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教育学复习题(简述题 论述题)1

#语文教育学复习题(简述题 论述题)1

#语文教育学复习题(简述题 论述题)1
#语文教育学复习题(简述题 论述题)1

语文教育学复习题(简述题论述题)

1.简述朗读教学的要求。(书P79页)

朗读就是出声地读书,这是眼、口、耳、脑并用的一种读书方法,也是学习语言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掌握朗读的方法,须经依次递进三个阶段:

⑴正确的朗读:①普通话读

②五不,即:不漏字、不添字、不重复、不颠倒,不读破句

③三到,即:口到、眼到、心到。

⑵流利的读:正确处理重音、停顿、语调和速度。

⑶有感情的读

2.为什么要在语文教育中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P298页)

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

⑵提供主动参和学习的机会。

⑶扩大语文学习的环境。

⑷保证教学素质。

⑸提高教学效率。

3.在语文教育中怎样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P215-216页)

在语文教育中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首先要认识和把握在语文教育中进行思想教育的特点,提高语文教育的效率。

①潜移默化。②具体形象。③以情感人。④发掘语义。⑤联系实际。

其次,语文教育中贯彻文道统一原则,应注意两点:

⑴防止片面性。要做到“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即要求通过形式了解内容,再通过内容

掌握形式,文和道相互渗透、互相促进,才能取得良好的学和教的效果。

⑵可以有所侧重。“文道统一”就是语文教育的整体而言,从课文的特点或训练的需要出

发,再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文道侧重点应有所不同,这是很自然的,也是必要的。4.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贯彻自读和教读相互促进的原则?(P220-222页)首先必须明确自读和教读各自的功能。自读要明确学习目标,深入专研,积极思维,质疑问难,展开讨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自读以培养阅读能力为中心,以学生的阅读实践为主,要进行充分的练习和实践。教读不是教师唱“独角戏”,要讲授新知识,进行必要的提问、讲解、示范和评价;要激发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敢于发表不同意见。

其次,贯彻自读和教读相互促进的原则,要求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⑴坚持自读和教读两者的统一。

⑵重视自读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灵活掌握。

5.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贯彻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的原则?(P218-219)

贯彻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的原则,并非指这四种能力的训练平均用力,没有重点。由于听说能力在校外、课外有更多的机会,所以丛总体上说,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更侧重读写训练。

贯彻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的原则,应当注意三个方面:

⑴专项训练。应根据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情况,或针对薄弱环节,安排专项训练。

⑵有机结合。同时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能力的训练。

⑶综合训练。为了培养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可以把听说读写的训练熔于一炉。

6.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贯彻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原则?(P224-225页)

在语文教学中贯彻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做到:

⑴课内外有别。内容和形式应避免重复雷同。在内容上,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基础知识和

方法,在课外活动中应是对所学的知识的扩展、加深和使用;在形式上,课堂上以老师讲解居多,课外活动应让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否则,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课外活动就难以持久。

⑵加强计划指导。把课外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和课内教学密切配合。

⑶创造语文学习的环境。课内提出的要求,课外要创造条件使其达到。

7.简述掌握学习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影响。(P32-35页)

布鲁姆的整个教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掌握学习”理论。掌握学习指“所有学生都能学好”

的思想指导下,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所需要的个别帮助和额外学习时间,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标准。

⑴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

使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⑵充分发挥教学目标和评价在指导、控制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这对克服语文教学长期存

在的盲目性、随意性的弊病,无疑是一剂清醒的良药。

⑶重视情感在教学中的使用。使学生经常体验到经过努力耳成功的喜悦,这无疑会极大

地推动学生地学习。

⑷“掌握学习”对各种类型地学生有不同地激励作用。

最后“掌握学习”由于把课堂地集体教学和个别教学通过反馈-矫正地办法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好,保持得更多,掌握得更牢,运用知识的能力更强。

8.语文教师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应该如何选择课题?(P364-365页)

要求我们既要注意课题的先进性,又要注意课题的科学性。所说的课题选择的先进性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实用价值即实践水平,一是理论水平。所说的科学性是保证所选课题的代表性、可比性、具有成功的可能性,并经受得住教学实践的检验。

为了确保选题的成功,课题选择还要注意如下事项:

⑴课题选择要量力而行,以避免出现力不从心,半途而废的现象。

⑵课题选择问题要明确,要充分考虑选题的实践意义,或学术价值。

9.一个语文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养?(P352-357页)

⑴语文教师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

⑵语文教师应该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具有广博的知识

⑶语文教师要研究教学语言⑷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

10.简述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目标。(P172-173页)

表达能力指和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能力,一般中学生言语能力的目标是通顺、连贯、得体。

通顺指语言的运用要合乎规范,造词造句违反了语言规范就是语病。

连贯指能处理好句和句之间、段和段之间的关系。

得体指要注意语境条件。

根据对象的不同而调整材料和用语,并能适当地注意到不同表达方式在语言运用方面的特点。

11.简述国外写作教学的发展趋势。(P147页)

目前,国外写作教学呈现出以下几种趋势:

⑴小学出现写作教学提前的倾向。许多学校在小学一年级就开设写作课。

⑵注重实用,和现代社会交际相适应。

⑶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相结合。

⑷注意写作训练和学生心理能力的发展同步。

12.简述精读、略读、速读和跳读等默读方式。(P79-83页)

朗读是发出声地读书,这是眼、口、耳、脑并用的一种读书方法,也是学习语言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掌握朗读的方法,须经依次递进三个阶段:①正确的朗读,②流利的读,

③有感情的读。

默读是往往采用不同的方法,主要有精读、略读、速读、跳读四种。

(1)精读是培养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础的手段。钱梦龙把精读一篇课文的程序概括为“自读六步法”教给学生,使学生读有其序,思有其法。①认读②辨体③审题④三问三答

⑤质疑⑥评析,这六步骤是学生精读一篇课文的思维流程,难度是逐步递增的。

(2)略读是学生用最多的一种阅读方法。略读的目的是把握全篇的大意。

(3)速读特点是快,要求读得快,理解得快,用尽量少的时间获得尽量多的信息,但这并意味着降低阅读质量,速读允许略,不容许错。

速读时应注意:

①克服唇动喉诵的毛病,必须眼脑直快。②扩大视幅,加速眼的活动。

(4)跳读就是不通读读物,有所舍弃,择其所需而读,掌握跳读方法的关键是锻炼视读的捕捉力和大脑的选择判断力。

13.简述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P231页)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要符合“精要、好懂、有用”三原则。

精要是指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内容要简明扼要。

好懂是指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内容对教学方法的要求,要使学生易于接受。

思想性: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斟字酌句、含英徂华的过程渗透了思想教育的因素,是潜移默化的思想情感的熏陶。

14.简述中学生听知能力的发展目标。(P162-163页)

(1)辩音识义的能力,是分辨说话人发出的语音形式速度感知所表达语义内容的能力。

(2)理解语义的能力,指根据说话人发出的语音的不同组合形式和采用的多种表达方式,在感知的基础上,获取语音形式的深层意义的能力。理解语义的能力是听知

能力的核心。

(3)概括语义的能力,指根据说话人的话语,归纳要点,把握语义中心的能力。

(4)品评话语的能力,指在全面理解话语意义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标准对话语进行评判的能力。

15.国外中学语文课程有哪些发展趋势。(P138-146页)

1.教学观念:语言的实际运用和文学熏陶并重

各国语文教学的发展历史,清晰地呈现出一条由文学熏陶到语言实际运用的运动轨迹。语文教学重视语言的实际运用无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学教育、情

感熏陶曾是文艺复兴以后欧洲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并历时几百年。由此可见,进

行文学教育和培养语言实际御用能力并不是对立的名誉问教学脱离语言的实际运用

是没有出路的,但只重视语言的实际运用而轻视或忽视文学教育也同样是片面的。

语言的实际运用和文学熏陶并重已成为各国语文教学的共同要求。

2.培养方向:智力发展和个性发展兼容并蓄

60年代以来,各国的语文教学也突出地把智力发展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目标。

然而今年来,语文教学强调个性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欧美各国强调个性教育的立场是人们所熟知的。其实,智力发展和个性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是可以兼容并蓄的。

苏霍姆林斯基的语文教学思想也认为,应该从个性全面发展的整体来探讨智育任务,把美育看成学生个性发展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他把语文教学的整个体系建立在“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和“儿童的创造精神”三根支柱上,这些无一不和学生个性发展相联系。我们的语文教学强调智力发展和个性发展,不仅不是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理论,恰恰相反,而是坚持了这一伟大学说。

3.教材编写:分科、综合并存,有向综合发展的迹象

各国语文教材的编写,有的采用通编制,有的国家采用分编制。但就教材的编写体系而言,主要有综合型和分科型;综合型日本、德国;分科型:苏联、法国。

但当代科学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动向,在分科日益精细的同时,又横向延伸,形成了综合化的趋势,反映这种课程特点的学科教材一般都采用综合型。

4.训练体系:主体依然是阅读中心和写作中心

从各国语文教学的实践看,听、说的教学很不系统,主题仍然是阅读和写作。

多数国家把阅读训练放在最重要的地位,日本最为典型。法国的现代语文教学,再20世纪中叶以前,教学过程先从阅读开始,接着学习词汇和语法,然后练习表达。

比较许多国家的语文教学,说法国语文教学”以写作为中心”。

5.阅读教学: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紧密结合

如何培养语文能力,以及怎样处理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还是不够的,必须充分考虑教学的长远需要,重视系统知识的教学,否则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便成为无源之水,美国语文界今年来开展的“重视英文运动”。

6.写作教学:文体训练和能力训练相互补充

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创造性的语言能力,学生语文水平高不高,往往突出地反映在写作上,因此各国的语文教学都非常重视写作教学。

目前国外写作教学呈现出以下几种趋势:

①小学出现写作教学提前的倾向②注重实用,和现代社会交际相适应③单项训练

和综合训练相结合④注意写作训练和学生心理能力发展同步。

16.怎样进行一个单元或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P273-279页)

1.确定教学目的;

2.处理教学内容;

3.安排教学程序;

4.选择教学方法;

5.使用媒介手段;

6.编制反馈练习。

17.在语文教学中,促进迁移的方法有哪些?(P68-69页)

1.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后进学习的基础;

2.引导学生理解并巩固学习内容;

3.发挥课文的启发作用;

4.创设情境,促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灵活地使用到课题作业或实际生活中去。18.简述上海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法”。(P188页)

“读读、议议、练练、讲讲”

“读读”是基础,学生通过“读”了解教材,发现问题。“议议”是关键,通过“议”,学生理解,掌握教材,分析和解决问题。“练练”是使用,学生通过“练”,运用和巩固新

的知识,同时,在练中发现的问题可以再读再议,以保证课堂上解决问题。“讲讲”贯穿始终,教师要提出阅读要求,指出教材的重点、难点、总结,并指导学生练习。总之,读、议、练、讲,是要学生在读中了解教学内容,在议中动脑筋,消化掌握,在讲中豁然开朗,在练中举一反三。

19.简述中学语文说话能力的发展目标。(P165-166页)

说话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而决不仅仅是说话得技巧,中学语文说话能力的发展目标主要有以下四项:

⑴组织内部言语的能力。简单的说,说话有先想后讲,边说边讲的特点。想,就是组

织内部言语。

⑵快速编码的能力。即根据大脑提供的语言材料迅速地在原有的语言仓库中检索、提

取恰当的、富有表现里的词语、句式,并将它反映出来的能力。

⑶运用语音的能力。运用语音能力是说话能力的外在显示。它包括:音调、音律,音

力。

⑷定向表述的能力。它又受制于听话对象的身份、修养、心态以及他诸多环境条件。20.台湾和香港两地的中学语文教材的主要差异是什么?(P128-130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⑴语文教材编辑出版体制不同。台湾省实行部编制,部编制一统天下;香港采用审查

制,形成了“一纲多本”的繁荣局面。

⑵语文教材结构不同。

①台湾省把语文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香港把语文教材分编为《中国语文》和

《中国文学》。

②台湾的《国文》而是按先易后难的原则编排,香港的语文教材按文体分类,结

合课文讲语文知识。

⑶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台湾省得语文教材注重宏扬民族文化、培养伦理道德观念,

香港的语文教材则以使用为大前提,强调学以致用。

21.语文课堂教学评议标准是什么?(P293-294页)

主要从教学主要因素、教学基本技能、教学即时效果三方面展开评议:

⑴教学主要因素: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程序,教学方法。

⑵教学基本技能:教态。

⑶教学基本技能:教学媒体、教学语言。

⑷教学即时效果:兴趣、反馈、活动方式、练习。

22.语文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主要特点各是什么?(P23-26页)

语文发现学习的主要特点是不把学习的现成结论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由学生独立发现,换言之,发现学习要求学生首先要有所发现。美国当代认知心理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奥苏贝尔提出了“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这一理论为“接受学习”提供了充分的心理学依据。特点是:将学习的全部内容以定论形式呈现给学习者,这种学习任务部涉及学习者方面的任何独立的发现,只需要他们将材料(如一首诗歌或一条定理)加以内化,以便日后的某一个时刻可以再现并运用。在语文接受学习中,课文内容首先被转化为一定的语文活动而呈现出来,比如由教师讲解或者学生自学、讨论等,学生把这些呈现的内容加以内化,形成语文认知结构。

23.语文综合性教材的特点又哪些?(P107-109页)

①依据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单元,加强了语文教学的计划性;

②用教学单元建构语文教材体系,加强了语文训练的系统性;

③以单元为教学单位,加强了教学的目的性。

24.简述写作能力的构成要素(P242页)

主要包括审题能力、立意能力、布局谋篇能力、表达能力、修改文章能力;

①审题能力是深入地分析题目所涉及的内容,理解题目确定的范围,并揭示其意义

的能力;

②立意能力是指确定文章中心的能力;

③布局谋篇能力是指通过对材料的分析、研究,把材料加以组织安排,使之条理化

的能力;

④表达能力包括两个方面,即运用表达方法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运用表达方法

能力是指再写作中运用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表达方法的能力;语言表

达能力是指驾奴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

总之,上述的这些写作能力因素是缺一不可的。

25.怎样再语文学习中培养思考的习惯(P87-89页)

首先要训练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其次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借助工具书,可以借助参考资料,但重要的是动脑筋,尽可能运用自己有的知识经验。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要善于启发学生以不同的方法解决同样的问题,以克服学习心向(也称学习定势)的消极影响。学生会习惯于一种方法解决问题而使学习态度僵化,不能灵活应变。因此教师应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样的问题。多角度多思路第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本身就是科学的学习方法。

26.学校进行教育教学评价应该遵循哪些原则(P333-336页)

①知识测定和能力测量相结合:语文水平测试既要测定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程

度,又要测量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测量:中学语文教育应当全面第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

说、读、写等语文基本能力;

③重视语文实际使用能力的测试: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还要特别注意它们的

实用价值。这是由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特点所决定的。

27.新的语文教学过程结构有哪些显著特点(P190-193页)

①教学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更重视学生智能的

发展;

②再教和学的关系中,注意了两者的统一,体现了教学过程辨证发展的规律;

③再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上,突破了点面结构传统框架的局限,建立其纵横交

错的立体网络结构。

28.有意义的语文接受学习应当具备哪些条件(P26-28页)

①教学的刺激情境要适应学生的注意和知觉特性;

②确保学生的意义学习;

③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④要重视”活动”在教学中的作用

29.怎么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反馈原理(P72-76页)

①建立立体型的反馈网络:一是师生之间相互反馈;二是学生群体之间的相互反馈;

②提供完整的反馈信息

③充分有效第运用反馈信息: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在课前能够根据学生的前馈信息来

设计教学,对教学活动作相应的调节

论述题

1.述发现法对语文教育的影响和启示(P21-27页)

语文发现学习的主要特点是不把学习的现成结论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由学生独立发现,换言之,发现学习要求学生首先要有所发现。美国当代认知心理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奥苏贝尔提出了“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这一理论为“接受学习”提供了充分的心理学依据。特点是:将学习的全部内容以定论形式呈现给学习者,这种学习任务部涉及学习者方面的任何独立的发现,只需要他们将材料(如一首诗歌或一条定理)加以内化,以便日后的某一个时刻可以再现并运用。在语文接受学习中,课文内容首先被转化为一定的语文活动而呈现出来,比如由教师讲解或者学生自学、讨论等,学生把这些呈现的内容加以内化,形成语文认知结构。一般来说,它需要做到下列几点:

①教学的刺激情境要适应学生的注意和知觉特性;

②确保学生的意义学习;

③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④要重视”活动”在教学中的作用

2.试述语文学科的移情性及其对语文学习的影响(P36-37页)

语言是工具,是人们用来表情、达意、载道的社会交际工具。但语言的运用是凭借言语进行的,要让学生掌握语言这一工具,最好的途径就是让他们凭借言语作品去训练,去学习。学生要了解和掌握运用谚语的法则和规律,就必须对这些言语作品。

汉语具有重意义、重虚实、重具象等三个方面的特征,特别是语法知识等比较重视,语感是人所特有的对语言的精神感觉,能使人直觉地感知、把握作用于他的语言信息的形象和意义,从而在听说读写中能不假思索地对其正误、是非、美丑等准确而又迅速地作出判断。

汉语学习的特殊之处主要不是“知”的积累,而是”感”的积淀。它不可能突飞猛进,而只能潜移默化,语文学科的移情性由此而显得很重要。

3.试述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P269-271页)

①依据《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保证语文教学的系统性和整体性;都明确了中学语文

学科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学科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规定了中学语文教材编写和教学的原则,体现出国家对中学语文教学提出的统一要求,对中学语文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②依据语文教材,明确教训内容;依据教材进行语文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

创造性处理;依据教材进行语文教学设计还要着眼于教材的系统性;

③依据学生实际,把握学生语文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课堂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

学生已知和未知的矛盾,即学生现有水平和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要求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关键在于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学设计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把握学生认知学习的“最近发展区”,选择最佳途径,帮助学生向前发展;

④依据教师自身条件,实现教学设计优化;教师的理论修养、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技

能水平各有差异,教学设计一定要依据自身的条件,审慎地对待自己的长短,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专长,实际既定的教学目标;这是“扬长避短”;如果不顾自身条件,照搬别人的经验,往往会导致失误。

4.试述国外语文课程的发展趋势(P138-147页)

①教学观念:语言的时间运用和文学熏陶并重;各国语文教学的发展历史,清晰地呈

现出一条由文学熏陶到语言实际运用的运动轨迹,语文教学重视语言的实际运用无

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培养方向:智力发展和个性发展兼容并蓄;60年代以来,各国的语文教学也突出地

把智力发展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目标;然而今年来,语文教学强调个性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欧美各国强调个性教育的立场是人们所熟知的;

③教材编写:分科、综合并存,有向综合发展的迹象;各国语文教材的编写,有的采

用统编制,有的国家采用分编制,但就教材的编写体系而言,主要有综合型和分科型两种;

④训练体系:主体依然是阅读中心和写作中心;但从各国语文教学的实践看,听、说

的教学很不系统,主体仍然是阅读和写作;多数国家把阅读训练放在最主要的地位。

⑤阅读教学: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紧密结合;如何培养语文能力,以及怎样处理语文

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关系,现在各国的认知也开始渐趋一致;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仅仅强调培养语文能力还是不够的,必须充分考虑教学的长远需要,重要系统知识教学,否则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便成为无源之水;

⑥写作教学:文体训练和能力训练相互补充;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性创造性的语言能

力,学生语文水平高不高,往往突出地反映在写作上,因此各国的语文教学都非常重视写作教学;

5.试述我国语文教学过程新结构的特点(P190-194页)

①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讲读为核心,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这是一种“无思考”的

教学,是一种“看不见学生”的教学;其次新结构都把自读(自学)作为语文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最终目的,这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进展;各类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有所发展,有所前进;充分尊重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②教和学的关系是教学过程的根本关系,新结构中学生的“自学”和无师自通的自学

有着本质的区别,包含了教师教的因素,如提出目的、要求和进行方法指导等;二学生在“自学”中不能理解的问题又需放在“讲”、“教读”、或“启发”、“答疑”

中加以解决,这就使教法有效地针对学生学习的实际;

③在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上,突破了点面结构传统框架的局限,建立起纵横交错

的立体网络结构。

6.试论语文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P84-87页)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内涵十分丰富,涉及听、说、读、写的方方面面。最重要的是培养以下三种学习习惯:

①专心学习的习惯:学习时专心职志,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时大脑皮层就会相应产生

一个兴奋中心;紧张的思维活动有效地防止了思想“溜号”;

②多读书、勤动笔的习惯:⑴圈点批划;⑵摘抄;⑶做卡片;⑷写读书笔记;

③多思考、勤动脑的习惯:首先要训练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其次要引导学生自己解决

问题;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要善于启发学生以不同的方法解决同样的问题。

7.联系实际谈谈应该怎样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P352-358.368-369页)

中学语文教师的素质是全方位的:①语文教师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②语文教师应该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具有渊博的知识;③语文教师要有较高的语言素养;④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心理学和教育学;

⑴语文教师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总是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立场观点、意志性格、道德品质等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总是“教书又教人”,教书不教人的现象客观上是不存在的。

⑵语文教师应该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具有广博的知识;语文教师还要了解一些课堂上不讲而且于中学教材没有直接关系的学术思想,诸如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这些学术

思想似乎同语文教训没有直接关系,却可以使教师高屋建瓴底思考语文教训问题,可能导致语文教训思想、教学方法的裂变;

⑶语文教师要研究教学语言;首先是语文教师,不断底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语言是语文教师言传身教、做好教学工作的工具。学生对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十分注意。一个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是纯洁而又规范的;

⑷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对语文教师来说,心理学并不是一门枯燥的学科,而是实际教学工作的真正指南,了解学生、懂得研究学生的方法,是教师应当具有的教育素养的基础;教育学提供了作为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规律性知识,指出了从事中学语文教训的科学途径。教育学之于语文教学,如同病理学之于医生;

总之对教师的进修提高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教师自己,而其主要形成是边干边学;教师进修提高重要的一点是了解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但不能忽视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理论对于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教师的进写提高有赖于教师的勤奋,甚至刻意追求。

8.试论语文教学和学生发展的关系(P44-46页)

教育要和学生发展水平保持一致,这是不容置疑的。同理,语文教育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也要符合学生发展的年龄阶段的特点。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要使教学和发展水平一致起来,关键在于学生发展水平的正确认识,他指出“我们应当至少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我们称为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和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从而不仅注意到在发展中已经达到的东西,而且也注意到正处于在成熟过程中的东西。教学促进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教学应把那些正在或将要成熟的心理机能的形成推向前进;不能只是适应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而应积极第创造最近发展水平让学生经过紧张的努力,在发展的阶梯上不断向上迈进。

9.试析常用的阅读教学方法(P236-240页)

常用的阅读教学方法有很多,根据课堂阅读教学的组织方法来分,主要有串讲法、谈话法、问题法和讨论法;

⑴串讲法是教师按照文章的顺序,逐句、逐段将学生不易理解的词语加以讲解,并贯串上下文,疏通文章的一种教学方法。串讲本质是把文章的上下连起来,将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连成一体,而不是孤立地讲;

⑵谈话法是由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他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推理来获得新知的方法。谈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启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⑶问题法是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对问题中矛盾的揭示,为学生有效地提供解决矛盾的途径,提示解决矛盾的思路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一般有三种不同的方式:①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研究,寻求解决;②学生自行钻研课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分析解决;③教师采用学生在自学种提出的问题组织教学,解决问题。

⑷讨论法是杂教师精心组织下,通过集体活动的方式,学生相互学习,师生共同切磋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根本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学民主气氛浓,学生相互学习探讨,集思广益,有利于深化认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评判能力和论辩能力;讨论法也有局限性,它比较费时,对教师来说,实际上要求更高了。

10.试论语文教学中学生、教师和教材的关系(P195-200页)

①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从空间看,学生、教师和教材是构成课堂教学

三个最基本的要素,三者立体交叉形成了复杂的多边关系;

②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应该是教学目标和学生现实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

学生的“学”是教学活动的目的,而教师的工作,乌申斯基早就提出,“不是教,

而只是帮助学”;至于教材,更是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而产生的,并借以保证教学卓成效地进行,编教材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学教材,因此,编写机哦暗藏固然应该重视内容的逻辑性,但这还不够,还必须考虑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教材体系必须受学生认识规律和心理接受水平的制约,要有利于“学”;但是,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它并不否认教师的指导帮助和教材系统知识对于学生认识的重要的反作用。现代化教学的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要求用最少的时间去争取教学的最好效果。这对教师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决定了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同样,对于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也必须给予科学的阐明,这对语文教学来说尤为重要;

语文教学过程中容易被忽略的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联系,并把这种相互协调的同时态的空间结构概括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教学主导,以理论知识为教材主线是“三主”新结构。既是说,“三主”的提法是有条件的,它只存在于协同的结构体之中,是一种“系统中心”。假若离开了这种结构,孤立底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理论知识为教材主线”,则很容易重蹈“儿童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的旧辙。便是破坏了三者之间的协同关系。

人力资源管理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章人力资源管理绪论 1、什么是人力资源如何理解人力资源的含义 答: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得总和。它应该包括数量和质量两方面。这个定义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人力资源是社会财富创造过程中一项重要要素,离开了人力资源,也就无所谓社会生产、社会财富的创造。 2)、人力资源是指劳动者创造财富的能力,离开劳动者,就无所谓人力资源。 3)、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人力资源的存量,表示该国该时期人力资源的多少,同时也以一定的指标衡量人力资源的质量。 4)、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有两种存在形式,正在被使用和尚未被使用的人力资源。 2、简述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 答:1)、获取,对职位和人员进行测评,选拔出与组织中的职位最为匹配的任职人员的过程。 2)、整合,指通过培训教育,使员工具有与企业一致的价值观,最终成为组织人的过程。 3)、保持,保持包括保持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保持员工队伍相对稳定两个方面。 4)、开发,指提高员工知识、技能以及能力等各方面资质,实现人力资本保值增值过程。 5)、控制与调整,这是对于工作行为表现以及工作达成结果情况作出的评价和鉴定的过程。 3、简述(美国人力资源专家诺伊提出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具备的能力 答:1)、经营能力,即了解公司的经营和财务的能力,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必须根据尽可能精确的信息作出对公司的战略规划具有支持作用的理性决策。 2)、专业技术知识与能力,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基本职能中涉及的工作分析、组织设计、招聘甄选、绩效评价、培训开发、薪酬等技术和方法,还要不断掌握新技术和方法。 3)、变革管理能力,即在诊断问题、实施组织变革以及进行结果评价等方面掌握变革过程管理的能力。 4)、综合能力,必须能够看到人力资源中的各项职能之间如何才能有效配合在一起。 4、简述人力资源战略的概念和类型人力资源战略和企业战略的关系 答:指组织中一切与人有关问题的方向性的谋划,它是一种旨在充分合理地运用企业各种人力资源,使其发挥出最大优势,以符合企业的战略需求,实现组织目标的各种人力资源使用模式和活动的综合。 人力资源战略类型可以分为累积型、效用型、协助型三种 1)、累积型战略:即用长远观点看待人力资源管理,注重人才培训,通过甄选来获取合适的人才。以终身制为原则,以公平原则来对待员工,员工晋升速速慢;薪酬是以职务及年资为标准,高层管理者与新员工工资差距不大。 2)、效用型战略:即用短期的观点来看待人力资源管理,教少提供培训。企业职位一有空缺随时进行填补,非终身雇佣制,员工晋升速度快,采用以个人为基础的薪酬。 3)、协助型战略:介于积累型和效用型之间,个人不仅需要具备技术性的能力,同时在同事间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培训方面,员工个人负有学习的责任,公司只是提供协助。 人力资源战略和企业战略的关系: 1)、整体型。企业战略制定的过程,同时也是人力资源战略制定的过程。 2)、双向型。人力资源战略和企业战略分开的,但是是同时制定的。 3)、独立型。企业先期已经单独制定了企业战略,然后再制定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一个过程。 5、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1)、以劳动关系改善和劳动效率提高为中心的阶段。主要是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提高人的劳动效率。 2)、以工作为中心的人事管理阶段。以工作为中心展开,工作分析、心理测验、绩效考核、职业生涯、管理开发为主题。 3)、人与工作的相互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阶段。这一时期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与传统的人事管理有质的不同,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中心。 4)、人力资源管理上升到企业战略高度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阶段。人力资源管理成为整个企业管理的核心。 6、.简述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答:1)、人力资源管理全面参与组织的战略管理过程。 2)、人力资源管理中事务性职能的外包和人才租凭。 3)、直线管理部门承担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责。 4)、政府部门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渐趋一致。 7、人力资源面临的挑战 答:1)、经济全球化的冲击:经济全球化使组织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经济全球化促使企业间并购与重组;中国加入WTO后,中国企业不得不面对强大的国外竞争对头的挑战。

(完整版)微观经济学考试重点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稀缺性: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 实证分析:他是进行经济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特点是他对有关命题的逻辑分析,旨在理解经济过程实际是什么,将会是什么,为什么,而不涉及对结果好坏和是否公平的评价,中间不包含任何的价值判断,实证分析有定性分析也有定量分析 规范分析:他是进行经济分析的另一种重要方法,经济学常常需要对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结果作出评价,回答经济过程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此时进行的分析为规范分析,其显著特点在于,经济学家进行规范分析时,往往都从一定的价值判断出发,得出对还是错的结论 需求量: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某一特定价格水平下愿意并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在需求曲线图中,需求量是需求曲线上的一个点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下愿意购买并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它是不同价格水平时不同需求量的总称,是一种关系,指整条需求曲线 需求的变动:在商品自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影响需求变动的因素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的商品需求的变动,需求的变动在图形上表现为整条需求曲线的移动 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是指该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或价格水平,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则被称为均衡数量 需求价格弹性:是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弹性系数,等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率与价格变动百分率之比 蛛网模型:是西方经济学家建立的一个动态的价格分析模型,用以解释某些商品,特别是农产品、生猪等的价格和产量一旦失去均衡时所发生的波动情况,该模型因所描述的价格运动图示形同蛛网而得名 边际效用: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减少)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减)量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它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消费者均衡: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所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无差异曲线:它是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恩格尔定律:在一个家庭或在一个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价格效用:由于一种商品的价格下跌,使消费者为能够获得更多效用而增加其购买量的现象收入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替代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正常商品:是指需求量与收入呈同方向变化的商品 成产函数: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给定和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连续增加某一要素投入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量在开始阶段可能会上升,但迟早会出现下降的趋势 等产量曲线: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

学前教育学论述题及答案

论述题: 1、试论述蒙泰梭利教育理论的要点。 蒙台梭利是20世纪杰出的幼儿教育家,也是西方教育史上与福禄贝尔齐名的两大幼儿教育家之一。她的教育理论的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幼儿自我学习的法则 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儿童都是一个遵循自身内部法则的生物体,都有各自不同的需要和发展进程表。她视教育委促进幼儿内在力量自然发展的过程,强调幼儿的自由活动,反对成人中心的教育,反对成人中心的教育,反对传统的班级教学统一,允许幼儿个别的学习。 (2)重视教育环境的作用 在蒙台梭利教育中,一个有准备的环境是关键。她认为,幼儿的发展离开适宜的环境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教育就是给幼儿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这个环境要具有以下特点:a、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有助于儿童创造自我和自我实现。b、一个有秩序的环境,儿童能在那里安静而有规律的生活。c、一个生机勃勃的环境,幼儿在那里充满生气、欢乐、和可爱,毫不疲倦的生活,精神饱满的自由活动。d、一个愉快的环境,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都是为儿童设置的,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对儿童有极大的吸引力。(3)教师的作用 在蒙台梭利教育中,教师不是传统的灌输知识的机器,而是一个环境的创设者、观察者、指导者。教师为幼儿精神设计环境和学习材料,提供必要的发展手段,保证幼儿能展开自由的学习。教师通过“全神贯注的观察”去发现幼儿巨大的个别差异,对幼儿的不同需要做出恰当的反应,提供必要的帮助。 (4)幼儿的自由和作业的组织相结合的原则 蒙台梭利认为,给予幼儿自由和教师对作业的组织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她说,理想的作业组织给予了幼儿自我发展的可能性,给予幼儿发泄能量的机会,才使每个幼儿获得了满足。没有作业组织的自由将是毫无效益的。没有作业手段、被放任自流的幼儿将一事无成。因此她认为,教师在为幼儿的自由发展创造条件的同时,当然也要设置必要的纪律。 (5)重视感觉教育 在蒙台梭利教育中,感觉教育是重要内容。她认为3-6岁是儿童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幼儿的各种感觉先后处于敏感期,因此必须对幼儿进行系统的和多方面的感官训练,使他们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直接接触发展敏锐的感觉和观察力,为高级的智力活动和思维发展奠定基础,为此,她设计了一套教具。

毛概简答题和论述题答案

简答题: 1.为什么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的坚持马克思主义?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首先,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的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做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其次,它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根植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最后,它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新的巨大勇气。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所以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的坚持马克思主义。 2.简述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内在的辩证关系。 答: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在党的思想路线中,实事求是内在的包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总之,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都是围绕实事求是的。所以“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3.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与教训。 答: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是: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实现了平稳过渡,避免了可能发生的社会动荡和经济破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对社会主义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以至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4.怎样理解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要继续解放生产力? 答:首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是最积极活跃的因素,而生产关系一旦形成则是相对稳定的。所以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展开,生产关系就会逐渐落后于生产力,这时就必须对生产关系进行变革和调整,解除对生产力的制约和束缚,实现解放生产力的目标。这是适用于任何社会形态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 其次,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原油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各方面体制存在着种种弊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通过改革,继续不断的解放生产力,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前景。 5.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改革和发展是稳定的基础,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互相协调和互相促进,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6.为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要实现哪三个转变? 答:(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行政组织学简答题、论述题及解答(第1-10章)

第一章行政组织学导论 一、简答题 1、简述组织的构成要素。 (1)组织目标;(2)机构设置;(3)人员构成;(4)权责体系;(5)制度规;(6)资金设备;(7)技术;(8)信息沟通;(9)团体意识;(10)环境。 2、简述正式组织及其特征。 正式组织是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正式组织的特征有: (1)经过特定规划建立起来的,并不是自发的形成;(2)有较为明确的组织目标;(3)组织部分成各个部门,各个部门的职责、权限及完成工作任务皆有明确规定;(4)组织各个职位,按照等级原则进行法定安排,每个人承担一定的角色;(5)有明确的法律、制度和行为规。3、简述非正式组织及其特点。 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的交互行为和意识,并由此自然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非正式组织具有的特点是:(1)自发性。(2)聚性。(3)不稳定性。(4)领袖作用较大。 4、简述组织的功能与作用。 (1)组织能够创造一种新的合力,起着“人力放大”作用;(2)组织能够产生一种协同效应,提高组织工作的效率;(3)组织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 5、与其它社会组织相比,行政组织具有哪些特点? (1)行政组织是唯一可以合法使用暴力的机关;(2)行政组织是一个具有天然垄断地位的组织;(3)行政组织是可以合法行使行政权的组织;(4)行政组织是承担公共责任的组织;(5)行政组织是追求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组织。 6、简述行政组织学的研究特点。 (1)政治性和社会性的统一;(2)应用性和理论性的统一;(3)综合性与独立性的统一;(4)权变性和规性的统一。 二、论述题 1、试论当代行政组织发展的趋势。 (1)行政权力不断扩,行政组织的规模日趋扩大;(2)管理性质日趋复杂,管理功能不断扩充;(3)专业化和职业化趋向;(4)组织间的相互依存和协调的加强;(5)法律限制和程式化;(6)重视社会的目的;(7)国际影响和国际化的趋向。 2、试论行政组织在社会的政治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政治和社会秩序的维持者;(2)利益的表达、聚合和转化者;(3)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4)作为政治一体化的工具。 3、试论行政组织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最低条件的法律和制度;(2)组织和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3)共有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保护;(4)宏观经济的调控,保证经济的稳定和效率;(5)社会收入的公平分配。 4、试论学习和研究行政组织学的目的和意义。 (1)了解和掌握行政组织管理与运行的规律;(2)促进和提高行政组织的效率;(3)改革和完善我国的行政组织体制;(4)改善政府形象和增强政府的国际竞争力;(5)提升政府管理能力。 第二章组织理论的发展

药理学重点简答题论述题

阿托品的药理作用: 1.抑制腺体分泌 2.对眼的作用,包括散瞳、升眼内压、调节麻痹 3.松弛许多内脏平滑肌 4.对心脏的作用:治疗量的阿托品可使部分病人出现短暂的心率减慢;较大剂量可使心率加快;促进房室间和心房内的传导 5.对血管与血压的影响。大剂量时能扩张外周及内脏血管,解除小血管痉挛。 6.兴奋中枢神经系统 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 1.解热镇痛及抗炎抗风湿 2.影响血栓形成 3.减少白内障的形成等 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药理作用 1.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较第一、二代弱 2.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更强 3.对多种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 4.对肾脏基本无毒 5.较易通过血脑屏障,部分药物t1/2延长 糖皮质激素药理作用和临床医用 药理作用:1,抗炎作用:书非特异性抗炎症作用2,免疫抑制作用:几乎对免疫过程的各个环节均有抑制作用 3,抗内毒素作用:能提高机体对内毒素的耐受力。4,抗休克作用:对各种休克都有一定的疗效 5,血液及造血系统:影响骨骼造血机能,使红细胞、血红蛋白、中性白细胞、血小板数目增加,前卫蛋原浓度增高,使淋巴细胞数目减少,凝血时间缩短6,中枢作用: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7,提高食欲,促进消化。 临床医用:1,替代疗法 2,严重感染 3,自身免疫性及过敏性疾病 4,休克 5,血液病 6,局部应用 硝酸甘油抗心绞痛的作用主要包括: 1,降低心肌耗氧量 1)舒张静脉血管,降低心脏前负荷 2)舒张动脉血管,降低心脏后负荷 2,改善心肌缺血区供血 1)选择性扩张动脉较大的输送血管和侧支血管,对小阻力血管舒张作用弱 2)降低左室舒张压,增加心内膜血流量 抗心律失常药分类及举例 I类,钠通道阻滞药,又分Ia,适度组织钠通道,如奎尼丁、普鲁卡因胺等 Ib,轻度阻滞钠通道,有利多卡因、苯妥因纳等 Ic,明显组织钠通道,有普罗帕酮、氧卡尼等 II类,β肾上腺素受体拮抗药,有普萘洛尔等 III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有胺碘酮等 IV类,钙通道阻滞药,有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等 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作用机制: 有机磷酸酯类多易挥发,脂溶性高,可进入机体内生成难以水解的拎酰化AChE,造成ACh在体内大量堆积,从而出现明显中毒症状。

(完整版)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测试题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测试题 一、选择题 1.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 B ) A.四书五经 B.六艺 C.自然科学 D.生产技能 2.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 B ) A.孔子 B.孟子 C.许慎 D.朱熹 3.构成教育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是( D )。 A.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形式 B.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形式 C.教育内容、教育形式 D.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4.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 C ) A.《大学》 B.《中庸》 C.《学记》 D.《春秋》 5.教育通常可以分为哪几种形式?( D ) A.知识教育、经验教育、文化教育; B.社区教育、校园教育、家乡教育 C.自我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D.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6.教育的目的是谁来决定的?( B ) A.父母亲;B.教师;C.教育部官员;D.执政党 7.现代教育最显著特征是:( D ) A.教育的法治化 B.教育的均衡发展 C.教育的公益性增强 D.教育的普及化 8.教育是年轻一代成长和社会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也可以说教育具有:( D )A.时代性 B.永恒性 C.历史性 D.阶级性 9.学校教育产生于:( B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10.人类最早的学校产生于( A )。 A.公元前2500年的埃及 B.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 C.公元前3000年的古巴比伦 D.公元前2500年的印度 1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以( B )的《大教学论》为标志的。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凯洛夫 D.苏霍姆林斯基 12.最早应用“启发式”进行教学的中外教育家分别是( A )。 A.孔子苏格拉底 B.孔子亚里斯多德

简答论述题答案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六、简答题 1.炎细胞----抗感染、保护创面;巨噬细胞----分泌生长因子,吞噬细菌和组织碎片;肌成纤维细胞----使伤口收缩;毛细血管----提供氧和营养,同时也有利于坏死组织的吸收和控制感染;纤维母细胞----产生基质和胶原;肉芽组织所有成分----填补组织缺损及机化功能。 2.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细胞外基质;生长抑素和细胞接触抑制 3.血肿形成,纤维性骨架形成,骨性骨痂形成,骨痂改建或再塑 4.肉芽组织可演化、成熟,形成瘢痕组织。在形态、成分、功能、结局等方面不同。 七、论述题 1.肉眼: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 镜下:大量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各种炎细胞功能:抗感染保护创面,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缺损、机化或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结局:间质的水分减少,血管逐渐闭塞、消失,成纤维细胞转化为纤维细胞,最终形成瘢痕组织。2.有全身因素(包括年龄、营养)和局部因素(包括感染与异物、局部血液循环、神经支配、电离辐射)。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六、简答题 1.镜下:血管扩张;水肿液;心力衰竭细胞;纤维组织增生,肺褐色硬化。 2.形成条件:心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流状态改变,血液凝固性增高 3.白色血栓,构成延续性血栓的头部,主要由血小板构成 红色血栓,构成延续性血栓的尾部,主要由红 细胞构成 混合血栓,构成延续性血栓的体部 透明血栓,主要由纤维素构成 4.结局:溶解吸收,机化,钙化 对机体的影响:有利的一面,阻止大出血 不利的一面,阻塞血管、引起栓塞、心瓣膜变形、出血。 5.运行途径:1)顺血流方向2)逆血流方向 3)从左心经房、室间隔缺损至右心 6.三者相互关系:血栓形成→血栓栓塞→梗死,也可血栓形成→梗死 七、论述题 1.(1)原因:静脉受压,静脉腔阻塞,心力衰竭 (2)病变: 肉眼:体积增大,呈暗红色,温度下降,皮肤淤血时发绀 镜下:毛细血管、小静脉扩张、充血,有时伴有水肿 (3)后果:淤血性水肿,淤血性出血,实质细 胞变性或坏死,淤血性硬化,侧枝 循环建立。 2.栓塞的类型:血栓栓塞,气体栓塞,脂肪栓塞, 羊水栓塞,其他如寄生虫栓塞、肿 瘤细胞栓塞等 后果:1)肺动脉栓塞,可致肺出血性梗死,甚至急性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而死亡;2) 脑动脉栓塞,可致脑梗死,呼吸中枢和 心血管中枢的梗死可引起患者死亡;3) 肾动脉栓塞,可致肾脏梗死;4)脾动脉 栓塞,可引起脾脏梗死;5)肠系膜动脉 栓塞可致肠梗死,湿性坏疽形成;6)肝 动脉栓塞可致肝梗死。 3.(1)梗死的原因:血栓形成,动脉栓塞,动脉痉挛,血管受压闭塞 (2)类型:贫血性梗死;出血性梗死 (3)条件:1)贫血性梗死:组织结构致密;侧枝循环不充分;动脉血管阻塞 2)出血性梗死:组织疏松;双重血 液供应或血管吻合支丰富;组织 淤血;动脉血管阻塞 第四章炎症参考答案 五.简答题 1.渗出液见于炎症时,其特点是蛋白含量高,比重大于1.018,细胞数多,容易凝固,浑浊。漏出液见于非炎症时,其特点是蛋白含量低,比重小于 1.018,细胞少,清亮,不易凝固。 2.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包括细胞水肿、脂肪变性、凝固性坏死或液化性坏死等常见病变。渗出,主要包括局部血液动力学改变、血管通透性升高、白细胞游出及吞噬活动。增生,包括实质细胞,如粘膜上皮、腺上皮增生;间质细胞,如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 3.脓肿是局限性化脓性炎,其特征是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可发生于内脏和皮下,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蜂窝织炎是弥漫性化脓性炎,其特征是组织中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漫性浸润,但无显著的组织溶解坏死,常见于皮肤、肌肉、

管理学简答论述题

《管理学基础27870》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企业成为决定社会经济活动和人类生存活动的基础性力量的原因。(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答:第一、企业是生产要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载体; 第二、企业是技术产业化的平台; 第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第四、企业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微观基础; 第五、企业是人类生产活动社会化和国际化的主体。 ! 2、简述人事管理的内容和任务。 答:第一、根据企业活动的特点,选聘符合一定素质和技能要求的劳动者; 第二、合理使用人力资源,根据劳动力的特点分配适当的工作,明确工作责任,据此考核工作情况和分配劳动成果,并努力提高和维持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积极性; 第三、进行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技能和思想政治、科学文化素质,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准备力量。 论述题: 1、论述管理的二重性。 答:管理具有二重性是由生产过程本身的二重性决定的。一方面,管理是人类共同劳动的产物,具有同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管理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具有社会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也称管理的生产力属性或一般性,它是由生产力引起的,反映了人同自然的关系,它只受生产力决定,而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无关。管理的社会属性也称管理的生产关系属性或管理的特殊性,它反映的是生产关系与社会制度的性质,它是由管理所处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性质决定的,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带有明显的政治性。管理的二重属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2、试述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的原因。 \ 答:管理是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存在着客观规律性。管理作为科学,就是指人们发现、探索、总结和遵循客观规律,在逻辑的基础上建立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并在管理实践中应用管理原理与原则,使管理成为在理论指导下的规范化的理性行为。如果不承认管理的科学性,不按规律办事,违反管理的原理与原则,随心所欲地进行管理,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导致管理失败。管理虽然可以遵循一定的原理或规范办事,但它绝不是按图索骥的照章操作行为,管理理论作为普遍适用的原理、原则,必须结合实际应用才能奏效。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面对千变万化的管理对象,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灵活多变地、创造性地运用管理技术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在实践与经验的基础上创造了管理的艺术与技巧,这就是管理是艺术的含义。把管理只当成科学,排斥管理的艺术,完全按管理原理与原则去刻板解决管理问题也必然是碰壁,不能取得成功的。所以,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说它是科学是强调其客观规律性,说它是艺术是强调其灵活性与创造性,两者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管理目标的实现。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演变 1、简述分工可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

国际金融重点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题

******************************************************************************* Wangdi不要你钱!你是我天边最美的云彩,动词大慈,动词大慈…… ******************************************************************************* 国际金融重点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题 一.名词解释 马歇尔-勒纳条件:如果一国处于贸易逆差中,会引起本币贬值,本币贬值会改善贸易逆差,但需要的具体条件是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即(Dx+Di)>1. 外汇:狭义的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债权债务结算的支付手段. 间接标价法:用1 个单位或100 个单位的本国货币作为基准折算成一定数额的外国货币. J 型曲线效应:在现实中,货币贬值导致贸易差额的最终改善需要一个"收效期",收效快慢取决于供求反应程度高低,并且在汇率变化的收效期内会出现短期的国际收支恶化现象. 这种现象用曲线表现成J字形. 自由兑换货币: 指该货币是国际交易中被广泛使用的支付货币; 该货币是主要外汇市场上普遍进行交易(买卖)的货币. 离岸金融市场:是指主要为非居民提供境外货币借贷或投资,贸易结算,外汇黄金买卖,保险服务及证券交易等金融业务和服务的一种国际金融市场. IBF:是指国际银行设施,是在美国境内的美国银行或外国银行开立的经营欧洲货币和美元的账户,此体系资产独立于总财产分开. 欧洲货币市场:在一国境外进行该国货币借贷的国际市场. 票据发行便利: 票据发行便利是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签定的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由银行以承购,连续性短期票据的形式向借款人提供信贷资金的协议,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 远期利率协定:指交易双方在未来的结算日,针对某一特定主义本金,参照贴现原则,就协议利率与参考利率差额进行支付的远期合作. 择期:是指远期外汇的购买者(或出卖者)在合约的有效期内任何一天,有权要求银行实行交割的一种业务. 交易风险:经营活动中的风险,也称转换风险,主要指由于汇率变化而引起资产负债表中某些外汇项目金额变动的风险. 折算风险:又称会计风险.是指是经营活动中的风险,主要指由于汇率变化而引起资产负债表中某些外汇项目金额变动的风险. 经济风险:又称经营风险,是预期经营收益的风险,只有与外汇汇率发生波动而引起国际企业未来收益变化的一种潜在的风险. 购买力评价说:两国货币的汇率主要是有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决定的. 利率评价说:投资者可以将本币投放到国内市场,按国内利率获取收益,也可以将本国货币按即期汇率换成外币, 投放国外, 按国外利率获取收益, 再将这一收益按远期汇率折成本币. 外国债券:指外国借款人所在国与发行市场所在国具有不同的国籍并以发行市场所在国的货币为面值货币发行的债券. 欧洲债券: 在欧洲货币市场上发行的以市场所在国家以外的货币所表示的债券为欧洲债券. 国库券:国库券是一国政府为满足季节性财政需要而发行的短期政府债券. 承担费:承担费是指贷款协议签订后,对未提用的贷款余额所支付的费用.

教育学简答题和论述题整理

教育学: 一、简答题: 1.简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 (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二)鲜明的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三)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2、简述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 (一)父母的表率作用;(二)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三)父母的文化修养;(四)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 3、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物质前提)、环境(外部客观条件)、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动力) 4、简述应试教育的负效应。 (一)片面追求升学率;(二)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三)升学教育造成学生分化5、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哪些规律? (1)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6、简述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基本要求。 (1)学习方法指导要有整体观;(2)把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与研究学生结合起来; (3)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4)学习方法指导,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7.、何根据学生的气质类型差异,做好教育工作? (1)教师应当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气质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有可能掌握知识技能,形成健康人格,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 (2)教师对不同气质类型占主导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 (3)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指导 (4)教师应正确认识自己气质的优点和缺点,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 8、社区在发展教育中有什么样的的功能? (1)服务功能;(2)教育功能;(3)宣传功能;(4)经济功能;(5)协调功能; 9、中国教师角色行为中的文化传统: (1)道德追求大于社会索取。(2)社会本位高于个人本位。(3)自我修养先于对他人教育。 10、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1)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2)教育影响是老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 (3)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11、人格教育的方法: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确定人格教育的导向。(3)明确道德基本规范的内容。12、教师的知识结构。 (1)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2)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教育知识。 (3)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 13、教师的能力结构:

《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2020年整理).doc

《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包括单选和多选,请将正确答案选出来,并把它们的标号填入题中的横线上。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提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教育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的教育家是__B__。 A.卢梭B.杜威C.斯宾塞D.陶行知E.蔡元培 2.作为进步教育的代表,杜威提出的基本主张包括:__ABD_。 A.学校即社会B.教育即生活C.教师中心D.儿童中心E.书本中心 3.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_ AE_。 A.教育现象B.教育方针C.教育政策D.教育理论E.教育规律 4.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的教育论著是__C__。 A.《学记》B.《普通教育学》C.《大教学论》D.《教育论》E.《教育漫话》 5.与当代社会发展和需要一致的现代教育观念包括__ABCDE__等。 A.终身教育观B.教育主体观C.教育民主观D.效益效率观E.整体优化观 6.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组织形式主要受__E__的制约。 A.人口数量B.人口质量C.人口结构D.政治制度E.生产力发展水平 7.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的因素有__AE__。 A.人口数量与增长率B.人口质量C.人口结构D.政治制度E.生产力发展水平 E.多因素决定论 8.教育的目的主要受__D__因素的制约。 A.人口数量B.人口质量C.人口结构D.政治制度E.生产力发展水 9.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的各种观点中,中国俗语“龙生九子,各个不同”,所反映的是__BCDE__的观点。 A.遗传决定论B.环境决定论C.教育决定论D.活动决定论E.多因素决定论 10.教育教学中搞“一刀切”、“齐步走”,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__B__。 A.顺序性B.个别差异性C.阶段性D.互补性E.不均衡性 11.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等,都是指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中的_D___进行教育。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及参考答案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及参考答案(部分) 一、简答题 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特点及人们与经济规律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经济规律的特点是:①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②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③各种经济学都带有阶级性,因而会影响经济学对经济规律认识的程度。 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为社会谋福利。但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而失败。如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由于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后来经济上的蹦溃。 2、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作用是什么? 答: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其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价值量为基础。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有:①价值规律作用于各生产部门内部的关系,刺激生产者通过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在展开激烈的竞争、促进商品生产者发生分化,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③价值规律作用于部门之间的关系,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 3、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因素,该规律 如何实现? 答: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是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之间分配的因素:一是社会的需求结构;二是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 这一规律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完全依靠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实现;二是政府的干预,即有意识的分配。在当代,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是实行的主要依靠价值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劳动分配形式。 4、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答:剩余价值规律,就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剩余价值的客观必然性。剩余价值规律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手段,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发展和灭亡,因此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5、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及其特征,经济全球化的两重作用是什么?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趋势的形成:生产社会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国际间分工和合作关系越紧密,要求整个世界经济连成一个整体;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

第一章简答论述题

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一、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简述其内容和意义。 答案: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认为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物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心主义。 (2)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论。 二、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答案: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三、简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此问题上的错误。 答案: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缺乏实践的观点,把意识仅仅看成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忽视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四、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答案: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攀高枝”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搅浑水”

#教育学心理学论述题和简答题

教育学论述题和简答题 一、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 答:(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教师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统率各科教学。(2)精深的专业知识。教师须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未来等有精湛的研究、独特的见解、深厚的功底。 (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因为各学科知识并非孤立的。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方面的知识。 二、试论述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答:(1)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论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三.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答: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学生尊重教师是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表现,教师热爱学生应是一种热爱祖国教育事业,关心人类未来的深层次情感。教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地关心爱护。(2)民主平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特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服从于对真理的探讨。(3)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四.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具体方法各是什么? 答: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和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应如何相互结合,形成正向的教育合力? 答:(1)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2)家庭、社会和学校相互支持,目标一致。 (3)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4)加强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六.试论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答:美育能促进教育目的实现,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 (1)美育可以促进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它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具有特殊的功效。 (2)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 (3)美育具有怡情健身作用,可以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体育。 七.为什么说教育和社会生产力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试加以论述 答:(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①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教育目的的确定;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③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学校结构;④生产力水平还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 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③教育是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八.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答:(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师是教育者,他要将国家社会规定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闻道在先,是已知者,而学生是未知者,所以,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

金融学简答题,论述题

金融学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章 1 如何理解货币的支付手段? (1)支付手段的职能最初是由赊买赊卖引起的,货币作为补足交换的一个独立的环节即作为价值的独立存在而使流通过程结束。 (2)随着商品交换和信用形式的发展,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在赋税、地租、国家财政、银行信用等支付中发挥作用。 (3)货币的支付手段作为交换价值的绝对存在,独立的结束商品交换的整个过程,是价值的单方面转移。 2简述金属货币制度的主要构成要素? (1)货币制度是各国在货币方面的法令所确定的货币的流通的组织形式 (2)规的金属货币制度主要包括:币材的确定;货币单位的确定包括货币单位和货币单位的值;规定金属货币的铸造;确定本位币和辅币;有限法偿和无限法偿;准备制度的规定。3简述信用货币制度的主要特点? (1)贵金属非货币化 (2)信用货币主要采取不兑现的银行券和银行存款货币两种形式 (3)信用货币由中央银行代表国家进行统一管理和调控 (4)信用货币都是通过信用渠道投入流通中的 4、简述货币形态的演化。 (1)一般价值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后,有一个漫长的实物货币形式占主导的时期;(2)实物货币向金属货币形式的转换,其中贵金属被广泛采用作为币材; (3)从金属货币向信用货币形式的转换,信用货币的主要形式有银行券、存款货币、商业

票据等; (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存款货币的形式又有了一些变化,比如电子货币的运用。 5如何理解货币的两个最基本的职能? (1)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就是货币(2)价值尺度为各种商品规定价格,表现商品的价值;流通手段是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介;当这两个功能由一种商品来满足,这种商品就取得货币的资格 (3)货币的其他职能以及货币相关联的诸畴都是从这点展开。 论述 1 试述你对货币本质的理解 (1)对货币本质的理解,许多学说各有论述,观点不一。货币金属主义把货币定义为财富,认为货币就是金属;货币名目主义则认为货币是国家创造的价值符号或票券;凯恩斯把货币定义为国家通过法律强制流通的国家创造物等等。这些观点多从经济现象的表面论证货币的本质,虽有一定合理的成分却缺乏科学的解释。 (2)马克思从货币的起源和逻辑分析的角度认识货币的本质是具有科学性的。马克思认为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认为货币是一个历史的经济畴,起根源在于商品的产生和交换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从商品在矛盾的冲突中可以得出交换是解决矛盾的唯一途径;从交换的发展所引发的价值形态的演变中可以看出货币是价值形态发展的必然结果。 (3)马克思的货币本质观表明货币与商品世界的对应关系,这一分析有助于理解货币的外在形式的不断变化并不改变货币的本质。 2、试述货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