分 析报告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博物馆展示设计分析 博物馆名称:现代艺术博物馆。 博物馆定位:将现代艺术作品进行展示,新旧艺术的传承与融合,展示东方艺术魅力 博物馆展览内容:展示绘画作品为主,包括雕塑,版画,摄影,印刷品,商业设计,电影,建筑,家具及装置艺术等项目。 博物馆展览主题:融合距离 关键字:现代艺术博物馆距离混合视觉趣味桥梁与沟通思考论文主题:博物馆空间规划创造距离混合的视觉趣味 博物馆作为展示人类文明的窗口,集中收藏了人类历史文化的精髓。他应该是文化历史、哲学理念、主体创意、艺术应用和美工技巧的有机统一。它用自己所特有的艺术语言,营造出与展览主题相统一的氛围,诠释历史文化精髓的深刻内涵,让每一位参观者在高雅的艺术享受中品味人类历史文化的光辉遗产。 对公益化物品之观赏独立分离的趣味是我们文化所特有的,就如同博物馆是观赏活动发生其中的空间或机构也是我们文化所特有的一样。我以为,博物馆只是一种看的方式,当物品的文化因素服从博物馆最支持的东西时,才能做到这一点。所以,对于博物馆的设计一直以来都是各界设计师思考的问题,检验博物馆成功的一种方式是人们在博物馆中走动的自由和观看的兴趣,而没有无处不在的耳机所提供观众与展品之间的强制调节。距离的混合,一方面一方面带着人类的亲近感和共通力,另一方面是观看17世纪荷兰风景和20世纪非洲雕塑一样的体验。

的设计都带有明显的社会时代特征,如何搞好博物馆的室内设计工作是体现博物馆生命力和存在价值的根本体现。典型的历史及文化艺术遗存物既是历史的"确证",又是形象思维中文化意义上的"象征符号"。典型象征符号是维系形式设计与内容设计和谐统一的重要线索。 现代行业博物馆发展迅速,以现代艺术博物馆来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是做得比较成功的案例,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The Museum of Modern Art(简称MOMA),在当今冠有现代艺术头衔的博物馆家族里,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首屈一指,其闻名程度,可以让它在全称里不加地名以示区别,直呼现代艺术博物馆,人们先想到座。在纽约范围以内,不少人略称为“现代“或者它的英文简称。落在纽约市曼哈顿城中,位于曼哈顿第53街(在第五和第六大道之间),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现当代美术博物馆之一。艺术博物馆的主体建物,在当时是由建筑师菲利浦?葛文和爱德华?斯顿设计的,外观具有典型国际风格的水平与垂直线条。对建筑同行来说,它与“国际式“一词的紧密联系,使它具有极其特殊的历史形象。在20世纪末年,“解构主义“建筑展的举行,让它在颠覆自身历史形象的同时,显示出前瞻及诱导建筑和艺术发展的持续野心。过去70年间,在收藏、运营、策划和馆舍建设与改造方面经历的变化,人析这一规模庞大的混血建筑综合体在保守的外表之下,力求平衡艺术、技术和社会时尚多方面因素的努力。博物馆采用玻璃幕墙设计,将各种元素艺术种子合理规划,室外的景致融入馆内,做到人与景的距离的融合。

(完整word版)贝聿铭设计作品苏州博物馆

贝聿铭设计作品——苏州博物馆 [日期:2010-04-08] 来源:家天下作者:发表评论(0) 打印由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保护街区,与拙政园和太平天国忠王府毗邻,设计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包括拆迁在内总投资3.38亿元。设计完工后的博物馆将收藏这个有着2500年历史的苏州城的宝物,建筑不仅弥补了古物无收藏之地之苦,同时也成为苏州著名的传统而不失现代感的建筑。博物馆包括一个占地7000平方米的展览馆,一个容纳200个座位的礼堂,一个古物商店,行政办公室以及文献资料图书馆和研究中心,另外还有一个空间用作储藏,以及一些中国园林。 “在整体布局上,博物馆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拙政园、忠王府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新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科技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奇妙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光线的层次变化,让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新馆与拙政园相互借景、相互辉映,它将成为一代名园拙政园的现代化延续。许多人反映,看新馆设计,越看越有味道,会感到一种震撼心灵的效果。 新馆分为3部分:中心部分是入口处、大厅和博物馆花园;西部为展区;东部为现代美术画廊、教育设施、茶水服务以及行政管理功能区等,该部分还将成为与忠王府连接的实际通道。博物馆于2003年11月奠基开工,于今年10月6日正式对外开放。 设计风格 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新的博物馆庭院,较小的展区,以及行政管理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而新的设计思路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形成未来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方向。

博物馆展示设计讲义

博物馆展示设计 第一章概论 “博物馆”(Museum)一词,源于希腊文“缪斯庵”(Museion),原意为“祭祀缪斯的地方”。 博物馆的发展主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综观国内外博物馆发展的历史,实际上也是它的大门逐渐向公众敞开,博物馆藏品与公众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的历史。换句话博物馆发展的历史也是陈列展览不断强化的历史。 ?1977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协会宣布:每年的5月18日被定义为“国际博物馆日”。 ?中国最早的博物馆是公元前478年以孔子故居创建的孔子庙堂。也就是俗称的孔庙。 ?中国第一家现代意义的博物馆,是1905年实业家张謇创办的南通博物苑。 第一节博物馆的定义、职能与分类 一.现代博物馆的定义 随社会着生活的发展,博物馆的范畴正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现行的博物馆定义是2001年7月6日经西班牙巴塞罗纳第20次国际博协代表大会修改通过的国际博协章程第二条,内容如下:博物馆是一个以研究、教育、欣赏为目的而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的、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大众开放的、非营利的永久性(固定性)机构。 1.博物馆上述定义不受任何政体性质、地域特征、职能机构或相关机构收藏藏品的定位等因素的限制而予以适用。 2.除被指定为“博物馆”的机构外,以下机构具有博物馆资格: 1).从事征集、保护和传播人类及人类环境物证的,具有博物馆性质的自然、考古及人类学的历史古迹和遗址; 2).拥有并展出动物、植物活标本的机构,如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和人工生态园; 3).科学中心和天文馆; 4).非营利的艺术展出馆; 5).自然保护区; 6).符合前述定义的国际、国家、区域或地方性博物馆组织、负责博物馆管理的政府部门或公共机构; 7).从事与博物馆和博物馆学相关的文物保护、研究、教育、培训、记录和其它事务的非营利机构或组织; 8).从事保护、传承和管理有形和无形遗产(活的遗产和数字创造性活动)的文化中心和其它实体; 9).执行委员会经征求咨询委员会意见后认为其具有博物馆的部分或全部特征,支持博物馆及博物馆专业职员从事博物馆学研究、教育或培训的其它机构。

博物馆建筑设计说明书

贵州民俗博物馆设计说明 一、设计总则 1.1项目概况 本案规划用地位于拥有600年悠久历史贵州省青岩古镇,位于贵阳市南郊,距市区约29公里,它是贵州四大古镇之一。该地域内民风淳朴,以布依族与汉族聚居为主,建筑主要是明清以后的汉族木构建筑和石墙木构建筑,古镇内一条条纵横四方的青石板路和弯曲狭长的小巷,门窗间精雕细刻的小棂,石坊上倒立的石狮……无不引人发思古之幽情。所以在本次设计中特别考虑了博物馆建筑与贵州民俗融合的同时也强调了与青岩古镇相协调。 该博物馆位于古镇南部,北门入口要道上,交通便利,人流众多,在设计中希望尽可能的以标志性吸引视线,以开放性引导人流,并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建筑用地面积11722㎡,总建筑面积7834㎡,该博物馆的设计将为古镇注入更浓厚的文化氛围,并成为古镇新的旅游亮点。 1.2设计依据 青岩古镇旅游景区现状地形图 贵州民俗博物馆建筑设计任务书 博物馆设计规范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设计规范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1.3设计宗旨 1)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范、规定及标准; 2)总体布局在符合博物馆设计要求的同时深化其文化内涵并传承民俗传统; 4)注重外部空间的设计,空间及景观序列丰富; 5)尊重文脉的延续性; 6)强调可持续发展性; 二、总体设计 2.1.设计思想 1.建筑与环境的共生 2.传统与现代的共生 3.人与建筑环境的交互 2.2设计目的 1.体现贵州少数民族的文化 2.在博物馆内部空间表达贵州地域文化特征 3增加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 4.让本民族的参观者找到一种归属感、一种记忆

2.2设计构思 本次的设计为民俗博物馆设计,设计的主题为“记忆与空间”,主题的由来是想通过提取少数民族的独特元素,例如鼓楼、风雨桥等,将 这些元素融入博物馆空间中,静静的感染参观的人群,留下记忆。同时记忆也可译作回忆,少数民族的文化正在被汉化,博物馆是征集, 典藏,陈列盒研究,代表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场所。因此,希望也通过这样的一个博物馆给少数民族人民不仅获得在视觉上的体验,同时也更有精神上的回忆。 三、建筑设计 1.建筑布局 建筑在布局上,由一条轴线贯穿,该轴线的提取来自于侗族、苗族村寨的风雨桥,体块之间留有空隙,这一目的是为了营造一种巷道空间的意向,轴线上采用玻璃幕墙,与展示空间已经其空间形成一种虚实的对比。 因此,在建筑的布局上呈现出一种分散又连接的关系。 2.建筑功能 主要有: 1.展厅 2.管理用房 3.技术用房 4.藏品库 5.门厅 6.报告厅 7.设备用房 8.地下车库 3.经济技术指标 总用地面积:11722m2占地面积:3235m2 总建筑面积:7968m2建筑密度:28.0% 容积率:0.679 停车位:50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