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_小学儿童认知发展

第三章_小学儿童认知发展

第三章_小学儿童认知发展

第三章_小学儿童认知发展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感知觉、注意、记忆 一、认知发展概述 1.认知发展的界定 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形成,及其随年龄和经验增长而发生变化的过程。 2. 感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对直接作用于脑的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又有区别。 3. 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4. 记忆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5. 认知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等客观事物的特征、性质、事物之间关系、规律等方面的认识都是依靠认知活动来完成的,它是心理发展的开端,在整个心理发展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6. 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概况 感知觉发展概况:一是原始的感知阶段。二是从知觉的概括向定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三是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的阶段。 注意发展概况:新生儿在出生时就具备了注意的能力,3岁前以无意注意为主,婴儿末期出现有意注意萌芽。 记忆发展概况:新生儿形成的第一个条件反射标志着儿童已有记忆。一般来说,最早的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反射。 二、婴儿期认知的发展 1. 感知觉的发生与发展 婴儿有着与生俱来的感知能力,这些能力使得他们能够获得外界信息、对照料者做出反

应、形成各种社会关系。这些都是他发展的基础。 (1)0-1岁婴儿感知觉的发生 ●听觉 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不仅新生儿具有明显的听觉能力,就是尚未出生的胎儿也有明显的听觉反应。 ●视觉敏锐度 ●视觉在婴儿出生时还没有完全得到发展与成熟,主要表现在视敏度。视敏度简称视觉敏锐度,是指眼睛精确地辨别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它是测查新生儿视觉发展的重要指标。 ●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 在颜色视觉方面,对新生儿颜色视觉的评估十分困难,所以对新生儿颜色视觉的认识很有限,不过新近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注视 大多测查婴儿视觉感知能力发展的技术是通过观察婴儿的眼睛运动来完成的,主要表现为注视和追视。 ●其他感知能力 儿童一出生时就有了触觉反应,其先天的无条件反射,如吸吮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都是触觉反应的表现。 味觉和嗅觉也生来就有,保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味觉和嗅觉的敏感性,有助于儿童对周围环境的认知。 现代研究发现,婴儿不仅能感知客体某一方面的简单属性,而且能够感知客体复杂的特点。 (2)1-3岁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触觉 婴儿触觉探索有两种形式:口腔探索和手的探索。 ●形状知觉 在两岁以后,儿童往往在游戏或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能够区分辨别一些物体的大小、形状或颜色等属性;也常常说出有关大小、形状和颜色的语词。这表明在这一时期儿童认识物体时,首先注意的是物体的形状,而不是物体的颜色。

教资国考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练习题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2015教资国考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选练习题:小学生的认 知发展(一) 单项选择题 1.艾里斯的ABC理论中的“C”指的是( )。 A.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 B.获得正向的情绪结果 C.事件造成的情绪后果 D.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 【答案】C。解析:艾里斯的ABC理论中,A指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B指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C 指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故选C。 2.组织策略属于( )。 A.精加工策略 B.认知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调节策略 【答案】B。解析: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小学儿童处于认知发展的( )阶段。 A.前运算 B.形式运算 C.具体运算 D.感知运动 【答案】C。解析: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7-11岁的儿童处在具体运算阶段,所以小学儿童处于认知发展的具体运算阶段。 4.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品质的( )方面的特性。 A.广度 B.强度 C.时间 D.空间 【答案】C。解析: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品质的时间方面的特性。 5.儿童认知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是( )。 A.多维思维 B.思维的可逆性 C.具体逻辑推理 D.守恒观念形成 【答案】D。解析:守恒观念形成是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 6.以下属于元认知计划策略的是( )。

A.设置学习目标 B.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 C.测验先做简单题目 D.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答案】A。解析:元认知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7.经典条件反射的创始人是(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桑代克 D.华生 【答案】B。解析:巴甫洛夫是经典条件反射的创始人。 8.从已知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从现成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条理的思维方式是( )。 A.聚合思维 B.发散思维 C.推理思维 D.创造思维 【答案】C。解析:推理思维是从已知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从现成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9.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不能回忆或再认的原因主要是( )。 A.无适当提取线索 B.信息相互干扰 C.痕迹消退 D.压抑 【答案】A。解析: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不能回忆或再认的原因主要是无适当提取线索。 10.提出学生获得概念的主要方式是概念同化的心理学家是( )。 A.奥苏伯尔 B.布鲁纳 C.加涅 D.杜威 【答案】A。解析:奥苏伯尔提出学生获得概念的方式有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其中主要方式是概念同化。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二) 单项选择题 1.斯金纳研究的条件反射叫做( )。 A.操作性条件反射 B.遗传性条件反射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初生的婴儿,只有一系列笼统的反射。随后 的发展便是组织自己的感觉与动作以应付环境中的刺激,到这一阶段的后期,感觉与动作才渐渐分化 而有调适作用的表现,思维也开始萌芽。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 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但他们的语词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他们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 1.单维思维 例如,让4或5岁儿童用两手分别向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内投放同等数量的木珠(每次投一颗)’儿童知道这两个杯子里装的木珠一样多。然后实验者将其中一杯珠子倒入另一高而窄的杯子中,问儿童:两杯珠子是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部分儿童会说,矮而宽的杯子中的珠子多;另一部分儿童会说,高而窄的杯子中的珠子多。皮亚杰认为,前运算儿童只能从单维进行思维,考虑高度却不能顾及宽度。 反之,考虑宽度,却忽略了高度。这种现象又叫集中偏向(centration)。 2。思维的不可逆性 可逆性指改变人的思维方向,使之回到起点。前运算儿童不能这样思维。例如问一名4岁儿童:“你有兄弟吗?”他回答;“有。”“兄弟叫什么名字?”他回答;“吉姆。”但反过来问:“吉姆有兄弟吗?” 他回答:“没有”。 3?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指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以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正如他自己所看到的一样。例如 皮亚杰请儿童坐在一座山的模型的一边,将玩具娃娃置于另一边,要儿童描述玩具娃娃看到的景色。 结果6或7岁以下的儿童描述的景色和自己看到的相同。 4.反映静止的知觉状态 例如,有人将两个同样大小的烧杯装满水,然后将其中一杯水倒进另一个大而低的杯子里,当倒 水时用一屏障挡住水在杯子里的水位线,儿童能见到水,但看不见水在杯子里的高低。许多4岁儿童说新杯子中的水同原来的杯子中的一样多。但当屏障拿掉以后,他们改变了看法,说新杯子中的水没

儿童认知发展年龄阶段特点参考资料

儿童认知发展年龄阶段特点参考资料(一) (一)注意的发展 1岁儿童注意看一个玩具的时间仅能维持两秒钟。 2岁儿童能注意集中地玩一玩具的时间可持续8秒以上。 3-5岁儿童能专注地从头到尾看完他们能理解的节目。 4-6岁幼儿对电视节目中的重要信息很敏感,看完节目后能回忆起重要的情节内容,对不重要的部分往往记不起来。 5-6岁儿童在自由活动中的注意稳定性能维持注意于一个单独活动的平均时间大约是7分钟。 6岁以下的儿童往往专注于视觉形象,6岁以后的儿童不仅对视觉形象感兴趣,同时能注意接受听觉方面的刺激信息。 学前期末的儿童计划自己注意目标的能力刚刚发展,但还不太会运用注意的策略指导自己的观察活动 (二)记忆能力发展 2岁儿童已开始会认自己的家门,认自己的房间,知道在房间里的什么地方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再大一点的儿童开始学会认路。 3-4岁儿童知道出了家门如何走到附近的幼儿园,但要幼儿将自己熟悉的从家到幼儿园的路线画出来则十会困难,甚至是不能完成的任务。 4岁的幼儿能使用一些最简单的记忆策略。 4岁儿童会利用“位置”来帮助记忆,如:幼儿会将藏有巧克力的盒子统统放在桌子的一边,而将藏有别针的盒子统统放在桌子的另一边。 (三)认知的发展 3岁儿童开始逐渐形成一种关于心理功能的“观点—愿望”理论,即逐渐认识到一个的行动是由他内心的观点和愿望支配的,如:一个孩子饿了会打开冰箱找食物。 3岁儿童逐渐认识到自己或别人的观点和愿望的关系,以及观点与行动及行动结果的关系,学会区分自己和别人的观点和愿望。 大约3岁左右,幼儿能认识思维与其他心理活动的区别,如:幼儿知道“想”是头脑内部进行的活动,一个人能想那些当时没有看见的、接触的或谈论的事物。 幼儿认识到思维和现实的区别,如:幼儿知道一个人的思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他们也认识到一个人头脑中关于客观事物的表象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的这些事物的映象(“好像照片一样”)。 3-4岁的幼儿认识到某些因素可能会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如:幼儿知道各种噪音、对任务不感兴趣、心理想着别的事情等会妨碍人集中注意从事当前的活动。 3岁幼儿还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区分开来,从而把自己的看法施加于别人。 3岁幼儿往往不能将自己的现时的观点和过去的观点区分开来,如:向幼儿展示一个糖果盒,问幼儿:“里面装些什么?”因为幼儿过去见过这类糖果盒,他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说:“糖块”。成人打开盒子给他看,出乎他的意料,里面装的都有是一些铅笔。成人接着问他:“刚才还没打开盒子,你以为里面装的是什么呢?”3岁的幼儿往往回答说:“铅笔”。他已不记得他曾经相信里面装的是糖块,这时成人出示一只玩具加菲猫,对幼儿说:“这里有一只加菲猫,它以前没见过这只盒子,也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它以为里面装的是什么呢?”幼儿回答说:“铅笔”。就是说他不能将不同的主体在不同时间接受的信息区分开来,自己知道的东西误认为别人也知道。 3-5岁幼儿能认识到只有人以及或许某些动物能思考,而石头不能思维;他们还认识到思维的内容可能是自己想象的产物;他们能将“想”从知觉运动活动如“看、动、感受到”等区别开来,他们能懂得“想”(思考)和“知道”的区别,如一个人可以知道某件事(如午餐的饭盒里装着好吃的东西),但你现在不一定会去想它。 幼儿4岁左右懂得观点与现实的区别,因而某人可能持有“错误的观点,如认为某个物品藏在某个地方而实际上并不在这个地方,幼儿经常会和成人开一些小玩笑,如故意改变物品存放的位置,使成人找不到;已开始懂得认知任务跟随认知作业成绩的关系,如4岁幼儿也知道要求记忆的项目越多就越难记,要记住5个物品的名称就比记住10个物品的名称容易,他们也知道,对一些比较困难的任务,如果做出努力也能获得成功,许多学前儿童认识到,过去学过的东西现在忘了,重新捡

儿童认知发展 PPT课件

儿童认知发展

渴望?期待?

第一节认知及其发展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或者心理过程;是属于智能方面的心理过程。简单地讲,认知就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所以也可以叫做认识。 有时候人们也用“认知活动”这个词,它实质上和“认知”这个词是同义的,不过把活动这个方面加以强调罢了。 我们还常常遇到“认知能力”这个词,那是从认知的水平这个角度来说的。

1.1 什么是认知 概括起来,可以把人的认知大体区分为三个范畴,也就是三种基本认知过程或三种认知成分。 首先是感知,这是认知的起点;如果没有对对象的感知,认知活动就无从谈起。感知是由客观物质的刺激所直接引起的,所以感知是直接的认知。 其次是表象,这是头脑里呈现的对于感知过的事物的一种映象,但却不局限于直接感知的某一特定事物,所以,它既具有形象性的特征,又具有一定的概括性。 再次是概念,这是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抽象,它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的属性。表象与概念都是在感知的基础上获得的,不是客观事物所直接给予的,所以就它们同客观事物的关系来说,可以叫做间接的认知。 人的实际的种种认知,都由这三者所组成的,或者是对它们的操作。但表现为种种错综复杂的形式与水平。

1.2 认知的发展 儿童认知是经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的。认知发展的基本趋向: 第一、认知发展由近及远。 第二、儿童认知客观事物是由某一局部到整体、由片面到比较全面。 第三、儿童最初只是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以后才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事物内在的本质属性。 第四、儿童认识一个事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从最初的认识到比较完全的认识,是要经历多种水平或者阶段、由浅入深的。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

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初生的婴儿,只有一系列笼统的反射。随后的发展便是组织自己的感觉与动作以应付环境中的刺激,到这一阶段的后期,感觉与动作才渐渐分化而有调适作用的表现,思维也开始萌芽。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但他们的语词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他们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 1.单维思维 例如,让4或5岁儿童用两手分别向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内投放同等数量的木珠(每次投一颗)‘儿童知道这两个杯子里装的木珠一样多。然后实验者将其中一杯珠子倒入另一高而窄的杯子中,问儿童:两杯珠子是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部分儿童会说,矮而宽的杯子中的珠子多;另一部分儿童会说,高而窄的杯子中的珠子多。皮亚杰认为,前运算儿童只能从单维进行思维,考虑高度却不能顾及宽度。反之,考虑宽度,却忽略了高度。这种现象又叫集中偏向(centration)。 2。思维的不可逆性 可逆性指改变人的思维方向,使之回到起点。前运算儿童不能这样思维。例如问一名4岁儿童:“你有兄弟吗?”他回答;“有。”“兄弟叫什么名字?”他回答;“吉姆。”但反过来问:“吉姆有兄弟吗?”他回答:“没有”。 3.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指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以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正如他自己所看到的一样。例如皮亚杰请儿童坐在一座山的模型的一边,将玩具娃娃置于另一边,要儿童描述玩具娃娃看到的景色。结果6或7岁以下的儿童描述的景色和自己看到的相同。 4.反映静止的知觉状态 例如,有人将两个同样大小的烧杯装满水,然后将其中一杯水倒进另一个大而低的杯子里,当倒水时用一屏障挡住水在杯子里的水位线,儿童能见到水,但看不见水在杯子里的高低。许多4岁儿童说新杯子中的水同原来的杯子中的一样多。但当屏障拿掉以后,他们改变了看法,说新杯子中的水没有原杯子中的水多。这说明他们的认知被静止的知觉状态支配,而不能同时考虑导致这个状态的转化过程。 5.不合逻辑的推理

第四章 幼儿认知的发展

第四章幼儿认知的发展 第一节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一、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感知觉的概念 1.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各种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应。 (二)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 2.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 3.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 二、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视觉的发展 1.视敏度 视敏度即视觉敏锐度,是指人分辨细小物体和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也就是人通常所称的视力。 2.颜色知觉 3.影响婴幼儿视力的因素 4.色盲是颜色视觉异常 (二)听觉的发展 1.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2.听觉感受性 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是指分辨不同声音的最小差别的能力。 幼儿的听觉感受性有很大的个别差异。 3.言语听觉 “重听”是指有些幼儿虽然对别人所说的话,听的不清楚,不完全,但是他们常常能根据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嘴唇的动作及当时说话的情境,正确的猜到别人所说的内容。 (三)触觉的发展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1.视触觉的协调 视触协调主要表现为手眼探索活动的协调。手眼协调活动是婴儿认识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手的真正探索活动的开始。 手眼协调动作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抓到东西。 2.动觉 (四)空间、时间知觉的发展 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 2.时间知觉 三、幼儿观察的发展 (一)观察与观察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如果一个人的观察受到系统的训练和培养,就会逐渐形成稳定、经常的个性品质——观察力。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小学生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小学生教育的启示 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也不断朝着适合本国国情的方向发展。可以说,已经取得了不少进步,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小学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教学容易按部就班;部分教师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不能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于我们的教学有很大启示。 皮亚杰是享誉盛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被誉为心理学史上除弗洛伊德以外的一位“巨人”。1921年,博士毕业的皮亚杰到巴黎比奈实验室工作,他独具慧眼,在人们熟视无睹的儿童幼稚行为中,发现了儿童思维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了影响世界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可用如下图表示:

从上表很容易看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认知特点是不一样的。0~2岁的孩子需要通过直觉和运动来获得经验。2~7岁的儿童会站在自己的角度、从自己的思维出发来考虑问题,很难摆脱自我中心主义。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也是不可逆的。7~11岁的儿童最重要的是获得了质量守恒、重量守性、对应量守恒、面积守恒、体积守恒、长度守恒等等守恒性和可逆性的概念,但是运算还是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儿童从11、12岁开始,他们的思维不再依赖于具体的事物,而是可以进行演绎推理,思维接近成人的水平。 二、认知阶段发展理论对我国小学生教育的启示 1、小学生身心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认知发展是连续的,按固定顺序进行,一个阶段后再经历下一个阶段,没有什么阶段会突然出现,也不会跳跃和颠倒。前一个阶段是形成后一个阶段的基础,这对所有的儿童都一样。即感知运动阶段是前运算阶段的基础,前运算阶段又是具体运算的基础,最后才是形式运算,不能从感知运动阶段直接跳到具体运算,也不能先形式运算,再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 小学生年龄段一般是7~12岁,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主要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也就是前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之间。一年级小学生刚从幼儿园过度到小学,他们很多还带有在幼儿园生活时的习惯,好动,不能稳稳当当的坐着上完一节课。尤其是还可能带有前运算阶段时的自我中心主义,还无法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他只能以自我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观察和描述事物。因而他深信他人的想法与自己相同,不愿采纳同自己观点不一致的意见。作为教师,在了解到这一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后,就不必给他们带上“自我”、“自私”的帽子,而是表示理解,因为这是正常的心理表现。 而对于五、六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已经开始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度,慢慢的不需要借助于具体的形象的教具来支持,逻辑推理思维开始发展,抽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是瑞士的心理学家,他认为个体认知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积过程,而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认知结构,标志着该阶段的年龄特征,以区别于其他阶段。各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是固定不变的,不能逾越,也不能颠倒,所有个体都遵循这一发展顺序,阶段具有普遍性。但受主体因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各阶段的出现可以提前或推迟。 皮亚杰从逻辑学中引进“运算”的概念作为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这里的运算并不是形式逻辑中的逻辑演算,而是指心理运算,即能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经过一系列的研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等四个阶段。 1.感知运算阶段(0-2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初生的婴儿只有一系列笼统的反射,随后的发展便是组织自己的感觉与动作以应付环境中的刺激。通过不断的学习与训练,更多新的刺激和客体被同化到先天的反射中。到这一阶段的后期,感觉与动作才渐渐分化,思维也开始萌芽。手的抓取和嘴的吮吸是这一阶段儿童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 从出生到2岁这一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也逐渐发展。一个很大

的进展是儿童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即当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儿童大约在9-12月获得客体永恒性,而在此之前,儿童认为不在眼前的事物就是不存在了,并且不再去寻找,客体永恒性是后来认识活动的基础。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活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不再像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依靠实际动作对当前感知到的事物进行思维,但他们的语词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直觉中解放出来。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尚未获得认知运算,他们进行的是半逻辑思维。 这一阶段的个体具有泛灵论倾向,无法区分有生命的事物与无生命的事物,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无生命的事物同样也具有情绪、动机等生命特征,如儿童说“你踩在小草身上,它会疼得哭”。 自我中心主义也是前运算阶段个体的认知特征,自我中心主义是指个体只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难以认识他人的观点,认为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经常假定其他人都在分享自己的情感、反应和看法。皮亚杰的“三山实验”证明了个体的自我中心的倾向。 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和刻板性,在注意事物的某一方面时往往忽略其他的方面,只注意事物变化的一个方面而不能同时注意事物变化的两个纬度。由于思维的不可逆性和刻板性等原因,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主要特征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主要特征

1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主要特征阶段名称年龄图式功能特征感觉运动阶段 0~ 2 岁凭感觉与动作以发挥其图式功能;由本能性的反射动作到目的性的活动;对物体认识具有物体恒存性概念。 前运算阶段 2~7 岁能使用语言表达概念,但有自我中心倾向;能使用符号代表实物;能思维但不合逻辑,不能见及事物的全面。 具体运算阶段 7~11 岁能根据具体经验思维解决问题;能理解可逆性的道理;能理解守恒的道理。 形式运算阶段 11 岁以上能抽象思维;能按假设验证的科学法则解决问题;能按形式逻辑的法则思考问题。 2 .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答: 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可分为四个阶段:( 1 )认识个别对象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只看到各个对象,或各个对象的某一个方面。 ( 2 )认识空间联系阶段。 此阶段儿童能感知到各个对象之间能直接感知到的空间联系。 幼儿的图画认识能力大部分属于认识个别对象和空间联系阶段。 ( 3 )认识因果联系阶段。 儿童可以认识对象之间不能直接感知到的因果联系。 ( 4 )认识对象总体阶段。

此阶段儿童能从意义上完整的把握对象整体,理解图画主题。 小学低年级儿童大部分属于认识空间联系和因果关系阶段;中年级学生大部分属于认识因果联系阶段;高年级学生大部分属于认识对象总体阶段。 另外,儿童观察力的发展也受材料熟悉程度的影响。 若所观察的对象是儿童生活中经验过的,能为他们所理解的,就能表现出较高的观察水平;反之,所观察的若是儿童不熟悉的材料,观察水平就不高。 3 .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具有哪些特点?一、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经常要求小学生按照教学目的产生相应的想象。 例如,在读课文时,要求儿童富有表情地朗读,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情节;在作文中,要求儿童围绕主题进行构思等。 因此,他们想象的有意性就迅速发展起来。 但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想象的主题易变性还比较明显,想象不能很有效地指向某一预定的目的,尤其对于缺乏必要的知识经验或不熟悉的事物,他们的想象往往显得简单贫乏。 二、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小学低年级学生想象的内容常常是事物的简单再现,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 随着教学的深入,生活范围的逐渐扩大,知识经验的丰富,表象的积累和言语的发展,中高年级小学生的再造想象更富有创造性成分,而且以独创性为特色的创造想象日益发展起来。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随着教育和学习活动的进行,小学生的心理特别是认知和个性的特点也逐渐发展变化,且发展过程出现明显的协调性和过渡性的特点。本文将从认知、情绪、性格三个方面来介绍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关键词:认知、情绪、性格、儿童 我国国家教育部规定凡在8月31日前年满6周岁的儿童即应当送入小学读书,因此在我国小学生的年龄一般为六、七岁至十一、二岁。根据皮亚杰的八阶段理论可知,这一年龄阶段正处于学龄初期,是儿童学习知识,适应社会,培养工作态度及自我信念,学习与同龄伙伴相处,学习与性别相连的角色行为,发展良知、道德及价值标准的关键时期。 一、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年龄阶段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具体运思期,在这一阶段小学儿童的概念思维能力呈现出深刻化、丰富化和系统化的特点,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都逐渐发展起来。 (一)小学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1、概括能力发展。从对事物外部感性特点的概括转化为对事物内在本质变化的概括(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2、比较能力发展。从事物相异点到相同点的比较,从具体事物的异同到抽象事物的异同,从直观比较到用词与在头脑中比较。 3、分类能力发展。分整标准从外部现象特征到内部本质特征。三、四年级是字词概念分类能力发展的转折点。四年级起出现组合分折分类能力。 4、推理能力发展。包括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的渐次发展,归纳和演绎,两种推理形式的趋势和水平相近。 (二)小学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 1、思维敏捷性品质发展表现为运算速度不断提高,问题解决正确性、速度水平的分化越来越明显。 2、思维灵活性品质发展表现为一题多解数量在增加,灵活解题的精细性增加,组合分折水平不断增强。 3、思维深刻性品质发展表现为解应用题中寻找标准量的水平逐步提高,推理的间接性不断增强。 4、思维独特性品质发展表现为独立性、发散性和新颖性。经历模仿、半独立到独立。四年级是关键期。 二、小学儿童的情绪发展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以及生命体验的丰富,小学儿童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情感进一步分化,表现情感的方法也越来越丰富。他们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对于事情的归因能力不断增强,更加趋于现实化。情绪的稳定性和可控性明显增强,他们不再象学前阶段那样易冲动、易爆发,而是逐渐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了。而且在这一阶段儿童的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

xx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 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初生的婴儿,只有一 系列笼统的反射。随后的发展便是组织自己的感觉与动作以应付环境中的刺激,到这一阶段的后期,感觉与动作才渐渐分化而有调适作用的表现,思维也开始 萌芽。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特别是 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但他们的 语词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 从知觉中解放出来。他们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 1.单维思维 例如,让4或5岁儿童用两手分别向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内投放同等数量的木珠(每次投一颗)‘儿童知道这两个杯子里装的木珠一样多。然后实验者将其中 一杯珠子倒入另一高而窄的杯子中,问儿童:两杯珠子是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部分儿童会说,矮而宽的杯子中的珠子多;另一部分儿童会说,高而窄的杯 子中的珠子多。皮亚杰认为,前运算儿童只能从单维进行思维,考虑高度却不 能顾及宽度。反之,考虑宽度,却忽略了高度。这种现象又叫集中偏向(centration)。 2。思维的不可逆性 可逆性指改变人的思维方向,使之回到起点。前运算儿童不能这样思维。 例如问一名4岁儿童:“你有兄弟吗?”他回答;“有。”“兄弟叫什么名字?”他回答;“吉姆。”但反过来问:“吉姆有兄弟吗?”他回答:“没有”。 3.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指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以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正如他自 己所看到的一样。例如皮亚杰请儿童坐在一座山的模型的一边,将玩具娃娃置 于另一边,要儿童描述玩具娃娃看到的景色。结果6或7岁以下的儿童描述的景色和自己看到的相同。 4.反映静止的知觉状态 例如,有人将两个同样大小的烧杯装满水,然后将其中一杯水倒进另一个 大而低的杯子里,当倒水时用一屏障挡住水在杯子里的水位线,儿童能见到水,但看不见水在杯子里的高低。许多4岁儿童说新杯子中的水同原来的杯子中的一样多。但当屏障拿掉以后,他们改变了看法,说新杯子中的水没有原杯子中的 水多。这说明他们的认知被静止的知觉状态支配,而不能同时考虑导致这个状 态的转化过程。 5.不合逻辑的推理 例如,皮亚杰的两岁女儿的一个小朋友是驼背,她说,这个小朋友很可怜,他病了。几天后她听说这个小朋友得了流感,睡在床上。后来又听说这个小朋 友的流感好了。于是,她说:“现在他的驼背没有了。”这种推理不是从个别到 一般或从一般到个别,而是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从一种病到另一种病的推理,视二者同一,以为一种病好了,另一种病也好了。这种思维被皮亚杰称为传导 思维(又称传导推理)。 (三)具体运算阶段(7—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所谓守恒指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 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主要有如下特征: 1.多维思维。 例如,呈现如图2—1所示的几何图形,要求儿童完成下列任务:①正方形的数目;②长方形的数目;⑧白色图形数目;④阴影图形数目;⑤阴影正方 形数目。具体运算阶段儿童能完成这类任务。这类任务要求儿童从多维对事物 归类。皮亚杰称这种思维的多维化叫去集中偏向(deeentratJon)。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其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教学内容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其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A.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1)感知觉的基本概念: ①感觉: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个别属性的反映。 ②知觉: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 ③感觉与知觉的联系:a.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对直接作用于脑的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又有区别: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却是对事物的整体反映。b.感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开端。 (2)幼儿感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①视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视敏度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发展。 a.视敏度 视敏度的概念: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b.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规律: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颜色数,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因年龄班级不同、颜色不同、辨认方式不同而有差异;③幼儿辨认颜色主要在于能否掌握颜色名称,如果混合色有明确的名称,如“淡棕”“橘黄”,幼儿同样可以掌握;幼儿对某些颜色,如“群青”“天蓝”“古铜”等所以不能辨认或不善辨认,并非完全缺乏辨色能力,主要是由于生活中接触的机会少,成人没有进行有意识的指导。 c.影响婴幼儿视力的因素 幼儿视力受遗传和环境影响。视觉经验是促进视觉发展的必要因素。光线照明较差、户外活动和身体锻炼较少、坐姿不良等都会造成视力减退。 d.色盲 色盲是颜色视觉异常的表现。 色盲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和红绿色弱4种。 ②听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a.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听觉是幼儿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他们依靠听觉辨认周围事物特点。幼儿依靠听觉感受音乐,学唱歌曲,欣赏乐曲,从而还得到美育的熏陶。此外,儿童与成人交往,特别是学习口语,必须依靠听觉。听觉对幼儿智力、个性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b.听觉感受性 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则指分辨不同声音最小差别的能力。幼儿的听觉感受性有很大的个别差异,并且在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不断发展。听觉感受性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完善。 c.言语听觉 幼儿辨别语音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幼儿中期可以辨别语音的微小差别,到幼儿晚期,几乎可以毫无困难地辨明本民族语言包含的各种语音。 d.婴幼儿听力的保护和培养 幼儿园在创设环境的时候要注意避免噪音污染,通过绿化与美化净化环境,也可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主要特征

1、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主要特征 阶段名称年龄图式功能特征 感觉运动阶段0~2岁凭感觉与动作以发挥其图式功能;由本能性的反射动作到目的性的活动;对物体认识具有物体恒存性概念。 前运算阶段2~7岁能使用语言表达概念,但有自我中心倾向;能使用符号代表实物; 能思维但不合逻辑,不能见及事物的全面。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能根据具体经验思维解决问题;能理解可逆性的道理;能理解守恒的道理。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能抽象思维;能按假设验证的科学法则解决问题;能按形式逻辑的法则思考问题。 2 .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 答: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可分为四个阶段: ( 1 )认识“个别对象”阶段。此阶段的儿童只看到各个对象,或各个对象的某一个方面。 ( 2 )认识“空间联系”阶段。此阶段儿童能感知到各个对象之间能直接感知到的空间联系。 幼儿的图画认识能力大部分属于认识“个别对象”和“空间联系”阶段。 ( 3 )认识“因果联系”阶段。儿童可以认识对象之间不能直接感知到的因果联系。 ( 4 )认识“对象总体”阶段。此阶段儿童能从意义上完整的把握对象整体,理解图画主题。 小学低年级儿童大部分属于认识“空间联系”和“因果关系”阶段;中年级学生大部分属于认识“因果联系”阶段;高年级学生大部分属于认识“对象总体”阶段。 另外,儿童观察力的发展也受材料熟悉程度的影响。若所观察的对象是儿童生活中经验过的,能为他们所理解的,就能表现出较高的观察水平;反之,所观察的若是儿童不熟悉的材料,观察水平就不高。 3 .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具有哪些特点? 一、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经常要求小学生按照教学目的产生相应的想象。例如,在读课文时,要求儿童富有表情地朗读,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情节;在作文中,要求儿童围绕主题进行构思等。因此,他们想象的有意性就迅速发展起来。但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想象的主题易变性还比较明显,想象不能很有效地指向某一预定的目的,尤其对于缺乏必要的知识经验或不熟悉的事物,他们的想象往往显得简单贫乏。 二、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

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

第二编、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 模块一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认知的概念、学前儿童感觉、知觉、记忆及其思维的发展。【讲授内容】 第一节认知的概述 第二节早期认知的基础 第三节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第四节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的发展 教学难点:早期认知基础学前儿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的发展 【教学时数】4学时 【导入】: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们将来的工作对象是学前儿童。因此,在我们的生活中,“儿童”,是一个永远挥之不去的情结。儿童,反映着人生的美丽,激励着生活的信念;复制着人类的希望,传承者人类的文明…… 第一节认知的概述 认知即是头脑中产生认识的内部处理过程及结果。(对于我的认知) 认知不仅包括感觉、知觉、记忆等,而且包括意识、智力、思维、想象等高级心理过程 认知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是当前最富包容性和启发性的认知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是当前认知心理学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 人的认知能力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 人类的认识能力不仅包括对外界的认识,也包括对人的心理和心理状态的认识。 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人们发现,传统的评估常常导致我们低估儿童的能力,尤其是婴儿期和学前期的能力 第二节早期认知的基础

一般认为,新生儿和婴儿是软弱无能、消极被动的个体,他们的感觉器官极不完善,然而后来的研究推翻了这一说法,发现新生儿和婴儿具有非凡的能力。 一、视觉 视觉是婴儿所以感觉器官中,最活跃、最主动、最重要的感官。对新生儿来说,除了睡眠时间,他们都在积极的运用研究查看环境,收集信息。婴儿在生命的最初几个月,视觉发展非常之快,6个月婴儿的视觉功能在许多方面已接近成人。 (一)视觉集中 从婴儿双眼结构来看,婴儿的视网膜、杆体细胞和椎体细胞在出生时已经发展的很好,不存在明显盲区。 新生儿最初2~3周内眼肌协调能力差,双眼协调比较困难,难以形成视觉集中。 出生3周后,婴儿开始将时间集中在物体上 在婴儿2岁时,视觉集中表现的比较明显,可以追随缓慢物体的水平运动 随着婴儿的成长,视觉集中的时间和距离都逐渐延长,3~5周的婴儿能对1~1.5米处的物体注视5秒钟,3个月的婴儿能对4~7米处的物体注视7~10分钟。5~6个月的婴儿能注视较远处的运动物体,如天上的飞机。 新生儿视野比成人狭窄。0~5岁的婴儿,其视野在中心线左右250~300内,视线上下为10度。焦距为17厘米 (二)视敏度 新生儿晶状体调节功能差,难以对视觉对象进行有效聚焦,其视敏度比成人差,一般只有成人的1/10,2岁儿童的视敏度接近成人水平 (三)颜色视觉 婴儿自四个月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性反应,能辨别彩色和非彩色。 波长较长的暖色比波长较短的冷色更容易引起婴儿的喜爱。 四岁起能将基本颜色与其名称相联系 五岁是儿童颜色视觉和再认能力发展的转折点 二、听觉 在妊娠20周的胎儿以及具备听觉能力,25周的胎儿可对声音刺激作出身体运动的反应,28周既表现出惊跳反射——可作为新生儿听觉的预测指标。 听觉敏度:13岁以前儿童听力均差于成人,听力最好的时期:14~19岁,偏好低频声

正常儿童认知能力发展规律表

正常儿童认知能力发展规律表

2--6岁儿童认知发展 24个月(2岁) 1 会从两个实物中分辩大,小。 2 听从指示,将东西放进杯子里或放在杯子旁边。 3 给予两种不同的实物时,会依照指示选择一种。 4 依序将三个不同大小的套杯放入插座里。 5 完成三块拼板。 6 配对基本相同的形状和颜色。 (1). 1对1 (2).1对2 (3). 1对3 7 模仿把数字卡1放在一个东西的旁边。 8 看到数字卡1会自动说一。 36个月(3岁) 1 能辨认大小、长短、软硬。 2 有位置的概念(利用实物表现):上面、下面、穿过。 3 依指示给一样或全部的东西。 4 会做1对三配对。(1). 红(2).绿(3).蓝(4).黄(5).黑(6).白 5 会做上述6色,1 对2 的选择。 6 会做上述6色,1对4的选择与配对。 7 将8张简明图卡加以配对--选择--分类。 8 完成6块拼图。 9 模仿把数字卡2,放在两个东西的旁边。 10 看到数字2,会说2。 11 能认数字卡3。 12 将数字卡3与3的集合,配对。 13 将1.2.3依序排列。 48个月(4岁) 1 会分辨真实与不真实的东西(如模型水果与真的水果)。 2 会选择轻与重的东西。 3 会将东西与图卡分类,如分出:(1).人(2).衣服(3). 动物(4).食物 4 依指示放置和选择东西(1).旁边(2).前面(3).后面 5 会选择很多和很少的东西 6 给5样东西,凭触摸找到指示的东西 4--5岁 1 专注力增加,能听故事最少15分钟 2 说出3件物品中不见的一件的名称 3 知道"昨天""明天"的意思 4 顺序排列数字1--10 5 配对数字与实物1--10 6 数10件物品

学前儿童发展的理论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流派――学习辅导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本节主要内容:精神分析学派是西方现代最重要的学术思潮之一,因为该学派的创始人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因此精神分析理论又叫弗洛伊德主义,它包括古典的弗洛伊德主义(或者叫弗洛伊德学说)和新弗洛伊德主义,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一、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从自己的临床经验出发,对儿童的人格结构和心理发展阶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逐步发展为精神分析理论。(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人在出生时,人格的全部就是本我。其主要功能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与生俱来的生物本能,当新生儿饿了或尿湿了的时候,他们就会不顾一切地哭闹,直到有人来满足他们的需要为止。自我是人格中有意识的、理性的部分,反映了儿童日益发展起来的感知、学习、记忆和推理能力。自我的功能就是寻求更为实际的、被社会允许的方式来满足本能的需求。所以,当一个学步期儿童想要喝奶时,他会找到妈妈说:“牛奶”,而非哭闹。随着自我的不断成熟,儿童逐渐能更好地控制住毫无理性的本我,独立寻找到可行的方法来满足自己的需求。然而,有些需要是不被人们接受的,如一个三岁的儿童在两餐之间去偷吃饼干,很快就会被妈妈发现并制止。在这个过程中,人格的第三个部分,超我,就会逐渐成熟。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良心”成分——三至六岁的儿童逐渐将父母的道德标准与价值观内化而形成了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标准。超我一旦形成,儿童就不再需要成人来指出他们表现的好坏了,他们已经能明了自己的好与不好,并会对自己所作所为感觉愧疚和羞耻。(二)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论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最重要的生命本能,人在不同的年龄,性的能量——力比多投向身体的不同部位,弗洛伊德称这些部位为“性感带”。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口腔、肛门、生殖器相继成为快乐与兴奋的中心。早期力比多的发展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特征和心理生活的正常与否。以此为依据,弗洛伊德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并描述了各个阶段的特征。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第一次强调了早期经验和家庭教养对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影响,但由于其关于人格结构和发展阶段的假设不能被证实,带有很强的假设性,在应用于学前儿童时仍有很大的局限。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是美国的精神分析医生,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尽管他接受了弗洛伊德的许多观点,但是他更强调儿童是积极主动且能适应环境的探索者,强调自我的功能,认为自我不仅仅是解决本我与超我冲突的简单仲裁者,人在各个发展阶段,都要发挥自我的功能来处理社会现实问题,以便成功地适应环境,此外他还特别强调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埃里克森认为人生发展可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一对危机或冲突。要想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人就必须要先解决好当前所面临的危机。学前儿童的发展主要处于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的前四个阶段:基本信任对不信任(0-1岁),婴儿必须学习相信别人。如果照顾者常以拒绝的态度或不一致的方式来照顾婴儿,婴儿可能会认为这个世界是个危险的地方,到处充满不值得信赖或依靠的人。母亲或照顾者是最主要的社会化代理人。自主对羞愧(1-3岁),儿童必须学习自主,自己吃饭、穿衣及照顾自己的个人卫生等。儿童若无法自己独立,可能会使儿童怀疑自己的能力,并觉得羞耻。父母是主要的社会化代理人。主动对内疚(3-6岁),儿童企图向别人表明自己已经长大,并开始尝试作一些自己的能力尚无法应付的事。他们的目标或所进行的活动常和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相抵触,这些冲突使他们觉得有罪恶感。儿童必须保持自动自发的精神,但也必须学习不去侵犯他人的权利、隐私或目标,这样才能克服这种冲突。家人是最主要的社会化代理人。勤奋对自卑(6-12岁),儿童必须要能胜任社会及学习的技巧。在这阶段,儿童常会和同伴比较。只要勤奋,儿童就能学得社会及学习技巧,就会获得自信;但若不能学习这些重要的特质,则会自贬自卑。教师和同伴是重要的社会化代理人。在第七章、第八章还会详细讨论这几个阶段。第二节行为主义的观点本节主要内容:虽然精神分析理论有许多的贡献,但只有小部分同时代的儿童心理学家支持这个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